全国有几个叫陈楠的罗新水

精准施肥技术在早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 王足根董春花胡会珍等
王足根 董春花 胡会珍 罗红岩 罗新水 林志南(江西省吉水县农业局,江西吉水 331600)摘要  以目标单产6 750 kg/hm2确定施肥量,N∶P2O5∶K2O为1∶0.45∶1.0,将肥料分基肥、穗肥、粒肥3次施用,与当地习惯水稻栽后7 d左右一次性施完的常规施肥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精准施肥单产提高441.0 kg/hm2,产值增加1 102.5元/hm2。关键词  早稻;以产定肥;精准栽培;施肥模式中图分类号  S511.3+1;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2)04-0092-01
根据水稻全生育期的吸肥规律,以目标产量6 750 kg/hm2设定施肥总量,提出以产定肥的施肥模式,同当地民众常规施肥法进行对比,寻求更具科学合理的施肥模式,为大面积水稻高产创建提供技术支持。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早稻品种:嘉早312。采用28 cm×58 cm机械插秧专用塑料育秧软盘育秧。供试肥料:贵溪产45%三元素复合肥、安徽阜阳产46%尿素,湖北洋丰牌12%钙镁磷肥、加拿大产60%红色氯化钾、30%苄丁除草剂。1.2  试验设计试验在中潴灰鳝泥田进行,设2个处理,分别为精准施肥区、常规施肥区,均施45%复合肥450 kg/hm2、尿素177.0 kg/hm2、钾肥135.75 kg/hm2,折纯N 148.95 kg/hm2、P2O5 67.5 kg/hm2、K2O 148.95 kg/hm2,N∶P2O5∶K2O为1∶0.45∶1.0。精准施肥区基肥施纯N、P2O5、K2O各67.5 kg/hm2,穗肥施纯N、K2O各51.75 kg/hm2,粒肥施纯N、K2O各29.7 kg/hm2。常规施肥区基肥施纯N、P2O5、K2O各67.5 kg/hm2,其余肥料在栽后7 d结合除草一次性施用。2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71 m2(19 m×9 m),区间工作行5 m,四周保护行0.75 m。1.3  试验过程1.3.1  播种。用种量75 kg/hm2,盘均播种量为0.166 kg[1-3],4月19日机械插秧,栽插规格:行距30 cm,株距12 cm,每小区插5 412穴,折合27.06万蔸/hm2,插秧后调查基本苗5棵/蔸,约135.3万株/hm2,秧龄29 d,叶龄3.14片,无分蘖,用秧450盘/hm2。1.3.2  水分管理。浅水机插,有水返青分蘖,适时晒田,间歇灌溉,浅水抽穗扬花,干湿壮籽[4-5]。1.4  调查项目及方法机插结束时,对机插质量进行抽样调查,主要调查空位缺蔸、浮秧倒苗和穴均不足3株苗等,并定点定株每逢周一记录叶龄、分蘖、生长发育进程,直至成熟收获[6-7]。收割前,取样室内考种,并进行田间实产验收。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处理生育动态比较由表1可知,精准施肥区与常规施肥区各生育期基本一致。但田间调查发现,有效分蘖天数和后期倒3叶功能效果2项指标存在差异,说明后期科学合理增施穗粒肥能有效协调地下与地上部分相互生理关系,起到促上控下、延缓衰老、养根保叶的效果。2.2  不同处理经济性状比较由表2可知,相同的肥料用量情况下,精准施肥区将肥料分基肥、穗肥、粒肥3次施用,有效穗数达到324.75万穗/hm2,总粒数为131.4粒,实粒数98.8粒,结实率75.2%,单产达到7 860.0 kg/hm2,比常规施肥区有显著提高,但千粒重精准施肥区与常规施肥区相同,表明不同的施肥模式对肥料的利用效率有显著差异。2.3  不同处理经济效益比较由表3可知,在所有成本投入相同的条件下,精准施肥区水稻产量较高,产值较高,达到19 650.0元/hm2,净产值达到14 944.95元/hm2,较常规施肥区(13 842.45元/hm2)增效1 102.50元/hm2,增收效果显著,表明精准施肥方式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3  结论与讨论试验结果表明,以产定肥,在相同的施肥量下,采用精准施肥模式,将肥料分基肥、穗肥、粒肥3次施用,可以显著提高成穗率、实粒数和结实率,其产量达7 860.0 kg/hm2,产值达19 650.0元/hm2,纯收入达14 944.95元/hm2,较常规施肥增收1 102.5元/hm2,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宜在当地推广。4  参考文献[1] 戴萍,张超,魏贤坤,等.邳州市水稻精确施肥技术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3-124.[2] 夏斯明,王加军,赵国成,等.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48.[3] 王道中,郭熙盛,王文军.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高效施肥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416-17418.[4] 张晓萍,王良,颜素勤.不同区域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51.[5] 王道中,郭熙盛,王文军.氮肥施用时期及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9-.[6] 郭恒东,张贵龙,刘学文,等.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6-297.[7] 谷优5138[J].福建稻麦科技,):F0003.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木兰百花园”
更多关于“精准施肥技术在早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的相关文章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赏析网 2017西盟县将于 14日举办中国佤族木鼓节
木鼓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西部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一个以佤族为主,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数的94%,其中佤族占72%,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素有“木鼓之乡”的美誉。在佤族传统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中,木鼓是最神圣的器物,人们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祈求五谷丰登。木鼓,是阿佤人与神灵对话的通天神器。而在现代阿佤人的生活中,木鼓则成为阿佤人载歌载舞,歌唱新生活的最佳伴奏乐器,佤族民间到处流传着“听到木鼓响,脚底就发痒”的说法。佤族木鼓,大致有三个作用:其一是用于祭祀,1958年以前,佤族猎人头祭木鼓(58年国家禁止),猎到老虎、豹子等大型动物也祭木鼓。山寨里巴猜砍牛尾巴做大鬼,把木鼓房里的人头送出木鼓房,祈求山寨平安,谷物丰收;其二是用于报警。山寨受外来侵犯或发生火灾时敲响木鼓,召集寨民抵抗外来侵犯或扑灭火灾。其三是用于歌舞娱乐的乐器,这是解放以后至今木鼓最主要的用途。木鼓节是阿佤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是由佤族民间古老的拉木鼓、祭木鼓、剽牛、祭祀等一系列宗教活动以及从生产生活中发展演变而来的,是集中展示阿佤文化的重大节日。2013年中国佤族木鼓节(春季游·最美佤山)及其系列活动于4月13日至14日在中国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举行。节日期间主要举办热闹隆重的拉木鼓、镖牛祭木鼓、祭拜龙摩爷、接新水、狩猎、佤宴席、篝火歌舞狂欢、《狂欢佤部落》专场演出以及舂米、织布、民族工艺制作等展示活动品及农副产品展销等一系列活动。木鼓节期间,浑厚悠扬的木鼓声响彻佤山,整个佤山沸腾了,人们和着欢快的节拍,踏歌起舞,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身份、忘记种族,尽情舞动、舞动……。4月13日-14日,我在妙曼之源,最美佤山等你!中国佤族木鼓动节活动咨询电话:邮
址:http://www.ximengta.cn新浪微博:@西盟佤族自治县局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战友心,兄弟情;~88703部队战友情怀动感天 - 美篇
/&&&&战友心,兄弟情;~88703部队战友情怀动感天
扫码分享到微信
战友心,兄弟情;~88703部队战友情怀动感天
88703部队最美战友情怀。
作者/欧阳建策.肖健华.胡建平
编辑:清风淡雅各位战友:
兄弟手足,情深似海。
八一年新兵二连湖南湘乡苏坡籍、下连队在030大院104团二连战友成金开,因患多种疾病正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抢救治疗之中,费用超负,特告之各位,请伸出兄弟之手慷慨捐助,以解患者家庭之困境,在此谢过!
各位自愿捐款时请标注:"捐款",直接发红包或转账给战友欧阳建策,我们一定转达你的心意。
再次感谢各位战友和首长及军嫂们的博爱捐助,谨代表88703部队104团湘乡战友会向各位致敬!
亲爱的战友们:尊敬的军嫂们:
我们代表战友成金开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礼与衷心的感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大爱感动天地,大爱驱逐了病魔!由于我们大家的爱心奉献,让成金开同志与病魔作了坚强的斗争,现在的他,基本上脱离了生命危险;为这个生命的延续,我们的爱心得到了荣誉!
成金开战友病危爱心捐款记录公布款项来自原军委工程兵兵部、51师,88703部队,88611部队的首长及战友们1、肖健华200元2、朱联民200元3、向兵新200元4、陈湘文200元5、曹志明200元6、向碧根200元7、张新文200元8、成新庚200元9、王建荣200元10、易新明200元11、杨青松200元12、欧阳润初200元13、谭建民200元14、杨金初200元15、罗光辉200元16、谭建华200元17、曹建雄200元18、丁祥贵200元19、廖水平200元20、陈金石200元21、王炳裕200元22、成建华200元23、陈录山200元24、成正强200元25、易
兵200元26、陈志强200元27、邓志华200元28、胡中阳200元29、欧阳建策200元30、熊和贵200元31、钟友宁 200元32、李建宣200元33、谢绍付 200元34、罗建刚200元35、赵建和200元36、邓建军200元37、谭建桥 200元38、胡建平200元39、修湘立200元40、罗珍泉1000元41、姜昭华200元42、周建龙200 元43、李
云200元44、陈建强200元45、胡文波200元46、丁茂生200元47、刘家斌200元48、任天顺200元49、冷运生200元50、刘小平200元51、陈学帮 200元52、邓建政 200元53、余双逢 200元54、刘
华200元55、熊宋元 200元56、胡国军 200元57、邓松奇200元58、谭建良200元59、张宪丰 200元60、龚德纯200元61、罗
刚200元62、杨四清200元63、刘
军 200元64、彭
勇200元65、汤家幸200元66、张保林200元67、王亚兰200元68、张培宏200元69、李辉文200元70、成文林200元71、张进军500元72、张伦荣200元73、庞保成300元74、程望宝200元75、王
辉200元76、邓顺姣200元77、文其飞200元78、杨功政200元79、伍湘澄夫人1000元80、向兵新夫人500元81、肖健华夫人500元82、王柏林200元83、伍齐星200元84、王雄兵200元85、兰秀金200元86、唐志辉200元87、廖湘志200元88、吴谷云 200元89、范先春400元90、罗新威200元91、刘建新 200元92、二连姚新水100元93、河南张道红200元94、新二连李俊200元95、熊建平200元96、魏新元 200元97、湖南浏阳吴善堂200元98、江东辉 200元99、湖北鲁力200元100、成春根200元101、二连孔庆礼200元102、二连刘训武200元103、二连王宪民200元104、湖北张宗辉 200元105、常青(85长沙)200元106、二连刘超群200元107、二连刘建光200元108、王爱平(北京) 400元109、汤建春(长沙85)200元110,任百岁(河南二机连)200元111,黄建军湘谭81年200元112,二连叶海军200元113,尹海华卫生队 200元114、二连李少峰200元115,左国华 200元116、王立(85长沙)200元117、赵忠勇加修连(83) 200元118、熊文庭200元119、一营部罗廷 (湖北)200元120、欧存龙(浏阳)200元121、彭罗根200元122、刘松江 200元123、安装连一周建国 200元124、湖南聂国平200125、安装连梁伟(84河南) 200元126、汽车连(81湘潭)高科200元127、黎小国 200元128、晏庆云200元129、二连李合群200元130、杨爱致200元131、安装连江苏王义银200元132、装安连蔡国新200元133、 安装连张钟智200元
安装连向培益200元135、安装连连长贾宝安200元136、安装连湖北任江华200元137、 76年兵熊伏正200元138、北京市刘良军500元
[爱心]活动结束日
时间:~11.12号
爱心捐款人数:138人,
总金额人民币30600元
如有漏登记请联系
本次捐爱心款活动已结束。谢谢各位战友,鼎力相助,慷慨解囊。特别要谢谢外省、市、县的战友。
湘乡88703部队谊友会
有言为证:
金开兄弟病危沉,
昔日战友热血涌
爱心掀翻湘江水
驱逐病魔兄情浓
各位首长战友们:周未好!
成金开(88703二连)病危期间得到各位兄弟的大力关注支持和爱心捐款,在此我代表88703部队湘乡籍联友会表示真心感谢!尤其要感谢外省市县的各位兄弟,你们中许多人甚至与成金开战友素不相识,就为"战友"这包含手足的情感称呼,慷慨捐助,是你们的爱唤醒了金开的坚强意志;在此表示诚恳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仁心慈善的军嫂们,你们的柔情仁慈成了成金开与病魔作斗争的坚强后盾!
成金开兄弟经湖南省人民医院抢救暂时脱离生命危险,胃部血管爆裂修复(今早晨得到信息),等生理指标正常再做胸搭桥手术。另他的农村医保也能报销一部分,如有新的情况会第一时间报告战友们,本次捐助活动择定到11月11日24时止,可由于战友们的热潮涌进,延迟到了11.12号,所得款项及名单将及时转交成金开本人,用于医疗费用。在此祝各位战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
88703部队湘乡谊友会
仁爱,一个非常柔软的词,可却能感动天地;感恩,一个非常舒服的词,可更能唤醒仁爱;
亲爱的战友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要感谢命运,是命运让我们相逢,我们的相逢,是人生的幸运;感恩生命中有你们的陪伴,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祝我们的战友,我们的好兄弟们:“好人一生平安”!愿兄弟们:多多保重,永远健康!家庭美满,永远幸福!
胡建平. 欧阳建策.肖健华.号
冬天的扉页已经打开,绵绵的冬雨敲打着雨蓬;一场感人肺腑的爱心传递,在谱写一曲乐章。
一支别离军营生涯几十年的队伍,分散在全国各地,在一个生病老战友的身上闪电式集合;大家纷纷解囊,捧出热忱的爱心,输送生命的血液,把战友的生命激活!这种情感多么的动人!什么叫青春无愧?莫过于军营生旅;什么是军人的情节?几年的相伴,一生的兄弟!一声军人的称呼,牵连一生的情怀!“军人”是一个伟大的称呼;
在此:我向敬爱的军人们(无论是在役的还是早已退役的):致以崇高的敬礼!并祝你们永远健康!
<ads :show-footer='true' :recommend-ads='{"type":1,"js":"黎平三龙侗寨:诡秘的歌窝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黎平三龙侗寨:诡秘的歌窝
查看: 1876|
评论: 0|原作者: 黄沙
摘要: 荷花瓣上的村落
怀揣着满腹的好奇之心,天不亮地不明,我就从黎平古城出发,目标直指被世人誉之为侗族“歌窝”的传统古村落三龙侗寨。 大客车在黎洛高速公路上疾驰,我的思绪却在空濛的时间与空间隧道里天马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荷花瓣上的村落
& && & 怀揣着满腹的好奇之心,天不亮地不明,我就从黎平古城出发,目标直指被世人誉之为侗族“歌窝”的传统古村落三龙侗寨。 大客车在黎洛高速公路上疾驰,我的思绪却在空濛的时间与空间隧道里天马行空的恣肆驰骋。
& && &&&依我的逻辑,在这大千世界,最善于构筑属于自己“安乐窝” 的首推人类;当然,还有那些能够择木而栖的良禽,以及勤劳勇敢的蜂蚁们。前几年,首都北京设计建筑了一个酷似“鸟巢”的超大型建筑,“鸟巢”落成,曾轰动一时,名噪了好一阵子。至于给美妙动人的民族民间歌曲安家、落户、筑巢,天底下,恐怕就只此三龙侗族古村落的侗族同胞,才能够突发此奇思妙想,并创造了人世间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迹,倘若世人皆知三龙“歌窝”这一奇闻趣事,理当成为千古佳话。 就这样一路思忖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三龙的中罗侗寨。 下车时,初秋的晨曦从黎明的云层之中路出睡眼朦胧的半个脸面,薄薄的轻雾淡淡地笼罩着两面青山,笼罩着山脚下错落的民居。和镶嵌于两道山脉与两边民居之间的三龙河与延绵半里的荷花谷。
& && &&&我自以为到得算早,谁知“早中更有早行人”。此日是农历的丙申年七月十八,恰巧是黎平县举办第四届乡村旅游节,同时也是三龙的“四耶”歌会,受邀请和得到消息的各地宾朋一部分在头一天就提前赶到了三龙。 但我并不算是姗姗来迟。 下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加入了抢拍荷花的阵容。
& && &经朝露的滋润,千朵万朵荷花竞相怒放,因了一夜的蕴藏,满池鲜荷绽放得格外清艳秀丽。宽大翠绿的荷叶上面滚动着晶莹的露珠,不甘寂寞的莲蓬,拼命地从茂盛的叶子与花丛间探出好奇的脑袋。悠闲的鲤鱼,则摆尾摇头地在清澈的池水中嬉戏游玩着。
& && &&&在我的记忆中,三龙过去是没有荷塘的,问了中罗村的吴支书,他不无自豪地说:这片荷塘,以及河堤上的文化长廊、横亘两岸的花桥,伫立寨子中间的鼓楼,以及这座文化活动场所,都是传统古村落保护的文化艺术的结晶。
& && &&&我早已经了解到,在国家评选并具体实施全国传统古村落保护项目时,黎平就有90个古村落入选。借助这个得天独厚的强大优势,黎平适时地选择了“文化引领”,“文化旅游产业率先突破”这两条明智的路子,并以夏蓉、三黎、黎洛高速公路沿线为“中路突破”口:以侗族传统古村落的“百里侗寨”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开放带动”、“城乡统筹”三大发展战略计划,力求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一年起步、两年突破、三年跨越”后发赶超攻坚梦。
& && &&&在这个庞大的框架内,位居于“中路突破”与“百里侗寨”两大核心地带的三龙,绝对的不能自甘落后。“农、文、旅”三位一体化稳步向前迈进,理所当然地成为让三龙“旧貌换新颜”的首选课题。 和黎平侗乡其他的古村落相类似,三龙最古老的文化同样是稻耕与林农文化。
& && &&&延续千年的稻、鱼、鸭生态文化,在近两年,已经进化为连片种植的荷塘观赏、体验,创收型“农、商、旅”生态产业。在这片玩不到尽头的荷塘,每当荷花绽放,络绎不绝的游客纷至沓来,或用时髦的镜头、或用喜悦的目光,捕捉这迷人的盛景。
& && &&&一些喜欢垂钓的来客,正在岸边专注地等待着鱼儿上钩。
& && && &还不到采莲的季节,但公路边已经摆满了绿悠悠的莲蓬,长桌宴上已经端上了甜滋滋的莲子美羹。 至于农林文化,热爱青山绿水的三龙人再也不肯惊动起伏山峦的一草一木,茂密的植被真正的返还给了大自然,馈赠给了热爱大自然的游人。
& && & 因为山青,故而河水也就秀丽,水位不深,刚好漫过膝盖。水底的石头也看得清清楚楚,中午“秋老虎”烤炙大地的时候,一群孩子在河流中快乐地翻滚打爬。
& && & 三龙的人气,是在开放之年才开始旺盛起来的,此前,三龙是名声在外而行人却不敢贸然介入的诡异之地。
& && & 魔幻般的仙界
& && && &千百年来,三龙一直是一个诡秘而令人生畏的“魔域桃源”。 三龙的封闭,主要源于一个可怕的谣传,方圆百里的“百里侗乡”,长期以来都误以为三龙侗寨有“蛊毒”和 “蛊婆”,同时还有“变婆”之说。“蛊婆”放“蛊毒”神出鬼没,令人防不胜防,最恐怖的是,一旦中了“蛊毒”,则无药可解,肉身和魂灵慢慢地溃烂殒亡。在读金庸先生描述“蛊毒”的小说前,我就有所耳闻。
& && && &“放蛊”是一种很可怕、很愚昧的害人举动,是由于古代民智未开而产生的恶习。 文字学上的“蛊”有多种涵义,主要的一种涵义作"腹中虫"解,从虫,从“皿”。“皿”是一种用器──盛饭的饭盒、饭碗或盛其他食物和饮料的用器都是;虫字象征好几只虫。
& && & “腹中虫”就是人的肚子里侵入了很多虫,也就是中了“虫食的毒”,即一种自外入内的毒。众多的虫侵入人的肠胃发生了“蠹蚀”的作用就叫做“蛊”,又叫“中蛊”。谷子储藏在仓库里太久,表皮谷壳会变成一种飞虫,这种飞虫古人也叫它为“蛊”。
& && &&&左传昭公元年说:“谷之飞,亦为‘蛊’”。注:“谷久积,则变为‘飞蛊’名 曰‘蛊’”。从谷壳变成的飞虫与米糠不同:飞虫会飞,米糠不能飞。
& && &“蛊”是许多虫搅在一起造成的。本草纲目说:造“蛊”的人捉一百只虫,放入一个器皿中。这一百只虫,大的吃小的,最后活在器皿中的一只大虫就叫做“蛊”。可知“蛊”本来是一种专门治毒疮的药。后来才被人利用来害人。
& && & 有毒的“蛊”多在中国大陆南方各省养成,种类很多,有“蜣蜋蛊”、“马蝗蛊”、“金蚕蛊”、“草蛊”和“挑生蛊”等。放“蛊”的人趁他人不注意的时候,把“蛊”放入食物,吃了以后,就会染上蛊毒,染了蛊毒的人会染患一种慢性的病痛。以现代观点说,这是一种人为的,由许多原虫的毒引发出来的怪病。
& && && &“变婆”:又称“老变婆”。贵州境内侗族 、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传说中的一种妖魔。
& && & 按照民间传说,“变婆”大多是由死去的年轻女性变化而来。这种女性生前有着某些特征,例如瞳孔能发绿光、手骨残缺。死后三日或五日(另有七日之说),“揭棺破土而出,形体依然,颜色不类,心尚知觉,惟哑不言,呼叫有声,腥秽之气随风飘荡,闻臭欲呕,毛骨悚然”。
& && &&&而“变婆”一说嘞!民间认为,“变婆”主要会造成两种危害:一是吃小孩。 二是对成年人实施性侵害。
& && & 与外面的世界长期隔绝的三龙,就是因了这两大讹传,千百年来,三龙的侗民得以避乱于桅杆坡这片大山腹地,由是,三龙侗民因祸而德福,比老虎还凶残的苛政不敢在这里暴施淫威,悍匪巨盗也不会来此奸淫掳掠,恣肆轻狂。我私下揣度,除了外界讹传了三龙的“放蛊”说和“变婆”说之外,期间是不是还隐含着三龙的先祖为了保护一方水土的太平无事,而故意放射了这枚“烟幕弹”呢?
& && &&&关于三龙“放蛊”说和“变婆”说,无论是官方正史或地方野史,均无只字半文的记载,即便是在百里侗乡,侗族叙事歌也好,民间传言也好,始终没有提及谁人在何年何月,何时何地中过“蛊毒”;或者男性被“变婆”性侵;小孩被“变婆”吃掉的负面谬传。而恰恰与之相反的是:三龙的声望和美誉度远远高过负面传言,单说丙申年七月十八的“四耶”歌会,来自五湖四海的贵宾、嘉宾就有上万众。
& && & 此次歌会,我也有幸被邀请为嘉宾之一,可黎平的民族文化风情旅游活动,我参加的太多,有点熟视无睹,况且,我到三龙的主要任务,是冲着侗族古村落而来的,于是,我毅然放弃在中罗搭台上演的这一出热闹的民族民间大戏,独自一个人徒步,向“四耶断歌担”的地方——九龙侗寨姗姗而去。
& && &&&断歌担的地方
& && & 三龙是九龙和中罗的合称,侗语称“项”。三龙由长期隐匿深山人不识,摺升到今日的旷世皆知、家喻户晓,乃至今日的门庭若市,主要缘于“四耶断歌担”的故事;缘于“歌窝”的美称;源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缘于三龙一代又一代歌师、歌手向外界坚持不懈的努力推介。
& && & 关于“四耶断歌担”的传说,来自于三龙的侗族叙事古歌,——侗族在历史上没有文字,主要是以歌叙事,以歌传史。关于“四耶断歌担”一事,《黎平县志》记录的是在明洪武年间。
& &&&——明洪武年间,仍然还是百里侗乡讲到三龙就脸面变色的时代,一个叫四耶的歌师却肩挑歌书闯进了三龙的九龙侗寨。
& && &据三龙的古歌叙述:四耶来到九龙的河对岸,正过河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暴雨滂沱,肩上的扁担断为两截,歌书散落水中。& &四耶一筹莫展,当地侗家人纷纷跳进河中帮忙捞书、理书、晾书。并拿出干净的衣服给四耶换洗,还摆上侗家人最美味的美酒佳肴盛情款待四耶,四耶深受感动,应邀住下来,潜心教歌,尽其所知悉心传授。 打那时起,侗民唱歌习歌蔚然成风,侗民以歌叙事,以歌传情,以歌养性,以歌教化,一代又一代的歌师、歌手层出不穷。此后三龙有了“侗族歌窝”之美称,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捡得完河边的石头,唱不完三龙的歌”。四耶的际遇,改变了百里侗乡对三龙的偏见,同时也让世界知道了三龙,理解了三龙的侗人。
& &&&百里侗寨的侗族歌手纷纷慕名赶到三龙拜师学歌,亦或恭请三龙的歌师分赴各村各寨传歌教歌。打那以后,三龙名声大噪,仅六百多年时间,就涌现出了吴传龙等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名歌师。
& && &清康熙年间的吴传龙,是三龙一代有据可考的一位侗族杰出的歌师之一,在三龙被奉为侗族大歌的始祖。
& && &吴廷慧、吴卑求、吴卑五这三位老歌师,年纪都超过八十岁,被褒为三龙的“三本活歌师”,仅侗族大歌,她们唱它个十天十晚都还唱不完,而这些侗族大歌,都是吴传龙流传下来的。
& && &&&“三本活歌师”的弟子吴学桂、吴品仙、吴玉莲,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具影响力的三龙当代歌师,吴学桂、吴品仙1964年12月在首都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歌汇演,得到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的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 1986年,吴玉莲等三位歌手参加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演唱七首侗族民歌,轰动巴黎,被誉为“清泉闪光的音乐”。
& && & 把三龙和三龙的侗歌及三龙的侗族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还有一位中文名叫英倩蕾的洋博士。英倩蕾在三龙十分有幸地成为吴学桂和吴品仙这两位著名侗族老歌师唯一的洋弟子。
& && & 英倩蕾博士初到三龙,一切都显得陌生,三龙侗寨的侗族群众友好的态度,三龙侗族歌师们教她学唱侗歌的那份耐心让她在三龙滞留下来。
& &&&在三龙,英倩蕾像一个普通的侗家农妇,同村民们一起生活一起干农活,学侗语唱侗歌,有时还教孩子们学英语。每逢婚丧嫁娶,她也同村里人一样去帮忙去凑热闹。全村的人都知道她爱吃红薯、黄瓜和蔬菜,不吃肉。闲暇的时候,英倩蕾经常带着本子和录音机,请侗寨里最有学问、最有名望的歌师教她侗歌。英倩蕾的三位歌师吴学桂、吴品仙、吴美芳对这位“洋学生”的评价是“非常棒”,英倩蕾更把三位老师当作一辈子的朋友来对待。& &&&
& &&&为研究侗族文化,她在三龙考察了六年,这六年时间里,她每年在外任教二个月,其余的月份几乎都是在三龙,她居住在省级非遗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志成家中,她把自己当成吴志成家中的成员,一起吃住、一起生活、一起劳动,空余时间向侗族大歌师傅们学侗歌,了解民俗风情,在长期的侗寨生活中慢慢的融入了三龙侗族文化生活。在三龙,侗族群众一直把她当作三龙人,人们都叫她英老师,乡亲们与她打招呼和互相交流都用侗语,逢年过节,她与村民们一起打粑粑,学包粽粑,一起热闹过年过节,一起着侗族盛装一起参加祭萨活动,踩歌堂,一起唱侗歌,黎平县举行艺术节活动时,她穿着侗族盛装,在三龙表演歌队里,她高挑的个头和金发碧眼高鼻子格外引人注目。
& && & 在三龙的六年里,群众们没看到她交男朋友,就半开玩笑地对她说,干脆在三龙找个男朋友算了,她笑着说,三龙的男子嫌我太高了。&&在三龙的六个年头,英倩蕾把四耶歌师挑歌书断扁担的传说故事推向了世界,并不断介绍和引荐外国友人到三龙侗寨体验侗族文化生活。离开三龙后,她一直把三龙当作她的第二故乡。后来,她每次到来到中国,都会重返到三龙,找回她那永远难忘的乡愁.
& && &在三龙一代又一代歌师的传承,保护与不断创作之下,三龙侗歌发展到今天,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古歌、赞歌、礼节歌、叙事歌、 骂俏歌、款甲歌、情歌等几大类20余种,其中,侗族大歌最负盛名。
& && &&&三龙的侗歌飞出 “三龙歌窝”,飞向世界各地之后,国际国内专家学者闻风而动,蜂拥而至,由此,三龙的一系列民族民俗风情一一得到挖掘、整理,展示。
& &&&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三龙各寨群众守岁、在“萨”屋生篝火唱歌、抢新水。正月初一,三龙各寨举行祭萨游行。初二、初三白天在鼓楼唱歌;晚上,九龙、中罗分别举行春节联欢晚会。初四至初九,白天可看侗戏,晚上听侗歌,期间,三龙群众还举行“偷棉被”、“唱侗戏赛大歌”、“吃扁米”等独特风情习俗。
& && && &“偷棉被”活动,是姑娘出嫁后,嫂嫂为请其回娘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方式。其实是姑嫂之间的唱歌大比武,一比就是三天。这时对歌的主要内容是骂俏歌,是姑嫂相互斗嘴的一类歌种,非常有趣。
& && & 同时三龙以房族或以鼓楼为单位组歌队,在鼓楼赛歌;以房族为单位轮流到周边乡镇请有名的侗戏班和歌队到本寨唱侗戏,比比歌喉,交流思想。白天唱侗戏,夜晚进鼓楼赛歌,活动一般要延续至七天或九天。
& && &&&“吃扁米”是“腊乜”(姑娘)向意中的“腊汉”(后生)表示爱的一种特殊方式:其实是寨与寨之间青年男女的唱歌大比武。这时对歌的主要内容为情歌,有吟咏大自然的,有忬发内心情感的,更有男女之间相互诉说衷肠的,这种习俗为青年男女相互认识、姑娘们相互了解乃至恋爱、结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祭萨三百活动,是三龙最繁忙、最热闹、民歌、民俗最为集中的日子,各寨分别带队汇集九龙大寨,参与祭萨三百游行活动人数在2000人以上,枪声、炮声、锣鼓声、芦笙声、多耶声、大歌声,声声震耳,场面十分壮观。
& && &我从中罗赶往九龙的途中,恰逢九龙演出大队的庞大阵容赶往中罗参加演出,穿着侗族节日盛装的大队人马从我的身边擦肩而过。
& && &数百人的演员大部分穿着清一色的藏青色侗族靛染服饰,也有部分演员身着洁白的手绣夏装,此时,秋阳已热辣辣地爬上头顶,三龙别居一格的侗族服饰在灿烂的骄阳下熠熠生辉。
& && &&&三龙地区侗族男士服装与各地侗族男式服装大同小异,均为立领对襟骨扣、靛染蛋清奖服饰,
& && & 三龙地区的姑娘盛装则个性鲜明,姑娘们头挽鬓髻,发髻略偏左侧,额上围彩带银花,挽结于后。头上插满很多鲜花、白鹤细羽或公鸡尾羽。戴银耳环,环上镶有细圆珠,珠下垂数条细银链。颈戴银项圈两三只。上衣左衽开襟,襟边镶花边。衣袖细小,袖口饰花边,袖上臂中部有图案装饰。系方形围腰。着青色细褶短裙。小腿裹绑腿。脚穿绣花鞋。上衣、围腰、裹腿、裙子的布料均为闪光的紫色自织侗布。
& && & 这些艳丽的服饰,这些娉娉婷婷的女子,一个个飘飘然从我的眼前闪过,恍若乱花迷眼,令我目不暇给。
& && &我呆呆地目送着队伍,一直到他们的身影慢慢地从我的视线里渐渐地消失,的,等我回过神来,我才是突然想起,三龙同时也是出了名的“美人窝”嘞!
& && & 此时,侗族作家姬江先生到九龙转了一圈回来,他说人都走光了,你还上去干什么,我说,去取两张“四耶断歌担”实景镜头。他感到有点诧异,“四耶断歌担”的地方就在这个寨子?
& && & 他又转身和我一起走进了九龙侗寨。
& && &九龙侗寨是三龙最大的村落,村落既古老又现代。
& && &据流传于三龙侗寨的民间传说与迁徙古歌叙述,九龙远古就有先民居住,称为“都苗”,是正统的洛越分支。九龙在民国21年,即1932年就开始成为三龙乡政府所在地。隶属永从县。1992年“撤并建”后并入永从乡。说九龙古老,寨中那颗浓荫密布的千年红豆杉就是佐证,那老旧的鼓楼与花桥也刻勒出沧桑;说九龙现代,那时髦的钢筋混泥土构筑的砖瓦建筑,那宽敞平坦的硬化路面,无不洋溢着现代画派的写意。
& && &我认为,古村落保护不等同于复古主义,在偌大个侗乡,拥有肇兴、堂安、黄岗、地扪几个侗族古村落标本就已经足够了,侗族民众有权利也应该享受现代民居生活。
& && & 我们走进几户民居,主人们正在杀鸡宰羊,着手准备接待亲朋好友,准备着与客人一起欢度“四耶”歌会,原来寨子里并没有唱“空城计”,前往中罗参加歌会的只是一些演员和客人。
& && &在侗族群众的家里,看到宽敞明亮的居室,闻到馨香扑鼻的菜肴味儿,一种无由的乡愁感,情不自禁地涌上了心头。看来,生活在“歌窝”之中的侗族群众的小日子还是过得挺滋润的。
& && & 走出侗族民居,我和姬江先生信步来到寨头河湾的“四耶断歌担” 处。正巧遇到吴玉莲先生带着四位美女弟子,在一群摄影师的簇拥之下,著侗族盛装,在新近落成的“三龙歌窝”的两座镇河山前取镜头,我随即打开颇不入流的相机,抢拍下几张画面。
& && & 吴大师依然是雍容华贵的态势,四个弟子貌若天仙,不负三龙“美女窝”的实名,但我却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由于多年不见,我误将玉莲师当成了品仙师,后来才突然猛醒,品仙师正在主脉这次盛大活动。
& && &此外,还有更大的遗憾,我没有拜见到学桂师。想起学桂师诚挚地接待我、才女艳阳天、才子陆勇平先生以及吴占方先生的那片深情厚谊。确实是问心有愧,有愧于心。
& && &由于是组织活动,我在无声无息地逃离群体之后,又不得不及时赶到集结地。组织领导,作家姚吉宏先生与石庆慧才女正为我的自由散漫和突然失踪而感到焦急。(黄沙,来源: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几个叫王鹏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