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打包厕所则所底坐结构

移动硬盘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_百度知道
移动硬盘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以下是我为你找到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移动硬盘主要由外壳、电路板(控制芯片、数据和电源接口)和硬盘三大部分组成。 一、电路板(控制芯片、数据和电源接口)
1、数据接口:目前移动硬盘常见的数据接口是USB和IEEE1394两种。USB是目前移动硬盘盒的主流接口方式,也是目前几乎所电脑都有的接口。目前都是USB2.0标准并兼容USB1.1。
USB是目前移动硬盘盒的主流接口方式,它有两种标准:一种是USB1.1接口,其理论传输速度最高只有12Mbps,一种是USB2.0接口,其理论传输速度最高达480Mbps(60MB/s),兼容USB1.1。目前USB1.1接口移动硬盘盒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USB2.0接口一统天下。
IEEE1394接口又称Firewire接口(俗称“火线”)。1394标准又分1394a和1394b。一般所说的1394通常指1394a标准接口,数据传输速率理论上可达到400Mbps(50MB/s);1394b接口的传输速率理论上最少可达到800Mbps(100MB/s)。目前IEEE1394接口移动硬盘盒基本上是IEEE1394a标准的,在中国大陆市场多数以苹果机上使用。
选择USB2.0接口的而更具优势,理由很简单首先,USB2.0接口是主流,非常普及,倘若购置1394接口的,如果碰到和没有1394接口的电脑进行数据对拷时就非常尴尬了;其次价格有优势,便宜的只要几十元,最好的二百多元,而1394接口的便宜的也要 两百以上;再次,USB2.0接口的挑选余地大,品牌众多。
2、控制芯片:对于移动硬盘而言,主控制芯片在很大程度决定最终传输稳定性与速度。目前控制芯片主要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端控制芯片:美国赛普拉斯公司出品的Cypress ISD300A1(原为ISD公司后被C ypress公司收购)、日本NEC公司出品的NECμPD720133。特点:产量小,价格贵,很少买得到。中端控制芯片:台湾旺玖科技(Prolific)公司出品的PL2507(性能非常不错,合理的价格,高端的速度)、美国赛普拉斯公司出品的CY7C68300B(低功耗高速度,可以算是由原ISD公司的经典产品ISD300A控制芯片二次开发得来)、扬智科技 ALi M5621(台湾)、世纪民生 Myson CS8818G(台湾)、创惟科技 GL811E(台湾)。特点:性能稳定,价格适中。低端控制芯片:扬智科技 ALi M5642(台湾)、创惟科技 GL811(台湾)、特点:稳定性和数据传输性能相对比较差,但价格低廉,低端组装的硬盘盒一般都选择这类控制芯片,(可惜的是现在扬智科技已经倒闭,所以市面上的ALi芯片组再难有品质的保证)。在nForce芯片组和VIA芯片组的主板上会有不兼容问题;二是在大数据流写入的情况下,经常会报“写入延缓出错”,硬盘在写入过程中和主机断开,主机找不到原来的盘符;三是性能低下,速度逊于其他芯片。而Ali 5642芯片据说用在某些高速盘上会不兼容。市场上中低端移动硬盘盒基本都采用ALi M5621芯片,产品性能不错,兼容性较好。而廉价的移动硬盘盒则采用价格相对较低的GL811芯片,性能上的缺陷加上粗劣的做工,此类产品问题较多。
目前主流2.5英寸品牌移动硬盘的读取速度约为15-25MB/s,写入速度约为8-15MB/s。如果我们以10MB/s的写入速度拷贝一部4GB的DVD电影到移动硬盘的话,需耗费时间约为6分40秒;如果以20MB/s的读取速度从移动硬盘中拷贝一部4GB的DVD电影到电脑主机硬盘的话,需要时间约为3分20秒。常见的2.5英寸笔记本硬盘品牌有日立、希捷、西部数据、三星等,他们之间的速度差异相对来说不是太明显,但有款城市骆驼的移动硬盘的读写速度达到了惊人的31MB/S,说明采用高端的芯片组。
3、供电:有不少劣质台式电脑主板的机箱前置USB端口容易出现供电不足情况,这样就会造成移动硬盘无法被Windows系统正常发现的故障。在供电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给移动硬盘进行独立供电。一般情况下,一个usb接口供电已经足够。但是有可能会遇到需要同时接两个接口的情况,因此大部分移动硬盘都设计了DC-IN直流电插口以解决这个问题。二、硬盘
现在的移动主要采用笔记本硬盘做为存储介质。我们来看看衡量硬盘的几个标准:
厚度:但是笔记本电脑硬盘有个台式机硬盘没有的参数,就是厚度,标准的笔记本电脑硬盘有9.5,12.5,17.5mm三种厚度。9.5mm的硬盘是为超轻超薄机型设计的,12.5mm的硬盘主要用于厚度较大光软互换和全内置机型,至于17.5mm的硬盘是以前单碟容量较小时的产物,现在已经基本没有机型采用了。
转数:笔记本电脑硬盘现在最快的是5400转2M Cache,支持DMA100(主流型号只有K Cache,支持DMA66),但其速度和现在台式机最慢的K Cache硬盘比较起来也相差甚远,由于笔记本电脑硬盘采用的是2.5英寸盘片,即使转速相同时,外圈的线速度也无法和3.5英寸盘片的台式机硬盘相比,笔记本电脑硬盘现在已经是笔记本电脑性能提高最大的瓶颈。
接口类型:笔记本电脑硬盘一般采用3种形式和主板相连:用硬盘针脚直接和主板上的插座连接,用特殊的硬盘线和主板相连,或者采用转接口和主板上的插座连接。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效果都是一样的,只是取决于厂家的设计。
早期的笔记本的接口采用的主要是UltraATA/DMA 33,然而笔记本硬盘转速以及容量的提高使得它成为一个阻碍本本电脑速度的瓶颈。为此正如台式机的发展趋势, Ultra ATA/DMA 66/100/133也被运用到了笔记本硬盘上。目前使用的是Ultra ATA100,E-IDE接口的产品在提供了高达100MB/s最大传输率的同时还将CPU从数据流中解放了出来。
现在SATA串口技术已在广泛使用在了台式机的硬盘中,目前在笔记本硬盘中也开始广泛应用Serial ATA接口技术,采用该接口仅以四只针脚便能完成所有工作。该技术重要之处在于可使接口驱动电路体积变得更加简洁,高达150Mb/s的传输速度使厂商能更容易地制造出对处理器依赖性更小的微型高速笔记本硬盘。
容量及采用技术:由于应用程序越来越庞大,硬盘容量也有愈来愈高的趋势,对于笔记本电脑的硬盘来说,不但要求其容量大,还要求其体积小。为解决这个矛盾,笔记本电脑的硬盘普遍采用了磁阻磁头(MR)技术或扩展磁阻磁头(MRX)技术,MR磁头以极高的密度记录数据,从而增加了磁盘容量、提高数据吞吐率,同时还能减少磁头数目和磁盘空间,提高磁盘的可靠性和抗干扰、震动性能。它还采用了诸如增强型自适应电池寿命扩展器、PRML数字通道、新型平滑磁头加载/卸载等高新技术。
目前的移动硬盘由笔记本硬盘+硬盘盒和台式机硬盘+硬盘盒两种,而市面上笔记本硬盘有2.5英寸,3.5英寸和微盘三种规格,而2.5英寸的产品由于兼具大容量、轻便灵活、可靠性高等特点,成为市场上的绝对主流。其中希捷、迈拓和西部数据三大硬盘厂商依然保持着高关注度,在品牌格局方面依然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三、硬盘盒与抗震
目前常见的移动硬盘盒用料一般有塑料、 铝以及铝镁合金三种,这些材质的区别不光表现在移动硬盘盒的重量上,散热性能也表现不同。价格低廉的移动硬盘盒一般采用的是塑料材料,散热效果较差。 用这样的产品短时间内使用硬盘还表现正常,但如果长时间的连续工作, 由于塑料硬盘盒的散热性能较差,导致硬盘产生的热量难以散尽,淤积于硬盘盒之中, 温度直线上升,严重时会使硬盘停滞、数据损坏,甚至是死机。 而目前品牌大厂及正规厂商的移动硬盘盒大都采用铝质材料,甚至是铝镁合金的材质, 它们极大减轻了硬盘盒的质量,而且作为热的良导体,它们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 可以使你的硬盘更长时间、更加稳定地工作。 硬盘盒与硬盘之间的防震触点
另外一个跟材质相关的是硬盘盒的抗震性能。 由于震动是硬盘的大忌,轻则数据丢失,重则造成磁道损坏, 而移动硬盘盒的设计就是在于便携性,因此硬盘盒的抗震设计是关键。从这一点而言, 那些轻薄型、小巧玲珑的家伙反而不具有优势。移动硬盘盒的设计,一款移动硬盘盒是否使用方便,设计是关键,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散热孔:如果移动硬盘盒的壳体不是热的良导体, 其上应遍布散热孔,以帮助硬盘散热。不过对于2.5英寸硬盘,由于本身发热就控制得比较好, 这方面并不需要太过担心。
防尘设计:在移动硬盘盒的壳体上安装密封圈以减少灰尘的入侵,当然,前提是壳体散热良好。
防滑设计:在移动硬盘盒的壳体设计上防滑的花纹,或安装防滑塑料垫等等,以增大壳体的磨擦,防止硬盘盒无意中从手中脱落。
防震设计:好的硬盘盒,在内部、表面,尤其是易于磕碰的边角都应该覆盖有弹性材质,或者处理圆角,以减少外来冲击对硬盘的影响。通常,防滑材料也起到抗冲击缓冲垫的双重作用。
硬盘指示灯:在壳体上留有硬盘信号灯,当硬盘有数据读取或存储的时候指示灯会闪动,以提醒用户注意。另外,指示灯应该位于便于看到的位置。有些设计简单的产品要么没有指示灯,要么指示灯在电路板上的位置不理想,理接口太近,视线容易被挡住。
其实,对于硬盘盒设计的直观感受, 可以参考市售的名牌成品的一些设计。如图1就是爱国者移动存储王, 它的外壳设计就非常典型:边角全部是流线型,抗冲击能力强;正面、侧面都有防滑条的设计, 便于携带和手持;指示灯位于正面,便于阅读。
除了硬盘盒的材质外,组装与原装也是消费者需要考虑的。当然,最好是使用原装的移动硬盘,这样对你的数据会有保证,因为组装的经常会有烧毁或者线路接触不好的问题,会给你的使用造成很多麻烦,尤其是数据丢失以后就麻烦了,如果使用原装的话,会有生产厂家的技术给你做后盾,并且副送各种配套软件使你放心使用。这里不的不提的是市面上有不少所谓的“品牌”移动硬盘其实是由经销商自己组装的,也就是说,厂商提供给经销商的只是移动硬盘盒,经销商拿到盒子后再把硬盘装进去。这种“品牌”移动硬盘的品质是无法得到保证的,水货硬盘甚至返修硬盘很有可能就被奸商装进移动硬盘盒里卖给了不知情的消费者。
有里面的图片不?
希望对你有帮助
采纳率:28%
无论是原装移动硬盘还是组装移动硬盘,其实物理结构都是一样的。从本质上讲都是笔记本硬盘+移动硬盘盒的组合。目前,像纽曼、博科思等二线品牌陆续推出极具个性的移动硬盘,虽然在设计和技术上与一线大厂还有一点差距,但便宜的价格也使他们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对于普通的DIY用户来说,这类移动硬盘与原装移动硬盘相比,更具吸引力。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移动硬盘的设计原理,希望让大家对移动硬盘这类产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移动硬盘的工作原理:硬盘是核心部件
硬盘盒的作用也很关键:
在移动硬盘中,硬盘自然是主角,它担任着存储数据的重任。而移动硬盘盒则是配角,提供全面而细致的保护: 1.保护:保护硬盘免受外界损坏。 2. 固定:给硬盘提供通风良好、稳定的工作环境。 3. 供电:提供稳定的硬盘工作电源。 我们将以USB2.0为例,简单的介绍移动硬盘是如何工作的。 首先,计算机将数据打包,通过USB接口将串行数据依次发送出去,经过USB线的传输 ,到达硬盘盒内部的桥接控制芯片(主控芯片),经过处理的信号又变为可被ATA硬盘识别的并行数据格式,然后进行存储。逆过程则先要从计算机发出读取信号,经硬盘盒的主控芯片处理后,硬盘找到对应数据,将数据按逆线路返回。 拆开外壳看结构:虽然说移动硬盘的设计技术含量较低,但是里面的基本部件一个都不能少。 1. PCB板:拆开移动硬盘就会看到PCB板。电路板分为两种,一种是小板结构,而另一种为大板结构。小板设计比较精简,节约成本,可以减小硬盘盒的厚度。市面上的移动硬盘大都采用小板设计。而大板设计则在布线上有很多的优势,各种元器件分散,有利于电路板上元件的散热,另外,大板设计更有利用硬盘的固定和保护。 小板设计的电路板:
2.主控芯片:主控芯片是负责数据传输的桥梁,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款硬盘的档次就由它来决定。一般来说,原装硬盘都使用新芯片,并且电路板经过特殊的设计,在使用相同的内部盘体时,价格自然比较高。而市场中的大部分组装移动硬盘采用的都是上市很久的芯片,在设计结构和电气性能上都有些落后,所以价格也相对便宜。 著名厂商"YOU"生产的主控芯片: 此外,USB2.0的理论传输速率为480Mb/s,目前市场中的大多数产品都采用USB2.0,还有少部分品牌支持1394接口,理论上讲,USB2.0要比1394的传输速率快,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1394要比USB2.0的表现好一些。 3.指示灯:指示灯的作用是让用户一目了然地了解硬盘的工作情况。设计良好的指示灯位置明显,而且直观易懂。指示灯的设计一般有三种方案: a双指示灯。一红一绿,在插上USB接口时,绿色灯亮,读写数据时,红色灯亮。 b单指示灯单色光。类似于优盘的指示灯,不工作时不发光,在读写数据时闪烁。 c单指示灯双色光。和第一种一样,也是红绿两种色光表示,比较直观。 双指示灯设计: 4.连接线和连接口:连接线是连接计算机与移动硬盘之间的通道。根据有无屏蔽线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为了使高速数据快速的通过,通常要使用屏蔽的USB连接线,以保证外界对数据流的干扰最小。对于使用超常延长线的用户,更是如此。 屏蔽USB线: 普通传输线:USB连接口的实际分为普通USB和mini USB两种。受到空间限制,很多产品使用了mini USB的连接口,就电气性能而言,二者区别不大,不过笔者认为普通USB接口的通用性要好一点。能省去不少的麻烦。 mini USB接口:
标准USB接口: 5.电源:现在的移动硬盘产品基本上都是采用2.5英寸的笔记本硬盘,已经不需要专用的电源。基本上只要将连接线插入到计算机USB接口就可以使用了。在制定USB标准时,规定每个USB接口的供电电压5V,电流500Ma,但现在主流容量的笔记本硬盘所要求的电流都接近1A。仅靠单个USB接口已经无法满足供电需要。现在常用的方式是两个USB接口共同取电。主要体现在连接线的一头会有两个USB接口,通常会有颜色或特殊记号的表示。 颜色的区分代表不同的用途:
6.其他:散热与外壳材料:虽然移动硬盘本身的发热量并不高,但是如果解决不好热量堆积的问题,同样会产生故障。外壳的材料选择与散热有很大关系。外壳的材料由塑料、铝合金和铝镁合金。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原装移动硬盘的外壳都采用铝镁合金。它的优点有很多,坚固、散热性能突出、轻便、抗震。当然也有实用塑料作为外壳的产品。美观、大方,轻便。只是要注意散热的问题。 铝镁合金外壳的产品: 防尘和防滑设计:灰尘是硬盘最大的敌人。移动硬盘由于特殊的使用环境,尤其要注意这一点。铝材的外壳因为采用密封的结构设计,在防尘方面做的不错,塑料外壳的防尘性就比较弱。防滑的设计非常重要,再怎么防震的产品也不能经受工作中的随意跌落。好的产品会在表面进行磨砂处理,拐角处也会涉及成光滑的圆角,以改善手感。 精致的做工:对于一款外设,做工是不能不提的。好的设计加上好的做工才算是一款好的产品。一款产品的做工好坏,直接反映出制造厂商的实力。密封不严、焊点粗糙、布线凌乱的产品,怎么能算是一款合格的产品呢?
总结:移动硬盘的技术含量不高,门槛较低,因此一些不具备生产资质的小厂也混杂在其中,原装品牌产品的价格固然高但性能出类拔萃,组装产品的价格低廉,但做工和性能只能是勉勉强强,价格与品质的问题很难平衡。希望上文对大家有所帮助,对移动硬盘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定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移动硬盘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坐底式钻井平台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坐底式钻井平台
坐底式钻井平台(submersible drilling platform)又叫钻驳或插桩钻驳,亦称“沉浮式钻井平台”,具有构造比较简单,投资较少,建造周期较短等优点,时坐落于海底,移位时浮到海面上,适用于河流和海湾等30m以下的浅水域,平坦的区域进行油气勘探开发作业。
坐底式钻井平台平台简介
坐底式钻井平台(中油海3)
坐底式钻井平台有两个,上船体又叫工作甲板,安置生活舱室和设备,通过尾郡开口借助悬臂结构钻井;下部是,其主要功能是以及海底作用,用作钻井的基础。两个船体间由支撑结构相连。该种钻井装置在到达作业地点后往沉垫内,使其。因此从稳性和结构方面看,作业水深不但有限,而且也受到海底基础(平坦及坚实程度)的制约。所以该平台发展缓慢。然而中国沿岸的、和等向海中延伸的浅海海域,大而海底坡度小,对于开发此类浅海区域的,坐底式钻井平台仍有较大的发展前途。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注意北极海域的石油开发,设计、建造极区坐底式钻井平台也引起海洋工程界的兴趣,已有几座坐底式钻井平台用于,它可加压载坐于海底,然后在平台中央填以防止平台滑移,完成钻井后可排出压载起浮,并移至另一井位。
坐底式钻井平台工作原理
坐底式钻井平台工作原理是利用其(沉垫或稳定立柱)灌水下沉,用几个立柱支承固定高度的上层平台进行作业,当作业完成后,排除浮体(潜体)中的水而起浮,转移到另一个作业点。该种平台名称较多,中国海上移动式钻井平台入级与建造规范中将它称为坐底式钻井平台,是从它的接地方式而命名的,反映了坐底工作的特点,应成为它的正式名称,但也有些称以及可沉式或沉浮式,以及固定甲板高度式。
坐底式钻井平台是海上移动式平台中产生最早的一种。早期的钻探作业是将钻井设备安装在上,然后下沉坐在海底进行钻进作业。由于驳船型深有限,工作水深很浅,而且它抗风、浪能力很差,很快就被后来的沉垫坐底式和格管坐底式所代替,形成现代的坐底式钻井平台,由上部平台、下部结构和立柱支撑结构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坐底式钻井平台主要分类
坐底式钻井平台从接地形式、沉浮稳性和立柱功能等方面可分成以下类型:
一、驳船坐底式。它是坐底式驳船,驳船本身起着上部平台和下部浮体的作用,只可用于极浅的水域。以后的坐底式钻井平台是从它演变而成的,早期的钻井驳船多采用该种型式,工作水深一般在5m以内。
二、沉垫坐底式。按立柱的粗细和作用可分成以下两种:
1、稳定立柱沉垫坐底式,是粗立柱坐底式钻井平台,立柱除支承上部平台外,在沉、浮过程中可保持平台稳性,平台可平稳下沉和起浮,适用于较大工作水深,一般在10m以上。
2、细立柱沉垫坐底式钻井平台,立柱只起支承上部平台并连接下部沉垫的作用。当平台下沉时,一旦水深超过沉垫的型深时,水线面突变,平台的下沉稳性不能保证,适用水深较小,只有在沉垫型深的水深范围内,平台可平稳沉、浮,当超过时,应采取一头先下沉(或起浮)或采取其它措施沉浮,多用于10m水深以内。
沉垫坐底式钻井平台适用于较平坦的海底,较差的海床条件。
3、格管坐底式,立柱都是大型稳定立柱,常作成钢瓶式变载面的,在波浪作用压变成细瓶口状,钢瓶立柱,既起支承作用,又起浮体作用,设有压载水舱。平台底部结构不用沉垫,而是用格管连接各立柱,形成整体结构,格管有纵、横格管、卧在海底,适用水深较大,一般在10m以上,可达25m至30m,且地基承载力较好的海床。
坐底式钻井平台在国外海上移动式平台规范中不再单列,而是归到立柱稳定式平台中,它包括半潜式平台和坐底式钻井平台,半潜式平台坐底工况和坐底式钻井平台坐底工况相同。国外极浅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已开发完了,而中国极浅海尚未开发。从以上坐底式钻井平台分类可看出,坐底式钻井平台不全是立柱稳定式,在10m以内水深的坐底式,常用细立柱,采用一头先下沉或起浮,胜利1号至胜利4号坐底式钻井平台都是此种型式。新设计建造的胜利开发1号和2号坐底式采油平台也是细立柱沉垫坐底式钻井平台。由于中国极浅海海域油气资源开发刚刚开始,在中国极浅海勘探开发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坐底式钻井平台设计工况
坐底式钻井平台拖航工况
它是指由一个地点被拖到另一个地点的工况。拖航工况下平台处在漂浮状态。它受到的静载荷包括平台结构自重、固定装置、供应品和压载重量以及浮力;环境载荷包括拖航状态下的风力、波浪力和海流力;此外,由于平台在拖航中有摇摆、升沉和漂移惯性力,如运动加速度不大,则可忽略。
坐底式钻井平台沉浮工况
它是指平台由漂浮状态向坐底状态转变,或由坐底状态向漂浮状态转变的过渡工况,是坐底式钻井平台特有的工况。而对于一头先沉或一头先浮的平台,还应考虑由于平台倾斜状态下,倾斜重力对平台的作用。环境载荷应考虑工况条件下的风力、波浪力和海流力。为保证沉浮操作的安全,应限制沉浮工况的风、浪条件。
坐底式钻井平台正常作业工况
它是指平台在坐底状态下进行正常生产作业的工况。正常作业是指与生产有关的全部作业,对于钻井平台,它包括处理各种事故的作用。该种工况下的静载荷包括平台自重、所有固定装置、供应品、压载重量、浮力和作业载荷;若作业载荷是动载荷,则应按动载荷考虑;环境载荷应取册中规定的正常作业允许的最大环境载荷和海床对平台的支持力。
坐底式钻井平台坐底自存工况
它热平台承受最恶劣设计环境载荷状态下,坐底不进行作业的工况。平台的全部重童靠平台的浮力和海底对平台的反作用力支持。静载荷包括平台自重、固定装置、供应品、压载重和浮力等,必要时,可以抛弃部分装载;环境载荷按设计的极端环境载荷,应考虑海床对平台的支持力;对于有定位桩的平台还应考虑桩作用在平台上的力。
坐底式钻井平台结构组成
1、上部平台和上甲板。上部平台主要为海上作业提供生产和生活的场地。
甲板有单层和双层,主要根据生产工艺和生活设施的布置确定。对于坐底式钻井平台,其钻井设备、动力设备、井场和生活楼等均布置在平台甲板上。对于极浅海坐底式钻井平台可作成单层甲板,采用轻型梁板结构,如胜利1号的甲板。若水深增大,工艺布置需要,上部平台设计成箱形结构,如胜利3号的上部平台。
上部平台的非浸水结构,不考虑波浪的直接作用,上部平台最低构件下沿与波峰之间的峰隙高度C不必大于1.2m,但不应小于下式的计算值:
C=0.1(H1+H2+H3),式中H1为天文潮潮高(m),H2为风暴潮潮高(m),H3为最大设计波高在设计高潮水面以上的高度。
2、沉垫和格管。
沉垫坐底式钻井平台,其沉垫为浮体结构,为拖航和起浮提供浮力,同时它可有效地传递并分配立柱和撑杆传下来的载荷给地基。沉垫中可布置压载水舱、淡水舱、燃油舱和泵舱等。沉垫的尺度和型式对平台着底稳性有重要的影响,它受到地基反力作用。格管坐底式钻井平台是通过下部的格管将稳定立柱连接成一个整体,它与立柱底部共同支承平台的重量,平台的载荷通过立柱和格管传给地基。格管可纵、横交叉布置,也可沿立柱轴线方向布置。
3、立柱和撑杆。
稳定立柱常设计成有构架支撑的壳体结构,细立柱和撑杆常采用钢管。立柱和撑杆把上部平台和下部结构连接成一个空间构架,并将上部平台的载荷传到下部结构;相反地,也把下部结构受到的外力传递到上部平台,立柱和支撑结构是承上启下,波浪力、海流力和冰力作用在立柱和撑杆上。
4、抗滑桩和防冲刷结构。
对于沉垫坐底式钻井平台,工作在风、浪、流较大、海底土壤较差的海域,一般都设置抗滑或防冲刷结构。为防止滑移,常采用抗滑桩,胜利1号至4号均采用抗滑结构。为增加抗滑和防冲能力也可在沉垫上设置垂直裙板,但要减少一部分吃水,对于极浅海坐底式钻井平台不适用。胜利4号平台采用活动式水平裙板,铺在沉垫四周,每块裙板用6m*5m*5mm的钢板,对防冲刷取得较好效果。
坐底式钻井平台应用情况
坐底式钻井平台投入浅海石油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设计、建造、操作和管理的队伍,在解决沉浮稳性、抗滑稳性,向极浅海迈进等技术问题上取得了好的成绩。
坐底式钻井平台已应用于中国浅海钻井平台、采油平台和储油平台,并正在设计研制铺管平台,生活平台,动力平台和起重、打桩、施工作业平台,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10m水深范围内,已有较成熟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的经验。国外坐底式钻井平台统计资料表明,坐底式钻井平台较经济的工作水深范围为3m至25m,工作水深在3m至10m、11m至20m、21m至30m三个范围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左右,25m水深以内占95%,18m水深以内占65%。中国现有的坐底式钻井平台均在10m水深以内。随着勘探开发水深的增加,在10m至20m水深范围内,坐底式钻井平台在中国浅海勘探开发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应研究立柱稳定坐底式钻井平台,以满足平稳沉浮的稳性要求。
坐底式钻井平台防腐措施
对坐底式钻井平台宜采用如下防腐措施:
1、在甲板及其上层建筑部分均可采用适合于海洋大气区的相应涂料保护;
2、在甲板下面及立柱上半部分或大部分均可采用适合于飞溅区的相应涂料保护,也可在立柱下半部或根部安装少量铝阳极保护;
3、沉垫可采用涂料加铝阳极相结合进行保护,在拖航水线以下可采用适合于全浸区的相应涂料,在拖航水线以上则可采用适合于飞溅区的相应涂料。
由于坐底式钻井平台的沉垫底部大部分时间是和海底土壤接触,而铝阳极在土壤中容易钝化,电流效率会降低,其主要原因是腐蚀产物结成“痴”难以溶解,形成高电阻的板状结块,阻止阳极电流的输出,使阳极无法正常工作。为使铝的钝化特性改变,可向铝中加入适量的锌、锢、锡、镁、钦等元素,变成铝合金阳极,这样可以改变铝表面钝化膜的成分和性质,促使膜的溶解和脱落,使铝阳极具有足够的驱动电位和稳定的电流输出。在沉垫底部可采用上述改进的适用于海底土壤的铝合金牺牲阳极。
任贵永,孟昭瑛.坐底式平台特性及其在浅海开发中的应用,中国海洋平台,).
董韩扬.坐底式钻井平台的防腐措施研究,中国海洋平台,).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副教授审核
中国海洋大学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移动公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