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张照片中超地图,大家有什么要说的

原标题:张广达 | 阿拉伯古典地理學及其文献

按:本文为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中译本序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阿拉伯古典地理学中的两部代表作。两书现经宋峴先生直接从阿拉伯文原著译出由中华书局出版。我国新开拓的学术领域——阿拉伯学因而增添了极为重要的典籍可喜可贺。

al-Kharāj)兩书的命名与古典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穆斯林地理学的学者们又往往把两书列为阿拉伯古典地理学中的伊拉克派著作。为叻说明两书的命名来历特别是为了说明两书在阿拉伯地理文献中的地位,请让我首先简单介绍一下9到11世纪阿拉伯古典地理学的情况

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和两书的命名

阿拉伯地理学是在穆斯林历3世纪/公历8世纪中叶开始产生,穆斯林历3、4世纪/ 公历8、9世纪之交受到希腊、伊朗、印度的影响而蓬勃发展起来的(以下行文除了少数例外,不再标示穆斯林历迳标公历)。在此之前阿拉伯人只是从王朝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学术分为“旧学”和“新学”“旧学”包括语言学、教义学、法学、史学,他们认为这些学科肇始于倭马亚哈里发朝(Ummawiyy / Ummayyad661—750年)时期;“新学”包括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哲学,他们认为这些属于精确学科其发展始自阿拔斯哈里发朝(‘Abbāsīyūn / ‘Abbāsid,751—1258年)

地理学在阿拉伯人的学科分类中被视为精确学科,因为它接近于天文学就地理学本身而言,真正的地理知识是在阿拔斯哈里发朝建立(751年)之后积累起来的具体地说,是在艾卜·加法尔·曼苏尔哈里发(Khilafah Abū Ja‘far al-Mansūr)在位时期(753—775年)、特别是在他奠都巴格达(762年)之后得到发展的阿拉伯人征服伊朗、埃及、印度,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和获得古代文明古国的科学文化知识曼苏尔在治国过程中极其關心把外来的科学著作译为阿拉伯文。他大力提倡的翻译事业被后人继续了二百年之久许多翻译家本身就是著名的学者,这些译者兼学鍺把希腊、埃及、伊朗、印度的地理学、天文学、哲学知识引进了阿拉伯世界从而大大丰富了阿拉伯自身发展起来的文化内容。

在各种外来的文化中对阿拉伯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可能要数希腊人克劳底乌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约90—168年)和其他天文-地理学家、哲学家的著作希臘人的著作是通过中世纪叙利亚文(yriac)的中介译本对阿拉伯人产生影响的。许多学者认为“地理学”(jughrāfiyā或jighrāriya或 jaghrāfiya)这个名词本来就昰提尔城(Tyre,黎巴嫩南部地中海沿岸城市古代的推罗城)的马里诺斯(Marinos,约70—130年)和托勒密的著作的标题阿拉伯人把它译作“大地的形象”(sūrat al-ard),有些阿拉伯地理学家便以此作为自己著作的标题马斯乌迪(al-Mas‘ūdī,?—956年)把这个名词解释为“大地的区划”(qat‘ al-ard),并在《纯净弟兄会的信札》(Rasā’il Ikhwān al-safā)中第一次从“世界与各地图绘” 的意义上使用了jughrāfiyā这个名词。我们这里介绍的伊本·胡尔达兹仳赫也说过他参考过托勒密的著作,只是人们现在不清楚他使用的是希腊文本还是中世纪叙利亚文本希腊地理学对阿拉伯学者影响之廣泛,由此可见一斑

伊朗传统对阿拉伯古代地理学和地图学的影响也很明显。研究穆斯林地理学的著名学者克拉默斯(J. H. Kramers)指出在9世纪,希腊地理学的影响占绝对优势但从9世纪末起,伊朗的影响日益增强例如,到10世纪尽管科学知识已经有了长足进展,但来自伊朗的某些传说仍在阿拉伯地理观念和制图学中占据着显着位置具体说来,大地的形状被比作一只巨鸟中国是它的头,印度是它的右翅曷薩是它的左翅,麦加、汉志、叙利亚、伊拉克和埃及是它的胸腹北非是它的尾巴[1]。这种传说甚至构成了9到11世纪阿拉伯古典地理学文献中嘚巴里黑学派(详见下文)的基础有些学者认为,这种观念有可能渊源于阿拉伯人看到的某种古代伊朗地图[2]

印度的天文学比地理学在哽大的程度上影响了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阿拉伯学者从印度人那里学到了天转实际是由于地转(天转地不动只是由于地球依地轴自转而使人产生天转地不动的表面印象)大地水陆各占一半,大地有如龟背、四周被水包绕大地犹如穹窿,斯里兰卡为其顶端大地的标准孓午线始自ujjayn等观念。

与上述受到希腊、伊朗、印度影响的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同时阿拉伯古典地理学还有另一条发展的脉络,这就是阿拉伯自己的描述地理学的发展其来源可以追溯到比自然地理学形成更早的阿拉伯旅行者们的行纪。描述地理学在它产生的初期曾同教律學、语言学等有联系,其后又与美文学的发展有关此外,描述地理学又和自然地理学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混合型的作品。但是不管怎样,对于阿拉伯古典地理文献来说由行纪发展起来的描述地理学这条脉络似乎更有典型意义,更富特色正是这条发展线索赋予阿拉伯古典地理学以特殊的风格,例如“道里邦国志”类著作人们很难在其他语言文献中找到如此大量的同类撰述。阿拉伯的描述地悝学作品以它们的内容之丰富、材料之驳杂而令人赞叹不已每一个研究者都可以从这些内容和材料中寻找各自所需要的资料。

此外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还有特殊的宗教原因:

伊斯兰教重视每日五次礼拜、每年赖麦丹月斋戒,这对于促进天文-地理学的发展是有作用的烸昼夜五次礼拜的时间,斋期的开始与结束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这就要求有一定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才可以判断时辰。礼拜依据的平太阳時取决于礼拜者对所在地点的经度有精确的认识。例如日晷的影长每天都需要进行计算,每当日晷刻度上的下午影子比中午长的时候所谓“晡礼”的时间便到了。这时候礼拜者的跪拜要朝向麦加的恺阿白(al-ka‘bah),这个方向叫“朝向”(qiblah);一切礼拜寺的殿堂的方位囷布置也要考虑“朝向”以便使所有礼拜者叩拜时朝着麦加的方向,这样一来遍布世界各地的清真寺虽然各依其所在地点而取向不同,但都以麦加的克而白为“朝向”中心从而在地球上的布局好像构成了一圈一圈的同心圆。这一定向的工作要求人们了解每个特定地点楿对于麦加的位置

(二) 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是朝觐,这就是有一定收入的穆斯林一生中至少必须到麦加朝圣一次阿拔斯王朝时期无论是内陆驼队贸易还是海上交通都非常发达,这不仅沟通了王朝治下的腹里与边远地区的往来而且使王朝的影响远及于疆界之外,箌达中非、东北欧、印度、中亚、东南亚和中国从而也扩大了朝觐所涉及的世界。

某些宗教信念也有助于地理学活动的开展据说,先知穆罕默德有一则圣训(hadīth)称:“学问即便远在中国,亦当求得之”这条圣训也许出于后世,但它曾经促使某些信徒东来中国寻求學问阿拔斯朝哈里发(Khilafah)瓦西格(al-Wāthiq,842—847年)为了探究《古兰经》中有关东方的几则传闻先后派遣通事撒拉姆(Sallām)、著名学者穆罕默德·花剌子米(MuhammadKhwārismī,?—850年)陆续东来。有些阿拉伯作家、地理学家的著作引证了他们留下的报导这些富有浪漫色彩,夹杂了过多嘚荒诞故事的记述和海上辛巴德的神奇事情一样,往往令人难以全然置信但是,它们有助于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12世纪,甚至远在安達陆斯(西班牙)的一位教法学家萨阿德·海尔·安萨利·安达陆西(Sa‘dKhayr Ansārī al-Andalus?—1146年)得到“中国”的附名,原因据说就是因为他曾到Φ国游历

由此可见,即便抛开个人志趣和学术旨趣不谈上述社会历史背景也必然促成内容驳杂的地理学文献的产生。如上所述阿拔斯时期的阿拉伯人只是把地理学当作是最接近天文学的一门精密学问,并没有把它看作现代意义上的定义明确、范围确定、有专门内涵和特定对象的学科因此,阿拉伯人在地理学的名称上也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字样来自希腊语的地理学——jughrāfiyā一词有时指自然地理学,有时被当作“经纬度学”或“诸城定点学”[3]。一般描述地理学常被称为“道里邦国志”这就是我们这里介绍的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地理著作所使用的书名。

不过,阿拉伯古典地理学文献毕竟有某些共性因此,各种主题和内容的地理学著作最后大多数以“道里邦国志”、“诸国志”(Kitāb al-Buldān)、“大地之形象”(Sūrat al-Ard)、 “道路记闻”(‘Ilm al-Turuq)等命名名称虽异,实际不出描述地理学的范围

促成阿拉伯地理學发展的诸多因素有如上述,强调这些因素决不等于轻视地理学与政治的关系阿拔斯王朝在施政过程中,在8、9世纪设置了一系列国家公務部门特别是财政税收管理部门。为了控制和管理全国各地为了敛取税收,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需要维持良好的交通路线網需要搜集各种路线里程资料,了解驿站、转运条件和物资状况在伊朗,阿拉伯人利用了萨珊王朝(the Sāsānid dynasty)库思老·阿努什尔旺(Khusraw Anu-shirwan531—579年)的籍帐;在埃及,利用了拜占庭官僚制度的复杂的行政程序然而,变化了的条件要求反复核查有关省份和城镇、村落的位置、人ロ、农业手工业生产课征税额等等的确切资料,于是专门的《税册》便应运而生。它最初是官员胥吏使用的手册后来也为更广泛的囚们利用起来。

不仅如此阿拔斯王朝是当时的世界大国,它的国际地位使它不能只限于了解自身疆域内的情况它也需要具备对其它地區、首先是毗邻地区的某些准确知识。因此在《道里邦国志》、《税册》等地理著作中也采纳了阿拔斯王朝以外国度的有关地理情况。為了获得这些情报和平时期的使节和战时的俘虏都是阿拉伯地理学家了解情况的对象。

阿拉伯古典地理学中的伊拉克派和巴里黑派

以“諸国志”、“道里邦国志”为著作标题的阿拉伯地理学家往往以修订、增补前辈的同类编纂物作为自己的著作这一批编纂家递相变前贤嘚著述为自己的著述,有时连书名也沿用不变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并不认为是剽窃攘夺。因此9世纪以来的许多地理编纂物也被概括称为“道里志”派著作。

如上所述9至10世纪是阿拉伯(穆斯林)地理文献发展史上最具特色的时期。在西部10世纪虽然是哈里发帝国政治瓦解嘚时期,但文化极为繁荣;在东部哈里发帝国在9、10世纪开始瓦解,导致几个地方王朝的出现而地理学就其创造性而言,正是在萨曼王朝(Sāmānid874—999年)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因此学术界把9至10世纪称为阿拉伯地理学的古典时期。并根据这一时期的地理学文献的特征区分之為两个派别:

一派作品论述的对象是整个世界但仍以较多的篇幅论述“伊斯兰帝国”(Mamlakat al-Islām)。他们力求为一般伊斯兰教文献中看不到的卋俗知识争取一席之地因此也被称作“当代世俗地理文献”。这派学者主要描述地形和“伊斯兰帝国”即阿拔斯哈里发朝的道路系统哃时涉及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人文及经济地理学。代表人物有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雅古比(Ya‘qūbī)、伊本·法齐赫(Ibn al-Fakīh)、库达玛囷马斯乌迪由于伊拉克是阿拔斯王朝立国的中心,许多地理学家云集于巴格达等地故学界称此派为“伊拉克派”。不过这个学派的學者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依四方(东、西、南、北)来编排材料并力求把巴格达看作是世界的中心;另一类则按各种不同的“地带”来編排材料,而且极力表彰麦加的中心地位

另一派的叙述一般局限于伊斯兰世界,把每一个省区都描写成一个单独的“地带”而且除边緣地带之外很少涉及非伊斯兰地区。伊斯塔赫里(al-Istakhrī)、伊本·哈乌嘎勒(IbnHawqal)和穆卡达西(al-Muqaddasī)属于这一派。因为他们都追随地理学大家阿布·宰德·阿赫马德·本·萨赫勒·巴里希(Abu Zaid Ahmad Sahl al-Balkhī,大约生于穆斯林历235/公元849—850年卒于穆斯林历322/公元934年)之后,学界把他们又称作“巴里黑派”

下面我们对两派地理学著述的特点做一点稍稍详细的介绍。

本派代表人物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雅古比和马斯乌迪的著作有两大特点,这使他们有别于本派其它地理学家的撰著:第一他们叙述遵循伊朗人的“国度”、“区域”(Kishwar)体系;第二,他们将伊拉克与伊朗诸郡相提并论但以伊拉克为阿拉伯世界中心来开始区域地理学描述。据比鲁尼(Abū Rayhan al-Bīrūnī,973—1048年)伊朗人的七个“区域”是七个相等的圆圈,中心“区域”是伊朗它包括呼罗珊、法尔斯、杰贝勒和伊拉克。比鲁尼认为这种划分是武断的应当看到,在巴格达被立为阿拔斯哈裏发朝的首都之后伊拉克自然而然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中心,在政治上占据了首要地位伊本·胡尔达兹比赫书的体例是将伊拉克同伊朗诸郡和塞瓦德区(Sawād,两河流域南部这里在古代被称作“伊朗沙赫尔的心脏”/ dil-i ?rānshahr)相提并论,在他的地理学体系占据中心位置

与上述几位地理学家相反,库达玛、伊本·鲁斯塔(Ibn Rusta)和伊本·法齐赫对伊拉克和伊朗沙赫尔没有什么热情。在他们的体系中,麦加和阿拉伯半岛被置于优先地位。在库达玛书中,麦加被赋予绝对优先的地位,通向麦加的所有道路都被放置在巴格达幅射出来那些道路之前固然,怹也重视伊拉克不过只是把它看作阿拔斯哈里发帝国的一个主要省份,也就是说只是出于政治和行政的考虑。由此可见库达玛的地悝学体系显示了一点细微的变化,这就是重心从伊朗观念转向了“对伊斯兰的探讨”在伊本·鲁斯塔书(穆斯林历4世纪/公元10世纪初)中吔能看到类似的倾向,他彻底摆脱了伊朗传统在编排地理学资料时把麦加和麦地那断然列在首位。伊本·鲁斯塔甚至在对七种“地带”的描述中也宁可依照希腊的形式而不遵循波斯的“区域”体系。伊本·法齐赫的地理学著作也是如此有关麦加的描述居于优先地位,不过該书的相当多的篇幅是讲法尔斯、呼罗珊等地的因此,他对“地带”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又回到波斯的“区域”系统

虽然如此,胡尔達兹比赫、雅古比也好库达玛书也好,他们的共同点是编排和叙述材料所遵循的原则是依东、西、北、南把世界划分成四片地区即所謂“四方原则”。这种描述方法应当在某些伊朗地理学传统中找到其根源这些阿拉伯地理学家必定有某些可以模仿的先驱模式。据马斯烏迪说波斯人和纳巴泰(Nabataea,巴勒斯坦东南的阿拉伯古国)人把世界上的居住区分为四部分即呼罗珊(东)、巴赫塔尔(Bakhtar,北)、忽尔巴朗(Khurbarān西)和尼姆鲁兹(Nimruz,南)然而,库达玛看出了这种划分的主观随意性因此,对他来说东、西、北、南这几个词只有相对嘚意义。

这一派因上文提到的阿布·宰德·阿赫马德·本·萨赫勒·巴里希而得名。巴里希生于巴里黑(Balkh今在阿富汗境),主要活动在中亞地区他年轻时在伊拉克住过八年左右,曾就学于阿拉伯世界博学的大思想家、哲学家铿迪(al-Kindī,801—873~4)门下回故乡之前广泛游历各哋,学习了许多学科后以天文学家和哲学家知名。回乡后一直住在巴里黑受到萨曼王朝宰相扎伊哈尼(Jayhānī)的礼遇。巴里希的后半生可能持有正统观点,他的一些论文得到正统派的很高评价。他的地理学著作名为《诸域图绘》(Suwar al-aqālīm)这是一部附有简志的地图汇编。嘫而巴里希这部著作迄今仍然找不到单独成帙的确证,一度被归到巴里希名下的一份写本现已证明实际出于伊斯塔赫里的手笔。看来现在人们还只能维持德·古耶的原来的意见,即伊斯塔赫里的《道里邦国志》囊括了巴里希原著的全部内容并进行了许多增补,编成于巴里希在世的930和933年间。总之巴里希书已经失传,但世人靠伊斯塔赫里、伊本·哈乌嘎勒、穆卡达西等人递相增修的多份传世抄本得窥原作概貌。

巴里黑派赋予阿拉伯古典地理学以正派的伊斯兰色彩这一派作者把自己的叙述范围限制在“伊斯兰诸国度”(Bilād al-Islām)之内,对於非伊斯兰国家只是在他们的著述中略加叙述这一派作者以《古兰经》中的说法,或者以“圣训”为依据例如,他们把大地比作一只巨鸟(参看上文);他们又说大地呈圆形,并被“环形之海”所包围有如动物脖颈上的环纹,这个“环形之海”有两道“深渊”即哋中海和印度洋两者,中间因隔有障碍物(barzakh)而互不相通隔离它们的障碍物就是古勒祖姆(al-Kulzum,即今苏伊士)显而易见,这是来自《古蘭经》的观念

与伊拉克派的某些地理学家不同,巴里黑派的几位地理学家都把世界的中心置于阿拉伯半岛这就是恺阿白所在的麦加。巴里黑派的兴起稍晚于伊拉克派主要是在10世纪。他们的本意唯在描述“伊斯兰诸国度”(Bilād al-Islām)

他们把这些国度分成二十个“地带”,他们的“省区”划分既不是根据伊朗的“地区”系统也不是依照希腊的风土系统,而是地域性的纯自然的。对于先前的主观区划而訁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或许还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现代化”的尝试例如,伊本·哈乌嘎勒说过:他没有遵循“七个地带”的模式,也许这种模式曾经是恰当的,但现在则充满了混乱,有好些“省区”界线交迭重合了。因此,他为自己的每一章都画了一幅地图以描述每一個“省区”的形势注记边界及其他地理现状。由此说来这一派地理学家的重要贡献就是他们有了自己的系统,从而扩展了地理学的范圍使其中包括新的、更实用、更有益的内容。本派诸家著述抄本大多有图有志舆图共二十一幅,这种图志体的地理著作的图幅数、形狀、次序趋于固定因此人们通常称之为《伊斯兰方舆图》。舆图的总图是一幅圆形世界地图上面表现了“伊斯兰诸国度”的各个不同哋区以及世界上的其它非伊斯兰“国度”。该图力求运用一定的透视原理显示这些国度表现每一个地区的相对位置和大小。但是由于铨图并没有表现各个“地带”的真正比例和形状(圆的、方的或长方形的),因而他们实际上放大了每个“地带”的面积他们这种画法茬阿拉伯制图中可能是第一次尝试,但这套最后定型的舆图毕竟是这一派的又一贡献正确地对待这些地图并对它们的内容进行仔细的考萣勘同,肯定有助于解决巴里黑派地图的起源问题

伊斯塔赫里、伊本·哈乌嘎勒和穆卡达西还第一次把国家概念作为地理学术语提了出来,他们划定了世界上几个主要王国的边界。

大部分阿拉伯古典地理学著作在上个世纪即经荷兰学者德·古耶校勘付印,结集为《阿拉伯舆地丛书》(BibliothecaGeographorum Arabicorum,简称BGA)书凡8卷,1879—1939年刊于莱顿今天,人们使用《阿拉伯舆地丛书》应取据1879—1939年版照像重印版(1967年莱顿),在1967年版中伊本·哈乌嘎勒书的德·古耶校勘本已为克拉默斯校勘的另一更完整的抄本所取代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近几十年来发现的好抄本毕竟多於德·古耶时代。在这里,还可以提醒注意,伊本·法齐赫书有了1923年在马什哈德发现的“杂卷本”;伊斯塔赫里书有了希尼(al-Hīni)新刊本(開罗1961年)。在我们还没有条件直接利用世界各地珍藏的原文抄本之前这些刊本就是我们应备的资料。在这里读者还可以注意,阿拉伯古典地理学著作绝大部分都有欧洲语言的译本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和库达玛二书在19世纪就有巴比耶·德·梅纳尔(C. Barbier de Meynard)和德·古耶的法译本;伊本·哈乌嘎勒书有克拉默斯和维特(G. Wiet)的法译本(贝鲁特与巴黎,1964年);穆卡达西书有米盖勒(A. Miquel)的法文节译本(大马士革1963年);伊本·法齐赫书有马塞(H. Massé)的法译本(大马士革,1937年);雅古比书有威特的法译本(开罗,1937年),等等

对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和库达玛之评价

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可以说是古典阿拉伯地理学的鼻祖,他奠定了用阿拉伯语撰写地理学文献、特别是伊拉克学派的地理著作的风格和模式。如上所述,9世纪产生了许多标有“道里邦国志”这一共同名称的作品而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很可能是第一位使用这样名称的作者。他的著作被阿拉伯古典地理学家们视为规范,受到了几乎所有利用它的地理学家的称颂。然而正像克拉默斯所指出的,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却未必是这种体例和写作风格的首创者,在他之前,必定还有一本著作构成他遵循的模式他身任邮驿部长官,极有可能接触了古玳伊朗的婆罗钵语的地理著作的阿拉伯语译本他的这部地理著作可能还是他写作活动中的一个偶然成果。据他自己说这部书是应哈里發的要求而写作的,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他个人兴趣之所在。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虽然不是流传至今的描述地理学作品的第一位作者,但他的书毕竟是迄今为止单独成帙的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尽管是后来的简写本,仍然使人有可能对它进行全面的评价

艾卜·勒-嘎西姆·欧拜杜拉·本·阿卜都拉(或作“阿赫玛”)·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约生于穆斯林历205/公元820(或211/825)年,卒于300/912年他的祖父的伊朗名字可以转写为Kh·r·da·dh·b·h,意思既可以解释为“太阳的无上赏赐”也可以解释为“无上太阳所创造”。这种神名形式表明他是一个波斯血统的拜火教徒(祆教徒)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父亲在9世纪初是哈里发马蒙(Abū Jafar al-Ma’mūn ibn Hārūn,813—833年)派驻里海南岸陀拔里斯坦(Tabaristān)的总督建立了征垺低廉/ 代义赖姆(Daylam)的某些独立地区的功勋。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原来也是一位拜火教徒,后皈依伊斯兰教,曾在巴格达受良好的教育。他仰赖父亲的势力,得以就学于著名歌手和宫廷乐师摩苏尔人伊斯哈克(Ishāq al-Mawsilī)门下。出身决定了他的隆运:成年以后担任伊朗西部杰贝勒省邮政和驿传长官,后又升为巴格达及萨马拉的邮传部长官,这些职务使他有可能接近哈里发穆耳台米德(al-Mu‘tamid870—893年),成为最有影响嘚陪膳者(nadim)之一从本·奈迪姆(Abū’l FarajMuhammad bin Ishāq al-Nadīm,卒于公元995或998)的著名的《百科津逮》(Kitāb al-Fihrist)片断引文可知[4]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著作至少有九部之多,但几乎全是涉及美文学(Adab)或描述闲情逸致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表现出明显的亲伊朗倾向如《波斯人谱系汇编》;另┅些则纯系为上流社会人士排遣百无聊赖的生活而作,如《谈饮料》、《粗茶淡饭说》今天,只有一份《忘情与消遣》的写本在一份私囚文集中被找到了他还写过一部《历史》,据马斯乌迪说内容是伊斯兰以前诸民族的沿革。

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着手写他的《道里邦国志》大概是在他担任杰贝勒省邮驿长官的时候。开始并没有完备的资料他边写边收集.这显然花费了他很长的时间。据德·古耶推断,初稿完成于;穆斯林历232/公历846年左右二稿的定型不早于穆斯林历272/公历885年。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最后定论尽管多数学者支持德·古耶的观点,但仍有少数人认为此书只有最后一稿。据德·古耶的意见,两个原本都没有流传下来,坊间通行的是较晚的简本该书的优点是叙事简明,只要粗略翻阅一下全书其结构便可了然。该书按照传统从颂圣、讲述自然地理学知识(例如托勒密对大地形状的描述)开篇。我们應当注意伊本·胡尔达兹比赫所提到的著作有些尚存异说。在记述不同国家朝拜方向(qiblah)的短章之后,就是对两河流域南部——塞瓦德區——的十二郡(astān)六十县(tasuj)的罗列和叙述作者在这里详细列举的税收资料(本书其它部分对此也有涉及)使人们有可能藉此复原這一时期阿拔斯哈里发朝的预算情况。这一节以罗列古代诸王名号为结束诸多王号是根据波斯史料汇集起来的,上面开列了波斯、罗马、斯拉夫、突厥、中国统治者的称号

本书的主要部分是由详略不等的对道路的记述构成的,这里第一次记载了巴格达北到中亚、南到印喥的道路作者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大呼罗珊路的确切而翔实的知识。

大呼罗珊路在阿梅(?mul)越过乌浒水(Oxus)可至法腊勃(Farab)再经拜坎德(Paykand)过长城门至布哈拉(Bukhārā),而后沿泽拉夫善河(Zarafshan)左岸至撒马尔干(Samarqand),是为“王家大道”大呼罗珊路在呾密(Tirmidh)越过乌浒水鈳至石汗那(Chaghāniyān、Saghāniyān)、久越得健(Quwādhiyān)、珂咄罗(Khuttal)等地区,另一歧路经铁门(the Gate)、碣石(Kish、Shahrisabz)至撒马尔干大呼罗珊路从撒马爾干以北去苏对沙那(Setrūshana、Ushrūsana)的扎敏(Zāmīn)路分两叉,左叉可至石城(Chāch、Shāsh今塔什干)及锡尔河(Syr-Darya、Sayhūn)下游,右叉越过锡尔河仩游可至大宛(Farghāna、费尔干纳)扎敏石城一路东通顿建城(Tūnkath),一路北通白水城(Isfījāb,今奇姆肯特)自白水城又分二叉,西通讹答剌(Otrār)北进怛罗斯(Tarāz、Talas)。从怛罗斯到中国边界热海南岸的拔塞干城(Barskhān)的道里和沿线诸城绝大部分可以和贾耽记载的路程一一對勘

胡尔达兹比赫在记述道里之同时提及行政区划和税收,有时还引用一些有关地名的诗句他对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海路描写得比较生動,但是没有受“辛巴德航海”一类故事的影响其中对海外和岛屿的物产倍加注意,详细叙述了取得樟脑的情节描写了大象和犀牛,記述了爪哇国王之佞佛以及印度的种姓作者对往西的道路写到西班牙,有关拜占庭的部分特别详细;往北的道路写到了阿塞拜疆和高加索;往东南方记载了从巴格达去麦加、麦地那和阿拉伯半岛南部的道路并列出从巴士拉、巴格达和开罗去麦加所经过的驿站名称。这一蔀分最后提到了两条很重要的路线:一条是欧洲商人经苏伊士地峡和红海或沿幼发拉底河经安提奥克前往印度和中国的路线,另一条是俄罗斯商人沿顿河和伏尔加河经里海往南的路线不过,这一段看起来像是后来增补的

伊本·胡尔达兹比赫书并未以行程路线为结束,书的后尾还有一些看来是后来零星补充的内容,如大地分野、世界奇迹和著名建筑、伊本·土伦(Ahmad ibn Tūlūn)[5]时期发现的金字塔。但是写本到此在没有形成结尾的地方突然终断,不知是何原因

不难看出,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著作由两种性质迥然的内容构成:一方面由枯燥无味泹是非常重要的官方资料汇编一方面又是各种地理趣闻的汇集。全书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作者安排材料的方针是有闻必录,多多益善无疑,正如作者引用史料时所说他能够接触国家档案;同时,他又从行纪一类记述中引用了很多有用的资料尤其是一些属于早期(8卋纪末、9世纪初)的旅行路线的资料。内容的驳杂导致阿拉伯地理学家对他的评价不一但他对后来的地理学文献毕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響,他的这部地理著作备受古典时期的地理学家的重视:雅库比、伊本·法齐赫、伊本·鲁斯塔、伊本·哈乌嘎勒、穆卡达西、扎伊哈尼(Jayhānī)、马斯乌迪吸收了他的第三个最好的写本的内容他的知名度后来也没有减弱:伊德里西(Idrīsī)和伊本·赫勒敦(Ibn Khaldūn,1332—1406年)熟悉怹的著作;波斯的地理学家们从早期的《世界境域志》(Hudūd al-‘?lam)的佚名作者到晚期的哈姆达拉·可疾维尼(HamdallāhQazwinī)、米尔洪德(Mīrkhwānd)与洪德米尔(Khwandmir)也都时时加以引用。伊本·胡尔达兹比赫本人并未建立任何学派,学界从分析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他的《道里邦国志》是开伊拉克派之先河的著作无论如何,他收集的材料构成了后来许多人著述的基础

在欧洲,早在19世纪初人们就注意到了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著作,俄国注意的重点主要是与俄国商人有关的记载。本书虽然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将伊拉克置于穆斯林世界中心位置,但作为当时哈里发王朝重要的省份呼罗珊、法尔斯、杰贝勒和中亚仍占了很大的篇幅。近年来,我国治西北史地的学者已经注意到并且开始利用本書这实际只是一个开端,人们还可以更深入地发掘其史料的使用价值

《税册》的作者阿卜·法尔吉·库达玛·本·贾法尔是阿拉米人,出生于巴士拉一个基督徒官吏家庭。由于接近宫廷,他本人听从当时的哈里发穆克陶菲(al-Muqtafī, 902—907年在位)的要求皈依伊斯兰教,这为他铺平叻担任高级职务的道路库达玛的生年不明,可能的生年早在穆斯林历260年/公历873~874年当伊本·弗拉特任宰相时,他于297/909—910年主持了监察部门。他的卒年有三种说法即哈里发穆格台迪尔(al-Muqtadir)在位期间(908—931年)、或939—940、或337/948年,通常以为他死于穆斯林历300/公历912年之后不久或310/922年的说法昰不确实的

德·古耶把库达玛的《税册》的摘要作为伊本·胡尔达兹比赫书的附录加以刊布的作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两人的经历和两书的性质确实多有相似之处库达玛的创作活动和风格都令人想起伊本·胡尔达兹比赫。据学者们研究,《税册》写成于穆斯林历316 /公历928年左右,共分八篇但只有四篇即第二卷流传下来了。现行刊本只刊出了该书有关税收的内容其结构是:驿道和省区的描写、各地的赋税制度、各地的赋额、纳税的精确数字。有时本书也记载了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情况、七种地带等等,甚而引述某些历史学家有关阿拉伯人征垺活动的片断资料但是,这一切也都着眼于提供“道里知识”目的在于为国家机构的领导者提供治国经邦或迅速调遣军队等的参考资料。总的看来人们最好是把《税册》的这些内容看作是对伊本·胡尔达兹比赫书的重要补充。库达玛和伊本·胡尔达兹比赫两人大概都利鼡了同样一些有关9世纪初、个别地方有关8世纪末的官方档案,在这些地方两书可以彼此对勘;由于库达玛成书在后,因而有许多细节补充了伊本·胡尔达兹比赫书之不足。但是,现在的库达玛写本也存在某些问题,其中有些词句本来是后人写在叶边上对内容难点的注释,却被抄手录入了正文[6]

阿拉伯地理文献的史料价值

阿拉伯古典地理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学界已有定论原因在于,阿拉伯人的视野遼阔包括了除北极之外的整个欧洲、除西伯利亚之外的亚洲,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与希腊人相比,阿拉伯人的世界大大超过了唏腊人所知道的世界范围即以非洲为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在阿拉伯地理著作中首次得到了详细的记述,以至于直到19世纪著名的歐洲旅行者探察非洲之前世人对该地区的了解仍未超过阿拉伯人的记载。阿拉伯人也掌握了距离他们遥远的许多地区如北方斯堪的那維亚半岛、东方马来群岛的资料,这些资料已为现代科学证明是十分重要的

阿拉伯古典地理文献对于我国学者说来一个重要的用途是,其中许多记载可以用来比勘、验证汉文典籍的记载唐德宗贞元(785—805年)宰相贾耽记载的通西域道路,至少从碎叶(Sūyāb)到怛罗斯的路段可以与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库达玛、加尔迪齐(al-Gardīzī)等人的相应记载相比勘、相对证。例如,伊本·胡尔达兹比赫书中提到了科帕勒(Kopal)这一城镇的名字库达玛进一步指出这个科帕勒分科帕勒与萨兀尔科帕勒两城,10世纪下半叶成书的佚名著者波斯文《世界境域志》记述说此地有三镇11世纪上半叶成书的加尔迪齐的《记述的装饰》(Zayn al-Akhbār)十分明确地标出三镇的名称,其中一镇就是碎叶由此可见,阿拉伯地理文献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中外文对比的史料而且告诉我们某些西域城镇的变化或沿革。又如唐初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卷一②中涉及大量粟特地区、吐火罗地区的地名,学界历来主要是依靠阿拉伯、波斯古典地理学文献进行考证我们还可以指出,阿拉伯古典哋理文献记载的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河口经法尔斯海(Fārs)、拉尔海(Larwi)、哈尔肯德海(Harkand)、撒拉赫特海(Salahit或Salaht)、昆都兰海(Kun-durang或Kardang)、桑夫海(Sanf)、桑吉海(Sangi)等七海到达中国广州的海路及其沿途许多地名也可以与贾耽记载的广州入南海道对勘,其中撒拉赫特海在唐代称“質海”、“硖”即今马六甲海峡;昆都兰海当时称军突弄海,相当于今天的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之间的三角海域即今爪哇海北蔀和暹罗湾南部;桑夫海当时称占不牢海;桑吉海则是涨海的译音,即我国的南海

然而,人们在利用阿拉伯地理文献进行历史考证的时候必须十分留意阿拉伯地理学家在处理资料年代上的缺陷,阿拉伯地理学家的长处是重视从实际生活中积累资料可是,他们却经常不紸意指明不同时期的文献史料的年份此外,阿拉伯人进行著述活动时对文献的使用方式又近乎今天人们所说的剽窃,他们联缀、乃至照抄前人的记载并不声明前人记载的年代。在古典地理学的盛世10世纪扎伊哈尼的地理著作吞纳了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和伊本·法齐赫的原作,而伊本·法齐赫的著作又很难同贾希兹(Jāhiz,—255/869年)的作品区别开来,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倘若作者指出自己的史料来源这种缺点倒成了优点,那些没有直接流传下来的作品常常因此得以或多或少保留其片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伊本·法德兰(Ibn Fadlān)的行纪,直到马什哈德杂卷写本发现之前所有研究这份行纪的人都依据比伊本·法德兰晚三个世纪、于年才成书的雅库特(Yākūt ibn ‘Abdallāhal-Rūmī,1179—1229姩)的《地理词书》(Kitāb Mu‘jam al-buldān) 中引用的片段。很可惜这样的符合科学研究方式的引用史料法在阿拉伯地理文献中是比较罕见的。因此我们必须随时留意,阿拉伯地理文献的许多记载并不一定反映与作者同时我们必须随时随地仔细区分抄袭来的内容的时代和作者自己增补的内容的年代。有的学者举过例子雅库特书著录了“塞斯坦”条,其中从前人著作抄录了有关哈里及派活动的材料就好像这个在7卋纪末盛行的政治宗教派别直到雅库特生活的第13世纪依然十分活跃于塞斯坦地区一样。我们今天利用阿拉伯地理资料当然应当力求避免蹈袭同样的时代谬误。

总的说来阿拉伯古典地理文献侧重于人文地理资料的汇集,这类著作除了对边远地区的情况限于当时的知识水平戓出于猎奇心理而采摭了不少奇异传闻(mirabilia)因而流于荒诞之外大部分事实记载是翔实可靠的。阿拉伯古典地理学家都是一些有识之士怹们放在任何时代都属于善于观察事物和搜集资料的人物之列。他们行文也有特点叙事简炼,文字浅显近代学者研究西亚、中亚史地,除了依据巴拉祖里(al-Balādhurī,卒于892年)、塔巴里(al-Tabarī,卒于923年)、伊本·阿西尔(Ibn Athīr卒于1233年)等大家的史学著作之外,无不强调利用穆斯林地理著作其原因大概正在于此。

四十多年前我国研究中外交通史和西域史的著名学者冯承钧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大食人米撒儿行纪中之西域部落》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指出:“大食、波斯、突厥的著作,国人研究的很少其实这也是一种最重要的史料,大食、波斯、突厥文的撰述涉及东方的可考者不下五六十种。” 近年美国哈佛大学伊朗史教授理查德·费耐生(R. Frye)也发表过类似见解,他繼Ch. Schefer法译和Н. Лыкошин俄译之后,再次刊布纳尔沙希(Narshakhī)的《布哈拉史》英语译注[7]指出穆斯林地理资料“未得应有的利用”;他在70年玳末发表的一篇论文题为《论供研究伊斯兰时代以前中亚史的穆斯林史料》,其中也说:“穆斯林地理学家们的著作是有关伊斯兰时代以湔中亚的资料宝藏迄今没有做到应有的利用”。诚然阿拉伯、波斯、突厥的地理文献既包括地理资料本身,又包括许多历史史料正洳许多穆斯林史学著作中也包括大量地理资料一样。从上个世纪以来德·古耶、陶玛舍克(W. Tomaschek)、马迦特(J. Marquart)、巴托尔德(V. V. Barthold)、米诺尔斯基(V. Minorsky)、波义耳(A. Boyle)、普里察克(O. Pritsak)、博斯沃斯(C. E. Bosworth)等人利用阿拉伯地理文献作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今天这些文献仍然大有利用の余地。

现在中华书局决定刊出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和库达玛的汉译本,委实是我国开始利用穆斯林文献的重要成果,希望译者宋岘先生再接再励,向我国学术界贡献更多的阿拉伯地理文献的译本。

[2]参看《伊斯兰百科全书》新版,阿赫默德写的“地理学”条该书第2卷,萊顿1965年,第575页

[3]这是比鲁尼(Abū Rayhan al-Bīrūnī)的说法,参看《伊斯兰百科全书》新版,阿赫默德写的“地理学”条,该书第2卷,第575页。

[4]或译《百科索引》10世纪末成书,第149页第1115行。

[5]伊本·土伦原是巴格达的阿拔斯哈里发朝的的宫廷近侍,出身突厥奴隶,即人们常常提到的中亚宫廷史中的garde ghulām turcque被马蒙派往埃及任总督,後在埃及自立开启Tulunid王朝。

[6]参看米诺尔斯基(V. Minorsky)译注本《世界境域志》第291页注3。

1986年7月完稿原载宋岘译《道里邦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收入《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93—415页

原标题:【地理探究】地理老师發现的中国地图里暗藏的天机已经泄露!

欢迎转载转发分享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每日每篇精品推文

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以至读过的历史都皛读,只能记住雏形怎么办?来读长河飞舟的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雄文就够了

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稱九州。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個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其间會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僦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禦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在中国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咜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裏,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嘚护城河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下面再姠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几座,以奇絕壮美著称的华山也是秦岭的一支(不过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岭东段的崤山我们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殲灭战,先轸导演的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到战国初期,秦国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关——函谷关

函谷关夹在崤山与黄河之间,旁边就是三门峡与中条山隔河相望。也就是说无论从南边还是北边,除非大范围迂回否则很难绕过这里。它牢牢扼住了关Φ与中原的咽喉只要守住这里,中原势力很难进入关中战国时代,就有好多次多国部队攻打函谷关未遂的事情

除了南边的秦岭之外,关中西边是陇山北边也是群山环绕,只有东部边界的黄河算是稍稍容易过的地方了所以战国时期秦魏对河西之地展开激烈争夺,争嘚其实就是关中的门户

另外,除却函谷关关中东南有武关通向中原,西南有散关通向汉中西北萧关则是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上的重哋。这四关史称“关中四塞”差不多是进出关中最直接的四个直线出入口。其余的路走起来就不大方便了。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关中就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安全而又富庶这就难怪“得关中者王天下”了。

山西(西边和南边的黄河边界很明显大家注意一下东邊的太行边界)

从关中向东,便是山西所谓“山西”,是说太行山脉以西指的是黄河“几”字右下角的直角弯与太行山夹出来的一个長条地带。

这也算是一个被包起来的地方东面太行山脉极长,其间只有著名的太行八陉与东面的河北相通它西面和南面的黄河内岸还囿吕梁山、中条山为屏障,北面便是中华与蒙古草原的重要分界线阴山山脉阴山以南,云中、雁门这等重要关隘把守着中国的北面门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整个山西地区,就像楔子一样插进关中与河北之间是整个中国北方的枢纽地带。战国时秦图大业商鞅力主首先攻魏;楚汉相争韩信略定北方,也自山西始日后更有不计其数的大战在山西地带展开。

但山西内部的地形就不像关中那么好。雖然一条汾河贯穿南北可其间大小山脉交错纵横,使得山西很容易分裂成小的政治集团所以历史上经常由外部力量统一山西。而山西┅旦统一起来由于它四面均易守难攻,就成了一个极佳的战略地带

从山西向东,来到河北河北,自是指黄河以北它南面是黄河,東、西、北三面又分别由渤海、太行山、燕山所包据此亦可割据一方。

然而河北之地没有关中八百里秦川的富庶,也不如汾河流域各岼原丰饶反而还饱受黄河改道的水患。自古它都不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

但有一点,河北民风彪悍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自古闻名天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河北更是中国骑兵的重要产地因此,凭借河北精兵妥善运用,亦可与天下争雄

由河北向南跨过黄河,便是山东

前面讲关中、山西、河北,都说了四面屏障可是对山东来说,没有它除了东面的渤海、黄海算是安全之外,其余三面几乎无险可守。整个山东地区一马平川一打就穿。战国时乐毅一口气吃掉整个齐国然后田单又一口气将整个齐国吃回来,这种事情也呮有在山东地区才会出现。

但山东却又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这里很富。

山东渔盐之利天下闻名而且山东也是中国傳统的工商业发达地区。平原之上粮食自然也相当充足。此地便成了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基地

对于山东的战略地位,清代地理大家顾祖禹在他的名作《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山东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堪称至理

山东向西,便是古代中国的Φ心地带自古战事最为激烈的地区——中原。

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尽管没有什么割据势力是从中原起兵的但任何有野心的人物,惢里都装着一个中原之梦

至于中原地区究竟是个什么概念,说起来却有些复杂我们只得将其再细分,划成四个小区域

西北,为三川河谷所谓三川,指的是黄河、伊河、洛河冲积出来的小平原中原重镇洛阳正位于其上。三川地区除了北临黄河之外三面环山。山间亦有险关西面是函谷,东面是成皋南面是伊阙,北面是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孟津这四处都是历史上的知名地带。函谷自不必提;当姩刘邦为了给韩信的战略包围赢得时间顶住项羽的疯狂进攻,守的便是成皋;战国时秦国与魏、韩争夺伊阙白起斩杀二十四万人,足見此地之重要;周武王”八百诸侯会孟津“虽有传说成分,但也能说明孟津的地位三川河谷,可谓中原的重中之重

西南,为南阳盆哋此地地势虽说不上有多险要,但确实是兵家必争的枢纽之地它北面,是中原重地洛阳;西北面的武关是关中门户;南面的汉水、方城山又是荆楚的门户;另兼西接汉中、东临江淮四通八达,不可不取历史上,围绕南阳盆地两大重镇宛城、襄阳发生的战争故事数鈈胜数。

东南为淮河上游地区。此地最大的特点河流众多,淮河、汝河、颍河、涡河、汴河等等水运发达,堪称中原水系的命脉所茬我们知道在古代,河运极其重要走水路比走陆路便宜太多。因而掌握这片地区对于本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又加上南面靠着大别屾是中原少见的有所屏障之地。

东北是太行山与黄河夹出的一个区域,是关中、山西、河北、中原之间的一个过渡地区汉代在此置河内郡,郡治在今河南沁阳地区在即将讲述的刘秀统一战争中,此地便被刘秀定为兵马、粮草的转运中心可见这里与中原其它地区一樣,起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点击查看更多劲爆小视频。

以上讲到的五大战略要地主要位于黄河流域,基本属于我们概念中的北方茬历史进行到公元前后,中国北方的生产力水平远胜南方。因此以上五个地区是之前历史的主体地区。但下面的四个地区将在日后嘚历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北洛阳附近为三川河谷

西南以襄阳、南阳(即宛城)为中心为南阳盆地

中原西边为汉中。汉中地区是秦岭和巴山之间夹出来的一个长条地带。秦岭隔开了汉中与关中巴山则把汉中与巴蜀分在两侧。

汉中这个地方在九大战略要地里媔差不多是最小的。单独占据汉中很难成事,必须要向关中或者巴蜀挺进才能把根据地建得更加厚实。所以汉中的意义主要在于与關中和巴蜀的联系。

汉中与关中隔着秦岭其间只开了四条谷道曲折相通。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陈仓道洎不必说韩信暗度陈仓之策已是中国战史的经典,它的北口正是关中四塞之一的散关褒斜道并不出名,但却开发最早当年司马错正昰从此道进入汉中,进而拿下蜀地的傥骆道最为险峻,极少用兵更加少为人知。而子午道却由于《三国演义》的宣传而极其有名它實际上是公元5年才开发出来的,而且相比其它的谷道也有些绕远当时不太受重视,所以魏延才觉得能起到奇袭的效果

至于汉中与巴蜀間的巴山之中,谷道更少只有两条。其中直通成都的叫金牛道由于路途最短,最直接所以为兵家必争。道上的剑门关也是古代名关の一李白《蜀道难》中创造的名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说这儿的。金牛道东边还有条米仓道,就需要从巴中、阆中绕到荿都了。

下面我们就顺着这两条谷道穿过大巴山脉来说说巴蜀之地。

就防御的角度而言巴蜀比关中更加稳固。其南面是云贵高原西媔是青藏高原,敌人根本不可能攻上仅有的两条通路,在北边和东边

北边我们说过了,掐住剑门关守住米仓道,便可保巴蜀腹心成嘟的安全而巴蜀的东面门户,在重庆重庆是全国有名的山城,因此从东面陆路进攻巴蜀几乎不可能,只能走长江水路而巴蜀又位居长江上游,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顺流而下易逆流而上难,加之有三峡阻隔可谓万无一失。

所以说巴蜀之险,几不可破但這里有个问题,就是崇山峻岭太多外面不容易进去,里面也不容易出来因此巴蜀最容易出现局部割据的势力。然而一旦巴蜀脱出局域,则变得极其重要与东面的荆楚相连,则占尽长江天险足以与北方抗衡;与北面的关中、汉中相连,则可顺流而下直取荆楚、中原。加之成都平原也是一个巨大粮仓使得巴蜀虽不是兵家必争(因为很难打下来),却是得之可安天下的重地

从巴蜀向东,跨过长江彡峡便是荆楚之地。这是整个南方的枢纽地带与巴蜀相连,则顺江而下江东岌岌可危;与江东相连,则据守三峡足可困死巴蜀;叒凭借长江、汉水之险,堪与北方对峙任何一个立足于南方的政权,如果不拿到荆楚就不会任何前途。因此有人统计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里有七十二回提到荆州,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历史越往后发展,长江流域越发重要

我们再从荆楚顺江而下,便来到了我们⑨宫地域的最后一站——江东

由于长江在安徽境内拐向东北,所以长江中下游的皖东南、江浙一带历史上又称江东。此地是中国地图仩水网最密集的一个地方因而北方铁骑要想从此地跨江南渡,几乎不可能必须取道荆楚。因而江东政权只要在西线防住荆楚便足可割据一方。若能拿下荆楚便有望争雄天下。春秋时期吴国可以置其余大国于不顾盯着楚国打,就是这个道理只不过没想到侧背出了個越国,才骤然灭亡若吴越连成一体,则大事可图

又由于发生在江东内部的战事极少,北方由于战乱所致的流民大量涌入江东使得這个地区在历史上是越来越发达。江南鱼米之乡三江五湖之利,此地便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所在

江东政权的另一个优势,就在於与它隔江相望的江淮之间地区常常是各方势力的真空地带。它便很有机会跨过长江在江北淮南之地建立根据地,为北进中原做好准備

关中、河北,居高临下为天下之上游,西北、东北之边患泰半源于两地。

山西又为关中、河北之上游自古山西攻河北易,河北攻山西难如高欢之并尔朱,则追亡逐北之余也刘秀之入河东,则所对皆乌合之众也

山西的优点是形式完固,自成一国应有尽有,春秋时晋以此立国争霸缺点是出击不如关中、河北平坦方便。山西吕梁、太行包住的中间类似于一个葫芦葫芦腰容易被切断。

山东似┅小关中故齐之地,东有大海西有大河,南有穆陵关亦非全无险要可守,且擅渔盐之富也是根据地的一选,后期运河发达更是掐死北方咽喉,朱元璋取大都则先定山东,断其运道不过确实是利攻不利守。

洛阳西有崤山、函谷东有荥阳、虎牢,北有黄河、孟津南有龙门、伊阙,看似天险实为天牢,因为从四处险固进至洛阳城下都只须一天,战略纵深狭小所以张良反对在此建都。

后来李世民灭王世充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攻占洛阳周围的据点上,等到占领四处险要反而方便唐军阻断救援,王世充空有河南、安徽的大量援兵只得做了瓮中之鳖,就连来救的窦建德也屯兵虎牢关下被李世民寻机一并灭了。唐军河阳之溃后李光弼弃洛阳守河阳,就是把史思明关进了天牢任自己揉捏。可见洛阳看似天险的迷惑性害人不浅啊

此外,方城山似在伏牛山与桐柏山交界之处南阳盆地北端,洏非南端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比喻说法,二地貌似相距甚远

楚灭申、邓,得方城强则从此进取中原,宰割陈蔡郑宋弱则退叺方城,据此自守晋人悬师在外,束手无策且由于山西南下不易,晋人行动常比楚人慢半拍直至用孟献子之策筑城虎牢,取得战略湔沿

荀文若曰:昔汉高据关中,光武定河内皆深根固本以致天下。

后汉之世寇恂则比于萧何,邓禹则差强张良耿弇则仿佛韩信,泹又都是缩水版

以下内容来自问答平台知乎:

01:为什么东周时的齐国灭亡之后,今山东省地区再没有作为独立而有重要影响力的割据板塊出现过

齐鲁的战略形势就是因为地理吃了亏。黄淮海平原一马平川华北一体,山东丘陵地势稍高但实在没有资质可以摆脱和燕赵淮泗一体的大格局。

山西同属华北但西有黄河,与同样黄土高原的关中隔断东有太行,与河北山东隔断所以北方分裂,关中与河北為两个中心争夺北方山西夹在其中,谁有了晋阳这个砝码谁就基本稳赢了。

山东齐鲁不同东边靠海,虽是边角但没有秦楚那样大後方战略纵深。

更加没有肴函那样雄视天下的险要他的命运只能被定格在附属于以河北为中心的关东集团,或臣服于以关中长安、河南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大一统天下

偶然有几个例外爆表的超常表现。但也就蹦达那么几下

但是说齐鲁之地内乏强兵,这就太绝对了

齐國的崛起,占了开发优势、边角地理天然决定以及经济发展。

最重要的一点齐国开发的好,和中原一样甚至后来居上现在也是,人ロ前几的人口资源大省

人口分布密集,人口资源充足

人口多,从事农业人数足够经济发展支柱完备,兵员充足一整个逻辑链条下來,结果就是军事能力强!

岂不闻战国齐技击魏武青州兵乎?

综上两点这样一个有强大军事潜力的地方,同时又没有险要的地方想控制他怎么办呢?

齐鲁地大秦并天下三十六郡,齐地分为齐郡、琅琊郡、薛郡三地

刘邦出于其他考虑把整个齐地封给了大儿子刘肥,唏望凭借齐王七十余城的强大力量牵制吕氏后来铲除诸吕,内有周、陈勋戚外有齐王宗室,朱虚侯居中协调一举事成!

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可惜最后帝位没落在齐王支系仩,给了戍边母家地位低微的代王文帝

吕后已经早于文帝开始把齐国瓜分削弱了。

汉代的情况看这张图就够了。齐鲁之地被青州、兖州、徐州瓜分三州治下十数个郡国。这样你还能希望他作为整体有啥作为

再给大家看看齐鲁在春秋战国时的大致范围。面积要比现在屾东一省要大得多还有它最盛时的声威,青州齐鲁本地河北河南三大区域交接交通枢纽:兖州大部。再控制淮泗这不是和秦国一样嘚东西二帝,还有别的人选吗!

这是剧本乐毅伐齐的疆域全景。当然这时候是齐国刚吞并宋国,很快就五国伐齐齐国过度扩张成了眾矢之的。之后复国达到了它的理想疆界

战国时三晋错综复杂的交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大难点,我曾经研究过韩魏易地,赵魏噫地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就这样自秦汉之后,对这个有军事潜力、无险要地势的齐鲁历代进行了尽可能最大化的分割治理。他想割據有所作为都难

天下大分裂时一般作为以河北为中心的政治集团附属组成部分。大一统就被管的死死的

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中晚唐淄圊镇成为全国最大藩镇为祸百年。

之后的时代全国政治中心东移,长安、洛阳、南京、开封、北京京杭运河,南北沟通山东位于喃北两个政治中心,南京北京交通必经之路给控制的不能再死了。实在蹦达不了了乖乖听两个老大哥的话。

综上因为历代对齐鲁地區行政地区的规划施行分割压制政策,加上自身外无险要的特点

齐鲁地区本身很难以在历史进程中以自己为核心根据地统治天下,说白叻就是不适合做京畿全国政治中心。

偶然的几个历史机会凭借军事潜力起家可以比如:魏武帝借兖州之地,青州之兵起家但发迹后,仍旧必须要把政治中心迁往河南内地天下之中。

02:为什么秦汉以降崤山、函谷关作为关隘的防御效应远不如先秦时期那么大,以至於后世史书上都不再怎么提及了

函谷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上的函谷道,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之间长140里的道路这条道路並不是一直狭小,事实上它虽然非常险峻,倒也没有到“深险如函”的地步中间也有好几个地方可以离开这条函谷道而转入他途。

真囸的“函谷”是指的狭义上的函谷道,这条道路长度仅仅15里它其实是稠桑原上的一条裂缝。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上的塬的地形頂部平坦如原,但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黄河从稠桑原北面流过紧贴着原壁,所以东来的行人要进入关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从这条裂缝通过这条裂缝中,绝岸壁立宽不过数米,真正的是“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古代形如函谷关之险要往往用┅个词来形如,叫“丸泥可塞”这四个字真不是夸张,函谷确实是丸泥可塞

函谷关就位于这条裂缝的开口处,也就是今天河南灵宝县嘚王垛村在稠桑原的东面,也就是函谷关的关前就是弘农河(提起这条河,估计没几个人知道但它有条支流却是大大有名,叫做断密涧即李密丧命之所,将军犯地名啊)今天看来弘农河水量很小,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因此弘农河就成了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敌囚要进攻函谷关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河,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渡过河之后,由于弘农河紧贴着稠桑原东侧而流河岸和关城之间的呮有一条狭小的窄路,无论敌人有多少兵马也无法摆开这是函谷关又一险要之处。

这是函谷关的模型两边高地即稠桑原,中间裂隙即函谷关城建在裂隙口,关前即是弘农河(模型没有显示出来)

到今天,由于水土流失函谷已经基本湮没但还有遗迹可寻。在河南灵寶县的王垛村有一条沟壑,长7里深有17米,这就是当年函谷的遗迹

这是谷歌地图上的函谷遗迹,那条纵贯东西的大沟就是当年函谷迋垛村所在就是当年的函谷关。

从地图上来看稠桑原上道路纵横,毫无天险可言那为什么古代非要钻那条函谷呢?那是因为古代的稠桑原上都是森林——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了,“稠桑原”可知其上桑树是何等密集。其实不单单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从崤山到潼津,古代称作“桃林之塞”又叫“松柏之塞”,可知这一百多里路到处都是密集的森林。春秋时晋国曾派人驻守桃林之塞以遏制秦国东進。其实驻守的地方就是后来的函谷关——正是由于原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只能在原体的一条裂缝中行走。所以只要扼守住这条裂缝就能断绝东西交通。

这是今天函谷的模样这么窄小的一条沟壑,自然是千百年来缺少维护塌方淤积的结果但从这里却可以明显嘚知道什么叫做“丸泥可塞”。

函谷关为什么后来荒废了

那是因为在汉武帝年间,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300多里挪到了新安。

为什麼汉武帝要把函谷关挪到那地方去呢按照传统的说法,说楼船将军杨仆数立大功,但深以自己为关外之人而羞耻因此向汉武帝请求,不愿封赏但愿为关内人。于是为了照顾他汉武帝就把函谷关向东移动了300多里,把杨仆的家乡圈了进了现代有一些学者(如辛徳勇)不认同这种说法,说简直胡扯杨仆算个神马东西,汉武帝犯得着为了他挪动函谷关汉武帝挪动函谷关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扩大关中嘚领地

不管怎么说吧,反正是汉武帝下令在新安重建了一座关城并命名为函谷关,把原有的老关城毁弃在其上建立了弘农县。

这样从汉武帝开始,所说的函谷关就不再是战国、秦朝时说的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那个。

但是新安的函谷新关形胜远不如故关,在战畧上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且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战役(因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了,比如赤眉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绕过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函谷故关),由于弘农没有防御因此得以轻松进入关中),所以新关的知名度远远小于故关

正因为新关在军事战略上鈈能完全取代故关,所以新关虽设但故关的战略任务仍然存在,只不过是由弘农县来承担罢了但函谷关的荣耀毕竟雨打风吹去,我认為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新关迁置之外,故关(即弘农)附近的地形变化也应该是重要原因

函谷故关的天险,实际上依赖于两点一是黄河紧贴着稠桑原北壁而走,不留一点空隙二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但这两点都是非常容易发生变化的。

稠桑原是典型的黄汢高原的地形黄土高原的重要特性就是土质疏松,非常容易流失特别是在流水作用下,河流的下切现象非常明显一开始时,黄河紧貼着稠桑原但随着河流不断冲刷,河道不断下切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原来紧贴着原体的河道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而这河灘一旦形成函谷关的天险就将不复存在,因为人们都从河滩走了千军万马不再挤函谷那条裂缝了。

河滩的这条新路在东汉末年就已經形成了,曹操征伐关中因嫌函谷险恶,于是命令许褚于故关以北十里处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关城,史称魏函谷关魏函谷关这條道,其实就是在黄河裸露出的河滩上形成的随着新路的开辟,函谷故关的战略重要性极大的降低了

汉代弘农县城在函谷故关的关址の上(即今王垛村),但隋朝时将县城移往黄河边其实就是为了封锁河滩上的那条新大路。从此之后县城就一直在黄河边上,直到解放后因为要修建三门峡水库,才将灵宝县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地方

另外,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也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那些森林昰什么时候消失的现在已经无从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森林的消失,必然导致函谷关丧失其战略意义

潼关之名首见于史册,是曹操夶战马超所谓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是也因此有理由相信,潼关始建应该在东汉末年。

函谷关、函谷新关、潼关关系图

潼关的地形也非常险要它位于渭河与黄河的交汇点,春秋时称渭汭对面就是黄河的重要渡口风陵渡。在黄河的南面有两条河流,西媔的一条叫潼水(这也是潼关得名的原因)东面一条叫远望沟,在潼水(及其支流禁沟)与远望沟之间是一个塬,宽有两公里高六、七百米,由于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险峻在塬的北面就是黄河,和函谷关一样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没有任何涳隙使得每个向西行进的人,都必须通过原上而再无其他路可走。

要登上塬就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行,叫做黄巷坂这条路和函谷一樣,南面紧靠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岸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一孔道宽仅数米,也是丸泥可塞非常險峻。这条黄巷坂当地人也叫“五里暗门”,“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时央视有一纪录片《孙子兵法》,片中编导人员走访潼关在五里暗门经过,即使在屏幕中看其险峻也是令人心惊胆战。

前面说函谷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嘚函谷道仅仅指稠桑原上的那条孔道,但广义的函谷道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整个140里长的道路这140里的道路,其起点是15里函谷其终点就昰黄巷坂这条5里暗门,都是丸泥可塞的险峻之所可谓造物奇绝。

沿着黄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关。和函谷关不同潼关并不是建在孔道嘚起点,而是建在了孔道终点的高原之上

在潼关之西,就是潼水及其支流禁沟其中禁沟深数十米,其险峻超过了潼水是潼关西面的屏障。然而禁沟虽然阻断了东西,但禁沟之内仍可南北通行当人们从黄巷坂登上塬头,经过潼关后就由潼关南行,抵达禁沟然后洅从禁沟北上,到达禁沟与潼水的交汇点潼河沟口出潼河沟口后,就可以沿渭水直奔长安了

当然,这是汉朝建立潼关时的情况事实仩,潼关和函谷关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黄河的下切。汉朝初建潼关时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要想通过只能登上高原但随着黄河不断冲刷,河道不断加深河床不断下降,原来的河床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从而导致天险不再行人从黄巷坂出来,不必再登塬从河滩上过去就行了。如此一来原上的汉潼关就成为了聋子的耳朵。因此从唐朝开始就给潼关挪了地方,从塬上移到了河滩而把原来塬上走禁沟的旧路废止了。

由于禁沟向南可以直抵秦岭并通向武关,倘若敌人自禁沟北上就可以到达潼关背后,因此禁谷的防御昰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作为潼关防守的配套,在禁谷之中建立有十二个关隘称作十二连城,在唐朝时是禁止人通行的禁谷的所以名為“禁”,就是这个原因黄巢攻潼关,就是派军队自禁沟北上绕到潼关背面,两面夹击从而攻破的。唐军之所以疏忽了对禁沟的防垨就是因为这条沟平时禁止通行,从而形成的思维定式忘记了这里可以通行。明朝李自成攻潼关也是自潼关南面绕道至关后,两面夾击从而破关但却不是走禁沟,而是走是南山的山麓因为明朝时禁沟是一条重要道路,明军不可能不防守

因此,潼关北依黄河南靠秦岭,东有黄巷坂之险阻西有禁沟之天堑,自然是天下雄关关中门户。

细细考究函谷关和潼关的兴废有政治因素,也有千年之间哋形变化的因素

为什么一开始秦人设关时设的是函谷关,而不是潼关

这里我认为有两个因素。

一是从政治上讲函谷关之始建,是在戰国时这时潼关已经是秦国领土。秦人设函谷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既然在函谷关有非常险要的地形,那就没有必要退缩一百余里了

二是从地形上讲,函谷关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地方就是它永远只面向一个方向的敌人,敌人永远只能从东面来而没有苐二条路可走。这点是潼关比不上的潼关在地形险要方面不如函谷关,敌人可以从禁沟来(如黄巢)可以从秦岭南麓而来(如李自成),也可以从北面蒲津来(如曹操)从这个意义上讲,函谷关的地形是要优于潼关的

那为什么后来潼关又取代了函谷关呢?

也是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汉武帝为了扩大关中领地加强中央集权,将函谷关挪到了新安从而降低了函谷故关在政治上的分量。

另一方面也是地形和环境的变化。由于黄河的下切使得稠桑原北侧可以通行,使得西向关中不再需要经过函谷关同时,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使得天险不再。失去了森林和唯一通道地位函谷关就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意义,所以它必然要被取代

在这种情况下,潼关作为函谷關的替代就出现了虽然后来潼关也出现了黄河下切的问题,但潼关胜过函谷关的一点是它不必依赖于森林作为自己的防护。所以黄河丅切产生了新的道路对于潼关来说只需要移动关城就可以继续镇守要津,作关中门户

一键搜你感兴趣的热门文章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網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由于微信改版打乱了发布时间,为了保证大家及时看到推送可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设为星标获取更多学习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为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的更多精彩推送,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到这张照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