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买大容量硬盘无法识别一般的通过什么渠道

大家买大容量硬盘一般的通过什么渠道啊?_图拉丁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80,421贴子:
大家买大容量硬盘一般的通过什么渠道啊?收藏
是天猫,还是本地奸商,或者是易迅京东?
本地带保的二手盘。或者天猫。有问题马上退。
狗东一般是帮小白配电脑时才会买
地城之光新人
注册百度游戏账号,进入游戏并创建角色,
有渠道商供货
必须京东,谁有那功夫辨别返修盘那,
在没问题的情况下买最便宜的…差距小与10元去狗东
看他们海淘的好便宜可惜不会弄。
jd特价的时候囤
狗东,或者天猫对应硬盘店
深水宝 拼rp
登录百度帐号保存高清电影 高清达人教你玩转硬盘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保存高清电影 高清达人教你玩转硬盘
&&保存高清电影 高清达人教你玩转硬盘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4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电脑课堂-硬盘须知
我的图书馆
电脑课堂-硬盘须知
《硬盘须知》  ◎第一章 &硬盘基本知识挂接双硬盘的相关设置  操作系统和软件都越来越大,还要经常泡网,看见好东东就DOWNLOAD,原来的硬盘早就不够用了。趁现在的新硬盘容量大、速度快、性能好、价格便宜(想想俺当初的4.3G,2000大元哪,唉,不说也罢!),何不再买一个呢?可是,旧硬盘好端端的,卖了吧,不值几个,放着也是浪费,不如挂个双硬盘吧!这可是个好主意。  挂接双硬盘前,首先要设置好硬盘跳线,硬盘的跳线方法可参考硬盘说明书,不同的硬盘,跳线方法一般也不同。如果一根IDE数据线上只接唯一的一个IDE设备(例如硬盘、光驱、ZIP或MO等),就不需要对这个唯一的IDE设备设置跳线,系统会自动识别这个IDE设备(例如硬盘)的身份。  一般都是将性能好的新硬盘(第一硬盘)设为主盘MA(MasterDevice)接在第一个IDE接口(PrimaryIDEConnector)上。至于旧硬盘(第二硬盘),有几种接法:  1.两个硬盘接在同一根硬盘数据线上,则第二硬盘应设为从盘SL(SlaveDevice)。  2.第二硬盘接在第二个IDE接口(SecondaryIDEConnector)上,如果该接口的数据线上只有一个硬盘,也没接光驱,那么,第二硬盘就不用跳线;如果这根数据线上还挂有光驱,一般将第二硬盘和光驱的其中一个设为MasterDevice,另一个设为SlaveDevice,这由你自己决定。  顺便说一下,在硬盘或光驱上,除了MA、SL跳线外,还有一个CS(CableSelect,电缆选择)跳线。如果跳线选择为CS有效,该IDE设备的主、从身份就由硬盘数据线决定。一般来说,连接在硬盘数据线中间插头上的盘是主盘,连接在硬盘数据线末端插头上的盘是从盘。但是,光有CS跳线还不行,还需要对普通的40芯硬盘数据线进行改造,即:从带颜色的一边数起,把在两个主、从盘插头之间的第28根线切断,注意一定不要切断其它线,这样就可以配合CS跳线作为一条专用硬盘数据线。当需要交换主、从盘身份时,只要把这条硬盘数据线接硬盘的两个插头对调一下即可,而不必把硬盘拆卸下来重新跳线。这对于双硬盘接在同一根数据线上、需要变换硬盘主、从设置的朋友来说,是很方便的。  安装双硬盘,不能不说“盘符交错”问题。什么是“盘符交错”呢?举个例子吧。假设你的第一硬盘原来有C、D、E三个分区,分别标记为C1、D1、E1,第二硬盘有C、D两个分区,分别标记为C2、D2。一般情况下,安装双硬盘后,硬盘分区的顺序将为C-C1,D-C2,E-D1,F-E1,G-D2,你看,原来第一硬盘的D、E分区变成了E、F盘,在C、E盘之间嵌入了第二硬盘的C分区,这就是“盘符交错”。“盘符交错”会引起安装双硬盘以前原有的软件、链接等因路径错误而无法正常工作。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避免“盘符交错”。  1.如果两块硬盘上都有主DOS分区,可在CMOS中只设置第一硬盘,而将第二硬盘设为None,这样,在Windows或Linux系统中就会按IDE接口的先后顺序依次分配盘符,从而避免“盘符交错”,而且也不会破坏硬盘数据。这样做的好处还有,如果在两块硬盘的主DOS分区分别装有不同的操作系统,可以通过改变CMOS设置激活其中的一个硬盘,屏蔽另一个硬盘,从而启动相应的操作系统。缺点是:在纯DOS下无法看到被CMOS屏蔽的硬盘。  2.只在第一硬盘上建立主DOS分区(当然还可以有其它逻辑分区),而将第二硬盘全部划分为扩展分区,然后再在其中划分逻辑分区,就可以彻底避免“盘符交错”了。当然,对第二硬盘分区前,要备份好你的数据哦!可以先用方法1安装好双硬盘,再把重要数据备份到第一硬盘上,最后对第二硬盘重新分区。  愿大家的双硬盘都用得舒畅!简谈SCSI硬盘的技术性能  SCSI的英文名称是“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中文翻译为“小型计算机系统专用接口”;它可以让计算机加装其他外设设备以提高系统性能或增加新的功能,例如硬盘、光驱、扫描仪等。  近年来则因个人计算机性能、扩充需求均大增,使SCSI在PC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其实,SCSI也不算是新的接口类型,从1986年正式订下SCSI的标准以来,至今也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早期的苹果电脑公司率先将SCSI选定为Mac计算机的标准接口。  而PC方面因为SCSI接口卡和设备相对昂贵,因此SCSI并未受到青睐。但是现在支持SCSI接口的外设产品从原本仅有硬盘、磁带机两种,增加到扫描仪、光驱、刻录机、MO等各种设备,加上制造技术的进步,因此现在的SCSI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了。  我们衡量一款SCSI硬盘的性能时,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指标:  主轴转速  主轴转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性能参数,也决定了硬盘内部传输速度和持续传输速度的第一决定因素。如今硬盘的转速多为5400rpm、7200rpm、10000rpm和15000rpm。从目前的情况来看,10000rpm的SCSI硬盘具有性价比高的优势,也是是目前SCSI硬盘的主流。  内部传输率  内部传输率的高低是评价一个硬盘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硬盘数据传输率分为内外部传输率。通常称外部传输率也为突发数据传输率或接口传输率,指从硬盘的缓存中向外输出数据的速度。由于硬盘的内部传输率要小于外部传输率,所以只有内部传输率才可以作为衡量硬盘性能的真正标准。  单碟容量  除了对于容量增长的贡献之外,单碟容量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提升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单碟容量的提高得益于磁道数的增加和磁道内线性磁密度的增加。  磁道数的增加对于减少磁头的寻道时间大有好处,因为磁片的半径是固定的,磁道数的增加意味着磁道间距离的缩短,而磁头从一个磁道转移到另一个磁道所需的就位时间就会缩短。  平均寻道时间  平均寻道时间是指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需要的时间,这是衡量硬盘机械性能的重要指标,一般在3ms~13ms之间,建议平均寻道时间大于8ms的SCSI硬盘不要考虑。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完全由转速决定)一起决定了硬盘磁头找到数据所在的簇的时间。该时间直接影响着硬盘的随机数据传输速度。  缓存  提高硬盘高速缓存的容量也是一条提高硬盘整体性能的捷径。因为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部传输速度不同。因此需要缓存来做一个速度适配器。缓存的大小对于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速度有着极大的影响。  目前,主流的服务器硬盘厂商主要有seagate(希捷)、IBM等。给硬盘派个卧底--全新SMART监控  硬盘价格不贵,数据却无价,而且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轻点儿的可能出现逻辑错误,严重的将出现坏道,甚至完全崩溃导致数据丢失。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现在的硬盘都具有S.M.A.R.T.技术,可是你充分了解和利用好这个功能了吗?还没有?不要紧,这里有全新的硬盘监控方案,保你硬盘无忧。  我们可以通过给硬盘派个懂中文的“卧底”,来随时监控硬盘状态,它的名字叫ActiveSMART。它主要利用硬盘自身的S.M.A.R.T.功能,通过几种不同的监控模式向你实时报告硬盘的状态。  卧底任务简单安排  我们可以轻松设置ActiveSMART的各项功能参数(如图1),首先是自动检测的间隔时间,ActiveSMART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随时检测硬盘状态,这也是我们选择它的理由。但注意,不要设置得太频繁,以免在检测时影响其他程序的正常使用。  为了可以随时自动检测硬盘,我们可以将“Windows启动时开始检测”选项打开,“为检测错误则退出”这个选项可以关闭,因为ActiveSMART退出后就无法实现随时检测硬盘的功能了。另外,我们还可以打开ActiveSMART的日志功能,这样以后可以查看到最近的硬盘检测记录。  卧底任务之一:查清硬盘身世  在第一个“磁盘信息”选项卡中,我们可以查看系统中每个硬盘的详细信息,包括硬盘型号、容量、厂商以及UltraDMA模式和是否开启了S.M.A.R.T.功能。单击硬盘驱动信息右侧的“高级信息”按钮,还可以查看更加详细的硬盘信息(如图2),这些高级信息还可以保存在文本文件中。另外,我们在“卷”列表里可以看到硬盘上的所有分区,以及每个分区的盘符、标签名称。用鼠标单击其中的分区名,还可以在下方查看到每个分区所使用的文件系统类型、分区大小和剩余空间信息,最后还有一个“磁盘空间使用率”统计百分比。如此一来,硬盘身世档案岂不是一目了然?  卧底任务之二:随时随地盯梢  第二个“SMART信息”选项卡是ActiveSMART的主要功能(如图3),这里查看硬盘的每一个SMART属性。这个列表的第二栏名称为“硬盘使用终极寿命日期”,当ActiveSMART检测到硬盘的一个属性项目出现改变,那么在该项目对应的这一栏中会出现一个日期,虽然这个时间并不一定准确,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好相关的备份工作,以防万一。  Active-SMART可以在检测到硬盘SMART属性发生变化时自动发出警告,在这个报警设置中我们可以选择在属性值发生变化时让ActiveSMART警告用户,警告可以通过弹出消息、电子邮件和网络消息来发出。第一项适合本地监测,后两项适合通过网络远程监控硬盘状态时使用。  除了为每一个属性设置警告功能外,ActiveSMART也可以通过全局设置来发出警告,单击SMART属性右侧的“驱动器的属性按钮”,就可以打开一个全局设置窗口(如图4)。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为每一个硬盘设置全局警告方式,其警告方法也是上面介绍的三种。对于支持测温的硬盘,还具有温度警告选项。  需要注意的是,硬盘报警的温度值设置得不要太低,因为目前大家使用的高转速硬盘发热量都较大,设置合适的报警温度可以避免ActiveSMART频繁报警。  好,ActiveSMART真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卧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安排了“卧底”并非就表示万事大吉,要想硬盘忠实地为我们工作,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更重要。  小知识  S.M.A.R.T.是英文Self-MonitoringAnalysisandReportingTechnology(自动检测分析及报告技术)的简写。它能对硬盘的磁头单元、硬盘温度、盘片表面介质材料、马达及其驱动系统、硬盘内部电路等进行监测,及时分析并预报硬盘可能发生的问题。  在主板CMOS的硬盘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并打开这项功能,不过这项功能只能在每次开机时检测,而非实时监测。对于那些喜欢超频或是频繁安装软件测试的朋友,硬盘的使用率高,出问题的几率也就更大了,因此我们更需要即时的硬盘监控工具。普通硬盘居然也可以热插拔?!  以前的硬盘磁头不具备自动停靠的功能,在通电状态下磁头是“飞行”在盘片上面的,当系统断电之前,必须用一条叫“Park”的专用命令,来让磁头归位。否则,就有可能因为盘片瞬间停转而磁头来不及归位,造成盘片被磁头“铲伤”。  而现在的硬盘,只有当读取数据的时候,磁头才会飞行在盘片表面。一旦读取动作结束,磁头立即自动归位停靠。同时,现在的硬盘都具备延时断电的功能。即当系统供电突然丢失时,硬盘本身的控制器能自动探测到这个变化,然后强迫磁头停止当前读写指令的执行,并使磁头正常归位.这个设计大大加强了硬盘在意外断电情况下的安全系数。所以,盘片损伤的可能性其实是极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热插拔硬盘是毫无危险的。因为开机状态下带电插拔硬盘,都会产生一个瞬时的冲击电流,过去我们认为这是造成硬盘带电插拔损坏的罪魁祸首。然而事实上,硬盘电源接口电路对这种瞬间电流的变化的宽容度是比较大的,绝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导致硬盘电路板被烧毁。真正的危险来自于硬盘的数据线!在带电状态下插拔硬盘数据线,数据线上也会产生不正常的瞬间电流和压降,导致多个精密控制芯片被烧毁,这才是真正的“硬盘杀手”。  因此,只要我们能保证插拔电源线和数据线的顺序正确,即“插”硬盘的时候先接数据线,后接电源线;“拔”硬盘的时候正相反,先拔电源线,后拔数据线。这样,硬盘热插拔就不是天方夜谭!  应该感谢微软!是它把Windows操作系统的硬件在线识别和即时禁用功能做得如此完美,才让硬盘热插拔并且即插即用成为可能。首先,Windows系统可以绕过系统BIOS的设置,自行管理所有硬件,这是硬盘即插即用的第一要素。此外,在Windows设备管理器的“操作”菜单中,有一个“扫描检测硬件改动(A)”功能。当硬盘在开机状态下被插到系统中后,运行这个扫描检测功能,就能使新硬盘被操作系统识别并且正常使用。而在开机状态下拔出硬盘前,由于Windows会自动监测和向硬盘写数据,因此必须先将这个设备卸载,以使操作系统停止一切对该硬盘的操作,这时就可以安全地拔下硬盘了。  为验证以上观点,笔者亲手操作了一下,以下是操作步骤:将硬盘的跳线设置到CS(CableSelect,电缆选择)状态,插上硬盘数据线和电源线,在设备管理器的“操作”菜单中扫描检测硬件改动,完成之后,新硬盘即可以开始正常操作了。  热拔的步骤与此类似,先在设备管理器中找到该硬盘选择“卸载”,再将电源线拔下,确定硬盘已经停转后,即可拔下数据线。至此,硬盘被彻底热拔除。  由于是带电插拔,瞬间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有可能导致系统死机,但热插拔硬盘经笔者的长期操作验证从未导致过硬盘烧毁。不过这毕竟是非常规的硬盘安装和使用方法,硬盘存在热插拔和即插即用的可行性,但普通用户最好不要轻易模仿。我的硬盘最安静,开启硬盘的AMM功能  这里所指的AMM功能,完整的名称叫做“AcousticManagementMode(声音管理模式)”,这是硬盘厂商为了降低硬盘工作时发出的噪音而提出的一种技术规范。工作原理是降低硬盘的寻道时间,以降低硬盘寻道时的噪音,符合该规范的硬盘开启AMM功能后,硬盘寻道噪音可以降低10~20%,而性能只降低1~3%,可谓本小利大。  可惜的是虽然目前市面上所有品牌的IDE硬盘都已支持AMM技术,但是为了保证工作效率,大多数厂商在硬盘出厂时已自动关闭AMM功能。通过AIDA32(http://www.skycn.com/soft/8258.  html,可以查看你的硬盘是否支持或是否已开启AMM功能)。如图1所示,笔者这块迈拓硬盘就支持AMM。假如你的硬盘支持AMM功能,但却未打开的话,我们该如何手工开启呢?  Hitachi和IBM硬盘用户  如果你使用的是Hitachi(包括IBM)或Maxtor系列的硬盘,那么就有福了,因为这两家公司都提供了专用的声音管理工具,而且是完全免费的。  Hitachi(IBM)硬盘用户  如果你使用的是Hitachi或IBM硬盘,那么可以使用Hitachi硬盘的硬盘管理程序FeatureTool(www.mydrivers.com/dir84/d33720.htm),目前最新版本是1.92,这个工具可以让用户手工开启硬盘的自动声音管理功能(AutomATicAcousticManagement)。目前Deskstar40GV、Deskstar75GXP或者更新型号的IBM和Hitachi硬盘都可以支持这一功能。  双击运行下载回来的Hgst-ftool_v192.exe程序,这里将要求插入一张空白的软盘,点击“Next”按钮后会自动创建一张可以启动系统的IBMDOS2000系统盘,用这张系统盘引导系统,会自动运行FeatureTool程序,程序将显示所侦测到的硬盘信息,如图2所示,包括Modelname(型号)、Serialnumber(序列号)、Drivercapacity(容量)、Cachesize(缓存大小)、Frimware(固件版本号)、Acousticmanagement(声音管理)、Max.ultraDMAmode(最大传输模式)等。  如果你的硬盘不支持AMM功能,“Acousticmanagement”这一项将显示为“Notsupported”字样。如果你的硬盘支持AMM功能,将默认显示为“Disabled”,此时我们可以从“Features”菜单下选择“ChangeAcousticLevel”项,然后就可以启动AutomaticAcousticManagement,如图3所示,这里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  Disabled:关闭AMM;  Enable(Recommendedvalue):默认推荐值,建议选择该项;  Enable(Userdefinedvalue.Usearrowkeytoselect):用户自定义,你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QuietSeekMode”表示低噪声的安静模式,此时噪声最低,但硬盘的效率相对较低;“NormalSeekMode”表示高性能的正常模式,此时硬盘全速工作,但噪声最高。在Quiet和Normal两种模式之间有255级的选择,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调整后可以点击“Test”按钮进行测试。  Maxtor硬盘用户  Maxtor公司的声音管理工具叫做“AcousticManagement”(www.mydrivers.com/dir44/d17676.htm),目前最新版本是4.0(该版本早在2001年发布以来至今未升级),注意只有DiamondMaxPlus40、DiamondMax60、DiamondMaxVL30、DiamondMaxPlus40、D540X、D740X或更新型号的硬盘才可以使用该工具,遗憾的是并不支持昆腾硬盘。  下载回来的是一个名为Setacm.exe的自解压文件,解压后可以得到Amset.exe、Chipset.drv、Amset.txt三个文件,它的主执行文件是Amset.exe。你并非一定要重新启动系统至DOS模式下执行程序,直接在命令提示符或MS-DOS窗口运行就可以了,但调用程序时必须添加相应的命令参数,如图4所示,这些命令参数其实相当于不同的噪声级别:  amset.exe/quiet:安静寻道模式,此时噪声明显减小,但磁盘性能也明显下降;  amset.exe/fast:快速寻道模式,此时噪声减小,磁盘性能有一定下降;  amset.exe/off:关闭降噪功能,此时硬盘性能最高但噪声最大;  amset.exe/check:可以查看当前硬盘降噪功能的运作状态。  更轻松的选择  假如你的硬盘并不在上述两款工具的范围之内,而且又不愿意使用FeatureTool勉为其难,只要硬盘支持AMM,那么还有一个更轻松的选择:  前提是你使用的是Intel8xx芯片组主板,而且已安装IAA(IntelApplicationAccelerator,应用程序加速器)软件(www.mydrivers.com/dir63/d25237.htm),那么就可以在图5窗口中设置硬盘的自动声音管理功能,在缺省设置下该功能已被关闭。在“参数数据”下拉列表框中有几个不同的选项,例如“最高性能”表示此时硬盘工作在最高效率但噪声最大,“最小声音输出”肯定是噪声最低不过工作效率就相对不高了,你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设置。  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相信开启AMM功能的硬盘所发出的些许噪声,再也不会惊扰你的家人了吧!金积嘉“蓝极星”键盘试用手记  最近感觉在写东西时手很累,在BBS上灌水时跟不上速度,玩游戏往往就慢那么个0.1秒结果被干掉……非常不爽!这个也难怪,毕竟自己现在使用的Acer键盘已经用了2年了,虽然平时经常清洁,但是手感还是明显不如当年了——个别键变得相当的生硬,于是打算换键盘。选哪款键盘好呢?微软和罗技的虽然手感不错,但价格也有点高;买便宜的吧,估计用不了多久就出现脱字、手感变差等诸多问题,还不如不换。说也凑巧,最近在逛电脑城的时候看到了一款金积嘉的“蓝极星”键盘,外观颜色够清新,价格也不贵。试试看吧,于是就买了一套。  这款金积嘉“蓝极星”键盘键盘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蔚蓝色为底色,黑色键帽,给人一种清新感觉。采用公模键排列,与罗技等易上手键盘的布局相同,这样不会让人产生换了键盘不习惯的感觉。键盘接口为PS/2,其色彩符合PC’99规范。  金积嘉“蓝极星”采用专业剪刀式按键结构设计(即笔记本电脑键盘设计),特别是常用的“INTER”键,采用特别平衡设计,使它拥有优质的触感和无声静音按键。同时由于这款“蓝极星”键盘还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按键轻松自如,大大减轻手部疲劳程度,提高了输入效率。  键盘上的字是采用丝网印刷。说到丝网印刷,有些朋友也许会有意见,认为丝网印刷比激光雕刻便宜,或者是觉得丝网印刷没有激光雕刻的好。而其实上,便宜的并不是丝网印刷,恰恰相反是激光雕刻技术.一般来说,只要不是黑色的塑料,激光雕刻的成本要比丝网印刷便宜很多,金积嘉“蓝极星”这个键盘为什么不能做激光雕刻,做了激光雕刻反而贵?是因为它的键帽就是黑色的,在黑色塑料上做激光雕刻无法处理激光雕刻的痕迹,因为激光上去会有焦的痕迹啊,所以一般都做不了黑色表面的激光雕刻,如果要做激光雕刻的话,就一定要在黑色的塑料里加入一些新的配方,以改变其结构,然后才能做激光雕刻,这样成本就增加了,而且比一般的塑料要贵不少。由于配方是不公开的,能做的比较少,因此目前大多数厂也做不来黑色键帽上镭雕的工艺,都在研究,但能解决问题的比较少,所以大部分黑色键盘都是丝网印刷的。大家可以去看看一些大厂名厂的黑色键盘,基本上都是丝网印刷的,包括IBM和DELL。  键盘最重要的不是它的外观,而是它的手感。我换键盘的目的就是因为原来的手感太差,而不是因为这款键盘好看,时尚。这键盘已经用了一月有余,按键敲击给我的感觉依然是段落感分明(个人觉得比罗技略强),玩游戏感觉也不错。作为一款定位中端的普通键盘,金积嘉“蓝极星”键盘无论从外观设计,还是从手感上说,在目前的同类产品中还难觅其右。恩雅DKBU-3520P硬盘盒使用手记  现在很多朋友选择硬盘+移动硬盘盒的方式来实现移动存储。但大多都是以笔记本硬盘为主、很少会去考虑到3.5英寸的台式机硬盘,他们认为台式机硬盘配外置硬盘盒体积较大不利于携带。其实小有小的优势、大有大的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台式机硬盘与恩雅DKBU-3520P硬盘盒双剑合并的性能。  恩雅DKBU-3520P硬盘盒采用蓝色硬盒包装,并使用磁性封口开启十分方便。在包装盒上印着USB2.0/1394IDEBOX3.5“EXTERNALBOX的字样,然而这款硬盘盒只支持USB2.0/USB1.1接口,要选择1394火线接口的朋友必须使用另外型号的硬盘盒。从外包装的说明上我们清晰地了解到恩雅DKBU-3520P定位是硬盘扩展盒。  恩雅DKBU-3520P硬盘盒的主要配件有:采用铝合金的硬盘盒、带屏蔽的USB线一根、硬盘盒用电源一个以及硬盘支架与驱动盘一张。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恩雅DKBU-3520P硬盘盒采用强化铝结构,高硬度抗压设计。内建防呆、防震装置,避免硬碟撞击。铝合金机身的设计,可以加强散热效果。高速的USB2.0接口,480Mb/秒传输速率完全支持USB2.0/1.1规格。并且持热插拔,与即插即用。  恩雅DKBU-3520P硬盘盒的拆装十分的简单只需一只小号的螺丝刀就可以搞定它。  全部电路部分都集中在硬盘盒前盖上,其硬盘接口于台式电脑上的接口一样,并使用了一根ATA100的硬盘线。谈NTFS和FAT32的相互转换  一日,一位朋友电话来请,原来他看到网上介绍,NTFS分区安全性好,而他磁盘中的分区为FAT32格式,想把这些FAT32格式转为NTFS。  这个好办!在WIN2K和WINXP系统中,自带一个CONVERT命令,使用它就可以把分区FAT格式转换为NTFS格式。  一、FAT32转NTFS  在“运行”中输入“CMD”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输入:“CONVERTF:/FS:NTFS”,其中“F:”是分区盘符(要跟冒号),“/FS:NTFS”是把指定分区转换为NTFS格式。  本来以为很快就可以搞定了,但却出了点意外,转换失败!卷有不一致性,要求运行CHKDSK磁盘检查工具。既然如此,那就按要求运行CHKDSK命令。先运行“CHKDSK/?”查看该命令的帮助,从中了解到参数“/F”是“修复磁盘上的错误”,“/R”是“查找不正确的扇区并恢复可读信息(隐含/F)”。既然“/R”隐含“/F”,那直接使用“/R”参数就可以了。运行“CHKDSKF:/R”检查并修复F盘。  除了使用CHKDSK这种DOS方式修复磁盘外,还可以使用WIN窗口方式,在需要修复的磁盘上点右键,选择“属性”,在其中“工具”选项中有“查错”这一功能,点击“开始检查”,在打开的“检查磁盘”窗口内,勾选中“自动修复文件系统错误”和“扫描并试图恢复坏扇区”,同样可以检查修复该磁盘。  检查修复所用时间根据磁盘中的文件数量而定,还好朋友磁盘中的文件不算太多,七八分钟就检测修复完成了,接下来再次运行“CONVERTF:/FS:NTFS”,,转换成功。  朋友看我使用这两个命令就转换了分区格式,很是激动,从我手中夺走了主动权,说要把他的盘全转为NFTS格式的……经常找不到硬盘?问答6则  硬盘速率很低正常吗  问:我的硬盘是迈拓20GB/5400rpm/ATA100(2B020H1),数据线用的是80Pin的,但用EVEREST(AIDA32)测试硬盘速率只有37.5MB/s,连ATA66的标准都达不到,为什么?  答:你测得的硬盘速率是硬盘内部读写速率,这是正常的。所谓ATA100,是指硬盘外部接口的最高速率可以支持到100MB/s,但硬盘内部速率目前还达不到这个标准,也就是说目前硬盘的速度瓶颈并不在接口上,这也是使用SATA硬盘性能提升不多的原因之一。从你的硬盘性能参数看,37.5MB/s的测试速率是很正常的。  CPU相关参数显示为何不正常  问:我的CPU是P42.4GHz,用软件测试,主频只有2.32GHz,电压也低于在BIOS中的设定值,显示为1.62V,请问原因何在?另外如果不插上ATX电源的12V4Pin插头,对电脑性能有何影响?  答:CPU的主频速度只是一个标称值,实际运行速度要由主板上的相关时钟电路决定。如果不超频的话,一般来说通常都会略低于标称值。电压的问题也是类似的。因此你遇到的现象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偏差不是太大,就是正常的。如果差值较大,就可能是主板在设计上或BIOS存在不足,请检查你的主板BIOS版本,如果太老了,最好将BIOS刷新到最新的版本。  ATX电源的12V4Pin插头是CPU独立供电插头,主要是针对P4CPU刚推出时部分主板的CPU插座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而设计的,不使用它对电脑性能并没有什么影响,不过在有的主板上可能会出现不能开机的现象,因此一般建议使用它。  经常出现找不到硬盘的现象  问:我的主板是升技sa6(i815EP),经常出现找不到硬盘的现象,后来换了一个希捷的80GB硬盘,刚开始还好,过了一段时间,又经常出现开机一段时间后找不到硬盘的情况,并且出现蓝屏。我用的是WinXP系统,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不知道你使用的是什么品牌型号的电源,如果主机电源的输出功率不足,而且负载能力比较差的话,电源的输出电流就会经常波动,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到电脑部件的工作寿命,其中硬盘是对供电比较敏感的一种设备,供电电源品质不好,硬盘最容易出现故障,加上连续出现这种故障,你应该考虑从电源着手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换一个质量好点的电源试试,应该可以解决问题。  光驱不能读出光盘内的文件  问:我的BenQ50×CD-ROM光驱已使用一年多了,现在无论放什么光盘进去,识别出来的都是CD音轨。有时也可以看见光盘里面的内容(文件夹的内容可以看到),但只要运行文件夹里面的具体文件,就无法读取,请问怎么回事?  答:这个问题是由于光驱激光头老化造成的,由于无法对数据光盘正常读取,所以会将数据光盘误认为是CD光盘格式。如果你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光驱维修经验,可以先试着清洁一下激光头,看能否提高光驱的读盘能力,也可适当提高激光头的发光强度,有可能会改善光驱的读盘能力。要提醒的是,在进行光驱维修时,切记通电后不要用眼睛直视激光头透镜,以防损伤眼睛。  显示器为何经常短暂黑屏  问:我的电脑是一年前购买的,最近出现了一个问题:显示器在使用过程中总是经常短暂黑屏,不过可以马上恢复正常。不论是上网,还是看影碟都会发生这种现象。我的电脑配置为:图拉丁赛扬1.1GHzCPU,杂牌i815主板,两条HY128MB内存,LG772EF显示器,主板集成显卡和声卡。我该怎么办?  答:请先确认是不是显示器的问题,如果确认不是显示器的问题。则可能是你的i815主板导致的。请试着刷新主板BIOS,如果故障依旧,则可能是主板品质较差,造成集成显卡工作异常。如果主板上有AGP插槽,找一块独立显卡试试,应该可以解决问题。  为何不能超到133MHz外频  问:我最近得到一块精英主板P6IPAT和图拉丁赛扬1.1GHz,声卡是集成的,装机后超频,但是超到非标准外频后没声音(音箱是好的)。于是想超到133MHz外频,但是BIOS里最高只有115MHz选项,请问怎样才能调到支持133MHz外频,声卡的问题怎么解决?  答:一般情况下主板都具有自动识别CPU外频和倍频的功能,但多数主板上还具有一个外频的选择跳线,当你把跳线设定在100MHz的位置时,最高就只有100MHz~124MHz的外频可供选择。当把跳线设在133MHz位置时,可以有更多的频率可供选择。请仔细查看说明书,看是否有这样的跳线,如果有的话,进行相应设定就可以了。一般来说,如果超频到标准外频,声卡是可以正常工作的,如果超到非标准外频,集成声卡很可能没办法工作,只能采用外加独立声卡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想不到!旁门左道解决硬盘散热问题  对于台式机,先打开机箱,观察一下您使用的硬盘是什么品牌、型号,如果是Seagate(希捷)的产品,尤其是市场占有率曾经相当高的U系列,那么可以发现如图其盘体被紧紧包裹在黑色的胶皮保护套内,硬盘的说明信息也贴在保护套上。这个胶皮套本身可以起防震、防损伤、防静电、防滑和降低噪音等作用,黑白分明的“X”曲线外观设计也很美观。  我们发现,包括很多品牌机或者装机商都是将穿着“皮袄”的硬盘囫囵装入机箱的,有些经销商还把质保贴骑缝贴在胶皮套和盘体上,大概这样才能遵循硬盘生产厂商的设计。但如果在南方高温的天气里,再加上机箱的通风性能不佳,让硬盘中暑是很常见的事情。比如在今年的酷暑时节曾遇到一无空调办公室的机器开机一上午后频繁死机,整个机箱外壳摸起来很热。打开机箱,发现硬盘非常烫手,降温后去掉这个“皮袄”就可以稳定工作了,这款硬盘的散热应值得重视。有意思的是,其实笔者最早发现这款硬盘穿“皮袄”热昏了头的问题是几年前冬季放在有暖气办公室的一台品牌机中!  别忘了胶皮是热的不良导体,会阻碍散热,硬盘正常工作产生的热量被捂在里面散不出来,即便硬盘技术成熟、发热量低、部件品质好,但长时间工作后也会出现问题,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和通风降温条件不佳的工作环境。地球人都知道,把硬盘的这个“皮袄”扒掉可以使盘体与机箱硬盘槽位的金属部分“亲密接触”更有利于热量的传导和流散,但这个问题还是很常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用花一分钱,动手也就几分钟而已。  除了穿“皮袄”的U系列,还有希捷Barracuda(酷鱼)系列的ATAIV等型号,这款以工作噪音低而著名的7200转硬盘盘体背面用金属盖板封闭并在电路板和底壳之间加入了一块可吸音、防震的海绵,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硬盘的噪音且能屏蔽电磁干扰,但是由于海绵也是热的不良导体,并不能及时将元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充分传导给金属盖板,热量被闷在盖板下面慢慢传到盘体,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积累的热量也会使硬盘温度飙升,在通风性能不好的机箱中,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硬盘的故障。而笔者当时发现这个问题正是在机箱工艺精湛、机身密封严实的某款品牌机上,硬盘连续坏了两个,最终让笔者找到了散热不良的原因。于是拆卸盖板将海绵取出,问题解决。所幸现在市售的酷鱼硬盘已经没有这块盖板了。  有很多朋友喜欢给硬盘加上专门的风扇散热器,殊不知这样做其实也是一种对硬盘的谋杀,而且价格也不便宜。全面解析日立硬盘规格标识  挑选硬盘的时候,除了关注品牌之外,还必须注意规格、技术特性;一般而言,重要的产品信息已经表示在硬盘的包装上了,只要您细心分辨,就不会“盲目”购买了,免去了很多售后不必要的麻烦。下面本菜菜鸟就以新天下正品的日立硬盘为例,介绍一下。  日立硬盘的名称繁杂,产品名称、系列名称、规格说明分别表示在不同的位置上,关于产品描述,主要包含:  a)尺寸(3.5英寸/2.5英寸/1.8英寸/1英寸)  b)硬盘容量(20G/40G/60G/80G/120G/160G/250G/400G)  c)转速(4200rpm/5400rpm/7200rpm/10krpm/15krpm),即每分钟多少转  d)缓存容量(2MB/4MB/8MB/16MB)  e)接口类型(PATA/SATA/SCSI/FCI/CF……)  举例来说,  型号为HDS722540VLAT20的新天下正品日立40G/2M台式机硬盘  H=Hitachi,就是日立  D=Deskstar,即是台式机用的硬盘  S=Standard,标准模式(还有A,Auto模式)  72=7200rpm,即转速  25=250GB,即本系列最大容量250GB  16=160GB,该模式的容量160GB  V=Codename(Generation代码,就是区分第几代产品)  L=1-inchformfactor,1英寸波音系数  AT=ATA,并行ATA传输接口(orSA=SATA,SATA串行ATA传输接口)  2=2MBbuffer,缓存容量为2MB(or8=8MBbuffer)  0=Reserved,保留字(暂无含义)  了解这一点,您就不用再怕硬盘上密密麻麻的Model号码了,任它72变,您也可以一眼看清其庐山真面目了。  产品销售热线:  全国技术支持热线:55-◎第二章 &硬盘优化及升级你的硬盘够用吗?优化WinXP硬盘空间  写这个题目,可能很多朋友觉得没太大的必要,因为现在硬盘这么便宜,40G的不到千元就可买到,用不着优化。其实,即使你的硬盘再大,合理的安排和使用仍有必要,这可让你的系统运行良好,维护方便。对于小硬盘的朋友,其必要性更不用说了。  首先,XP的空间需求最小也要有1.4G左右(10.2G硬盘,196M内存),由于"系统还原"和"休眠"功能被默认是启用的,这两项会因硬盘和内存的大小而不同而占用一定的硬盘与内存空间(如果你经常使用这项功能,建议关掉它)。就拿休眠功能来说,WindowsXP的休眠和windows98的不同,WindowsXP的休眠可以把内存中当前的系统状态完全保存到硬盘,当你下次开机的时候,系统就不需要经过加载、系统初始化等过程,而直接转到你上次休眠时的状态,因此启动非常快。  另外一个占用硬盘空间大户就是系统还原。系统默认是在所有的分区上启用该功能,分区越大,占用的也就越大。如果你的硬盘不是很大,建议只在系统所在分区上启用,而且设置为"使用最小值",如果你的硬盘空间十分紧缺,那只好在所有驱动器上关闭了。  还有一个硬盘空间占用大户,这就是pagefile.sys文件。它是虚拟内存文件,对于这个文件,建议你把它是设置到其他分区上,而不是默认的系统所在的分区,这样可以提高页面文件的读写速度,有利于系统的快速运行,并且把它的大小设置为物理内存的1.5倍,最大值和最小值一样。  除了上面说的几个方面,注意平时不要把软件和系统安装在同一个分区。另外,WindowsXP的"磁盘清理"功能也非常实用,注意定期或不定期清理。日立硬盘涡流磁臂锁技术简介  涡流磁臂锁(Eddycurrentlatch)是日立又一项具有主动保护功能的技术,它可以使硬盘的抗震性显著提高,有效的防止磁头和盘片受损,这在硬盘的装卸和运输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过度的旋转震动会将磁头从它的停靠位置震出到盘片上,从而造成磁头及盘片的损坏。而采用日立独特的涡流磁臂锁技术之后,在盘片静止或者低转速时,磁头不会有任何动作,只有盘片转速达到每分钟7200转时,磁头才会从停靠位载出到磁盘表面读写数据,这样就保证了只有在硬盘真正处于工作状态时磁头才会浮于盘片上方,达到保护磁头和盘片的目的。  涡流磁臂锁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首先是通过盘片旋转诱导锁内电流,随着转速的升高,锁内的感应电流逐渐增强,当转速达到每分钟7200转时,锁内感应电流也达到额定值,同时涡流磁臂锁自动打开,此时磁头便可以自由载出到磁盘表面进入工作状态。涡流磁臂锁技术在笔记本硬盘中应用较为广泛,日立率先将此项技术应用于其主流桌面硬盘——7K250系列,进一步增强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到目前为止,日立的几项先进技术已经给大家一一作了介绍,相信大家对日立硬盘出色的技术和性能也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何才能快速隐藏硬盘驱动器?  问:有时候当陌生人进入我的办公室时,我需要快速隐藏硬盘驱动器,除了使用PQMagic操作,还有什么快速简单的方法吗?记得以前听说Windows已经内置该功能,具体应该如何使用?或者有什么好用的第三方软件?  答:隐藏硬盘驱动器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修改注册表,或者通过诸如超级兔子魔法设置之类的软件。但是这些方法都不是最安全的,虽然通过“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都看不到隐藏的驱动器,但只要在地址栏和命令提示符下输入隐藏的盘符,仍然可以访问该驱动器。  在Windows2000/XP中有一项磁盘管理的功能,可以依次打开“控制面板”→“性能和维护”→“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在“计算机管理”窗口左侧的列表中,选中“存储”下面的“磁盘管理”项,在右边的窗口就会列出关于本机上所有磁盘分区及其使用情况。然后鼠标右键单击要隐藏的驱动器名称,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更改驱动器名和路径”,在弹出的窗口中单击“删除”按钮。接下来进入“我的电脑”,你就会发现该磁盘已经不见了,即使在地址栏中或者命令提示符下输入该磁盘的盘符也无济于事。硬盘“嘎嘎”响等问答6则  取下CMOS电池还能启动电脑吗  问:听同学说,把CMOS电池取下来也能正常启动电脑,不过开机的系统时间要从0开始,请问是这样的吗?  答:是这样的,主板上CMOS电池的作用是在电脑关闭以后,继续为主板上的BIOS模块供电以保存BIOS设置信息。由于BIOS的供电都是由CMOS电池供应的,如果把CMOS电池从主板上取下来,BIOS中的数据被恢复为出厂设置了,所有设置信息将全部丢失,这个效果和用跳线放电一样。不用电池也能正常启动电脑,只是保存不了BIOS设置罢了。  安装系统时复制文件报错  问:我的电脑配置为:主板是华硕P4PE-X、CPU是P42.4CGHz、七彩虹镭9100显卡、西部数据120GB硬盘、HYDDR400256MB内存。最近因系统不稳定重新安装了WinXP,但是在安装过程中复制系统文件时报错,按“取消”后可以跳过错误继续安装,但稍后再一次报错,Windows系统安装不能完成,这是为什么?  答:由于报错发生在系统文件复制阶段,请用下面的方法处理:  1.安装光盘的问题。如果安装光盘中的文件损坏或无法读出,就会在复制系统文件时报错,可更换WinXP安装光盘进行重装。  2.硬盘的问题。如果硬盘存在坏道,也可能出现这种现象,请用软件修复或更换硬盘。  3.内存条的问题。由于WinXP安装时需要从光盘复制文件到硬盘,而内存作为系统数据交换的中转站,在这个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内存条质量不佳,不能稳定工作也会导致系统文件复制出错。  4.光驱或硬盘数据线的问题,更换相应的数据线试试。  使用超线程CPU后性能不理想  问:我的电脑配置如下:P42.4CGHz、精英845PE主板、迈拓120GB硬盘、七彩虹风行5700UltraCF白金版显卡(驱动是在七彩虹网站下载的56.64WHQL正式版)、金士顿256MBDDR400内存。为什么在使用了支持超线程的CPU后,性能比其他相同配置的电脑还要差?  答:不知道你使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因为超线程技术不仅需要硬件支持,同时也需要操作系统支持才能实现。目前只有Win2000(须安装最新的SP4补丁)、WinXP和WindowsServer2003可以支持超线程的CPU,而Win98/Me/NT则无法支持这项技术。如果在不支持超线程技术的操作系统上打开了超线程功能,那么电脑的性能不但不能提高,反而有可能降低。  如果使用的是Intel845系列主板,升级的CPU支持超线程技术,此时尽管系统会提示找到新硬件并自动安装对应的驱动,用户也可以继续正常使用原来的系统,但此时系统并未真正打开CPU的超线程功能。  硬盘“嘎嘎”响怎么处理  问:每次读写时硬盘都会出现“嘎嘎”的响声,朋友建议我低格它,是否可行?另外我准备买一块二手硬盘,怎样检查它是否有坏道?  答:硬盘一旦出现读写时发出“嘎嘎”响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出现物理坏道而造成的,经过低格处理后即使能够暂时恢复正常,其寿命也不会太久。因此,备份重要数据并准备更换硬盘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购买二手硬盘检查坏道的问题则有多种方法,但最简单的莫过于用Fdisk对硬盘重新分区,并逐个分区进行Format操作,并且不要被商家的“时间太长改用其它软件”的劝说所动摇。因为在分区尤其是格式化处理时,只要硬盘稍有问题,格式化的进度显示就会表现出来,有时则根本就通不过。另外,一旦发现有格式化异常的情况,就不要再购买该硬盘了。  升级系统后老声卡不能使用  问:我的电脑配置为:华硕P2V主板、帝盟DTO398声卡。最近尝试升级安装WinXP系统,但安装完成后却发现声卡没用起来。下载了声卡的驱动程序(ForWin98)并安装后发现,还是有两个未知提示出现,故声卡依然不能使用。该如何解决?  答:WinXP虽自带了许多硬件的驱动程序,但对诸多厂商非常庞大的硬件品种来说,不可能将它们的驱动全部囊括其中。因此,在安装WinXP时,系统对一些硬件的自动识别并安装的驱动程序,可能是不正确的,这样便无法正常驱动该部件工作。要解决这种问题,只能寄希望于该硬件厂商能够提供基于WinXP平台的驱动程序。不过由于DTO398声卡出产的时间较早且帝盟公司已被并购,故这种声卡的驱动可能已不再提供更新。因此,在目前条件下,除了更换新型号声卡外无更好的解决方法。  电脑工作一段时间就黑屏  问:电脑的配置是:P41.7GHz、i845GL主板、显卡和声卡是集成的,安装了Win98和WinXP双系统。最近,电脑工作一段时间后,显示器就会突然没显示,硬盘灯狂闪且“嘀嘀嘀”响个不停。此时按重启按钮已不能奏效,只能强行切断电源并等待半个小时以上开机才能恢复正常。请问是怎么回事?  答:根据电脑的配置及故障现象分析,引发该故障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请根据以下提示逐一分析排除:  1.由于845GL主板的显示部分集成于北桥芯片中,这样便造成了北桥芯片发热量很大,此时如果北桥芯片采取的散热措施不当的话,过高的温度自然会使芯片内置的保护电路启动,从而造成没有显示输出的故障。请检查北桥芯片是否安装有散热片和风扇,如没有可考虑增加一套。假如有的话,请仔细检查散热片与北桥芯片间的接触是否良好,散热风扇转动是否正常。  2.集成显卡需占用部分内存作为显存,因此内存条质量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显示效果,不过发生这种情况时的现象多以花屏为主,偶尔也会有黑屏的故障发生,请更换质量较好的品牌内存条试试。揪出占据硬盘的凶手  最近笔者给一朋友装机,新电脑搞回家后我就帮他装系统,现在当然首选WinXP了。在要给系统盘分区时,原以为一个XP系统安装完成后也就是占到不到2G的空间,给它分个4G就足够了。可没想到用了一段时间后他就向我告急,任务栏处总提示系统盘空间不足!  拍马赶到后,发现系统盘C盘果然剩余空间已经不多了。看看C盘,发现朋友并没有往C盘安装过多软件也没有存储太多的文件,使用磁盘清理工具清理一下后,C盘的剩余空间也只有400M左右。一个WinXP1G多,加上朋友安装的一点软件和存放的文件也就不到3G,那么另外的1G空间哪里去了呢?  凶手现形  选择C盘下的所有文件,查看其大小,也是只有2G大小。在文件夹选项的查看中将“隐藏受保护的操作系统文件(推荐)”选项去掉,并在“隐藏和文件夹”选项中选择“显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夹”。终于发现问题所在了,在C盘根目录下发现hiberfil.sys和pagefile.sys这两个文件出奇的大,查看大小,发现两个文件居然有700多M!看来就是他俩搞的鬼了。  干掉凶手  我们先来看看hiberfil.sys这个文件,查看它的大小,发现以后奇怪的现象,它的大小正好是256M,怎么会和内存的大小一样大小呢?巧合么?这也太巧了吧,当然不是了,笔者发现只要启动了WinXP的休眠功能,该文件就会存在,系统在进行休眠的时候就把内存中的信息保存到硬盘上的Hiberfil.sys文件中,以确保唤醒时能够恢复到休眠前的状态。说实话XP的休眠功能真的没什么好处,占用空间多不算,如果和主板的ACPI不兼容还会造成关机不正常的现象。必须关闭它,打开“控制面板→电源选项→休眠”,将“启用休眠”选项去掉。这时再到C盘下就发现hiberfil.sys文件已经消失了。  再来看看pagefile.sys这个文件,它就是系统页面文件(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虚拟内存文件),它的大小取决于打开的程序多少和你原先设置页面文件的最小最大值,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可能只有几十M,有时则达到600M以上。既然这个文件已经使的系统分区紧张,我们就来调整它,把它调整到其他空闲的分区中(E盘有10多G未用空间,就放到E盘吧)。选择“控制面板→系统→高级”,单击性能区域中的“设置”按钮;然后选择“高级→更改”,在打开的虚拟内存设置窗口中选择系统所在的分区,选中“无分页文件”将系统分区去除;最后选择E盘,如果想手动设置内存内存的最小最大值就选择“自定义大小”,如果想让系统来自己管理的话就选择“系统管理的分区”。  小提示:去除某个分区的页面文件和设置某个分区的页面后都要单击一下旁边的“设置”按钮,这样你的设置才能生效,直接单击窗口的“确定”按钮是不行的。  经过以上设置后,C盘下的hiberfil.sys和pagefile.sys文件消失了,系统分区空间终于恢复了本来面目。麻烦的USB硬盘和延长线  我新够买USB2.0移动硬盘,Viewpower牌,同时为了方便,也为了增加USB口的寿命,买了一条白色USB延长线,硬盘插在延长线上后,能够找到新设备,按要求插入驱动盘,显示安装成功,按照提示重新启动。之后,设备管理器里面出现感叹号,认为是UnknowStorage设备,不能正确识别。看来WIN98不太好用,一怒之下,格式化,安装XP。一个小时之后,完成安装,插上硬盘,立刻出现“高速移动设备插入低速集线器,该设备可能不被正常安装”的提示,我茫然。心想USB2.0是新出的标准,我的机器太老,主板可能不支持。于是来到办公室,使用品牌P4的机器,觉得应该没问题,插到USB前置口上之后,问题依旧,十分茫然。再换另一个办公室一台同样型号的P4机器,立刻识别出来。硬盘中的所有文件一目了然,知道硬盘没有坏掉,心里稍安,于是开始排除问题。既然是同样的机器,硬件方面相同,别人的机器能用,我的机器却不能用,就开始从软件方面查找,我认为与系统优化可能有关系。  为了彻底排除问题,开始重新安装WIN2000,然后安装主板驱动,看到主板的驱动光盘里面有个USB的文件夹,也一并安装上,然后,从网上下了主板BIOS的最新驱动,刷新BIOS,全部工作完成,深呼吸,插上移动硬盘,机器自己找了半天驱动之后,说安装成功了,心里高兴,打开我的电脑,没有增加的盘符,回到资源管理器,仍然是叹号。我十分愤怒,遂弃之不用。  几天后,从网上下得电影若干,想带回家欣赏,不禁想起这个硬盘,拿来再看看。鬼使神差的插在了机器后面的USB口,立刻被识别,拷贝4G的电影用10分钟,速度正常。心中顿时明亮,拔下硬盘,插在P4机器的前置USB口上面,立刻出现老问题,原来USB前置口已经坏掉,而另一台没有坏,仅此而已。拆开机箱,发现USB前置口是连接在主板上面的而连接的那条线已经融化,不知道什么时候烧毁的,好在还有后面,可以继续使用,但是经常这样插拔,不知道还能挺多久。回家继续试验,既然我的主板有USB口,即使不能支持USB2.0,也应该自动降速为1.1,识别应该不是问题阿,而且硬盘中的电影坚定了我的信念。回家试验,插在延长线上,问题依旧,生气,不管出不出现错误提示,连续插拔移动硬盘,电脑几次蓝屏,感觉痛苦,后来用力过大,将白色延长线拽落地上,懒得弯腰,扳过机箱,插在后面,硬盘有动静,立刻被识别,心中无限茫然。静静思考,把目光集中在那条白色延长线上,平常使用U盘,十分方便,不用到后面插拔,说明此线无问题,可是就是不能认出移动硬盘,脑海中突然闪出一句话“高速移动设备插入低速集线器,该设备可能不被正常安装”,顿时明朗,我的移动硬盘是USB2.0的,可是这根延长线支持的就是USB1.1,所以不能正确安装,这就是问题所在啊。  总结:  1.不要轻易的怀疑软件和系统,如果有重要的东西,随便格式化可能造成损失。能够想到的硬件的变化多做一些,会有想不到的效果。  2.只要你的主板有USB口,就一定能够识别USB2.0设备,即使不能达到USB2.0的速度。也会自动降低速度为USB1.1使用,如果根本认不到盘符,一定是其他问题,与机器配置无关。  3.与传统U盘配套的延长线不适合连接USB2.0设备,还是直接插到主板上面最能发现问题。  4.不要轻易怀疑移动设备的好坏,通常这种设备都比较结实,反倒是机器的USB口,他们的寿命一般都没有U盘长,使用U盘的朋友们,好自为之吧。原来老电脑也能用大硬盘  和笔者一样爱琢磨电脑的同事,近日在把单位一台原配置为15.2GB硬盘的电脑升级到80GB时遇到了问题,症状为直接安装好新硬盘后开机自检到硬件列表时死机。多次重启后故障依旧,无奈向笔者求助。  经检查这是一台2000年购买的联想奔月4000型电脑,CPU为PⅢ650E,主板型号不详,内存条已升级到256MB。看了电脑配置后,笔者基本可以肯定是由于主板太老不支持大容量硬盘导致,决定刷新主板BIOS试试。为弄清主板具体型号,笔者拨通了联想800服务热线,在提供了主机编号后,联想工程师告诉我该电脑主板为一款OEM产品,没有具体型号资料可提供。在听了笔者的症状描述后建议笔者把原15.2GB硬盘作为主盘安装Windows2000操作系统,将80GB硬盘跳线为从盘,在BIOS设置中将从盘设为无,由Windows2000系统来识别新的80GB硬盘。由于同事想利用15.2GB的硬盘自制移动硬盘,无奈笔者只得放弃工程师的建议。  既然在BIOS里把硬盘设为自动识别时,并不能正确识别出新硬盘,笔者设想何不将主盘手动设置为一个假定参数,以便跳过自检死机现象进入系统安装步骤呢?经过几次设置,发现只要将硬盘容量设为40GB以下参数时均可以自检通过,为最大限度地利用这块大硬盘,笔者最终设成了40GB,可在进行安装WindowsXPSP2系统过程中,提示创建分区时显示硬盘总容量只有8GB。  笔者觉得非常奇怪,决定干脆不分区直接安装,倒要看看最终会出现什么结果。经过40多分钟的漫长等待,终于等来揭开谜底的时刻。双击“我的电脑”,C盘显示78GB。在同事的欢呼声中,笔者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主板BIOS识别不了的大硬盘,通过安装新系统后是有可能完全被识别的。操作系统也会限制大容量硬盘  目前台式机配备80GB以上的硬盘已经是常事,有的用户甚至装配了160GB的超大硬盘。由于硬盘价格的不断下跌,因此朋友们在升级时也将硬盘作为首选。众所周知,目前限制大容量硬盘使用的因素主要有BIOS和主板芯片组两方面。实际上,除此之外,操作系统也是影响大容量硬盘正常使用的重要因素。  操作系统对于大容量硬盘的支持  只有支持48bitLBA模式(IDE接口规范,LogicalBlockAddressing,LBA是现今大多数高容量硬盘存取数据的方式,它用48位来表示硬盘上的每一个位置)的操作系统才能提供对于大容量硬盘的支持。早期的Windows95/Windows98/98SE/Me都不支持48bitLBA模式,因此无法提供对137GB以上容量的支持,Windows98/98SE操作系统的磁盘管理只能管理64GB的硬盘,超过这个容量的硬盘就会无法识别。它的分区软件Fdisk同样也不能正确识别出64GB以上的硬盘,因此如果利用它来分区的话容易导致识别错误,分区表混乱等情况。如果想要使用Windows98/SE操作系统的话,只能采用特别的方法对大硬盘分区,然后安装操作系统。在此情况下,如果BIOS支持48bitLBA模式,则系统能够识别137GB硬盘容量,但是在访问时容易出错。因此建议安装双系统,对于64GB以后的分区采用NTFS格式。  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虽然支持48bitLBA模式,能够正确识别超过137GB的硬盘,但是默认情况下并没有启用对48bitLBA模式的支持,需要在安装操作系统后再安装补丁程序,通常情况下Windows2000+SP4、WindowsXP+SP1均能保证硬盘的正确识别与使用。此外,即使Windows2000打过SP1的补丁也要检查系统下Atapi.sys文件的版本,因为只有5.1.版本才能完全支持48位LBA,对于WindowsXP来说Atapi.sys文件应为5.1.版本,否则会在访问大于137GB的数据时有可能出现溢出的Bug,造成破坏。最常见的情况是,在写入大量数据(120GB以上)后就丢失了分区,或拷贝数据过程中失去响应,重启后报告该分区没有格式化等。  由于这两个操作系统提供了对137GB以上硬盘的支持,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的光盘来为大硬盘分区。方法是利用安装光盘启动电脑后将硬盘分出一个区安装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然后进入系统后先打补丁。之后利用系统自带的磁盘管理工具对余下的未分区部分进行分区。  操作系统对于分区的要求  Windows98/98SE/Me由于磁盘管理方面的限制,对硬盘容量的限制仅限于64GB,因此在给硬盘分区时,无论是多个分区还是单一分区其硬盘容量总和不应超过64GB。对于超过64GB容量以外的分区可改用NTFS格式来解决。  微软技术文档中还提到了Windows2000对于分区的要求。虽然Windows2000能够向下兼容识别FAT32格式,并且FAT32格式支持2000T容量的硬盘,但是Windows2000却无法提供对超过30GB容量的FAT32格式分区的支持。只要分区容量超过30GB,并且为FAT32格式,无论这个分区是C盘还是其他分区,Windows2000均无法识别多余容量。对于NTFS格式的分区识别,Windows2000则不存在此问题。这一点也是在分区时需要留心的!!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采用Windows2000/XP光盘作为分区工具为137GB以上硬盘分区的,当操作系统崩溃之后重新安装系统时千万不能在安装补丁之前访问盘符排在最后面的分区,否则极易造成数据丢失或分区表错误。经验之谈,硬盘升级攻略全书  现在的软件和游戏真是越来越大了,动不动就要几G的空间,而且网上又有数不清的精彩电影和动听音乐,所以自己几十G的硬盘渐渐显得有些不够用了,升级硬盘就成了当务之急。不过对于品牌机用户来说,升级硬盘还有一些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谈谈关于品牌机硬盘升级的问题。  一、多大的硬盘才需要升级  品牌机的硬盘是属于整台电脑中比较保值的硬件,其配置的硬盘也都属于当时的主流配置,一般不会让硬盘成为整个系统中的瓶颈,所以笔者的建议是,如果硬盘容量低于40G,或者硬盘的最高传输模式低于主板所能支持的最高传输模式,如硬盘的最高传输入模式为ATA66,而主板所支持的最高传输模式为ATA100,这时升级硬盘的效果较好。  二、是单硬盘还是双硬盘  很多朋友在升级硬盘的时候,大家往往对是仅仅使用新硬盘,还是将新硬盘与原先的旧硬盘组成双硬盘系统而犹豫不决,其实这两种方案各有各有优点,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作出选择。  首先对于很多采用迷你机箱的品牌机来说,由于它们的机箱体积较小,有很多都只留下了一个硬盘位,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将旧硬盘拆下,安装新硬盘。  而另一些迷你机箱虽然也留下了两个硬盘位,但是由于现在硬盘的发热量都比较大,如果在两个硬盘位上都安装硬盘,就会造成硬盘的散热空间过小,再加上迷你机箱本身的散热性就不算理想,这样势必会造成硬盘的热量不畅,从而造成新硬盘因为温度过高而损坏。  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无法使用双硬盘系统,而只能将原有硬盘更换掉,不过好在换下来的旧硬盘用来当作移动硬盘来使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有的品牌机的机箱本身就比较宽大,自身的散热性能又比较好,安装第二块硬盘之后也不会造成硬盘的散热不良,这种情况使用双硬盘系统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对于双硬盘系统来说,可以将新硬盘设备为引导盘,然后把系统安装到新硬盘上,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系统的启动速度;也可以把系统的虚拟内存、IE的临时文件都设备到旧硬盘上,从而减少对新硬盘的读写次数。  对于经常利用BT下载的用户,完全可以把BT的下载目录设置到旧硬盘上,等到下载完毕之后,再将下载的文件移动到新硬盘上,由于BT下载时需要频繁的读写硬盘,经过这样的设置之后同样可以有效的减少BT对于新硬盘的读写,从而延长新硬盘的寿命。  三、升级硬盘的常见问题  1、散热问题  由于现在的新硬盘大部分都属于7200转,所以现在硬盘在机箱中成为发热量仅次于CPU的硬件,但是现在很少有机箱中会单独为硬盘安装一个散热风扇的,硬盘可能会由于温度过高而造成系统死机。  有的朋友会想到为硬盘安装一个专用的散热风扇,但是在安装风扇时也要注意,不要选择那些震动较大的风扇,以免因为震动而造成硬盘损坏,其次是不要在机箱内安装过多的风扇,以免造成空气流动紊乱,反而影响散热。另外,在安装双硬盘时也要注意,一定要在硬盘留出一定的散热空间,以免造成散热不良。  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个不用安装风扇,就可以加强硬盘散热的小技巧:首先我们准备一些散热硅胶,为了提高硅胶的导热性,还可以在硅胶中加入少许磨细的铅笔粉末,然后分别在硬盘与硬盘架接触的左右两个边上均匀的涂上硅胶,再将硬盘安装到硬盘架上。  这样硬盘就可以在硅胶的帮助下通过与硬盘架的接触将热量传到机箱,再通过机箱把热量释放出来,如果硬盘与硬盘架的接触不太紧密,还可以找一个铝制易拉罐,用剪刀剪开后,再用砂纸打光,然后涂上硅胶,塞入硬盘与软驱架的空隙中就可以了。经过上述的处理之后,硬盘的温度就不会太高了。  2、电源问题  现在的新硬盘由于是在7200转的高速度下运行,所以它们的功耗都比较大,这样升级硬盘之后,特别是双硬盘系统,对原先的老电源来说是个相当大的负担,很可能会由于原先电源功率不足,而引起硬盘出现读写错误的故障,从而造成系统蓝屏、硬盘发出异响,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硬件损坏。  当遇到这种情况之后,如果是使用的双硬盘系统,可以尝试将原先的旧硬盘取下,然后再检查系统是否可以正常工作,如果仍然无法正常工作,就只能考虑更换电源了。一般情况下,一个300W电源就可以让两个以上的硬盘正常工作了。在更换硬盘的时候,要注意新电源是否可以安装到机箱里去。  3、主从盘的设置问题  由于一般的主板上只有两个IDE接口,这样当我们要使用超过两个的IDE设备时,比如使用一个光驱再加上两个硬盘,这样只能在一个IDE接口上连接两个硬盘了,而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利用硬盘上的跳线,来确定硬盘的主、从状态,从而让硬盘按照我们的设计的方案来运行。  硬盘的主从盘跳线一般都设置在硬盘的电源线插孔和数据线插孔之间的地方,通常由三到四组跳线再加上一到两跳线帽组成,在硬盘正面或反面还印有主盘(Master)、从盘(Slave)以及由电缆选择(Cableselect)的跳线方法,只要按照图示的跳线方法,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设置将硬盘设置为主盘或者从盘。  4、无法识别硬盘全部空间的问题  无法识别新硬盘的全部硬盘,是大家在升级硬盘时经常会碰到的问题,由于主板的BIOS的版本太旧,从而无法识别新硬盘的全部硬盘空间。解决这个问题的,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可以将用主板的BIOS程序升级到最新版,提供对大硬盘的支持;如果找不到新的BIOS升级程序,也可以利用硬盘生产厂家提供的大容量硬盘分区工具对硬盘进行重新分区,并且接管BIOS对硬盘的控制,从而达到使用硬盘的全部容量的目地。  另外还有一个更加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先在另一台可以正常使用新硬盘的电脑上对这个硬盘进行分区,然后再装到自己的电脑上,安装好windows(对于超过80G的硬盘,最好使用WIN2000和WINXP系统,并且每个分区的大小不要大于30G),此时尽管在DOS下您只能使用硬盘的一部分空间,但是进入windows后,由于windows对硬盘采用的32位甚至48位管理方式,也可以使用硬盘的全部空间。  5、盘符交错的问题  在使用WIN98的系统上,如果安装了第二块硬盘,就会造成原先系统的盘符发生改变,从而造成一些软件无法正常工作,而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几种方法来解决这种盘符交错的问题。  方法一:将系统升级到WIN2000或WINXP。由于WIN2000和WINXP采用了全新的48位管理方式,在这两种系统上安装第二级硬盘,就不会再出现盘符交错问题了。  方法二:在CMOS中只设置第一硬盘,而将第二硬盘设为None。即将CMOS菜单中的"StandardCMOSSetup"一项中第二硬盘设置为"None",然后选"Save&ExitSetup"退出CMOS即可。这样,在Windows系统中就会按IDE接口的先后顺序依次分配盘符,从而避免"盘符交错",也不会破坏硬盘数据。不过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DOS模式下无法访问第二块硬盘。  方法三:对第二块硬盘进行重新分区,先删掉第二硬盘上的所有分区,再把它的所有空间建立成一个扩展DOS分区(不能建立主DOS分区-PrimaryDOSPartition),再根据需要划分逻辑分区。经过这样处理后,第二块硬盘的所有分区就会排在第一块硬盘的后面,这样也就不会造成盘符交错了,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会破坏硬盘上的所有数据。  6、操作系统无法支持137G以上大容量硬盘的问题  很多朋友在使用超过137G以上的大容量硬盘时,虽然主板的BIOS已经可以支持大容量硬盘,但是仍然出现频繁丢失数据的问题,这是由于操作系统无法识别这些大容量硬盘。  由于超过137GB的硬盘都采用了48bitLBA模式,所以必须使用支持48bit的操作系统才能够使用硬盘的全部空间,早期的Windows95/Windows98/98SE/Me都不支持48bitLBA模式,无法提供对137GB以上容量的支持;而目前比较新的WIN2000和WINXP操作系统虽然都支持48bitLBA模式,能够正确识别超过137GB的硬盘,但是默认情况下并没有启用对48bitLBA模式的支持,需要在安装操作系统后再安装补丁程序,才能保证硬盘数据不会丢失,只有使用WIN2000+SP4补丁和WindowsXP+SP1补丁,才能保证硬盘的正确识别与使用。  此外如果我们使用的是WIN2000系统,尽管WIN2000能够向下兼容识别FAT32格式,但是WIN2000却无法提供对超过30GB容量的FAT32格式分区的支持,只要分区容量超过30GB,分区格式为FAT32格式,WIN2000均无法识别多余的容量,但是对于NTFS格式的分区来说,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使用大容量硬盘时,应该尽量采用NTFS格式。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当使用超过137GB以上硬盘,最好把超过137G的空间分成NTFS分区,在安装WIN2000和WINXP系统时,在升级补丁安装之前,千万不要访问盘符排在最后面的分区,否则很容易造成数据丢失或分区表错误,所以我们也不要将重要文件和驱动程序以及常用软件备份到最后面的分区中,以免在使用时造成麻烦。  7、大容量硬盘分区的问题  在使用大容量硬盘之后,原先的很多硬盘分区工具都无法在这些大容量硬盘上正常运行,利用它们对硬盘进行分区,难免会造成硬盘空间的损失,或者是造成系统的不稳定,其实最佳的分区方法,是利用WinMe上自带的FDISK程序或者Win2000/XP启动光盘,来对大容量硬盘进行分区,当然我们也可以将硬盘连接到一个安装了WIN2000或者是WINXP的系统上,然后利用"磁盘管理器"来对新硬盘进行分区和格式化,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和数据的安全。  四、如何快速移动旧硬盘的数据  安装了新硬盘之后,很多朋友都需要将原先硬盘上的数据拷贝到新硬盘上,并且还需要重新在新硬盘上安装操作系统,而要转移数十G的数据并且重新安装所有的软件,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个好方法。  这里我们需要利用GHOST这个常用的硬盘克隆软件,首先我们将两块硬盘都接连到电脑上,将旧硬盘设置成主盘,把新硬盘设置成从盘,然后引导系统到DOS模式下,再运行运行GHOST软件,选择"Local--Disk--ToDisk"(注意:这是关键的一步,要确定硬盘连接无误,否则会造成硬盘数据的全部丢失)。  这时GHOST会将旧硬盘上的所有数据(包括分区信息)原封不动的拷贝到新硬盘,等到数据拷贝完毕后,再关闭电脑,将新硬盘设备为主盘,再重新启动电脑后,这时新硬盘就已经可以启动系统了,并且分区的情况与原先的旧硬盘一样,但是硬盘还有一部分空间没有使用,这时我们再利用FDISK以及"磁盘管理器",将未使用的空间划分成几个分区,这样新硬盘的所有空间就都可以使用了。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升级硬盘的一些经验,希望会对升级硬盘的朋友有所帮助。升级160G大硬盘者必读  如果你要升级160GB的大硬盘,如果你想避免大硬盘在使用中出现古怪问题,请仔细阅读下文。  硬盘技术的发展除了速度越来越快以外,在容量上也过了几道门槛,每一道门槛都给升级造成了一定困难。在以往,只是主板支持的问题,现在连操作系统都出现了由于硬盘容量过大的兼容性问题。如何顺利地升级使用160GB以上的大硬盘,是很有讲究的,万一处理不当,就有丢失大量数据的危险。  一、问题的由来  因为簇和柱面早期定义的问题,很多操作系统和BIOS都有137GB的容量限制,在以往32GB、80GB门槛的时候,可以利用不调用BIOS的DM等软件,直接对硬盘分区,使用也没什么问题。不过超过了137GB的容量以后,需要48位寻址的支持,如果此时主板有137GB限制的话,DM也不让你分超过137GB后面的容量(可能显示容量正确,但真进行分区操作时候会弹出红色提示窗口:HDDI/OERROR)。或者即使你用PQMAGIC等软件分出来了,也有许多的兼容性问题。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操作系统中存在数据溢出的BUG,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突然出现不认分区格式、丢分区或是目录变乱码的故障。这种故障带有随机性,笔者在几个大的BBS已经见到有不少这样的帖子,所以不要以为目前使用正常,就漫不经心,万一“中奖”了,那可是上百GB的数据损失啊!  二、支持大硬盘的关键  1.支持48位寻址的BIOS  这个是顺利使用160GB大硬盘的第一关键——有人沿用以前的方式,挂作从盘,在BIOS里把硬盘设为NONE,然后靠DM分区或让Windows自己识别硬盘。这种方式也不能说完全不可用,但通常会让硬盘只能运行在PIO的传输模式下,无法使用UDMA传输,新硬盘性能发挥就大打折扣了;而且没BIOS的支持,操作系统在48位寻址模式方面兼容性也容易出问题。  如果不清楚自己的主板BIOS是否支持48位寻址,可以下载Intel出的一个小工具来检验一下。这个工具名为Intel48-bitLBATestProgram(注意,在使用该软件时,需要挂接一容量超过137GB的硬盘),在DOS下运行“48lbachk.exe”之后会见到如图1的画面。  它会搜索系统中所挂接的ATA/ATAPI设备并给出相应提示,如当前接硬盘的容量等。针对不同的硬件系统,检测结果会出现以下三种:  “PASSED”表示BIOS支持48-bitLBA;  “FAILED”表示BIOS不支持48-bitLBA;  “UNDETERMINED”则表示测试程序不能确定被测BIOS是否具有48-bitLBA能力。遇到这种情况,还是上厂家主页查查资料再确认,笔者用的升技KGB7RAID检验结果也是不能确定的,但在升技的主页找到的BIOS说明可以支持137GB以上的硬盘,刷新后顺利升级了。最好的办法还是升级BIOS,不然宁可买小一点的硬盘,不要冒数据丢失的危险。  工具下载地址:ftp://download.intel.com/support/chipsets/iaa/48lbachk.exe  2.分区软件也讲究  接下来就是分区软件是否支持大便盘的问题了。就目前笔者接触过的软件,第三方的分区软件不是支持不充分,就是兼容性问题比较多——像DM最新的版本只到2001年的9.56,实在太落伍了。有些文章介绍利用DM来改容量变相支持大硬盘,这种方式是有危险的,只适用于很老的主板上。通常的后果是造成被改的160GB或者250GB硬盘只能当成137GB使用,再也改不回来,成为“残疾”。  DISKGEN我也专门试验过,结果是能识别160GB的硬盘,也能正常分区,但不能在软件里顺利格式化,只有FAT12(不是FAT32)的格式可选,显然是支持不充分了。现在只有用WinMe上自带的FDISK和Win2000/XP启动光盘,或是进入了Windows后用它的“磁盘管理器”来分区及格式化大硬盘比较保险,PQ分区大师的兼容性问题太多了,也不可靠。  还有个现象就是用DOS里的Format格式化大于64GB的分区时,在开始报告格式化的大小是不正确的,但到最后会正确显示数值。原因是Format命令会在内部使用一些16位值来计算大小,当硬盘大小等于或大于64GB时,这些变量中有一些会溢出。例如,如果分区或硬盘的大小为70.3GB(75,484,122,112字节),Format命令最初报告的硬盘大小就是63GB(6,764,579,840字节),这只是显示方面的问题,记住加上“/Q”参数,格式化就能很快完成了。可参考微软知识库的文章:http://support.microsoft.com/default.aspx?scid=en-Q263045  三、操作系统相关的要点  不支持48位寻址的操作系统,在访问大于137GB的数据时有可能出现溢出的Bug,造成破坏,这是目前种种问题的根源。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能够正确分区并安装好系统,但写入大量数据(120GB以上)后就丢失分区,或者是拷贝数据过程中失去响应。重新启动以后该分区的文件夹变成了乱码,甚至不能访问,报告该分区没有经过格式化……现在每个人用的操作系统各有不同,微软的补丁也很多,相当多的人不知道自己系统里存在这种危险性。其实微软的在线知识库里有相关的说明文章,地址是http://support.microsoft.com/default.aspx?scid=en-303013,不过是英文的页面,所以没引起大家的重视。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综合自己的使用经验,总结出几条要点:  1.尽量用微软自家的分区软件  这点在上面分析过了,主要是为了保证分区表的稳定。注意不是Win98的FDISK,要WinMe自带的FDISK才能显示正确容量。如果你嫌FDISK分区速度太慢,可以先划出一个5GB左右的分区,安装Win2000或WinXP等操作系统,后面的容量到Windows中的“控制面板→管理工具→磁盘管理”里再划分,如图2。格式化时注意选好格式,勾上快速格式化。另外Win2000和WinXP的安装光盘引导后,都具有磁盘管理的功能,还是中文界面,推荐使用。  2.适当的补丁及打开48位寻址功能  如果磁盘分区中安装了不支持48位LBA寻址的旧版本Windows,例如没打补丁的Win2000或更旧版本,而该分区以前是由支持48位的系统在超出当前137GB的可寻址限制创建的,访问这些分区就可能出现破坏数据的情况。如果在注册表中启用了48位ATAPI支持,并且具有容量超过137GB的硬盘,但是没有48位LBA兼容BIOS,则只有硬盘的前137GB是可寻址的,不能使用硬盘的其余部分。  Win2000的用户,请打上SP4补丁。微软的资料上说,安装了WinXPHomeEdition或WinXPProfessional的ServicePack1(SP1)之后才会启用48位LBA支持。事实上是,即使打过SP1的补丁也要检查Atapi.sys的版本,因为只有5.1.版本才能完全支持48位LBA,(WinXP64-BitEdition需要5.1.版本)而5.1.版本是在SP1后推出的,这个文件是在331958这个补丁里。如果你对诸多补丁感到混乱,或下载有困难,可以手工编辑注册表,操作如下:  在“开始→运行”中键入regedit,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AtapiParameters下,建立一个DWORD值,名为EnableBigLba,数值填1,如图3。这是专业版的修改方法,Home版和Server版我没用过,但在注册表内搜索ATAPI的键值,相应作修改应该也不算难事。听朋友说,他用的Win2003也能正常识别137GB后面的容量。  3.分区及格式处理的建议  ①尽量把NTFS分区放最后  Win98实在是太古老了,对NTFS格式和48位寻址都不支持,微软也停止了对它升级支持。虽然在预先分好区的160GB硬盘上,Win98也能访问各个FAT32分区,但难保不会出什么Bug。鉴于某些老的软件必须在Win98里运行,建议大家使用Win98+Win2000/XP的双系统,而且把100GB以后的容量格式化为NTFS分区,放在最后。这样,Win98运行的时候,不会访问到超过137GB以后的数据,就大大减少了破坏数据的危险。  ②可以把最后30GB单独分成一个区  如果你的机器里有工程图纸、3D素材这样重要的数据,建议把最后的30GB专门分出一个区。再把无关重要的东西放到里面,试着把分区装满,进行多次读写的试验。如果最后的分区一直读写正常,那说明系统对48位寻址兼容性良好;万一不正常,也不会措手不及,造成巨大的损失。  ③及时备份分区表  无论你用的是不是超过137GB的硬盘,及时备份分区表都是很重要的。万一遇到突发故障,有分区表备份,恢复数据把握就大多了。  另外,建议不要把分区填得太满,保持1GB左右的空间比较保险。笔者试过在一个磁盘阵列上一不小心解压临时文件把C盘填满了,结果Windows提示故障并停止了响应,按RESET重新启动后,竟然提示阵列不能识别了。只有重新进行设置并分区,损失了部分数据,可谓血的教训。  四、小结  1.注意,这里说的137GB容量限制,是指单个硬盘而言。不是说你买了两三个硬盘,合起来容量会限制在137GB。例如买了两个120GB的硬盘,如果没组成阵列,分别使用,加起来的200多GB的总容量是不受影响的。  2.BIOS不支持137GB以上硬盘容量的主板,尽量升级BIOS,否则还是买120GB的硬盘好了。主要是考虑到数据溢出的Bug,遇到厂家BIOS停止升级又不愿意花钱买新主板的,还是不要冒险了。  3.如果分区是Win2000/XP创建的,万一系统崩溃,务必记住:重新安装后,在未安装相应补丁前,千万不要访问硬盘100GB后面的分区,否则可能导致数据丢失!如何升级160GB大容量硬盘?  如果你要升级160GB的大硬盘,如果你想避免大硬盘在使用中出现古怪问题,请仔细阅读下文。  硬盘技术的发展除了速度越来越快以外,在容量上也过了几道门槛,每一道门槛都给升级造成了一定困难。在以往,只是主板支持的问题,现在连操作系统都出现了由于硬盘容量过大的兼容性问题。如何顺利地升级使用160GB以上的大硬盘,是很有讲究的,万一处理不当,就有丢失大量数据的危险。  一、问题的由来  因为簇和柱面早期定义的问题,很多操作系统和BIOS都有137GB的容量限制,在以往32GB、80GB门槛的时候,可以利用不调用BIOS的DM等软件,直接对硬盘分区,使用也没什么问题。不过超过了137GB的容量以后,需要48位寻址的支持,如果此时主板有137GB限制的话,DM也不让你分超过137GB后面的容量(可能显示容量正确,但真进行分区操作时候会弹出红色提示窗口:HDDI/OERROR)。或者即使你用PQMAGIC等软件分出来了,也有许多的兼容性问题。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操作系统中存在数据溢出的BUG,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突然出现不认分区格式、丢分区或是目录变乱码的故障。这种故障带有随机性,笔者在几个大的BBS已经见到有不少这样的帖子,所以不要以为目前使用正常,就漫不经心,万一“中奖”了,那可是上百GB的数据损失啊!  二、支持大硬盘的关键  1.支持48位寻址的BIOS  这个是顺利使用160GB大硬盘的第一关键——有人沿用以前的方式,挂作从盘,在BIOS里把硬盘设为NONE,然后靠DM分区或让Windows自己识别硬盘。这种方式也不能说完全不可用,但通常会让硬盘只能运行在PIO的传输模式下,无法使用UDMA传输,新硬盘性能发挥就大打折扣了;而且没BIOS的支持,操作系统在48位寻址模式方面兼容性也容易出问题。  如果不清楚自己的主板BIOS是否支持48位寻址,可以下载Intel出的一个小工具来检验一下。这个工具名为Intel48-bitLBATestProgram(注意,在使用该软件时,需要挂接一容量超过137GB的硬盘),在DOS下运行“48lbachk.exe”之后会见到如图1的画面。  它会搜索系统中所挂接的ATA/ATAPI设备并给出相应提示,如当前接硬盘的容量等。针对不同的硬件系统,检测结果会出现以下三种:  “PASSED”表示BIOS支持48-bitLBA;  “FAILED”表示BIOS不支持48-bitLBA;  “UNDETERMINED”则表示测试程序不能确定被测BIOS是否具有48-bitLBA能力。遇到这种情况,还是上厂家主页查查资料再确认,笔者用的升技KGB7RAID检验结果也是不能确定的,但在升技的主页找到的BIOS说明可以支持137GB以上的硬盘,刷新后顺利升级了。最好的办法还是升级BIOS,不然宁可买小一点的硬盘,不要冒数据丢失的危险。  工具下载地址:ftp://download.intel.com/support/chipsets/iaa/48lbachk.exe  2.分区软件也讲究  接下来就是分区软件是否支持大便盘的问题了。就目前笔者接触过的软件,第三方的分区软件不是支持不充分,就是兼容性问题比较多——像DM最新的版本只到2001年的9.56,实在太落伍了。有些文章介绍利用DM来改容量变相支持大硬盘,这种方式是有危险的,只适用于很老的主板上。通常的后果是造成被改的160GB或者250GB硬盘只能当成137GB使用,再也改不回来,成为“残疾”。  DISKGEN我也专门试验过,结果是能识别160GB的硬盘,也能正常分区,但不能在软件里顺利格式化,只有FAT12(不是FAT32)的格式可选,显然是支持不充分了。现在只有用WinMe上自带的FDISK和Win2000/XP启动光盘,或是进入了Windows后用它的“磁盘管理器”来分区及格式化大硬盘比较保险,PQ分区大师的兼容性问题太多了,也不可靠。  还有个现象就是用DOS里的Format格式化大于64GB的分区时,在开始报告格式化的大小是不正确的,但到最后会正确显示数值。原因是Format命令会在内部使用一些16位值来计算大小,当硬盘大小等于或大于64GB时,这些变量中有一些会溢出。例如,如果分区或硬盘的大小为70.3GB(75,484,122,112字节),Format命令最初报告的硬盘大小就是63GB(6,764,579,840字节),这只是显示方面的问题,记住加上“/Q”参数,格式化就能很快完成了。可参考微软知识库的文章:http://support.microsoft.com/default.aspx?scid=en-Q263045  三、操作系统相关的要点  不支持48位寻址的操作系统,在访问大于137GB的数据时有可能出现溢出的Bug,造成破坏,这是目前种种问题的根源。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能够正确分区并安装好系统,但写入大量数据(120GB以上)后就丢失分区,或者是拷贝数据过程中失去响应。重新启动以后该分区的文件夹变成了乱码,甚至不能访问,报告该分区没有经过格式化……现在每个人用的操作系统各有不同,微软的补丁也很多,相当多的人不知道自己系统里存在这种危险性。其实微软的在线知识库里有相关的说明文章,地址是http://support.microsoft.com/default.aspx?scid=en-303013,不过是英文的页面,所以没引起大家的重视。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综合自己的使用经验,总结出几条要点:  1.尽量用微软自家的分区软件  这点在上面分析过了,主要是为了保证分区表的稳定。注意不是Win98的FDISK,要WinMe自带的FDISK才能显示正确容量。如果你嫌FDISK分区速度太慢,可以先划出一个5GB左右的分区,安装Win2000或WinXP等操作系统,后面的容量到Windows中的“控制面板→管理工具→磁盘管理”里再划分。格式化时注意选好格式,勾上快速格式化。另外Win2000和WinXP的安装光盘引导后,都具有磁盘管理的功能,还是中文界面,推荐使用。  2.适当的补丁及打开48位寻址功能  如果磁盘分区中安装了不支持48位LBA寻址的旧版本Windows,例如没打补丁的Win2000或更旧版本,而该分区以前是由支持48位的系统在超出当前137GB的可寻址限制创建的,访问这些分区就可能出现破坏数据的情况。如果在注册表中启用了48位ATAPI支持,并且具有容量超过137GB的硬盘,但是没有48位LBA兼容BIOS,则只有硬盘的前137GB是可寻址的,不能使用硬盘的其余部分。  Win2000的用户,请打上SP4补丁。微软的资料上说,安装了WinXPHomeEdition或WinXPProfessional的ServicePack1(SP1)之后才会启用48位LBA支持。事实上是,即使打过SP1的补丁也要检查Atapi.sys的版本,因为只有5.1.版本才能完全支持48位LBA,(WinXP64-BitEdition需要5.1.版本)而5.1.版本是在SP1后推出的,这个文件是在331958这个补丁里。如果你对诸多补丁感到混乱,或下载有困难,可以手工编辑注册表,操作如下:  在“开始→运行”中键入regedit,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Atapi\Parameters下,建立一个DWORD值,名为EnableBigLba,数值填1。这是专业版的修改方法,Home版和Server版我没用过,但在注册表内搜索ATAPI的键值,相应作修改应该也不算难事。听朋友说,他用的Win2003也能正常识别137GB后面的容量。  3.分区及格式处理的建议  ①尽量把NTFS分区放最后  Win98实在是太古老了,对NTFS格式和48位寻址都不支持,微软也停止了对它升级支持。虽然在预先分好区的160GB硬盘上,Win98也能访问各个FAT32分区,但难保不会出什么Bug。鉴于某些老的软件必须在Win98里运行,建议大家使用Win98+Win2000/XP的双系统,而且把100GB以后的容量格式化为NTFS分区,放在最后。这样,Win98运行的时候,不会访问到超过137GB以后的数据,就大大减少了破坏数据的危险。  ②可以把最后30GB单独分成一个区  如果你的机器里有工程图纸、3D素材这样重要的数据,建议把最后的30GB专门分出一个区。再把无关重要的东西放到里面,试着把分区装满,进行多次读写的试验。如果最后的分区一直读写正常,那说明系统对48位寻址兼容性良好;万一不正常,也不会措手不及,造成巨大的损失。  ③及时备份分区表  无论你用的是不是超过137GB的硬盘,及时备份分区表都是很重要的。万一遇到突发故障,有分区表备份,恢复数据把握就大多了。  另外,建议不要把分区填得太满,保持1GB左右的空间比较保险。笔者试过在一个磁盘阵列上一不小心解压临时文件把C盘填满了,结果Windows提示故障并停止了响应,按RESET重新启动后,竟然提示阵列不能识别了。只有重新进行设置并分区,损失了部分数据,可谓血的教训。  四、小结  1.注意,这里说的137GB容量限制,是指单个硬盘而言。不是说你买了两三个硬盘,合起来容量会限制在137GB。例如买了两个120GB的硬盘,如果没组成阵列,分别使用,加起来的200多GB的总容量是不受影响的。  2.BIOS不支持137GB以上硬盘容量的主板,尽量升级BIOS,否则还是买120GB的硬盘好了。主要是考虑到数据溢出的Bug,遇到厂家BIOS停止升级又不愿意花钱买新主板的,还是不要冒险了。  3.如果分区是Win2000/XP创建的,万一系统崩溃,务必记住:重新安装后,在未安装相应补丁前,千万不要访问硬盘100GB后面的分区,否则可能导致数据丢失!大硬盘安装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关于大硬盘如何分区的问题曾经有过介绍,笔者就自己的经验补充一下大硬盘使用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硬件要求  首先,要想让主板“完美支持”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容量硬盘分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