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为什么它对农业生产模式有哪些劳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甲图.甲图是夏至(节气)&的光照图,对应乙图中的②点,甲图中的该季节,长沙和北京气候的共同点是高温多雨.(2)长沙市学校放寒假一般是在乙图中表示的节气中④日(节气)以后,此时,长沙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夏季.(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节气安排农事,作物熟制为两年五熟的洞庭湖平原地区,早稻播种期应在乙图中的①日(节气)之后,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纬线)上.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1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地理模拟试卷(一)(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阅读材料及地球运动略图,回答问题&材料: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在指导农业生产劳动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为什么它对农业生产劳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呢?原因就在于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气候变化积累出来的经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根据气候变化的规律,定出了春夏秋冬,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安排农事.那时侯,黄河流域的农民,耕田、播种、收获庄稼以及养蚕、放牧、植树等农事活动,都遵循节气变化的规律.(1)甲、乙图中能反映北京和纽约时间差异的是______.甲图是______(节气)&的光照图,对应乙图中的______点,甲图中的该季节,长沙和北京气候的共同点是______.(2)长沙市学校放寒假一般是在乙图中表示的节气中______日(节气)以后,此时,长沙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______季.(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节气安排农事,作物熟制为两年五熟的洞庭湖平原地区,早稻播种期应在乙图中的______日(节气)之后,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纬线)上.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问答题
阅读材料及地球运动略图,回答问题&材料: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在指导农业生产劳动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为什么它对农业生产劳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呢?原因就在于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气候变化积累出来的经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根据气候变化的规律,定出了春夏秋冬,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安排农事.那时侯,黄河流域的农民,耕田、播种、收获庄稼以及养蚕、放牧、植树等农事活动,都遵循节气变化的规律.(1)甲、乙图中能反映北京和纽约时间差异的是______.甲图是______(节气)&的光照图,对应乙图中的______点,甲图中的该季节,长沙和北京气候的共同点是______.(2)长沙市学校放寒假一般是在乙图中表示的节气中______日(节气)以后,此时,长沙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______季.(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节气安排农事,作物熟制为两年五熟的洞庭湖平原地区,早稻播种期应在乙图中的______日(节气)之后,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纬线)上.
科目:初中地理
题型:解答题
阅读材料及地球运动略图,回答问题 材料: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在指导农业生产劳动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为什么它对农业生产劳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呢?原因就在于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气候变化积累出来的经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根据气候变化的规律,定出了春夏秋冬,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安排农事.那时侯,黄河流域的农民,耕田、播种、收获庄稼以及养蚕、放牧、植树等农事活动,都遵循节气变化的规律.(1)甲、乙图中能反映北京和纽约时间差异的是______.甲图是______(节气) 的光照图,对应乙图中的______点,甲图中的该季节,长沙和北京气候的共同点是______.(2)长沙市学校放寒假一般是在乙图中表示的节气中______日(节气)以后,此时,长沙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______季.(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节气安排农事,作物熟制为两年五熟的洞庭湖平原地区,早稻播种期应在乙图中的______日(节气)之后,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纬线)上.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当前位置:
>>>阅读材料及地球运动略图,回答问题材料: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
阅读材料及地球运动略图,回答问题&材料: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在指导农业生产劳动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为什么它对农业生产劳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呢?原因就在于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气候变化积累出来的经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根据气候变化的规律,定出了春夏秋冬,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安排农事.那时侯,黄河流域的农民,耕田、播种、收获庄稼以及养蚕、放牧、植树等农事活动,都遵循节气变化的规律.(1)甲、乙图中能反映北京和纽约时间差异的是______.甲图是______(节气)&的光照图,对应乙图中的______点,甲图中的该季节,长沙和北京气候的共同点是______.(2)长沙市学校放寒假一般是在乙图中表示的节气中______日(节气)以后,此时,长沙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______季.(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节气安排农事,作物熟制为两年五熟的洞庭湖平原地区,早稻播种期应在乙图中的______日(节气)之后,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纬线)上.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甲、乙图中能反映北京和纽约时间差异的是甲图.甲图是夏至的光照图,因为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甲图中的该季节,长沙和北京气候的共同点是高温多雨;(2)长沙市学校放寒假一般是在冬至以后,此时,长沙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夏季;(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节气安排农事,作物熟制为两年五熟的洞庭湖平原地区,早稻播种期应在春分之后,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故答案为:(1)甲图;夏至;②;高温多雨;(2)④;昼短夜长;夏;(3)①;赤道.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材料及地球运动略图,回答问题材料: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主要考查你对&&地球的公转运动,身边的地理知识&&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地球的公转运动身边的地理知识
身边的地理知识:1.服饰与地理,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饮食与地理,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3.住房与地理,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4.出行与地理,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地理与日常生活服饰与地理饮食与地理住房与地理出行与地理2.地理与生产建设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如自然状态下的干旱地区是难以种植水稻的,即使种植小型,玉米等作物,也要解决灌溉问题。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条件,如乳品加工厂可靠近奶牛场,服装厂可靠近城镇。建设项目的确定,交通线路的选择,商业网点的开发,地区发展的规划,也离不开地理学的知识和技术。 3.地理与风土人情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绚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某地的花椒生产分布图: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需求的增大以及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他应该引起全人类的普遍关注。我们作为社会一员,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的协调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变过程中,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在不断的变化。从而使环境问题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阶段。1.原始社会——崇拜自然的阶段人类社会在早期,以自然界的千百种生物为采食对象,完全靠天吃饭。集体采集和狩猎给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引起物种灭绝。但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因为这一阶段人类的生产力低下并且缓慢,环境制约着人类的活动。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微弱。这阶段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关系。2.农业社会——改造自然阶段随着人类步入农业社会,可以开始大规模的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农耕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食物有了一定的稳定和储存。人口开始迅速增长。同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导致地理环境逐渐恶化。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的进行迁移,以此逃避大自然的惩罚。但是古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人地关系科学的萌芽。例如:《荀子王制篇》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林也!;《吕氏春秋义赏》涸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3.工业社会——征服自然阶段 18世纪,各国先后走工业化道路。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飞速提高。人类开始去试图改变世界,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甚至出现“人定胜天”的理论。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积累物质财富,从而失去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洪涝,干旱,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的生存。这就是地理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是对人类社会过度索取的报复。4.信息社会——谋求人地协调的阶段 20世纪中年代以来,生产力急速发展,人口急速增长,从而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开始认识到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要付出惨痛代价,开始关注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逐步形成并且得到公认。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必须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在这四个阶段中,人类从弱变强,从依赖大自然到控制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本,人类要关心,爱护它,和它和平友好相处!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的旋转成为公转,周期为365.25天。黄赤交角: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始终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地球四季的变化。回归线:地球上南、北纬23°26′的两条经纬圈。北纬23°26′称为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北界线。南纬23°26′称为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南界线。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这里太阳终年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北纬)之间的地区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太阳终年斜射,获得的热量适中。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内,属于温带气候。地球的公转的特点:1.地球公转是以太阳为中心,自西向东的旋转;2.地球的公转轨道同赤道的夹角为23°26′;3.地球公转的时间为365.25天;4.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四季变化与太阳的直射点位置:五带划分的示意图:地球的公转示意图: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及地球运动略图,回答问题材料: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7748151483146088136916150277152906二十四节气与农时有什么关系_百度知道
二十四节气与农时有什么关系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二十四节气来自周朝关中(陕西甘肃)一带的气候和农作物的关系,全国其他地方不一定准确使用这个节气,但是周朝800年,把西北的24节气也随着诸侯们在全国的散布带到了全中国!这是西北文化的第一次全国传播!第二次是秦朝的文字和度量衡的传播!第三次是隋朝的考试制度传播!第四次是唐朝的生活习惯以及礼制文化的传播!。。。,这些西北文化的屡次传播为中国的不断统一奠定基础!
采纳率:50%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气候的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所独有的,它始于秦代。一般农民朋友都以为节气应属于农历,实际上节气是完全跟着太阳走的,它与阳历相符合。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一年中白天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而“春分”和“秋分”昼夜时间的长短是相等的。每个节气的日期在阳历里几乎年年相同,而在农历中,同一个节气在不同的年份,有时前后可差一个月。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在指导农业生产劳动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为什么它对农业生产劳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呢?原因就在于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气候变化积累出来的经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根据气候变化的规律,定出了春夏秋冬,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安排农事。那时侯,黄河流域的农民,耕田、播种、收获庄稼以及养蚕、放牧、植树等农事活动,都遵循节气变化的规律。00“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初中课文《大自然的语言》)00后来,我国其他地方的劳动人民,也把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运用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去,同时根据气候变化的具体情况,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因地制宜地加以变通逐步积累了更丰富的不误农时,夺取生产丰收的经验。所以,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立春后断霜,插柳正相当”,现在我国的中原地区已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植树的季节就要到来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昌乐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设施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有哪些_百度知道
设施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有哪些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防范和减轻农业风险,既有利于建立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也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还有利于保护城乡广大农产品消费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产业,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可预测性,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各种自然灾害经常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为抗御自然灾害,长期以来我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建设了一批防御自然灾害的工程,为粮食等农作物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目前还属于“靠天吃饭”的产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农田受到旱灾、涝灾、洪灾、风灾、雹灾、火灾、病虫害、鼠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以2006年为例,农业受灾面积达到4109.1万公顷,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6.2%,其中旱灾2073.8万公顷,洪涝灾800.3万公顷,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近500万公顷。另外还有大量农作物种植面积和草原,遭受了病虫害、鼠害等灾害的影响。   (二)采取综合措施防范和减轻自然灾害   1、工程措施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的特点,今后要把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进一步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排涝泵站等工程建设,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提高防洪和供水能力。要重视江河堤防加固和蓄洪区安全建设,提高江河防洪标准。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轻水土流失。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流域和地区,要建设一批新的水库和灌区,扩大灌溉面积。在水资源短缺的流域和地区,要搞好节水增效工程建设,在水资源利用上,要防止过度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免对下游生态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加快耕地质量建设。通过实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沃土工程等项目,在多方面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通过实施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改善水、肥、气、热等要素在农田的耦合条件。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鼓励农民实施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耕地质量。   三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今后,要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机耕、机播、机管、机收、机运水平。为适应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要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运用型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农机产品。同时,要加快农机行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应节水节肥、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和气化等新技术的农业机械。   四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主要是巩固成果)、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湿地保护与修复、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同时,要加强草原生态治理工程建设。   五是提高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水平。积极实施植保工程、动物防疫体系等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检验监督、控制扑灭、技术支撑以及物资保障系统。积极有效防控蝗虫、稻飞虱、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也要控制重大水生动植物病害。同时还要有效阻止和控制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蔓延。   2、农业保险   由于农业面临的风险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一些自然灾害损失程度严重,以及农户居住分散、生产规模小、多为野外作业等原因,使得农业保险的承保、定损、理赔难度大,而且农业保险的风险和成本相对较高,如果没有必要的政府支持,仅靠市场机制难以较快发展保险业务。   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农业保险使生产风险减少,有利于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农作物产量。发展和完善农业保险,对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乃至经济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中指出,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探索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户投保给予补贴的方式、品种和比例,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近几年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正稳步推进,2006年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风险保障700多亿元,同比增长一倍多。2007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支持力度,一些地方也积极试点,探索经验,比如:财政部下发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并于今年首度安排约10亿元支农资金,用于补贴农民购买保险,采取“自主自愿、市场运作、共同负担、稳步推进”原则,在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和四川六省区试点。四川省成都市,在8个区(市)县开展水稻保险试点工作,首批参加水稻保险试点的种植面积约2万亩,成都市、县两级政府给予了6.2元/亩的保费补贴,农民自己只需要出1元/亩的保费,这种水稻保险的实施,对防范风险、促进生产、保障种粮农民的利益,非常有利。为有效降低能繁母猪养殖风险,鼓励能繁母猪生产,2007年7月,国家决定建立能繁母猪保险制度,保费由政府负担大头,养殖户(场)负担小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给予差额补贴。今后要在总结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生猪保险,并建立保险与补贴相结合的制度。为有效保障奶牛养殖安全,2007年9月,国家又决定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政府对参保奶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给予补助。   3、科技创新   新的时期,我国农业正逐渐向着生产规模化、品种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已取得重大进展,为种质创新、生态保护、农业灾害防治等创造了新的条件。3S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农业生产向“精准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当前,以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生物农业发展很快。一些技术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如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10年间增长了50倍,2005年达到9000万公顷。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又好又快地发展生物农业。根据《生物质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要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要重点加强农业良种、林业新品种、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科技研发与应用。   4、加强农业气象工作   农业与气象关联度高。要坚持把气象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社会资源来利用,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第一,积极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在天气和气候预测预报、粮食产量评估和预报等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该总结经验,完善设施,提高水平。同时,在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气象监测预测实时服务,利用卫星遥感和相关技术开展旱情监测和预测预报等方面,也很有必要和大有潜力,应该进一步提高设施和服务水平。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积极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战略性任务,在与其他业务结合的同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充实、完善设施和创新机制。为科学指导农业生产,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网格的细化工作。   第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干旱缺水地区,要积极开展飞机、火箭和高炮增雨作业,大力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在遇到森林草原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采纳率:3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生产过程包括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