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军分区干休所所长是什么级别谁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军网”或“解放军报 ** 电/讯”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军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军网”。
&&&&本网未注明“来源:中国军网”或“解放军报**电/讯”的作品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殷殷深情暖夕阳
——记湖南省军区益阳军分区干休所所长王清才 ■秦云湘 陈建中 本报特约通讯员 陈 静
深秋,湖南省军区益阳军分区干休所大院。所长王清才搀扶着刚出院的老干部刘仕俊,漫步在清幽的院子里。夕阳下,两人的背影如同一对父子。 这样的情景,谁也记不清有多少次。王清才16年如一日,以满腔深情服务老干部,被传为美谈。 王清才常说,老干部在革命战争年代流血牺牲,吃了不少苦。现在,他们年龄大了,好多事力不从心。我们有责任当好勤务员,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安享晚年。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王清才随老干部外出,他发现所里的大客车车门踏板有点高,老干部上下车不方便。回到所里后,他马上吩咐工作人员订做了一个小凳。从这以后,老干部上下车方便多了。这个小凳因此被称为“爱心凳”。受“爱心凳”的启发,王清才带领工作人员将卫生所前的台阶改造成带有防滑纹的斜坡,并在两侧安装了不锈钢扶手。老干部上下坡有个抓手,心里踏实多了。 细微之处见精神。王清才带领大家做的桩桩小事,老干部看在眼里,暖在心窝。他们纷纷向上级反映,王清才的全部心思都在干休所,在我们老干部身上。 王清才的表率作用也深深影响了工作人员。管理员刘毅介绍说:每年初夏,所长要带我们挨家挨户换纱窗,以免老干部受蚊蝇叮咬。进入梅雨季节,他要到老干部住房的楼顶上看一看有没有漏雨的地方。老干部过生日,他和所里其他领导一起送去鲜花蛋糕和深情的祝福。为避免有些年纪大的老干部吃错药,他经常叮嘱医务人员在巡诊时对药物进行检查、清理。他还根据老人的生理特点,组织施工队为老干部家的卫生间安装了专用扶手,在宿舍楼电梯里放置了小板凳。 随着老干部普遍进入“两高期”,保健工作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王清才经常和卫生所的医务人员交流沟通,琢磨着怎么能让老干部增加安全感。老干部王延顺指着胸前的联络卡说:“你看,这是王所长的创意。我们外出如果迷路,所里可以通过这个卡为我们提供帮助。” 近年来,患病住院的老干部增多。王清才定期到医院看望,尽可能多为他们做些事情。老干部马常荣身患重病,儿女都不在身边。王清才定期陪老人去医院检查治疗,帮他取药打饭、打水洗脸,扶他下床活动。前年7月的一天凌晨,马老在市中心医院病逝。由于子女一时无法赶回来,马老的老伴伤心过度,连寿衣都还没准备好。王清才得知后匆忙借了一把雨伞,冒雨帮老人买回寿衣。回到医院后,他又主动为马老擦洗遗体、换上寿衣。旁边的人们看着,还以为是马老的儿子回来了。事后,马老的家人感动地说:我们想到的,他做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他也替我们做到了。 16年来,所里先后有20多位老干部去世,王清才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着处理后事。老干部们说:“王所长对我们老干部像亲人一样对待。遇到这么好的所长,是我们的福分。”
王清才的辛勤付出赢得了老干部的广泛赞誉。16年来,他5次荣立三等功,8次被广州军区、湖南省军区表彰为先进老干部工作者。“我要一辈子跟党走” 记绍兴军分区干休所88岁离休干部范小仙“我要一辈子跟党走” 记绍兴军分区干休所88岁离休干部范小仙浙江新闻百家号 07:3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沈吟 阮帅 通讯员 罗正然范小仙老人(左)收到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党费收据。他,是一位有71年党龄的老党员,多次缴纳特殊党费,去年一次性交纳10万元,感念党恩。他,是一位有着38年军旅生涯、先后立功10余次的老军人,荣誉勋章和证书摆满了橱柜。他,是一位88岁的离休干部,安心蜗居70平方米的居所,却热心公益先后捐款25万元。他叫范小仙,绍兴军分区干休所的一位离休干部。不熟悉他的人,这些困惑总会萦绕心头:“这个老人图什么?”记者也带着同样的疑问,走进老人的家中,探寻他心中的信念和力量。“我只是尽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名正团级离休干部,住房条件如此“寒酸”。位于绍兴市越城区观音弄的这幢居民楼,房龄近40年。范小仙就住在这幢楼里,房子70平方米,房间只是简单粉刷,唯一一台液晶电视机是最“豪华”的配置。橱柜里厚厚一叠荣誉证书和一排荣誉勋章,为空间增添不少亮色。“少年革命战转南北,余业生辉关注东西。”客厅墙上的一副对联,是这位老党员革命一生、对党忠诚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1930年5月出生在慈溪的范小仙,刚满12岁便加入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947年,17岁的他在解放战争一线被批准火线入党。他转战南北,曾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解放一江山岛等大小战役。从当年的战斗英雄,变为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时光流转,范小仙的理想信念不变,赤诚之心不改。1980年离休后不久,范小仙担任干休所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不仅经常组织离休干部做志愿者,还义务为学生上爱国主义教育课,以亲身经历感染年轻学子。2017年3月,绍兴军分区干休所所长余晓峰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一向省吃俭用的范小仙向他提出,要缴纳一笔10万元的特殊党费。赶到老人家后,余晓峰得知,老人跑了好几趟银行,一张张存单加起来,才凑齐了10万元现金。范小仙说,缴纳这笔特殊党费,既是献礼党的十九大,也是对自己入党70周年的纪念。其实,这不是范小仙第一次缴纳特殊党费。但说起这些,范小仙总是淡然地说:“这没啥了不起,我只是尽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范小仙老人的“荣誉柜”。“一个人生命有限,但为人民服务无限”阳光洒在简朴的卧室,墙边的一个老式橱柜一尘不染,这是范小仙的“荣誉柜”。一枚枚荣誉奖章和一本本荣誉证书,是他军旅生涯的最好见证。尽管多次立战功、获奖章,但是他没有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他总是说,要替牺牲的战友们多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我从来没忘记过。”范小仙说,“我是战争中活下来的幸运者,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始终深受党的关怀,没有党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2005年,范小仙郑重地在志愿捐献人体器官申请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登记捐献眼角膜。作为一名曾经的医务工作者,范小仙知道器官捐献对临床医学有多重要。有了捐献眼角膜的主意后,范小仙又萌生了捐献遗体的念头。“作为一名共产党人,走时干干净净,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说,如果可能的话,希望自己能用身体,为社会作最后一分贡献。不买墓地、不做寿材、也不雇保姆……这位老人对自己很“抠门”,但对别人很大方。范小仙曾多次和妻子一起捐款捐物:1990年缴纳的一笔“特别团费”,整整500元;2005年,周恩来纪念馆修缮,捐款1000元;2013年8月,向5名家庭困难教师和1户残疾教师家庭捐款1万元;2015年,为绍兴环城河治理捐款1000元……2011年9月,范小仙向绍兴文理学院15名贫困学生捐献1.2万元。学院原本想举行捐助仪式,但被老人婉拒。范小仙的低调举动,感动了15名学生。他们商量成立“范小仙爱心服务队”,本想利用节假日到老人家打扫卫生,但被婉言谢绝。爱心服务队转去社区和福利院、孤儿院传递爱心。“范爷爷不仅在物质上给我们帮助,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为我们播下了一颗向上向善的种子。”受资助学生张海金说。“一家12口9名党员,好家风要传下去”“前段时间,我孙子结婚,孙媳妇也是党员,这下我们家12口人,有9名党员了。”范小仙兴奋地对记者说。这个大家庭里,他和妻子是党员,3个孩子是党员,儿孙辈也在他的鼓励下积极入党。范小仙的妻子金秀卿是一名人民教师,2003年不幸因病成为植物人。15年来,范小仙不离不弃,每次到医院都与护工一起护理,把妻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子女眼中,父亲算不上是慈父。“父亲从小就让我自己洗衣服、洗被子,帮忙干各种家务,他说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干。”在小儿子金辉的记忆中,范小仙一直是严父形象。“有一次,我去外面玩,比答应迟回了两分钟。刚到家门口,就看到父亲阴着脸等在那里……”“说到就要做到,这是做人的原则。”这两分钟,等来的是父亲一顿严厉的批评。而在范家,像这样的规矩有很多。良好的家风,潜移默化地融进了儿女们的血液里。在父亲的熏陶下,范家三兄妹不仅团结友爱,而且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他们说,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们养成勤奋、上进、向善的品质。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浙江新闻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最具权威的浙江第一新闻服务平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军区干休所领导什么级别_百度知道
军区干休所领导什么级别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一定,干休所一般属于军一级下属二级单位。属于政治部的老干部部下属,所以一般属正团。当然大军区也有直属干休所,级别比较高,师级。师级单位一般不设干休所,因为干休所伺候的对象是团级以上离退休干部,没有几个人。多次军改之后,干休所大部分改成疗养院,后来随着离退休干部的离世和体制的转变,现在除了大军区有所保留,军级以下所剩无几了。
采纳率:100%
洛阳第五干休所什么级别?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军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许晓珠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许晓珠,男,岳阳人,196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2004年6月,许晓珠主动接受组织挑选参加援藏工作,到全国唯一不通公路、不通邮的国家级贫困县——林芝地区墨脱县,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他先后获得佛山军分区城门头干休所三等功、佛山军分区城门头嘉奖,被评为佛山军分区城门头干休所优秀共产党员、委办战线分党委优秀共产党员,年度西藏林芝地区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度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2006年度广东省十大新闻人物、第九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许晓珠个人简介
墨脱县由于没有通公路,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修建墨脱公路是当地几代人的梦想,也成为许晓
许晓珠生活留影
珠任职墨脱后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修路,他冒着雪崩、山体滑坡的危险,不顾缺氧、头晕、失眠等高原反应,15次徒步走过“生死墨脱路”,通过他和同志们的努力,“墨脱公路”项目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西藏自治区已将建设墨脱公路纳入全区交通“十一五”规划,国家有关部门也同意将墨脱公路纳入国家地方公路建设规划。援藏期间,许晓珠和同事们还利用国家资金和部分援藏资金,为农牧民修建了一批新的住房、教学楼等。许晓珠不畏艰险、倾情援藏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及众多媒体广泛报道,在广东、西藏乃至全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共广东省委、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分别发出了向许晓珠同志学习的号召。2007年,许晓珠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和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同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四青年奖章。2007年为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候选人
许晓珠人物事迹
许晓珠不舍不弃
2004年6月,许晓珠被选派参加援藏工作,担任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墨脱县是全国唯一
许晓珠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讲话
不通公路的县,进墨脱仅有的四条路全部要翻过4000米以上的雪山隘口,行走在泥石流塌方区和险峻的峡谷、悬崖及满是毒草、蚂蟥、猛兽的原始森林中,每年都有不少人死在路上,因此被称为“生死墨脱路”。为了生活,修建一条全年通车的公路,成了墨脱几代人的梦想,也成了许晓珠不舍不弃的追求。组织上要求在墨脱工作的援藏干部,最多进去1-2次,但许晓珠在两年半时间里十五次徒步进出“生死墨脱路”,行程4000多公里。据不完全统计,为了争取项目资金,许晓珠50多次跑到拉萨争取项目资金,为墨脱争取国家资金近一个亿,公路建设计划资金约七个亿。
许晓珠不畏艰难
“援藏不为镀金,不是作秀,而是要为群众实实在在干事。”这是许晓珠的心声。上任后,许晓珠为自己的援藏工作定下了四个目标,首要一条就是修建波墨公路,他提出了“先修县内公路,再修县外公路,最后实现内外对接”。有人说:“修公路是墨脱人的伤心事,修了40年都不成,老百姓的心早就死了。”但许晓珠不为所动,亲自到拉萨和北京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2004年11月,许晓珠徒步翻越雪山走出墨脱来到拉萨,面见自治区主要负责人并得到支持。之后,许晓珠又前往北京向交通部的领导汇报,最终争取到将墨脱公路纳入了国家的地方公路建设规划。西藏自治区公路局、交通厅、设计院的专家队伍纷纷进入墨脱,调研建路事宜。
许晓珠舍小家顾大家
因为不通公路,物流不畅,在墨脱,一只鸡100多元,一条鱼数百元,一斤猪肉20元,山外10元一条的裙子在墨脱要卖50元,2005年墨脱县人均收入1075元,只够买几条鱼。许晓珠开始琢磨如何通过通路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在他的努力下,政府制订了“乡乡通车,再外接公路”的计划,带领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修路。墨脱公路虽然时通时断,但拥有了160多辆汽车,原有的落后经济转向了多种畜牧养殖、农特产品开发。在埋头工作的同时,许晓珠却一直没有时间回家探亲。2005年10月,许晓珠公务出差顺道探望7个月没见过面的女儿,才知道女儿在出生时因脑部缺氧患了脑瘫,妻子患有心脏病经常吃药,岳父母年事已高却负起了陪外孙女四处看病的职责。有人说,为了援藏,许晓珠失去了很多。许晓珠却说:“援藏是自己的选择,虽然失去了很多,但我得到了心灵上的净化和精神上的充实。”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佛山科技学院[引用日期]
.韩山师范学院.[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休所是什么单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