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纪元双语学校校有哪些课程?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办学校要有点经济学思维 -ZAKER新闻
阿槑荐文:教育永远是缺钱的,如何用好有限的钱和资源去办一所好学校?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的校长李海林分享了自己办学过程中的思考,提出经济学思维的理念,正确用钱,办性价比高的学校、个性化的学校。办学校,其实是一个如何用钱的事当了这么多年校长,最让我操心的是什么?是钱。办学校永远都是缺钱的。这倒不纯是因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再大,学校也还是会缺钱的。因为学校用钱其实是没有止境的。为了有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校的每一个点都可以通过用更多的钱来提升质量。都说办学校关键是师资,其实好的师资是可以通过钱买来的。不信?将你们学校人均工资提升 200%,300%,最优秀的老师都会来的,老师问题就解决了。学校的产品是课程,课程也是可以通过钱来买的。现在几乎每一门课程都有最好的公司在运作,你们学校的课程不好,通过购买服务就解决了。最近我还听说连伊顿公学的领导力课程都有售,据购买了这门课程的学校说,毕竟有伊顿公学的牌子,效果不错,家长孩子都很满意。所以我说,办学校,其实最重要的是钱,当校长,最操心的,是如何筹钱,如何用钱。实际上,这是几乎所有校长共同的感受。但奇怪的是,成吨成吨的学校管理著作、校长学著作,很少有人正面来谈这件事。随便打开其中任何一本书,说的都是理念要如何先进,老师要如何优秀,校长要如何敬业,学生要如何管理,教学要如何改革,课程要如何更新。说的都对吗?都对,不管哪个层面上来说都是对的。但是这些报告对我们一线校长们的影响,实话实说,有限得很。我们都感觉到专家说得很对,但又都感觉到我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我听过很多专家的报告,听得多了,忽然明白了一个奥秘,这些专家的报告,都有一个假设,这些专家的假设是:学校的钱是用不完了,学校有很多钱放在那儿,等着校长、老师来用。专家报告的实际含义是:在学校的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前提下,学校的各项工作应该如何如何。但所有的校长都知道,恰好是这个前提,其实是不存在的。不仅仅是在中国不存在,全世界都不存在。穷地方不存在,富地方也不存在,中国不存在,美国也不存在。反正没有一个地方存在教育经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我跟这些发达国家的校长面对面谈的时候,我总不会忘了问一句:学校钱够用吗?所有听到这句话的校长,都会莞尔而笑,说:总是不够的。这就是教育在用钱上与其他行业不同的地方:教育永远是缺钱的。给再多的钱,还是会缺的。因为对教育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个一百万的实验室够用了吧。其实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一千万也不嫌多,两千万也是可以的。你说这个钱到哪一个点是够。比较真实的问题是:我们就这么多钱,如何用好这些钱,可以把学校办得更好些。这恐怕是比较有用的问题。这就是我所说的 " 办学校要有点经济学思维 " 的第一层意思。学校办得好不好,根本标准是 " 性价比 "教育不是一个赢利的事业。这在各国都是如此。这倒不是哪个政府体恤人民,为人民谋福利。教育的受益者,一是人民个体,二是社会,即各用人单位,三是国家和政府。最大的教育受益者是政府。人民受教育的程度,与政府的管理效率提供了基本保证。教育是政府的对人民的义务,这种认识,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认识。只是由于各国的财力不一,所以义务教育的覆盖面各有长短。教育不是一个赢利的事业,但教育永远有市场性。只不过购买教育的人付出的可能不是金钱,而是时间、精力。学生和家长如果要获得更好的教育服务,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校这一方,为了有更好的声誉,从而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需要招收更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学生。这就教育的市场性。教育的市场性,决定了教育是有选择的。家长和学生会选择更想去的学校,学校也会选择更想要的学生。虽然在中国,我们声称义务教育阶段是普惠的,是平等的,学生入校是执行 " 就近入学 " 的,但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和学生,都有许多的办法,实现了他们的 " 选择 "。可以这样说,最后学生进入某所学校,都是学生和家长及学校双方选择的结果。现在的问题是,不管是学生和家长,还是学校,他们实际上在选择什么?从学生和家长这方来说,选择学校,归根结底是想让孩子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从学校这方来说,归根结底是想让校方付出同样的代价的前提下,学生的成绩更好。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不考虑代价,实际上,学生选任一所学校都是一样的。一个在不那么优质的学校学习的学生,在课外自学(或者找家教)达每周 20 个小时,与另一个在非常优质的学校学习的学生,可能成绩是差不多,甚至会更好。但为什么大家都要争到优质的学校,而不愿意到一所一般的学校去?显然,人们是奔 " 性价比 " 去的。同样,一所学校,选择 A 等的学生,学校化了一半的精力,就能教好,选择了 D 等的学生,学校化了两倍的精力,也可能教不好。从学校这方面来说,也是奔 " 成本 " 去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什么是好学校?好学校不是以结果论英雄的。好学校是性价比高的学校。李镇西老师曾有一篇文章讨论了一个非常警人的命题:我们评价一座医院好不好,就看这所医院医好了多少别的医院医不好的病人。这种大家都能医得好的病人,我们可以称之为 " 好病人 ",那种别人医不好的病人,我们可以称之为 " 差病人 "。越是接收了 " 差病人 " 的医院,越是好医院。但学校很奇怪,越是接纳了 " 差生 " 的学校,越是不好的学校,而所谓好学校,无一例外都在抢好学生。李镇西提了一个好问题:" 为什么所有一流医院收治的都是最难治的病人,而所有一流的中学招收的却是最好教的学生?谁能回答我?谁又能破解这个难题?而破解这个难题,也许是中国基础教育走向优质均衡发展的希望所在。" 这可谓之教育的 " 李镇西之问 "。这个李镇西之问的学理基础,就是教育的 " 性价比思维 "。好学校,是性价比高的学校,不是单纯指 " 优秀学生比率高的学校 "。一所学校,学生起点低,学生运用到学习上的时间相对不多 ( 这样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运用到社会实践和体育锻炼上 ) ,而成绩并不比别的学校低,这就是好学校。这一评价标准,迟早会被这个社会所接受。办学校,也有一个 " 投入与产出 " 的问题。虽然这里的 " 投入 " 与 " 产出 " 的具体内涵是特指的,但投入与产出之比,则与经济学思维没有什么区别。这是我这里所谓的 " 经济学思维 " 的第二层含义。教育是种稀缺性资源,当代最稀缺的是个性化的教育从经济学的原理来考察学校,我们会发现学校永远是一种稀缺性资源。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增长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对人的发展而言,教育就是这种 " 相对于人类无限增长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 " 总是有限的 " 相对不足 "。我们办好一批学校,所有的人都希望进这样的学校学习;我们办好所有的学校,但人们发展的需求又产生了变化,又有了新的发展需求。一句话:人的发展的需求是不断提升且永无止境的,这一点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好学校永远是稀缺性的资源。如果要分类的话,稀缺性资源又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教育当然是可再生性资源。理论上来讲,教育可以无限发展,学校可以不停地造。但是,教育还是稀缺性资源。这是为什么呢?教育作为稀缺性资源有它的特殊性。教育的稀缺性,不是指数量上的少,而是指在满足人的教育需求上,它永远都没有所谓终点。人的需求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因人而异,每个人的需求是各不一样的。学校可以无限地造,但如果学校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是把各不一样的学生编织在一个大的单元里,实行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那么教育就永远整体上呈现一种稀缺性。学校越来越多,但能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的学校却越来越少。这不是教育之幸,这是教育的不幸。可以预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学校会越来越多。学校的增加不等于教育稀缺性的减少,要最终缓解教育的稀缺性,迫切需要强化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但是从办学校的角度来说,保持其稀缺性,又是一条有效的发展策略。保持稀缺性,不是缩减学校数,而是办有个性的学校,为不同教育需求的人提供适合他自己的教育。在当代,越是个性化的学校,就越是稀缺性的学校,就越是办得好的学校。一个学校几千人,甚至上万人,一个班七八十人,甚至上百人,学生上大课统一学,老师流水线式的教,这样的学校肯定会走向死亡。这样的学校叫考试工厂,它生产的学生叫 " 大路货 "。办个性化的学校,从而保持其稀缺性,这是办学的 " 经济学思维 " 第三个层面的含义。教育改革怎么改?改 " 计划教育 " 为 " 自由教育 "人类一直存在着一种冲动,就是把一切都控制在所谓 " 理智 " 之下。这种冲动的集大成,就是经济领域的 " 计划经济 "。历史已经用铁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死路。在当代,绝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 " 市场经济 "。历史同样用铁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光明大道。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人类曲线。不用动用那么复杂的管理技巧式,不需要经历那么艰难的管理过程,其实只是允许人民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地从事经济活动,人类的财富就能有这么巨大的丰富。当然,短暂的放缓甚至衰退也经常出现,但靠着这种自由的选择,人们总是能达成自愈,保持着走向繁荣的大趋势。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如果要总结经验教训的话,一句话,就是变 " 计划经济 " 为 "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了人的生产力和创造精神,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昌盛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是在教育领域,整体上,还是实行的 " 计划教育 "。静下心来想,中国的各式各类教育,一切都在政府的计划之下。从学校布点,到招生规模,从课程设置到毕业标准,可以说,从教育事业发展到一所学校的教室的窗户数,都有各式各样的文件、标准、规程、检查、项目在计划着,控制着。曾经有一次,我所在的城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各位校长召集起来开会半天,最后就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学校门卫保安,必须使用 50 岁以下的人,50 岁以上的人要辞退。我曾有一个比方。学校就像是一个被切成几块的大蛋糕。政府有很多部门,每个部门都在管着其中的一块。而校长,只不过是一个包工头,起一个总协调的作用。总之,一切都在控制着。实际上,这种计划下的教育规模和教育发展,它只解决了 " 有学可上 " 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计划下的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呈现一种制约,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已经演变成一种迫害。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是还教育以选择权。第一是还校长以办学自主权。这就正如当年还厂长以办企业的自主权一样。第二是还学校以办学自主权。这正如当年让企业直接面向市场一样。第三,是还家长、学生和教师以自主权。学校自主选择学生,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学校自主选择教师,教师自主选择学校,以及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教师自主选择学生。总之,还教育以完全彻底的选择权。这样教育会不会乱?学校会不会乱?实际上,还教育以选择权,就是让每一所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独立办学主体。每一所学校,对社会的需要、用人单位的需要,对学生的需要、家长的需要、教师的需要,感受是最为敏锐的。如果这所学校,真正是由校长和教师自主办学的,那么它就能最大限度响应社会的需求,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办成真正符合社会需要和家长、学生需要的学校。我们现在不是天天在说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办适应学生的学校吗?那就请从还学校以选择权,还学校以办学自主权开始,从还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选择权开始。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就是还人们以选择权的经济,同样,自由教育,就是还人们以选择权的教育。让学校直接面向社会,让学校在选择中求生存、求发展,这就是我所谓 " 办学要有点经济学思维 " 的第四个层面的含义。本文转载自新校长传媒,作者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中国幼儿教育网昨天
留学百科1小时前
中国教育在线1小时前
每日学英语3小时前
腾讯教育23分钟前
中国教育在线52分钟前
中国教育在线53分钟前
每日学英语2小时前
腾讯教育43分钟前
中国教育在线1小时前
中国教育在线1小时前
中国教育在线52分钟前
中国教育在线1小时前
中国教育在线1小时前
中国会计视野5小时前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小学部2016年秋季招生简章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一、小学部简介小学部着力培养孩子们的勇敢、快乐、关心他人、悦纳自我的个性人格,着力培养孩子们热爱知识、热爱艺术、热爱大自然的心性和习惯。快乐、健康、热情、勇敢,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善于与人交流,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孩子们的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小学部每个年级4个班,每个班25-29人。精品小班化教学旨在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教师的贴心关怀和精心培养。二、小学部课程体系小学部课程包括三大主题:亲近自然、社会体验和悦纳自我。课程覆盖上海市五年制小学课程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品德与社会、艺术、体育等。同时开设双语课程以及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包括森林课程、手工坊、快乐农庄、游戏、讨论与交流和静心课程。课程结构如下:学习经历与学习领域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双语课程亲近自然数学、自然森林课程、快乐农庄、手工坊社会体验语文、外语、品德与社会快乐英语、快乐体育绘本阅读悦纳自我艺术(音乐与绘画)、体育(游戏)静心时刻、诵咏课、音乐表演音乐,美术,体育三、2016年秋招生计划1.4个班×20人(约80名学生)2.小学二年级插班生少许四、招生对象1.有上海市户籍或居住证的年满6足周岁儿童。2.没有上海市户籍或居住证的儿童,可在原户籍地获得学籍后,来校借读。3.入学面谈:家长和孩子来校参观、面谈。五、收费标准学费:15000/学期。书杂费、社会实践活动费:2000/学期。伙食费:自助餐,使用校园一卡通自主刷卡消费。住宿费:1800元/学期。校服费:2000元。一次性收费,后续服装费自理(学校操作学生自主购买)。六、招生政策(以下政策是针对上海市户籍或有居住证的学生的,外地户籍的学生来校借读,可不受此项条款制约)“对于有意愿选择民办中、小学校就读的学生,家长可登陆“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http://www.shrxbm.cn),点击“民办小学报名”或“民办初中报名”进行网上报名,每个适龄儿童、少年可填报2所民办小学或者3所民办初中。”“来沪人员适龄随迁子女需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须持有有效期内《上海市临时居住证》,父母一方须持有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或者父母一方持有有效期内《上海市临时居住证》(从首次发证日起截止到日)满3年,且连续2年在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妥灵活就业登记。”七、联系方式学校招生办电话:021-小学部主任王老师联系电话:八、学校地址上海市崇明岛陈家镇1518号九、交通提示公交:在上海科技馆(锦绣路环锦路)乘坐申崇二线至陈家镇(长江大桥)或在汶水路共和新路(1号线汶水路站)至陈家镇(长江大桥)。步行5分钟即到学校。自驾车:上海市G40高速-至陈海公路收费站-出收费站后选南门方向(不要选陈家镇方向)-沿陈海公路到锦陈路左转(注意看路牌,这里很容易错过)-至陈彷公路右转-至八滧公路左转200米即到学校。学校网站:http://shsy.xinjiyuan.com.cnEmail:.cn
转播到腾讯微博
在魔都上学扫 我就对啦~
回复“幼升小”、“小升初”:获取入学攻略
回复“中考”、“高考”:了解最新资讯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大申教育微信:上海升学攻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tanlihao]
热门搜索:
7月28日免费请你嗨翻天!
中国校园高中联队首现
继续“为古典加料”……
快来报名抢票吧!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的万言办校日记:我想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的万言办校日记:我想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BEED必达亚洲百家号来这里找更多学校建设者!“即将于今年9月开学的新纪元学校校长李海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学校创办的过程。我们常说,校长的理念往往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核心目标,在李海林校长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学校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办学人的思考,以及一切以学生需求出发的设计。文 | 李海林从上海市区往崇明岛走,过了上海长江大桥,很快就到了陈家镇陈西村1518号的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Shang New Epoch Bilingual School)。走进该校,一下子就被它的美丽所吸引。这是一座绿草呈翠、鲜花四溢的学校,走进校园仿佛进入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的办学宗旨用一句话概括:一切源于热爱。在上海,在美丽的崇明岛,我们这样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专业人士,怀揣梦想,聚到一起,创办这样一所12年一贯制的国际化学校—因为我们热爱孩子,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我们热爱孩子,我们热爱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我们热爱陪伴着孩子一天一天成长,我们在这样的陪伴中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专业的力量。我们热爱家长们殷切的目光,当你们把孩子的手交到我们的手里,我们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我们这么近切地看到父母之爱的光芒和人性至美,我们愿意与你们一道,陪伴孩子成长,把孩子送到他们人生的彼岸。“我已经没有了退路”在入主新纪元之前,李海林的工作经历囊括了各地的中学、大学、教育行政部门。1983年,李海林从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所中学担任教职,在这里他待了9年,成了当地最年轻的副校长。随后,他选择辞职,来到湖南理工学院教育系,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系主任。1999年,李海林调入岳阳市教育局担任副局长,他也成了当地最年轻的处级干部。2003年,李海林再度转身,成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一名教授。2006年,李海林调入上海洋泾中学担任校长。七年后,李海林又做出了一个抉择,辞去洋泾中学校长之职,进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担任课程与教学论教授、硕士生导师。至此,他以为自己的职场变动会画上一个休止符,在体制内一个相对比较高的位置上安安稳稳地做到退休。直到机会把他推向了一所全新的民办学校,他再度成为一名“开拓者”。“三年前,我离开洋泾中学进入上师大,同事、朋友和领导都没有表现出诧异,大都表示了理解和支持。但一年前我出任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想干什么?”李海林说,最初面对这个问题,他真的一句话都说不出。辞去大学教职,到一所民办学校任职,出乎太多人的意料,对于李海林自己,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做出这个决定,李海林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此前任何一次离职他都未曾经历如此反复权衡。“起初学校投资方来找我谈的时候,我几乎完全不考虑。对方也不再直接动员我,只是反复跟我聊什么是理想的教育。”李海林说,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他被自己画出的美好图景打动了。对方问,既然你有梦想,为什么不做呢?就这样,52岁的李海林又一次递交了辞职报告,下定决心来到崇明岛上的这所新兴的学校,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他说,如果把50岁作为人生上下半场的一条分界线,那么上半场追求的是成功,下半场追求的就是意义。“为了追求这份意义,我现在已经没有了退路,只有全力以赴。”李海林说。我们希望,孩子们走进这个美丽的校园,他第一眼就热爱上这个学校。孩子们第一眼看到我们的老师,就热爱上他们脸上的笑容。孩子们来到这个学校,能热爱上这里的校园生活,并由此热爱上这个世界。我们坚信,没有一种什么力量能比热爱更具有持久的动力,没有一种什么力量能比热爱更能温暖孩子的心灵。孩子们,你们来到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我们是来教你们如何热爱这个世界的:如何热爱生活,如何热爱知识和真理,如何热爱科学和艺术,如何热爱你们的亲人和朋友,如何热爱你们自己!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做出来!这就是我想干的!”那幅让李校长心动的教育图景到底是怎样的?李校长告诉我们,他想办的是一所适应孩子的学校。“一所学校,用一个统一的课程、规范和标准来规训孩子,这样的学校说到底是很容易办的。”但他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孩子是各不相同的,教师不去找孩子哪些方面跟标准不一样,而是去找他们有什么优势,有什么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孩子的潜力,把他的优势、长处做到极致。“我们不准备修改孩子什么,我们只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力。”在李校长看来,教育的本义不是“改造”,而是“寻找”。教育不需要把学生的个性改造成为教师认为的更好的样子,而是寻找学生的个性之美,成就学生的个性之美。李校长心目中的理想学校还应该是一所“有温度”的学校。他说,这份温度不是他当了十几年教授积累的理论带来的,而是真真切切体现在种种细节之中。一个令不少探校家长点赞的例子是,学校教室里、寝室里的家具尖角处全都做了防撞设计,教室、寝室、卫生间门的开合处全部装上防夹条。走到楼梯转弯处,细心的家长还发现,扶手栏杆空隙中间加装了柱子,防止有调皮孩子把头伸进空隙。而诸如此类的学校里大大小小设计都由李海林亲自把关过问。他还告诉学校的每一位老师,要学会面对孩子微笑,习惯给孩子拥抱。“过去我发现不少老师习惯于做学生的‘差评师’。当然孩子犯了错误必须批评,这是老师的职责。”李校长说,他们学校的规定做法是,在批评学生的当天,教师必须在孩子睡觉前拥抱他(她),让孩子的情绪得到梳理。温度同样体现在学校特色课程中,学校利用农庄开设了种植和喂养课程,在专职教师的帮助下,让孩子们通过种植果树、蔬菜、花卉,饲养小动物,养蚕,喂鱼,学习自然知识,体验劳作快乐,感受生命欢欣。履新不久,李校长就为自己立下了“军令状”:3-5年内,将学校打造成为上海国际学校中的一匹“黑马”。“仔细算算,我充其量还有十年的工作时间。”李校长说,他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基本办出一所他理想中的学校。“我知道,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也会有很多困难和考验。但是我有梦想,如果我不去追求,不去努力,我将来肯定会后悔的。”对于当初亲朋好友的那个问题,如今李校长会用一句话来回答他们:将专业上的一些经验和研究成果,在一所具体的学校里真正把它们做出来。“对,做出来!这就是我想干的!”NEBS建校记(1)我是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我想把我的学校设计成什么样子?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对我说:我是谁?我在为谁设计这个学校?我的学校是给谁用的?我在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清晰地意识到,我在一个关键点上。如果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出了偏差,这个学校最后做出来的样子,会不堪入目。感谢老天,也感谢我这么多年的教育经验,让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更让我终于有了一个正确的回答:我是学生的代言人!我是为我的学生在设计这个学校!我设计出来的这个学校,是给学生用的!我要做的,只是把自己年龄减去30岁,甚至40岁,把自己想像成6岁到16的孩子,我就知道我应该来怎样设计和制作我的学校图景了。这个学校进校门后,没有车道,因为他的校长认为车道是为领导设置的,不是为学生设置的。所以他的学校,一进校门就是一块大草坪。那是为孩子们设置的。我不再是一个大人,我是我的学校的学生。我走到学校的大门,伫立。如果我是一个6岁到16岁的孩子,我踏进这个学校的第一眼,我想看到什么?我设计了一个大草坪。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并不大。但我仍然要设计一个大草坪。学校的大门是为谁而设的?是为学生而设的,学生进校门都是走进来的,他不会也没有必要开着车进我的学校。所以学校大门不必设置成车道。一进学校大门,迎面就是一个大草坪。上面点缀着高大的树木和灌木丛。缓坡的高点,我置一大花车,里面开满了鲜艳的花。左侧,则随意摆放了大小三个淡白色的花瓮,里面盛着鲜花。一段枯木,被精心地凿空,里面安置了几丛野花和小草。碧绿的草地和鲜艳的花,这就是我心目中孩子进入校门后最想看到的东西。这块草坪,现在是全校师生最喜爱的地方。出乎我的意料,家长们也喜欢这样的设计。来学校参观的家长,在参观学校之余,总是会在这里个地方造个型,来个自拍。我的老师有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女孩子,她热爱动物,所以她买来两只小兔子放在草地上。于是,我们在春日里,在初夏的早晨,常可以看到洁白的小兔子窝在青草上,旁边,则是孩子们趴在那里,看它吃。这是我的学校最动人的一个场景。每当我看到这一幕,我的心温暖如春。在小学生公寓和女生公寓之间,有一个大沙坑,足有500平米。中间点缀着白玉兰树和大花架。在上海,没有哪一所学校为她的学生准备了这么大的沙坑。因为这个学校的校长认为,只要是孩子,都喜欢玩沙。女生公寓建成了。褚红色的立面,加上白色的外窗框饰。那它楼下的那片约500平米的地方布置成一个什么样子最能打动孩子们的心?种树?必须的,要种就种白玉兰,她喻义高洁和优雅。对孩子来说,最快乐的地方是哪儿?是野外。但把学生放到野外去?不敢。但是,如果在这个校园里,真有一个类似于野外的地方,那里有树林,林里有小动物,有小溪,溪水里有小鱼,有田畦,田地里有萝卜白菜,那里真的会成为孩子们的天堂。我们学校在祖国的第三大宝岛崇明岛上。东面,是浩瀚的东海。南面和北面,是长江入海口。我的学校是一所岛上国际学校。长江托着崇明岛,崇明岛载着我的学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要把这得天独厚的环境引入我的学校。否则那就是暴殄天物,辜负了这一片上天的恩赐。感谢崇明人民的纯厚,他们理解我们的理想。我在紧挨着我们学校的地块上,得到了整整15亩地。我们要用它建设一个快乐农庄。首先,我要有一个果林。那里要有枣树、黄桃树、桔子树、萃冠梨树、琵琶树……孩子们亲自种下、浇水、养护,亲自采摘、品尝。树林里会有枯枝,孩子们会捡回来,到手工坊里稍微加工,就是一段木艺。我要有一片菜地,那里要种上萝卜和白菜。孩子们亲自种,亲自拔出来,洗干净,送到食堂做出来当自己的晚餐的菜蔬。旁边,我们设计了一亩二分水稻田,今年夏天,我的学生要亲自插上稻秧,秋天收割上来,亲手舂成白米,做成的饭,吃得会最香。最旁边,有一个温室大棚,我的学生要在那里面实验无土栽培。那边,则有一小块用白色栅栏圈出来的小小动物园,那里养着可爱的免子和羊,当然,会有一只小狗。是不是要养小鸡不小鸭,还没有想好。孩子们要亲自喂养,然后写小动物观察日记,美术课就放到这儿来上了,画一只小狗吧。那比对着一张照片或一只狗的模型画要有趣多了。中间,有一个凉亭,木质的,有那种粗大木头做的木椅,孩子们做农事,累了,在这儿歇歇,喝口水。昨天,我刚跟一家园林公司签下了一个大单,6月底,他要把我的这些想法全部实现。我告诉他们老总:别给我搞很多水泥的东西,别给我搞成那种伪田野,我要原生态的东西。有水、有草、有树,有芦苇,有野草,有枯树。注:如今,农庄里孩子们种的小青菜已经冒出嫩芽了。NEBS建校记(2)白云变成了海豚学校的游泳馆整体设计得不错,25米长,6泳道,水深1.8,还是比较专业规范的。有一天,设计师拿来效果图。一眼看过去,不满意,总觉得缺点什么,没有夺人眼球的地方,没有亮点。什么叫亮点?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喜欢就是亮点。孩子们第一眼看到这样的游泳馆,会发出一声惊叹吗?我估计有点悬。这是一个大平吊顶,非常一般化,哪里都有,其功能就是照明,如此而已。但做一个什么样吊顶会让学生惊叹呢?一时还真想不出来。让设计师再出稿子,设计师叫苦了:反正是要吊顶,不这样吊怎么吊呢?每年暑假,我都会陪孩子去有海的地方休息几天。这一年我们去的地方是巴厘岛。一边渡假,一边在想学校的事。那天仰躺在沙滩上。天真是蓝,朵朵白云真是美丽无比,我突然心一动,如果把学校游泳馆的吊顶,改成朵朵白云如何?里面装上白色的灯,不就和朵朵白云一模一样了吗?孩子们在游泳池里,看着这朵朵白云,这不就有了点大海的意思了吗?孩子们一定喜欢。我一下子兴奋起来,爬起来就跑回房间,在白纸上随手画了起来,先画圆的,看起来不像白云,后画条状的,觉得不够生动,最后我发现如果是两条曲线闭合在一起,会非常优美,而且白云的意蕴更明显。我把我画的草图,拍照片微信给设计师,设计师也觉得不错,我回到上海后,设计师拿给我看效果图,看上去非常不错,朵朵白云设计成弯曲的长条状,同时又有照明的功能,到时效果应该非常好。2016年9月,游泳馆建成,正式向学生开放。一群小学生拥进游泳馆时,看到的效果是这样的:我的朵朵白云倒影在泳池里,一点也没有白云朵朵的感觉,水波轻轻晃动,倒更像是游动的大鱼。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惊呼:海豚,海豚!没有一个孩子说这是朵朵白云的。哈哈哈,我当时在现场,禁不住哑然失笑。我费了老大的心思做的朵朵白云,在孩子的眼里瞬间变成海豚。不过,我仔细看了看,还是孩子们有想像力。这确实更像海豚呀,而且更生动。NEBS建校纪事(3)有露台的学校不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过一句话,说一个学校如果大大小小有几个露台,这个学校就有韵味了。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心里暖暖的,觉得说得对,但似乎少有看到有露台的学校。2013年我在台湾政治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时,在会场的窗户往下看,在另一栋建筑里,看到一个大露台。上面摆放着一些桌椅,还有收起来的太阳伞。当时感觉很羡慕,觉得如果自己的学校里能在教课之余,在这样的露台上喝杯咖啡,那该是非常惬意的。所以,到NEBS后,第一次看到设计图纸,我就开始找可以设置露台的地方。在图纸上看不清楚,就到现场看。我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不看则已,一看心花怒放。图书馆的一侧,有一个超大的平台,大概有300多平方米。但原设计人员显然没有准备把它当作露台来设计,因为挨着这个大平台的,是几个教室一样的房间,而且没有通向这个大平层的通道。显然,设计师没有露台概念。紧急与施工方协商,修改方案。第一,将这几个房间全部打掉,与原设计用作图书馆的空间连成一个整体,空间感一下子就出来了。第二,将面向露台的这面墙全部做成玻璃门,每一扇门都可以通向露台。第三,为了保证视觉效果,这个露台的栏干上半部分全部安装玻璃,高度以孩子坐下来能看得见外面的风景为准。在图书馆上面的楼层,是学生剧场。学生剧场左侧,又是一个大平台,也足足有300平方米。站在栏杆边往下一瞧,啊,太惊艳了。这是一栋从上往下逐层向外扩展的建筑,站在四层学生剧场的露台往下看,图书馆这一层的露台伸展出来,从上一层可以全部看到下一层,如果从空中看的话,可以看到两个大露台梯次展开。这两个大露台必须要用好,这儿今后可能是学生最喜欢的地方。那几个月,我每隔几天都要爬到这里瞧一瞧,看看工程队是不是按我的意思在施工,没有谁随便改我的图纸吧。等过了几个月,基本完工了,我再来看,真心的不满意!露台,怎么能在地面铺上这种广场砖呢?这太硬了,太冷了。什么叫露台,就是半室内半室外的地方,不纯粹是室外!这种广场砖是铺在地面上的,是纯室外的地方才铺的。孩子们从图书馆走出来,从剧场走出来,就等于走到了地面上,那是什么感觉?那还要露台干什么?这是从室内到室外的过度性空间,是室内空间的延伸,我要用木质材料的温柔感、亲切感给孩子一个暗示:到室外来享受阳光吧,同时跟室内很近,很相宜。这才是露台的作用呀。木地板铺好了,工人问我刷什么漆,我说上清漆,一来环保,二来原木纹会有亲近大自然的感觉。9月份,学校开学了,我们专门定制了木质的室外椅,随意搁在大露台上,购置了室外太阳伞,方便孩子们在有阳光的时候坐在这里看看书,做作业。沿栏杆摆放花箱,里面鲜花盛开,煞是好看。在图书馆那一层,我还特意定做了一个小木櫊,心里想着如果有小鸟飞到上面,意境就更足了。国际部也不能没有露台,但原设计似乎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好在是可以加的。我在一楼右边走廊那里加了一个过道,这样二楼就自然多出一可以做露台地方了。虽然小,但铺上木质地板,放一小桌,四小椅,在阳光午后,有老师在这里小座一下,聊几句天,也是非常舒服的的事呀。然后再找,在三号楼与五号楼之间,有一个小房子,这个小房子没有什么大用,原来是准备拆掉的。我要求保留下来,然后把三楼的一间办公室的窗户打掉,直接可以到这个小房子的屋顶,于是我又有了一个露台,而且这露台还不小。就因为这个露台,我把学生发展中心的办公室放在这儿,这样老师在与学生谈话的时候,有一个室外的空间。当然既然这么热爱露台,那校长的办公室也要有一个露台。现在只要天气好,我的同事来我办公室商量事情,我都在露台上办,我称之为“公开办公”。这样算下来,NEBS大大小小有5个露台。在不久的将来,我会有一个大露台。还是在学校的主楼,楼顶共有1000多平米,高低错落分成两层。从钟楼上去,从楼道口出去,是第一层,有300多平米,我准备做屋顶花园,广植花草,花不求名贵,草不求精细,但都必须茂盛、鲜艳。中有小径,小径用大木横锯成一个个的圆形块铺就。用木架子铺一个梯子,往上走进入上一层。这一层分成两大块,一块是阳光屋,约500平米。做一个真实的咖啡屋,把它分成几个主题区域,做成隔而不断的一个大空间。这里作什么用?老师共同备课、讨论,师生谈话、面批作业。在东边那一块,我准备设置一个专门用做老师批评学生的区域。有人认为我们学校是不批评学生的,这是不对的,批评是老师教育学生必须要用到的一种方法。但在我们学校,老师要批评学生了,到这个区域来,批评者先给被批评者来一杯饮料,喝咖啡的同学也可以来一杯咖啡,然后再开始批评。今后在NEBS批评学生不叫批评学生,叫“请喝咖啡”。在阳光屋与屋顶花园之间,还有大约200平米,我觉得可以做室外茶室,用那可收放的帐篷以遮阳,靠边放大茶桶,随意取用。中间放小桌,可以慢慢品茶。现在,我已经把阳光屋整个钢架都架好了。现在正在向有关部门申报,允许我在钢架上装上玻璃,这一切就可以实现了。那时,我相信,这个地方将是师生最受欢迎的地方。阳光屋、露台、屋顶花园兼备,哪里能找到这样好的地方呀!哦,我还忘记说了,在这露台上往下看,往远处看,看到是什么?是碧绿的菜地!冷露无声湿桂花学校2号楼是双语初中部,3号楼是国际部,在2号楼和3号之间靠边上的地方,夹着一栋12号楼,这样,在2号楼3号楼中间,就隔出一小块空地。我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堆满垃圾,靠里边有一棵树,那个时候也没有认真看是什么树,就是孤零零一棵树,旁边杂草丛生。树再往那一边就是学校围墙了。这就是平时我们称之为死角的地方。由于3栋房子都靠得太近,所以也是很难照到阳光的。我估计这里今后会成一个比较“背”的地方。找来工程方的负责人,询问这里怎么处理一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过不了多久,我发现在树的旁边砌了一堵矮墙,把杂草和树挡在里面,这样看上去会整齐一点。当初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3号楼作为国际部的需要,一楼是三个大的自习教室连在一起的,靠南边是一排落地玻璃,这是挺气派也挺时尚的设计,目的是想大面积地把南面的阳光引入自习室,给国际部的孩子们一个很明亮的学习环境。与工程人员商量后,决定这些落地玻璃都设计成玻璃门,每一扇玻璃都是可以打开的,这样孩子们可以随时走到外面来。外面这一块区域全部铺上防腐木,在通向2号楼的那一边,再排上木栅栏。我们又专门打了两张北美人家最喜欢的那种木质排桌椅搁着,还专门购置了一个大的帐篷,里面支上一张大的桌子,摆上六把藤椅,然后把一些盆景绿化都摆上。一下子这个看上去很背的地方似乎变成了一个很高大上的所在。不但国际部的孩子经常在这里看书写字,其他学部的孩子也经常来这里看看、坐坐,外教们课余也喜欢端一杯咖啡坐在帐篷里聊聊天,或者找学生谈话。但是我总觉得哪里不舒服,不到位。一天一大早,我又一个人漫步走到这里。校园里孩子们还没有起床,一个人也没有。我呆呆地看着这个地方,忽然明白了问题出在哪儿。就是那棵树。那棵树我们没有重视它。它被作为多余的东西用一堵矮墙挡在外面,它委屈万分地躲在杂草丛中,想干脆出去吧,外面又有学校的围墙挡着;想与人亲近一下吧,又被另一堵矮墙挡着,再加学校外墙还没有处理装饰,整个一个被嫌弃、被遗弃的角落。仔细看这棵树,这可是宝贵的桂花树。据我所知,学校里为数不多的桂花树,这一株肯定是最大的、树冠最完整的桂花树。秋天来了,桂香满园,坐在桂花树下看看书,聊聊天,真给人枕流漱石的感觉。很快这里成为学校的新一景,常常有老师同学拍在手机里到处转发,称之为学校的桂园。2016年10月,有一天早上,小雨,地面微湿,空气中有着一丝丝寒意。我巡视校园,走到桂园,我一下子惊呆了,真的叫惊艳。金黄色的桂花落了一地,地面已经被微雨浸湿,落地桂花也湿润润的,厚厚的一层。我掏出手机,连拍几张,随手发了出去。朋友圈里也是一遍惊呼,连问这是哪里。老师队伍里有才子,微信圈里很快就有诗作出现:夜雨轻风桂满地,踏痕难觅立足痴。甜香入梦谁人醉?遍地金黄秋已辞。那天,我忍不住去了好几次桂园。我想去提醒孩子们,进出自习室从她们身边走过的时候,不要踩踏她们。让她们多保留几天,甚至到永远。老师们告诉我,不用提醒,没有一个孩子忍心踩她们,甚至都没有一个孩子捡起一朵两朵,只是远远地看着,经过这里的每个孩子都笑着对老师说,这桂花真美。请坐,这里有椅子你到一个学校去,给你五分钟时间观察,然后让你作出初步的判断,这所学校怎么样?你怎么来判断?你依据什么来判断?校容校貌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也许更重要,那就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礼仪。学生的活力,应该在运动场、体育馆里去展现,但在校园里的其他地方,我希望看到的是谦谦君子,是温文尔雅的少男少女。但现在的孩子真的是精力过剩,一冲出教室就开始奔跑、打闹。一来不文明呀,二来容易出跌撞事故呀。现在很多学校普遍采取了“圈养”的办法,下课了,老师不讲课了,但学生还是不能离开座位,不能离开教室,要上厕所的同学,要从班主任老师那儿领“上厕所券”。目的只有一个,不让孩子们出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稍稍让孩子们放慢他们的脚步?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稍稍安宁他们的飞扬的心性?能让孩子们静静地观察和体味一下从自己身边擦身而过的时光和风景?有一天,我看见一副画,极平常,却又极震撼。一位美丽的少女,端坐在一把公园里常见的那种长条椅上,手里捧着一本书。画面上呈现的,就是看书看累了,停下来小憩一会的那一瞬间。那种纯净的目光,平静的面容,极美,但整个身躯,又极平静,就是端坐在那儿。我当时心里一亮,为什么不可以在我的校园里,随处安放着这种好看又舒服的椅子。风和日丽的时候,微风轻拂的时候,晨起暮归的时候,它们都静静地在校园的各处,静静地等候孩子们,静静地提醒着孩子们:请坐,请坐,你可以停下你奔跑的脚步,依在我的身旁歇息歇息,你可以暂时安静一下,看看天上的云地下的草。你可以停一停呀。请坐,请坐……。对!我要让沉默的椅子说话,对孩子发出沉静下来的呼唤!但这又太一厢情愿、异想天开、浪漫传奇了吧,要实现不容易。我先买来十把长条椅,棕红色胶木板,普通黑色铁质角。放在教学楼最显眼、最方便的路边、草坪旁。我的办公室正面对着这一块,下课了,我看到,孩子们冲出来,从这些长条椅旁跑过,像没有看见一样。没有坐下来呀,一点也没有坐下来的意思。我们找来很多不同的椅子的图片,出示给孩子们看。孩子们一眼就看中跟他们有话说的椅子。不同的学生找到的不完全一样,但都有一个特征,就是造型上优美,童趣中又不失庄重。所以即使别人选的跟我不一样,这些孩子也认为他人选的“好看”。最后我们选择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室外长条椅,遍布学校各处,整整40把。在这些椅子的边上,花工们放置了许多木质花箱,里面盛开着各式花朵。在一排椅子之间,又安放着小书屋,里面储存着孩子们喜欢的图书,让孩子们任意取阅。孩子,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请坐,这里有椅子。室外有,室内也有,走廊、拐角,稍宽敞僻静一点的地方,都有桌椅请你坐下来。你坐下来,你就可以思考了,阅读了。你在操场上、运动馆里奔跑腾跃,是在成长,你坐下来了,在这里思考、阅读,一样精彩。办这样一所学校的挑战在哪里?李校长:第一是观念上的挑战。学校“以学生为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所谓“以学生为本”不能停留在“重视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的层次上,而是“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选择权”。那么老师干什么?提供指导、建议、评价、资源。第二是对学校办学资源的挑战。学校要有足够的选项,要为每个学生的选择提供足够的课程、教师、教材、设施、实践场地等,学校要有足够的预备。这意味着,学校在资源方面要有成倍的增加。第三对学校结构和工作机制的挑战。我曾专门实地考察、研究过美国的学校,我发现中美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学校的工作机制。中国学校的工作机制是:我准备好了这一切,学生来了,“按规矩来,照标准做”。美国学校的工作机制是:我准备好了这一切,学生来了,“你想做什么,请你选”。第四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教师不再是按部就班的“上班族”,不是按标准定制的“工程师”,教师是研究者,对话者,研究每个学生的不同,与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对话。如何看待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李校长:世界在不断改变,不仅中国,全世界的教育都面临着挑战。我去过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芬兰、以及中国香港、台湾进行考察,发现最近二十年来,各国各地区的教育问题趋同了。我认为,未来的教育将是个性化的。针对每一个孩子的潜力、特长和需求,学校会提供相应的服务。那些流水线式的教育,毫无疑问是在摧残孩子。在我的学校里,推行的是“长板理论”,即将每个孩子最优势的地方发挥到极致。现在有一个概念非常流行,就是所谓“原生家庭”,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态度、内心感受和处理事情的方式,都暗暗地受着他的原生家庭的深刻的影响,而且终生挥之不去。现在的家长愿意为孩子花钱,但没有多少家长愿意为孩子改变自己。想要培养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教育孩子,难的不在孩子,难的在家长。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和学校要密切配合。首先要在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聚焦学校建设领域选址规划 | 设计建设 | 建材设施 | 科技装备BEED Asia 必达亚洲必达 · 更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学校,连接全球高品质的教育解决方案提供方,建设更好的学校。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BEED必达亚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必达更好的学校设计与技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市新纪元双语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