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否安全问题.是否有必要完

院士澄清转基因6大传言:为何不做人体实验|转基因|澄清|安全性_科学探索_新浪科技_新浪网
院士澄清转基因6大传言:为何不做人体实验
京华时报漫画
  围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很多争论,且论辩双方难以取得一致。昨天下午,受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委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在武汉举行的一个转基因研修班上,澄清关于转基因危害的一些传言。吴孔明表示,食用转基因食品不会改变人的遗传物质,不会影响生育能力,也不会影响子孙后代。
  1、转基因食品为何不做人体实验?
  动物实验可推算安全问题
  有反转人士提出,转基因粮食应进行人体实验,拿转基因粮食让人吃做一组实验,这期间不能吃任何自然食物,以免自然食物缓冲了作用,尽可能排除了众多干扰。
  针对“反转”人士提出最多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为何不做人体实验”的疑问。吴孔明说,现有毒理学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数据足以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否存在安全性问题,科学家用动物学的实验来推测人体的实验结果,以大鼠代替人体实验,是国际科学界通行做法。
  吴孔明分析,根据长期食用的安全性评价,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实验过程中,借鉴现行的化学品、食品、食品添加剂、农药、医药等安全性评价理念,采取大大超过常规食用剂量的超常量实验,应用一系列世界公认的实验模型、模拟实验、动物实验方法,完全可以代替人体实验并进行推算长期食用对人是否存在安全性问题。
  “根据世界公认的伦理原则,科学家不应该也不可能让人连续吃某种食品吃上十年二十年来做实验,甚至延续到他的后代。”吴孔明说,用人体实验解决不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因为人类的真实生活丰富多彩,食物多种多样,用人吃转基因食品来评价其安全性,不可能像动物实验那样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很难排除其他食物成分的干扰作用。
  2、肿瘤发病与转基因大豆油有关?
  仅看消费量无法一言概之
  2013年,一篇《转基因大豆与肿瘤和不孕不育高度相关》的稿件引发公众持续恐慌。文中称东北某省大豆协会负责人介绍,河南、河北、甘肃、青海、上海、广东、福建等地,是消费转基因大豆油较多区域,而这些区域同时也是肿瘤发病集中区;黑龙江、辽宁、浙江、山东、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基本不以消费转基因大豆油为主,不是肿瘤发病集中区域。因此,转基因大豆油消费可能与肿瘤(癌症)高发有极大相关性。
  到底转基因大豆是否与癌症有相关性?吴孔明澄清,肿瘤发病集中省份与转基因消费集中省份相符合的数据和论断是非常不严密的简单推测。同一省内不同登记点的数据差异十分巨大,同为广东省内的广州市和中山市,每十万人中肿瘤发病人数分别是320和200左右,而辽宁省的沈阳发病数字约250上下,但大连就突破350。
  人群肿瘤发病率是否与食用转基因大豆油相关,需要综合考虑整个省份人口密度、饮食中转基因大豆油所占比例、具体肿瘤类型等参数,仅对比省份间转基因大豆油的总消费量显然无法一言概之。
  同时,相关性不等同于因果关系,肿瘤发病因素多种多样,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生活因素,水体、空气、土壤的环境因素,以及医疗水平和老龄化等社会因素,都是影响癌症发病率的重要方面。不同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和常见癌症类型的不同,还与地区特异的环境因素、生活因素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3、转基因育种违背生物进化规律?
  与传统育种没有本质区别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吴孔明表示,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在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种属内外甚至不同物种间基因通过水平转移,不断打破原有的种群隔离,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原因。
  基因育种方式与传统农业育种方式都是在分子水平上改变作物的性状,没有本质区别。“我们种植的绝大部分作物早已不是自然进化而生的野生种,而是经过千百年人工改造,不断打破生物间生殖隔离、转移基因所创造的新品种和新物种。”吴孔明说。
  吴孔明表示,转基因技术是人类最新的育种驯化技术,是一种更准确、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定向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一样,并不违背自然界生物进化规律。
  4、西方国家对转基因食品“零容忍”?
  美国欧盟也吃转基因食品
  有言论表示,美国虽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很广,但是这些作物都是出口给其它国家或者只能作为饲料用,人是不吃这些转基因作物加工而成的食品的。
  对此,吴孔明指出,美国是转基因食品生产和应用大国,美国是吃转基因食品种类最多、时间最长的国家。2013年美国农业部的报告显示,美国种植的90%的玉米和棉花、93%的大豆、99%的甜菜,都是转基因品种。转基因甜菜用于制糖,几乎100%供美国国内食用。美国杂货制造商协会也表示,美国75%-8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同时,美国农业部部长顾问霍兹曼曾说,美国的玉米和大豆超过90%都是转基因的,其中80%的玉米和60%的大豆用于本国消费,美国市场上约七成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
  欧盟是转基因产品进口和食用较多的国家,欧洲每年进口玉米400万吨、大豆3300万吨左右,进口产品中大多含有转基因成分。1998年,欧盟批准了转基因玉米等在欧洲种植和上市,获得授权的转基因玉米23种、油菜3种、土豆1种、大豆3种、甜菜1种。日,欧盟委员会又批准了一种新型转基因玉米的种植。
  “稍微看看这个数据,可以说转基因在美国,它是非常正常的食品,它是自愿标识,很多美国人没有这个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概念,他们不太关心什么叫转基因食品,因为他们相信政府对转基因的评价。”吴孔明说。
  5、现在吃了没事但子孙后代呢?
  食品消化后不会影响基因
  2010年9月,一篇名为《谁动了它们的基因?》的报道称,山西、吉林等地老鼠变少、母猪流产……文章认为这与其食用的一种“父本为转基因玉米”的玉米品种“先玉335”有关。“先玉335”是美国杜邦公司的产品,该公司随后发布声明称,这一玉米的父本、母本均非转基因玉米。农业部也进行了证实。山西省农业厅则表示,“报道所称动物异常与事实不符”。
  虽然这些谣言最后都经过权威部门辟谣,但公众心里一直有疑虑,转基因食品现在吃了没事,能保证子孙后代也没事吗?
  吴孔明分析,食用转基因食品不会改变人的遗传物质,无论是普通食品中的基因还是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系统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不会影响人类自身的基因组成,“现代科学没有发现一例通过食物传递遗传物质整合进入人体遗传物质的现象。”吴孔明说。
  针对有人提出,吃了转基因会不会基因进到人体,对人体的基因进行改变?吴孔明说,人类吃的食品都有基因,只要食物长出来都有基因,所以转基因的基因和其他基因没有区别。
  6、市售小西红柿小黄瓜是转基因?
  商业化种植只有棉花木瓜
  针对公众提出的疑问,当前市场销售的小西红柿、彩椒、小南瓜、小黄瓜是否为转基因?
  吴孔明称,我国目前商业化种植的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只有棉花、大豆、玉米、油菜,网上流传一份转基因食品名单,包括“圣女果、大个彩椒、小南瓜、小黄瓜”。其实,这些都不是转基因的。人类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对野生植物进行栽培和驯化,从而形成了丰富的作物类型。
  番茄经自然演变和人工选择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异。目前市面上的番茄品种十分丰富,琳琅满目,按大小分为特大果、大果、中果、小果、特小果;按颜色分为火红、粉红、橙黄、金黄、黄、淡黄等;按形状分为圆球形、扁圆形、牛心形、苹果形、桃形、长圆形、樱桃形、梨形、李形等。
  彩椒是由于含有不同类型的花青素,才表现为丰富的颜色。目前市场上在售的果蔬,颜色五彩缤纷。彩椒的颜色只是因为天然存在的遗传基因差异而导致的,与品种有关,跟转基因没有什么关系。彩色辣椒是天然存在的,只是过去未大面积种植,普通消费者很少见到。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市场上有哪些转基因农产品&关于转基因的几个问题
&&&&来源:&&&&
&&&&&&字号
原标题:我们身边的转基因食品
  市场上有哪些转基因农产品?
  截至目前,我国共批准发放7种转基因植物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即1997年发放的耐贮存番茄、抗虫棉花安全证书,1999年发放的改变花色矮牵牛和抗病辣椒(甜椒、线辣椒)安全证书,2006年发放的转基因抗病番木瓜安全证书,2009年发放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安全证书。
  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彭于发介绍,目前国内的转基因农作物主要是转基因棉花,转基因番木瓜也有少量种植,而其余已发放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植物未大面积应用。
  那么,进口农产品有哪些是转基因品种呢?我国先后批准了转基因棉花、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4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除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用途仅限于加工原料。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法律规定,进口用做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不得改变用途,即不得在国内种植。我国至今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所以,一些人们担心可能会在市场上买到用转基因大豆做的豆制品,以及鲜食的转基因玉米,都是没必要的。至于圣女果(樱桃西红柿)、马铃薯、彩椒等,也都没有转基因品种。
  转基因技术
  到底“转”了什么?
  转基因技术虽然应用广泛,但也引发了诸多质疑。吃转基因食品对人们健康来说,到底安全不安全?这恐怕是所有转基因争议中最核心的问题了。反对者认为,转基因马铃薯切片后半天都不变色,种了转基因玉米的地方老鼠都死绝了,广西大学生精子活力下降,罪魁祸首也是转基因玉米……
  虽然专家们已指出反对人士举的这些例子都不是转基因产品,但并没有完全打消人们的疑虑: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食用转基因食品后,食物基因是否会与人体基因结合,导致遗传变异?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有科学家采取了大大超过常规食用剂量的超常量实验,来评估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比如,大鼠90天喂养实验,其实验时长相当大鼠整个生命周期的1/8;大鼠2年喂养实验,则是观察其整个生命周期的慢性毒性实验。实验证明,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不可能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
  事实上,转基因表达的目标物质主要是蛋白质,也就是说,转入的新基因体现在作物的蛋白质上。所以,只要这种蛋白质不是致敏物和毒素,它就和一般食物中的蛋白质一样,可以被人体消化、吸收,不会在体内累积,也不会因为长期食用而出问题。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可以放心食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于1997年成立了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制定了转基因领域风险分析原则和指南,成为各国公认的食品安全标准和世贸组织裁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依据。
  转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过严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等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不计算实验室时间,仅进入安全评价阶段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时间,目前还没有其他食品经过了这样严格的安全评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球转基因商业化应用已经17年,食用转基因产品的人口占到4/5,还没有发生一例被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
  三代以后
  也不会有问题吗?
  “现在没问题,不代表三代以后没问题。”对这种担忧,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朱祯研究员解释说,吃含有基因的食品或含有转基因的食品将会改变人类的遗传特性的担心,如同某些“吃基因补基因”的宣传一样没有科学依据,因为我们所摄取食物中的带有遗传信息的DNA(脱氧核糖核酸)都会被肠胃内的消化液彻底降解。转基因食品跟常规育种得到的食品一样,并没有产生有别于其他食品的新的不可预期的问题。
  朱祯还表示,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应用,可以大幅度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从而创造更廉价、更绿色、更安全的食品,其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可能的危害。如果只有零风险的发明才可以应用,那么汽车、飞机、抗生素等都会遭到扼杀。
  今年以来,一则关于转基因食品致肿瘤的说法流传甚广。事情的起源是,2012年9月,法国凯恩大学教授塞拉利尼在《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用转基因玉米NK603进行大鼠两年饲喂研究,引起大鼠产生肿瘤,此事引起广泛关注。
  欧洲食品安全局受欧盟委员会委托对该论文进行了评估,2012年11月,欧洲食品安全局作出最终评估认为,该研究得出的结论缺乏数据支持,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方法存在严重漏洞,而且该研究实验没有遵守公认的科研标准,因此,不需要重新审查先前所作出的NK603玉米是安全的评估结论。不过,此事虽已有明确结论,但流言仍然不时可见。
  转基因领域已澄清
  但仍被反复炒作的几个问题
  罗云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1.塞拉利尼事件
  2012年,法国科学家塞拉利尼在国际毒理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报告了利用小鼠进行了转基因玉米两年期的慢性毒理实验,实验得出长期食用转Bt基因玉米引起实验鼠普遍患癌的结论。
  该文章随即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欧盟相关食品安全部门组织专家对该实验进行科学评估,然而评估结论认为塞拉利尼的实验设计与实施缺乏重大缺陷。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和荷兰等六个欧盟成员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都得出了否定塞拉利尼实验结果的结论。最后欧盟食品安全局在考虑了塞拉利尼本人的申诉说明后最后做出了塞拉利尼的实验数据不能支持其实验结果的声明。
  2.帝王蝶Monarch butterfly事件
  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Losey等报道在实验室以拌有转Bt玉米花粉的马利筋草喂养帝王蝶幼虫可导致死亡,因而认为转基因威胁非目标昆虫。“环境主义”组织据此提出应限制转基因玉米的生产与销售。
  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组织专家们对该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结论是,抗虫玉米花粉在田间对帝王蝶并无威胁,同时,美国中西部转Bt基因玉米占玉米面积的25%,但田间的帝王蝶数量却很大。美国环境保护局进一步指出,评价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应以野外实验为准,而不能仅仅依靠试验室的数据。
  3.巴西坚果事件
  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在对大豆作品质改良时发现巴西坚果中有一种蛋白质富含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并将这一基因转到大豆。但他们发现一些人对巴西坚果有过敏反应,而且引起过敏反应的正是这一蛋白。他们随即对带巴西坚果蛋白的转基因大豆也进行检验,发现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对这种转基因大豆也过敏。于是该公司取消了这项研究计划。
  这件事一度被说成是转基因大豆引起食物过敏,显然不准确。但从另一方面看,说明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管理能有效地防止转基因食品成为过敏原。
  4.山西、吉林老鼠死亡
  《国际先驱报》在披露了这一事件后,农业部组织专家对两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结论是没有证据表明《国际先驱报》所描述的现象存在。当地的玉米品种先玉335也不是转基因品种。该事件纯系谣言。
  5.转基因食品会影响生育
  广西医科大学的一个课题,调查大学生的生殖健康,发现大学生们的精子活力很低,当人们在分析各种原因时,正好有报道说广西政府与美国合作引进美国的玉米新品种。于是,一位“专家”突发联想,说是引进美国的转基因玉米造成的。于是,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件便这样联系在一起了。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经澄清,引进种植的根本不是什么转基因玉米,只是外国公司的常规品种。说食用转基因玉米影响生育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其实,影响男性精子活力的原因有很多,如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精神压力较大等因素,都是造成现代人精子活力异常的“凶手”。
  6.所谓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的问题
  据美国农业部(USDA)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按种植面积计算,美国种植的88%的玉米、90%的棉花、94%的大豆,都是转基因品种。
  每年用于食品加工的玉米是60324万吨,大豆用于食品加工的是48678万吨。同时,美国出产的68%的玉米、72%的大豆以及100%的甜菜用于国内自销。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使生物体获得新的性状,如抗虫、抗除草剂等。这项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带来了生物育种技术革命,拓宽了可利用基因的来源,实现了育种工作的可预期、精准、可控、高效,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时间。
  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家们开始把十多年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生物新品种培育上。1994年,首例转基因植物产品――耐贮存番茄进入市场,1996年开始转基因作物实现商业化种植,从此迅速发展。
  与杂交等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转基因技术可以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打破不同物种间杂交的屏障,拓宽可利用基因的来源。科学家们已经培育出了一批具有抗虫、抗病、耐除草剂等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如今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农作物的光合效率、肥料利用效率等。
  除了农业,转基因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环保、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这项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包括生产重组疫苗、抑生长素、胰岛素、干扰素、人生长激素等,在工业中的应用则主要包括纤维素的开发利用、新型抗菌素的生产、乳制品发酵等。(董 峻)
(责编:曾璇、宋立功)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怎样看待转基因_网易新闻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怎样看待转基因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怎样看待转基因
我省农业科学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解读“转基因”
本报特派记者 魏皓奋
今年全国两会上,随着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高调的调研,并宣布带来一个有关防止滥种转基因作物、对其加强监管的提案,转基因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之一。
转基因食品究竟安不安全?科学界到底存不存在争议?针对这些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
我国还没发生过一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虽然没有直接从事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但是,他还兼着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评估组副组长,是一位熟悉转基因研究在我国发展的业内人士。
昨天,就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现状和方向,陈剑平阐述了4个方面意见。
首先,转基因作为科学新技术,是发展的方向。这是一项革命性技术,发展比较晚,也就是30年的历史。目前,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水平是和世界同步的,在发展中国家是领先的,有的技术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
其次,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从国家层面来讲,我国高度重视,比如,国家十大民用的重大科技专项中,农业领域只有转基因技术一项,都是上百亿元的投入。我国有着庞大的人口,耕地面积有限,优质土地在减少,所以,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目前看,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作为一项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很难再有突破性发展,这就需要新技术的储备和更新,如转基因技术的补充或者替代。不论是出于粮食安全考虑,还是抢占世界科学技术制高点的考虑,加强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是非常明智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三,转基因的产业化则要慎重,需要确保食品和生态安全。我们对于转基因的研究都是经过评估的,不是说,你要研究就可以研究,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估。哪怕是一株转基因植物在农田中种植,都必须经过农业部安全性批准。因为需要经过严格的,甚至是超严格的安全性评估,而到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现一起转基因食品造成的安全问题、环境问题。
我国转基因产品产业化遵循的是“非食用—间接食用—直接食用”原则。目前,产业化的只有非食用转基因产品,主要是棉花。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种植的棉花,90%以上都运用了国产转基因品种,效果很好,解决了抗虫性问题,农民也大大增收;在间接食用领域,我国至今尚未批准转基因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但在我们每年进口的6000万吨大豆中,有一部分转基因大豆,用于加工生产;至于直接食用领域,我国目前批准种植的仅有广东的转基因木瓜。
第四,需要大力提高公众对于转基因的认知。现在公众有顾虑,对转基因技术缺少正确的、科学的了解。因此,要加强转基因知识的科普工作,科学、客观地向公众宣传转基因知识。目前,我国转基因研究在世界上领先,但对于转基因的科普却大大落后,这也造成了转基因产业化的困难。
同时,陈剑平建议,如果转基因产品进入市场,应该有明显的标识,让消费者有知情权、选择权。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马荣荣:
现在对转基因食品存在争论,不是坏事情
作为一名研究杂交水稻的知名科学家,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马荣荣直言,公众对于转基因的热议,各方的讨论,并不是坏事,现在有争论是好事,有助于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了解和认知。“转基因食品对于人类的安全性,我觉得现在谁也无法回答,需要经过实践来验证。”
马荣荣认为,为了提高生物的综合生产能力,要对生物进行改良,而生物改良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通过自然手段,依赖生物自然的有性杂交,这已经是普遍使用的途径,也是一种传统的育种手段。通过自然有性杂交的方法,可以将不同的有利基因从不同个体集聚到同一个体,培育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供人类利用。
第二种途径就是转基因。因为生物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殖隔阂,比如,你不能让小麦和树木进行有性杂交,不能通过有性杂交,把小麦中的有利基因嫁接到树木中去。而为了打破生物的生殖隔阂,通过人为的手段,将一个基因提取出来,转到了另一个个体中。它解决了生物之间存在的生殖隔阂,从广义上讲,也解决了基因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问题。
但正因如此,转基因也会面临两大难题:
首先, 这个基因是不是有害?这个基因对人类有没有可能产生直接影响?这个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需要时间来检验。比如,它对人类的生殖能力是否有影响,这个要通过对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影响,才能看出来。
其次,转基因是否会影响生物种群之间的安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是否会改变生物链,是否会对生物环境、生态环境发生影响,是否安全?这个,同样在短时间内无法打保票。
正是出于对这两个问题的担心,有一部分人提出,转基因食品要慎重,要慢慢来,这是对人类安全、生态安全的考虑,也是无可厚非的;另一方面,有许多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安全的,可以局部释放。
从发展方向而言,转基因无疑是一个方向,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实验。而问题在于,人是不能拿来做实验的。这在伦理上和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那么,转基因怎么样才能真正为人类服务呢?马荣荣认为,一是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公众的认知、认同,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二是总体的公众的认知、认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这个总体中,总是有一些志愿者愿意为科学而献身。
马荣荣表示,转基因的接受程度,关键是看公众的认同、认知程度,而讨论甚至争论,就是提高认同认知的一个途径,不是坏事情。
作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转基因食品安全么?终于被证实|报告|转基因食品|转基因作物_新浪新闻
转基因食品安全么?终于被证实
原标题:转基因食品安全无害:美最高学术机构报告揭示五大事实
  作者:胡晓宏、玉宝&
  来源:知识分子
  《转基因作物:经验与展望》报告长达388页,由5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耗时两年撰写而成。报告详尽分析了过去20年中约900项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报告,召开了3场公开听证会和15场网络研讨会,听取了700余条公众意见。报告总结了转基因作物对农业与环境、人类健康的贡献,展望了未来转基因技术趋势,并对当前及未来的转基因作物监管给出了参考意见,明确了关于转基因的五大事实。
  1与传统育种没有明显差异
  报告指出,转基因育种,杂交育种这两种育种方法之间的差别逐渐模糊。基因编辑技术与杂交育种所采用的辐射或化学技术都能诱导作物的基因发生变异。新的监管模式应该重点放在植物性状方面,而不是具体的育种过程。
  当然,报告也指出,任何育种技术都有可能产生安全问题,不可能一概而论其益处和风险。因此,无论新植物品种是通过转基因技术还是杂交技术培育的,都应接受安全评价。
  2、转基因食品可以放心食用
  “没有食用转基因作物制作的食物而造成不良健康影响的有力证据。”报告中指出。
  报告称,通过动物实验与转基因食品化学成分的研究显示,相比于非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并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更高风险,两者之间并无差别,即实质等同原则。尽管长期的流行病学研究没有直接研究转基因食品的食用情况,但现有的数据表明没有任何急慢性疾病与转基因食物的消费之间存在关联。
  USA Today报道,为了衡量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编写委员会比较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和西欧国家近年来的流行病学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和加拿大便开始广泛食用转基因作物,在英国和西欧地区则较少食用。结果发现,美国和加拿大自90年代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后,并未有哪种疾病呈现长期增长。肥胖或Ⅱ型糖尿病与转基因食物之间也没有相关性。乳糜泄(Celiac disease,病人对麸质不耐受)在两个消费群体中没有区别。此外,英国与美国儿童自闭症的增长也与是否食用转基因食品无关。
  报告称,有证据表明转基因抗虫作物减少了杀虫剂中毒,对人体健康有益。此外,一些转基因作物就是为了造福人体健康而被培育,如黄金大米(含较高β-胡萝卜素)可以预防儿童失明和因缺乏维生素A而造成的死亡。
  该报告最后总结道,转基因作物与杂交品种的作物相比,并不会为人体健康带来更高的风险。不过报告也提醒,任何新食物,无论转基因或非转基因,都可能产生新的、细微的健康影响,且可能随时间累积。
  3、转基因作物影响生态暂无证据
  “没有可靠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与环境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报告称,“使用抗虫或抗除草剂的作物并没有减少农场中植物和昆虫整体多样性,抗虫作物的大田甚至还会有更多的昆虫多样性。” 没有证据表明大斑蝶种群数量的减少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相关。
  尽管基因漂移(基因从转基因作物到野生近缘物种)已经产生,但没有实例证实这种转移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总体而言,委员会未发现转基因作物和环境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然而,即使对于杂交作物,由于评估长期环境变化的复杂性,也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不过报告也指出,虽然种植转基因大豆、棉花与玉米对农民有着积极的经济影响,但“产量增长的速率没有变,至少没有显著性改变。”转基因作物的增产潜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影响更大。一些新的作物改良技术可能会增加产量的增长率,但报告无法给出肯定回答,因此建议通过多种农业技术保证产量稳定提高。
  4、监管方法需更新
  报告还批评了根据生产技术对食品进行分类的监管方法。“国家科学院从1987年就在讨论应该基于食品本身,而不是过程。”报告委员会主席,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演化生物学家Fred Gould对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说道,“现在的监测问题是,你如何决定某样食品比其他食品需要更多的检验?”
  报告指出,监管部门应主动向公众传播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农业产品如何被监管,以及监管的新方法,也应积极向公众就这些问题征询意见。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在科学层面,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政策将涉及科学、法律和社会的各个层面。
  对于急需指导的监管部门,美国国家科学院将于今年年底发布另外一项报告,以预测下一个10年内的生物科技产品及监管这些产品所需的科学工具。
  5、争论并未结束
  在美国,这份近400页的报告并未结束转基因作物引发的的争论。据《纽约时报》报道,生物科技创新组织(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表示“很高兴”,这项报告指明,“农业生物技术能为农场主、消费者及环境带来许多益处”。
  而消费者联盟资深科学家Michael Hansen对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持批判态度,他指出这些作物并没有显著的产量提升。在一份声明中他说,“这些作物并不是世界饥饿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敏感性与复杂性,这份文件的许多结论都列出了警告作为限定。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是一家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荣誉性自治、非营利组织,由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和美国国家医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组成。它们分别于1863年、1964年以及1970年成立。该组织在科学、技术与医学领域为美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这份报告受美国农业部等机构的基金支持。资助者不包括从事转基因育种的孟山都、杜邦等农业生物技术公司。
责任编辑:王彦飞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