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仰慕心理学专家担忧对未来充满恐惧和担忧心理学专家怎么办

心理知识 心理在线 南航航空航天大学
明故宫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新馆)西205室
周日下午2:00至5:00
总访问量:4575
你的位置:&心理知识
有这样一则被刷爆的视频,短短 70 秒,没有情节,没有对话,却得到了数百万网友的点赞。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位父亲得知自己的儿子欺负同学,没做任何表态,直接用一个特殊的方法,严厉惩罚了儿子。
他命令儿子连续一周跑步去上学,无论任何天气,都不准停歇,并且每天在 Facebook 上直播打卡。
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vid=h
(视频链接,点击即可观看 &)
从视频里看到,这个 10 岁的男孩,在校车上欺负同学,被司机赶下车,并通知他 3 天不准乘坐校车。
父亲得知后,并没有和校方理论,也没有自己开车送儿子上学。
而是让儿子自己跑步去学校,尽管校方只惩罚 3 天,父亲坚决要求,要他连续 7 天跑步上学。
于是,在接下来的7天里,这个犯了错的孩子,每天只得背着书包,徒步跑到学校。
惩罚结束后,孩子突然懂事很多,再没欺负同学,甚至得到老师表扬。
在视频结尾,这位父亲说,父母不能总以朋友的姿态教育孩子,有时还要以家长的姿态教训孩子。
教育家张海涛说:&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榜样,一个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英雄。&
而对子女来说,父亲是否明辨事理,直接影响孩子养成怎样的价值观。父亲的三观,更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品行。
家庭教育中,父亲是一棵大树,孩子是树上的果实。比起用全部精力呵护果实,大树自身变强壮更为重要。
如果大树根基都不稳固,结出的果实也一定不会丰硕。
女星佟丽娅的父亲在微博上曾因怒怼网友而 &火& 过一回,事件一度被推上热搜榜首。
起因是一位网友发文,疑惑女星佟丽娅才艺好颜值高,为何总不自信?
一位网友回答说:她出生在一个卑劣的家庭里,遇到的第一个男人就是直男癌父亲。
这条评论引发网友热议,而佟丽娅父亲却现身开骂:祝你爸爸的口腔癌快点好起来。
确如网友所述,佟丽娅的父亲,是一个三观极其不正,封建男权思想浓厚的人。
因为是女孩,佟丽娅从出生起,就没得到过父爱,想凭自己的努力考北电,却被父亲一阵冷嘲热讽。
在和陈思诚结婚后,父亲跟她说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安分做一个妻子,好好伺候公婆。
陈思诚出轨时,他劝媒体不要乱说,甚至暗示佟丽娅要忍耐。
在严重直男癌,和封建男权主义的父亲影响下,佟丽娅性情怯懦,明明自己事业出彩,却时常缺乏安全感。
也正是被父亲错误思想影响,面对陈思诚出轨,佟丽娅选择了默不作声。
儿童心理学家杜布森在《养育女儿》一书中说:&孩子的自我价值和自信都和她与父亲的关系直接相关。&
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父亲则是那个决定孩子内心是什么图案的人。
三观不正的父亲,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拦路者,阻挡着孩子人格的健全;又是摧残者,催促着孩子误入歧途。
在美国犹他州有个四年级的小女孩,名字叫凯莉。
一天,凯莉的老师来到家里,说凯莉有校园霸凌行为,她经常嘲笑一个家庭贫穷,买不起新衣服的女同学。
听老师说完,父亲认为凯莉品行不端,甚至应有的尊重都没给别人,他决定给女儿上一堂永生难忘的课。
他带着女儿去逛二手商店,告诉女儿:你去找到最丑最破的衣服,放到购物车里。
凯莉疑惑地帮父亲挑着 &最丑的衣服&,不一会儿,购物车就满了,但她全然不知父亲的意图。
两天后,凯莉穿着这些衣服去了学校,她感觉糟糕透了,很多同学嘲笑她。
在父亲要求下,凯莉穿着丑丑的衣服去上学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嘲笑过任何人。
一个三观正父亲,在塑造孩子的思维时,方式是潜移默化的;但在孩子犯错时,却可以很直接的把孩子拉回正轨。
想起大学时一次假期,从合肥坐火车回阜阳,因为没票,只能先买到淮南,上车再补票。
但上车后没有人管我,列车员也没在意,想去补票,又觉得既然没人查,为何不逃票,于是一路坐到了家。
回家后,我沾沾自喜地告诉父亲:自己坐火车逃票,省了 20 块钱。父亲听后却大发雷霆,劈头盖脸把我臭骂一顿。
得知无法弥补时,父亲在我下个月的生活费里,扣除了 300 块钱作为惩罚。
后来的一个月里,因为没钱,我吃了一周泡面。那次难忘的经历,让我再没做过任何投机取巧的事。
俞敏洪说过:&我们很难在一个庸俗的家庭里面发现一个孩子有着高雅和清纯。&
孩子成长时总会犯错,而有一个三观正的父亲,能够帮孩子避免走上弯路,甚至是错路。
三观正的父亲,像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牌,在迷茫时给孩子指明方向;又像是指南针,把偏航的孩子及时拉回正轨。
作家李月亮曾讲述过她朋友大广的故事。
大广本是个学霸,父亲却 &官僚思想& 浓厚,认为所有的努力,最后都是为了 &当官发财&。
父亲从不问他成绩怎样,只问他有没有当班干部;
从不问他有多少朋友,只问他手里有多少 &人脉&;
从不问他的兴趣爱好,成天给他阐述官场厚黑学;
在父亲的影响下,大广也把走上仕途当作人生目标。
然而,大广交际能力一般,也没有领导能力,考了 4 年才考上公务员,又在基层干了 8 年,一直不得提拔。
看着曾经的下属都被提拔升职,自己还混在底层,大广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每天靠吃药才能入眠。
终有一天,大广会明白,自己走了这么多弯路,根源就在于父亲错误的思想观念。
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父亲的格局决定着孩子将来能抵达的高度。
父亲又是孩子的人生样板,父亲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品行。
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而对于父亲来说,想要给予孩子好的教育,首先要自我品行端正。
是非不分的父亲,一定培养不出知晓事理的孩子;善恶不明的父亲,也一定培养不出品行端正的子女。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每个父亲都是使者,只有使者们不端进修,端正自己的观念品行,培养出的孩子才能自立于人群之中。&(文章来源:壹心理)
有人说努力的人生是苦半辈子,不努力的人生是苦一辈子。北宋诗人林逋说:少不勤苦,老必艰辛;少能服老,老比安逸。本文激励了无数学子,值得一读!
努力吃苦,苦一阵子
1、苦是人生的底色
佛说众生皆苦。老话说生活有五味,酸甜苦辣咸。苦是生命所不能避免的一味。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痛苦,我们可以把痛苦转换成幸福&,努力就是转化的过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到更加辛苦。
苦,是人生的必经过程。人生就是一个&享受&痛苦和磨难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值得体会和拥有的。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与痛苦并存的旅行,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轻松,从生下来的那一天,我们就开始了人生的修行。
无论你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你都会面临人生的各种难题。面对这些难题、困境,没有人可以不流泪流汗就轻轻松松地跨过去。
经历得越多,越容易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理&&越怕吃苦,越有苦吃。那些心灵真正富足的人,其实都不怕吃苦。
人生总要吃苦,有了苦才能知道甜,有了苦才知道珍惜。
2、努力,苦是暂时的
人生晚吃苦,不如早吃苦;你现在不累,以后就会更累。你要知道,现在吃的苦,其实是以后享的福。
曾国藩曾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
孔子也曾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人眼光要放长远,不能只贪一时的安逸,让内心的懒惰控制你的生活。
努力的苦,是暂时的。现在不少孩子都吃不了苦,碰到一点挫折,一点困难就要放弃。
你问他为什么不能坚持一下,吃点苦,他便振振有词地回答你,努力太苦了,努力也是这样过,不努力也是这样过,为什么不让自己当下过得舒服一点呢?
人生有些苦注定要吃,今天不苦学,老来是要后悔,是要受苦的。年少时贪图安逸,不想努力,少了精神的滋养,少了技能的支撑,明天就要忍受空虚与&贫穷&。
努力了,可能当时会感到痛苦,但当你买过这个坎,你会拥有一个内心更加丰满,更有价值的自己。
付出的努力,受过的苦永远不会白费,上天总会补给你,即使你当时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当有一天你陷入困境,你此时的努力便会显现出来。
吃苦努力得到的是技能上的进步,思维上的开阔,心智上的成熟,这些对人生意义重大,一生都对你有益。
贪图安逸,苦一辈子
1、安逸还是有意义?
传说老子遇到一位年逾百岁的老翁,老翁得意地说:&我从年少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我的同龄人辛苦一生却早已作古。现在我是否可以嘲笑他们忙碌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的结果呢?&
老子拿了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选择其一,您是要砖头还是要石头呢?&
老翁选择了砖头并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棱没角,要它何用?&
人总要有目标有梦想,梦想就是努力奋斗才可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你赋予你做的事情以意义。
其实,人的本性都是懒惰的,都是追求安逸逃避痛苦的。我们总羡慕别人的成绩、地位,进而抱怨世界不公,但一个贪图安逸,没有认真努力过的人,有什么资格抱怨呢?
许多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的小窝,但要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可能从安逸的氛围中结出,没有一种能力是在纯粹的欢乐中产生。
能力都是在痛苦和挫折中培养出来的。当孩子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之后,便会惧怕改变。当孩子不愿受苦不愿努力,懒惰的种子便在心里滋生,人生也终将不会有太大的起色。
努力必然是辛苦的,是难受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提高,才能进步,才能充实自己。
如果因为不能接受努力的苦,而不去努力,那么必将被社会淘汰,人生后面的日子将过得很苦。
2、时光不等人
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努力的人生,当你凝眸回望,你会发现,最遗憾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去努力,没有吃当时的苦。
年轻时苦,不叫苦;年老时苦,才叫苦。年轻不要怕吃苦,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不然等你老了,想努力了,却发现时不我待,已经没有力气了。
年轻时主动吃努力奋斗之苦,吃完这苦,才能尝到生活的甜。不愿吃努力奋斗之苦,最后只能吃命运带来的苦。
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一事无成,不是因为资质平庸,而是因为不够努力。别在你垂垂老矣,两手空空时,再痛心疾首地说&如果当时能吃一点苦,能再努力一点&。
在最能拼最能斗的年纪,吃苦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然而如今这样的少年似乎越来越少。
虽然苦过之后不一定有甜,努力过之后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的人生希望更加渺茫,就像一潭死水。不努力的人生,一眼看得到头,苍白到连新的风景都没有,那才是真正的苦。
努力的苦不是真正的苦,你觉得苦是因为你并未预见自己选择得过且过后的人生后果。如果你把眼前努力的苦看做日后生活的甜,你会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以下咽。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青春最厚重的底色是奋斗,最可贵的精神是拼搏,别在最好的时光里选择安逸,人生越懒,越安逸,你就越可能错过美好的风景。
不想苦一辈子,就要苦一阵子。扛得住艰难,才能配得上梦想。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趁年轻,努力别怕苦,怕吃苦的人,往往是吃苦一辈子。
一次竞赛的失败,一次家庭的争吵,一次老师的训斥,一次同学的取笑,那些成年人看起来可能是小挫折小委屈的事件,每年都在夺去大量的健康,甚至年轻的生命。
昨天看到一篇评论说,这是因为新一代人享受溺爱娇宠,缺乏挫折教育,所以抗压能力不够。但看看孩子们下坠的书包,密密麻麻的作息时间表,每月一次的年级排名和点评,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不好意思说他们挫折偏少压力还小。
在教育界,&挫折教育&是经常被提到的话题。有专家认为,父母应该人为地设置一些所谓挫折,以帮助孩子提高将来在现实生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但是,这样的提倡本身就是有问题的,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挫折,人为地制造挫折,特别是由父母来制造,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灵软弱甚至破碎,最终不仅不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加,反而会使他们连极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
要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打个比方,武汉的冬天气温约在零度左右,但在过去取暖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处处寒冷,家里比外面还冷,真的有寒彻骨髓的感觉;武汉一向以夏天酷热著名,但外人却不知武汉的冬天也会如此难受;而在北方的哈尔滨,气温经常是零下20度甚至更低,在那里过冬天,却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因为屋子里有暖气。冷了,就在屋里呆一会儿,然后再出门,就不再会觉得那样的寒冷是一件很难忍受的事情了。
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提示: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我们才经得起严寒的侵袭;如果总是无边无际、从无间断的寒冷,那就是无法承受的了,我们毕竟是人,而不是神或者机器。
对心灵来说也是一样的,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的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
对抗挫折的能力,跟获得的爱的多少有关,而跟设计任何&训练项目&无关,或者说: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以下是一个例子。我们看看一个孩子的心灵是怎样被所谓挫折教育折磨得破碎不堪的。
一次,我去西部的一个省会城市讲学。讲学之余,邀请我去的朋友请我帮个忙,要我跟他的亲戚一家聊一聊,我一般会拒绝这样的要求,但经不起他的再三请求,只好答应了。所以在一个晚上,他亲戚的一家三口如约来到了我住的酒店的房间。寒暄之后,大家在宽敞的客厅坐下。我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以后,这一家三口也介绍了自己:父亲肖先生,五十多岁,名校毕业,现在是某国有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师;母亲周女士,显得较年轻,某高校教授;儿子小名虎子,17岁,一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在听到这男孩子的小名叫虎子的时候,我差点笑出声来,因为这孩子的外表和气质跟老虎实在相差太大。个子矮小、身形消瘦,简直有点营养不良,最关键的还是精神状况欠佳,坐在那里胆怯地缩成一团,都不敢抬起头来看我一样。接着我让他们每个人说一下情况。母亲先开口,说虎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里是很优秀的学生,经常是班上第一名,但上中学后变得越来越胆小,以至于不愿出门跟小朋友玩,害怕跟老师说话,学习上一遇到难题就慌张。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考试,要考试的前几天就紧张,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担心自己考不好;在考场里就更紧张了,会手发抖、心跳加快、脑子一片空白,平时会做的题目也可能做不出来。考完之后成绩出来,肯定就不理想,这样也就加重了考前的担忧,恶性循环,越来越不可收拾。真不知道过两年高考会发生什么情况。说完就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也许是受妻子情绪的影响,肖先生是先叹了一口气,才开口说话。他说:我们俩都受过高等教育,所以自然就希望孩子也能够上名校,将来有出息。
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在对他的教育上很用心。我们知道,我们这样好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最容易被宠坏,养成娇生惯养、好逸恶劳、缺乏意力的个性,所以除了在学习上对他抓得很紧之外,还十分注意培养他的意志品质。比如他要什么东西,我们不会轻易满足他,很多书上说,要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要让他们适当体验挫折感,才能够促使孩子尽快成长;节假日也不许他睡懒觉,而要他起床锻炼身体;要求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就上面说的最后一点,肖先生举了一个例子:虎子在六、七岁的某一天,突然跟爸爸妈妈说要弹钢琴。肖先生夫妇当天下午就从音乐用品商店搬了一台回家。后来请了老师到家里教,结果没多久,虎子就不喜欢钢琴了,每次学琴时间都把门反锁,不让老师进屋。肖先生说,我和我妻子当时商量后一致认为,如果就这样听之任之,那以学什么都半途而废,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用?一定要让他学下去,是不是靠钢琴吃饭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做一件事情善始善终的意志力。他接着说,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各种手段都用尽了。比如我们总是给他看,甚至给他读各种媒体上一些音乐天才的报道,让他知道自己跟别的孩子的差距,知耻而后勇,见贤思齐,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但是,唉,很遗憾啊,很遗憾啊。又说到学习。肖先生夫妇都认为,这比钢琴还重要,所以越发抓得紧。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夫妇俩还给虎子&加餐&,弄一些课外书上很难的题目让他做,以便防止他认为自己学会了课堂上的东西,就自以为了不起。每次考试前,也是再三地批评他马虎的毛病,总是把会做的题目做错,白白丢分。
肖先生这些&标准教子语言&让我听得头痛欲裂,因为在我的工作中,很多父母都会跟我说几乎一模一样的话。
我给这样的话语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正确的废话&。这样的话的特点是,第一,绝对没错,第二,说的人越说越高兴,听的人越听越难受。所以说得越多,效果就越差,甚至效果相反。
我想了解一下虎子的感受,就问他,听了你爸爸说的话,你有什么感觉?虎子猛地抬起头,充满愤怒地说:烦死人了。那一瞬间,我才感受到了他的一点虎气,心中大喜:这孩子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那就说明情况不是太糟糕啊。
而肖先生夫妇的对此反应是:两个人同时深深地叹了口气,甚至都很抱歉地看了我一样,似乎他们的儿子冒犯了我一样。
我决定先从所谓&挫折教育&入手。我首先问萧先生:你上次表扬虎子是什么时候?肖先生先是一惊,然后一脸尴尬,说记不起来了。我追问说大概是什么时候,几天前、几周前、几个月前还是几年前?
他想了足足一分钟,结结巴巴地说,大概是几年前吧,立即又辩解说,没表扬他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不希望他变得骄傲自满,第二,这几年他也实在没什么值得我表扬的。
我接着问虎子,你记得爸爸最近一次对着你很放松、很高兴地笑是什么时候吗?虎子想都没想立即回答:他从来都没对我笑过,总是一副哭丧脸!我听了心里难受,同时也为了虎子的愤怒有一些渗透效果,就沉默了几分钟。
我继续提问。我对肖先生夫妇说,我们都是从青少年过来的,你们说,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在健康、学习、交友所有方面,都自然而然地一定会有哪些挫折?
夫妇俩七嘴八舌地说了一大堆,比如健康问题上的头疼脑热,学习的压力,同学之间的亲密与隔阂,友情与嫉妒,等等,处处都有危机,处处都可能经受挫折。
我很同意他们的看法,我说,一个孩子跟同龄孩子可以说分分秒秒都在斗,在任何方面都斗,斗智斗勇、斗漂亮斗帅气,所以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地体验到挫折感。
我接着对肖先生说,你在单位的工作中也可以体验到很多挫败感吧?肖先生听我这样问他,似乎很感动,觉得我很理解他身处高位的难处,就深深地点了点头。
我接着问,那从外面到回家里,你希望妻子怎么对你呢?
是希望你的妻子恶狠狠、凶巴巴地对你,以增强你面对外界世态炎凉和艰难险阻的能力,还是希望她和颜悦色、温柔体贴的对你?
她的哪一种态度能够真正使你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强大和更加坚韧?
肖先生半晌无语,似乎略有所悟。我知道我的这样的提问多少有点&攻击&的味道,所以就换了一种方式温和地解释道:我们都是人,人就有软弱的时候,就有需要温情的时候。
人活着的三万来天里,随时都有挫折在某一个角落等着我们,这些自然的挫折就足以让我们变得坚强,再也没必要人工地制造一些挫折来锻炼孩子了。
而且,一个人能够承受&没被满足&的挫败感的前提是,他曾经被很好地满足过,就像吃饱了就能够耐饿一样。接着我又讲了哈尔滨和武汉的冬天给人的不同感受。
我最后总结说:说简单一点,就是你们如果让虎子在家里舒服了,高兴了,他就自然会在外面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地&冲锋陷阵&。
肖先生夫妇毕竟是受过很好教育的人,当然更关键的是他们真正爱孩子,所以&思想问题&一解决,态度马上就有变化。
在后来的大约半小时的谈话中,我几次看到肖先生脸上露出了笑容,虽然都只是淡淡的,却跟刚刚进屋时那个一心一意要把孩子锤炼成超人的父亲判若两人。
虽然没有直接针对虎子的考试焦虑,但我对这一家三口说,父母的态度的改变,会直接导致这个问题的好转,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历史太悠久&了一点。
虎子最先表态,说慢一点没关系,还说经过这次谈话,他想到考试好像害怕减少了。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因为从深层说,他并不是害怕考试本身,而是害怕他最爱和最爱他的爸爸妈妈通过考试来打压他。而这一点,他以后可以不担心了。
我看看手表,两个小时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我们都站起来,握手道别。这一家三口走后,让我帮忙的朋友进来,手里拎着两瓶茅台酒。我知道这是对我的工作的&奖励&。
我当然会老实不客气地收下,心里想,跟虎子的前途和这个家庭的幸福相比,这两瓶酒实在算不了什么。
&&&&&&&&&&&&&&&&&&&&&&&&&&&&&&&&&&&&&&&&&&&&&&&& (文章来源:壹心理)
客体关系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婴儿若没有照料者的陪伴,无法存活。成年人若没有朋友或伴侣,生命黯淡无光。老年人没有人陪伴,生不如死。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义,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一、高质量的陪伴,前提是完全不想改变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对方的能量本身,就会让对方抗拒。就像妻子想要把老公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老公的心就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几乎不停的挑剔指挥孩子。孩子玩水,嫌孩子浪费水;孩子玩土,嫌孩子弄脏衣服;孩子自己吃饭,嫌孩子吃得慢,指挥孩子多吃青菜。孩子开心的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妈妈。这种&陪伴&下来,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能看见我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应该是怎样。
头脑想像是最可怕的东西,因为头脑会造出一万种理由,证明自己的想像就是真理。比如,看见孩子弯着腰玩iPad,头脑立刻会说,这样会把眼睛搞近视,这样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要纠正他。当父母去纠正孩子,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孩子关系进一步疏远。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错了吗?长时间弯着腰玩iPad,就是对身体不好,这个还有疑问吗?
问题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不能拿来纠正的。问问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是你真的能做到从来不晚睡?如果你晚上失眠,伴侣在旁边不停教育你:晚睡对身体多么多么不好,这样有助于你安然入眠吗?
如果伴侣理解你的晚睡,肯陪着你失眠,抱着你轻声聊天,这就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的爱你。
同理,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不妨去看看孩子在玩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起玩。心疼孩子弓背弯腰,那么去爱抚他的背,孩子的脊柱在爱的灌注下,自然会挺直。这就是真正的陪伴:关注,但不打扰。
二、高质量的陪伴,是看见对方
我的一位来访者喜欢打篮球,小学时候,有一次打完篮球身体畅快淋漓,带着这份满足和快乐,儿子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和爸爸分享,刚说没两句,爸爸立刻接过话鼓励孩子: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阿,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完这句话,儿子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来,淤堵在心中,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另外一个例子,一朋友形容小时候父亲看自己弹钢琴的感觉:爸爸就像在欣赏自己刚买回来的艺妓。这个例子里虽然有俄狄浦斯冲突,但最本质的含义都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这不是一句指责父母功利心的话,也许父母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功成名就。但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的物质性的&它&,决定孩子的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
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孩子也许头脑上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心知道那份恒久的孤寂。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
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也许我与你神性相遇的境界太高,但至少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不是父母的延续,不是一个实现我们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孩子打篮球的体验、满足的表情,流动着一个生命的存在感。打篮球带来的功能价值,是头脑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打篮球确实附带强身健体等很多好处,但如果你只能看到&它&,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见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也不能共振你的嘴角上扬,那么,你和孩子根本不存在于一个空间。你睁着眼,确是全盲的。
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这种陪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巨大的滋养疗愈,是我们存在的证据。
(文章来源:壹心理)
心理学视角下,内在父亲的形象与感觉决定了一个孩子作为成年人如何面对世界。
我接手过两个案例,其中一个是姐妹俩无一例外的都是婚姻不幸,姐姐婚后家暴直到这个男人抛弃妻女她才算解脱,妹妹找各种男人然后抛弃他们,我几乎没加思索就问她们,你们对爸爸感觉如何?我看到当她们听到爸爸这个词眼中流露出的绝望与愤怒。原来他们的父亲就是一个施暴者,在外面随意搞男女关系,每月仅有两天回家就是为了打大女儿和妈妈,二女儿就是反抗和愤怒,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两个姐妹生活的底板不是吗?
另一个案例就是一个男人,典型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总是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做做就失败,三十多岁了一事无成,一边啃老一边&享受&父亲的责骂和不屑。他的记忆中,从出生父亲就很忙,事业比儿子重要,只要和儿子互动看到的都是儿子的&无能&,所以这个当事人一直做的事情,一是仰慕事业有成的人,急于求成证明自己,夸大自己的能力提升自我价值感,二是忠诚于父亲眼中&无能&的熟悉的自己,三是啃老来不断验证肯定父亲对自己的爱。不知道这位老父亲如果看到儿子纠结的人生是自己的作品会作何感想。
当然,我只对当事人工作,心理学的工作从不去改变外面的世界,只是改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当内在世界不同了,外在世界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多么有趣。
对于这些案例中的当事人,已经内化了的父亲形象深深的影响着他们现在的世界,这个内在父亲形象就像个指挥家一样指导着他们的创造力。姐妹俩创造出暴力男,创造出被抛弃,创造出复仇行动;男人创造出各种事业,创造出失败,创造出了自己的无能。我们的工作在这个父亲的底片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其它底片,比如父亲的背景,父亲没有表达出来的爱,父亲的脆弱,父亲的期待,让事实更加全面和深入;然后我们也会进行与底片告别的仪式,用没有父亲这个过滤网的眼睛看世界;我们会支持当事人表达那些未被重视的情绪,从而不去在生活中一直演绎让自己不断体验到这些情绪状态;我们也会训练当事人新的表达和沟通的技巧,并且回到现实中去实践;等等。当然,重新培养一个被内在父亲形象塑造了几十年的人,工作量是加倍的,只要改变的决心在,更好的未来就在眼前就在当下。
父亲与母亲不同,父亲更多负责孩子灵魂的成长
在一篇教子的文章中曾经看到过这一段:宋嘉树夫妇有六个子女,三个女儿&&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称为&宋氏三姐妹&。宋嘉树教子有三个基本思想:一是&不计毁誉,务必古先&;二是男女都一样,&身为女人,不应妨碍自己成为祖国有成就、有作为的公民&;三是和孩子们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以此影响和教育孩子。
这个总结中可以看到宋氏三姐妹得到父亲深远的影响是三个方面,价值观、世界观、情感连接。这三个部分也是最关键的父亲可以贡献给孩子的支持力。母亲给孩子提供了子宫和乳汁,父亲无法完成这些,也无需遗憾自己给不了孩子养分,因为父亲将要负责更加重要的,就是孩子意识的发展与成长,因此一个有格局有魅力的父亲对孩子的生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生物学角度,男性的精子其中精力最旺盛最有生命力最能经受住考验也最有智慧的那一个才能到达卵子内部与之结合,这也决定了父亲从传递生命那一刻就代表了勇往直前与胜利。因此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如果孩子能够体验到父爱的流畅,被父亲高品质的关注与陪伴,那么就代表着阳刚的力量在孩子的生命状态中源源不断产生支持力,帮助孩子面对挑战和进取,帮助孩子面向世界与未来,帮助孩子产生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就如同创造新生命一般可以不断颠覆自我,一直前进。
那么,父亲仅仅陪伴孩子就够吗?当然非也,影响孩子最深的是父亲的人格状态,也就是说父亲是什么样的人更加重要。男人们,如果已为人父,你不断学习提升并且完善自己的人格,那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了,可以说是为了子孙后代,所以责任重于泰山啊!
当然,一个父亲是从一个男孩一个男人进化而来的,我们看到很多例子是一个伟大的男人却难以成为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一个失败的爸爸,一个从小吃苦耐劳的男孩培养出了一个纨绔子弟等等。所以,父亲们,你们的进化真的无比重要。
我们看到了父亲对于孩子来说的重要性,比起母亲来似乎更加任重而道远,加油吧,爸爸们!因为有了你们,孩子就有了诗和远方!
父亲节,没有母亲节那番温存,但是必须要有诗和远方!
(文章来源:壹心理)
有位朋友跟我讲了最近的吵架经过:
她连续加班了一周,成果还是被老板批评了,心情很低落,又累又烦躁地回到家,看到老公窝在沙发上打游戏,不光没有做饭,还迷茫地抬起头看向门口,问:&晚上吃什么?&
她盯着横七竖八扔在地板上的袜子,又瞥了一眼水池里不知几天没洗的碗,一股愤怒直冲脑门,控制再控制,终于忍不住把包砸在老公头上,对他咆哮:&你既不能赚钱,又不能做家务,要你还有什么用?!有什么用!我真是瞎了眼!&
老公被她突然的爆发弄得不知所措,愣愣地坐着。过了一会儿,她忽然觉得刚刚说的话似曾相识,仔细回忆,原来是她妈妈多年来跟她爸爸吵架时说的话。满腔怒火忽然变成了绝望,她不由得坐在地上泪流满面。
她想起这么多年来,妈妈一直对婚姻不满意,抱怨爸爸没用,抱怨自己当年瞎了眼。妈妈越是抱怨,爸爸越是想逃,以工作为借口回家越来越晚,最后家中的气氛冰冷而沉默。
她那时就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以后一定不能像我妈一样。然而她发现自己成长了这么多年,读了这么多书,本以为已经逃离了那个不喜欢的原生家庭,没想到和老公的关系,也步上父母婚姻的后尘,人生就像一个跳不出的轮回。
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期待能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感受到温暖、安全和爱。
可是,这种期待也常常落空,当我们与那个期待已久的人在一起时,最初或许一见如故,可时间久了,常常会在彼此身上发现不能接受的部分,继而伤心、愤怒、绝望。难道拥有幸福而稳定的亲密关系,就那么难吗?
是的,的确不容易。两个人相遇时,带有各自成长经历造就的性格特征和交流方式,两个人的相遇,也是两段历史、两个家族的相遇。像我那位朋友一样重复父母命运的故事,生活中还有很多:
有的父母总是吵架,子女从小在争吵中成长,习惯了锅碗瓢盆的摔摔打打,长大后自己在婚姻中遇到问题,也自动开启吵架模式。
有的父亲有很强的控制欲,要求妻子和孩子都听自己话,儿子长大后,也成为了控制欲强烈的人,认为家庭该以自己为中心,对妻子的意见缺乏尊重。
有的小女孩从小目睹了父亲出轨,长大后很容易陷入三角关系中,与另一个女人竞争男人的爱,成为习惯性小三。
家庭的不幸就这样一代又一代重复下去。
为什么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不想重复父母的命运,却常常不得不重复呢?对此的解释有很多。
说法一:孩子向同性父母认同。
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三角关系,就是爸爸、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孩子在3-5岁时,进入俄狄浦斯期,即&恋父&或&恋母&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他们非常依恋异性父母,会与同性父母竞争异性父母的爱,男孩渴望妈妈爱自己胜过爱爸爸,女孩则渴望爸爸爱自己多于爱妈妈。这一时期,男孩可能会说&我长大了要娶妈妈&,女孩则会说&我长大了要嫁给爸爸&。
如果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他们就会向同性父母认同,男孩认同爸爸,女孩认同妈妈。
男孩会想:妈妈虽然很爱我,但是更爱爸爸,我如果像爸爸一样,长大以后就能和妈妈一样的女人在一起了。
女孩会想:爸爸虽然很爱我,但是更爱妈妈,我如果像妈妈一样,长大以后就能和爸爸一样的男人在一起了。
孩子认同了同性父母之后,观察父母之间互动的方式,以此形成未来亲密关系的基础。如果父母的关系充满了爱与信任,并使用积极的手段交流,那么孩子也会学到这一模式,更容易幸福,反之则更难维持好亲密关系。
说法二:孩子向父母表达忠诚。
孩子在意识层面上,能清晰地意识到父母不够完美的部分,并想要超越父母,成为更好的人。但是潜意识层面上,孩子对父母保持了深刻的忠诚。
每一个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需要归属感。当我们像父母一样时,我们就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会爱我们、接纳我们。当我们比父母过得更幸福、更快乐时,我们潜意识中会产生内疚感,似乎自己背叛了从小养育我们的父母。
所以,即使我们不喜欢父母对待亲密关系的方式,想要改变,也还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和他们一样。
说法三:我们容易陷入强迫性重复。
什么是强迫性重复呢?弗洛伊德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些人似乎故意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自己重复经历类似的痛苦。
比如,一个人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敌意,那么他就会不断复制敌意,不仅对那些与他有冲突的人充满敌意,对本来待他很好的人也充满敌意,最后这些人真的从对他友善转向了敌意。
比如,童年时被暴力对待的孩子,长大后依然选择有暴力倾向的伴侣,重复被虐待的命运。
比如,童年时被抛弃的孩子,长大后依然选择容易离自己而去的伴侣,哪怕伴侣本来是忠诚的,也要制造种种矛盾,导致最终分手。
为什么强迫性重复难以摆脱呢?因为这些体验虽然痛苦,却是我们熟悉的。人恐惧未知,而熟悉会带来安全感,所以很多人宁可选择痛苦而熟悉的路,也不愿换一条幸福而未知的路。
作为父母,可以做什么?
既然父母对孩子影响重大,那么身为父母,我们可以做什么?
想要终止类似的命运一代又一代地循环,或许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认识和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怎样被父母影响的,并尽量传递给孩子好的一面。虽然这很难,但尝试着迈出一小步,会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走上更加自由的道路。
(文章来源:壹心理)
她儿时进的是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是清华、牛津,从小到大上名校,&好的教育&几乎伴随一生;作为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却嫁入需对公婆行叩拜礼的&传统&家庭,但依然和丈夫相亲相爱了一生&&可以说,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不论命运多艰,身上永远充溢着一种无怨无悔的向上之气,到了老年,脸上的淡定从容更是散发一种别样气质。
她和钱钟书先生的女儿&&钱媛同样是一位才女,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英语系教授,虽然于1997年去世,但&我们仨&的故事,至今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那么,在杨绛先生眼中,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好的教育,榜样的作用很重要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豪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爸爸在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任上,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他当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位军阀到上海,当地士绅联名登报欢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他的属下列入欢迎者的名单,爸爸不肯欢迎那位军阀,说&名与器不可假人&,立即在报上登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上海沦陷时期,爸爸路遇当了汉奸的熟人,视而不见,于是有人谣传杨某瞎了眼了。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
我们对女儿钱瑗(小名阿圆),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和孩子在一起,要让孩子玩着学
钟书从来摆不出父亲的威严,他比女儿还要顽皮。
阿圆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有一次,阿圆大热天露着肚皮熟睡,钟书就给她肚皮上画个大脸,被我一顿训斥,不敢再画。每天临睡他还要在女儿被窝里埋置&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得意大乐,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女儿临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却百玩不厌。
除了逗女儿玩,钟书也教女儿英文单词,见有潜力可挖,还教了些法语、德语单词,大多是带有屁、屎的粗话。有朋友来时,钟书就要女儿去卖弄。&我就八哥学舌那样回答,客人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自己很&博学&,不免沾沾自喜,塌鼻子都翘起来了。&阿圆在书中写到。
钟书写《围城》时,对女儿说里面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圆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后来他写《百合心》里,又说里面有个最讨厌的女孩子就是她。这时阿圆稍微长大些,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钱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后来连我都不知道稿子藏到哪里去了。
&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而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好的家庭,要有好的夫妻关系
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诗人辛笛说钱钟书有&誉妻癖&,钟书的确欣赏我,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写作,对我的鼓励很大,也是爱情的基础。同样,我对钱钟书的作品也很关心、熟悉,1989年黄蜀芹要把他的《围城》搬上银幕,来我家讨论如何突出主题,我觉得应表达《围城》的主要内涵,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那就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意思是&围城&的含义,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钱钟书很赞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觉得这个关键词&实获我心&。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文章来源:壹心理)
是啊,似乎每个宝宝都会有这么一阵子。&你好好说!&如果我们这样规劝孩子,百分百无效,因为说这话的时候,你想的是快点终结哭的现状,却没有明白他啊&&
孩子为什么会哭闹?
孩子哭那真是天经地义啊。从出生开始,他们就知道饿了、困了、痛了要用哭来表达。慢慢长大,玩具找不到、东西够不着也会哭。如果一哭,我们就紧张兮兮,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在意和格外关注而更起劲。
而且孩子一哭闹,我们总是习惯性的第一时间想&灭火&&&让他们停止哭声,本能的反应就是&你别哭&,&你不可以乱发脾气&,&你得好好说&。但是你想要的结果,并不是孩子想要的,你完全没关心孩子的着急,没有帮忙解决他的问题,比如&妈妈,我打不开这个盒子怎么办?&,&我想拿桌上的水杯喝水,但我够不着!&
孩子眼中,我们&一厢情愿&想收拾现状,却又完全不顾他的需求,他干嘛要听你的话停止哭闹呢?其实孩子很简单,你找到原因,能帮他解决问题,一切OK。
平静处理是王道,等孩子平静是必要环节
如果孩子哭,我们一惊一乍,他只会更起劲。但不理不睬,任他哭泣,也是绝对不行的。因为3岁之前,宝宝对我们关心或是漠视的态度非常敏感,如果他哭了没人搭理,不安情绪就会陡增。
所以如果哭闹的时候要给予回应,但一定要保持平静(即便内心是抓狂的)。请记得,即便你已经猜测到原因,也先等他平静下来后,再帮他解决问题了。如果着急着想当好人,那只会让他以为,哭能见效,下次还这样。
你可以蹲下来,看着他,慢慢和他说,&宝宝,不着急,妈妈在呢。&如果他不哭了,我们就可以肯定他,&恩,现在你没有哭,很棒。&然后可以抱抱他。
一般感受被关心和安慰了,我儿子基本都能平静。但是也偶尔会有很难缠的时候,你刚安慰好,他又开始哭。如果说2岁之前,转移注意力能让宝宝平静的话。2岁以后,这个方法就完全不顶用了。这个时候,我就抱着他(让他知道,妈妈还是关心他的,千万不要这个时候说,你怎么又哭了,妈妈不理你了),平和地看着他,但什么也不说,或者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喝口水什么的。这个时候,千万别啰嗦什么&宝宝,你别哭了,好好说&,原因还没找,啰嗦就是挑战宝宝的极限。
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儿子在吃饭,他没够着前面的汤碗。大概大家都管自己吃饭,没注意到,他一着急就哭了。一见我抬头看他,刚带着哭腔的脸立马正常了,以为我会知道原因。见我一下子也没明白,刷得立马又哭起来。每个大人都有看到过孩子神奇的&一秒变脸&吧:)
帮助表达很重要
孩子终于冷静了,我们就可以问了,&你刚才怎么了?&宝宝不一定会说或者也未必说得很清楚。但你脑子里大致有了几个答案,可以问问他是不是这样的原因啊,帮着他表达出来。要知道,让孩子学会表达对于他的一生都很重要,尤其是小男孩,在这方便就需要更多的引导。&你刚才是因为车门打不开是吗?&我们要努力引导他们说一些。&是想找妈妈帮忙吗?&他肯定会点头或者说是的。原来到这个步骤,我总是会应着他要求帮他打开车门。
但后来我的死党,儿童心理学方面的教授告诉我,因为要尽可能希望孩子多表达,所以不要直接帮他解决问题。最好再有个交流,比如&你刚才是怎么拉车门的?&
不要忽略事后复盘
做完了这些,孩子们通常会心情转好。通常这个时候我们也就长舒一口气,心想终于搞定咯。但我们却忘记了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孩子如果按照你说的做到了,比如&不哭了&,&开始表达了&,我们就该给孩子鼓励,比如亲亲他,告诉他你今天的哪些哪些表现真的很棒,妈妈为你感到自豪。
然后记得趁孩子心情好,赶紧跟他回顾一下整个过程。我们在面对孩子哭闹之后,容易忘记去回顾,但恰恰很重要,能加深记忆哦。在经历过同样的情几次之后,宝宝就能完全明白,我哭是没有用处的,还不如好好说。
对了,如果前一阵他还好好的,突然大哭起来或者难缠,然后抱着你非要这样那样,明明他会的,也突然要你帮忙,各种懊恼、像发泄,那多半是他对你的不陪伴已经到忍耐极限了。这回当然是你的错,你得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专心地陪上他一会儿。
(文章来源:壹心理)
Z独立、随和、谦让、专业能力又很强,大家都认为她非常优秀。但是她对自己的评价却不高。她认为自己敏感、脾气差、不讨人喜欢,觉得很自卑,也活的很累。她常常会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但是当别人真的夸奖她时,她又会心虚,怀疑别人的夸奖是不是真心的?是不是在讽刺她?她的这些表现,我想跟它的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爱发脾气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灾难
Z跟我是发小,因为家离得不远,小时候我经常去她家玩,但是她的爸妈一回来,我通常都会以各种理由迅速逃离,要不然我就会听见Z的爸妈那些恶狠狠的咒骂她的话,&养个猪还能割肉吃呢,你什么用都没有&,&考这么差,你怎么不去死?&、&你这个废物&、&衣服弄的这么脏,你是猪么&,别说是Z自己了,我都常常怀疑她是不是捡来的,但可惜,并不是,因为Z的父母对她的弟弟也是同样的口气。
在无休止的谩骂中,Z越来越沉默,抱着一定要远离父母的信念,拼了命考上了一所A类大学,远走他乡。但是大学的生活也并没有想象中的舒心,Z同室友的关系很不好。因为她经常因为打水、收拾卫生、开关灯这样的小事指责宿友,唠唠叨叨不停。
终于有一天,某个舍友忍不冲她说,&Z你太刻薄了!你为什么总是骂人?!你太讨厌了!&。当时Z就懵了,因为舍友的这几句话,正是她一直想对自己的父母说的。
什么时候她变的和自己的父母一样了?
爱发脾气的父母,很难培养出性格平和的孩子
Z透露,她的爸妈脾气,还不是家族里最差的,最差的是她的爷爷、奶奶,在她的印象中,爷爷奶奶整天都在冷着脸指责所有的人。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边很多坏脾气的人都是&遗传&的。家里的爸爸妈妈爱发脾气,儿女有样学样,性格也火爆,在外面容易和别人发生分歧,遇见事情常常以发脾气来表达观点,以谩骂来解决问题,整个家庭时常充满火药,走到哪儿都能引爆。
《欢乐颂》里樊胜美就曾无奈地表示,&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宿命,改变不了的。&之所以改变不了,是因为我们出生的第一个家,也就是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和生活影响,就像基因遗传一样可怕。
Z说,她知道不应该对孩子发脾气,但是,每次孩子处理不好自己的事情,她就会很生气,不自觉的就会提高分贝,冲着他嚷嚷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有一次,她骂的狠了,孩子特别可怜的缩在墙角,她突然就想到了那时候小小的自己,觉得自己同父母一样残忍、可恶。
Z在愧疚中开始反思,对于她自己的原生家庭,她虽心有不满,已经无力改变。但是对于孩子的原生家庭来说,她觉得自己应该做的更好一点。
爱发脾气的父母要好好修炼
Z仔细的回想,她每次冲孩子发脾气时的原因和场景,最后发现,其实自己孩子根本没有什么大的做错,只是不按时做作业、考试不及格、玩耍时打了同学、在公众场合大声喊叫、不给买想要的玩具时任性、耍赖而已。
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她每次都会发脾气么?也不是。当她心情好的时候,她就会耐心的跟孩子讲道理,而当她情绪不好,内心正窝着火的时候,碰见孩子淘气,她就会内心蹿出一团火,开始把所有的负面情绪和孩子的行为联系起来,并通过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冲他发火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不乖,不听话。
Z开始尝试管理自己的情绪,她给自己立了个规矩,不管多生气,都不马上对孩子发脾气,而是立即远离孩子。
在远离孩子的这段时间,她会给自己倒杯热水,然后深吸一口气,心里默默的开始数数,从1数到100,再从100数回1,一直数到自己不那么生气,然后缓缓的把热水喝完。如果还生气,就听会些轻柔的音乐,或者找张纸,把所有的不满写出来,然后撕碎扔掉。
当她做完这一连串的事情,她发现自己已经恢复了理性,不那么生气了,甚至有点记不起刚刚为什么生气。
就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对孩子发火的频率越来越低。
当我问她这样做会不会很累,Z同学很平静的说,一开始真的很难,但是每当我这次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下一次管理时就会简单一些,练的次数多了,就会好起来。
已经发了脾气,一定要做好善后工作
我们已经认识到对孩子发脾气是不对的,但是谁也不敢保证,永远不会对孩子发脾气。偶尔发一次脾气后,我们又该如何做好善后工作呢?Z的方法,我们可以试试。
发了脾气应该道歉
Z同学说,如果她没控制住自己,对孩子发脾气了,说了不好的话,她会在平静下来后,立即为自己的情绪失控跟孩子道歉。(她一再和我强调这点很重要)一开始,她还会觉得拉不下脸来,也不要认为这个举动没必要,但是,通过观察,她发现,这个举动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当她开始为自己发火的行为道歉,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乱发脾气是不对的。当她不带负面情绪的沟通,孩子也安静下来听她说话,这时她再跟孩子解释,刚刚为什么会发火生气,孩子一般都会容易接受。
发脾气后,要解决问题
Z同学说,之前看见孩子玩游戏不写作业,她立刻火冒三丈,训斥完孩子后还会丢下一句,&作业是你的,我再也不管你了,你看着办吧!&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情绪是发泄了,但是并没有解决问题。下次孩子照样&恶心不改&。
后来,她改变策略,在发完脾气后,拉着孩子一起分析刚才的事情,直接指出刚才的事情孩子哪里错了,怎么改正,并提出如果再犯时如何惩罚。效果出奇的好,孩子很少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Z的故事讲完了,在我看来,她并不完美,她偶尔还是会对孩子发脾气,但是她努力的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的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长氛围,非常值得尊敬和学习。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一个的过程,我们在反思的同时也变成了更好的自己。当我们学会情绪平和的与孩子沟通,就会发现亲子关系原来可以如此温馨和简单。
(文章来源:壹心理)
人际关系不好?因为父母压迫没童年!
自卑没有自信?因为父母打骂不会鼓励!
学习成绩不好?因为家庭没有学习氛围!
婚姻情感不顺?因为我是单亲家庭!
许多人就这样固执的把自己&挂&在过去,利用「如果当初不是&&」或「心理学家都说&&」作为维持现状的借口,但他们从来没想过为什么有些童年悲惨的人能成就自己?所以他们也从来不知道心理学家所说的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其实是可逆的。
在这方面我个人就特有感受,从小生活在一个纷争不断的家庭,可以想象我的童年是多「曲折」,属于曲了360度,折了十八弯那种。照理论来讲我应该是自卑到没脾气、高傲到没朋友、贫困潦倒、生活凄惨、感情失利、投资失败、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但我却发现童年经历虽然给自己留下阴影与创伤,可长大后却还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对于阴影与创伤修补反而成就了我一些独特的品质。最好的例子就是当我走出自卑找到自信后,我发现无论做什么我再也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为我有足够的经验去处理这种心态。
要想知道怎么修补,就得先知道原生家庭对人生有什么影响。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童年经历会影响个人人格(性格、情绪)而埃里克森算是把这些影响细分到了极致。
&&&&&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 & 儿童期(1.5~3岁):自主对害羞/怀疑
&&&&&& 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
&&&& &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
&&&&&&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 &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
&&&&&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对绝望期」
根据他的理论,人生就像游戏升级打Boss,每个阶段你完成了某个任务就会获得某种品质,没能完成就得到相反品质,完成一半得到不完整的品质,完成过头又会得到过分的品质。
而父母家庭扮演的角色就是陪练,帮助孩子成功完成任务,这就是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理论远没有这么简单,这里只是让你容易理解)它之所以重要,就好比建房打地基,前期获得某种品质越稳固越好,可以帮助后期其它品质的获取与建立,反之亦然!
而父母在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是人生初期最重要的伴侣,他们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孕前教育、学前教育、亲子教育就是希望给予父母足够的知识去正确引导孩子。
那悲惨童年就没得救吗?
房子地基没打好建歪了很难调整过来,但人生却不一样。对于人生儿童期留下的一些缺憾反而可能促成一个人的成长。
埃里克森提出,从成年期开始人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长任务,其实还肩负着另一个巨大使命,就是去补完童年缺失的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成年后你可以对早期的行为思想决定做出评估,并且分析它们是否适用,进而改变,重新设定人生轨迹。你开始对自己负责任,而不是让原生家庭的创伤一直伤害自己!
因此人可能经历一次或多次人格&再生&。而我个人认为,原生家庭给你造成的某种缺陷越严重,就可能在后期补完过程中给予人更多相关成长,从另一角度成就人的一生。(这就是我所经历的)
如何对人生进行补完
艾瑞克-伯恩认为,人现在的所有行为与决定,都建立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换句话说,你现在之所以不喜欢社交,是过去经历过什么让你做出这样的行为决定。所以人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现在的行为,去了解过去经历对自我的影响。
我的自卑感就主要源于家庭贫穷与学习成绩差,但在那个年纪的我并没有如此高的自我意识,也没有人指导我该如何做,这是大多数人会面对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是经历与学习帮助我提升了意识,通过学习我开始意识到内心深处是什么在影响自已,也意识到可以通过双手去赚钱摆脱这种窘境。
所以你就是学得太少,脑子还没有开悟,所以每天困在原有的思想境界无法跳出来,所以少打麻将多看书!
接受或调整
通过评估童年的影响来决定现在的行为,选择接受或是调整,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调整,有些创伤你只要接受,人格就得到了升华。有些情绪你只要学会与之相处,就可能得到改善。核心是这次的行为是你自主判断的结果,是你主动选择的结果。
我的所做的就是摆脱学习差对我的影响,而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误打误撞,在那个时候我主动给了自己一个任务,就是自学英语,因为上学时我最怕的是英语,所以我打算挑战最怕的。(这就是我的调整)
万没想到在自学英语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是脑子笨而是不用心学,一但用上心我的英文水平提升得非常快。对最畏惧事物的挑战成功,让我打破壁了学习成绩差的壁垒,从而立刻找回自信,而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实践上所以它非常牢固。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你,其实人生是一个补完的过程。你、我、他其实都一样,我们都面对着原生家庭留下的缺陷,唯一不同的是我们选择用何种方式去看待它。&
(文章来源:壹心理)
梦想,就是你最渴求的人生选择,执行并实现你的梦想,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活过一遭的最鲜明的证明。
在我们这个国家,无数人活不出自己的梦想,甚至不敢去尝试活出自己的梦想。
但是,他们却可能期待别人替自己活出梦想。
这是中国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常见的一个冲突,中国父母们常常是苟且地活着,梦想不再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但他们却将实现自己梦想的希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这一方面会成为孩子生命的重担,另一方面,孩子自己的梦想被压抑被扼杀,不得不带着巨大的不情愿去被迫追寻父母的梦想。
因自杀而震惊全国的上海海事大学的女研究生杨元元,读本科时,妈妈跟着她,读研究生时,妈妈仍然跟着她。
跟着她做什么?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跟着她去看自己梦想的实现。
譬如,去上海读书就不是杨元元的梦想,而是她妈妈的梦想。杨元元希望的是远离湖北去大连读书,而她妈妈年轻时来过上海,上海这个中国头号大城市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她梦想着去上海生活,她似乎实现不了这一点了,她将这一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她不允许女儿有其他选择,而必须按照她的选择去生活。
如此一来,杨元元的人生就没有了自己选择的机会,她的人生就没有了&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的机会,最后她选择了自杀。
真的不是上海海事大学逼死了杨元元,而是母亲强加给她的东西扼杀了她的精神生命。
没有谁愿意活在别人的梦想里,哪怕这个梦想最终实现,哪怕这个梦想令自己站在世界之巅。
美国超级巨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的命运即是一个证明。她功成名就,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巨星之一,但是,她癫狂了,她近乎发疯,她背叛前途无量的正牌男友贾斯汀,与默默无闻的坏小子们瞎搞,她滥交,她穿裙子被拍到不穿底裤&&
她最疯狂的举动,是将自己迷倒众生的一头秀发亲手剪掉,剪掉以后,她看着镜子里光头的自己喃喃自语:&妈妈会疯掉的。&
在治疗中心,她疯跑,一边跑一边喊&我是冒牌的,我是冒牌的&。
她跑出治疗中心,求街上的普通人与她合影,那时她笑容灿烂。
她到底怎么了?
从她自己的话中可以找到答案。她说,她最痛苦的是失去了童年。布兰妮的妈妈有一个明星梦,但她没有实现,她决定在女儿身上实现。布兰妮2岁起,她就带着女儿四处奔波,寻找各种可能,将女儿送上荧屏。最终,她极大地实现了这个梦想,女儿成为天后。
但是,这不是布兰妮的梦想。布兰妮说,她的梦想是做一个普通女孩,有快乐童年的普通女孩。
她的那些看似疯狂的举动,其实都指向一点&&毁掉妈妈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梦想,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她与普通人合影时的灿烂笑容,是她在追寻自己的梦想。
她剪掉秀发时说&妈妈会疯掉的&,其真实的意思是,妈妈,我知道这样做你会疯掉,你就疯掉吧,无论如何,我的人生我做主。
她毁掉自己一切看似正常而美好的地方,就是因为她将这一切与妈妈的意志挂上了等号。
不叛逆,无独立。
但是,要命的是,很多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期望真的是美好的,而一旦这些美好都被我们视为是父母的意志,那么变烂似乎就成了自己的意志了。这真的是一个误区。
可以说,布兰妮没有学会用优雅的方式去追求独立。或许,在她的意识中她也觉得,独立是对妈妈的背叛,她有罪恶感,那她就只有用有罪的方式去追求独立了。
如果你不想有杨元元或布兰妮的命运,你可以对自己说,我不必活在父母的梦想中,我要活在我自己的梦想里。
写到这里,我一下子明白,我那位高中同学为什么高考发挥失常,本来可以轻松考上北大清华的他最后只能去南开大学。因为,去北京大学是他爸爸给他的梦想。他有一个叔叔毕业于清华,叔叔后来与爸爸失和,结果爸爸一直期望他争气,考上号称中国最高学府的北大。
看起来,爸爸的梦想是没有错的。但是,每个人的梦想自己去追寻,只有弱者才将实现自己梦想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我去欧洲旅游时,非常惊讶地发现,国外的老人,一个个看上去都非常有尊严,而在广州,我觉得广州老人们七八十岁后似乎普遍失去了生命力。现在我明白,这是因为,欧洲的老人不管多么老,他们仍然有自己的追求,他们不会像中国老人一样把兴趣都放到带孩子上,如果没有孩子可带活着就没意思了。
我最喜欢的杂文家王小波一篇文章中写道,他认识的美国一个老太太,六十多岁了,竟然有一个几千英亩的农场,而她的唯一帮手是一条狗。不光如此,这个老太太还在谈恋爱。
我想,她能有这么强悍的生命力,是因为,她有梦想,而且是自己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整天看着自己的孙子辈,并期望孙子辈去活出自己没有活出的梦想。
无论如何,我希望你们能知道,你真的没有必要去活在别人的梦想中,你来到这个世上的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去追寻属于你自己的梦想。
(文章来源:壹心理)
一个周日的晚上,我们从教堂回来,两位育儿经验丰富的年长的朋友,给了我先生一些善意的建议。我觉得醍醐灌顶,我可以选择去纠正或者放任自流。这就是我突然意识到的一些学步儿的坏习惯。
我和几个朋友聊了一会儿,然后我们互相道别,我和我先生一起取车回家。
&我们需要谈一谈---关于Joshua。&我先生说。
额,为什么我们需要谈论我们可爱的孩子?是他做错了什么吗?
&没问题。&我回答,心里充满了疑惑。
从教堂回到家里大约有20分钟车程,所以我们有很多时间聊天。
&L先生和夫人注意到Joshua的一些不太好的行为。&
真的?他们说的是我的孩子Joshua吗?
我这样想着,并没有开口。
&比如说,当你和别人交谈时,Joshua不断地去抓你的眼镜,把它从你脸上扯下来,而你并没有制止或反对。&
恩&&是的,我记得是这样。
&当你和别人聊天,他总是打断你们&&而你,每次都立即回答他。&
是的,情况的确如此。但是,这有他们说的那么糟吗?
&L先生和太太是出于好意。他建议我们能教Joshua去尊重别人的东西和对话,哪怕他还只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先生看着我,等待我的回答:&对此你怎么看?&
讲真,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情。每个人都说Joshua非常好,因为他从来不像大多数学步儿那样打人咬人,也很少乱发脾气。
说实话,其实一开始我是很抵触的。你有过同样的经历吗?一个好心的亲戚、朋友,甚至路人,试图给你一点建议,而你像一只受伤的小猫一样,即刻退回到一个角落,挥舞爪子,发出低低的嗞嗞声,来回应所有建议。我感到我做妈妈的方式受到挑战和批评,我想要保护自己。
然后在花了几分钟让自己平静下来以后,我可以深入的思考了。我知道这些年长于我的朋友,他们没有任何诋毁我的不好的动机,他们只是想我做一个更好的妈妈。他们在育儿的道路上经验比我丰富得多,也走了一些弯路。而我只是一个新手。
我决定接受他们的建议,看看会发生什么。
我花了几天,几周,几个月来纠正我之前从未留意过的孩子的习惯。和其它规矩一样,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我的孩子习得了一些礼仪,最后停止了坏习惯。
你有留意过以下这些学步儿的这些常见的坏习惯吗?它们可能存在于孩子日常的每一个环节中:吃饭、学习、玩耍等等&&因为它是如此细微平常,以至于我们常常看不到它。有时候需要一个局外人举着大灯向我们指出,我们才会意识到:&哦,这样是无礼的。&花几分钟时间检查思考下这个列表,是否你能在孩子的生活习惯中找到它们:
拿别人的东西
孩子喜欢的东西可能不一样,最常见的有:首饰、眼镜、手机、钥匙、钱包、尿布袋等。孩子会一遍又一遍的伸手去抓吸引他们的东西---他们可不管东西的主人是谁!毫无疑问,孩子是可爱的,你可以将他们的行为理解为正在学习和探索,但是他们需要学习的还有&边界&。
这么说吧,我想你也不会让孩子在候诊的时候研究坐在旁边的阿姨的钱包怎么打开,对吧。教他们不要乱动别人的东西。
打断成年人的谈话
我的孩子们真的是一群小话唠,他们可以一直不停的说说说,甚至有时候我不得不宣布:&接下来15分钟,每个人都不要说话!&这样我们才能有片刻的安静。事实上,我发自内心的鼓励沟通,但是即使是学步儿也能学会轮到他们的时候再发言。
当我的孩子迫不急待地想要打断其它人的谈话,我会把手指放在他们小嘴巴上,说:&请等一会儿。&这时不要和他们说得太多,否则下次他还会插嘴。现在我们都在学习这个打断规则&妈妈和孩子都得到了尊重,并且我的孩子们喜欢它。
吃别人的食物
你有被你的学步儿抢走一块松饼的经历吗?是的,这种事曾经发生在我身上。一周能有几个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餐是非常棒的,因为这是非常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
给孩子一个自己的餐盘,并且他只能吃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如果你允许他从妈妈爸爸姐姐的盘子里抓东西来吃,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把手伸到你的朋友或者家里客人的盘子里呢?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他们需要你的指导。教他们,他们唯一可以吃的,只有自己面前盘子里的食物。
咬、推、打
完全诚实地说,我的孩子没有咬人和打人。在我们家,伤害别人是一个大写的&NO&---不能撒谎、咬人、打人,推搡、偷拿东西绝对是我们重要的家规,一旦违反,我们会立即处理。在我们家,任何一个孩子故意伤害别人,他们将受到惩罚---每一次。
我知道这样其实挺烦的,但是如果你持续的在每一次发生的时候像这样强化,那么你的孩子将会真的意识到问题(而不是直接跳过),从而停止咬人、推人、打人的不良行为。
也许你将为此花费三年时间---我不是开玩笑,孩子有时候比你想像中更加&顽固&,但是请不要放弃。我们应该在生命的早期就懂得不可以故意伤害别人。老实说,如果在学步儿身上纠正了这一点,以未来的几年中,你将不必不断的为应付&捣乱份子&而头痛---至少这是我的经验。
不把自己拿出来的东西还原
我听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你的孩子可以自己把玩具拿出来时,那么他也完全有能力自己把它们放回去(If your child is old enough to pull out a toy,he is old enough to put it back.)。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其中道理却很明白。这最基本的习惯,至今仍有很多成年人做不好。然而你也可以选择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把它养成。
在孩子玩完小汽车或积木,准备去做下一件事之前,对他说:&现在我们让玩具回家吧!&让这个过程轻松、好玩,同时也确保孩子自己在打扫&战场&,而不是你包揽了全部的工作。相信我,这小小的一课将对孩子的一生都产生影响。
扫除学步儿的坏习惯是否已被你列入本周事务之一?不要太担心,妈妈们,坚持不放弃,你的努力很快会有巨大的回报,你会看到你咿呀学语的宝贝,长成一个彬彬有礼的儿童、小学生、少年、青年和大人。为了这个目标,开始教给他们良好的行为---从现在开始!
(文章来源:壹心理)
1、威后:包办型溺爱
楚威王的妻子威后,剧中的她在谋取地位上手段高超,不显山不露水之间就逼死向妃、莒姬,气死威王,成为楚国真正的掌权者。她一度权倾朝野、只手遮天,早早的为一双儿女想好了出路。儿子芈槐继位成为楚怀王,原本应该母凭子贵稳享荣华的她却事与愿违。经过艺术加工的楚怀王好色昏庸,一度险些葬送了楚国。
再说威后的女儿芈姝,一降生就注定了公主命,威后对她百般呵护,从小就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在威后的羽翼之下柔弱地成长,最终就养成了不自信、没主见的性格。得知自己被秦宫里的人陷害时,除了哭泣抱怨,毫无斗志,更没半点主意。在与魏夫人的宫斗中,更是节节败退,毫无还击之力。
挫折和委屈,于是家长从小就为孩子做好一切事情,儿时拥有美好单纯的快乐,这样就会一生快乐,这样的美好愿望并没有错,然而我们却总能看到这种美好愿望背后存在着过度保护,过度限制,过度替代的误区。这类包办型的家长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常见。今天的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太多的爱,希望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顺顺利利,不忍心看到他们受到一点
2、芈姝:放纵型溺爱
剧中芈姝的结局是什么?在权力之争中失败,最后身陷囹圄。剧中的芈姝在外界因素上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出身高贵、相貌倾城、才艺过人,又与心上人秦惠王结为连理。按理来说,这样的女人一定会成为人生赢家的,她失败的原因除了威后给她造成的性格缺陷,还要归结于她对儿子秦武王放纵和溺爱。
有关专家指出,放纵型教育方式的父母甚至不对孩子提出任何的要求,而是让其自己随意控制,协调自己的所有行为。放纵型的教育方式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好处,但缺乏教育,不负责任。这种方式教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倾向,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很少替别人考虑,以自我为中心。
3、芈月:严于教导,适时放手
芈月无疑是剧中最成功的女人,她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自己,更体现在她的孩子身上。她性格独立,儿子贏稷在她的熏陶之下也逐渐形成了坚毅的性格基础。虽然剧情上芈月也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但是她所做的一切筹谋都是为了秦国的强大。当儿子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芈月选择了退居幕后,让她的孩子当上了真正的秦国君主。
心理,最后可能会自暴自弃,什么都不做了。我们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事情,学会加快自己的速度,知道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达到这个目的就好了,千万不要教条,让孩子觉得家长刻板而冷酷。家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或许这是教育孩子的中庸之道,既不放纵也不包办。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放手的点要拿捏准,家长放手让孩子做事情要逐步进行,不是一下子什么都不管了,走向另一个极端。家长一下子什么都不管,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觉得事事都难做,事事都不成功,心里憋气窝火,觉得自己很笨,挫败感油然而生,对做事情产生极大的抵触
我们一直在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又有多少个家长能够做一名称职的老师呢?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有所差异,所以孩子的教育也要因人而异。
(文章来源:爸妈在线)
在弗洛伊德之前,人们对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还只认识到父母教会孩子的行为,例如说&你好&和&谢谢&,早上起床叠被子,不要吃手,那不健康。但是弗洛伊德把这一切上升到了另外一个全新的高度,他认为,父母可以通过影响孩子的潜意识,改变孩子看待自己和看待世界的态度。通过他们的行为,父母可以塑造孩子长大后的人格,更好或者更坏都可以。
在当时他的观点备受争议并且被当做疯子一样忽视了,但是在一个世纪之后,他的观点逐渐被接受,并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的假设在很多自助活动中都有所体现。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自助研讨会第一次出现在了西方,用于帮助人们去表达他们被压抑的情绪,并且人们在愤怒中发现很多被压抑的记忆和糟糕的童年创伤,但是很难说这事是否真的发生过。
进入二十一世纪,孩子讨论父母的缺点,并以此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已经非常常见并且可以被社会所接受。这在任何一个支持小组、研讨会和心理治疗中都是最普遍的话题。个人成长的讨论中充满了自怨自怜的故事,父母没给我足够的赞赏或者间接地为我现在生活中的危机承担责任。
可是如果我们这样责怪下去,我们责怪我们的父亲给我们造成了什么问题,那我们的父亲也可以责怪他的父亲给他造成了什么问题,就好像这样我们就有了借口不为自己的现在负责任。
今天,父母皆祸害这个概念已经那么的常见,常见到成了一种陈词滥调,&妈妈小时候没给我足够的拥抱,所以我们喝醉了然后去飙车吧。&类似这样不负责任的话。
自我改善和自我放纵之间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很多人都在这种情况下都跨过界限,进入了自我放纵的区域。
那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少呢?
想象有一对同卵双胞胎,一样的样貌、一样的智商、一样的基因,然后在他们出生时立刻把他们分开,带到两个距离遥远的城市分别养大。
如果你可以去追踪这对双胞胎,给他们人格测验、调查表、研究他们的行为和人生选择。那么他们会有多少相似或者不同?同样的基因,但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原生家庭、不同的人生经历。
科学家们已经做过这个试验了,他们把上百对双胞胎分开,并且发现我们人类45%的人格和行为模式来源于我们的基因,另外55%来源于我们的环境,生活条件和个人经历。
这就已经很有趣了,但是科学家还发现在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双胞胎也会呈现出45%的相同和55%的不同。这意味着什么呢?父母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性格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换个说法,父母决定的是我们很表层的东西,例如我们喜欢哪个球队,喜欢什么样的着装,喜欢什么样的娱乐,但是他们并不影响那些重要的事情,我们的自我价值,内向还是外向,政治观点等等,至少他们不会通过行为去影响我们。你害羞不是因为你的父亲从来不跟你交谈,或许你父亲的确不怎么跟你说话,但这不是你害羞的原因。
但是我和我的父亲很像,为什么?
当然你会像你的父亲,你和他有50%一样的基因。害羞的你认为你的父母忽视了你的整个童年,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忽视你,他们只是一样的害羞并且不会表达。
研究表明,孩子和父母相似的人格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不是环境。
爸爸很内向并且不会表达,所以你责怪他,他让你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但是当你长大了,也一样的内向和不会表达,因为你们有着一样的基因,所以这不是你的选择,也不是你父亲的选择。
妈妈喜欢数学并喜欢帮你做数学作业,所以你以为你从她那里学来对数学的热爱。但是,事实上你只是继承了她在数学上的天分,并且喜欢和她一起做作业而已。
爸爸有愤怒的问题。你以为你无意识的学到用愤怒去处理冲突,所以现在你也有愤怒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是爸爸教你的,这只是你继承的基因。
这意味着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变成什么样没有一点影响吗?不是的,只是影响很小,比弗洛伊德认为的小,比我们大多数人想的都要小。
我们45%的人格是基因决定的,55%是我们的环境和人生经历所决定的。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只是这55%的环境和人生经历里的一小部分。父母只是环境的一小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
那些虐待孩子的父母呢?
显然的那些施虐的父母伤害了他们的孩子。但是只是因为他们给孩子一段痛苦难忘的创伤经验,而不是因为他们是父母。
童年创伤就是童年创伤,无论是谁造成的,父母、老师、学校的恶霸,或者邻居家的狗。
曾经有人说孩子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取决于他们婴儿时期和父母的关系。但是研究发现其实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取决于任何一个在婴儿时期照顾过我们的人,无论是父母、阿姨、还是我们的玩具熊。
事实上,很多研究都表明,很多的创伤都来源于我们的同龄人,我们在童年的社交生活长远的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知,我们的自我价值,和我们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在好环境里遇到糟糕的父母要好过在糟糕的环境里遇到好父母,环境永远是最重要的。
也许有的人看到这会说,那我就把一切最好的都给我的孩子,其实,过度的保护和纵容也会毁了你的孩子。因为,这和父母没有关系,父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你不可能完全的毁掉你的孩子,也不可能让他们完美。让他们顺其自然的成长就好了。
这到底是谁的错?
对于孩子来说,任何事情都是困难的。孩子总是需要帮助、支持和指引。通常情况下都是父母为他们提供这些。于是,对于孩子来说,我们通常会相信我们的父母是完美的,是不容置疑的,这种信念让我们觉得安全。
但是,在我们长大的某个节点,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父母也有缺陷、有问题,有时候还是很严重的问题。
更糟糕的是当我们二十几岁三十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也有问题,我们的问题和父母的问题很像。所以我们忍不住认为这中间一定有什么必然联系,这种相似太难被忽略了。
每个父母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有些会带来更多的伤害,当我们成为父母,我们也会伤害自己的孩子,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基因根深蒂固,另一部分原因是你不可能去完全的控制孩子长大的环境。
抓着父母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不放其实是孩子的心态,一种让我们感觉自己可以被修复并且责任都在外界的心态,这种心态让我们觉得安全。我们可以理解这种心态,但也必须放手。
我们可以把真正的成人定义为,不再幼稚的期待我们的父母应该为我们提供一切。接受我们的问题不是父母造成的,我们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并且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基因和过往的人生经历,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这之外的一切。
雨天晴知己主义观点:
我们会认识到,我们的父母没有给我们挖坑,而是在他们的人生中拼命爬出自己的那个坑。那个施虐者也曾经被虐待过,那个忽视我的人也曾经被忽视过。这并不是他们的错,甚至从某一个节点开始,是谁的错就不再重要了。因为无论是谁的错,这都是你的人生,你的责任,所以如果那是一个很大的坑,就从现在开始爬吧。
(文章来源:壹心理)
1-2岁孩子:不字当头
这一时期宝宝的主要行为特征:喜欢说&不&、固执己见、霸道自私、超强占有欲。
行为分析:这个时期,宝宝的自我意识刚刚萌发,他们不懂得表达自我意愿,甚至有些不明白自我意图,自控能力很差,却又只能随性而为。因此妈妈需要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并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尽量避免&硬碰硬&。
父母陪伴须知:
1、保持好心情。当妈的难免有累的崩溃的时候,这时是最容易跟小坏蛋硬碰硬的时候,所以妈妈尽可能放松自己,不要太累,这样才能对宝宝有耐心。
2、摸准宝宝的生活规律。宝在饿了,困了的时候情绪最坏,妈妈们要摸清这些规律,给宝宝形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争取把他的坏情绪扼杀在摇篮里。
3、对付熊孩子以疏导、绕道为主。这个时期的宝宝倔强且叛逆,妈妈&硬碰硬&不仅自己累,孩子也更胡搅蛮缠,倒不如适当转移注意力,或者让他自己哭够了闹够了,再心平气和地疏导。
4、与其对他说&不许怎样&&不要怎样&,不如管好自己。宝宝在2岁前后,喜欢爬高上低,妈妈要把对宝宝安全不利的东西锁好放好,不然你越不让他动,他越想去尝试。
3岁孩子:平和、有安全感
这一时期宝宝的主要行为特征:乐于分享、友善平和、充满安全感。
行为分析:此时宝宝随着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已经有很好的自我意识和稳固的自我观念,因此情绪发展上会呈现一个稳定的状态。所以会变得更加温顺,乐于分享并依赖妈妈。
父母陪伴须知:这一时期乐于分享的他们,特别喜欢&我们&的感觉,渴望和父母一起散步,希望妈妈能一起陪她做游戏,渴盼得到母亲的关注,更希望能得到来自妈妈的赞美。同时他们还喜欢新奇的事物,乐意挑战一些有难度的事情。
3岁半孩子:内向、焦虑
这一时期宝宝的主要行为特征:内向、缺乏安全感、充满焦虑却又意志力极强。
行为分析:这一时期的他们既缺乏安全感又渴望支配外在的世界,因为缺乏安全感常常表现的口吃、摔跤,甚至发抖。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在不愉快中挣扎着。
父母陪伴须知:
1、理解他的焦虑和不安。他们可能无理到要求你停下手中的活来关注他,甚至不允许父母相互间讲话。但是突然又不许你看他,甚至不许笑、不许出声。其实他是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2、尊重他的朋友。对于三岁半的孩子来说,朋友对他很重要,不管他的朋友是动物还是人,我们都应当给予尊重和理解。
3、尽量腾出时间陪他玩。此时的他最大的发泄对象是妈妈,所以我们一定要心平气,尽量理解他的行为,不要觉得他这是故意跟你作对。在他情绪低落时安抚他、陪他玩耍,帮他渡过这一时期。
4岁孩子:活泼,喜欢新鲜事故
这一时期宝宝的主要行为特征:乐于接受你的提议,喜爱很多事物、情绪十分极端、对母亲感觉强烈、喜欢说脏话。
行为分析:此时他们发现父母并非全能,自己变得很有力量,喜欢尝试一切新事物,急于表现自我,所以在行为上就表现为:爱冒险,好刺激。精力充沛、活蹦乱跳,有些话唠,喜欢吹牛,有点跋扈。
父母陪伴须知:
1、此时宝宝虽然兴趣爱好多,但情绪容易走极端。父母要适当尊重,恰当引导。
2、对母亲感觉强烈,妈妈要随时配合他的善变,因为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此时他的善变是因为对母亲的强烈依赖。
3、喜欢逾越范围,但是却尊重有限度的规范。所以当他表现出喜欢向外扩张的个性时,父母要多加提醒。
4、对于喜欢说脏话的宝宝,父母此时要谨慎言行,慎重选择电视节目。
5岁孩子:热爱生活,充满阳光
这一时期宝宝的主要行为特征:喜欢粘着妈妈,热爱生活,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行为分析:作为从怀孕辛苦到现在的妈妈,可以有小小的收获,体验自己养育成果的喜悦,因为这时小东西变得懂事了,自我控制能力强了,他甚至喜欢讨好妈妈,对凡事充满好奇,热爱生活和学习。
父母陪伴须知:
1、以妈妈为世界中心的他,喜欢整天围着妈妈转,因此妈妈们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来陪伴孩子。
2、此时宝宝有了很强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知道自己能做到哪些事,哪些做不到,他不会再为了证明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而与大人对着干。
3、他更加崇拜自己的父母,同时还喜欢展示自己的智慧,父母不仅要继续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还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
4、他喜欢与人交谈,听故事,学习新事物,父母要正确引导做好陪伴准备。
5、有的5岁半的小孩,不礼貌,爱打架,这是以自我为中心转变的开始,父母要做好心理准备,正确应对争取平稳渡过。
6岁孩子:敏感、顽固。叛逆
这一时期宝宝的主要行为特征:极度敏感、顽固自负、蛮不讲理、两极分化。
行为分析:他进入了人生的第二叛逆期,以自我为中心,希望事事处处按自己的意愿来,想要摆脱妈妈变得更加独立,又缺乏安全感,所以又非常渴望妈妈的爱。
父母陪伴须知:
1、此时他出于情感和身体敏感期。比如疼痛感增强,所以你会觉得孩子比以前娇气了许多。
2、拿老师的话当圣旨,却和妈妈的关系走向两极化,一方面想摆脱妈妈而独立,另一方面又离不开妈妈,还常拿妈妈当出气筒。特别喜欢和妈妈做对!
3、心理冲突导致健康跌入低谷,容易到处疼痛,黏膜组织易感染,所以父母更要多些宽容。
4、有时他会撒点小谎,但是你可以巧妙地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5、因为物品所属权概念还不是很明确,所以还喜欢顺走东西,父母要正确引导,谨慎处理。
(文章来源:壹心理)
有几项控制严格的研究将知识性早期教学和玩耍性教学作了比较,它们的结论一致:经过早期训练的幼儿,在一些专门测试这些训练内容的考试中,近期分数较高(这并不奇怪)。但这些早先的优势在一至三年内就被冲淡了,而且,至少有部分研究表明,甚至最终成了劣势。早期知识教导没有给长期学习带来任何优势,而更悲剧的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教育还会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在交友和情感发展方面。
来自直接教导幼儿园的儿童成绩低
例如,在七十年代,德国政府赞助了一项大型研究,在一段时间内,比较了五十个以玩耍为主的幼儿园和五十个以知识教导为主的幼儿园。虽然一开始直接教导带来学习上的增进,到了四年级,无论用哪种方法比较,这些来自直接教导幼儿园的儿童的成绩,都低于来自玩耍性幼儿园的孩子。特别要指出的是,他们在阅读和数学方面都更为落后,在交友和情感方面的适应也更差。在进行这些研究的时候,德国正逐渐地把传统的玩耍型幼儿园向知识教导型转化。至少部分由于这些研究的结果,德国扭转了这个趋势,他们回到了玩耍型幼儿园。显然,不像今天的美国教育部门,那个时候的德国教育部门很重视教育研究,并用研究结果指导实际教育工作。
四年级后,优势发生扭转
美国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取得了相应的结论。其中一项由莉贝卡&玛肯负责的研究,专门关注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儿童,大多是非裔美国人。不出所料,在有343个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她发现,那些曾上过以知识性教学为主的幼儿园的孩子,在学习上一开始比那些接受玩耍型教学的儿童更有优势。但是,到了四年级末,这些先前的优势就被扭转了。比起那些来自知识性教育学校的孩子,来自玩耍型幼儿园的儿童学习成绩更好,在校分数高很多。这项调查不包括交友和情感发展方面的研究。
一项持续了23年的研究
大卫&威卡特和他的同事于1967年开始了一项控制严格的实验。他们把居住在密西根州伊普瑟兰提的68 个极贫困儿童分配到三种类型的学前班:
传统型(以玩耍为主)
指导型(和玩耍型相似,但有成年人指导)
直接教导型(注重阅读、写作和数学方面的教导,并使用习题纸和测验)
为了使这三组学生在实验开始时水平相当,分配学前班的时候采取了半随机的方法。除了日常学前班活动以外,这项研究还包括了每两周一次的家庭访问,目的在于指导家长如何在家里帮助他们的孩子。家庭访问的注意力集中在学前班的同一教学方法。这样,传统型小组的家庭访问注重玩耍和交友的重要性,而直接教导型小组注重知识学习技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天恐惧担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