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育缺失的女孩,我们曾经认为根本没有的条件念书,恐怕连英语都没有念过。但是人长的漂亮。这种女孩去了大城市

知道你为什么英文学那么费劲吗?因为你没去用啊! - 简书
知道你为什么英文学那么费劲吗?因为你没去用啊!
—— 写给懒人们从前看《笑傲江湖》,每读到华山派当年那剑宗、气宗之争,总会联想到中西之别。例如所谓的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油画写实水墨写意,西点浪漫中点温暖。虽然令狐冲最终是靠剑宗大师风清扬传授的剑法名扬天下,但也不能因此抹杀他二十年来在气宗门下打的基础。就像我们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早年就是从研习西方油画开始,虽然奔马画得出神入化,其实他的油画同样出名;徐志摩、张爱玲、三毛他们,除了写过我们熟知的代表作,英文作品也非常出色。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这些牛人的启发,或者想重复世纪初官派留学生学术救国的成功,政府推行英语教育的努力一直没停止过。培养国际理念,成为面向世界的人才云云,几乎和计划生育的口号一样深入民心。可惜的是,中国的英语教学长久以来遭人诟病功利性太强,无论是什么领域什么行业,不管是不是需要用到英语或者对外交流,似乎到了某个层次都喜欢让大家拿这个来决一高低,争夺武林盟主。其实功利也没什么不好,或者说就算我们觉得不好也没什么用,因为现实如此,又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改变得了的。所以嘛,与其抱怨,不如找个好办法把它学好。我自问绝对不是学霸,中学时成绩中等偏上一点而已。偶尔被外人赞英语好的时候,心里只有呵呵了。怎么好意思直接说自己其实懒啊,不过在诸位面前不妨厚脸皮一下吧:· 我不看英文书英文杂志报纸(偶尔听点书),因为翻页麻烦又不想捧着,而且读书太慢太花时间。我怀疑自己有阅读障碍,不然怎么会那么没耐心一页页看书(包括漫画书,中文英文都是)。没有读过英文名著经典,初中时唯一看过的是《福尔摩斯》,因为觉得这类型的男人很酷。· 没怎么背过单词,生来记性差,背了几次发现很快不记得,就不白花时间了。· 不喜欢翻字典或者电脑上装什么词霸的,除非有必要或者很想马上知道意思就去查查。反正联系一下上下文就猜到大概意思了,这次猜不到碰多几次总会蒙到吧。· 听力完全是看电视学到的,不过不能看有字幕的,那样怎么欣赏得到演技跟得上剧情啊?(所以很想学韩语的说,哈哈)· 懒得练习写作,因为脑子本来转得就不快,大学的功课老是要写到很晚才做好。普通应付考试和工作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会的话还有万能的互联网对不?当然我也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偷懒,毕竟要懒成我这样也是需要天分的。其实我的英文之所以稍微好一点,纯粹就是觉得英语挺有用,所以也喜欢用而已。万一你和我有几分相似的话,大可不必花大力气去练得那么辛苦。只要你真心觉得英语有用又肯去用,学得好也很容易。我这么懒这么笨都行,你凭什么不行!好,现在重头说起。话说咱们那个年代,小学四年级才开始学英语。刚开始觉得新鲜,所以一直到了六年级成绩还算不错,换算过来可能等于现在二年级的水平吧。第一次觉得英语有用,是小学升初中考试时。那次我语文考试看图作文把里面那女的写成妈妈了,因为正确答案是老师,于是不及格(现在想起都觉得冤)。还好数学英语满分,结果三科总分不多不少刚好凑到重点中学分数线,光荣成为我们学校有史以来语文不及格还可以上重点中学的学生。从此我就对英语这科心怀感激,原来万一其它科挂了,靠它还能有一线生机啊。所以如果说到功利,我对英语的重视也是从这个开始的。后来的课业需要更多的背诵,这个死穴我怎么都解不开,英语反倒可以用猜的。以为选了理科不用背书就前途一片光明了,谁知道自己也不是那块料,于是只好靠英语这根稻草死撑着。应该说我想学好英语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因为其它科太烂了。高考完了大解放,目标从看反胃的新闻转投到各类电视剧和电视节目去。那时候已经出来念书了,于是除了上课写作业就看电视。从来不是抱着学习心态去看的,只是没男朋友无聊打发时间。现在都流行看美剧学英语了,网上各种讨论怎么看才可以学得好的帖子,例如要不要字幕、看几遍、怎样做笔记、记句型之类的满天飞。天哪,我就看个电视,用得着这么认真吗?要是这样我恐怕都患上电视忧郁症了。要看电视就专心看,别老盯着字幕,影响欣赏演技剧情演员脸蛋身材还有好笑的梗。我看的是电视台播的,所以就算看不明白也就算了,现在你听不明白剧情还可以重看,那看多几遍总会猜到剧情了吧?还要看字幕那么费事干嘛?如果你觉得自己水平低老看不懂影响信心,那就从英文动画片看起。我看过英文版的小叮当,和其他版本的都差不多挺好笑的,就是名字变了(大雄叫Nobi,胖虎叫Big-G什么的)。动画片和校园剧还有家庭肥皂剧里面都是很生活化的对白,看多了就会知道很多书里面教得很无趣的俗语和常用语,比看一百本书都记得牢。那个所谓神秘的语感,看多了电视就自然有了,不然NASA送无人机到太空时为什么不光带几本书还要带几段视频?就是指望外星人看看地球人说话可以明白咱们说啥啊!其实比起美剧我觉得电视节目更精彩,因为每出剧都有一个固定的背景,看完了最多也就是了解了那个剧本里头的东西,而且还要追着看否则不连戏。电视节目好就好在五花百门啥都有,选秀节目旅游节目烹饪节目家居装潢节目科普节目宠物节目体育节目真人秀什么的,爱看哪个看哪个,什么时候不爱看了就别看,想重新看了就随时开始,不必去记上回看到哪儿。而且看的范围广了,各类型的东西都知道一点点,可以用来面试时吹吹牛,跟老外扯扯淡。有些人技术性的英语很好了,但老是和老外聊不到一块儿去,或者读写很厉害听说老不行,多看看这些节目一定有帮助。如果一定要看字幕,倒不如看配英文字幕的中文电影或者电视剧,那就是纯粹欣赏或者点评中翻英水平的程度了。如果选到翻得好的,你就会领略到翻译之美,也可以学习到人家专业人士的用字遣词。俗话说没吃过猪肉 也见过猪跑,看人家说话久了必定能模仿到,这是猴子都懂的道理(Monkey see, monkey do嘛)。什么发音、语法、句型、时态运用等等,语言就是通过潜移默化偷偷地进去你脑子里面了。有些小孩原来对某种语言一窍不通,到了外国后在学校上课一个字也不吭,大家都以为他们听不懂也不会说,谁知道有一天突然被人刺激就噼里啪啦爆出一长串流利的外语来了,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家坚持讲中文,所以小孩开始去学校上课也是英语很差的。后来我发现和她讲话,她答完一句后会小声用英语自己再重复一遍,很有趣。所以你看电视时也可以试着代入角色,如果自己是女主角的话,听到男主角对自己表白会怎么说(当然是用英语了),或者怎么应付同事的调侃之类。习惯这样想后,我保证你去面试或者考口语信心大增,因为你不知不觉在看电视时已经在心里演练过很多遍种种对话情景了,那比去花钱参加口语班省事省钱多了,而且还很好玩啊。除了用来看电视,英语最有用就是上网查资料了。虽说谷哥被中国赶出来了,度娘一人独大也还过得去。很多人都说学英语最大的得益是打通了了解世界的路。那么这条路也是要走才有用,否则力气不是白花汗不是白流夜也白熬了?横竖要考试,不妨借此机会学以致用,试试这玩意儿到底有没有用嘛。做习题当然也有必要,毕竟要对付标准化考试,准确性很重要。我试过做六级例题,过应该可以的,但肯定不会高分,因为混惯了,一直没怎么重视语法那些。但是!但是!但是所有的学习都需要动力,除了需要过考试外,你难道不想知道那扇通向世界的门开了以后可以看到什么吗?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尽办法要出去体验、那些禁书禁忌到底是怎么样的、传言是真是假、我们有什么可以借鉴和学错的地方?好吧,我当你没有好奇心,单纯想过关,那么有人给你讲过阅读要进步需要增加阅读量对吧?什么托福雅思GRE的都要词汇量的吧?写作要提高也必须勤练习吧?那就对了!那么从现在开始,在需要用到英语信息、或者觉得中文信息大同小异想看看别的观点的时候,一定要用英语查和读。例如苦恼自己写作水平差想知道怎么办,在网上看完“怎么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相关的文章后,再查查“how to improve writing skills”。如果说中文教法是根据第二语言学习设计给中国人的话,英文指导就完全是教母语人士的做法。哪个实用见仁见智,但我保证两者有很多不同之处,参考一下绝对有利无害,就等于学到更多了嘛。在用英语查找资讯时,其实已经学到的不止是资讯本身,还有:· 练习拼写和短句。现在的搜索引擎多聪明啊,拼错了写错了会马上告诉你正确写法,纠正错误比做习题背单词都快多了。· 学会快速阅读。那么多的词条,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就必须迅速浏览搜索结果,才能判断看哪条,不然海底捞针看到几点啊?· 接触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文字。考题里面的阅读题想必也涉及方方面面的东西,看多了自然对理解很有帮助。就算是讨论处理手机毛病或者看餐馆食评旅游攻略,也可以了解到一般人怎么措辞用句。我相信托福雅思GRE考试也不会像咱们语文高考一样要考古典名著诗词吧?所以即使看得杂一点俗一点水平普通一点也没关系,更何况很多考试高分的人写起东西语法都乱七八糟呢。如果你是牛人能去背一百篇经典英语美文,当然可以笔下生花写作不成问题。但对于大多数庸人如我,还是老实点集中精力想文章内容,文笔但求简单明白吧。能老老实实从人家老百姓那儿学会正经写最普通的句子,能正确表达自己意思就已经很棒了。最实在的例子,就是我写的懒人烘培菜谱全都是上英文网站搜的。当然这和平常习惯有关,我看的烹饪节目也是Food Network上的,自然就那样查了。不过你想想,烘培是西点,找菜谱当然找英文的比较和逻辑啊。有时候我配上英文网站的菜谱上去,有人就评论说怎么是英语的我看不懂。真心想学的话,里面的字其实都很浅,就算不会也可以去查去学啊。好像cake flour是低筋面粉我也是买了面包机以后才学会的(其实以前连“低筋面粉”是什么都不知道)。上礼拜感恩节周末在家闲着,馋起来想学学做提拉米苏蛋糕。一直没做是因为里面必须用到的mascarpone cheese挺贵,我舍不得买所以一直忍着。上网一查,居然可以自己做mascarpone,于是找了两个菜谱一试手气,居然非常成功,耶!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也不是说中文菜谱就做不出好吃的提拉米苏,好像无极巴一个意大利留学生发的也很靠谱很简单。但是茫茫网海,大家都嚷嚷自己的正宗好吃易做,你选哪个好啊?如果你是单纯得到资讯并且满足于中文资讯的话,大可直接查“正宗提拉米苏做法”。但是假如你像我一样好奇这个外国甜品老外是怎么做的,有没有省事省钱的做法,就不妨去查“easy classic tiramisu recipe”。这个“tiramisu”我原来老拼成“teramisu”,被电脑纠正几次后就记住了第二个字母是“i”不是“e”,这就又学到一样东西了是不?曾经在讨论语言学习的时候谈到必须要有语境,被人说强调语境不如直接搬到外国去学。其实语境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模拟出来,看电视、模仿人家对答、把上网的搜寻模式调成英语的,对于懒人穷人庸人之辈如我来说,比做习题、背单词、练口语、啃听力教材、上补习课要轻松太多了,可以学以致用而且效果还很不错。为了应试而学习还不算惨,痛苦学了到头来还是注定要扔掉才最可悲。人生苦短啊,学了就要用,不要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人还得及时行乐,活得轻松点,用最小的力气最舒服的方法学到最多的东西,才不枉青春知道吗?
手工专题主编,喜欢一切有趣的故事、点子和设计,欢迎大家一起来脑力震荡哦。
本文来自互联网,作者—屋漏 第1节 著名语言学家Greg Thomson说的:“外语学习的原理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掌握语言的过程又是如此之简单,以至于不需要说清楚。”讨论语言学习的原理,是件非常复杂的事,在下当然也没把握能描述得很清楚。而且因为外语学习就连...
成长记录-连载(三十六) ——我的第一篇五千字长文,说了什么,你一定想不到 并不是不想每天写公众号,而是之前思考怎么做,怎么做才有效。 因为李笑来的关于写东西一定要对别人有用,要简洁,是否对别人有用对我触动很大,是否对别人有用让我不敢肆无忌惮的写公众号,我害怕写出来的东西对...
1.容易影响心情。因为西藏行,有点精神恍惚,而且真的有点追求完美,不做完就不想放下,即使明天有很多事要做。
1.室友丢钱,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反而显得很有嫌疑。 2.情绪化。精神恍惚,影响打工,影响学习,影响工作。 3.要想成为朋...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第12节 ——作者: 漏屋 这样几十小时一个级就能完。大家一定不要拖,非得“全会”不可那就麻烦了。觉得70分以上就好了。第二级如果从零基础直接这么上来有点费力,但有一点基础的同学没问题。一共两个月,每天也就一小时吧,我们的(Early S...
1.首先了解财务自由的概念:不用再为了生存和生活去出卖自己的时间。 2.每天的积累目前阶段来自于关系攻略和财富自由时间,健身活动后学习,因为男人的基础是身体和事业! 3.赚钱一定要快,而且赚钱计划一定要做好,投资和理财一定是要做的。为了赚钱学习、买书不要吝啬时间和金钱。 4...
说好的文章跑哪去了呢,原来被小懒人给吃掉了。。。
上篇文章说了设计通用api的思路,下面来具体说下怎么融合到WebView中。这里我只对UIWebView做了接入,WKWebView也是类似。 bridge.js bridge.js是js端调用oc功能函数的集合。 其中定义个SLWebBridge的全局变量,里面定义了GL...
在iOS6以后收到内存警告的时候 - (void)didReceiveMemoryWarning { //当收到内存警告时,移除当前没有在屏幕上显示的视图. //判断是否可以安全的移除视图控制器的view. //判断当前的视图控制器的view是否在屏幕上显示.self.vi...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教子启示录: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第一部分 第1节:郎 平  深受国人爱戴的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教练员,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而赢得“铁榔头”绰号。她是中国女排辉煌历史上的一根标杆,记录着一个中国女排独霸世界的时代。郎平一生所获荣誉无数,曾入选中国体育劳伦斯奖第二届(1980年)十佳名单。2002年更以全票入选排球名人堂,成为亚洲排球运动员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自1978年,郎平参加全国排球甲级联赛,就开始崭露头角,被袁伟民教练看中,进入国家队。经过刻苦磨炼,她成为“世界三大扣球手之一”。出色的高位拦网和落地开花的扣杀技术,让世人为之惊叹。退役后受美国排协邀请,当上了美国国家女子排球队的主教练,进入了她的教练生涯。  获得女排世界杯比赛铜牌是美国女排参加世界杯的历史最好战绩。现场督战的美国排协主席比尔激动得与郎平紧紧拥抱:“珍妮,这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美国女排,她们的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令人赞叹。如果不看肤色,我还以为这是中国女排呢!是你改变了美国队!”这时郎平的脑海里却闪现出女儿浪浪甜美的面容,意味深长地回答:“不,改变的是我自己。”  攻城略地,与女儿的战斗也要讲谋略  ——郎平育女路上痛苦转型  郎平  LANG  日,第十届女排世界杯在日本落幕,由郎平率领的美国女排战胜巴西、古巴等强队,以9胜2负的优异成绩获得铜牌。并拿到直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入场券。这是美国女排近20年来取得的最好战绩。  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郎平接到女儿白浪从美国洛杉矶打来的越洋电话,15岁的浪浪兴奋地高喊:“妈妈,你太酷了!明年奥运会我跟您一起‘回家’!”听到女儿的声音,刚才还一脸严肃的“铁榔头”禁不住双眼潮湿,动情地说:“能够带着美国女排回北京参加奥运会,相信中国球迷一定会为我祝福。这三年真是前所未有地艰难。曾经,我与女儿沟通不够和谐,与队员存在文化和价值观差异,与祖国球迷存在误解,我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记不清偷偷地哭过多少回……”  两头碰壁,遭遇美国思维,教练母亲哪个都不好当  郎平是中国女排的标志人物:作为队长,她率领球队获得过“五连冠”殊荣;作为主帅,她将困境中的中国女排带到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随后,郎平经历离婚的痛苦,独自一人在意大利闯荡十年。2005年1月,郎平与美国排协签约,当上了美国女排的主教练。既能照顾在美国学习的女儿,又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郎平非常满足。  但接下来的困难让郎平措手不及。2005年3月,郎平在芝加哥升帐点兵,她根据美国女排的情况拟出一份12人的大名单,列出一年的训练计划。报到那天,只来了两个年轻队员。郎平给几位主力打电话,对方冷淡地回答:“我要在欧洲打球挣钱。国家队又不发工资,我不想去了。”郎平非常生气,她在中国当队员、当教练多年,入选国家队是一名队员的最高荣誉,美国人还讲不讲爱国主义?  郎平找到美国排协主席比尔,比尔似乎并不惊讶,他向郎平坦白道:“美国人不重视室内排球,因为缺少赞助,国内连联赛都办不起来,水平高的队员都跑到意大利挣钱去了。你再找别的队员商量商量,看能不能凑齐一个队的人数。”郎平的心凉了。主教练央求队员进国家队,这算哪门子买卖呢?郎平对比尔说:“手下无兵,你让我怎么打仗?”然后就从芝加哥飞回洛杉矶的家。  郎平回家了,女儿浪浪很高兴,因为她想念妈妈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又可以每天吃到妈妈亲手做的她最喜欢的京酱肉丝和宫保鸡丁了。每天早上,郎平开车送女儿上学,下午又去学校接她回家。  郎平想,既然事业陷入僵局,那么正好趁此机会好好陪陪女儿,关心一下她的学习情况,所以郎平想向女儿的班主任询问女儿在学校时的表现,这对于一个中国家长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郎平忘了,在美国生活已久的女儿思想中早已接受了美国的一些精神,与自己的中国母亲思维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激烈的碰撞。所以郎平压根没想到她的这番再正常不过的举动却遭到浪浪的坚决反对,浪浪说:“您这么做有两点不妥,一是不尊重老师,询问说明您不信任他;二是不尊重我,我有自己的隐私,您不能干涉!”  郎平一听就火了:“我没打你没骂你,关心爱护你还有错吗?我是你妈妈,少跟我谈什么隐私!”浪浪也生气了:“以后上学放学我坐校车,你不要再接送我了。我郑重宣布,我已经长大了。”面对女儿的桀骜不驯,郎平也感到非常无奈。  但郎平号称“铁榔头”,多年的赛场征战养成了她坚毅且强硬的性格,她从不认为自己会管束不了渐渐长大且有了自己思想的女儿。基于这种思维,母女俩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情人节那天,浪浪满面笑容地回到家,从书包里拿出十几枝红玫瑰,小心地把它们插在花瓶里。郎平问:“你从哪儿弄来这么多玫瑰?”浪浪自豪地仰起头:“是男同学送的呀!”郎平警觉了,揪住女儿的耳朵问:“告诉妈妈,你早恋了?”浪浪气得直跺脚:“真讨厌!是不是今天没有男人给您送花,您就嫉妒我了?”郎平做梦都没有想到女儿会说出这样的话,愤怒已极的她随手给了浪浪一巴掌:“你怎么这么跟妈妈说话,太没修养了!”浪浪委屈地捂着脸,哭着跑回自己的房间里。  此后好几天,郎平和女儿陷入“冷战”,两人不说话,实在要交代什么重要的事情就写小字条。  有一天早上,郎平起床后发现自己出差拎的行李箱放在了客厅的沙发上,上面有一封浪浪留下的信:“妈妈,我真怀念以前的日子,你不在家的时候我好想你,你回来住几天也从不管束我,可是现在……妈妈,你什么时候还出差呢?”  捧着女儿的信,郎平心里格外酸楚。她意识到,自己与女儿之间沟通出现了问题。可真的是自己错了吗?就在这时候,美国排协给郎平打电话,让她赶紧着手组建队伍,否则就有“单方面违反合同”之嫌。郎平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家,又开始“空中飞人”的日子。  有实力的老队员不愿意进国家队,郎平就在各所大学里物色年轻球员。有的队员因为学校要考试,待了没几天就跑了。就这样走马灯似的进进出出,郎平纵有天大本领也无法施展。比赛前一个月,主力二传博格找到郎平,称因为“个人原因”不能参加这次比赛。博格是郎平在费城坦普尔大学发现的新秀,她身材高大、爆发力强,郎平在日常训练中对她精心雕琢,还将队长的袖标交给她。博格临战当逃兵,郎平十分不解:“我重用你大半年,你怎么能说不打就不打呢?”博格说:“这是隐私,我不想说。”郎平又问:“大家是一个集体,你怎么向队友们交代?”博格说:“不用你管,我去跟她们解释。”博格说了几句“I’msorry”,队友们耸耸肩也就无所谓了。经事后了解,博格在集训期间认识了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网友,为了与对方幽会,她不惜缺席即将到来的重要比赛。面对美国队员对待排球的这种随意和不在意,郎平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和气愤,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2006年年初,郎平第一次率美国女排出征世界锦标赛。世锦赛的对手都非常强大,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美国队充其量是杂牌军,每场比赛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更让郎平生气的是,输了球后,队员们在休息室里照样说说笑笑。她拍着桌子训斥道:“你们打得一塌糊涂,怎么还有心情笑呢?”一名队员走过来拍拍郎平的肩膀说:“珍妮(郎平英文名字),请你轻松点好吗?打排球是因为我们热爱,今天输了,算我们不走运,明天会是新的一天。”  郎平正在气头上,她指着那位队员说:“你们不要脸可以,我可不想丢人现眼!现在,你们都给我出去,绕着场地跑20圈!”一名队员站起身,白了郎平一眼,然后径直离去。其他队员也纷纷起身,吹着口哨不辞而别,把郎平一个人晾在空旷的休息室里。  看着空旷的休息室,郎平心如刀割,又是该死的美国思维!打排球只是因为热爱?那么集体荣誉感呢?国家的荣誉感呢?队员对胜负的不在意,再联想到接受了一脑子什么个人隐私、个体尊严的美国思想的女儿浪浪,那一刻,郎  平真是恨透了这个国家所谓的美国思维。  世锦赛的成绩可想而知,美国女排一场未胜,小组赛即遭淘汰。要强的郎平非常伤心,她觉得自己的一世英名这下可彻底葬送了,见到熟人都羞愧得抬不起头来。  听到妈妈在电话里跟朋友抱怨美国女排队员的不是,浪浪“幸灾乐祸”地说:“您应该庆幸,您指着别人的鼻子骂,她们没告您侵犯人权就不错了。您要记住,这里是美国。不是中国!”郎平怒斥:“美国怎么了?我是主教练,她们就得听我的。就像我是你妈妈,你必须听我的一样!”浪浪没好气地说:“我只能遗憾地告诉您,这个主教练恐怕是当不长喽,您好自为之吧!”  女儿与自己关系疏远,事业又不顺利,郎平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好几次想找机会缓和与女儿的紧张关系,可没等她开口说几句话,浪浪就不耐烦了:“我们之间有代沟,没什么好说的。”与此同时,美国许多媒体发表文章指责郎平,称她“徒有虚名”,不可能把美国女排带出名堂。双重打击下,郎平病了,发高烧,上下嘴唇长满水泡。她一下子衰老了很多。  女儿为师,学会改变,人到中年“铁榔头”痛苦“转型”  世锦赛结束后两个月,郎平受美国排协之邀到纽约讨论下阶段事宜。中途,郎平接到浪浪学校心理课老师的电话,让她马上赶到学校。郎平认为女儿出了什么事,急忙坐飞机返回洛杉矶。见到郎平,老师拿出浪浪一篇心理课作业,里面写道:“我的妈妈是女强人,她取得过非常辉煌的成绩,全世界有很多人崇拜她。但是,我不喜欢女强人妈妈……”老师一脸严肃地对郎平说:“孩子的直觉很敏感,而且往往是正确的。你要改变自己的方式,否则会发生很严重的后果。”  从学校出来,郎平陷入深深的思索。整整30年啊,自己一直生活在排球的世界里。但排球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的郎平是一位普通的妈妈,需要学习,需要摸索。女儿作业中的话,像一面镜子,让郎平重新打量自己。“孩子的感觉是对的,或许错的真的是我。”郎平决心改变自己,完成从“女强人”到“好妈妈”的转型。  浪浪酷爱打篮球,每天放学后都泡在篮球场上,跟一帮男同学疯玩,为此郎平没少责怪她。郎平想缓和一下母女之间的紧张关系,特意去看了一场女儿参加的篮球比赛,这让浪浪受宠若惊。浪浪对妈妈说:“篮球比排球有意思多了,我最喜欢NBA里的洛杉矶湖人队,我崇拜的偶像是湖人队当家球星科比?布莱恩特。唉,我做梦都想得到科比的签名照片。”  浪浪无意的感慨,郎平悄悄记在心间。2006年5月,姚明所在的休斯敦火箭队客场挑战洛杉矶湖人队,郎平给姚明打了个电话,试探询问能否帮忙搞到科比的签名照片。姚明纳闷地问:“郎大姐,你怎么也追星呢?”他哪里知道郎平为了女儿的一片苦心呢。当明白郎平的一片爱女之心后,姚明爽快地说:“我送你两张票,请你到现场看比赛,科比是我的朋友,赛后我安排你们见面。”郎平心中暗喜。  比赛那天,她和浪浪早早就进了体育馆,郎平为姚明加油,浪浪为科比鼓劲,母女俩唱起了对台戏。赛后,郎平让女儿闭上双眼:“浪浪,妈妈要送给你一份礼物,你猜猜是什么?”等浪浪睁开眼睛,看见科比和姚明两位巨人微笑着站在她们面前,不禁惊喜得连声尖叫。科比不仅与浪浪合影留念,还送给她一件自己的紫金战袍。分手时,科比握着浪浪的手说:“你妈妈是了不起的明星,我为你感到骄傲。”与科比见面,让浪浪兴奋了好长时间,她向同学展示与偶像的合影及得到的礼物,在啧啧的羡慕声中无比自豪。通过这件事,浪浪看到了妈妈愿意为自己所做的改变,深受感动的浪浪对郎平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她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您居然认识科比。这真是太奇妙了!”  浪浪经常在周末组织篮球比赛,对手不分性别、年龄,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只要有空,郎平就去学校看女儿打篮球,让她意外的是,这些尚未成年的业余选手训练起来非常投入,跟教练的关系也很融洽,比美国女排的训练像样多了。  郎平忍不住问浪浪:“你们打篮球也没人发工资,怎么那么起劲儿呢?”浪浪说:“平等、自由、快乐,这是全部秘密。教练就是我们的朋友,他奖励我们冰激凌,表现好的队员还可以到他家参加家庭舞会呢。”浪浪接着向郎平建议:“妈妈,您真该跟我们教练学习学习!别一天到晚拉长着脸,那个样子,队员能喜欢您吗?”郎平嘴上不服:“妈妈当了十几年教练,还用你来教训吗?”但她内心已然警醒:美国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与中国人不同,学会与  年轻的美国女排姑娘打交道,女儿不正是最好的老师吗?  美国女排重新开张后,郎平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训练,而是邀请大家到她家里做客,她亲自下厨为姑娘们包三鲜馅儿饺子。看着郎平把面团擀成又圆又薄的面片,捏成一个个形如弯月的饺子,姑娘们惊讶得连声尖叫。主攻手汉弗妮捧着郎平的手说:“珍妮,没想到你这双大手如此灵巧,你太伟大了!”浪浪在一旁插话说:“这算什么,我妈妈还会剪纸,还会画中国画呢!”  “饺子宴”让郎平在队员心目中的形象变得亲切了。在日常训练中,郎平也刻意改变以往的严厉风格,微笑和鼓励多了,即使批评队员,也是先表扬对方的优点。为了与姑娘们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郎平“央求”女儿带她参加同学派对,她还请女儿教她唱美国摇滚天后艾微儿的歌曲。摘掉主教练的面具,郎平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2006年12月,世界女排大奖赛在美国盐湖城举行,揭幕战由美国队迎战古巴队。按照惯例,队员一个一个出场,然后击掌站成一排。赛前,队长桑托斯提议:“今天出场仪式由珍妮打头,我们跟随其后。”音乐响了,郎平第一个从休息室跑到场内,挥舞双手向看台观众致意。可是等了半天,队员们一个也没出来,她一个人尴尬地在场地中央站了半天,在观众的哄笑声中又跑了回去。  到了休息室,郎平看见队员们早已笑作一团。原来,这是大家预先商量的恶作剧,郎平被队员们捉弄了!队员胆敢戏耍主教练?要在以前,郎平肯定很生气,但现在不会了。郎平幽默地说:“成为焦点的滋味真不错啊,多少年没有这待遇了。”赛后,郎平跟浪浪说了自己的“遭遇”,浪浪笑着说:“妈妈,我要祝贺你,队员们愿意跟您开玩笑,她们终于把您当朋友了。”  “快乐排球”激发了美国女排的战斗力。在泛美杯和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上,美国女排分别获得第三名和第六名的好成绩,郎平一手培养的年轻队员终于挑起了大梁。  亲情事业双丰收,迂回战术中,“铁榔头”也开始讲谋略  2007年春天,浪浪代表自己的学校参加加州中学生篮球联赛。郎平受组委会邀请担任开幕式嘉宾。在妈妈面前,浪浪本想好好表现一番,但对手实在  太强大了,特别是那些黑人姑娘,肌肉结实,爆发力强,几场比赛下来,浪浪的球队一场未赢,她好几次被对手直接撞出场地。小姑娘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她对妈妈说:“篮球太野蛮了,我不想再打了。”  郎平心里一阵激动。多少年来,她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浪浪“女承母业”。女儿只有15岁,身高已达1.86米,那高挑的身材、长长的胳膊,活脱脱一个“小郎平”,如果不打排球真是糟蹋了。但郎平一直不敢跟女儿表露自己的想法,一是打职业排球太苦太累,她舍不得让女儿遭那份罪,二是担心女儿反感,不愿接受妈妈给她安排的人生道路,所以,这个梦想只能深埋心底。现在,女儿主动提出不打篮球了,这不正是排球“乘虚而入”的绝好机会吗?但还是不能与女儿直说,郎平决定采取迂回战术,一举将女儿“拐”进排球的赛场。  郎平抚摩着浪浪受伤的胳膊说:“是啊,篮球横冲直撞的,哪是淑女的运动。排球多好,没有身体接触。”浪浪问:“妈妈,你说我能打排球吗?”郎平卖了一个关子:“那还得看你有没有天赋。”  在浪浪的多次请求下,郎平将女儿带到美国女排的训练馆,让国手们当浪浪的“陪练”。郎平事先悄悄地提醒队员:“拜托大家给Lydia(浪浪英文名)点面子,我请你们吃中餐。”队员们心领神会,纷纷给浪浪喂出好球,浪浪频频跳起扣杀。郎平站在场边,看着女儿忘情的样子,虽然浪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一招一式还真像那么回事儿,郎平心里感慨:“浪浪天生就该属于排球,谁让她妈妈是‘铁榔头’呢!”一场训练课下来,浪浪累得直不起腰,但心情大靓:“妈妈,还是排球有意思,以后我就练排球啦。”郎平鼓励说:“你看到了吗,你跟美国国家队队员的水平差不了多少,只要肯练,将来会了不得的。”浪浪一听更带劲了,从此浪浪真的爱上排球了。  在郎平的悉心调教下,美国女排的水平突飞猛进。世锦赛小组赛,美国女排遭遇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此战吸引了中国球迷的高度关注,媒体称之为“和平大战”。结果令人大惊失色:美国队居然以3∶0完胜从未战胜过的中国队!美国队队员高兴地将郎平高高抛起。  尽管郎平赛后表示,中国姑娘们太疲劳了,美国队取胜纯粹是蒙的。但中国球迷哪里听得进这种解释,大家在各大网站发表言论,称郎平是“中国女排的敌人”,是“恐怖的海外兵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卫冕的“拦  路虎”。一时间,郎平成了祖国的背叛者,她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浪浪为妈妈所受的委屈打抱不平:“中国队既然输了,努力训练、提高水平不就行了吗?我妈妈有什么罪过!”她哪里知道,妈妈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对中国女排具有多么特别的象征意义。  就在漫天口水中,郎平的举动出人意外。她邀请中国女排两位主将冯坤和赵蕊蕊到美国手术疗伤,帮她们联系最好的医生,并照顾一切衣食住行。美国记者不明白郎平为什么这么做:“既然中国队是美国队的对手,为什么你还要帮助她们?”郎平正色道:“我首先是中国人,然后才是美国队主教练。我的妹妹受伤了,我能不帮吗?”中国球迷这才意识到误解了郎平——“铁榔头”还是那个爱国重义的“铁榔头”啊!  为了手术后的冯坤和赵蕊蕊有良好的休息环境,能够吃到营养丰富的食品,郎平把她们接到自己家里住下。郎平的家只有80平方米,坐着轮椅的冯坤、赵蕊蕊,加上照顾她们的赖亚文,房子显得太拥挤了。看到妈妈为难,浪浪主动提出自己搬到学校去住,把房间腾给两位姐姐,并且调皮地说:“妈妈,您就安心照顾姐姐们吧,我暂时不跟她们争宠了。”  送走了冯坤和赵蕊蕊,郎平的膝伤也复发了。多年征战,郎平遍身是伤,两个膝盖里积满了碎骨,医生说必须做手术。手术过后,郎平在轮椅上休养了两个星期就闲坐不住,想拄着拐杖出去走走。浪浪搀扶着郎平说:“妈妈,您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女儿可以当您的拐杖。”郎平搂着浪浪的肩膀,她明显感觉到女儿又长高了,也更结实了。那一刻,她猛然意识到女儿真的长大了,懂事了,不由得流下激动的泪水……  2007年11月中旬,第十届女排世界杯在日本举行。然而,美国女排队员大多在欧洲打职业联赛,各俱乐部根本不肯提前放人。郎平急坏了,她只好自己提前去日本,在那里等候队员们陆续赶来。  出发头一天,浪浪送给郎平一盒染发剂。郎平不解地问:“送这个干吗?”浪浪说:“昨天早晨我发现梳子上有好几根白头发,那一定是妈妈的。我跑了两条街,才买到这盒适合亚洲人发质的染发剂。希望妈妈精神抖擞出征,把奥运会入场券拿回来。明年,我陪妈妈一起回家!”郎平一照镜子,两鬓果然一片花白,还是女儿心细啊。郎平与浪浪拥抱告别:“我一定不辜负浪浪的希  望。好孩子,为妈妈加油吧!”  尽管只有不到一周的集训时间,但郎平还是凭借自己的超凡能力将美国队迅速捏合。战幕拉开,美国队连克古巴、巴西、俄罗斯等强队,取得了七连胜,最终以9胜2负的优异成绩获得铜牌,顺利拿到北京奥运会的入场券。  这是美国女排参加世界杯的历史最好战绩。现场督战的美国排协主席比尔激动得与郎平紧紧拥抱:“珍妮,这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美国女排,她们的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令人赞叹。如果不看肤色,我还以为这是中国女排呢!是你改变了美国队!”这时郎平的脑海里却闪现出女儿浪浪甜美的面容,意味深长地回答:“不,改变的是我自己。”  │慧文点心│  把当妈妈变成一种乐趣  如果女儿从小既不喜欢唱歌跳舞,又无任何才艺爱好,却3岁就能满口蹦关联词,当妈的该怎么办?有一个妈妈是这样做的:7岁的女儿一入小学,她便撒下弥天大谎:“每个小学生在毕业之前都要写一本书,这是国家的规定。”于是,她每天都在女儿的本子上画线,“必须写满线所画的范围。”之后,便扬长而去。就这样,女儿被她“骗”上了写作之路。9岁时,女儿为了能够“小学毕业”而写的文章真的结集出版了,还被湖南省教委推荐为素质教育读本。  如果11岁的女儿大谈“恋爱”“同性恋”,当妈的又该怎么办?其实这个妈妈就是启蒙者,她在女儿5岁的时候,给她详细讲解孩子是怎么出生的。还和女儿谈爱情,给她描述失恋的感觉:“想象一下当你的电脑、衣服、房子,所有的东西都一下子没了时的感觉。”  如果12岁的女儿说“你得多看点书,写的东西一股子已婚妇女气”,当妈的该如何回答?还是上面这位妈妈,她听了这话后恭敬地接过女儿推荐的书,然后放在一边,一头栽进了网络游戏里。多日以后,她向女儿推荐一本书,结果发现正是女儿推荐给自己的那本。  这个妈妈就是尚爱兰,一个高三语文老师、知名的网络作家。这种在常人眼里荒诞不经,甚至离经叛道的教育手段会教出怎样的孩子呢?  女儿14岁时便觉得自己比妈妈还成熟,可以给妈妈做心理辅导。在女儿眼中,生活中的尚爱兰像一个未成年的少女,而自己更冷静、成熟。比如在公车上,尚爱兰经常去吓唬小女生,女儿就很严肃地跟她说:“你再吓人家,以后就不带你出来了。”  女儿18岁时已经出了9本书,当很多人都以为她不会循规蹈矩地走应试之路时,女儿却坚定不移地说:“非清华不上。”当清华降低60分破格录取女儿的消息传来后,尚爱兰不但没有流露出半点不舍之情,反而沉浸在女儿将离开  自己到异地求学的“喜悦”中:“生下女儿后,我就一直在祈祷,早点离开我吧!赶快离开我吧!我们都有各自的生活和目标,要是一辈子都牵扯在一起多么可怕!”  到目前为止,尚爱兰就是这么当妈妈的。她和其他的妈妈是那么的不同,她会示弱她会耍赖,她不那么高高在上绝对正确,她给女儿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不会让孩子把自己的话当成圣旨,也不会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更没有剥夺孩子的自主权,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她让女儿知道,学习、写作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家长;她更让女儿知道,作为母亲,她永远是她坚强的后盾,不会阻止她畅游天下,心却会紧紧相随。  我真心地希望,这样的妈妈能多一点,再多一点。这样,孩子们就可以轻松一点、自由一点,才气也会发挥得多一点。对了,她的女儿就是天才少女蒋方舟。  │教育智囊│  父母不要纵容自己的“孩子气”  父母给孩子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照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但在有些家庭,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却是倒置的:父母是有些任性、为所欲为的“孩子”,孩子是善于为家人着想、具有自制力的“父母”。意识上,父母似乎在为孩子考虑,口口声声都是“我为了你好”,而实际上他们忽视了孩子的感受,相反,却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困扰。父母肯定是希望孩子过得好,也希望自己能够助推孩子的成长,可为什么有时会让自己的“孩子气”占了上风呢?  “晓磊,你的手机响了!”我正在水房洗衣服,室友大声喊道。我还没来得及应声,马上就有室友嚷开了:“准是你妈打来的!她是不是总担心乖儿子被小女生抢跑了呀?”还有的怪腔怪调地学着我妈说话:“磊磊呀,你吃了没有?你得注意身体啊!妈好想你,你可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你想不想妈呢……”接着,是一阵哄堂大笑。我真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我妈当然是个好妈妈,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这种“好”实在让我很  烦恼。  去年9月,我上大学离开了家,妈妈刚开始是每隔几小时打一次电话,后来减至每天3个电话。打电话当然没什么事,无非是“你吃了吗?”“你在干吗?”“你那里天气怎么样?”我告诉妈妈很多遍:“我在这里很好,有事会主动打电话的。”妈妈说:“我不打电话,咋知道你好不好呢?”我便直截了当地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是幼儿园的小孩儿,你老打电话,岂不给我添乱!”没想到,电话那头,妈妈竟然像个委屈的孩子一样哭起来:“我不放心你,打电话问问有什么错吗?你翅膀还没硬,就开始讨厌妈了,你还有没有良心……”我被呛得说不出话,心里又愧疚又烦躁。  她可能向老爸告了状,老爸打来电话批评我:“你妈没啥兴趣爱好,也没啥大的追求,你就是她全部的希望。她现在不能在身边照顾你,只能打电话关心一下,你接几个电话也花不了多长时间,你就成全她,权当尽孝心吧。”话说到这份上,我还能怎么样呢?  妈妈打来电话时,我常常是和同学在一起,为了避免同学笑话,我便含糊其辞地应答她:“嗯。”“是的。”“好。”妈妈当然不满意:“你就不能多说几句吗?你喝了几两墨水,就和妈妈打起官腔了!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这么大,容易吗?”  有段时间,我故意将手机关了,并通过公用电话通知妈妈:“手机坏了。”没想到,三天之后,妈妈竟然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来看我,并给我送来一部新手机。她说:“一天听不到你声音,我心里就空得慌。手机千万不能坏,赶紧把这新的用上。”  对于老妈,我真是有种躲也躲不过去的无奈。唉!咋摊上这样一个黏糊的老妈呢!  心理原因一:心里空虚,寻找寄托。从孩子出生,很多父母就将孩子当做生活的全部内容,一旦孩子长大成人,不再像以前一样依赖自己时,他们心里就像被掏空了似的,迫切需要抓住什么来平衡自己的内心。于是,他们以关怀为名,通过各种方式继续掌控孩子。  心理原因二:证明自己的价值。很多父母认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就是抚养孩子,如果不做好这件事,那自己就是缺少价值的。如果不把孩子照顾好,自己  多年的价值就无法得到体现,作为一个母亲,她迫切需要证明自身的价值。她们一意孤行地用自己认为有意义而其实孩子并不需要的方式,来显示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原因三:寻求关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你长时间不理一个小孩子,那他就会故意捣乱弄出很大的声响或制造一些麻烦来引起你的注意。有时候,大人也会使用这种孩子气的伎俩来吸引儿女的关注。随着孩子成家立业,随着年龄的老化,父母会觉得自己被冷落、被遗忘,但又不甘心这种现状,于是,便故意“找事”以显示自己的存在。这其实是利用了儿女的孝心。  父母的“孩子气”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其表现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动不动就向孩子宣泄情绪,对孩子随意打骂;孩子已经具有独立的能力,但仍然对孩子的起居饮食指手画脚;另有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即父母把孩子当成倾诉的对象,拼命向孩子倾吐困惑或苦恼,这意味着把自己的苦恼转嫁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是没有能量去化解父母的苦恼的,这只能让他们背上更沉重的包袱。  倒置的亲子关系在生活中有很大的迷惑性,即父母在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时,总是打着“爱”的幌子,要么是“我爱你我才这样做”,要么是“你爱我你就必须这样做”,孩子因此会陷入迷惘。  作为父母,也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通过努力工作、发展兴趣爱好、结交朋友等方式,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充实,避免将孩子当做唯一的精神寄托。  郎平  郎平  郎平  郎平  &&&点评小语  郎平是中国排球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符号,是中国人的骄傲。作为国家队的一队之长,作为一个合格的排球教练,她不可能是没有谋略的,但她的谋略却更多地用在了赛场上,并将赛场上的那种自信、作为教练的强硬带到了生活中。如果是在中国,她也许会一直这么走下去,因为大环境是偏向她的,可以说她站在了主流位置。但在思维与文化完全不同的另一片土壤上,她当然不可避免地碰壁了,无论是事业还是亲情,她都曾陷入困境。好在郎平不是一个因循守旧认死理的人,她适时地改变自己,去了解去接受另一种文化另一种思维,并最终取得了事业和亲情的双丰收。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像郎平这样的人,事业上非常成功,亲情上却处理不好。我不相信一个能取得辉煌事业的人是没有智慧没有谋略的,但他们恰恰就不将这份智慧这份谋略用在生活中,只一味地用最粗糙的方式处理与孩子之间的问题。这可能也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些“以父为天”“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粗糙教育理念有关,但时代在变,孩子接受的文化也在改变,如果家长们依然固守着以前的“老本本”,不懂得与时俱进,实在是中国教育文化中的悲哀。  郎平  郎平  &&&教育名言  我们在夸奖孩子时,应该不拘一格,因时因事而宜,以充分展示出夸奖的真正魅力。  ——张石平  其实生活中谁都有两难的时候,当身为父母的身份与工作或其他身份相冲突时,在当今社会的生存压力下,取舍确实很困难。但只要认真去想,开动智慧的头脑,就总有方法可以不用艰难地去取舍,而做到双赢,让生活不留遗憾。  第一部分 第5节:闫 妮  母爱缺失,糊涂“老板娘”贺卡传情  ——闫妮育女有奇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著名演员。  她是《武林外传》中泼辣妩媚风情万种的老板娘,她是《三枪拍案惊奇》中最让人意外的“谋女郎”,她有着陕西人那股子豪放的性格,她已人到中年,却在35岁时因一部电视剧《武林外传》而红透大江南北。天性使然,生活中的闫妮与戏里的她截然不同,银幕上,她百变多娇,生活中却不善言辞;银幕上,她机智百出,生活中却迷迷糊糊,但在面对女儿的事情时,闫妮说,她从不迷糊。  闫妮  YANNI  银幕或荧屏上的闫妮或是风情万种,或是泼辣豪爽,但生活中的闫妮却是截然不同的,不善言辞,沉默羞涩,大大咧咧、很粗心的样子,俨然是一个迷糊小女人。但她却不乏温柔细心的一面。特别是自己常年在外拍戏,照顾女儿很少,母爱的缺失难免会让孩子孤独;但闫妮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和女儿保持着情感的传递,让年幼的女儿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默默无闻小影星崭露头角,忙于事业母爱无奈缺失  闫妮出生在古城西安。1990年,考入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后来加入空军政治部话剧团。1995年5月,闫妮在北京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日,闫妮生下了可爱的女儿,因为刚好是元旦,闫妮就给她起名叫“沅沅”。  此前,生性懒散的闫妮在单位的工作量不多,平时就是排练些话剧,跑跑龙套,身边的同事一个个地红了,可她依然没心没肺地生活着,似乎当时每月她和丈夫的固定工资能维持生活正常地运转她就很知足了。可女儿的降生给闫妮的生命带来了不可推卸的责任,也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被强大的母性之光照耀下的闫妮开始在业余时间出去接些活,赚点外快,不是为了大红大紫,只是单纯地想给女儿更好的一切。  虽然依然是跑龙套演些小角色,但闫妮不在乎这些,只要能赚钱,她就做。只要有人给自己打电话,她就去,导演让演什么就演什么,没有丝毫抱怨。而且,每次有演戏的机会,闫妮都把它当做一次学习的机会。没自己的戏份儿了,就坐在一旁默默观察和琢磨其他演员的演技。  其他演员看到娇小、瘦弱的她,蹲在剧组旁边那副认真、专注的样子,就凑上前和她说:“哎,没用的,我当初也跟你一样认真、满怀梦想,但后来我明白了,没用的;就算你演戏再好也要身段好,还要导演看上!”闫妮听了后回头和他友善地笑了笑说:“谢谢你,但我觉得努力了总比不努力好!”  闫妮的努力没有白费,随着演技的提高,她终于得到了剧团领导和一些导演的肯定,机会也随之而来。2000年,她主演的小品《西部情歌》,代表单位参加全军文艺比赛,一举获得了全军戏剧小品大赛最佳女演员奖。而且,也是  在同年,她因主演电视剧《公鸡打鸣,母鸡下蛋》获2000年金鸡奖最佳数字电影提名奖、2000年数字电影百合奖一等奖。  闫妮一下子成了剧团里的小红人,每天电话和片约不断。事情总有它的两面性,事业上的进步也让闫妮成了大忙人。物质虽然丰富了,但她却经常是十天半月在外地拍戏回不了家,家务和照顾孩子的事情也就都交给了丈夫和双方的老人。  可是,沅沅当时已经4岁多了。因为经常见不到妈妈,只要一看到闫妮,就搂着妈妈的脖子不放,担心自己一松手,妈妈就又会好长一段时间不见了,尽显依恋之情。有一次,拍了几天戏终于有休息时间的闫妮,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闫妮住在单位宿舍楼的3楼,可就在闫妮刚爬到二楼的拐弯处的时候,就听见沅沅微弱的喊声:“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紧接着,自家的门就开了,沅沅从里面冲了出来……  闫妮觉得很奇怪,沅沅也没看到自己怎么就知道是妈妈呢?是不是能听出我的脚步声啊?丈夫叹了口气说:“你不在家的时候,咱们女儿只要一听见楼梯有脚步声,就叫嚷着‘妈妈回来了’!赶紧开门探头看看。虽然很多次都失望,但下次她还是这样……”听到这里,闫妮的泪水刷地就流了下来。一种愧疚感充溢了她的心灵,但蒸蒸日上的事业就像一列呼啸的列车,所有的站台都只是暂时的停歇,在终点到来之前,它停不下来了。面对女儿母爱的缺失,这时的闫妮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事业和亲情,孰轻孰重,何去何从?  灵机一动,张张贺卡成信使,传递母女真情  闫妮在演艺圈里的迷糊之名街知巷闻,闫妮演过不少喜剧,在剧里常把人逗得前仰后合,可在生活中,闫妮的幽默却总比人家慢半拍,别人由此总结她是“非同步幽默”,就是无论感受或制造笑点,她不是滞后就是超前。  成名后,一次一家知名网站想请闫妮去做节目,就找到她的一个朋友帮忙联系。朋友对闫妮千叮咛万嘱咐,定好时间尽快告诉人家。结果,朋友等了一个月还没有消息。后来朋友打电话催闫妮时,她活活把这位朋友给气笑了。她居然说:“我已经去过那个网站了,节目做得挺顺利的……”天知道她迷迷糊  糊去了哪家网站。原来一家网站来找她,她以为这就是朋友说的那个网站,二话没说就积极配合人家去了。  作为演员,闫妮想不起自己拍的第一部戏是什么,自己演的第一个角色是什么。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可对北京的道路还是一点也不熟悉,经常走错路,给人指道更是从没对过,郭达曾说,按着闫妮指路的相反方向走,准没错。顶着一头睡得左右支棱的头发就能出来见人,穿着睡衣就会捧着饭盒进餐厅……导演尚敬曾说:“闫妮永远比别人慢一拍。”郭达更直白:“她好像没什么特长,不过她有特短。人家丢三落四,她丢五落八。”对于这些,闫妮给出的解释总是轻描淡写:“我有时候挺迷糊的。”其实闫妮的性格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神经的线条比较粗,这样的人是最容易感知到幸福的。  但就是这么一个迷糊的母亲,在面对女儿时却异常地敏感起来。她深深地感受到女儿是那么渴望母亲的爱,可自己偏偏给不了那么丰富的母爱,长久的分离,偶尔的相聚,在女儿成长的岁月里缺少了自己身为母亲的陪伴,这让闫妮万分愧疚。女儿的感情是敏锐且细腻的,她真的害怕,害怕这种状况长久地持续下去,将来女儿会变成什么样子?一个缺失母爱的女孩又怎么能在未来的人生中轻易感受到幸福呢?在演艺圈,因为忙于事业导致缺少父母的爱而使孩子变得行为偏激性格怪异的例子并不是没有,闫妮绝不愿自己的事业是建立在女儿成长失败的基础上。  那段时间的闫妮等于是活在焦虑中,但天性乐观的她并没有颓废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人生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认输呢!特别这事还事关自己宝贝的女儿。但怎样做才能将事业与亲情平衡呢?既不让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缺失母爱,又能兼顾事业,两全真的好难啊!挣扎在事业与亲情之间,心灵备受煎熬的闫妮依然在各个片场之间奔忙着。但一次偶然的事件,却让她灵机一动,一下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次回家时,女儿对她说:“妈妈,这个周末是我生日,能陪我一起去动物园吗?”闫妮知道这个要求又无法达到了。于是,闫妮就一把搂过女儿说:“宝贝儿,对不起啊,这个周末让爸爸陪你玩好吗?”沅沅一听,满是笑容的脸当时就阴沉了下来:“妈妈,我感觉你就像个小蜜蜂,从来也不喜欢回家,整天在外面转!”女儿的话把闫妮逗笑了,她顺着女儿的话说道:“宝贝儿,小蜜  蜂整天在外可不是玩儿,它是在采蜜,给蜜蜂宝宝吃!”  女儿似乎明白了闫妮的话,虽然有些不甘心,却没有再纠缠着闫妮不放。沅沅生日的前两天,在大连拍戏的闫妮专门去邮局买了张漂亮的贺卡,她在上面风趣地写道:“蜂宝宝,妈妈在外面采蜜,希望蜂宝宝在蜂爸爸的陪伴下,一样能够开心快乐!”  一个多月后,等她回到家里时,她发现自己梳妆台的抽屉里多了一张贺卡,贺卡是简单的四角形,用硬图画纸折叠的,喜欢画画的女儿,在贺卡的正面用颜料笔画了一个小房子,旁边是一些小花小草,房前的小路上,3个小人在牵着手散步;闫妮打开贺卡后,一串歪歪扭扭的字让闫妮泪水满面:“蜂妈妈,不用担心,小蜜蜂在家不怕孤独!”  激动过后,闫妮敏锐地意思到,这是自己与女儿一次多么良好的心灵沟通啊,从这张贺卡背后,闫妮看到了女儿那颗懂事的心痛妈妈的爱心,更看到了以后可以让母女良好沟通的桥梁。  此后,闫妮每次出去拍戏的时候,都不忘定期给沅沅寄张贺卡,虽然仅仅是些鼓励之类的话,却让女儿幼小的心灵很受用,感受到妈妈的爱后,女儿也会用心给闫妮回赠个贺卡放到梳妆台里。与闫妮单纯的表达方式不同,沅沅还学会了通过制作贺卡表达自己的心意,加强了人与人沟通的技巧,使得贺卡每次都不乏新意。  有一次,闫妮拍戏回来后,看到女儿送给自己的贺卡上,用胶水粘了个蝴蝶标本。里面则夹着两片风干的绿叶。闫妮有些闹不明白,就问女儿什么意思,女儿有些沮丧地说:“妈妈,我还以为你能猜到呢!”闫妮摇了摇头。沅沅说道:“这两样东西代表着春天,我是希望你能在今年春天带我去户外爬爬山!”  “宝贝儿,你直接和妈妈说不就得了吗?”闫妮抚摩着沅沅的头说。“我是怕我直接说出来你拒绝,那样会让我很失望!”此时的闫妮,愧疚之情泛滥,泪水早已经止不住流了下来,她感觉自己真是那么的粗枝大叶,很不理解女儿敏感的心思。  “宝贝儿,妈妈一定带你去!”闫妮郑重地承诺,在台历上早早做了备忘,一定要抽时间陪女儿去野外游玩一下。  女儿很快就上小学了,闫妮在外拍戏的时候,虽然两人经常通话,但都养成了要把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写在贺卡里的习惯。而沅沅还是那么极富想象力、讳莫如深地做别致的贺卡让妈妈猜。  而只要回到北京,闫妮就恨不能把所有的爱一股脑地全都奉献给女儿,她对女儿这种无原则的宠爱甚至让爱人非常恼火,认为她总是破坏女儿已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但闫妮可不管这些,她只要女儿那颗敏感的心能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的爱。她一有时间就尽量推掉应酬开着车去接女儿放学。可女儿却不喜欢妈妈开车来接她,而是希望妈妈骑着自行车来。可沅沅不知道,妈妈根本就不会骑车。  于是,闫妮中午休息的时候,就一个人在空政的院子里练。为了能带着女儿也轻松自如,她就在后面绑个沙袋,因为方向感控制不好总是摔倒。  闫妮终于能骑着自行车带着放学的女儿了,沅沅坐着后座上搂着妈妈的腰,小脑袋紧紧贴在闫妮的后背;旁边,不时地闪过和闫妮一样骑车带着孩子的母女,沅沅就快乐、主动地和对方打个招呼,闫妮能感受到女儿那愉悦的心情。  过了一个多月后,女儿又给闫妮送了张心形的贺卡。贺卡画的是一个大人骑着自行车带着小人的情景,两个人分别有两颗红心,相交在了一起……  2006年,《武林外传》播出后,闫妮扮演的风情万种、颇具特色的老板娘“佟湘玉”一角,征服了观众,迷倒了万千粉丝。一天沅沅给了闫妮一张折叠的卡片,卡片里夹着两张自己的宣传照片,一张是《下辈子做你的女人》里的刘汉香,一张是《武林外传》里的佟湘玉。可在佟湘玉的照片上,女儿却打了个大大的红叉!  看着女儿送自己的两张照片,闫妮心里很受触动。是的,刘汉香确实是个很打动人、很真实的人物,而佟湘玉仅仅是个喜剧的角色而已。此后闫妮在挑剧本时尽量找那些真实的、打动人的本子接。在闫妮看来,女儿能从自己扮演的角色上感受到生活的一些她暂时还接触不到的方面,并能产生了自己正确的思想,分辨出自己的喜好,那么通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否也能影响到女儿对人生的一些看法呢?这样一想,女儿对自己的赞美,就比是否能让自己出名更重要。  亲情零距离,懂得去爱的孩子更容易感知幸福  在《武林外传》里持家有道的老板娘,在生活里却得让女儿给自己当家做主。  闫妮常说自己庆幸于很年轻时就生了女儿。是女儿,让她从懵懂迅速成熟;也是女儿,让她年轻飘舞的心,从此变得踏踏实实。而且,在别人都恨不得自己孩子一夜间长大成人,好尽早解放尽早自由的情况下,闫妮却希望自己的女儿不要长得那么快。她觉得自己都没有抱够女儿呢,女儿就长大了抱不动了,很是遗憾。  闫妮检讨自己是个溺爱孩子的妈妈。她说她对自己大大咧咧的,可对女儿的需要却明察秋毫,女儿的铅笔都要她亲自准备而且削好,并把老师要求的每件事都当圣旨一样对待。她很得意地说:“孩子老师老表扬我。”更有甚者,身为明星大腕儿的她居然会陪着女儿一起举着大牌子去追女儿喜欢的明星……说到爱护女儿的程度,她得意地给自己打了100分。  闫妮把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细致入微地操了不少心,没想到这些都被女儿一招一式地学了下来。每次出去玩,这个8岁的小女孩总会跑前跑后地照顾妈妈,一会儿问妈妈渴不渴,一会儿问妈妈累不累,看妈妈皱眉头就问是不是哪里难受了。一次去逛公园,他们一行人打算划船,排了很久的队好不容易要上船了,闫妮突然感觉不舒服,想去卫生间。家人说先上船,然后靠岸再去,免得再排队等候。女儿不干了,当即说:“不行,我妈妈难受,我妈妈先上卫生间!”最终,一帮大人还是没拗过一个孩子。闫妮欣慰地说:“女儿可心疼我呢。”  平时在家,女儿最乐意做的事情是给妈妈洗衣服,洗不动大件的就抢着洗小件的。出于关心妈妈,女儿爱对闫妮说一句话:“妈妈你就假装病了。”孩子那么小就知道体贴妈妈,让闫妮很感欣慰。所以,在女儿面前,她有时是一个关怀备至、絮絮叨叨的母亲,有时又像个任性、撒娇、懦弱的小朋友,心甘情愿地接受来自另一个小朋友的关心。  2007年1月,刚好是初春,沅沅很想让妈妈带自己去剧组玩玩,想看看妈  妈到底如何拍戏。此时,闫妮正在拍摄《炊事班的故事3》,外面依然还很冷,但闫妮有时却要穿着很薄的衣服上戏。站在镜头前,往往一场戏下来整个人都冻得直哆嗦。  在剧组待了半个多月,沅沅也真正感受到了妈妈拍戏的辛苦。有时早晨起来看妈妈还赖在床上,沅沅就把妈妈经常在家喝的蜂胶掺几勺蜂蜜调兑冲好,端到闫妮的床头,等妈妈起来的时候,水温也降下来了,喝着正合适。  3月10日,又到了闫妮的生日。这次沅沅给妈妈的贺卡中,多了密密麻麻的话:妈妈,你拍戏原来是那么的辛苦,我以后会乖乖的不给你分神……妈妈,你要多注意身体!看着女儿能够理解自己,闫妮的心里是又酸又甜,有说不出的高兴。  2008年年初,正在放寒假的女儿闲来无事时,想起了去年尚敬导演答应要让自己演戏的事情。于是,她就缠着闫妮帮忙问问。刚巧,当时尚敬要拍部新戏《无敌三脚猫》,就给闫妮打去了电话,并让她把沅沅也带上一起演出。  沅沅在戏中,扮演的是“赵小午”的童年。从未演过戏的女儿,什么都不懂,就总问闫妮:妈妈,我怎么才能把戏演好啊?闫妮很郑重其事地说:“宝贝儿,你感受戏里的人怎么样就怎么演,朴实真挚的原生态表演才是最高的境界!”  沅沅细细品味妈妈的话,一个动作和一句台词,她不再片面练习是否优雅和说得好听,而是揣摩是否符合人物身份。尚敬导演一个劲儿地夸:“我们的小闫妮,演得真棒!”  看着表现出色的女儿,闫妮脸上的那份骄傲想掩都掩不住,同时闫妮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女儿对表演的热爱,虽然孩子现在还小,未来的道路还无法确定,但身为母亲的闫妮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只有兴趣才能让路越走越远。  于是,日,沅沅的生日时,闫妮专门把沅沅演戏时的剧照找了出来,求剧组懂设计的人,精心制作了一张别开生面的新年生日贺卡。并且,在贺卡的背面上写着:宝贝儿,如果你真的喜欢表演,妈妈会全力支持。  │慧文点心│  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  也许你会说,我不够爱你,但是我相信,终有一天你会明白,我很爱你,只是我给你的爱,一直那么安静,那么不张扬。  ——题记  有一天你突然对我说,你们班那个漂亮的女同学今天更漂亮了。我问为什么,你说,因为她戴上了好看的假发,波浪式的,粉黄的那种。  我知道了,你说的“那种”假发,就是你上次在精品店看了好久的那种。当时,你踮着脚尖透过玻璃橱柜看着那一对假发,小心翼翼地用你的小手攥着我的大手,我读懂了从你手心里传递过来的那种渴望,是一个小女孩对所谓美丽的一种理解。但是我毫不犹豫地牵着你的手离去,我没有让你这种渴望蔓延成请求的话语。尽管,你的依恋和不舍都被我尽收眼底。  你用很委婉的话语问:“妈妈,你觉得我戴那种假发会怎样?是不是比现在要漂亮些?”  我不能不承认你的聪明,你从来都是这样婉转地表达你的要求,从来不强硬地向我要什么。但是,我不得不拒绝你。我说:“哦,是假发呀!我觉得不怎么样,我的小婉婉现在这个样儿是最可爱的,你不知道吗?你根本不用戴假发的,你自己的头发已经很漂亮了。”  我看见你的眼神迅速暗淡下去。也许你已经在心里埋怨我了:妈妈就是这样的,一点也不解风情。也许,你还在心里暗暗发誓:哼!现在不给我买,长大了我挣钱自己买总可以吧!因为我看见你的眸子又变得水灵灵的了,你一定在为你的这个伟大的计划而兴奋不已。  是的,你对于美丽的理解,与我们的不甚相同。孩子,我不能强求你用与我一样的目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我不能告诉你,我对于那种假冒的美,是那样反感。但是我相信,你还是会承认的,一切真实自然的美丽。  我还记得那一天,你从学校回来,很高兴地告诉我:“妈妈,我数学考了第一名,给我一点奖励吧!”我说好呀,我是真的为你高兴。你说,你想要那种散发着苹果清香的橡皮擦,是你所喜爱的胖小熊的样子。开学时你曾经想买,我没有同意。我给你准备的是那种普通的方橡皮擦。你说过的,妈妈真小气,方橡皮擦比小熊橡皮擦便宜五毛钱。我笑笑,其实我不是像你所说的那么小气,我只是记得自己从一本教育期刊上看过,给孩子准备的学具要简单些,以免让孩子上课时分心。不过,这一次,妈妈决定抛开那些教育理念满足你,也许有时候,一点小小的满足会让你进步更大。  但是第二天我碰见你的数学老师,她不无遗憾地对我说,你的同桌向她举报,你在数学考试中抄袭了她几个计算题。我铁青着脸回到家,你还在乐滋滋地等待我的奖励。我说,想想看,这次考试,真的应该是你得第一吗?你的小  脸“刷”的一下变得通红。过了好久好久,你抬起头对我说:“妈妈,对不起。我的同桌比我先完成计算题,我想第一个交试卷,所以就偷看了她几个答案……”从你真诚的话语中,我听见了你的羞愧和自责,你所不知道的是,在你没有承认错误之前,妈妈内心深处的自责和不安,是如何紧紧互相撕扯和纠缠!  你所期待的奖励又成为五彩的气泡,在空中漂漂亮亮地飘荡了几下,终于消散不见。但是孩子,我相信有一个方橡皮擦,足以帮你纠正人生中所有过错。  你会在冬至的某个清晨,擦擦冻僵的小手对我说:“妈妈,我能不能戴手套去扫清洁区?外面的天气很冷的。”我笑着摇摇头,告诉你不怕冷的孩子才是勇敢的孩子。我想,更深一层的道理,你以后自然会慢慢理解:不能经受风霜的树苗,永远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你那么热恋少儿频道的动画片,你喜欢用崇拜的目光去欣赏小鹿姐姐、红果果和绿泡泡,梦想有朝一日你能和他们一样站在演播室,主持自己喜欢的节目。但妈妈总是“不合时宜”地把你从电视机前叫开,提醒你除了看电视,你还有许多的作业要完成。  你总是穿最普通的衣服,留最随意的发型,用最简单的学具。我知道你心里那一个个小小的愿望,但是它们总是那么难于实现,你得付出许多许多的努力。孩子,也许你会说,我不够爱你,但是我相信,终有一天你会明白,我很爱你,只是我给你的爱,一直那么安静,那么不张扬,就像一朵盛开在最安静的夜晚的夜来香,绽放的,其实却是人世间最沁人心脾的芬芳。  │教育智囊│  父母应主动自我“有为教育”  ——一个母亲关于“无为教育”的反思  关于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实在勾起我的无限兴趣。因为自己就是  “无为教育”的潜意识拥护者。  为什么说潜意识?因为自己一向对“有为教育”感到迷茫,看到身边的许多妈妈都有自己的一套育儿计划并积极行动着,我也不是没有着急过,可每次想想又都无从下手。我的原则是,如果不知道这件事的对错,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宁可不做,所以也可说是“无为教育”的被动实施者。  所有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幸福的人生吧。尤其所有的家长,不论他让不让孩子上各种学习班或实施怎样的教育方法,都是想让孩子好,得到最终的幸福。我也是,我最大的希望也是让孩子快乐,不管她是当银行家还是在动物园给河马刷牙。但怎样的人生算是幸福的,恐怕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答案。  那么我们又说,我们不能取代孩子做决定,她将有她的人生,我们只是要提供给她最好的条件,让她有快乐的能力。对!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和宝宝爸都努力工作赚钱,给她我们力所能及的物质条件,让她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并尽一切可能陪伴在她身边,让她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可一切的努力换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果,太丰富的物质会让她不懂得珍惜,太多的陪伴会让她不够独立,显然这些都将是幸福的绊脚石。  那么我们还得说教育,同样的情形下,不同的教育暗示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那什么样的教育是我们需要的?孩子的成长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尤其学龄前的孩子,父母的教育将决定她的性格养成,将决定她一生的发展走向,这是好多“幼儿教育”都在说的。作为父母,把教育孩子的重任都扛在自己肩上(对幼儿园和兴趣班实在没有足够的信任)确实感到很艰难。  没有可操作性的育儿指南,市面上的各种理论很多,不是太浅太笼统就是太深太抽象;也看了很多妈妈成功的育儿案例,可照搬不了。教育这东西绝对因人而异,只有自己摸索,尽可能地让自己成为“教育专家”了。  深刻的自省:有了宝宝后,觉得自己在心智上一下成熟了很多,经常开始思考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了。教育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为此也开始阅读有关心理学的某些书籍。知道得越多,心理压力越大。因为“正确”的教育自己就没经历过,或者说正确的有为教育并不是被内化在自己心里的(我也是上“兴趣班”的一代)。  当我想进一步揭开宝宝的心理发育之谜的时候,更多的却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我性格的成因,有多少是遗传,有多少是来自父母的行为影响。我发现只有把自己尽可能地整明白了,才能更好地教育宝宝。而且如果自己没有达到快乐的人生目标的话,那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做到。教育的问题兜了个圈子回来,变成“自我教育”:只有自己先弄明白了人生的许多意义,才能让孩子有个明白的人生吧。  平等的交流:尊重孩子并让孩子将来也能尊重自己,这也是我们做父母的基本原则和最终期待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很难在处于强势的情况下真正平等对待弱势(尤其对方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蹲下来跟孩子说话、给她挑选自用物品的权利,这只是最表象的东西,你能在坚持自己内心价值的同时,真切地顾及她的感受并以她的立场做出决定吗?(比如谦让东西的问题)等她长大了,你能真正地放手让她走,给她自由和信任吗?或最基本的,你能每天抽出一些时间什么也不干,只是跟她聊聊天吗?我正努力这样做,尽管可能还很不够,但我想这种努力贵在坚持。  最终我总结的教育办法就是对孩子实行“无为教育”,对自己实行“有为教育”。自己先做到快乐,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到快乐,榜样的力量总是最强大的。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自我教育”,来充实自己对教育孩子的认识,不断地矫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保持思考的习惯和自省的状态。  现在,孩子已经成为我行为的最新标杆,我做所有事的时候都会想,这样做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也许有点过分,但最初总是要矫枉过正一下,才能在心里固化某些东西吧。  不知这种教育理念算不算另类,希望能找到更多有这样想法的知音。  闫妮  闫妮  闫妮  闫妮  &&&点评小语  闫妮本是一个生活得特别随意的人,甚至缺少自己的原则,也没有什么清晰的人生目标,可以这样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女儿的存在,是身为母亲的骄傲,才让她一步步走向辉煌。闫妮曾经说过,她的人生目标就是: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生活得很快乐。而她人生的座右铭则是:要对生活有感激心。她同样把这两点很好地融入到了对女儿的教育当中,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感觉到生活的快乐,只有心灵洋溢着爱的人才会对生活有感激之心。一个心灵完整的孩子,一个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心灵阴影的孩子,的确更容易感知到幸福。  其实生活中谁都有两难的时候,当身为父母的身份与例如工作或其他身份相冲突时,在当今社会的生存压力下,取舍确实很困难。但只要认真去想,开动智慧的头脑,就总有方法可以不用艰难地去取舍,而做到双赢。就像闫妮的贺卡传情,让母亲与演员这两种身份都修炼圆满,更让生活不留遗憾。  闫妮  &&&教育名言  父母唯有不断进取,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去获得孩子的钦佩和敬爱。  ——姜晶  闫妮  第一部分 第9节:周国平(1)  打造高素质女儿,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  ——周国平育女直面当代教育  “好的教育应该使孩子具备真实的能力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将来能够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够承受人生的磨难和痛苦。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爱孩子,才是对他(她)的一生负责。”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还有新作《周国平人文演讲录》等,是深受读者欢迎的哲学家、作家、人文教育学家。  经历了女儿妞妞去世的痛彻心扉后,周国平再婚,之后有了女儿啾啾。2010年,啾啾12岁。在孩子出生以后,周国平一项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啾啾写日记,这既是为孩子保留一份珍贵的记忆,也是为他自己记录下人生中最宝贵的片段。周国平虽不是专业的教育家,但他是父亲,是思想家、学问家,对教育问题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和见解。  周国平  ZHOUGUOPING  不教之教,素质是熏陶出来的  我给啾啾买了一套西方童话名著,共16册,她高兴极了,拿起这本,拿起那本,一再放声笑。当天晚上,她就让妈妈给她念书上的故事。此后,每天临睡前,妈妈都给她念。一天晚上,妈妈念了两个故事,困了,不肯念了,她批评:“多看一点书,要学习。”  可是,有一回,妈妈正在给她讲书上的故事,她的小脑瓜里产生了一个疑问,指着书问道:“这上面都是字,故事在哪里?”  还有一回,我在南极,红给我发传真,她看见了,问这是做什么。红告诉她:“妈妈把一封信传给爸爸,信上写了好多宝贝好玩的事。”她也是诧异地问:“在哪儿,在哪儿?哪儿好玩呀?这都是字。”  这是两岁的事。3岁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妈妈前一晚给她念故事,她第二天起床后,就把书翻到昨晚妈妈念的那几页,给自己念上面的故事,虽然不认识大部分字,却念得头头是道。当然,因为她记得妈妈念过的内容。  终于有一天,那是她5岁的时候,妈妈拿着一本书正要念,她不让,说:“你念了,我自己再看就没有意思了。”这本书是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她极喜欢这本书,前几天,妈妈每晚给她念一段,她担心地问:“妈妈,念完了怎么办呀?”她还宣布:“我也要写自己的事。”因为这本书有后记,她加上一句:“也要写后记喽。”事实上,在妈妈给她念的时候,她自己已经能读懂了,而她很快发现了这一点。这几天里,我曾看见她独自在灯下读这本书,很专心的样子,便对她说:“有不认识的字,你用笔画出来,待会儿爸爸教你。”她回答说:“不用,我都认识了。”  我们没有特意教啾啾认字,她是怎么认识这么多字的呢?回想起来,大约有几个途径。其一,平时开车外出,她坐在车里,喜欢读路旁商店的招牌,有不认识的字就问我们。其二,她看着歌谱弹钢琴,开始时大部分字不认得,慢慢就对上了。其三,看有字幕的动画片,由听台词而认识了字。其四,就是看妈妈给她念过的书,连猜带蒙,熟字越来越多,终于把生字都收编了。  由此我看到,在幼儿的心智中,作为理性能力的一个表现,认字能力同样  已是一种潜能,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便会自然地展现和生长。也就是说,认字应该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根本不需要强行灌输。  无可否认,在啾啾身上,家庭环境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正是我所说的“合适的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做文字工作的,在耳濡目染中,她很容易对文字产生兴趣。  3岁时,她就经常给我和红写“信”,用圆珠笔在稿纸的每个方格里认真地涂写,写满一张纸,便放进信封,用胶水封口,然后一脸严肃地交给我们。当然,信上的“字”,除了少数几个,我们都不认识。  她4岁时,我们之间有一次有趣的谈话。她翻到一本书,是关于尼采的,上面有尼采的像,她一页一页翻这本书,看见有铅笔记号,问是不是我画的,为什么要画,不同的记号是什么意思。我解释说,我看书时,觉得重要的就画一个小圈,觉得不对的就画一个小三角。于是,她非常耐心地查看所有的记号,在每一处都指点着报告:“这里是重要的。”“这里是不对的。”最后,她有些遗憾地说:“好些字我都不认识。”我赶紧安慰她说:“你认识的字已经很多了。”不久后,在她的一本童书上,我看到了用铅笔做的类似的记号,有小圈,也有小三角。  第一部分 第10节:周国平(2)  还有一回,她坐在双层床的上铺,埋头做着什么。红攀上去看,发现她拿一支红笔,正在一本书上画,已经圈起一个字,用一条红线把它拉出去,再在书页的边沿上画了一个小圈。红是编辑,这是改稿上错字时用的符号,居然被她学去了。她告诉红:“我学妈妈。”  我和红深深感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大。  从4岁起,啾啾就迷上了阅读。从幼儿园回来,她一进门,总是鞋子都来不及脱,就挑了一本书,坐在地毯上读了起来。她告诉妈妈:“我看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好像在里面似的。”她和红各人捧着一本书在读,小燕催她们吃饭,两人都充耳不闻。  会阅读后,家里的藏书对于她有了全新的魅力,她经常会抽出一本来翻翻。一天,红说没有看过《战争与和平》,这边家里没有,我说有,啾啾也立即说有,立刻替妈妈找了出来,可见对家里的藏书已经相当熟悉。过了几天,她看见红在看别的书,就问:“你为什么不看《战争与和平》了?”红说:“我  翻了一下,觉得别的书更好看,就看别的书了。”她说:“你没有进去。”真是一针见血。  随着年龄递增,啾啾开始思考越来越多的问题。有一天她对妈妈说:“我知道了,时间是一阵一阵过去的。”妈妈不明白,啾啾解释说:“比方说,我刚才说的话,刚才还在,但现在已经没有了。我想留下它,但已经留不住了。”  当我听到妻子转述这段话时,不禁疼惜又骄傲地惊叹:“老天,我的小哲人!”  啾啾一天早晨突然问我,在世界另外一个地方是否还有一个自己?我听到这个问题时,汗毛都立起来了。顿了顿答道:“可能你俩还能遇到呢。”但啾啾忧伤地说:“不会遇到的。”她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回头跟妈妈说:“我想知道自己老了以后,是否在世界另一个地方会长出一个人,虽然和我长相不同,但那个人其实是我。”小小年纪,已经想到轮回的问题,我再次被女儿震撼了。  千万不能小看孩子,因为四五岁大的孩子已经开始思考死亡、长大等问题,只是大人没有注意或者忽略,甚至压制他们的一些想法罢了。虽然父母回答不了很多问题,但要清楚能提这样问题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要做的就是满怀兴趣地聆听,并尽可能地与孩子一起探讨。  啾啾之所以能有这么多看似很奇怪的问题,我认为是读书的原因。我家里有几万册图书。经常的情形是,我和红都在忙,我突然想起她,很长时间没听到她的声音了,在卧室里找到她,只见她坐在窗边,捧着一本书,在专心地读。我问她一句什么话,她一脸茫然,可见读得很投入。这情景真令人感动。  我知道我的女儿能够享受阅读的快乐了,应该给她准备更合适的读物,就选购了一套世界文学名著的缩写本,有20多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基本上读完了。最早读的是《鲁宾孙漂流记》《苦儿流浪记》和《八十天环游地球》,她最喜欢的是《堂吉诃德》,经常笑谈其中的情节。  啾啾看书是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的。比如说,读《聊斋志异》连环画,她发表议论:“都是写爱情的,写一个书生爱上一个有点儿神秘的女孩。”很准确。  一次聚餐时,一个朋友拿一本兰波的诗集让她和另一个女孩朗读,朋友告  诉红,她朗读得好,还评论这首是儿歌,那首是童话,都不是诗。问她什么是诗,她的回答是:“一个句子放在事物之中。”朋友觉得另一个女孩朗读得不好,要教那个女孩,她制止,说:“每个人有自己的感受。”  在我们家里,我和红的日常生活就是看书。我几乎不看电视,红也就看看球赛,偶尔看一两部电影。除了收发邮件,我们都基本不上网。在这样的氛围中,啾啾喜欢看书和学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她看电视也很少,小时候看动画片,上学后连动画片也不怎么看了,因为课余的时间太有限,她要省着用,看她喜欢的书。至于网瘾之类,对于她就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了。  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当然,所谓熏陶是广义的,并不限于家庭的影响。事实上,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也就开辟了熏陶的新来源,能够从好书中受到熏陶,这是良性循环,就像那些音乐家的孩子,在受到父母的熏陶之后,又从音乐中受到了进一步的熏陶一样。  应试教育,无奈体制下要找出最佳选择  啾啾上小学后,刚开始在学习上,她是完全不用我们操心的,她乐在其中,自己就把一切安排好了。每天放学回来,她就坐在她房间里的桌前,自己在那里忙乎。做作业是丝毫不需要督促的,做完了作业,就自己想出一点事儿来做。  一年级时,有一天,做完作业后,她把学过的全部生字描在一张纸上,她说是字帖。第二天,又把学过的全部英文单词、汉字、数字整齐在写在纸上,她告诉我,这是三门主课学的全部内容。老师让每周写一篇周记,她另备一个本子,增写不交给老师的个人周记。她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并不费力。  可是作为家长,我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在现行教育体制的框架内,如何尽量减少其弊端之害,保护她的健康生长。我不会像许多家长那样,让自己和孩子完全被这个体制牵着走。有限度地顺应这个应试教育的体制,同时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戴着镣铐争取把舞跳得最好,也许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  面对应试教育有两种方略。一种是完全把赌注压在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让孩子成为优胜者,如果赢了,不过是升学占了便宜而已,如果输了,就输得精光。另一种是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上,适当兼顾应试,即使最后在升学上遭遇了一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是无人能剥夺的,必将在孩子的一生中长久发生作用。  其实,根据我的体会,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孩子有了好的智力素质,应试会是相当轻松的事。智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其效果也一定会体现在需要运用智力的一切事情上,包括功课和考试。所以,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做副产品,是最合理的定位。啾啾做功课一直比较省力,考试成绩在班上也始终名列前茅,无疑是得益于综合素质。比如语文,她的成绩总是前一二名,这当然和她喜欢读书直接有关。  我坚持一个原则:不给啾啾报任何课外补习班、辅导班、特长班、提高班。现在她小学六年级了,六年里,她真的是一个这样的班也没有上过。这在她的班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孩子在周末上好几个班是普遍现象。  有一回,班上推荐若干同学上区里的奥数班,她被选上了,回家来征求我的意见。我举出她班上一个一直在上奥数的同学,问她,和这个同学比,两人谁的数学成绩好。她说是她,我说这不就行了,事情就这样决定了,而她也很高兴。她妈妈曾经表现出一点儿动摇,觉得人家都上,唯独我们不上,好像不放心,我一个责备的眼色,她就不再提了。  第一部分 第11节:周国平(3)  我之所以如此坚决,理由有三。其一,孩子的课余时间已经非常有限,绝不能再给她增加负担,我要捍卫她的休息、玩耍和课外阅读的时间,这也就是捍卫她的健康、快乐和真正的优秀。其二,我看透了这类班,料定它们没有多大价值,即使在应试上也基本如此,在多数情况下,只是把课内的教学内容提前讲授,反而打乱了知识的内在秩序,不利于理解和吸收。其三,我甚至对这类班深恶痛疾,因为我清楚,它们是当今寄生在应试教育上的整个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对于加剧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腐败起着恶劣的作用。当然,我说的是总体情况,不排除有例外,但是,多么幸运的例外也改变不了总体情况的可悲。  不让孩子上课外班,并不等于对孩子的学业放任不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家长还是应该给孩子以必要的辅导。至少孩子上小学时,多数家长是有这  个能力的。  我是在她上三年级时才开始做一点辅导的。起因很偶然,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全家去外地,她缺了三周的课,正值期末考试前夕,我必须帮助她复习。我的辅导方法是这样的:先看一下她平时的测试卷子,找出她的薄弱环节;然后,列出她曾经做错的习题,再选择一些同类型的习题,让她做;最后,检查答案,仍然错的就是理解的问题了,便和她讨论,启发她想,务必真正弄懂。整个过程非常轻松,同学们在学校里是整天复习,而每天她也就复习两三个小时,但效果很好。回到北京,她胸有成竹地进考场,考了个全班第一。考完试的那几天,她心情好极了,对我说:“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家口买的房孩子念书需要什么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