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致癌是谣言真的还是谣言?有什么依据吗?

2013年对于谣言粉碎机是如虎添翼的一年,有了“流言百科”这个小伙伴,谣言粉碎机力争更快速地出击。和过去的几年类似,食品安全相关的谣言依然是最受人们关注的,从“槟榔不致癌”到“快餐店的冰块比马桶脏”,从“转基因大豆致癌”到“自来水中有避孕药”,你相信过这些错误消息吗?在2013年即将过去之际,果壳网联手腾讯视频盘点年度十大谣言,为你拨开谣言的迷雾,让你更加了解真相。

谣言:阿根廷研究称笔记本WiFi会降低男性精子活力。一条题为《WiFi杀精于无形,精子DNA受损严重》的微博在网上疯传,该微博称:“无线上网期间散发的电磁辐射正是杀精的元凶!男士们注意了,珍爱生命,远离Wifi。”

真相:首先,wifi无线上网使用的电磁波波段一般是2.4GHz到5GHz,和手机使用的射频电磁波波段比较接近(比手机使用的频率稍微高一些),属于非电离性辐射,主要是对人体组织的加热作用可能影响健康,需要比较大的强度才会造成伤害。

其次,这项实验中只是将体外的精液连续接受辐射4个小时,与体内精子接受wifi辐射的实际境况有所不同;实验中移动率下降,DNA片段化增多的那部分精子是否会对整个精子群体有明显影响也有待确定;此外实验样本只有20几个,重复试验也未进行;对照组的设置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此简单推论到人体,说笔记本wifi会降低男性精子活力,还为时过早,需要更多的研究验证。科学界对于日常生活中这一类辐射的基本看法仍然是:“目前没有可信的证据可以证明微弱的射频信号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无论笔记本电脑还是手机,他们的辐射值通常都在毫瓦每平方米这个水平上,远低于国际非电离性辐射委员会制定的安全上限——10瓦每平方米(这个上限值只是一个以防万一的安全限制,并不是说超过这个值,就会生病,只是会有轻微的健康风险)。

果壳网相关内容:WiFi杀精?结论并非如此

第九:转基因饲料影响猪健康

谣言:据《有机系统》杂志六月刊报告,科学家通过对168头猪为期22.7周的研究,发现转基因谷物喂养的猪患严重胃炎几率为33%,而非转基因饲料喂养的猪患病几率仅为12%;此外,转基因谷物喂养的猪子宫比非转基因饲料喂养的猪的子宫重25%。

真相: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食品标准局(FSANZ)在今年7月份就在其官网否定了这个实验结果。该研究发布的期刊是有机农场联盟提供的运营经费,专注于有机农业而非转基因生物,属于学术圈外的“野鸡”期刊。 实验中喂食的对照组设计有重大漏洞,非转基因的作物,并不是用来制作转基因作物的亲本作物,意味着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区别不止这3个转入的基因。实验选择的是幼兽,正是个体发育差别大之时,幼崽生殖器官发育,与个体遗传差异、孕期条件、出生时条件、后天条件都有关系,而饲料只是后天条件之一。这个研究的统计方法有问题,按照作者的逻辑,同样的数据可以示转基因饲料有益于心脏和肝脏健康。

第八:N95口罩最多使用半小时,否则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

谣言:最近雾霾天气严重,很多人在讨论戴口罩,也有推荐N95. 作为对口罩略有了解的人,想说一下:N95 口罩是工业防尘口罩,防PM2.5肯定没问题。 但,根据德国劳保条例,工人每次佩戴N95口罩不能超过半小时;半小时后,必须摘下口罩正常呼吸半小时以上。否则,有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老人小孩不宜使用。

真相:在污染天气下,普通人使用颗粒物防护口罩来保护自己是必要的,安全性有赖于对口罩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口罩的负面作用是不会提供氧气,相反不同程度地增大呼吸阻力,也就是说佩戴者需要费更多的力来实现气体交换,因此有人会觉得不适,呼吸肌薄弱或是心肺功能不好的老弱病残幼在是否佩戴口罩问题上也需要慎重,遵医嘱是个明智的做法。

其次,从这条消息提到的德国劳保规范的来看,当中写到“低于三公斤且无气阻的口罩对使用者造成的负担很小无需担忧健康风险”“1类防护口罩每天使用不超过半小时"--这里的限制是对于使用者是否需要体检而限定的,而并没有说使用者超过半小时后会造成永久损伤。在N95标准的老家,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署、美国疾控中心和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的相关使用指导中都没有找到人佩戴时间的限制,口罩本身的推荐更换时间和条件是有的。

第七名:电厂烟囱中排放的白烟是PM2.5的主要来源

谣言:某环保组织微博:#追霾少年# 昨天下午两点半左右,携带PM2.5实时检测仪来到上海外高桥发电有限公司。 目测可见电厂三只大烟囱中,有两只正在喷着浓浓的白烟。PM2.5实施检测浓度150微克每平方米左右。

真相:电厂烟囱的白烟主要是湿法脱硫后携带的大量水蒸汽以及二氧化碳,这也是为什么夏天看烟囱是轻烟,另外还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尘。现在的电厂都要上电除尘,脱硫、脱硝。观测人员没有在烟囱口测,只是站在电厂外,此时测得的数据并不能代表电厂就是污染源。要检测烟中的污染物,应该到烟波着陆点。一般位于下风向的烟囱有效排出高度的10-20倍距离。烟波着陆点的污染物浓度最高,而烟波着陆点与烟囱之间通常是没有污染物的。就其烟波形状来看的话.此地当时正处于最适合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这个时候烟波着陆点在好几公里之外了。而且在同一天下午,陆家嘴金融中心的PM2.5在170微克每平方米左右,如果电厂的排放的白烟是PM2.5的主要来源,电厂附近的PM2.5浓度应该明显高于远离电厂的陆家嘴。

第六:新生婴儿会对喝的第一口奶产生依赖性

谣言:新生儿在医院喝"第一口奶",背后暗藏金钱交易。企业贿赂医生护士。"白衣天使"在利诱下,强行给孩子喂多美滋奶粉,让新生儿产生依赖,排斥母乳!这可能影响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

真相:如果调查属实,那么这种向新生婴儿强行推销配方奶粉的行为无疑是违法的。我国《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及其人员不得向孕妇和婴儿家庭宣传母乳代用品,不得将产品提供给孕妇和婴儿母亲。对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由医生指导其喂养方式。”明令禁止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向产妇推销、宣传奶粉产品,更别提直接在未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喂给婴儿了。另外如果母亲真的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无法给孩子哺乳,也应该由监护人主动联系配方奶粉销售者,而不是由医院私自决定。 

配方奶粉里并没有任何可以使人上瘾的物质基础,微博里提到的“产生依赖性”更是言过其实了。 关于婴儿喝配方奶粉以后排斥母乳的表现,有很多种可能,比较常见的是因为习惯了奶粉的味道后对母乳味道的变化和摄取方式的不适应,其实就是类似我们所说的“挑食”的情况,是可以较容易地纠正过来的,并没有严重拒绝母乳并产生很强烈的排斥反应的案例。 母乳是新生婴儿前6个月最理想的食物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全世界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一致认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最好能保证前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只喂母乳,无需添加其他任何食物和饮料,包括水),6个月之后可以逐步添加辅食,并同时保持母乳喂养直到2周岁甚至更久。

第五:快餐店的冰块比马桶水脏

谣言:在北京各地的真功夫、麦当劳、肯德基取回冰块样本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3家快餐店的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沙门氏菌群均符合国家标准,而菌落总数则超标。麦当劳崇文门店冰块菌落总数为120个每毫升,高于国家标准,低于马桶水箱水;真功夫冰块菌落总数为900个每毫升,高于国家标准8倍,高于马桶水箱水5倍;肯德基食用冰块菌落总数高达2000个每毫升,高于国家标准19倍,高于马桶水箱水12倍。 

真相:马桶水也是自来水,只要是自来水就要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即便马桶水是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其中也是要求有一定余氯,因此细菌也不易生存,当然中水是不对菌落总数作要求的,毕竟它不入口。另一方面,马桶如果是刚冲过甚至是反复冲过,然后立即取水,这和自来水并无本质区别。 按照SB/T 的规定,食用冰的制作原料要符合生活饮用水的标准GB5749,也就是说可以用自来水做冰块。菌落总数超标意味着,这些快餐店存在卫生隐患,生产操作可能不够规范,食品卫生状况有待改进。实际上,菌落总数在国际上通常是企业用来进行生产过程的规范控制,很少用来判定食物是否合格。记者自行采样不符合规范的实验操作程序,所以得到的数据未必可靠。同时,国家标准是否能够用于判定前台购买的冰块也值得商榷,也就是存在标准适用性的疑问。快餐企业完全有必要借此机会,好好梳理一下可能出问题的环节,严把卫生质量关,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 2013年8月2日,央视新闻频道发布题为“北京食用冰块风险监测结果公布”的新闻报道。报道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抽检了63份食用冰块样本,结果致病菌总数均合格。

第四名:自来水中有避孕药 

谣言:中国是避孕药消费第一大国,不仅人吃,且发明了水产养殖等新用途。避孕药环境污染可导致野生动物不育或降低再生能力。学者对饮水里雌激素干扰物研究发现,23个水源都有,长三角最高。另外,它们作为持久污染物,一般水处理技术去不掉;人体积累,后果难料。

真相:果壳网专访了这篇论文的原作者,他认为微博内容完全是曲解。论文所研究的是环境雌激素,并不完全由人为导致,更不能作为“水产养殖中使用避孕药”的“证据”。水产养殖业使用激素类药物,并无证据表明由中国人发明,论文里对于水体中这类物质的来源引用的参考文献分别来自于日本和英国,并无一字提及“中国人发明”。这三篇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别为1983年、1998年和2003年  ,可见西方国家使用雌激素要早得多。雌激素对野生动物确实有危害,但并不等于“避孕药环境污染可导致野生动物不育或降低再生能力”,环境中的这类物质含量是很低的,而研究雌激素对动物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中,实验中使用的雌激素浓度是环境水体中的几千几万倍以上,且必须长期持续暴露。

论文只是在水源水中检出这类物质,且浓度很低,而不是说的自来水。即使是文中报道的水源水中的含量也是很低的,不足以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西方发达国家的水源水和自来水中同样能够检出各种环境雌激素,且浓度并不比中国低

目前工艺对这类物质还是有很好的处理能力的,最高可以达到90%以上。检测出环境雌激素的存在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对人体有害,看环境雌激素的效应强弱和浓度水平。由于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检测精度大幅提高,原来浓度很低而无法被检测到的物质也能被检测出来。因此“检出”并不一定指环境中这类物质增多,而是意味着检测技术提高了。理论上只要检测手段无限先进,任何存在的物质都能被检测出来。如果提到“未检出”,必须要给出检测方法和检测限,否则是不科学的。

果壳网文章:自来水里有避孕药?被误读论文作者专访

第三: 口服胶原原白制品可以美容

谣言: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养颜抗衰,总会刻意食用猪手、凤爪、猪皮等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更好的方式是吃胶原蛋白粉,来完成对皮肤的营养补充。

真相:胶原蛋白是一种蛋白质,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的产物中只有氨基酸能参与新蛋白质的合成, 而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注定了它是一种劣质的蛋白质。胶原蛋白没有含有全部的“必需氨基酸”。吃下去的蛋白质是无法直接搬运到皮肤中的。

第二:黑龙江大豆协会称转基因大豆致癌

谣言: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负责人引用了年初由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数据,称转基因大豆油的消费与一些省份的癌症发生具有关系。此外这位负责人还提到来自于转基因大豆的维生素E“很可能有极大的健康威胁”。

真相: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任何被学术界认可的摄入商业化转基因作物导致实验动物或人类肿瘤的报道。我国近年来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重要因素是环境污染、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快,以及医疗检测水平的进步。这三者都会造成统计的癌症发病率上升。作为对比的是,环境污染治理良好、社会年龄结构更为稳定,医疗水平较高的美国,同时也是种植和食用转基因大豆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从转基因大豆开始推广的1996年到现在,其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没有随着转基因食品的摄入而发生显著变化,个别癌种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可见,食用转基因大豆以及其他转基因食物,对于癌症发病率并没有贡献。转基因大豆油中的维生素E,无论从质还是和量上都可以和非转基因大豆油及其他食用油都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得出“维生素E若来自于转基因产品,很可能有极大的健康威胁”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说法。黑龙江省大豆协会,是大豆生产、加工、流通、研究等领域人员自愿组成的行业组织,并非专业科研机构。其业务范围内涉及转基因大豆的,只有“宣传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倡议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实施标识认证制度,保护我省非转基因大豆资源,提升非转基因大豆品牌价值及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本身并不包括针对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的检测和评价。该单位仅凭自己的“感觉”推测,不经求证和评估就向公众发布“转基因大豆与肿瘤高度相关”的报道,是一种极不负责、极具误导性的行为。

果壳网相关文章:如何看待黑龙江大豆协会对于转基因大豆的指责?

第一:媒体报道称吃槟榔并不会致癌

谣言:据中央电视台二套9月22日报道,专家认为“槟榔致癌”的说法并无科学根据。 报道中,央视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章魁华。这位曾是中国大陆唯一应邀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所召集的槟榔专题研究会的专家表示,嚼槟榔本身问题不大,咀嚼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的亚硝胺只要不和吸烟同时发生,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印度之所以口腔癌发生率高,就是因为嚼槟榔和吸烟同时进行。而槟榔致癌的病例,目前尚未发现。 

真相:“槟榔致癌”的报道对槟榔产业造成巨大影响。随即,电视、平媒和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试图洗白槟榔的言论,有人甚至声称“槟榔致癌是造谣”。槟榔早在2004年就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就已认定为1级致癌物质(无论是否与烟草同嚼)。 槟榔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以槟榔碱为代表的生物碱,槟榔碱能刺激神经兴奋,可以产生耐受(越来越不敏感),有明显成瘾、依赖作用和戒断效应。槟榔与癌症有量效关系,即吃的越频繁、持续时间越长,患癌概率越高。嚼槟榔者颊、舌部位癌变的比例明显增加,嚼槟榔的口腔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比不嚼槟榔者平均提前8年左右。 “1类致癌物”的定级依据是:有充分证据证明可以导致人类癌症;或者人类致癌证据不充分,但动物致癌证据充分,且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与癌症相关。在槟榔流行的印度,商业化生产的槟榔果已被要求贴上明显的警告标签,恰如“吸烟有害健康”。在美国,从1976年开始就严禁各州之间运输槟榔果,在加拿大,槟榔产品直接被禁止销售。 

果壳网相关文章:槟榔,还是别嚼了

作为8090后,我们一面吊着命在写字楼里生死相拼,一面在租房角落盘算着自己的身体时日,即使被贴上佛系青年的标签,戴上中年脱发的帽子,也在坚强地顶着熬夜的“国宝眼”喝养生茶、蹦养生迪、寻养生之道,毕竟任何疾病在熙攘的钢铁森林里,都是不能承受的健康之重。

如何在老板的剥削压榨下守护自己的健康?俨然成为我们当下面临的严峻考题。但是在我们疯狂寻找健康之法时,关心则乱也催生了互联网上四起的谣言威胁,它们迅速打乱我们对健康认知的主旋律。

俗话说“病从口入”,“致癌”和“食物”自然也免不了放在一起对标,这就给屏幕后面的传谣者躁动的机会,让我们只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食物”和“致癌”,就能被键盘侠搭建的谣言大厦笼罩:咖啡、隔夜菜、中国咸鱼、酒精、中国食用槟榔等大家常吃的食物都被冠以“致癌”之名。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日常食物真的和致癌对等吗?如果我们接受舆论引导坚决不吃网传有毒致病的食物,就真的健康了吗?

从身体角度来说,将患病风险掐死在源头,确实能够为健康上一把锁。但其实细究这些所谓的“危险”食物,你会发现它的致病原理和生活中的吃法截然不同,最终是我们在被引导到错误的方向。

比如致癌威胁论中未能幸免的中国食用槟榔,被造谣者以世卫组织将槟榔归为1级致癌物的事实,并抓住槟榔碱是患病关键大肆扩散谣言,让中国的熟制槟榔背上“黑锅”。但是造谣者既不强调槟榔碱的剂量问题,更没有比较不同地区的吃法渊源。

事实上,世卫是以台湾、东南亚、印度等外界吃法作参考标准,当地人用石灰搭配吃鲜槟榔果,甚至烟丝等混入鲜槟榔芯中,毒上加毒的槟榔吃法必然导致高发癌症率。

而中国食用槟榔不同,虽然吃槟榔的习惯在湖南广为普及,但是较“组合吃法”流行的东南亚地区,国内以包装熟制槟榔槟榔为主食用方式更安全健康。其中以口味王集团为代表的槟榔企业更是将食品健康创新工艺做到极致。为了给老口子提供高品质、口味佳、更健康的食用槟榔,口味王先是与海南万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收购近7成海南万宁优质原果;此外大力鼓励农户采用其首创的原籽蒸汽烘干法进行初加工,保障口味王槟榔食用品质;同时在加工工艺上口味王独创的十八道创新工艺更引行业之先,不仅将槟榔进行槟榔碱降解与果壳软化,摒弃了传统槟榔中对口腔有害的辅料,更打造了它为湖南老口子说称道的品质。这不仅让口味王槟榔成为中国大陆槟榔优秀典范,更极大改变了人们对槟榔的固有印象。

除了中国食用槟榔被传言带偏外,同为提神良品的咖啡致癌也是如此,只因是加州法院因其含有高含量的丙烯酰胺,而世卫致癌的2A类清单上也确实有丙烯酰胺,所以被要求给咖啡贴上致癌警告标识,让曾经上班族的提神良品一时间被各路键盘侠疯狂Diss。事实上呢?它的危险并无充分数据表明与人有相关性,最有可能的致癌方式也需要每天喝够30杯的量,照这种喝法,必然撑死的可能性比患上癌症的可能性高得多。

其实不止咖啡和槟榔,隔夜菜、中国咸鱼、酒精都会致癌…但是从科学角度而言,世卫只是定性了这些食物的致癌可能,并没有确凿证据对其定量,舆论结论本就有失严谨。再回到生活,我们却因为这些传统风味、养颜佳品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偶尔食用并不会造成真正的身体伤害。

只有你才能真正关心自己的生活,别让谣言左右自己的身体健康,让你找不到自己的诗和远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说起槟榔,相信各位都不陌生,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曾接触过这种美食。喜欢槟榔的人无论开车、聚会还是吃饭都离不开它,一颗入嘴,轻轻嚼动几口,甘甜醇爽的滋味便从唇齿间流溢而出,瞬间充满精神活力,尤其熬夜需要提神的时候,槟榔更成为提神首选。然而“槟榔危害健康”的传闻却让他们将这种美味拒之门外。

随着槟榔制作行业的整体上升发展,关于槟榔的危害传闻常常传入普罗大众的耳中,那么,这种说法有依据吗?是否最好不要吃槟榔呢?我们如何科学看待槟榔对身体的影响?

据悉,关于槟榔致癌的传闻源于网上流传的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致癌物质清单,其中槟榔果被划定为1类致癌物清单。自此便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热议,一些自媒体和社交平台争相进行报道和舆论传播,并宣称槟榔中的槟榔碱成分可以致癌、会危害身体健康。

致癌物为鲜果槟榔非熟制槟榔

事实上,WHO报告上所列的致癌物为 “鲜果槟榔”,主要指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包括中国海南、台湾所产的水果——槟榔。中国是槟榔的主产地之一,种植槟榔是诸多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也就是加工制成槟榔的原果。有些爱好于此的人长期大量食用未经加工的鲜果槟榔,而鲜果槟榔外壳纤维物质较硬,长期过度嚼食自然会造成口腔伤害。但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未对国内熟制槟榔干果进行过检测,由此不能认定熟制槟榔也为致癌物质。

熟制槟榔在对槟榔进行熟制的过程中把鲜果槟榔内的有毒物质降低到最低。特别是正规生产厂家会采用蒸煮烘干的方式,一方面避免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对槟榔纤维起到软化作用,并大大减少槟榔碱含量;同时煮籽、洗籽、烤籽、切籽、去芯、入苏打这些工序也尽可能清除了槟榔碱,另外90%的槟榔碱其实是存在于槟榔芯的,经过去芯、切籽环节,单次食用槟榔碱的含量已经降到极低。

同时,正如常识所知的,任何食物会致癌都有量的累积。如同表单所列的其他致癌物一样,对槟榔果会致癌虽有质的确定,却无剂量上的明确说明。很多物质的致癌性都是以最高风险值标准来评定的。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星巴克致癌中提到的丙烯酰胺,其致癌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6μg-16μg而煮咖啡丙烯酰胺的平均剂量为13μg/kg,也就是说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喝10kg咖啡才会喝到致癌剂量。所谓“槟榔致癌”是同样的道理,食用量的自我控制才是这道判断题的关键。

截至目前,还没有权威报告能够确定槟榔果中致癌物的含量和数量。那么,对于传闻中的致癌成分槟榔碱又如何定性呢?槟榔中的槟榔碱成分多吗?

槟榔碱成分是否致癌尚无定论

槟榔碱是从槟榔果中提取出的一种生物碱。临床实践表明,槟榔碱具有保健和药理活性的作用。由科学实验和研究文献可知,“一定剂量下 ,槟榔碱可以刺激 M受体补偿乙酰胆碱的不足 ,促进机体兴奋 ,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此外,“槟榔碱能兴奋胆碱 M受体(毒蕈碱受体), 刺激交感神经, 一定剂量下有发汗、兴奋及增强唾液分泌的作用, 有利于消化。”并且,槟榔碱还有抗炎症和抗氧化的作用。可见,槟榔碱成分在促进兴奋、提高消化功能和防护衰老上都大有贡献。

而对于槟榔碱是否能致癌,医学界目前尚无定论。据某高校提供的报告称,加工制成的槟榔干果,槟榔碱相对于原果已减少43.6%。而加工过的槟榔含有68种成分,槟榔碱只占0.5%。从成分含量的微小上也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以吃槟榔最知名的城市湘潭为例,全市有35%的人嚼食干槟榔,按理应是口腔癌的高发区,但市卫生监督提供的报告显示:湘潭市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死亡谱中并未获得癌症发生与咀嚼干槟榔的因果关系。

对于槟榔致癌及其危害健康的说法,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槟榔和槟榔果不同,以及在目前科学范围内,槟榔碱会致癌并无定论。不要陷入认识误区,盲目听从谣言。不过,仍建议爱吃槟榔的人士合理控制食用,不要贪图美味而过食,才是对身体健康的最佳保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槟榔致癌是谣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