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朋友”与“弱人脉”:社交人脉拓展网络如何改变

纽约时报:为什么过了30岁就再难交到真朋友?
译者 | 金闪闪
原文作者 | ALEX WILLIAMS
为什么过了30岁就再难交到真朋友?本文会告诉你:
1你开始觉得人生有限,不能过多用在与陌生人交流;
2结交好友的三个外部条件很难满足:近距离接触、反复见面、计划外的互动;
3社会地位和收入差异;
4对方配偶的介入;
5子女限制了你的社交圈;
6你对好友的标准比年轻时严格得多。
就像好莱坞电影《有毒》里面众多神奇的相亲场景那样,且并非一次性的—— 几年前因为工作我遇到了布莱恩,他在纽约做编剧。后来,一次携妻聚餐的时候,我们脑海中立刻清楚地地产生了做朋友的化学反应。
我们都喜欢迪伦的歌《美女如云》,都喜欢电影《唐人街》里的台词。
上绿咖喱虾的时候,我们还在喋喋不休。我们的妻子不得不打断说「嘿,你们还是喘口气吧?」当布莱恩和他的妻子向二号线离去的时候,有个念头冲进我的脑海:
如果我们在大学相遇,他应该在我的婚礼上做了伴郎。
那是4年前了。此后我们见了4次。
我们是「朋友」,但又不完全是。我们尝试共度时艰,但生活总是来捣乱。
我们的故事不是个案。当你三四十岁时,无数新面孔通过工作、孩子们玩伴的约会,当然还有脸书涌进你的生活。
但真正的挚友,那种你在大学交到的,那种你危难时可以求助的,可不会有几个。
当人到中年,年轻时恣意任性,把生活当做一次大型相亲会的感觉消退了。日程紧张,轻重缓急不同,人们也对于择友越来越挑剔。
无论你交友多少,一种宿命论的感觉总是悄然而至:
少年或青年时,交一辈子的朋友的时代,一去不返了。现在你得凑合着交「算是朋友」的朋友。
但通常,人们只在遇到诸如乔迁或离婚这样生活中的大事件时,才意识到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朋友了。
这个念头对于丽莎·德丽安东尼来说,犹如当头棒喝。
几个月前,她从纽约搬到埃文斯顿,还病怏怏的。当这位芝加哥的教育基金经理在筹备她的39岁生日聚会时,她发现自己有857位脸书上的朋友,509位推特粉丝,但却填不满邀请名单。她说:
「我给自己一生的不同阶段列了详细的清单,交到最多朋友的时期,无疑是我在高中和第一份工作时。」
40多岁时离婚之后,生活在华盛顿州贝尔维尤的心理医生罗伯特·格洛佛才认识到,多年来当他专注于事业和家庭时,他记载朋友的花名册已经悄无声息地褪色了。
「一瞬间,你发现没了老婆,你孑然一身。」
格洛佛医生说到,他已经56岁了:
「我宁愿去参加萨尔萨舞课程也懒得去挑女人,我更愿意找男人说‘嘿,咱们喝一杯。’」
通过对同龄群体的研究,加州斯坦福长寿研究中心的主任心理学教授劳拉·L·卡斯藤森发现:随着人到中年,他们交友更少但会与已有的朋友联系更紧密。
她解释道,基本上这是因为人们内心有个闹钟,当遇到生活中的大事时便会作响。比如在30岁时。这提醒他们时日无多,该收心然后活在当下了。
「你总是倾向于关注情感上对你重要的事」,她说:「所以你对参加某个鸡尾酒会兴趣寥寥,而更愿意陪你的孩子。」
当外部条件变化时,要满足如下3个条件便很困难了:亲近感、不断的未经计划的交流,和使人们放松戒备互相吐露心声的情境。
195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都认为这些条件对交友至关重要。格林斯博罗的北卡大学老年学与社会学教授丽贝卡如此说到。
她补充说,这就是这么多人在大学交到一生挚友的原因。
职场上,亲近感难以得到维持,因为同事总是经历人事调动。去年,NBC新剧《整夜难眠》的编剧艾丽卡·瑞雯诺嘉在试播时,与共事的简变得亲近。不久她们便熟知彼此的运动日程表和食物偏好。
简能感到艾丽卡什么时候需要咖啡因的刺激,无须动口她便会帮忙送上一杯冰茶。
「但一旦试播结束,没有了每日的不间断的交流,就难以亲如以前了,」35岁的艾丽卡说到。
他们仍不时抽出时间去喝杯金汤力,但「没了那些绵长的从下午到晚上的沙滩漫步,然后也不会再去酒吧喝一杯。」
工作上,竞争激烈得都快爆炸了,所以同事间学会了隐藏自己的脆弱和癖性,亚当斯教授说到:
「同事间的友谊总带有交易的感觉,你很难分辨什么时候社交结束了,真正的友谊开始了。」
职位和收入高低之别也使得情况更复杂。
「当你的朋友比你挣得多得多,或者少得多时,关系就尴尬了。」阿黛恩·达克沃什说到。
她曾是一位销售主管,现在在安大略的汉密尔顿搞艺术。她最近邀请一对很有前途的夫妇进入她的朋友圈子,但是他们的拜金很快就使她绝望了。
「婚礼上,坐在这对夫妇边的其他友人事后向我们抱怨说,他们老是问身边所有人的收入。」32岁的阿黛恩说到:
「挣得少的人觉得讨论起来不舒服,挣得差不多或多得多的人觉得这样无所顾忌地讨论很尴尬。」
一旦人们成对开始交际,问题就更多了。
夫妇间交友「如同为双人做媒」,波士顿记者凯拉·贝斯金说:「你不仅担心对方的女士是否喜欢你,你还得担心她的丈夫对你观感如何,你的丈夫又对他们俩感觉怎样。」
不久前,她邀请了她丈夫的新工作伙伴和他妻子共聚晚餐。但是对方的妻子显而易见地对凯拉半装修的家(他们才搬进来)和凌乱的意面晚餐不感冒。
「基本上看得出来那人的妻子是被哄来的。」33岁的凯拉说:「她坐上我们厨房里有些摇晃的宜家椅子,就如同在下煤矿般小心翼翼。」
甜品后,这对夫妇便匆匆离开。第二天上班对方的男士借口说他老婆是累了。
「但言下之意是我们不要想再聚了。」凯拉说。
再把孩子们纳入考虑使得事情更加混乱不堪。
突然间你就被父母朋友圈包围了 —— 但这样的感情纽带最多算得上「纤薄」,就像喜剧演员路易斯·C·K在一段单口段子里面说的:
「我终日和人们在一起,我广受欢迎,但我不会和你聚会,我没有选你。我们的孩子选了彼此但那是无原则的产物,何况,那是因为他们一般大。」
即使父母间建立了友谊,这样的友谊也是转瞬即逝的—— 且服从于孩子们有时的突发奇想。
加州丹维尔的活动策划师卡莱尔·莱昂斯和她的丈夫与另一对父母有了萌芽的友谊,那时他们的孩子还是好友,但是孩子们绝交时,这段友谊之旅便撞上了路障。
当时两家准备搞个露天烧烤,卡莱尔的14岁儿子却说:「我能叫我其他的朋友吗?」
外部因素不是唯一的障碍。30岁后,人们经历了如何交友的内心转变。
「自我发现变成了自知之明,所以你变得更挑剔。」玛拉·保罗(Marla Paul)说到。玛拉是04年出版的书《友谊危机:当你不再是孩子时如何寻找、交往和保持友谊》的作者。
「年轻时我们愿意和任何人喝杯玛格丽特,现在标准提高了。」她说。
控制欲强的,小题大做的,极端自我的,这些人过不了关,没有机会成为新朋友了。
生活在伦敦的32岁战略顾问师赛耶·普莱姆甚至开发了一套幽默的百分制量度表(100分就是一生的挚友)。按她的说法,新朋友候选人一旦表现出讨厌和不忠的行为,她便开始扣分。
她说,十之八九她的新朋友得分30到60,或者比一个熟人多一点点。
「假设你遇到了很不错的一个人,但他不回电话的话,扣到90分,不回两个电话,直接50分,」她介绍说:
「第一个月他就聚会迟到,再扣10分。」(但她补充说,人们也能因为表现好而加分。)
因经验而固化了思想,所以许多人对友谊产生了更接近宿命论的观点。
「当你还年轻的时候,你对真正友谊的定义更严谨。」我的编剧朋友布莱恩说到。
「我对友谊的理解建立在电影《教父》和《小餐馆》之上,」他说:
「你的朋友就是你的兄弟,除非完全的忠诚,否则绝交。当你年长一些之后,这样的规则就变得不现实了。」
据此推算,你经历了疲惫不堪甚至失败的交际,你出于责任感,认真对待可笑的工作、家庭和现有的朋友,所以你对新朋友保持警惕,不愿敞开心扉。
「你总是对阴暗面,也总是对你自己令人失望的一面看得很清楚。」46岁的科普曼说。
「我没有改变心中真正朋友的标准,」他总结说:「只是我更轻率地使用‘朋友’这个词。交真正的,兄弟般的朋友,现在更难了。」
有些人,如前文提到的基金经理丽莎·德丽安东尼,直接降低期望值。
「我用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寻找志趣相投的人来满足各种需求,」她介绍到,如今她的策略:
「我有酒友、书友、育儿友,一起打篮球的,做邻居的或锻炼的。」
她补充说:「比起筋疲力竭地找新朋友来,这样填补生活中的空虚就容易多了。」
又或者,他们是受了挫折,然后把内心的闹钟拨到20多岁时社交不带喘口气的状态。
30多岁时搬到纽约去后,电台主管大卫·凯夫尼感到如此寂寞,他甚至在中央公园遛猫,期待发起一次热切的谈话。
发现只得到了好奇的眼神后,他决定建立纽约社交网络。这是个通过洋基队比赛和品酒聚会帮助人们交友的活动组织。现在这家公司有2000名会员,大多数30多岁。大卫把其中的200名当做挚友。
「通常对人们来说,迈出第一步需要勇气,」他说:「好在我根据自身经历把这一切变得容易些了。」
在这精神的感召下,我最近给布莱恩打了电话,我们自嘲找不到时间聚一聚,然后约定下次有时间共进晚餐。
那是3个月后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真朋友”与“弱人脉”:社交网络如何改变我们的友谊(图)
来源:果壳网
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的友谊已经令非昔比了。  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说过:“友谊是令世界团结的唯一胶合剂。”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这种胶合剂是否已经在快节奏、高科技、城市化的生活中失去了效力?  这一点可以从美国的综合社会调查(General Social Survey)中看出许多端倪。根据这项调查,在1985年至2004年之间,美国公民的好友(即有难时可以向他求助的朋友)人数从3个下降到了2个,而没有朋友可以吐露心事的人所占比例却从8%上升到了23%。在英国,独居的人数不断上升,社区的纽带也因为居民的频繁搬迁而削弱,这都造成了友谊濒临崩溃的“危机”。也有研究将社会孤立与互联网和手机联系在了一起。不过,新技术虽然的确可能改变了传统的友谊,但是也有证据表明,它们对友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Facebook 2004年在哈佛创立的时候,目的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今天的用户也依然在为了这个目的而使用它。微软的高级研究员黛娜·波伊德(Danah Boyd)指出:“上网者的动机和以前并无不同——他们在网上交友,同样是为了有人能给自己情绪支持,能聊聊八卦,调调情,或者只是陪陪自己。”我们最亲密的朋友还是那么几个,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最常和我们交流的人都是他们。“只是交友的方式变了,因为有了新的技术,也因为当代的年轻人有了自己的文化。”
...分享至:
相关搜索:..从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比例在降低!——全球媒体趋势
路透新闻研究所近期发布了《数字新闻报告2018》。今年,媒体、平台的重点都在发生改变,媒体更加注重高质量内容和读者付费;技术公司除了算法,也在工作中融入信任度、内容质量的概念,以回应外界对技术平台信息可靠性的要求。
来源:头条媒体实验室
今天先来看看新闻在社交媒体的发展有哪些新的变化:
使用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人数不再持续增长,反而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如美国、英国、法国。
消费者开始追求更私密(以及尽可能减少冲突)的空间去交流,使用通讯应用看新闻的人数在上升,如WhatsApp。
巴西、西班牙、美国用户最关注新闻的真假,而德国、荷兰用户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较低。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内容发布者(75%)和平台(71%)有最大的责任来解决假新闻问题。
新闻聚合App的消息推送不断增多,一些用户开始抱怨遭到信息轰炸。
在线新闻的平均付费人数有所增加,北欧的增幅明显。
对于隐私的担忧推动了广告拦截软件的激增。有超过四分之一(27%)受访者的设备安装了拦截广告工具。
美国人和欧洲人希望看到更少的在线新闻视频,而亚洲人倾向于看更多新闻视频。
播客在全球越来越受欢迎。播客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33%)几乎是英国的两倍(18%)。智能音箱继续快速增长,为音频新闻开创了新的机会。
社交媒体依赖减弱
路透新闻研究所的调查覆盖五大洲,将近40个国家。过去七年间,路透新闻研究所追踪了几个主要国家的新闻来源,使用社交媒体阅读新闻的增长势头强劲。然而,今年许多国家的这种趋势已经停止,甚至开始呈下滑趋势。
以美国为例,用户每周从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比例从2013年的27%稳步增长至峰值51%,之后大幅跌至今年的45%。在英国,2013年至2017年使用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比例从20%上升至41%,随后开始下跌。而巴西2016年就出现了下滑趋势。
(用户使用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比例;右上图例从上到下分别为:巴西、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
仔细研究可以发现,下降趋势基本上完全是由于Facebook改变新闻推送造成的。美国用户使用Facebook获取新闻的比例降低了9%,年轻群体使用Facebook获取新闻的比例降低了20%。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下降并非出现在所有国家。马来西亚和捷克用户使用Facebook获取新闻的比例就大幅增长。不过多数国家还是呈现颓势。
(2018年初各国用户使用Facebook获取新闻资讯的比例;左列为国家或地区,右列为与2017年相比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Facebook的用户比例自2015年起就总体保持稳定,但用其获取新闻的比例发生了下降。这就说明,要么是用户主动减少了使用Facebook获取新闻,要么是因为Facebook为增强亲友互动、限制假新闻改变了算法,从而减少用户信息流中新闻的数量。同时,用户使用其他平台(如WhatsApp、Instagram和Snapchat)获取新闻的增长态势。
下面两个表显示的是2014年起在12个国家追踪的社交媒体与新闻的调查数据。
(用户使用各社交平台获取新闻资讯的比例)
(使用各社交平台的用户比例)
Facebook在2018年1月改变了算法,旨在加强“有意义的用户互动”,但造成了新闻内容大量减少。之后,诸多媒体表示获得的引荐流量大幅下降。其中,Little Things在2018年初倒闭,Little Things认为Facebook的算法改变为公司倒闭的关键原因。
(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新闻网站从Facebook获得的引荐流量)
其他平台抢占新闻市场份额
使用WhatsApp获取新闻的用户数量与2014年相比翻了两番,WhatsApp在许多国家取代了Twitter的地位。不过在不同国家,用户使用WhatsApp获取新闻资讯的情况大不相同,如在马来西亚占比为54%、巴西48%、德国14%,而在美国仅占4%。
(用户使用各社交平台获取新闻的比例)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平台的增长是因为内容发布者改变了策略,不再那么依赖Facebook。比如说,更多媒体公司使用了Instagram上的故事模式。Instagram故事已经吸引了全球3亿的日活用户。BBC也热衷于使用Instagram,已经拥有480万的Instagram粉丝。
同时,在2018年2月的佛罗里达校园枪击案中,Snapchat还成为了重要的新闻来源,因为Snapchat展示了随后反枪支抗议的地图。Snapchat Discover(Snapchat的新功能)如今在许多国家都获得了18-24岁群体的青睐,在美国、法国和挪威的占比分别为17%、13%和32%。
男,20-29岁,美国
“我发现,原来对于我来说Facebook就是一切,但现在Snapchat和Instagram都在迎头赶上,比Facebook用起来还要方便。”
(Snapchat上学生枪支抗议的地图和BBC的Instagram主页)
如今WhatsApp让新闻传播更方便、让发布者能更好地和用户互动。此外,在拉丁美洲和西班牙,大量的媒体机构在用WhatsApp尝试播客、新闻群组、小测试和音频笔记等功能。
为什么用户不再那么依赖Facebook获取新闻?
调查显示这是共同作用的结果。用户反感Facebook上没有营养的争论和不可靠的新闻,同时他们发现其他平台更加方便,更能保护隐私且不容易造成误解。
公认的一点是,随着自己的Facebook人际网不断扩大,人们不再那么愿意公开分享内容。因此,他们转而在通讯软件上聊天,因为和自己聊天的是“真朋友”。这种现象有时被称为社交网络的“环境崩塌”(context collapse;人们不能根据社会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言行),这一现象也可从以下调查对象的采访中窥见。
男,20-29岁,德国
“我不常用Facebook了,因为我不想和Facebook上的“朋友”有密切联系。这些人对我不再重要。我和我的好朋友通过WhatsApp交流。”
女,30-45岁,美国
“(WhatsApp上的)信息是发给某个特定的人的,而不是公开给所有人看的。”
调查对象提到了会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寻找故事,但他们随后会把内容的截图或标题(不含链接)分享到WhatsApp上的群聊里讨论。这样做部分是因为想要避免过激的政治辩论:
女,30-45岁,美国
“自从过去几年政治大环境变了之后,我就不再频繁用Facebook了,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政治观点。”
男,20-29岁,巴西
“在WhatsApp上,尽管你可能不同意你朋友的观点,但朋友间仍能相互尊重,每个人都能自由发表观点。与Facebook相比,和朋友在WhatsApp上探讨新闻的气氛要轻松多了。”
扎克伯格承诺要修补Facebook的漏洞,重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Twitter的CEO Jack Dorsey将清理水军和减少网络骚扰列为公司的重点任务。Facebook和Twitter能否重建信任、重塑用户交流模式,明年将至关重要。
Facebook认为降低某些新闻内容的优先等级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要环节,但调查结果显示Facebook需要小心谨慎。用户仍然很重视获取新闻内容,他们只是想要获得更加可靠、要紧的新闻。受访者表示,讨论正移向其他平台,Facebook最终可能会死于内容空洞。
编译:刘天睿 付君萍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你的通讯录,还剩几个真朋友!
华为的一个真人测试火了!
每个人一生会认识大约27000人,
看起来是一个庞大且安心的数据,
经过华为问题层层筛选之后,
你还能剩几个呢?
一起来测一测吧~
不得不说,这是一支成功的素人访谈式广告。
迎合了当下观众厌倦华而不实的明星表演,更愿接受“真实”广告的大趋势。
可看似简单的素人访谈广告,想要出彩,其实操作起来难度不小。
今天以华为这支广告片为例,和大家聊聊,素人访谈广告成功的三大要素。
动机清晰——
触及新一代用手机交友的精英
动机问题其实是很多素人访谈广告容易忽略的点,比如目标受众为什么要看这个访谈,目标受众与素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至于很多素人访谈广告看下来,好玩是好玩,但神散而形散,并不能给用户产生明确的记忆点,更不用说目标受众圈的有效传播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华为这支广告片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去触及新一代用手机交友的精英们,也就是那些正依托于移动互联技术的便利,在职场如鱼混得得水的一批人。
一方面这符合华为Mate10系列的产品定位——为精英而生;另一方面,这类人群是对智能手机交友的利与弊感触最深的一群人。
故事扎心——用适合的故事,
激发用户主动传播的欲望
解决了动机问题之后,那就是如何用触及目标受众心灵的故事,刺激他们引发多次传播。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社交也越来越讲究效率,日常生活中一次手机交易行为,就能互加好友;工作拓展人脉,也是一天几十几百地添加手机联系人;酒桌上侃侃而谈,更是去到哪里都有认识的朋友……但是,这里面,愿意互诉衷肠的,或许寥寥无几。
因此视频中,华为邀请到几位精英型男性用户,让他们根据问题给自己的交友圈做减法。
问题一:大概猜一下你手机里有多少人?
一两百?三百多?五六百?竟然有一千多……真实联系人数比用户猜测的要多的多。(感觉自己没那么多朋友啊)
问题二:这里面你会主动联系的人有多少?
真的要删除吗?这个工程量有点大啊……手机联系人里不会主动联系的占大多数。(朋友大多都是既不删除也不联系的僵尸关系)
问题三:不考虑工作应酬,还剩下多少人呢?
剩下一半?二三十个?感觉不太乐观啊……工作应酬几乎占据了所有的日常交际圈。(职场中交了许多不想交的朋友)
问题四:除了家人,你能说真心话的还剩几个?
两三个吧,没有……联系人很多,但能做真心朋友的只有几个,甚至没有。(自我感觉失败)
问题五:最后留下的人,你们上一次联系是什么时候?
半年?两年?长久的沉默……(心中最重要的朋友已经快失联了)
华为深刻洞察了交友成本低下的大环境中,用手机交友的职场精英们,他们的交友痛点,通过营造“万”与“个”,“朋友很多”和“真心朋友很少”这样的对比与转折,让整支广告片的故事充满“惊喜”,不仅会让参与广告片的素人慢慢入坑,也会让观众随之入坑,收获与素人相同的扎心感受,从而产生自发二次传播的行为。
昨天晚上半夜睡不着,起来刷了一会微博,看到一组关于“朋友”的图片,心里有了一点感触。这几年,虽然在同一座城市的朋友很多,但是期间有联系过的人却少之又少。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对着天花板发呆,心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的关系越来越淡了。各有各的社交圈,不打扰好像就成为了常态,你以为我没空,我以为你很忙。
我呆的这座城市生活节奏很快,虽然每天很忙,但还是慢慢喜欢上这里。不过在心里,还是会牵挂那些在其他城市的朋友,觉得距离阻挡不了我们之间的感情,我怀念的,依旧是那些温暖如初的朋友们。
这座城市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孤独,好像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只是一个人在扛,他们应该也会时常会有支撑不下去的感觉吧。而更不敢想象的是,如果在这人潮中失去了依靠,那么独自走下去的那种感觉应该也是很痛苦。
最值得感激的是我遇到那一群待我很好的人,他们陪伴我一起成长,与我一起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困难和孤独的时候,总会给予我及时的陪伴和鼓励;难过和流泪的时候,也会给我一个温暖的拥抱以及入心的安慰。
就算我们无法一直呆在一起,但也不用担心彼此就这样陌生了,因为我相信:这辈子,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句话:
「没有无趣的人生,只有活错的圈子」
我一直很认同这句话,因为一个好的圈子是会让人觉得幸福的,因为在相聚的时候大家真心以待,不像应酬那样的虚假,会真挚地把真心话放在饭桌上,没有任何顾忌和隐瞒。
我不介意的你口无遮拦,你不介意我的随心所欲,彼此都是最真实的样子。
因为坚信你是我一辈子赶不走也骂不走的好朋友,是愿意为我遮风挡住也不愿无悔的好朋友,所以尽管有时候我来不及回应你们对我的照顾,但是请你们相信,一直以来我都是抱以最大的真诚。
以真心换真心交来的朋友会让人觉得心安,因为彼此都真诚以待,感情中没有任何杂质,也没有太多的欺骗。
有时候,你们之间无需太多的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你就能获知对方想要对你的信息。因为我们相互依赖,并且无条件地信任,所以我也只愿将我的真心话对你讲,把最真实的自己摆在你面前,其他人都不行。
之前很多人都问我,什么才是真的朋友。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心里反复想了好多遍,不过看过那么多的人,经历了太多人情变故。
我想,真正的朋友,大概就是即便很久不见,但是一见面一坐下来就可以一起吃饭,没有太多的客套话,边吃东西边斗嘴,仿佛不过是昨天。
有那么一句话,越长大越孤独。所以我们越活越独立,也很少花很多时间去经营人际关系。有时候自己也会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在沉默不语中坚定前行。
真正的好朋友,从来不会去在乎你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圈好友,他们在意的是你从来不用刻意地想起,但也从未真正地忘记,希望你的好朋友不仅仅是在朋友圈里,也实实在在活在你的心里,也希望在你的生活里,他们没有真正离开过。
每天上午(慈利大众世界)准时出现,陪你开始新的美好一天,喜欢的请转发朋友圈吧,让更多人共享快乐时光,慈利大众世界微信公众平台诚邀大家积极投稿,把更多的关于慈利的家乡美图、美文分享给更多慈利人,所得的一切赞赏金归投稿原创所有,投稿联系方式: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要不要清理社交圈“讨厌的朋友” 只留下“真朋友”呢
  社交网络让人与人的联系更多,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有种节日叫&国际友尽日&
  &国际友尽日&始于2010年,创始人是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吉米&坎摩尔。
  &一个人怎么可能在脸谱上有几百上千个&朋友&呢?发条信息说&我这周末搬家,求帮手&,那些回复&我来帮忙&的才是你的朋友,别的统统不是。&他随后建议将每年11月17日定为&国际友尽日&。
  在这个节日里,为了捍卫真正友谊的神圣,人们应当清理自己的朋友名单,将那些&看见就碍眼,不想再交谈&的人从朋友中移除。
  收到一条好友申请时,我们碍于情面多半会通过,哪怕与对方只是在某个社交场合偶然相遇、此后再没聊过哪怕一句话的&熟人&。跟这些朋友&断舍离&之后,你立刻就会拥有一个更清爽的社交圈。
  与其每天看这些人发出的几百条信息刷屏,不如只留下寥寥几个&真朋友&,让你的信息流变得简单。扫一眼就知道那几个&会帮你搬家&的人近况如何,每天花五分钟就能挨个发一句问候&&哪怕真正的友谊可以几年不联系,但既然是真友谊,它就值得你投入时间与精力。
  离开&糟糕朋友&
  也许能减少痛苦
  离开你想友尽的人,还有助于减少日常的痛苦。我们的大脑会不断注意社交线索,就像它不断注意各种肉体受伤带来的疼痛。而任何不友善不公平的行为,在脑中激起的反应,和疼痛激起的反应无异。&冷暴力&这个词,其实相当科学。
  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者管那些会伤害我们的糟糕朋友叫&frenemy&,这是个friend(朋友)和enemy(敌人)的合成词。研究者曾测量过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血压。跟积极友爱的好朋友在一起血压最低;跟天敌,比如讨厌的老板在一起时,血压升高。
  但血压的最高峰却出现在跟那些&亦友亦敌&的frenemy相处时。人们甚至一知道那些糟糕朋友在隔壁房间,血压和焦虑程度就会升高&&他们已经开始不由自主地想象与之相处的情形了。
  大脑之所以如此运作,是因为对于人类,社会交往就像食物、饮水、安全的居所那样重要。哺乳动物生来孱弱、必须依靠他人照顾才能存活长大。疼痛能帮你远离危险,社交中的危险信号能帮你及时处理人际危机。比如将一只幼猴从照料者身边带开,幼猴往往会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这是演化留下的痕迹。不重视社会交往的大脑,迟早要被残酷淘汰。
  社交网络的
  &屏蔽、取消关注、拉黑&之道
  我们已处在一个资源更丰富、流动更容易的时代,不需要一辈子停留在出生时的&部落&中。依靠努力,你能很大几率地远离一些时刻对外辐射&负能量&的同伴。不过要是一看网络,同学里的讨厌鬼、亲戚里的烦人精、一起共事过的超级烂人&&又个个生龙活虎地凑到眼前。有的在作秀,有的在代购,有的在指鸡骂狗,而烦躁疼痛是你大脑的唯一感受。
  但我们的大脑默认社交如此重要,因此大部分人选择忍&痛&吞声。
  2012年皮尤研究中心的分析师李&莱尼等人发现,38%的人在社交媒体上惊讶地发现,朋友竟然在政治上跟自己&不是同一派&。遇到不喜欢的政见,只有28%的人会选择评论回应,5%的人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66%的人只当自己没看见。遇到实在政见不合的朋友,仅有18%的人会想办法躲开,而高达82%的人会默默忍耐政见不合的同侪。如果那人恰好是密友或是家人,那么人们的忍耐度会提高。
  何不善用社交网络给出的功能?
  &我觉得还可以抢救一下&&&暂且屏蔽;&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直接拉黑;&道不同,不如相忘于江湖&&&取消关注。
  产品经理设计出这些功能,简直是造福人间善莫大焉。
  不过,当你自身的幸福取决于&多个朋友多条路&时,以上的所有分析就全部作废。如果你是个在朋友圈里发刷屏广告的业务员;或者每天骂一遍身边白痴是你的心理治疗方式;又或者作为一个&成大事者&,你深信&亲近你的朋友,更要亲近你的敌人&&&那么,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你可以在其中悠游冲浪。原载于&果壳网&
凡注有"浙江在线·浙商网消息"的稿件,均为浙商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浙商网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浙商网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4
此次《措施》贷款方面趋严,名下已拥有一套住房或无住房但有...…
记者昨日专访到了站在这一职业顶端的两位“超级网红”——张...…
24小时热点新闻
通过淘宝、QQ群等途径,花费数元购买“新用户资质”,就可以通过全新账户下单,获得外卖平台的首单减免优惠,全程不超过10分钟,且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根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提供的数据,2月份浙江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8.5%。11个设区市价格全部上涨,其中杭州、嘉兴和宁波价格分别上涨25.6%、18.4%和10.8%,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2.0、0和0.4个百分点。
现在游客来一趟宁波,到底能买点什么样的伴手礼适合送人或者留作纪念?宁波发展伴手礼经济,还可以发展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交电商平台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