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心理学学:真正好命的女人大多具有这三大特征,你具备吗

女人生命中不可丢失的东西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女人生命中不可丢失的东西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6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6477|回复: 9
【2012心理学考研】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中级战友, 积分 14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82 积分
K币1028 元
在线时间159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14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82 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14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82 积分
K币1028 元
发展心理学笔记第一章& & 绪论第一节& & 什么是心理的发展第二节&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第一节& & 什么是心理的发展什么是发展1.&&发展过程包括变化与稳定两个方面2. 发展性变化包括量的变化与质的变化量的变化:数量或程度的变化,如身高、体重或词汇量的变化质的变化:在性质、结构或组织上的变化,如从非言语性的交流到言语性的交流一、心理的种系发展& & 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包括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与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一)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实质——动物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二)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随着历史进步而发生的发展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学相交叉。它主要研究原始人类,即从类人猿到文明人类的心理,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种系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是这方面的先驱性著作。而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则是原始人类研究的较早著作之一。(一)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刺激感应性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二)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意识性社会性语言二、心理的个体发展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的毕生发展)实质:社会化过程内容: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三、发展的性质1.发展是终生性的;2.发展同时具有得与失(多维性)3.生物学因素与文化因素的作用是相对变化的4.资源(时间、精力、才能、金钱、社会支持等)的分配不断改变(儿童和成年初期侧重于成长,中年同时侧重成长、维持或康复,老年侧重康复或复原)5.发展是可以改变的6.发展受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第二节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一、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动物(比较)心理学、人类心理学人类心理学的特殊性二、发展心理学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动物(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目的(一)任务揭示毕生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稳定性(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描述、解释、预测、修正行为(二)内容1.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先天与后天(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的作用)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主动与被动)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三)儿童发展心理学 研究的内容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四、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领域和生命分期(一)发展领域生理发展: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认知发展: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社会性发展:情绪、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三者相互影响。(二)生命分期产前期(怀孕到出生)婴儿期(和学步儿期)(0~3岁)儿童早期(幼儿期)(3~6岁)儿童中期(6~11岁)青少年期(11~约20岁)成年初期(20~40岁)成年中期(40~65岁)成年晚期(65~& && & )年龄阶段划分的相对性与生理、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见下表)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过去:历史诞生前: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时期诞生: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年出版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 & 1930年,H.Z.Hollingwerth 的《发展心理学概论》& && &40年代出现“生命全程”概念。& && &70年代前后,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兴起& & 二、现在:现状(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成人心理)1. 成人记忆2.成人思维3.成人智力发展趋势4.成人道德发展5.成人自我概念本土化研究我国的发展心理学补充材料:与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关的职业与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关的职业1.学前、幼儿园教师(preschool/kindergarten teacher)2.中小学教师(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3.特教教师(exceptional children teacher/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他们以教育残障儿童即心智迟滞者、身体残障者、学习失能者、行为异常者,以及天才儿童为工作对象。4.日托(托儿)所督导(day-care supervisor)对日托所的学前教育计划进行指导,并对计划在日托所内的运行负责。5.早期教育工作者(early childhood educator)他们通常在社区学院从事教学。对早期教育工作者一般要求有硕士学位,或至少有2年的研究生学习经历,主修早期教育领域的课程,并在日托所或早期教育中心接受过有督导的实习训练。6.儿童福利工作者(child welfare worker)他们受各州/省儿童保护服务机构所聘用,主要是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做好有关的服务工作,尤为关注那些被处置不当的和受虐待的儿童个案。7.辅导咨询师(guidance counselor)他们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中学生,对中学生在教育和生活方面的计划给予帮助。对辅导咨询师要求至少经过四年本科教育,许多州/省还要求有2年的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经历或硕士学位。9.儿科护士(pediatric nurse)他们在各种医疗单位中工作,工作目的是促进婴幼儿和儿童的健康。10.精神科护士(psychiatric nurse)11.儿童生活专家。他们受医院的聘请,工作对象是那些被允许住院之前的和被允许离院之后的儿童及其家长。12.儿科医生(pediatrician)13.儿童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child clinical psychologist or counseling psychologist)。他们的工作是对儿童的各种问题和异常作出判断和心理治疗。要求在大学学习5-年,或获博士学位,并在精神病医院或心理卫生机构有过一年的实习医生职务的经历。14.儿童精神科医生(child psychiatrist)其作用与儿童临床心理学家相似。但是,精神科医生能从事生物医学方面的治疗。15.儿童发展、教育、家庭发展、护理、社会工作方面的高校教授(college/university professor in child development, education, family development, nursing, social work)要求他们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有5-6年的研究生学历,主修相关领域的研究生课程。三、未来:趋势心理发展的系统观研究的生态化:现场研究(观察、实验等)研究手段现代化:计算机、观察实验设备的运用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作业与讨论思考发展心理学、种系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的区别和联系讨论学习发展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如何研究:& && && &&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问&&题如何研究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民族)的儿童在1.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等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2. 气质或性格特征的差异?3. 攻击性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4. 利他性的发展及其差异?第一节 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一、两种研究传统量的研究: 注重“ 硬” 数据和数量或统计学的测量的研究;& & 客观性,有利于得到心理发展的一般结论& & 以自然科学方法为基础(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发表研究结论)& & 通常在实验室环境中开展
质的研究: 注重主观体验、感受或信念等“ 软” 数据的研究;&&& & 开放性、探索性;& & 不能产生一般性结论,但可以深入探讨人的态度和行为& & 通常在日常的社会环境下探测知之不多的问题,费时费力。 研究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研究问题的性质;& &对研究问题是否熟悉;& &研究者的能力和理论倾向;& &环境两种研究方法经常综合运用二、取样从总体中选取的可以代表总体的研究对象(被试群体)& & 样本具有代表性& & 随机取样,研究结论可以推广或概化三、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常见的三类:& &自我报告:日记、访谈或问卷&&行为测量:测验或其他行为测量法&&观察:自然观察法与实验室观察法(一)(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环境下,不加干涉或控制,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特点:自然、无干预优点:可以较好地描述行为;& && && && & 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下,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缺点:缺少控制;观察者偏差;不深入(二)访谈法1.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儿童)的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与行为的数据资料,以及获得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即访谈法。2.特点: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访谈者与儿童互动;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3.分类按提问和反应的方式: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按是否直接与被访谈者接触:直接访谈、间接访谈按访谈对象多少:个别访谈、团体访谈4.优点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能比较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方面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5.缺点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访谈者的观点容易影响被访谈者;&&访谈工作效率低,既花钱又花精力;&&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三)问卷法1.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2.特点:书面提问3.优点:(1)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2)结果统计高度数量化、规范化;(3)费用低;(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4.缺点不灵活;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信用或主观性问题,收集到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四)测验法1.通过测量量表,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的程序,收集数据资料,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2.特点:被试通过测验来测量能力、技能、知识、潜能或生理反应3.优点: 测量客观、标准化;避免主观性4.缺点: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高,难以进行定性分析;不能深入考察态度或行为机制;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五)实验法1.通过严格控制的、可以重复的程序,操纵变量,考察一个(些)变量对另一个(些)变量的影响。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组、控制组2.分类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严格控制条件,控制严格,容易重复,但生态效度低(不易推广),随机选择与分配;现场实验:在学校、家庭等日常生活条件下有限度地控制条件,控制严格性低,结论可推广;自然实验:不能随机分配被试、不能严格操纵变量,如高等教育组与非高等教育组、自然灾害受害者与非受害者的适应性等。实际上是相关研究3.优点 :可探测因果关系可重复4.缺点 :人为性强,生态效度低;探讨的变量有限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一、研究设计及其性质分类1. 一种开展研究的计划:如何回答问题?如何选择被试?如何收集和解释数据?如何得出有效的结论?2. 质的研究设计:个案研究:对单个人的研究人种志研究: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参与观察对某种文化的深度研究3.量的研究设计:相关研究:旨在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统计学关系的研究设计因果研究:实验设计,旨在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基本的研究设计形式二、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变量与观察指标选择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程序)确定收集、整理数据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制定研究实施计划三、发展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一)横断研究、纵向(追踪)研究与聚合交叉(序列)研究(二)程序、优点、缺点(见下表)图示四、研究的伦理学问题(一)征求被试的同意& &自愿参加研究时,能够表示同意时,充分意识到危险和潜在好处时,没有参加研究时(二)保证被试的知情权,避免欺骗& &了解研究的内容或目的、做法以及后果(三)保证被试不受到伤害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带来疼痛、焦虑或伤害的方法;可在事后告知研究的真正目的、“欺骗”的原因,保证研究不带来伤害性后果。(四)保证隐私权& & 不随便泄露个人信息,尊重被试的尊严和合法权利。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一、生态化二、现代化三、跨文化与跨学科化四、强调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研究作业与案例分析如何研究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民族)的儿童在1.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等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2. 气质或性格特征的差异?3. 攻击性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4. 利他性的发展及其差异?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项发展研究第三章&&发展心理学家眼中的心理发展:& && && && &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关于心理发展争论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第三节学习理论& &第三节认知发展观& &第四节 其他发展观问题1.发表关于心理发展争论的基本问题上的个人看法和观点,比较与已有理论的异同基本问题:& &心理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的?& &心理的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心理的发展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决定的?2. 对于同一个婴儿,你认为各派心理学家会如何看待和教育他(她)?第一节& &关于心理发展争论的基本问题理论&&一套用来组织、解释和预测数据或事实的逻辑上相关的概念或观点发展心理学理论& &逻辑上相关的概念或观点体系,用来描述和解释发展,预测特定情境下会发生哪些行为假设& & 对现象的可能的解释,用来预测研究的结果,可以被进一步的研究所检验三个基本问题发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遗传与环境哪个更重要?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的?一、先天和后天:遗传与环境哪个更重要?Nature or nurture遗传:从生物学父母得到的生理特征或天赋环境:出生前和出生后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同伴、学校、社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同的观点影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一般观点:同时影响,更关心二者如何相互作用二、主动和被动:人们在他们自身的发展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一)发展的机械模型:& &把发展看作对刺激的被动的、可以预测的反应,人们象机器那样对环境作出反应。& & 洛克的“白板论”(二)发展的组织模型& &认为发展是机体自身发动的、依据不同质的发展阶段依次进行的,人不只是反应,还会主动行动&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三、连续性和间断性(一)发展的机械模型& &认为发展是连续的,要经历相同的过程,从后期行为可以预测早期发展,强调量的变化而不是变化的种类。华生的环境决定论(二)发展的组织模型& &强调质的变化,认为发展可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种类的发展问题,会发展起不同种类的能力;每个阶段承前启后。佛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的理论。 (三)平衡论&&儿童与环境影响的双向性或相互影响(四)当前的争论& &强调行为发展的生物学基础,而不强调大的发展阶段;重视考察在每个阶段哪些种类的行为是连续的或非连续性的,以及包括了哪些过程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学说(一)基本观点&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决定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性:可以给个体带来舒适感受的一切倾向,不仅指性的需要,而且包括饥、渴等方面的生理需要(二)人格理论1.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无意识的本能;快乐原则自我:意识结构;现实原则&&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伦理原则文明的产生与超我 (三)人格发展阶段论根据里比多的发展或变化,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0~1岁)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为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2.肛门期(1~3岁)&&排便习惯的培养3. 前生殖器期(3~6 岁)&&恋父情结、恋母情结4. 潜伏期(6~11 岁)&&相对平静的时期,此前的各种感受相对遗忘5.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产生性冲动,要从父母那里独立,容易产生与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四)评价&&1.阶段思想,教育原则&&2.泛性论倾向,将儿童的个别倾向普遍化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一)人生八阶段1.婴儿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2.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疑虑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 &主动对内疚4.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完善感对悲观失望(二)评价1.同时注重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重视社会教育对人格发展的作用,将个体的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2.强调发展的多向性(对立性品质的发展);更容易接受和运用3.未突破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约束第三节 学习理论& &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一)华生的心理学思想1.研究对象:客观的行为或反应2.研究方法:客观的实验法和观察法S——R公式(二)华生的发展心理学思想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外部刺激决定学习3.教育观(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一)操作条件作用:行为与强化1.强化可以塑造和改变行为2.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二)尽可能避免不良刺激,创设儿童发展的适宜环境(三)教学思想程序教学:小步子、知道结果、自主调控学习等。评价:影响深远;忽略内在心理三、班杜拉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一)基本思想1.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而获得的;2.个人、行为、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二)观察学习及其过程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2.观察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3.强化的作用:增强或削弱行为倾向(1)直接强化(2)替代强化(3)自我强化四、学习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一)贡献&&注意认知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局限&&仍然偏重研究人的外部行为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为思维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核心,研究思维过程以及反映思维过程的行为。代表性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一)心理发展的本质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儿童对环境中新信息的调整,即儿童如何根据已知的莱&&应对和管理新信息。平衡: 在认知成分之间取得稳定的平衡。组织:将知识整合进系统的过程,儿童形成日益复杂的认知结构的倾向,通过整合越来越多的精确的现实知识,形成知识系统或思维方式图式:儿童在不同情境组织行为的方式,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同重复而得到概括或迁移。& &&&随年龄增长,图式越来越复杂。(二)心理发展的机制1.适应和组织2.同化和顺应同化:改变外界刺激以适应自身,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同化,就没有积极的发展;只有顺应,则永远处于难以适应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四)认知发展的阶段1.心理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而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有其阶段性;2.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且有一定交叉;3.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条件;4.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上不同的心理结构,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5.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二、新皮亚杰主义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十分强调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在促进个体认知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二)重视应用研究;(三)强调把心理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四)强调多变量的相互作用三、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一)贡献认知发展的相互作用论和阶段论,第一次辩证地、系统地论述了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二)局限1.强调生物学因素,贬低了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2.临床法混淆了多种变量,或者任务难度太大,影响了结果的真实性;3.有人发现,形式运算阶段后仍然存在辩证运算阶段(意识到知识的相对性、接受矛盾、整合矛盾等)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一、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说1.指向外部的间接的物质生产工具,与指向内部的精神生产工具(语言和符号),促成人的间接的心理活动。2.发展的本质是一个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人类心理本质上具有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随意性、抽象概括性、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间接性)。二、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人指导下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表示个体发展的潜力。(二)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三、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四、智力的“内化”学说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第五节&&其他理论及小结一、习性学的心理发展观(一)人类的社会行为模式(如依恋)有其进化基础;提出“关键期”(二)应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研究儿童的行为。鲍尔贝的依恋研究二、生态系统论Bronfenbrenner(一)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多个层次的系统构成,由内到外依次是微系统(学校、家庭等)、中间系统(家庭学校的联系)、外层系统(如父母的职业和工作环境)、宏系统(如政府的就业政策)(二)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不断认识和建构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具有重要影响。三、小结各种理论是从不同视角或侧面研究心理发展的,贡献各异。1.精神分析理论:重动机与情绪2.学习理论:重行为3.认知发展理论:重认知4.文化——历史理论:重社会文化5.习性学:重行为的进化基础6.生态系统论:重心理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课外思考对于同一个婴儿,你认为各派心理学家会如何看待和教育他(她)?第四章 新生命的形成:胎儿的发展第一节 怀孕和遗传第二节 先天和后天:遗传与环境的影响第三节&&产前的发展问题与思考科学家如何研究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它们如何一起作用?要生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做哪些准备或预防工作?第一节 怀孕和遗传一、受孕精子与卵子结合构成一个合子(受精卵)的过程,也叫受孕受孕是新生命的开端,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起点。(一)十七、八世纪关于胚胎形成的争论1.精源论胚胎来自精子,在精子中有完全成形的“小人”,他们有待于在子宫的抚育环境中发育成长。2.卵源论& &已经成形的“小孩”存在于女性的卵巢中,男性的精子可以激活他的成长发育。18世纪后期,德国的解剖学家Kaspar Friedrich Wolff 发现,父亲与母亲对胚胎的形成具有同等重要的贡献。(二)成功受孕的基本条件1.正常排卵,卵巢必须释放一个健康正常的卵细胞2.这个卵细胞必须能移动到输卵管3.所提供的大量精细胞必须能接近或到达宫颈处4.至少某些精细胞能沿着正确路线游动,到达输卵管5.至少某些精细胞全程存活6.少量精细胞能接触卵细胞7.一个精细胞必须穿透卵细胞,形成合子受孕后形成的早期胚胎(三)影响受孕的因素1.生理的健康2.受孕的时间3.夫妻的年龄4.夫妻精神状态5.其他环境因素(四)其他生殖方式1.体外受孕:试管婴儿2.捐献受孕3.代孕母亲4.克隆二、遗传的机制遗传密码:基因& &它是构成细胞核中的染色体(46条,父母各贡献一个单体,父亲23,母亲23)的化学物质,即脱氧核糖核酸(DNA)中的一个片段,基因各不相同,人类染色体上大约有10万种基因序列DNA可以自我复制,使合子进行有丝分裂,每一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都进行着自我复制,使每个细胞都含有相同数目的遗传信息。最初,受精卵分裂成两个细胞,很快变成4个,8个,16个,如此下去,每次分裂前,这个细胞复制它的46个染色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减数分裂是精母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每个配子(精子或卵子)的染色体是母细胞原始数目的一半,人类减数分裂的结果是具有23条染色体。在怀孕时,由23条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构成了合子。第二节 先天和后天:遗传与环境的影响一、行为遗传学(一)定义对遗传与环境的相对作用或影响进行量化研究的科学,关于基因型怎样与环境相互作用,来决定智力、人格和心理健康等心理特征的科学它研究的问题包括,是否存在某种特定的能力、特质和行为模式非常依赖于个体所遗传的特定基因组合?假如存在的话,这些属性是否会被他的后天经历所改变?(二)研究方法1.选择性繁殖& &通过确定特质是否能够经过选择性配对而在动物身上繁殖来研究遗传影响的方法。经典实验:迷宫——学习能力实验(图)2.家庭研究比较住在一起的人,看他们在一种或多种属性上的相似性,假如这种(些)属性是遗传的,同一家庭中的任何两个成员的相似性应该与他们的血缘关系(基因相同性)呈递增函数关系。(1)双生子研究一对在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一对在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他们在各种属性上更为相似吗?假如基因影响某种属性,同卵双生子应该更相似,因为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而异卵双生子只具有50%的相同基因。(2)领养研究被领养的孩子与他们的亲生父母相似,因为他们享有共同的基因(50%基因相同),还是与他们的领养父母相似,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环境?假如被领养者在智力与人格上与从未养育过他们的亲生父母相似,那么基因在决定这些属性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家庭研究还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各种能力和行为受环境影响的程度,有两种方式: 方式1:两个遗传上没有关系、被领养的孩子,在同一家庭中长大,这些孩子之间以及他们与领养父母之间的相似性可以归因于共同的环境。方式2:将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与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比较。假如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更相似,则可以推论环境的影响。二、遗传基因的影响(一)遗传对智力的影响1.智力(IQ)在中等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遗传系数约为0.50。& &遗传系数表示一种特质中可归于遗传因素的变异量,H=(r同卵双生子-r异卵双生子)×2& &(见下表)不同亲缘关系的人IQ的平均相关系数2.(智力的遗传系数不为1.00说明了什么:)环境对智力的发展存在重大影响。3.两种环境影响:(1)非共享的环境影响(NSE):住在一起的人没有共享的一种环境影响,它使这些个体彼此不同(1-0.86=0.14)(2)共享的环境影响(SE):住在一起的人共享的一种环境影响,它使人们彼此相似。NSE=1-r(一起养育的同卵双生子)SE=1-(H+NSE)4.随着儿童的成熟,基因对IQ差异的影响加大;共享的环境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而基因与非共享的环境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二)遗传对人格的影响1.许多人格特质(如内/外向、移情关注)具有中度的可遗传性,遗传系数约为0.40。H=(0.50-0.30)×2=0.40(见下表)三种亲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人格特征的相似性2. 非共享的环境,包括父母对子女的不同教养方式、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方式,对人格的发展影响最大。(三)遗传对行为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影响1.同卵双生子的平均相关为0.48,异卵双生子的平均相关为0.17。2.酗酒、犯罪行为、抑郁、多动、躁狂——抑郁症和许多神经症,都受遗传的影响。3.人们并不是遗传行为障碍,而是遗传产生某种疾病或不正常行为方式的倾向性,而且,这些疾病或行为障碍的产生还需要一些事件的激发(如学业上的挫折、家庭离异等),环境影响很大。可以通过干预和治疗,帮助高危个体缓解压力。三、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一)基因的导向原则&&基因预先决定的发展方向或道路,环境有时难以使之改变。如婴儿在8~10个月牙牙学语。& &环境也有导向作用,如对人格发展的导向作用(二)反应范围原则对于多数人类特征,遗传设定了发展潜能和环境影响的范围,个体就在那个范围内变化。基因设定了任一特质可能的结果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环境影响着他最终成为什么样(三)基因影响心理发展的三种方式1.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父母的基因影响他们为孩子设定的养育环境。例如,&&有运动天赋的父母可能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培养孩子的兴趣2.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我们遗传的特征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行为,并因此影响了发展的环境。&&例如,活泼的婴儿比忧郁被动的婴儿受到更多的注意,获得更积极的社会刺激。3.主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我们的基因型影响我们偏爱和寻求的环境的类型。即不同的基因型为他们寻求不同的小环境,对其社会性、情绪和智力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基因倾向于外向的儿童很可能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内向的儿童倾向于避免大型的社交聚会,四、结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基因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环境也影响着基因型表现的程度第三节&&产前的发展一、产前发展的阶段约经过266天左右的时间,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由2000亿个细胞组成的婴儿产前发育经过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三个阶段(一)胚种期(0~2周)细胞分化;胚种附着在子宫壁上当受精卵在子宫中通过有丝分裂,在4天内形成一个包含60~80个细胞的球形结构体(胚囊)。细胞分化开始,胚囊内层结构将形成胚胎,外层将形成各种组织结构,负责保护并向胚胎提供营养。外层支持系统包括:羊膜:其内的羊水可以缓冲震动对发育机体的影响;调节温度,并提供一个无重力的环境,以便于胚胎的移动;绒毛膜:围绕在羊膜的周围,最终变成胎盘的内层,为胚胎提供营养。胎盘:从子宫内层和绒毛膜发育而成的一种器官,为未出生的胎儿提供氧气和养料,并排泄胎儿的代谢废物。(二) 胚胎期(3~8周)结构分化;内部器官开始发展;胎盘和脐带形成。重要器官初具雏形,心脏开始跳动。发育非常迅速,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柱,心脏、五官、四肢初步形成,在第一个月的发育速度最快。1个月后,体积已增长了受精卵的10000倍。在第2个月,胚胎每天大约生长0.85毫米左右,眼睛、耳朵、四肢等初步发育,大脑发育迅速。在第二月后期,性器官开始发育。循环系统,肝脏和脾脏开始发挥功能。胎儿已经初具人的机体的雏形。(三)胎儿期(9周~出生)发育迅速,所有器官的发育逐渐成熟。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1.&&9~12周&&生长迅速,所有器官之间的联结已经形成,使胎儿的身体和四肢可以移动,可以吞咽、消化养料,泌尿系统可以运行,外生殖器形成。2. 13~24个周胎儿发育迅速,母亲可以感知到胎动,可以听到胎儿的心跳,体外覆盖着一层皮脂以防皮肤皲裂,胎儿可以对明亮的光线和响亮的声音产生反应。3.&&25~38周继续发育,所有的器官已经成熟,为出生做准备。胎儿达到成活年龄,其睡眠周期和动作活动更为规律和可预测,在胎儿皮肤下覆盖了一层脂肪。在出生前2周活动减少,睡眠增多。(四)胎儿发育的关键期&&1.&&关键期是每一器官最易受特定环境因素影响的时期。在其他时间,同样的环境则不宜造成同样的后果。2. 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期是,3~5周;心脏发育的关键期是,第3周中期到第6周中期;其他器官和身体部位发育的关键期是,怀孕后2个月。二、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一)母亲的体重过胖或过瘦都不利于胎儿发育。过胖可能导致胎儿过胖或不容易受孕,而且患高血压的比例也大得多。过瘦则缺乏营养,容易贫血、肌肉痉挛、甲状腺肿等疾病。(二)母亲的身高母亲过矮(低于1.40米)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和产出。(三)母亲的孕史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妇女有过4次以上孕史,再怀孕会有更大的危险性,出现低重儿或死胎、习惯性流产等,甚至不能怀孕。(四)母亲的营养早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胎儿的生理缺陷;后期营养不良,可能出现低重儿。而且,会影响到儿童智力的发展。对3个月~3岁的婴儿的研究表明,如果怀孕期间母亲严重营养不良,其婴儿的智商明显低于其他儿童。(五)Rh因素一个人的红血球能和Rh抗体凝集成块的称为Rh阳性,不能凝集成块的称为Rh阴性。患有胎儿溶血症的孩子的母亲通常是Rh阴性,而孩子的父亲和孩子则是Rh阳性。这类儿童在生后不久死亡或终生耳聋和大脑麻痹等。(六)母亲的年龄超龄和年龄太小都有消极影响年龄太小:15岁以下,尚未发育成熟,产出低重儿、死胎、分娩困难等。超龄:35岁以上,发生唐氏综合症的概率增大;会使分娩时间过长和死胎增多。23、24~27、28岁为最佳生育年龄。唐氏综合症一种染色体异常导致的遗传疾病,它由于存在着一个额外的第21号染色体而引起;有这种综合症的人有特殊的身体外貌,并且呈中度到严重的智力低下。(七)母亲的健康状态或生活习惯1.风疹、伤寒、白喉、梅毒、淋病等,都会影响怀孕或胎儿发育,尤其是胚胎期,它是头、脊柱、心脏和其他器官发育的关键期。2.药物某些抗菌素,如四环素、抗凝剂、镇静剂等,抗恶心药物和镇静药在怀孕前3个月影响最大,导致畸形;在怀孕后期,链霉素、四环素和磺胺药物会产生消极影响,过量的维生素A,B,C,K,B6也有害。3.酒精酗酒母亲容易导致胎儿酒精综合症,造成躯干畸形、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心脏缺陷以及胎儿肌肉受损。酗酒发生在前3个月,会导致胎儿心脏缺陷、小头、关节畸变、心理障碍以及动作迟缓。还可导致流产。4.吸烟一氧化碳和尼古丁妨碍对胎儿的正常供氧。在怀孕最后三个月影响最大,影响大脑发育,造成智力缺陷、情绪不稳、多动症等。(八)母亲的情绪状态通过释放神经激素,进入血液,使胎儿体内发生化学变化1.精神压力2.极端情绪或直接、重大精神刺激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十分重要(九)母亲所处的环境因素1.暴露在某些化学物质(如硫化物、二氧化硫、铅中毒)下,可能损害遗传基因、导致胎儿畸形或出生后的心理问题。2.辐射:核辐射、X射线或其他射线,可能导致染色体异常或染色体畸变,导致生理缺陷。3.高空飞行容易导致胎儿缺氧,出生时容易患各种慢性缺氧症。结论应该努力防止或避免各种危险因素的损害,进行及时的预防或干预;早期干预的效果更为明显。课后作业要生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做哪些准备或预防工作?案例分析1971年,作家米奇o多瑞斯领养了一个三岁的孩子艾贝尔,他的母亲酗酒成性。当时,人们对胎儿酒精综合症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艾贝尔早产七个星期,体重很低,在领养前遭到虐待,营养不良。他的妈妈在35岁时酒精中毒而死。他的父亲曾经遭到一系列的逮捕,最终被人打死。这个孩子的行为与他的年龄不相称,没有受到如厕的训练,只能说大约20个词。尽管被诊断为轻度发育迟缓,但多瑞斯确信,如果能为他创设一种积极的环境,这个孩子会赶上同龄的孩子。但是,艾贝尔没有赶上。他四岁的时候,仍然要用尿布,体重仅仅27镑。他很难记住游戏伙伴的名字,他的活动水平极高,头骨非常小。他经常为严重的、莫名其妙的疾病或问题所困扰。随着年龄的增长,艾贝尔难以学会数数,不能辨别基本的颜色,不会系鞋带。在入学前,他被认为是“学习障碍儿童”。他的智商一直是60左右。由于一位一年级教师的精心培养,艾贝尔确实学会了读和写,但他的理解能力却很差。当他在1983年读完小学时,他仍然不能算加减法,不会数钱,也不会明确地分清他所居住的城镇、州、国家或星球。多瑞斯那时已经明白了他的养子的问题。1982年,他去了一家专门治疗具有药物依赖疾病的青少年的治疗中心,在那里他看到了几乎可以说是艾贝尔孪生兄弟的三个孩子,虽然他们相貌不同,但他们的行为却是相似的。胎儿酒精综合症直到70年代才被人们查清,而那时艾贝尔已经长大成人了。一旦酒精进入一个胎儿的血液,它就会集中存在那里相当长的时间,对脑和其他身体器官造成损害。无法治疗。对胎儿老说,这种影响可能持续终生。对这个家庭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多瑞斯多年来费尽心思要让艾贝尔回归正常,然后逐渐接受了子宫中就已经造成的无法修复的损伤,这是多瑞斯后来与另一位作家路易斯o厄锐奇结婚并最终离婚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最终于1997年52岁时自杀身亡的重要原因。他极度抑郁,作为一位面临重重麻烦的父亲,他的抑郁加重了。艾贝尔,在20岁时参加了一个职业训练方案,后来进入一个负责管理他生活的家庭,与他收集的动物玩具、纸制的玩偶、报纸卡通、家庭相片、旧生日卡片等作伴。在23岁时,他在交通事故中丧生。问题:1. 艾贝尔的案例说明,产前环境起着什么样的影响?2. 为什么多瑞斯认为只要创设一种积极的家庭环境艾贝尔就会“赶上”他的同龄孩子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3. 艾贝尔的故事能用“反应范围”、“导向原则”、“关键期”等概念来解释吗?为什么?4.如果一个人要领养一个孩子,而又不知道这个孩子产前的情况,我们应该为他(或她)提供哪些信息?第五章 婴儿期的发展第一节 婴儿期的生理发展第二节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第三节 婴儿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问题和思考你认为早期教育是可能的吗?为什么?第一节 婴儿期的生理发展一、新生儿(0~1月)的生理特点及其评价(一)身体状况和外貌1.初生婴儿的身长和体重在不同文化中是不同的(如在美国约50厘米左右,体重约3~3.5千克),男孩大些、重些,初生的孩子可能比后生的孩子轻些。正常体重:2.5~4.5千克。在最初几天,新生儿水分丢失,因而会丢失10%的体重,在随后的10~14天左右,恢复到原来的体重。2.新生儿有一些突出的特征:(1)头大:占身体的1/4,下巴有点回收,新生儿的头由于产道挤压而可能较长,头盖骨尚未完全愈合。(2)新生儿一般皮肤粉红、较薄。(3)新生儿血液心跳快而不规则,血压不稳定,直到10天后才稳定下来。他们出生后即开始呼吸,如果5分钟后仍然不能呼吸,可能导致缺氧症,而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4)新生儿的肺大约只有成年人的1/10,容易患呼吸道疾病。(5)70%的时间(每天16~18小时)处于睡眠状态,只有2~3个小时处于警觉、安静状态。3.新生儿具有六种睡眠和觉醒状态:(1)有规律的睡眠:安静,合眼不动,呼吸慢而均匀(2)不规律的睡眠:闭眼、快速眼动、对外界刺激惊厥或痛苦,呼吸可能不均匀(3)瞌睡:眼睛时开时闭,时睡时醒(4)警觉性安静:睁眼、呼吸平均,身体不活跃(5)警觉性活跃:睁眼、呼吸不均匀、可能烦躁,可能突然活动(6)啼哭:哭得很厉害,难以制止,伴随着高度的动作活动。4.新生儿健康状态的评价(Apgar量表)(1)心率:& &无、慢(少于100次/分钟)、多于100次/分钟(2)呼吸:无、缓慢或无规律、良好或大声啼哭(3)肌肉弹性:肌肉松弛、软弱无力;柔弱、有些起伏;强劲、动作有力(4)皮肤颜色:青或白;身体粉红色、四肢发青;通体粉红(5)反射:无反应;皱眉、面部表情痛苦或微弱地哭泣;大声啼哭、咳嗽、大喷嚏以上评价依次以0,1,2记分,总分在0~10分之间,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7分以上者被认为健康良好,4分以下者被认为有问题,需要进行医疗干预。二、发展的原则(一)头尾原则从头到脚依次发展:1.脑出生前迅速增大,新生儿的头很大,随后头的比例增大较小,身体的下部发展2.感觉和动作发展遵循相同原则:婴儿首先学会使用身体的上部,他们能看到物体,随后能控制自己的躯体;在会爬或走之前就会用手。(二)内外原则:身体成长和动作发展从躯体中间向外围依次发展:1.在子宫中,头和躯干的发展先于手臂和腿,然后是手和脚,然后是手指和脚趾。2.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四肢比手和脚发展迅速,类似地,儿童首先发展上臂和大腿的能力,然后是前臂和小腿,然后是手和脚,最后是手指和脚趾的能力。三、身体的生长和营养(一)体重刚出生时,体重约为2.5~4.5千克,在正常喂养情况下,到第5个月时,婴儿体重翻了一倍,12个月时增加了2倍,此后速度放慢,到30个月时,达到出生时的4倍。(二)身高& &刚出生时,身高约为50厘米。第一年内增长25厘米,第2年内增长10厘米左右。新生儿身高与其成年后身高没有密切关系。(三)头围与胸围1. 头围与胸围在婴儿期都有较大增加,头围平均增加15厘米左右,胸围平均增加18厘米左右。2. 婴儿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到18个月时,才超过头围,其后胸围逐渐变得较大。(四)牙齿与骨骼发育1. 婴儿已经具有切牙、犬牙和乳磨牙,婴儿乳牙在出生后6~9个月之间开始生长。2. 12个月时已发育出头状骨和钩状骨,36个月时长出三角骨。13岁时才能全部完成腕骨骨化过程。四、大脑的发育和反射性行为(一)脑重与头围& &出生时达350~400克,为成人的1/4;此后第1年内脑重增长最快,6个月已达到700~800克,12个月达到800~900克,24个月达到克,36个月时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此后发育速度变慢,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二)大脑皮质& &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完备。出生时脑细胞已经分化,细胞构筑区和层次分化已经基本完成,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经髓鞘化。到2岁时,脑及其各个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已经基本上类似于成人的大脑。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分开。婴儿刚出生时大脑两半球及其皮质尚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三)大脑单侧化& &在新生儿阶段就已表现出大脑单恻化的倾向,随后这种单恻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更大的质的差异。(四)婴儿脑的可塑性和可修复性1.可塑性2.可修复性(五)新生儿的反射性行为1.生存反射(1)呼吸反射:反复吸气和呼气(2)眨眼反射:闭眼或眨眼(3)瞳孔反射:遇强光瞳孔收缩,在弱光中瞳孔变大(4)觅食反射:把头转向刺激的方向(5)吮吸反射:吮吸放入口中的物体(6)吞咽反射:吞咽2.原始反射(1)巴宾斯基反射:足底被抚摩时,会张开并弯曲脚趾(2)抓握反射:弯曲手指抓住接触手掌的物体(3)摩罗反射:巨大的声响或头部位置的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膊、弓背,然后两只胳膊并拢,好象去抓什么东西(4)游泳反射:浸入水中的婴儿四肢划动,屏住呼吸,作出游泳的姿势(5)行走反射:婴儿身体直立,脚接触到地面就作出象走路一样的姿势。生存反射可以保护婴儿免受不良刺激的伤害,有助于满足婴儿的基本需要;原始反射一般在儿童出生后几个月消失,它有助于提高个体存活的概率,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五、动作的发生和发展(一)动作的发生1.胎儿期的胎动(2个月后即开始,转动头和臀,避开不良刺激)和反射活动是最初的动作2.新生儿阶段的反射活动有40多种(二)动作的发展1.行走动作的发展(P152~153)2.手的动作的发展(P154)自己概括婴儿动作的发展有哪些规律?(三)动作发展的规律或原则1.从上到下:头部动作(抬头、转头)——躯干动作(翻身、坐、爬)——脚的动作(站、直立行走、跑、跳)2.由近及远:&&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3.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整个身体动作发展的顺序: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四)动作的训练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行走反射,进行动作的训练。第二节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一、关于感知觉发展的早期争论(一)先天论和后天论1.先天论很多基本的知觉能力是先天具有的,如康德、笛卡儿等,认为空间知觉能力是先天的。(二)后天论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完全是一块白板,他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发展起感知觉能力。如威廉&詹姆斯当前,人们承认儿童出生后即具有某些先天的感知觉能力,但人们也看到这种感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后天的成熟和经验有助于其意识知觉的发展。二)丰富化理论与分化理论1.丰富化理论感觉刺激是片断的、模糊的,必须运用已有的认知图式去增加内容,使它丰富起来。简言之,认知能丰富感觉经验,已有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感觉刺激的意义。2.分化理论感觉刺激已经为个体解释相应的经验提供足够的信息,毫无经验的感知者能够从中找出区分性信息或区别性特征,从而将不同刺激区别开来,儿童发现这些区别性特征的过程就是他们的知觉能力发展的过程。二、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一)视觉偏好法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二)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1.习惯化是反复给婴儿呈现某种刺激物,使他们对它越来越熟悉,直到对该刺激物的反应(如头部或眼睛转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小时。2.去习惯化研究者首先反复呈现某个刺激物,在习惯化之后,再呈现另一个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重新作出较强的反应,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辨别这两种有差别的刺激。这是一个去习惯化的过程。(三)诱发电位法通过记录儿童脑电波的变化推论其是否感知到新的刺激。三、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婴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内容,其发展速度最快,而且发展最早。(一)听觉的发生和发展&&1. 听觉在胎儿中晚期已经发生。5,6个月的胎儿即有听觉。&&2. 新生儿已具有辨别音量、长短、方向以及频率不同的声音的能力。它们已经产生明显的听觉反应。他们能定位声音,区别不同强度和时间的声音,而且能区分不同的音高。&&3. 新生儿对人说话的声音极为敏感,对母亲的声音更为敏感,它更能改变新生儿的吮吸反应。&&胎儿已经能够通过子宫壁听到妈妈的声音。 4. 应预防中耳炎,6个月~3岁是中耳炎的高发期。儿童的听觉能力在12~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成年后听觉能力缓慢降低,到老年期,高频部分听力丧失较多。(二)视觉的发生和发展1. 在胎儿中晚期已经发生。4,5个月的胎儿即有视觉反应能力。2. 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的视觉过程,具备了原始的颜色视觉,他们能觉察到物体的运动、颜色、亮度的变化以及许多视觉图案。3. 6个月前具有了立体觉,2~4个月的婴儿颜色视觉发展较好。(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发展1.胎儿期3个月时味觉感受器已经发育,15周已经发育成熟。新生儿出现味觉偏爱。2. 7,8个月的胎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新生儿具有嗅觉偏爱。3. 胎儿期已经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能力,新生儿表现出明显的触觉反应,4个月后的婴儿具有成熟的够物行为。(四)空间和物体知觉的发展1.新生儿具有基本的听觉定向能力。2.新生儿对逼近的物体有某种初步反应,并具备原始的深度知觉。6个半月后的儿童能够对视崖表现出惧怕反应。3.婴儿3个月时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在8,9个月以前具有形状恒常性,4个月前的婴儿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四、注意的发展1.新生儿出生后即具有选择性注意或定向反射。1~3个月的婴儿偏爱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的集中的或负责的刺激物以及轮廓密度大的图形。2.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受到言语或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特别是1岁以后。五、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一)记忆的发生1.在胎儿末期,就已发生记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反应。2.新生儿末期具备长时记忆能力,12个月后,婴儿具备了语词逻辑记忆能力和延迟模仿能力。(二)学习的发生和发展1. 胎儿末期已经开始发生学习活动。2. 新生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学习能力。3. 3个月的婴儿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4. 6个月后婴儿出现怯生,再认能力发展。5. 婴儿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1)习惯化(2)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3)语言的掌握六、思维的发生和发展(一)3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已经具备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二)思维的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的前期。(三)感知运动阶段的四个亚阶段1.反射活动阶段(0~1个月)新生儿完全重复和提高他们先天的反射,在重复吮吸一类的反射动作中使反应成熟起来。2.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婴儿重复和修正着偶然发生而引起他愉快或满足体验的动作(吮吸手指),这些行为是婴儿自身反射和运动的基本功能,因而是初级的;这些行为又是重复出现的,因而是循环的。这些行为指向儿童自身的活动和身体,而不是外界客体。3.中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婴儿的注意集中到对物体的操作上,他们可以找出偶发行为的刺激物,以重复进行某一行为,如为听到有趣的铃声而不断地晃铃。4.中级图式的协调阶段(8~12个月)婴儿开始把先前获得的图式用作达到目的的手段,有意识地应用过去情境的图式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如儿童用已形成的击打图式移动玩具前的障碍物。5.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婴儿以尝试错误的方法学会了更多的有关物体特征的知识,也远远超出了对自己的行为和身体的兴趣。如不断以各种方式、从不同的位置和距离扔下手中的玩具,了解玩具的特征。6.智慧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带有符号表象的思维开始萌芽,儿童的智力由感知运动智力转化为符号表象思维。如儿童能学会用木棒而不是直接用手够取物体,能够延迟模仿。(四)婴儿期客体永久性的出现和发展客体永久性:物体不在面前时仍然相信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1. 0~4个月,无视觉或操作探索2. 4~8个月,探索部分掩蔽的物体3. 8~12个月,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12~18个月,探索眼前被替换的物体18个月后,探索掩蔽着替换的物体,真正获得客体永久性七、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理论1. 强化说斯金纳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言语之后的强化具有决定性作用。2.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语言是利用规则理解和创造的,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获得装置,它可以使个体在言语获得过程中将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语义)和表层结构(语音),前者通过转换规则转为后者。3.模仿说班杜拉婴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的。4.认知说皮亚杰儿童语言起源于智力并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起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语言是逻辑和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二)言语发展阶段1.前言语发展阶段(0~12个月)婴儿出现咿呀学语、非语言性的声音和姿势交流等现象,称为前言语现象或前言语行为。前言语交流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很小的婴儿就具有了注意、选择、区别语音等特殊的语言能力。2.言语发生阶段(1~2,3岁)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岁)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说出的语词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儿童只用手势和行动示意,不开口说话,甚至停止了独处时的自发发音活动。积极说话阶段(1.5—2,3岁)突然开口说话,积极性极高,语词大量增加,语句掌握迅速发展。(1)语音的发展出现嗓音——出现啊咕声(2,3个月开始)——出现喃喃语声(出现元音、辅音)——开始发出真正的语音(2)词汇的发展1岁左右开始说出词,到入学时已经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以供交往。儿童最初掌握的是实词,随后掌握虚词。3时大约掌握个词。(4)语法的发展单词句阶段(1~1.5岁)——电报句(1.5~2岁)——完整句(2岁后)结论婴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思考:如何促进婴儿期语言的发展?第三节 婴儿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发展的基础(一)基本情绪的发生和发展婴儿出生后即有基本的情绪表现。婴儿情绪发生时间表如下。二、发展的基本任务和内容(一)婴儿期社会性发展的突出成就1. 0~3月,婴儿对此既保持开放,开始表现出兴趣和好奇,他们能对人微笑2. 3~6个月,能预测将会发生的事情,会表现出失望情绪,他们会生气或谨慎地行动,会微笑、唧唧咕咕说话、大笑。这是一个社会性觉醒时期,婴儿与抚养者能进行早期的相互交流。3. 6~9个月,婴儿能玩社会性游戏,试图获得人们的反应。他们对别的婴儿说话、触摸、挑逗;情绪更为分化,表现出高兴、恐惧、愤怒和惊奇。4. 9~12个月,婴儿对他们的主要抚养者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害怕生人,在陌生情景中表现谨慎。到1岁时,他们能更清楚地交流情绪,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心情、冲突和感情。5. 12~18个月,婴儿能以他们的依恋对象为安全基地探索环境。当他们理解和控制环境时,就更自信。6. 18~36个月,婴儿在与抚养者分离时,会感到焦虑;通过认同成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想象和游戏的局限性等。(二)婴儿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形成信任感。艾里克森认为,婴儿期(0~2岁)人格发展的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艾里克森认为,这一时期,儿童依赖于成年人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果他们形成信任感,就能形成亲密的关系;如果形成不信任感,就倾向于自我保护。如果形成信任感,儿童就能发展起希望的人格品质:他们相信人们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如果不能形成信任感,儿童会认为周围的世界是不友好的,不可预测的,难以形成亲密的关系。形成信任感的关键因素是敏感的、反应及时的、稳定一致的抚养行为或喂养环境。由于母亲有效的喂养行为,儿童允许母亲离开自己的视野,因为他已经形成了内部的信任感和外部的可预测性。这种信任感是后来各个时期发展的坚实基础。儿童早期(约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成人应在保证儿童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儿童具有适当的行动自由。三、婴儿期气质的发展(一)气质发展的影响因素1. 遗传和生理因素(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在中等程度上是遗传的,同卵双生子在很多气质特征,如活动水平、情绪稳定性和社交性上都比异卵双生子更相似。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四种气质类型的对应:&&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型——黏液质;&&强而灵活型——多血质2. 环境研究表明,共享的家庭环境对积极的气质特征(如微笑/社交性)的影响显著,而非共享的家庭环境(如不同的抚养方式)对消极的气质特征(如恐惧性、易怒性)影响显著。(二)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1.活动水平、情绪稳定性、社交性和害羞等气质特征在婴儿期、童年期甚至成年早期都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2. 行为的抑制性相对稳定,其中最抑制和最不抑制的儿童气质最为稳定,前者右半球大脑皮层的神经电活动比后者更强。例如,4个月时抑制型的儿童在21个月、4岁、5岁、7岁半时仍然对陌生人不随和,对陌生情景不积极参与。3. 早期气质是可变的在家庭、学校等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婴儿气质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凯根(1987)发现,一个在30个月时属于极端抑制型的男孩,到5岁时变成一个非抑制型的儿童。(三)早期的气质类型1.传统的气质类型多血质:灵活、爱交际等胆汁质:外倾、兴奋、不灵活等黏液质:内倾、不灵活等抑郁质:内倾、抑郁、不灵活等2. 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影响较大(1) 容易型(约占40%)& &生理活动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和接受新事物、陌生人,情绪愉快、爱玩,交往积极,容易受到成人的喜爱。(2)困难型(约占10%)时常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缺乏规律性,对新环境适应慢,情绪不好,在游戏中不愉快。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3)迟缓型(约占15%)活动水平很低,反应强度弱,情绪消极、低落,对新环境适应较慢,在没有压力时,他们也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活跃起来。(4)混合型(约占35%)不能简单归入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3. 凯根的抑制——非抑制说(1)抑制型&&拘束克制、谨慎小心,在陌生情境中倾向于害羞、退缩。(2)非抑制型无拘无束,在陌生情境中自由探索、不害羞、精力旺盛,喜欢与人交往。(四)如何针对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有效的教养?因势利导1.对困难型婴儿:耐心和爱心2.对迟缓型婴儿:适应和诱导三、婴儿期依恋的形成和发展依恋:& &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的相对稳定而强烈的情感联系,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一)依恋的发展三阶段1.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对所有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应,无区分、无差别,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2.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性,对母亲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反应,对陌生人反应较少,不怯生。3.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在身边时高兴,离开时哭闹;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二)依恋的类型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回避型与反抗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1. 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母亲在场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积极;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2. 回避型依恋(约占20%)对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理会。3. 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母亲离开时,警惕、极度苦恼和反抗,短暂的分离会引起极度的反抗。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也称为矛盾型依恋。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通常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三)依恋的影响因素早期的抚养质量是影响婴儿依恋的重要因素。抚养者的反应性、敏感性尤为重要,对婴儿发出的信号高度敏感有利于依恋安全性的发展。四、同伴交往1. 婴儿从第一年的后半年起,就开始出现真正的同伴交往2.早期的同伴交往经历了三个阶段(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婴儿的交往注意力集中于玩具或物品,而不是同伴。(2)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去控制同伴的行为。指向同伴,通过微笑、相互给取玩具、发声和说话、身体接触以及较大的运动等,引起同伴注意,寻求同伴的反应。(3)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相互影响的时间更长,内容和形式更复杂,出现了合作游戏、互惠的行为,如一起玩游戏、相互跑追、搭积木等。结论婴儿期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的起点或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对随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早期教育。问题与思考1.你认为早期教育是可能的吗?为什么?案例分析小乐在母亲离开丢下她一个人在房间里时,嚎啕大哭,一位陌生人前来安慰,她很不情愿与之接近。母亲归来立即靠近,寻求接触,甚至带着眼泪作出微笑,情绪迅速平复好转,并主动与母亲一起玩耍。&&小利的表现则是另一番景象。母亲离开时似乎无动于衷,转过脸径自拿起玩具玩耍起来。陌生人走来也不回避,但一个人留在房间里时有些不安。母亲回来也没有显出高兴,甚至躲避与母亲接近,身体移开,目光转移,仍去自己玩耍,显得很冷淡的样子。& &然而,欣欣表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母亲离开时十分痛苦,第二次离开时尤甚。对陌生人的接近抗拒、退缩,母亲回来后理应受到安慰,但他却显得既要与母亲接近,又要拒绝她。他哭得很久,要母亲抱,又推她、抗拒她,从她身上挣脱。他对母亲离他而去的遭遇如此痛苦,以至较长时间情绪平复后,紧紧依偎在母亲怀里再也不肯离开。& &上述婴儿的这些行为该如何解释?分别应该如何教养上述三个儿童?第六章 幼儿期的发展第一节 幼儿期的生理发展第二节 幼儿期认知的发展第三节 幼儿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问题与思考华华正上幼儿园。妈妈注意到她具有这样一些现象:在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一听到外面有什么声音,就容易分心;她还特别喜欢游戏,但让她坐下来静静地听老师讲课,她却总不能集中注意力;她不能进行“3+3=?”这样的数学运算,但她知道3个苹果再加上3个苹果是6个苹果;她特别喜欢听各种形象的童话故事,对听过的童话故事都能给别人讲述。请你对华华的故事进行解释。第一节 幼儿期的生理发展一、幼儿骨骼和肌肉系统的发展幼儿的身体比例更为匀称,但是胳膊和腿的生长继续快于手和脚的生长速度。他们的头盖骨和手部骨骼先成熟,腿骨也得到进一步发育。肌肉组织的成熟较为缓慢,他们变得更为强壮,能熟练地进行各种动作。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幼儿期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速度很快,幼儿期末已经达到成人的水平。(一)大脑结构的继续发展1. 脑重继续增加& &3岁时达到1010多克,而7岁儿童则能达到1280克,基本上已经接近成人的脑重(平均为1400克)。2. 神经纤维继续增长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支加多,长度加长,有利于神经联系的形成。3. 神经纤维髓鞘化逐步接近完成到幼儿期末,神经纤维,特别是大脑联络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基本完成,从而使神经传导更加迅速而精确。4. 整个大脑皮质已经相当成熟5~6岁为脑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期,但还未能达到成人水平。到幼儿期末,大脑皮质各区也接近成人水平,其成熟顺序依次为枕叶——颞叶——顶叶——额叶,7岁时颞叶接近成人,额叶也相当成熟。(二)大脑神经过程的不断增强1. 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日趋平衡,兴奋过程本身也比以前增强了,儿童的觉醒时间相对增加了,3岁时需要睡14个小时,7岁每天睡11个小时左右即可2. 暂时联系的形成和巩固比以前加快(三)皮质抑制的发展虽然抑制的机能仍然较差,但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和言语的掌握,抑制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使儿童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四)第二信号系统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信号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能通过词的描述、讲解来认识更多的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不但能直接接受成人的言语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能通过自己的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发展左半球处理的信息是关于每个条目本身的内容,右半球处理的信息是关于各个条目之间的关系或联系。例如,让儿童观察一张简单的画。如果你要求他们把画描下来(强调条目),放在右视野做得更快;如果要求比较两幅画(强调关系),则把两幅画都放在左视野。三、健康和安全问题在发展中国家,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疾病很普遍,在每年死亡的1千1百多万5岁以下的儿童中,痢疾传染病约占1/5。在发达国家,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儿童期的死亡率相对于成年人要少得多,大多数儿童受伤而不是患病,环境的影响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常见的疾病包括:咳嗽、抽鼻涕、胃痛等呼吸道疾病, 3~5岁儿童每年平均要发生7,8次。意外伤害和死亡环境的影响:吸烟社会经济地位(SES)和贫穷流浪儿或单亲家庭第二节 幼儿期认知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各种感觉迅速完善,一些复杂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都有了进一步发展。颜色视觉:能快速辨认各种颜色视觉和听觉感受性:幼儿初期比晚期的视力差;儿童辨别两个相似音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有个别差异。应该注意儿童的视力和听力缺陷颜色的命名正确率在3~6岁儿童中不断上升,从50%逐渐提高到95%。大小知觉能力发展较早,方位知觉、时间知觉发展较慢,6岁儿童只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还没有发展完善。他们对时间单位的认识能力较差。二、注意的发展无意注意高度发展,而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一)注意广度发展很快在1/20秒的时间内,大部分4岁儿童只能辨认2个点子,大部分6岁儿童已能辨认4个点子。(二)注意稳定性总体水平很低,但随着年龄而提高。(三)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总体很差,正在形成;随年龄而提高小班儿童在观察图片时,仅能注意主要的、鲜明的部分;中班儿童能在学习弹琴时,看乐谱,两手分弹三、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直接的经验、间接的语词知识(二)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断增加短时记忆广度:3岁约为4,4岁约为5,5,6岁约为6(三)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儿童感兴趣的、刺激强烈的事物容易记住,根据一定的目的进行识记有一定困难。幼儿中晚期无意识记的效果都好于有意识记,3岁尚不能接受记忆任务,基本上属于无意识记。(四)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渐发展对熟悉的物体、熟悉的词、生疏的词的记忆效果依次降低。(五)元记忆能力开始形成发展水平差,但已经开始发展例如,5岁儿童已经知道记住一个短词表、熟悉的物体,要比记住一个长词表、生疏的物体容易。四、思维的发展:前运算阶段(一)总体特点具体形象性为主,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性1. 具体形象性为主(1)具体性能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2)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2. 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5岁以后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这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的发展上,以及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发展等方面。(二)皮亚杰的研究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特点包括:1. 自我中心:三山实验2.不能实现守恒,思维不具有可逆性五、言语的发展处于基本掌握口语阶段,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期,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语音、语法、口头表达能力都有迅速发展,为书面语言的学习打下基础。(一)语音的发展1. 3~6岁是能够掌握全部语音的年龄,3~4岁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能够掌握世界各个民族的语音,4岁以上的幼儿一般能够掌握全部语音。2. 幼儿发音的错误常常表现在辅音,尤其是ZH,CH,SH,Z,C,S,L等辅音上。他们还不善于掌握发音的部位和方法。可用说儿歌、绕口令等方法矫正,加强日常要求。(二)词汇的发展1. 词汇数量不断增加3~4岁:1730;4~5岁:2583;5~6岁:3562。说明了什么?4~5岁是词汇增长的活跃期。2. 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1)掌握词类的顺序:& && & 实词——虚词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虚词:连词、介词、助词等,少而掌握较晚3. 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涉及人物称呼、身体、生活用品、交通工具、自然常识、社交、个性、时间空间等的具体和抽象名词,以及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具体或抽象的动词和形容词等。4. 对词义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积极词汇增长。词义理解失之过宽或过窄;3~5岁幼儿出现“造词”现象。(三)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 完整句为主,到6岁左右,98%以上使用完整句。2.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幼儿主要使用简单句。简单句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复合句逐渐增多。3.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有人研究发现,4岁时,修饰句占优势。4. 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以简单陈述句为主,还使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非陈述句。5. 对话言语发展,独白言语发生;情境言语发展,连贯言语发生;讲话的逻辑性也逐渐提高。第三节 幼儿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一、幼儿期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 &获得自主感和主动感,克服羞怯与内疚感。1. 儿童早期(约2~4岁)的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成人应在保证儿童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儿童具有适当的行动自由。2. 游戏期(4~7岁左右):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性的实现。成人应该培养儿童在没有成人控制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良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正确的亲子关系。二、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评价、情绪体验以及自我调节。从上述几个方面的发展可以看到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认识的发展1.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到自己身体各部分——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1岁左右)——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约2岁)——名字与身体联系。2. 对自己行动的认识通过偶然动作将动作与动作对象区分开来(1岁左右)——出现最初的独立性(1岁左右出现,2,3岁明显)——5~6岁能意识到自己的行动3. 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认识3岁左右开始出现——4岁后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开始知道怎样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产生的主要标志(约2,3岁)。(二)自我评价的发展1. 自我评价约从2~3岁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能力总体上较差,成人评价的影响仍然很大。2 发展趋势:(1)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到独立的自我评价(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质的评价(3)从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4)从带有很大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较客观的评价(三)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1. 3岁儿童的自我情绪体验不明显;4岁是关键期,5~6岁已经出现明显的自我情绪体验。2. 从生理自我体验到社会性自我体验(自尊、羞愧等)(四)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发展1. 主要表现在根据成人的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及自身的独立性。2.&&4,5岁是发展的关键期,5,6岁的幼儿都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幼儿的自控能力总体较差。三、性别角色的发展(一)2岁左右的儿童能辨别男女性别,2.5~3岁儿童能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3~5岁儿童还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性别是不变的,5~7岁才能认识到这一点。(二)2,3岁的儿童已有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幼儿的性别角色标准比较刻板、不灵活。(三)2岁左右就能表现出一些性别化行为和性别偏爱,幼儿期表现出更多的与社会性别角色标准一致的行为。四、同伴交往(一)同伴交往密切、频繁而持久(二)早期的友谊关系不稳定可以开展有效的社会技能的训练(三)同伴交往对于心理发展的意义1. 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归属、爱和尊重)2. 提供社会交往的参照框架3. 提供进行社会学习的机会4. 获得同伴的情感支持五、幼儿的游戏(一)游戏是幼儿期主要的活动形式(二)游戏的主要类型有:1. 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是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2. 教学游戏:有计划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3. 活动性游戏:发展儿童的体力(三)游戏的内容1. 游戏主题由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扩大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由反映外部活动到反映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人们内心世界和道德品质2. 游戏的情节由零星、片断到系统、丰富且有一定的创造性(四)游戏的形式1. 从模仿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的游戏2. 从不能分配角色到自行分配角色游戏的时间也逐渐增长,从个人游戏逐渐发展到合作游戏(六)道德的发展1.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1)品德的发展与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认知的发展决定着道德发展的阶段(2)总体趋势:他律到自律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幼儿属于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2. 基本特点(1)道德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决定的,公正就是服从权威(2)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主观动机。幼儿晚期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六、个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发展(一)强化和惩罚(二)权力控制(提出要求、威胁、收回特权等控制不好的行为);(三)诱导(说理引导好的行为);(四)爱的回收(忽视、孤立或表现出对孩子的厌恶情绪)(三)三类具体的父母教养方式1. 专制型:强调控制和服从孩子不满、退缩、不信任别人2. 权威型:在形成某种社会价值观时尊重孩子,强调说理孩子具有安全感,自立,自我控制,自信,满足,富有探索性。3. 放纵型:强调自我表现和自我调控孩子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低,缺乏探索性。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最好采取哪种教养方式?六、幼儿期心理发展的问题(一)攻击性行为(二)恐惧结论幼儿在生理、认知、个性社会性等方面都比婴儿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通过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幼儿园良好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学前教育。作业与思考案例分析第七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第二节 小学生认知的发展第三节 小学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问题与思考在小学班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低年级小学生经常用手指算算术,到高年级时这种现象就会消失;一些小学生很容易分心;一些小学生出现“偏科”现;他们开始与同伴在一起,成群结对,相互帮助,个别小学生开始出现“早恋”;而且,他们容易很听老师的话。请你解释上述现象。第一节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一、大脑结构的发展(一)脑重继续增加7岁儿童脑重为1280克,9岁儿童为1350克,12岁儿童为1400克。达到成人的水平。(二)额叶显著增大大脑的大部分都在不断增大,特别是额叶的增大。有意运动与此密切相关。二、大脑机能的发展(一)神经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 &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进一步增强。7岁儿童平均睡眠时间11小时,10岁平均为10小时,12岁儿童平均为9~10个小时。抑制机能的发展表现为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二)条件反射的发展1. 条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潜伏期短,不易泛化。2. 条件反射形成以后比较巩固。(三)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关系的转变由于言语的发展,学龄初期儿童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起来。三、生理发育:逐渐进入青春期到小学高年级,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四、小学生的健康与安全问题(一)营养不良27 %的小学生有应用不良问题,在南非发展中国家,近46%的儿童有营养不良问题。(二)肥胖美国小学生中肥胖者迅速增加,占15%;墨西哥裔美国人中24%的儿童肥胖,最为普遍;从年,加拿大7~13岁儿童中肥胖的发生率从5%增加到13.5%。肥胖与遗传倾向、活动太少有关。(三)哮喘、视力和听觉缺陷在18岁以下的儿童中,近13%为盲人或有视力缺陷;大约15%的6到19岁儿童(大部分为男孩)有听力丧失现象;1.4%的美国儿童患有哮喘病。(四)意外伤害5到14岁儿童中遭遇意外伤害者不断增加,1998年,美国就有大约43万儿童因自行车伤害而被松进急诊室。与儿童的身体活动更多,而管控更少有关。如何促进儿童生理的健康成长?第二节 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一)小学生的颜色视觉、视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运动觉(手的关节肌肉感觉,表现为动作精确性和灵活性的增强)都有了很大提高。(二)知觉的发展1.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发展&&表现为知觉的选择性、持续性的增强。2. 知觉的分析综合的水平明显提高(1)初入学儿童的知觉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确的分析综合特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则能比较精确而细致(2)初入学儿童常常不能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特征以及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教学促进小学生知觉和观察力的发展。二、注意的发展(一)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二)儿童对抽象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作用。(三)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而且注意的外部表现很明显。(四)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兴趣、教材的直观性、儿童的情绪态度调动儿童的无意注意,而且要防止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小资料:多动症或注意障碍活动过度,不休息,很难安静地坐着或者大声谈话或过多地说话;频繁地干扰别人或攻击别人等;难以持续保持注意力,容易因外界刺激和内部的想法分心等。原因:遗传、妊娠和分娩、家庭和其他社会环境因素。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包括游戏治疗、行为矫正等)三、记忆的发展(一)从记忆的目的性说,有意识记和有意再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二)从记忆的方法来说,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都随年龄而提高,但后者的效果更佳。(三)从记忆的内容上看,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正确地运用练习,组织复习,并及时进行检查,以促进提高儿童记忆的效果。三、想象的发展(一)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二)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三)想象更富于现实性四、思维的发展思维发展的重大过渡或转折时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一)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转折的关键期大约在小学四年级前后(二)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的思维对象、学科和教材上。如“偏科”现象(三)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具有目的性、完整的思维过程),但思维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1. 概括能力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发展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2. 比较能力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异点,尤其是那些鲜明的特点。3. 分类能力以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为分类依据发展为以本质特征为分类依据。能对字词概念分类小学生分析、综合以及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在逐渐发展,它们最初只能在直接观察事物时进行简单的思维,随后逐渐能在过去知识、经验和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最后能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全面、深入的思维。(四)思维形式的发展1. 从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到从本质属性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概念;从直观特征到具体形象特征再到本质特征;各类概念(如数概念、空间方位概念、自然概念、社会概念、时间概念等)随年龄增长而丰富、系统化。2. 推理的发展从比较简单的推理到相对复杂的间接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逐渐增强,推理正确性、合理性和逻辑性、自觉性也在增强。(五)思维品质的发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稳步发展,没有明显的转折点;思维的深刻性具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三、四年级为转折或关键期;小学儿童思维的独创性发展较晚。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从具体的、感性的经验引向概括和抽象,提高思维过程中各种基本的能力,正确掌握概念,独立地解决问题。第三节 小学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一、自我的发展(一)基本特征小学生自我的发展进入“客观化时期”,社会自我形成,儿童获得各种社会角色。处于“象征系统”阶段(按照新皮亚杰主义的观点),更现实、更平衡、更全面,能更清醒地意识到自我的各个方面。一个8岁的儿童:“在学校里,我感到,我在语文和社会研究这些科目上很棒。在最后一学期,我都得了A,我感到很自豪。但是,我在数学、理科课程上却显得很笨,特别是看到其他同学都做得很好的时候。我仍然喜欢我自己这个人,因为数学和理科对我并不是那么重要。我自己是怎样的,我是否受欢迎,对我更重要。”(二)自我概念的发展1. 自我描述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发展到比较抽象的心理特征。2. 具有具体性和绝对性(三)自我评价的发展1.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从顺从他人评价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2. 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增强,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对全面的或各个方面的优缺点的评价3. 自我评价从以具体的外部行为为依据到以抽象的内心品质为依据4.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四)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他们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感情,能根据具体的情境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1. 小学儿童的自尊明显增强,表现出羞愧、自豪等情感。2. 小学儿童的移情能力、亲社会行为倾向、控制消极情绪(愤怒、恐惧、沮丧等)的能力增强。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发展危机是勤奋对自卑,如果儿童成功解决危机,他们就会形成“能力”品质,认为自己能掌握技能和圆满地完成任务。儿童开始学习社会认可的各种技能,与他人比较,如果他们感到自己很差,就会退缩到家庭寻求保护;如果他们过于勤奋,则可能忽视社会关系,而成为工作狂。二、社会交往的发展儿童社交的主要内容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同伴交往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一)亲子交往1. 小学生与父母交往的时间减少2. 亲子交往的内容发生变化,父母关注的儿童问题更多、更复杂3. 儿童从依赖父母权威逐渐发展到逐渐能自主地评价、判断和决策。(二)同伴交往1. 同伴交往更为频繁而密切,开始建立友谊关系。Selman提出的友谊发展阶段:(1)短暂游戏伙伴(3-7岁):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只是短暂的游戏伙伴,还不能考虑到他人观点。他们看重是否邻近或身体特征。如,她与我是朋友,是因为“她与我同住在一条街上”,“她有一个漂亮的玩具”(2)单向帮助阶段(4-9岁):好朋友会做自己想让他做的一切事情。如,“她是我的好朋友,因为在我借她的橡皮时她总是借给我”,“他不是我的好朋友,因为我想和她在一起时她不愿意”。(3)双向帮助阶段(6-12岁):能互相帮助,但仍然倾向于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好处而不是双方共同的利益。如,“我们是好朋友,我们相互帮助”;“朋友是没有人和你一起玩的时候,能与你一起玩的人 ”(4)亲密共享阶段(9-15岁):朋友可以互相分享,相互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认为共同的兴趣是友谊的基础,友谊的形成需要时间,朋友是排他的。如,“交一个亲密的朋友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如果你发现你的朋友交其他朋友时,你会感到很糟糕”。(5)自主独立阶段(12岁开始):儿童能相互尊重朋友的需要,相互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真正的友谊是真诚的奉献,必须相互支持和信任,并要让他有自己的自由”2.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同伴交往的技能增强,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同伴关系相对稳定而持久,开始形成同伴团体。(三)师生交往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1. 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尤其是小学生喜欢的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人物,2. 教师的期望、态度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三、品德的发展(一)道德认识的发展儿童逐渐能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1. 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和概括水平差。2. 从只注意行为效果到比较注意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但有片面性和主观性。3. 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或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所制约。但在很多情况下,还不能做到。(二)道德情感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等高级情感。(三)道德行为的发展小学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小学低年级儿童认识和动机简单、外露,言行基本协调、相称,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专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