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无意识的写作习惯所有的不欢而散和所有的平淡,让你平淡至今

5572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1K36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南宋文章选评思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南宋文章选评思想研究
【摘要】:
当前,中国古代的各体文学理论(如诗、文、词、小说、戏曲等)或某一体中不同载体的文学理论(如系统文论著作、诗话等“话”、选评本、序跋、书信等)的研究用力是不均衡的。与诗、词、小说、戏曲等理论的研究相比,文章理论研究处于弱势。从文章理论的载体来说,关于选本和评点相结合的选评本这种载体所体现的文学理论,以及从朝代来看,南宋的文章理论的研究,又处于弱中之弱。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学界注意,因为南宋的文章理论不但是联结唐宋古文运动和明代唐宋派、清代桐城派的桥梁,也是明清轰轰烈烈的小说、戏曲选本和评点出现的契机之一。研究了南宋文章选评本中所体现的文学思想,才能更好地理清中国古代文章理论的发展脉络,才能更科学地建构中国的文论体系。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不辞浅陋,试从南宋文章选评本中选出五部,以吕祖谦《古文关键》和谢枋得《文章轨范》为主,以楼昉《崇古文诀》、真德秀《文章正宗》和王霆震《古文集成》为次,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前二者从选与评两个角度来说,或者有开创之功,或者有独到之处,值得重视。而其它三者却不免或者有继承多、独创少之弊,如《崇古文诀》;或者重选轻评,如《文章正宗》和《古文集成》,只能从其独到之处给予论述和评价。对于每部选评本的论述,本文的结构和框架都是一样的,即分为(一)概述;(二)编选思想;(三)评点体例、思想三部分,但篇幅大小则以所体现的文学思想之厚薄为据,多则多写,少则少写,以求客观。概述部分对于编选者、评点者和选评本作简要介绍。编选思想部分分析编选标准和目的,进而总结选者的编选思想。评点体例、思想部分又分为总评、首评和尾评、夹评及点抹四小部分,内容包括简要介绍和其中所体现评点者的文学思想的梳理。
在本文的构思和写作过程中,笔者无疑遇到了高出最初设想好几倍的困难。其一是选评本的选择。虽然前人已作少量介绍性工作,但要选择出体现具有代表性的选评本,那就不得不扩大范围、精挑细选,只有这样,研究才有坚实的基础。其二是对于选评本佳本的选择和阅读。从考察版本到辨认字体,从辑录评语到总结其中所蕴含的文学思想,加之笔者学历浅薄,难度可想而知。
通过阅读与梳理可以得出,南宋文章选评本中体现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经世致用思想的高扬。从编选目的、选文标准看,《文章轨范》“关世教”,《崇古文诀》叙史鉴今、爱君忧国,《文章正宗》“明理义”、“切世用”等部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入选的文体以论体为主,这也是重实用的一个体现。从评语的角度来看,各个选本评语中部有经世致用思想的流露。第二,“法”的全面意义的追求。《古文关键》、《崇古文诀》和《文章轨范》中关于文章作法的评语最多,涉及文章创作和鉴赏的各个方面,从结构规模到段落节奏,从字法、句法到文法,从理论学习到具体操作等。章法结构的细密化、程式化;体式风格的多样化、精细化;语言简朴化、精致化等都可以看作评者对于“法”的重视,这与编选目的有很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评者在评批的过程中无意识的运用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字、词作为评语,这就为中国古代文章理论的批评范畴提供了实践性经验和理论性基础。第三,尚意。《古文关键》多处强调“意多”“深意”“言外之意”等,《崇古文诀》强调文意要含蓄创新,《古文集成》敩斋评语有“意正”“意高”,《文章轨范》强调“意无穷”等,这类评语中,“意”的内涵会随评语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总的来说,包括与“理”相通的本体概念、诗人的观点和见解及文章所体现出来或读者所领悟到的主题思想等三层涵义。第四,作品与作家推崇的经典化,主要指“唐宋八大家”的成形而言。五部选评本有大量的重复,说明选中的文章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重要性,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五部选评本中,《古文关键》在“唐宋八大家”的实质形成及其文章经典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影响最大,但也有其它选评本的推波助澜之功。第五,雄直健壮风格的张扬。《古文关键》评语中多有强调雄健、有力之风格的评语,但重在评论造语与句法。《文章轨范》中强调“健”的范围扩大到了文章的起承转合和笔力文势等方面。总之,选评家在接受前代文论遗产的基础上,更清楚地认识到了雄健风格和审美趣味存在的必要性。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于北宋强调平淡文风的反拨。
南宋文章选评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章理论形式的完整化、全面化趋向,标志着中国古代文章理论主题和探讨深度的扩展和延伸,对于其后文学理论的言说形式和话语旨归的影响极其深远。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I206.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秋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周汝昌;[J];编辑之友;1995年01期
祝尚书;;[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沈杰;[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慈波;;[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孙武军;;[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王运熙;;[J];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05期
杜海军;;[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张秋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贺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伟;[D];复旦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广敏;张学艳;;[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曾垂超;李军均;;[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栗亮;;[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宋瑞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李兆禄;;[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刘铭;;[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李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宋金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黄书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何凌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莫先武;;[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周中明;;[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卢佑诚;;[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朱丽霞;;[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谭帆;;[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向天渊;;[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朱玲;;[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陈满铭;;[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游来林;;[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李永祜;;[A];水浒争鸣(第四辑)[C];198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凯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邢培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刘宝春;[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马银华;[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李鸿雁;[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刘军政;[D];南开大学;2010年
卢玉卿;[D];南开大学;2010年
曹利云;[D];南开大学;2010年
尹佳涛;[D];南开大学;2010年
任红敏;[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古家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宋文志;[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张建敏;[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方祥勇;[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王楠;[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彭娟;[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龚莹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师璐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谭卓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旭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张智华;[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周汝昌;[J];编辑之友;1995年01期
沈杰;[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周裕锴;[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5期
张智华;[J];文学评论;1999年06期
吴承学;[J];文学评论;1995年01期
黄强;[J];文学遗产;2001年06期
吴承学;[J];文学遗产;2003年04期
韩经太;;[J];学术月刊;1990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杜海军;;[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邱江宁;[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张智华;[J];文学评论;1999年06期
黄强,章晓历;[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吴承学;[J];文学遗产;2003年04期
张秋娥;[J];修辞学习;2004年02期
张秋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江枰;[J];贵州文史丛刊;2004年04期
杜海军;[J];江海学刊;2003年06期
高洪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兴国;;[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黄灵庚;;[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黄灵庚;;[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潘复恩;徐余庆;;[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谭帆;;[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汪祚民;;[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陈遵沂;;[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葛荣晋;;[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龚剑锋;杨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郑晓江;;[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黄灵庚;[N];光明日报;2006年
宋清秀;[N];光明日报;2006年
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
杜海军;[N];光明日报;2008年
宋清秀;[N];光明日报;2006年
记者 吴频频;[N];金华日报;2005年
米依;[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丁建军;[N];光明日报;2005年
刘一丁 周关河 朱跃军;[N];金华日报;2006年
本报记者  刘一丁 县委报道组 周关河 朱跃军;[N];浙江日报;2006年
浙江师范大学
葛永海;[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金柱;[D];河北大学;2004年
武汉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杨再喜;[D];苏州大学;2007年
孟伟;[D];复旦大学;2006年
程水龙;[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石明庆;[D];南开大学;2003年
陈安金;[D];浙江大学;2011年
郑慧霞;[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邱世鸿;[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李卫军;[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武军;[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章晓历;[D];扬州大学;2001年
苗叶芳;[D];山西大学;2011年
邓婉莹;[D];复旦大学;2010年
梅篮予;[D];复旦大学;2010年
吴迪;[D];南京大学;2011年
叶蕾;[D];南京大学;2011年
谭钟琪;[D];扬州大学;2002年
何蕊;[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李家鹏;[D];郑州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1.7K9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89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习惯所有的不欢而散和所有的平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