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的走狗什么意思:品牌有了流量就有一切吗

注册 | 登录
作家、天使投资人、钛媒体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从零开始学运营,10年经验运营总监亲授,2天线下集训+1年在线学习,做个有竞争力的运营人。
标题党、情色话题、恶搞……一切以流量为目的的内容创业都走到了尽头。
最近内容相关的坏消息有点多。
就在7月12日晚间,A站和B站上的大量影视内容视频被莫名地从网站上下架。直至A站影视区全部消失,B站外国影视内容变成重灾区,就连《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国产剧也未能幸免。
而在上个月,千万粉丝大号咪蒙被禁言,“风行工作室官微”、“全明星探”、“中国第一狗仔卓伟”、“名侦探赵五儿”、“长春国贸”、“娱乐圈揭秘”等一批娱乐圈流量大号全网被封。
于是,有人开始感叹内容创业的冬天来了。
这话,错了!
内容创业的春天从来就没来,这些号都是自作孽不可活,而且都是喝了“流量内容”这碗毒药。
标题党、情色话题、恶搞等,一切以流量为目的的内容创业都走到了尽头
响铃先解释下什么是流量内容,简单的说,就是那些看过之后会很快遗忘,基本无保鲜期,仅仅发挥了新闻功能的消费性内容,比如各种猛料爆料,热点热评。今日头条里的内容就是典型的流量内容,各类直播、短视频里的三无内容(无下限、无节操、无情节)也是,当然标题党通常成为了这些内容的标配。
如果非得做一个划分 ,响铃大概可以分为几类,它们刚好形成金字塔结构,流量从上到下依次递减:
色情类:这是屌丝者的天堂,看看前不就差点永久封站的se站,还有如9158美女主播,猫扑,糗百、暴走等。这些内容或是擦边球,或是标题和你暧昧不亲。
猎奇类:如奇异风俗、军事奥秘、UFO、鬼魂、异形、古代生物、木乃伊等等,以及快手里的各种豪华“实验”,尺度大不大就不说了。
事件类:娱乐明星八卦、车祸、地震、沉船、城管、暴动、活动大事件等等。
恶搞类:内容形式不限,一般短视频最受欢迎,其次图片、文字(或荤或黄的段子),恶搞类的音频也颇受欢迎。
笑话类、情感类、生活女性类等。
曾经有些人以能生产出这样的“精品”内容为荣,而且到处炫技,比如咪蒙,在被禁言之前,就连续写出《你的胸,我的胸》、《我有个春梦,你跟我做吗》以及《嫖娼简史》等“金句”。
他们以为:
流量=曝光=知名度=商业价值
于是广招团队,开始打造流水线,以大规模大批量制造这类流量内容,比如一个视频帐号陈翔六点半,一个偷情的小视频在QQ空间创下近4亿的点击,600多万人点赞。
然而,对,就是现在,这些以流量为目的的内容都走到了尽头。
标题党、各种三俗内容的死期在是监管部门出面时,比如对于标题党,中国网信办直接发表评论《“标题党”“图片党”该收手了》,同时今日头条、百度等直接改变算话和推荐机制,将这类内容流量拦腰斩断,甚至禁止标题党等内容的发布。封号、禁言就是更为明显的禁止信号。
即便侥幸幸免,但这类流量内容也是分光不在,舆论开始一边倒,比如微博大号小罗恶搞,他原本擅长操作街头约架、开豪车搭讪等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最近一条恶搞拜金女的视频,尽管播放量达到120万,但却被诸如“莫名其妙整人,看了真恶心”“死拖别人上车,还说别人是拜金女”等负面评论霸屏。
这些原来引以为豪的流量内容成为了粉丝取关的重要理由。
流量内容正成为毒药,腐蚀着内容创业者的未来
事实上,这样的流量内容的“毒性”还不止于此,在响铃看来,流量内容的玩法不仅给不了内容创业者明天,还在给他们制造一种假象,这是“暗箭”,比“明抢”更加难防。具体来说:
1、流量型内容门槛低、易陷入同质化泥潭
尽管这些内容的制作看起来也有难度,但多数流于套路,一套掌握套路,就陷入了同质化的境地。比如某直播平台里的视频,最后就变成看谁的尺度大,看谁更惨,你表演吃仙人掌,我就表演吃死禽。有些则变成了“伪原创”大赛,换个主语,换个场景,换个标题,就说是自己的作品。
观众之所以点开,刚开始是因为好奇,或是为了找乐子。(这并不表示观众就认同内容创作者的做法和价值观)。但随着这类内容越来越多,用户的选择越来越多,很快就开始审美疲劳。一旦观众的兴奋劲过去,或者有其他更加新奇特的内容出现,这些流量内容就成了自娱自乐的摆设。
2、虚流量,变现能力弱
简单的说,这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流量都是虚流量,很难进行商业变现。有自媒体就曾爆料陈翔六点半尽管每期内容全网分发后能达到过亿曝光,但单集视频的广告报价不过20万,实际成交甚至低到5万,与其流量极不匹配。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上那些生产流量内容的号也是,商业广告单价低得可怜,有些干脆不接广告,只靠平台流量分成活着。国外其实也是,比如Youtube上的头号恶搞视频博主PrankvsPrank(他们曾推出一条内容,一个男生骗自己的女朋友,他把她的猫扔下楼,该条视频播放量就超过650万),他的流量惊人,但基本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收益。
这些流量号(只做流量内容的自媒体号就是流量号)之所以没有金主愿意投,首先是内容气质,多为低级趣味,品牌商不愿也不想和这些内容扯上关系,产生联想。其次是这些流量号粉丝基本没有忠诚度,没有忠诚度的用户自然难以保证转化。
3、流量型内容很容易踏入道德禁区
如果稍微总结,就会发现,这些流量内容多是在利用人性中那些好奇、虚荣、嫉妒、傲慢、冲突、罪恶、稀缺、贪婪、唯美、情色、社交等人性的欲望。而这些欲望原来都藏在人性的阴暗面,与人类伦理道理相悖。这就容易将自己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全明星探、名侦探赵五儿、长春国贸、娱乐圈大表姐、星扒皮、愚公愚乐等这些号的消失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不是不抓,时候未到。
即便不被封号,那些颇具争议的内容仍然会成为内容制作者自己和平台挥之不去的标签和烙印。不要说陌陌现在干净了,我们不知道它花了多大功夫才慢慢把“约pao神器”这个标签模糊掉。人们在谈论三俗视频时,快手仍然时不时被联想到一起。。。。。。
4、流量内容没有粉丝,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没有粉丝的事情就不再多解释,但所有的内容创业者都知道,再热门的内容IP的“保鲜期”也是有限的,而一旦被贴上负面的标签,撕下来需要的成本远远高于贴上去的,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悲剧就是自己苦心经验的内容王国会一点一点坍塌,粉丝快速逃离,自己却束手无策。
其实,内容渠道方已经意识到这类流量内容的最大问题,而且已经把天平倾向了扎根垂直领域、有沉淀的内容上,比如数据显示,6月大鱼对495位创作者累计发放了1866万元奖金,本次获奖覆盖了39个领域,其中91%的奖金得主的垂直分超过45(满分50)。
另外,再啰嗦一句,内容创业不要再拿“注意力经济”说事,那套流量就等于销量、转化的理论,在当前的内容创业环境中,就是个笑话。这和流量明星拍电影一样不靠谱。
在电影发展史上,中国电影一度试图通过选用拥有众多粉丝,具备极高人气的流量明星小鲜肉来出演电影,以期获得好票房。尽管他们的话题性很强,流量也越来越大,但这些流量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电影购买力(有人说这是因为电影的高门槛拦截了大量低层次流量以及虚高的泡沫式流量,它们的消费群体根本就是两波人)。此外这些流量明星、鲜肉出演还容易让电影被贴上烂片的标签,最后适得其反,想想当年的张柏芝,再看看就连周星驰都无法扭转普通群众对吴亦凡的固定印象。这个时代不再需要虚流量的IP,内容创业同样如此。没有用户忠诚度,不能形成转化的流量价值为O。
摆脱母爱式的溺爱内容模式,人们真正的需要是“父爱唤醒”式的内容
响铃再安利个概念,与流量内容相对应的增量内容(或者说增量知识),即一般不在受众原有知识范围内,不容易过时、可以多次重复利用的知识内容。这种内容一般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会明显减损其价值,甚至可以指导受众继续加深认知。比如一个教程、一个百科概念、一篇学术性文章、一个品牌故事等,垂直内容便是。
流量内容和增量内容对应的是两种思维逻辑:“母爱逻辑”和“父爱逻辑”。前者是“你喜欢什么,我给你更多”,迎合用户人性的逻辑,比如你好奇,我就给你满足你好奇心内容,你想看日本岛国片,我就给你一些这样的镜头;后者是“我所给的,你也许会喜欢”,引导用户的逻辑,满足的是用户真正长久的需要。
“母爱逻辑”导向的内容,关注的是让用户消费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度,就是让别人多花时间,他们的敌人是同样消耗用户时间的内容,比如《王者荣耀》;“父爱逻辑”导向的内容,是在帮助用户更高效地消费内容,即节省时间。
响铃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理需求等低层次的欲望,但不赞同那些绑着低层次欲望做流量的做法。
事实上这也是短暂的,该和这种满足低层次需求的流量模式说拜拜了。“母爱逻辑”只是溺爱,只会宠坏我们这些渴望通过消费内容成长的孩子。如果真正爱我们的观众,就该给他们“父爱”式有温度有营养的内容。
社会需要进步,别再盯着流量看了。
只有我们回归到增量内容本身,这才是内容创业者最好的时代。
#专栏作家#
曾响铃,微信公众号:科技向令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TMT新媒体“铃声”创始人,《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趋势革命:重新定义未来四大商业机会》作者,《网红经济学》作者之一,《商界》等多家杂志撰稿人。重点关注SaaS、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O2O、新媒体运营方向。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赞赏是对原创者的最大认可4人打赏
收藏已收藏 | 12赞已赞 | 11
作家、天使投资人、钛媒体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产品经理群
运营交流群
品牌营销群
文案交流群
Axure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家都在问
5个回答3人关注
6个回答16人关注
4个回答6人关注
1个回答2人关注
5个回答11人关注
11个回答13人关注流量是一切营销的基础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流量是一切营销的基础
&&这是一个看新闻也要发弹幕的时代,这是个营销=传播的时代,用户强烈要求参与到传播中去,对于无法参与的内容他们一概无感。
打着流量红利旗号的“馅饼”基本都是“陷阱”,不会游泳,换个游泳池照样淹死。
这年头,人人都为流量发愁。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流量的走狗:滴滴 美团 携程 品牌有了流量就有一切吗?
互联网时代,信奉的是“流量为王”的法则,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
对于品牌而言,高流量意味着高关注,意味着高商业价值,更意味着高收益。没有流量,就无法引导用户进行消费,无法转化为商业回报。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流量格局日趋稳定,一方面流量分布越来越集中,另一方面流量获取越来越困难,这就导致品牌们都患上了“流量焦虑症”,为了冲高流量,绞尽脑汁,成为了“流量的走狗”。
品牌关注流量和实效并没有错,但是,一切向流量看齐,真的对吗?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吗?依靠高流量一定能够建设强品牌吗?垄断流量就能征服用户心智吗?
有了高流量,不一定导出高销量
对于部分品牌而言,从营销层面,创造大流量并不难,然而,苦恼的地方在于,流量无法转化为销量。这时候,品牌就需要停下来思考,这些流量真的是品牌需要的流量吗?
最近,行业中一个很火的讨论话题是,江小白的营销这么火,为什么销量没有跟上?
毫无疑问,在传播层面,江小白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开创性的表达瓶、创新性的沟通,赢得了不少粉丝,年轻消费者把喝江小白作为了一种时尚化表达,作为了一种标签。
从更落地的销量层面考量,江小白的销量其实与其知名度、影响力并不相称。江小白传播力是比肩茅台、五粮液、远超洋河、汾酒、古井贡的存在,销量却仅相当于山东一个大型县级酒厂,跟一线品牌几十倍上百倍的差距,连二线品牌也远远不如。
为什么江小白触发了巨大流量,转化却很少,留存更少?一方面,试图让年轻人接受一种新的饮酒理念、饮酒文化,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另一方面,江小白给消费者的品牌人格化印记是“禁欲系闷骚文艺男青年”,这个形象很成功,但用在白酒上,形象过于“阴柔”,跟固有认知中的酒局、酒文化融入度不高。
有了高流量,也不一定形成强品牌
这些年,互联网企业“窜起”速度特别快,在短短几年时间中,就能占据市场领导者位置,消费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消费者都在使用这家企业的产品,流量很大,但是并不能说这家企业打造了一个成功的强品牌。
以外卖市场为例,近几日提交了上市申请书的美团,虽然营收数据和流量数据都不错,不过,投资者依然持保留态度。
其实,这也是美团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面临的一个质疑。这家企业的运营模式就是,烧钱补贴吸引用户,但高额补贴培养出的海量客户,却毫无忠诚度而言。美团并没有产生太多的品牌价值,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独一无二的符号,无法带来品牌效应。
团购在商业模式上,是通过补贴来为用户省钱,但最终获取到的是一批低价至上思维的用户。因此,但凡有一家竞争对手,提供给消费者的价格更低,消费者的转移成本很低,下载另一个APP就是了。
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依旧是品牌之争,品牌是企业最强有力的护城河。没有品牌效应的企业,即便流量再大,也是十分脆弱的,用户可以分分钟转移。
有了高流量,更不一定能赢取用户真心
还有一批企业,不仅仅是拥有高流量,而且是几乎垄断了市场流量,但这些企业却利用垄断的市场地位,有恃无恐,做一些急功近利和伤害用户体验的事儿。
一直饱受诟病的携程,总会陷入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漩涡中,甚至被打上“全民公敌”的标签。一路走来,携程的捆绑销售、高价退改签、大数据杀熟等做法,被包括作家蒋方舟、演员韩雪、大V王志安等在内的消费者,愤怒声讨!
滴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自2016年滴滴收购优步中国以来,国内网约车市场就开启了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然后,用户和司机们就开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滴滴作为平台,掌握了流量分发大权,乘客只能靠加价打车,司机的被抽成费用率越来越高。
今年3月,美团打车进入上海市场后,到第三天,日订单量已经突破30万单,拿下30%的市场份额,回头客占据绝大多数。造成这种局面,不是美团太狡猾,而是滴滴“No Zuo No Die”。
做流量只是一时的,做用户是长久的,而且是机动化、持久化、长期的运作。企业不能只是流量思维,而是要转为用户思维,与用户深度交互,并与用户建立长期的情感连接,进入用户心智,通过这种联系传递新的价值,甚至获得用户的终身价值。
营销是流量的管理,更是品牌和人心的管理
在互联网思维的风潮带动下,品牌们都在过分注重“流量价值”,好像只要有足够的人路过,就会有足够的人购买,并且这些买过的人会持续性地成为回头客。
但事实上,这种观念有问题,流量能带来曝光,但不一定促动用户的购买和消费,更无法保证让企业建成品牌、并进入用户心智。
“有流量就有一切吗?”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江南春曾说过,“其实面对消费者,数据管理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找到消费者?关系管理和消费者的人心管理非常重要。所以我一直有一个论断,人心有时候比流量更重要。”
确有一些品牌已经迷失了方向,把流量当做生命,甚至从业者价值观发生扭曲。
总而言之,品牌没有了流量,生存便会举步维艰,不过,流量如何获得、获得怎样的流量、获得后如何经营、怎样把购买的流量转化为人心的流量,这是一个全链路的问题。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大风号出品
金马奖颗粒无收,冯小刚的《芳华》怎么了?
曾经的贺岁片之王冯小刚,在喜剧、文艺、剧情片中几度徘徊。近几年拍的影片越发褒贬不一。而预备在今年贺岁档上映的《芳华》,更是经历了先提档国庆,又迅速撤档的波折。在11月25日,即前天的金马奖上,获得了多项提名的《芳华》颗粒无收,连最佳新人奖都未摘得。反观去年和前年,冯小刚分别获得了最佳导演与最佳男主角,不禁让人担忧《芳华》是否质量存疑。12月中旬将上映的芳华讲述的是70、80年代,文工团的故事,其中穿插了难得一见的战争情节。战争与青春文艺的交织,是影片的主题。由于冯小刚本人在80年代就做过文工团的工作。片中对于80年代的文工团等还原是毋庸置疑的。除了场景、舞美、道具,为了还原时代,剧中的五位女演员都号称纯天然面容。经过网友们的仔细比对,确实未找到女主演们大幅度整容的痕迹。《芳华》的推广曲为朴树的《那些花儿》。虽然这是多年前的老歌,但《那些发儿》不仅歌名与片名《芳华》同义,连曲中内涵与片花所表达的情感都正好吻合。该曲03年被范玮琪翻唱并重新填词,加入了英文。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片名虽然是芳华,但电影中时代的主人公们如今已然年近花甲。即便是稍年轻一代的70后也早已进入中年,而他们都不是现今大银幕观影的主流人群。因此《芳华》对于如今的票房主力,80、90、00后一代,能产生多强的吸引力,并不乐观。不过无论什么时代,青春年华总是共通的,这也是青年观众观看本影片的完美介入点。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流量的走狗:品牌有了流量就有一切吗?
作者:Kant互联网时代,信奉的是“流量为王”的法则,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
对于品牌而言,高流量意味着高关注,意味着高商业价值,更意味着高收益。没有流量,就无法引导用户进行消费,无法转化为商业回报。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流量格局日趋稳定,一方面流量分布越来越集中,另一方面流量获取越来越困难,这就导致品牌们都患上了“流量焦虑症”,为了冲高流量,绞尽脑汁,成为了“流量的走狗”。
品牌关注流量和实效并没有错,但是,一切向流量看齐,真的对吗?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吗?依靠高流量一定能够建设强品牌吗?垄断流量就能征服用户心智吗?
有了高流量,不一定导出高销量
对于部分品牌而言,从营销层面,创造大流量并不难,然而,苦恼的地方在于,流量无法转化为销量。这时候,品牌就需要停下来思考,这些流量真的是品牌需要的流量吗?
最近,行业中一个很火的讨论话题是,江小白的营销这么火,为什么销量没有跟上?
毫无疑问,在传播层面,江小白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开创性的表达瓶、创新性的沟通,赢得了不少粉丝,年轻消费者把喝江小白作为了一种时尚化表达,作为了一种标签。
从更落地的销量层面考量,江小白的销量其实与其知名度、影响力并不相称。江小白传播力是比肩茅台、五粮液、远超洋河、汾酒、古井贡的存在,销量却仅相当于山东一个大型县级酒厂,跟一线品牌几十倍上百倍的差距,连二线品牌也远远不如。
为什么江小白触发了巨大流量,转化却很少,留存更少?一方面,试图让年轻人接受一种新的饮酒理念、饮酒文化,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另一方面,江小白给消费者的品牌人格化印记是“禁欲系闷骚文艺男青年”,这个形象很成功,但用在白酒上,形象过于“阴柔”,跟固有认知中的酒局、酒文化融入度不高。
有了高流量,也不一定形成强品牌
这些年,互联网企业“窜起”速度特别快,在短短几年时间中,就能占据市场领导者位置,消费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消费者都在使用这家企业的产品,流量很大,但是并不能说这家企业打造了一个成功的强品牌。
以外卖市场为例,近几日提交了上市申请书的美团,虽然营收数据和流量数据都不错,不过,投资者依然持保留态度。
其实,这也是美团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面临的一个质疑。这家企业的运营模式就是,烧钱补贴吸引用户,但高额补贴培养出的海量客户,却毫无忠诚度而言。美团并没有产生太多的品牌价值,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独一无二的符号,无法带来品牌效应。
团购在商业模式上,是通过补贴来为用户省钱,但最终获取到的是一批低价至上思维的用户。因此,但凡有一家竞争对手,提供给消费者的价格更低,消费者的转移成本很低,下载另一个APP就是了。
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依旧是品牌之争,品牌是企业最强有力的护城河。没有品牌效应的企业,即便流量再大,也是十分脆弱的,用户可以分分钟转移。
有了高流量,更不一定能赢取用户真心
还有一批企业,不仅仅是拥有高流量,而且是几乎垄断了市场流量,但这些企业却利用垄断的市场地位,有恃无恐,做一些急功近利和伤害用户体验的事儿。
一直饱受诟病的携程,总会陷入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漩涡中,甚至被打上“全民公敌”的标签。一路走来,携程的捆绑销售、高价退改签、大数据杀熟等做法,被包括作家蒋方舟、演员韩雪、大V王志安等在内的消费者,愤怒声讨!
滴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自2016年滴滴收购优步中国以来,国内网约车市场就开启了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然后,用户和司机们就开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滴滴作为平台,掌握了流量分发大权,乘客只能靠加价打车,司机的被抽成费用率越来越高。
今年3月,美团打车进入上海市场后,到第三天,日订单量已经突破30万单,拿下30%的市场份额,回头客占据绝大多数。造成这种局面,不是美团太狡猾,而是滴滴“No Zuo No Die”。
做流量只是一时的,做用户是长久的,而且是机动化、持久化、长期的运作。企业不能只是流量思维,而是要转为用户思维,与用户深度交互,并与用户建立长期的情感连接,进入用户心智,通过这种联系传递新的价值,甚至获得用户的终身价值。
营销是流量的管理,更是品牌和人心的管理
在互联网思维的风潮带动下,品牌们都在过分注重“流量价值”,好像只要有足够的人路过,就会有足够的人购买,并且这些买过的人会持续性地成为回头客。
但事实上,这种观念有问题,流量能带来曝光,但不一定促动用户的购买和消费,更无法保证让企业建成品牌、并进入用户心智。
“有流量就有一切吗?”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江南春曾说过,“其实面对消费者,数据管理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找到消费者?关系管理和消费者的人心管理非常重要。所以我一直有一个论断,人心有时候比流量更重要。”
确有一些品牌已经迷失了方向,把流量当做生命,甚至从业者价值观发生扭曲。
总而言之,品牌没有了流量,生存便会举步维艰,不过,流量如何获得、获得怎样的流量、获得后如何经营、怎样把购买的流量转化为人心的流量,这是一个全链路的问题。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狗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