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能提高什么有用吗?

本周速读排行榜&[字/分钟]
1*725002杨*四川绵阳市302003刘*辽宁海城市254004律*河北承德市213005邱*广西桂林150006张*广东广州87007k*浙江宁波56008鲍*宁夏银川39009李*广西桂林360010张*广东佛山350011顾*江苏苏州330012郝*河南安阳市320013钟*浙江宁波300014*280015王*北京270016李*广西南宁270017*250018*230019张*福建泉州220020谢*湖南益阳2200
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2.0版本已正式发布,有关“学员登录”的各项功能已经集成到训练软件中,故网站上不再提供“学员登录”。请各位学员升级到新版本或重新安装新版本软件,以获得更好的训练体验。
??????????
??????????
???????????
???????????
您的浏览位置:&&&&&&&&为什么你读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什么你读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 & 很多人在将自己的读书计划列入到自己的成长生涯中后,经过安排,一段时间后,发现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想要收获的效果。 这是什么原因?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想为大家深入浅出的剖析,力争将遇到的问题分析透彻,将你的困惑逐渐打开。
& & 一般来讲,读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 & 1、没有聚焦,不能做到单点突破 & &
& & 在瞬息变化的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崛起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困难。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借助互联网的趋势,成长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成为一个领域有影响力的权威人士。而你要做的,并不是将市场上所有的书籍全部阅读一遍,重点是要有一个专业领域的规划。
& & 首先,需要将构建自己专业优势的基础知识完全掌握。这就是说你要花费时间按照专家的指点,将你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经典书籍潜心学习一遍,将基础知识牢记于心,融汇于自己的大脑。
& & 其次,你需要研究自己专业领域的高深内容。当然,这个阶段就是你进阶的内容了。你需要将自己从事领域的所有内容集中起来,将这方面的专业书籍全部拿到手,一本一本去啃。将自己从入门阶段想搞基阶段过渡。这个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很多人就在这个阶段放弃。如果你想要实现成为专家级权威的愿望,你必须走过这个阶段。
& & 再次,你需要不断吸收最新的专业动态。你要时刻关注的所从事领域的动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专业内容在你所从事的领域进行更新。这个时候,你要定期将最新出版的书籍购买回来,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库,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
& & 如果说,在整个读书过程中,你身边没有专家的指点,你完全可以使用互联网中优秀的内容积淀来帮助自己甄别专业书籍中的专业知识。例如众所周知的豆瓣,上面拥有海量的图书参考资源,大量的读书笔记以及各种大咖的评论。你可以通过这些指导筛选对自己成长有益的书籍进行学习。
& & 如果你觉得通过互联网自己挑选费时费力,你也可以找到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大家,通过他留在互联网上的痕迹,例如微信、微博、个人博客、专栏等,主动去和他“勾搭”。别担心他会不理你,只要你能成为他的忠实“粉丝”,他的拥护者,你一定可以跟他求取成长的圣经,依托他在专业领域的积累,为你推荐专业领域优秀的书籍,易如反掌。
& & 2、阅读量不够大,没有实现质的飞越
& & 我们所说的阅读,是基于大量的知识积累的一种阅读方式。按照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你需要进行大量的主题阅读。对于主题阅读,你可以将自己专业领域的同类书籍进行集中阅读与学习。也就是说,你至少要阅读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不少于100本。
& & 这个数字并不庞大,对于你一生所拥有的学习时间来看,这只是沧海一粟。很多的朋友在困惑于自己为什么没有看到效果时,你应该检视一下这个问题。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专家也不是一天成就的。及时是天才,也需要好几年的知识积累,只有将大量的专业知识聚合,通过,你才有可能实现重大的改变结果。
& & 你要重视量的积累,开始你要去关注结果,量变到质变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大脑会为你慢慢转化。当你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后,你大脑中神经思维的链接就会变多,当你的神经网越来越密时,你就修成正果,就会形成专业领域的深刻认识与见解,最终实现专家的转变。
& & 3、阅读缺乏思考,思维体系难有改变
& & 所有的阅读都需要经过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对你的影响不会太大。当你通过阅读一本书籍获取一个未知的观点后,你一定要将这个观点展开来看,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知识的加工整理,然后实现知识的深刻记忆。
& & 其实,阅读后的思考并不是只有在虚幻的头脑中进行,你完全可以通过笔或互联网记录下来。我们最为常见的形式便是读书笔记与思维导图。
& & 读书笔记是一种有效的思想工具。你可以将自己阅读完后的书籍进行整合,按照原书作者的思维脉络,将你所要吸收的未知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通过自己的话进行表述。这里要强调一下,做读书笔记一定要用自己得到语言表述,切不可使用原书的表达方式。因为如果你作读书笔记还是使用作者的原话,那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 & 读书笔记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就是你对全新的知识内容基于你自己的视角进行的解读。通过你的解读,你会潜移默化的改变,你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 & 当然,读书笔记的呈现可以有很多种,你可以自己在笔记本上记录,也可以使用互联网工具,利用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进行记录。你使用的工具不仅仅局限于微博、博客、微信等工具,也可以使用PPT、网络电台、视频网站等方式。
& & 还要重点强调一个重要的思维工具,那就是。思维导图是当下非常受欢迎的学习工具。实际上,思维导图是一种树形的思维结构。你可以依照思维的节点、逻辑层次,将你所阅读的书籍利用思维发散的方式进行整理并记录,通过全书思维脉络的梳理,你对作者想要表述的观点更为清晰、透彻。因此,利用好思维导图对你的思考与分析的作用是积极的,同时对你关键知识点的记忆也是有巨大帮助的。
& & 4、阅读没有实践,书中的方法不能落地
& & 知识的精通全在于应用。那也就意味着,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以后的生活或是工作。当我们读了大量的书籍,吸收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你需要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只有经过实际情况的验证,你以后的学习收获才会更大。
& & 我们如果只去一味的获取书中的观点,而没有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势必会造成空有知识的行囊,就像书中告诉你25种时间管理的方法,你不去应用到你的工作中去,那么你的工作效率肯定不会提高。这个时候,你不能埋怨是书中的知识错误,也不能怪罪于书中的方法不切实际,是你完全没有将这些方法加以应用,没有具体的改变你的行为习惯,你依然在你既有的思维模式中进行工作,你的结果自然不会改变。
& & 5、不能坚持,不能将读书从一而终
& & 读书是一种相对单调的活动,大部分的人会有一种这样的状态:当听到某个名人推荐哪本书好后,急急忙忙从书店中买回来,刚开始觉得新鲜,过了几天没翻几页后,这本书就被抛诸脑后,放在书架上再也不管了。此过程循环往复?????
& & 这就是典型的三分钟热度,如果这个习惯不改,即使家里的书籍汗牛充栋对你也毫无意义可言。在这里你要做的,就是将搜集来的书籍一本一本地消化掉,绝不能看似在读书,实则在“囤书”。
& & 有人说,自己总是会造成这种行为习惯,有没有什么办法克服?其实,读书对你的重要性确定后,下一步你就要解决如何将这一习惯保持下来。这里有一个原则,笔者认为,只有培养对读书强烈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能坚持去读,以及寻找大量的借口去随时放弃读书习惯的养成。这就是说,当你把读书当做是一种枯燥的学习活动时,你才可能有机会将该行为保持。当你把读书当做是一种享受时,你才有可能持续积极的去读书。
& & 当然,刚开始去培养时,你可以加入网络上或是线下的各种读书活动,比如比较有影响力的活动:
& & ①十点读书会――这是目前非常火的线上线下活动读书社群,你可以找到与自己相关的读书圈子,有机会去参加他们组织的各种线下读书分享会,感受他们的读书氛围。
& & ②拆书帮――这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读书学习社群。他们也会定期举办各种线上线下拆书活动,对你培养读书的兴趣很有帮助。
& & 这两个社群是影响力比较大的,还有其他的读书社群笔者不一一列举,他们的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只不过没有上面两家大。如果你能将以上两家的活动全身心投入的话,一段时间后,你一定会自动的将读书变成一种感兴趣的行为习惯。
& & 6、理解能力不强,无法吃透作者的想法
& & 如果你面临的是这个问题,那么你对知识的吸收就会有限,久而久之你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你大脑中积累的知识有限,你的时间投入较多,但是读书回报较少,也就是与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较低。
& & 针对这个问题,如果你自己能切身体会,你就不必急于去专业知识的海洋去遨游的了。你首先要把自己理解能力提升上来。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大部分的人忙于繁重工作而忘记了将自己的基本技能提升起来,这就导致了看似每天异常繁忙,实际上并没有给自己增加多少功力,时间都悄然流逝,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 & 不管你的学习任务如何艰巨,也不管你的工作如何繁忙,你都要静下来先处理紧急的事。如果读书是你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那么你就应该先将自己的理解能力提升,而后才去大量的阅读。切不可本末倒置,只重视投入,不重视产出。
& & 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朋友,你要有目的的选择自己阅读的书籍。就像是上学一样,要进行分级阅读。针对理解能力这个模块进行主题阅读,遵循由易到难的层次进行学习。也可以报名参加市面上专门针对理解能力提升的培训班,进行专项训练。当你把这个能力解决后,你就可以自由翱翔了。
& & 7、对任何观点持怀疑态度
& &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不能将所有作者的观点进行否认,去批判他的不合理性。批判性思维是要具备的,但不是滥用。当你的思维形态还不健全时,当你的认知还不全面时,你是没有资格去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的。
& & 如果你的思维世界还处于初级阶段,你要关注的就不会是原书作者观点合理性。要知道,作者去用20万字去表述一个观点,用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去推演一个论证,足见他的功力是远在你之上的。刚开始读书,你要抱着兼收并蓄的心态去获取知识,当自己具备了相当的能力后,你可以进行知识的融合与比对,进行观点斟酌与批判,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诠释一个道理。
& & 读书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成长路径,要想通过读书成就自己,你就要在阅读的过程关注自己的行为,及时校正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这样就能造就一个焕然一新的自己,直至成为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权威。(文/刘浩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英特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保留以下信息:
本栏目相关文章:?????????????????????????????????????????????????????????????????????????????????????????????????????????????????????????????????????????????????????????????????????????????????????????????????????????????????????????????????????????????????????????????????????????????????????????????????????????????????????????????????????????????????????????????????????????????????????????????????????????????????????????????????????????????????????????????????????????????????????????????????????????????????????????????????????????
如何参加训练
客户服务热线(免长途费)400 812 9365
工作时间(节假日不休)每天9:00-23:00
Copyright &
www.jin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昆明精英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昆明市西山区环城南路675号汕头大厦B座19楼06号
客服热线:, 9, 836684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号
客户服务热线:400-812-9365&&|&&&&|&&
您当前位置:
为什么喜欢用它看书, iPad不好吗?
发布日期:&&浏览次数:143
[&导读&]&对于长时间阅读电子书的人来说,kindle的屏幕可以很好的保护你的眼睛,即使在长时间的使用阅读后眼睛也不会累。 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看电子书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用手机看小说,上班一族就喜欢在地铁里用kindle看电子书。其实看电子书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喜欢kindle的人这么多呢?iPad更多的是用于看电影还有玩游戏方面,power疑惑大家为什么情愿买只有单一功能的kindle而不买满足你各个方面的iPad呢?首先我们要知道,kindle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就是说为电子书而生的。那个时候,iphone还是3.5寸,国内的主流安卓手机屏幕还是4寸,大屏幕的阅读设备(ipad1和ipad2)在分辨率上并没有优秀到哪儿去,全贴合等大大提升感官体验的技术尚未普及。任何电子书的体验都没有kindle强。就目前而言,kindle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给我们带来了非凡的阅读感受。对于长时间阅读电子书的人来说,kindle的屏幕可以很好的保护你的眼睛,即使在长时间的使用阅读后眼睛也不会累。其次kindle上卖的都是正版书。对于一个正义的人来说,购买正版的书籍是对作者的尊重,在阅读体验上也不会出现语句不通或者乱码的情况。相比较而言,iPad的弱势就体现了,除去显示屏伤眼这一说,iPad的待机时间没有kindle长,当你坐在长途火车的时候,kindle很可能会陪伴你到家,然而iPad却要中途充电。更多人还表示,kindle只有看书这一功能,可以更好的看书阅读,但是iPad还可以玩游戏看电影,拿起iPad就无法专心看书了。而未来会是电子书的天下,电子书渐渐的取代了纸质书,对于kindle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机会。从创新程度来说,未来的kindle一定会有更多的功能,当然不是除阅读之外的功能,是在阅读体验上的功能。现在的墨水屏在未来一定会出现彩色屏,黑白的字样也会被彩色的字样所替代。而iPad未来的改变更加倾向于其他功能上的改变,作为一种多用的工具,iPad未来一定会增加更多有趣的应用,但是是生活娱乐方面的。还有一点就是kindle的大小,跟纸质书的大小差不多,捧在手上有点像拿着纸质书的感觉。Kindle的一大重要特点是能够让你忘掉它本身的存在,你所面对着只有书,不能听音乐,不能打游戏,只能看书。你是用iPad还是kindle来看书呢?(本文来源:会商宝数码电脑网)
您可能还会关注的
由于无法获得联系方式等原因,本网使用文字及图片的作品报酬未能及时支付,在此深表谦意,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取得联系!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来源:人民日报1现象
我因为身在制造业的关系,所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黑社会,有官员,有工厂员工,也有办公室的小白领。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从不等,但这个水平在中国,也算不上低。
老板更不用说,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身家没过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外贸。
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这样一种倾向。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没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还不是最后跟老板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尔后又原封不动地还给我。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的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你看我师傅,一个斗大的字都不会,照样走南闯北,但他就是很有经验……”
在这里,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对名人大事件侃侃而谈。但是,从来没有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山崩地裂式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里面,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极度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特别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经常还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什么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看着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还不如出来社会混几年,学的东西比你在书本上看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至于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所有的、不靠脑力和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
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永远逃不过“杨百万”这个字。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投机倒把也好,走狗屎运也罢,杨百万这个名字,已经被写入了中国股票的历史,成为了一个传奇。
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
有一天,他偶然间看报纸,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着蛇皮袋装上,坐着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卖掉。
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价差,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一年是1989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的这一切,不是因为读了什么书,而是因为他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报纸,而恰恰别人没注意到。
再举个例子:
中国刚加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因为那时候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的商品,对于手持美金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双的真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才一两千块。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块人民币一双。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没有充分地流通。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虚实也莫辨。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我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买卖,就这样做起来了。
是的,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
“人生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我们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有些人为了宣扬他的这种机会主义,甚至还搬出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
当互联网诞生了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全流通。
比如你以前买东西,有很多东西你需要,但却买不到——比如机械键盘,我现在仍然发现,即便在广州这种大城市,卖机械键盘的店铺依旧凤毛麟角。
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卖,人家看你满怀欣喜的样子,第一个意识就是宰一下你。
现在有了淘宝,人家要宰你就难了。你上网一搜,价格清清楚楚,因为网上价格太透明,也都差不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减少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价格透明,不存在地域性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做外贸,上个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权力,能作威作福,现在我拿个手机把你摄像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就是这点——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几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
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人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
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成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还是怎样。
原因在于,他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它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的归纳。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所能代替的。
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的人生。然而书籍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不读书所产生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地信奉经验主义,觉得经验能至高无上。你想想看,有什么比我亲身经历的更弥足珍贵吗?只有我亲身经历的,才是适合我的,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经验是活的。像以下这位就是这样:
他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个逻辑错误,将经验和理论分割开来,进行极端的假设。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你只要活着,你就会有经历,有经历,你就会有经验。所以,只读书而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只有经验却不读书的人确实是有的,还不少。
这还是一个写作者的群,一个写手,居然推崇读书无用论,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东西来的。
缺乏阅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1.阅读能力的低下。
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朋友圈(图片截自网络):
这些人甚至把鸡汤当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
2.讲话情绪占主导,没有任何逻辑。
3.凡是凭感觉、直觉,而不相信科学。
比如我们的王林大师,就是这样火起来的。现在有些所谓的能量大师还真是有人信,当别人跟我描述这些人群的神奇时,真是栩栩如生。
4.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通常也不怎么虚心。所以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你就不要期望着他们会改正错误什么的了。他们以为是命,其实很多原因都是自己所导致的。
如果多读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少掉多少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不是很好。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瘠年代走过来,他们口味很大,但是能力有限。他们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教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要怎样读,他从来没教过我。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奖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
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自己慢慢研究方法,进行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从大数据来看,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阅读率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
我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从来没有谁跟我谈过电影、音乐、书籍,从来就是“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讨论完这些问题,聚会差不多也可以散了。
我们现在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
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本身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就没读懂的。
你不怎么读书,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笑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读书,他们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他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高尔夫从0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他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就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的源头,来自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听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
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做测评,定专业;选院校,明未来
微信公众号:suncheng6767
QQ群:;电话:010-27037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书真的有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