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招砍竹工人求职吗

贵州赤水: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旅游渡假区、4A级旅游景区,等等,贵州省赤水市拥有一张张靓丽的旅游名片;赤水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竹海、桫椤王国、四洞沟、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丙安古镇、红色的、绿色的,不但应有尽有,而且闻名遐迩,贵州省赤水市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多彩。
  而这一切,除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保护和发展外,和地方人民群众的自觉维护、积极参与保护自然资源也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一切,让赤水市人民过着殷实的幸福生活,率先在贵州省摘掉贫困帽子。
  赤水市大同镇望云峰生态农业园区促进周边农户就业增收致富
  靠山就吃山,保护自然与科学利用要协调
  在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采访时,该村民陈万鹏告诉记者:&10多年前,正是王支书带着村委一班人,挨家挨户动员种竹子,现在我们也才能靠竹子吃饭啊!&陈万鹏所说的王支书,就是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廷科。
  陈万鹏说的是2003年黎明村造竹工程。因为木材禁伐,世代靠&砍树&换钱的黎明村陷入了困境。于是,该村委动员群众在竹子上做文章,3年时间共实施各类低产林改造1520亩,退耕还竹2187亩,荒山造竹4126亩。
  据了解,陈万鹏家现在有100多亩竹林,守着竹林一年就有好几万的收入。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积累,我们的目标是利用村集体经济为全村村民购买医疗保险,患大病报销后剩余部分给予解决,娃儿考上大学村集体出学费,让村民最大程度享受村集体经济带来的红利。把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都解决了,没有了后顾之忧,群众何愁不富!&赤水市旺隆镇富顺村村主任明方刚信心满满地对记者如是说。
  以前的富顺村,村民的收入基本靠外出务工和卖点竹原料,与&富顺&的名字格格不入。如何改变本村现状,带领群众富裕起来,成为富顺村村支两委的头等大事。
  随着贵州省委省政府大旅游、大扶贫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富顺村支两委理清发展思路,从村实情出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养致富带头人。
  2009年,在外打工多年的冯泽辉和妻子带着辛苦挣下的6万元存款回到家乡,听说镇上在发展石斛产业,夫妻俩决定也种植石斛。而今,冯泽辉的石斛产业已走上正轨,发展了8个大棚1000多平米,年产值达20多万元。还流转周边群众的土地种植了20多亩白茶,年产值也有20多万。白茶树下又套种白芨、重楼、黄精等高附加值中药材。
  依托优质水源,富顺村2016年投资建成了100亩鱼塘,放养上万斤生态鱼苗。每年时值盛夏,山顶的富顺村景色优美、气候凉爽,城里许多钓鱼爱好者都来这里垂钓。
  赤水市区向郊区延伸的城市道路,就是一条吃上&旅游饭&的产业路
  修建产业路,发展旅游业吃上&旅游饭&
  &去年,这条断头终于路修通了,我在鱼场投放了3万尾鱼苗,今年运输不成问题,垂钓观光的游客很多,销路也很好,预计有60万元的收益&&&站在渔场前,赤水市官渡镇新华村村民袁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得合不拢嘴。
  路通了,新华村以&支部+N&的发展模式发展高山生态鱼养殖。袁吉明所在的坪议组成片的稻田改建成了一口口鱼塘。袁吉明还打算和周边几户村民一起建农家乐,说自己&年老了也要尝一碗旅游饭&。
  近年来,新华村把打通断头路、硬化通村通组公路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民生工程,村里两条主干道公路延伸到30公里。全村原本难以运输的7550亩竹原料基地被&救活&。
  记者在黎明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过去没有通村通组公路,外卖竹子都靠人扛,运费成本占到了销售款的30%&&70%不等。看到这个瓶颈,王廷科和村支两委把修路提上日程,从2004年开始,王廷科带领黎明村积极开干。利用申请补贴、群众集资投劳等方式,开始修路。2013年又筹资170万元,黎明村硬化公路34.1公里,新建公路47公里,现在,黎明村的通村公路超过了80公里,通村路、产业路的完善,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村民王正江告诉记者,交通好了,除了可以卖竹子、卖笋子,他儿子儿媳在大瀑布景区上班就更方便了,他两人每年也有2.8万元收入。2014年,利用特惠贷政策,王正江家贷款1万元入股了乡村旅游公司,2016年得到入股分红4000元,村集体利益联结贫困户分红1000元。
  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结对帮扶黎明村,将漂流项目与赤水大瀑布景区捆绑经营,经济效益翻番
  办旅游企业,做大旅游业带动群众致富
  王廷科告诉记者,2012年底,赤水市政府组织各村的支书到外地考察,来到贵阳的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听解说员介绍,当地的漂流每年夏天吸引了不少的游客,旅游收入上百万。王廷科看了一下解说员所描述的河道。发现这河水量小、河道狭窄,两岸还挤满了人家,联系起村里位于赤水大瀑布上游的河道,王廷科暗想:&回村也干个漂流!&
  说到就马上行动,回到村里,王廷科立刻召集村民,召开群众大会。村民们也很给力,短时间内,就有87户村民入股,筹集80多万元。黎明村是国家4A级风景区&&赤水大瀑布景区所在地,也是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的核心区。
  半年后,漂流项目的审批迎来了好消息。赤水市人民政府的批复文件、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海事部门的验收合格文件等。一份份文件,就如同一管管强心剂,把所有人的积极性都提了起来。2015年8月首次开漂,10月份停漂,漂流项目就赚了50万元;2016年盈利了100万元; 2017年,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结对帮扶黎明村,将漂流项目与赤水大瀑布景区捆绑经营,经济效益翻番。
  大荣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周边有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以及红石野谷和白马溪三个景区,还是前往赤水大瀑布等景区必经之路。但与之不匹配的,大荣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的,只有10余户乡村旅舍,以及部分村民在景区销售旅游商品,发展旅游相关发展,大荣村潜力巨大。
  大荣村村支两委计划,准备在鸡飞岩这个旅游重要节点,以村级集体投资、村民入股、社会融资的方式,投资1500万元,打造集休闲体验、餐饮住宿、旅游商品销售为一体旅游综合体。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够为过往游客提供不一样旅游配套服务,还可以拓宽村里的农特产品销售,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大荣村党支部书记唐永富对记者这样说:&鸡飞岩旅游综合体建成后,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旅游资源,释放旅游潜力,真正让大荣村人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孟锦群 袁琰 胡明霞 刘利平)(文字和照片均由赤水市委办公室、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责任编辑:龚超
  可直接输入:&红色圣地 丹青赤水系列报道之三十三&或&贵州赤水: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等标题或关键词上百度或360搜索,均会搜索到非常好的效果,由中国网首发的这篇稿件,共有包括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凤凰网、凤凰网新闻客户端、香港卫视、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国际在线、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旅游新闻网、中国航空旅游网、旅游日报网、今日头条、搜狐、搜狐新闻客户站、腾讯、腾讯新闻客户站、网易、网易新闻客户站、新浪、新浪新闻客户站、雅虎中国等800多家网站进行转载。
  原网址:
http://www.zndaily.com/65761.html农家展示Farm House
当前位置: > 农家展示
最新资讯news
暂无相关信息
联系我们contact
地址:易县易水湖金龟码头
本栏目暂无资料,感谢您的关注...&>>&&>>&正文
“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从380到300万小小竹编助力家乡大发展
杨昌芹:双手编制新希望的“90后”非遗传承人。剪辑:綦智鹏
身着苗族特色服装,手持竹编杯套,在2018年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上,从容而自信地向全世界人民介绍赤水竹编工艺文化和赤水人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她是“90后”,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贵州团最年轻的代表,是省级“非遗”赤水竹编的传承人,是工艺美术大师,也是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她就是杨昌芹,一位从苗族竹乡里走出来的传奇女子。
杨昌芹在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本人供图
那些打不垮你的,终会令你更强大
杨昌芹出生于贵州省印江县的一户苗族人家,她本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是个很有天赋的木匠,开了一家小型家具厂。由于和妻子配合得十分默契,厂里的生意一时间蒸蒸日上,他们的家也从村里迁到了当地的镇上。
但也就是在那一年,噩耗突至,父亲因患癌不幸去世。八九岁本应是许多孩子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年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杨昌芹却感觉“像从天上的幸福生活一下子跌到了地上”。
除了精神上的打击,现实生活的需要也让这个缺失了“顶梁柱”的家庭承受了巨大的物质压力。母亲一人带着杨昌芹三姐妹艰难地生活,虽然从不说苦,但有好几次,杨昌芹都看到她的肩膀被担子磨得掉皮流血。
15岁那年,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杨昌芹放弃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选择了外出打工。
“打了一年工,我决定用存下来的钱回县城读职校,学习一技之长。”这次重返校园的决定,也让杨昌芹从此与竹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印江民族职业学校期间,杨昌芹学习的本是幼师专业,并且每年的成绩都是全校第一。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政府的资助下到赤水学习竹编工艺,开始跟随大同镇竹编工艺师陈文兰学习平面竹编。
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编制……竹编工艺需要经历二十多道工序,杨昌芹从最基本的选竹、砍竹、据竹学起。“轻了削不下去,重了又会割到手”,杨昌芹说,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总是掌握不好刀的力度,每天手上都会添新伤,新伤旧伤不断,做工的时候手都在流血。
但杨昌芹并从未想过放弃,她一直牢记爷爷的一句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如果只想自在散漫,最后很可能一事无成。开始学习竹编的时候手肯定会受伤、会痛,但是经历过这些疼痛,才会有所成长。”杨昌芹如今已是贵州省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她手上的疤痕,是那段辛勤时光最好的见证。
“对自己有所要求,不因舒适而散漫放纵,不因辛苦而放弃追求。雕塑自己的过程,必定伴随着疼痛与辛苦,可那一锤一凿的自我敲打,终究能让我们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杨昌芹向陈文兰大师学习平面竹编工艺。本人供图
创新传承非遗文化:竹编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在赤水的学习期结束后,杨昌芹开始自己在家练习竹编,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之前学习的是基本的东西,很多深层级的技艺还是似懂非懂。”半年后,她决定重返赤水,继续跟随陈文兰深入学习竹编技艺。
彼时的杨昌芹其实拥有去公办幼儿园工作的机会,“一个月工资3200元,还带五险一金”,而从事竹编行业的第一个月,杨昌芹拿到的工资是380元。
“家里人当时根本不同意,妈妈甚至召集亲戚们开家庭会议来劝服我”,杨昌芹说,那个时候自己选择从事竹编这个“冷门”行业,家里人觉得是看不到未来的。“他们都说,一个女孩子家,还是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最好。”
杨昌芹却不为所动,她从小到大都是个听话的孩子,然而一旦做了决定,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从选择做竹艺开始,我就下定决心把它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也许未来我的物质生活没有那么优越,但对于我来说,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
凭着对竹编工艺的执着与热爱,杨昌芹努力钻研,技艺日渐成熟。她的竹编作品多次获得省内外工艺品大奖,但她却并未就此止步。
“非遗文化不只是要传承技艺,而是要‘活态’传承。创新、贴近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开拓市场。”杨昌芹说,“有很多传下来的老手艺的确很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样式老土、实用性差,很多年轻人不太能接受这种产品。”
怀揣着让传统工艺回归现代生活的理念和想法,杨昌芹针对竹编产品的性能进行技术改进,创新性地将平面竹编转化为立体竹编,设计了“竹编茶壶”等系列产品,《竹编熊猫》、《大肚佛》两部立体竹编作品还被国际竹藤中心、贵州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永久收藏。2015年,杨昌芹当选贵州省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
面对目前传统手工艺行业越来越老龄化的问题,杨昌芹十分担忧,“有些年轻人跟着学了一段时间,觉得挣不到钱就放弃了,很多老手艺人已经六七十岁高龄,却没有一个传承人,这样下去很有可能面临人亡技失的情况。”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人大代表的杨昌芹出现在首场“代表通道”上,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示了赤水竹编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的传承光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希望政府能够更加重视非遗传承人群,尤其对于一些年轻人,应该在政策上给予他们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支持。”
杨昌芹表示,接下来她希望能把竹编工艺和民俗文化、旅游、休闲等结合在一起,努力开发出更多新产品。她还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手工行业中去,在传承手艺的同时运用青年人活跃的思维不断推陈出新。
杨昌芹和竹编工艺班的学员们。本人供图
致富不忘乡亲 脱贫路上带头人
随着竹编技艺的不断提高,杨昌芹开始教授学生。这些学徒大多是当地的留守妇女或贫困户,杨昌芹免费教授竹编技艺,让他们能够拥有一项谋生的技能。
她还协助赤水市妇联、民宗局开办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目前培训人数已超千人。
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的资金扶持下,杨昌芹成立了自己的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年销售额目前已达300万元。“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牵起手来,发展赤水的竹编工艺”,杨昌芹这样解释自己为公司命名的初衷。
公司目前有20多名固定员工,其中有80%都是当地的留守妇女。她们不用坐班,把公司提供的原材料带到家里,工作时间完全可以由自己调控。这种“来料加工”的方式解决了留守妇女照顾家庭和外出工作的矛盾,不用外出打工,坐在家里就能挣钱。
她们这些人当中,月收入最低2000元,最高的甚至能达到七八千。
“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大上’,公司刚好需要工人,而他们则需要这份工作。”谈及帮助乡亲们实现灵活就业的事情,杨昌芹有些谦虚,“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工作问题解决不了,迟早要变成贫困户。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特别能理解农村的生活。”杨昌芹说,她打算在今年把员工人数增加到40人。
在杨昌芹的带动下,赤水竹编已成为高端旅游工艺品,带领当地的农民脱贫致富。
今年两会期间,杨昌芹提议尽快修建遵义到泸州的高铁和赤水到重庆的高速公路,“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赤水,我们的竹工艺品会卖得越来越好,也能够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实习记者 叶婉莹)
编辑:xnnews7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政务】咸宁市领导到贺胜金融小镇开展专题调研
【聚焦】人民日报刊文:咸宁,让党代表联系群众
【政务】丁小强在咸宁高新区调研时强调:一切围
【聚焦】咸宁启动实施“千人计划”,乡村振兴正
【政务】咸宁与万达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主管: 中共咸宁市委宣传部 咸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主办:咸宁日报社 承办: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鄂ICP备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鄂备2016019号
鄂公网安备 14号
Copyright & 2005 - 2017 Xn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咸宁网
未经咸宁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邮箱:
网站技术服务QQ:
Copyright & 2005 - 2017 xnnews.com.cn 版权所有 咸宁网 鄂ICP备号
欢迎访问咸宁网,扫描二维码,下载咸宁日报APP客户端贵州赤水: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旅游渡假区、4A级旅游景区,等等,贵州省赤水市拥有一张张靓丽的旅游名片;赤水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竹海、桫椤王国、四洞沟、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丙安古镇、红色的、绿色的,不但应有尽有,而且闻名遐迩,贵州省赤水市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多彩。
  而这一切,除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保护和发展外,和地方人民群众的自觉维护、积极参与保护自然资源也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一切,让赤水市人民过着殷实的幸福生活,率先在贵州省摘掉贫困帽子。
  赤水市大同镇望云峰生态农业园区促进周边农户就业增收致富
  靠山就吃山,保护自然与科学利用要协调
  在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采访时,该村民陈万鹏告诉记者:&10多年前,正是王支书带着村委一班人,挨家挨户动员种竹子,现在我们也才能靠竹子吃饭啊!&陈万鹏所说的王支书,就是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廷科。
  陈万鹏说的是2003年黎明村造竹工程。因为木材禁伐,世代靠&砍树&换钱的黎明村陷入了困境。于是,该村委动员群众在竹子上做文章,3年时间共实施各类低产林改造1520亩,退耕还竹2187亩,荒山造竹4126亩。
  据了解,陈万鹏家现在有100多亩竹林,守着竹林一年就有好几万的收入。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积累,我们的目标是利用村集体经济为全村村民购买医疗保险,患大病报销后剩余部分给予解决,娃儿考上大学村集体出学费,让村民最大程度享受村集体经济带来的红利。把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都解决了,没有了后顾之忧,群众何愁不富!&赤水市旺隆镇富顺村村主任明方刚信心满满地对记者如是说。
  以前的富顺村,村民的收入基本靠外出务工和卖点竹原料,与&富顺&的名字格格不入。如何改变本村现状,带领群众富裕起来,成为富顺村村支两委的头等大事。
  随着贵州省委省政府大旅游、大扶贫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富顺村支两委理清发展思路,从村实情出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养致富带头人。
  2009年,在外打工多年的冯泽辉和妻子带着辛苦挣下的6万元存款回到家乡,听说镇上在发展石斛产业,夫妻俩决定也种植石斛。而今,冯泽辉的石斛产业已走上正轨,发展了8个大棚1000多平米,年产值达20多万元。还流转周边群众的土地种植了20多亩白茶,年产值也有20多万。白茶树下又套种白芨、重楼、黄精等高附加值中药材。
  依托优质水源,富顺村2016年投资建成了100亩鱼塘,放养上万斤生态鱼苗。每年时值盛夏,山顶的富顺村景色优美、气候凉爽,城里许多钓鱼爱好者都来这里垂钓。
  赤水市区向郊区延伸的城市道路,就是一条吃上&旅游饭&的产业路
  修建产业路,发展旅游业吃上&旅游饭&
  &去年,这条断头终于路修通了,我在鱼场投放了3万尾鱼苗,今年运输不成问题,垂钓观光的游客很多,销路也很好,预计有60万元的收益&&&站在渔场前,赤水市官渡镇新华村村民袁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得合不拢嘴。
  路通了,新华村以&支部+N&的发展模式发展高山生态鱼养殖。袁吉明所在的坪议组成片的稻田改建成了一口口鱼塘。袁吉明还打算和周边几户村民一起建农家乐,说自己&年老了也要尝一碗旅游饭&。
  近年来,新华村把打通断头路、硬化通村通组公路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民生工程,村里两条主干道公路延伸到30公里。全村原本难以运输的7550亩竹原料基地被&救活&。
  记者在黎明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过去没有通村通组公路,外卖竹子都靠人扛,运费成本占到了销售款的30%&&70%不等。看到这个瓶颈,王廷科和村支两委把修路提上日程,从2004年开始,王廷科带领黎明村积极开干。利用申请补贴、群众集资投劳等方式,开始修路。2013年又筹资170万元,黎明村硬化公路34.1公里,新建公路47公里,现在,黎明村的通村公路超过了80公里,通村路、产业路的完善,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村民王正江告诉记者,交通好了,除了可以卖竹子、卖笋子,他儿子儿媳在大瀑布景区上班就更方便了,他两人每年也有2.8万元收入。2014年,利用特惠贷政策,王正江家贷款1万元入股了乡村旅游公司,2016年得到入股分红4000元,村集体利益联结贫困户分红1000元。
  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结对帮扶黎明村,将漂流项目与赤水大瀑布景区捆绑经营,经济效益翻番
  办旅游企业,做大旅游业带动群众致富
  王廷科告诉记者,2012年底,赤水市政府组织各村的支书到外地考察,来到贵阳的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听解说员介绍,当地的漂流每年夏天吸引了不少的游客,旅游收入上百万。王廷科看了一下解说员所描述的河道。发现这河水量小、河道狭窄,两岸还挤满了人家,联系起村里位于赤水大瀑布上游的河道,王廷科暗想:&回村也干个漂流!&
  说到就马上行动,回到村里,王廷科立刻召集村民,召开群众大会。村民们也很给力,短时间内,就有87户村民入股,筹集80多万元。黎明村是国家4A级风景区&&赤水大瀑布景区所在地,也是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的核心区。
  半年后,漂流项目的审批迎来了好消息。赤水市人民政府的批复文件、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海事部门的验收合格文件等。一份份文件,就如同一管管强心剂,把所有人的积极性都提了起来。2015年8月首次开漂,10月份停漂,漂流项目就赚了50万元;2016年盈利了100万元; 2017年,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结对帮扶黎明村,将漂流项目与赤水大瀑布景区捆绑经营,经济效益翻番。
  大荣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周边有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以及红石野谷和白马溪三个景区,还是前往赤水大瀑布等景区必经之路。但与之不匹配的,大荣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的,只有10余户乡村旅舍,以及部分村民在景区销售旅游商品,发展旅游相关发展,大荣村潜力巨大。
  大荣村村支两委计划,准备在鸡飞岩这个旅游重要节点,以村级集体投资、村民入股、社会融资的方式,投资1500万元,打造集休闲体验、餐饮住宿、旅游商品销售为一体旅游综合体。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够为过往游客提供不一样旅游配套服务,还可以拓宽村里的农特产品销售,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大荣村党支部书记唐永富对记者这样说:&鸡飞岩旅游综合体建成后,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旅游资源,释放旅游潜力,真正让大荣村人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孟锦群 袁琰 胡明霞 刘利平)(文字和照片均由赤水市委办公室、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责任编辑:龚超
  可直接输入:&红色圣地 丹青赤水系列报道之三十三&或&贵州赤水: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等标题或关键词上百度或360搜索,均会搜索到非常好的效果,由中国网首发的这篇稿件,共有包括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凤凰网、凤凰网新闻客户端、香港卫视、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国际在线、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旅游新闻网、中国航空旅游网、旅游日报网、今日头条、搜狐、搜狐新闻客户站、腾讯、腾讯新闻客户站、网易、网易新闻客户站、新浪、新浪新闻客户站、雅虎中国等800多家网站进行转载。
  原网址:
http://www.zndaily.com/65761.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砍竹工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