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是什么意思怎么设置只看楼主阅读模式?

摘要: 多级分销模式开发,多级分销系统开发,多级分销系统定制开发,多级分销平台开发,多级分销系统软件开发。 电商平台流量红利已成过往,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流量增长瓶颈则在过去两年就已经有所显现。实际上,流量还是那些流量,只是玩法已经大不一样!电商流量争夺加剧的感觉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一、微信分销管理系统的
13:30 一切都随缘 阅读(25) 评论(0)17K75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5.4K17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本视频由声明原创。  枕边的阅读    □王立    【前言】当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无尽的芬芳便会弥漫在岁月的时空,每一个日子便会生动起来饶有趣味。随缘而读、随笔而记,使夜晚枕边的阅读成为快乐的记忆。    鲁迅:《阿Q正传》    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时,是想写做一篇速朽的文章,然而八十多年来,这部中篇小说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依然是我们无法绕过去的话题。既自尊自负又自轻自贱的阿Q,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国人的“劣根性”。直至今日,阿Q遗风犹在,《阿Q正传》无法速朽。  《阿Q正传》是一部伟大的小说。鲁迅先生在塑造阿Q这个形象时,是满怀同情与悲悯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背后,是深沉而博大的爱。看这阿Q,一个籍贯渺茫、连姓氏权都被剥夺了的底层平民,他在末庄的生存地位是卑微的,其生存困境是可想而知的。他是一个彻底的无产者,只能寄宿在末庄的土谷祠里;他是一个贫民弱者,在末庄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凌辱阿Q,无论是赵太爷、假洋鬼子,还是王胡、小D,甚至是闲人。阿Q受人欺侮时,只会以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有一回他挨了闲人的打骂,闲人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居然也是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因为他有精神胜利法:“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没有土地也没有固定职业,但他是勤劳朴实的,“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一年四季给人家打短工以维持生计;他因为贫穷而娶不上老婆,便向赵太爷家的女仆吴妈跪下求爱,其行为甚是唐突,但比起那些道貌岸然却强取豪夺的人不知可爱多少倍;他充满了虚荣心,欲争长短装阔气而不得,弱小的他调戏更弱小的尼姑,说些“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混帐话,甚至迫于生计而进城帮闲偷窃发了财,回到末庄便趾高气扬起来;他是愚昧无知的,具有了朦胧的革命意识,认不准革命的对象,居然到静修庵里去造反,最后还稀里糊涂地牵涉进一桩抢劫案,连一个圆圈都画不圆的阿Q,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  阿Q短暂的一生,物质生活得不到基本的保障,精神思想被封建文化所侵害,他是一个可怜的奴隶、一个弱小的虫豸。阿Q是谁?正是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是你、是我、是他。  鲁迅先生以极大的热忱、博大的关爱,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试图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反抗黑暗、针砭时弊、唤醒民众、改良人生。从《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到《孔乙己》、《祝福》、《伤逝》等小说中,都具有这样伟大的思想意义。阿Q至今都没有断子绝孙,酷肖阿Q的人尚在不断繁衍。当年罗曼·罗兰读了《阿Q正传》的法译本后,认为这部小说是“现实主义的杰作”、“阿Q的形象将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并且还说:“法国大革命时期,也有类似阿Q的农民”。所以,阿Q 不独是“国人的灵魂”的典型形象,他的言行举止具有人类精神的普遍属性。    沈从文:《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唱给湘西苗族文化的一曲深情挽歌。“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边城》中的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这样一个美丽的遗孤形象,寄托了沈从文对于苗族文化的挚爱与眷恋。  小说在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中,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在“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的茶峒大河之畔,渐渐长大成人的翠翠出落得清纯自然、美丽可爱。天保、傩送两个亲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可是怀春的少女中意的是傩送,这个傩送却已有了一门亲事,是王团总家的小姐,嫁妆是一座崭新碾房。这样的纠缠使得这个故事充满了趣味。  此时的湘西苗族文化正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利益观念悄然侵蚀着重义轻利的淳朴民风。就“碾房陪嫁”这件事情,翠翠觉得不可思议:“碾房陪嫁,稀奇事情咧。”而在乡民中就有人这样说:“人家在大河边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十个长年还好一些。”这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必然冲突。  然而,翠翠与傩送毕竟是心有灵犀的,她始终固守着自己的心事。沈从文把翠翠的爱情写得十分内敛、含蓄而又坚定。她与傩送之间,没有关于爱情或者婚姻的对话,更没有恋人间的山盟海誓,只有一种心理活动、一种心灵感应,或者是莫明其妙的泪水。她在睡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又软又缠绵,抵达到心灵深处。然而,翠翠没有等到傩送给她唱三年六个月的歌,她眼前的现实世界竟翻天覆地了。天保葬身于急流中,傩送只身出走。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渡船被冲走、白塔坍倒了、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死了。所有的美好故事成为记忆,包括翠翠的爱情。  沈从文关于《边城》的创作曾经这样说过:“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在不舍昼夜的川流上,满怀爱情的翠翠犹在幻想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个人就是傩送。她永远期待着心中的这个人能够回到边城、来到她的身边,为她唱三年六个月的歌,“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像只洋鹊一样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然后幸福地嫁给她。可是这仅仅是一个梦想,一个甜蜜而又忧伤的梦想。这也正是沈从文的痛苦之处。    巴金:《家》    读完《红楼梦》之后,我对反映家族生活的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巴金的《家》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成为我青春时代十分欣赏的小说作品。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二十年代初期发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大家庭里的故事。当时,“五四”运动的巨大浪潮席卷全国,新思想、新文化、民主、科学的思潮正猛烈地冲击着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在《家》这部小说中,可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现实的色彩斑斓、风云激荡。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血肉丰满、个性鲜明。高家公馆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其中发生的故事也是时代的反映。小说围绕高家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恋爱、婚姻生活为主线,写出了青年一代迷茫、觉醒、妥协、抗争的心路历程。新旧时代嬗变转型的剧烈冲突所发生的人间悲剧,令人扼腕痛惜,深长思之。  觉新就是这样一个封建制度的受害者、牺牲品。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他既试图维护传统的封建秩序、又渴望新的生活,造成了他矛盾的双重性格,使他在不断地妥协、不断地屈从中,经受了最为惨烈的人生打击。因为上一辈的恩怨,觉新与青梅竹马的梅中断了恋爱,娶了善良贞静的瑞珏,后瑞珏怀孕,长辈们的“血光之灾”论,迫使觉新把瑞珏迁出公馆、迁到城外待产,瑞珏不幸难产而死,在此之前梅已郁郁而逝。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无情地夺走了觉新的两个最爱的女人、夺走了他的青春与幸福。  而老二觉民是一个具有进步意识的青年,他不愿意重蹈大哥覆辙,又难以摆脱封建桎梏,最后在觉新和觉慧的帮助下,终于得到了新女性琴的爱情。  小说中的觉慧形象,真正体现了巴金进步的理想。觉慧大胆、热情、勇敢,是封建家庭、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反对大哥觉新逆来顺受的做法、支持二哥觉民抗婚、自由恋爱,他主张人格平等、追求文明生活,由自己主宰命运。他还石破天惊般地爱上了丫头鸣凤。他的所作所为,与封建道德秩序是格格不入的,也是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强权意志所不能容忍的。他们为了拆散觉慧与鸣凤的恋爱,合谋着迫使十七岁的鸣凤嫁给六十多岁的冯乐山做姨太太。捧打鸳鸯两分离,鸣凤意识到横隔在她与觉慧之间的巨大障碍,是她无法跨越过去的。而心高气傲的丫头鸣凤既不愿意最心爱的人为她作出更多的牺牲,又不甘心这青春之躯任人蹂躏糟蹋,她只能以死抗争,以一湖清水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与清白。“整个花园都在低声哭了”,这是整个世界在为青春情殇而哭泣。鸣凤之死,深深地震撼了觉慧的心灵,愤怒地离家出走。  “出走”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词儿,象征着年轻一代对旧时代的反叛与决裂。这是青春与腐朽、自由与专制、进步与落后彻底叛逆、不屈抗争的姿态,如同电闪雷鸣一般划破长空,随之而来的注定是黑暗的、专制的封建王国的分崩离析。    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我非常喜欢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恬情、淡逸、优美。早年读到他的《受戒》时,竟有些痴呆了:妙文如斯,真乃自然天成。这篇小说收笔时,汪曾祺写了这样一句话: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小沙弥明子与小英子之间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是否折射了作家青春时代的梦想?当小英子小声地对明子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时,我似乎看到了她那双像星星般闪动的眼睛、听到了她急促而又期待着的心跳声。湖泊,小船,芦苇塘,还有两个充满了青春气息的人儿。这真是一个美丽而又纯净的梦。  汪曾祺的小说,写得散淡而又随意。但小说的神韵是内敛的,而且十分精致。他说过,我的一些小说不大像小说,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他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读他的小说,让人想起沈从文的小说,如《边城》等。  散文化的小说,不重故事情节、取气氛、意境为上。小说《受戒》结尾的一段文字,极是优美: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当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薄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动与静、实景与妙喻、斑斓的色彩感,营造了散文的神韵、诗的意境。  在《大淖记事》等小说中,汪曾祺的描景状物都显示出了他不凡的功力,令人赞叹。在他的小说中,故事情节消解了,人物也只是陪衬。关于小说人物,他提出的一个见解:气氛即人物。富有新意和创意。他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只是人物的素描。人物的音容笑貌、心理活动,是在小说的气氛中体现出来的,但是他小说中的人物却能让人过目难忘,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读了《许三观卖血记》后,我曾经在《生命的寓言》一文中写道:生存,到了卖血的地步,无疑是严峻而残酷的人生磨难。而在极度残酷的生存境遇中,人类所独具的高尚品质、道德良知,便会以极端的方式,闪耀出灼人的光芒,展现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崇高。  王安忆在评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时,说到许三观是个“英雄”时,我不禁一震。给予许三观“英雄”称号的王安忆,有自己的尺度与理由。她认为,许三观卖血抚养的,是他老婆与别人的儿子。这就是现实中的英雄。  在读《许三观卖血记》时的过程中,我始终充满了感动。而以“英雄”来解读许三观的思想行为,确实是令人震撼的。  小说中的一乐是许三观的老婆许玉兰与何小勇生下的孩子,对于许三观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屈辱。然而,当何小勇被大卡车撞倒后,命悬一线时,当地有一个习俗就是让亲儿子上屋顶、坐在烟囱上喊魂,连着喊上半个时辰,那灵魂就会回来,垂危的人就会生还。但是,这个一乐已是许三观的儿子了,幸灾乐祸之后的许三观,却没有袖手旁观、见死不救,他认了一个理:做人要有良心。他对一乐说:“只要是人的命都要去救,再说他也是你的亲爹……”  只要是人的命都要去救,这就是英雄所为。  有一次,当一乐负气出走,许三观把又饿又困的孩子找回来,背着他回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  “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   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  “是的。”    那个“突然温和”的声音,让我们感到了一种无比温暖的父爱、一种广阔无边的父爱。那是一个英雄般包容一切的宽广的胸怀。  后来,当下了乡的一乐得了肝炎病需要送上海治疗时,因为没有钱,许三观重操旧业,一路卖血筹钱。这个年近五十的男人,为了多卖掉一些自己的血,一个人坐在石阶最下面的那一层上,一碗一碗喝着冬天寒冷的河水,然后一次一次地在那里哆嗦的许三观,真正地成了我们心中的英雄,让人不禁泪湿衣衫。  这样的英雄,虽然不是轰轰烈烈,却是感天动地。许三观不是神,只是一个承受着人生苦难的凡尘中人,一个我们生活中常见而被忽略了的普通人,但恰恰具有英雄的境界、英雄的本色。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王朔善侃,把写作称为“码字匠”、“玩文学”。在常人的心目中,文学是十分神圣、十分崇高的,作家与教师一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王朔的“玩文学”,虽然不是大逆不道,但是,对文学的嘲讽、轻视、亵渎……都有了,整个儿都颠倒了。他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过去作家中有许多是流氓、现在的流氓则有许多是作家。”把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们气得吹胡子瞪眼,大动肝火,却又无可奈何。  王朔的小说更邪了。在《玩的就是心跳》这部小说中,他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开了这样的“玩笑”:    “不是不是。我笑着站起来,我是想起一个山东快书的段子:当哩个当,当哩个当,你先叫我入了你那个裆,我就叫你入我这个党。一个支书对积极要求入党的女群众说的。”    ——政治、信仰、思想、道德……那些在人们价值观念中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王朔偏要来一番戏弄和调侃。一向循规蹈矩的国人被王朔“玩”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回醒过来才发现王朔侃的却是常人不敢说又不该说的话。于是,王朔的小说,理所当然拥有了一个特定名词:痞子文学。  只要看看王朔的小说目录,如《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你爸爸》、《过把瘾就死》、《爱你没商量》,有一点正经没有?全是痞子加流氓的语言方式,“我是流氓我怕谁?”  然而,王朔的小说着实在中国文坛“火”了一把,彻底过了一把瘾之后还没死。与严肃的“主流文学”相比,王朔的“痞子文学”,在当代小说消费中,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品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正如著名作家王蒙在《躲避崇高》一文中所指出的:承认不承认、高兴不高兴、出镜不出镜、表态不表态,这已经是文学,是前所未有的文学选择,是前所未有的文学现象与作家类属,谁也无法视而不见。  王朔的小说,写的都是现时代的小人物,语言、行动、思想、感情,都有非常平民化的。他“玩”的很实在、很亲切、也很随意。他无意去充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精神的救世主。他只想象一个朋友似地与你面对面、无所顾忌地侃他所想侃的,他很轻松、你也很轻松,这样挺好,皆大欢喜。他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用文字与读者交流共鸣。  王朔的小说,至少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信息:小说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小说的形式,包括结构、语言、主题,是多元开放的,不必总板着一副道学面孔。  我们活得已经够累了,偶尔玩玩心跳的感觉,也是有益身心的事儿。    莫言:《檀香刑》    《檀香刑》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民族气派的优秀小说。小说的结构运用“凤头——猪肚——豹尾”的传统模式,叙述却是多角度的手法。小说以“猫腔创始人孙丙抗德”为主线,在孙眉娘与他的亲爹、干爹、公爹之间的生死恩怨中展开,再现了清朝末期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抗德运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与作者一起,从不同角度给我们讲述了这个悲壮动人的故事,从中让我们审视和自省着民族的历史与民族的精神。  在《檀香刑》中,我再一次领略了莫言的激情与冷峻。如孙眉娘对她亲爹孙丙的爱恨交加、对干爹钱丁的一往情深,描写得激情洋溢,回肠荡气;而对她公爹赵甲的一次次行刑过程,作者叙述得如此冷峻、如此凄厉。  读到《檀香刑》中赵甲的行刑过程,如砍头、腰斩、凌迟,首先考验的是阅读者的意志与忍耐力。莫言的叙述一丝不苛、不露声色。如同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中所描写到的那部“杀人机器”一样,无微不至而又触目惊心。赵甲也是清朝的一部“杀人机器”,他砍下的人头,“比高密县一年出产的西瓜还要多”。《在流放地》中的“杀人机器”只是一部机器,而赵甲这部“杀人机器”却是一个人。但他的人性异化了,当《在流放地》中的那个军官面对“杀人机器”而疯狂时,职业杀手赵甲始终是冷漠、理智而敬业的。事实上,他比那部“杀人机器”更技术化、更可怕、更令人惊恐不安。他最后的杰作就是创造发明了酷刑史上史无前例的檀香刑。莫言清晰而冷静的叙述,对于历史、对于人性、对于酷刑的批判,具有了入木三分的力度。  而小说中猫腔凄婉苍凉的旋律,自始至终回响在我的耳畔、回荡在我的心中;高密东北乡人义无反顾的侠肝义胆,令我心生敬意而至神往。  无论是激情、还是冷峻,都是那么的强烈逼人,刻骨铭心。    史铁生:《命若琴弦》    史铁生是一个我非常尊敬的作家。初中毕业后他去延安插队,从二十一岁起不幸双腿瘫痪,从此无法站立行走。人生受到如此重创,尘世的梦不再绚丽。然而,史铁生寄梦想于文字中,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实现了人生的另一种站立。他以小说《我那遥远的清平湾》扬名文坛,随后佳作不断,《命若琴弦》、《我与地坛》、《插队的故事》、《奶奶的星星》等作品,一次又一次地震动文坛,打动着无数的读者为之感动或者深思。  史铁生有篇千字文《秋天的怀念》,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其中有个细节,是母亲聊起他少年时的事儿时说到:“……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说到这儿,“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作为一个残疾人的母亲,她那颗心灵分外的细腻、分外的敏感,唯恐一不小心伤害了自己的儿子。短短千余字,写得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命若琴弦》也是一部反映残疾人命运的小说。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一把三弦琴,走乡串户、说书为生。在老瞎子的琴槽里,他的师父为他封着一张药方,在他弹断一千根琴弦之时,就可以取出这张药方,抓药治病,眼睛复明。然而,当老瞎子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之后,那张他珍贵地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居然只是一张无字白纸。但是,老瞎子没有把这个真相告诉小瞎子,他郑重地把那张无字白纸封进了小瞎子的琴槽,对他说:“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盲眼艺人的命就在这琴弦上。师父的师父说:“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琴槽里的药方,永远只是虚设的目的、永远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这是人的精神支柱。失去了这样的支柱,生命的源动力就没有了,就只能等待着死亡。一代又一代盲眼艺人就这样在一个虚幻的目标激励下,走向生命的终点。  史铁生在小说中所揭示的生命哲理发人深思。于盲人而言,命若琴弦是宿命,活下去,是严峻的现实。“只能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事实上,那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们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美丽的梦想与虚设的目的之中,而生命的过程是色彩各异的。    苏童:《妻妾成群》    对于我们的阅读来说,八十年代真是一个温暖的黄金岁月,不仅国外的经典名著大量涌入,而且国内的小说家也写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说。苏童的小说,使我当时的业余生活有滋有味。小说《妻妾成群》被视作是苏童先锋叙事形式后的一部转型之作,在这部小说中,苏童以现代的眼光和思索,叙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后来,这部小说被张艺谋拍摄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时候是十九岁”,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颂莲进入陈家大宅时,她的身份只是陈佐千的一个小妾。一个“五四”以后的新女性,没有以叛逆、抗争的姿态主宰自己的命运,反而心甘情愿地走进幽深古老的旧家大宅,这种无可奈何的妥协与顺从,是女性在男性霸权下艰难生存的真实反映。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坚定地离家出走,这个艺术形象曾经感召了多少中国青年女性,然而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四处碰壁后,大多返回到旧家庭中,接受如此不堪的宿命般的悲剧命运。  对于四太太颂莲来说,她应该明白,陈家大宅对她的生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儿的每一个角落都阴森恐惧、每一个人都在勾心斗角。颂莲这样一个青春靓丽的知识女性,围绕着陈佐千这个一家之主与其他太太们争风吃醋,以其富有神韵的女人味、清纯脱俗的气质、还有“床上的机敏”,获得了陈佐千的欢心,巩固了她在这个大家庭中的生存地位。但是,在这样残酷的女性战争中,她的心理不可避免地被扭曲而至畸变。颂莲听到飞浦吹萧,萧声中是青春的怀念,然而青衣白裙的学生时代毕竟已一去不复返了,为之动容的或许只是满目的荒凉与伤感。四面高墙,春风难度,她只能禁锢着自己的心灵而。从春天到春天,颂莲经历了争宠、受妒、失宠、怨恨、恐惧和发疯这样一个过程,走向了千百年来女性们殊途同归的悲剧之路。  候门深似海,这宅门亦是深似海。陈家大院始终是一派幽怨、寂寥,没有欢笑也没有活力。苏童让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矛盾与纠缠、充满了人性的冲突、充满了死亡的气息。陈佐千的阳萎,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转折,而英俊潇洒的飞浦却对女人满怀惧怕。从中我们看到,这个妻妾成群的大家庭及其代表的封建历史,无论是性权力(阳萎)的象征、还是财富(家道败落)的现实,正在急剧地颓败与崩溃。《妻妾成群》中每一个女人,无论主仆,都是不幸的。她们畸形地演绎了一幕又一幕人间悲剧,最后都成了男权社会的殉葬品。与高医生相恋的三太太梅姗东窗事发,得到家法处置被无情地沉入了古井。在黑暗的夜色中,颂莲看到了这一幕黑暗的惨剧,她疯了。梅姗在黑暗中的无力挣扎是徒然的,她生前唱过的京剧“ 叹红颜薄命前生就,美满姻缘付东流”早已预示了她的最终归宿。颂莲行尸走肉般地活着,这是比死亡更恐惧的现实。这深不可测的古井,如果不能把它填满废弃,终将吞噬一个又一个悲情的冤魂。因为在小说的结尾,即将垂死的老爷陈佐千又把五太太文竹娶回了家。    阿来:《尘埃落定》    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言行举止。读阿来的《尘埃落定》时,看到这个傻子,便想起了福克纳的白痴班吉、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韩少功的傻瓜丙崽,还有余华的傻瓜来发。“傻瓜”成为作家笔下的主角,从中透视现实、折射人性,这使我们的阅读饶有兴趣。  在阿来明净流畅的叙述中,康巴藏族土司制度在崩溃前的喧嚣与骚动,其魔幻色彩、诗意描写,无不充满了藏族文化的神秘感。然而,几经阅读后,我对自己的感觉发生了怀疑。因为阿来在这部小说中的叙述主角“我”,既是作者阿来,又是傻子二少爷,采用这样的“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我”就成了一个相当不可靠的叙述者。诗人阿来、小说家阿来与傻子二少爷结合在一起,便是一个无所不知的聪明的叙述者。“和风吹拂着牧场。白色的草莓花细碎,鲜亮,从我们面前开向四面八方。间或出现一朵两朵黄色蒲公英更是明亮照眼。浓绿欲滴的树林里传来布谷鸟叫。一声,一声,又是一声。一声比一声明亮,一声比一声悠长。我们的人,都躺在草地上,学起布谷鸟叫来了。”小说中类似这样的叙述,是诗人、小说家阿来的,而不是傻子二少爷的。但阿来的叙述策略,恰恰是要通过傻子二少爷来完成。这确实是令人生疑的叙述手法。  福克纳在小说名著《喧哗与骚动》中的白痴班吉这个形象,是符合傻瓜特征的典型形象。白痴班吉混乱、无序的思维与行动,没有逻辑思维能力,没有时空感知概念。福克纳以一个白痴的“限制视角”,让班吉随意地、凌乱地讲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想,与其白痴的身份浑然一体。而阿来笔下的傻子二少爷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他清醒而富有远见、诗意而又超现实,所以这个傻子不是一个具有傻子特征的形象。选择这样的叙事形式,或许作家阿来有自己的思考,但从小说文本的效果来看,以一个傻子的视角支撑整部小说的叙述,却又是不可信的全知视角,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因为傻子二少爷,是一个比我们聪明了不知多少倍的“傻子”。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这样的阅读好。精华。
  清晨的沙发边看笔记.
  作者:朱千华 回复日期: 10:33:11 
    这样的阅读好。精华。  —————————————————————————————    谢谢朱老师鼓励:))
  好贴,支持一下
  作者:gucc 回复日期: 10:33:33 
    清晨的沙发边看笔记.  —————————————————————————————  呵呵,问好!
  作者:jsdszzz 回复日期: 10:38:56 
    好贴,支持一下  —————————————————————————————  谢谢支持,兄弟:)
  :))真看了不少书捏
  虽然大多读过,再读此文大有收获。
  能够这样的阅读似不多见了,窗外太多浮躁。
  我们的令人震惊的亲身经历  :http://blog.sina.com.cn/u/
  大部分是小说,读过几本,可惜记不太清楚了。
  上面的书基本上都看过了,现在很怀念,晒着太阳,看看小说的休闲日子。
  收藏一下.
 这种书不适合晚上看....
  嗯,再去看一遍速朽的文章---阿Q正传
  这样的阅读才是自己的~  支持下
     现在都不时兴了,书里书外是两个决然不同的世界  
  “阅读”永远是心灵的写真。不错,支持。
   我也喜欢夜读!  支持!
  希望LZ以后能多发些这样的帖子!
好读书,读好书!楼主好文!
  不错  推荐都是我喜欢看 的
  写得真好。
  又见lz好文
收藏:)   现在还记得初读沈从文的那种心醉,相对而言,《命若琴弦》感触稍浅,想是涉世未深之故  
一直想看汪曾祺,想找本他的书来读,lz可否推荐一下,先谢过
  lz继续帖,我们也继续跟进...
  ↑↑↑
  收藏,谢谢!
  决定看看,自己的内心太空虚了
  谢谢各位朋友:)
  TO:六朝旧世:  建议你读《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是“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定价 : 13.80元    
  写得好,有时间去看看
  问好王兄。
  俺以后也要多读书,多读好书
    阅,读得很认真
  都看过了,啊门  
  继续……
  谢过lz:)
  王立谢过楼上朋友们:))
  周末问好王兄:)))
  王兄可以继续写下去。
  枕边的阅读:)  
    谢谢朴素、朱千华、江伟民诸位老师,新春快乐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追追漫画只看楼主模式怎么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