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是一面厌弃了工作,一面为生活一个要努力工作的女人到奋不顾身

92025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7261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此人公然抛弃妻子,追求漂亮年轻女孩无果后,不顾亲友反对娶友妻此人公然抛弃妻子,追求漂亮年轻女孩无果后,不顾亲友反对娶友妻小康说不完百家号不知为何,金庸笔下的表哥都自带招黑体质,这些表哥大多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偏偏又薄情寡义、品行不正,最典型的便是有着“北乔峰南慕容”之誉的慕容复。《天龙八部》中有一个猥琐好色的淫贼,名曰“云中鹤”,这恰巧是他表哥徐志摩的笔名。金大侠在其中是否有贬低暗讽表哥之意?实在叫人浮想联翩了。看到别人骂徐志摩“渣”,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年轻的时候,看他的故事,确实也觉得他的行径够得上“渣男”的标准:身为有妇之夫追求豆蔻年华称呼他为“叔叔”的林徽因;为追求林徽因执意要同妻子张幼仪离婚,并让妻子打胎,张很震惊,怕出意外,徐志摩冷冰冰地回:“坐火车也会死人,难道就不坐火车了?”接着又补刀:“这种事在西方是家常便饭。”后撬走好友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并在亲友团的一片反对声中与她结了婚。拿现在的道德标准来看,一个著名诗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公然抛妻弃子,追求其他年轻漂亮的女孩,是要分分钟被吃瓜群众的唾沫淹死啊。但是,年岁渐长,越来越觉得:站在现有道德的制高点上,用扁平化的三观去评价历史上的人物,其实也是种偏颇。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三观党”,他们的三观是扁平的,人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男人好坏的区分标杆就是出没出轨。他们不知道人是最最复杂的动物,人的感情是会变的,落实在具体生活中,更有旁人完全不会明白的复杂性。而且,要知道,一句语言的产生是有前后背景的,一味地寻章摘句,难免断章取义,误解他的本意。只是以一些语言或者一些举动,简单地以“道德与否”或者“渣不渣”来评价徐志摩,实在是太片面了。诗人也是人,只是他把所有对于爱情的幻想留给了林徽因,把所有激情和浪漫交给了陆小曼,唯独把所有的冷漠和残忍赐给了张幼仪。自私和冰火两重天,往往是深情之人的特质。相亲初始,徐志摩第一眼见到张幼仪的照片,就嫌弃地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张幼仪其实,无论在哪个年代,张幼仪都是个不错的女人。见过她的人都评论说“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秀外慧中”。张本身也是名门望族之后,受过良好的教育,婚后温良恭俭,孝顺长辈,抚育儿子。同徐志摩离婚后,读学,教书,创办公司,任职银行……如果两人是自由恋爱,或许也会如同沈复和芸娘一样过着神仙眷侣一般的日子,只是受了父母之命的徐志摩,对这门亲事实在是发自内心的抵触和厌恶,于是对她是百般挑剔,无论怎么看都不顺眼。她淡雅秀气的外表在他眼里成了寡淡乏味,她沉稳踏实的气质在他眼里便是僵硬无趣。张幼仪知道自己是个旧式女子,跟朱安不同,她是很愿意改的。但是,徐志摩却像一堵坚硬的墙,张幼仪怎么钻都钻不进去。“我毕竟人在西方,我可以读书求学,想办法变成饱学之士,可是我没法子让徐志摩了解我是谁,他根本不和我说话。”婚后的生活对于张幼仪来说是痛苦的,在厌弃自己的丈夫的面前,她是自卑、无望而又不解的。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无异于毁灭性的打击。一张蜜汁尴尬的夫妻合照可是,这样的老式包办婚姻,对于徐志摩来说,何尝不是另一种煎熬?况且,徐志摩并没有脚踩两只船,他想追求林徽因,便坦率直白地同张幼仪离婚,不过,用的方式确实是冷漠了点。苦追林徽因而不得,才与陆小曼热恋。徐志摩多情,但他并不是滥情。跟陆小曼婚后,他也是一心一意过日子,并没有同别的女子再有瓜葛。在这一方面,比胡适郭沫若等人实在是好太多,包括现在的很多男人,还不是家里放着个实用的,外头养着个性感的?他对张幼仪的所有冷漠,他人误解他的所谓的“渣”,都是因为他情感方面的自私。这点听起来实在很残酷——对于张幼仪来说。陆小曼比得不到丈夫的温情更残酷的是,张幼仪还亲眼见到了前夫把别的女人捧在手心里的浓情蜜意。原来,他不是不会谈恋爱,他只是不想同我谈恋爱,他的所有深情不曾给我半分,全都给了这个名叫陆小曼的女人。他们亲昵地互称着“摩”“眉”,给对方夹着菜,张幼仪看在眼里,必定是酸楚的。她还不知道的是,他还常常吃他心爱的“眉”的剩菜,还常常抱着她上楼。小曼的这点娇嗔,张恐怕是一辈子都学不会的。徐志摩深爱陆小曼,爱她,就包容她的一切,化身为“宠妻狂魔”。经济困窘的时候,徐托人带了一些廉价的纱巾给小曼用,小曼很开心。志摩便在信中写:小曼得纱巾,犹如幼儿得糖般开心,令人心酸。这份“心酸”足见志摩对小曼的深情和怜爱。什么是渣男呢?那种滥情、不负责任,玩弄人家感情的男人应该算得上渣男。徐志摩的爱顶多算得上自私,他没有玩弄别人的感情,也并没有用情不专。如果他是个渣男,他大可在厌倦了陆小曼之后,重新寻找别的女人。因为徐父徐母不喜陆小曼,婚后不久,徐家便断了两人的经济来源。很多富家子弟,不曾亲手赚过钱,爱起来的时候都是山崩地裂,但是最后被生活一逼,还不是乖乖抛弃女人认错回家去?志摩没有,他从未吃过苦,却为了小曼辛苦辗转,身体力行。小曼爱大手大脚花钱,志摩便四处教书,什么东吴大学啦,光华大学啦,北京大学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啦,哪里给的报酬多就往哪去,甚至不顾疲倦,多校兼职。风情万种的陆小曼我也爱后来,小曼又迷上了抽鸦片,同翁瑞午在同个烟榻上抽烟,志摩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朋友来劝,他反而替小曼说情。为了小曼,他是宁可同家人闹翻,跟朋友翻脸。对于妻子的这种深情的溺爱,不知道现在多少男士可以做到?给妻子大把大把赚钱花着,自己却坐免费飞机,最后出事也是因为省钱。梁实秋曾说:志摩临死前几年的生活,确是濒临腐烂的边缘,不是一个敏感的诗人所能忍受的。志摩对小曼,确实是全心全意,挖心挖肝的。这份深情,恐怕现在很多男士也要汗颜了吧?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小康说不完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听我诉说世界百态,感悟人生喜乐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化解“三年级现象”,那些排名前5%孩子的父母可能只做了这件事
文丨王崧舟
本文授权自:王崧舟
(ID:wangsongzhou2018)
学院君说:相比于学前教育、青春期,不管未来要不要小升初、中高考或出国留学,很多家长忽视或轻视了孩子学习与成长中的一个“大坎儿”——“小学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享《数学地基没打好的危害,等孩子上三年级后可能会爆发》。三年级是个分水岭,今天我们分享一位全国特级教师对“三年级现象”的详情分析与建议。相信会大家将有所启发,欢迎分享。
去年,我朋友的孩子毫无征兆地离家出走了。
孩子在杭州的一所民办中学念初二,成绩在整个年段中不溜秋。
从没想过,离家出走这样的事儿竟然砸到自己头上。父母急得,手足无措,一筹莫展,六神无主,惶惶不可终日。
他们一定是走投无路了,否则,绝不会以这样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将所谓的“家丑”告诉我——凌晨三点,把我从梦中叫醒。
这孩子的脾性我知道,当然,这对父母的脾性我也知道。我告诉他们,谁也别找,哪儿也别找,回家去老老实实待着,该干吗还干吗。
孩子咋办?
气消了,自然就回家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大早,孩子就回来了。
今年初三毕业模拟考,孩子一跃进入年段前二十名。
窥斑见豹,落叶知秋,其实,这个孩子的离家出走,几乎就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共同寓言。
问题千奇百怪,病根只有一个。
在家庭教育上,我是阿德勒的铁粉。我出自本能的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子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可惜,坚信这一理念、而能知行合一的父母,在当代中国,不说屈指可数,至少也是为数不多的。
从“三年级现象”说起
“三年级现象”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我看到,多数议论也只是就“现象”说“现象”,现象来现象去,最后这个“三年级现象”还是年复一年成为许多家长梦魇一般的现象。
读二年级常考100分的,怎么一下子就跌到80分了?
以前对我们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的,怎么现在都敢顶嘴了?
明明给他报了培训班,怎么作业错误率还是这么高?
本来还挺爱阅读的,怎么如今连课外书都懒得看了?
别人家的孩子早放学了,怎么我家孩子还被留着补作业?
早没注意他有多粗心,怎么现在总是丢三落四?
要罗列孩子在三年级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一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对“三年级现象”,各路专家纷纷出手,或把脉,或望诊,或痛批,或建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专家认为,学前期的“超前教育”是“三年级现象”的万恶之源。超前学拼音,超前学汉字,超前学英语,超前学数学,日久生厌,麻木不仁,“三年级现象”成了最早的现世报。
有专家认为,“课程编排难”是“三年级现象”的罪魁祸首。一二年级的课程,无论语文还是数学,读读、算算、记记、背背,几乎没什么思维含量,孩子很容易摘金夺银;但三年级简直就是学习生涯中一个陡峭的山道,荆棘丛生,陷阱密布。
先说语文。阅读,开始需要联系语境解读涵义了,牵涉思维的广度、深度、敏捷度。作文,开始片段练写了,虽说是片段,其实就是篇章的胚胎,立意、选材、布局、逻辑、修辞、文法,一样都不能少。
再说数学。计算,开始迈入小数、多位数乘除,步骤与结果明显繁杂;统计出现了,图形语言需要理解,图形思维需要运用;几何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等几何概念需要掌握;问题解决,由一步而两步而多步,思维难度明显加大,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更是令不少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样的课程编排,不出现两极分化才怪呢。
也有专家认为,“身心转折期”才是“三年级现象”的元凶巨恶。三年级是个坎,它是儿童成长为少年的过渡期。说是过渡期,实质是冲突期。
儿童期的被动与少年期的主动开始冲突,儿童期的依赖与少年期的独立开始冲突,儿童期的游戏为主与少年期的学习为主冲突加剧且无路可退,儿童期的直觉感性思维与少年期的逻辑理性思维在混沌中寻求一种秩序。
总之,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迈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迷茫与焦虑中。
所谓“三年级现象”,不过是身心内在冲突的一种外在投射。如果不是基于内因的地崩山裂,焉能出现外在的风云突变?
专家的分析都有道理,但根本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也更为简单。
“三年级现象”的根本原因
先说复杂。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在学前期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孩子,并未遭遇所谓的“三年级现象”。相反,这些孩子依然优势明显、潜力十足。
“课程编排难”并非针对某个孩子或某类孩子,而是针对所有孩子。但感染学名为“三年级现象”这一病毒的,毕竟只是小部分孩子。
对于“身心转折期”一说,有一定道理,但也经不起检验。如果身心转折一定导致“三年级现象”,那么,人的一生还存在多个阶段的身心转折,如:“六个月”左右的婴儿向幼儿的转折期、“三岁”左右幼儿向儿童的转折期、“十二岁”左右少年向青年的转折期等,也必然导致明显的两极分化吗?事实是否定的。
因此,“三年级现象”不太可能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更大的可能,是多种因素错综在一起,导致这个令许多家长谈“三”色变的结果。
这就是“三年级现象”的复杂性。
再说简单。
我们可以逆向思考。即:具有哪些认知特征、心理特质的孩子,对“三年级现象”具有强大的免疫力。
很简单,三个特点:第一,效率;第二,习惯;第三,专注。
这三个特点,貌似跟智商无关,其实深刻影响智商;不仅影响智商,同时影响情商;不仅影响智商、情商,同时影响逆商(抗挫能力);不仅影响智商、情商、逆商,同时影响心商(保持良好心态能力)。
孩子倘若拥有其中的一个品质,“三年级现象”一定跟他绝缘;拥有其中的两个品质,学习优秀一定是他的常态;一旦拥有全部三个品质,则孩子必定是学霸无疑(本人反感“学霸”一词,但“状元”违规、“学魁”生僻、“翘楚”复古,一时竟有“语词被抽干”的惨淡。无可奈何之际,只能以“学霸”应急)。
简媜在《下午茶》中这样写道“有时,生活没什么惊天动地的目的,只化约到还活着这么个简单的念头。”
其实,“三年级现象”往深处进一步细究,还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根源。要说化约,大概也可以化约到“专心致志”——专注品质上。
效率和习惯的重要性
其实,效率本身就是一种良好习惯。
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这样一个问题:“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
记者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
老人如数家珍地说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卡皮察的回答代表了聚会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小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在所有的习惯中,对学习而言,“专注”实在是最重要的习惯。我们甚至还可以反过来说,所有习惯的养成,都必定伴随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的专注。倘若没有专注的护航,任何一种习惯都不可能被塑造。
这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荀子早把这个道理讲透了——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那么,现实中,中国孩子的专注品质究竟如何呢?看看以下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足以让每位家长和教师揪心。
2006年《中国青少年注意力调查报告》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注意力调查。
2007年,济南市公安局民警心理训练中心通过多年犯罪心理研究调查表明:75%以上的青少年犯罪与专注力缺失有关。
2011年,中国教育学会专注力课题组对2846名中小学生进行专注力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专注力优秀的只占0.5%,良好占5.2%,一般占31.3%,较差占43.8%,很差占19.2%。
2015年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注意力(专注)问题占65%。虽然在青春期,部分孩子的注意力问题会得到改善,但仍有30%的孩子问题会伴随终身,影响其未来的工作、社交,乃至恋爱、婚姻和家庭。
“三年级现象”的根本原因
就是“专注”问题。
凡是在三年级学习中退步明显、跌落谷底的,一定是专注出了问题。
“课程编排难”一定影响专注。此时,专注品质弱的,自然就先发病、先枯萎;“身心转折期”确实是道坎,专注能量足的,往往能顺利迈过;反之,则可能磕磕碰碰、起起落落,甚至可能坠入深渊、万劫不复。
有人痛批学前期的“超前教育”。其实,超前教育有利也有弊。如果,因为幼儿提前学了拼音、学了识字、学了数学、学了英语,导致他在进入小学低段时,因为提前学过而对内容失去兴趣,注意分散、专注丧失,且一旦形成习惯,则害莫大焉。
反之,适度的超前学习,也可能在进入小学低段时,因为有基础、有积累、有经历、有体验,而使孩子在学习上较早树起一种自信、养成一种效率,并因此引发对后续学习的兴趣,则其专注品质不但不会受到损害,相反,可能愈磨愈锋利、愈吹愈芬芳。
这个道理,可以用来审视诸多家庭教育现象。
譬如,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技艺班。有些过分的家长,让孩子一周连上10几个班:奥数班、写作班、古筝班、主持人班、拉丁舞班、游泳班等等。也有孩子都能学好,但毕竟是极少数。
多数孩子,往往学一项、怨一项,技能、技巧、技艺是有长进,但兴趣、专注、热情则往往呈负相关、负增长。长此以往,孩子受到损伤的是可持续学力更为关键的因素——兴趣和专注。
当然,也有可能,孩子在某个兴趣班的学习中,不仅习得了知识技能,也塑造了专心致志、用心不二的良好品质。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认为,“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清代学者曾世霖强调,“学问尚精专,研摩贵纯一。”
学习一旦丧失了兴趣和专注,就必定转化为压力;压力持续发酵,就必定转化为厌学;厌学发展到极致,就必定转化为厌恶、厌倦、厌弃生命。
请问,这是父母想要的最终结局吗?
父母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其实,任何一个正常孩子,都有专注天赋。有的可能落在数理逻辑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言语表达方面,有的可能落在空间想象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身体运动方面,有的可能落在音乐表现方面,有的可能落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的可能落在内省觉知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自然探索方面,有的可能落在沉思存在方面。
某个方面的天赋,一定表现为某个方面的专注。这话也可以反着说,某个方面的专注,通常表现为某个方面的天赋。
问题在于,做父母的往往看不见孩子的专注。
表现一,就是忽视孩子某个方面的专注。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父亲显然忽视了达尔文在自然探索方面的专注天赋。
表现二,就是干预孩子的专注。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幼时酷爱下棋,但家贫,生计常无着落。舅舅要他学一技之长,他不干。舅舅很生气:下棋能当饭吃吗?这是对吴清源在数理逻辑方面的专注天赋的干预。
其实,孩子的专注品质与生俱来。作为父母,既无须干涉,也不必评判。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如实看见。
任何外加的干预和评判,对孩子的专注都是一种污染和伤害。
一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对于这件事,你可以看,可以观察,但不要试图改变它、引导它,不要说什么‘不应该这样’或‘必须那样’或‘帮我克服它’,只要观察就好了。
你改变不了那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那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的快速流淌,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但如果观察后你说‘那座山没有我昨天看到的美’,则说明你根本没有欣赏,你只是在比较而已。”
为什么那么多父母看不见孩子的专注?
普遍的原因来自父母自身的焦虑和恐惧。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新奇的实验。
首先,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引导下,这10个人都成功了。
然后,打开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原来,地面是个大水池,池里有十几条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没有人回答。半晌,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竟趴在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趴了下去,再也不敢移动。
心理学家又打开另外几盏灯,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还愿意通过这座木桥?”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剩下的2位为何不愿意?他们共同担心——“这张网牢固吗?”
看!正是焦虑和恐惧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反应和行动质量。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盯着蚂蚁爬行时的那份专注;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拆装玩具时的那份静心;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随意涂鸦时的那份凝神;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玩家家扮角色时的那份笃定;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望着蓝天不声不响时的那份出神;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躲在角落里看图画书时的那份安宁;
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因何而生?
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语出《资治通鉴》)
因为爱他,心生期待;因为期待,担心失望;因为失望,催生焦虑;累积焦虑,终成恐惧。
而真正的家庭教育,是从认识自己开始,最终迈向自我实现。认识自己的焦虑,认识自己的恐惧,认识自己的依赖,认识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孩子,既不是你梦想的替代品,也不是你失败的替罪羊,更不是你人生哲学的替身演员。
要看见孩子的专注,就要清除自己的恐惧;要清除自己的恐惧,就要稀释内心的焦虑;要稀释内心的焦虑,就要降低甚至放弃心心念念的期待。放弃期待,不是放弃爱,而是以道爱之。
以道爱之,从清除妄念开始——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孩子是我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我为你活,你为我活”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你我不分,我们是一体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我的梦想都寄托在你身上”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的妄念。
清除妄念的直接效果,就是离家出走的孩子回来了;清除妄念的后续效应,就是初三毕业模拟考,孩子成绩上升了。
有人问,万一孩子不回来呢?这说明,父母内心还有更多更深的妄念需要清除;又有人问,万一孩子成绩没有上升,反而下滑了呢?这份担心,只会进一步催生你的焦虑,进一步放大你的恐惧。
一句话,平静的心乃是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第一道曙光。
今日互动:您的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您是怎么处理的呢?欢迎在底部“写留言”交流分享。
福利推荐丨让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开阔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少年商学院“世界名校通识音频课” 2018第三季隆重上线,包括《给孩子的演讲艺术课》《给孩子的第一门地球科学课》和《博物馆里的艺术鉴赏课:卢浮宫18讲》。
三位导师分别为台湾金马奖声音教练魏世芬、“中国气象先生”冯殊和清华美院毕业的艺术家赵晓东。这是一场融合艺术与科学的知识盛宴。每门99元,现订阅三门享限时特惠价199元,活动仅限一周内。阅读原文”马上为孩子订阅!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延禧攻略:贤良淑德的女人为什么没有好下场? - 壹心理
延禧攻略:贤良淑德的女人为什么没有好下场?
发表于 15:22:47
文:壹心理主笔团来源:心理公开课(ID:xinligongkaike)最近一段时间《延禧攻略》热播,前几天皇后的离开,让整个微博的各路网友们都心疼得不要不要的:但其实皇后的离开早就有迹可循,在痛失爱子七阿哥之后,她对皇上进行了一番哭诉:我是谁,皇上你说我是谁?从册封皇后开始,我伺候太后善待妃嫔处事谨慎;我贤良淑德,怕被皇上厌弃;我不怨不妒不恨,甚至护好妃嫔们的孩子;可是我得到什么?当时皇上的回复让人更加心寒:容音,你是朕的皇后,你没有放肆任性的权利,你一定要牢记你肩上的责任。之前便有很多网友说,皇后之所以疼爱充满个性的侍女魏璎珞,大概是在璎珞身上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因为在入宫之前,皇后本是一个开朗自在的性子,可惜后来被宫里的规矩、皇后的责任而束缚了自我。这种束缚,最后逼得她走上了高楼,心里念着“从今以后我不再做皇后了,只做富察·容音”后,便一跃而下,香消玉殒。看到这里着实让人泪奔,但仔细一想,尽管大清朝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在现代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女性背负着相似的要求和责任。 01 “像你这样的女孩子,很适合娶回家”上面这句话是几周前一个男性朋友对闺蜜的“夸赞”。当时我和她一起去一个朋友家参加聚会,非常擅长下厨的她包揽了大部分的主菜,鱼香豆腐、烤鸡、手撕包菜、锅包肉、辣子鸡......每次从厨房里送出一道菜,都让人忍不住想动筷子。大家忙得差不多之后,便搓搓小手拿起碗筷开始吃,一边吃一边夸着闺蜜做饭好,或者向她讨教。这时一个男性朋友冷不丁开始评价:想不到你做饭这么好吃,性格也那么温顺;像你这样的女孩子,很适合娶回家。当时闺蜜的脸就拉下来了,礼貌地挤出一点笑容。在回来的路上我们讨论到这件事情,她马上翻了个白眼:当时我很想拿高跟鞋砸他,看他敢不敢一副指指点点的样子。再说我好不好娶回家,关他什么事!作为一名女性,我非常能理解闺蜜的愤怒。说人家“适合娶回家”,就像是评价一件物品“适不适合买回家”,把人放在称上掂量“做妻子”“做孩子他妈”的可利用价值、性价比,任谁都会不爽。而这样让人不爽的事情,却也根深蒂固地发生在我们成长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小时候大人们总说女孩子一定要乖巧、温顺、学习做家务。长大后,在很多人眼中,女生辛苦打拼只会是女强人,无论你付出多少成长多少,一个“不是贤妻良母”就给打发了。这种所谓的传统美德,其实是对女性一种恶意的伤害。 02 在贤妻良母的语境下,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1.“这是女孩子该做的,这是不该做的”丨资源和感受剥夺我曾在后台看到这样一个留言:小时候我在家里总要扮演照顾别人的角色,哥哥弟弟可以放学后出去玩,但我放学后要回家帮忙择菜煮饭。有一次我和妈妈说我也想出去玩,妈妈立马说你一个女孩子整天出去玩合适么?听完后我非常委屈,但又似乎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在这样一个家庭观念中,作为女孩子不仅要忍受资源的剥夺,无法和哥哥弟弟一样去自由探索,而且要接受情感上的压抑:我作为女孩子,想玩的念头是错的;我作为女孩子,应该保持文静,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我作为女孩子,要有个女孩子样,不能太强势......但这些【女孩子应该如此】是天生注定的么?之前我们主笔团小科普张真在搜集男女差异的研究中,找到这样一个经典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博士在一次大数据分析下,发现无论是情感、行为、性格,还是智力、认知、自尊、道德.....男女之间的差异几乎可以被忽视。她据此提出了性别相似理论,认为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后天影响,才是男女之间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这些“贤妻良母”、“女孩子不该这样”的话,可能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刻意地对性别进行分工和定义,剥夺掉女性个人成长的资源,压抑她们“非女性”的部分,也抢夺掉她们的勇气和机会。现任Facebook首席运营官—— 谢丽尔·桑德伯格在职场上也有这样的观察。在一次会议上她邀请几名女性主动坐到前面的位置,和男性一样大胆参与话题,但都被婉拒了。结合多年的职场观察,她认为在《向前一步》中总结了这样一种现象:女性不应该/无法在职场上太过出色”这个社会刻板印象,实际已经深深地植入很多女性的印象中,限制了她们在职场上的勇气和表现—— 她们原本可以表现更好更出色的。2.“女性是为服务别人而来”丨社会身份下的讨好/服从/物化除了“限制女性资源和感受”之外,要求女性成为“贤妻良母”,本质上也是物化女性,它的潜台词是:女性应该是某个人的妻子和母亲,而不能是自己;贤良的女性才是好女人,其他特质不重要。遍地开花的女德班,便赤裸裸地“贤妻良母”的要求搬到台面上,他们提倡婚姻四项基本原则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去年被曝光的抚顺女德班更是曝出各种雷人的“金句”:这些女德班在被媒体抨击的同时,却神奇地受到很多女性的热捧,在一次暗访视频中,当被问到参加女德班的理由时,有个女性是这样说的:甚至在一段现场的视频中,还有女性一边跪拜一边忏悔:作为一个女人,我不应该浓妆艳抹。在女德班的教育中这些女性为了做好妻子和妈妈,主动压抑自己的个性、喜好、需求,这其实是一种自伤的行为。但尽管如此女德班依旧火爆,这也代表了在社会上对“女德”的认同很是普遍。当你过年面对亲戚,大家在意的不是你的工作怎么样,而是你的性格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归宿;当男性出轨后,大家开始谴责其妻子不够体贴;一个事业心强、比较强势的女性被说女强人、母老虎;一个女性情感经历多就会被骂成“很婊/很浪”.....这些认同其实就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不少是来自女性群体内部的互相教育。一旦不断被教育和鼓励去做这样的“贤良”女性,自然有更多的女性用贤良来要求自己,认为只有压抑自己、服务丈夫、讨好家人,才是一个女性该做的事情。 03 “贤妻良母”的语境下,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当女性被教育成“贤妻良母”时,男性也不会因此轻松。要求女性做家务会做饭的同时,也在要求男性会赚钱养家;要求女性文静的同时,也在要求男性外向开朗;要求女性温顺的同时,也在要求男性要高大坚强......当男性拥有自由探索或个人发展上的自由,他们也被加上更多的经济责任;而他们若做出一些不符合性别要求的事情,例如辞职在家带娃、赚的钱比另一半少、太过内向不会打交道,也会受到批判。澳洲统计局(ABS)曾在2013年出了一组统计结果,在过去10年中,澳洲全职爸爸数量翻了一倍,人数超过10.6万人,这一数字还将继续上涨,全职爸爸们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但目前在国内却很少看到全职爸爸的身影。新世相之前发过一篇文章《那些偷偷摸摸在家带娃的男人们》,其中采访的几个全职爸爸说出了一些带娃期间的囧事:“内地的同学们给我有些舆论压力。知道(我全职带娃)后说男人在家抱孩子没出息,这该是女人的事。社交时,别人介绍完我的职业,总会加个 “职业奶爸”,气氛立刻就怪了。”“社会上对爸爸带娃还是挺不宽容的。刚上早教时就很尴尬,只有我们孩子是爸爸带着,老师也在台上说,妈妈们,怎么怎么一下。很多早教班都叫 “妈咪早教班”,整个社会还是觉得带孩子应该是妈妈。”“我带孩子在小区里散步,人就问,啊?你一个爸爸带孩子呀?你们家谁挣钱啊?谁工作啊?全是异样的眼光。”但实际上他们的带娃能力甚至胜于妻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乐在其中,既能带给孩子美好的童年,也可以减轻另一半的负担,让妻子能安心工作,这有何不可?就像海德博士所说,男女性别差异非常细微。享受带娃、内向、柔弱也是男性会有的特点,过度的要求反而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够男人”,产生自卑感。在这种贤妻良母的语境之下,男性也是其中一个受害者。 04 照顾别人可以是我的爱好,但不是我出生必备的品德和责任有人喜欢享受在事业上奋斗的爱好,而有人喜欢照顾别人,这些应该都是自由的选择而不是性别决定的。在我很喜欢的一部剧《三流之路》中,4个主角在30岁临近前,依旧努力地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有的想当主播,有的想当格斗选手,有的想在职场上继续高升,而最后一个女生雪熙,从小以来的梦想则是想着照顾别人。从几岁开始,知道闺蜜失去妈妈之后她便开始帮闺蜜扎头发;喜欢给朋友们做好吃的东西;长大后喜欢攒钱帮男友买好看的西装;喜欢向网友分享美食做法,并获得很多点赞。最后她转型做了青梅酒,用心酿好酒后寄给别人,从给别人带来快乐中获得成就感,和男友在一起小打小闹。贤妻良母对她而言,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其实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并非反对女性做贤妻良母,只是我希望这是一种女性主动的追求,而不是从小教育和压抑的结果。在我的生活中,那些能给家庭带来爱、教好小朋友的,往往是发自内心喜欢做妻子和妈妈的女性,而不是被贤妻良母这一框架绑定的人。因此,比起反对和批判任何一种选择,我更希望每个女性,甚至男性,都可以拥有这样的一种自由:照顾人是我的爱好,但不是用来衡量我的价值;我可以爱美爱打扮,仅仅因为那是我的喜爱;如果以上我都不喜欢,我可以不被限制地去做其他的事情。有句话说得好,女权的追求是平权。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以男女性别为分界线,让每个人做舒服的自己。这才算是真正的人权平等,以上。作者简介:壹心理主笔团,一群与弗洛伊德抬杠的年轻人。微信公众号: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责任编辑:spencer 小明想要做最舒服的自己,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补足内心缺失的“心理营养”。 童年总被父母以“贤妻良母”、“女孩不该这样”的话,而过多苛责、否定的人,缺失了关键的“心理营养”,长大后容易不认可自己、缺失本该有的勇气和机会。为人父母后,还会在无意识中把这种缺失传递给孩子,让他重蹈覆辙。 童年已经不能重来,我们该怎么办? 好在成年之后的我们,是有能力做自己父母、补足心理营养的。向你推荐这门已经1万人带来改变的课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精神动力学取向
心理咨询是一段探索的历程,让人性中更深处的地方被意识之光照亮,而后更加自主、自由!
200.00元/50分钟
好评率100%
给您点赞,写的真好。
壹心理主笔团
壹心理官方主笔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要努力工作的女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