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零基础英语自学方法困难重重想获得专业指导可以去实验班吗?

枫华之声Manitoba Chinese Tribune issue 45nextout of 94DESCRIPTION
1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总第45期 6月10日出版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2 Manitoba Chinese Tribune www.fenghuavoice.com 电话(T): (204) 509-2628…Transcript
1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2
www.fenghuavoice.com
电话(T): (204) 509-2628
(204) 688-2628
传真 (F):(204) 261-4505
tribunemc@yahoo.ca
1231 Comdale Ave
Winnipeg, Manitoba
社长 (Chair) :
王飞越 (Dr.
Feiyue Wang)
主编(Editor- in-Chief):
虹 (Helen Wang)
栏目编辑(Column Editors):
月 (Jade Wang)
枫华博客: 杨朝晖 (Zhaohui
四海为家: 胡月冰 (Yuebing Hu)
文坛艺苑: 刘
群 (Jennifer
枫华青春: 孙
科 (Ke Sun)
枫华百科: 黄
娜 (Na Huang)
本期记者 (Reporters):
月 (Jade Wang)
适 (Amenda He)
懿 (Cathy Fan)
美术编辑(Art Editor):
廖轶虹 (Tracy L iao)
广告设计 (Ad Designer):
田兰亭 (Meggie T ian)
樊雅姣 (Jess ica Fan)
怡(Tr ista Wu)
耿莺歌 (Yingge Geng)
插画(I l lustrat ion):
杨煤海 (Haiyin Xuan)
帆 (F in Yang)
题头设计(Tit le B lock Design):
昊 (Hao Chen)
本期摄影 (Photography):
昊 (Hao Chen)
月 (Jade Wang)
本期校对(Proofreading):
迈 (Mai Wang)
赵燕宁 (Yanning Zhao)
聂侃侃 (Kankan Nie)
打字(Typing) :
安然(Angela An)
封面摄影/制作 (Cover Photo / Design):
陈萧旭 (Xiaoxu Chen)
网页部(www.fenghuavoice.com):
群 (Qun Bi)
李沪萍 (Shir ley L i)
皪 (Lydia Qian)
法律顾问(Legal Advisor):
王俊玲 (Junl ing Wang)
市场部(Market ing):
P ing J iang)
郁利平 (Liping Yu)
蔡云昱 (Yunyu Cai)
跃 (Yue L i)
周浩宇 (I rwin Zhou)
发行部(Distr ibut ion):
张学勇 (X.Yong Zhang)
会员部(Membership):
群 (Qun L iu)
曼大枫华俱乐部(UM Fenghua Club):
彭方晨 (Fangchen Peng)
财务部(Finance):
蓝 (Lan Wu)
肖春梅 (Nancy Xiao)
通讯部(Communications):
王智博 (Zhibo Wang)
公共关系部(Publ ic Relat ions):
赵鸣镝 (Mingdi Zhao)
活动部(Events):
张慧慧 (Huihui
枫华广场(www.fenghuavoice.com/bbs):
丁国飞 (Jerry Ding)
旭(Xu Yang)
杨少曼 (Shaoman Yang)
戈 (Ge Shi)
杨智博 (Zhibo Yang)
宸 (Chen Wu)
技术支持(Technical):
全武军 (Wujun Quan)
行政(Administ rat ive Ass istant):
瑛(Ying Sun)
本期封面人物 (Cover):
马莲爱 (Winnie Paktong)
关于《枫华之声》
《枫华之声》双月刊创刊于2002年2月。她立足社区,鼓励参与,努力帮助华人同胞丰
富文化精神生活并提供对移民生活有帮助的各种信息。《枫华之声》致力于使中华文化成
为加拿大多元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其价值观是关怀,尊重,支持,奉献。《枫华之声》曾
获得加拿大民族传媒协会“最佳编辑与视觉效果”大奖和“最佳记者奖”。
《枫华之声》理事会、编辑、作者、各部门工作人员与网站人员均为志愿者,不获取
任何形式的报酬。所有广告收入,会员发展与读者捐赠全部用于杂志的印刷与制作成本。
为了保证《枫华之声》能持续发展,提高质量,欢迎读者踊跃投稿,推荐优秀广告商家成
为《枫华之声》的商业伙伴,也欢迎各界朋友对《枫华之声》提供财力支持。详情参见本
期第12页。
3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枫 华 焦 点
04贺词 ………………………………
Gary Doer/朱桃英
0 6 华埠百年话沧桑 ……………………………………
13温尼泊中国城历史简介………………………陈庭梅/
温城百年系列专访 ……………………………… 朗月
16愿枫华越办越好
22穿越历史的人生
26中国城解密
28怒海余生
30别样华年
34不一样的温尼泊 不一样的留学生
36处之以信 待之以诚
38青春无悔
40我是中国孩子
10枫华消息 ……………………………………
12致读者 ………………………………………
18社区新闻 ……………………………………
37心感温暖的海外第一故乡……………………… 如茵
25当二十迎来一百 ………………………………程曦春
29祝贺" 华人移民百年"日 ………………………
42 来自加中友协的贺词………………
Fred Drewe
43曼尼托巴省:一个成功的故事
………………… Nancy Al lan
2009年第3期
No. 45, Volume 8
June / July
枫 华 博 客 Blogs
48政治化税收……………………………………吴玉容
49从中国炒房团”抄底” 美国房产说起………
51缘缘堂忆丰子恺……………………………一吐为快
52饶恕不是……………………………………
四 海 为 家 Our Stor ies
54移民八年之回望……………………………
58回忆与思念…………………………………
60咖啡馆里看日出…………………………
62成长中的梦想与现实…………………………
枫 华 青 春 Youth
66我跑我跑我跑跑跑………………………………书虫
67春季长跑
…………………………
Charl ie Wang
71Mount Rushmore
……………………
枫 华 百 科 Li festy les
72伤风感冒时的常用英文…………………
73成人喝牛奶好还是喝豆浆好……………
76可以预防感冒的美味………………………
81这个春天让我们远离"猪流感" ……………
83律师回信
………………………………
85世界著名模范父亲的故事
…………………… 米娜
88 广告索引……………………………………市场部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4
曼尼托巴省省长Gary Doer的贺词
我谨代表曼尼托巴政府向华人移民来到曼尼托巴省100年纪念表示衷心的祝贺。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曼尼托巴的华人社区以不屈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克服面前
的挑战。一百多年来,华人社区已经增长到两万多人,而且通过社区的各项活动和
庆典为我们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你们的社区经过一代代的努力,已经愈加壮大,你们对曼省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大
的贡献,你们在这块多元文化的国土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对于拥有如
此丰富的文化传统的家园深感幸运,而我们的华人朋友和华人邻舍对于我们伟大的
曼尼托巴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见证。
我代表全体曼尼托巴的居民,向你们的庆典表示我们最热烈的祝愿,并祝你们有
更美好的未来。
5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枫 华 焦 点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6
中国城,几乎成为北美的每个
大城市市中心景观之一,当大量华
人移民不断涌入之后,虽然它的面
积不会改变,但是面貌和内涵却悄
悄地变化着,用辛酸和欢喜勾画着
历史的脸谱。
移民,像是迷路的孩子,不论
是主动离家出走还是被迫远离家
园,都无法忘却故乡的声音和味
道,于是,他们在异国聚在一起,
用自己的记忆复制着遥远的故乡,
然后,便有更多人到这里寻找心灵
曼尼托巴,一个在加拿大并不
是十分引人注目的省份,却在公元
2009年将众人的目光锁定在一系列
庆祝活动当中,主题便是温尼泊中
国城百岁诞辰。为它庆祝生日的人
们上至省长、省督、市长、议员,
下至老华侨、新移民、留学生。无
论他们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
港、澳门,还是越缅寮等地,抑或
土生土长的移民后代,黑头发黑眼
睛黄皮肤如今只有一个名字--华
人,大家的脸上只有一种表情--兴
奋,这里的华人兴奋地回忆并品味
着中国城内一个又一个并不古老的
往昔今昔?
温尼泊中国城的标志性建筑便
是光华门,依着九曲小桥上的凉
亭,远观原比例缩小的九龙壁,听
得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各种乡音混
杂在一起,一砖一瓦地将天朝大厦
拔地而起。
走进文化中心,石狮子、孔子
像、兵马俑、铁路华工纪念铜像、
加拿大发行的十二生肖邮票特制海
报,看得见每一次揭幕仪式上高朋
满座的热闹喧嚣。
随便在KingStreet(景街)上信步走
过,仿佛进入时光隧道,顿觉时空
曾经是这里资格最老的华兴杂
货店,最初位于街右侧,迁至现址
后几经易主,终于在去年停止了几
十年的“工作”,退休后安详而疲
惫地看着老板娘用“红雯国货”的
名字在文化中心一楼另起炉灶。
在华兴搬到这个位置之前,华
夏曾在此驻脚,当三十年前生意扩
大以后在旁边盖了两层楼,楼上酒
家名为嘉港城,楼下便是华夏百
货。依稀还记得在楼上晚宴中欢快
的舞步,三年前却因经营不善无缘
再迎宾客。
余氏公司,虽然只存在于老人
的记忆中了,但是它七十年代在国
民党党部一楼开业时,谁都没有料
到那里的豆腐和豆芽味道好得出
奇,尤其是没有车的留学生们,只
要采购完毕将东西装进纸箱、写明
地址,老板便在下班后挨家挨户地
送货上门。这样的生意怎会不越做
越火,于是八十年代在旁边的空地
上修建一座新店,怎奈老板遇上车
祸,无法继续经营,再易两主变成
了如今的丰业百货。
福满楼,在更多人眼里是“点
心”的代名词,可是上了点年纪的
人还都怀念二十几年前的名字--汉
宫,这个两进式餐厅,曾在那时见
证了很多婚礼盛况,其中一对新人
后来成为温城南部第一家华人餐馆
华园的老板。
上海楼,像一位精神矍铄的百
岁老人,每当圣诞夜,都会平静而
矜持地看着加拿大当地人品尝着他
特有的中餐,味道没变,只是食客
从父辈到子辈再到孙辈甚至重孙
辈,到这里延续着聚餐的传统。
生活在融华大厦和石安台的老
人们,应该不会忘记当初新世界影
音带来的惊喜,租一套香港无线的
电视剧集填满寂寞的时光,无奈信
息时代,它只好悄悄退出舞台。
洽菊楼,在很多人的概念里是
中餐馆连锁店的代名词,旺盛时多
至八家,如今只剩五家分店,中国
图片提供:文化中心
图片提供:文化中心
7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枫 华 焦 点
城店却易主更名,成为金煌宴会
南京楼,短暂的历史很少被人
提起,在1989年易主之后,此地却
一旺再旺,尤其是几年前将原来停
车场扩增为餐厅之后,近千人的聚
会别无他选。几十年前曾经位于
Main Street上的陈氏餐馆,在1975年
被几个年轻人接手被改名“金冠酒
楼”时,也许并没有预料到迁址后
会有如此辉煌的今天。
泰华百货,八十年代初挑战佳
华,经营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不料
几年后一场大火结束其命运,没能
像两年前佳华同样经历火灾之后浴
火重生。站在金冠旁边的停车场
上,可曾听见救火车的鸣响划破夜
年迈的“皇宫楼”、“三喜”, 悠闲
地看着新人“旺角”,任食客或多
或少,都忠实地坚守着经典--“粥
粉面饭、炒杂碎和甜酸鸡球”。
九 十 年 代 重 拳 出 击 的 新 华 超
市,稳稳地保持着“老大”的位
置,就在它旁边的建筑物上,1910
年成立的Exchange Café 字体依稀可
其实,近年来,中国超市、餐
饮业、商家在温城市内如雨后春笋
层出不穷,但只有中国城内,将历
史和现代浓缩在窄窄的几条街巷
内,传统的味道挥之不去。
是龙是虫?
二 十 年 前 , 台 湾 作 家 柏 杨 曾
以“一个中国人是条龙、十个中国
人是条虫”的“酱缸文化”影响了
几乎一代人,因为它的缩影遍布世
界各地华人聚集地。
能够想象吗,一百年前,成群
结队的单身男性华工来到曼省,十
几个人挤在一个地下室,寒冷的冬
夜,睡觉时都得穿着棉衣棉鞋。当
地理发店拒绝为他们服务,因为这
群顾客长期不洗澡,体味难以忍
受。这样一帮顶着极不规则发型的
单身汉们被称为“Chinks”,就连
偶尔休息时在街上晒晒太阳,路过
的年轻女性都会绕路而行。直到
1914年第一个华人理发店成立,这
种现象才得以缓解。
当时加国政府不承认华工在从
未见过面的情况下从国内“邮寄”
新娘的合法性,除非回国相亲、成
婚。有人在每天工作16个小时的强
度下,偿还缴纳人头税时的欠债之
后,还要寄钱养家,根本没有能力
支付回国的路费,于是一辈子都未
结婚。有人成了亲出来,却把媳妇
孩子留在家中,再写信也只是让兄
弟、表亲出来挣钱。结果致使这里
最初聚集了很多李、马、王三个姓
氏的人们,如今在至孝笃亲公所内
还能寻到当年祭祖的痕迹。
最初几年,语言不通,除了开
洗衣店之外,三把刀--剪刀(裁
缝)、菜刀(厨师)、剃刀(理发
师)成了他们永远不会失业的保
障。杂货店、中餐馆、贸易商行,
几乎囊括了大部分华人的位置。然
而,这些人有一个信念,自己的孩
子一定要读书,出人头地、做专业
人士。于是,后辈中出现了医生、
律师、会计师、教师、工程师……
没有想到的是,华人的身份使他们
无法取得执业资格。
四、五十年代,一个曼大工程
学专业的毕业生,没办法只好到中
餐馆刷盘子赚取生活费。某天,老
板请他给房东写一封信,不料加拿
大房东抓着信跑来问“这么有文采
的信是谁写的?”老板如实作答。
房东颇为惋惜,便将他的简历推荐
至火车站,那里正紧缺工程师,中
国学生经过面试考核后被录取。当
他拿到工作合同,全温城的华人为
之欢呼雀跃,在中国城内大肆庆祝
第一份华人专业工作,他们的聪
明、坚韧、能力终于被这个社会承
认并接受了。
收工之后的深夜,或休息日的
清晨,总有一群人聚在一起拉着残
缺的琴、唱着家乡的戏,空气中凝
结着化不开的乡愁。这便是与中国
城同年龄的“警魂社”,这个至今
仍然存在的自发的民间组织,当初
是否要警告--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要
丢弃自己的灵魂?
真的有个别人在异乡将灵魂遗
失了。看同乡发达后眼红,或者不
忿华人老板的吝啬苛刻,华埠当时
连续发生了多起抢劫、凶杀案件,
当地警察侦破无效,只有登报悬赏
线索,就算知道是华人“窝里斗”,
没有证据也很难断案。据当时的
《Winnipeg Free Press》记载,还有
人违法私自坐庄赌博,被警察发现
后查封,1910的一次曾经出动30个
警察捉拿26个华人赌徒归案,后来
非但屡禁不止,还将著名的牌九和
麻将发展到加拿大人的俱乐部里。
更有甚者,贩卖私酒,1911年4月发
生的“中国私酒事件”曾一次查出
15支枪和3500瓶酒。
当时,因为车祸、溺水、工伤
等情况葬身他乡的华人也不在少
数,但由于歧视,这些亡魂并没有
得到应有的慰籍。然而条件再艰
苦,还是有大多数人顽强地生存下
来,守候着风风雨雨的中国城。
他乡故乡?
在六十年代,有台湾工程师走
当年华人俱乐部海报
图片提供:文化中心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8
进这里,在七十年代,有香港留学
生迈入这里,在八十年代,有越缅
寮难民逃到这里,在九十年代,有
投资移民看好这里,在千禧年代,
有 大 陆 技 术 移 民 和 留 学 生 奔 向 这
里,在今天或明天,有更多的“香
蕉人”生在这里……每个人在自觉
或不自觉地成为一个历史时代的代
表。朋友们会在人物专访中看到他
们的心路历程,但实际上有更多不
愿透露姓名的受访者,在倾诉自己
的感受和困惑。
很多香港移民是在“九七”前后
决定移民的,但赚钱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由于年龄和生活背景的关
系 , 还 是 会 有 思 乡 情 结 。 一 位 在
大陆出生、在香港居住过16年、在
温城创业23年的老板,戏称加拿大
为“万岁(税)国家”。在此打拼
多年,年纪越大越容易回想往事,
表示归属感既非加拿大也非中国大
陆,而是在香港。
如今通过联邦技术移民政策改变
身份的高知人群,则有着自己的生
活圈子。“往来无白丁”,大家相
约住在邻近的几条街上,周末聚会
打牌的人中平均学历在硕士以上。
住房宽敞、收入稳定、家庭和睦,
每年有足够的经费进行房屋装修、
车辆更新、电器升级以及支付旅游
开销,公出加探家,回故乡的机会
也很多。平日里吃中餐、看中文热
门电视剧、浏览中国新闻,偶尔前
往中国大吃大喝,回来后还要到健
身房减掉那几磅脂肪。“加拿大和
中国各有各的好,两边跑跑不是挺
好的吗?但有两件事不知道怎么解
决比较好,一是父母年岁大了,我
们这辈兄弟姐妹少,就算有也是散
在美国、澳大利亚,老人如果不愿
出来,就会很难照顾;二是孩子的
中文问题,小时候好不容易教的那
些唐诗和生字,没等小学毕业就基
本上都忘光了,想让他们回中国学
一 阵 子 , 又 舍 不 得 孩 子 受 那 份 压
力,而且这边的学习也不能耽误。
顺其自然吧。”
在2004年之后,通过曼省提名
政策移民的技术工人家庭,大部分
都比较知足常乐,经过两、三年的
语言难关和环境适应,很快便可以
买车、买房,尽管是二手的并且担
负着贷款,但是也比在国内实现“
小康生活”早几年。最重要的是眼
看着孩子英语越来越好,上学也不
像以前在国内那么累,有家人照顾
生活起居,比同龄的留学生享福多
了。“我们如果想家的话,大不了
就是等孩子大学毕业,我们也差不
多退休了,回去买套房子养老,隔
几年过来看看她。唯一不放心的就
是孩子的婚姻问题,这边中国人里
可 选 择 性 太 少 , 回 国 介 绍 又 不 合
适,没办法,随缘慢慢碰吧,就算
真要找个洋人也能接受,只要人好
还有一批持工作签证的短期技
术工人,颇有百年前华工的遗风。
基本上为单身已婚男性,一切业余
时间以打工挣钱为主,生活方面省
吃俭用,偶尔喝酒、进赌场排解郁
闷 , 只 希 望 早 日 解 决 身 份 , 将 妻
子、孩子接来团聚。但也有天不随
人愿之时,长期分居导致离异者有
之,生活压力过大导致精神抑郁者
有之,对子女疏于教育导致亲情不
再者有之,因钱财琐事与朋友大打
出 手 者 有 之 … … 对 于 这 样 一 个 人
群,已经成为华人社团需要关注并
给予帮助的对象。
很多大陆投资移民在曼省发现不
少潜在商机,可是由于政策原因或
市场变化,原本看好的项目可能已
经缺乏可操作性或利润空间减少,
还有对陌生环境不够了解,再加上
语言障碍,不敢贸然行事。无奈之
下,只能观望,同时又舍不得国内
的生意,只好撇下太太孩子在这里
蹲“移民监”,自己变成“空中飞
人”。长此以往,导致的家庭悲剧
也不在少数。在他们来讲,移民是
个“备用方案”,主战场大部分还
是在国内,享受了应该享受的生活
之后,到这里养老才是最佳方案。
曼省的留学生们在经历了最初的
不稳定之后,办理好移民身份的一
群发展方向最具有多样性。有的转
去温哥华、多伦多,有的干脆拿了
公民后回国,还有的回大学继续深
造,也有的盘间小店自己做老板,
最稳定的一群应该算是任职白领阶
层,与相识已久的同学或朋友成婚
生子、安居乐业。比较头痛的应该
算是没有找到合适结婚对象,或者
一直寻求不到兴趣与专业相结合能
发挥特长的职业,当然由于经验或
能力问题导致经商失败也有不少。
形形色色的华人,居住在我们
这个七十万人口的城市中,每日里
有苦有笑、有酸有甜、有成功有失
败。这个城市的中国城在经历了百
年风雨之后,折射出华人移民与当
地文化结合的斑斑驳驳,谁又说,
我们不是这幅画卷中的人物呢?温
尼泊中国城,生活在历史中,也生
活在当下,更生活在我们每个华人
的生活里。
请握好你手中的笔,为历史留下
出色的痕迹。
资料来源:及老华侨
图片除署名外来自 Windows on Chinese
Settlers in Western Manitoba” is co-
curated by Dr. Alison R. Marshall and Dr.
May Yoh of Brandon University .
9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枫 华 焦 点
枫华之友优惠商家
Friends of MCT Business Partners
(请注意,有些商家对部分商品有所限制,
比如已经降价的商品。 Restriction may apply)
(地址及电话请见本期广告)
凭枫华之声2009年会员卡,您会得到:
一次性10元优惠
亚都烧烤城
福满楼餐馆
文开鲜菜市场(新鲜蔬菜、速冻食品和已
降价商品除外,需要ID)
Globle Bubble Tea 茶缘
新华超市(新鲜蔬菜和已降价商品除外,
加拿大国际教育服务中心(张学勇移民
公司)[学生1000元优惠]
名艺坊发型设计室
泡泡茶 Tea House (饮品10% 优惠, Cheese
Cakes& Snacks 5% 优惠)
华厦超市(新鲜蔬菜,豆腐类,烧烤和已
降价商品除外,需要ID)
枫华之友发行处
每一期的《枫华之声》出版后除了发行到
枫华的广告商家手中,还留有一部分供会员领
取。凡是在商家处领不到杂志的会员朋友们,
可以与枫华之声的发行点联系:
唐人街: 中华文化中心 180 Kings St.
曼大校园: 曼大枫华俱乐部
127 Helen Glass Building, UM
曼大国际中心ICS - 541 UC, UM
曼大英语中心 ESL - 520
Pembina Highway: 加拿大国际教育服务中心
102-1483 Pembina Hwy
Fort Richmond: 关晓峰牙医诊所
4-2725 Pembina Hwy
Richmond West:
李沪平 269-2353
Univillage:
蔡云昱 269-8309
Whyte Ridge: 王玉玲 775-3545
曼大医学院: 孙瑛
牛玉莲 275-7282
Pembina Hwy: 裕大超市
温大区域/Downtown: 张弓 926-9138
Portage Ave:
东方治疗中心
1036 Poratge Ave.
南区居民:
文开鲜菜市场
请会员朋友们在每个双月的十日以后与离
您最近的杂志发行点的义工联系领取。
杂志社联系:
电话:688-28
email: tribunemc@yahoo.ca;
网页:www.fenghuavoice.com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10
《枫华之声》庆祝温尼泊中国城成立一百周年
今年是温城中国城建立一百周年。5月23日,曼省总督John
Harvard在省督府举办庆祝晚会,表彰华人对曼省经济和文化的
贡献。本刊社长王飞越、主编王虹和记者朗月应邀参加了庆祝活
动。5月27日,温尼泊市长Sam Katz在市政厅举行午餐会,庆祝中国
城建立一百周年。本刊记者朗月应邀参加了庆祝活动。
为纪念这一历史里程碑,本期《枫华之声》特别奉献百年中国
城专栏,回眸百年风雨,展望挑战与机遇。在未来几期里,我们也
将增加与此有关的报道,欢迎读者朋友们踊跃投稿。
《枫华之声》欢迎多伦多总
领馆官员访问温城
5月22-24日,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
卢坤副总领事、庄元元领事应省督府邀
请,访问温尼泊,参加省督府中国城百
年庆祝晚会。5月22日晚,温城中华文化
中心、越棉寮华裔协会、加中友协、潮州
会馆、耆英会、黄河华裔协会、长城艺术
团、《枫华之声》等约10个华社团体在金
冠酒楼举办欢迎晚宴,欢迎卢副总领事和
庄领事。本刊理事会、编辑部和义工代表
参加了晚宴,并邀请总领馆官员常来温尼
泊,增加与新移民和留学生的接触。
祝贺部分枫华学生义工圆
今年五月,枫华之声的部分学
生义工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
作者鲍一二从澳大利亚悉尼技术大
学获得金融专业商业硕士学位,记
者刘端端获得营养科学学士学位,
摄影美工陈昊获得曼大环境科学学
士学位,会员部义工樊懿获得会计
专业商学士学位。
枫华之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
贺,并祝愿他们振翅高飞,前途辉
《枫华之声》将举办2009年夏季家庭野餐
及趣味运动会
每天夏天,枫华之声的义工、读者以及会员和家人都
会聚集在温尼泊美丽的公园内举办野餐会以及各项游乐活
动。今年的枫华野餐会将加设趣味运动会,以家庭或年龄
为单位,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游艺比赛。时间:
日,星期六,上午11点至下午5点,地点:St.Vital Park。欢迎
读者朋友们携家人积极参加,请自带午餐及游戏用品。联系电
话:272-8479(晚上6点以后),688-28。
《枫华之声》2009中秋晚会接受演员报名
2009年枫华之友中秋晚会将于日(星期
六)晚上在曼尼托巴大学中心二楼多功能大厅举行。
历年的枫华中秋晚会就像温尼泊华人社区的“星光大
道”,以丰富多彩的节目,全民参与的形式,鼓励
家庭同台,老幼齐演,为枫华众多读者、义工、会
员及家人提供了展示自我,快乐大家,抒发乡思乡
情,融洽同胞之谊的温馨舞台。同时也为枫华的
众多商家提供了与枫华之友携手合作,互帮互助
的良好机会。
今年的中秋晚会演员报名已经开始!欢迎
所有爱好表演的读者朋友们及家人积极报名
参加各类节目。节目形式将包括唱歌(表演
唱、合唱、重唱、联唱以及独唱)、器乐(
小提琴、钢琴、各类民族乐器)、语言(
相声、小品、三句半、名人模仿秀)、以
及舞蹈等等。演员报名截止时间:2009年
7月20日。联系电话:272-8479,email:
11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枫 华 焦 点
春季烧烤会
5月9日,在St. vital Park 幽静的小树林中,期盼已久的由枫华
俱乐部和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春季烧烤会”取得圆满成
功。此次活动不仅吸引了许多当地的留学生,还迎来了许多热情
的新老移民,把场面推向高潮。这次愉悦的烧烤活动不仅减轻了
人们5月初的繁忙,更加让温城的新老朋友们有了一个互相认识与
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感谢由亚都烧烤城,Global
Bubble Tea(茶缘)和关晓峰牙科诊所提
供的友情赞助,让温尼泊的朋友们在
这里免费的享受了优质的食物与好
当天下午1点,参加活动的
朋友们陆续在曼尼托巴大学中
心会合,天气虽然阴冷,风也
很大,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本
参加次活动的热情,不一会儿就
聚集了很多朋友。大家兴高采烈,
互相认识,把对天气的担忧一扫而
光。随后,分派车辆,大家一起启程了,
小小的车队一路穿过纷杂的公路,开进了幽静的
St. vital Park, 眼前马上一片绿色,所有的烦恼思绪都抛之脑后。到
达了目的地,广阔的绿地面对着静静的红河水,你会忘记自己身
处城市当中,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小天地了。
准备开始,摆布桌子,点好烤炉,然后大家一起穿插牛肉串
与鸡翅膀。两大箱的肉,不停
地串,人都成串肉机器了,还
有的人捣乱,把肥肉都串成一
串,也不知道后来哪个倒霉的
朋友吃到了那串最经典的。
除了烤肉之外,还有香肠,面
包,汽水,棉花糖....在场你会
发现,这次来的朋友很多,不
仅有这里各个大学的留学生,
还有很多新老移民,通过广告
来到这里,热情地想和大家一
起做点事,积极参与活动,2
点半,活动开始。
此次活动除了烧烤以外,
还有踢足球,打排球等娱乐活
动。刚开始,一些新朋友都
没有经验,摸不着头脑,烤生的烤焦的大有,就没几个好的能吃
得的;不一会儿,试验阶段过后,都熟门熟路起来,争先要烤,
效果都很好,味道很不错——烤肉大战开始。我们总共有三个烤
炉,其中公园里面的那个本来就有的大家自助,围成一圈自己放
自己的;另外两个是带来的,由有两位兄弟主持着,而这两位仁
兄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其中一个大一点烤炉的,从头到为都在为
人民服务,不停的为大家烤肉,自己一点都没有吃;而另一个小
炉子的兄弟却自己开起了小灶,烤的大部分都自己独吞了,哈
哈,不过这也算是自食其力,自给自足。
当天在现场,不管是身处哪个团体,还是新来的老少朋友们,
除了热火朝天的吃着烧烤,激情燃烧地踢着足球,
还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当天不算温暖的
气温下,一颗颗热情的心彼此交流、互相
寒暄,新朋友之间互相认识、交换名
片,气氛之和谐,场面之火热,远
远盛过了寒冷的天气。另外,还有
一个新的创意,那就是烤棉花糖!
从小到大,棉花糖都是直接从包
装袋里拿出来就吃的,可是这次,
我长见识了,居然有人把棉花糖用
竹签串起来去烤着吃!惊讶得我连忙
去试试,结果,味道果然不同凡响,烤
过后的棉花糖变热变软,就像吃奶油一样,
创意加分!经过了两个小时的激烈奋战,两箱烤肉
完美清空,面包和香肠也一点不剩,战斗力N强。当然了,吃是
次要的,主要是增进了温尼泊华人之间的友好交流,让大家有一
次愉快而又轻松的机会放松放松,体验美好自然。四点办活动结
束,大家带着美好的回忆离开。
本吃烧烤活动举行得相当成功,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吃好
玩好的机会,更大大增进了温尼伯华人之间的友好往来,让大家
从生活的烦恼中抽出,体验清新自然。希望以后能够再有更多机
会让更多的华人朋友欢聚一起,共同体验美好时光。在这里,再
次感谢由亚都烧烤城,Global Bubble Tea(茶缘)和关晓峰牙科诊
Fenghua News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12
为了保证《枫华之声》能持续发展,提高质量,欢迎读者推荐优秀广告商家成为《枫华之声》
的商业伙伴。也欢迎各界朋友对《枫华之声》提供各种支持。
《枫华之声》愿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在海外生活的酸甜苦辣中风雨同舟,携手共进!
关于枫华会员
《枫华之声》会员费采用年费制,每
年需要更新。每位会员除了可以得到当
年免费杂志外,还可享受很多枫华商友
的折扣优惠(详情请看当期杂志),并
可优先参加枫华各项文体活动。枫华义
工将从枫华会员中优先录取。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
本期杂志于“枫华焦点”栏目隆
重推出“纪念华埠建立百年”专
栏,通过对社区华人同胞的采访,
对华社历史的回顾,使各位对自己
的社区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并愿
意为自己的新家园的发展贡献力
由于版面的限制,“文坛艺苑”
和“枫华网观”栏目本期暂停,其
它栏目的部分来稿留待以后刊登,
请大家原谅,并期待各位的大力支
持和热心帮助。
所有栏目欢迎投稿。尤其欢迎真诚、朴实、温暖、格调健康、短小精悍的原创文章,字数最多不要超过1500汉字。作者文责自负,所发表文章不一定代表本刊立场。错别字过多的文章将不予发表。同时欢迎大家发表对文章的感想和评论。向《枫华之声》推荐优秀作品, 请注明文章出处, 以便本刊征求作者或出版者的同意;向其它刊物媒体推荐《枫华之声》的文章,请注明文章出自本刊。枫华之声对所有投稿及来信有使用权,并有权对文章进行编辑和文字修改。
投稿请寄tribunemc@yahoo.ca或与栏目编辑联系。投稿后若一个月没有收到答复,请打电话查询:204-509-2628。
关于枫华之声
《枫华之声
》双月刊创
刊于2002年
足社区,鼓
励参与,努
力帮助华人
同胞丰富文
精神生活并
提供对移民
生活有帮助
的各种信息
《枫华之声
》致力于使
中华文化成
为加拿大多
文化中的一
块瑰宝。其
价值观是关
怀,尊重,
持,奉献。
《枫华之声
》曾获得加
拿大民族传
协会“最佳
编辑与视觉
效果”大奖
和“最佳记
13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枫 华 焦 点
温尼泊中国城的建立
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和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中,北美许多城市中心地带的一些市区高楼建筑被称
为该城市的“中国城”。这些市区建筑包括中国商业
区、住宅区和华人社团办公楼。中国城既是商业地
区,又是中国社区的中心,它是为满足北美中国移民
的需要而建立的。加拿大最早的中国城是在维多利亚
和温哥华,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它们都已经具有自己
的独特风格和特色。二十世纪早期,随着中国移民扩
散到加拿大各个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其他的中国城也
随即诞生。
温尼泊中国城开始于景街和亚历山大街的交界处。
北至Logan街,南至鲁班道,西至公主街,东至主街。
到1909年中国城已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中国城的成立
鼓励中国移民集中居住在这一区域。旅店、商店和商
家不断地小范围地合并到一起。温尼泊市政府注意到
这些变化。当时洗衣店、餐馆、杂货店和其它商家的
老板和雇佣工人经常在危险的和不卫生的条件下长时
温尼泊市华人区的成立没有正式宣布。但是到1909
年大量的商业网点、住宅区和其它组织已经开始相继
成立。那些工作和生活在这些市中心地区和在温尼泊
市的非中国移民将此地区称为中国城。此地区迅速成
了中国许多机构的办公地区。这些机构包括中国共济
会、中国民主主义团、中国慈善协会和各种中国教
堂。和北美许多中国城一样,温尼泊中国城正式被认
可的最引人注目的时刻是孙逸仙(又名孙中山)来温
尼泊市访问。他当时访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国推翻清
朝的革命运动,于1911年十月建立现代的中华民国这
一历史事件在海外华侨中进行大量集资。
移民立法、种族歧视和中国城的发展
温尼泊中国城成立的同时,加拿大政府也加速了
对中国移民的限制。华工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工程
的修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885年铁路建成后,不再
需要大量华工。加拿大政府极力限制华人移民加拿
大。1885年实施的人头税要求1905年来加拿大的每个
华人要付$500加币。到1923年此立法被更加限制华人
移民的“排斥华人法律 ”而取代。这一法律从实质上
禁止华人移民加拿大。
由于这些限制法规,华工所遭遇的种族歧视环境
和铁路的开通,使华人到曼尼托巴省寻找工作。这就
是为什么1891年到1911年期间在曼尼托巴省的移民大
量增长的原因。随之而来的就是在温尼泊的中国市区
不断扩大巩固。在二十世纪前二十年许多华人面临歧
视和遭受挫折,但是在此期间中国城却不断繁荣昌
盛,因为它为华人提供了良好的聚会、工作和居住的
场所。但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其他国家的商
业公司移进中国城地区,在中国城的中国商家的集中
模式遭到破裂。排华法案意味着新移民不能在温尼泊
登录(也不能在加拿大其他城市登录)。居住在温尼
泊市的华人移民人口从1931年的1033人下降到1941年
的719人。尽管温尼泊中国城的华人移民人数不断下降
而且持续由男性占主导地位,社区活动仍处于重要地
位。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代,该组
织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以温尼泊中国城
为中心的中国社区
肩负着满足温尼泊
华人的需要和支持
中国内地革命事业
的双重任务。1937
年日本侵略中国唤
醒了中国社区,成
为华人团结一致的
集合号角。1939年
当战争在欧洲爆发
时,加拿大也加入
了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这使加拿大和
中国成为同盟国,
也促进华人和其他国
家人民之间的团结关
系。根据温尼泊华人参战热潮的需要,在温尼泊成立
了华人社区以反对排华法案和排华宪法。
这些呼吁很成功,加拿大政府在1943年撤销了排华
法规。到1967年,华人和非华人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游
说活动,要求全部撤销对中国移民的限制。排华法规
的结束意味着温尼泊中国城“单身”社区的解体。在
中国的妇女和华人最终能够和在温尼泊工作的丈夫或
父亲团聚。在市区内成立了一个新的社会文化团体。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期间更多的技术移民
温尼泊中国城历史简介
□ 文/陈庭梅
译/ 赵鸣镝
1934年曼省华侨王先生全家福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14
从中国移民到温尼泊。对这些移民来说,市中心和中
国城不是他们居住和生活的最佳地区,就像许多北美
的中国移民一样,郊区的生活更适合他们。
虽然温尼泊中国城对不断增加的华人来说已经不是
居住的中心地带,但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
代,温尼泊中国城已经成为中国人表演、庆祝和教育
的中心场所。多元文化合作和自1970年起每年一度的
民风节展览已经成为温尼泊中国社区的精华。在过去
的几十年中温尼泊中国城的社区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
遭到污染和腐蚀,结果是当温尼泊市计划延伸Disraeli
高速公路时,严重地威胁了温尼泊中国城的存在。当
时中国社区已经做好准备予以回应,温尼泊中国社区
代表和温尼泊市三级政府的成员共同努力创建“中心
地区概念”,从而使温尼泊中国城焕发了新的生气。
今天的温尼泊中国城
今天温尼泊中国城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是景街上的牌
楼光华门。和其他城市的中国城一样,此牌楼修建于
1986年,它象征着中国城的繁荣昌盛和重要性。温尼
泊市政府将持续投资此项目。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都
可以看到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温尼泊市中国城在不
断复兴:天朝大厦、石安台、融华大厦、中华文化中
心及中国城发展公司的兴建。今天的中国城不但集中
了温尼泊新老移民的才能、多元性和不同需求,而且
也带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加拿大特色。因此它仍然是中
国商店、饭店、居住和聚集的最引人注目的场所。
温尼泊市中国城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它亲眼目睹
了许多处于不同境遇的华人移民温尼泊,也目睹了来
自亚洲不同地区的华人移民温尼泊。一些是在种族歧
视的人头税和排华立法时期的移民,一些是来自越南
的难民,一些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技术移民。最近
一些年许多移民来加拿大是寻找一种新的机遇。温尼
泊市中国城一百年的历史不但是这些移民的历史,而
且也是他们的商业和社会组织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
社区之间及中国社区和非中国社区之间的联合纽带形
成的历史。
A Brief History of
Winnipeg Chinatown Tina Mai Chen
Establishment of Winnipeg Chinatown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0th century a few city blocks in the
downtown area of many cities in North America became
known to city residents as
businesses, residences, and
offices of Chinese ethnic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Chinatowns were both commercial areas and centre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ty that developed out of the needs
of Chinese immigrants to North America. Canada’s earliest
established Chinatowns in Victoria and Vancouver had
taken on their distinctive character by the 1880s. Others
follow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s Chinese began to
move across Canada in search of work opportunities.
The area radiating out from the intersection of King
Street and Alexander Street, bordered to the North and
South by Logan and Rupert Avenues and to the West and
East by Princess and Main Street, assumed the distinct
character of Chinatown by 1909.
Chinatown’s establishment encouraged concentrated
living by Chinese in the area. Rooming houses, ge neral
stores, and businesses frequently were combined on
relatively small premises.
There was no formal proclamation of the founding
of Winnipeg Chinatown. But by 1909 a ‘critical mass’
of businesses, resident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had
appeared. Those working and living within this downtown
area, as well as non-Chinese within the City of Winnipeg
then recognized it as Chinatown. It quickly became the area
of choice for offices for Chinese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Chinese Freemasons, Chinese Nationalist League, Chinese
Benevolent Association, and various Chinese churches.
As with many Chinatowns in North America,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moments of recogni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Winnipeg Chinatown came with the 1911 visit by Sun
Yatsen, leader of the Chinese United League (Tongmenghui,
later the Guomindang). Sun Yatsen came to Winnipeg
Chinatown in conjunction with his international tour to raise
money among the Overseas Chinese for the revolutionary
efforts in China that led to the downfall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state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October 1911.
1924年的曼省华人移民证
15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枫 华 焦 点
Immigration Legislation,
Discrimin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Chinatown.
The tim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Winnipeg Chinatown reflects
developments in immigration
restrictions on Chinese by the Canadian
Government. Chinese labourer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nadian Pacific Railway. Upon
completion of the railway in 1885
when Chinese labour was no longer
needed in the same numbers, the
C a n a d i a n
government
limit Chinese
immigration
to Canada.
The ‘Head-
imposed in
r e q u i r e d
C h i n e s e
pay a fee that
reached $500 by 1905. In 1923 this
legislation was replaced with more
restrictions through the Chinese
Exclusion Law that sought essentially
to stop Chinese immigration to
These restrictions, the racist
environment Chinese labourers
encountered, and the opening of the
railway, brought Chinese to Manitoba
looking for jobs. This explains the large
growth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
Manitoba between 1891 and 1911
and, with it,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Chinese as an ethnic community
in Winnipeg. Many Chinese faced
discrimination and hardship in the
1910s and 1920s, but Winnipeg
Chinatown flourished in the 1920s
because it provided places to gather,
work, live. In the 1930s, however, the
concentration of Chinese businesses
in Chinatown fractured as non-
Chinese businesses moved into the
area.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meant that new immigrants were not
arriving in Winnipeg (or elsewhere in
Canada). The population of Chinese in
Winnipeg actually dropped from 1033
in 1931 to 719 in 1941.
these pressures of declining numbers
and continued male-dominated
community in Winnipeg Chinatown,
community activities remained
important. This was particularly true
during the Depression years of the
1930s when organizations provided
aid to Chinese in need.
The Chinese community centered
around Winnipeg Chinatown took
on the dual role of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Chinese in Winnipeg as
well as supporting causes in China.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China in
1937 enlivened the community and
became a rallying cry for unity and
solidarity. When war also broke out in
Europe in 1939 Canada, too, entered
what became World War II. This made
Canada and China allies, and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ese and
non-Chines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Winnipeg Chinese
in Allied war efforts,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Winnipeg organized in
opposition to the Exclusion Act and
anti-Chinese legislation.
Appeals such as these proved
successful and the Canadian
government repealed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in 1943. It took until
1967 and considerable joint lobbying
by Chinese and non-Chinese for the
full removal of quotas and other
restrictive measures that affected
Chinese immigration.
Even as Winnipeg Chinatown
became less central as a place of
residence for the growing Chinese
population in the city, Winnipeg
Chinatown by the late 1960s and 1970s
assumed a central place for Chinese
cultural performance, celebration,
and education. Multi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ongoing participation
in Folklorama
beginnings as a
street festival in
1970 ensured
a continued
c o m m u n i t y
spirit, even as
the communal
living and work
atmosphere of
earlier decades
was eroded
in Winnipeg
Chinatown. The
result was that when City planning for
the extension of the Disraeli Highway
threatened the very existence of
Winnipeg Chinatown, the Chinese
community was ready to respond.
Representatives of Winnipeg’s Chinese
worked with members of
the three levels of government on
the Core Area Initiative that would
revitalize Winnipeg Chinatown.
Winnipeg Chinatown Today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able
features of today’s Winnipeg
Chinatown is the gate over King Street.
Similar to other Chinatowns, building
of the gate in 1986 signaled a renewed
investment in and recognition of the
vitality and importance of Chinatown
(接Page 43)
1938年温城国民党成员野餐会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16
提起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曼尼托巴省的
大部分华人华侨都会感到十分亲切,因为每年夏
天,总领馆都会派工作人员来为当地的华侨和留
学生现场办公,办理护照延期及其他相关服务;
每逢中国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会由总领事带
队前来慰问、赠送最新的图书及影视作品;本
次“温城华埠百年”,更有副总领事卢坤和负责
侨务的领事庄元元专程来祝贺并参加一系列纪念
活动。《枫华之声》借此机会,对卢副总进行了
独家专访。
卢副总自去年上任以来,首次访问曼省,通
过对各华人社团的亲密接触,感慨良多。多伦多
总领馆主要负责安省和曼省的侨务工作,通过对
比和总结,他首先对本地华社的工作做了高度赞
一、曼省华社为中加双边关系做出很多贡献,
在文化、经贸、科技等方面做了大量义务工作;
二、华人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及优秀文化,做
了很多努力;
三、本地大部分华人都非常热爱中国,关爱中
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在去年“5.12”汶川
地震之后积极捐款,令人感动;
四、各社团非常团结,热情好客,大家齐心协
力、不分彼此,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和深厚情感。
对于大家关心的一些敏感话题,卢副总也一一
作了解答:
朗:总领馆主要是为哪些人群服务?
卢:无论是中国公民还是加拿大移民、公民,
不管是新老华侨或是留学生,都是我们关心、关
爱的对象。
朗:原中国公民申请加入加拿大国籍之后,会
有什么区别吗?
卢:选择加拿大国籍或中国国籍,都是个人决
定,我们完全尊重,不会有任何干涉。
朗:今年是1989年“六四”事件发生二十周
年,对于当时通过加拿大“大赦”移民法案取得
移民身份的华人,中国政府持什么态度?
卢:我个人认为,对于历史问题没有必要做更
多的追究,只要是现在大家都在做有利于社会、
有益于中加关系的活动,我们都会支持。而且事
实表明,绝大部分华侨和学者,在促进中加友谊
和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朗:近年来,加拿大及欧美发生了多起所谓“
中国技术间谍”案,中国是怎样对待的?
卢:首先需要申明的是,以中国目前的科技
发展水平,根本不需要更没有必要向其他国家派
遣“技术间谍”,其次,虽然中国很多科技园区
通过多项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归国技术人才,但对
他们带回去的最新高科技会作出界定,比如是否
由本人研发并申请了科技发明专利。
朗: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选择回
中国创业,如何在签证方面做到“来去自由”?
卢:中国现在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比如从北京
到上海乘坐高铁五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这在十年
前简直无法想象,而且城乡高速公路以每年8%-
10%的速度在递增,交通是经济命脉,我举这
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中国的经济环境和发展前景
已经令世界瞩目,海外华人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
优势和文化背景,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
会。在签证方面,我们会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明确具体要求、减少工作环节,遇到紧急情况可
以特殊处理。
朗:有当地华人反映,打电话向总领馆咨询的
时候,经常无人接听,是什么原因?
卢:主要是因为人员配备紧张,没有设立专门
的热线电话接线员,只能每天有两个小时左右的
□采访/朗月
愿枫华越办越好
--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卢坤独家专访
17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枫 华 焦 点
历届金龙奖获奖名单
Dr. Robert Thorlakson, O.C.
Dr. Bill Norrie, C.M., O.M., Q.C.
Dr. Joseph Du, C.M., O.M.
Dr. Arnold Naimark, O.C.
Hon. Pearl McGonigal, C.M., O.M.
Philip Lee, O.C. (李绍麟)
Hung Lee (李杏源)
Hon. Jim Downey
Hon. Bonnie Mitchelson
Randy Woo (胡其铮)
David Fan (范启林)
Hon. Peter Liba, C.M., O.M.
Dr. Herman Lee (李嘉生)
Dr. Em?ke J.E. Szathmary, C.M.
Hon. Reg Alcock P.C., M.P.
Raymond S.C. Wan M. Arch (温绍昌)
Patric Choy
Harry Richard
注:从1989年开始,温尼泊中华文化中心开始对华
人社区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士颁发金龙奖,每两年评选一
次,从1993年开始,改为每届两名获奖者。
2001年金龙奖颁奖
特定时间接听电话。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平均每
天仅在我馆经办的签证就多达几百例,还有其他
文件公证、认证以及各项侨务活动,而我们的工
作人员只有三十多人,分别在八个组(商务、科
技、政新、签证、领侨、文化、教育和办公室)
负责不同的工作。
朗:当地华人文化活动和科技交流都非常活
跃,怎样能够加强与中国相关活动或组织之间的
卢:我们的工作除了加强两国经贸合作之外,
还有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会尽量协助并参加
上述的相关交流活动,希望有这方面需求的组织
或个人,经常与我们联系,并提出具体要求,我
们会尽量提供帮助。
朗:曼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商机很多,如
何能让更多的中国商家了解这里?
卢: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中新社在多伦多都
设立了记者站,可以请他们进行相关的采访和宣
朗:对曼省华侨和留学生有什么期望?
卢:希望留学生们加强自理能力,把更多的精
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注意自身安全,学会克
服困难、战胜自我;祝愿华人华侨的各项活动越
办越好,继续努力!
朗:对《枫华之声》有什么看法?
卢:你们这些人很了不起,除了平时忙碌的
日常工作之外,完全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做这本杂
志,而且一坚持就是八年,非常难得。如果可以
的话,请给我一个机会做《枫华之声》的义工,
为这本出色的杂志在多伦多发行尽一份力,让更
多海外华人能够读到它。
在结束采访之后,卢副总表示以后如果有机
会,会尽量争取多来曼省看望大家,并帮助解决
更多的实际困难,让我们在加拿大的生活愈加丰
卢副总接受枫华之声采访
(资料来源:温尼泊中华文化中心)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18
红河学院与中国沈阳工程学院签约
下午,位于温尼泊
红河学院Princess 校
区的多功能厅内,
在 曼 省 教 育 部 长
Diane McGifford.的
见证下,红河学院
与中国沈阳工程学
院院长张铁岩举行
了合作签约仪式。自1989年开始,红河学院在沈阳成
立了第一家语言培训学校,至今两校合作已有20年的
历史。本次签约旨在沈阳工程学院两年制电力工程专
业学员毕业后,可前往红河学院相应专业进行一年半
时间的深造。红河学院国际部负责人Bruce Condie、
合作办学专业教师、曾在沈阳任教的语言教师及当地
友人都应邀出席了签约仪式。
从左至右:张铁岩、Diane McGifford和Jeff Zabudsky在签约仪
陆至理医生举办
首次个人摄影作品展
2 0 0 9 年 5 月 1 1 日 上
午,温尼泊千禧图书馆
二楼,近百名宾客参加
陆至理医生的首次个人摄
影作品展。本次摄影展以
黄山为主题,共展出26幅
作品,不仅将其优美的风
景以中国传统水墨画形式展示给观众,而且配以详细
说明,将黄山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奇松怪石云
海”三绝、莲花峰、光明顶等景致均作特别介绍,令
从未去过的温尼泊观众心驰神往。本次展出截至5月
31日,作品所得收入,均如数捐至温尼泊文化中心,
用以庆祝“温城华埠百年”活动。
取之于社会 用之于社会
洽菊楼餐厅集团总裁胡其卫先生
向温尼泊中华社区基金会捐献$25,000
温 尼 泊 洽 菊 楼 餐
厅(Marigold Restaurant)
集团总裁胡其卫(Wally
Woo)于日前慷慨捐献
$25,000给温尼泊中华社
区基金会,成为目前中
华基金会英雄榜上善款
最高的捐献者。
胡其卫先生出生于广东开平,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
成人。1950年自身移民来加拿大,到沙省(Saskatchewan)投
靠伯父,在离Saskatoon北部85英里的North Battleford协助
伯父经营Beaver Café。1968年,胡先生举家移居温尼泊,
首先在伯父于St Mary街经营的洽菊楼餐厅管理。伯父年老
退休后,胡其卫遂把生意买下来,与二弟其焕(Roger)和
三弟其铮(Randy)一齐在温尼泊创立Marigold Restaurant 集
团。在1996年鼎盛时期,在Marigold旗下经营的餐厅共有8
间,创下了温尼泊成功餐馆事业的奇迹。目前胡氏兄弟仍
拥有5间Marigold Restaurant。胡其卫先生于1962年在香港
与吕碧莲女士(Enid Woo)结婚,育有三男一女。胡家一向
热心公益事业,举逢华社举办活动,洽菊楼餐厅均会鼎力
支持,共襄盛举。
胡其卫先生虽然已届74岁高龄,但他必恭敬业,每日
到餐馆上班主管一切。他说,我现在身体还行,我要继续
奉献我的能力,回馈社会对胡氏家族的恩赐。
(图片说明:胡小毛,胡其卫,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庄元元领事,
胡夫人吕碧莲在省督府留影)
今年是温城中国城建立一百周年。曼省总督府、温
城市政府和温城各华社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详情参见
本期相关报道。
长城舞蹈学校获2009 年度曼省舞蹈比赛最高奖
长城舞蹈学校7-9年龄组的汉族手绢舞于日参加了第27届曼
尼托巴省舞蹈节民族舞蹈大赛,获得了舞蹈大赛的最高奖——荣誉金奖(Gold
Honor) 。评委的评语是:编排精心,节奏明快,极富民族特色,表演热情,
服装绚丽, 有较强的节日氛围。
19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枫 华 商 友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20
Business Partners
????????????????????????????????????
????????????????????????????????
RBC Royal Bank
????????????????????
Main & James Branch????
540 Main Street, Wpg Mb R3B 1C4
Tel: (204)988-4010
Fax:(204)942-1890
????????????????????????
Pembina & Kirkbridge Branch????
2855 Pembina Hwy., Wpg Mb R3T 2H5
Tel: (204)988-6062
Fax:(204)269-0052
?????????????????????????????'??????????? RBC
Signature No Limit Banking'VIP Banking? No Limit
Student Banking'???????? RBC????????????????(RBC Reward
Point)?'????????????'???????????
RBC????????????????
? ?988-3310
??????? ???????????
????????????催?????
????988-6079
??????????????? ????
??????988-4134?
买?????????????????????????????
??????????????????????????????????
????????????????????
??????????????????????????? ????
??????????????????????????? ????????????????988-6240
21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枫 华 商 友
????????????????????????????????????
????????????????????????????????
RBC Royal Bank
????????????????????
Main & James Branch????
540 Main Street, Wpg Mb R3B 1C4
Tel: (204)988-4010
Fax:(204)942-1890
????????????????????????
Pembina & Kirkbridge Branch????
2855 Pembina Hwy., Wpg Mb R3T 2H5
Tel: (204)988-6062
Fax:(204)269-0052
?????????????????????????????'??????????? RBC
Signature No Limit Banking'VIP Banking? No Limit
Student Banking'???????? RBC????????????????(RBC Reward
Point)?'????????????'???????????
RBC????????????????
? ?988-3310
??????? ???????????
????????????催?????
????988-6079
??????????????? ????
??????988-4134?
买?????????????????????????????
??????????????????????????????????
????????????????????
??????????????????????????? ????
??????????????????????????? ????????????????988-6240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22
面对这样一位老人,我一直无法找到适合的定位。说她是
中国老妇,可她几乎一句中文都不会讲,行为风格、生活习
惯、气质神色完全是西化,在老年公寓中,除了肤色稍有差距
之外,其他方面和一起居住的几十位邻居无甚区别;说她是加
拿大人,可是她童年生活在地道的中国家庭里,成年之后在中
国大陆、越南、香港居住了二十年;说她很幸福,却历经早年
丧母、中年丧父、战争磨难、婚姻失败,独自将五个孩子抚养
成人;说她不幸,却一直衣食无忧、做过少奶奶、晚年子孙满
堂,并最终与心上人结为连理……一位97岁的老人,用自己的
坚毅和乐观,为我们写下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
灰姑娘的童年
故事是由1905年的一顿中餐开始。那年夏天,温尼泊
General Hospital 的理事Judge Galt,在加拿大皇家海军停
靠于维多利亚的一艘军舰上,被主人热情款待了一次丰
盛的晚宴,惊诧于美味中餐的同时,他打定一个主意。
当年的医院理事会上,他提议在医院食堂里聘请中餐厨
师,既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又使医护人员、病人都可
以享用到美食。同时,力荐那条轮船厨房的主厨马先生
(Mar Joe),条件是提供他们一家人的免费住宿和每月
300加元的薪水。
1906年,马先生携妻子和刚满一岁的长子抵达温尼
泊,在医院旁边Emily Street 上一栋独立房里安顿下来。
医院里的人都很喜 欢这位“五乘五”
( 腰 围 和 身 高 都 是 五 英 尺 )
的 厨 师 , 他 每天早晨4:30
便出现在厨 房 里 , 直 到
晚上8:30 才下班,没
有 周 末 和 节 假 日 ,
在 圣 诞 夜 可 以 为 他
们 做 出 巨 大而好吃的
蛋 糕 , 无 人 比 拟 。 由 于
工作量增大, 他 不 得 不 从
温 哥 华 和 台 山 老 家 雇 用 了 几
位 帮 厨 。 按 照 当 时 的 规 定 ,
除了他可以携带家眷之外,其余工人都是单身。也就是
这个原因,日,温尼泊第一个中国婴儿诞
生在他的家中,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身份,他用出生地
Winnipeg的谐音给长女取名Winnie,同时也没有忘记中
文名字-----马莲爱。
Winnie是个惹人喜爱的孩子,又出生在加拿大这样
一个相对富裕的华人家庭里,和远在中国的同龄人相
比,应该算是幸运儿。然而命运在她一岁半那年开始了
第一次转折,妈妈在生弟弟之后生病去世。三个孩子的
家庭缺了女主人,立刻大乱,马先生的老家随后便“
邮”了一个新娘过来救急。虽然夫妻二人在婚前从未见
过面,但家里老人的眼光是不会错的,这是一个善良能
干的女人。接下来的几年里,Winnie有了另外三个妹妹
和两个弟弟,一家十口,好不热闹。
当时在温尼泊,陆续又出现了几个中国家庭,所以
除了Winnie和年龄相近的两个弟弟之外,还有四个中国
女孩,平时在公立学校上课,周末一起参加家长在中国
城为他们筹办的中文学校,教一些简单的生字和粤语。
不知是由于生育频繁的原因,还是身体素质不好,继母
开始时常生病,到后来已经不能操持家务。八年级的时
候,父母决定让Winnie停学,14岁的她开始投入繁重的
家务劳动、照顾年幼的弟妹。这样枯燥的生活持续了十
穿越历史的人生
8岁的 Winnie
97岁的 Winnie
23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枫 华 焦 点
年之久,却并没有影
响她出落成一个性格
开朗、端庄娟秀的少
女。目前现存的温尼
泊历史资料片中,便
有Winnie在旧居前落
落大方的倩影,因为
她是全城第一个中国
流落异乡的爱情
越来越多的华人从战火纷飞的故土逃离到加拿大,
尽管要缴纳高额的人头税,但在他们看来,这里再苦再
累再受歧视,却不会受到炸弹和炮火的危胁。1921年1月
23日,又一个15岁的中国少年交了500加元人头税之后来
到温尼泊,在叔叔开的洗衣店里做工。登陆时,移民官
问过他的姓名之后,吕百唐(音)便成了Louie Paktong,从
此,中国姓氏更是前所未有地多出了一个奇怪的拼写(
姓和名顺序颠倒)。于是,少年用这全新的英文名开始
了全新的异国生活,也就是在这里,和Winnie相遇相知
相爱。就在他们热恋的时候,Winnie的命运开始出现第
二次转折,她不得不随同父母迁回中国。
1936年11月,父亲决定退休,离开工作了三十年的医
院厨房。不知是由于意思没有表达清楚,还是同事们热
情过头,医院在接到他的退休申请之后,举办了一个隆
重的Farewell Party,这意味着他们是在同马先生全家永
久告别。曾经的主厨立刻陷入矛盾之中。他的长子Roy
刚刚毕业于曼尼托巴大学医学院,是曼省第一个华人医
生,可是由于种族歧视,被剥夺了行医资格,只好转去
南京的一家医院担任主任手术医师。长子传来消息,中
国正逢日军侵略,战事迫在眉睫,最好暂时不要回来。
可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回国的话既已出口,再灰溜
溜地反悔岂不太没面子。于是决定,次子George接替他
到医院食堂工作,稍后再回中国,三子Francis考到美国
大学攻读工程师,其余家人一律回国。全家在温尼泊火
车站台上的合影,于Winnipeg Free Press上刊登出来的时
候,记者形容他们的心情是兴奋而激动的,因为满载着
朋友和同事赠送的礼物及祝福。然而,Winnie的脸上却
看不出丝毫笑容,她的初恋流落在这里,不知此生是否
还有缘再聚。
劫后余生的幸福生活
马先生一家乘火车到达温哥华后,又在海上漂泊了
近一个月,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中国。当时南京的马市
长是马先生的同乡,而且还沾亲,三十几年前出洋时,
就是他为自己提着行李在码头送行的,现在衣锦还乡,
自然要特殊照顾一下,一家人直接被迎到市长府住下。
后来在无锡华侨村选了一块地,马先生按照温尼泊旧居
的样子造了栋一模一样的二层洋房,总算安定下来。
战争终于还是来了,Winnie的命运出现第三次转
折,。1937年夏天,日军侵占邻村的时候,父亲领着一
家老小迅速乘难民车逃到南京,情急之下,继母将所有
的首饰和现金缝进一条被子,小心翼翼地带在身边。
当他们发现南京更危险的时候,便逃去香港,就在
他们离开南京一周之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惨
案。在香港,他们得到了暂时的安宁。马市长的太太,
开始为25岁的Winnie张罗婆家,按照门当户对的老规
矩,对象选在富商陈家,八个男孩中排行第六的少爷
Caven,是在法国巴黎学习建筑学和工程学的留洋学生,
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和英语, 留法之前曾任南京岭南大学
数学教授。双方父母一致认为,两个孩子都是西方生活
习惯,年龄相当、语言相通,当即就定下了这门再合适
不过的亲事。迫于现实和亲情,Winnie只得应承了“父
母之命、媒 妁之言”
的 中 国 规 矩。
婚 后 不 久 , 由
于丈夫要去 越 南 继
续深造,所 以Winnie
一同陪读, 定 居 在
Dalat。那里 山 清 水
秀、森林湖 泊 环 绕
四周,距西 贡很近,
是东南亚最 美 的 地
方 之 一 。 接 下 来 的
七年里,他们生了五个孩子,三女两男,女孩进入当地
的法语学校,男孩进入中文学校。一家人住在一栋独立
房屋内,有上下水、卫生间和洗澡盆,家务活有女佣帮
忙,孩子们有保姆照看,Winnie过上了轻松惬意的少奶
少女时期的Winnie
少妇时期的Winnie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24
奶生活。小巧玲珑的身材,剪裁合体的旗袍,着一双上
等牛皮高跟鞋,斜倚在汽车上矜持地微笑,看起来,灰
姑娘终于有了幸福的结局,然而外人哪里知道,多年来
Winnie内心深处从未停止过被失落的爱情所煎熬。
重返加拿大
机会来了,这次是Winnie自己操纵了命运的第四次
转折。1955年,越南战争即将爆发,很多华侨选择避到
香港,Winnie的众多兄弟姐妹早就定居在那里。其中做
医生的大哥家业殷实,在海边有一套公寓,陈氏姐弟随
同父母一起住在那里,继续学业。香港和加拿大一样,
是英属地,也就是说拥有加拿大国籍的人在香港同样受
到英国法律的保护,Winnie决定递交离婚申请。不管是
晴天霹雳也好,还是冰冻三尺也罢,丈夫试图劝说妻子
和孩子同他一起返回中国,但妻子只说一个字“No”,
无奈,他只好签字同意,离婚生效后只身前往中国,再
未出现在她的生活里,那段婚姻的痕迹便只剩下两个儿
子随父姓陈。
Winnie在选择了单身母亲生活的同时,也恢复了独
立自强的个性。随后,她为自己的五个孩子申请了加
拿大国籍。他们乘两周轮船,于日抵达旧金
山,再转乘两周火车,回到魂牵梦绕的温尼泊。在热
带生活惯了的孩子们从未见过雪,May Lee阿姨带他们
去救世军商店买回棉衣御寒,一家人暂时居住在朋友
Campbell先生家中。在孩子们兴奋不已的时候,如鱼得
水的Winnie丝毫没有被接踵而来的生活困难吓住,反
而快乐地迎了上去。这里没有亲人了,但是有孩子们
的“Louie叔叔”,没有舒适的生活了,可是有熟悉的环
境,没有丰富的饮食了,可是有亲切的空气……
此时,45岁的Winnie只有八年级文化,能找到的工
作就是到缝衣厂做工。她发现,每周收入仅25加元,连
一家六口的基本生活费都不够,怎么办?也许老天眷顾
这位坚强的妇人,也许这就是中国家庭的特点,父亲生
前在孩子们心目中一直以吝啬著称,到他的厨房帮忙从
来没有工钱的,然而父亲去世后,儿女们才知道,他在
温尼泊的银行里为每给孩子都单独设立了账户,每人都
得到七千加元的遗产,这在当时是绝对难以想象的数
目。凭着这笔遗产,一年后Winnie在LiptonStreet买了一
栋小楼,虽然靠燃煤取暖让两个男孩增加了不少家务,
但孩子们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在美国的Alice阿姨已经结
婚,经济条件比较好,暂时用不到属于她的那笔钱,于
是借给姐姐救急。就这样,她和孩子们度过了最初的艰
女人心中只要有爱,不论多大年纪都会是动人的。
回到温尼伯第二天,Winnipeg Free Press 大篇幅刊登了她
和孩子们的合影,这位阔别故乡二十年的华裔女性,以
穿着合体、光彩照人的面目回到大家的视线里,也回到
Louie Paktang的生活中。一直在洗衣店工作的他,虽然在
经济上的接济有限,可在生活方面的支持作用却是巨大
的,他全心全意地爱着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孩子
们父爱的空缺此时被填得满满当当。
每周五下了工,Winnie便乘公车去购买食物和杂七
杂八的家用,然后双手拎着两个大袋子步行1.5英里回到
家中。中餐、越餐、西餐,孩子们喜欢吃哪种她便做哪
样。周末,Louie会开上车,带着他们去看春天的郊外,
在草地上野餐、在湖边游泳、在沙滩上晒太阳。人到中
年的Winnie梦想成真,过着从未有过的充实、满足的生
活。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成人,去寻求各自的梦想了。终
于在日,57岁的灰姑娘和63岁的王子步入婚
礼殿堂,亲朋好友无不为这段来之不易、欲久弥香的爱
情而动容。Winnie成功地为自己进行了命运的第五次转
平静安逸的晚年
幸福的生活总是让人觉得短暂。除小儿子Alec一直
未婚之外,其余四姐弟都在几年之内拥有幸福家庭,
并让Winnie和Louie先后为13个孩子做了祖父母。这一
对完美恋人的婚姻生活,持续了21年,直到1990年5月
4日,Louie安详地闭上眼睛,走完他不平凡的84年人
生。Winnie不得不面对命运的第六次转折,独享晚年。
曾经拥用这样丰富的经历,享受过至善至美的爱
情,仅凭回忆生活,便足以让微笑常挂嘴角。Winnie
离开那栋温馨的小楼,独自搬去老年公寓,Alec住在不40岁的Winnie与5个孩子和第二任丈夫在温尼泊郊外
25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枫 华 焦 点
远处,每天都会过来照看一下母亲。19年来,她依旧时
髦,依旧愿意做别人的时装顾问,依旧写信并在上面给
朋友惊喜,依旧旅行并第一个在清早敲同行人的门,依
旧衷情于自己的小菜园,依旧喜欢吃园子里新鲜的水
果,依旧愿意将那些从前的趣事讲给孙儿辈们来听,依
旧把儿时的全家福挂在墙上,依旧像孩子一样地喜欢鲜
如果没有亲眼见到Winnie一道一道品尝美食,如果不
是和她拥抱时感觉到她骨子里的快乐,如果未能亲耳听
到她讲述的故事,我无法想象,一位97岁的老人,有着
怎样一种生活?除了听力稍有点迟缓现象之外,Winnie
的健康程度和六、七十岁的人没有太大区别。从某种
层面上说,Winnie是一个幸福的人,大悲大喜、大起大
落、大慈大爱,六次转折使她的人生日趋完美。她具有
加拿大人独立自主的个性,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的良淑
风范,既能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又对孩子寓教于养都
极为尽心。她的同辈只有现年95岁的同父异母弟弟Francis
还健在。Winnie的孩子们很为这对老人的长寿而自豪,
在两年前母亲95岁生日之际,曾经专门制作了画册,将
家族的历史和对母亲的敬仰与喜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又有哪个人会在听过温尼泊第一个华人婴儿的
传奇故事之后,会不为她祝福呢?她的执着,穿越了我
们的心,穿越了中国和加拿大,穿越了温尼泊华人百年
日,在曼尼托巴省省督府举
办的华埠百年庆祝晚宴上,省督Lawrence Allen夫妇
和温尼泊文化中心主席余岳兴先生一起祝贺Winnie
即将迎来的97岁生日,省长Gary Doer 紧握其手,
并与寿星家人合影,一起为她加油。近百名各界宾
客见证了Winnie灿烂的笑容。U
(除注明外图片提供:Winnie 及家人)
当二十迎来一百
温尼泊的大学里,有一群来自中国的年轻人,他们今
年二十出头;温尼泊的市中心,有一排中国人制造的铁
轨,它们今年一百多岁。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了一批又一
批,有的已经七十出头,有的沿着铁轨驶向了远方,他们
开创了历史;一百多岁的铁路于岁月
中眼望着自己的子孙离它而去,已经
不用再为它工作,它们还是静静的躺
着,充满了欣慰。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突然有一天意
识到了自己是温尼泊华人百年历史的
见证人,有点受宠若惊,又有点不知
所措。喜的是自己有幸可以在异国他
乡经历到华人定居百年的庆典,惊的
是出国至今才五年不到这一百年到底
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无从知晓。
年轻人们从父辈们的故事里受
到了深深地感动,在当地华人社团的支持下决定拍摄一部
本土记录片作为温尼泊华人百年的献礼。拍摄过程中采访
了很多位同学,虽说大部分都知道这次百年纪念的口号意
义,但十有八九很难道出作为温尼泊华人的一份子,这次
华人百年对自己究竟有哪些意义?记录片的拍摄继续进行
着,年轻人们有些感慨,先辈们的故事固然让我感动,但
回过头来我还是要上我的西方经济学,生活依然要按照原
先的轨道继续。一百年前的华人太可
怜了,我们现在的华人可都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是来
点喜庆的吧。年轻人们又别出心裁的提出了搞首届“温尼
泊中华小姐”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当地华人社团的支持。
“温城百年,百花争妍”的华裔小姐大赛也拉开了
序幕。年轻人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艾迪儿,干脆决定把一百
年以前华人先辈的故事以舞台剧的形式演出来,联系好场
地、合作单位之后,却陷入迷茫,
一百周年献礼的舞台剧要告诉观众
什么?观众们期盼什么?……
迷茫的年轻人们有幸见到了温
城侨领余岳兴医生。他们问道:“
余先生,我们为什么要举办温尼泊
华人百年庆典?” “为的是要记住
历史、展望未来。”余先生答道。
年轻人还没有明白:“可百年庆典
好像和我关系不大啊?”“今天的
人不值得庆 祝吗?”余先生微笑地
年轻人们恍然大悟。不管你是在参加选美,还是在接
受访问,也不管你在读书,还是在工作,你现在所做的一
切就是上一个温城华人百年的未来,也是下一个温城华人
百年的历史。一百年前的铁路华人从来没想过我们会为他
们自豪,一百年后的华人是否会为我们而感到自豪呢?温
尼泊的铁路记录了今天庆典,用来告诉后面的年轻人。
舞台剧剧照
程 曦春提供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26
采访人物:余岳兴
英文名Joseph Du,著名儿科医生、温尼泊文化
中心主席。1933年生于越南,幼年丧父,1954年就
读台湾国立大学医学院,1961到温尼泊留学后定居
于此,其中1965年至1967年就读美国华盛顿大学,
后在Winnipeg C linic工作,直至2003年退休。在温
尼泊居住已经46年,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入选《世界华人名录》之曼省华人领袖。
余岳兴,一个在曼省中文报章中出现率极高的名
字,多年来几乎所有大型的晚会、活动都会出现他的身
影。只要在Google上搜索他的名字,503条信息跃然而
出,人们对这样一个传奇性的人物,通过多篇各角度详
尽的报道,对他的履历、贡献、奋斗史已经如数家珍。
然而,褪下层层光环,我还是愿意把他还原为一位慈祥
可亲的老人。
和每一位有着美满异国婚姻的男人一样,他为之骄
傲的是日,迎娶了一位温婉贤淑的加拿大姑
娘,在今年结婚45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孩子们特意制
作了纪念册,里面满满地记载着多年来的幸福瞬间。
和每一位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膝下一子三女均事
业有成,从外形上看,爸爸妈妈的遗传基因清晰可见,
从聪明程度上看,混血儿的优点尽在其中。
和 每 一 位 宠 爱 隔 辈 人 的 爷 爷 一 样 , 提 起 九 个 孙
子、孙女就会令他笑眯了眼睛。由于自身的专业特长,
为每一位家族的新生儿检查身体健康,足以让他欣喜不
已。午后,揽着乖巧的孙儿们小憩,醒来,忍不住在他
们粉嫩的小脸上轻啄一下。虽然,在他们的身上已经看
不出太多的亚洲基
因,但是,在孩子
们的心目中,爷爷
永远都是华人,一
个兢兢业业地工作
在这片土地上、同
时热爱着自己的传
统文化、在加拿大
主流社会中占据重
要席位的华人。
如果说从一个移
民的角度来描述余
医生的话,他的生
活状态可以说是比
较有代表性的。那
么,温尼泊华埠百
年历史,他经历了
近一半时间,在他
眼里,中国城曾经
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
的事情呢?
--男女比例失调--
六十年代的温尼泊,华人很少,除老移民之外,大
部分是留学生,而且由于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留学的
以男生居多,以前的老华侨很多也是单身,我们这个群
体男多女少,所以我只好娶加拿大女孩喽。
--曾经的小吃店--
当时中国城只有几家杂货铺和中餐馆而已,一般买
中国东西都要从温哥华邮购。当时最愿意去的是一家叫
做“岭南”的小吃店,便宜实惠,但后来由于老板贪杯
误事、经营不善而倒闭,很可惜,他隔壁的“王氏餐
馆”也是留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文化中心成立幕后--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曼大农学院有一位从上海来
的教授叶祥馨,领着一些人开始筹办中国城,最初设想
要建成一个大型室内购物中心,将整个中国城全部包容
中国城解密
整理:海坤
的甜蜜记忆
摄影:陈萧旭
27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枫 华 焦 点
进去,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
体。可是这项规划涉及到一些老资
格的餐饮业主拆迁问题,不仅会影
响他们的固定客源,而且在建设过
程中生意上蒙受的损失也存在补偿
问题,商家内部有很多不同意见,
所以没能按照这项计划实施。现在
想来,如果当时计划成功,那中国
城将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后来虽
然有人出资建了一个规模小些的“
皇城”,但经营得并不理想,现在
仅剩下新华超市、林兰鲜肉店、宏
华阁等几个商家。
后来省政府计划用这块地建一
个监狱,但是继任省长不喜欢那
个位置,认为有安全隐患。于是
我就请一位从事建筑方面的
老同学,帮忙作了一份新的
规划,减少了很多不稳定因
素,借机递交上去之后,获
政府批准,文化中心这块用
地只象征性地收了一元钱。
文化中心本身的建设大概是
有两千万加元,主要是政府
投资和华人募捐筹款,这些
人的名字就篆刻在文化中心
- - 天 朝 大 厦 “ 折
檐”之谜--
有心人在文化中心的建
筑上不难发现,靠近荣华大
厦的右翼飞檐是折断的。由
于总体规划是包含不同文化
风格的,一期工程先完成了
荣华大厦,这是一个非赢利
性的住房机构,有自己独立
的管理层。在二期工程设计
的 时 候 当 然 建 筑 面 积 越 大
越好,以后组织活动会宽敞
些,但在文化中心主楼的建
设过程中,该楼管理层提出
右翼飞檐越过了主楼地基线,以各
种理由阻止施工正常进行。于是,
我们经委员会讨论决定,基于双方
分歧较大、无法合作,工程如期进
行,但右翼只好按照地基线位置切
齐,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也许,
这是一个历史的遗憾。
--华社有无“统一”希
在加拿大注册一个社团条件很
简单,只需五人以上、有自己的纲
领即可,由于社团太多,所以要自
负盈亏,政府已经很少给补贴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四十余家华
人社团也就不足为奇,各自为政,
我曾经尝试了很久,都没能够成功
地把大家组织到一起,背景各不相
同,关系可以很好,但合作起来有
一定困难。就拿我们目前的三家
中文学校来说,都有各自的教材、
教学方法和理念,生源相对也比较
稳定,所以想要在这个城市成立一
所“孔子学院”难度就会很大,当
然最主要的还是经费问题。
--难忘的1989年--
那一年对温尼泊的华人来讲,
发生了两件比较大的事件。一件是
温尼泊动物园得到四川省政府的支
持,有一对大熊猫过来展览,与市
民见面。这主要是基于成都与温尼
泊在八十年代初就结为姊妹城市,
还有我曾经代表曼省赠送了三对北
极熊,分别送至北京、成都和台
北,所以就尽快促使成都方面的代
表和中国使领馆负责人见面,把赠
送熊猫的事情定下来。5月1日,
我亲自从成都乘专机将这对国宝接
来,第二天各大报纸头版头条报
道,非常轰动、很受欢迎。
紧接着就发生了对很多人影响
都比较大的“六四”事件。当时本
地的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和华侨
等一百余人,从CBC新闻上看到发
自北京天安门的报道,震惊之余,
情绪也比较激动,于是自发地组织
了游行,路线是从省立法大厦到文
化中心,组织者在此发表了演说。
加拿大政府就此征求我的意见时,
我去渥太华同他们商量,政府同意
针对中国大陆来的这个群体临时开
放特殊政策,只要他们个人提出移
民申请,不问任何理由,尽快批
准,鉴于留学生的经济状况,政府
同时拨款,申请人可以免费体检。
就这样,我们协助政府比较平和地
处理了这个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
--华人移民增多是好事
人多力量大嘛。有一件事情,
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实我们大部分
移民都回不去了,这里就是我们的
家,我们需要在这里建立一些有力
量的组织。我真的很想要大家团结
起来,只有团结才会强大,希望中
国人对于政治也可以多一些关注,
这样我们华人群体才能真正强大,
在这个国家占据重要位置的同时,
大力宣扬中华文化,令子孙后代受
每个人眼中的中国城都会不
同,这和大家的年龄、阅历、
感情等因素有关。和余医生一
起的很多华人,都曾经看着一
张蓝图渐渐化作高楼大厦,矗
立在中国城,成为这个城市的
标志性建筑,其间一景一物都
会引发很多往事,一亭一壁都
渗透着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传承。曾经牺牲多少业余时
间,曾经寄托多少情感
就这样,在余医生的回忆中,
任由我们慢慢体会、回味。
(文中照片除注明外由 余岳 兴本
Winnipeg Sun 头版头条报导熊猫来
June /July 2009
www.fenghuavoice.com28
采访对象:
颜国华,越南华侨,毕业于香港
大学,1989年移民加拿大,定居温
尼泊已20年。现任皇家银行亚洲部
经理、前任曼省越缅寮华裔协会董
事长。曾组织举办多次社区大型活
动,历任民风节中国馆馆长、培英
中文学校校长、《越缅寮华报》负
责人,参与筹备并督促建成中侨大
很多新移民认识颜先生,是因为他
在银行的工作,很多老华侨熟悉国华,是因
为二十年来他从未间断为华社大小活动出
力,很多小朋友喜欢颜校长,是因为他可以
和自己一起开玩笑、练武术……
从他的笑容中,丝毫看不出辛酸和烦
恼,然而,他所了解的越缅寮华人历史以及
移民后的重重困难,从来没有让他感觉身上的重担变轻
过。也许年龄大一点的朋友曾经看过台湾著名导演许鞍
华的成名作《投奔怒海》,为林子祥和刘德华的真情演
出洒过一捧热泪,可是,在怒海中幸得余生的人们,他
们有着怎样的生活呢?现在,让我们随同颜先生一起揭
开历史的面纱。
◆何谓越缅寮
越南、老挝(亦称寮国)、柬埔寨,古时曾是中国
领地,那里聚集了大量的两广和福建居民,直到后来各
国独立,华侨们却一直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世代延续。
二十世纪,由于战乱和历史原因,他们背井离乡,但无
论总到哪里,都从未忘记自己是华人。特殊的成长环境
成就了一个特殊的人群,目前,世界各地都有越缅寮华
裔协会,尤其以北美居多。
◆曼省越缅寮华裔出现的时间
追溯历史,不得不提及著名的越南战争。1945年,
受苏联支持,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1955年,
受法国和美国支持,南越(越南共和国)成立,从1959
年开始越南经历了长达16年的战争,死亡三百八十万
人,这其中有多少华侨,难以统计。当时大部分华侨集
中在南越,由于经商有道,家底颇为丰厚,躲避战乱的
最佳途径,便是逃到难民集中营,经过各种国际组织的
帮助,远走他乡。
1975年,北越击败南越,战争虽然结束,但解放
后华侨的日子并不好过。当时,北美和欧洲很多国家接
受难民申请,纯粹从人权的角度去收容,加拿大政府在
难民营里经过核对和审查,扩大了征收名额。东南亚那
时很少有人知道加拿大,所以大多选择美国。但加拿大
人口较少,更欢迎大家庭一起移民,相对来说条件会宽
松一些,一旦选择别的国家可能就没有这些优先权了。
这样很多华侨在递交加拿大难民申请后,通过层层审
核,1978年底和1979年,开始陆续抵达曼省和加拿大其
他主要省份。
◆曾经的幸福时光
越战之前,仅在南越的一个普通城市就有大约200多
万华侨。当时华侨子弟都在双语学校学习,同时接受越
文、中文基础课教学,还要学习英文、法文。虽然政府
并不认同这种教法,在督学来学校检查工作的时候,校
方会提前通知学生把中文课本收起来,但大家还是很认
真、努力地去学。那时主要学习繁体字,后来有一部分
华侨去了厦门集美的华侨学校学习简体字,现在手写的
时候还是使用简体多一些,毕竟写起来比较快。
◆历经劫难的出逃
华侨们得到移民签证,并不意味着能顺利入境。想
要搭乘前往北美的航班,必须经水路穿过印度洋,到达
香港或马来西亚才可以。然而,就在移民家庭扶老携幼
登上逃生之船的时候,灾难才刚刚开始。且不说难以预
料的海难,也不说人为的欺骗,单就海上横行的海盗劫
匪便会令船毁人亡,千辛万苦积攒下的钱财皆被洗劫一
空。据说,有一条到达马来西亚的难民船,其间竟被抢
劫六次,到岸时能保住性命,已经不知该感谢谁了。所
以,华侨们一家十几口人分散世界各地,甚至只存活下
一、两人已是万幸。在这样的背景下,幸存者彼此相
见,哪有不亲如一家的道理?
◆来自教会的援助
加拿大当地人对于难民很友好,因为难民到这里来
29枫华之声 2009年 第3期
6月10日出版
枫 华 焦 点
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需要的担保人主要来自各教会,教会
再寻求相应的赞助商。担保人不仅要预付机票、接机、
安排难民的衣食住行,还要替他们找工作,解决生活困
难,而且一直照顾下去。加拿大政府当时提供了语言和
就业培训,但华侨们从小受到
的传统教育,便是“自尊、
自立”“受人滴水之恩当涌
泉相报”,所以大多都选择
直接就业,希望尽快打工赚
钱 , 偿 还 担 保 人 预 付 的 款
项。由于没有英语基础,缺
乏专业技能,他们只能选择
餐馆、工厂,做一些基础工
作,而且一做就是很多年。
◆共建中国城
中国人有个习惯,不论
走到哪里,都会延续自己的
餐饮习惯,想方设法找到能
够做出家乡风味的食材。于
是,1983年前后,中国城里渐渐出现了供应东南亚蔬
菜、水果、调料的华人超市,人们也接受了鱼露、春
卷、香茅、九层塔,甚至三色冰里的绿色果冻都是正宗
的味道,这些越来越普及的食品主要来自越缅寮原产地
或美国的生产基地。中国城也由于这些商家的出现,日
益兴盛起来。
◆越缅寮中国馆的缘由
曼省越缅寮华裔协会成立于1983年,差不多与文
化中心同期。刚开始,政府倡导民风节时,中国馆是大
家一齐承办的,但是可能因为彼此的传统和习惯还是有
所不同,所以合作得比较辛苦。后来经过协商,分开承
办,大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去展示中国的传统文
化,效果也不错。
◆华社即将面临的潜在问题
在协会成立之初,我们就建立了培英学校和《越缅
寮华报》,但是如何保持传统,同时还要与科技发展的
速度相结合成为问题。我们学习繁体字,也学习汉语拼
音,学习书法,也学习电脑,学习成
语故事,也学习散文诗歌。我们尽
量让自己和家人的国语越说越好,
可是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会是怎样
呢?这部分孩子们平时在家里说粤
语、在学校说英语,只在每周六上
午有两小时说国语,想要学得很好
确实比较困难。还有一个大问题,
就是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华裔孤单
老人需要照顾,他们语言不同、行
动不便,应该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零基础英语自学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