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恐惧心理恐惧症怎么治疗,你知道该怎么做吗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 技术支持
微信扫码关注
更多登录方式&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282;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285;ct=pu=4c451ece10ff899d0001;/?\"&&\/SCR"+"IPT&");&/SCRIPT&
关注孩子们的恐惧心理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284;ct=pu=4c451ece10ff899d0001;/?\"&&\/SCR"+"IPT&");&/SCRIPT&
  一份调查资料表明:正常儿童中,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40%左右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则有7种以上的害怕。怕,已经成了现代孩子的一种心理疾患。  孩子的&怕&有三种类型:  自然恐惧 如怕打雷、怕鞭炮声;怕影子、怕黑;怕动物。  社会恐惧 如怕上学、怕考试、怕被批评;怕独自在家、怕独自睡觉;怕坏人、怕走丢、怕警察。  社交恐惧 如怕说话、怕陌生人。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怕&及其对策:  0~1岁 对具体的刺激产生恐惧,比如噪声。这个时期婴儿听觉较为敏感。  对策: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安抚,避免强化噪音。  1~2岁 与抚育者分离产生恐惧,孩子对带养人的依赖性非常强,应尝试逐步分离。  对策:保证在许诺的时间回来,以减轻孩子的不安全感。  2~6岁 对想象出来的东西或未知情况下的预想产生恐惧,比如强盗、黑暗等。4岁时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这个时期孩子有了独立意识,也丰富起来,但又缺乏足够的认知。  对策:父母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尽量陪伴孩子,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6~12岁 对学校、抢劫、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等产生恐惧,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并由于父母对学习的过分关注而出现对成绩的焦虑。  对策:父母可在行动上缓解孩子的恐惧,认真倾听孩子的害怕,保护孩子。  &  &
| 20人有用 | 2119人有用 | 2人回答 | 8人回答 | 1人回复 | 0人回复
| 22人有用 | 12人有用 | 7人有用 | 7人有用 | 26人有用 | 13人有用
| 1人回答 | 1人回答 | 8人回答 | 3人回答 | 0人回答 | 1人回答 | 5人回答
| 5人回复 | 1人回复 | 5人回复 | 0人回复 | 9人回复 | 2人回复 | 19人回复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宝宝出生的前一年最困扰妈妈们的问题是虾米?永远睡不够?一直在...
喜欢被人宠溺地叫着"傻丫头"。因为傻丫头,招人疼。就像这个叫Aries的小姑娘一样。
过敏,是指人体接触到本来对人体无害的物质(食物或空气的过敏原),导致人体产生一些化学物质,而引发不寻常的免疫性炎症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这种反应称为过敏。
在对待老公找小三一事,日本女人的所作所为让中国女人无法理解。是什么原因让日本女人对男人找小三视而不见呢?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288;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582;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第四章&关注孩子思想、心理、精神、情绪每一秒
第四章& 关注孩子思想、心理、精神、情绪每一秒
心理学与安全
许多人一提到这学那学,心里就有负担,有畏难情绪,以为很深奥、不容易理解,让人望而却步。其实,除了一些科学类需要基础的数理化等学术,一般人看不懂外,其余的像管理、交际、心理等学科,若大家有看不懂的,则是作者有故弄玄虚之嫌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来自于教育,教育就是为了更好、更安全地生活,教育就是为了生活服务的。
关于书中的一切,您都可以试一试。
心理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心理学就是要让扫大街的人都能听懂”,心理学其实很简单,只一句话“心理学就是情绪管理学”,再详细点说,就是当孩子与各种人打交道时,处理各种事物时,即为人处世的应变能力与交际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揣摩对手心理顺利与否、能力如何;处理事物愉快与否、能力如何。让孩子有充足的把握,挫折也怕他,不敢遇到他,因为所有的挫折他都能非常从容、信心十足的化解,仍能有使自己保持愉快情绪的能力与实力。因为孩子从小就已经明白自己该选择、该拥有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如何做到。
知己知彼,不了解自己,如何了解别人。其实人的心理都一样,差不多,让孩子先观察、体验、解说、明白自己的心理,通过与别人的不断交流与沟通,自然就学会明白别人的心理,就这么简单。
我们知道“肌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的适应性”是现代健康新标准,让肌体痛苦的、不舒服的、不安全的是病;同理,让心里感到痛苦的、不舒服的、不安全的同样也是病、是不健康。或者说健康就是安全,安全就是健康。所以一切违反道德与法律的意识与行为都是不安全的,都是需要心理医生帮助的,学心理就是为了安全。
习惯就是每一个连续的、不断的瞬间,善良、正直、勇敢、坚强等正面力量形成习惯后,就要持之以恒,善恶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有没有道德之分,所以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只是在为不道德的人打圆场;“恶语一句三日寒”,大街上互不相识因一点小摩擦而一句话就能解决却酿成案件的有之,即使要走进法庭,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最终也是要调解、要和谐、不能留隐患的,更何况平时与周围熟人相处了,“朋友千个不多,冤家半个不可”,别说想要取得大的成功了,就是你作为普通人,办事不一定通过谁,也不一定谁就让你通不过了,“世事难料”。要想德高望重、要想事事顺心、时时开心,首先就是要有道德,然后要有能力与实力,要有事事、时时、处处为别人设身处地的爱心、热心、责任心、宽容之心,才能在这个有人肉搜索的时代,不像有些人那样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因为既然有这回事,它就有可能在任何人身上发生,谁也避免不了,也可以说是个人,不论他是谁,都害怕,怎么办,只有勇敢的接受这个现实,我知错就改,从此再无不道德,我不再害怕人肉搜索了,终于让那些不道德的人尝到滋味了,欢迎大家人肉搜索我,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更纯净。自由是需要安全与约束的,你对自己安全与约束的能力有多大,你头顶自由的天空就有多大。
我们这一章的任务是,如何把孩子培养成{自己的}心理医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让孩子注意、观察、了解自己,进而了解别人,以至于更好地适应社会,有益于社会,最终改变社会。
首先,保护孩子的健康与安全,是每个家长的基本职责,也是成功育儿的根本保证,家长必须努力做到事先预防、防患于未然,但有时无论我们怎样注意,孩子仍然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因为生活本身充满了危机与挑战,我们无法指望孩子的成长一帆风顺,尽管我们希望如此,所以要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我们应该教给孩子自己掌握和抵御各种危险的本领,但在孩子思想、精神、道德方面,这些关乎孩子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家长更是不能忽视,它关系到孩子能不能走得更远,能不能取得绝对的、安全的、彻底的、永远的成功。
家长要及时准确地发现孩子的安全问题,既不能指鹿为马误导孩子,也不能偷工减料、拔苗助长,也不能疏忽大意,让爱心打折,万一遇到问题,父母必须科学适度地进行指导处理,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家长要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负起责任,在平时教育孩子时,家长能起到“监、护人”的作用吗?监护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吗?爱心有有效期吗?关注孩子每一秒了吗?防患于未然了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了吗?社会上的一切不良现象、丑恶现象,如:少年犯、走私、毒品、贪腐等,都是安全问题,是心理安全方面先出了问题,它是因、它是源。一切从教育入手、从习惯开始,让孩子做到“十全十美”、“精神高度文明”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从而在源头上遏制了社会上的各种犯罪。
本章主要谈论了家庭对孩子、对个人、以及每个人对自己的教育(家长与孩子一起快乐成长),以此改变人们的一切观念,“改变社会,从改变自我做起”,如果每个人都是纯粹的、高尚的、有道德的、绝对安全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纯粹的、高尚的、有道德的、绝对安全的,“未来已经到来”,“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手中”。
一 孩子肌体的安全是基础
100、“看”孩子
传统意义上的“看”孩子,就是看着、保护着孩子肌体、生理的安全与健康,别的不太重要,“等”孩子长大了,他“自然”都会的。但仅仅是这个层面上的“看”孩子,也是“不容易”的,许多失败的事故,惨痛的教训足以说明:“小心无大错,麻痹出事故。”父母没有把家长当做毕生的光荣职业,没有把“看”孩子当成为家庭、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伟大事业来做,而仅仅是“养儿为防老”,把“看”孩子当做甜蜜的负担。
孩子像唐僧一样是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取经的,可以说是步步有难、处处有险,父母就像孙悟空等几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徒弟一样,重要的是起保护作用,所以“步步”、“处处”都要操到心。孩子像白纸一样纯洁、纯净、可塑性强,要想让孩子修成正果、取得绝对的、安全的、永远的成功,是父母的爱心、责任与梦想。
很多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对孩子来说都可能具有危险,且不说火呀、刀呀、电呀等等很容易理解的危险物,就是塑料袋、茶杯、衣服上的扣子、床上的被子就都曾要过婴儿的命,甚至连专为宝宝制作的糖果不小心也会造成意外伤害,如果我们从发现危险的角度去审视孩子的生活,说孩子每一天都是在危险中度过的,或许也不算过分。
婴幼儿的每一天都可能面临新的危险,把一个稚嫩的小生命培养成人是多么不容易呀!所以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希望每对父母都要把“看”孩子当做一项重要的事业来对待,说它重要也就是要时时刻刻从心理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养儿育女的过程表面上都是些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吃喝拉撒游戏交流沟通哪一件都不会惊天动地,但,如果我们能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当然也就能真的培养出一个健康聪明幸福的人,甚至是一个造福于国家、民族、世界的伟人。
让孩子远离危险
&&&&“你怎么那么懒!?”有些不负责任的父母会以此为借口训斥孩子,究其原因,现状都是这些不负责任的父母一手造成的。这些父母既然明明知道懒的后果、懒的不对,那么在第一次孩子懒时,父母是怎样处理的,孩子又是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养成习惯的呢?
会走的孩子非常好动,好奇心很强,常常给父母制造麻烦。他们是一个永不知疲倦的“勇敢”的探索者,他们对一切感兴趣的东西都想去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用嘴尝一尝,而且对于孩子来讲,世界上到处都是有趣的新鲜事物。父母往往是从肌体安全考虑,对孩子提出种种限制,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许动,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可取的,虽然孩子在肌体上安全了,但却也限制了孩子的思想与灵魂,畏首畏尾,这不敢那不敢,应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渐渐告诉孩子各种危险的原因所在。
比如:刚倒的开水,告诉孩子上面冒着热气,不能动,而且拿过孩子的手迅速轻触一下茶杯,让孩子体验烫的感觉,经过反复训练,孩子就明白,为什么不能动它了,但,绝不能因此而把冒着热气的茶杯放在孩子能接触到的地方,比如小茶几、小桌子上,因为孩子玩起来就顾不到这些了,很有碰翻的可能。
父母应全面了解幼儿当时所处的环境,做到患于未然,消除一切事故隐患,专心教孩子学知识,把不该动的都放起来,而不是限制孩子的防自由,若孩子拿到了不该拿的,比如危险物品,这绝对是看孩子的失察、失职,这时,一定要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另一个可玩的物品去换。
102、遭遇挫折
挫折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一种内在的自信与乐观。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小不间断的遭遇困难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获得幸福的能力。
人人都知道唐僧取经不容易,但作为平常如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只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生活中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几乎是伴着挫折成长的。让孩子遭遇挫折,绝不等于坐视不管,而是通过挫折进行教育,让孩子有练习保护自己的机会,学习解决挫折,增长生存的本领。
在家长和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的同时,要充分估计到各种伤害、不安全,这样那样的不安全就是挫折。在精神集中的情况下,这些伤害跟技术成反比,所以要减小伤害,就要多练习某一动作,提高技术含量,提高抗挫折能力。
比如,孩子一岁会走路之前,父母就经常和孩子玩“摔倒”的游戏,规则是头部不准碰到东西,通过各种各样、前后左右的“摔倒”,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勇敢精神。
肌体上的伤害,一般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的,只要父母足够重视,应该可以避免。而孩子心理上的挫折、不愉快,家长更应该避免,家长要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做好孩子健康安全的保护神,时刻看好孩子。
二 不要误解挫折
怎样理解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就是让幼儿在体验困苦等的不愉快情绪时,学着慢慢解决问题,化解不愉快,慢慢提升幼儿恢复愉快情绪的速度,进而在面对任何挫折时,都能勇敢坚强,都能拥有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
要理解挫折教育,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挫折,挫折就是事情进行的不顺利,也指让人身心不愉快或对人的身心造成危险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关于肌体的,上面已简单说过。但人们一般把心理挫折简称为挫折,也就是说,挫折就是心理挫折,是心情不愉快。
志愿、忐忑、忘、忌、忍、态、忠、念、忿、思想、恶、悲、急、怒、虑、恩、恋、恕等这些字词,说明人们很早就知道思想情绪和心脏的密切关系。大家都有见到心仪的、思念的人时的体会,第一感觉就是心脏的跳动不一样;大家也都有这样的常识,心脏病人不能情绪激动,不能受刺激;大家还有这样的常识,气大伤身,这个气就是不愉快的坏情绪,等等。这一切说明,好的、愉快的情绪是健康的,能让身体安全的,而且心情愉快也是人们生活的目的,相反,坏的、不愉快的情绪是令身体不安全的,是需要纠正或抛弃的。
挫折教育就是把挫折当靶子打倒它,首先要找到问题、挫折,瞄准问题、挫折,锁定目标,集中精力对付挫折,思考制服挫折的种种良策,然后就是采取行动,向目标射击,一直到打倒目标,战胜挫折。
自古,靶子就是为了生存、防身、防守反击而设立的,靶子就是用来让你击败的,同样,你要这样想:挫折就是为了让你战胜而存在的,没有战胜不了的挫折,所以挫折教育就是靶向教育,就是战胜挫折的教育,就是控制、驾驭不安全,把不安全转化为安全;同时,还要知道“大意失荆州”,掉以轻心同样会让安全失利,安全与否不是绝对的,它是个变数,要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哲学思想,让孩子学会在挫折、失败中寻找光明、希望,学会用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看待一切挫折与问题。总之,胜不骄败不馁,在任何时候都要严阵以待,时刻准备好迎接挫折、迎接挑战。
坚决不能让孩子有这也苦那也苦的想法,那样对孩子的生活与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只能让孩子热爱生活,爱的越多,爱的能力越强,幸福指数就越高。我们知道“生活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幸福”,而幸福是没有衡量标准的,幸福就是一种心情,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目的就有了,挫折教育同样是通过挫折进行教育,让孩子能勇敢地正视挫折,并能保持拥有愉快乐观的情绪心态,提高幸福指数。
哭闹的误区
在早期教育中,家长不是要制止孩子发泄各种坏情绪,而是要训练孩子体会各种情绪,比如喜欢、高兴、满足等各种愉快的良好情绪,发怒、悲哀、惊恐、憎恶等不愉快的坏情绪,以及无聊、闲逛、闲聊、无所事事、不温不火等各种生存状态下的各种情绪,因为世上万物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对孩子以后选择他的人生道路很有帮助。要想拥有好情绪到永远、拥有幸福到永远,就要有拥有这些的能力与实力。
当幼儿心情愉快时,在第一时间给他讲述他的心情、表情、表现及原因,在孩子心情不愉快时,在孩子无聊时,在孩子做一切事时,同样在第一时间教育,孩子总有一天会学会描述自己心情的。这些既训练了孩子的口才,也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观察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及思维理解能力等各项智力指标。
常言道“小孩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婴幼儿的情绪变化快,一遇到外界刺激立即做出反应。父母除了无微不至的观察孩子,根据日常生活现象进行随时现场教学外,还应该有意识安排一些这类的游戏内容,让孩子体验百味人生,懂得什么是需要的。
比如孩子的哭闹,家长不但不能制止,而且还要制造这种游戏,让孩子学习。这不只是让孩子反复体验,认清自己的各种情绪、学习讲述,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各种引起哭闹的问题,绝不是让孩子养成以哭闹要挟家长、达到某种目的的坏习惯,若以此达到不学习的目的,这显然是不对的。但仅仅让他哭闹、遭遇悲伤,而不知如何战胜悲伤,这也不是挫折教育,这都是误区行为。
但孩子有哭闹的习惯,绝对是父母的责任,父母进入了误区。无谓的哭闹浪费时间,影响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是一种惰性,但有时更是事故的隐藏,能酿成大祸,虽说是万不抽一,但许多事故都是在这样的侥幸心理下发生的,“事故有隐患,万一是必然。”侥幸万万要不得。
在婴儿的襁褓期,就要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让孩子保持心情愉快,哭声就是命令、就是情况,如果把吃喝拉撒都照顾到了,他还哭,那就看孩子是不是无聊了,需要父母的关爱了,若这些都照顾到了,他还哭,那就有可能是身体不舒服了或生病了,就应该去咨询医生了。从小就不要让孩子养成利用哭闹打发时间的习惯,孩子即使再大一点会说了,但心智、认识、语言等一系列还没有发育完善,不能诉说苦衷,也是只能用哭声来表示,家长一定要注意重视,所以不要有“狼来了”的习惯。
这里就有一个真实的事故。一个两岁多的幼儿玩耍时不小心把手砸伤了,到门诊部处理包扎了伤口,回到家他还不停地哭,父母想办法哄他,可没过一会儿他又哭着说疼,这就是平时无事爱哭闹的结果,如果孩子每次哭闹准有情况,父母一定能及时到医院复诊,悲剧就不会发生。但是由于孩子有哭闹的习惯,家长以为又是“狼来了”,所以几经周折反复,家长变得不耐烦了:“哭、哭、哭,就你好哭,告诉你多少次了不让拉抽屉,这下可好了,看你下次还敢不敢……”晚上妈妈听着孩子的哭声怎么也睡不着,心里不踏实,就开灯来到孩子的小床边,一看,只见孩子轻声呻吟着、脸色发青、时不时微微颤抖,再仔细看时,却见手指已经黑紫!家长急忙带着孩子从乡卫生院、县医院,再跑到北京,结果却是因为延误了时间,孩子的两个手指已经坏死。
“父母是孩子的命运”,明明是父母教育的过错,悲惨的结果却是孩子在承担。
105、融会才能贯通
有的父母认为把握分寸是一个问题:既不能让孩子在因为困难太大时而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又不能过早更多的对孩子盲目的加以帮助,从而使孩子养成一种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影响发展。
虽然所有的教育项目都是越早越好,但问题的关键不在时间的早晚、困难的大小等分寸的问题上,而是基本原则、大方向的问题,即方法与目的的问题。哪个人是生而知之?哪个人不是学而知之?孩子头脑中的一切都是学来的,包括如何学习知识、如何处理问题、如何解决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现实情况。父母如果为了锻炼孩子,开始就让孩子自己悟这悟那,这是不科学的,他又是如何悟的?如何学会悟的?这是在浪费孩子的大好年华,应该帮助孩子快速走出摸索期,让他快速走向正规,迅速成长起来。这个和有的父母担心受过早期教育的幼儿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是一个道理、心理。本书开篇就说:“只有人的终年是无法预测的。”
孩子的乐观、自信心来自哪里,来自于家长的实力;孩子在遭遇挫折时、遭遇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家长;人在遭遇挫折、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谁才是可信赖的,谁才是真心对我的,我该怎么办?人在创业时,首先考虑的也是,我该选择什么样的人。道德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腾飞的翅膀。
“信任是走进对方心灵的桥梁”,“信任,就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当你获得信任时,你就能够影响别人,帮助别人发挥他们的潜能。”父母抱婴儿,是父母在某一段的任务,同样,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与依赖,是孩子把信心与胆量嫁接在、寄托在父母身上的表现,也是成长的需要。依赖是信任的早期效果,都是为了父母的教育能够更好的实施与推进,但它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能独立、能高飞。
信任是相互的,是父母与孩子走进对方心灵的桥梁。唐僧还老是怀疑孙悟空呢,虽然人们在批评唐僧,说他是非颠倒、人妖不分,我却觉得唐僧的一切决定了他对悟空的怀疑,是合情合理的,是值得发扬的。如果父母真爱孩子,就不要禁锢孩子的思想,不要让孩子绝对信任父母的一切。这个道理和读书的道理是一样的,“圣人也有三分错”、“宁信书,不如无书。”与人打交道是,口说无凭的事无法让人信任,也让人无可奈何,即使是白纸黑字的书,也是众说纷纭,有时也让人摸不着头脑。怀疑父母,怀疑一切,也是孩子勇敢与智慧的表现,就是让孩子利用自己的知识、经历等进行调查研究,最终还父母清白、事实真相,若父母只是能力问题而不是态度问题,只要父母是真心为了孩子好,就要有“时间能证明一切”、“真金不怕火炼”的决心与勇气,这也是正确的育子之路,让孩子少了盲目,多了警惕,多了思考。让孩子走在前面闯,也把孩子挡在身后教,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父母要尽量早地给予孩子各种能力,让孩子有父母像超人般无所不能的想法(其实只是在当时比孩子强罢了,虽然对孩子的心理有帮助,但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因为孩子的依赖心理,而感到父母是值得依靠,可以依靠的,从而增加孩子的自信与乐观,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所以孩子对父母信任、依赖并没有错,但父母进入误区,让孩子遇事不问为什么,凡事不动脑筋,不求甚解,以至于养成依赖父母的坏习惯,这绝对是父母教育的错。父母不会成为孩子随身携带一辈子的物品,能为孩子服务一辈子的,只有那个被父母培养教育的大脑、思维与灵魂,是不可估计的,是谁也夺不走的。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天灾人祸,即使身无分文,孤身一人,孩子也能一切从头再来,一切东山再起。
这些父母不知道:解决某一具体问题,通过暂时挫折,固然重要,但,解决办法是如何想到的、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解决,父母的思路、解题步骤,等这些思维意识更应该教给孩子。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会少,重要的是训练孩子如何独立思考,有勇于面对任何困难与挑战的决心、信心、能力与实力,有勇敢的好习惯。
孩子会说话了,那是因为听了大量的话;孩子懂读书了,那是因为读了大量的书;孩子会写作文了,那是因为听老师讲解、自己反复背诵积累的许多文章。而且,我们都知道“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不留意观察、不刻意记忆,心中没有千姿百态的竹子,郑板桥画什么,这些道理说明,人表现出来的都是心中有数的东西,就是深刻于脑中的记忆的结果。
种子种下后,只要管理得当,将来就会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样,没有粮食何谈酝酿,所以大量传授给孩子各种知识,充分发挥孩子全盘吸收的海绵式记忆特长,父母的教育如全部都堆存在记忆深处的粮食,在慢慢地发酵酝酿,终会被孩子充分运用,制成美味可口的佳酿、甘露。
常说的“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但还有“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未来是属于后生的,美好的明天需要他们自己亲手去创造。山窝里还飞出金凤凰呢,父母没有文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而孩子成功成名成为科学家的有之。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是:如果父母只有一碗水,那就把它当做燎原的星火。比如农村的压井,你虽然只是一碗水,但没有你绝对不行,你的名字是引水,你就是孩子在这世上的先行,孩子的出生就是你汇报的开始。你也是你唐僧孩子取经的西天。“百年树人”、“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你脑中的所有,就是你孩子的原始积累,你就是孩子成功的“巨人的肩膀”,让孩子少走弯路、少踩空,多些经验、多些教训;你的人生就是一部现实版的教科书,要让孩子读懂并接受,小小的一个孩子就能和你这个成年人水平不相上下、旗鼓相当,孩子的起点会更高,这就是社会为什么会进步,“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是孩子的成长基础,在给孩子打基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好学习的好习惯,等孩子有了学习的乐趣,就犹如打开源源不绝的地下宝藏,他会有更好的发展、更大的成就。
所以教育时,只要路线、目的是正确的,父母就要尽量早的倾其所有,让孩子反复学习,直至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代沟是不负责任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有家长跟不上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他们不懂什么明星与网络,特别是农村的父母,由于知识水平、资讯信息的限制及生活工作的压力,对这些无暇顾及,知之甚少,但,这绝不是和孩子不能沟通的理由,更不能因此放任孩子,任其自己自由发展,不管、不顾、不问。
孩子的思想、意识、心理等精神生活,是父母时刻要关注的,对社会各种现状的观察与思考,对国内国际形势的理解与分享,这些瞬息万变的现实,都是每日必修课。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习惯的形成虽然很重要,不是一旦形成就会像人的肤色一样不可更改、牢不可破,父母是如何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就要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让这个好习惯永远好下去,任何麻痹大意、掉以轻心,都会让父母功亏一篑、前功尽弃的。监、护不是父母某一时期的任务,它不会下岗,爱心也没有失效期、没有断档期、不会打折,孩子对父母有无限的信任,也怕父母担心自己,他不会选择和父母不交心的,信任是一剂通心的良药,有了这些连续的、不间断的交心与交流,可以说有了爱心、真心、恒心、责任心与信任,怎么可能产生代沟?
一般所说的“追星”是指迷恋娱乐明星。娱乐一词说明这些明星是以让大家快乐高兴为目的的,“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更幸福地活着。”他们就是为了人们更好更幸福而服务的,是以娱乐大家为职业的,明星一词说明他们受大家欢迎的程度,说明大家对他们付出的认可,对他们成就的赞扬。
对于明星的成就,你可以喜欢、赞扬、欣赏,但不能迷失自己,盲无目的。有个小品,名字我记不得了,但内容就是在批评盲目追星。有些人追星,和沉迷于网吧等一些不良习惯差不多,有点过分。
你可以赞赏、崇拜他人及其成就,人家做的就是好,一般人做不到,事实摆在那儿,这是非常客观的,并不带任何自我挫败的因素。然而,如果你在抬高别人的同时,贬低自己,就是自我否定,这就构成了一个误区。
马克思有一句最喜欢的格言:“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无不具有。”
要记住,你所崇拜的每一个对象都是人,都是同你一样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们每天同你一样做着各种事情,他们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吃喝拉撒睡,早晨起床同样要刷牙洗脸。
在生活中,你所崇拜的伟大人物并不会使你本身价值有所提高,看看那些政治家、演员、运动员、歌星,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仅仅是因为他们努力学习与工作,并颇有作为,如果你愿意,你也一样。
别人能做的事,你也一定能做到,你可根据自己的选择,实现你的任何目标,牢牢记住这一点,当你陷入惰性,迷失自己时,提醒自己一下:
“我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结果?”
“我从中得到的与失去的都有什么?”
“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
明星应该利用明星效应,发挥更大的榜样作用,就是利用明星的影响力进行教育,励志大家,而不仅仅只是娱乐大家。各种追星组织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般对待组织成员,重要的是要有行动、有效果,要兼顾大家特别是未成年人追星与健康成长,制定各种激励措施,让追星理智化,携手大家走出误区,走向成功,这样的明星才会让家长放心,更受人们的支持与欢迎。这就是明星爱心的具体表现,对社会的伟大贡献,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
有些身体有残疾的明星,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说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成功源于自己的努力,源于自己好的正确的健康的心态。他们可以组织演讲或讨论等各种文化活动,题目有很多:“你是怎样运用时间的?”,“你同样会成功”,“努力就有可能”,“你看到自己心理的残疾了吗?”,“你是如何为自己当心理医生的?”……
我们提出“他能这样做,我也可以这样做”的论点,是针对好的榜样而言的,如果你用这句话解释自己沉迷网吧与电视,或他对我有不友好的态度,我也要对他怎样怎样的报复心理与行为,那都是不安全的误区行为,你应该用你的正能量去影响改变他。你周围的环境就是你的命,若那是个好环境,自是不必说了,你有好命;若那是个不太好的环境,那就要看你有没有那个能力与实力去影响改变它了,若你只想做一个普通人,只要你凡事能坚守道德、问心无愧,做个洁身自爱的人,也未尝不可。
“代沟”就是孩子不听父母的话、不信任父母,“代沟”一词说明了:孩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会像发肤一样不可更改,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孩子安全与否、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快乐与否,孩子的每一秒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孩子的能力与实力都是父母说教的结果。父母的爱心不间断,与孩子的沟通不间断,怎么可能会出现代沟?
谁能说“代沟”不是父母教育的错,其中不乏父母怕孩子长大后“人云亦云”,而刻意而为之的,岂不知,让孩子有主见,有的是办法,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件小事中,锻炼孩子的决策能力。
三 我们都是主人翁
“天下为公”是美德
人类一切努力的结果都是使生活得更美好,我们所有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吸收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们还应该让孩子在努力完善自我的同时,适应环境与社会,培养孩子主人翁思想,并教育孩子关注世界局势的发展动态,有“天下为公”的豪情与胸怀。
“天下为公”的最好解释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很早时,就是读书人的奋斗目标,但那时是空有满腔爱国情,却不被统治者重用,或者遭罢官、被流放、下大狱的也不少,他们苦于报国无门,郁郁终生,因为对他们来说,报国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仕途,更何况无书可读的普通老百姓,那时候,正如亨利&菠罗所说:“大多数人,在沉默的绝望下生活。”
文明积累的今天,人人都平等了,父母不要再把腐朽、没落的陈旧观念延续给下一代,说什么“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莫谈国事”、“不要过问政治”、“这不是你要操的心”、“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想过读书是为了什么吗?什么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我们的传承文化里,还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胸怀世界、天下为公的人才。
说到现在,父母不再质疑,自己的孩子的命运了吧,你给孩子多少,他就接受多少;你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你把他从小就当主人翁培养、教育,他就是主人翁,他就有主人翁的境界、思想、意识、责任、能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孩子的历史使命与光荣职责,因为主人翁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智慧、能力、实力,更是一种美丽的道德,是博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同时,也在为别人工作着,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那个别人;所有的别人同时也在为你工作着。让孩子知道,心中有爱,有能够帮助到别人的能力与实力,有被需要的魅力,才会幸福,要时时教育孩子热爱全人类,他所学的一切知识来源于他人,让孩子学会怀着感激过日子,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回报整个世界,让自己、让人人都生活得更美好。
培养孩子主人翁的习惯与思想,同样源于生活中的点滴。
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个性
“乐、观”是一种性格,乐观的人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遇到怎样的挫折,都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一切都是能够把握的,能看到事物积极向上的一面,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们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赏心悦目,心向神往,很有说服力,具有满满的正能量。
“乐、观”就是用“快乐、愉快”的心情、情绪“观”世界,乐观的训练也是在每一件事情上培养愉快情绪的习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解决造成孩子不愉快困扰孩子的各种问题,要让孩子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拥有学会慢慢解决问题、慢慢提升恢复愉快情绪的速度的能力,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适应力,从而有保持愉快情绪的习惯与实力
一个有魅力的人就是一个自信、乐观的人,孩子的自信心、乐观精神来自哪里,来自父母的能力。孩子就好比没本事的取经的唐僧,父母好比法力无边的徒弟,孩子的出生就好比唐僧取经的开始,一切取决于唐僧孩子的执着、有道德的底线,一切取决于父母徒弟的法力无边的用心呵护,父母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
要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有幽默感、有乐观主义,就要让孩子有一个个快乐的现在。
“三十以前看父敬子,三十以后看子敬父”“三十而立”,当父母三十而立时,就是孩子有自信心、有本事时。当父母老了,没有用时,孩子有本事了,就是父母有本事,照样受人尊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起跑线”,“XX的第XX代孙”,就是百年树人,就是孩子成功的高起跑线。但,对于平庸如吾辈的平凡人来说,对于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来说,起跑线就只有是我们自己——家长。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要让孩子从每件事上学到很多技巧与知识,学会独立思考与生活,学的会怎样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虽然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关怀备至,经常提醒孩子要注意保暖,小心着凉,生病了很难受,影响学习,并详细描述感冒时的各种症状及心理反应,但感冒还是不期而至。这样也好,让孩子体会到不舒服,起码他能吃一堑长一智,慢慢学着自理,自己保护自己,他也能知道父母是可信赖的,也能知道健康的美好可贵。
这时,可以告诉孩子,他为什么生病,再次引起孩子重视,尽量避免再次发生;并让孩子试着讲述各种生理症状及心理的感想,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还可以给孩子简单讲一下医学的发展史,告诉孩子现在看来很普通的疾病,在若干年前,曾要过许多人的命,现在有许多病魔,被科学家制服,有的则被尘封于历史之中,总之,许多医学难关,正在被攻克,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让孩子珍惜一切,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生命。还可以借一些关于科学家征服病魔、战胜疾病的少儿科普读物或医学常识之类的书籍让孩子阅读,提高孩子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对科学的崇拜,对书籍的敬仰。
现在,还是来关注一下有些家长的误区。
有家长问:“我的孩子害怕打针、吃药,怎么办?”这个问题很奇怪,生病、打针、吃药这些是谁也逃脱不了的,既然知道不好办,防患于未然了吗?做好充分准备了吗?为什么让孩子害怕,“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正是父母当初的选择,咱们从孩子的现在往前查,寻根问源、顺藤摸瓜来分析一番。
“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若说孩子天生就这样害怕,我也不能说不可能,但怕这怕那对吗,你是听之任之,还是积极帮助孩子克服;若说我没有,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只知道这样的结果,那么,你自己说,是不是你监护人的错。孩子由于害怕治疗,采取哭、闹、逃避等一系列不合作手段,造成这样的被动局面,不但浪费时间,影响孩子的各项计划的顺利完成,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强迫、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你这算什么,对于生活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只有让孩子坦然的、勇敢的接受。让孩子幸福,幸福没有标准,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生活态度。平时让孩子多体验一下看不起病的孩子的痛苦与心理,动过手术、卧床不起的孩子的痛苦与心理,身体健康是每个人的愿望、渴望。要想早日摆脱病痛的魔爪,早日享有舒服的身体,必须积极配合治疗。
让孩子有害怕打针吃药的坏习惯,这是不科学的,这不是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绝不是仅仅只让孩子体验绝望与无奈,威逼造成孩子当时极端的恐惧、悲哀、愤怒、无奈、无助与绝望。极度的悲观与绝望,这绝对不是以爱为前提的挫折教育,我们是“点到为止”,即只要孩子体验、识别好、坏情绪,这个只要“点到为止”就好,这才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我们的目的是教孩子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获得幸福,直到孩子在面临任何挫折时都能怀着愉快的、自信的、乐观的态度。
不愿意面对、害怕,那样孩子会幸福吗?总而言之,这与我们所有的教育方针都是背道而驰的。父母值得深思,为什么当初做出那样的选择?让孩子养成那样的习惯?没有办法解决吗?
在育儿过程中,不是不让孩子说“害怕”,那样的话,孩子怕在心里,不敢说出来,后果会更糟。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这样的心理环境,让孩子没有任何顾虑的心态,心里不装包袱,心里有什么就勇敢地对父母说,包括他自己认为解决得比较好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些平淡无奇的话题,但更重要的是孩子诉说的是他感到疑惑、不解,关于困扰他的难题,比如:
“我不敢和某某说话,我害怕他说我。”
“我不敢在这么高的跳台上跳水。”
“哎呀!虫子!吓死我了!”
对于进入误区的教育来说,“害怕”什么已成事实,这倒是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不知如何处理这种情绪。从现在起,孩子“怕”什么,就和孩子讨论什么问题,这就是课题、课堂,只要问明白孩子“怕”什么,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下面的关键就是教孩子怎样才能不怕,反复练习,终能找到勇敢、找到自信、找到快乐。
{1}、害怕别人说他,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还是父母教育的责任,监护的失败。若常和孩子做“接话”游戏,让孩子有“你有来言,我有去语,说话不是问题”“你有一句,我有一百句”的从容、轻松的自信感觉,经常夸奖孩子“会”说话,并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和别人交谈,不论他与别人谈话顺利与否,若他拥有一切好习惯,他都知道应该怎么办,更坚定了他学说话的良好习惯,有这样的良性循环,孩子怎么会不敢与人交流,害怕别人说他。
若和别人谈话是气氛融洽、欢乐,相谈甚欢,孩子自由发挥,想说啥就说啥,自不必说了,那是最好的;若别人心存不善或故意逗孩子,这些都是平时和孩子玩接话游戏时的内容,若有父母没有预料到的,在带孩子出去玩时遇到了,没什么难为情的,“当面教子”,不浪费孩子每分每秒,对孩子进行现场办公、现场教育,让孩子做到淡定、勇敢、不害怕、会开玩笑、风趣幽默、对答如流;你会逗我,我还会逗你呢;让孩子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气质与辩才,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你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我很不高兴、不满意,你要向我道歉。别认为我拿你没办法。不然,我就告诉所有人,告诉我父母,你就等着他们找你算账吧,等着自食恶果吧,你这是自己挖坑自己跳、搬起石头砸别人反倒砸了自己的脚、自欺欺人被人欺,你就是自作自受,自找的麻烦。”
“你‘欺负’孩子,不是好人,你是坏人。你要和我说清楚。我不许你这样。”
“啥?咱俩说的话别人咋知道?你不知道‘隔墙有耳’,‘要想人不知,除非自莫为’,‘蠓虫儿过去还有影儿呢’,咋啦?就算是我说的,你还有啥意见?难道那些话是不能让人知道的?知道了会有危险?那是什么原因,那你是爱我还是害我?那就是你说的对我好?你还是先给我解释清楚这件事再说别的吧!说吧!你为什么要拉我下水,置我于危险之中,我还没找你算账呢,你反而还倒打一耙,到底是怨你还是怨我,是你不该说还是我不该说。”
“你骂吧,你随便骂,咋痛快咋骂。我不怕任何人骂我、侮辱我,‘公道自在人心’,‘身正不怕影子歪’,‘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谣言止于智者’,‘自取其辱’,‘自己不做死,就不会死’,侮辱我的只有我自己不道德的言行,让别人授人以柄,别的任何人侮辱不到我,我没有不道德,他却在侮辱我,只说明他的人品有问题,他侮辱的只有他自己。‘人无完人’,‘圣人也有三分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光明磊落’,‘问心无愧’,我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谁都知道,你若骂的对,我会坚决改正的,但你的态度恰恰说明了你心里的小,我的一切让你心里不受用、非常的不平衡,但,你这是在‘搬起石头砸别人却砸了自己的脚’,既然是我有错处、有不对的地方,你就应该大大方方,采用大家都认可的方式来达到你的目的,获得你的人气,让支持你的人更多,你见哪个伟人是靠骂别人成功的,哪个科学家是靠骂别人发明创造的,本事不是骂出来的,能够在困境、绝境中生存,最终摆脱它,并能使自己有所发展、有所成就,这才是本事。人生在世,天灾人祸,任何人都可能会遭遇,那时候,骂人可解决不了问题,还是把自己的时间,都用在长本事上吧!”
“哟?你说话这么难听,这么厉害,还发脾气哩?你这是咋啦?在哪儿受气啦?你咋会让人气成这?你不知道耷拉着脸不但没有礼貌,而且还是无能的表现吗?我说的对吗?”
“咦?我给你说话,你咋不理我?你说呗,因为啥?噢,是不是因为那天咱们打了个架、吵了个嘴、闹了点不愉快,你就在心了?哎呀,你真是小心眼,还会记仇嘞。‘冤家宜解不宜结’,‘气大伤身’,‘话是开心的钥匙’,‘话不说不透’,看你气成这,说出来吧,我有啥让你不满意的,欢迎你批评指导,只要你说得对,我改,还不行吗?我一定改。”
“你还说我嘞,说这个人、那个人呢,你老好?还是先说说你自己吧?”
“你喜欢我,我谢谢您,每个人都需要肢体语言,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猫狗识温存’,谁喜欢我,我都能感觉到。你现在这种表现不是喜欢一个人,而是讨厌一个人。你太放肆了,你为什么紧紧抓住我这么长时间不放手,你整得我非常不舒服,身体、心里都充满了难受,你这是在控制我,你这样,我却无法喜欢你,请你不要这样,请你放开我、松手。你既然以喜欢我为借口,说明喜欢这词儿是个好词儿,喜欢这事儿是个好事儿;说明你也知道‘被人喜欢’是对的,那你为什么做不到,你为什么要做错呢?像我一样到处受人欢迎、走到哪儿都有人喜欢,心里有无限的满足、高兴,幸福的无与伦比、无以复加,你不想尝试一下吗?”
“你每天都在重复你自己,那是你无能。问我为什么变了‘你和以前不一样了’?我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告诉你吧,我就说传说中的‘百变超人’,我每时每刻都在吸取能量、都在学习、都在变化,那是我的本事。”“‘谁最能适应变化,谁就活的最好。’,最先变的就是我,我不变会中;我就是那个引起变化的人,我就是那个引领潮流的人,你慢慢适应吧。”
“啥?这些是我跟你学的?我还说是你跟我学的呢?谁规定的,这些只有你能说、你能做,我就说不得、做不得。咋啦?妨碍到你啦?”“不能学?照你说的,世上不要有书了,书不就是让人学的吗?这世上也不要有学校了,学生不应该学习嘛;你也不想想,你头脑中的一切又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只能兴你、不兴人家?”“跟你学?跟你学说明你做得好、做得对,说明你是榜样,怎么?你不愿意做榜样?你再接再厉,事迹多了,凑够一篇文章,我也给你投到报社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学习你,看那光荣不光荣?你自己说。”
“‘人无完人’‘圣人也有三分错’,我更不例外,一定有这样那样不是、不足的地方,我欢迎你给我指出了,让我更完美,更受欢迎,我先谢谢您,但,我也给你提一条意见,那就是你的态度,我不喜欢,你要想人见人爱,要想成功,这个态度可不行,你说是不是。”
“我咋不知道成功呢,成功就是心里舒服、快乐、幸福,什么事都难不倒,一直到老。我就很成功,我那有一点不成功的样子,你才满脸的不成功。”
若孩子长大以后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还则罢了,啥都不用说了;若孩子长大后,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的人,但,只要孩子什么事都难不倒,一直幸福快乐,那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因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更幸福地活着。’
“谁说我当年吹牛、说大话,老师说了,那是想象力丰富的表现。哪个孩子不做梦、没有理想,那个孩子的作文不是这样写的。为什么老师不批评,你却指责我;你比老师看的远?哪条法律规定了?我说说有什么不妥吗?我妨碍到你了吗?我影响你进步了吗?你为什么没有影响别人的能力?‘失败了反思自己,成功了感谢别人。’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你成功,除非你自己不想赢。”
“谢谢你的夸奖,你说对了,大家都夸我是个可爱活泼又调皮聪明的好孩子,因为我知道应该选择在校外、课外活蹦乱跳、疯打疯闹、尽情嬉戏、释放激情,但,在课堂上、在学习的时刻,应该保持安静、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和老师形成互动。不像有的孩子,不分场合、时间,该安静时不安静,该活泼时不活泼;有的说,我就是好动的性格,改变不了,安静不下来,而且他即使是在课堂上也如此,更别说让他在课外读书学习了,有的说,我就是内向的性格,他在课外也沉默寡言,显得不那么青春有活力,和大多数孩子不合群,这些我是不认可的,这些孩子明显是不完美的,他们的父母是怎样想的,怎么调教出这样的孩子,父母的观念太陈旧,这类父母应该看看现代的科学教育观早期教育的理论,我的父母告诉我,他们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我有切身体会,我很充实、很快乐、很自信,我再次感谢我的的父母。”
把一切经历过的、没经历过的、想过的、没想过的,反复的给孩子讲解、训练,孩子怎么会有不爱和人打交道的情况。
&&&&{2}、一切问题都要循序渐进。这时候,就要回到孩子能接受的高度,或者干脆回到水里,然后再从最低的跳板往下跳,师长的方法重要,态度更重要,要让孩子找回自信,然后一步一步慢慢提高,总之,要扎实不要夹生。
&&&&{3}、害怕虫子,更是不能面对现实的误区行为,是不科学的。各种无害的虫子到处有,就连我们的饭菜里,也不一定能避免。若用显微镜看我们的周围,害怕虫子的人不得吓死、饿死;若听医学常识普及讲座,也常有这样的话题与画面;许多科学实验都与显微镜打交道。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论动物、植物,都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方便,我们所说的动物,其实就是大点的虫子,过去老虎就叫大虫。也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是食物链,告诉孩子“存在的就是有道理的”,不管是合乎真理与否,总之是有它的道理的,我们只能接受现实,面对存在,当然,能改造世界是最好的了,那样的话,孩子,你就要努力学习拥有改造世界的本领了。
孩子害怕的情绪多一分,愉快就少一分;现实中的喜爱多一分,幸福就多一分。
&&&&{4}、至于孩子害怕打针吃药。家长告诉孩子,他身体里有病菌在作怪,有恶魔在逞凶,它们要夺走你的健康与欢乐,如果你不打败它们,它们会更猖狂,到你顶不住的时候,要用更大的针管,打更长时间的针,受更长时间的痛;吃更苦的药,更多的药,尝更长时间的苦。总之,想办法让孩子高兴地接受目前这个比较“乐观”的现实,夸奖孩子勇敢、聪明,能打败病菌、赶走恶魔,夺回快乐。慢慢地让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害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让孩子明白困难是纸老虎,只要你采取正确的行动,出手打败它,并不难;“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只有强壮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不向困难低头,才能压制困难,解决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挫折,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要让孩子通过学习一个个事例,拥有一切思维好习惯,不再害怕困难,更重要的是要养成积极“乐、观”的个性。
让孩子理解“认识自己”、“读懂自己心理”的教育,才算教得其所。
心理学家柯尔说:“没有其他知识比这种知识的受益更大、更切实、更有效率的了。”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孩子无论是要“战胜”任何人{包括他自己},还是要克服任何事,都要对人对事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身心的状况的全面了解、掌握,对幼儿来说,学习解读自己的心理是及时的、必要的,更是科学的,要像教孩子认识自己的肌体发肤一样,让孩子观察、讲述自己在各种情况下的各种心理。
在“知己知彼”教育的过程中,孩子对人对己有了正确的理解,并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间的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对愉快、幸福的渴望,就是读懂活着的目的:要拥有愉快、幸福的心情。
让孩子生活幸福,就是让孩子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幸福;要拥有愉快的心情,并保持愉快的心情,是每个人的生活目的。让自己保持愉快就是爱自己,不爱自己,心中没有爱,拿什么爱别人,怎么可能会爱别人;不会快乐地看自己,怎么会有快乐看世界的“乐、观”个性。幸福是一种心情,热爱的越多就越幸福,爱自己就是爱世界。
在任何一件事上,让孩子学习读懂自己的心理。挫折教育就是让幼儿在体验困、苦等不愉快情绪时,慢慢让幼儿学着解决问题,处理不愉快,慢慢提升幼儿恢复愉快情绪的速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形成习惯,进而在面对任何挫折时,都能拥有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
让孩子通过比较来鉴别,让孩子坚定选择乐观的决定;并知道如何拥有乐观的能力,如何实现乐观。
无论你是想做一个伟人,还是想做一个普通人,道理是一样的,幸福是目的,你要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得有防人、知彼的能力,及早让孩子学习心理学,反复多给孩子讲解、分析各种人和事,告诉孩子作为当局者及每位旁观者又都各自怀着什么心态,若让你把生活中的不同场景用文字写在书里搬到舞台上,环境与人物你该如何刻画,一个作家一生中会写很多作品,场景与人物有无数个,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对错的原因、处理方法:孩子观察的越深入、越细致,越不放过一丝一毫、越不放过一分一秒,孩子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他的成就就越多”。
心理学是所有人、所有家长都能讲的,“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这些曾经是天才的父母们,都是被腐朽观念扼杀的天才,父母必须走出误区,没有行为能力的孩子才不会呆在误区,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的命运。
心理学非常重要,即使“狼孩”的身体很健康,他也很难、他也绝不能在社会上成功,而许多身有残疾的人,却成功拥有幸福人生,人人都明白一个人的成功、一个人的财富,起源就是他完善、完美、健全、健康的心理。心理学就是管理情绪、驾驭情绪的科学,父母要辅导孩子的心理,因为这是任何一个希望成功的人的第一必修课,父母的观念,决定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态度。
纸上谈兵与活学活用
人人都渴望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把每一场战役都总结出来,好让后人扬长避短、发扬光大,自古就有大量的兵法兵书,在战争中,人们对失败的深刻教训以及对胜利的成功经验,都可以在书中一一找到。但战场是变化多端、瞬息万变的,世上找不到两场相同的战役,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是万万、绝对不适宜战场的;就连人们平淡无奇、枯燥无味、机械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每个人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24小时;“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里”,不论任何人、任何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纸上谈兵就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败在秒米不差是细节上;纸上谈兵就是不能驾驭书本书本知识,终于酿成士兵的伤亡、战争的失败。纸上谈兵是“书呆子”的典型表现,古人用这种极致的真实事例,来教育人们学以致用,学就是为了用,运用才是终极目的,一定要活学活用,继承前人的精华思想,聆听师长的谆谆教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但,现在还有执迷不悟的人,他们学了许多专业理论,在某一行业,也可以说是满腹经纶、游刃有余,革新应该不成问题,起码胜任工作不在话下,为什么那些人却说无用武之地呢?真的没地方用吗?时传祥没干出名堂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先生存后发展”,工作遍地都是,哪里都有需要用人的地方,要想发展得好、有发展的机会,必须基础打得牢,生存的要好;那些放不下架子、死要脸面的人,不肯到不起眼的单位,干不起眼的工作,那是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自信、也是没有远见的表现,再者说了,若你没有那个实力,即使这样那样的机会你进了好单位,你也干不好;若怕别人说,那就更不对了,你是如何为人处世的,一切都是暂时的,是过渡阶段,我对自己有信心,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实话实说你不会?一切要掌握主动,面子是自己挣的,不是别人给的,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处处留心皆学问”,现在的许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要有工作经验,那么请问:诸葛亮出山以前带过兵打过仗吗?门槛高的单位咱进不去,就从门槛低的单位学起,每一天都在为成功、为机会做准备,“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的”,若你没有那个能力,你是抓不住机会的。这些问题谈起来会有很多,这关系到他的思维习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他的价值取向,他的主人翁思想,他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心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不懂时间与生命的关系,不懂时间是用来干什么的,不懂读书到底为了什么,不知道如何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多美好的青春年华,却用来死读书、读死书,因为他读的书没有派上用场、没有让书为他切实的服务好、没有为他带来幸福,起码目前是这样。这些都是进入误区的思维习惯与教育。
同样是通过读书来实现梦想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隐居卧龙岗没有出山期间,天文、地理、人文、心理、排兵、布阵等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哪一样不是纸上得来的,这就是活学活用,活学就是为了活用,活学是前提,活用是目的,只有活学才能活用,道理是这样讲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活学与活用是不分先后的、是同步进行的。
书都是人写的,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难免有表达不清晰的、不完善的,不会是非常完美的。“人无完人”,“圣人也有三分错”,“宁信书不如无书”,“书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理论与实践是无限循环的,是相互依存的,又是不分先后的、是同步进行的。
诸葛亮是会读书的、懂读书的,他的一切成就来源于书本。还说学习兵书吧,他同样是用心、用思想去感受、去体会、去读去看的,他不但能够顾全大局,在战略上有个统一的安排,他更注重战术的较量,因为“赢在细节上”,一招输而招致满盘输。他把每个士兵的位置、位移;士兵的每一个脚步、每一秒钟,他都考虑到,能做到秒米不差、明察秋毫、心思缜密,过程很重要,省略步骤的思考方式是很危险的。你想到的,也不一定会按计划就实现了,更何况是你没想到的,谁知道在被你省略的、忽记的、没注意的、不曾想到的时间里与地方上,会有什么噩耗在等着你,“事故有隐患,万一是必然。”“小心无大错,麻痹出事故。”
诸葛亮把灵魂跟随作者、融于书内,寻找自己的出路,能提出问题,能找到答案,他的成就说明他和别人读书的不一样,而是问题非常明确、非常有创意、非常有价值,不明白就问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是学问,学学问问,他每部书都如此学习,学的问的都深刻于心中脑中,都融化流淌在血液里,长在骨子里,他的满腹经纶该是个什么概念,最重要的是他知道什么要赞扬与吸取的精华;什么是要完善与补充的不足;什么是要批判与舍弃的糟粕,也就是读书有质量,这就是活学活用最重要的标志,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好的办法。
他读兵书时,像一个人在下棋,自己跟自己在博弈,每走一步,都要考虑双方的感受:他们有可能会采取什么行动、采用什么战术;会派什么将、会带多少兵、会在什么地方出击;他们又都会如何应对,走一步,最少得往下想三步。投入整个身心,真正的换位思考,把自己设身处地,置于残酷、血腥、危险的死亡游戏之中,谨慎对待一步一步的具体细节,凡事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如何才能顾全大局,如何才能克敌制胜等。绝对的身临其境、实战一样的真实面对,因为敌我双方是你死我活的绝对关系,你不想把敌人打败,敌人可不想让你活,所以,不想死去,就只有、就必须胜利,这样你才更有资格活,你也活得更踏实、更有尊严。他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小问题,任何细节问题都关乎成败,关乎生死。“胜在细节”,“细节彰显品质”,“细节就是质量”,“细节就是生命”,细节就是秒米不差。
实战就是实施作战计划,就是把纸上谈的兵落实在战场上。所以确切地说,并不是纸上谈兵错了,而是那个人在纸上谈的兵,在实施中是不实际的、有漏洞的、不能取胜的。对于战争来说,有关战略大目标的问题,大家容易统一意见,关键是战术,特别是细节,就是依据战略而制定的行动计划,一定要重视起来,如临大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千钧一发、严阵以待,万万不可大意。就是说通观全局虽然重要,但确保每一步的胜利实施更重要,不然就会功亏一篑,一招输而招致全盘输。
大家要都这样,带着“性命攸关”、我必须想办法胜利的心态来读书,来寻求生路,不然,只有死路一条;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你才能笑的最好,笑到最后。他把每本书都当做是自己戎马一生、出生入死、精彩战术的反思与总结,想的是如何才能警示后人,如何才能让后人做常胜将军,这绝不同于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死读书的书呆子。这样的人学了那么多的兵书,就等于经历了那么多智慧的战场人生,这样的人若制定作战计划,该让人多么乐观啊。
总之,纸上谈兵因失利而导致战争失败,绝不是读兵书太多的错,而是不会读书、不知道如何读书的错,是学习进入误区的结果。任何事情的开始就都隐藏着结果,目标决定手段,手段决定目标,他的目标在起跑线上已经确定了,他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学习思维方式、习惯与态度,就决定了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在教育这场战争中,我们要痛击的敌人是误区。误区就是让自己不愉快、浪费时间、产生惰性、给生命注水等一切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坏因素。总之,误区多一份,幸福就少一份,所以,父母所有的误区就是父母与孩子最大的敌人,我们一定要个个击破它们,坚决战胜它们,这是我们的生活目的: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更幸福地活着。教育就是为活着服务的,教育就是要养成一切思维好习惯,父母的观念及教育目的,是这场教育战争的战略大问题,这个问题很好统一意见,或者说我们已经取得共识,现在要考虑的关键是,你要采取何种战术以赢得人生竞技场的胜利。
我们知道,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你的现实生活,你的生活方式,就是你的教育方式,就是你的战术:也就是你的一分一秒是如何过的,你的一步一步是如何走的。这些虽然简单,却很重要,因为它往往因为太简单而被忽视、被忽略、被省略、被浪费,但,“真理”一定要谨慎对待,关于对孩子细节的教育,孩子对细节的态度,关乎孩子的未来与成败。我们一定要对教育重视起来,认真对待生活,不要只会纸上谈兵。
本书通篇都在讲教育、讲生活、讲习惯、讲细节、讲如何从每一秒钟获得知识。
四 走出误区
不能惩罚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幼小的生命中,科学的成才观,不是以牺牲孩子的童年快乐为代价,而是以“让孩子更快乐”为前提、为指导思想,并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多的关注,受到更好的教育;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加倍的监督与保护,更加安全与健康;让孩子有一个更完美、更难忘、更快乐的童年。也就是说,让孩子快乐,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养成习惯,让他有快乐一辈子的能力与实力。
这些都说明,传统意义上的惩罚观念及各种惩罚孩子的行为,都是不合乎现代教育科学的,都是要被时代批判与抛弃的。这里说的惩罚绝不是惩罚游戏:让孩子学习如何面对惩罚、如何回应、如何处理解决引起惩罚的问题困扰、如何善后等含有挫折教育的那个惩罚,而是让孩子没办法、无奈、痛苦、绝望的极度悲哀情绪。还是以惩罚来展开一些话题吧。
孩子像唐僧取经般来到这个绝对陌生、完全一点也不了解的世上,可以说他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挫折,孩子就是在不断遭遇挫折、战胜挫折中长大的。孩子是顽强的、勇敢的,他一直都在与自身作斗争,不会坐、不会爬等要克服、要学会;随着身体的成长、环境的扩大,要学的东西更多,手中的东西掉了,重新拿起来,跌倒了,重新站起来,1+1=2忘记了,重新、继续学等等。父母要惩罚孩子的,就是这些成长中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却被说是孩子“错”了,现在,请大家认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什么是错?”“错了怎么办?”
“错,就是孩子对人对事、对自身环境及周边环境的无意识,而更大的错,就是孩子对自己过失的无意识;就是对自己心里每一秒的感觉、感想、感受、摄录的无意识。”这是心理学习的问题,这是直接关系到生死的安全问题,更是孩子习惯怎样会成这样的问题,这是父母教育的问题、父母教育的错。“天下无不是的孩子”,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孩子成长的必要阶段、必要过程、自然现象、客观事实。
就拿唐僧来说,首先他是肉体凡胎的凡人,他具有凡人的一切特性。学过魔术的凡人还能“骗”人、有障眼法掩人耳目呢,更何况妖魔鬼怪了,那它们要是骗起凡人来,是不在话下、不值一提的,不用费劲就能搞定。唐僧不能分辨妖怪,这是学问、技术没达到的能力问题,而不是思想、意识存有什么不好的态度问题,这些更是超出了凡人的一切极限,这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不会跑一样正常。话又说回来,不管是孩子能力大小、达到达不到等的能力问题,还是态度好不好、端正不端正的态度问题,都属于父母的教育的范畴、职责,父母没有把过错推给孩子的理由。
在神魔小说里,唐僧是凡人,当然“人妖不分”,所以决定了他“混淆是非”,他却仍然受到人们的批评;但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若出现“是非不分”,那就更要受到批评了,说明了是父母施教出了问题,父母观念不对,为什么要惩罚孩子呢?孩子有错吗?有什么错?错在哪里?
首先,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万事如意”在这些父母看来只是梦想,他们认为通过努力也无法达到,社会太复杂,人情太脆弱,孩子的人生道路家长无能为力,孩子会遇到各种不顺心、各种难题、各种无奈、各种无助、各种绝望、各种惩罚的等,先让孩子体验体验、准备准备、实习实习,家长打的是这种预防针:有些事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谁也没办法的,你要认你的命,命中注定,命该如此,你必须被动接受无奈、无助与绝望,提前做好这样的心理建设,而不是积极想办法解决。
家长在社会上体会过太多的无奈、无助与绝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选择改变心态还是改变行为?他没有改变心态,而是改变行为,让孩子去体验无奈、无助与绝望,因为他以为这是应该的,谁也改变不了的,必须让孩子从小就学习接受各种无奈、无助与绝望。当这些与孩子的快乐成长相冲突时,就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家长应该充电了。
这些家长误以为惩罚可以让孩子认命、更好地面对现实、更好地成长,但,他们不知道,让孩子“万事如意”、更好地成长有许多更合理、刚开学、孩子与家长更喜欢的方法。
家长应该让孩子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孩子自己的手中,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说了算,真的是“什么事都难不倒,一直到老。”;“万事如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也将成为历史。为人处世不在话下,事事顺心、幸福一生才是目的,这些只要让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就行了,让孩子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与实力:学好书本知识与交际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习惯,持之以恒。(在古代,还甘罗十二拜为相)。
其次,家长误判孩子犯的错误,一般都是闯祸了、不听话了、不守规矩了、学习不好了等,但,不论你家长能说出多少,我只能跟你说,这都是你家长的教育范畴、职责所在,家长想过应该受到惩罚的是孩子呢还是自己呢,连古人都说:“子不学,师之惰;教不严,父之过。”
家长还有这样的借口:“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你都记不住,看起来非严加管教不可了,这次不打你不中,非让你长长记性不可。”家长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自己说的话对不对。“天才是教育的结果”,每个孩子不管他的好与坏都是家长教育的结果,孩子记不住,根源在于家长,只能说明是你的方式不对头。让孩子长记性的方法很多:可以去寻找、学习各种记忆方法;若因为不理解、不会而记不住,那就回到简单,回到能理解、会的地方重新开始;若因为孩子的学习态度问题,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上课不认真听讲,那就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等。你家长不帮助孩子成长,他怎么会学会解决问题,“打”就能让家长无能为力的问题,而出现让孩子无师自通的能力吗?再者说了,严加管教,是指教学作风、时间管理、工作效率等思想意识问题,你得从心理上、从观念上让孩子心服口服,并让孩子付诸行动,直到取得成绩,这些哪里是某些家长仅仅、纯粹、单单只指望“打”而能实现目的的。
家长打孩子,有的还跑不出“养儿为防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腐朽观念,怕孩子长大了管不住,指望不上,老了不会动了受罪,得让孩子从小就怕父母,养成怕父母的习惯。养儿就是为了要防老,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市场上的养老机构供不应求,缺口很大,无法满足需要,政府提倡居家养老。要想活得有尊严,在自己不会动,需要孩子照顾时,能够得到孩子细心、诚心、热心等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与尊敬,不是只凭一个“怕”字就能解决的、就能做到的,是需要学习的。我想告诉这些进入误区的父母,“怕”,只会让孩子狰恨你、讨厌你,那些不要棍棒教育出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有足够多的方法与爱心,有必胜的信心与智慧让孩子更有出息、更有能力,更有孝顺父母的实力,这些孩子从小就知道父母的不易、父母的爱心、他们的一切成绩都有父母的影子,他们从小就感恩父母、孝顺父母,他们会发自内心的尊敬父母,积极主动的关爱父母。这也很简单,因为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孝敬父母的行为与习惯了,但,父母的美好愿望要想实现,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有孝敬你的能力与实力。
“不良少年”
我摘录了陈秋月翻译的《不良少年三岁起》一书的前言:
社会大众只看到不良少年的恶行而斥责他们,批评他们是不良少年或坏孩子。但是,调查结论是:“没有不良少年,只有不幸少年!”
即使是恶行重大的不良少年,呱呱坠地时都是纯洁无垢的,没有一个孩子是心怀罪恶来到这个世上的,而一个纯洁无邪的婴孩后来会变成不良少年,归根究底,问题还是出在将孩子抚养长大的父母身上。
英国教育家A&S&尼尔曾说:“问题儿童是问题父母的产物。”
让孩子成为不良少年的,并不是因为一二个单纯的原因,而是成千上百的原因累积加乘,从而最后终于使孩子陷入罪恶中。
数不清有多少父母,因为幼儿时期的教养方式失当,而必须终身背负苦难的十字架。
改革父母的教养观念,是消除不良少年的先决条件。
另附:作者相部和男的主要著作有:
《问题儿童是问题父母的产物》
《这样的父母让孩子步入歧途》
《制造问题儿童的父母》
孩子是被动的,父母是主动的,以上这些都说明,父母是孩子幸与不幸的根源,父母掌控着孩子的命运,父母决定着孩子的命运,父母就是孩子的命运。
没有一个司机开车时愿出车祸,但灾难就发生在一时的疏忽、一时的无意识,孩子就像被动的车,父母就是主动的司机,出车祸时,人们只会盘问司机,负全责的是司机,绝对不会是车。
出了不良少年,人们会谴责他的父母,但为什么孩子在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时,比如少年因犯罪而被投入监狱时,造成孩子犯罪的根源——他的父母却可以逍遥法外呢?这不是只治表皮而不治根本吗?对于这样的父母,仅仅依靠无关他们痛痒的舆论、声讨、谴责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对这些不良父母来说,脸面不算什么,只要不遭受金钱上的损失与肉体上的痛苦,别的都不是问题,他们压根就不想承担任何责任,说他们是明知故犯,是一点也不参假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胜于雄辩”,现实摆在这儿,真理、科学在说话,事实不是这些居心不良的父母想怎么歪曲就怎么歪曲的、想怎么狡辩就怎么狡辩的。如果孩子该受制裁,那么,明知故犯让孩子以身试法终于把孩子跌进深渊陷孩子于不仁不义大逆不道的父母更是罪不可赦,必须受到更加严厉的制裁,不然,我们就枉谈了这么多,或者说,我们说的这些话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应该加上这样的法律条文:孩子犯错、犯罪,父母必须受到更加严厉的制裁;应该对那些没有爱心、不负责任、给别人带来伤害、为社会制造问题的父母,连“打”带“罚”:某些地方吐一口痰,还罚几千元,对这些父母要罚得让他们想想都害怕,想都不敢想,同时再去体验监狱的滋味,而且,以后这些人都将“享受”终身的“人肉搜索”,看看到底有没有人真的是拿你没办法。必须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草木皆兵,让他们闻风丧胆,坚决控制那些和他有同样观念的父母,让法律没有空子可钻、滴水不漏,从而遏制一切“心魔”,挽救被“心魔”束缚的灵魂,绝对没有下一个、下一起。“法律”不仅仅是惩罚、制止,更是杜绝,希望的是、作用应该是:没有人犯罪,法律只是作为警钟长鸣着。
在看孩子时,尽管父母如何的加倍小心,但父母一时的疏忽、大意、无意识,也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就像车祸一样不可逆转,更别说父母一而再再而三、明知故犯、有意而为之了,决不能放过这些不良的父母,不然,不足以平民忿,上对不起天理、真理、科学,下对不起孩子、未来,中间对不起人的良心;前面摘录的有关不良少年的文章,也说明是不良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是该作为时的不作为,在不该作为时乱作为,在充满爱心的严密监护之内,还不敢掉以轻心,还有危险,更何况放任自流或故意往歧路上引诱涉世未深、不谙世事、一切还不成熟的孩子;孩子的犯罪是突如其来,让家长防不胜防的吗?还是根本、压根、从来就没有、不设防,孩子干一件两件“错”事很正常,哪个孩子不是在不断犯错,然后被父母不断纠正、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怎么没人说他是不良少年或坏孩子,人们并不是不允许孩子犯错,苛刻要求孩子什么,故意和孩子过不去,有意找孩子的麻烦,而是这些孩子成千上百的干错事,危害大家利益、伤害社会秩序,这些都是父母的直接责任,这才有不良少年,更何况更进一步的犯罪呢?这些父母不仅仅是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没有远见,更是思想意识不可告人、用心险恶、居心叵测,他敢把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公布于众吗?做都做下了、事实都放在眼前了,为什么不敢担当,他不是还是怕法律的制裁吗,害怕失去金钱、失去自由、关进监狱,他自己那么样的害怕进监狱,为什么要把孩子往监狱里撵,非要严惩这些不良父母不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欺欺人被人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这些不良父母,应该制定这样的法律条文:不但连“打”带“罚”,把他们投进监狱,还要剥夺他的监护权,和孩子自动脱离关系,孩子不再是他的;人肉搜索他的种种恶行,让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瘟疫的化身,耻辱将与他形影不离,像老鼠过街一样人人喊打,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他工作、购物、生活寸步难行,无法生存,不这样不足以惊醒、警示和他一样被“心魔”控制的人,让他“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卧薪尝胆”“迷途知返”,直到他真心悔改,但,即使他觉得他已经改好了,人们也有随时人肉搜索他的权利,若他真的改好了,对得起天、地、良心了,对得起任何人了,绝对的问心无愧了,他是不会害怕人肉搜索的,而是会巴不得人们人肉搜索他,以此来表明自己的道德与纯粹、自己的与众不同。
“人无信不立”,“道德是做人的底线”,人人都是纯粹的、高尚的、绝对的有道德的人,人人讲道德,人人受益,人人都尽一份微薄之力,却能共同营造一个绝对、纯粹、高尚、温暖、祥和、安全、省心的社会与生存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生活”,所以科学、技术的创造活力就会极大释放,因为人们的兴趣、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人们生活的会更好、更幸福,以道德为帆的人肉搜索将会带来更多惊喜与精彩。为了约束那些不道德的人、为了让他们像个人、为了他们的灵魂,我们应当这样想:有道德的人他会怎样做、圣人他会怎样做、政府他会怎样做、我又改怎样做、怎样选择。
人肉搜索是时代的产物,世上既然有这种现象,那么,它就有可能惠顾到任何人头上,不是谁想躲就能躲得了的,也不是谁反对它就能解决它的存在与否的问题,我们不如看得开一些,勇敢地面对现实,正视它。“一切事物都有他的双面性,都是双刃剑,用不好就会伤人又伤己。”我不是在玩火、不是在引火烧身,我觉得只要一个人能够做到“有道德”这么一个小小的难不倒任何人的规矩,只要一个人的态度端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那么,这个人就绝对不会害怕什么人肉搜索。做好人好事的活雷锋,难道不希望人人都成活雷锋;见义勇为的英雄,难道不希望人人都能见义勇为,因为英雄要完美,有人害怕树立的典型有缺点,但,仅仅为了扩大影响力,让人人都学习他们、变成为他们、和他们一样,那样这个社会该多么令人乐观,应该让大家看看,他们的付出,得到的回报是什么,对等不对等,是不是名副其实、名至实归,为什么不人肉搜索,为什么不跟踪采访报导加大宣传力度。究竟哪些人害怕人肉搜索呢,“人无完人”,“圣人也有三分错”,每个人都有错误,就看你如何看待它,“有错不怕,改了就好”,这类人不怕,只有那些死不改悔的人才害怕,人肉搜索绝对是治国理政的好帮手,即使我有什么不道德的,我改、我坚决该,我有这样的态度与决心,让大家督促我做一个好人,有什么不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谣言止于智者”“公道自在人心”“得人心者的天下”“取信于民”“阳光透明”“禁止暗箱操作”“失去监督的权利,导致腐败。”真的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吗,以前人们没办法,现在,办法来了,怎样做到监督呢,谁还有更好的办法,如果权利光明磊落、行得正坐得端,就会热烈欢迎人肉搜索的,“阳光是一切腐败的防腐剂、克星”。请人人都时刻绷紧人肉搜索这根弦,让它为人人谋福利,恳请、渴望大家理解、支持我,正确对待人肉搜索,不要害怕人肉搜索,发挥人肉搜索的强大功能,让人肉搜索彰显它的威力。
处处都在喊打假,人人都在喊打假,那么,什么是“假”?
什么是“党内监督不设空白,不留余地”,什么是“要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姿态不放松”,怎么“从严治党”,如何“禁止”,怎样“监督”,“公仆”“长效机制”是什么、又如何做到,“舆论”“言论自由”“民主”“主人翁”,人人参政议政体现在哪里。
打假面前,任何事物都没有“免死金牌”,任何社会、任何市场、任何人都不需要虚假的繁华、带病的繁华,是疾病都不好受,而且有要命的病,社会需要一场彻底的打假。一个健康的社会,要对不道德零容忍、对一切假零容忍,坚决不能容忍任何假象存在,呼吁、建议国家政府制定、出台《道德法》,法律应该为诚信、道德保驾护航,不能为造假提供半点空间。因此,人肉搜索不该被批评、被指责,不能因噎废食,有道德的人会反对人肉搜索吗?
“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就是群众的领路人,为群众开辟道路的,为群众服务的,就是答疑解惑的,就是解决有争议问题的。“党领导一切”,各种媒体就是政府的口舌、阵地,是引导舆论导向的,为什么对一些现象众说纷纭,说什么的都有,此种现象,让孤陋寡闻、没有调查研究能力的群众何去何从、如何选择、怎样决断,就比如这人肉搜索,完全可以来一场全民大讨论,无论是有权利的官员、懂行的专家、参与的当事人、知情的旁观者、一无所知的路人,结果就是人人从中得到了经验教训,人人都知道该怎么做,像政府的一些惠民政策,该群众知道了,也过期了,有什么意义,任何事情都这样解决,“人无信不立”,“道德是做人的底线,道德是做人的标志,不道德就不配为人。”为了约束那些不道德的人,为了让他们像个人,为了挽救他们的灵魂,我们应该这样想:有道德的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政府会怎么做。人们会如何选择、如何决定。
“把少年犯的父母判的更重,并对其人肉搜索终身”,应该制定这样的法律,这样才能“少年强则国强”,这样才有更多的人才,这样国家才有更强的竞争力,不论是国家之间也好,企业之间也好,竞争什么,就是在竞争人才。
“知子莫若父”,那些不良父母若无视这句真理,继续为自己狡辩,说什么不知道孩子在滑向地狱{真正不知道的是孩子自己},还以为孩子安然无恙呢,还以为孩子在迈向天堂呢。“目标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目标”,目标与行动是互为因果是一致的,地狱和天堂是截然相反的俩个概念、俩个方向、俩个目标,孩子的行动一定说明一切,父母不论明白孩子的目标与否,你的监护期有下岗时吗?监护人会毕业吗?爱孩子吗?关注孩子吗?不和孩子说话吗?与孩子交过心吗?没有出现过问题吗?孩子也不主动和你说话吗?两日有疑问和孩子谈心了吗?三日、N日,孩子走在哪条路上你还不清楚吗?这不是什么能不能办到的能力问题,而是爱心、责任心缺失的问题,是态度问题,是居心叵测、不可告人、十恶不赦、死有余辜,所以要狡辩,所以不尊重事实真相、真理。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接班人、国家的主人。但,他们更是弱势群体,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弱势群体,是将来终将要为国家竞争与发展注入无尽活力的源泉、源头、根源、根本。如果孩子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那么首先,国家母亲这个监护人,就该起到监护孩子每一秒的职责,“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身生父母,就像唐僧与他徒弟的关系,孩子生物意义上的父母就是“保姆”服务人员,他在为国家培养主人翁。制定了相关法律,从根源上解决了孩子的不幸,才是有爱心、有责任心的现身说法,“事实胜于雄辩”,“心动不如行动”,真实的行动,比说多少无尽的美丽的动听的话都管用。不然,国家母亲就是不称职的、失败的,希望还有吗,主人翁在哪里,这些天才孩子只有在噩梦里轮回、绝望、怨恨的份了,除此之外,他们心中还有什么?{恶性循环的祸根}这些弱势的无助的孩子还能怎么办?谁知道谁敢保证他们中没有莱特兄弟、没有牛顿、没有华盛顿、没有诺贝尔?谁能说他们是国家的主人翁?而国家又得到了什么?
孩子的能力实力,就是国家的能力实力,就是国家未来的能力能源。关注孩子、关注教育,就是解决今天与未来的问题。
如何理解“心不狠地位不稳”
“说一句软话,小不了你,也大不了他。”“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臂上能跑马。”越是谦虚谨慎,越懂所向披靡,“广开言路”都是说明人要大肚量,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当然,这是对德才兼备的人来说的;对有些官居高位、有才无德,一心想以权谋私、公报私囊、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人来说,是不可行的,是行不通的,他们只有让人敢怒不敢言,只有“心不狠地位不稳”,像“棍棒底下出孝子”一个道理,怕别人不尊重他,他要树立他的威信,但,“父不祥子不孝”,你没有做到位,别人怎么服气你,只能让人需要你,不能让人怕你。我们有道德的人可以这样想:我有能力,有实力,我对他有服务,他对我有需要,一切都是正常的正当的。人有的时候,就是通过被需要,来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的人越多,你的价值就越多越大越高。他需要你的服务、你的指点,你有用不完的智慧,你是真心在帮助他,你会和他斤斤计较吗?你不让人说不让人言,你如何帮助他,如何对症下药。
“心不狠,地位不稳”,那要看对谁狠,要对自己狠,对自己要求严,战胜自己,你就战胜了全世界;你能做好一个平凡的人,你就不是一个平凡的人,甚至是一个伟人。
现在,我要说:“善良正直的好心人也能成功,更准确地说,只有善良正直的人才能获得安全的、绝对的、永远的、彻底的成功。”“善良、道德”是个保险柜、是成功的保障。
不对的人说你一句,你有十句、百句等着说服对手,而且不是难听话,是让人如沐春风,是春意盎然,是和颜悦色拿出你的诚意,这样善良正直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更能感化人,“想要影响一个人,必须先取得他的信任”。“越懂平易近人,越是所向披靡。”“善良,是没有天敌的,除非人类想把自己打败。”“得民心者的天下”,“先生存后发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人生而为社会人,就要对这个社会、你的生存环境,有深刻的、全面的了解,不论是好的坏的、能说的不能说的、阳光的阴暗的,你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有乐观、勇敢面对、解决任何问题的能力与实力,任何不良现象、阴谋诡计都能被你一一戳穿、揭露、制止、杜绝。他拥有一切可以成功的条件,发挥他的正能量,为更多的人服务,他一定能够受到人们的拥戴,从而成为某一行业某一组织的领军人物。
有人说:“不能,只有心肠硬、心肠狠、有‘手段’的人才能成功。”说这话的人显然是他不赞同我的观点,但我对他的用词却有我的一番解释:硬、狠,就是要坚决、坚定的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观念,毫不妥协、绝不言败;手段,就是保护自己的正能量,采取安全、有效、道德的措施,这样达到的目的、取得的成功、胜利的欢乐才能更有生命力、才能更长久、更稳固。
每个人的一切能力、观念,都跟他的教育有关,这就看父母如何教育了,是把他教育成人妖不分、是非不明、奖惩不辨、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和稀泥的老好人;还是把他教育成火眼金睛、明察秋毫、眼里不揉沙子、坚持正义的正能量。“对待朋友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要让孩子知道,你对敌人心慈手软,就等于纵容了邪恶,敌人会更猖狂,更加肆无忌惮,你不但没有达到挽救敌人的目的,更是让更多的人受到伤害,是对好人的心狠手辣,就是在对人民犯罪,这就是善恶不分、敌友不辨,就是立场不分明、立场不坚定,就是没有能力、没有责任心,就不配、没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治疗恐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