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皆可掌中物名物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什么意思?

余年十五六 即学为诗。后以奔赱四方 东南西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 亦每以余事及之, 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

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取其材也:自群径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皆可掌中物名物名切于今者, 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 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 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 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 以俟他日

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洎序

(古典文学出版社本《人境庐诗草笺注》卷首)

①束之高阁——韩愈《寄卢仝》:“《春秋》三传束高阁。”意为弃置不读②无虑——大概,不加考虑即可推测出③糟粕——与精华相对,指古人作品中粗劣无用的部分④戛戛乎其难——语出韩愈《答李翊书》。戛戛形容十分困难。⑤许、郑诸家之注——许指东汉许慎,著有《说文解字》;郑指东汉郑玄,著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孝经注》等⑥会典——记载一个时代典章制度的书。⑦“《诗》有之曰”三句——《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黄遵宪将司马迁的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误作《诗经》中的诗句了

赏析 《人境庐诗草》是黄遵宪的一部自选诗集,共十一卷收入作者由同治三年(1864)到光绪三十年(1904) 40年间创作的六百多首诗,是黄遵宪诗作的精华所在書前的“自序”是黄遵宪诗歌理论的总结。

黄遵宪的诗歌理论是他改良主义思想的直接反映黄遵宪少年时即有才名,青年时代就有报效國家、改良社会的理想后长期担任清政府驻英、美、日等国的外交使臣,广泛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新鲜空气面对清王朝国力衰微、外强欺侮的严酷局面,他痛切地感受到挣脱传统之羁绊、变法维新、富国强兵之必要并在回国后积极参与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噺运动,加入强学会创办《时务报》,为改良运动奔走呼号在文学理论与创作上,他的改良思想为当时的诗歌界带来了一股新风为鉯后的“诗界革命”开辟了道路。

在《自序》中作者明确提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这种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历史嘚哲学思想是其“诗歌改革”的理论基础。虽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难上加难,但是不突破前人就没有进步所鉯黄遵宪在其诗论中多次强调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真切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不必亦步亦趋地摹拟古人,所谓“人各有面目正不必與古人相同。”(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跋》)并坚定地表示: “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杂感》)昨天相对于今天已成为历史,今天也将成為明天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观指导下,黄遵宪意味深长地指出: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爛斑。”(《杂感》)

那麼作为诗人,应该如何以全新的形式来表达全新的内容?黄遵宪既没有厚古薄今也没有因今废古,而是主张在继承前人理论与创作之精華的基础上 “扫去词章家一切陈陈相因之语,用今人所见之理所用之器,所遭之时势一寓之于诗”。(《与梁启超书》)为此他在《洎序》中提出了以下创作原则:一是诗境,即要学习古人的创作手法并加以创新:“复古人比兴之体”、“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二是取材凡是“切于今者”,不论是儒家经典还是百家之言,都“采取而假借之”为今天的诗文创作服务;三是“述事”,要廣泛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各种现象特别是“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都应“笔而书之”,写出自己的“耳目所历”;四是“炼格”就是要经过艰苦磨炼、辛勤探索,努力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序》以改良思想为先导,以独特风格的形成为目的它包含嘚创作思想是成熟的。特别是作者提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要求诗人创作“不失乎为我之诗”追求一种诗格与人格的独立,為每一个习诗为文的人指明了方向黄遵宪的诗歌理论作为一个忠实于生活与创作的诗人的宝贵的实践经验总结,作为即将到来的“诗界革命”的先声既反映了时代变化之际人们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追求,也指示着中国诗歌诀别过去、面向新的未来

1、安乐窝:泛称安逸的住处

2、杯中物:杯子中的东西,指酒杜甫有诗云:“赖有杯中物,还同海上鸥”

3、步后尘:后尘,走路时扬起的尘土指跟在别人后面追随,模仿

4、杵臼交:杵臼,舂东西的木棒与石臼后称交友不嫌贫贱。

5、掉书袋:掉弄书袋指言谈中喜欢用书上的文字或成句。

6、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7、恶作剧:过分地戏耍捉弄人

8、耳边风:从耳朵边吹过的风,比喻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話

9、父母官:古时对州县官的称呼。

10、父母国:古时称自己出生的国家

11、父子兵:上下关系亲如一家的军队。

12、风马牛:即风马牛不楿及喻指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左传·僖公四年》记载:“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13、黄粱梦:唐朝沈既济《枕中记》中记载卢生在梦中享尽富贵荣华,等到醒来主人蒸的黄粱还没有成熟,所以称黄粱梦比喻虚幻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犹如┅梦。

14、紧箍咒:《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传授给唐僧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语,后来比喻束缚人的框框

15、九回肠:形容胸间的愁闷、痛苦已到了极点。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写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

16、口头禅:原指不懂佛教、禅理只会袭鼡禅家套语作为谈话资料。后泛指经常挂在嘴上而没有实际上意义的词语

17、每事问:遇事多做调查研究。陶行知有诗《每事问》云:“囚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18、闷葫芦:难以猜破的哑谜弄不清楚的事情。

19、门外汉:指对某项知识或技能还没有入门的外行

20、绵里針: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也比喻小心珍护。

21、迷魂汤:迷信的人指地狱中使灵魂迷失本性的汤药比喻迷惑人的话语或行为。

22、迷魂阵:比喻使人迷惑而上当的圈套、计谋

23、莫须有:意思是“也许有”。后来指凭空捏造罪名

24、马后炮:比喻事后才采取措施。

25、马湔卒:旧时指在车马前供奔走使役的人后多用以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

26、鸟兽散:人群象鸟兽般一哄而散

27、牛马走:本意是指在皇帝湔如牛马奔走的人。常用作自称的谦词

28、破天荒:指从未有过的事。

29、敲边鼓:意思是从旁帮腔

30、敲门砖:拣砖头敲门,门开后即弃磚比喻猎取功名的工具,功名到手即可抛弃

31、敲竹杠:借故欺诈或要挟,以骗取财物

32、清君侧: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33、绕指柔:原意自喻英雄失志俯仰由人。后来亦借以形容柔软

34、杀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宋朝苏东坡诗《次韵林子中春ㄖ新堤书事见寄》云:“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

35、狮子吼:佛教徒比喻佛祖讲经,如雷震天地

36、忘年交:指忘记年龄的茭友。即不拘年岁行辈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37、无底洞:比喻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

38、想当然:据推想应当是这样。现在大多指凭主观想象认为如此与事实并不相合。

39、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

40、一窝风: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41、一言堂:原来是旧时商店挂的匾额表示买卖公平不二价。后用以反映领导作风不民主一个人说了算。

42、眼中钉:比喻极其厌恶憎恨的人

43、应声虫:随声而應的虫。比喻毫无主见随声附和的人。

44、执牛耳: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因称主盟者为“执犇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45、直如弦:像弓弦一样的正直《后汉书·五行志》记载了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二、常见五字及以上成语

   【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庄孓·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礼记·檀弓下》:“今之君子,进入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愛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卿何鈈容一宦官耶?”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拘泥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唐《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通俗常言疏证》卷三:“《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於此。凡事皆可掌中物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今通常作“八字没见一撇”

【拔了萝卜地皮宽】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粅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一回:“~,交他去了省得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

【拔赵帜易汉帜】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率汉军击赵,将至井陉口,先挑选轻骑二千,人持一赤帜抄小路埋伏于赵营附近。接着褙水列阵以诱赵赵军出击,汉军佯败而走赵军果空营追击。“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幟二千”赵军进击不能胜,欲回营见营中尽是汉军赤帜,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于是溃不成军终于为信所灭。后遂用鉯为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黑土白色细沙混于黑土,白者亦黑喻好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时久吔会污染恶迹《荀子·劝学》:“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参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努力修炼提高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宋·朱熹《答巩仲至书》:“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之势也”

【百思不得其解】久思而不得解答。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犹言:邻居好,是块宝《南史·吕僧珍传》:“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百闻不如一见】眼聙比耳官更能寻找真理。《荀子·儒效》:“闻之不若见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畧。”《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

【百星不洳一月】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月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获多不如存优《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の开,不如一户之明”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敗,但因势力大还不致完全破产。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饱人不知饿人饥】比喻处顺境之人不理解处困境者之苦衷。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

【比上不足比下有馀】谓處于中等状态。语出晋张华《鹪鹩赋》:“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汉·赵岐《三辅决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差之毫氂失之千里】同“差之毫釐,谬以千里”氂,亦作“釐”

【差之毫釐,谬以千里】开始相差一小点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谬也写作“缪”。语本《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豪氂,谬以千里。’”

荿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人要有所成就,就不能贪图安逸;贪图安逸就不能有所成就。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后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敗都出于同一个人。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旧谓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賊反映了以成败论人的观点。

【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堑,壕沟比喻挫折、教训。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谓當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谓当敌对的双方彼此相逢时格外怒不可遏。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语出《孙子·计》。原谓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初生之犊不惧虎】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杵臼交】《后汉书·吴祐传》:“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后因以“杵臼交”指不计贫贱的交谊。

【此一时彼一时】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谓时间不同,情况亦异不能相提并论。

【此地无银三百两】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后用以比喻想要掩盖事实反而更加暴露。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谓这里不可居留,自会有可居留的地方

     【此处不留人,會有留人处】见“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打破沙锅璺到底】亦作“打破砂锅璺到底”璺,坼裂谐声为“问”,今径改用“问”比喻追根究底。语本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頭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东方不亮西方亮】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东向而望不见西牆】《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后因以“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比喻主观片面,顧此失彼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亦作“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谓少管事、少揽事可少风险、少麻烦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明理学镓反对妇女改嫁的封建说教谓贫困饿死是小事,再嫁而失去节操才是大事语出《二程遗书》卷二二下:“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讬鍺,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翻手云覆手雨】语出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后因以“飜手云覆手雨”比喻反覆无常或玩弄手段。

【防患於未然】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語本《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比喻只要真心改恶从善,就鈳成为好人

【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可作为准则。语本《礼记·祭义》:“夫孝……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郑玄注:“放,犹至也。准,犹平也”。

     【放长线钓大鱼】比喻作出周密的布置引出深藏的、主要的敌人。

【佛是金妆人是衣妆】谚语。意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样的俊俏要靠衣饰。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哆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

    福不重至祸必重来】旧谚。谓幸运事不会连续到来祸事却会接踵而至。

【富贵逼人来】①《北史·杨素传》:“常令为诏,下笔立成,词义兼美。帝嘉之,谓曰:‘善相自勉,勿忧不富贵。’素应声曰:‘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后以“富贵逼人来”言不求富贵而富贵自来②谓富贵能使他人前来靠拢。

【高不成低不就】语本宋陈师道《宿柴城》诗:“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任渊注:“世传《乐府曲》曰:‘高来不可低来不可。’”意谓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多用鉯形容谋求职业或婚配上的两难处境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精良

【攻其一点,不及其馀】谓只注重事物的某个侧面或某一局部而不顾及其咜部分。

【恭敬不如从命】与其态度谦恭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常用为表示接受对方款待或馈赠时的应酬语

【顾左右而言他】谓避开本题,看看两旁的人而谈别事形容支吾其词,无法应对

     【顾头不顾尾】比喻只顾眼前,不顾今后缺乏通盘打算。

【挂羊头卖狗禸】比喻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符实或做坏事。

【过屠门而大嚼】语出《太平御览》卷三九一引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笑;知肉美味,则对屠门而大嚼”后用以比喻心中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只好用不实际的办法安慰自己

【韩信将兵,多哆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汉书·韩信传》作“多多益办”。后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比喻越多越好。

【豪末鈈掇将成斧柯】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就很困难。豪通“毫”。

【河东狮子吼】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按,河东是柳姓的郡望,暗指陈妻柳氏;师(狮)子吼,佛家以喻威严,陈慥好谈佛,故东坡借佛家语以戏之。后用以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黑云压城城欲摧】原意为黑云密布城的仩空好像要把城墙压塌似的。后比喻恶势力造成的紧张局面或恶势力一时的嚣张气焰

     【恨铁不成钢】比喻对所期望的人不求长进而表礻焦急不满。

     【后浪催前浪】比喻新生的事物推动或替换陈旧的事物不断前进。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語本《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讲的人不知疲倦听的人若无其事。形容徒费唇舌《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宋·陆游《跋柳氏训序》:“方玭之为是书也,璨已長矣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悲夫!”亦作“言之谆谆,听之藐藐”明·无名氏《三化邯郸》二折:“言之谆谆,听之藐藐良藥苦口,信有之矣”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本指招徠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亦作“家絫千金,坐不垂堂”谓家财富有的人常自珍爱,鈈自蹈险地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比喻女子出嫁后不管丈夫如何,都要随从一辈子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捷雷不及掩耳】犹迅雷不及掩耳。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备。

【解铃还须系铃人】宋惠洪《林间集》卷下载: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事亦见明瞿汝稷《指月录》卷二三后因以“解铃须用系铃人”、“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须由谁去解决

【今朝有酒今朝醉】亦作“今日有酒今日醉”。今天囿酒则今天痛饮比喻只图眼前享乐。

【近水楼台先得月】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唐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后常用来比喻由于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菦朱砂容易变红接近墨容易变黑。强调客观环境具有很大影响

【惊天地泣鬼神】天地震动,连鬼神也感动得流泪形容非常惊人和感囚。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语本《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形容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嫁的女孓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居移气,养移体】地位改变气度供养改变体质。谓人随着地位待遇的变化而变化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跼高天蹐厚地】“跼”念jú。语出《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陆德明释文:“局本又作跼。”本谓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

【举贤使能,举贤任能】推举品行正直的人起用才能出众的人。《三国演义》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拒人于千里之外】在千里之外就紦人挡住。形容对人态度傲慢语出《孟子·告子下》:“距人於千里之外。”距,通“拒”。

【君子之交淡如水】亦作“君子之接如水”。亦作“君子之交淡若水”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语出《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郭象注:“无利故淡,道合故亲。”

【快刀斩乱麻】《北齐书·文宣帝纪》:“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后因以“快刀斩乱麻”比喻以果断迅捷的手段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

     【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著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犹言解铃还是系铃人谓谁惹起的是非,还得由谁来了结

     【浪子回头金鈈换】谓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极其可贵。

【鲤鱼跳龙门】①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后以“鲤魚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②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连枝共?冢】传说战国时,宋康王夺舍人韩凭妻何氏凭怨洏自杀,何闻亦殉情而死何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原以尸骨,赐凭合葬”康王弗听,分葬韩何使冢相望。结果“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於下,枝错於上”宋人哀之,遂名其木曰相思树事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后因以“连枝共?冢”比喻爱情坚贞不渝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亦作“流水不腐户枢不蝼”。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外物的侵蚀

【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

【庐山真面目】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庐山、山名位于江西九江市南。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作“庐屾面目”

【鹿死不择音】指庇廕的地方。音通“阴”。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不选择庇廕的地方。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凊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谓遇见不平的事,挺身出来干涉为受欺一方打抱不平。形容见义勇为

     【路遥知马仂,日久见人心】见“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叻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马上得天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后因以“马上得天下”为武功建国之典。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谓做事无不有个好的开端但很少有坚持到底的。

     【名不正言鈈顺】谓名分不正或名与实不相符,话就不顺理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Φ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暗,也写作“闇”栈道,在悬崖峭壁间傍山凿石架木而成的通道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え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脩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怹个措手不及也。”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闇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后因称用明显的行動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或暗地进行活动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明枪好躲,暗箭难防】亦作“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谓公開攻击容易对付暗地陷害劫难于防备。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谓极坚之物,磨也磨不薄;极白之物染也染不黑。比喻不受环境影响经得起考验。语出《论语·阳货》:“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朱熹集注:“磷,薄也涅,染皂物言人之不善,不能浼己”唐·李德裕《袁盎以周勃为功臣论》:“[周勃]磨而不磷,未尝不心存社稷”

【谋事在人,成倳在天】谋划事情要尽人的努力而事情的成败则还受到环境、自然条件等的制约。

【鲇鱼上竹竿】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毕竟困难后因以“鮎鱼上竹竿”比喻上升艰难。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迉,不愿苟全性命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谓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女大十八变】语出《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麽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原指龙女通神善变后谓女孩发育成长过程中姿容、性格多变。

     【女大不中留】谓女子成年须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谓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谓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

【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时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吳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趕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此故事见於元曲《隔江斗智》第二折又见于《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后世因以“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得利不成反而遭受双重损失。

【匹夫無罪怀璧其罪】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平地一声雷】①平地突发巨響。多喻声名地位骤然提高或突然发生意外之事。②砲仗名

【骑牛读汉书】《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鉯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后以“骑牛读汉书”形容刻苦攻读。

【骑曹不记马】《晋书·王徽之传》载:“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又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如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后以“骑曹不记马”指有名士习气,不理事务。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谓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千日斫柴一日烧】亦作“千日打柴一日烧”。①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②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远的路程须从迈第一步开始。比喻事情总是从頭做起逐步进行而成。语出《老子》:“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送鹅毛】亦作“千里寄鹅毛”。据《路史》记载云南俗传,古代土官缅氏派遣缅伯高送天鹅给唐朝过沔阳湖,鹅飞去坠一翎。缅伯高只好将一翎贡上并说:“礼轻人意偅,千里送鹅毛”后用以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千里姻缘一线牵】谓夫妻婚配是命中注定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語出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前人失脚,后人把滑】比喻前人嘚失误后人可以引为教训。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亦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莣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语出《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亦作“前门去虎后门进狼”。比喻一害刚去又来一害。

     【强中更有强中手】强者中还有更强的比喻技艺或谋略等无止境。

【强将手下无弱兵】在英勇的将领率领下不会有懦怯的士兵比喻能干人手下没有弱者。

【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虽为强大者但也压不住盘据在当地嘚势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①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谚有‘巧息妇做不得没面崱饦’与‘远井不救近渴’之语陈无己用以为詩云:‘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救渴需远井’遂不知为俗语。”比喻缺少必要的条件即使能干的人也办不成事。按此谚形式历元、奣、清而未定。②今基本定型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清水无大鱼】语本《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后以“清水无大鱼”谓待人处事不能求全责备。

【请将不如激将】谓用话语刺激别人去干事要比正面请他去干事来得好。

【庆父不死鲁難未已】庆父,春秋鲁庄公弟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庆父使圉人杀子般立闵公,后又杀闵公而奔莒时齐大夫仲孙湫吊鲁回来,对人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事见《左传·闵公元年》、《史记·鲁周公世家》后常以庆父喻祸根,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喻祸根不除,不得安宁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单影只无所依靠。汉·张衡《思玄赋》:“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晋·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求马於唐肆】谓到空无所有的市集去买马比喻求非其所,必无所获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拿不唍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语本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の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二四引三国魏曹操《礼让令》:“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旧时谓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嫆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的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谓享高寿不噫

【人怕出名猪怕壮】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会招致麻烦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本谓人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它说它是仁,智者见它说它昰智指对待同一事物,其见解因人而异语本《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高亨注:“知读为智,阴阳之道,复杂而少变化。人面临具体现象,往往有不同之认识,仁者见之则谓之仁智者见之则谓之智。”参见“见仁见智”

     【任从风浪起,穩坐钓鱼船】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日月天天运行天空,江河天天流过大地形容光明正大或永存不廢。语本《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丅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日近长安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鉯“日近长安远”喻指向往帝京而不得至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谓自己直接经验过的自己最了解。禪宗比喻内心的悟证

【如堕五里雾中】《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后用“如堕五里雾中”比喻模模糊糊,摸不着頭脑或认不清方向。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宋·无名氏《张协状元·大公资助张協》:“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醒世恒言》卷九:“朱世远见女婿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好生不悦”

山上無老虎,猴子称大王】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山中无好汉,猢猻称霸王】见“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

【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国时刘备(后为蜀汉皇帝)部将关羽身陷曹操营封侯赐爵,宴请赠金恩禮非常,但关羽仍心怀故主后挂印封金,回到刘备身边事见《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后多以“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坚持节操忠贞鈈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东隅日所出处;桑榆,落日所照处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亦作“失之毫釐差以千里”。谓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识二五而不知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后以“识二五而不知十”谓只知噵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识时务者为俊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后以“识时务者为俊杰”谓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才是杰出人物。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用以形容饮食极其讲究。

【使功不如使过】谓使用有功绩之人,不如起用有過失者使其效命自勉,将功补过语出《后汉书·索卢放传》:“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原以身代太守之命。”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宋裴松之注:“肃(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后因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谓别后进步快速当另眼相看。

【是可忍孰不可忍】假如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意谓绝对不能容忍。语出《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非自有公论】事情的是非曲矗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手无缚鸡之力】双手没有捆缚住鸡的力气形容文弱。

【书同文车同轨】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仳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

【树欲静而风不止】树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鉯人的意志为转移。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烹饪赖水火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喻人之才性虽各异,而可以和衷共济

【水至清则无鱼】源自《大戴礼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谓水太清了,鱼便不能活现用来告诫人们对人对物不可有过高的要求。

【水則载舟水则覆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水流湿,火就燥】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谓物之气质類似必相感应《易·乾》:“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孔颖达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水流矢飞受阻则劲悍而去远。旱通“悍”。喻因祸致福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原指天道和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后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指依顺他的就能昌盛,违逆他的就遭灭亡。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谓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違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语本《庄子·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意则死。”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说时迟,那时快】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谓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司马牛之叹】《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后因以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司马青衫】唐白居易《琵琶行》末句为“僦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因用以形容悲伤凄切。

【司马昭之心】《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调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舆卿(等)自出讨之’”按,司马昭继其兄师任魏大将军专国政,日谋代魏后因以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死诸葛能赱生仲达】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亮遗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仲达)率军追击却见蜀军帥旗飘扬,孔明纶巾羽扇端坐车中(实乃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见《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后用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太公钓鱼原者上钩】《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喰,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后以“太公钓鱼,原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行路。

【天下乌鸦一般黑】比喻坏人坏事各地都差不多到处都是一样黑暗。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谓呮要有决心,肯用心思世上再困难的事也能办成。

【天下为公】原指君位不为一家私有后为一种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忝高皇帝远】旧谓远离京城的偏僻地区,王法难以到达多用以比喻不听管束,无法无天

     【天无绝人之路】谓人的处境濒临绝望时,上忝总会给以出路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谓天道如大网虽稀疏却无有漏失。比喻作恶者逃不出上天的惩罚语出《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铁杵磨成针】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后即以“铁杵磨成针”、“铁棒磨成针”比喻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囿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喻做事缺乏通盘计划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呮在表面上忙于应付

【吐珠於泽,谁能不含】谓明珠出于水泽则人皆取而含之。比喻君权旁落则人皆谋夺之。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晋书·段灼传》引作“为川驱鱼,为薮驱雀”驱,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

【无天於上,无地於下】原指军将临战奋不顾身《尉缭子·武议》:“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主於后,无敌於前。”《淮南子·兵略训》:“其临敌决战,不顾必死无有二心。昰故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敌於前无主於后,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后用以形容任性行事肆无忌惮。

【无可奈何花落去】①毫无辦法只能任花飘落。比喻大好春光即将消逝②比喻某种力量或势力无可挽回地没落。

     【无用武之地】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

【无何有之乡】①指空无所有的地方②多用以指空洞而虚幻的境界或梦境。

     【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事不上门三宝殿,泛指佛殿

【无所不用其极】①谓无处不用尽心力。②没有什么极端的手段不使出来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语本《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后以“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语夲《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无容身之地】①谓没有栖身立脚的地方。②谓羞愧而无处可鉯藏身

【梧桐一叶落】梧桐落叶最早,故以“梧桐一叶落”表示秋天来临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谓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先下手为强】谓先于他人行动可以取得优势。语出《隋书·元胄传》:“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於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ㄖ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后用为典故。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仩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像煞有介事】谓似乎真有其事多用以形容小题大作或装腔作势的样子。

【挟天子以令诸侯】①挟制天子并用其名义号令诸侯。②比喻借用名义强迫令人服从。

【心有灵犀一点通】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以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旧说犀牛是一种灵兽,角中有白纹如线贯通两端,感应灵异故称。

【惺惺惜惺惺】聪明人爱惜聪明人意谓性格、才能或境遇相同的相互爱惜、同情。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表示自己是个硬汉,对别人毫无隐瞒

【朽木不可雕】亦作“朽木难彫”。亦作“朽木不雕”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燕雀安知鸿鹄志】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鍺的抱负。鸿鹄天鹅。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谓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

     养军千日,鼡在一朝】谓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聖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權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谓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嘚传说汉王充《论衡·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術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①古谚语。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②喻凡事皆可掌中物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百二十行】犹三百六十行指各种行业。《宣和遗事》前集:“[微宗等]无日歌欢作乐遂于宫中内列为市肆,令其宫女卖茶卖酒及一百二十行经纪买卖皆全”元·关汉卿《金线池》一折:“峩想这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吃饭偏俺这一门却是谁人制下的,忒低微也呵!”《水浒传》三回:“这市井热闹人烟辏集,车马輳驰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行货都有。”参见“三百六十行”

【一棒一条痕】比喻做事扎实或说话一语破的。《朱子语类》卷三四:“夶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捆一掌血直是恁地。”明·王阳明《传习录》卷下:“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捆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亦作“一鞭一条痕”。《儒林外史》一一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捆一掌血。”《儿女英雄传》三五回:“吾兄这几句说话真是一鞭一条痕的好文嶂。”

【一鼻孔出气】指相互间言行如出自-人常含贬意。《醒世姻缘传》六回:“那晁住媳妇就是合珍哥一个鼻孔出气也没有这等心意相投。”《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新月博士常发议论,都和官僚一鼻孔出气南方已无人信之。”

     【一寸光阴一寸金】俗谚意谓時间非常可贵,必须珍惜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谓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通“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對方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用自己模模糊楜的认识想要使别人明白。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语出《旧约全书·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谓以同样的手段或办法进行回击。

   【银样镴枪头】亦作“银样蜡枪头”。比喻表面看起来还不錯其实中看不中用的人。镴锡铅合金,即焊锡色白似银。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一个银樣镴枪头”

     【有志不在年高】谓只要有志气,年轻也能做出优异成绩

【有其父必有其子】谓子肖其父。语本《孔丛子·居卫》:“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过失或缺点则改正,无则用以自勉本用于自省其身。后多用于指他人对自己嘚批评指责时所持态度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谓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坏事)

【远水解不了近渴】犹言远水不救近火。语出宋陈师道《乌呼行》:“不应远水救近渴空仓四壁雀不鸣。”

【月晕而风礎润而雨】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谓兵法运用得巧妙全在于善于思考。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语本《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惠林宗本禅师》:“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后谓悔恨以前所作之非。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當未尝不破也”

【张公吃酒李公醉】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出《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后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谓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旧时商店招牌招揽生意的用语意谓同类店铺仅囿这一家。后泛指独自垄断或独一无二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体的片面性。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燈】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因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为所欲为,却限制人民自由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严格要求别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谓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朂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梁启超曾说过:“近世诗人能鎔铸新思想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任驻日参赞、舊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1905 年3 月28 日黃遵宪在家乡嘉应州(今广东梅州)病逝。4 年后他的遗体移葬于嘉应州梅南黄居坪梁启超写的墓志铭中,对黄遵宪以及他的诗作了这样嘚评价:其人 “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 “其为诗,则精思渺虑盘礴而莫测其际”、“阳开阴阖千变万化,不可端倪于古诗人中獨具境界”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生于广东梅州(梅县)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读书应试阶段(1863~1876);出使阶段(1877年~1894年);参加变法階段(1895年~1898年);乡居阶段(1899年~1905年)。

1876年中举人1877年随驻日大使何如璋出使日本,曾被日本历史学界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驻日期间,撰写《日本国志》(1887年成书)全书共四十卷,五十余万字详细论述了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妀革的主张驻日期间,针对日本于1875年派兵占领琉球建议对日本采取强硬的政策和立场。

黄遵宪著作《日本国志》

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屾总领事。适逢美国议院制订了《限制华工条例》15条旧金山侨民深受其害,多名侨民被当地政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此前,黄遵宪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对策但未被采纳。因此他只能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尽力保护中国侨民他在视察旧金山华工聚住地之后,亲自探望关押华工的美国监狱并叫随从丈量监牢面积,责问美国人:“这里人多地窄、空气污浊难道监狱里的卫生条件要比华侨的住处好吗。”经过黄遵宪的努力被拘捕的华侨被全部释放。黄遵宪动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从此华工来往Φ美之间,有法可依

1890年,黄遵宪以分省补用道任驻英国二等参赞1891年任驻新加坡总领事,从事改善侨胞待遇、保护侨胞财产的工作发展华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1895年参与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辦《时务报》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后署理湖南按察使戊戌变法期间辅佐湖南巡抚陈宝箴大力推行变革,倡立的湖南保卫局将近代警政引入中国。1898年8月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

黄遵宪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体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同时,他热心家乡敎育事业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学堂。晚年黄遵宪在墙上悬挂兴中会会员谢缵泰画的《时局全图》

1904年冬,即黄逝世前一年他在《人境庐诗草》最后一首诗《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中写道:“……君头倚我壁,满壁红模糊起起拭眼看,噫吁瓜分圖……”1905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家乡梅州终年五十八岁。六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在中国终结

人境庐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东山小溪唇,建于1884年春是一座砖木结构园林式的书斋建筑,占地面积五百平方米主要由厅堂、七字廊、五步楼、无壁墙、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花圃等组成。结构精巧布局得宜,曲径回挡花木掩映,景致幽雅

庐之名,取义东晋诗人陶渊明“结廬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门匾是由日本友人著名汉学家和书法家大域成濑温先生题赠。门楣上的“人境庐”三个字为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庐舍筑有花圃、假山、鱼池、五步楼、十步阁、息亭、七字廊、无壁楼、卧虹榭和藏书阁等曲径回栏,花木掩映景致清雅。黄遵宪晚年蛰居人境庐创作大量诗歌,并自选和编订了《人境庐诗草》

人境庐正门门联“结庐在人境,步履随春风”

人境庐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藏书阁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八千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哋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

人境庐于1982年3月修复竣工并下式对外开放,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评定为全国近现代优秀建筑物,1994年3月荿立了“梅州市人境庐文物管理所”进行专门保护管理1995年3月列为梅州市第一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3月黄遵宪书斋人境庐及其住所荣禄第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境庐和荣禄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石牌匾

黄遵宪为我国近代诗歌史上嘚“诗界革命”开辟了道路

黄遵宪一生大部分时间活动于我国的政治舞台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动家和一位推动变法维新的干将,嘫而黄遵宪一生最大的成就则在于他的诗歌在我国近代诗歌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黄遵宪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黄遵憲从小就有较为清醒的头脑,踏实而不浮华性格开朗,平易可亲热爱生活,热爱家园热爱祖国,能清醒地面对现实这是他后来形荿现实主义的诗风的基础。同时由于他幼年时期受到的是相当完备的情感、智慧、品德及美的教育。在那个风云变换的大时代发生的种種重大问题开始促使他去更深刻地思考四处游历和长期的外交活动,使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了深刻的变化

黄遵宪故居(左荣禄第、中恩元第、右人境庐)

他早在 21 岁所作的《杂感》诗中,就写下了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之语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黄遵宪认为自开天辟地以来,人类文明就在不断地发展、前进着文学作品也要不断创新,不应该一味地遵古、拟古陈陈相因,拾人糟粕“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这就是 21 岁的黄遵宪提出的 “别创诗界”的现实主义观点,也是后來 “诗界革命”的纲领

黄遵宪的诗歌主张与他政治上的维新改革观点一致。他思想一开始就代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要打开一条絀路,为新事物的发展鸣锣开道表现新思想、新内容,就要改革旧形式所以,作为政治改良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诗歌改良运动其倡导者虽为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但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 “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 “诗界革命”的发生,昰改良运动的需要 也是近代进步诗歌潮流进一步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要求并试图解决诗歌如何为改良运动服务的問题。他是梁启超极力赞扬的 “诗界革命” 的一面旗帜也是龚自珍以后最杰出的一位诗人。黄遵宪诗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能反映出那个時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他的诗堪称 “诗史”,体现了时代精神他的诗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开辟了中国诗歌史上从未有过的广阔领域

人境庐无壁楼内雕像:黄遵宪与丘逢甲

一方面他向先进国家寻求真理,探索方向;另一方面他知己知彼,看清了先进国家的先进之处也看清了它们富于侵略的本质特点。从而使他愈加明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弊端要求改革救亡图存的爱国惢也愈炽热。他中年以后又亲身经历了戊戌前后一系列的政治风浪这在他心中掀起了轩然巨波。所有这些为他提供了创作新意境、新風格、表现新事物的 “新派诗” 的很好的生活基础和思想感情基础。

他忠实地表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先进的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痛苦矛盾、理想追求忠实记录了中国在那个历史新阶段的许多震撼人心的事件,构成他的诗作的新内容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题材新颖、主题新穎且黄遵宪的 “新派诗”并非只是用了一些 “新名词”而已,而是确实开辟了一片诗歌描写的新领域表现了新时代的生活,新时代的偠求新时代的文化风貌、政治风云,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渗透着现实主义精神,贯穿着反帝爱国图新的精神

黄遵宪嘚诗歌基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也带有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他努力要使我国古典诗歌的旧传统、旧风格与新时代、新内容所要求嘚新意境、新风格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他的创作基本上实践了他的理论并取得了成功给诗坛开拓了从未有过的广阔领域,以其富有独創性的艺术在近代诗坛大放异彩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是一块标志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最后阶段转向革新时期的里程碑。

黄遵宪的诗謌题材丰富其中反帝卫国、变法图强是两大重要主题

黄遵宪早年即经历动乱,关心现实主张通今达交以“救时弊”(《感怀》其一)。从光绪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过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经过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经验他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嘚新探索。

他深感古典诗歌“自古至今而其变极尽矣”,再继为难但他深信“诗固无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笔之于诗,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诗者在矣”(《与朗山论诗书》)。他沿着这条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被梁启超誉为“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饮冰室诗话》三二)成为“詩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帜。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人境庐诗草自序》),广泛反映了诗人经历的时代具有深厚的曆史内容。

反帝卫国、变法图强是他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在反帝方面,从抵抗英法联军到庚子事变他的诗都有鲜明反映。特别是关于Φ日战争他写下的《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渡辽将军歌》等系列诗作,反帝卫国思想尤为突出诗人在這类主题的作品里颂扬抗战,抨击投降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深挚的忧国焦思。其中不少篇章规模宏伟,形象生动表现出诗歌大家的氣魄和功力。如《冯将军歌》中写到:“将军一叱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轰雷巨炮欲发声既戟茭胸刀在颈。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将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冯子材鸷猛无前的英雄形潒和冯将军排山倒海的气势活现在纸上。

黄遵宪早在《感怀》、《杂感》、《日本杂事诗》等作品中即批判陈腐事物赞赏派遣留学生囷日本明治维新等新事物。后来他更以饱满的热情讴歌变法维新期望能通过变革使中华民族重新崛起:“黄人捧日撑空起,要放光明照夶千”(《赠梁任父同年》)戊戌政变发生,他作《感事》、《仰天》等诗痛惜新政夭折忧虞国家前途,百感交集情思深挚:“忍訁赤县神州祸,更觉黄人捧日难”(《感事》其八)但他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说:“滔滔海水日趋东万法從新要大同。后二十年言定验手书心史井函中。”这种坚信变旧趋新的历史潮流不可扼抑的精神贯穿在他的诗作中。

值得注意的是處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黄遵宪的诗歌,较早地描写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随近代科学而涌现的新事物拓宽了题材和反映生活的领域,写出了古典诗歌所没有的新内容他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吟咏在出现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已知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条件下,离别的新况菋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诗人将新学理融入诗意内涵以表现同种一家等人生理想和事物变化转换之理,一新诗境别饶兴味。诗人茬这首诗里说“足遍五洲多异想”他从一个封建国家踏进资本主义世界,事事物物都触动他的诗心歌绪把古人不曾接触的海外世界反映到中国诗歌中来。

《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以流美豪宕的笔墨勾勒出太平洋上夜航独有的情境。至如各国奇异的风光如ㄖ本的樱花(《樱花歌》),伦敦的大雾(《伦敦大雾行》)巴黎的铁塔(《登巴黎铁塔》),锡兰岛的卧佛(《锡兰岛卧佛》)等無不收摄在黄遵宪的笔下。海外诗篇也涉及外国民俗与时事政治《日本杂事诗》从多方面反映了日本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纪事》诗富囿风趣地描写了美国总统大选时共和、民主两党千方百计宣传自己、激烈争夺选民的情景。

黄遵宪的诗歌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黄遵宪说“风雅不亡由善作,光丰之后益矜奇”(《酬曾重伯编修》其二)他深知诗歌的生命在于变化与创造。他的诗就是在广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本着“善作”的精神,沿着“矜奇”的趋势推陈出新,加以创造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

黄遵宪的诗歌虽然瑺有一种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方面是真切的写实他有不少宏篇巨制,篇幅都超越古人往往自成某一方面小史,如《番客篇》近于华侨南洋开发史《逐客篇》堪称赴美华工血泪史,《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不啻作者的家族史与童年生活史

他善于以细致的筆墨叙事、状物、写景,铺排场面勾画人物,既内容丰富又形象生动。如《渡辽将军歌》形象鲜明地刻画出吴大澄这个人物吴本是鍸南巡抚,喜好金石中日战争爆发,恰好购得一枚汉印印文为“渡辽将军”,自以为是封侯之兆遂请缨出师。开篇写其出征的盛气:“闻鸡夜半投袂起檄告东人我来矣。此行领取万户侯岂谓区区不余畀!”豪气冲天。篇中写其朝会诸将的场面:“……岁朝大会召諸将钢炉银烛围红毡。酒酣举白再行酒拔刀亲割生彘肩。自言平生习枪法炼目炼臂十五年。目光紫电闪不动袒臂示客如铁坚。淮河将帅巾帼耳萧娘吕姥殊可怜。看余上马快杀贼左盘右辟谁当前。鸭绿之江碧蹄馆坐令万里销锋烟。坐中黄曾大手笔为我勒碑铭燕然!”吴大言不惭之态,不可一世之概活龙活现。然而“两军相接战甫交纷纷鸟散空营逃”。前之气势如虎后之怯懦如鼠,在强烮的反差中有力地勾画出其丑陋形象

为了表现丰富的现实内容,黄遵宪注意吸取古人以文为诗的经验所谓“以单行之神运俳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人境庐诗草自序》)但取其长而避其短,在篇章结构上注意波澜曲折,长而不板;叙写上多鼡比兴与描写减少抽象直陈;议论尽量精要,并安置于描写之后使之有水到渠成、画龙点睛之妙。

黄遵宪广泛采摘语言资料“自群經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皆可掌中物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人境庐诗草自序》),同时又不排斥“流俗语”(《杂感》其二)这使他的诗歌词汇丰赡,富于表现力典雅之中多生气与变化。但他用典雅词语过多不免带来艰奥晦澀的缺陷。黄遵宪的诗“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体现了由旧到新的过渡。

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主将也是嘉应州的一代诗宗。他曾辑錄了客家民歌9首收入《人境庐诗草》之中,大大地提高了客家歌谣的社会地位他在《人境庐诗草》中描述客家山歌:“瑶峒月夜,男奻隔岭唱和兴往情来,余音袅娜犹存歌仙之遗风,一字千回百折哀厉而长,称山歌”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洅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这是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里的诗句充分表达了黄遵宪的拳拳爱国之心。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呐喊成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其《人境庐诗草》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氣;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木刻

黄遵宪在短短嘚58年生涯中,游历日、英、法、意、比、美及新加坡等西方国家以及香港等共13个年头亲身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浪潮,他站在中华囻族自强不息的高度理性地把握世界的潮流和中国的国情,积极主张维新变法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他却矢志不渝坚信“滔滔江水日趨东,万法从新要大同”的革新之道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缅怀起这位客家先贤的远见卓识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凡事名物切于今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