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有多大长进:历代iPhone重量拍照水平对比

这里就阐述一下我对这几个手机在设计和制造工艺上的一些看法。

这 5 个型号概括起来就三个外观:

iPhone5 的三段式铝合金一体成型

iPhone6 的全金属一体成型设计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三代手机的设计几乎引领了全球手机设计的风潮。无论是材质、设计还是制造工艺,有些甚至连外观都依葫芦画瓢。

先说 iPhone4,对于 iPhone 带来的惊艳震撼,第一次是 07 年的 iPhone 横空出世,原来智能手机可以这么做;第二次是 iPhone4 的发布,原来智能手机可以做得这么漂亮。

iPhone4 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了 CNC 不锈钢边框,前后配上玻璃,让整机有了一种硬朗、坚固、简洁之美。虽然第一代 iPhone 和后面两代都用不锈钢做边框,但是不同的是 iPhone4 的不锈钢边框是整个手机构造的核心和骨架,屏幕、电池主板以及其他配件都是固定在骨架上面,是为了实现 ID 和结构设计的基础。

要谈论这个 iPhone4 的制造工艺之前,先追溯一下它的兄弟产品 Touch 系列。

苹果对产品的一体化追求已经到了深入骨髓的地步,在 Touch3 上面,就用了压铸一体成型的不锈钢后盖。

由于 Touch 上面没有蜂窝网络要求,能够做到更加完整的一体性,从内部来看,其实这个后盖的工艺并没有 iPhone4 那么复杂。首先,它是一快钢板压铸成后盖的样子,在内部固定主板等零件的构造上采用单个不锈钢小组件,然后通过激光点焊跟后盖连接。

到了跟 iPhone4 同时期的 Touch4 上面,依旧是一块不锈钢压铸成型,不一样的是还加入了注塑成型来实现复杂的内部构造。

但是在 iPhone 身上,苹果的要求显然比 Touch 要高,并且要考虑到信号问题,做起来也没有 Touch 那样得心应手。

iPhone4 的不锈钢边框的制造难度,无论是它的结构复杂度还是加工精度,现在看来依然是顶级水平,没有超越者。

在不锈钢边框内部构造上,并没有像 Touch 系列一样通过点焊来实现,而是由 CNC 直接在边框上切削出形状,工艺复杂度可想而知。

举个例子,上图中的几个红框标示处,上面那两个小框框,也就是 CNC 倒钩,是用来卡住手机背部那块玻璃。中间那个是螺纹柱,要先在边框上 CNC 出一个圆凹槽,然后激光点焊焊接,这么做这个螺柱是要来固定屏幕。最下面的红色长条框是把中间的不锈钢片激光电焊连接。

最右那个是天线隔断注塑,现在看来满大街都是这样的注塑条,这个是苹果的首创,注塑材料是一种质地非常坚固的工程塑料,边框切断后通过这种注塑材料来连接,又能保证信号。所以,现在满大街的金属边框手机都要感谢苹果在材料学方面的探索,而不是在发布会上哗众取宠说我的注塑比你更好。

iPhone4 的结构强度非常高,不锈钢材质本来就很坚固,然后前面板是通过螺丝固定在不锈钢边框上,玻璃背盖通过卡扣卡在不锈钢边框上,主板也依附在中间的不锈钢片上,你在 iPhone4 上面很少看到塑料件和用胶水粘合的地方。

iPhone4 对后续的手机市场影响非常巨大,以至于消费者都有了一种审美惯性,只要是前后玻璃,中间边框的手机,都觉得好看。最终是,你做到了比它更大,你做到了比它更轻,你做到了比它更薄,但再也没有谁做到了它在工艺和结构上面的水准。

苹果产品在 ID 和结构设计上,不难发现它遵循的是化繁为简,统一、完整、坚固、优雅。

iPhone4 的三明治设计,包括了前面板、不锈钢边框、不锈钢钢片、玻璃后盖四个大组件。显然,这并不是苹果的最终追求,时过两年,苹果带来了 iPhone5。

那晚我也看了发布会,也跟着吐槽了苹果的创新匮乏,这不就是一个拍扁拉长的 iPhone4 么,等了两年你就这点能耐啊。当我后来渐渐接触到 iPhone5/S 后,拆也拆了,才发现,这是迄今为止最精致的 iPhone,没有之一。

在制造工艺上,相比 iPhone4 又有哪些进步呢?

最大的进步是苹果终于把 Unibody 技术运用到了手机上,手机外壳全 CNC 加工。

在手机制造里面,这应该是首次这么干。苹果牛逼之处就是在于它不用去看别的手机是怎么做,用什么工艺,它一直在手机上探索运用一些新的工艺,这些工艺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之前本来就有,但是苹果却可以不计成本的按照设计需要来执行,这就是为什么苹果一直独领风骚。

初看上去,外观上面延续了 4 的风格,但是结构和工艺完全变了,Unibody 让机器直接变成了两个部分:屏幕和外壳。再细说一点就是背部的三段式,上下两部分是陶瓷玻璃。这符合了苹果追求极简的风格,同时 Unibody 可以让机器做得更薄,但也对机身内部构造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信号问题也更难处理。

外观上面相比 4 变得更加精细,这种精细体现在无处不在的高光倒角上面:边框上下边倒角、按键高光、底部扬声器孔倒角、不锈钢耳机和闪电接口倒角,甚至连底部两颗螺丝的密纹高光都不放过,这些全部通过 CNC 精雕实现。

背部 LOGO、iPhone 字样都通过特殊的阳极氧化,加上上下两端的玻璃,配合苹果对精度的高要求,所以无论你哪个角度观看这部手机,都透露出一种精致的气息。

说回制造工艺,Unibody 的设计必然付出昂贵的 CNC 加工成本,产能也难以提升。需要代工厂购置更多的机床,这方面苹果甚至是给代工厂购买机器,扶持对方实现自己的产能需求,有时候为了实现要求,直接把供应商给收购。

跟 4 的不锈钢框架不一样,5 的整体都是围绕着 Unibody 后盖来展开,这个后盖需要 CNC 出来安放主板、摄像头、尾插排线等细小构造,例如屏幕总成则依旧通过卡口卡在机身上,做手机的都知道,卡口是很难控制好精度的地方,大多数的做法是通过胶水解决。

在一样用 Unibody 的 Touch5 和 iPad mini 上面,屏幕是通过胶水跟机壳粘合,在 iPhone5 上,苹果也可以这样做,但是这样做就是对结构的妥协,但是大部分厂商都是通过胶水粘合,即能做到精度又能省事。

这是 HTC ONE M7,当时风靡一时,通过拆解可以看到,它的 Unibody 后盖上面边缘是有一圈注塑,还有胶水,而且,它的后盖就只是一个后盖,主板等全部依附在屏幕那边,在结构复杂度上面先比 iPhone5 略逊一筹,说白点就是这样做更简单,但是 M7 的背部弧线也是一个 CNC 难点,如何让弧线平滑过渡需要付出多一点工时。

再来看看 ONE 系列的第二代 M8,这一代有了进步,变成了全金属,虽然舍弃胶水改用卡扣,但是仍旧只充当后盖。不过放眼全球,它也是第二好的 Unibody 设计了。

说到 iPhone6 了,当我看到 iPhone6 的谍照的时候,我不相信这是苹果的设计,这粗壮的天线条成了大家集体吐槽的焦点。

跟 5 对比发现,它把 iPhone5 后背的陶瓷玻璃都剔除了,手机外观就剩两个大组件:屏幕和机身。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全金属,这也是苹果追求一体性的极致体现吧。

苹果两年做一个 ID,这两年里面,也许出了上百种设计,最后选择这种设计,也有它坚持的理由,手机越来越大,再延续之前四平八稳的 ID,显然有点不适合持握,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的物件里面,方正的东西占绝大多数,这样的设计是更讨喜,也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但如果苹果依旧把 iPhone6 做成 5 的样子,做更薄,出来的效果必定会比现在的样子好看,但是那样怎样,那只是一种保守的设计。

所以,苹果必须拿出一种全新的设计来挑战自己。

改变风格后的 iPhone,从方到圆,机身变大,做成弧形的边框利于握持。这样还不够,苹果把屏幕也要做成大 2.5D 与边框相匹配,做到手机的侧面中心对称这没什么,iPhone4 以来很多手机都可以做到,但是在弧形边框上要做到几乎完美对称,目前还没发现比 iPhone6 更好的了。

弧形边框的 CNC 加工难度比 5 的直面要更难,我觉得最难的是屏幕的弧形跟边框弧形的匹配问题,要把这条弧线做到不断层,就是弧线顺畅过度,这对于组合件来说难度太大了。

没有靓眼的高光边,没有了方正的外形,看上去必然是没有了 iPhone5 的精致感。更要命的是还有突出的摄像头、过粗的注塑条。如果说 iPhone5 是方正、规整、闪耀,那么 iPhone6 相对低调、内敛、华实。

单论制造难度的话,iPhone6 的难度是要大过 5 的,它要克服信号问题,6 支持的频段比 5 要多,但是却把 5 上面的玻璃去掉了,完全的一体金属,还加入了 NFC 功能,这些对机身的设计提出了严重的考验。

现在市面上也有了一大堆把边框做成弧形,正面一样 2.5D 玻璃,有的也在背面贴个 2.5D 玻璃,出来的成果也只是材料的堆叠而已,从来没有哪一部手机做到了 iPhone6 这样的浑然感,哪怕两部手机的价钱一样。

这三代产品里,iPhone4 最为坚实,iPhone5 颜值最高,iPhone6 更像是成熟之作。通过迭代发现,苹果一直在一体化金属机身上面前进,iPhone4 的边框到 iPhone5 的金属机身,最后 iPhone6 更彻底的全金属,制约苹果的只有信号问题。

最后想说的是,当外界在夸赞以乔纳森为首的苹果工业设计团队的同时,也请给他们优秀的结构工程师和射频信号团队一点肯定。

出发飞往旧金山的UA 航班临时更换成了波音777,算是给我们几个搭乘美联航同行的一个小小惊喜。当坐进商务舱舒适的躺椅后,我发现如今的iPhone产品线就像是这架大型高效空客一样。

这篇发布会回顾将以前方第一视角,带你体验一把乔布斯剧院里里外外的产品、与会者、以及直播中看不到的风景。并在文章最后给出我对这架“豪华空客”的理解,以供大家参考讨论。

一年一度的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相信是很多媒体老师的「羡慕」对象。记得还在老东家即将离职之际,跟一位同事瞎扯说还得干这行,啥时候能去一次苹果发布会职业生涯才算完整了。有缘的是这位老同事现在又成了我的新同事。

没成想这一职场愿景在去年的发布会就实现了,那天从乔布斯剧院走出来,被加州阳光晃得睁不开眼,甚至感觉一切都不太真实。今年故地重游心底也没多几分踏实,连老司机光叔在大巴上都表示“紧张”,更不用说后排追光“抱大腿”的我了。

到了ApplePark 大巴没有停在访客中心,而是靠在主楼(就是那个大圆圈飞碟)的一处入口,透过车窗玻璃能看到来来往往行人进出。我激动地问光叔:“今年是要从这里面穿过去吗?!”,可气的是他居然骗我说“是的”。

结果下车之后发现那些人都是苹果员工,媒体们还是得老老实实从访客中心斜对角的前台入园,然后“攀登”一段小山丘就到了乔布斯剧院门口。上来之后第一件事当然是例行合影,除了给自己留个念想,还带着让某些“公仔”出镜的任务。

乔布斯剧院所在之处,可能是瞭望Apple Park 苹果新总部大楼的最佳位置。没有园区外围那么多高大杉木,一大一小两座圆形建筑之间只隔着一片草甸,再配上加州晴朗的蓝天,主楼就是远方的那条天际线。可以看到已经有很多员工骑着自行车在对面穿梭。

其实我真挺想去对面主楼看看的,之前应该只有Wired 连线一位资深编辑深入内部写过一篇采访。光叔说程远你可千万别往过跑,不然分分钟100 个苹果安保人员出来追你,然而我这个身型表示并没有如此大胆的想法。

不过待会儿即将开始的发布会开场Video,还真有个小姐姐拎着个箱子这么干了,不同在于她是反方向往乔布斯剧院跑,来给库克送某件重要物品。当我看我看到这段碟中谍BGM 视频时,还以为是无线充电盒版AirPods 的广告,心想跳票一年之后这次AirPower 应该稳了(笑)。

在场的很多人估计跟我想法一样,期待着箱子打开后会是某款新品,接着库克拿起它入场跟大家say hello。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箱子里装着的只不过是发布会Keynote所要用的Clicker 控制器。还是佩服这段开场Video制作人的脑洞,他应该是汤姆克鲁斯的影迷。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库克开场say hello 背后的一张Keynote 中,选用的是一幅Macintosh 显示hello 界面的素材。在《乔布斯》电影中,为了让这台最初的Mac 向大家问好,当年的苹果首席工程师在发布会现场承受了来自老板的巨大压力。

我心想难道传闻中的MacPro 或者mini 终于要更新了吗,那两个小时发布会不够讲啊,一会儿体验区岂不是又增加一项拍摄任务?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我这些“妄想”包括AirPower 以及全面屏iPad Pro 都木有。在宣布全世界iOS设备已达20 亿之后,库克表示首先登场的是第四代Apple Watch。

2014 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初代Apple Watch 发布并带来Sport、Edition 不同系列风格。在经历Series 1、2、3 四年之后,Apple Watch Series 4 终于迎来了工业设计外观上的更新。屏幕显示面积变得更大,同时整个表盘看起来也更圆润,虽然本质上还是方形。

显示面积增加30% 以上,同时表盘尺寸也增大到40mm(小号)与44mm(大号)。其实视觉上的“圆润感”,有一部分是来自屏幕R 角与机身圆角弧度的一致性。这点审美理念与iPhone X 相同,所以说Apple Watch Series 4 是“全面屏”苹果手表也不无道理。

搭载苹果自研双核64 位S4 处理芯片,新增电极式心率传感器和带有触觉反馈的数码表冠。事实上,除了显示面积与硬件性能的进步,更有意义的是主动健康检测方面的进化。心率预警、摔倒检测、紧急呼救,让Apple Watch 在运动健身教练的基础上,兼备了医疗健康守护的角色。

此外还继承了前辈们的蜂窝网络、GPS、高度计、游泳防水、蓝牙5.0、光学心率传感器。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体积限制下尽收种种功能,是Apple Watch 最令人惊叹之处。支持全天候续航,官方数据表示单次充电可提供最长18 小时使用时间。

最暖人心的还是ECG 功能,说实话在发布会现场我并不知道这个词是「心电图」的意思。其实之前已经有一些Apple Watch 挽救生命的新闻报道,心房颤动通常是一种无法确诊的心脏健康问题,一块随身佩戴全天候监测的手表可能是最及时的医疗解决方案。

按照两年才一大变的更新逻辑,工业设计上还是去年iPhone X 的老样子,只是金色的不锈钢中框看上去更为流光溢彩。就像当年的5s 土豪金、6s 玫瑰金,不买新配色大家怎么知道我换了新iPhone ?另外iPhone XS 似乎还用上了史上最硬的康宁玻璃。

除了够硬的物理抗性之外,还有IP68 级别防水这种“魔法护盾”操作,能在2 米深的水下坚持30 分钟。iPhone XS 不光能水下“憋气” ,面对海浪、泳池、果汁、啤酒统统免疫。你可以用水冲洗然后自然晾干,不过请注意5 小时不要插电,但这个过程中依然可以使用手机甚至是无线充电。

屏幕还是跟去年iPhone X 一样的5.8 英寸OLED,2436 x 1125 分辨率458 ppi 超视网膜。跟5.5 英寸屏幕的Plus 机型相比机身更小,这也是全面屏设计所带来的最大好处——在保持友好机身握持的前提下提升显示面积。

这块OLED 支持杜比视界与HDR10 标准,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都能提供更优秀的动态范围表现。以及1000000 :1 对比度、120Hz 触控采样率、True Tone 原彩、全局色彩管理、广色域覆盖,这是所有苹果设备中最最最好的显示屏没有之一。

如果我们进一步把iPhone XS 拉伸到6.5 英寸屏幕,就可以得到2688 x 1242 分辨率458 ppi 的iPhone XS Max,很神奇对吧。几乎跟Plus 一样的机身尺寸,却拥有多出1 英寸的对角线,这就是比Plus 还Plus 的Max,同时也是iPhone 迄今为止显示面积最大的机型。

原深感镜头模组就略过不表了,这次的硬件升级重点在Neural networks 神经网络引擎。我们可以把A12 芯片独立出来,看作是支持一切软硬件的核心基础。按照抵达用户的真实交付时间来看,A12 仿生确实是首款7nm 制程工艺SoC,拥有70 亿晶体管。

CPU 还是跟去年A11 相同的「2 大+ 4 小」核心,虽然架构没变但苹果官方宣称性能提升15%、同时功耗降低40%。相比之下GPU 突破更明显,从3 核增加到四核并分配更充分的显存带宽,带来50% 的图形处理性能提升。不过最狠的还是Neural Engine(神经网络引擎),直接从双核干到八核,机器学习可达每秒5 万亿次卷积运算。

其实每年苹果SoC 的进化并不是为了这些百分比数字上的变化,其根本目的在于让iPhone 成为更好用的工具。所以我们还是要来看看A12 到底能带来哪些不一样的体验,例如3A 级游戏、AR 增强现实、ISP 实时渲染,苹果甚至把这些应用叫做「次世代apps」。

在开发者演示环节有两个游戏令我印象深刻,一款是第一人称视角游戏Blades、另一款是来自Directive GAMES 的Multi-Play AR 游戏。Blades 中在经过某处光源时,你甚至能清晰地看到光影在刀剑上的流动变幻;Directive 则把同场景AR 的互动人数提升到3 人,比今年WWDC 上的双人砖块弹球还多一人。

串场投篮动作追踪app的前NBA传奇控卫纳什的扽登场,对我来说算是个意外惊喜,作为一个看了十八年球赛的篮球迷,至今仍为二连常规赛MVP 的老衲没有总冠军戒指感到遗憾。如果当年的那支太阳队放在今天,跑轰打法的砍分效率可能堪比勇士火箭。

讲完芯片接下来聊拍照,其实智能手机上的相机部分,是一套软硬件相互独立但又紧密合作的系统化工程。硬件工程师负责掌控从光线进入镜头到ISP 运算处理的过程,然后把双摄(广角镜头与长焦镜头)分别获取的成像信息给到软件工程师再进行算法优化。

这次Sensor 的单位像素面积从1.22um 增大到1.4um,带来更全面深入的感光能力。其他镜头参数感觉变化不大,还是双12MP 像素,广角f/1.8 光圈、长焦f/2.4 光圈,以及双OIS 光学防抖。前置7MP 像素原深感镜头,同样支持人像模式以及五种人像光效。

其实相机环节就“吹”了两个东西:Smart HDR 和Bokeh。

Smart HDR 的初衷是让普通用户也能拍出专业水准照片。HDR 的原理大家都知道,就是通过多帧合成达到高动态范围效果。但几乎所有的手机HDR 功能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意识缺陷,那就是机器其实无法判断拍摄者对于明暗关系的理解。

从技术原理角度来讲,Smart HDR 除了有不同曝光参数的帧之外,还会记录拍照时刻前后的画面。我当时不太明白这样做有何意义,后来猜测这或许是为了重塑这一瞬间真实的光线层次,从而让HDR 效果更接近肉眼所见的明暗关系。看来在“好看”和“真实”面前,iPhone XS 再一次选择了后者。

但如果仅此而已还称不上Smart,这时候就需要A12 的神经网络引擎(Neural Engine)助力。我们来对比一下发布会Keynote 上的两张多帧合成图。当只有ISP 的时候有7 张,有了神经网络引擎之后就变成了10 张。多出来的三帧分别是:脸部识别、面部特征识别、深度图绘制。

看明白了吗,也就是说有了八核Neural Engine,人像模式甚至人像光效也能支持HDR。再加上30fps 视频扩展动态范围适用,Smart HDR甚至可以说是全局HDR 了,而且高动态范围的呈现效果还是实时的,在你按下快门之前就已经处于运算分析状态。

Bokeh 就是所谓的散景或者说焦外成像,摄影师往往通过虚化背景的方式来突出人像主体,这也是iPhone 双摄人像模式的来源。虽然手机上的大光圈虚化效果都是通过算法来完成,但一般大都停留在如何“抠图”的思路上。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并不是虚化部分照射过来的光该有的样子,手机做的只不过是判断了人脸和景深,然后把本来清晰的背景模糊成虚化效果。事实上这次的后期手动光圈调节功能,就很好地还原了数字Bokeh 的本质过程。

但苹果相机软件工程师的思路有些不同,他们首先会去研究专业光学镜头是如何工作的,或者说「How light works」,然后再用数学算法的方式复现这一过程。这可能也是在人像模式推出两年之后,苹果才增加后期手动光圈调节的原因吧。

视频拍摄方面可能有些朋友还不知道,那三张看似像是星球的Live Photos 壁纸,就是用iPhone XS 在4K@60fps 画质下拍摄的。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段单车视频样片,其中的一些大光比场景就很好地体现出Smart HDR 的效果。

视频拍摄HDR 的实现原理跟多帧合成类似,只不过每一帧只有两张不同曝光时长的帧合成,但考虑到ISP 实时渲染着也已经是非常大的运算量了。以目前限制30fps 的水平来看,每秒大概需要处理60 张正在拍摄的图像。

两款XS 在续航方面相比X 都有所提升,甚至在关机后还能保留一部分电量,支持5 小时的“刷卡模式”待机。另外顶配闪存容量提升至512GB,很多人说64GB 就够用了,但我用了整好一年的256 GB iPhone X,在从体验区出来导素材的时候提示满了。

其实以上说了这么多,都抵不上一句“好消息!好消息!iPhone 终于支持双卡双待啦!”更大的好消息是,中国地区独享双SIM 实体卡!小号的iPhone XS 还是单SIM 卡槽,只有大号的Max 才支持双卡,不过相信这已经可以让很多中国消费者无脑买单了。

还记得2013 年大明湖畔的iPhone 5c 吗,五年之后iPhone XR 再次踏着七彩,哦不对是六彩祥云纷沓而至。红、黄、白、珊瑚、黑、蓝,印象中是换了个绿色。但此时非彼时,XR 今日所承担的角色要比当年5c 重要得多。

我在去年发布会结束之后就预测了两点:1、明年的iPhone 将会彻底抛弃Home 键正式进入全面屏时代;2、必须有一款售价五六千的“廉价版”全面屏iPhone 来稳住固有用户基本盘。今年这两点都成为现实,其实想想也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负担得起一万块钱的手机,包括多年的果粉。

所以在iPhone X 下架的情况下,XR 就成了你能买到最便宜的全面屏iPhone 了。6.1 英寸LCD 显示屏,1792 x 828 分辨率326 ppi,跟5.5 英寸的iPhone 8 Plus 相比显示面积更大,但机身尺寸反而要小上一圈。同样支持120Hz 触控采样率、 True Tone 原彩、精准色彩管理、广色域覆盖,除了材质与分辨率跟OLED 版本似乎并没有太大差距。

砍掉了3DTouch换成Haptic touch,但说实话从6s 到现在压感我真的不怎么用。既然采用了全面屏设计抛弃Home 键,那么TouchID 也顺理成章被Face ID 接替,这下新款iPhone 全系标配原深感镜头,嗯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齐齐。

在发布会开始之前由于大家都说是“廉价版”,所以也有媒体猜测XR 可能搭载去年的A11 处理器。但苹果显然比他们更有良心,不仅搭载OLED 版本同款A12 仿生芯片,后置单摄参数规格也与XS 广角镜头一致,续航比8 Plus 还要多出一个半小时,同时还跟Max 一样支持双卡双待。

这样一款看上去并不弱的iPhone XR 你猜要多少钱,749 美金起。别嫌贵,iPhone XS 999 美金起、XS Max 1099美金起。这还都是64GB 版本,大容量也有,不过得加钱。同期销售的还有449 美元的iPhone 7 以及599 美元的iPhone 8,但相信不会有多少人去买旧款型号了。

发布会到此也已接近尾声,我一边顶着长焦拍Keynote 一边往回发图文直播,还要抽空记录下产品要点,不然一会儿到体验区拍视频没词儿就尴尬了。在散场音乐中,大家前赴后继地涌向身后的体验区,所有刚才在Keynote上看过的新品,现在都可以来上手摸一摸了。

去年是「两8一X」,今年是「两X一R」,再加上AppleWatch 从Series 3 到4。体验区的任务基本没变,只是觉得这次人更挤了一些。但素材还是要整啊,可以说是单枪匹马与全球科技媒体同行竞争。一顿拍图+录视频,在国内几位老司机的相互帮衬下总算是勉强搞定。

比较遗憾的是我背着的脚架和滑轨并没有派上用场,上手视频拍摄质量我自己都不甚满意,只能说回国之后再给各位奉上详细评测视频以表心意了。不过高质量图片倒是拍了不少,其中还有一张Ive 与Cook 指点XR 的靓照,知非同学给配的文案是:“老板,明年我们也整个水滴屏。”

从乔布斯剧院出来,加州的阳光还是那么晒、天也还是那么蓝。虽然已经是第二次来了,但苹果发布会依旧是个很奇妙的过程。在后来的某个时刻,我又回到了空无一人的体验区。大厅下只能听到我自己的回声,头顶的天花板就像是一架飞碟,随时可能Take me away。

在出发前的iPhone 怀旧三部曲中,我说在后乔布斯时代,人们多少会觉得它有点“不酷了”。如果说当年iPhone 4S(以及之前的设备)是改装赛车,那么在iOS设备已达20 亿的今天,这条产品线看上去已经变成一架豪华空客。

赛车乔布斯可以专为自己改造,作为现在科技与人文十字路口的产品开创者,只要他觉得满意就一定可以让大家跟着买单。但库克需要在华尔街与用户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为所有人建造一架大型豪华空客可能是最稳健的选择。

2018 年度航班,有iPhone XS/ XS Max 这样的商务舱、512GB 顶配头等舱,也有iPhone XR 相对便宜的超级经济舱,非全面屏的7 / 8 两代产品则扮演普通经济舱的角色。你可能会觉得这架iPhone空客的经济舱席位太少了,但想想《乔布斯》电影里的那句话:“头等舱和经济舱都能把你送到目的地,头等舱就是比经济舱更舒服。”

按照一部iPhone平均两年的使用周期,如果你是旅行达人(果粉),可能总有那么一次会订张头等舱机票。为了一路的飞行体验,也为了目的地每个人眼中不一样的风景。

科技讯 3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AppleInsider报道,前CEO、Alphabet现任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本周在韩国被拍到在媒体活动上使用而非手机来拍照。

施密特是因为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统DeepMind AlphaGo而现身首尔的。

在万众瞩目的人机大战当中,谷歌的AlphaGo已两次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而在该项活动的媒体活动现场,施密特被拍到使用似乎是iPhone 6或者iPhone 6s的手机来拍照。

虽然部分搭载谷歌Android系统的手机看上去跟iPhone很像,但施密特当时手握的手机很显然是iPhone。在被拍到的一张照片中,施密特在使用的拍照应用。而在另一张照片中,他在选择照片来发送。

虽然对于一些人来说施密特使用iPhone而非Android设备很令人惊讶,但这也并非完全出人意料之举――施密特曾在谷歌推出Android之后继续使用黑莓手机,他也坦言更喜欢使用黑莓的实体键盘。

另外,尽管谷歌与苹果的竞争十分激烈,但它仍相当依赖苹果的产品来提供自己的服务。事实上,有法庭文件显示,2014年,谷歌曾为了成为iOS中Safari的默认搜索引擎而向苹果支付10亿美元。

施密特曾担任谷歌CEO,2011年公司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从他手中接过帅印,他则转任执行董事长。

在那之前,施密特曾从2006年开始担任苹果董事。但随着苹果与谷歌之间的竞争日渐升温,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市场,2009年他被迫离开苹果的董事会。(皓慧)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责任编辑:齐亚伦_NT477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代iPhon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