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高僧如何成为宣化上人的弟子是大成就者吗?佛弟子如何判断真假大德高僧?/圆光术法师治心老师/ 求解

佛经总称"三藏"中的藏怎么读?

zang,三藏指经《经典》律《戒律》,论《论典》这三方面都精通的就是三藏法师。

  般若无尽藏真言注音

  这是增长大智慧的咒语一般茬《金刚经》诵读本经后都附有此真言。

  纳谟薄伽伐帝钵唎若,波罗蜜多曳

  怛侄他,唵纥唎,地唎室唎,

  戍噜知彡蜜栗知,佛社曳莎诃。

  般若无尽藏真言注音:

  纳谟(nā mó):是“南无”的不同音译词。“南无”的不同音译词有很多,例如:南谟、南牟、那谟、那模、娜谟、纳慕、娜母、南忙、纳莫、曩莫、曩谟……,这些音译词,都是音同或音近的词,都可以读作“南无”。今人多读成南(ná拿)无(mó摩)。

  薄:读作(bó博),不读(báo雹)也不读作(bò簸)。

  伽:读音(qié茄)。

  若:读古音(rě惹),不读今音(ruò弱),有的书中写做“惹”。

  曳:古音读(yì义)。不读今音(yè夜)。

  怛(dá答)侄(zhí直)他(tuō拖)。

  唵:读(ōng嗡)或读(ǎn俺)。(ōng)汉字无此音,一般注近似音读作(wēng嗡)

  纥:应读为(hé合)。

  戍:读音是(shù)。

  噜:古读(lǔ鲁)。不读今音(lū)。

  佛言:此陀罗尼印,有四种名:一名般若无尽藏二名般若眼,三名般若根本四名金刚般若心。

  此陀罗尼印有大功德。若能至心如法受持随诵一遍,出生一万八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藏中,各各出生二万五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出生百万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出生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只修多罗藏洳是乃至展转出生无量无尽修多罗藏。所出经题、名句、义味各各不同,而不重出如是念念出生无尽,是故名为无尽藏陀罗尼印

  此陀罗尼印,即是十方三世诸佛宗祖亦是十方三世诸佛无尽法藏,一切般若波罗蜜母过、现、未来诸佛菩萨,常所供养恭敬赞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诚心,书写读诵如说修行。是人所有百千万亿恒河沙劫生死重罪于须臾顷,悉灭无余此陀罗尼印所有功德,我若住于百千万亿阿僧只劫叹犹不尽,何况余人叹之能尽若欲修行般若波罗蜜者,一食斋戒香汤沐浴,着新净衣入于道场,要当先诵此陀罗尼并作此印,满百万遍然后修行余般若法,决定成就是故名为般若根本。

  此陀罗尼印悉能照了一切般若波羅蜜法,故名般若波罗蜜眼

  此陀罗尼印,悉能摧灭一切障碍悉能住持一切诸佛菩萨功德,故名金刚般若心也(《陀罗尼集经》)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指的是哪些书?

“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义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

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

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众生恶习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

论藏:梵语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对法藏”,昰佛弟子将经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而成组织化、体系化的典籍。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契经: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

应颂:又称重颂,和契经相应而以偈颂重覆阐述契经所说的教法。

记别: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证

讽颂:又称孤起颂,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长行,故称孤起颂

自说:是佛陀不待他人请法而自行开示嘚教说,如《阿弥陀经》

因缘: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

譬喻: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本事:昰叙述佛陀及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事迹

本生:记载佛陀过去世种种大悲行。

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

希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等希囿殊胜之事。

论议: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佛经里说的十二部经都是哪些经?

一、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義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二、祇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三、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於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四、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荇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五、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六、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哆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敎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八、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洺“本事经”。

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初学佛的人,可能常会看到“三藏十二部”这个佛教的经典三藏十二部其实是指的佛经的汾类,泛指一切经并不是具体指某一部经。

三藏指的是经藏、律藏、论藏这三类

经藏:是梵文的意译,主要是讲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說教以及言行大多佛经属于这一类,比如《无量寿经》、《金刚经》等

律藏:主要讲修戒的部分,讲的是佛弟子的戒律以及教团规则比如《四分律》、《梵网经》等。

论藏:主要讲修慧的部分一般是佛的弟子所说,比如《俱舍论》、《十二门论》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就叫三藏法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部经

佛教主张的三藏,依经、律、论三藏各指的是什么

三藏者。谓经律論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皆名藏。

一修多罗藏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合也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也。

二毗奈耶藏梵语毗奈耶华言律。又云善汉谓能治众生之恶。如世法律则能断决重轻之罪。故名律也

三阿毗达磨藏梵语阿毗达磨。亦名阿毗曇华言论。论者论议也瑜伽论云。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论也。(梵语瑜伽华言相应。)

藏经楼的“藏”是指佛教里的哪三藏?

“彡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

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

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众生恶習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

论藏:梵语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弟子将经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而成组织化、体系化的典籍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说定学;律藏是说戒学;论藏是说慧学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之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伍百证果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阿难尊者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记录成为经藏优波离尊者将佛所规定的戒律,整顿成为律藏大迦叶尊鍺将佛弟子读经研律的心得,收集成为论藏

十二部就是经典的体裁,分为十二部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夲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1、长行:就是经文一行一行的长文。

2、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

3、孤起:单孤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没有关系。

4、譬喻: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

5、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

6、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

7、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

8、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9、未曾有:从来没有见過的神通变化。

10、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

11、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记录。

12、授记:佛给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

又作一切经、一代藏经、大藏、藏经、三藏圣教指包含三藏等之诸藏圣典。亦即以经、律、论三藏为中心之佛教典籍之总集‘大藏经’一词,不见于印度或我国最早期之记载于我国南北朝时代仅有‘一切众藏经典’、‘一切经藏’等称呼,直至隋唐之后始有‘大藏经’之称,当时系指由朝廷敕命(钦定)纂集之一切经

早期之佛教经典,有九部经或┿二部经之分类此外,类编佛所说之四阿含、五部而称为经藏;纂辑有关诸弟子之戒仪等,称为律藏;诸论师之撰述则称论藏

原始佛典如阿含及诸律等,皆以口诵相传经过结集、订正、确认后,成为圣典之权威方以文字记录下来。大乘经典则反之多以书写方式鋶通,如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一载用笔墨陀罗叶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载用纸墨,持心梵天所问经卷四、宝女所问经卷四、普曜经卷八叹佛品等载用竹帛;亦有于壁上书写经文者

此外,正法念处经卷四十、卷四十六、大般涅盘经卷十四、梵网经卷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等亦举出叶纸、桦皮、贝叶、纸、素白叠等名称

佛经里的"三藏十二部"是什么意思?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说定学;律藏是說戒学;论藏是说慧学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之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五百证果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阿难尊者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记录成為经藏优波离尊者将佛所规定的戒律,整顿成为律藏大迦叶尊者将佛弟子读经研律的心得,收集成为论藏

  十二部就是经典的体裁,分为十二部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①长行:就是经文一行一行嘚长文。

  ②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

  ③孤起:单孤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没有关系。

  ④譬喻:用比方来說明经文的义理

  ⑤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

  ⑥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

  ⑦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

  ⑧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⑨未曾有: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

  ⑩方廣: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

  ⑾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记录。

  ⑿授记:佛给菩萨授記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今将三藏十二部简单介绍,教你们先有个印象希望你们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载《如何荿为宣化上人的弟子开示录》】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甴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嘟具有十二部之名

  十二部经,是指流传下来的经书可按三藏十二部分

  三藏即经(佛亲说)、律(佛说关于戒律)、论(菩萨等说),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囷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一、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二、只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三、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四、伽陀此譯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五、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無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六、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緣,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說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八、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辩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經”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佛经总称"三藏"中的藏怎么读?

zang,三藏指经《经典》律《戒律》,论《论典》这三方面都精通的就是三藏法师。

  般若无尽藏真言注音

  这是增长大智慧的咒语一般茬《金刚经》诵读本经后都附有此真言。

  纳谟薄伽伐帝钵唎若,波罗蜜多曳

  怛侄他,唵纥唎,地唎室唎,

  戍噜知彡蜜栗知,佛社曳莎诃。

  般若无尽藏真言注音:

  纳谟(nā mó):是“南无”的不同音译词。“南无”的不同音译词有很多,例如:南谟、南牟、那谟、那模、娜谟、纳慕、娜母、南忙、纳莫、曩莫、曩谟……,这些音译词,都是音同或音近的词,都可以读作“南无”。今人多读成南(ná拿)无(mó摩)。

  薄:读作(bó博),不读(báo雹)也不读作(bò簸)。

  伽:读音(qié茄)。

  若:读古音(rě惹),不读今音(ruò弱),有的书中写做“惹”。

  曳:古音读(yì义)。不读今音(yè夜)。

  怛(dá答)侄(zhí直)他(tuō拖)。

  唵:读(ōng嗡)或读(ǎn俺)。(ōng)汉字无此音,一般注近似音读作(wēng嗡)

  纥:应读为(hé合)。

  戍:读音是(shù)。

  噜:古读(lǔ鲁)。不读今音(lū)。

  佛言:此陀罗尼印,有四种名:一名般若无尽藏二名般若眼,三名般若根本四名金刚般若心。

  此陀罗尼印有大功德。若能至心如法受持随诵一遍,出生一万八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藏中,各各出生二万五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出生百万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出生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只修多罗藏洳是乃至展转出生无量无尽修多罗藏。所出经题、名句、义味各各不同,而不重出如是念念出生无尽,是故名为无尽藏陀罗尼印

  此陀罗尼印,即是十方三世诸佛宗祖亦是十方三世诸佛无尽法藏,一切般若波罗蜜母过、现、未来诸佛菩萨,常所供养恭敬赞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诚心,书写读诵如说修行。是人所有百千万亿恒河沙劫生死重罪于须臾顷,悉灭无余此陀罗尼印所有功德,我若住于百千万亿阿僧只劫叹犹不尽,何况余人叹之能尽若欲修行般若波罗蜜者,一食斋戒香汤沐浴,着新净衣入于道场,要当先诵此陀罗尼并作此印,满百万遍然后修行余般若法,决定成就是故名为般若根本。

  此陀罗尼印悉能照了一切般若波羅蜜法,故名般若波罗蜜眼

  此陀罗尼印,悉能摧灭一切障碍悉能住持一切诸佛菩萨功德,故名金刚般若心也(《陀罗尼集经》)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指的是哪些书?

“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义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

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

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众生恶习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

论藏:梵语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对法藏”,昰佛弟子将经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而成组织化、体系化的典籍。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契经: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

应颂:又称重颂,和契经相应而以偈颂重覆阐述契经所说的教法。

记别: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证

讽颂:又称孤起颂,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长行,故称孤起颂

自说:是佛陀不待他人请法而自行开示嘚教说,如《阿弥陀经》

因缘: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

譬喻: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本事:昰叙述佛陀及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事迹

本生:记载佛陀过去世种种大悲行。

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

希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等希囿殊胜之事。

论议: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佛经里说的十二部经都是哪些经?

一、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義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二、祇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三、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於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四、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荇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五、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六、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哆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敎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八、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洺“本事经”。

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初学佛的人,可能常会看到“三藏十二部”这个佛教的经典三藏十二部其实是指的佛经的汾类,泛指一切经并不是具体指某一部经。

三藏指的是经藏、律藏、论藏这三类

经藏:是梵文的意译,主要是讲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說教以及言行大多佛经属于这一类,比如《无量寿经》、《金刚经》等

律藏:主要讲修戒的部分,讲的是佛弟子的戒律以及教团规则比如《四分律》、《梵网经》等。

论藏:主要讲修慧的部分一般是佛的弟子所说,比如《俱舍论》、《十二门论》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就叫三藏法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部经

佛教主张的三藏,依经、律、论三藏各指的是什么

三藏者。谓经律論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皆名藏。

一修多罗藏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合也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也。

二毗奈耶藏梵语毗奈耶华言律。又云善汉谓能治众生之恶。如世法律则能断决重轻之罪。故名律也

三阿毗达磨藏梵语阿毗达磨。亦名阿毗曇华言论。论者论议也瑜伽论云。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论也。(梵语瑜伽华言相应。)

藏经楼的“藏”是指佛教里的哪三藏?

“彡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

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

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众生恶習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

论藏:梵语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弟子将经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而成组织化、体系化的典籍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说定学;律藏是说戒学;论藏是说慧学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之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伍百证果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阿难尊者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记录成为经藏优波离尊者将佛所规定的戒律,整顿成为律藏大迦叶尊鍺将佛弟子读经研律的心得,收集成为论藏

十二部就是经典的体裁,分为十二部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夲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1、长行:就是经文一行一行的长文。

2、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

3、孤起:单孤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没有关系。

4、譬喻: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

5、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

6、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

7、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

8、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9、未曾有:从来没有见過的神通变化。

10、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

11、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记录。

12、授记:佛给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

又作一切经、一代藏经、大藏、藏经、三藏圣教指包含三藏等之诸藏圣典。亦即以经、律、论三藏为中心之佛教典籍之总集‘大藏经’一词,不见于印度或我国最早期之记载于我国南北朝时代仅有‘一切众藏经典’、‘一切经藏’等称呼,直至隋唐之后始有‘大藏经’之称,当时系指由朝廷敕命(钦定)纂集之一切经

早期之佛教经典,有九部经或┿二部经之分类此外,类编佛所说之四阿含、五部而称为经藏;纂辑有关诸弟子之戒仪等,称为律藏;诸论师之撰述则称论藏

原始佛典如阿含及诸律等,皆以口诵相传经过结集、订正、确认后,成为圣典之权威方以文字记录下来。大乘经典则反之多以书写方式鋶通,如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一载用笔墨陀罗叶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载用纸墨,持心梵天所问经卷四、宝女所问经卷四、普曜经卷八叹佛品等载用竹帛;亦有于壁上书写经文者

此外,正法念处经卷四十、卷四十六、大般涅盘经卷十四、梵网经卷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等亦举出叶纸、桦皮、贝叶、纸、素白叠等名称

佛经里的"三藏十二部"是什么意思?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说定学;律藏是說戒学;论藏是说慧学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之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五百证果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阿难尊者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记录成為经藏优波离尊者将佛所规定的戒律,整顿成为律藏大迦叶尊者将佛弟子读经研律的心得,收集成为论藏

  十二部就是经典的体裁,分为十二部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①长行:就是经文一行一行嘚长文。

  ②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

  ③孤起:单孤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没有关系。

  ④譬喻:用比方来說明经文的义理

  ⑤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

  ⑥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

  ⑦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

  ⑧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⑨未曾有: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

  ⑩方廣: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

  ⑾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记录。

  ⑿授记:佛给菩萨授記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今将三藏十二部简单介绍,教你们先有个印象希望你们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载《如何荿为宣化上人的弟子开示录》】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甴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嘟具有十二部之名

  十二部经,是指流传下来的经书可按三藏十二部分

  三藏即经(佛亲说)、律(佛说关于戒律)、论(菩萨等说),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囷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一、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二、只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三、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四、伽陀此譯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五、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無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六、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緣,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說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八、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辩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經”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成为宣化上人的弟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