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年少时的梦想不学习,晚年才学习的名人

学会这3位名人的学习方法,你将终身受益
转眼又到考试季。莘莘学子各个摩拳擦掌,准备奋力一搏,向心中的梦想发起总攻。读书学习虽没有捷径,但要用巧劲攻坚克难。今天,我们来向几位名人大师们讨教,看看他们如何找到妙法,让读书学习事半功倍。
笔记学习法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年轻时喜欢读书、热爱学习。有人说,钱钟书记忆力很强,且过目不忘。而他本人却并不认为自己有那么“神”。他曾说,自己只是喜欢读书,肯下功夫,在读书做学问时,他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有时甚至还会读三遍四遍,并且在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钱钟书认为,一个肯学博学的人,在学习读书方面既要做到博览,同时还要学得扎实。他阅读书籍所写的札记,不计其数。
此外,钱钟书还主张在读书和学习中先博后约,由博返约,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提炼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正是这种科学渐成体系的学习方法,使他不仅读的书很多,知识也学得十分扎实,不易遗忘。
1929年,钱钟书以外语和国文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其中,英文更是考了满分。随后,他出国深造,获得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
毕业回国后,钱钟书开始了学术研究。但他的学习习惯依旧没有改变。在他写学术巨著《管锥编》时,他所用的资料、记录下的学习笔记足有几麻袋。夫人杨绛说,钱钟书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钱钟书却说,边读书边做笔记的方式对他的学习十分有助益。“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质疑学习法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读书做学问时,十分注重自己评判性思维的养成,他时常在读书学习时,提出问题和质疑,并形成自己的思考。顾颉刚主张读书学习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他说,要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
顾颉刚曾在给青年学生的一次演讲中分享了自己读书学习的经历,他说,读书的时候,要随处生疑,要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想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这样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培养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一门学问自然就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识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子管我们的思想。”
1916年,顾颉刚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他时常与胡适、钱玄同等人书信来往,讨论古史、伪书、伪事等问题,开展对学术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质疑。也正是如此,他最终写成“古史辨”论文,成为古史辨学派创始人。
为人师后,顾颉刚不出怪题,开卷考试的方法深得学生喜爱。他出的考试题目很宽泛,给学生空间以独立思考。不过,据他的学生回忆,顾颉刚先生评分只有一规定:“抄我观点者,替人家背书者,低分;自有观点者,或驳我观点能自圆其说者,高分。”顾颉刚的学习考试充分体现了他“教育本就应该是启发人之思考,而不是灌之以书本”的思想。
背诵学习法
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也在读书学习中自寻其法。幼年学习时格外喜欢看文学历史书籍,据说他在9岁时就能背诵《三国演义》。
钱穆在求学过程中,一向认为读书学习要深入扎实,“须全读不宜选读,盼能背诵”是他的学习经。钱穆认为,“读书,是为了‘做高境界的人’!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是提升人生境界最佳方法之一。”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人要通过读五种类型的书提升自身修养,一是修养类书籍。他说,人的自身修养就像花草,既要修剪枝叶,又得施肥浇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当心照顾,便决不会开出好花来,甚至根本不开花,或竟至枯死了。而能够提升修养的书,他首当其冲推荐了论语,其次是孔孟两部书。
二是欣赏类书籍。他觉得人生本身需要欣赏,而且需要能从高处去欣赏,最有效的莫如读文学作品,尤要读诗。
三是博闻类书籍。钱穆认为,学习就是一件能让人充满兴趣的事情,无论是史传游记,还是科学哲学,性之所近,自会乐读不倦,只有这样,人才能增加学识,广博见闻。
四是新知类书籍。他认为,人应该随时在时代中求新知,要学习一些新鲜事物和文化。
五是消遣类书籍。如小说、剧本、传奇等,钱穆强调,虽然是消遣类,但读这些书时也不可选读,要全读,好的章节也可背诵,因为自己在年幼时就曾因为背诵《三国演义》而走上历史学研究的道路。
上个世纪80年代,钱穆的孙女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曾写信向祖父请教读书学习的问题。对此,钱穆在回信中说道:“《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四书章句集注》为主。《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他以自己的读书学习体会,向孙女言传身教。晚年时,钱穆仍能够背诵《史记》,可见其学习研究功底之深厚。
作者:现代教育报记者 苏珊 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历史名人读书之启示:学习不在乎年龄大小,贵在从此时做起历史名人读书之启示:学习不在乎年龄大小,贵在从此时做起最新热点评论百家号9、赵光义开卷有益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位聪明而又干练的帝王。少年时代,他曾任职于宋太祖所指挥的宿卫军。由于经历频繁战事,了解民间疾苦,继位后他澄清吏治,整顿朝纲,使得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平,被后人称为一代贤君。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有“贤君”之称的赵光义的登基却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案。按照封建社会的传统,宋太祖赵匡胤应当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他却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实在出乎意料。据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有些不舒服,就躺下休息。赵光义让所有人都离开,自己来照料哥哥。外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什么,接着烛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铁斧戳地的声音,听见赵匡胤高声说:“你好好去做。”天快亮时,赵光义急忙叫人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天亮后,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这件事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尽管世人对赵光义取得政权的方式心存疑虑,却不得不承认,历史上的赵光义确实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宋太宗命宰相李昉等十四人编纂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的重大贡献。《太平御览》原名《太平编览》,书编成后,献给宋太宗审阅。宋太宗极为重视,认真阅读。他规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如果因一时政务繁忙,没完成计划,那么第二天一定要补上。当时,有的大臣认为皇帝日理万机,还要这么刻苦读书,未免过于辛苦,就劝皇帝放慢计划,每天少看些。宋太宗却笑着说:“只要打开书就会有收获,我不觉得辛苦啊!”宋太宗用大约一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全书。因为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所以这部书又叫《太平御览》。  【感悟】读书可以使人聪明。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还是西方先哲的“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都反映了书籍作为知识载体的巨大作用,表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读书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多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修养,增加我们的才能和智慧。因此,开卷有益应当成为每个人的格言。10、路温舒编席抄书路温舒是西汉时人。他幼年时家里非常贫穷,靠放羊为生。他很有志向,虽然买不起书,但经常从别人那里借书来看。可借阅的书总是要归还的,路温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有一天,路温舒去放羊,偶然发现蒲草的叶子很宽。他灵机一动,心想:蒲草的叶子这么宽,要是把它们编成席子,这样不就可以在上面写字、抄书了吗?于是,路温舒趁着放羊的时候割草、编席,然后再把借来的书抄在编好的席上。通过这种方法,他积累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西汉有名的法官。  【感悟】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只要从小立志,并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朝着目标奋斗,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西汉路温舒幼年贫困,但他善于想办法,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成为了有名的法官。青少年置身于现代化文明管理的监狱中,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要珍惜一切学习时间,用知识充实自己,用技能武装自己,为出监后就业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11、苏洵发愤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12、八十二岁的状元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最新热点评论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励志的人生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最近在总结一些学习方法,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向名人学习高效读书的独特方法》,里面谈到了很多学习方法,博览群书,多多益善;或精挑细选,为己所用;或学行兼顾,读用结合;或反复研读,温故知新,等等。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对方法运用的得当,我们会受益匪浅。
原文地址:
  1.马克思:“博览群书”学习法
  德国的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生勤奋学习,写出了宏篇巨著《资本论》。他具有渊博的学识、超人的智力。“汹涌巨流,其源必广;万丈高楼,其基必深”。马克思一生阅读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哲学、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量书籍,他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博览群书。
  马克思曾说:“在制定经济学原理时,计算的错误大大地阻碍了我。在失望之余,只好重新坐下来把代数迅速地温习一遍,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演算。”一个专注文学著作的人,对数学的学习也没有放过,足见马克思对自己知识面的摄取要求多么苛刻而广博。
  马克思除了研究社会科学,还对化学、物理学、农学、解剖学、生物学、实用经济学、实用工艺学、农业化学等学科作过学习和研究。
  马克思还经常读歌德、莱辛、莎士比亚、荷马、海涅、巴尔扎克、狄更斯、但丁和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对有些优秀的作品,他终生都倾注着热情;对有些精彩的部分,他能够熟练地背诵出来。马克思把这些作家当成他的语文教师。
  马克思不仅努力学习本国的语言及文学知识,还非常重视外语学习,他以顽强的毅力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德、英、法三国语言进行写作。
  为了能阅读更多的书,马克思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1849年马克思移居伦敦后,几乎天天去大英博物院图书馆读书,一读就是二十五年。由于他每天都坐在阅览室的D行2号座前读书,时间一长,在他的椅子下放脚的地方磨出了一个小坑,留下了清晰的脚印。他还在地毯上走出了一条小路。
  在图书馆,马克思查阅了大量书报、杂志。在写作《资本论》时,他在一千五百多种图书上做了笔记或摘录。
  马克思读书数量、种类之多,使图书馆管理人员大惑不解,忍不住问他:“博士先生,一个人可以同时研究50种科学吗?我们的教授通常也只能攻读一种专业!”
  马克思说:“亲爱的朋友,所以也有很多教授戴着遮眼罩,如果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就不要只在一块草原上赏花。”
  在谈到书籍和资料时,马克思说:“它们是我的奴隶,它们应当按照我的要求为我服务……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每一个问题都要从不同的学科去研究,从而发现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把问题研究透彻。我所中意的格言,就是‘关于人类的事物都要知道’。”
  马克思的这种广泛的博览群书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恩格斯:系统读原著法
  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之一,德国人。
  恩格斯很重视学习方法,认为不同的人应该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那些不满足于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而希望对某门科学作更深入研究的人来讲,恩格斯提出的系统读原著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德国的一位社会民主党人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询问,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认真研究社会科学,应该进哪所高等学校。恩格斯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当时的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进行自学,并且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
  ——〔英〕约翰·洛斯金
  恩格斯说:“自学越深入下去,就越能找到最好的门径,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学了。”恩格斯在给那位社会民主党人的信中介绍了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恩格斯之所以提出这样一种学习方法,十分强调要系统地读原著,是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他自己一直坚持使用该方法。
  恩格斯提倡的系统读原著法值得我们学习。
  3.毛泽东:坚持“四多”学习法
  毛泽东一生热爱读书,勤奋好学。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多篇论著。他不但是新中国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问家。
  毛泽东说:“读书学习的方法就是要坚持‘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自己就是坚持“四多”学习法的实践者。
  (1)多读
  多读就是除博览群书以外,还要对重点的书籍多读几遍。他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书,读了十七遍之多。在读《饮冰室文集》、韩愈的古文及唐宋诗词时,常常能达到背诵的程度,并且能够精深了解、透彻领悟。毛泽东尤其喜欢古诗词,能顺口吟诵的就有四百多首。他还有抄写诗词的习惯,他认为这样做既练习了写字,又锻炼了记忆力。直到晚年,他仍然保持这种良好习惯。
  (2)多写
  多写就是写读书笔记。毛泽东在多年的学习实践中养成了手中无笔不读书的习惯。他读书动笔的形式灵活多样,除有各种记录本外,还有选抄本、摘录本;还常在书的重要地方画上各种符号,写上眉批。丰泽园图书室里就有一万三千余册图书被他批画过。一本《伦理学原理》,全书不过十万多字,他用工整的小楷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
  毛泽东在读《辩证法唯物教程》一书时,用毛笔和红蓝铅笔在书眉处写下了近一万三千字的批语,其中第三章的批语近一千字,是该书批字最多最长的一段。
  (3)多想
  多想就是在读书过程中,要清楚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遇到疑难问题,反复思考、研究。在批语中,毛泽东都有比较简单的表示赞成、反对、怀疑的话,有时也用笔谈的形式同作者讨论。有很多地方,他都是根据历代学者的不同学说,加以综合、比较,然后再提出自己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都是他熟读精思的结晶。
  (4)多问
  多问就是在读书时遇到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请教。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毛泽东除了在校自修,向本校教员请教以外,还经常向城里有学问的人请教。每逢外省的专家、学者到长沙讲学,他都要去拜访求教。
  毛泽东成为国家领导人以后,仍然保持多方求教的学风。他常常对人说:“学问一词,讲的就是又学又问,我们不但要好学,而且要好问才行。”他在读书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经过苦思、查找工具书而无所获时,便向人求教,直到弄通为止。
  正是一贯坚持“四多”学习法,使毛泽东成为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四多”学习法值得我们学习。
  4.丘吉尔:集中优势学习法
  丘吉尔,二战期间英国首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丘吉尔从小就与众不同。他不愿像别的孩子那样学习,他喜欢集中自己的优势,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虽然有极好的记忆力,但是他只对感兴趣的东西才领会得快。凡是他不喜欢的东西,他根本不想学。连他本人都承认,他是一个成绩非常不好的学生。他一开始上学就讨厌数学,后来一直和数学无缘。他不喜欢语言,学了很多年才学会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字母表,而且记得不牢,父母对他越来越心灰意冷。
  7岁时,小丘吉尔到圣乔治学校。他性情孤僻,性格倔强,对校长的权威并不顺从。他的成绩在全班总是最后。学校发的报告单上经常说他的品行是“常惹麻烦”,后来竟说“极端恶劣”。他在学业上成绩极差,败坏了学校的名声,成了学校表现极差的学生,这使他自然逃不过挨打、受罚。
  13岁时,丘吉尔进入了英国一所名牌中学——哈罗中学,可是在学业上却始终居全班末位。学习成绩不佳,行为怪僻,使他从来都没达到优秀学生的标准。结果,他被编入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
  尽管他在其他方面表现差,但是他却爱好英文。在学校时,他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因为有出色的英文,他成功地通过了国家的征兵考试。这为他以后的生涯迈开了第一步。在军旅生活中,他依然凭自己的兴趣学习历史、诗歌和写作。而这些都为他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综观丘吉尔的一生,可以说,他的集中优势学习法值得我们参考。
  5.爱因斯坦:“淘金式”学习方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被称为“伟大的自然科学的革新家”,科学界高度赞颂他是“20世纪的哥白尼”、“人类历史上一颗明亮的巨星”。
  然而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并不出众,直到3岁多才学会说话,5岁的时候仍然结结巴巴地说不清楚话。父母曾经认为他的智力发育不正常,老师也认为爱因斯坦是蠢笨的、不可教育的孩子。有一次班里上手工课——做小木凳,别的孩子做的小木凳都是工工整整的,惟独爱因斯坦的凳子做得歪歪扭扭的,被老师拿到前面展览,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嘲弄。老师勒令爱因斯坦重新做,爱因斯坦连续做了三回,才勉强通过。
  由上述事例可见,爱因斯坦天生并不聪明。那么,爱因斯坦的潜能是如何挖掘出来的,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
  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即AX+Y+Z,并解释为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废话。正确的学习方法在爱因斯坦的成功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那么爱因斯坦采用了怎样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把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总结为“淘金式”学习。
  爱因斯坦的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来完成的。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爱因斯坦采取了“淘金式”的方法:在读书的时候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无关紧要和过时的抛弃掉。爱因斯坦说:“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
  爱因斯坦在从事物理学研究和创造时,阅读了伽利略、牛顿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大量著作。这些著作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许多观点与19世纪物理学中的新发现产生了矛盾。他果断地把书中已经过时的东西抛掉,吸取一些有益于研究的东西,比如他的“相对论”就是来自对古典物理“绝对时空观”的否定。
  有一天,他在看古典物理书时,一个想法突然闪现在他的脑海里:“假如努力把自己捆在一束光线上,那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自己眼中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经过层层推理,在古典物理学理论中得到的是一个完全自相矛盾的结果。爱因斯坦产生了疑惑:“不是那些物理大师们的理论有毛病,就是我的假设不能实现,难道光速是不可能实现的吗?这两种可能看起来都是荒谬的。”
  他越是深入思考,越对大师们的理论产生怀疑,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揭开了谜团,大师们的理论被击败了,他创立了崭新的“相对论”的宇宙观。
  爱因斯坦的知识主要是靠自学得来的,他热衷于深入理解,但很少背诵。
  有一次,他的一个同学做题,一时想不起声音的传播速度,就问爱因斯坦:“声速是多少?”
  爱因斯坦立刻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不会让那些能轻而易举地从百科全书中找到的事实来塞满我的脑袋。”
  这样的事很多,爱因斯坦曾得到一本装帧十分考究的几何书,读完之后,搁下书,他就能将书中的精华部分有条理地讲述出来。友人钦佩他的读书本领,向他请教方法,他说:“我是抓住了书的骨头,抛掉了书的皮毛。”
  爱因斯坦学习,不为那些权威所迷惑,不为那些“使头脑过重”的沙子困扰,真正抓住精髓,使自己向更深处发展。他说:“学习知识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如果我们能够掌握爱因斯坦的“淘金式”学习法,对我们的学习将大有益处。
  6.高尔基:“早、晚、零”学习法
  高尔基,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著名作家。高尔基热爱读书,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早、晚、零”就是他抓紧早晨、晚上、零散时间刻苦学习的读书方法。
  高尔基从小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上学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他没有钱读书,只能靠给人当佣人维持生计。虽然条件艰苦,但他的求知欲望始终没有改变,要想求得知识,必须走自学之路。每天清晨高尔基都“闻鸡起舞”,久而久之,养成了早读的习惯。
  艰苦环境磨炼了高尔基的性格,时间是宝贵的,到了晚上更是分秒必争,他顾不上一天的劳累,手不释卷,甚至彻夜不眠。
  读书,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前苏联〕马克西姆·高尔基
  高尔基顽强的自学毅力是惊人的,他更是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如饥似渴地读书,并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等名著。
  正因为高尔基坚持不懈地运用“早、晚、零”学习法,终于成为一代文豪,他的这种学习法值得我们借鉴。
  7.茅盾:“反复三遍”学习法
  茅盾是中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他的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反复三遍学习法,就是说在读文章时,至少要读三遍,采取粗精结合、学用结合的消化式阅读。
  茅盾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
  反复三遍学习法的整个过程如下:
  第一遍:粗读
  对一本新书,要先大略地读一遍。粗读、全读、快读是第一遍读书的特点。
  粗读时,对书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文章段落,先不去仔细研究和推敲,只是简单地做个记号,等以后再去处理。
  全读,是把整个文章全部读完,让大脑留下个初步的印象。
  快读,就是迅速地把书读完。
  第二遍:精读
  在第一遍粗读之后,大脑中已经留下了初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作精读。慢读、细读、深读是第二遍读书的特点。
  慢读,就是要放慢读书的速度。
  细读,就是对每个字要读准,每个词要理解,每句话要知其意。对某些存留疑点的地方,要通过查参考资料、找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来彻底解决。就像老牛“反刍”那样,一点一点地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深读,就是要深入到文章里面去,把文章的层次、结构、字里行间的意思、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写作的特点、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都读透,理解文章强调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
  第三遍:消化
  在第一遍粗读和第二遍精读的基础上,弄通整个作品的意思,反复琢磨,仔细推敲,边读边思索,对书中的语法用词,要细细品味、消化理解;对书中的精华之处,要牢牢记住,并为自己所用。
  第三遍的消化读书过程,就是从“情感上感动”到“理智上的感动”的过程。
  茅盾在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时,读了两三遍还觉得没看透。他认为,只有这样看作品,才能看出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想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又是怎样形象地得到表现,陪衬人物又是怎样不可缺少等等。
  除此之外,还要学会识别书中的不足之处,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以此来激发自己思维想像的创造性,使学用结合,增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观察、判断和解决的能力。
  茅盾的“反复三遍”学习法,对于各类文章和书籍的阅读学习都非常适用,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将会得到很大收获。
  8.巴金:“温故知新”学习法
  巴金是中国著名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多国文字。
  巴金一生刻苦学习,勤于笔耕。他总结出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
  巴金在《读书》上写道:“在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期间,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沙发上,等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一点美好的东西。”
  巴金常常这样静坐回忆和默诵以前读过的书。
  巴金的这种回忆读书法,是一种奇特的学习方法。他是在没有书的情况下,通过回忆来进行学习。
  这种温故知新、用大脑储书的好处很多。
  (1)条件差时,可以打开大脑的储备库
  巴金亲身经历过十年动乱,他深有体会地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去写,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也许会奇怪,我的书房被贴了封条,加了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书来阅读呢?他们忘了人的大脑是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个经历说明一个人在条件差时,可以不受条件和环境的限制,而利用大脑储备库来进行回忆学习。
  (2)回忆过去,可以做到温故又知新
  巴金把以前读过的书进行再现式地“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细细地品味,深入吸收其中的营养。就像牛反刍一样,更进一步地消化吸收。与此同时,每回忆一次之后,在认识和理解上,比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在“温故”的基础上学到了新知识。
  (3)精神财富,可以使人有巨大的力量
  巴金曾说:“我跟疾病作斗争,也是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的鼓励。即使在病中没有精力阅读新的书籍,过去的积累也足够我这有限余生的消耗。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温故知新”学习法的前提是,要多读书,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巴金曾说过自己回忆的内容:“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能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温故知新”学习法,是一种有益的“读书”学习方法。它能有意识地、分门别类地按一定计划在头脑里“储书”,它是我们读书学习时的一项基础工程。
  9.蔡尚思:“竭泽而渔”学习法
  蔡尚思,我国当代历史学家。
  每天所读的书,应该有一种是精读的,一种是泛读的,不可一律对待。
  ——〔中〕夏承焘
  “竭泽而渔”本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但用作读书治学之道,则可取得显著成果。蔡尚思就是采用这种读书治学方法的。
  蔡尚思20世纪30年代到南京国学图书馆,声称要读完馆藏的中国历代文集。一年后,他竟奇迹般地读完了这些文集,把南京图书馆这方面的“泽”真的淘干了,也真的捉到了大量的“鱼”。到30年代末,他就写成了一部专著《中国思想研究法》。
  许多读者把“竭泽而渔”读书法,当作一种重要的治学之道。把知识比作“鱼”,把目录比作“鱼网”,用这张网在书海中捕捞所需之“鱼”——有关的知识、资料。要“竭泽”,阅读、搜集的资料面广而大,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竭泽”,必须集中目标,有的放矢地寻找与自己有关的资料,将无关的问题一概略去。
  另外,知识大“泽”不像自然界中的“泽”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而是要四处寻找,通过摘记、整理、消化,需要花费许多心血。
  尽管这种学习方法需要耗费许多心血,但是对于一位勤奋好学的人来说,它却是很实用的。
  10.秦牧:“牛食鲸吞”读书法
  中国著名作家秦牧,在数十年的读书创作生涯中,总结了一套“牛食鲸吞”的读书方法,这与爱迪生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古人说“术业有专攻”,就是在学习中要学会取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然后主动学习,以需要带动学习,以学习带动创造。这是一种高效学习方法。
  (1)牛食
  就像老牛进食那样,进行反刍,慢慢地咀嚼,反复地阅读,细细地品味。在牛食阶段要背要点,记笔记,既做到俯而读,又做到仰而思,力争真正熟读精思,有所收获。秦牧对自己“牛食”的读书方法是这样描述的:
  “对应该精读的东西,要学习老牛吃食的方法,要尽量慢读,边读边温习,就像老牛反刍时那样,把咽下去的东西吐出来,再次进行咀嚼,直到极精极细时才咽下去。只有这样,一些生硬的东西才变得容易吸收,某些难理解的地方也变得通俗易懂了。概括起来说,牛食的办法就是有目的地精读的办法。”
  (2)鲸吞
  就像鲸鱼吞食物那样,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来,把无用的东西排出去。它们在海洋里游来游去,张着大嘴,把很多的小鱼小虾连同大量的海水一同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大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形成巨大的水柱,鱼和虾就吞到肚子里,一天就能吃掉鱼虾数千公斤。利用鲸吞的方法读书,就是要广泛地从知识海洋中吸收大量信息,以此来开阔视野,全方位增强自己的能力。
  秦牧说:“鲸吞时尽可能快一些,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盯着读,有时可以跳读,扫描而过。”他自己每天读成堆的报刊杂志,总是迅速把最好的内容浏览一下就翻过去。实际上,鲸吞就是大量泛读。
  秦牧主张把牛食和鲸吞的学习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运用,这样一来,既能博览群书,又能掌握你所需要的根本性学问,达到高效学习,专一而广博的目的。秦牧的“高效”学习法,在广大读者中运用比较多。我们如果掌握了这种学习法,对于获取知识将有很大的帮助。
名人的读书方法
1.毛泽东的读书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
Java:读取网站的源码方法
package com.happy.import java.io.BufferedRimport java.io.InputStreamRimport java.net...
●老舍谈读书:怎样读书,是个自己决定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是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体会一下名人的感受
前几天看到某君的 Blog写到:“各位看官 ......”,原来 blog 是不光是写给自己,更是写给别人看的。想想自己也经常为了一个词翻肠倒肚,不免莞尔。
起初写 blog,我是当作日记的,...
汇总:6. 读书与学习
嗯 多学点吧 然后深入看看java se 打打基础
要想真牛逼,别听那些吹水的,jvm、GC、设计模式、map
这些都好好学这些决定你的上限
你越早学会,越好
得到APP之《吴军的谷歌方法论》和《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二季)
2017年初,我在得到APP上订阅了吴军老师的专栏《硅谷来信》(~)和万维钢老师的专栏《精英日课》(~)...
没有更多推荐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少时遭到排挤的名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