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56式陈正雷修炼中如何掌握运气

有人练了数十年太极拳,为何根底仍然不稳?这篇文章给出了答案
台湾太极拳名家黄性贤疑义答十三摘要太极拳道是否应分门派?答:太极拳道学是一完整之大学问,为历代先贤先圣穷毕生智慧精心研究而成,其理奥妙无穷,包含崇高哲学,其动作循合科学,盖哲理乃科学之灵魂。祖师创此拳道旨在促使人类健康,祛病延年,防老防身之运动法门,以达至济世活人,益寿延年,修心养性,治国平天下之大道精神。太极拳道不为私人武术技击炫耀与显露武功好斗风气。传授此道者应知其理,通达其道,任何人无法脱胎改变其理。架子任何人可改创,其原理不可失真。其修练拳架外形虽各有异,惟其理则一。为此不宜有门派之分,应怀太极一家精神,一心一德,本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之心,秉承拳祖精神,弘扬斯道,促进光大世界,使人类心身健康则幸。
问练太极拳道如何才能达到准确?答:太极拳准确差异关系殊大。应以王宗岳宗师所言:立身须"中正安舒"四字为准.行架三不离"一不离松,二不离圆,三不离养字行架慎思察觉,否则易患有其形而无其实,倘求花样迷惑他人,则误己事小,误人事大。要达到准确,一举一动要合乎太极学理原则与内涵,遵循方法正确修练,尤须明师指导功架及多方面研究探讨,循序渐进,实事求是步入正轨。除此,学习者本身之条件亦有关系,学者除应具备坚定信心不折不挠意志与高度兴趣外,生活安定环境正常,抱定决心,恒学恒练彻悟其理,由内体表达于外,则达到准确。一般人多求速成重外形外练,断断续续或半途而废,一知半解后再求正确,则比初学者更难。有人将太极拳含糊其意,视做四肢运动的体操或舞蹈,有其名而无其实。人体是一小太极,可比一部完整机器,如有一个零件不合标准,则影响整体活动不灵。拳祖曰:"道为本,技为未,不学吾道者非吾徒也"。因此做人方面要诚实无欺,言行不背正义真理,多注意心性涵养道技兼修,心正技进渐入正轨之道,养吾浩然之气也。
问太极拳架相异,其理是否相同?答:祖师创些拳道,世代流传外形虽异,而今有二十四式有三十七式,六十四步,七十二步,一百零八步,一百二十四式等。架又分长架,短架,大架,中架,小架,高架,低架,快动式,慢动等等。书是人写的,拳架套路外形亦是人编的,其实功架能否符合原理才是重要,其外形相异原理则一。历代奇人异士,名家宗师相传,无一不视太极拳经拳论与十要为准则,应不断研练,随时检讨为达实践,拳由有形练到无形,有手练到无手,有力练到无力,不松练到全松。修养方面从有我修到无我的境界,舍己从人,全身是手,手非手,所谓技达到,风吹荷叶不倒翁,道达到益寿延年不老春。行动外形准确不易,内意循理气相通,天人合一即上下中合,左右内合,所谓形易得,法难精。因学者行动时,功架窍难守,巧难生。拳祖真人故说:"一通百通,千门百派万法归宗"。
问太极拳多练或少练好?答:太极拳道要求合乎中庸之道,练要得法。如果不是其法与徒手体操何异?事倍而功半劳多益少。故不在多练或少练,在得其法否?每一动作保持中定为本,动有程序,中规中矩,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皆中开中合,原则不变.曲中求直,直中带蓄,恒学恒练悟其理通其窍,练到生巧,不化自化之境界。故不在多练或少练,关系在得法与否才是重要。
问练拳架快对或慢对?答:天地运行有一定的轨道与匀称适中之规律。太极道学本宇宙大自然之原理无快慢之分,人体亦是太极之体,违反生理自然运行无法协调一致,导致疾病丛生。练拳如快动必影响呼吸不匀,气便上喘心跳加剧,不对也。但太慢户手关节提挂周身行气受阻内有滞气,如意开气不开也不对。行功,行架,行气在精,气,神,内三合,心,意,体内外综合。肌肉松开由上至下以自然程序而定准确。快有对或不对,慢亦然,观其行功程度而定,所以有能快有能慢,练至全身松透便自然均匀,内外相合则无快慢之分,达到上行云下流水,绵绵不断,不动手不断意,自然而然内外相合,上下一致,如此地步则知无快慢之分也。
问太极拳架高低之要求如何为准?答:盘架子无高低之分,总之四平为原则。呼吸和动作自然配合内外平均,进退转动立身平准,不偏不倚,前进后退,左右开合要平衡,进要后劲,脚底膝弯,起寸许,内动进退由下而上到中合,由肩,肋,腰,胯,松下,意气不宜上,会合中枢,即丹田(下寸许),肩,肘,肋,腰,膝,脚,足,腕要节节松沉贴地不动,脚底平稳才算四平八稳,控制得宜皆由膝弯自行调整则高低开合自然适宜。以心意导引全身肌肉松开,节节筋络松开贯串,立身中正自然安舒。要领悟意养太极原理分布全身,则了解四平八稳原则,高低自然合度无须强求。
问左右上下,虚实如何分清?答:人体之肌肉骨骼与神经组织是有系统之构造,行架以用心意松沉为最。以中心推动重身为要,定静松沉为主,必须绵绵不断,不可患忽断之弊,以内运达外动,转运而产生内劲,久之自然全身均匀。左右一虚一实,以上下虚实来说,则左上实左下则虚;右上实则右下虚,每个动作皆包含交叉内变与重身交换之作用,合乎人体交叉神经之配合。因此内劲运转,最重要虚实分清,动步不动身则虚实分清,动身不动手手则被动也。如果动步有动身,即虚实不分清,动身有动手则肩手牵挂欠放松,必须以心意为主动,上下相随,左右相辅,磨转心不转周身一家,轻灵圆滑,一呼一吸,一开一合,如长江大海一动无处不动,惟动有以意气运身,动有程序,似逐波长流自然之态。
问太极拳体用基本练法是什么?答:如松身五法里是循太极拳最基本之原理,要精神集中,否则神气涣散,无法收到内练之效。要做到三不动,即头、手、脚底不动,不管单脚或双脚都要平稳贴地,动则破坏其完整,手脚是被动而不可动手。动则意在先,意带气动,动步不动身。转动腰胯为先,手随腰胯而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间。要穷理以尽性,拳理通则拳架通,拳理不通拳架亦不通。内体通外体,能通则无所不通。拳祖说:“体用修成”。能松透则千变万化方能舍己从人,忘我无我之境界而达全身是手手非手。体用方法不能融会贯通,不明松身五法内在是太极原理基本之重要性,舍本求末,一无所成,何言体用?
问松腹,垂臀其意何在?答:松腹关系殊大,腹部是丹田蓄气之库,气沉丹田是以心运气于丹田,然后便能运转全身,若气停于丹田而不运是为滞气,谓之“胀”,故气下沉后稍停即转运则不滞留腹遂松柔,久之而有弹性,使气行遍全身,内气可敛入脊骨。十三势歌云:“腹内松净气腾然”,切不宜气集腹部,久之则腹部凸出。
垂臀,垂臀者即于每一动作中。臀应松垂下不可突出,亦不可凹闾,一般教与学者多忽略这要点。松腹与垂臀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否则根浮腰硬,身体失去中心。控制重身达到中定。练有得法可验上腹部近丹田处,用手指按之急放。必有弹性之感觉。臀收如棉花也。问真正太极精神所在是什么?答:明师开导指点一样,但学习者因心态各异,故其成就有别。真正太极拳道不止练其形,亦要通达其理。为人处世一举一动合乎道理,学到、练到、悟到、把太极真理融化到人生每个细节里:不争名求利,不为私心着想,一生中全心全意虔诚奉献太极道学,发扬祖师精神,使全世界人类身心健康才是真正太极精神所在。
问研练太极拳,每天应练多少套架子?答:练架行动应符中庸之道,练要得法。有人说,每天早晚练架子十套,每套架子二十五分钟。只求量徒耗力泄气,与真正太极真理相反,这只能多流汗,而达减肥作用,对内体内功内脏运动毫无裨益。余先师郑曼青遗著有说:“余每晨行功行气三十七势,一套架子只费七分钟”。多练或少练贵在得法为宜。一般学者随余肯遵循余自修数十年心得和经验的方法,每天早晚公余肯花五分钟时间以一式分化两动熟练,每步分为二式或三式耐心细心来自修,无一不成功之理也。
问有人练了数十年太极拳,为何根底仍然不稳?答:许多人练太极拳因不得其法,故练数十年仍一无所成。习太极拳者,应向道学求知,然后求理、法、功,先通宇宙与人生之道理,以气行功当明其法。虚心恒修,久之必渐厚根底,得其法、通其理、守其穷、生其巧。生根与内劲看不见,是不能教的,得其法者根底与内劲是练出来的。练拳行功时周身节节贯串,丝毫没有间断,不为空间所制,全身空透,不使彼能牵动于我。虚静轻灵,犹如深山之蛇,首尾相顾,击首者尾应,击尾者首应,击中背者首尾俱应。随心所欲,修炼能得成就然后谓之轻灵。譬如二百斤铁棒,怀巨力者可将之提起,惟以百斤之铁链,虽有巨力不能提起。节节贯串松透犹此意也。
学习太极拳道者应明阴阳在拳架与推手上之妙用。阴阳即是太极,太极代表宇宙,宇宙包罗万象。练拳行功,功架内含整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皆不离虚实,动静无间,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阳动阴也动,阴动阳也动。练拳行功要懂此理。心身并练,道技兼修;道为阴技为阳,阳是阴极所生,松静下沉为阴,是守化为基本,不可用自力强取。轻如泰山稳固,不变以应万变之理。拳祖说:“道体为本,技用末事也”。所以先学到舍己从人,方得随心所欲。攻守两字,先得法练到虚静,然后守必固、攻必取,皆从自然,而能得者为上乘。推手练到不丢不顶,不离不抗。推手程度则先判功架松沉,可得贴劲然后产生化劲、蓄劲,到了不化自化,不发自发之境界。
今日世界科技发达,物质文明日趋进步,生活紧张,商业竞争,精神欠安宁,所以多患都市通病。太极拳这古老的运动,普遍受到国际人士所喜爱,练太极拳是那么普及大众化,并没有什么秘诀,平等公开,人人可练。但练习者患拳弊殊多。有几个原则习拳者应遵循:①要尊师重道。②为人诚实无欺。③练功架应慎思觉察。④ 要按部就班,不可求多求速成。⑤要虚心恒练。⑥要肯照上述自修法。选择名师指导,千金易求,名师难求,有了名师,练习要合方法,如此没有不成功之理也。
问练武者重武德尤须尊师重道吗?答:现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仁义道德渐沦没。昔日练武者崇尚武德,尤重尊师重道。但今非昔比,多少学子羽毛未丰便欲高飞,为求自己名利却忘了恩师费尽心血栽培,甚或违背良心欺师灭祖,既不明尊师重道,更不懂饮水思源,乌鸦尚知反哺之恩,人何其不如?不通理不明做人原则何能立身处世?何以心安理得?骗得了一时骗不了永久。为此维护师道以正人心。凡是同道,人人有责,应以此为共同目标,培养学员德育仁心以振颓风,共卫师道。
余习武术与太极拳六十年,今拟退离教务,为普及发扬太极道学,拟以录音代讲授,以录影代教授,使教学普及和科学化,使太极拳道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是太极宗师陈正雷先生在北京的总馆。
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推出太极拳免费体验课程。所有太极拳爱好者,均可免费参加。
今日搜狐热点您所在的位置> >
太极拳的大小、新老、高低架论
 大架与小架
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现在流行的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是大架,武式和孙式太极拳为小架。架子大小主要指风格而言,不在于修炼时架子高低。太极拳大小架,类似于书法艺术中颜体和欧体楷书。
太极拳大小架气韵、风格不同,气韵、风格是太极拳不变的成份,是它们的个性。太极拳不管大小架,呼吸、要领都讲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都以中宫为内修的要点,这是所有太极拳的共性。共性是太极拳之所以为拳者,共性也使大架或小架都具有&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特点。内固精神和外示安逸,是太极拳气韵、风格的两个方面。太极拳修炼在呼吸上要气沉丹田,在心理上要先在心、后在身、要刻刻留心,在气势上要敛入脊骨。这三者都是内在的修为,其结果自然显示出内固精神。这也是精神于内在空间的要求。而神舒体静,是内在精神于外在空间的显示。此乃太极拳不变之成份。
大架好是小架好?这要看修炼者的气质和自身条件如何。其中也有人的审美趣味价值趋向,并不是大小架哪个好的问题。传统太极拳提倡专一,选择其中一种,以正确的方法认真修炼,必然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初学者不可贪多,即使有一定功底,在调整练习趣味,选择修炼项目时,也要注意品种性质的相对接近。否则必然会&枉费功夫贻叹息&。譬如练陈式大架,可兼练陈式小架,可兼杨式大架,或从杨式大架入手,再转练陈式大架,因杨式出于陈式。如练陈式小架,则不宜兼练杨式大架,二者架子大小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不如专一为妙。
新架与老架
&喝了陈沟的水,就能踢踢腿&,其实,去陈沟喝水的人,恐怕非要喝上一阵子才能踢踢腿。武术运动是农业社会文化,直至今天武术运动的主要社会基础,仍然是与农业社会文化有关的群落。家族之间传授是陈氏太极拳典型特征,农业社会的稳定性,是使陈氏太极拳多少年来一直保持不变的环境条件。自1928年十七世陈发科走出中原一隅,到北京公开授徒以后,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即迅速发生变化。且不说在外姓人那里发生的变化,陈发科自己就为陈氏老架拳丰富了不少内容。到了十八代陈照奎,一路大架和二路炮捶简直可以说是五彩缤纷了。这是陈氏太极拳由质而文的变化过程。陈氏太极拳这些变化是形式的,不是义理的。懒扎衣还是懒扎衣,掩手肱捶还是掩手肱捶,动作中都不脱离柔中寓刚和松活弹抖等,这是陈氏太极拳不变的成份。
在此之前,陈氏太极拳在家族内部变化缓慢。从上世纪前半叶十四世陈有本、陈有恒创新架,到陈发科晚年定式大架,这两次变动间隔了一百余年。新架原来是式样变化,还是大架。当新架在动作上进一步向中宫收紧时,便成了小架。拳式变化时间有先有后,有新老之称。新架进一步变化又该怎么称呢?总不能叫作新新架吧?风格在空间上的变化,可以有大小之称。如果不是大小之间的变化,又该怎样称呢?陈发科晚年定式的大架,陈照奎所创的大架,都是在老架、大架基础之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新的,我们可以说它是新架,如果说它是新架,当然不能再说它是老架。由于它们还都是大架,称它们为大架仍然正确。如果它们是往小架方向演变,又该怎样进行名称定位呢?把陈氏老架太极拳叫作老架一点没错,据说它已流传了几百年,能不算老吗?可以把这个名称定位固化下来。把变化了的架子叫新架,则有问题。杨氏太极拳源于陈氏,吴氏太极拳源于杨氏,杨、陈氏又曾对武氏太极拳产生过影响,孙氏太极拳又受武氏影响,它们是新架还是老架呢?
太极拳架&大小、新老&等,在时空观念上变化不定。作为太极拳名称定位,不易确切把握,不具有稳定性。以新、老架作为名称定位的情况,在节奏缓慢、生产方式单一的农业社会某一时段内可行,在思想活跃、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里则不行。
  高架与低架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掌握和学习一切实际的知识技能,都要受到才力与命运的限制。修炼太极拳,同样也受到才力与命运的限制。
八卦掌分上、中、下三种练法,通称三盘练法。上盘的练法是身体直立,中盘的练法是两腿微蹲,下盘练法适宜较慢的速度,甚至是越慢越好。上、中盘练法是技术性功力练习,下盘练法是力量性功力练习。尽管太极拳没有三盘姿势练习的说法,无论是大架或小架,也无论是陈杨武吴孙氏各种太极拳,都可以用高中低三盘练法进行练习,事实上许多人也正是不自觉地在运用这三种方法进行练习。上盘是高架子,中盘为中架子,下盘为低架子。架子高低不是八卦掌所独有,更不是太极拳所独有。不能以此界定作为某一太极拳名称定位。
中高架子好还是低架子好呢?要以修炼者自身生理条件和修炼目的而定。太极拳修炼者年龄、才力天赋、练拳动机等不同,拳架高低就有不同意义。界定拳架高低的适宜性、可变性成分很多,不能一概而论。
传统武术重意不重形,是重在打意。前人说修炼太极拳&不徒作技艺之末&,是说不单一追求打,&技艺之末&即是打。修炼太极拳时,盘架子的反复性和身心内外的要求,很像求道者长年累月地静默修行,又近似于武当道教内炼金丹的功法,把练太极拳说成是修炼是言之有据。不言而喻,传统太极拳是能够作为技击格斗的武技,是可以使人&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秘方&,也是可以满足人们超越现实精神价值需要的技艺。传统太极拳是内在的修为,就像家常事一样平淡。中高架子运动量比低架子小,能够长达100多分钟持续不间断反复练习。外观平淡简易,很多人都能做到,具有普遍意义。中高架所具有的平淡趣味像老子所说的道,&淡乎其平味&。平淡的东西没有惊险性,缺乏现代审美趣味。传统太极拳审美趣味,是传统内在的气韵生动之美,与现代审美趣味很不一样,现代人多不以此为美。
练低架子时,下肢需要较大的支撑力量。初学者勉强练低架子时,往往易犯上身前俯、低头弯腰的毛病。有的人甚至终身难改,违背了立身中正、虚领顶劲的基本要求。低架子运动量大,造成下肢吃力大,不可能实现节节贯穿,易导致上身难以放松,这往往又导致上身和面部的不自然。外行人还以为是精神抖擞,其实是违背了气敛入骨、中正安舒的基本要求。上身紧张还易使呼吸不畅,逆腹式呼吸本不是生理的自然呼吸,在上肢紧张状态下,就更加难以随势运气。不能随势运气,则不能气沉丹田,也更谈不上&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大运动量的低架子,往往一遍下来,就已气喘嘘嘘,不适宜长时间练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大运动量的低架子和快速度的打架子所需要的生理条件,使低架子和快架子不具备运动形式的长期性,因此也缺乏广泛的适应性。
传统太极拳修炼还有进行散手技击的内容,步幅是否拉大,腿是否控高,就不十分重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瞬息万变的技击格斗中,容不得双方把腿缓缓抬高。&用腿三分虚&,腿抬得过高反而容易让对手得机得势。传统太极拳把盘架子只当作修炼的一部分,可以高练也可以低练,低架子是增长下肢力量的辅助性修炼。冯志强先生以为低架子容易截气,不主张把架子练得过低。低架子宜慢不易快,在散打技击中仅慢练则不可能取胜。中高架既适宜快练慢练,也适宜养生、散打技击。西方的拳击训练就没有很多低姿势,格斗也很少会在低姿势下进行。传统太极拳对于人的体能分配,就像金字塔一样,是个稳固直立的三角形。站桩、低架子都是为了达到下盘稳固。
低架子表现空间大,高架子表现空间小。表演的拳架适宜用低架,修炼的拳架适宜用中高架。太极拳在很低姿势中进行的动作并不多,把架子拉低,主要是靠把身体的重心极力接近地面,仆步、跌叉是低架子的极限。低架子的反向是高抬腿,低架势动作与高抬腿动作相映成趣。高抬腿的极限是&朝天蹬&,是难度较大的动作,也有较高的造型审美趣味。竞赛套路架子拉得很低,腿控得很高。高不拔根,低不松懈,要把身体的韧带拉得很开,才能不背离太极拳规范化要求。
太极拳低架子运动量大,不能随心所欲地要快就快、要慢就慢,否则难以自由发挥。太极拳修炼是修炼心静,也是自我超度,是超度众生。传统太极拳在过去,只是少数导引养生修炼者的运动。现在太极拳,是大多数人的健身手段。
Copyright (C) 北京闻道正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太极拳也称阴阳拳,它是以弧形的运动轨迹来体现“万变不离其圆”的哲理。而太极的内涵可以引伸到道家的阴阳八卦图形上,表示阴阳两仪不停旋转,以示万物间的平衡。练家深知:太极功夫的形态招式,讲究神领气行,体随气移,周身贯气,达到内外兼修。只有周身血脉通畅,内气才可按意识流向身体任何部位,方可触之发之。
记得吾师李云龙先生曾给学生们讲过一个故事。他年轻时拜杨澄甫的高徒张钦霖为师,学练杨式太极拳。其师张钦霖授徒很少盘拳架子,只看他脚踩中门,双手掤圆置于腹前,立如泥胎,丹田起伏鼓荡,似有吞云吐雾之势。弟子们甚为不解,待师在讲述拳经之时,便上前讨教其原由。钦霖师说:“习拳必先行其形体,练就筋骨皮血脉的功夫,叫以动态笃静寂,神归气位(指丹田),气动而意行力到,皆为形体静而执动也。”李云龙老师传授龙门派玄牝气功初级功就是意念演练太极拳。云龙老师功室墙上挂有一幅对联:一动一静互为根,动生阳来静生阴。由此得知,只有阳中取阴、阴中求阳的生运象,才能聚集能量,抗击防暴,延年益寿。本文侧重探讨意念默练太极拳的方法、要求、感受,若有不当之处,愿与太极拳友商榷。
意念练太极拳也称太极拳默练术,即在大脑呈现练太极拳的影象,简称“默练功”。练习“默练功”必须具备纯熟的太极拳功夫和功力,在演练太极拳全过程中体现固有的拳套风格,保持良好的拳式呼吸体系,门派不限但以传统太极拳套路为好。总之操练时应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象太极拳谱描述的那样:“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处处见虚实,拳拳合太极。”练习“默练功”时,身体采取立、坐(盘腿)、卧姿势均可。首先令躯体依次放松,由脚而腿而膝,再腰再背,后脑,然后肩、肘、手等部位。待全身整体充分放松后,便可产生“静思遐想”的竞技准备或持念状态,呼吸随之保持相对平稳自然呼吸阶段。当内三合集聚于腹腔丹田处时,由元气开始始动,气血似将贯往四梢(指手指、脚趾末端,毛发和牙齿等),或流注于腰背、胸腹、膀臂、臀髋、膝肘&&
拳经内功心法曰:“真气储于丹田,运气结引通贯周身,须持诀、咒而激之。”具体练法;手搭握固双鱼眼指诀(即左右手的大拇指与食指相互对扣锁环交接),在腹前布成阴阳太极循环气场,随着丹田内气鼓荡、共鸣产生共振,类似次声波,渐听丹田处发出,喉部颤抖(只有自己才能听到)吐出摩、托、莎、呢、嘶、嗦六字之音。默念六遍,诵过之后,自能感到腹间肚皮抖动发热,气球上下伏动不止。此刻,音频振荡于丹田与膻中穴之间,形成上下气场融汇,心肾二气相抱,真精自聚,无气自潮。出现内丹功的抽铅添汞、坎离交媾、降龙伏虎之势。刹时真气经关元、过会阴、攀凤尾、升风府、人百会,令泥丸发热,与气交融而化琼浆,从上腭落下,沿鹊桥、流膻中,复落气穴。运行日久,心性灵通,窍窍含光,光明洞彻。忽见紫气升腾,身溶虚寂,若复行拳,招式纯熟,周身舒畅,飘飘然于太极拳拳乐之中,美不胜收。这时呼吸要随着意识中的打太极拳的进程而吐纳调息,用以支配拳架呼吸运动。方法为上吸下呼,内吸外呼,开吸合呼,随着思绪的专心致志,气血周身刃游,获得开奇经通八脉,驱逐四肢百骸阴霾之气的太极拳功效。
动静两宜练太极拳,将在心神吐纳统一的定格中,完成内功的修持,让举手抬足的骄姿,在昼夜循环不息的阴阳场中,交相生辉,水乳交融,潜移默化的拳式呼吸,由浅入深升华到胎息。性命双修必将拳乐体酥、心泰神安、智慧日生、体化无形,迎来身心涅槃之改变。其实动态运动中的太极拳术,已经属于内家功夫修炼的一种重要手段,沿袭至今得到后人的肯定和验证。而静态即外静内动中的太极拳术,应该说技高一筹。就其健身而言,意念中的太极拳术比现实中的太极拳术练起来要优美得多,可随心所欲地调动支配气血,循经走穴,从而更加深了潜意识和内气的沟通,达到疏通经络、平衡脏腑、活血化瘀的作用,尤其对慢性痼疾的康复,会起到积极的自疗效果。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Abw=ovDtIGJXRgfgOT6lCHjwTL7blxjJYWSOU0=jDPZAx1.jpg太极拳之内功修炼阅读//5b.cdn.sohucs.com/images/13fba2db522c5b25fa4.jpeg
太极拳内功之修炼法,这对我们练太极拳者都十分重要。究竟太极拳功夫有多高,有多深,如何修炼,谁都讲不清楚。对这种博大精深的学问,数百年来,既困惑,又有人追求,因为这个题目太大了。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十年”并不算太长,如果没有掌握太极拳的正确修炼方法,就算是练几十年也出不了门。我想关键是方法,所谓“引门入路须口授,功夫无息发自修”。这两句名言,道出了练功的要旨。
有人说古人功夫好,近人理论好。其言确实。自杨家的杨露禅,人称杨无敌,驰骋天下无敌手。吴式的吴全佑、吴鑑泉,武式之武禹襄、李亦畲武功独厚。赵堡传人张彦,独闯少林寺,三进三出无人能挡,人称“神手张彦”,并非虚言。古代太极拳各家都有过硬的功夫,在各家各派的传人中颇有轶闻详述,这里不赘。这些功夫皆来自真传和苦练,没有什么捷径。
首先要有正确的练法,也就是引路入门的口授方法。
所谓“领架”即是学练老师的架子,领悟架式的真蒂。架子正确与否关系到太极拳的质量。如不得太极拳之神形,则练一辈子也是茫然,不成大器。当然锻炼身体,活动筋骨,还是可以的,这叫普及太极拳。若想精其技,趋大成者,非得老师拳架之神形不可。性能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练太极拳练的就是神、气、形三者,三者为太极拳之含金量。“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登此门堂者,方许为初成。所以学练老师的架子,这只是迈出第一步,如何走架运作,这里不妨作一些比喻。
二、太极拳与书法
练书法的人,首先要临摹字帖,当从楷书临起,如欧阳洵、颜正卿、柳公权等。继之魏碑体,而后学练行草书法,尤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著,其书法称誉千载,为历代书法者所崇尚,称之谓“书圣”。其书法厚实而生动,行笔只流畅,以侧取妍,神采飞扬,古人誉之为“天下第一书法”。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楷模,古今书法家都以此为阶梯,循序渐进。
对于太极拳来说,这种条件已经不复存在,无法见到当时的张三丰、王宗岳、蒋发等宗师的风采神韵。因为那时候、没有录像和相片,很难想像、洞悉太极拳真髓,只有通过文字记载、拳经揣摩其意境,其次通过历代太极拳之继承传授。
太极拳之理论博大精深,正如庄子《天地》篇中曰:“深之不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太极拳是隐于内的功夫,以柔克刚,以“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见之如妇,夺之如虎”。所以在外形上很难看透其力量,只有在实际交手,才能体现太极拳的优势。我这里叙述的“领架”就非常重要,所以必须遵循,方可入太极拳术之门。
我在咸阳是得识形意门名师杜今桂,一日来鄙舍作客。杜师通晓拳经,尤精形意、八卦拳,擅长书法。谈话之余,我请杜师走几下形意拳,杜师以形意之《五行拳》演练的是暗劲,其劲含而不露,神形互依。可是我看不透其劲法之妙着,其中之道,难识其奥秘哉。然后我又恳请杜师演示形意拳之明劲打法,同样也是形意之《五行拳》。他每发一拳一掌,招招有声,啪啪作响,节律有序,一步一劲。我住房在四楼,整个房屋为止震撼,如是雷动、地震、如炮之轰、山之崩,若与交手,不战而颤,实叹为观止。像如此刚威猛烈之劲,确属罕见。我也曾经练过形意、太极拳之发劲,虽也很有功劲,时而围观者拍手叫好,但比起杜老师来简直小巫见大巫了。
事后我也问过老师,我说杜老师之刚劲如此威猛,余从未得见如此高深之共、功底。余师曰:“杜师功夫极高,在西北颇有声望。西安张侗等皆知道”。后来我也曾求教过老师,我说我是否可以练些刚猛之劲,以太极拳之松柔,形意拳之刚猛,似乎更利于技击推手之术。老师答曰:“本不反对你练其他拳劲,取长补短,只是该劲虽猛,只是为他人练的”。老师虽不多言,我似乎悟出其中道理,此刚劲只是为了对付别人练的,对自身健康无甚好处。话到其间,读者可以悟出些道理来了吧?为别人练不如为自己练,形意拳的最终追求,由明劲入暗劲,再由暗劲入于化劲,也是太极拳演练的功劲。俗话说,点到为止,老师就是这么明示的。
怎样练书法,首先以明师为楷模。所谓明师是指确实功夫上乘的老师。并非名师一定就是上乘功夫者。所以临摩字帖要临好的帖。否则一旦走错了架子,练上十年也是枉然。比如,你的孩子学练钢琴,随便请几个老师教学,要学会弹钢琴是很方便的,能否成为大器,即便你的孩子很有天赋,也会入于俗套。非得是训练有素、大师级的老师授教,手把手亲自指点,方能趋于上乘。
以前有一位朋友,自小热爱书法,素喜临摩名帖,写得一手好字。进单位后搞宣传工作。自以为书法到位,颇有功底。后经我的一位懂书法的朋友(拳师)看过后,评定其书法形于浮躁,虽流畅而缺乏神韵,其临摩字帖亦觉欠骨。我的朋友似乎不太服气。后来我介绍他们认识,并亲自为其讲解,边讲边临帖,指点迷津,茅塞顿开。我朋友始而大悟,十分钦佩。后来我的朋友又问老师我该怎么办?师曰:“如果你想真正学好书法,就得推倒重来,也就是从头开始。”
三、克隆太极
上面讲到的练书法,因练法不当,全面推倒,重新开始,也即是从第一个字练起,练不准不要往下练,一点一划都要绝对准确,从它的基本结构、运笔、知其精微。现在有许多碑帖把基本笔法放大。名人名帖之特点,便于临帖者“克隆”。
学练太极拳也是一样,以前没有得到老师指点定架,或者不曾纠正架式,你就得从头开始,所谓的推倒重来。一招一式绝对到位,身手步腿具出一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凡一举一动具要符合太极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开裆下腰、分清虚实、上下相随、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要求绝对准确无误。首先我们得学像老师,要有老师的风采神韵。现在通行的一词叫“克隆”,如果你能够克隆老师的“拳架”,老师的风采神韵,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其中必须知道拳架动作的基本结构、特点、运作。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神悟”。不悟不足以体现老师的形架神姿。在练架过程中要找差距。
所谓差距就是与老师之间的差距,要用放大镜来看其中差距。因为差距越小越难找,但这又是十分关键的。大的差距好学好纠,精微之处就比较难了,这也是关键只关键。所以太极拳学者之间的差距很大,包括一师门下,有的已经到达大学水平(当然这只是比喻),有的则仍在小学水平,差距之大,其中玄奥具在敬微之处。太极拳能否入门,亦在敬微之处。学习书法也是一样,前文讲的一位朋友,他很聪明,书法不俗,但一遇高手,便相形见拙。其所以不足者,亦是字里行间,转弯抹角,差距亦在细小精微之处。
京戏是我国的国戏,梅兰芳的梅派,周信芳的麒派堪称一绝,国人皆知。其唱腔韵味有谁能克隆像的?能像八成的屈指可数。越剧名家徐玉兰,她唱的红楼梦《金玉良缘》,一声“林妹妹我来迟了”,长腔拖音,婉转动听。九这么一声叫板唱腔,数以百计的、她的学员对此都难以“克隆”。粗听起来差不多,关键是运气、用腔、发音等等上的细微差别。
为什么要克隆“精微”之处,太极拳内劲虽然靠的是“苦练”,而其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运作”。动,皆要轻灵自然,以心运气,以气运身,凡动作皆合法度,无过不及,不贪不欠,动静开合,中正平稳。太极一启动,浑身一气,如轮子之圆活,转换旋转无不随势应变,其动作特别的完美,特别的和谐自然,缠绵缱绻,形神不离,悱恻互依,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溟溟混沌,窺窟莫测”。太极者神气互感,竟会势灵,手随势而运形,身遂升降而起伏。总之无有凹凸,无有缺陷,无隙可乘。不能明确其中奥秘,这样就如:“久难运化,堂室难窥”的了。
练太极拳功夫主要的就是练“裆”。尤其赵堡太极拳裆是内劲的关键。太极拳活与不活,全在于裆的运作。裆不活,动作必然呆滞。裆胯是太极拳的天机。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所以学练赵堡太极拳主要练的是运裆。“裆”是天机玄窍,没有裆的运作,就不存在赵堡太极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为了使练太极拳者有所启迪,我之所以要克隆太极,克隆某一个太极大师的拳架,甚至要克隆其精微之处,其中道理,亦包括于如何运裆,如何驾驭与全身之动作,能观微而达其精者。
裆跨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运作,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以前老师用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来比喻太极拳裆胯的作用。木偶戏是用手来表演的,离开了手,就不存在戏文了。我想这样形象化的解释颇为得当,余练功几十年深感“以裆代手”的重要性。练赵堡太极拳如何“运裆”不可不知太极拳高手郑老师,他之运裆极为精微,虽有若无,显于见微。为什么说虽有若无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显于形,所以若有若无,使对方不知其深浅,未能知其变化,深藏不露,适于灵变。否则的话,也容易给对方看出破绽,泄于活机,亦非高人之所为也。
太极拳裆胯之运作还有一种联想的比喻,它就是像是手表中的一种叫“铊飞轮”又曰“鬼推磨”的摆轮。大家都知道摆轮是手表的基本动力,它是一种不固定摆轮的旋转,它是手表保持平衡运转的动力,且精确无误。它与普通手表的摆轮不一样,普通摆轮通过一根轴承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走动,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和摆轮本身的重量,造成轴位变化,从而出现速度和走时的偏差。只有像“铊飞轮”那样,摆轮不固定在同一个位置上的时候才能抵消偏差。这对太极拳来讲,它也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裆即由两个胯组成,在一个中心两个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转,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这是一个太极图的摆轮,是太极拳运作源泉,是阴阳变化之枢纽,动静开合,虚实变幻之裆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两脚有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手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忽阴或阳、亦阳亦阴,这是阴阳消长重心虚实变换之关键。
“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赵堡太极拳由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继之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运转,所谓“腹中有轮,旋转如规”。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由外达内,由内达外,裆胯成为沟通之桥梁。当然也适用于其他门派的太极拳种。余也曾试着操练过,其理一贯,一通百通,只是各人重视的程度不同而已。
“领架”者观其形而知其微,达于“定架”即“形架”,也就是成形的架子,又叫标准架式。所谓“克隆”,除了精确的定架,而更重要必须有大师的神韵,不管由外达里,或由内达外,都要有形神之互恋。所谓“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唯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运裆”首先要看老师是如何启动裆胯的,如果连这一点细微之处也看不出来,那么就无法使自己走运裆圈,无法克隆这个裆启的源头,无法做到以裆代手的运作。这不仅是太极拳架进入上乘的主要组成,而且在推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形”的动静对方必然十分敏感,而裆的运作不常为人所知。敌来动,不见其变,敌稍动,在其不知不觉中动在先,这在赵堡太极拳来讲叫做“调裆”。力点也随着不知不觉中变换,不进则已,若进必令其跌扑,此皆在于“调裆”与“运裆”之关键。
在令架克隆老师内劲的神与形,首先要“以身领手”,其关键就是在运裆。领架时要有比较,老师一出手就有与众不同的感觉,又时总觉得老师打的拳与我有些区别,倒不是动作上有什么不同,这是质的问题,所以也讲不出什么原因,这就是内劲。而内劲的质量又有很大的区别,各人掌握的关窍、技艺不一样,所练就的内功之质量悬殊。第一要掌握太极拳的要领;第二要练松至柔;第三要运裆,这是出内劲的关键;第四技法,没有技法不能与人交技,缺一不成。有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松柔具到位,身体也颇健康,但没有高超的技法,若逢推手动辄傾跌。技击不是纸上谈兵,空谈打法是没有用的,要有实战体验。保健与养生,对太极拳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论技法,拳架推手一起练,以拳架来指导推手,以推手来纠正架式,运裆也是交技的关键,以小胜大,以点击面,小圈胜大圈,此皆与“运裆”、“调裆”有关联,且可忽哉。
五、太极拳之松柔
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用意不用力。松柔是太极拳的根本,离开了松柔就不算是内家拳。不管是哪一个门派都崇尚松柔。有人说太极拳要练三年松柔功夫。其实练拳之“至柔”、“至松”是长期追求的方法,越松柔,内劲的质量越高。松柔的功夫越高,太极拳的含金量也越高,这是成正比的。所以每派太极拳门内都有掌握松柔的诀窍,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关于松柔的方法,门内都有详细的介绍,基本上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是“神松”,也即是从思想放松,心神宁静,所谓神舒体静,《 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遂,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即摒弃杂念,宁静淡泊,畅遂情志,愉悦平和。第二是“形”松。要求四大节八小结具放松。身手步眼无处不松柔而合于自然,一切动作都要轻灵、柔和。起手阴阳,左旋右转,轻如飞燕,柔若软绵,如芭蕾舞姿之轻盈,或如鱼贯之流畅。
练太极拳不可不柔,只有松得尽柔如绵,方显太极之功夫。杨式太极有绵拳之称。所谓“绵里藏针”即此意也,极柔软,极坚刚。
吴鑑泉为吴式太极拳开山奠基人,以太极之柔驰骋天下。又创办“鑑泉太极拳社”,誉满海内外。“松柔”的功夫对太极拳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它是进入上乘功夫的关键。至于如何着手练松柔功,各家都有经验和专文介绍。
赵堡太极拳对松柔功夫有其独特的见解,郑悟清老师在《太极拳体用》中写道:“一切运动以柔活为上,唯其慢始能柔,唯其匀始能活”。
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内外要轻松。
内静空气行于外,外轻松内应精神。
功夫不可须失断,临用之时显奇能。
又云:“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赵堡太极拳对于松柔论说特别重视,本书中的《赵堡太极拳之特点——论“耍拳”》文中已较详细地介绍了。本门第八代宗师和兆元首创“耍拳”之公式,所谓“耍拳”之公式,所谓“公式”者,即练架成功之公式,能按此练法去做,必然能奠定内劲之基础,练出成功的硕果。耍拳公式者,即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这三者为耍拳公式。赵堡太极拳宗师和兆元,在练功教学过程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始创太极拳公式之谓,其以松柔为目的,以自然为原则,以轻灵为方法,这三者道出了太极拳之真奥秘,似简易,实犹难。不尚用力,练太极拳时不能带一点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显示发劲,其内劲蕴于内,而不显于外,其中道理简而明之,为了使后人不要误入歧途,宗师特依此“耍拳”之公式教学门人。
“耍拳”之公式的进一步要求是什么?他告诉我们要像顽童那样随便。顽童的特点是什么/顽童是“天真”,他不就是想玩耍吗?怎么样高兴就怎么玩,没有牵挂,没有踌躇,不迟滞,不凝思,这里取其随意、自然而小孩独有的天真。天真的含义是什么?从字面上讲,天者,天地之天,先天之天;真者,真知、真觉之真,真精真神之真。道教有“元始天真”,又为天地之真,失天之真。这里所沿用之“天真”,即孩童玩耍时的天真,是生命之初的天真,是不被后天污染的天真,我们平时所谓的“天真无邪”,即此之谓。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犹如“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没有做作,没有虚伪,不避疑虑,嬉笑无心,纯真而可爱。我们在练太极拳时,运用“耍拳”的要求,他就可能放松到不受任何信息干扰,不受任何污染的纠缠,轻松自然,无我无他,随心所欲地,视天地万物如不见地,悠然自得地如“肌肉若一”地“耍拳”。如此我们的“耍拳”与上古真人之天真奥秘相通。我们说“天真”与“耍拳”,这是一种境界,由此我们受到启发。
练赵堡太极拳从有意到无意,拳经有“意过则滞”,宗师要求不能用意,不用意凭什么“耍拳”呢?凭的就是“觉”。就如斯宾诺莎所说的“直觉知境”。道家心元神的体现。“用意不用力”这在太极拳书里介绍的已经很多,包括拳经里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用意”和“不用意”之间是否有什么矛盾,有什么不同之处,有时还会困惑练功者,其实都一样,一个是“无为”法,一个是“有为”法,殊途同归。其中又有相互渗透,“无为”中包含有“有为”,“有为”中包含有“无为”只是在修炼中“无力”偏重于“有为”,或“有为”偏重于“无力”而已。各门之中自有其各自的成规以及各自的经验方法。
六、太极拳之“无为”修炼
赵堡太极拳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不能用意”,而这种不用意的方法,在练功过程中能够真正达到神舒体静之目的。成人练架大都是用意用心,而我们练太极拳时要做到“不用意”,“不用意”而正是自然松弛的绝妙之法,老师走架时既轻松又自然,仿佛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和风之轻扬,柔顺之松净,这正是不用意之“耍拳”公式的效果。练拳到一定层次其任督二脉自然打通,道门称之周天法即所谓也。畅经通络,丹田随势而运转,这是太极拳内劲产生和发动的基础。
以前我学过形意拳,其中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也是内家拳其理一贯,练功之诀窍,其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练功就是练这个“真意”。何为“真意”?真意者即虚无之正觉,而这个“真意”只有在不用意的完全放松的条件下产生,这个“真意”是“正觉”,正是神以知来趋于上乘的高级内劲。而太极拳之内劲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它是在太极拳之“耍拳”公式,不用意,不发动,而产生的一种强大高质内劲。而你有意识地去练,用心用意去追求,往往就不显于出现这种内劲,这是一种不觅自得,感遂而通的内劲。就如道门之内丹修炼,要求入静,排除杂念,松静自然。然后能松始而能静,由静而能定,能定而现空,如此寂兮寥兮,这样就停止了识神的干扰,不用意则意静神明,神是生命的主宰,在意静神舒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元神的自然本能,所以说不用意的“耍拳”公式是内气运行的关键。
和兆之宗师的“耍拳”公式正是历代先哲高人的总结经验,和师归约于三条,定为练拳之公式,言简意赅,这是宗师用心良苦之为。这也正是太极拳“无为”入手的道理。只有练太极拳相当程度,已有内功之入门者,才能感受体察到它的存在,所以这方面的理论很少,长期以来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前辈们以自己行动之心得,逐以“体知”、“亲证”、“妙悟”等方法验证太极拳之深奥内涵,所以这里还包含了一种鲜为人知的东西,具有“超验”的性质。但这些都无关紧要,只要你达到了这种境界,自然能“体知”,能“亲证”,能“妙悟”,而感悟太极拳博大精深之真内涵。
太极拳是在极松柔、轻灵自然、中正平圆、不用力、不用意,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无为”虚灵清明的境界。“无为”是自然的道,只有在孩童似的天真无为,不着意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调动内气能变之动力,也是处于先天状态下的自我主宰之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因其自身的发动而知觉,这是“无为”之“道”的特性,是人体内运动规律的表现,这是太极拳的道,古丹经称此为“真意”发动。初练太极拳为之有为法,继之进入“耍拳”无意无拳之“无为”境界。何为“无为”者,即返归自然之道。
和兆元宗师首创“耍拳”之公式,其中有二个特点,一是以儿童玩耍,二是轻灵、松柔、中正、不用意。看似简单,但却是练功者之关键,这把练功者与大自然相融合,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而正是这个忘我境界,逐渐上升至“无为”,这个“无为”是道的“无为”,修炼“有为”,进入“无为”,而归复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什么是“道”呢?老子《道德经》对“道”作了极为客观而明确的论说,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万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为名曰大。”又曰:“道之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老子所描述的“道”,其中有一个含义,一是指宇宙的基本物质,二是指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这个“道”只有从“无为”中体知、亲证、妙悟它的存在。
自古以来道门内丹派分无为和有为两种,而其中主要区别是“无为”着手与“有为”着手。太极拳是以动为主,动中求静,法演先天,道肇生化,而从有为到无为,也是在修炼过程中互相转化。从太极理论方面来看,从无到有,并从有到无的有无相生规律。“无生有”,“有生无”,造化之不息,气运之消化,此皆太极之理,无为无不为之道。
太极拳练功到一定境界就是进入“无为”的修炼阶段,而无为的基础就是我们伟大宗师提出的公式三条和不用意的条规。宗师苟有真知灼见,因为只有通过亲证、体知身临其境之妙悟“无为”神而明的阶段,这是自然万物之理,也是太极拳的总旨,也只有到了“无为”的层次,这样才能达于出神入化的妙境,无为而无不为了。
《太极拳行功心悟》是一种修与悟的体验,是由体知、亲证、妙悟长期结淀而成,余在三十年前是写不出如此文章的,即便能写也只是文采,体而不实,而根本谈不上写“心悟”。以前鄙人曾提出希望老师写一本太极拳的练功心法之书,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所以也是非常遗憾的事。要写一本太极拳的书不难,但是要写出太极拳的真蒂,写出太极拳的“骨与肉”,以及老师的练功心法,入门途径,实非易事。对学者能够启蒙得以登堂入室之阶梯,能道出写太极拳之行动秘诀、玄窍,对大道无形也无法,以及太极之道的攀登很有裨益。
七、太极拳之呼吸法
“意气须换得灵,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人,只能要求精神集中,专心练习动作,不可注意呼吸,这样很容易顾此失彼,徒劳无益,增加思想负担,结果不但呼吸练不好,就练动作也难练。因为任何紧张情绪,都会影响呼吸的自然深长。
太极拳动作与呼吸配合的基本规律是:在变换姿势时吸气,掌或拳向前进击出呼气,所谓起吸落呼。在初练太极拳时要求自然呼吸,随着时间的变化,呼吸的深度逐步自然加深,这时腹部起伏逐渐明显,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隆起,此即是我们所说的“逆式呼吸法”,也称丹田呼吸。
太极拳很少谈呼吸,不是不讲究呼吸,如果运用不当起到相反的作用,心无两用,顾此失彼,使动作与呼吸之间失拍。拳经云“能呼吸,然后能灵活。”不能因噎而弃食,拳经还是强调要呼吸配合动作,能呼吸,然后再现拳的灵活。所以如何掌握太极拳的呼吸法,尤其是腹式呼吸,这对太极拳来讲至关重要。
太极拳之呼吸原则上是以自然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为主,初练时不刻意追求动作配合呼吸,取其自然呼吸法为好。但到练拳有基础后,既要做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的阶段。如何呼吸配合太极拳动作,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赵堡太极拳是“以裆代手”、“以身领手”,也就是通过“运裆”,由裆胯来带动四大节八小结的运作,太极拳之活与不活全在胯,它不仅带动了肢体的动作,同时由于裆圈带动丹田起伏旋转,并有节律地收放,收则为吸为阴(胯走内圈),放则为呼为阳(胯旋外圈)。呼吸与动作节律而合拍,不快不慢,且能自动配合调节进行不自觉地自动配合呼吸,更能恰如其分,无过不及地进行“体呼吸”,而这种丹田呼吸非常有规律,可以不用意念来指导呼吸,所以也不会感到呼吸的疲劳,或者动作与呼吸因节律失拍而造成滞气。
戏剧家、歌唱家他们在唱曲中必须运用呼吸来吐气发音,“运腔”的好坏与配合好呼吸至关重要,呼多少气,吸多少气有一定的量。他们必须掌握呼吸的时机,要有板有眼,有节奏地配合呼气和吸气。太极拳在这方面是绝对正确,根据动作的要求轻重缓急,适得其好,不多不少,形气合一,以裆代手,启胯运裆。当裆胯向内华圆时,腹部会自然内收,无需腹部用力收缩,当裆由内向外划圆时,腹部自然外凸,无需用力外凸,这样自然腹式呼吸和身体的动作配合起来。所以整个太极拳有一个发动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裆胯”,练太极拳就是练的裆胯,只有掌握了“运裆”,一切都会进入自动化的运转,“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此动静之机,其关窍、玄机也在于此。
八、太极拳“自动化”
说到太极拳“自动化”,就是一动无有不动的体现。当然不是随便乱动,而是有严格节律的量度。也不是所谓的“自发动力”,它是通过所有全过程的训练,搞定正确度和各种要领合格后的太极拳运动。
首先通过正确的领架,认真“克隆”老师拳架之“形神”。不求多,只在于“精”。几个动作,或几个拳式,先求动作的精确度,再求形与神的十分相似,老师的神韵、拳架几整体结构。尤其“运裆”,老师是如何启动的。先求有其“裆圈”,这是太极拳的基本动力,也是需要有“体知”、“亲证”、“妙悟”的方法来取得成功的。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首先要求精确,张三丰在太极炼丹秘诀中有《太极十要诀》,此要诀是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也是衡量太极拳正确与否的标准。
前文已经讲到练架和写字临帖,要一笔一笔的临摹,没有到位不要往下练,每天练十遍赵堡太极拳还不到一个小时,十遍共有750式,如果练一个“金刚”,就等于750个“金刚”,一天练1000个“金刚”也不成问题。当然先要求正确,合符要领,继之懒扎衣、白鹤亮翅、单鞭。不要多练,力求精确,要有老师的神采韵味,形架时尽量达于精微之处也相似,尤其对老师“运裆”是如何启动的,能有妙悟才能够克隆出老师的太极拳。一般的人连老师的架子都看不懂,所以要有比较,比较才能看出差距,就像临摩碑帖,先求形似,再求运笔的方法,既流畅而沉稳,既有大气磅礴而又规矩森严,取其神得其韵,循其度而行其气。太极拳必须正确领架,稍有不慎,便入俗套,难能成功。“严格正传”是太极拳的首要问题,如果有了明师就必须“森严规矩”,循规蹈矩,一步一步的去练。有人说要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这是将来的问题,现在谈风格未免太早,但骨子里还是一样,没有根谈不上枝叶的茂盛。
太极拳要学会“运裆”,也就是裆走圆弧,学会了裆圈的旋转方法,其他就方便了,因其方法是一样的,所谓一通百通。如此继续往下练,就能有比较系统而又正确的架子,并在老师的“精微”之处加以研练,越“精微”其质量越高。太极拳之松柔是内功的基本法则,甚至要练很长时间。其方法从和兆元的《“耍拳”之公式》为好,如此练下去上功极快。太极拳之“无为”修炼法是耍拳公式的产物,不注重形体上的绝对标准,着重内功的修炼,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练太极拳就是练的“真意”。太极拳的“无为”是由“有为”开始,由“有为”进入更高的“无为”修炼,如达至“无为无不为”之境者,则如唐代李道子的《太极授秘歌》:
无形无相,
全体透空。
凝神悟道,
契机通明。
太极拳要做到“自动化”首先要“一动无有不动”,是有规律的动,不能手脚不一致。这里有一个关键,就是“以裆代手”,“裆”是指挥中心,是带动整个动作的发动枢纽。在松柔的基础上下功夫,继而进入自然的“耍拳”公式之境界,有“有为”而达于“无为”,由“运裆”带动腹式呼吸。此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一开皆开、一合皆合,一动俱动,一静俱静,无过不及,不贪不欠。其动作全在于自动化,无需用意识来完成。当然初学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先熟其招,后求其精。拳经云:“有着熟而渐悟懂经,由懂经阶及神明”。这是长期储存反复应用的结果。
就像我们背诗、背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一有机会,这些熟知的东西一涌而出。当然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总体结构,“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由内达外,不觅而得的内劲。内功到了一定程度,外形动作的变化不重要,或紧凑、或开展,而内在的动力不变,就像钟表的机芯,是动态的基础,表壳可以任意调换,形是给人看的,但是表芯的好坏,是手表质量的关键。太极拳也是一样,它的内劲是不形于外的,是长期锻炼的结晶。赵堡太极是“运裆”来带动刹手的,故有“以裆代手”的说法。
木偶戏的表演是演员手的运作,而这个手牵动了整个木偶的动作,演技精湛绝妙,也在于手之灵乎。我之练太极拳也颇似木偶戏中之木偶,而千变万化之动作是由裆胯指挥,而这个“裆”就是木偶戏中的“手”。杜元化在《太极正宗》中说:“以膀胯为主宰”,“周身活泼全赖于此”,“两胯为天机,贵于松活”。太极拳在裆的指挥以自动化之程度演练太极。练功有素者可以体察、亲证、妙悟到其中奥秘。
九、太极之道
易经曰:“一阴一阳为之道”,“为天下之母”,太极者阴阳之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内经·素问》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自然界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一切事物的变化都依据这个法则发生的,所以生存毁灭都由这个法则起始的,这就是自然界一切奥秘的所在,人也是自然界生物之一,治病必须寻求这个根本法则。
由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统一体,并且都是由阴阳代表的两性物质产生的,人体不仅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要与自然界的阴阳相适应。《素问》曰:“生之本,本于阴阳。”所以经常地保持阴阳二者的相对平衡,就能延年益寿。古人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调和阴阳,而得出的效果也不一样,这里仅介绍真人之修炼法,《素问》曰:“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所以说只要能够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就不生病,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能把握阴阳者,即能长寿。”
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一阴一阳为之道,就是在阴阳两个对立中寻求和谐与统一。太极拳是从阴到阳,从阳到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辩证统一运动。拳经云:“阳中寓阴,阴中寓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经,懂经后越练越精,才能随心所欲。这就是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精妙绝论之论述。阴来阳走,阳来阴走,相互交替,若阴阳互抱,“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道出了天地万物的根本道理。
太极拳与“阴阳”有什么关系?它在太极拳中如何运用?初学者尚可不知,但是这“阴阳”之道太重要了,究其道哉,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二字。阴阳是两个对立面的概括,而两者之间又是不可分离相互依存的。如阳者为天,阴者为地;阳是白,阴是黑;阳是正,阴是反。几十年来中医就是凭着“阴阳八纲”为病人诊断和治病的。所谓“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其中阴阳是总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也就是把阴阳两纲,作为辩证的首要。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指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在临床上把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病情,归纳为阴阳两大类的基本性质而澄治。
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不明阴阳,如者人入山,岂有不险?太极拳推手不但要把握自己的阴阳,更要知道对方的阴阳之变化。听其阴而知其阳,觉其阳而知其阴。听就是听对方的劲路,觉对方阴阳之变化。从理论上讲阴为吸、为开、为蓄、为走、为化、为虚、为粘;阳则为呼、为合、为放、为实、为粘、为走,既对立有统一。形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应托。太极拳是半圈化,半圈发,攻守兼备,即阴化阳发。赵堡太极拳推手时都以手背接对方之手,顺势化解对方进攻,使其背势,引进落空,阴中有阳,阳起到粘制对方,既化亦粘,使其重心不稳,其根自拔起,不击亦倒。阳中寓阴,阳中包含着柔化,即粘着打,走化着打。校正落点,因对方是在不停地变动,如不在圆的切线点上,等于是空发。阳中有阴也正随势应变的导向作用。阴隐阳显,阳隐阴显。阳主动而阴主静,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阳生。太极之理无乎不在。《太极拳说》曰:“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阴阳之气,修身之基”,又曰:“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
太极拳之阴阳不局限于手上动作的变化,它是全身性的,两手有阴阳的配合,两脚也有阴阳的变,胸腹腰背皆有阴阳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阴阳。处处有阴阳,处处分虚实,动静之开合,进退与吞吐。阴中无阳是软手,光走而不能粘,是为病手;阳中无阴是硬手,光粘而不能走,亦为之病手。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一静一动互为其根,处处有阴阳,处处分虚实,全身皆太极。在太极拳推手中如何取胜对手,其关键是什么?太极拳宗师邢喜怀在《太极拳说》中告曰: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一判阴阳两须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云,其妙者“一”,其窍者“中”也。
敌欲进击来势猛,我虚我实实亦虚。
左重右虚右重杳,忽隐忽显阴阳变。
人刚我柔随曲伸,我顺人背为能粘。
进之犹难退愈艰,阴阳变化妙无穷。
(本文完)
今天是我不间断分享的第10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氏太极拳视频完整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