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辨认篆书老师?

-- 葫芦岛晚报 --
版次:[A12]
“咱们的语文老师会写篆体字!”
“嗯哼,他把我们的姓名贴都变成了艺术品!”
姓名贴,在学生时代很常见,但字形优美的手写版篆体姓名贴,您见过吗?3月12日,朋友圈里一条“老师给孩子们整理箱贴上篆体名签”的微信火了,网友们齐赞老师“有才到惊呆!”“别人家孩子的老师!”当天,记者找到了这位有才老师,他是东北育才双语学校直升一班班主任冯盼老师。  
独一无二55个姓名贴都是篆体  
“晒一下小林同学的老师给孩子们整理箱写的名签吧,为这样有爱有才的老师点赞!”当日,一位学生家长晒出了老师给孩子们写的篆体姓名贴,每一张姓名贴都采用小篆体,全班同学的姓名贴连在一起,极有视觉冲击力。  
这名家长告诉记者,班主任冯盼老师3月11日下午在家长群里发了亲手写的55个姓名贴,采用的是小篆体。留言中写道:“这是给孩子们整理箱准备的标签,找找自家孩子吧。”“名签成艺术品了,好惊喜!谢谢老师!”“感谢老师为孩子们制作独一无二的名签!”看到姓名贴后,家长们发自肺腑地感慨。家长们点赞同时纷纷在朋友圈转发,获得赞赏无数:“有才到惊讶!”“上学附赠书法课!”“有水平的老师,这篆书真不错!”  
一气呵成连续书写两个多小时  
见到冯盼老师时,他正在备课,听说自己的小篆体姓名贴火了,还有些不好意思。“学生们喜欢就好!”  
冯盼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语文,已有十多年教学经验。因为喜欢书法,大学期间选修了小篆课,并坚持系统学习了两年多。平时也不忘练习,包括金文、大篆、小篆等,同时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  
实际上,冯盼给同学们写小篆姓名贴并不是第一次了。带初中班级时,他给孩子们写过楷书、行楷,对高中生来说,为了让他们拓展兴趣,就用了小篆体。“我是在孩子们放学时写的,用了两个多小时吧。为了准确无误,个别拿不准的字还查了一下字典。”冯老师介绍。冯老师说,“直升班”是3月份新组建,学生们来自不同校区,为每个孩子写小篆名,另一个目的是让他们知道老师在关注着他,让他们有归属感,快速融入新班级,同时也非常希望学生们热爱书法艺术。  
言传身教整班的学生爱上书法  
走进冯盼老师所教班级,教室右手边是一排排供孩子们装书籍、学习用品的整理箱,在整理箱左上角,齐刷刷地贴着姓名贴。“我写字一般,但看冯老师能写小篆,真是好拉风,我也打算学学了。感觉老师掌握了一项别人没有的特殊技能,特别牛!”一位男同学告诉记者,冯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大家都知道他有才。“老师,你再教我们写几个字呗。”下课时,冯老师被学生们围住,于是临时加了一小段“小篆体字解析”。“语文班主任送给孩子们的小篆体姓名贴,孩子特别惊喜。”一位孩子妈妈感慨,冯老师是孩子眼中大咖级老师。 据《沈阳晚报》&
&& (不填默认为匿名)
葫芦岛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难辨认的篆字,请高手老师帮助解答。谢谢!_百度知道
难辨认的篆字,请高手老师帮助解答。谢谢!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采纳数:1271
获赞数:3550
日利壬(黑)看了很多次,只能看出前三个字,最后一字纯属瞎猜的,也不知道这几个字的意思!抛砖引玉,看其他朋友有什么高见。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南京红满地书法培训&邱骥1957年生于江苏南京,本科学历。现为江苏省书协会员、中国书协注册高级教师、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其辅导的学生在书法报第十届全国少儿书画现场大赛篆隶、行草赛区总决赛中有5人荣获“十佳少儿篆隶之星”称号。想要写好篆书,首先必须了解篆书的发展过程和沿革。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发展紧密相连的,它作为篆隶、行、草、楷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甲骨文:商代至周初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它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商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锲”等。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书体,因其模铸或锲刻于青铜器上而得名。古时称铜为金,所以这类铭文称“金文”籀文:是周、秦间通行于秦国的一种文字,以周宣王时大篆十五篇而得名现在能看见的只是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注明“籀文,的几百字。从书法角度讲,籀文和金文合称“大篆”,而又以石鼓文为代表它的特点比金文更加规范,字体更加成熟,反映了金文向小篆过渡的轨迹。小篆:也称“秦篆”。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其政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国策,其中“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小篆就是在战国时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吸收六国文字的优点,废除大量区域性异体字从而进一步整齐简化的。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对古文字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系统的整理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统一后的小篆顺应书写的需要趋向于抽象化,象形意义大大减弱,符号化更加明显,对后代文字的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传为李斯所书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等流传于世。秦代小篆其成就和对书法的贡献就在于线条的表现和书体的结构线条笔笔中锋圆劲古雅、含蓄蕴藉沉稳端庄,是善书者欲达之目标;结构均衡对称、疏密有致、整齐规矩风格严谨。它的整体美无疑具有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切于实用等特征,对后来的诸书体的结字,特别是篆刻的布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秦篆以后的延续和发展。篆书到了汉代以后虽不占主流地位,但历朝历代大家层出不穷,妇孺皆知,在此不再累述,学习篆书应当从小篆入手至于以哪本帖为范本前人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无论是前秦刻石,还是清代诸家之帖,均对习篆者产生过很大影向。清代以前的篆书风格,在起笔及行笔中大致是藏头护尾的骨法用笔玉箸式)我在教学 中考虑到孩子思维灵活、富于想象力的特点选择吴让之《吴均帖》为范本。地占在起收笔上继承二李”(李斯、李阳冰)笔法的同时不断精进,使 较为简单的篆书线条得以丰富灵活具有艺术情 趣。其埭法为篆笔的粗重笔触,化行草书意风 为篆势的轻盈起落,颇得画意,给孩子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或方或圆或侧还锐,飞扬如风柳 静穆似晨露的各种收笔,让孩子们有一个把握用 笔的感觉。若把《吴均帖》诸笔画截去两端与秦前后篆 书的行笔阶段保持中锋还是趋于一致的,其继承传统作为作品全局的基调行笔过程中的轻重快 慢直接影响线条质感的产生及风格的形成。而 《吴均帖》有轻重,则有粗细;有快慢,则有枯润。 我们在读懂《吴均帖》后会有一个印象它的诸多笔画并不是一律的中锋线条,而是与各种枯笔侧锋和熔于一炉的。其枯润面是随笔身的中正,左右安排而变化,这种在笔画上左中右的发毫, 使空灵的线条更添凝练木厚,这种融继承与创新的大胆用笔技巧,在转折上更为明显。若或横 或竖笔画的行笔是连接收笔的桥梁,那么各种转折便是这桥梁的延伸。学习小篆,首先要识篆,要有文字学知识。孩子们初学篆书,就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因小篆并非凭空臆造之物,更不是把楷书笔画扭转构成的所以写小篆一定要依据规范。我在篆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书有两本一是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另一本是清代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前者字形较优美,后者解释比前者详细、准确使用时可相互参证关于用纸,学习篆书首选生宣,其次半生半熟宣。因为篆书结构上紧下松,结体为长方形线条基本一致。其笔画只有横竖圆转,横竖线条拉出来要有力度弹性,书写时起笔要圆,收笔有藏有露。写小篆贵在用笔流畅以及起收笔的凝重感,生宣的吸水性好相对容易写出来。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与个人的基础和习惯也有关系。在笔的使用上还要注重培养个人习惯,我认为初学者还是用中锋兼毫为佳如此赘叙,说到底,就是要选好工具,懂得道理后,在老j市的指导下每日临池,方能得真章。了解更多红满地南京书法培训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徐宏老师篆书书法能看懂的有几个?徐宏老师篆书书法能看懂的有几个?一纸墨百家号庭搖竹影,室聚兰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徐宏篆书(69cmX69cm)白居易诗《问刘十九》徐宏篆书(69cmX69cm)王维诗《竹里馆》徐宏篆书(69cmX69cm)王维诗《书事》徐宏篆书(69cmX69cm)徐宏篆书(69cmX69cm)虞世南诗《咏蝉》徐宏篆书(69cmX69cm)王勃诗《山中》徐宏篆书(69cmX69cm)骆宾王诗《易水送别》徐宏篆书(69cmX69cm)王之涣《登鹳雀楼》徐宏篆书(69cmX69cm)寇准诗《华山》徐宏篆书(69cmX69cm)王安石诗《梅》徐宏篆书(69cmX69cm)王献之书法典故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徐宏篆书(69cmX69cm)李世民诗《赠萧踽》徐宏篆书(69cmX69cm)汪洙《神童诗之四季》徐宏篆书(69cmX69cm)汪洙《神童诗之劝学》徐宏篆书(69cmX69cm)汪洙《神童诗之劝学》2徐宏篆书(69cmX69cm)柳宗元诗《江雪》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一纸墨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一纸墨,欣赏书法之美,感受艺术之魂!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菊娥老师篆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