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字八法竟有什么?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姚夔...”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姚夔,字大章,桐庐人。孝子伯华孙也。正统七年进士,乡、会试皆第一。明年授吏科给事中,陈时政八事。又言:“预备仓本振贫民。而里甲虑贫者不能偿,辄隐不报。致称贷富室,倍称还之。收获甫毕,遽至乏绝。是贫民遇凶年饥,丰年亦饥也。乞敕天下有司。岁再发廪,必躬勘察,先给其最贫者。”帝立命行之。景帝监国,诸大臣议劝即位,未决。以问诸言官,夔曰:“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何纷纷为?”议遂定。景泰元年,超擢南京刑部右侍郎。四年就改礼部,奉敕考察云南官吏。天顺二年改吏部。知府某以贪败,贿石亨求复,夔执不可,遂止。七年代石瑁为礼部尚书。成化二年,帝从尚书李宾言,令南畿及浙江、江西、福建诸生,纳米济荒得入监。夔奏罢之。四年以灾异屡见,疏请“劝视经筵,裁决庶政。亲君子,远小人,节用度”。且言:“今日能守成化初政足矣。”帝优旨答之。他所请十事,皆立报可。帝信番僧,有封法王、佛子者,服用僭拟无度。奸人慕之,竞为其徒。夔力谏,势稍减。五年代崔恭为吏部尚书。雨雪失时,陈时弊二十事。七年加太子少保。复偕群臣陈二十八事,大要以绝求请,禁采办,恤军匠,减力役,抚流民,节冗费为急。帝多采纳。明年九月,南畿、浙江大水。夔请命廷臣共求安民弭患之术。每遇灾异,辄请帝振恤,忧形于色。明年卒,赠少保,谥文敏。夔才器宏远,表里洞达。朝议未定者,夔一言立决。其在吏部,留意人才,不避亲故。初,王翱为吏部,专抑南人,北人喜之。至夔,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明史·列传》六十五,原文有删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预备仓本振贫民
振:救济B.超擢南京刑部右侍郎
擢:提拔C.岁再发廪,必躬勘察
发:打开D.他所请十事,皆立报可
报:答谢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先给其最贫者
奸人慕之,竞为其徒B.帝立命行之
夔奏罢之C.知府某以贪败
四年以灾异屡见D.大要以绝求……节冗费为急
王翱为吏部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姚夔才器宏远、立决朝议的一组是 &①必躬勘察,先给其最贫者
②贿石亨求复,夔执不可③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
④夔请命廷臣共求安民弭患之术⑤雨雪失时,陈时弊二十事
⑥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A.①③⑤
D.②③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夔考中进士之前,两级考试都是第一;做吏科给事中后力陈时政,皇帝采纳并立刻命令施行。B.在景帝登基与否的问题上,姚夔一言立决,决议才形成,他因此功劳被任命为南京刑部右侍郎。C.姚夔为官刚正,阻止了贪官复职的企图,又上书请求停止了个别地区诸生通过缴纳钱财做官的做法。D.王翱掌管吏部时专门打压南方人,到姚夔接掌吏部后,比较重视南方人,他推荐的人都能称职。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1)收获甫毕,遽至乏绝。(4分)(2)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何纷纷为?(5分)(3)每遇灾异,辄请帝振恤,忧形于色。(5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姚夔,字大章,桐庐人。孝子伯华孙也。正统七年进士,乡、会试皆第一。明年授吏科给事中,陈时政八事。又言:“预备仓本振贫民。而里甲虑贫者不能偿,辄隐不报。致称贷富室,倍称还之。收...”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根据上一句“帝优旨答之。他所请十事,”可知皇帝用褒美的圣旨答复他,他所请求的十件事,都立即答复许可,因此,“报”并非“报答”之意,而是“答复,回复”。A项“振”通“赈”,赈济。B项“擢”通过迁移法可知为“提拔”,《陈情表》中“过蒙拔擢”的“擢”即提拔之意。C项“发廪”中“廪”为“仓库”,“发”应为动词“打开”。试题分析:常考的文言虚词有十八个,学生应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加以记忆积累,可以通过课文中典型例句来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其”字,第一个是指示代词,那些,第二个是人称代词,他们的;B 项“之”字,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事;C项“以”字,第一个是介词,因为,第二个是连词,因为;D项“为”字,第一个是动词,作为、当作,第二个是动词,掌管。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此题要求选出姚夔才器宏远、立决朝议的一组,即找出姚夔有远见卓识、能果断决议的事例,②“执”表明姚夔正直不阿,④主要说明姚夔心忧国事,“共求”与立决朝议有差距,⑥主要说明姚夔为国无私选才。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4.试题分析:做这类题目首先到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仔细甄别选项与原文异同,尤其是一些关键词的意思。A项对应文本第一段,根据原文“正统七年进士,乡、会试皆第一。明年授吏科给事中,陈时政八事”和“帝立命行之。”可以得出。B项对应文本第二段,前半句是正确的,后来姚夔的确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但不是因为前半句所指的原因,“因此功劳被任命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原文无据,因果关系不成立。C项对应文本第三四段。D项对应文本最后一段,原文“初,王翱为吏部,专抑南人,北人喜之。至夔,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试题分析: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1)考查了虚词 “甫(副词)”,刚刚的意思;虚词“遽(副词)”,马上之意;实词“乏绝”,困乏断粮的地步。(2)考查了虚词“为(介词)”,替,给;实词“计”,动词,考虑;固定句式“何……为”,翻译为“为什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3)考查了实词“振”,通“赈”,赈灾;实词“恤”,体恤;实词“形”,表现,意思与“怒形于色”的“形”字相同。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姚夔,字大章,桐庐人。他是孝子姚伯华的孙子。正统七年中进士,乡试、会试都是第一名。第二年被任命为吏科给事中,上书陈述关于时政的八件事。又说:“预备仓本来是赈济贫民的,而里甲担心贫民不能偿还,就隐藏不报。致使贫民向富户借贷,加倍偿还。百姓收获粮食刚刚结束,马上就到了困乏断粮的地步。这样贫民碰上收成不好的年景闹饥荒,丰收的年景也闹饥荒。请求陛下下令给天下的相关衙门。每年两次打开粮仓放粮,一定要亲自勘察,先给那些最贫困的人。”皇帝立刻命令执行。景帝监理国事,众大臣商议劝他即皇帝位,没有结果。就拿这事询问负责监督进谏的官员们,姚夔说:“朝廷任命大臣,就是为了国家考虑的,为什么要议论纷纷呢?”计议于是就有了结果。景泰元年,姚夔被破格提拔为南京刑部右侍郎。景泰四年改任礼部,奉命令考察云南官吏。天顺二年改任吏部。有一个知府因为贪污败落,贿赂石亨请求复职,姚夔执意不许,这件事就停止了。天顺七年,姚夔代替石瑁担任礼部尚书。成化二年,皇帝听从尚书李宾的话,下令南京以及浙江、江西、福建的诸生缴纳米粮救济灾荒就可以进入国子监。姚夔上奏停止了这件事。成化四年,因为灾害怪异现象多次出现,姚夔上疏请求皇帝“出席并勉励御前讲经的活动,裁决各种政务。亲近君子,远离小人,节约费用”。又说:“今日能遵守成化初年的政策就够了。”皇帝褒美的圣旨答复他。他所请求的十件事,都立即答复许可。皇帝宠信番僧,番僧里有被封为法王、佛子的,服饰用具僭越了等级,没有限制。狡诈不法的人羡慕他们,争着做他们的门徒。姚夔极力劝谏,情况才渐渐好转。五年代替崔恭做吏部尚书。雨雪失常,姚夔借机力陈时政弊端二十件事。七年,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姚夔又偕同群臣上奏二十八件事,大体上是以杜绝请托,禁止采办,体恤士兵工匠,减少劳役,安抚流民,节省过多的费用作为紧急事务。皇帝大多采纳。第二年九月,南京、浙江发大水。姚夔请求皇帝让朝廷大臣共同谋求安抚人民消除祸患的办法。每次遇到灾祸发生,姚夔就会请求皇帝赈灾抚恤,忧虑的神情在脸上表现出来。第二年,姚夔去世,朝廷赠予少保头衔,谥号为文敏。姚夔才能远大,胸襟磊落。朝廷商议没有决定的事情,姚夔一句话立即作出决断。他在吏部的时候,留心人才,不可以避开亲戚朋友。当初,王翱掌管吏部,专门压制南方人,北方人喜欢他。等到姚夔掌管吏部时,很重视南方人,他评定推荐的人都能称职。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姚夔,字大章,桐庐人。孝子伯华孙也。正统七年进士,乡、会试皆第一。明年授吏科给事中,陈时政八事。又言:“预备仓本振贫民。而里甲虑贫者不能偿,辄隐不报。致称贷富室,倍...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姚夔...”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姚夔,字大章,桐庐人。孝子伯华孙也。正统七年进士,乡、会试皆第一。明年授吏科给事中,陈时政八事。又言:“预备仓本振贫民。而里甲虑贫者不能偿,辄隐不报。致称贷富室,倍称还之。收获甫毕,遽至乏绝。是贫民遇凶年饥,丰年亦饥也。乞敕天下有司。岁再发廪,必躬勘察,先给其最贫者。”帝立命行之。景帝监国,诸大臣议劝即位,未决。以问诸言官,夔曰:“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何纷纷为?”议遂定。景泰元年,超擢南京刑部右侍郎。四年就改礼部,奉敕考察云南官吏。天顺二年改吏部。知府某以贪败,贿石亨求复,夔执不可,遂止。七年代石瑁为礼部尚书。成化二年,帝从尚书李宾言,令南畿及浙江、江西、福建诸生,纳米济荒得入监。夔奏罢之。四年以灾异屡见,疏请“劝视经筵,裁决庶政。亲君子,远小人,节用度”。且言:“今日能守成化初政足矣。”帝优旨答之。他所请十事,皆立报可。帝信番僧,有封法王、佛子者,服用僭拟无度。奸人慕之,竞为其徒。夔力谏,势稍减。五年代崔恭为吏部尚书。雨雪失时,陈时弊二十事。七年加太子少保。复偕群臣陈二十八事,大要以绝求请,禁采办,恤军匠,减力役,抚流民,节冗费为急。帝多采纳。明年九月,南畿、浙江大水。夔请命廷臣共求安民弭患之术。每遇灾异,辄请帝振恤,忧形于色。明年卒,赠少保,谥文敏。夔才器宏远,表里洞达。朝议未定者,夔一言立决。其在吏部,留意人才,不避亲故。初,王翱为吏部,专抑南人,北人喜之。至夔,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明史·列传》六十五,原文有删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预备仓本振贫民
振:救济B.超擢南京刑部右侍郎
擢:提拔C.岁再发廪,必躬勘察
发:打开D.他所请十事,皆立报可
报:答谢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____A.先给其最贫者
奸人慕之,竞为其徒B.帝立命行之
夔奏罢之C.知府某以贪败
四年以灾异屡见D.大要以绝求……节冗费为急
王翱为吏部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姚夔才器宏远、立决朝议的一组是____①必躬勘察,先给其最贫者
②贿石亨求复,夔执不可③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
④夔请命廷臣共求安民弭患之术⑤雨雪失时,陈时弊二十事
⑥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A.①③⑤
D.②③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姚夔考中进士之前,两级考试都是第一;做吏科给事中后力陈时政,皇帝采纳并立刻命令施行。B.在景帝登基与否的问题上,姚夔一言立决,决议才形成,他因此功劳被任命为南京刑部右侍郎。C.姚夔为官刚正,阻止了贪官复职的企图,又上书请求停止了个别地区诸生通过缴纳钱财做官的做法。D.王翱掌管吏部时专门打压南方人,到姚夔接掌吏部后,比较重视南方人,他推荐的人都能称职。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1)收获甫毕,遽至乏绝。(4分)(2)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何纷纷为?(5分)(3)每遇灾异,辄请帝振恤,忧形于色。(5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姚夔,字大章,桐庐人。孝子伯华孙也。正统七年进士,乡、会试皆第一。明年授吏科给事中,陈时政八事。又言:“预备仓本振贫民。而里甲虑贫者不能偿,辄隐不报。致称贷富室,倍称还之。收获甫毕,遽至乏绝。是贫民遇凶年饥,丰年亦饥也。乞敕天下有司。岁再发廪,必躬勘察,先给其最贫者。”帝立命行之。景帝监国,诸大臣议劝即位,未决。以问诸言官,夔曰:“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何纷纷为?”议遂定。景泰元年,超擢南京刑部右侍郎。四年就改礼部,奉敕考察云南官吏。天顺二年改吏部。知府某以贪败,贿石亨求复,夔执不可,遂止。七年代石瑁为礼部尚书。成化二年,帝从尚书李宾言,令南畿及浙江、江西、福建诸生,纳米济荒得入监。夔奏罢之。四年以灾异屡见,疏请“劝视经筵,裁决庶政。亲君子,远小人,节用度”。且言:“今日能守成化初政足矣。”帝优旨答之。他所请十事,皆立报可。帝信番僧,有封法王、佛子者,服用僭拟无度。奸人慕之,竞为其徒。夔力谏,势稍减。五年代崔恭为吏部尚书。雨雪失时,陈时弊二十事。七年加太子少保。复偕群臣陈二十八事,大要以绝求请,禁采办,恤军匠,减力役,抚流民,节冗费为急。帝多采纳。明年九月,南畿、浙江大水。夔请命廷臣共求安民弭患之术。每遇灾异,辄请帝振恤,忧形于色。明年卒,赠少保,谥文敏。夔才器宏远,表里洞达。朝议未定者,夔一言立决。其在吏部,留意人才,不避亲故。初,王翱为吏部,专抑南人,北人喜之。至夔,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明史·列传》六十五,原文有删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预备仓本振贫民
振:救济B.超擢南京刑部右侍郎
擢:提拔C.岁再发廪,必躬勘察
发:打开D.他所请十事,皆立报可
报:答谢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____A.先给其最贫者
奸人慕之,竞为其徒B.帝立命行之
夔奏罢之C.知府某以贪败
四年以灾异屡见D.大要以绝求……节冗费为急
王翱为吏部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姚夔才器宏远、立决朝议的一组是____①必躬勘察,先给其最贫者
②贿石亨求复,夔执不可③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
④夔请命廷臣共求安民弭患之术⑤雨雪失时,陈时弊二十事
⑥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A.①③⑤
D.②③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姚夔考中进士之前,两级考试都是第一;做吏科给事中后力陈时政,皇帝采纳并立刻命令施行。B.在景帝登基与否的问题上,姚夔一言立决,决议才形成,他因此功劳被任命为南京刑部右侍郎。C.姚夔为官刚正,阻止了贪官复职的企图,又上书请求停止了个别地区诸生通过缴纳钱财做官的做法。D.王翱掌管吏部时专门打压南方人,到姚夔接掌吏部后,比较重视南方人,他推荐的人都能称职。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1)收获甫毕,遽至乏绝。(4分)(2)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何纷纷为?(5分)(3)每遇灾异,辄请帝振恤,忧形于色。(5分)”相似的习题。&  物之有体也则有其性,观形重在察性,切不可拘泥于口、耳、目、眉、鼻、额、手足、肩腹之间也。
  质者,人之本性也。质藏于形内,决定形的神韵风姿。凡人之质,中和最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才(忠、信、智、仁、勇),变化应节。其为人也,质素平淡,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
  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先察其静,后察其动。聪明果敢之士“暗于玄虑”,沉思稳重之人“困于速捷”,二者之义,在阴阳之别也。
  一、刘邵在《人物志》中提出了观人察质的九大征象:
  1、平陂之质在于神。观人之法,首在察“神”。神出自心灵本性,实难做假。神的平正偏邪,表示人之心性品质,神正则心正,神邪则心邪。神集中体现在面部,尤具于两眼。两眼明亮清澈,往往为人正派;昏暗晦涩,多属心地不纯。凶恶之人,目露凶光;仁爱之人,温和庄重;勇敢之人,炯炯有神;奸邪之人,闪烁不定;聪明之人,目光清和。
  2、明暗之实在于精。夫精者,身之本,气之表也。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精充于内,则明朗敏慧,尽显“精明强干”之气慨。若精不充则外靡。所以,明朗晦暗,是精神气魄之显现。
  3、勇怯之势在于筋。《黄帝内经》云:肝主筋,其荣爪。筋膜的粗细,可别肝血之盈亏,筋骨莫藏,懦愚双得,不懦弱则愚鲁矣。“筋”显示一个人的气势,如果没有气势,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不懦则愚。
  4、强弱之植在于骨。骨骼的坚脆,可析肾气之盛衰,乃人身体强弱之基。此处更体现在人之气质。身体清健,处事刚毅,堪称“硬汉子”,虽眼下时运不济,必有出头之日。若精神萎靡,办事拖沓,是难担大任的。
  5、躁静之决在于气。神以气为母,气清则神清,气浊则神浊,气清则静,气浊则躁。气清者,临事冷静,不急不暴,不乱不躁,“沉得住气”。气浊者,心性浮躁,遇事慌张,神不安而气不和,虽外静而内躁,神惊而内虚。
  6、惨怿之情在于色。人之情绪必显现于面,仁厚之人,必具温和恭顺之色;果敢之人,必具刚毅之色;稳重之人,必具豁达之色;睿智之人,必具明朗之色;巧诈之人,必具闪烁之色;临事之人,必带忧虑之色。等等。从面部颜色的变化,可观测其心理之变化。
  7、衰正之形在于仪。居移气,养移体。人的仪表是行为、习惯长期形成的,仪态或端庄大方、或威猛豪迈、或安祥、或邪顽、或卑下,衰正显露于形。从仪表可看出其气质及品德素养,亦可窥知其心理及精神状态。《诗经》云:人而无仪,不死何哉?
  8、态度之动在于容。此处之“容”,主要指气度。行止稳重,形态端庄,做事有章法,处变不惊,从容不迫、谨慎有节,威严有度,气度轩昂,必成大器。若畏畏琐琐,遇事慌乱,无事匆忙,心中无数,变化无常,则难有作为。
  9、缓急之状在于言。从语言可以判定其人之性格、情绪、学识、阅历。言为心声,神静则辞寡,神躁则辞多,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君子欲G于言而敏于行。言语有秩序,语次不先起者为贵。凡言语无统绪,好揭人短处,自恃己长处,乃轻薄无形,众所共恶。是以君子之性通而不执,小人之性执而不通。
  从上述九个方面察看,《人物志》把人才分为兼德、兼才、偏才、依似、间杂五等。九征皆至,纯粹之德也,九征有违,偏杂之才。故而有兼德、兼才、偏才之别。兼德而至,谓之中庸,是圣人的标准,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兼才”者,以德为目;一至谓之偏才,九征得其一二,偏至之材,以材自名。一征谓之依似,有一征相似,似德非德,似能非能,归入乱德之类。一至一违,谓之间杂,心无定性,左右摇摆,乃无恒之人。依似、间杂,二者皆入末流,量才而用。
  二、郭林宗观人八法:
  威者,相貌堂堂,神态庄严,不怒自威,如豪鹰搏物而百鸟自惊,猛虎投林而百兽自惧。主权势,有很强的决断力和行动力。
  厚者,风貌敦厚,礼让仁和,举止中正,雍容大度,量如沧海,器如百斛,引之不来,摇之不动,处巧若拙,处明若晦,处动若静。主福禄也,
  清者,精神翘秀,气质清纯,如昆山片玉,洒然高秀而无尘翳,仪表温雅,性格温和,头脑灵活,主贵也。清而不厚,近乎薄也。
  古者,形貌古朴,行为孤傲,性格内向,思维怪异,骨气岩峻。若部位相应,则为贵相。或浊而不清,近乎俗也。
  恶者,体貌凶顽,蛇鼠之形,豺狼之声,或性躁神惊,骨伤带破,心地狭窄,阴险粗暴,缺乏理智,主凶恶也。
  薄者,体貌孱弱,色昏不明,形气轻怯,神露不藏,如一叶之舟,浮重波之上,见者皆知其寒薄,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主贫夭。
  孤者,长相单瘦,形骨露也,项长肩缩,胸襟狭小,其坐如摇,其形如攫,行为孤僻,如水中独鹤,雨中鹭鸶,以自己为中心,难与人相处,主孤独也。
  俗者,形貌昏浊,举止粗鲁,如尘埃中之物,知识短浅,性格极易反复,主滞也。
  三、《月波洞中记》九成之术:
  凡人受气怀胎,皆禀五行,得其偏者,形骨必俗,禀其粹者,神气必全。形有厚薄,故福有深浅;神有明暗,故识有智愚。虽吉凶贵贱,纷纶不齐,而神见于动作,形备于骨法,善恶有相,可得而知。今以精神、气色、才智、骨法次第考核,设九成之术以观之:一曰精神、二曰魂魄、三曰形貌、四曰气色、五曰动止、六曰行藏、七曰瞻视、八曰才智、九曰德行。凡精彩分明为一成,魂神慷慨为二成,形貌停稳为三成,气色明净为四成,动止安祥为五成,行藏合义为六成,瞻视澄正为七成,才智应速为八成,德行可法为九成。
  九成八成臣中尊,五成六成臣中臣,三成四成五品人,一成二成有微勋,有之不成不白身,无成无骨永沉沦。
  四、成和子以举止、言谈辨人之贵贱:
  夫贵人之相,立如松,坐如钟,食如虎,卧如龙。立欲挺直而能久,身不动摇,转立转直者。经云:“坐如磐石,起如浮云。食不语,吞不鸣,卧如蟠龙龟息,少睡易醒。”经云:“少睡者贵,多睡者废。”
  大凡作事轻躁,言语虚诞,强为不实,举止轻狂,难事言易,人语先截,所厚者薄,所薄者厚,亲者反疏,疏者反亲,小人也。睡中自语,口不合,多睡唤不醒,气粗如吼,小人之相。
  听“言”以事察,则言之所以为贵也。夫贵人,言贵乎有理,言贵乎有信;谗言不入耳,邪言不出口;言不妄发,发必有中;言不妄陈,陈必有序。所以,明达者言顺,刚正者言厉,简静者言真,谦恭者言微,执中者言僻,虚诳者言繁,躁进者言妄,卤莽者言粗,愚顽者言钝,阴毒者言而含笑。其言泛泛,终无所成;其言便便,终不困滞。
下一篇: 没有下一篇文章经典重发,欢迎分享
這是目前網絡上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書法初級課程「筆法」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第三十六集|趯的运用横竖撇捺+趯|筆記|上一堂课我讲到,四大主要笔画横竖撇捺都可以有趯。今天就讲讲这个问题。记住,写趯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主笔+踆锋+趯。6.横笔加趯
先说说横笔尾部加趯。横笔加趯有两种情况:一是向下趯,二是向上趯。
上次讲到,钩为转,趯为折,你看王羲之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钩,因为它是转出来的,而柳公权《玄秘塔》中的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趯,因为它是一个折。我现在要讲的不是钩,是趯。6.1向下趯
向下的趯,以前讲过,如宝盖头右面收尾,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这个“察”字,宝盖收尾就是一个趯,还有很明显的“足跟”。那就是用踆锋写出来的。踆锋是一个小圈,通常用一左一右两个动作,然后写趯,就可以完成了。
我们看到,真正一个折,是主笔和趯形成的,但这个折没法直接写出来,因为主笔写完,尖锋是落在后面的,通过踆锋转圈,才能调整尖锋的位置和方向。这就是小圈的作用,又称为换笔心。
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向下趯有些小,有些很大,给我们提供了趯的样板。6.2向上趯
横笔收尾向上趯,也要分清楚。有一种是钩,如左面这个,有一种是趯,如右面这个。
向上趯,主笔和趯中线所形成的这个折,也是通过踆锋来连接的。这是很标准的向上趯。
踆锋这个小圈,通常在横画的尾部,有时候移向左方,这时看起来足跟特别大。
如果踆锋移向右方,超出横画,这时候右下角会出现缺口。
这种情况,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见到。王羲之《兰亭序》中也有。
这个“池”字,传为南宋张即之写的,右下角有缺口时,足跟就不见了。其实是踆锋向右移动了。7.竖笔加趯在临贴时,同样要首先分清楚钩和趯。
左面“事”字中间一竖下来,结尾是一个钩,右面是一个趯。钩只要转就可以了,趯需要先加踆锋。竖笔收尾处加向左的趯,这在前面讲过了。就是“永”字中间的一竖加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向右方加趯。7.1向左趯竖笔向左趯,大家已经很熟悉了,这里不重复了。今天我讲一个比较特殊的趯。看起来有脚跟,有脚掌,还有一个向上翘起的脚趾。
这种趯,见于王羲之《兰亭序》的“殊”字。平常的趯只有一个动作,这个趯却有两个动作,它踆锋以后先向四号位横出,然后向一号位收锋。因为它下面是一条横线,可称为平托趯。
王羲之有很多追随者,跟今天的歌迷差不多,凡是王羲之的动作,尤其是特别的动作,王迷都会学习,加以发扬光大。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两个动作的趯。
这个也是。平托趯有两个好处:一是趯出实际上是一横,所以不会纤细无力,也不会飘忽。二是因为他比较长,可以起到补空的作用。
你看这个“子”字,左下有个很大的空间,用了平托趯以后,这个白位就不大显眼了。
这个“羽”字,左右都用了这一招。两个白位都补了空,显见是特意所为。
智永《真草千字文》不但在竖笔上用这种写法,横笔向上趯也用了。
宋代米芾也精于这种方法。拿米芾代表作《蜀素贴》为例。平托趯出现了好几次。
放大点看,这些字都是使用了平托趯。
这是清代康熙皇帝写的,他这个向左趯,没有做踆锋的动作 ,只是蹲了一下,就用偏锋扫出。所以实际上只是一个偏锋钩,不是趯。6.2向右趯现在讲讲竖笔加向右趯。方法和向左趯是一样的,仅仅是改变了踆锋的方向而已。
王羲之这个“怀”字,箭头所指处,可以看到明显的踆锋足跟。
在褚遂良《阴符经》中,如这个“根”字,这个踆锋有些特别,竖笔采用了大幅度的弧线,这是隶书的写法,在结尾处踆锋用顺时针的小圈。然后反时针趯出。
这个“能”字,也是同一方法。所不同处是踆锋转小圈之前,已经改为尖锋行笔。用尖锋顺时针转小圈,当然容易多了。8.撇加趯所谓撇,就是向左下方的斜线。我们先来看看,哪一个是钩,哪一个是趯?
左面应该是趯,它有很明显的踆锋小圈。右面是钩,笔锋只做了转的动作。
一撇尾部加趯,和一竖加趯写法是一样的。你只要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一竖怎么写,一撇就用同样的方法。
同样道理,如果一撇加向右趯,也跟竖笔向右趯写法相同。要提醒的是,这两笔本来没有趯,最多只有一个带笔,但有时候为了调锋,利用踆锋这个小圈收集尖锋,效果相当好。
竖笔有平托趯,如果把竖笔斜过来一点,那就等于撇加上了平托趯。你看王羲之这个“有”字一撇,就是这样的。9.捺加趯
捺笔是向右下方的斜线。捺笔加向下趯,一望而知,写法和横笔一样。只要会写横笔加趯,就没有困难。
如果是右斜线结尾加向上趯,如“戈”字这一笔,那动作就等于竖笔向右趯。《兰亭序》中的“咸”字,王羲之趯得很长。
智永的趯,往往是短而实。张旭说唐代的书法家,深受智永的影响,看来是真。清代笪[d&]重光在《书筏》中说:“气之舒展在撇捺,趣之呈露在钩点。”撇和捺,一向左,一向右,写得长一点,可以使字势舒展;钩和点,对于增加作品的趣味,有重要的作用。本节要点:横竖撇捺怎样加上趯撇捺加趯可参考横竖趯本身形状的变化:平托趯。思考题:颜真卿晚年的这种趯,是用什么方法写的?试练习之。宋徽宗瘦金书竖笔下是钩呢?还是一个趯?研究一下他的代表作《秾芳诗》。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lzU6BG=otnFFDe48KznA3gecLt928fz8rdAsUyNLoyVCG3transferflag.pn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察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