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还是发奖金,怎样利用人性的本能是什么本能激励员工

原标题:业绩出色,凭啥不给我加薪?

N先生最近与猎头公司的人频繁联系,没错儿,跳槽这个心思已经萌生许久了。

按说,在现在这家企业已经八年了,从小米加步枪式的职场菜鸟,到今天的副总,一路上付出太多辛苦。虽说该有的职位都有了,可是薪水却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倒不是“喂不熟”,而是付出与收入实在不成正比。

公司属于制造型企业,半年多没有订单了,老板急得要裁员。就在这时,N先生与瑞士的一家公司谈成合作。要说这次合作,完全是对方企业看中N先生的个人魅力,并签了五年的合作协议。也就是说,未来五年,该企业不用为生存的问题发愁了,这对于濒临倒闭的企业来说,无疑是枯木逢春。按说,这里最大的功臣就是N先生。可奇怪的是,半年过去了,老板并没有在公开场合或是私下,对N先生的功劳表示认可和赞扬,年底发奖金时也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奖励。

N先生暗自不爽,自己并非是斤斤计较的人,可是为企业做了这么大贡献,怎么连个说法也没有。看来老板在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N先生不想耍弄靠跳槽逼老板涨薪的手段,而是真的想离开了。

倘若N先生果真因此事跳槽了,是否划算呢?

先做个小游戏,请按顺序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1:将你手机号码的最后三位数加上400,你得到一个什么数字?念三遍,或写下来。

问题2:请估计一下,在欧洲古代史上,匈奴王哪一年被击败?

这是行为经济学中一个经典实验,实验设计者向随机抽选的500位人大学生提出了这两个问题。

事后的统计分析再一次重现了这个经典实验的结果:

手机号码末三位是200以内的数的同学,第二题的平均答案是629年,手机号码末三位高于800的同学,平均答案是988年,相差了359年。

也就是说,同学们估计出的历史问题的答案,严重受到自己手机号码的影响。

你是不是觉得,可以把这个效应运用在讨价还价上。这个实验在国外的另一个版本是先算手机号码,再给一只杯子估价。结果,估价者的手机号越大,给出的估价越高。

这个实验描述了一个行为经济学效应:锚定效应。它解释了为什么怀孕的人觉得大街上的孕妇变多(视线被怀孕这件事锚定了),为什么股票套牢后不舍得割肉(被买入价锚定了)。

锚定效应认为,我们在进行一项决策时,很容易受到上一个决策结果的影响,但事实上,这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件事,就像你的手机号码和匈奴王的失败年份一样。

职场上最典型的“心理锚”是在跳槽时的报价,一般人喜欢在现有薪水的基础上加一定的百分比。这种算法其实毫无道理,你现有的薪水代表上一次加薪时,市场对你的估值。你这一次报价,代表你现在的估值,这是两件事儿。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你业绩出色,老板还是不给你加薪”,因为“加薪”这个词本身就是错误的,应该是你和公司重新“定薪”。定薪的标准,不是你上一年的业绩,而是公司换掉你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这个职位的“市场行情+招聘费用”。

比如前几年的ios开发,今年的人工智能,薪水基本上是成倍地往上翻。一旦你被现有薪水“锚”定了,你就不敢大胆地报出那个天文数字,事后听到同行的要价,难免会有吃亏的感觉。

不过,风水轮流转,凡是一个领域薪水涨得过快,过了两三年不在风口上时,就会进入几年的停滞期,到时候你再想挪个窝,却发现你又被高薪“锚”死了,最后成为有价无市、卖不掉的“滞销高端人力产品”。

当然,下面的例子说明,公司在考虑给员工加薪时,也很容易被“锚”死。

02 为什么“加薪靠跳槽”

假如你们部门去年花了30万年薪在竞争对手处挖了一位程序员,他的原年薪是25万。今年,你得到可靠消息,他的原公司准备用35万再把他挖回去。也就是说,除非你也把薪水涨到35万,否则就要重新招人。

加薪申请递上去没多久,HR经理就气愤地说:“你们两家挖来挖去,硬把这个人的价格给抬上来了。”

你向她解释:“因为行情涨上来了,所以才挖人;不是因为挖人,才把行情抬上来的。”

HR经理又说:“但是这个职位涨得太快了,业务贡献值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年终考核你不是也认为他的贡献和薪酬不匹配吗?给这样的人加薪,其他员工会心理不平衡的。”

你回答:“给他加薪,我也心有不甘,可他要是被挖走,你还是得到外面招人,水平还不知道怎么样,要价一点都不会少。”

HR经理一笑:“招人的预算没问题,头衔可以再给高一级嘛,但一定要换个人,否则我没有理由要招人计划啊。”这个回答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在有多个“锚定点”时,我们常常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锚”:

员工的“锚”不是“我为公司做了什么贡献”,而是“我认识一个人,干的工作内容差不多,工作看上去比我清闲,薪水高我一倍,还有免费出国游”;公司的“锚”不是这个职位的市场行情,而是你刚进公司的薪水,给你加过的薪水,还有你的工作业绩。

所以才有职场上的这条规律:你对自己的定价,总是高过市场对你的平均定价;而公司对你的定价,总是低于市场对你的平均定价。这也导致了“加薪靠跳槽”的现象。除了薪水外,在评估待遇时,还有一个更大更难避免的“锚”。

03 “公司福利”不能折算成薪水

在所有的“锚定数”上,最神奇的就是“零”,也就是免费。很多人在评估跳槽机会时,也会被一种免费赠品“锚”住,这种神奇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公司福利”。

试着这样描述公司福利:  

现在加入,立即送出免费“补充公积金”;

加入满一个月,即可享受免费加班出差餐补,并赠送价值39800元的MBA课程;

加入每满一年,即送免费带薪休假5天,上不封顶;

参加每年两到三次会员专场,100%获得“出国旅游、贵宾体检大餐”等丰富赠品,还有幸运大奖——与CEO共进晚餐;

每年生日,我们还会送上额外祝福;

现在起,立刻积累会员积分,每年年终一次性兑换,至少兑换一个月薪水,干得越多,返得越多,上不封顶……

其实,公司福利完全可以折算成薪水,直接发放给你,但很少有公司这么做,不仅因为数字的快感是一次性消费品,更因为“免费锚定效应”的存在,员工本能地把薪水和福利看成两种不同的东西——薪水是辛苦工作的回报,理所当然;福利是免费赠送的,带着感人的温度。

在跳槽时也是如此,常常有应聘者想:为什么他们没有免费体检呢?他们是不是不关心员工健康?为什么他们过节不发面包券呢?他们是不是很没有人情味?

还有事业单位的“稳定性”,公务员的“社会地位”,窗口行业的“后门权”,其实也是一个免费赠品,也可以换算成钱,但很少有人这么想。所以下一回,让公司的市场部、销售部去设计公司福利方案吧,说不定效果更好。

04 进知名大公司的性价比

在选择了“锚定点”后,我们如何衡量一个机会的价值?答案很明显:我们更在乎的是相对变化,而不是绝对数量。

比如,你同时应聘了两家公司,待遇都差不多,其中一家公司出差贴补少5%,而另一家,年假的天数少了一半。如果折算成钱的话,两者都差不多,但你往往更倾向于前者,因为出差贴补只少了5%,而年假少了50%。

再比如说,很多人从小公司跳到大公司,只求薪水不变,甚至还会降薪降头衔,这种选择很难说理性,因为大小公司这两种平台,应该是各有优劣势。

但在他们看来,薪水变多变少只是量的变化;但平台不同、事业不同,才是质的变化。

以前,你觉得不能用数字来衡量价值观,但从“锚定效应”的角度看,不过是因为这个“锚定点”出来上升曲线比较陡峭,变化值比较有感觉而已。

再回顾一下“锚定效应”在跳槽时对我们的影响。 

第一,我们喜欢把两件不相干的事联系在一起,用一件事的结果影响另一件事的决策,这就是“锚定效应”,比如跳槽的报价,常常受到现有薪水的影响。

第二,当有多个“锚”时,我们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一个,所以,我们对自己的估值总是过高,公司对我们的估值又总是偏低。

第三,“免费”是最能让我们失去理性的“锚”,公司福利就是一种经典的赠品营销策略。

第四,在选择了“锚”后,我们更在乎的是相对变化,所以在评估一个新平台时,我们会夸大这个机会。

“锚定效应”很好地解释了很多职场现象,但是它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一方面,我们需要理性,防止自己被“锚定效应”所蒙蔽。比如谈薪水时,合理的策略是了解市场上现在的行情,勇于出价,而不是机械地按比例加价。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理解自己,允许自己有非理性的选择。比如员工福利,既然在享受时,我们可以得到超过其价值的幸福感,又何必在意它是不是一种营销策略呢?相反,如果一家公司怕麻烦,把福利全部折算成薪水给你加上,难道你就满意了?

再回到N先生案例中,不可否认老板有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嫌疑,但是在没有确保跳槽后,无论在职位还是薪水都好过现在企业许多时,还是安心地继续工作下去吧。虽然还没得到奖励,但是有这么大的“军功”在身,相信老板迟早会按功行赏,起码目前的地位还是不可撼动的。

“领英HR精英汇交流群”正在热烈讨论中,欢迎你加入HR大家庭,与同行交流切磋,共同进步!扫码添加领英小秘书,即可进群!

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自人力资源杂志(ID:chinahrmo),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图片等均来源于原作者。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领英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摘要: 口述的主人公们有着如下标签:出身一清二白,接受了高等教育,怀抱梦想在职场上奋斗,如今上有老下有小,遭遇职场瓶颈,在理想和现实间碰撞的年轻人。出生于年之间,学历以硕士为主,80%来自小城或者农村,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华为离职员工口述①汤姆波:被离职的螺丝钉

汤姆波/口述 末末/采访整理

三年前,末末离开华为,以反思的心态回顾华为多年的职场经历,写了《别了,华为八年理工女硕离职感言》一文,备受关注。此后应出版社之邀写就《神坛在左,华为往右》一书。

作者在华为一直在研发体系,其间待过上海、深圳、西安三个地域。写作期间,先后面见了五十位左右的华为人、前华为人,受访者以口述的形式讲述了围城内外、转身前后的故事。

口述的主人公们有着如下标签:出身一清二白,接受了高等教育,怀抱梦想在职场上奋斗,如今上有老下有小,遭遇职场瓶颈,在理想和现实间碰撞的年轻人。出生于年之间,学历以硕士为主,80%来自小城或者农村,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如今,华为的工号已经排到了近40万,实际在职员工17万人。相对40万人,几十个样本算是个案,但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些个案中。作者称,这些口述只讲真实故事,无预设立场,至于正面负面,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秤。

澎湃新闻请讲栏目经海天出版社及作者末末授权,摘录了书中部分华为离职员工口述,以飨读者。

我是研究生毕业进的华为,写代码出身,工龄十二年,合同到期不续签。

我从小不善言谈,作文写得也不好。当时能进华为我觉得挺幸运的,工资给得不错,人际关系简单,主要是,也不需要接触社会。这里什么都有,商店、食堂、健身房、机票系统、酒店系统,部门还时不时组织个运动啥的…… 我只要一门心思工作就好了。

我和老婆都来自农村,她的家人、我的家人,都以我在华为工作而骄傲。每次回家,村里的人看我的目光,怎么说呢,跟我小时候考了高分,父母看我的目光一样,充满了希望。那个时候我挺心虚的,老怕自己下一次考不了高分让他们失望。现在一样心虚。我这朵贫瘠土地里开出的花,在他们心中光彩夺目,可是往大城市一放,我只是每时每刻都会被人群淹没的那一粒微尘。

从小,我就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是家庭唯一的希望。可是这个“知识”,在我们那物质贫乏、思想更贫乏的山村,就只意味着考试成绩。我始终相信,课本上的东西就是知识,全部的知识。在我读大学以前,没有见过课本以外的书。

因为物质的匮乏,因为背负的希望,我整个求学过程不安又焦虑, 一直选择保险的、好走的、代价小的路。比如做试卷,保证简单的题不失分,特别难的留在最后碰运气;平时的训练中,也是优先把简单的知识点掌握到烂熟,再去搞复杂的;高考填志愿,我会留很大的余量,不会想着够一够更好的学校,避免失利;选专业就挑最好就业的;找工作的时候,也正好碰上华为大收割,有保障,就来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退路。

进了华为,就像进入一个社会属性单一的世界,这一点很符合我的个性。本来,在大学,有一些价值观的转变初现端倪,比如学习成绩在大学已经不是对一个人判断的唯一标准。那些有才艺能在舞台上说唱逗乐的,那些在运动场上飞扬跋扈的,那些口才一流或者大学期间就会做生意赚钱的,都有令人倾心之处。还有相貌,虽然在传统价值观里一直不提倡以貌取人,但是实际在感官上冲击特别大,光都往那打。学习成绩只是评价一个人的一部分。但是在华为,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行了,大家普遍不注重穿衣打扮,更没有时间探索精神世界。这种价值观于我是顺水行舟的,我喜欢这种简单,喜欢加班,绩效好了,能多拿不少钱。

讲了这么多题外话,不是为了博得同情,我是想说一个问题,我一直活在生活之外。读书的时候只读书,工作的时候只工作。整个人就没有“长开”,你知道吗?我相信我大脑的很多细胞是没有发育的——那些通往其他社会属性的细胞。

这也就导致了后面的问题。大家都是985、211 高校毕业的,谁的智商又能比谁低到哪去,在这里就拼两点,一个是情商,一个是勤奋。我两样都有问题。

先从勤奋说起吧。不是加班就叫勤奋,勤奋也是有方法的。我一直选择好走的路,工作以后还是,那就是做简单的事、容易的事,真的是把人性的本能“一切简单化”发挥到了极致。一个版本的维护,琐碎杂乱,我不嫌;一个升级的版本,只是老的代码做一些调整适配,后期测试工作量巨大,我也乐于接受;抽到资源组做告警梳理……我就一直在这些没有本质提升的执行任务里一年一年加班。主管摸清了我的脾性,很少把复杂的东西给我,我在操作执行的路上越走越远。这应该是自己进入了舒适区。我开始有些浮躁,看不清路,个人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工作很难沉下来,对于需要潜心钻研的技术缺乏必要的耐心。这样下来的结果是看起来各项工作完成得很快,但基本是就问题解决问题, 缺少主动思考、改进,输出也就缺少可圈可点之处。技术任职答辩没有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关键技术,往上升就成了困难。

直到有一天发现,和我一起工作的都是“90后”了,我才意识到,什么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主航道、可替代性。

再说情商。因为一贯的自卑,我打心里觉得自己没有周围的人优秀,在有机会争取升级的时候,我总是往后缩。还傻傻地抱着一种念头:如果我真的足够好,主管会看见的,他会为我争取;自己为自己争取晋升是可耻的。可是如今,我比同龄人的平均职级低了,是被视为不思进取的,会影响部门积极向上的氛围。而我也看到了晋升的好处,哪怕是揠苗助长式的,责任大、压力大、眼界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快提升,还不只是钱和声誉的问题。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是我自身的无能。

当然,我也比较迟钝,自认为这样兢兢业业也没什么问题。特别是2014 年以来,公司发展突飞猛进,大家又是加薪又是发大额的奖金, 人人都欢欣鼓舞,我也乐在其中。5% 的末位淘汰其实一直都有的,只是主动离职的人在健康范围内,自然流动差不多就把指标占了。华为主动离职也有“N+1”的补偿,所以背个指标也无所谓。只是没想到,这两年,行业整体衰落的时候华为却高歌猛进,主动离职率低了,这5%

公司没有来自官方的裁员一说,但是有一些政策的变动增强了人员的流动性。大概三种途径吧。

第一种,最先发酵起来的,2016 年10 月份,2000 位研发高级专家和干部出征海外。官方的说辞是,华为的人才发展路线是“之”字形, 大家要在不同的岗位锻炼,要求部门输送优秀研发人员去一线,走进客户,抓住新的机会窗。还有个职级要求,17 级以上。研究生毕业进华为是13 级,正常晋升速度两三年一级,到17 级大概十年,也就35 岁左右了。这个以前一直有,我也参加过几次来自一线行销总裁的宣讲,给大家讲海外机会和福利,鼓励大家出去干一番事业。宣讲完可现场面试,合格的就会到深圳培训,等待外派,以前是有不少人去的。估计还未达到预期数量吧,这回直接把指标分到部门。要求是要优秀员工,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不好说了。培养一个得力的人多难,哪个主管会拱手相让呢。

第二种,45岁退休政策有所调整,以前是针对有杰出贡献、身体有恙不能在公司继续奋斗的老员工的福利。想退休要申请,大部分员工都是不好意思申请的,毕竟对公司有特别贡献的人不多,大家觉着不干活还保留股票拿分红都不好意思,当然,以前公司45岁以上的人也很少。我们看到身边的老员工申请到退休都是一脸的羡慕啊。现在到了45岁想继续工作要申请。HR会提前识别出个人价值,有价值的续约, 其他的沟通退休。宁愿支付每年可观的股票分红,也不愿意让组织僵化。限制是,保留股票退休后不能再在竞业岗位工作。

第三种,部门人才流动僵化,末位淘汰凸显。有时候淘汰的并不是绩效最不好的,主要是在那个当口儿上,正好你的合同快到期了,不续约。如今,合同到期是要答辩的,答辩通过会公示,再续约。

我所在的大部门有三五百号人吧,有五个被点名去一线,其中的两个迅速动用人脉,通过公司内部招聘平台去了其他部门。两个服从组织出去了。还有一个自己离开了公司。这个年龄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 刚刚解决生存问题奔了小康,家里的沙发都还没坐过几回呢,所以对出去比较抗拒。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机关待了十年左右的研发人员,在一线如何生存,研发人员心存疑虑。有人编了个顺口溜:“语言关,业务关,文化关,关关是坎,处处是坑。不是研发兄弟太单纯,只怪一线套路深。”一线人员也恐慌,一下子来这么多所谓的专家,那么他们的岗位不就要被挤压吗?到底是“炮弹”还是“炮灰”,争执不下,那段时间内部解读就是变相裁员,送出去的人绩效不好自动走人。但是我个人不这么认为,这个过程是很耗成本的,公司没必要如此大费周章啊。任总亲自参加出征大会,授予将军令,发表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讲话:“炮火震动着我们的心,胜利鼓舞着我们,让我们的青春无愧无悔吧。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破楼兰誓不还。”我们在内网看直播也是热血沸腾啊!这些声音还铿锵有力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像这样的高级干部专家奔赴一线的誓师大会,2000年就搞过一次,标语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也许是很多政策执行到基层变了味吧,反正有些员工在短时间内被破格晋级,然后送出去。这事,最后落实到每个人,就成了小家还是大业的取舍。

还有三个45岁的老同事光荣退休了。不比以前,能退休是荣耀,现在不退休是荣耀,所以也没有那种欢庆的气氛。好在他们这辈人都在公司待了近二十年,基本财务自由,倒是没有经济负担。我知道其中的一位孩子也上大学了,他跟夫人成天游山玩水,精神面貌特别好。另外两位又在其他行业找了工作,继续发光发热。

像我这样不续签的还真是比较少,可能我们部门流动性太小的缘故吧。如果多给些时间,我还是有机会通过内部招聘去其他部门。华为公司就像一个小社会,部门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一直有部门扩张,内部招聘时常有。

2017年年初,这些事情发生得有点集中,人人都说主管手里有份耗尽脑细胞的短名单,就像阎王的生死簿一样,生杀予夺全在上面。

终于轮到我了。其他同事说,每天都在等着另一只靴子砸下来。得知不续签的消息以后,我已经无心加班,但是也不想回家,我不敢面对妻子、孩子和老人,我一直是他们的骄傲。倒不是因为经济压力,是觉得被迫离开这事听着没面子。我也怕他们不适应我不加班的日子。这么多年来,我加班,他们踏实。

离开华为后,我休息了三个月。每天早出晚归佯装上班,找个咖啡馆或者图书馆一边在网上找工作,一边学习,以前在华为惯用的语言已不足以在社会上竞争。找到现在的工作后,我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一趟(以前都是他们自己去,我很少休假),我跟老婆说,我就像煎鱼的时候翻了个面,正过来了。

说实话,走出去吧,发现自己的经济状况尚可,做事情也形成了自己的套路(这点是在华为不知不觉练出来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现在入职新公司几个月了,有挑战有认可,我个人的自信心一点点起来了,也在有意识地做些不一样的事,感觉那些没发育的细胞正在扩展。

我想对像我一样的华为人说几句话:

1。出来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摆正心态。

2。老板说过的话,大多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但是有一句绝对是对员工掏心掏肺的——“多读书”。

3。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生活方式,不要钻在自己的牛角尖里。

4。华为是家有危机感的公司,这是好事,虽然搞得大家心生惶恐,但是它可以活得久一点。现在有一些公司,嘻嘻哈哈,说发不出工资就发不出工资,这才叫不负责任啊。

有一家很神奇的公司。 有一天,会议结束后,一位员工给CEO写了封邮件:达里奥,你今天在公司开会时候的讲话简直不及格,你根本没有做任何准备,不然的话,你不会讲得这么烂。以后,你应该多花点时间为开会做准备,如果需要,我甚至可以来陪你做准备,帮你热…

毕业后工作的成长速度差异是如何造成的?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十个因素造成的。一、平台,或者说行业选择。平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平台就像一个火箭,差的平台就像一辆板车(不仅不能让你进步,还拖累你,让你拉着走,自己体会)。我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性的本能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