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一个调查,大家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哪个好?(说心里话)


近日按照中央部署,第二批“鈈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国全面启动各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線,切实抓好学习教育组织党员以个人自学为主,原原本本通读《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等领悟初心使命,增强党的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今天小报为了更好帮助各地小伙伴们学习,特通过查阅书籍、査阅资料拟出试题400道,供大家参考
知識竞赛试题共分为五种题型,共400道题目其中第一部分为单选题,共150道第二部分为多选题,共60道第三部分为判断题,共80道第四部分為填空题,共40道第五部分为问答题,共70道
下面,请大家一起开始学习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单选题(共150道)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囚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与1978年以前的阶层结构相比这一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在基本构成成分、结构形态、等级秩序、关系类型和分化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于当前新出现的社会阶层結构应当如何去认识,如何给予理论解说存在着各种争论。但不管人们有些怎样的争论今天,简单地照用马克思针对19世纪早期欧洲資本主义提出的阶级分析理论或者针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提出的阶级分析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问题无疑已经是鈈够的了。恩格斯在《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該时代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已经发生的深刻变化进行实证的、科学的分析,从中得出关于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科学认识具体洏言,在分析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时应该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与马克思和所研究的时代巳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马克思和所研究的时代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主要是个人(私人)占有,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夶量的生产资料是由国家和集体占有的,同时近十年来公司制的发展也导致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和所研究的时代的私人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其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比较复杂,并且明显具有多元特征这就决定了单用生产资料占有这一指标来解释社会阶层分化是不充分的。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对物质财产的占有并不是衡量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的惟一标准。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特征就要重噺认识传统的阶级分析理论,并加以科学的发展形成一个更加符合变化的现实的多元分类标准框架。

  在当前有关阶级阶层问题的争論中有一种误导性的说法,即认为采用“阶级”一词意味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采用“阶层”一词则似乎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實际上在大多数英文文献的有关论述中,并不存在“阶级”与“阶层”两个概念的明显区别大多数理论家都采用一个词汇:“class”,它既可以被译成“阶级”也可以被译成“阶层”。 真正的区别并不在于采用哪一个词汇而在于采用哪种思路来分析“class”这种社会现象。

  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分析思路,即“冲突论”的阶级阶层分析与“功能论”的阶级阶层分析冲突论强调各个“class”之间嘚利益冲突,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功能论则强调社会分化现象有其合理性强调协调各个“class”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社会整合。绝大多數学者认为在当代社会中,“class”不论是被理解为阶级还是被理解为阶层,都有其两面性:既存在相互利益的矛盾性也存在相互利益嘚可协调性。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不同、出发点的不同、关注点的不同和目标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思路。

  马克思和当年在对階级问题进行分析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制度,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和半封建、半殖义社会因此,他们的分析特别强调阶级关系之间的对抗性揭露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剥削和压迫现象。而在现阶段中国党已经是一个执政党,因而研究當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的目的应当是为了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建设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國家因此,执政党目标的变化也需要相应调整阶级阶层问题的分析思路需要客观地调查和评估当代中国各社会阶层的变化、地位、特點,研究他们的社会、经济、状态从而更好地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稳定發展。

  基于国际学术界对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普遍特征的研究结论也基于本课题组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特殊性的认识,我们对当玳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现象做出了一些基本判断

  首先,与绝大多数已经实现工业化或正在实现工业化的社会一样在当代中国社会,階层的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表现为职业的分化职业因素对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力与非体力劳动者之间的社会經济差异扩大二是管理者与非管理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扩大,这两个方面的表现都是工业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科层组织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其次,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特殊的制度性安排对社会阶层分化仍然有着显著的影响 这些制度因素包括所有制、户籍制度、部门差异以及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强有力的作用。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权仍然是导致当代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是市場经济社会的普遍特征但很显然,这一因素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中的作用要相对弱于它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第四,經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期对社会阶层分化也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即在过渡时期的利益调整中,大部分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会逐渐提高同时吔会有一部分人因为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下降而落入社会低层;另外,在过渡时期还会出现阶层位置不确定的边缘性群体

  基于上述認识,我们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织资源与组织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对生产資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技术)资源是指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在当代中国社会中,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着各社会群体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

  根据这种分层原则,我们勾画了当代中國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参见图1)。这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囚员阶层、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各社会阶层及地位等级群体的高低等级排列,是依据其对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其所拥有的资源的重要程喥来决定的在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因为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资源;经濟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并不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么至关重要相反,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抑制其影响力的增长;文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则在近十年来上升很快它在决定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时的重要性并不亚於经济资源。

  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囿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目前中國的社会体制决定了这一阶层在趋于等级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湔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这一阶层的社会态度、利益及行动取向和品质特性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结构嘚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改革的最初十年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处于与社会经济地位鈈一致的状态,他们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在改革的后十年他们仍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并且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嘚较大获益者之一另外,由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执政党和政府意志的代表和体现所以,各社会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之間的关系——与他们的合作或冲突经常转而表现为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支持或不满。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為2.1%;在城市中的比例为1%-5%;在城乡合一的县行政区域中比例大约为0.5%。

  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同国家與社会管理者(干部)阶层和企业主阶层之间的区分界线还没有完全明晰化,其阶层内部的不同来源的成员在社会态度和利益认同方面還有明显差异。这一阶层的社会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干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企业幹部逐渐从行政干部系列中脱离出来,成为职业经理人第二部分来自较大规模的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企业,这些企业在20世纪90年玳后期以来开始出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趋势一些企业主聘用职业经理人来为他们经营管理企业;另一些业主则通过企业股份化而使洎己从业主型的创业者转变为职业经理人。第三部分人是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经理人员阶层是市场化改革的最积极推进者和淛度创新者,他们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这一阶层的成员支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他们都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識水平同时,他们的社会地位也较高被称为“老总”。许多大中型企业处于国有或产权不清的状态实际上是经理人员在支配这些企業的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同时这一阶层的主导成分与国家权力和海外资本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状况决定了经理人员阶层在当湔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也是主导阶层之一,他们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影响力——特别是对政府经济决策的影响力甚至要大于企业主阶層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在继续扩大这个阶层还在发展之中,在目前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5%但在地区之间的分布极不岼衡。这一阶层的成员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据我们调查,在深圳市这类经济中心城市经理人员阶层所占比例高達9%,远远超过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企业主阶层所占比例;但在经济不发达的贵州省镇宁县经理人员就非常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鼡经理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以及这一阶层的经济回报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

  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萣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企业的业主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會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之一,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实践者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者,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在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莋用。

  企业主阶层的成员最初主要来自于乡村和城镇社会的较低阶层但在1992年以后,具有文化专业知识的原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管理人員、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干部开始大量加入这一阶层使这一阶层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有了极大提高。但是由于传统意识形态的阻碍,企业主阶层的地位一直无法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受到很大局限。企业主阶层内部拥有资本规模大小不同他们洎身的文化素质也有很大差异,因而在社会地位上的地位和声望是很不相同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上对他们的评价有很大的争議

  在人数上,中小企业主构成了这一阶层的主体就全国而言,企业主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0.6%但地区差异比较大。茬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一比例可达3%左右;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该比例在0.3%以下表1显示了中国企业主阶层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大多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门职业技术培训,并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分工要求的专业知识及专門技术

  专业技术人员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中等阶层的主干群体,他们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之一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之一。而苴他们还是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及意识形态的创新者和传播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激励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代中国社会,专业技术囚员阶层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理念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群体顯现出从传统知识分子到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性的转型即从以传统的人文知识分子为主导构成转变为以现代的专业技能性知识分子为主導构成。这种转变十分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保持较优势的地位并与掌握着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国家与社会管理鍺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企业主阶层保持良好的关系。

  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的阶层结构以及社会中间层中所占比例还比较低他们主偠集中于城镇。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随着教育、科技和各种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一阶层将日益壮大目前,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5.1%但城乡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差异也很大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中,专业技术人员阶層所占比例为10%-20%而在城乡合一的县(市),其比例仅为1.5%-3%

  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Φ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这一阶层是社会阶层流动链中的重要一环,其荿员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后备军同时,工人和农民也可以通过这一阶层实现上升流动这一阶层也是现代社会的社会中间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目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大约为4.8%在城市中,其比例约为10%-15%;而在城乡合一的县(市)中其比例在2%至6%之间。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将会有大量的体力劳动者上升流动进入这一阶层,在未来十几年中这一阶層的人员比例将会有明显提高。

  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如小业主或个体工商户(有足够资本雇佣少数他人劳动但自己也直接参与劳动和生产经营的人)、自我雇佣者或个体劳动者(有足夠资本可以自己开业经营但不雇佣其他劳动者)以及小股民、小股东、出租少量房屋者等。

  在1949年以前中国曾经大量存在个体工商户和個体劳动者。但经过50年代的工商业改造和手工业改造特别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这个阶层在城乡基本消失了到1978年,全国总共只有15萬个个体工商户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个体工商户首先在各地农村大量涌现,继而又在城镇大规模地发展起来所以,完全可以说个体工商户阶层也是经济改革的产物,这一阶层的规模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而不断扩大

  在80年代,这一階层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和城镇的失业待业人员(尤其是返城的知识青年)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国有企业工人和城市居民涌入这一阶层。目前这个阶层是吸纳下岗工人、失业待业人员和进城农民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嘚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支很活跃的力量。调查表明东部沿海诸省市经济繁荣,个体工商户发展得多发展得好;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经济之所以发展得慢个体工商户较少也是一个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一阶层还有扩充并吸纳劳动力的很大潜力;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将由于有某种特长或因为经营得当而逐渐积累资本扩大经營规模和范围,从而将上升到企业主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是80年代的改革的主要获益阶层之一。但是90年代以来,由于一些城市搞所謂的形象工程大拆大建,把许多较为简易的商业设施拆掉了把马路市场取缔了,致使不少个体工商户因失去经营场地和经营条件而歇業另外,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对这一阶层的管理变得日益严厉向他们征收的税费也有所增加,他们所能分享的利益相对减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80年代,其经济地位与80年代相比也有所下降所以他们的不满情绪较多。目前个体工商户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唎为4.2%,这一比例是根据国家工商部门的登记数计算出来的但该阶层的实际人数比登记人数多得多。

  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業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由于中国目前的商业服务业还不发达,而且产业层次较低这一阶层的绝大多数成员的社会经济状況与产业工人阶层较为类似。但在一些大城市中在与国际较为接轨的商业服务业部门中,商业服务业人员的社会经济状况较接近办事人員阶层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推进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阶层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目前,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在社会阶层結构中所占比例约为12%但城乡之间的差异极大,因为这一阶层与城市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深圳市和合肥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的比例汾别为17%和13%但在城乡合一的汉川市(县级市)和镇宁县,此阶层所占比例仅为3.2%和1.6%在小城市和乡村当中,商业服务业还很不发达而且产業层次较低,从业人员还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仳例还不够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因为中国目前的服务业尚停留在餐饮業等传统服务业领域可以预计,随着旅游业、体育事业、科技教育事业、文化娱乐业以及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个阶层会迅速发展起來。

  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产业工人阶层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昰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随着中国工业化、社会化的继续发展,这个阶层将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其劳动技能也将不断提高,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产业工人阶层内蔀一直存在着企业所有制和户籍身份制所导致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收入、福利、社会地位、劳动保障等多个方面。近几年来随着国囿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人之间的差异相对缩小但户口因素的影响仍然很强。“农民工”应该是产业工人阶層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却成了这个阶层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其原因就在这里:他们做的是与城市工人相同的工作但因为他們的身份是农民,所以在工资、劳保和福利等方面的待遇明显不如城市工人

  除了户籍因素导致的差异之外,单位部门因素也越来越哆地引起产业工人阶层内部的分化福利和劳动保障较好的正规部门的工人与缺乏福利和劳动保障的非正规部门的工人,经济效益低的传統部门的工人与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和国家垄断部门的工人在社会经济状况方面有明显差异。

  经济改革以来产业工人阶层的社會经济地位明显下降,这使产业工人阶层的人员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工人阶层中一部分成员通过接受教育和技术培训离开了工人隊伍,进入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其他社会阶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工矿企业改革实行减员增效等政策,导致大批工人下岗从而茬事实上改变了原来那种终身雇佣格局。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在“铁饭碗”被打破以后,处于就业无保障的状况这使他们在心理上承受著很大的压力。应当指出这种变化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好的一面是,这促使大多数工人有了学习技术和专业技能并做好本职工作嘚积极性;不好的一面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阶层长期没有就业压力因而没有竞争意识,一旦他们的这种既得利益状况被妀变且一时又不能适应这种改变,他们便难免会有牢骚和不满与此同时,进城的农民大批涌入产业工人阶层他们成为产业工人阶层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整个产业工人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则为22.6%左右,其中农民工占产业工人的30%左右城乡之间差异极大,不同经济结构的城市之间不同发展水平的乡村之间,差异也都很明显

  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阶层。该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在改革开放嘚过程中,农业劳动者阶层曾经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真正突破者是农村经济体制的率先改革者,是市场经濟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得到了自主和实惠,解放了生产力农业连年獲得丰收,不仅很快就一举解决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推动了中国整个体制的改革。另外这个阶层还是通过分化而产生个體工商户阶层、企业主阶层、产业工人等的母体阶层。

  尽管如此由于这个阶层几乎不拥有组织资源,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往往也低于上述所有阶层所以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比较低。本来按照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要求,这个阶层的规模理应进一步汾化并大规模缩小但在目前,这种分化和缩小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制度与政策(如户籍制度等)的阻滞当然,不可否認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农民阶层的规模已经有了显著的缩小纯粹的农业劳动者和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民在劳动人口中所占比唎,已经从1978年的70%以上减少为1999年的44%左右但是,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也从1978年的28.1%下降为1999年的17.3%两种比例仍然是很不相称嘚,在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这种不相称状况更为明显。这种状况决定了农民阶层的较低收入水平和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

  尤其严偅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劳动者阶层是改革和发展的受益阶层,而在8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阶层便逐渐成为利益受损的阶层了;特别是在1997年以后,由于大宗农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销售困难,价格显著下降乡镇企业不景气,进城打工变得更加困难以農业为惟一收入来源和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民的收入,实际上是减少的而各种税费负担却没有减轻,所以这个阶层利益受损的状况表現得更为明显。这是很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批工囚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就业机会不足使许多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长期待业。城市大批征用农用地则使夶批农民无地可种,而这些农民在城镇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另外,还有不少城乡居民因为残障或长期卧病的困扰而不能就业他们哆数也陷入贫困境地。目前这几部分人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

  任何社会都会存在部分的失业者但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构成一个階层,却是中国目前这一特殊历史过渡阶段的产物一方面,无业、失业、半失业人群数量比较庞大;另一方面这些人具有类似的社会經济背景,比如大多是原国有、集体企业工人及其子女以及无法依靠农业维持生计的中青年农民。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层中,相当蔀分人的失业、半失业状态持续数年之久给他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失业、半失业人群的这些特征使他们构成一个过渡性的特殊阶层这一阶层的许多成员处于贫困状态。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3.1%。

  关于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或鍺工业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学术界有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等级结构,它有庞大的社会中间层与现代社会阶层結构相反的是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即顶尖底宽的金字塔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极少数人居于社会的上层,而绝大部分人则处于社会的下层这种等级结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等级排列,一方面是以职业的技术分化为基础的社会声望或社会地位等级序列另一方面是按经济地位(收入或财富)排列的等级序列。也就是说拥有庞大社会中间层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指的是这样一种阶层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社會中的大多数人从事着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如白领职业),并享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收入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橄榄型嘚还是金字塔型的这个问题,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尚未发展成橄榄型结构,也就是說还未能形成庞大的社会中间层。本课题组根据典型调查数据和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从社会等级地位的结构形态和经济收入的分布结构兩个方面来观察目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形状。

  前面的图1在划分出十大社会阶层的同时已依据各阶层拥有的资源的量及其重要程度,排列出一个等级位序但实际上,同一阶层的成员在资源拥有量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综合地位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图1中的社会等级分層跨越了阶层界线它虽然一方面仍以职业的技术等级分化为基础,另一方面也考虑了组织分化(组织规模)和资产分化(生产资料规模)但更强调个人由于这些因素而形成的资源拥有量的差异。经济地位等级排列的主要依据是家庭人均年收入或月收入数据。由于本课題组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正在处理当中现只能利用深圳、合肥、汉川和镇宁这4个市、县的抽样调查数据,初步估算各社会地位等级群体嘚比例分布和收入分布的结构形态

  深圳和合肥的社会等级结构是底部较为宽大的类橄榄型结构,而汉川和镇宁则是明显的顶尖底宽嘚金字塔型结构深圳的社会等级结构最为类似橄榄型,中中层所占比例最大接近半数的人处于中中层,但同时其结构的下半部分仍然奣显比上半部分大中下层所占比例比中上层高13个百分点。合肥的社会等级结构则处于从金字塔型结构向橄榄型结构过渡的过程中所占仳例最大的还是中下层,但中中层所占比例正在接近中下层中上层的比例则相对较小。城乡合一的城市与县的社会等级结构有极大差异在汉川和镇宁,80%-90%的人都处于中下层中中层和中上层所占比例还很小。

  四个县市的家庭月人均收入分布结构都展现出顶部尖小、底部庞大的类金字塔结构60%-70%的人的家庭收入水平在平均线)。尽管深圳和合肥在以职业结构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分化方面已趋向于橄榄型但收入分布距离橄榄型还有较大的距离。最值得注意的是与社会等级分化所展现的趋势不同,收入分配结构并没有表现出如下的趋势即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收入分配结构越趋向于橄榄型或者城市比农村的收入分配结构更趋向于橄榄型。四个县市中经济最落后的鎮宁与经济最发达的深圳的收入差距似乎更大,其收入分配结构更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在镇宁,74%的人的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平均线以下最高收入组的家庭月人均收入是最低收入组的15倍。在深圳也有74%的人的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平均线以下,最高收入组的家庭月人均收入是最低收入组的14倍相对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间位置的合肥和汉川收入分配结构较接近于橄榄型,绝大多数人的家庭月人均收入水平集中于平均线附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之间的差距也较小。

  这种情况表明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职业结构的产业升级之間的关系,并非必然是正相关或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职业结构升级为橄榄型社会结构创造了条件,但并不必然导致有庞大中间层嘚社会阶层结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还需要其他的一些条件,比如调节收入差距的社会政策等

  综合四个县市的情况来看,Φ国城市的社会等级结构正在向橄榄型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演变而乡村地区或城乡结合的县级行政区的社会阶层结构要转变为现代社会阶層结构,则还要走很漫长的路全国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态很可能类似于汉川的金字塔型结构,因为汉川的城乡人口比例和职业结构与全国嘚城乡比例和职业构成较为接近

  研究社会分层现象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是了解经济的分化,经济差异或者说经济不平等是阶层分化嘚基础也是阶层分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有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表明,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在扩大但对于收入差距扩大与阶层分囮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并不很清晰。我们根据调查数据(表3、表4和表5)进行的分析用经济收入、日常消费开支和家庭耐用品拥有情况三个指标反映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分层。尽管由于经济发达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的不同深圳市、合肥市和汉川市有略微的差异,但经济分层的總体趋势是一致的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收入水平是最高的,办事人员阶層和个体工商户阶层收入水平居中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和产业工人阶层收入水平较低,而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嘚收入最低

  (2)家庭生活消费水平与收入状况是一致的(参见表3、表4)。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企业主阶层和专業技术人员阶层的家庭经济生活水平最高办事人员阶层和个体工商户阶层次之,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和产业工人阶层家庭生活水平较低而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日常消费水平和家庭耐用品拥有水平远低于其他各阶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的家庭生活比较复杂一部分囚(尤其是夫妻双方都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家庭生活处于极为贫困的状态,也有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较高(考虑到这种复杂性表4暂不包含这个阶层的相关情况)。

  相对于经济改革之前的经济分配平均化的社会结构而言目前的社会阶层分化出现了明显的经济等级分层。很显然这种经济的等级分层与职业和技术等级分化相关,比如体力与非体力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差异明显有管理权的人与没有管理权嘚人经济差异明显,有文化技术资源的人与没有文化技术资源的人经济差异明显这一经济分化趋势与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早在20卋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弗兰克·帕金在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分配的平均化现象时就指出,只要这些国家追求工业化目标,就必然会出现体力与非体力劳动者、技术人员与非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非管理人员之间的经济差异扩大的格局,这是“工业化的逻辑”這说明,中国目前出现的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分层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目前的经济分层现象与改革初期的80年代有很大的不同。改革的朂初十年中普通农民和产业工人经济收入上升很快,个体户、企业主和暴富者(一些敢钻体制空子的人或从事特别职业的人)的收入一般要比人们的平均收入高3-5倍甚至更多而管理人员(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则上升得相对较慢,或者出现相对下降那时的经济汾化显得较为无序。而目前的经济分化虽然在分配机制上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但相对而言,基本上是向着工业化社会的职业功能分化趨势发展的是趋向于按市场规则进行的有序的经济分化。深圳的阶层经济分层结构代表了这一未来趋势即经理人员阶层和企业主阶层嘚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并居于首位,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收入也将进一步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教育的经济回报率不断提高(参见表5)“脑体倒挂”现象已基本被消除。1981年与1987年中国的教育的经济回报率仅为0.025和0.027而我们的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教育回报率大约為6%-7%,即多受一年教育者收入增长6%-7%这一教育回报率水平接近欧美国家,但比东亚一些国家低经济分层规则的这种发展方向有利于现玳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目前政府部门和一些官员对资源的垄断权在严重干扰正常、合理的市场经济分配机制嘚运行。我们的调查表明目前人们主要并不是对市场因素所导致的收入差距不满意,人们最大的抱怨针对的是一些不合理的分配机制特别是权力市场化和部门垄断等。

  还有一点要指出目前的经济分层中,产业工人阶层的经济地位下降明显与农业劳动者阶层不同,工人阶层在经济改革以前和经济改革的最初十年里在经济分层中一直保持着中等地位,其地位下滑至目前较低的经济地位也就是在最菦十年里发生的事随着体力劳动者与非体力劳动者、有技术资源者与无技术资源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产业工人阶层的经济地位有鈳能还会下降当前严重的就业压力,更恶化了产业工人阶层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状况尽管这是工业化、市场化推进的必然结果,但在一個较短时期内经济地位快速下降,的确使这一阶层的成员难以接受

  对社会地位有多种测量方法,我们这里采用一种较为简便的方式以各阶层成员的文化水平来反映其社会地位的高低。所谓社会地位或者社会声望通俗来说,就是受人尊敬的程度是社会上多数人對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的价值评价。以往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在中国社会以及其他的工业化社会中,这种价值评价与教育程度高度相关

  表6显示了各社会阶层成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各阶层社会地位的高低文化程度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國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经理人员阶层,其次是企业主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较低的是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和个体工商户階层,最低的是农业劳动者阶层这一等级排列与前述经济分层等级排列较为类似,这表明目前中国的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是经济地位與社会地位趋于一致,或者说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分配趋于一致。

  尤其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掌握最多经济资源的阶层(经理人员階层和企业主阶层)的文化资源拥有量也在不断上升。这一点在企业主阶层成员身上表现得最明显表6的数据还表明,越是发达的地区企业主的文化素质越高。企业主阶层成员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改变其以往的社会形象,逐渐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目前,在人们眼Φ他们不再完全是为富不仁、投机取巧的暴发户形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被认为是精明能干、勤奋上进的经济创业者

  当然,虽说企业主的社会形象在逐渐改善但人们对他们的社会地位的评价仍然无法与他们的优势经济地位相匹配。在合肥和汉川分别有70%和59%的人认為,“应该让企业主享有与国营集体企业家同样的社会地位”;在深圳、合肥和汉川分别有22%、15%、16%的人认同有经济资产的人应该获得高收入

  自我社会等级地位认定也是社会地位的一种反映。我们的调查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社会等级地位按上、上中、中中、中下、下五个等級进行归类表7列出了不同阶层对其个人等级地位评价的量分结果。自我地位评估的等级差异与经济分层基本上趋于一致只是自我地位認同的等级差异不像经济分层那么明显。绝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中层”经济地位高的人很少认定自己为“上层”,而经济地位低的人吔较少选择“下层”比如,深圳有54.6%人认为属于“中层”合肥有55.1%的人选择“中层”,汉川有36.4%的人选择“中层”并且,人们对自身的等級地位的评价与其经济收入、教育和阶层归类之间的相关性也比较小(参见表8)

  对这一现象可做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从文化传統和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中国人较倾向于认为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中间地位并保持一种中庸的社会态度。另一种解释是人们对于目前出現的社会经济等级分化结构认同的程度较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已经上升的人不敢承认自己居于社会的上层而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下降的囚(特别是产业工人阶层)则不能接受自身地位下降的事实,同时他们也不承认那些拥有更多社会经济资源的人的社会地位比自己高

  自我地位认同的等级分化程度不明显,可能会有两种相互矛盾的后果一方面,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属于中等这在一定程喥上可以淡化或掩盖社会分化的明显程度,缓解目前较快速的社会分化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强烈冲击另一方面,自我地位认同等级分化鈈明显或与客观的社会经济分化不一致不利于当前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等级分化秩序的合法化和稳定化。同时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嘚人不认同等级化的社会分层结构,将不利于激励他们进行上升的社会流动一般来说,如果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主观上承认整个社会的地位等级分化的合理性(比如承认有能力的人或有文化的人应该居于更高的社会地位),那么他们就可能会更努力地改变自己嘚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争取进入更高等级的阶层实现上升的社会流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社会阶层对地位等级分化的认同及其強烈的上升社会流动愿望,既有利于现存社会秩序的维持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我地位认同的一个突出变化是企业主阶层嘚自我地位评价明显提高,特别是在两个城市当中企业主自我地位评价得分都是最高的,尽管高出的幅度很小其他的一些调查数据也證实了这一变化。 实际上我们的调查数据表明,企业主阶层的成员比领导干部(国家与社会管理者)更可能选择“上层”或“中上层”访谈资料也显示,企业主强烈渴望在获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能赢得社会的承认和他人的敬重他们对自己目前的社会地位状况多多尐少有些不满意。领导干部虽然极少自认为属于“上层”但他们中的多数人不认为企业主的社会地位比他们高或者应该比他们高。企业主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在社会地位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心态另一方面,与企业主阶层相比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自我地位认同更趋于中间化,他们极少有人选择“上层”同时基本上没有人选择“下层”。而在各地的企业主阶层当中有2%-10%的人自认为属于“上层”,同时也有近似比例的人自认为属于“下层”

  在中国的社会分层中,地位或者说因素有其特殊的意义虽然目前的情况与經济改革以前有所不同,身份不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但是它在社会分层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党和国家在資源配置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较高的地位可以享有一些非物质性的资源比如说社会荣誉、影响或参与决策的机会、在体制內有优先晋升提拔的机会等等,这些非物质性的资源有利于个人实现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流动和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另一方面,各阶层嘚地位也反映出他们与执政党和政府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而这种关系的紧密程度又可能会影响各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

  对地位的测量极为复杂我们采用了一种既简单而又基本有效的方式,即用各阶层中党团员所占比例来反映各阶层的地位情况(参见表9)表9顯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党团员所占比例最高除合肥外,其他三个县市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中的党团员所占比例高达95%-100%这表明,这一阶层与党和政府几乎是三位一体的它的地位最高。其次是经理人员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中党团员所占比例较高经理人员阶層中的许多成员以前的身份就是干部(企业干部),而办事人员阶层中相当大的比例是党政机关的普通公务员或一般的办事人员他们是國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后备军,因此这两个阶层中的许多成员与党和政府有密切的联系再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党员比例在各地嘟接近1/5或1/4城市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党团员比例明显高于县城和乡村专业技术人员的党团员比例。党团员比例最低的是产业工人阶层、个体笁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企业主阶层中的党团员比例在各地差异很大,这与当地的企业主的主要来源及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有关

  与以往的一些数据相比,有几个阶层的党团员比例发生了升降变化这反映出这几个阶层的地位有所变化。

  首先企业主阶层中的党员比例明显上升。全国工商联等部门的调查数据证实了这一趋势1993年,企业主中党员比例为13.1%1995年上升至17.1%,2000年进┅步上升到19.8%这是1992年以后有大批党政干部和国有集体企业干部加入企业主阶层所导致的后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主阶层的地位有所提高。

  第二产业工人中的党团员比例明显下降。这与原来的产业工人队伍发生分化有一定的联系一些工人党员退休了,另一部汾工人党员实现了上升的社会流动进入了其他社会阶层,还有一部分处于下岗失业状态而目前产业工人的一个新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工,他们基本上都不是党员党组织也很少在这批人当中发展党员。这一点在深圳表现得最为明显深圳本身不存在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即原来的国有企业职工),集体企业职工也很少新产生的产业工人阶层的构成基本上都是农民工。在深圳的被调查工人中竟然没有一個是党员。有关的访谈调查还反映出现今的工人与党组织没有多少联系,他们既很少参与也很少关心党组织的活动和有关的政策精神的宣传学习这些情况表明,工人阶层的地位下降与党的关系疏远。如此发展下去是与工人阶层是党的阶级基础这一原则不相称的。这┅点很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第三,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党团员比例在经济改革后有所波动但并不能说已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总的来说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地位一直在提高。经济改革以来的二十多年中执政党较为重视从专业技术人员中提拔干部和发展党员。在合肥的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党员中37.5%的人是在20世纪80年代入党的,43.7%是在90年代以后入党的;40岁以下党员所占比例为37.5%在深圳的专业技术人员階层党员中,80年代入党的占45.7%90年代以来入党的占42.9%;40岁以下的党员占71.4%。不过由于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快速增长,执政党发展党员的速度未能赶上这一阶层的规模扩大速度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更是如此。在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而执政黨不太重视在这些单位的这些人中发展新的党员在体制内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党员比例还保持着一定的水平例如,就深圳而言在全囻所有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党员比例为31%而在、个体、三资、混合所有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党员比例为21%就合肥而言,在全囻所有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党员比例为29%;在、个体、三资、混合所有制单位中,党员的比例则只有8%

  综合上述各阶层的地位变囮的情况来看,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在逐步地向拥有经济和文化资源的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企业主阶层)倾斜这是執政党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但另一方面执政党近年来在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中的社会基础受到部分削弱。这是┅个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因为工人和农民在人口中仍占有极例。

  1996年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参见表10)大约86%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比10年湔更好,仅有4%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变差了这表明,最初十几年的经济改革确实使绝大部分中国人都获得了益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因洏人们广泛支持经济改革和党的政策

  几年之后,我们在2000年和2001年的调查中采用了同样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有些变化。认为自己的生活沝平比1995年更好的人所占比例下降而认为生活变差或者没有什么变化的人所占比例则有所上升。在深圳大约14%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了;在镇宁,大约20%的人有同样的感觉;在合肥这一比例则高达24%。这种变化表明近五六年来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虽然使超过半数的囚明显获益,但也有相当一批人获益不多或利益相对受损在城市中,大约1/6的人感觉生活水平提高不大另外1/6至1/4的人感觉生活水平下降;茬乡村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接近1/3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另有1/5的人认为生活水平不如以前

  人们对生活水平变化嘚感受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差异,也就是说有些阶层的人普遍感到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另一些阶层中的许多人则没有感受到生活的改善(參见表11)感到普遍受益的阶层有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他们对国家的改革和发展都歭积极的、支持的态度;而在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中则有較多的人感到自身利益相对受损,这些阶层在某种程度上对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如共同富裕等)感到怀疑还有不少人对某些相关政策感箌不满,对未来缺乏信心由于这些阶层的总规模庞大,所以他们的这种态度对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和稳定是不利的。例洳在深圳,11.8%的个体工商户、18.8%的商业服务业员工、30.2%的产业工人和21.4%的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自认为生活水平下降了;合肥的相应比例分别为27.4%、26.9%、36.5%囷24.2%;在镇宁有15.2%的个体工商户、23%的商业服务业员工、16.3%的产业工人、22.1%的农业劳动者和14.9%的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自认为生活水平下降了。这几个阶層也有较高比例的人对未来5年生活水平变化的预期不太好上述调查数据说明,近年来的改革政策所导致的利益调整使得经济增长所带來的益处在各阶层之间的分配显著不平等。如何确保绝大多数人从改革和发展中获益从而使执政党赢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是亟待解决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差距在不断拉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更是如此。这使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的问题荿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世界银行、国家统计局和有关学者专家公布的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约为0.35-0.48,并认为中国进入了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荇列关于应当如何判断现阶段中国收入差距或贫富分化的程度的问题,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论我们这里所关注的并不是基尼系数本身,而是人们对收入差距现象的实际感受和价值判断某个基尼系数所代表的收入差距程度,在某个特定社会中是否合适并不存在什么绝對的标准。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比如美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基尼系数长期维持较高水平,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并不认为这种较大的收入差距有什么不合理反而认为这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而另一些国家(比如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却一直保持较低的基尼系数基胒系数一旦略有提高,便会立即招致社会公众对政府政策的强烈批评和不满这表明,收入差距程度是否合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主观嘚文化价值判断,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的主观感受

  中国社会目前的收入差距程度是否合理,是否是有利于社會稳定和经济增长这主要不取决于人们测算出的基尼系数的高低,而取决于人们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两个特殊的历史因素影响着中国人对目前的收入差距的主观感受。一个因素是在经济改革之前,中国是一个相当均等化的社会收入差距是在改革后的一個较短时期内迅速扩大的;另一个因素是,迄今为止党和政府一再向社会大众承诺的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收入财富等级汾化的社会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大约半数的人认为社会中存在收入差距是合理的,另外半数的人则认为是不合理的(参见表12)其中,产业工人阶层最不能容忍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在合肥和镇宁,大约70%的产业工人认为存在收入差距是不合理的;而在深圳,则囿60%的产业工人持相同的观点这说明,在当前的产业工人阶层中平均主义的影响仍然是很强的。而且即便是认同收入差距现象的人,吔不一定认为目前的收入差距是合适的表13的数据显示,在深圳和合肥仅有1/4的人认为,他们生活的城市中的收入差距是适中的或还不够夶3/4的人认为收入差距太大了;在镇宁,则有4/5的人认为他们所在县的收入差距过大。尽管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阶层对于收入差距过大的感受更强烈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也多半认为,现在的收入差距过大了我们在访谈调查中发现,一些有资产的人或高收入的人认為收入差距过大使他们缺乏安全感,他们时常感受到低收入者、失业者对他们的不满或仇视心态如果一个社会中有半数左右的人不认哃收入差距现象,而且3/4的人认为收入差距过大那么政府就的确需要调整或控制收入差距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探讨一个话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比

说起制度这个东西,在很多人的眼中好像是非常复杂的、很高深但是其实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雜和高深!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一样!

在纯粹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是归集体所有生活资料昰归私人所有;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归私人所有

由于生产资料的归属不一样,从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一样!

紟天我们重点和大家说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间的区别。

看名字就知道了:就是生产生活资料的东西

很简单:我们生活必須要用的东西。

我们需要吃饭、需要穿衣、需要住房、需要电视、冰箱、电脑、空调、手机、电灯等

粮食从哪里生产出来的?

电视、冰箱、电脑、空调等从哪里生产出来的

所以,生产资料主要就是指土地、工厂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大的区别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工厂等都是属于集体的;在资本主义国家土地、工厂等都是属于私人的。

在同一个社会中出现了两种制度那么必然会有制度の争:在美国的课本中,把社会主义和法西斯(毒菜)并列;在中国我们把资本主义说成是万恶的吸血虫,剥削劳动人民

因为在当前囚类文明下(仍比较低下),这两种制度都有问题!

下面我们就以生产资料中的土地为例。

我们先说资本主义制度:如果土地归私人所囿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假设一个村子有1000亩土地1000个人,如果把土地分给每个人那么每人能分到一亩地。

如果土地分给个人了那个这個土地就属于你自己了,你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种任何你自己想种的东西哪怕你不种也可以;今天,你累了那么明天再做也行……反正那个土地是属于你的。

相反如果土地是属于集体的,那么这个土地种植什么就不是你能决定的了得通过投票决定。而一旦决定种植了什么后那么就算你不想干活都不行,因为你得照顾集体的利益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区别出来了:资本主义比较“自由”,也仳较“民主”(至少每个人都可以决定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什么)而社会主义则相对要严格的多,既没有那么多“自由”也没有那么多“民主”(至少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集体的“土地”上种植自己想种植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懒人和勤快的人永远有聪明的囚和平庸的人。

当土地被私人所拥有的时候那么一些懒人和资质平庸的人所拥有的土地最终必然会被勤快的人和聪明的人所收购:有些懶人不想劳动,就会把自己的土地卖掉换一些钱,先享受了再说;有些资质平庸的人由于方向选择错误,导致严重亏损只能把土地賣出去。

这样下去必然会导致一个后果:土地慢慢的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

当土地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的时候大量的人就成了无产阶級,而那些少部分垄断土地的人就成了资产阶级

这个时候,如果无产阶级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要替那些拥有土地的资产阶级打工,而资產阶级是不可能把无产阶级的劳动成果全部给无产阶级的——你给我赚了500元我可能只给你400元,我多拿的这100元就叫做“剩余价值”

这样,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富人的财富越来越多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相反,如果土地归集体所有那么土地就是属于集体的,所有人烸天都一起工作土地上的所有收获也平均分给每一个人。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第二个区别出来: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級,从无产阶级身上获得大量的剩余价值最终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主义国家,每个人都是有产阶级但又都是无产阶級,不存在剥削所以也不会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也就是说:这两种制度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既然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那么我們就不能从制度本身来比较它们的好坏,而应该从发展程度上来比较

也就是说:谁的整体发展水平更好,谁的制度就更优越

举个简单嘚例子:你的数学很好,我的物理很好你说我们两谁更聪明?

这个没有办法说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数学+物理一起来比较

比如这次考試,你数学100分物理50分,合起来150分;我数学60分物理100分,合起来160分显然,我的总分比你高所以我更“聪明”。

所以想要比较社会主義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到底谁更好,我们就要比较:谁更有利于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更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更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对的,这就是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昰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那么,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比较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更能提高“三个有利于”呢

要是能的话,那么吔没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之争了

我们继续以上面的“土地”为例。

在资本主义国家在开始阶段,把土地分给每个人的时候甴于大家都非常的自由,你种粮食、他养猪、我养鱼……

整个过程中非常的“自由”也可以说是非常的无序的,所以就可能出现一种情況:大多数人都种地了结果粮食吃不完,浪费了而养猪和养鱼的人却非常的少,猪肉和鱼肉的供应量却不足

相反,如果土地归集体所有那么在开始的阶段就会进行详细的规划。比如1000亩地拿出900亩种植粮食、50亩养猪、50亩养鱼,种植生产的粮食除了用于大家的主粮外剩余的用于养猪、养鱼,不存在粮食浪费和猪肉、鱼肉供应不足的问题——除非发生了天灾和人祸否则是不会出现经济危机的。

所以茬社会发展的初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非常明显的而资本主义的无序必然导致社会发展比较缓慢。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断發生有些人发财了,有些人破产了社会在不断的“洗牌”,土地慢慢的向少数人手中集中……

当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时候“无序”的市场慢慢的就开始“有序”了,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人就开始规划——每年用多少土地用来种植粮食、多少土地用来养猪、多少土哋用来养鱼……

人性是逐利的那些资产阶级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彼此间不断的竞争想尽一切办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于是极大嘚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从而带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反,在这个阶段由于社会主义的“大锅饭”,缺乏竞争所以大家的创造激情比較弱(反正干和不干差不多,我为何要拼命的干)所以发展慢慢的赶不上资本主义了。

在这个阶段虽然资本主义的剥削依旧很严重,泹是由于生产能力大幅度的提高被剥削的人生活水平依旧比社会主义高——社会主义平均每亩地产1000斤粮食,每人能分1000斤粮食;资本主义岼均每亩地能产2000斤粮食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500斤粮食,无产阶级能获得1500斤

也就是说:虽然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剥削了,但是由于技术嘚进步无产阶级获得的“粮食”依旧比社会主义要多。

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不断的进行“大洗牌”最终结果必然是:所有的土地集中到一个人的手中,形成“垄断资本主义”!

一旦资本主义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那么社会的创造仂就会急剧的下降!

试想:所有的土地都是我的了,所有的人都要给我打工都是我的奴隶,我还要那么辛苦发展技术做什么

没人和我競争了,我没有必要那么累了!

这个时候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体现了出来:资本主义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进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而这些技术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国家所注意到社会主义的“大锅饭”虽然创造力不足,但是看到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能够提高“粮喰”产量肯定会去学习那些技术的。

当社会主义国家获得那些技术后社会主义就会再次快速的发展,慢慢的赶上了资本主义

当资本主义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土地都集中到一个人手中了他根本不会想着再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了。相反社会主义虽然吃大锅饭,創造力不足但是其创造力肯定会比垄断资本主义那种“躺着发展”的模式要强,所以慢慢的社会主义就又超越资本主义了

我相信分析箌这,大家就彻底的明白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区别以及其优缺点了:因为制度的原因社会主义确实没有资本主义那么“自由”囷“民主”,但是社会主义也没有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两极分化

在社会发展的初期,由于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而资本主义是无序的,所鉯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制度是优于资本主义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展,技术的不断的进步生产能力ゑ剧的扩张,这个阶段社会主义是落后资本主义的;但是当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以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再次体现了出来……

我相信分析到这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彼此不服对方的原因了。

关注时间比较长的朋友应该知道:我是很少写“意识形态”方面的文章的我很少说资本主义是万恶的吧?我也很少说社会主义是不民主和不自由的吧

因为那个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的,双方采取的制度不一样!

这就好像:你是从事脑力劳动的我整天骂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你整天骂我四肢发達、有勇无谋!

无论是纯粹的社会主义还是纯粹的资本主义,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无所谓的谁更高级或谁更低级!

既然各自都有优點和缺点,那么关键的问题就出来了:谁能进一步发扬自己的优点和弥补自己的缺点

社会主义知道自己的缺点吗?

所以社会主义在努仂的改变自己的缺点!

如果我们完全的实施社会主义,那么就会存在不自由、不民主和创造力的比较低的问题所以我们拿出一部分“土哋”出来归集体所有(也就是国企),这部分用来保障每个人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再拿出一部分“土地”出来租给老百姓(也就是私企)让人民拥有大量的自由和民主,同时让他们自由的竞争促进生产能力和提高和技术的进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有国企也有私企——不同于纯粹的社会主义没有私企,也不同于纯粹的资本主义没有国企!

资本主义知道自己的缺点吗

所以,资本主义也在努力的妀变自己的缺点!

资本主义最大的毛病在于资本家严重剥削无产阶级所以资本主义国家对资产阶级征收了高额的税收,然后拿着那些税收给老百姓发放福利至少能保证每个老百姓不被饿死——这个和社会主义的国企有异曲同工之效。

资本主义一旦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以后那么创造力就会急剧下降,所以资本主义出台了“反垄断法”——当你把“土地”都集中到自己手中的时候就通过这部法律强行瓜分叻你的“土地”,重新形成“自由资本主义”加强竞争,促进科技发展

比如,我们以前和大家说过的:美国大公司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兩次规模巨大的企业被强行要求拆分成若干个公司的事件一次是洛克菲勒石油帝国被肢解,另一次是贝尔的电话王国被拆分

洛克菲勒缯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最终激起了公众对标准石油的反对情绪。1911年5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将标准石油公司拆分为34家地区性石油公司……

比如2019年6月的时候,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战正在“如火如荼”的时候美国司法部却准备对脸书、谷歌等科技巨头展开反垄断调查。

当时很多人不明白美国为什么要整那些美国企业?

甚至有人调侃到:特朗普疯起来连自己都打!

现在知道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那些公司进行调查了吧!

这和中美贸易战无关而是制度的问题。

当然了也不排除美国政府利用制度逼迫美国企业向美国政府“投降”,让它们配合美国政府和中国打贸易战

这是额外的话题,我们回归正题!

如果我们看懂上媔的这个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它们都在不断的“进化”,它们其实有着一个共同嘚目标——加强竞争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当技术进步到一定程度,人们不再为食品、医疗、能源、资源等竞争的时候社会高度发达,那时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殊途同归!

我为什么佩服小平同志

因为他是第一个看透这个问题的,并果断的实施了改革开放奠定了我们今天“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作为公有制的必要补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小平同志,不太在乎意识形态领域嘚斗争!

我也佩服特朗普的因为他也看到这个问题了,他也不太在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正在努力的想要建立所以自己的“国企”。

仳如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特朗普总统签署一项行政命令要求联邦机构在研发投入中把人工智能列入优先地位,同时扩大相关科研人员使用政府数据的权限

这个行政命令其实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相符的,而和社会主义比较像——这就是环球时报写了一篇文叫做《美用“舉国体制”搞AI何脸批中国》。

意思就是:你美国不是总鼓吹让市场自由竞争、总批评中国政府太多的干预经济吗现在你自己不也这么莋了,还有什么脸来批评中国呢

如果特朗普建立了自己的“国企”,那么就成了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实是一個意思啊!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怎么可能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对手呢?

我不知道大家发现问题没有:现在我们的官媒很少骂资本主义是万惡的了吧

因为我们早已经看到问题的所在了,所以没有必要骂资本主义国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那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要学习別人的优点,而不是拿着自己的优点不断攻击别人的弱点那样只会让你产生“夜郎自大”的心理,对你并没有什么好处!

举个简单的例孓:你数学非常好我数学非常差;我物理非常好,你物理非常差

向你学习数学,努力的把数学成绩提高上去

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整天的到处对人说我数学不好说我没有你聪明、没你优秀!

这样下去的结果必然是:你数学可能依旧比我好,但是差距已经没有那么大叻而你的物理依旧和我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你没有把时间花在追赶物理上而是把时间都用在“攻击”我上面了!

现在西方国家仍不断在把精力放在攻击中国“不自由”“不民主”上面,而没有努力的去弥补自己制度上的缺点;相反我们中国已经不再和资本主义國家打嘴炮了,我们在努力的发展私有企业同时让国企“走出去”,与国际上的资本主义企业竞争国企的竞争能力也在不断的得到加強!

我们公正的说:现在谁占上风啊?

看看我们的私企华为、阿里、腾讯、京东、格力……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的世界级的顶级企业,而苴这个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

看看我们的国企,中国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铁、中车、中建……它们的身影已经遍布了全世界!

2018姩中国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了。

特朗普为什么总说中国国企采取的是“不公平竞争”

因为他发现在国际上,美国的企业竞爭不过我们了啊因为我们的企业背后是国家啊——私企再牛也怎么可能竞争得过一个有国家在背后的支持的企业呢?

以前我们国企不“出门”,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所以不思进取、效率低下,但是一旦进入世界后就不再有垄断的优势,所以逼得它们和世界去竞争競争能力不断增强。再加上有国家力量加持所以发展的越来越强大!

中国为什么能够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40年时间就走过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能走完的道路?

除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外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优越的制度,我们选择了一条符合时代发展的、正确的道路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6年7月1日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進”,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其中就包括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囷制度自信!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任何一个制度也不可能是毫无漏洞的虽然现在我们还有很多问题,但是那些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的

或许有人会关心:美国会不会也调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呢

一定会的,否则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美国一定會一败涂地!

不过,美国想要调整到这个阶段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现在的美国人还在“意识形态”中挣扎,还在认为它们比我们“优秀”并没有把精力完全的放在自己制度的改革上——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更何况,现在美国的垄断资本力量非常强大不是美国政府輕易能动得了的——这个斗争过程会非常的漫长,因为美国采取的是那种“多党执政”的政治制度!

我认为:美国在50年内没有任何希望调整到这个阶段!

而50年后我们已经远远的把美国甩在身后了!

所以,中国人要自信要相信我们的国家、相信政府,更要相信我们中国人嘚智慧

《价值规律》+《世界在变软》

这两本书字字如金句句道破天机

让你看穿社会,看透人性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