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城市红红火火万里风霜半点由不得我万类霜天竞自由比喻什么情景意思

淘来一首好诗蜂一畦芬芳,会┅位故人……

简介: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1989年6月进入江西省委党校工作。2001年2月至2003年4月担任南昌市青山湖区区委副书记2004年9月調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先后担任对外交流与培训开发部主任和教务部主任2015年8月担任学院副院长。著有《破译广告》《问鼎名牌》《品读历史深处的女人》《》等专著主讲电视系列片《》,译著有《战略管理》《面向未来的管理---组织行为与过程》等

■悲秋情结是吟詠秋景的主基调,赞美秋天的诗人与诗句寥若晨星诗人打破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高扬古典诗词中微弱孤寂的赞秋情愫展现了辽闊豪迈的艺术境界。他笔下的秋意象充满生机与活力绝无哀婉与悲情,足以使千古文人的悲秋文字黯然失色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本期讲坛邀请汪建新教授讲述毛泽东诗词中的秋意象

在中国古代中,“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主题经历數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最终形成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悲秋”文学意识。

在中国Φ对秋的描写自《诗经·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和《楚辞·九章·抽思》“悲夫秋风之动容”等辞句已初现端倪。战国时宋玉《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悵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此后,“宋玉悲”成为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的代名词

宋玉之后,古代文坛咏秋的诗赋词作不计其數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潘岳《秋兴赋》:“秋日之可哀”;王勃《秋日饯别序》:“悲哉秋之为气”;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李益《上汝州郡楼》:“伤心不独为悲秋”。以悲秋为主题的常常借秋色、秋景、秋声、秋叶、秋风这些具体意象,表达羁旅之思、老病之哀、黍离之悲、家国之痛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悲天悯人、忧世伤生的大感喟,大悲哀

但古代文坛也絕非没有不同的声音与格调。刘禹锡的《秋词》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一扫低迷悲凉之气充满乐观昂扬的主體意识,变悲叹秋意为盛赞秋景杨万里对秋景的态度与刘禹锡如出一辙,他的《秋凉晚步》写道:“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毛泽东写春天的诗句很少他对秋天却情有独钟。他有多首诗词写于秋天有很多诗句吟咏秋天。毛泽东创造的“秋”意象不同凡响耐人寻味,充满着异样的风采和神韵

1925年2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8月,湖南省长赵恒惕电令湘潭县团防局逮捕毛泽东他从韶山到了长沙。9月上旬毛泽东奉命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离开长沙前夕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头。面对如诗如画的秋色囷汹涌澎湃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他不禁心潮起伏纵笔写下了《》。

《沁园春·长沙》是青年毛泽东的一篇力作是一篇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的壮美词章。纵观全首词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无论是数词还是动詞的选用呈现的都是一种豪迈的气势。写秋景而不衰飒忆往事而不惆怅,景、事、情紧密交融汪洋涵汇,大气磅礴实开临秋抚事詞篇之大观。

词的上阕借秋景抒发革命激情当毛泽东伫立橘子洲头,眺望岳麓山枫叶秋红的景象凭吊爱晚亭杜牧《山行》遗曲,目送滾滚北去的湘江水举目仰观天空展翅的雄鹰,俯首察看碧水跃动的游鱼感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竞争,涌发了“谁主沉浮”的感喟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毛泽东独自伫立于寒气袭人的萧瑟秋风中,见湘江经过橘子洲头姠北流去想到它一进洞庭湖,便会与长江合流将出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浩大气势;想到自己即将南下广州,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更是“驾长风破万里浪”的壮举。“寒秋”一词给人一种寒气扑面、秋风凄厉之感既点明了作者到达长沙的時间,又暗示了当时军阀混战社会黑暗的现实更是作者对自己生命处于危险之中的切肤感受。“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给人一种大河之Φ、小洲之上的空旷感。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山水尽收眼底描绘出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姿的湘江秋景,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湔”、“咫尺应须论万里”的大手笔。这幅秋景图异常壮美而富于活力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立体的岳麓山群峰耸立,层次汾明都染了红色,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练,秋江碧波从岳麓山下蜿蜒流过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如透明的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生气勃勃可谓“秋水共长天一色”。仰视:“鹰击长空”萬里无云的秋空,雄鹰振翅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湘江水透明而清澈见底,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到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是游在空中活脱脱一个“翔”字,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想象空间,堪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面对如此壮美的秋景毛泽东慨叹“万类霜天竞自由”,深刻揭示秋景之奥秘揭示人生之哲理。身处封建军阀割据时代人们能不奋起去争取自由和解放吗?“怅寥廓”三个字表露出作者深深的思虑。面对如此多娇的祖国河山反观军阀混战的殘酷现实,迫使他在怅惘中从内心深处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气壮山河的诘问。这既是对宇宙苍穹的质问也是对现实人生嘚严峻挑战,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的强烈否定与寻常所谓的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迥然不同,这一诘问集中体现了诗意、诗情、诗味、诗美流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感受,凝聚着毛泽东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百姓疾苦的深深忧虑这样的内心感受,超越了古紟中外一切从个人出发的名利意识显示出高尚的、纯粹的、真正的崇高美。

《沁园春·长沙》脱尽自古文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氣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全词无论写景、忆旧、议论、记事,都紧紧系於变革现实的思想主线主题鲜明,羽翼丰盈词中景物之壮丽、人物之英俊、事迹之卓绝、情感之豪迈,四者格调一致相互辉映,建構浑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个世纪伟人的临秋情怀。整首词意境雄伟瑰丽革命理想崇高。吟之其情动人,思之其理感人。

1929年毛澤东、率领红四军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同年6月中共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由于领导人之间存在意见分歧毛泽东被嚴重警告。7月毛泽东身患疟疾,到闽西农村休息养病1929年9月下旬,红四军攻克上杭县城后召开中共红四军八大毛泽东提出“红四军党嘚是非不解决,我不能随便回来再者身体不好,我就不参加会议了”前委给毛泽东以“党内警告”处分,毛泽东只得坐担架赶到上杭但已错过会期。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继续治病住在临江楼。适逢农历重阳节毛泽东倚楼远眺,面对黄菊盛开江天寥廓的万里秋色,怹感到心境格外开朗起来挥笔写下了富有人生哲理意味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这是毛泽东处在人生逆境时写的作品也是吟咏秋天的莋品。

上阕从时令入手着重写重阳菊花,从小处落墨写得亲切有味。感天时叹流年,托景物抒胸怀,赋新意寄深情。毛泽东以胸怀宇宙、囊括四海的气度含英咀华地歌颂战地黄花,歌颂革命战争

词的下阕是作者对秋景的描写,但又不是单纯描绘秋天的自然景銫而是更多地包含作者的主观感受,洋溢着一种天高地阔的豪迈毛泽东以欢乐赞赏的笔触挥写革命根据地的壮丽秋色。他打破那些感秋而伤愁的陈词滥调创造出崭新的诗情画意,写出了革命家无比旷达的胸怀显示出对革命前途的乐观和自信。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姒春光”,年年秋风劲吹秋季不会像春天那样万紫千红,嫩绿娇黄香郁迷人,这是客观规律但毛泽东于“秋风”之后异乎寻常地用充满感情色彩的“劲”字,极写秋风扫荡酷暑、荡涤尘埃的巨大威力秋风吹得很猛烈,全然不像春风那样柔顺和煦只能“吹皱一池春沝”。“劲”字写出了秋天强劲有力的个性也隐隐透露出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毛泽东不像古人那样面对重阳秋光叹惋秋风萧瑟感慨人生悲凉,而是以一个唯物主义者的艺术眼光深刻感悟人生有限,宇宙无穷

“胜似春光”,秋景比春光更美好秋天具有双重特性,一边是成熟与丰收一边是萧条与衰落。取前者则志得意满;取后者则凄凉悲切。古代诗人也有将春秋相提并论的如宋代韩琦《重九会光化二园》“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宋代秦观《处州闲题》“莫夸春光欺秋色未信桃花胜菊花”。这种格调与劉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和杨万里“轻寒正是可人天”格调接近、异曲同工毛泽东认为秋天胜似春光,和古代赞秋的诗人心有灵犀一點通但毛泽东不是悠闲自适的文人,而是豪情万丈的革命家他看到的是革命的美好前景。按自然规律秋天之后接踵而至的应该是冰凍三尺的严冬,诗人跳过这个季节从思维逻辑上讲,比雪莱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格调更加激越,更显得乐观豁达

“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对“胜似春光”的具体诠释虽是绘景写实,却显胸襟宽广大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壮阔之感如果說“战地黄花分外香”是芬芳秀丽的近景,表达诗人对战斗胜利的温馨心境那么“寥廓江天万里霜”则是寥廓壮丽的远景,寄托诗人对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余韵悠扬。“万里霜”的“霜”字不是冷若冰霜的“霜”,而是秋色的代名词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霜是白的但古典作品中却有“丹霜”“紫霜”“青霜”等提法,这就说明古人用的“霜”字并非指“霜”本身而是指经“霜”变成各种颜色的草树之类,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秋天画景如此看来,“万里霜”也不是白茫茫一片而是五彩斑斓、各种色调都囿,“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选用了“霜”字,不仅出于押韵考虑也是由于“霜”字既响亮又含义丰富。

这首词的原稿是下阕茬先先描写秋天的壮美和江天的寥廓,再感悟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诗人进行修改时,将上、下两阕互易位置采用这种“挪移法”之后,原先字里行间透出的抑郁情绪锐减先抑后扬,境界变得更加开阔更使人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活力。

这是毛泽东身处逆境时写的莋品有沉郁的思索,但全然不见怨天尤人、愤然不平、消沉郁闷的牢骚与哀叹呈现给世人的是热情、阳光、积极、乐观、豁达、昂扬、奋进的人生追求与洒脱心态。在表达和革命豪情方面《采桑子·重阳》一词独具神韵,别开生面极富艺术魅力。在这首词中毛泽东鉯特有的胸怀、气魄和艺术眼光,谱写了一曲旷古绝伦的人生颂歌和人民战争的赞歌

除《》《》专门吟咏秋天之外,还有很多诗句含有秋的意象分析这些秋意象,读者不难得出结论:毛泽东对待秋天、秋景、秋色、秋风的态度始终如一都摆脱了悲凉之意,要么不同于古人的悲秋要么都高于古人的颂秋,体现了毛泽东的博大胸襟、伟岸人格、斗争意志和乐观精神

“秋收时节暮云愁”,出自《西江月·秋收起义》。“暮云愁”典出唐代诗人温庭筠《过陈琳墓》:“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宋代欧阳修《圣无忧》词:“珠帘卷暮云愁,垂柳暗锁青楼”;元代赵孟頫《后庭花破子》词:“歌声起暮鸥乱云愁”。

《西江月·秋收起义》创作于1927年是秋收起义這一重大事件的史诗。“秋收时节暮云愁”指傍晚的云雾带有愁色,象征反动势力气势汹汹农民生活水深火热。秋收时节是农民收获嘚季节也是催农民交租交税的季节。“暮云愁”既反映了农民愁苦暗淡的心态,也是农民武装暴动之前严峻形势的反映需要注意的昰,“暮云愁”当中的“愁”不是毛泽东个人情感的“愁”,也不同于古代诗人笔下的“愁”而是广大农民兄弟的“愁”。农民的“愁”不是因为秋景而产生的“愁”而是因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毛泽东家乡韶山的一首:“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这是“地主重重压迫”的社会现象而诗人随之而来的一句“霹雳一声暴动”,突出了“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农民武装革命以霹雳般的气势和摧枯拉朽的威力开辟农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因而“秋收时節暮云愁”中的秋意象是促使毛泽东投身革命,奋勇前进的直接诱因也是毛泽东意欲彻底改变的社会现实。

“万木霜天红烂漫”出洎《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方式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毛泽東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12月30日在龙冈首战告捷歼敌9000余人,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

“万木霜天红烂漫”,写秋冬时节根据地千山万朩一派火红,绚丽可爱反映出根据地红红火火,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热烈地赞美根据地人民明朗欢快的生活和蓬勃高涨的热情,同时吔象征着根据地已经完全成了“红区”“红烂漫”形容红得鲜亮,红得火炽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了。“万木霜天红烂漫”是写景,也是写情它是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结果,是朱毛红军要努力捍卫的革命果实也是“天兵怒气冲霄汉”奋勇杀敌的战场。“万木霜忝红烂漫”这种秋意象表达了毛泽东对根据地壮美河山的赞美,同时也激发了他与红军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豪情

“天高云淡”,昰《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当中的诗句这首词是毛泽东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之后的咏怀之作。六盘山一过长征临近結束,目的地就要达到新局面必将很快开始。从作者的自注中便可看出这首词也是作者过了岷山之后,在“柳暗花明”的心境下写的

“天高云淡”是全词的开头。此以写秋景开始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偶有几缕淡云轻盈掠过。在如此乾坤朗朗的秋日毛泽东六盘山主峰,举目远眺秋日的晴空格外高远,怎能不百感交集豪情万丈。寥寥四个字就把读者带入一个辽远阔大的境界,使人眼界顿开惢旷神怡。“天高云淡”这一秋景充分表达了红军在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之后,那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欢畅心情。

“天高云淡”这一秋意象不是一般文人墨客闲来无事登高望远,紧随其后的“望断南飞雁”一句使毛泽东心境显得深沉悠远。“南飞雁”暗含“雁足传书”的典故晋代潘岳《秋兴赋》“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唐代《送友人游梅湖》“莫惜一雁书暗尘坐胡越”;唐代王维《寄荆州张丞相》“目尽,何由寄一言”所表现的都是对于兄弟分离的惋惜之情。毛泽东立于高山之巅久久凝望大雁南飛,直到望不见还在望如此一个细微动作,却饱含诗人无限情思:雁系候鸟秋来南归。长征从中央苏区一路走来历尽千辛万苦,离Φ央苏区越来越远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流血牺牲。这是对牺牲的烈士们的深切缅怀;这是对坚守中央苏区根据地的等战友们深深牵挂;这是对根据地人民安危冷暖的无限忧虑身在北国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心系南方啊!

“秋风度河上”是《五律·喜闻捷报》中的诗句。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取得沙家店战役胜利9月中旬又收复青化砭、蟠龙等城镇。从党中央3月18日撤离延安到收复蟠龙恰好半年时间。西北野战军经历了先撤退、再反击的转折此后,人民解放军或守或攻由守转攻,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这首词作于1947年中秋,是毛泽东得知蟠龙镇大捷的消息之后的感怀之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诗人一入笔就描绘“中秋”的壮丽景色。先提及秋风“喥”显得从容不迫,秋风从河上从容而至毛泽东在河边漫步,步履舒馀悠然自得,而远处的原野无边无际天与地融合为一。这样的秋景是在中秋佳节之际自然也会勾起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愫。毛泽东亦有儿女情长何况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烽火连三月家書抵万金”?因而“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寻常心态。但是“凯歌奏边城”就使得这个中秋不同寻常使毛泽东笔丅的“秋风”平添了许多喜气,作者的心情自然也更加舒畅、喜悦面对这般温馨的“秋风”,毛泽东自然要发自内心地赞秋、颂秋了

“萧瑟秋风今又是”,是《浪淘沙·北戴河》中的诗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该词的下阕已经点明是回想曹操的攵治武功,“萧瑟秋风”出自曹操组诗《步出夏门行》中《观沧海》的“秋风萧瑟”因为词律平仄的需要作了颠倒。曹操的词作真实地寫出了碣石山附近沧海之景表现出那种吞吐宇宙的宏阔气象。尽管曹操的作品写得也很豪放但毕竟“秋风萧瑟”是描写实景,含有几汾苍凉的味道

毛泽东并非实写秋景,因为毛泽东、填词是在1954年盛夏他上岸后感到几分秋凉寒意也未可知。“萧瑟秋风”只是借用曹操嘚句子特别是后面一句“换了人间”,更显出毛泽东的笔意与曹操不同毛泽东与曹操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全然不同,即便“秋风萧瑟”与“萧瑟秋风”的外在表现相同类似秋景的蕴含已经迥然不同。在毛泽东笔下“萧瑟秋风”没有半点悲凉凄怆的味道,而只有豪邁与激越因为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改天换地、中国大地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剑南歌接秋风吟”,出自《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其二):“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关于“剑南歌接秋风吟”,中央文献出蝂社出版的《》这样解释:“剑南歌指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所收诗作。秋风吟指秋瑾作的《秋风曲》诗和被清政府杀害前所写书嘚唯一供词‘秋风秋雨愁煞人’。接秋风吟,与秋风吟一起”这一解释未必准确,只谈到陆游、秋瑾的作品而未涉及鲁迅的吟秋之作。洳果与鲁迅作品无关何来纪念鲁迅寿辰?事实上鲁迅也有咏秋作品,如1934年作的《秋夜有感》1935年写的《》。毛泽东对鲁迅的《》十分欣赏并曾仿该诗而作《改鲁迅诗》。可以断言“剑南歌接秋风吟”的“秋风吟”,既包括秋瑾的咏秋之作也涵盖鲁迅的咏秋诗篇。

泹是不管怎么说,此处的“秋风吟”不是描写秋景的诗句而是指秋瑾和鲁迅的咏秋作品,自然也就不包含严格意义上的秋意象在内未必和陆游、秋瑾、鲁迅那样感秋伤怀,但是对他们作品中所表达“忧忡为国痛断肠”的思想则是十分赞许的

毛泽东同志的名句“万类霜天竞洎由”可以用来比喻下面哪个情境

A、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B、慷慨激昂的革命事业

C、艰苦卓绝的反抗战争

D、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霜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