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到关于人心的诗句方入妙,画中有因使为神写毛笔怎么写?

穷居少生涯养子如种谷。


寸苗方在手想像秋禾熟。
吾儿天所惠骨相颇丰硕。
娟娟怀抱中一岁至週日。
愿汝无灾害长大庶可必。
十岁聪明开二十蚤奋发。
胸蟠彡万卷手握五色笔。
策勋文字场致君以儒术。
不然学孙吴纵横万人敌。
为国取中原辟地玄冥北。
他年汝成就料我头已白。
光华照老眼甘旨不可缺。
为子必纯孝为人必正直。
以我期望心一日必一祝。
勿为痴小儿茫然无所识。
胎教尚有闻斯言岂无益。

安丰粹李华被旨监军入闽讨贼华身督诸将先破贼巢穴所乡辄胜招捕使之成功监军之力居多守汀州四年民赖以安有应变压难之才仆游汀邵间实知其详为赋二首

三年壮士起淮濆贾勇从公定七闽。


在昔猩鼯中夜啸而今桃李万山春。
临危性命轻如叶破敌机锋妙若神。
自此南人不知反使君还亦是天人。

安丰粹李华被旨监军入闽讨贼华身督诸将先破贼巢穴所乡辄胜招捕使之成功监军之力居多守汀州四年民赖以安有应變压难之才仆游汀邵间实知其详为赋二首

英雄疏略书生腐守调如公天下无。


眼底纷纷付谈笑胸中事事有规模。
从他要路争驰毂独坐偏州再剖符。
平寇功成在谁手乱山深处问樵夫。

荒径行如错蟠松看转奇。


鸟声人静处山色雨晴时。
赊得溪翁酒闲寻道士棋。
个中囿佳趣莫怪下山迟。
一织三涤手织成一片冰。

溪近泉声在枕边月移梅影到窗前。


水沈烟冷灯花落半夜酒醒人不眠。

年老思家切茭深话别难。


扁舟行且止尊酒强相宽。
客路归来晚人情去后看。
西风吹过雁千万寄平安。

出郭风光便不同转头犹恨去匆匆。


维舟別岸鸦啼后倚柂澄江雁影中。
向老客怀惊岁月乍寒天气转霜风。
冰壶亭上人如玉谩寄篇诗不暇工。

老作五羊客时从二妙游。


文星照南斗吾道欲东周。
合作金闺彦那为玉帐留。
严徐闻有召吾亦办归舟。

白发乱纷纷乡心逐海云。


此行堪一哭无复见诸君。
老马尋归路孤鸿恋旧群。
酒阑何处笛今夜不堪闻。

久不相逢喜合簪相从未久又分襟。


扁舟自逐便风去却恨无情江水深。

三生汉严助筆陈抵千兵。


雅志从南隐吟诗到北征。
结交疑泛爱惜别见真情。
来岁春花发相期在上京。

腊里春风转埙箎一气和。


劝翁新岁酒唱我老人歌。
一世声名重四方书问多。
章泉一泓水思与海同波。

识得潮阳钟子洪今人可想古人风。


文章有气吞馀子天地无情负此翁。
问舍求田非细事参禅学佛见新功。
欲知别后真消息莫惜频书寄海鸿。

长沙呈赵东岩运使并简幕中杨唯叔通判诸丈

日莫远涂行未休白头又作长沙游。


湘江一点不容俗岳麓四时皆是秋。
香草汀洲付骚客红莲幕府聚名流。
吟边万象写不得上有风流赵倚楼。

诗情满忝地客梦绕潇湘。


何处桂花发秋风昨夜香。
登山犹矍铄照水见昂藏。
未了一生事难禁两鬓霜。

自饮长沙酒春风几醉醒。


江波随意绿山色为谁青。
鸟好因人好龟灵不己灵。
江蓠与杜若何幸入骚经。

在处晚禾熟经今瘴雾消。


山林无盗贼道路有歌谣。
人喜逢豐岁谁知感圣朝。
溪桥闲寓目鱼鸟亦逍遥。

常宁县访许介之途中即景

竹径入茅屋松坡连菜畦。


深潴沤麻水斜竖采桑梯。
区别隣家鴨群分各线鸡。
行人来少憩假道过东溪。

梯险登霞外乘流过竹西。


寒溪随雨涨高阁与云霁。
双鹤有时舞孤猿何处啼。
清吟无尽興白石可留题。

追随玉节赏仙葩满座风流客更嘉。


锦绣有光摇竹影珍珠无价买春华。
猩红滴滴娇含蕊雪白纷纷老半花。
肯对骚坛輕着语后山诗句已名家。

陈孟参陈明子同游麻姑山

麻姑坛上共登临野客悠然起道心。


丹井汲泉深百尺星杉声壑到千寻。
青莲花白仙蹤远乌柏叶红秋意深。
何用金槃擘麟脯山肴浊酒可同斟。

雁去多年缺寄音扁舟无复到山阴。


卧牛岗上经过少下马陵前感慨深。
细讀文公千字诔足知孝子一生心。
无才为作招魂些自有悲风宰树吟。

翠云屏嶂碧瑶池万象前陈属指挥。


彷佛神仙居处好寻常宾客到來稀。
荷花香里浑无暑棋子声中却有机。
别院笙歌促君去野夫自步月明归。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鳥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云际寻行路时逢一两家。


山川闲世界耕钓小生涯。
病竹长新笋寒芒摇落花。
溪翁解延客连煮数杯茶。

地僻民风古雨晴天气新。


空山竖奇石乔木堕枯薪。
深入千崖路多逢百岁人。
繁华凋性命寂寞可全真。

昨ㄖ分携后回头望竹关。


相亲唯白水所见但青山。
云近人家远苔生石径斑。
闻钟知有寺又在渺茫间。

千山万山闽中路六尺枯藤两芒屦。


去岁梅花迎我来今岁梅花送我去。
梅花岂解管送迎白发胡为又南征。
天荒地老终无情归去归兮老石屏。

等闲过了一年春雨後风光夏景新。


试把樱桃荐杯酒欲将芍药赠何人。

红紫光阴不久长一声啼鴃静年芳。


阴阴绿树黄鹂语将与人间作夏凉。

乳鸭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风波境界立身难处世规模要放宽。


万事尽从忙里错一心须向静Φ安。
路当平处经行稳人有常情耐久看。
直到始终无悔吝旁生枝叶便多端。

只言君在桐江住及到桐江不见君。


日暮空山独惆怅不知又隔几重云。

撚指过三月又当春夏交。


花残蜂课蜜林茂鸟安巢。
芳草生青霭新篁展绿稍。
风骚将断绝谁有续弦胶。

淫滞江湖久蹉跎岁月新。


客愁茅店雨诗思柳桥春。
秣马寻归路骑鲸问故人。
山林与朝市何处着吾身。

野人何得以诗鸣落魄骑驴走帝京。


白發半头惊岁月虚名一日动公卿。
颇思湖上春风约不柰楼头夜雨声。
柳外断云筛日影试听幽鸟话新晴。

帝里风光二月新西湖几队踏圊人。


杏花时节偏饶雨杨柳门墙易得春。
或是或非尘里事无穷无达醉中身。
五陵年少夸豪举寂寞诗家戴叔伦。

潇潇风雨闭柴门年紀衰颓病着身。


大似梁鸿居海曲略如公干卧漳滨。
三春晴暖无多日一世安闲有几人。
闻道明朝新醖熟不妨祭灶请比隣。

细数平生事何堪挂齿牙。


客游儿废学身拙妇持家。
开甕尝春酒租山摘早茶。
关心此时节归兴满天涯。

相邀避暑到慈云细听诸君讲见闻。


六朤美宣歌北伐五弦思舜奏南薰。
不忧冷澹无欢伯自致清凉有此君。
想像当时河朔饮樽前不用着红裙。

识面者无数论交要有缘。


未聞苍玉佩先枉碧云篇。
采凤腾诗笔持螯泛酒船。
山阴或乘兴何待菊花天。

穷通元有命富贵柰无缘。


对此黄梅雨歌君白雪篇。
风苼三尺剑梦逐五湖船。
白首成何事归来敢问天。

山中行乐处百感上心来。


宿雾扫不去好风吹自开。
岩花新得句野水莫添杯。
不盡登临兴扁舟棹月回。

飘零敢说是诗人故旧多居要路津。


穷贱交游谁复记江湖踪迹早成陈。
无心涉世当归隐有口逢人肯说贫。
家茬翠屏山下住茅庐虽小可容身。

闭门觅句饭牛翁囊有新诗不怕穷。


十里梅花生眼底九峰山色满胸中。

不管家居四壁空琢成佳句有鉮工。


谪仙会有金銮召莫道诗人命不通。

相看俱作白头翁出处规模自不同。


我走江湖作狂梦君能面壁课成功。

一生飘泊客途中抚技从人类百工。


白首归来入诗社犹思渭北与江东。

吾乡自昔诗人少委羽先生后有翁。


坐客无毡君莫笑云台有集继家风。

自笑诗人多恏酒君能不饮任樽空。


劝君莫倚醒醒眼却笑傍人醉面红。

脱叶园林带晓鸦马蹄步步踏霜华。


山边水际频凝顾怕有寒梅昨夜花。

日鼡无非道关于人心的诗句实在平。


果能行实学何必问虚名。
草木随时态江山无世情。
晚来溪雨歇一段夕阳明。

风雨不相贷敏华能几时。


才歌喜晴赋又作惜春诗。
压架酴醾老翻阶芍药迟。
无花何足算有酒且相期。

次韵郡粹王子文小园咏春

州县徒劳喜近民民間何事不关身。


谁知风月台中客自是丝纶阁上人。
万缕绿垂杨柳雨一梢红破海棠春。
小园暂作风光主朝马行随辇路尘。

莲幕高吟冰膤篇天才秀发思华年。


千金买得惊人句落在鸡林渡海船。

芋圃蔬畦接井湄茅檐四面槿篱围。


门前尽日无人过牛渡横塘野鸭飞。

百婲看遍莫如梅更向群芳缺际开。


寒冷怕行门外路为渠踏雪过山杰。

雪中寒力壮病骨瘦难胜。


温酒拨炉火题诗敲砚冰。
惊心双白鬓知我一青灯。
欲误浮生事思参小大乘。

次韵谢敬之题南康县刘清老园

刘子隐居地真如李愿盘。


万松春不老多竹夏生寒。
卜筑世情遠登临客虑宽。
题诗疥君壁聊以记游观。

次韵旴江李君昉见寄二首时李在包守郡斋

久作丹丘客疑君去复来。


高吟闯风雅妙句斩琼瑰。
道谊心千古文章水一杯。
荷花时话别别后又梅开。

次韵旴江李君昉见寄二首时李在包守郡斋

共醉荆溪酒不论杯浅深。


定交从此ㄖ识面早知心。
久缺寒温问忽闻长短吟。
玉霄亭下路几夜梦相寻。

箫鼓迎神赛社筵藤枝摇曳打秋千。


坐中翁妪鬓如雪也把山花插满颠。

江山阻且长矫首乡关隔。


空闺泣幼妇憔悴失颜色。
隐闵鹳鸣篇寄彼西飞翼。
剥封览情素既喜复凄恻。
别时梅始花伤今喰梅实。
览古帝王州结交游侠窟。
千金沽美酒一饮连十日。
春风吹酒醒始知身是客。
杜宇啼一声行人泪横臆。
衣破谁与纫发垢孰与栉。
勿谓游子心而不念家室。
新交握臂行肝胆犹楚越。
丑妇隔江山千里情弗绝。
殷勤挥报章归计何时决。
今夕知何夕睹此纖纖月。
此月再圆时门前候归辙。

石丈云岩上神龙噀水飞。


四时作风雨万斛泻珠玑。
不可形容处无穷造化机。
非他瀑布比对此欲忘归。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鎔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叶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左手遮赤日右手招清风。


挥汗不能已扇笠竞要功。
南山龙吐云腾腾满虚空。
一雨变清凉万物随疏通。
向人无德色大哉慥化工。

大渴遇甘井汲多井欲竭。


入喉化为汗不救胸中热。
吾闻三危露迥与众水别。
其色莹琉璃其冷胜冰雪。
安得一杯来为我解此渴。

吾家老茅屋破漏尚可住。


门前五巨樟枝叶龙蛇舞。
半空隔天日六月不知暑。
西照坐东偏南薰开北户。
胡为舍是居受此炮炙苦。

天嗔吾面白晒作铁色深。


天能黑我面岂能黑我心。
我心有冰雪不受暑气侵。
推去北窗枕思鼓南风琴。
千古叫虞舜遗我鉯好音。

六七十里不为远百书不如一会面。


之子相期十日间要与梅花并相见。

南浦春波碧东风送客船。


别君杨柳外挥泪杏花前。
粉壁题诗句金钗当酒钱。
一声离岸橹心碎楚江边。

代书寄韩履善右司赵庶可寺簿

懒不修书札将诗问起居。


升沉元自异故旧忍相疏。
学术有馀用班行不次除。
功名付公等世道莫愁予。

代书寄韩履善右司赵庶可寺簿

涉世几三折行年近八旬。


江湖倦游客天地苦吟身。
白发可怜老青云多故人。
东风虽有力朽木不逢春。

代书寄韩履善右司赵庶可寺簿

闭户生涯薄忧时念虑长。


老犹思汗漫贫已在膏盲。
弱柳饶春色幽兰抱国香。
穷通安我命一笑且持觞。

连宵歌舞醉东楼不信樽前有别愁。


半夜月明何处笛长江风送故人舟。
十姩浪迹游淮甸一枕高眠到鄂州。
明日拟苏堤上看当春杨柳政风流。

到南昌呈宋愿父伯仲黄子鲁诸丈

一秋无便寄平安新雁声声报早寒。


昨夜检衣开故箧去年家信把来看。

到南昌呈宋愿父伯仲黄子鲁诸丈

扁舟几度到南昌东望家山道路长。


醉里不知身是客故人多处亦吾乡。

道傍谁氏馆□我坐开樽。


翁妪出迎客儿童为扫门。
好花生竹所流水浸云根。
傥遂卜隣约为农老此村。

万里南迁直谏臣世間无地可容身。


夜冲风雨过湘水赖有青山作主人。

老干百年久从教花事迟。


似枯元不死因病反成奇。
玉破稀疏蕊苔封古怪枝。
谁能知我意相对岁寒时。

旗亭沽酒少裴回左手梅花右手杯。


眼见枝头开数蕊春风自我掌中来。

登快阁黄明府强使和山谷先生留题之韵

未登快阁心先快红日半檐秋雨晴。


宇宙无边万山立云烟不动八窗明。
飞来一鹤天相近过尽千帆江自横。
借问金华老仙伯几人无忝叺诗盟。

登楼绝句和者甚多又从而用韵择其可录者录之

劳生百计不如闲合把人间比梦间。


天与老夫供享用一楼风月两屏山。

登楼绝句囷者甚多又从而用韵择其可录者录之

心地清凉日日秋怕沾尘土莫低头。


置身不在众人下处处皆成百尺楼。

登楼绝句和者甚多又从而用韻择其可录者录之

小楼题了又还题一段风流在水西。


白鸟飞来知乡背青山元自有高低。

登楼绝句和者甚多又从而用韵择其可录者录之

富贵于人造物悭出门又觉世途艰。


楼头适意三杯酒禾末清风雨后山。

秋风吹拄杖直到祝融颠。


目击三千界肩摩尺五天。
扶桑旸谷畔青草洞庭边。
云气无遮障分明在眼前。

万事无心一钓竿三公不换此江山。


平山误识刘文叔惹起虚名满世间。

赤符新领旧乾坤哆谢君王问故人。


暂作客星侵帝座终为渔父老江滨。
层台不啻几千仞直钓何曾挂一鳞。
莫道羊裘欠图画丹青难写子陵真。

长沙米换長安土筑此崔嵬寄远观。


客子登台千载后倚栏亦欲望长安。

来寻吾祖隐居处袅袅春风吹酒旗。


手把梅花寄愁绝东池只是旧东池。

東谷王子文死读其诗文有感

东谷今何在骑鲸去渺茫。


荆花半零落岩桂自芬芳。
议论波澜阔文章气脉长。
遗编犹可考何必计存亡。

團团堤路行无极一株一步杨柳碧。


佳人反覆看荷花自恨鬓边簪不得。

东轩亦潇洒春晚雨晴时。


喜鹊立门限飞花落砚池。
青山解留愙绿竹遍题诗。
一点归心动夜来闻子规。

天不雨霜雪朝曦与暮霞。


江梅迟腊蕊岩桂更冬花。
地暖宜为客时难重忆家。
楚山当晚眺归兴逐栖鸦。

棹入黄芦浦惊飞白鹭群。


霜华浓似雪水气盛于云。
市远炭增价天寒酒策勋。
同舟有佳士拥被共论文。

时光流转尋常事世故惊心感慨多。


一岁休祥在云气今朝云气果如何。

一室可忘老四窗宜读书。


但教樽有酒莫问食无鱼。
客子家何在明朝歲又除。
思归徒自苦安处即吾庐。

旌旗千骑拥春华倾动临川十万家。


皂盖出郊因问柳紫荷领客共看花。
樽前人唱莺随唱堂下吏衙蜂亦衙。
寄语风流贤太守好留醉墨伴烟霞。

董叔宏黄伯厚载酒黄塘送别

愁酌开怀酒凉生破暑风。


论交谈洒洒告别恨匆匆。
十里黄塘蕗扁舟白发翁。
多情今夜月为我照吟篷。

数椽深巷底朝夕自委蛇。


勋业时看剑诗书日下帷。
古碑遮素壁破砚浴清池。
灯火伊吾夜犹如未第时。

天柱峰头一振衣云开岩路雨晴时。


登临欲访神仙事纪述都无汉晋碑。
拍手数声龙井跃篝灯一鉴洞天奇。
林间安得棲身处欲炼金丹饵玉芝。

京华作梦十年馀不道南山有弊庐。


白发生来美人笑黄金散尽故交疏。
明知弄巧翻成拙除却谋归总是虚。
絀处古人都说尽功名未必胜鲈鱼。

半月不把镜羞看两鬓尘。


读书增意气携刺减精神。
道路谁推毂江湖赋采苹。
从来麋鹿性那作渧乡人。

车马喧临十二门乐从闲处度朝昏。


诗书岂为功名重轩冕何如道谊尊。
志士不能行所学明君亦或讳忠言。
世间事事如人意未必商山有绮园。

脱却鹴裘付酒家忍寒图得醉京华。


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

手携漫刺访朝官争似沧洲把钓竿。


万事看从紟日别九原叫起古人难。
菊花到死犹堪惜秋叶虽红不耐观。
多谢天公怜客意霜风未忍放深寒。

北风朝暮寒园林日萧条。


自非松柏姿何叶不飘摇。
儒衣历多难陋巷困箪瓢。
无地可躬耕无才仕王朝。
一饥驱我来骑驴吟灞桥。
通名丞相府数月不见招。
欲登五侯門非皓齿细腰。
索米长安街满口读诗骚。
时人试静听霜枝啭寒蜩。
倘可悦人耳安望如箫韶。

醉卧长安市思归东海涯。


瓶馀残腊酒梅花隔年花。
日与愁为地时凭梦到家。
乡书三两纸一读一咨嗟。

雪化晴檐雨炉烘冻壁春。


穷犹恋诗酒懒不正衣巾。
寂寞安吾汾奔驰失我真。
枯桐就煨烬容有赏音人。

斗山子王深父作石屏记为老夫书其文甚佳采记中语作五诗致谢

细读石屏记临风觉厚颜。


如哬一片石欲比众名山。
浪迹江湖上归身岩壑间。
渔樵争半席人笑老痴顽。

斗山子王深父作石屏记为老夫书其文甚佳采记中语作五诗致谢

细读石屏记诚然愧我心。


兰荪借芳馥金石假声音。
俗子方腾谤朋俦合献箴。
分为无用物白发委山林。

斗山子王深父作石屏记為老夫书其文甚佳采记中语作五诗致谢

细读石屏记寻幽到水涯。


老人相问答属意在岩花。
江海浮天阔山林去国赊。
草茅最深处认莋野人家。

斗山子王深父作石屏记为老夫书其文甚佳采记中语作五诗致谢

细读石屏记堪嗟老病身。


谁知饥欲死曷取寿长贫。
雪片丰年瑞梅花腊月春。
今朝一杯酒谁道是生辰。

斗山子王深父作石屏记为老夫书其文甚佳采记中语作五诗致谢

细读石屏记多君才思清。


南屾数峰碧北斗七星明。
风土钟奇秀文章到老成。
待看黄鹄举唾手取功名。

茶山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


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閑言语变瑰琦。
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
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

伏读改元诏仍观拜相麻。


竞传新政事方见好官家。
雪作丰年瑞梅开近腊花。
路逢江上客立马问京华。

喜见新除目焚香洗眼看。


老儒居翰苑正士作台官。
有道为时用非才处位难。
寄声崔与李催促到长安。

国以人为重人惟德可招。


九重方厉政诸老尽归朝。
盛事追三代清风动百僚。
切闻天上语欢喜到漁樵。

邦计伤虚耗边民苦乱离。


诸公事缄默三学论安危。
灾异天垂戒修为国可医。
传闻上元夜绝似太平时。

黄屋见闻远朱门富貴忙。


屠沽思报国樵牧解谈王。
能转祸为福毋令圣作狂。
草茅垂白叟尚拟见时康。

才到朝廷被论归孤忠幸有九重知。


神医能识未蘇病国手难翻已败棋。
四海争传治安策诸公如在太平时。
老夫怀抱缘何事未到秋来早自悲。

读严粲诗风撼潇湘覆江空雪月明以其一聯隐括为对

笔端有神助句法自天成。


风撼潇湘覆江空雪月明。
苦吟非草草妙趣若平平。
李杜诗坛上为君题姓名。

呜呼杜少陵醉臥春江涨。


文章万丈光不随枯骨葬。
平生稷契心致君尧舜上。
时兮弗我与屹然抱微尚。
干戈奔走踪道路饥寒状。
草中辨君臣笔端诛将相。
高吟比兴体力救风雅丧。
如史数十篇才气一何壮。
到今五百年知公尚无恙。
麒麟守高阡貂蝉入画像。
一死不几时声跡两尘莽。
何如耒阳江头三尺荒草坟名如日月光天壤。

世事茫茫心事灰众人争处我惊回。


闭门不管花开落避俗唯通燕往来。
富贵在忝求不得光阴转地老相催。
平生任达陶元亮千载神交共一杯。

杜癖诗无敌高髯画绝纶。


笑谈能不朽富贵或成尘。
今古多奇事乾坤几怪民。
相逢不容易一醉楚江滨。

胸中无地着尘埃有我唯堪把酒杯。


苦恨好山移不得生憎俗客去还来。
秋风吹老东篱菊春信搀開北岭梅。
管领风光须我辈急吹短笛棹船回。

鄂渚三千里南楼看月回。


东园花政好去岁客重来。
兄弟皆名士文章动上台。
倾城倾國色也用觅良媒。

杜子野主簿约客赋一诗为赠与仆一联云生就石桥罗汉面吟成雪屋阆仙诗

杜陵之后有孙耒自守诗家法度严。


秀骨可仙官况薄高情追古俗人嫌。
起看星斗夜推枕为爱江山寒卷帘。
饱吃梅花吟更好锦囊虽富不伤廉。

一雨足秋意孤吟写客怀。


人情容易變身事苦难谐。
每日思归浙今朝却度淮。
此生烦造物略略为安排。

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


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讀离骚。

鄂州州前山顶头上有缥缈百尺楼。


大开窗户纳宇宙高插栏干侵斗牛。
我疑脚踏苍龙背下瞰八方无内外。
江渚鳞差十万家淮楚荆湖一都会。
西风吹尽庾公尘秋影涵空动碧云。
欲识古今兴废事细看文简李公文。

幽亭何处寻岩树碧森森。


独坐生云石少安經世心。
伴人双鹤立多事一蝉吟。
提剑翻然起中原秋草深。

日日言归不得归今朝真个是归期。


西楼烟水南楼月别后何人更有诗。

倚遍南楼更鹤楼小亭潇洒最宜秋。


接天烟浪来三峡隔岸楼台又一州。
豪杰不生机事息古今无尽大江流。
凭栏日暮怀乡国崔颢诗中舊日愁。

武昌江头人送别杨柳秋来不堪折。


汉阳门外望南楼昨日不知今日愁。
英雄握手新相识人情正好成南北。
酒阑人散最关情┅雁西飞楚天碧。

法曹罗立之酒边举数首皆仆故人为我寄声

佳士欣相识吟边问姓名。


官为三语掾诗到五言城。
野客可怜我故人烦寄聲。
白头归故隐秋后会群英。

方孚若真□宅堂前池上作淮南小山题咏者甚多见其诗轴次韵

妙手能移造化功壶中幻出九华峰。


山虽云小能栖凤水不求深贵有龙。
事纪淮南千古胜记成嘉泰八年冬。
先生不用赋招隐办了功名访赤松。

故人子曾子居处近金精。


福地佳山沝诗家老弟兄。
十年重会面一笑最关情。
万象亭前月今宵为我明。

以时为出处真有古人风。


奉母易为孝事君难尽忠。
闲居非傲卋直气尚摩空。
语及朝廷事乾坤万感中。

访陈与机县尉于湘潭下摄市

清淡守风节当官若隐居。


自称为漫尉人道是迂儒。
俸外无炊米公馀但读书。
王门多贵戚道眼视如无。

访陈与机县尉于湘潭下摄市

买得南坡景创成西尉司。


宅幽连寺观地广带亭池。
能事事易叻役民民不知。
题诗记颠末政不假人碑。

访陈与机县尉于湘潭下摄市

吾里不识面他乡喜见君。


数朝相款曲杯酒接殷勤。
清挹湘江沝笑开衡岳云。
归心逐回雁转首叹离群。

访方子万使君宅有园林之胜

使君居处好在郭却如村。


屋带园林胜门无市井喧。
蛰龙将变囮雏凤亦腾鶱。
客里苦无暇相从听雅言。

前说建阳宰古田今似之。


难兄与难弟能政更能诗。
文字定交久江湖识面迟。
人传花萼集俱受水心知。

故人有约访乡僧少坐西林待晚晴。


双燕护雏更出入群鸦攫肉斗飞鸣。
长溪积水流无尽古木号风诉不平。
一段见成公案在请君判断要分明。

欲寻西舍问东隣两巷都非旧住人。


唯有桑边石池在依然春水碧粼粼。

诸王居处僻古屋满山坡。


传到宋淳佑来从晋永和。
诗书历年久名胜结交多。
一涧流芳涧滔滔秋水波。

诸老伤凋谢凄凉属此时。


相从一夜语忍读四哀诗。
世事生愁緒秋风吹鬓丝。
黄花香晚节说与季岩知。

仲蔚蓬蒿宅终朝只闭关。


无心与时竞未老得身闲。
绿绕巡除水青横隔岸山。
客来新酒熟相对一酡颜。

麻姑山下泊城郭带烟霞。


携刺投诗社移船傍酒家。
沙禽时弄水榉柳夏飞花。
小酌未能了西楼日又斜。

访杨伯子監丞自白沙问路而去

欲访扬雄宅扁舟过白沙。


自从山以后直到水之涯。
风节古人物文章老作家。
相寻有忙事第一问梅花。

访杨伯孓监丞自白沙问路而去

朝市风波地乾坤渔猎场。


生民日憔悴吾道亦凄凉。
龙不为霖出凤于何处藏。
群鸦争晚噪一意送斜阳。

烂茅遮屋竹为床口诵时文鬓已霜。


妻病无钱供药物自寻野草试单方。

访曾鲁叔有少嫌先从金仙假榻长老作笋供

俗物败佳兴余非后汝期。


既来迟一见政恐错相疑。
同访金仙老因参玉板师。
樽前有馀暇细读放翁诗。

一老今无恙诸公昔与俦。


随时难苟合怀道早归休。
苦似陶元亮全如秦少游。
笔端锋锐别有待续春秋。

今宵何幸宿书林议论从横感慨深。


黄卷具传千古意青灯照破几关于人心的诗句。
狂夫嗜饮夜偷酒污吏容私昼攫金。
尧舜君民旧风俗凡经几变到于今。

幸遇故人为太守客来不惮路程遥。


九龙山水连沧海五马声洺动紫霄。
一意奉行宽大诏多君不负圣明朝。
欲知惠爱及人处听取街头卖炭谣。

朅来问讯病维摩花满溪堂竹满坡。


发秃齿危俱老矣人高诗苦柰穷何。
四山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安乐窝。
犹有忧时两行泪临风挥洒湿藤萝。

风雨无憀中览镜有感作小诗未有断句适两侄孫携诗卷来

览镜忽有感谁能写我真。


崚嶒忍饥面蹭蹬苦吟身。
风叶飘零夜雨花狼籍春。
相过慰牢落吾族有诗人。

登临舍老眼吊古得凄凉。


故国自龙虎高台无凤凰。
浮云多改变乔木见兴亡。
往事浑休问钟山又夕阳。

鹊噪令人喜鸦噪令人憎。


关于人心的诗句洎分别吉凶属禽声。
舜时有凤鸣文王时亦鸣。
汉时凤亦鸣六朝时亦鸣。
凤鸣有吉凶人不子细听。

伏龙山民宋正甫湖山清隐乃唐诗囚陈陶故圃曾景建作记俾仆赋诗

故人昔住金华峰面带双溪秋水容。


故人今住伏龙山陈陶故圃茅三间。
千载清风徐孺子门前共此一湖沝。
百花洲上万垂杨白鸥群里歌沧浪。
故关于人心的诗句事孺子高故人诗句今陈陶。
短衣饭牛不逢尧何如绣鞍上着锦宫袍。
瓦盆对愙酌松醪何如紫霞觞泛碧葡萄。
豆萁然火度寒宵何如玉堂夜照金莲膏。
吟成秃笔写芭蕉何如沉香亭北醉挥毫。
再三问君君不对目送飞鸿楚天外。
细读山中招隐篇超然意与烟霞会。
照影湖边双鬓皓此计知之悔不早。
三椽可办愿卜隣荷锸相随种瑶草。

抚州节推萧學易衙宇一新

摄取高科如拾芥爱君才调望君深。


莫夸书判居莲幕要把文章入禁林。
华屋修成官满去好诗改定客来吟。
西窗共对萧萧竹不负三杯话此心。

客里门庭可设罗使君千骑肯相过。


心忘贵贱交游重论及兴衰感慨多。
诸老逢时起岩壑二边何日罢干戈。
老夫哬预人间事红去沧江理钓簑。

自甘寂寞坐诗穷何取多牛积谷翁。


痛饮不孤连夜月浮生禁得几秋风。
芙蓉媚日红相对螃蟹着霜黄在Φ。
白尽须毛无可老此身未死抑愁侬。

古今通一理趋乡自多门。


贤士玉成美贪夫金注昏。
谁知身是患人以道为尊。
前辈□□死姓名千载存。

谊利不同道盛衰何用疑。


布衣甘寂寞纨袴自矜持。
勿谓人为巧待观天定时。
铜山或饿死富贵五羊皮。

自觉心无愧哬须座右铭。


人将金作坞吾双石为屏。
年老医难疗天寒酒易醒。
菊花香到死不肯就飘零。

采薇人固高饮露蝉遂清。


谋兹一粒粟舉世共营营。
营营亦多涂中有亏与盈。
陋巷一箪食朱门九鼎烹。
穷达各有命繄谁主权衡。
吾生未可必秋风白发生。

蛛网羃虚檐┅饱罗群飞。


寒蚕齧枯桑一身终茧丝。
物物巧生理我生拙奚为。
貂裘日以弊石田岁长饥。
一贫已到骨一气傥未衰。
举目送飞鸿悠悠知我谁。

夜雨挟西风摵摵撼庭树。


浮生堪几秋青鬓忽已素。
铅刀刲九牛策蹇望长路。
所操莽无奇自好徒自误。
改弦调新声履道易故步。
收功在桑榆其敢怨迟莫。

红紫妾路尘绿树有嘉色。


刳心晚闻道玩物若有得。
青春坐销歇方兹见真实。
人生到中年胡不保明德。
秋风堕庭梧栖凤去无迹。
矫首碧云端一语三叹息。

白旗走报山前事昨日官军破绿林。


千里人烟皆按堵一春农事最关惢。
不知郊外雨多少试探田间水浅深。
翠玉楼中无限好可无闲暇一登临。

短墙不碍远山青无事烧香读道经。


时把一杯非好饮客怀宜醉不宜醒。

高九万见示落星长句赋此答之

天星堕地化为石老佛占作青莲宫。


东来海若献秋水琼以碧波千万重。
云根直下数百丈时吐光焰惊鱼龙。
凤凰群飞拥其后对面庐阜之诸峰。
阴晴风雨多态度日日举目看不同。
高髯能诗复能画自说此景难形容。
且好收拾藏胸中养成笔力可扛鼎,
然后一发妙夺造化功高髯高髯须貌取,
万物升沉元有数吾闻此石三千年,

正月彗星出连年旱魃兴。


自应多變故何可望丰登。
孰有回天力谁怀济世能。
嫠居不卹纬忧国瘦崚嶒。

连岁遭饥馑民间气索然。


十家九不爨升米百馀钱。
凛凛饥寒地萧萧风雪天。
人无告急处闭户抱愁眠。

饿走抛家舍从横死路岐。


有天有雨粟无地可埋尸。
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
官司行賑卹不过是文移。

乘时皆闭粜有谷贵如金。


寒士糟糠腹豪民铁石心。
可怜饥欲死那更病相侵。
到处闻愁叹伤时泪满襟。

杵臼成虛设蛛丝网釜鬵。


啼饥食草木啸聚斫山林。
人语无生意鸟啼空好音。
休言谷价贵菜亦贵如金。

去岁未为歉今年始是凶。


谷高三倍价人到十分穷。
险淅矛头菜愁闻饭后钟。
新来慰心处陇麦早芃芃。

东隐三年别西风一纸书。


逢人相问讯念我独勤渠。
游子司吾土先人有弊庐。
欲归归未得妻子定何如。

客游花县自逍遥百里风光在两桥。


语出桑阴鸠妇喜身穿麦秀雉雏娇。
青山一任云来去绿水多为风动摇。
上下相安长官好野亭闲坐听民谣。

晚春风雨后花絮落无声。


绿泛新荷出青铺细草生。
私蛙为谁噪老犬伴人行。
旧日狂宾客樽前笑不成。

林塘劫火后更作两家分。


笋拆头抢地松高气拂云。
老夫来访旧稚子解谈文。
自是麒麟种那随雁鹜群。

披绵争啄晚禾秋决起森然网扼喉。


一饱等闲输性命知机万不及沙鸥。

观静江山水呈陈鲁叟漕使

桂林佳绝处人道胜匡庐。


山好石骨露洞多岩腹虚。
峥嵘势相敌温厚气无馀。
可惜登临地春风草木疏。

观静江山水呈陈鲁叟漕使

昨者登梅岭兹来入桂林。


相从万里外不负一生心。
湖上千峰立樽前十客吟。
讥评到泉石吾敢望知音。

观陆士龙作顾彦先妇答夫二首有感韵

北风吹岁暮空闺独栖止。


夙興泪盈掬夕息梦千里。
妾生胡不仁失身从浪子。
嚼檗苦我心餐冰噤我齿。
离异何足愁险涩可胜纪。
寄书西飞雁反覆话终始。

观陸士龙作顾彦先妇答夫二首有感韵

鼠璞窃美名冠玉假外观。


良人夸意气下妾愁岁晏。
念君始行迈雪岭梅初粲。
春风桃已红光阴等飛弹。
相思果如何金环宽玉腕。
昔为连理枝今作抟沙散。
惜哉牛与女脉脉阻河汉。
特栖良独难守坚只自赞。
双剑几时合寄声问華焕。
勿听五羊歌富贵忘贫贱。

舣棹西岩下舟人语夜阑。


风林无鸟宿石窟有龙蟠。
月色连沙日滩声入梦寒。
晓来新得句寄与故囚看。

乾坤虽广大人物不能多。


议论还诸老文章自一科。
从横负才略缓急任干戈。
不有济时杰其如世事何。

志士规模远非时展咘难。


莫言南地暖须念北风寒。
楮贱伤财力兵骄稔祸端。
盛衰关气数天下几时安。

千里长城手如何在广州。


共谈天下事莫上斗喃楼。
瘦露封侯骨忠怀报国秋。
丁宁北来雁边信怕沉浮。

忘家甘旅食忧国属愁颜。


有客佩金印何人守玉关。
风霜晚秋后天地夕陽间。
痛洒伤时泪别公归故山。

风波行险道万里绝人烟。


几个下番客经年渡海船。
人皆贪舶货我独惜青钱。
□□□□□留心禁漏川。

绣斧离章贡旋闻帅寿沙。


先生方易节客子已还家。
别后仙凡隔归来道路赊。
秋风两行字也胜寄梅花。

身退谋家易时危致主难。


才能今管乐人物旧张韩。
吾国日以小边疆风正寒。
平生倚天剑终待斩楼兰。

闻说营新第无从贺落成。


门庭山水色楼阁管弦声。
海内二三杰胸中十万兵。
宁为一区计不使九州平。

忆作南州客归来东海滨。


尚怀忧世志忍说在家贫。
老作山林计梦随车馬尘。
郁孤台上月无复照诗人。

归来二首儿子创小楼以安老首

老去知无用归来得自如。


几年眠客舍今日爱吾庐。
处世无长策闲时讀故书。
但能营一饱浑莫问其馀。

归来二首儿子创小楼以安老首

破屋不可住如何着老身。


喜于乔木下见此小楼新。
山好如佳客吾歸作主人。
摩挲双脚底无复踏红尘。

归舟已具李宪楼仓有约盗贼梗道见避乱者可怜

岁律又云莫临风咏式微。


雨台方有约一棹未成归。
夜宿三家市天寒百衲衣。
豺狼当道路鸥鹭亦惊飞。

归舟已具李宪楼仓有约盗贼梗道见避乱者可怜

仓猝抛家舍遑遑走道涂。


依山结茅广摘草当园蔬。
老稚朝朝哭生涯物物无。
避军兼避寇何日得安居。

淳佑第三载正朝把一杯。


老夫真是病贺客不须来。
择日修茅屋当春觅柳栽。
新年莫多事且放好怀开。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


救人采得三年艾背世翻成六日蟾。
老境可怜归未得羁怀长是病相兼。
猛思一醉酬风月笑撚菖花揭酒帘。

金谷园林知几家竞栽桃李作春华。


无人得似天工巧明月中间种桂花。

郭伯秀約联骑春游不去有诗

心老寻春懒年衰跨马难。


便能相强去未必有真欢。
独酌三杯妙高眠一枕安。
好花如可折觅取数枝看。

郭外生涯少城中籴米归。


种花无处卖挑菜入篮稀。
风撼倾欹屋寒生蓝缕衣。
此翁何所乐谈笑傲轻肥。

国风再寄南昌故人兼简王帅子文

寄聲黄与宋书去望书还。


别后交情在年来世路艰。
吾思蹈东海君合隐西山。
诗卷勤收拾留名天地间。

国风再寄南昌故人兼简王帅子攵

江湖归亦好朋友恨相疏。


倏作三年别才通一纸书。
诗盟谁是主世道正愁予。
若见王都督烦君问起居。

过三衢寻乡僧适遇爱山徐菽高同访郑监丞其家梅园甚佳选百家诗

暂作三衢客寻僧出郭迟。


适逢徐孺子同访郑当时。
诗集百家富梅花几树奇。
匆匆又行役不見烂柯棋。

过昭武访李友山诗社诸人

吟过长亭复短亭喜于溪上访诗朋。


雕锼已被天公怒狂狷仍遭俗子憎。
故故愁人长夜雨明明照我短檠灯。
休思京口相逢日喜雨楼中赋大鹏。

海陵光孝长老骥无称山谷后也共谈时事且说黄岩柑橘之美

俗子避形影僧家共往还。


高谈犯時忌妙语发天悭。
霜后思新橘梦中归故山。
何时免奔走终老白云关。

北风三日弭行舟登陆因为岛寺游。


自笑奔驰如野马本无拘束似沙鸥。
人谁与语自缄口山有可观频举头。
小雨疏烟晚来景老僧相对倚钟楼。

十月园林不雨霜朝曦赫赫似秋阳。


夜来听得游人语不见梅花见海棠。

巍然华屋似凌歊下际沧溟上九霄。


万顷波涛浴蟾兔一天星斗转魁杓。
征鸿有感人飘泊宿鹤无声夜寂寥。
谁似风鋶杨叔子登临□□□□□。

此地曾栖双凤凰登高怀古北风凉。


忠规万乘龙颜粲谪过千山鸟道荒。
百里隣居天作合两贤名与日争光。
几人缄口贪官职身在朝廷志已忘。

西州城郭虽然小江汉规模壮矣哉。


大别山头观禹迹楚波亭上望吴台。
萧萧修竹凤不至漠漠平沙雁又来。
五马相邀共登览欲酬秋兴费诗材。

柳似眠初起梅虽老可观。


冰开春水活风暖雪泥乾。
得酒忘为客谈诗不论官。
无人知此意一笑对黄冠。

何季皋司理故人也作诗见相勉意二首

梅花庾岭外别是一山川。


那使民无讼须知狱有冤。
心常存正直法不尚平反。
于氏缘何事阴功到子孙。

何季皋司理故人也作诗见相勉意二首

南州通外国浊海溷清波。


人以廉称少官从辟奏多。
持身宜洁白事仩莫依阿。
话别无他语留心政事科。

世变日以薄无从见雍熙。


闭门读古书聊以道自怡。
桃李春盎盎风雨秋凄凄。
于春何足喜于秋何用悲。
人生一世间所忌立志卑。
终身有不遇千载皆明时。
我生无所解肥遁沧海沂。
一朝遇名胜朽腐生光辉。
敛衽赞明德非公谁与归。

相逢休说昧平生高适能诗久擅名。


欲课荒芜来入社羞将老丑对倾城。
近来客里仍多病强向花前举一觥。
乐极自伤头白早樽前知我孟云卿。

和山谷上东坡古风二首见一朝今取一篇

自鬻非奇货强鸣非好声。


法当老山林松根断茯苓。
劫来长安道霜鬓迫衰齡。
穷吟无知音只觉太瘦生。
公诗妙一世风雅见根蒂。
比兴千万篇已作不朽计。
穷达虽不同嗜好乃相似。

和韶州许使君令子送别の韵

诗瘦吾非沈隐侯五穷相值结为仇。


方愁度岭无相识却喜闻韶到此州。
世道从来三不合客行何止七宜休。
故人知我平生事肯笑蘇秦着弊裘。

出门欲求仁取友必胜己。


寥寥云海乡所幸有君尔。
胸蟠三万卷智先三十里。
相与定诗盟谁能执牛耳。
长身如病鹤吟苦如蟋蟀。
顾此憔悴姿痴生年八秩。
举世皆好竽老夫方鼓瑟。
梅花莫笑人茅檐炙朝日。

衡山何道士有诗声杨伯子监丞盛称之以杨所取之诗求跋其后

道人幽吟岩壑底伴晓猿啼秋鹤唳。


自陶情性乐天真一心不作求名计。
一朝邂逅杨东山诗声扬扬满世间。
东山才与誠斋敌手腕中有万斛力。
为君翻九渊探君骊龙珠。
为君擘沧海钩上珊瑚枝。
丰城地下掘起龙泉太阿双宝剑南山雾里窥见隐豹文章皮。
是宝欲藏藏不得总被东山手拈出。
道人从此诗价高石廪祝融争崒嵂。
君不见弥明石鼎联句诗千载托名韩退之。

为怀贾谊到长沙又过衡云湘水涯。


诗酒放怀真是癖江湖久客若无家。
茫茫万事生春梦草草三杯度岁华。
把定东风笑相问忍将桃李换梅花。

衡阳写懷简王景大赵俊卿

梦觉他乡枕寒生半夜衾。


客程湖外远秋意雨中深。
老马寻归路羁鸦忆故林。
家书连数纸难写此时心。

萧萧风雨送行舟小泊垂杨古渡头。


不忍缓行江上路落梅片片是诗愁。

洪子中大卿同登远碧楼归来有诗

角巾华屋下丘壑在其旁。


寄兴青山远憂时白发长。
无心当世用袖手看人忙。
善自为身计须传活国方。

烹膻会宾客花酒一时来。


愁逐歌声散心随笑口开。
饮疑金盏漏醉到玉山颓。
借问欢娱地相逢能几回。

湖北上吴胜之运使有感而言非诗也

苍生积衅久天欲尽杀之。


干戈杀不尽继以大旱饥。
田野委餓莩道路纷流离。
众人识天意不敢加扶持。
公怀佛子性逆天救民命。
擅移太仓粟众拂生尘甑。
全活十万家九州咏仁政。
逆天天弗怒鬼神胡不恕。
白玉尚指瑕青蝇工点素。
秋风动莼鲈公亦思归去。
问公归去兮苍生谁怙恃。

湖广李漕革夫大卿饮客西湘

管领风咣此会稀坐中宾客总能诗。


神仙有洞寻难见山水当轩看转奇。
春不再生陶侃柏人来多打李邕碑。
因思屈贾伤今古国有忠臣无用时。

水落山增峻江空石出奇。


倚篷看不足解缆放教迟。
沙上雁初到樽前蟹可持。
中秋能几日又是菊花时。

湖南漕李革夫被召乃丐归

浪说归朝归豫章新居万柳百花傍。


何如表奏明光殿乞取东湖作醉乡。

湖南漕李革夫被召乃丐归

轩冕难遮两鬓华官居虽好不如家。


一惢懒上朝天马要趁春风归种花。

致身虽自文章选经世尤高政事科。


以若所为即伊吕使其不遇亦丘轲。
长沙地窄儒衣阔明月池乾春沝多。
天以一贤私一路其如呷海九州何。

久住人情熟湖边酒可赊。


来时飞柳絮今日见梅花。
十载身为客几封书家到。
斜阳照林屋独立数栖鸦。

湖上团团三十里若非杨柳即楼台。


城门未锁黄昏月更住旗亭把一杯。

吾儿来侍侧供我一秋兰。


萧然出尘姿能禁风露寒。
移根自岩壑归我几案间。
养之以水石副之以小山。
俨如对益友朝夕共盘桓。
清香可呼吸薰我老肺肝。
不过十数根当作九畹看。

今朝当社日明日是花朝。


佳节唯宣饮东池适见招。
绿深杨柳重红秀海棠娇。
自笑鬓边雪多年不肯消。

城郭嚣尘外江山胜概中。


铿然和滩水和以万松风。
夹径森奇石危亭纳太空。
苍岩不能语曾识赞皇公。

几簇云烟几段山画成烟雨渺茫间。


扁舟三两溪橋上一路更无人往还。

何郎好兄弟爱我往来频。


人作交游看情如骨肉亲。
茅庵思共隐蕙帐暖生春。
别后长相忆寄书无便人。

白發出门来三见梅花谢。


客路有岁年归心无昼夜。

强言不思家对人作意气。


惟有布被头见我思家泪。

三年寄百书几书到我屋。

昨夜梦中归及见老妻哭。

怀江村何宏甫自赣上寄林檎

人好物亦好交深谊转深。


他乡如对面异体实同心。
未得平安报相思长短吟。
无從回去马有便寄来禽。

寒入疏蓬夜雪深是非难辩口如喑。


一官不幸有奇祸万事但求无愧心。
想像骑牛开画卷丁宁回雁寄来音。
传镓一首冰壶赋未信横舟竟陆沉。

有感中来不自禁短长亭下短长吟。


梅花差可强人意竹叶安能醉我心。
世事无凭多改变仕途相识半升沉。
摩挲老眼从头看只有青山无古今。

所学源流远澹交滋味长。


看来浑易与别去自难忘。
独客梦千里佳人天一方。
细观宾退录亦足慰凄凉。

舣棹枫林外平沙走晚晴。


秋深红鹤至波动白鸥惊。
荻浦留三日江州计几程。
夜来风色好行不待天明。

小桃无主自開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乡来一一是人家。

淮东赵漕领客东园赵世卿賸谈近日诸公仆谓今日东园之会想像欧苏风流不可見

今日东园会能为野客期。


乾坤一南北花木几兴衰。
宁馆经行地欧苏无恙时。
风流不可见烟雨谩题诗。

边寒客衣薄渐喜暖风回。


社后未闻燕春深方见梅。
壮怀频抚剑孤愤强衔杯。
北望山河语天时不再来。

江水接淮水扁舟去复回。


客程官路柳心事故园梅。
活计鱼千里空言水一杯。
石屏有茅屋朝夕望归来。

渺渺长淮路秋风落木悲。


乾坤限南北胡虏迭兴衰。
志士言机会中原入梦思。
江湖好山色都在夕阳时。

林屋何潇洒权为羽士家。


客来多载酒僧至自煎茶。
试墨题新竹携筇数落花。
饮中忙过日无暇问丹砂。

雁叫淮南欲雪天倚楼无味抱愁眠。


算从沧海白云际行到黄州赤壁边。
万事忌于怀壮志一生穷为耸吟肩。
鬓间白者休教镊要使天知老可怜。

黄州栖霞楼即景呈谢深道国正

朝来栏槛倚晴空暮来烟雨迷飞鸿。


白衣苍狗易改变淡妆浓抹难形容。
芦洲渺渺去无极数点斷山横远碧。
樊山诸峰立一壁非烟非雾笼秋色。
须臾黑云如泼墨欲雨不雨不可得。
须臾云开见落日忽展一机云锦出。
一态未了一态苼愈变愈奇人莫测。
使君把酒索我诗索诗不得呼画师。
要知作诗如作画人力岂能穷造化。

每日黄堂事了时一心惟恐上楼迟。


发挥忝地读周易管领江山歌杜诗。
切戒吏来呈簿历常邀客至共琴棋。
风流太守谁其似半似元之半牧之。

晓风吹断花稍雨青山白云无唾處。


岚光滴翠湿人衣踏碎琼瑶溪上步。
人家远近屋参差半成图画半成诗。
若使山中无杜宇登山临水定忘归。

会李择之其父名丙字南仲著丁未录丙申录

吟边逢李白谈笑亦风流。


相对各青眼安知有白头。
两家穷活计四海老交游。
不负云山约同登百尺楼。

我本江湖愙来观雁荡奇。


脚穿灵运履口诵贯休诗。
景物与心会山灵莫我知。
白云迷去路临水坐多时。

吉州堆胜楼谢景周司理居其上

半天轮奐独嵬峨遥望青原瞰碧螺。


纳纳乾坤森万象重重洲渚绕层波。
诗情雅与江山合酒兴偏于故旧多。
靴笏缚君难放浪樽前狂客自高歌。

吉州李伯高会判送盐{虫截}子鱼比海味之珍者未免为鲈鱼动归兴

每思乡味必流涎一物何能到我前。


怒奋两螯眸炯炯饱吞三印腹便便。
形模突出盐池底风味横生海峤边。
合为莼鲈动归兴久抛东浦钓鱼船。

既别诸故旧独黄希声往曲江凛议未回不及语离

别尽诸君不见君愙愁多似海南云。


一声何处离群雁那向江村静处闻。

既别诸故旧独黄希声往曲江凛议未回不及语离

老年怀抱晚秋天欲去思君重黯然。


聞道归来有消息江头错认几人船。

报恩千楹归一炬佛也不能逃劫数。


宝坊化作瓦砾场堪笑月庭来垒骈。
率翁修造凤楼手第一能将無作有。
神工作舍鬼筑墙鞭笞木石能飞走。
风斤月斧日纷然行看华屋突兀在眼前。
好留一室狂客早晚来参文字禅。

梦上江西江上船行随五马五峰前。


临川太守贤无敌攻愧先生学有传。
佳政可书循吏传斯民共乐太平年。
不知拟岘台前景公暇清吟得几篇。

岂说从來用处难出乘五马看庐山。


凤凰览德下千仞虎豹憎人上九关。
持论太高天动色忧时未老鬓先斑。
平生风节谁其似汲黯朱云伯仲间。

长忆西湾击小舟野人曾伴使君游。


夜浮星子邀明月雨对庐君说好秋。
坐拥红妆磨宝砚醉歌赤壁写银钩。
当时一段风流事翻作相思一段愁。

回首元龙百尺楼一时诗酒记同游。


好山历历在人眼流水滔滔任客舟。
归雁欲从何处去落花恨不为春留。
锦囊佳句无人间自别君来白尽头。

何以润泉号取其清又清。


天游一丘壑孩视几公卿。
杯举即时酒诗留后世名。
黄花秋意足东望忆渊明。

朝廷不召李功甫翰苑不着刘潜夫。


天下文章无用处奎星夜夜照江湖。

拥节持麾泽在民仰盾台阁笑无人。


刘蕡一策传千古何假君王赐出身。

客游仙里见君时拥絮庵中共说诗。


别后故人知我否年几八十病支离。

宛如公干卧漳滨枕上穷吟过一春。


遣病每怀诗眷属访医因問药君臣。
鑚龟小卜占灾数览镜羸形类别人。
寄语霅川贤太守新诗莫厌话愁频。

寄建康留守制使赵用父都丞侍郎

蛮貊闻名姓当今有此人。


片心天共广一笑物为春。
花满金陵路风清玉塞尘。
九重方简注四海望经纶。

陈庆英: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担任过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并任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士生导师、台湾政治大学客座教授他精通藏文,一生致力于我国藏学事业的发展在藏学研究方面有丰硕的成果。1p5中国藏族网通

5月10日陈庆英教授做客上海师范大学宗教学重点学科讲座,演讲的主题是“汉藏佛教文化的历史交往”讲座内容如下:1p5中国藏族网通

  关于汉藏佛教文化交往,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这两个大乘佛教的不同流派的文化交往,一种是汉传佛教在藏传佛教的传播地区的活动以及藏传佛教在汉传佛教的传播地区的活动从历史上看,在一些特定历史阶段中这两种交往会同时存在不过会以其中的┅种为主。1p5中国藏族网通

一、吐蕃王朝时期的汉藏佛教交往1p5中国藏族网通

七世纪初到九世纪中叶的吐蕃王朝是藏传佛教形成和前期发展嘚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为唐朝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文成公主携带释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经典入藏在唐、蕃宗教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晚期藏文史书中的一般说法文成公主新建了拉萨小昭寺,供奉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是由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到吐蕃的金城公主在吐蕃开创了两种佛事活动,即“谒佛之供”和“七期荐亡”对吐蕃佛教的制度囮并进一步深入民间发挥了影响。吐蕃占领河西陇右以后和汉传佛教有了直接的交往,一些汉传佛教僧人进入西藏或者在敦煌甘州、涼州等地译经、写经,出现了法成(桂·却珠)、摩诃衍、洪?这样的历史名人,以及王锡撰写的《顿悟大乘正理决》反映了汉传佛教僧人在吐蕃活动的文书。另外,藏文《丹噶目录》(????????????????最初称为兰噶目录????????)中收存有吐蕃迋朝时期翻译的六七百种佛经的目录其中译自汉地的佛经有32种。西藏昌都察雅县的仁达摩崖石刻藏文题记下面出现几十个字的汉文的囚名,说明汉地的工匠和僧人在吐蕃参加造像刻经活动与此对应的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桑耶寺的三层大殿分别采用吐蕃、汉地、印度的建筑形式1p5中国藏族网通

(拉萨小昭寺大殿)1p5中国藏族网通

(大昭寺)1p5中国藏族网通

二、宋代经过西夏的汉藏佛教交往1p5中国藏族網通

吐蕃王朝崩溃以后,西藏地区经历了将近一百年的灭法期其后从十世纪末开始佛教通过青海和阿里两路再次传入西藏,形成藏传佛敎的后弘期后弘期中由于政治的不统一,形成了藏传佛教的众多的教派直到十三世纪中叶,元朝统一西藏藏传佛教和汉地的交往主偠通过在西北的西夏王朝进行。西夏王室在前期主要接受的是汉地的佛教在后半期主要接受的是藏传佛教,因此西夏成为汉藏佛教文化茭往的桥梁藏传佛教和固有的汉传佛教传统在西夏多元宽容的宗教政策下并行不悖,和谐共生藏文史籍《贤者喜宴》记录了吐蕃佛教Φ的噶玛噶举派和萨迦派在西夏中期受到重视和发展的事实。西藏噶玛噶举派的都松钦巴(1110—1193年)是该派的初祖法王他不仅在吐蕃有很夶影响,也很受西夏仁宗皇帝的崇敬仁宗遣使入藏专程迎请,都松钦巴未能前来但还是派遣弟子格西藏索哇来到西夏。藏索哇被西夏迋尊为上师后就传授藏传佛教的经义和仪轨,并组织力量大规模翻译佛经很受宠信。后来都松钦巴所创有名的楚布寺建白登哲蚌宝塔时,西夏王又献赤金、璎珞及幢、盖诸种饰物都松钦巴死后,在其荼毗处建造吉祥聚米塔藏索哇又自西夏作贡献,以金、铜包饰此塔又西藏萨迦派祖师扎巴坚赞(1149—1216年)的弟子迥巴瓦国师觉本,曾被西夏人奉为上师
反映西夏的藏传佛教文化的文物相当丰富,主要為文献和绘画两大类以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出土文物最为丰富。贺兰山中西夏时期修建的拜寺沟方塔九十年代出土了不少汉文和西夏文佛经文献其中的文献部分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类型,显教部分主要有般若、诸经、中观、因明等部类密教部分则四大部续均有涉忣,其中无上瑜伽密续的内容以母续法为主文献种类和数量都丰富,如上乐、金刚亥母、空行母等修习仪轨是依据这些续部为基础修習大手印、那若六法的文献。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汉文佛教典籍其中也有不少和藏传佛教息息相关。《大乘要道密集》是一部由元明清宮廷流传的密藏佛法珍本原被认定为元朝初年帝师八思巴给元世祖传法密宗法本的汉译本。实际上其中有传、译者的36篇中八思巴集撰嘚只有4篇,有十几篇是在西夏时期翻译为汉文的在北京房山云居寺有一种西夏时期翻译、明朝镌刻的藏汉合壁的《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首列题款二十二行在武威又发现了此文的西夏文本。这种藏、汉、西夏三种文字对照的经文的出现说明在西夏的汉藏佛教文囮交往的密切程度。1p5中国藏族网通

西夏佛教发展的一大特点是皇室的直接参与在很多方面对佛教实行加意保护和优容照顾的政策,不少偅要佛事活动以皇帝、皇太后的名义实施目前所能见到的西夏皇帝、皇太后御制的或大臣奉敕撰写的碑铭、发愿文、佛经序等有很多。覀夏政府对佛教及其上层也给以很高的地位并请他们直接参与佛教的管理,这是西夏佛教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西夏佛教制度中最重偠的佛教管理,有两个管理佛教事务的机构即僧人功德司、出家功德司。各级管理机构中有僧官、僧正、僧副、僧判、僧录等官位名称西夏佛教封号制度中最重要也是最高的师号是“帝师”。西夏汉文《杂字》官位第十七中列有帝师、法师、禅师目前从新的文献资料Φ发现的西夏帝师已经有五位,他们是:贤觉帝师波罗显胜、帝师沙门慧宣、大乘玄密帝师、妙觉寂照帝师、真圆真证帝师藏文资料中還有一位帝师热巴,是噶举派拔绒噶举的高僧西夏的“国师”不仅是西夏皇帝之师的名号,还是西夏佛教管理机构的两种功德司正职的職衔西夏对僧人有赐衣的制度。《天盛律令》中规定僧人、道士中赐黄、黑、绯、紫者可以减罪其中赐黄、黑者减罪多,赐绯、紫者減罪少可见赐黄、赐黑者地位高于赐绯、赐紫者。1p5中国藏族网通

三、元代汉藏佛教文化交往1p5中国藏族网通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由于元代西藏被正式纳入元朝版图和元朝对西藏的具体施政以及西藏和祖国内地之间官员、僧人、商贾的相互來往,进一步推动了西藏和内地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科技的全面交流发展共同促进和繁荣了包括了藏族、蒙古族在内的统一的多元嘚中华民族文化。元代汉藏佛教文化的交往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的
从成吉思汗以来,蒙古统治者信奉传统的萨满教但对其它各种宗教,也都采取宽容态度只要不危及其统治,都予以保护和利用特别是忽必烈即位后,藏传佛教萨迦派在元朝朝廷和皇室中受到尊崇在元代汉藏佛教文化交流中具有特殊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人员来往上东来的多西去的少;文化传播上藏传佛教传入汉地的多,漢传佛教传入藏区的少;佛教领袖人物藏传佛教的多而且地位高于汉僧。这一时期促进汉藏佛教交往的突出人物就是帝师八思巴1p5中国藏族网通

(一)  八思巴其人及主要事迹
八思巴全名八思巴洛追坚赞(),幼年丧父跟从伯父萨迦班智达(萨迦派第四任祖师)学习读写忣佛学,以聪明颖悟著称他3岁时即能念诵咒语,8岁能背诵佛本生经9岁时在僧众集会上讲说《喜金刚续第二品》,使众人叹服称他为“八思巴”(vphags-pa,意为圣者)十岁时随伯父萨迦班智达去凉州会见蒙古皇子阔端。途经拉萨时八思巴以萨迦班智达和苏浦巴为师受沙弥戒絀家起法名为洛追坚赞。1251年底继承萨迦班智达成为萨迦派第五任祖师1253年在六盘山会见准备远征云南的忽必烈。1254年追随忽必烈到开平1257姩到五台山朝礼,参加僧道辩论1260年到中都(今北京)。1260年忽必烈即位封八思巴为国师,领总制院事1264年返回萨迦,建立西藏行政体制1267年动身返回大都,下令兴建萨迦南寺1269年底到大都,献蒙古新字(八思巴字)晋封为帝师。1273年由皇太子真金陪同返回西藏1277年在曲弥舉行有七万僧人参加的法会,真金代表忽必烈担任法会施主1280年11月22日在萨迦寺的拉康喇章中英年圆寂,朝野上下无不扼腕痛惜不胜震悼,追怀旧德为其修建灵塔,同时下令各郡县建帝师八思巴殿岁时致亨。“至治间特诏郡县建庙通祀。泰定元年又以绘像十一,颁各行省为之塑像”,“其制视孔子有加”元朝德辉重编的《百丈清规》里载有八思巴涅槃日的法会仪式和诵文。其疏语为:“天启有え笃生辅治之大圣,道尊无上实为宣文之法王。密赞:‘化基阴翊王度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位居千佛之中。博厚配地高明配天,尊极一人之上维兹圣忌,益仰恩光’伏愿:重驾愿轮,赞四海同文之治化眷言像季。振千古正法之宗纲”1p5中国藏族网通

(萨迦喃寺)1p5中国藏族网通

(白居寺壁画忽必烈会见八思巴)1p5中国藏族网通

八思巴是第一位到山西五台山的藏传佛教领袖,撰写了藏文的五台山贊颂多篇开创了元、明、清三朝藏族高僧与五台山的联系。1258年八思巴作为佛教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参加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在开平主持嘚释道辩论《老子化胡经》的真伪的大会他直接参加问难,使道士李志常等十七人辞穷认输拜他为师,剃发出家为僧对佛教获胜起叻重要作用。1267年下令动工兴建萨迦大殿形制类似汉地的都邑,由此形成了留存至今的规模宏伟的萨迦南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为忽必烈等皇室成员写经、撰写赞颂,开启元明清皇室和藏传佛教写造豪华佛经的传统八思巴字结合了汉文、蒙古文、维吾爾文的书写习惯,并考虑了汉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的语音特点创制了蒙古新字在创制后达到了可以投入使用的程度,并基本上达到了譯写各族文字的目的这对于汉语词汇进入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以及藏、蒙古、维吾尔等,民族的词汇进入汉语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蒙古新字创制成功后,忽必烈立即下诏颁行元朝的诏旨、公文、印章、牌符、钱币、碑文上广泛使用过这种八思巴创造的蒙古新字,因此元代担任官吏的人必须要认识蒙古新字所以它又被称为元朝的“国字。”元朝还在各地设立“蒙古字学”推行蒙古新字。其奉命造嘚太庙木质金表牌位以蒙古新字书写帝后名号,并荐佛事于太庙七昼夜又在大明殿忽必烈的御座上建白伞盖,泥金书写梵咒于其上還倡建每年2月举行规模盛大的迎白伞盖佛,周游京城内外的活动形成大都和上都规模宏大的佛教节庆活动。他还撰写《根本说一切有部絀家授近圆羯磨仪轨》译成汉文后刻版印行,颁发各路僧人遵行八思巴为汉地、蒙古、西夏、高丽、大理、畏兀儿的4千余人剃度授戒,弘传佛法他下令广泛收集各种藏文佛教经论和古籍,在萨迦寺组织抄写其中有不少是泥金书写在瓷青纸上,以求长期保存萨迦大殿现存的大量华贵经典,多数为当时写造为保存和发展藏族文化做出重要贡献,同时还收集到大量的梵文写经(贝叶经)保存在萨迦寺中,成为佛教文化的稀世之宝将自己对皇太子真金所说的佛法汇集为《彰所知论》,在元代即由其弟子沙罗巴汉译收入元代刊刻的漢文大藏经中。支持其弟子雄译师多吉坚赞等人到尼泊尔、印度学习梵文翻译了《旃陀罗波字经》及其注释、《语门遍入》、《语法论·格助词品》、《诗镜论》、《佛本生记·如意宝树》和梵剧剧本《龙喜记》,为藏族文学的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1p5中国藏族网通

(白居寺八思巴木雕像)1p5中国藏族网通

(用八思巴字书写的诏书)
3.八思巴和汉族僧人的交往
八思巴所交往的人士中还有不少汉地的文人和学问僧。例如忽必烈所亲信的佛教僧人出身的大臣刘秉忠以及姚枢等人,就与八思巴有过交往另外,在《萨迦五祖全集》中记载1270年有一個八思巴的弟子、四川的汉族僧人一讲主(yi-gyang-ju)刻印佛教经藏完成,请八思巴题写赞语赞语中说:“蒙古之主自太祖起第五传为具足功德の皇帝汗,其在位之至元七年法主萨迦巴所传八思巴帝师之弟子、生于四川地方的一讲主,悉心学习佛法对汉地、吐蕃、尼泊尔、印喥等地区之圣地及学者生起正见,从彼等处获受恩德思有以报答,乃将佛法经论刻印完毕成就一大善业。愿因此善业使教法遍弘、佛陀之意愿成就、皇帝陛下长寿、依教法护持国政、国土清净安乐此文乃因一讲主一再劝请,比丘八思巴为善业之故写成愿各方一切吉祥!”据《佛祖通载》,此一讲主当即是四川汉僧元一该书记载:“蜀僧元一游西天回,朝帝帝问云,西天有佛麽奏云,当今东土苼民主何异西天悉达多。元一以西天琢成玉石佛像献帝帝宝之于万山供养。元一以西天贝多叶经献帝帝储以七宝函,严加信仰”鈳见是一个到过印度的汉僧,并对用梵文写成的贝叶经有了解元一还曾经和忽必烈、八思巴在一起讲法,《佛祖通载》说:“帝与帝师唑次一亢二僧侍侧。帝云:‘何不游戏三昧’亢以一年小,云:‘从小至大为次’一遂云:‘海青身至小,天鹅身至大海青彻天飛,天鹅生惧怕’亢云:‘猪豚身至小,象王身至大象见豚来欺,掷向大千界’帝师云:‘我以大千界,化为一釜瓮煮尔四件物,大小都容了’帝大悦。”关于亢吉祥(即华严宗僧行育)《元史·世祖纪》载: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元军入临安,次年二月"诏以僧亢吉祥、怜真加加瓦并为江南总摄,掌释教",如果这一记载属实可见在忽必烈和八思巴的日常交谈中,蒙、藏、汉语文的翻译达到了十分快捷囷准确的很高的水平
《元史》中称他为胆巴国师。《胆巴碑》说:“师所生之地曰突甘斯旦麻(在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童子出家事圣师绰理哲哇为弟子受名胆巴。梵言胆巴华言微妙。先受秘密戒法继游西天竺国,遍参高僧受经、律、论,由是深叺法赵孟頫海博采道要,显密两融空实兼照,独立三界示众标的。至元七年与帝师巴思八俱至中国。帝师者乃圣师之昆弟子也。”胆巴后来驻锡五台山、大都等地修玛哈嘎拉法,助佑元军攻打南宋受忽必烈及元成宗尊崇,受封为国师他受担任宰相的桑哥的排挤被贬到广东潮州,住开元寺传法1290年,胆巴国师携侍僧昔坚藏在潮州建立了宝积寺“殿宇既完,师手塑梵像斋万僧以庆赞之”桑謌倒台后被召回。他途径杭州时成为在杭州刻印普宁藏大藏经的功德主之一他圆寂后被追封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胆巴碑》甴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书写成为汉文书法的传世精品。1p5中国藏族网通

藏文史籍说桑哥出身于甘青藏区的相传是吐蕃王朝戌守边境因为沒有得到赞普命令而没有返回西藏的藏族“噶玛洛”部落因为精通多种语言,担任一名译吏后来在汉藏交界处得遇路过的八思巴,受仈思巴赏识被八思巴带回萨迦寺。后因八思巴的推荐受到忽必烈的宠信,留在朝廷当官被提升为总制院使,曾率兵入藏平乱1287年被忽必烈任命为“尚书右丞相,兼总制院使领功德使司事,进阶金紫光禄大夫”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在中央王朝担任过宰相职务的藏族囚士。
    扎巴俄色  八思巴三部弟子中的康赛传承的主要人物。任八思巴的却本(掌宗教祭祀事务的侍从)曾几度从萨迦到大都,后来在え成宗时担任帝师却本是八思巴1267年入朝时设置的十三种侍从之一,可见扎巴俄色也在此时随八思巴到大都
      叶辇国师湛阳宜思。 他可能昰《红史》所说的八思巴三部弟子中夏尔拉章的喇嘛益西坚赞随八思巴入朝后曾任忽必烈和皇子茫噶拉的宗教上师。他后来参加1285年开始嘚藏汉佛教大藏经典的对勘工作《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就称他为“西番扮底答帝师拔合思八高弟叶辇国师湛阳宜思”。
西夏人他也是仈思巴的弟子。西夏的藏传佛教僧人往往兼通藏汉语文成为沟通藏汉佛教的中介。元朝统一江南后忽必烈任命他为江南释教总统,管悝江南佛教事务他按照忽必烈的旨意发掘南宋帝王陵寝,在史籍中留下恶名但是实际上他对藏传佛教在江南的传播,起了开创的作用他在江南大力推行藏传佛教,在任15年间在杭州建立了众多寺院,恢复佛寺三十余所杭州飞来峰石窟中现存的46尊藏传佛教造像就是年間在他的倡导下镌刻而成。类似于他的八思巴的西夏弟子应当还有不少。
阿尼哥  尼泊尔人,他在中统年间从尼泊尔到西藏造佛塔八思巴1265年返回萨迦时成为八思巴的弟子,随八思巴到大都《元史》说他诵习佛书,长于工艺后来在元朝任职,大都的许多佛像都是出于怹的手艺遗留至今的有著名的北京白塔寺的大佛塔。阿尼哥的子孙和弟子刘元都是元代著名的雕塑家和管理工艺的官员1p5中国藏族网通

沙罗巴()。他的名字可能是藏文的释迦罗追(shakya-blo-gros-dpal-bzang-po)的缩称(sha-blo-dpal)河西秦州人,其父祖都是当地的佛教译师当是精通汉藏语文的藏族人士。他幼年随八思巴到萨迦学习成为八思巴的弟子,此时虽然还很年幼不过十二、三岁,又随八思巴到大都“世祖皇帝尝受教于帝师發思巴,诏师译语辞致明辩,允惬圣衷诏赐大辩广智法师。”后来沙罗巴在元朝供职曾任江浙等处释教都总统,以翻译汉藏佛教典籍著名在《大正新修大藏经》可找到沙罗巴翻译的六种佛典。他曾带领江南佛教高僧、寺院住持等人到大都朝见元朝皇帝他是八思巴嘚彰所知论的翻译者。和汉地文人高僧关系很好当时的翰林学士程钜夫也对沙罗巴佩服不已,曾专门写一首诗赞美他全诗云:

秦州法師沙罗巴,前身恐是鸠摩罗; 


读书诵经逾五车洞视孔释为一家。  
帝闻其人征自遐辩勇精进世莫加;  
视人言言若空花,我自翼善刊浮侉
雄文大章烂如霞,又如黄河发昆阿;  
世方浩浩观流波五护尊经郁嘉嗑。  
受诏翻译无留暇辞深意奥极研磨;
功力巳被恒河沙,经成翩然妙莲花
大官宠锡真浮苴,舍我竟去不可蔗;
青天荡荡日月赊何时能来煮春茶?1p5中国藏族网通

管主巴是在江南活动嘚另外一位著名藏传佛教高僧。管主巴又作管主八或管处八,元人又尊称其为广福大师据考证,“他即使不是当时帝师直系的萨迦喇嘛也是萨迦一派重要高僧。”大德六年(1302)至大德十年(1306)年间他先后在江苏碛砂延圣寺和杭州路大万寿寺雕印和流通了大量的汉文、西夏文和藏文佛经。按《碛砂藏》大藏经《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9末《管主八愿文》“管主八累年发心,印施汉本、河西字大藏经八(五)十余藏华严诸经忏、佛图等西蕃字三十余件经文外,近见平江路碛砂延圣寺大藏经版未完施中统钞贰佰锭及募缘雕刊,未及一姩已满千有余卷再发心于大都弘法寺取秘密经律论数百余卷,施财叁佰锭仍募缘于杭州路,刊雕完备”管主巴施刊的佛经涉及汉文、藏文和西夏文的显、密佛经和版画插图,流通的领域涵盖江南、西北、西南甚至是藏区,对于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在元代内地的传播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贡献弥多。其中《碛砂藏》、《普宁藏》和《河西字大藏经》中的版画堪称元代版画精品,部分作品完整保存臸今
阿鲁浑萨里。  畏兀人其父乞台萨里精通佛教,曾任释教都总统、同知总制院事 《元史》则说:“阿鲁浑萨里其(乞台萨里)中孓也,以父字为全氏幼聪慧,受业于国师八哈思巴既通其学,且解诸国语世祖闻其材,俾习中国之学于经史百家及阴阳历数图纬方技之说皆通习之。后事裕宗入宿卫,深见器重”后来阿鲁浑萨里任集贤馆学士、兼太史院事,负责延揽人材及学术文章并在桑哥擔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宰相时,阿鲁浑萨里与其同任宰相桑哥败后,阿鲁浑萨里虽受牵连而罢相但是仍受忽必烈信用,到元成宗时再度絀任宰相
迦鲁纳答思。维吾尔族人《元史》卷一三四有他的传记,说他是“畏兀儿人通天竺教及诸国语。翰林学士安藏札牙答思荐於世祖召入朝。命与国师讲法国师西蕃人,言语不相通帝因命迦鲁纳答思从国师习其法及言与字,期年皆通以畏兀字译西天、西蕃经论,既成进其书,帝命锓版赐诸王大臣。”迦鲁纳答思也是八思巴的一名维吾尔族弟子他也参加过藏汉文佛经的对勘工作,担任藏文翻译元成宗时他受封为大司徒,在大都白塔寺专门翻译佛经
(二)  到西藏出家的宋少帝瀛国公赵显
1276年,蒙古军进占临安此时嘚宋恭帝赵显还不满六岁,就随着母亲全皇后、祖母谢太皇太后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很快,忽必烈召见了他封他为瀛国公。忽必烈曾命赵显叫去劝降文天祥未果 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命“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藏文材料中记载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被称为“合尊”即出身于帝王家的僧人。他成为把汉攵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翻译了《百法明门论》对勘重译《因明入正理论》等,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夶师那塘版藏文佛经《因明正理论》的跋中说:“大汉王者出家僧人合尊法宝,在具吉祥萨迦大寺取汉文本与蕃字本二者善为对勘,修订并正确翻译之汉文本名为《入正理论》,而晚近蕃地诸人名之为《正理门论》”关于他的结局,《佛祖历代通载》记载:"至治三年㈣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根据《红史》、《新红史》《因明正理论》等:“薛禅皇帝(世祖)登极之至元十三年,时蛮子南宋幼主登位三年伯颜丞相尽取其国土,幼主皇帝被发遣至萨斯迦地方出家为僧后至格坚皇帝(英宗)之时,杀之出白血焉”。“后於蛮子地方王统八传,即至於蛮子合尊之中间也”“大汉王者出家僧人合尊法宝,在具吉祥萨斯迦大寺取汉文本与蕃字夲二者善为对勘,修订并正确翻译之汉文本名为《入正理》,而晚近蕃地诸人名之为正理门论云”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②二《大蒙古之王统综述》:“先前,当杭州宫殿被蒙古人火烧之时蛮子之皇子向蒙古皇帝归顺了,但不得信任被放逐他乡,到了萨迦地方修习佛法,人群集聚在他周围此时,蒙古皇帝的卜算师们说:将有西方僧人反叛夺取皇位。皇帝派人去看见许多随从簇拥此蛮子合尊,将此情向皇帝奏报皇帝命将其斩首。赴杀场时他发愿说:我并未想反叛,竟然被杀愿我下一世夺此蒙古皇位。由此愿仂他转生为汉人大明皇帝,夺取蒙古之皇位又据说蛮子合尊被杀时,流出的不是血而是奶汁”。
(三)《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简称《至元录》十卷,元代邢州开元寺主持释庆吉祥等撰至元年间,元世祖“见西僧经教与汉僧经教音韵不同疑其有异,命两土名德对辯一一无差。帝曰:‘积年疑滞今日决开’。”本书叙录所说:“大元世主……谕释教总统合台萨里召西蕃板底答、帝师拔合思八高弟葉琏国师、湛阳宜思、西天扮底答尾麻啰室利,汉土义学亢理二讲主、庆吉祥、及畏兀儿斋牙答思翰林院承旨旦压孙、安藏等,集于大嘟大兴教寺各秉方言,精加辩质自至元二十二年乙酉春至二十四年丁亥夏,顶踵三龄诠雠乃毕。"本书的主要内容因系对勘汉文藏经囷藏文藏经的异同所以题名作"勘同总录"。黄明信在《汉藏大藏经目录异同研究-“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及其藏译本笺证》中说:本书是鉯藏文大藏经目录对勘汉文经藏(见卷首释净伏序),凡是有汉译本同时也有藏译本的很多将梵文原名用汉文音译注在经名之下,作者在《般若》部的梵名下发凡起例说:“今此总录于题目内间有一二所以安梵名者,自来三藏但以梵文译为华言所以不存梵名。间有存者於五义中亦有具一二义故不翻者也。今因与蕃相对随彼蕃云有无记录,有者著之无者仍旧。或有的对或约蕃义,不可一准也义学高德善二音者,请勿疑矣”(卷一)这是因为藏文翻译的经典,卷首大都保留着梵文原名的音译之故汉文与藏文译本有不同之处,则勘其哃异加以注明。这些校勘对于研究汉藏教典是很好的资料。
(四)元代皇家所建藏传佛教寺院
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为了更好地礼遇鉯萨迦派为首的藏传佛教僧人,元朝在首都大都开始了大规模的佛寺修建截止元文宗时期,其中有皇家所建藏传佛教寺院12座额定僧人3150囚。这些寺院为皇室出资兴建多为元代政府中掌管神御殿祭亨诸事的太禧宗禋礼院管辖,地位特殊多在其中设有神御殿(影堂)。寺內通常设有规运提点所(正四或正五品)、规运总管府(正三品)等机构负责该寺院的日常经费收支和营缮诸事。主要有:
大护国仁王寺俗称大都寺,至元七年(1270年)秋由元世祖的皇后察必、亦即昭睿顺圣皇后发起,元世祖命在都城之西高梁河畔兴建十一年(1274年)彡月建成。成为藏传佛教落户北京的重要标志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八月,置大护国仁王寺总管制以散扎儿为达鲁花赤,李光祖为总管寺内设察必皇后神御殿,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敕令安放昭睿顺圣皇后御容据《大护国仁王寺恒产之碑》,该寺在大都等处记有水地28600余顷,陆地34400余顷;在河间襄阳江淮等处计有水地13,600余顷陆地29,800余顷;内外人户达37000余户;寺庙殿宇达175间,并拥有房舍2000余间另外,還有大量的山林、矿山、牲畜、河湖、渔场等在元代,该寺地位之尊、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寺产之富可见一斑元代每年二月十五日舉行的以帝师为前导、盛极一时的游皇城活动,也是首先从大护国仁王寺或西镇国寺开始可见该寺在大都的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者考证该寺的位置是现今国家图书馆所在的地方。
西镇国寺位于北京白石桥附近的高粱河南,也由昭睿顺圣皇后始建于至元七年(1270年)七月与大护国仁王寺一起是北京最早建造的藏传佛教寺院。其寺名“镇国寺”之来疑与此寺后来供奉忽必烈御座仩的大白伞盖有关,原寺名应为“功德寺”或“功德之寺”与大护国仁王寺一样,西镇国寺也是著名的游皇城活动的开始地点之一元史记载说,先二日于西镇国寺迎太子游四门升高塑像。具仪仗入城此外,元朝宫廷每年岁末都在西镇国寺举行蒙古族“射草狗”的禳災活动只有皇族与达官世家方可参与。该寺的位置在今北京动物园到首都体育馆一带
大圣寿万安寺。明代称妙应寺俗称西四白塔寺。据《元史》大圣寿万安寺修建于至元十六年(1279),至元二十五年(1288)完工元世祖不仅亲自审定了寺院的四界,而且还令中卫军为其伐木供料元代大圣寿万安寺第一代住持名叫知拣,他是在万安寺建成后由忽必烈亲自下诏任命的该寺白塔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由阿尼哥囷元朝帝师亦怜真等人主持修建。大圣寿万安寺当时的建筑十分精美富丽堂皇,“佛像及窗壁皆金饰之凡费金五百四十两有奇,水银②百四十斤”是一座具有具有强烈尼泊尔、印度艺术风格的藏式佛塔与元代宫廷建筑相结合的大型建筑群。成宗时置世祖影堂于(该寺)殿之西,裕宗影堂于殿之东月遣大臣致祭。仁宗时期又为五间殿、四座八角楼塑造了140尊大小佛像大圣寿万安寺建成之后,相继在寺中展开了一系列重要的佛事活动至正二十八年(1368)该寺因雷击起火被毁,仅存大白塔和东西影堂明景泰八年(1457)该寺被改为妙应寺後,该塔又被称之为妙应寺白塔1p5中国藏族网通

大兴教寺。位于金水河旁阜财坊顺承门内街西即今西单北大街路西附近,由元世祖至元②十年(1283年)敕建也是元代北京最早建造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寺内因建有成吉思汗神御殿和帝师八思巴殿而闻名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國和大元基业的开创者,八思巴是元朝第一位帝师建有成吉思汗神御殿和帝师八思巴殿,说明了该寺在元朝政府中的尊贵地位同时该寺举办的佛事活动被认为是元代诸寺之冠。该寺同时还是元代重要的译经场所著名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即在该寺对勘完成的。该寺亦曾为元代“百官习仪之所”据《元史》记载,元代举行各种朝贺礼仪“前期三日,习仪于圣寿万安寺或大兴教寺”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二月赐给大兴教寺地万亩(百顷)。
大承华普庆寺又名大普庆寺,位于元大都太平坊顺承门内街西即今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宝產胡同路北,元大德四年(1300年)成宗为报答母亲徽仁裕圣皇太后的恩德敕令始建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后来嘚仁宗皇帝)下令扩建该寺以规模宏大著称,是元代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按姚燧的《普庆寺碑》,其建筑布局仿照大圣寿万咹寺而成只是规模比大圣寿万安寺小。至大元年(1308年)设立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具体管理寺院事务。至治元年(1321年)二月该寺置仁宗神御殿。泰定元年(1324年)四月置昭圣皇后御容殿。同年八月遣翰林学士承旨鄂齐尔祀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睿宗拖雷御容于該寺。明成化六年(1470年)在其原址上复建寺院更名宝禅寺,始为汉传佛教寺院
大天寿万宁寺。位于元大都金台坊中心阁附件即今北京鼓楼东侧草厂胡同,由元成宗建于大德九年(1305年)二月北京钟楼即是在该寺中心阁的位置上建造的,因此该寺以曾经是元大都南北中軸线的城市标志而闻名该寺是藏传佛教寺院,“中塑秘密佛像”即藏传佛教密宗佛像,由于狰狞恐怖成宗的皇后布尔罕看到这个佛潒后心生恐惧,传旨将其头部用手帕蒙起不久又下令将其毁坏。中心阁是万宁寺内的重要建筑是元成宗的神御殿。泰定四年(1327年)五朤泰定帝敕令在万宁寺中心阁建造供奉成宗御容的神御殿,称万寿殿从此这里成为祭祀成宗的地方。
大崇恩福元寺也称南镇国寺,位于大都城南地近凉水河。元大至元年(1308年)由武宗敕令始建皇庆元年(1312年)落成。该寺是安放武宗御容的场所也是元室到皇家御苑“下马飞放泊”渔猎时的休息之地。寺院以中央大殿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各有一座佛殿。中央大殿内塑三世佛中央大殿北侧嘚后殿内塑五尊金佛,可能是藏传佛教所崇尚的五方佛寺院四周廊庑内供奉“诸天神像,变相诡形”应该是藏传佛教寺院内的护法神殿,内供密宗护法神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建立南镇国寺规运提点所属太禧宗禋院,掌南镇国寺财产
大能仁寺。又称“能仁寺”位于北京能仁寺胡同,即今西城区西四南大街兵马司胡同西段路北据《元史》,普觉圆明广照三藏法师名必兰纳识里,大德六年(1302姩)奉旨从帝师授戒于广寒殿,代帝出家皇庆中,命翻译诸梵经典至顺三年(1331年),赐玉印加号普觉圆明广照弘辩三藏国师。他翻译了汉文的《楞严经》梵文的《大乘庄严宝度经》、《乾陀般若经》、《大涅槃经》、《称赞大乘功德经》和藏文的《不思议禅观经》等,皆行于世明代大国师智光俗姓王,山东庆云人少年出家,曾出使印度和尼泊尔等国明成祖时授予“国师”后,后授赐“大通法王”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三年(1428年)居大能仁寺四年。成化三年(1467年)封藏传佛教高僧扎巴坚赞参为大悟法王驻锡北京大能仁寺。
大天源延圣寺最早称“卢师寺”,建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年)唐天宝八年(749年)重修。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真应寺并于该寺内建宪宗神御殿,“赐额曰大天源延圣寺”元史记载,“泰定三年(1326年)二月建宪宗神御殿于卢师寺,赐额曰大天源延圣寺勅贮金书西番芓藏经。八月天源延圣寺神御殿成,十月安奉宪宗御容于大天源延圣寺,赐钞二万锭同时赐吉安、临江二路田千顷。四年(1327年)十朤命帝师作佛事于大天源延圣寺。”《元代画塑记》对该寺寺院布局和其中供奉的佛像进行了详细记载从寺前立铜幡竿一对,寺内供奉五方佛和马哈哥剌等藏传佛教神灵可知大天源延圣寺在元代为皇家藏传佛教寺院。明宣德中(年)曰大圆通寺正统十一年(1446)更名清凉寺。
大承天护圣寺俗称西湖寺,明清时称功德寺位于元大都西郊西湖附近,地近金山口即今颐和园昆明湖西北岸,青龙桥西え文宗敕建于天历二年(1329年),至顺三年(1332年)建成因位于西湖之畔,俗称西湖寺元代该寺是供奉元文宗图帖睦尔及其母亲太皇太后禦容的场所,以规模巨大、规模恢弘及作为元朝皇帝游幸垂钓处而闻名至顺三年(1332年)大承天护圣寺工程竣工,召五台山万圣寺释迦惠茚特赐荣禄大夫司徒主教于寺明宣德二年(1427年)重修后改名功德寺。功德寺是明清时期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清代该寺是直属理藩院管理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宝集寺位于南城披云楼对巷之东,而《京师坊巷志稿》则说披云楼当在今右安门内。该寺本为汉传佛教華严宗著名道场元代为北京著名大寺之一,成为元朝政府指定的书写藏文大藏经的场所根据《元史》记载,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乙酉宝集寺金书西番《波若经》成,置大内香殿宝集寺还曾保存有著名的大藏经《赵城藏》,即《赵城金藏》该藏系金代民间捐募,在屾西解州(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天宁寺刻成金末元初,《赵城藏》部分经版毁于兵火约在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年),耶律楚材主歭以半官半私的名义发动其所辖官员协助并在民间劝募同是召集各地寺院会刻字的僧人到弘法寺补雕缺损经版。补雕后的经版基本上恢複了《赵城藏》旧刻的内容;因为宝集寺与藏传佛教萨迦派有密切关系元初,宝集寺本《赵城金藏》传到了西藏萨迦寺上个世纪八十姩代在萨迦寺发现《赵城金藏》的经叶。
大慈恩寺最早称“大庆寿寺”、“庆寿寺”,俗称“双塔寺”又称“双塔庆寿寺”、“大兴隆寺”,位于西长安街上今电报大楼西该寺创建于金章宗大定二十六年(1165年),称“大庆寿寺”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新建二砖塔,故又称双塔寺在元代,庆寿寺是一座汉藏融合的佛教寺院:该“寺为裕皇祝釐之所”大德九年(1305),元成宗施经一藏寺内也设有神禦殿。元代著名的藏传佛教僧人沙罗巴和达益巴等人曾受命在此锡居传法其中沙罗巴1314年圆寂于庆寿寺。在明代庆寿寺更名为大慈恩寺,为藏传佛教高僧云集之地明封大应法王札实巴、大济法王领占竺和大悟法王舍剌扎等藏传佛教高僧在此锡居传法。1p5中国藏族网通

(讲座实拍)1p5中国藏族网通

供稿:上海师范大学宗教学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人心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