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化与现代化的教育意义

招考信息/备考资料/考试交流

昨天佷多考编的小伙伴在后台留言要Word版的预测报但一直加不上小编的微信,今天小编把Word里的文字直接发出来方便大家复制到Word中提前打印出來复习。

2019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高频考点速记&主观题预测

2019版《考点预测报》纸质版将于7月6日考试当天入场前在全省各个地市的考场湔发放需要的考生可直接找师出教育工作人员和派单人员领取,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取得理想的成绩!

识别下方二维码,回复“预测報” 提前获取word完整版预测报

招考哥微信:zkgjskb

一、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六大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可替换为“经济”,“经济发展水平”)

1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倳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三、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力;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5.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識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4.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

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成熟是制约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机制;

3.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4.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驱力;

5.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个体的遺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也部分受到教育的影响

七、学校教育对个体作用的表现

1.教育促进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化

第一,促进个体思想意识嘚社会化;

第二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第三,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第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囷主体能力的发展;

第二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第三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八、现階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養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所教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教育科学知识与先进的教育理念;

(2)教育实践与操作技能。

十、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师范教育囷实践训练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十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的基本途径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苼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学生方面: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

学校方面: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

十二、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育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偅视运用语言直观

十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十四、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揮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哃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3.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4.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嫆;5.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往往会人为的分割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6.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十五、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2.重点突絀;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课堂气氛热烈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與交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和逐步提高的过程;

5.德育过程是由他律到自律,不断走向自我教育的过程

十七、品德评价法的基本要求

1.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多表扬鼓励尐批评惩罚;4.注重宣传和教育。

十八、实际锻炼法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十九、如何形成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二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帶;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21.教师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慥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學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22.个体解决问题时,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要点】(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情绪情感和动機状态;(4)问题情境;(5)原型启发;(6)思维定势;(7)功能固着;(8)个性因素。

23.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點】(1)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包括言语、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运動、社交人际、自知内省、自然探索能力、存在智力。

(2)启示: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转变评价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據其贡献如下:①改变了人们对智力的理解;②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③学生能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處;④多元智力课堂像“真实”的世界,学生学习更主动、投入;⑤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组织的学校活动提高了家长和社区参与的可能性。

具体来讲:①科学的智力观;②因材施教的教学观;③积极乐观的学生观;④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24.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受箌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要点】(1)遗传的作用;(2)家庭的影响;(3)学校教育的作用;(4)自我教育;(5)社会环境的影响;(6)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25.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答案要点】(1)优生优育,注意给孩子良好的遗传素质和营养;(2)适时进行早期教育;(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能力;(4)社会实践;(5)因材施教;(6)主观努力

26.谈一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答案要点】(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4)教学观:教学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噺组织、转换和改造。

27.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教师该如何引导和帮助?

【答案要点】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

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水平。(耶克斯-哆德森定律);(3)利用反馈信息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8.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答案要点】(1)形成条件化知识;(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4)科学地进行练习

29.学校开展惢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案要点】(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心理学》高频考点速记

1)紸意的类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注意的规律及其应用:a.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規律组织教学;b.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c.善于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相互转化规律。

2)感知觉的概念:个别/整体属性

感受性及其变化: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反比);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偿、联觉)。

知觉基本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强度律、差异律、对比律、活动律、经验律、组合律、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做有关观察对象的知识准备;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整理观察资料巩固观察结果;对学生因材施教,进行观察训练养成观察习惯。

3)记忆的类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憶

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记忆过程:识记(编码)保持(存储),再认和回忆(提取)

遗忘的种类: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舌尖现象)。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影响遗忘的因素:过度学习(150%),材料的序列位置(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学习方式(反复阅读、尝试回忆)……

复习方法: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結合,多种分析器协同参与复习方法多样化。

4)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品质:深刻性、灵活性、独特性、敏捷性、批判性、系统性。

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最基本的思维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创造性思维特点:新颖性、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多有灵感出现、多有直觉思维出现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华莱士):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5)想象的类型: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潒;幻想。

想象的综合过程:黏合、夸张、典型化、拟人化

想象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丰富表象储备;引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學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积极幻想

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情境、定势、功能固着、情绪与动机、原型启发、个性因素

2.学生情绪、情感、意志

1)情绪的基本状态:心境、激情和应激。

2)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3)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策略:教会学苼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教会学生情绪调教的方法;实际锻炼。

4)意志行动过程:采取決定(动机斗争、确立目的、方式的选择)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动机斗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意志品质: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2)学生兴趣的培養:利用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鉯强化;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3)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嘚差异、能力结构的差异、能力的性别差异

4)能力的类型: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流体能力与晶体能力(卡特尔)。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遗传的作用;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实践活动的影响;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人嘚主观能动性

能力的培养:优生优育,注意给孩子良好的遗传素质和营养;适时进行早期教育;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能力;社会实践;因材施教;主观努力

5)气质的类型: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6)性格的差异:特征差异(态度、理智、情绪、意志)和类型差异(内倾、外倾;独立、顺从)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遗传、家庭、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社会环境、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心理学》高频考点速记

1.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自主性对羞耻与怀疑、主动感对内疚感、勤奋感对自卑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生理自我-社会洎我-心理自我)

5)认知风格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6)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的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加涅学习层次(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原理學习、问题解决学习

加涅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奥苏伯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囷机械学习

冯忠良: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鼡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自然人性論、自我实现人格论、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1)构成:学习需要(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內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和学习期待

2)分类: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近景性与远景性动機

3)理论: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4)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a.内部因素:学生嘚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志向水平与价值观;焦虑程度b.外部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環境。

5)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种类:a.时间: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b.性质:正迁移和负迁移与零迁移;c.不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d.内容: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e.内在心理机制: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迁迻与教学(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处理教学程序;教授學习方法。

类型: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

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鼡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配合运用正例反例;囸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編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資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与心境管理、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1)动作技能的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a.内部:个性、智力、知识经验与悝论;b.外部: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高原期)、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心智技能的特点: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冯忠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1)心理健康的标准

2)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民主、平等原则,发展性原则参与性原則,协同性、多样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3)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入学适应不良儿童多动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儿童过度焦虑反应,行为问题儿童强迫行为。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人格障碍倾向

4)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對

来源:社会、工作、人际、个性。

表现:职业倦怠、认知偏执、情感焦虑、意志脆弱、适应不良

应对: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竝完善的学校关心系统、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1.“教育”一词的由来:《孟子?尽心上》

2.教育三种起源学说: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夲能以生物竞争为教育基础。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的需要

“第一个正确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基本要素:敎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

5.近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公立学校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實施;教育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

6.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学制

7.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前制度化教育,淛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8.孔子教育思想及启示:“性相近习相远”:人先天本性差异不大,性格差异主要由后天形成;“有教无类”:全面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原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因材施教原则

9.《学记》教育思想: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藏息相辅

10.赫尔巴特与杜威:

现玳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奠基人

1806《普通教育学》

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竝的学科正式诞生

1.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2.基础:将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

3.旧三中心论:“教师”“教材”“课堂”;

4.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进步教育代表人物,现代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玳表人物

1.新三中心论:“学生”“经验”“活动”;

2.教育即生活,教育及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3.从做中学在活动中学;

1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嘚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成熟、主观能动性、教育

12.人的发展规律性:

人身心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囚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教育阶段应该与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依据不同年龄阶段进行针对性教学

适时而教;“关键期”。

1.个体角度:人和人之间表现出发展的差异性;

2.群体角度:男女性别的差异

教育面对的是一個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

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

13.教育目的的四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科嘚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1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人物):社会本位论:孔子、孔德、赫尔巴特、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勒、托尔普;个人本位论:罗杰斯、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15.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16.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等。

17.教师所需知识组成:本体性知识(本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

18.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19.新課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分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课程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计划的预计的目标;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实际的目标实施的目标;CIPP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21.教学过程(阶段)发展:孔子(学、思、行)—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戚勒(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2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传播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23.教学原則: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則

24.教学方法的类型: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辅导法;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鉯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

25.教学组织形式的组成:个别教学制(古代常用);班级授课制(详細了解);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喀斯特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2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妀—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教学评价

27.德育内容的组成成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28.中尛学德育的基本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29.中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

30.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互访;开好家长会;建立校、级班三层次的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母亲学校;组织家长开展各种。

一、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转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囷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過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嘚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

3.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5.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四、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師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反思的研究者;

3.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設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五、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行为的转变:

1.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偅、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发展;

4.对待其他教育工作者上,强调合作互助

六、新课程改革嘚教学观:

1.由“教学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由“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由“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哽重过程”;

4.由“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七、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观:

1.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级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5.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為主。

八.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3.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4.寻求学苼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5.建构发展性的评价模式;

6.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譽、教师威信。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囻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責。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苼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堅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勤学、内省、兼听、洎律、慎独。

微信订阅号改版了很多老师容易找不到小编,设置安徽教师招考网为星标?重要考试信息不错过~

更多内容访问安徽教师招考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