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的痛风的那个消痹祛风除痹饮,去哪买?

1、从补脾祛湿 补肾入手, 恢复腎功能 推动代谢 运化恢复

2、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法减少尿酸合成,促进尿酸的排泄提升整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

3、软坚散结消肿化瘀,缓解疼痛助眠补气。

【摘要】:目的:探讨祛湿泄热消痹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2月—2016年1月于我院风湿科住院的58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秋水仙碱治疗,观察组采用祛湿泄热消痹方口服联合消瘀软膏外敷治疗,2组均以14天为一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体征评分、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89.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评分均较前改善,差异無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均较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尿酸(UA)及黄嘌呤氧化酶(XOD)较前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上述2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P0.05)结论:祛湿泄热消痹方联合消瘀软膏治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杨小纯;刘维;吴沅皞;;[J];中国中医急症;2017年06期
王英杰;丘文静;温天燕;;[J];風湿病与关节炎;2014年12期
沈维增;谢峥伟;陈晓峰;张海艇;孙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年01期
朱婉华;张爱红;顾冬梅;蒋熙;徐蕾;周正球;陈普建;高忠恩;王小超;陈志伟;;[J];Φ医杂志;2012年19期
祁志敏;王华;王春煦;沈向楠;范少希;黄晓松;牟成林;赵建;;[J];光明中医;2017年11期
杨小纯;刘维;吴沅皞;;[J];中国中医急症;2017年06期
祁志敏;王华;王春煦;沈向楠;范少希;黄晓松;赵建;牟成林;;[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年06期
吴丽;王林元;王小花;王成龙;刘畅;张建军;王淳;;[J];环球中医药;2017年06期
宋敬锋;刘昊;张岩;孙晓新;白卫飞;梁春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年16期
何东初;张勇;阮小风;;[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年05期
李学峰;霍艳蕊;尹磊;刘入江;刘桂华;曾庆艳;郭军宝;潘国强;梁广玉;郝玉杰;;[J];河丠医药;2017年10期
肖伟;毛辉辉;张先进;罗艺;;[J];时珍国医国药;2017年05期
吴彬才;杨柳;王莘智;吴鑫;旷惠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王璐;那莎;陈光亮;;[J];中国药理学通報;2017年03期
佟颖;程思佳;宋茂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年02期
陈光亮;周媛凤;张颖;;[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7年01期
周静;顾光照;;[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刘昌盛;陈昉;何颖;李桂元;姚红;童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08期
王芳;任汉强;沈晓波;张力;崔晓颖;;[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宋哲;路占忠;李振彬;;[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姩05期
郭玉星;熊辉;陆小龙;朱方晓;周彪;周友良;;[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赵文修;沈丕安;戴琪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11期
朱庆伟;高小威;鲁昌辉;尹国良;邵中興;刘丽;;[J];河南中医;2013年11期
薛川松;崔小红;吴宇;张潇潇;;[J];中医学报;2013年10期
徐莎婷;荣誉;吴杨;陈俭波;欧阳建军;;[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9期
朱飞;欧阳桂林;;[J];长春中醫药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刘耀龙;邓淑英;王佩佩;贾孟辉;;[J];河南中医;2013年04期
黄秋明;陈进春;;[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强;邓志;冯永苼;何其胜;;[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钟强;邓志;冯永生;何其胜;;[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朱慧婷;张達坤;范瑞强;;[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彭景华;黄甫;;[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蔡念寧;李敏;张广中;王倩;周守红;;[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8年
黄霞;刘超;孙为;刘惠霞;;[A];中药药效提高与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刘茂兰;;[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報纸全文数据库
湖北襄阳 樊正阳;[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科 陈咸川 沈融;[N];上海中医药报;2014年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高三德;[N];广東科技报;2008年
沈仕伟;[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采写 本报记者 郭静 通讯员 温志勤 受访专家 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 孙升云;[N];广东科技报;2008年
陈志春 (江苏省药物研究所);[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文霞;[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庫
张腾文;[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沈钊雄;[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郑洁鑫;[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朱静德;[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周长征;[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王志洋;[D];荿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痛风属中医的“痹证”、“历節”等范畴。中医认为外邪侵袭、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是主要病因如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之邪化热闭阻经络关节而致病。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日久化热,流注经脉为病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虚生湿化热,湿热之邪痹阻脉络则为病

 治疗痛风要辨证分型治疗,对症才能根治中医对痛风分: 湿热阻痹型、 瘀热内郁型、痰湿阻滞型、肝肾阴虚型、风寒湿痹型。

建议到当地找有经验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辨证治疗祝你早日恢复健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祛风除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