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绘图的方法说明如何判断岩层接触处之间的接触关系。

在地质图上岩层接触处产状要素是用符号来表示。常用符号如下: 长线表示走向短线表示倾向,数字表示倾角长短线按 实际方位标绘; 岩层接触处产状是水平的; 岩层接触处直立,箭头指向新岩层接触处; 岩层接触处倒转箭头指向倒转后的倾向,即指向老岩层接触处数字 是倾角度数。 4、岩层接觸处的厚度 ?厚度(一般指岩层接触处的真厚度)是指岩层接触处的 两个平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在与岩层接触处走向斜交的直立剖面或在与岩 层面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立剖面上测 得的岩层接触处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 是视厚度; ?铅直厚度是指岩层接触处顶、底面之间沿铅直 方向的距离。 ?地质工作中,经常要测量和使用的是岩 层真厚度。得知岩层接触处的真厚度和真、视倾 角,铅直厚度和视厚度即可用三角公式求 出。 二、几个厚度之间的关系几个厚度之间的关系 铅直厚度铅直厚度 视厚度视厚度 真厚度真厚度 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 (α为 岩层接触处真倾角) 当α不变时,在任意方向的剖面上 量得的铅直厚度都相等 在不垂直于岩层接触处走向的剖面上岩 层顶、底界線之间的垂直距离(注意 :不是与岩层接触处顶、底面垂直),称为 视厚度 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 (β为 该剖面方向的岩层接触处视倾角) 5、岩层接触处的原始产状、地质界线 ?岩层接触处的原始产状:在广阔而平坦的沉积盆地(如海洋和大湖泊)中所形成的 沉积岩层接触处其原始产狀大都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只有在沉积盆地边缘、岛屿 、水下隆起和火山锥周围边坡等局部地带岩层接触处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倾斜,是为 原始倾斜因此,将岩层接触处的原始产状理解为水平的以水平面作 为参考面,是认识和分析地质构造的一个基本前提 各种哋质界面在地表的出露线(交线)就是地质界线。地质界线的 形态取决于地质界面的形态、产状和地面起伏状态 ?当地面接近于水平面时,地质界线就是地质界面与水平面的交迹 线,其形态只取决于地质界面的形态和产状当地形是一个波状 起伏的曲面时,它与各种产状、形態的地质界面相交的迹线即地 质界线的出露形态是不同 6、水平岩层接触处在地质图上的特点 ?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接触处面的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 合。在山顶或孤立山丘上的地质界线呈封闭的曲线;在沟谷 中呈尖齿状条带其尖端指向上游。 ?岩层接触处出露宽度是其上层面与下层面出露界线间的水平距。同 一厚度的岩层接触处,其出露宽度取决于地面的坡度:坡度愈缓出 露宽度愈大;当地媔坡度一致时厚度大的岩层接触处出露宽度大 ,厚度小的岩层接触处出露宽度小 ?在岩层接触处层序正常的情况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接触处叠置在较 老的岩层接触处之上。若地形切割轻微地面只出露最新地层; 若地形切割强烈,则沟谷中自下而上地层时代逐渐变噺 ?水平岩层接触处的厚度等于其顶、底面的标高差。 7、三种岩层接触处在地质图上的特点 ?水平岩层接触处露头线在平面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 ?直立岩层接触处露头线在地质图上是沿走向呈直线,不随地形弯曲; ?倾斜岩层接触处露头界线分布形态则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成 交切关系,并有一定规律,即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 字形态,根据岩层接触处产状、地面坡向及坡度不同,“V”字形形态也 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8、 “V”字形法则 1 当岩层接触处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接触处界線与地形等高线 的弯曲一致但地质界线的弯曲度(曲率)要小; (相反相同) 2 当岩层接触处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接触处倾角小于坡角时 岩层接触处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一致,但地质界线的 弯曲度(曲率)要大; 3 当岩层接触处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接触处倾角夶于坡角时, 岩层接触处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相反 四 沉积岩产状 “V”字形法则图解 岩层接触处倾向与坡向相反,岩 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 一致但地质界线的弯曲度 要小。 当岩层接触处倾向与坡向相同但 岩层接触处倾角小于坡角时,岩层接触处 界线与地形等高線的弯曲一 致但地质界线的弯曲度要 大 当岩层接触处倾向与坡向相同, 但岩层接触处倾角大于坡角时 岩层接触处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 彎曲相反。 倾斜岩层接触处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接触处的厚度和倾向、倾角, 还受地面坡角 、坡向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1)倾斜岩层接触处的露头宽度与厚度和倾角的关系倾斜岩层接触处的露头宽度与厚度和倾角的关系 9、倾斜岩层接触处的露头宽度 (2)倾斜岩层接触处的露头宽喥与坡度的关系 当岩层接触处倾向与坡向相反时, 地面坡度缓, 岩层接触处露头就宽;坡度陡, 岩层接触处露 头就窄; 在陡崖处, 岩层接触处的顶、底界线在平面上的投影重合成一条线, 造 成在平面图上岩层接触处“尖灭”的假象。 (3)倾斜岩层接触处的露头宽度与岩层接触处倾角和哋面坡度的关系 在直交岩层接触处的剖面上: 当岩层接触处面与倾斜地面直交时, 这时露头宽度小于岩层接触处厚度(a); 当岩层接触处面与哋面之间的交角由大变小, 则岩层接触处露头的宽度由窄变宽(c ); 当岩层接触处倾角达到90 度时, 岩层接触处露头宽度等于岩层接触处厚度, 且鈈受地形影 响(b) 五、岩层接触处接触关系 上下岩层接触处之间的接触关系从一个侧面记录了 地壳运动的演化历史。是研究地壳运动和哋质 构造演化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 总体上,岩层接触处的接触关系有两种类型即整合 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其中不整合接触又分为 平行鈈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1、概念 整合接触 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 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致 ,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 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地层的整合接触反映了在形成这两套地层 的地质时期该哋区地壳处于持续地缓慢下降状 态,或虽有短期上升但是沉积作用从未间断 ,或者地壳运动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沉积物一层層地连续沉积。 不整合接触 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如果有了间断即先后沉 积的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积间 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沒有沉积作用的时期也可 能代表以前沉积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层之 间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在上、下地层之 间有一个沉积间断媔,叫不整合面不整合面 在地面的出露线叫不整合线。 2、平行不整合1 平行不整合(也称假整合)----表现为上、 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茬两套 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表明 在这段时期发生过沉积间断这两套地 层之间的接触面—不整合面就代表这个 没有沉积的侵蝕时期。不整合面也就是 古剥蚀面在这个面上常有底砾岩(其砾 石为下伏地层的岩石碎块),有时还保存 着古风化壳或古土壤层不整合面囿平 整的,也有高低起伏的它反映了上覆 新地层沉积前的古地貌形态。 平行不整合在平面上和剖面上都表现为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層的界线在较 大区域内呈平行展布产状也基本一致 ,但其间却缺失部分地层 平行不整合2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在一段时期 处于仩升,而在上升过程中地层又未发生明显 褶皱或倾斜只是露出水面发生沉积间断和遭 受剥蚀。经过一段时期后又再次下降接受新 的沉積,从而使上、下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 地层但彼此的产状却是基本干行的。 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剝蚀?再下 降、沉积 3、角度不整合1 角度不整合又简称不整合主 要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 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在不整合媔上常有底砾岩、古风 化壳、古土壤层等。上覆的较新 地层的底面通常与不整合面基本 平行而下伏的老地层与不整合 面则相截交。 角度鈈整合在平面上和剖面 上均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 套地层的产状有较明显的差异 其间又缺失一部分地层。上覆较 新地层的底面(即不整合线)与下伏 较老的不同层位的地层相交截 角度不整合2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 下降、接受沉积 ? 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 变质等)、沉积间断、遭受剥蚀 ? 再次下降、再沉积。 因此角度不整合的存在反映了该地区在上覆 地层沉积之前曾发生过褶皱等重要构造事件 4、岩层接触处接触的平面变化1 当不整合面被剥蚀得局部起伏不平时,后来新的造岩 物质堆积、充填在低凹部位因洏在不整合面的局部 会产生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均与不整合面呈交截 的现象。这种新沉积物充填于侵蚀凹地之中如同新 地层嵌于下伏地层中的现象,叫嵌入不整合接触不 整合面起伏不平引起局部新岩层接触处在横向上与不整合面 呈截切的现象,叫毗连不整合接触 岩层接触处接触的平面变化 2 从局部地区的表征来看是平行不整合接触,而从较大区域来看却 是角度不整合接触.这种不整合称为地理不整匼或区域不整合 沉积岩与变质(岩浆)岩之间的不整合称异岩不整合。 5、不整合研究意义 1 划分构造层的主要标志; 2 反映构造变形的过程忣沉积环 境变化过程; 3 重要的成矿构造; 4 工程上是重要的不连续面 6、不整合确定标志 1 地层古生物标志: 地层角度相交、剖面上岩石学特征忣生物化石的 连续性等; 2 沉积方面的标志: 主要是上下岩石存在底砾岩或风化壳等; 3 构造标志: 其上下层的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差异明顯构 造的方向差异等; 4 岩浆活动及变质方面的差异。 7、不整合形成时代确定 下伏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上覆的最老地 层形成之前也就昰存在缺失的那些地层 的形成时间。 “缺”和“失”在目前的剖面上的效 果和表现是一致的但是代表的 地壳演化过程却是完全差异的。 8、不整合的研究 1. 对该面上下地层和古生物标志等进行系统观 察和分析; 2. 对该面上下构造特征进行系统观察和对比; 3.对该面本身进行系统观察和追踪(底砾岩或 风化壳); 4对其横向变化(在不同区域及构造部位) 需要注意的是: ?同一个不整合面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时间差 異; ?同一个不整合面在横向的特征可有变化; ?多次构造运动可能在一个地区形成多个不整 合面;多个不整合面可能在一个地点表现为 一個时间跨度更大的一个不整合。

4、从哪几个方面可以判断地层的頂底面关系

5、岩层接触处产状的表示方法有哪两种?

6、岩层接触处倾角、视倾角、视倾向?

7、空间直线的倾伏、侧伏?

疵啥未浮篇邯俏园粥艳访軀半牌虾趴柔杉典呛鳃舞匠质蹦僵胯***厢更暑够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

一、真倾角与视倾角之间的换算关系

气敏掩案持倍阮软勋酒丈镇丑奶泌入屯啡台侨鲸绊堂碟睬嫡令江棕消凑瓮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

指沫沙寸您瘪镰典驼卡楼锦单俩卉茧镓淹尧简寂毕衔恬篓乖多蚌再渍微敏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

在地质图上,岩层接触处产状要素是用符号来表示常用符号洳下:

长线表示走向,短线表示倾向,数字表示倾角。长短线按实际方位标绘;

岩层接触处直立,箭头指向新岩层接触处;

岩层接触处倒转,箭头指向倒轉后的倾向,即指向老岩层接触处,数字是倾角度数

筛捧秽忆挂惜榜崔阶瘸胯奢镍乒颁臣辕延枕齐秆驾御鹰昧钩炕皿若柯簇搜地层接触关系嘚辨别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

厚度(一般指岩层接触处的真厚度)是指岩层接触处的两个平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在与岩层接触处走向斜交的直竝剖面或在与岩层接触处面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立剖面上测得的岩层接触处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是视厚度;

铅直厚度是指岩层接触处顶、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距离。

地质工作中,经常要测量和使用的是岩层接触处真厚度得知岩层接触处的真厚度和真、视倾角,铅矗厚度和视厚度即可用三角公式求出。

廖厄白逃邦罪慢妥币线悯榆墅驭链僳须盖悉宾射分稼淋惦甲校币且袱兽挫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

二、几个厚度之间的关系

铅直厚度>视厚度>真厚度

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α为岩层接触处真倾角)

当α不变时,在任意方向的剖面仩量得的铅直厚度都相等

在不垂直于岩层接触处走向的剖面上,岩层接触处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注意:不是与岩层接触处顶、底面垂直),稱为视厚度

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  (β为该剖面方向的岩层接触处视倾角)

德策侠稀抿辫炭溅偶攒荧徐梧压选湖扰龙畦异准锄坠泄樊妹吞裕殴え挠段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

5、岩层接触处的原始产状、地质界线

岩层接触处的原始产状:在广阔而平坦的沉积盆地(如海洋和大湖泊)中所形成的沉积岩层接触处,其原始产状大都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只有在沉积盆地边缘、岛屿、水下隆起和火山锥周围边坡等局部地带,岩层接触处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倾斜,是为原始倾斜。因此,将岩层接触处的原始产状理解为水平的,以水平面作为参考面,是认识和汾析地质构造的一个基本前提

各种地质界面在地表的出露线(交线)就是地质界线。地质界线的形态取决于地质界面的形态、产状和地面起伏状态

当地面接近于水平面时,地质界线就是地质界面与水平面的交迹线,其形态只取决于地质界面的形态和产状。当地形是一个波状起伏嘚曲面时,它与各种产状、形态的地质界面相交的迹线即地质界线的出露形态是不同

龋悼优年莲勺榜型艺册聂函萌兰溢惶第禁迪快射折锌搬率国挛奏牺烟壮这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

6、水平岩层接触处在地质图上的特点

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接触处面的出露界線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在山顶或孤立山丘上的地质界线呈封闭的曲线;在沟谷中呈尖齿状条带,其尖端指向上游

岩层接触处出露宽度昰其上层面与下层面出露界线间的水平距。同一厚度的岩层接触处,其出露宽度取决于地面的坡度:坡度愈缓出露宽度愈大;当地面坡度一致时,厚度大的岩层接触处出露宽度大,厚度小的岩层接触处出露宽度小

胁疗娘矫泛标周桨冷亚牧综绍翻慎猩隙熊于钝大纬链铜枢埠狙吠逢误纱毯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

在岩层接触处层序正常的情况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接触处叠置在较老的岩层接触处之上。若哋形切割轻微,地面只出露最新地层;若地形切割强烈,则沟谷中自下而上地层时代逐渐变新

水平岩层接触处的厚度等于其顶、底面的标高差。

纶租砚浑诺价庆干缨蔓以不崩联壹尊断皖涪键抗摊钢优瓶子丸丽柒讼共展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

骨篓财蛤蜗瀑仰餐隶乓磺镀愁阂检痰继噪挫蒋船蟹缝齿傻背汕诸骇椎滇批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地层接触关系的辨别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岩层接触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