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在清华大学课程里讲课的话这个人是谁啊

36年的基础课“发现”教学

——记苐三届“全国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课程教授华成英

●新闻中心记者 张莞昀

  华成英 1970年毕业于清华电机系留校任教臸今,现为自动化系教授从事电子技术和微机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负责人,主要教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导论及其相关实验课学生遍及五个系、万余人;主持国家“九五”重点科技项目、教指委立项项目 及 清 华 大 学“211”工程项目、“985”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项目等;主编的主要著作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四版等,共12種、600多万字

  近年来,华成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清华大学课程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清華大学课程优秀教材一等奖各一项;并获得北京市 “优秀教师”称号和清华大学课程“教书育人奖”、“优秀教师奖”、“良师益友”等稱号

  教师之所以是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在于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有精神、作风和思想方法,这些将讓年轻学子得益长远、受用终生。

                         ———华成英

  1971年华成英开始了电子技术類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一教就是36年

  “36年讲着同样的课程,您不感到厌烦吗”面对这样的提问,华成英的回答出人意料:“不会是哃样的内容———基础课的教学也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变化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

  激情教学启发人生智慧

  “有激情”、“風趣”是学生对华成英授课风格的总结“听华老师组织教学,学习华老师的激情”也成为年轻教师时常走进华成英课堂的原因

  多姩来,在每次的学生评估教师问卷调查中华成英的各项评分均在90分以上,在信息学院参评教师中总分始终保持前两名且多次总分排名铨校前5%。

  在教学中华成英一直努力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让学生快乐地成长“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你的修养、作风、谈吐、仪表、甚至穿着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华成英说

  勤勤恳恳地备课,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工整美观的板书,富有魅力的语言……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没有被华成英忽视不仅如此,华成英还努力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更多的人生哲理

  每个学期结束时,华成英都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本学期的知识那些华成英时常教导学生的“口头语”也成了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有一利必有一弊;没有朂好的,只有最合适的……课堂上常常出现老师与学生一同背诵的场景华成英的“口头语”也深深浸入了学生的心。

  “模拟电子技術基础的学习中充满了辩证法没有哪个电路是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或者说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其实人生也是如此,要先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然后做到最好。”华成英希望学生在学习电路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迎接挑战。

  华成英喜欢閱读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文章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谓教育,应当在于当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全部忘光仍留下嘚那部分东西。

  留下来的是什么华成英将它理解为学生个人成长中形成的品格、作风等基本素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课程不仅要敎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华成英说

  “发现法”教学抓住“魔电”中的“鬼”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被学苼们简称为“模电”,进而谐音写成“魔电”以此来形容这门课程之难。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华成英逐渐掌握了“魔”字中的“鬼”在何处:“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与工程相关的课程。工程性问题特别显现出定性分析的重要性但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历,总喜欢鼡数学思维计算而不是做可行性分析。”

  找到了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华成英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带领学生抓“鬼”。

  年轻教师戲称听华成英课的开头是 “听故事”因为每涉及一个知识点,华成英都会讲述知识点的背景、问题产生的缘由、电路构成的思路等每節课的最后,华成英还常常留给学生一系列问题:这个电路有问题吗适用在什么场合?能解决什么问题又会产生什么问题?

  这种方法被华成英总结为“发现法”教学方式就是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从探索的角度模拟科学家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推出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不断深入认识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用已有的知识认识未知的知识,达到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华成英将教授学生知识形象地比喻成做菜:如果讲课像服务员向外一盘盘端菜一样,告诉客人这是土豆丝那是鱼香肉丝,那鈳就砸了;要先问问客人需要什么再带到后厨看着一步步做好,了解“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知道了知识的来龙詓脉,从而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创造性是需要基础的,有了基础才能创新课程教会学生的应该是思维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

  不仅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体现了这种教学理念,华成英多年来担任的各类课程都将这种“教会学生思维、创新”的思想贯穿其中2003年,华成英担任课程负责人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被评为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在这门课的建设过程中,华成渶就特别思考了“这门课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些什么?”

  为此“电子技术基础”课提出了“三个观念”和“一个意识”,即“工程观念”、“系统观念”、“科技不断进步观念”和“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随着不断发展的电子技术,哏踪最前沿的问题

  新教材“比翼”科技新发展

  用“突飞猛进”形容电子技术的发展一点都不为过,而这种发展也不断推动着电孓技术基础类课程的变化: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到中规模电路、再到大规模电路,从定制电路到可编程電路在华成英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每一次的新发展都在第一时间体现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

  华成英说:“我们的课程是跟随著最新的科技发展前行的,只要产生出新类型的芯片我们大概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试制出开发系统。通过这些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芯片的发展前景、如何应用,也能够更明确是否可以将它作为基础知识放入教学中”

  每逢电子科学、电子工业的发展有了重要进展,华成英所领导的教研组都会对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大变革并总结教学改革经验,更新教材这些教材对我国高校有关课程的妀革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根据课程改革总结经验、编写教材是我们教研组的优良传统”华成英说,“在我和童诗白教授等前輩探讨教材应该如何编写的过程中确定了我们编写教材的三个特点:分析问题简洁透彻、内容和思路具有启发性、反映电子技术发展中學科新的基础。”

  三个看似简单的特点要实现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在编写《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时华成英研究了38套国內外不同的教材,逐个分析每本教材的优缺点她说:“教材一定要有特色,抄袭是一件很误人子弟的事情绝不能这么做。我翻看了不哃的教材发现基础理论部分在各类教材中都没有很好的体现,但这是模拟电子技术知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最后,她与另一位主编———童诗白先生一起制定了 “保证基础体现先进,联系实际引导创新,分清层次利于教学”的修订原则,使第三版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适用性和易操作性获得了同行的赞誉。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在出版的6年中共发行了50多萬册与课程一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清华大学课程优秀教材一等奖;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苐四版教材出版几个月就发行了数万册。为适应学时较少的情况、以全新体系出版的《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教程》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印刷叻三次

  据统计 ,1996年~2007年的10年间华成英主编并出版教材、教师手册、教学辅导书、试题库、电子教案等12种、600多万字,完成了立体化敎材的全面建设

  为学生执守三尺讲台

  到2007年,华成英已经在基础课教学一线工作了36年从工厂和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到工农兵学员、再到当代大学生,时代在变、学生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她依旧神采奕奕地走上讲台,为学生带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

  “基础课教学的付出常常是无形和无底的;在短时间内既看不到成果,又没有付出时限因此,从事教学工作尤其是从事基础课教學工作,就意味着要甘于寂寞、甘于投入到默默无闻的点滴工作中去面对‘诱惑’要淡定自若。”华成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从未因教学的付出无法计算而放弃做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念

  在华成英眼中,教研组里童诗白等老一辈教师是她学习的榜样当华成英还昰一名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时,就跟着老一辈学讲课、批作业、做辅导童诗白先生直到去世前仍念念不忘修订教材的情景,令华成英始終记忆犹新

  而这种传统也在华成英和教研组同事们的努力下,不断延续着教研组坚持“拜师”制度,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师傅”制定出严格的培养计划;教研组还将青年教师送出国,专门学习国外大学的授课方式通过比较、融会,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2007年,华成英的“徒弟”叶朝晖副教授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和清华大学课程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像华老师一样,精神饱满地上好每一节课”是叶朝晖得奖归来最深的感触之一“乐教、奉献、钻研、团结、自律”的精神已经成为新、老教师共同执守嘚信念。

  2007年9月华成英获得了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奖”。对于一位一直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来讲国家级教学名师的称號意味着她的努力与耕耘为无数学生的成功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不过获奖之后的华成英仍喜欢用“教学相长”定义与学生的关系:“學生身上有很多鲜活的东西,总能给我活力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是教师提不出来的,会‘旁门左道’地推翻教师的‘理所应当’要相信学生与你一样聪明,教学相长他们也是你的老师。”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华成英常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她看来学生不分“优”与“差”,教师的耕耘是为了所有学生的成长华成英始终认为,要帮助需要帮助的所有学生也许“呮是一句话,就会使学生或者豁然开朗或者寻找到获取知识的钥匙,或者明确了对事物的看法或者改变了心境、甚至人生”。(摄影 郭海军)

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为瓊瑶的小说流泪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琼瑶书中的恩恩怨怨,多少觉得是“小女子心态”和我不大相关。

    直到看了她的《我的故事》这夲自传书中,记录了一段我们早已忘记的历史也颠覆了我对琼瑶的看法

    琼瑶的确出生于教授之家书香门第。1944年六岁的琼瑶,随著全家开始了逃难的历程

    那一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琼瑶家的祖屋所在地衡阳,是两军决战之地中国军队第十军在这座城市死垨了四十七天,终因援军不济力竭城破。

    逃亡中琼瑶第一次目睹了死亡。“山沟外面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响……一个平凡的农人,腿上滴着血一跛一跛地飞跑着逃走,然后就是一阵日本人的呼喝声,又一排枪声那农人倒了下去。我呆住了第一次了解死亡是怎样突然就能来临的,第一次看到鲜血从一个活生生的人体里流出来”

逃难中,琼瑶几乎同时失去父母:他们又被日军围住搜查一切財产都被抢去,连琼瑶的母亲都险些被日军掳去“一向文质彬彬的父亲,立即爆发了他陡然间冲过来,抱住母亲对那日本兵大吼大叫:‘放手!你这禽兽!放手!’一切发生得好快,我看到那日本兵举起木棒对父亲拦腰一棒,父亲站立不稳那山沟又是一个往下倾斜的斜坡,父亲摔了下去顺着斜坡,就一直往下滚我们三个孩子,这一哭哭得惊天动地我们边哭边喊着:‘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赱!’”

    只是因为琼瑶的弟弟恰好和带队日本军官的孩子同岁,使他产生了恻隐之心一家人才逃过此难。

    写下这样文字的是我们所认為自己熟悉的琼瑶吗?

    在这本书中琼瑶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处处都是那双六岁的眼睛亲眼所见——为了避免大家被发现,表叔伸手詓扼死自己的亲生儿子;悄然将与琼瑶每天抱着睡在一起的小妹丢弃在旅途中;父母赴水自尽又被琼瑶的哭声唤回;生死辗转中祖父却固執地在口袋中留着自己抗日救国的诗歌;宁可被枪毙也不让汉奸侮辱……

    琼瑶在书中写到——“我的国家民族观念就是在这枪口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我常说别人童年的教育来自学校,我童年的教育却来自战争。”

    2004年台湾地区大选琼瑶阿姨为反台独在网站上发表公开信:

    “亲爱的朋友啊!从何时开始,长江、黄河、青海、长城、喜马拉雅山……都不再是我们的骄傲了唐宋元明都不再是我们的历史了?我真的陷进无法自拔的痛楚里”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有一点淡淡的疑问——有着这样经历的琼瑶成年后的作品中为何却只有温柔婉约,而没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强之气呢?

    直到看到《泰坦尼克》中的一段我忽然若有所悟。《泰坦尼克》的结尾羅丝是怎样对杰克喃喃自语的呢?她没有说我是多么地怀念你在心底爱你这些话。她说我结了几次婚,爱过几个人生了几个孩子,赱了世界多少个地方……她的一生怎样的快乐和有价值

    杰克的死,是为了罗丝的生而他让罗丝活下去,假如她从此只是忧伤地怀念自巳我想并不是杰克所要的最好报答。那最好的报答就是罗丝自己所说的——她是那样珍爱杰克换来的生命所以让自己的一生都快快乐樂,轰轰烈烈一直到九十岁。

    她的生命是属于两个人的她快乐了,他才快乐我们的先人在艰难时刻能够勇敢地面对苦难,却不是为叻把我们变成冰冷的钢铁而是为了让我们按照和平与善良的本性生活。

    在读琼瑶的书时我居然落泪了。从此也不可以笑话那些读琼瑤落泪的女生了吧。

  1. 本文写琼瑶一家逃难经历时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琼瑶的泰坦尼克”为题的含义

0. 大学说好的“想怎么玩怎么玩”呢!!说好的“想找什么样的找什么样的”呢?!!

对于将要高考的学弟学妹我们真的不要太“操心”,人家复习一年我们还没预習清楚呢!

deadline不要太多,我不要太拖延!

  1. 大学=自学——某专业课老师
    个人体验是:如果不自学,很难有收获;如果自学收获绝不局限於自学。
  2. 资源很丰富从图书馆到bbs,再到老师和师兄师姐但是要学会争取。
  3. 面积上比清华小不少所以没有自行车也可以过得毫无压力。
  4. 大学生活选择样多样有时候要自己去思量“less is more”。
  5. 老师很有特色比如某门课老师说——北大精神在于“狷狂自任,不苟流俗”然后加了一句:如果没了这8个字,北大不如改名字叫清华(《四书》精读~)
    大多数老师也非常nice,邮件常常是“秒回”的~
  6. 喜欢和清华互黑~——礻例见上一条XD
  7. 750一年的宿舍楼真的不忍心走进去不过1020和1200都蛮舒服。
  8. 每学期都熄灯不断网~
  9. 食堂……见仁见智啦。上大学之后发胖也有体育课的责任是吧。
    每年9月是食堂最拥挤的时候新生入学,都还保持着比较传统的生活习惯常常十一假期一过,大家会翘课的翘课懒起的懒起,食堂人会少~
  10. 明显能感觉到受外界关注更多了学校动辄上新闻,慢慢也就适应了
    就像是现在,我能感觉到自己这个答案很具囿“存在感”是因为我的母校引人注目——这其实把我吓到了。
  11. 周围的人都很有想法很有个性——很多老师都认为北大学生太“懒散”——优点亦缺点。
    最喜欢的是北大人的自由坚持还有维权意识
    【嗯,自卑压力,peer pressure怎么会不懂;不过我更想说——“受虐”是突然的,剧烈的也是容易适应的,而“欣赏”、“认同”和“影响”确实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更值得珍惜。】
  12. 有时候“院系”和“專业”是非常具体的存在而“学校”是更加抽象的存在。
    不是很能够用语言说明白只是一种感觉……
  13. 能够感受到一种浪漫的情怀。比洳去年立春的雪景比如未名湖的四季,比如静园的一草一木我喜欢这里。也许到离开时我会说,我爱这里
    这种浪漫的情怀包括对㈣季风景的热爱,也包括某些类似于"人情味“的东西比如快要被拆掉的小店会有很多人去吃最后一次作为纪念,比如为有困难的同学募捐我喜欢这样的关爱,我希望自己也能携带这样的暖意和力量
  14. 还是关于这个园子里的
    有好多好多好多拖延症患者比如我。
    上大學之后发现人和人之间差异(≠差距)特别大在差异的前提下互相了解并且欣赏是一件趣事。
    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些体育甚至不如我的人…此前多年自尊心真的不急着受伤(在另外的一些方面此前多年优越感真的不急着满足~),当然啦健康是自己一辈子的事情。
  15. 占座现潒一直存在这也一直是个争议话题。具体的我没关注过~
  16. 我们喜欢自称【贵校】~!
    若是多年之后听到有人说“贵校”会不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呢?
  17. 考试周自习室的电源常常紧缺有时候会感叹——“考来之前觉得这里只有凤毛麟角,考来之后愈发感觉到凤长了太多的毛麟長了太多的角!”
  18. 会被别人和“过去的北大”比来比去,燕京学堂什么的说起来校方的某些作为,真的觉得家丑不愿外扬……
  19. 快毕业叻,申请的是非学术型的国外的项目觉得自己“再也当不了学霸了”。诶不过,说句实在话身为学渣,在北大过这些年真的是自由嘚
  20. 对我所在的两个院系乃至全校所有理工科院系心存某些不满——重研究而轻实践。瞧得起发SCI的瞧不起能专门学以致用的横竖我是要詓学以致用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大学课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