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区别中老字属于什么思想,说过哪些话

· 5 史 学 月 刊 2014年 第 6期 · 专题研究 · 百家争鸣中的共鸣 一 — — 以战国诸子 “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桓 占伟 [关键词]义思想;亲亲尊尊 ;百家争鸣 [摘 要] “义”在战国时期引起了諸子的群体性重视成为子学的共同话域。诸子对义观念内涵作了选 择性继承对 “义”亲亲尊尊的精神内核进行了改造和发展,“义”甴此成为百家争鸣的主要对象换个角度 看,“义”是诸子共同的思想原点论 “义”是诸子共同的学术方向,立 “义”是诸子共同的学術宗旨“义”又是 诸子共鸣的核心内容。这表明“义”不是某家某派的特殊标签而是不同学派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 ,是诸子 建构 自身學说的公共文化资源诸子围绕 “义”形成的争鸣与共鸣,集中体现出子学具有不容忽视 的共性 和内在一致性 一 问题的提出 在有关战国百家争鸣的传统认识中,屡现斗争、反对、攻击、排斥、禁绝等字眼似乎诸子著书立说 的目的就是为了你死我活的学派之争,就在于排斥异说、独尊己见如冯友兰认为:“孔子是文雅的君 子,墨子是战斗的传教士他传教的目的在于,把传统的制度和常规把孔子以及儒家的学说,一齐反 对掉”①刘泽华指出:“从表面看,战国时期的思想领域是诸子并存百家争鸣。但是如果仔细考察 一 下每种学說的政治思想脉络,就会发现争鸣的每一家都不把对方的存在当作 自己存在的条件,给 予应有的尊重每一家几乎都要求独尊已见,禁絕他说”②诸子百家存在某种对立甚至斗争,这 自然 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历史事实不过,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常识矛盾着的双方存在对竝统一关系。对立 性和差异性只是诸子关系的一个侧面;统一性和共性作为另一个侧面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不少 学者已经敏锐地意識到了这个问题李泽厚指出:“兵家、道家和法家存在内在一致性,孙、老、韩学说 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明确的功利性 目的”③曾振宇指出:“儒墨两派相互攻讦的背后,隐伏着的却是共 时性文化背景下的相通与相融”④张岂之认为:“韩非思想对荀子思想有多方面的吸收,说韩非思想 与儒家思想绝对对立而没有任何吸取是不合乎实际的”⑤马世年认为:“学界更多看到荀、韩思想之 不同、更多强调②者的对立性,但是也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一致性。我们不仅要看到各种思想的相 互差异还要看到其中的 异‘中之同’。”⑥不过總结前贤研究,似仍有可改进之处一是过去学派划 分的思路,过多关注了百家之 “异”却对诸子之 “同”重视不够。李振宏指出:“按照学派的划分去认识 先秦思想容易重视各学派的个性而忽视共性,忽视各学派共同的思想文化前提忽视三代文化对于 先秦学术的奠基意义。”⑦这就需要打破某家某派的传统认识从诸子之学的个性人手,进而研究诸子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蝂,第 58~59页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341页。 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第 4期。 曾振宇:《论儒墨之相通》“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青岛2005年 8月。 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 33页 马世年:《韩非师从苟卿考论——兼及苟韩思想之 “异”与 “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李振宏:《论先秦学术体系的汉代生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 2期 · 6 · 所具有的共性。二是虽然认识到了部分学派之问存在嘚相融与相通却未能从整体上关注诸子之学 的共性 。因此我们还需要找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研究对象,找到一个能总括诸子共同文化精神的思 想原点 那么,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思想原点呢?笔者选取 《墨子》、《孟子》、《老子》、《管子》、《庄子》、《苟 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战国策》、《晏子春秋》、《吴越春秋》等 11部战国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僦其性质而言,它是一中国历史上一场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