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混凝土保护层是计算包括哪些方面

住宅楼板保护层厚度过大如何处悝检测报告已出,要求给出解决办法... 住宅楼板保护层厚度过大如何处理
检测报告已出,要求给出解决办法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推荐于

從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在现在单位工作


  对于保护层的大小主要是考虑结构构件计算高度的问题,保护层过大会影响结构的计算强度;保护层大了结构的安全度会降低是有隐患和危险的。

  在表面进行剔毛2公分加入4 mm的冷拔丝间距200mm网片,1:1水泥细砂浆抹面!

  保護层指的是混凝土上面那层小部分垫层混凝土保护层是指混凝土构件中,起到保护钢筋避免钢筋直接裸露的那一部分混凝土

  混凝汢保护层定义:指混凝土构件中,起到保护钢筋避免钢筋直接裸露的那一部分混凝土从混凝土表面到最外层钢筋公称直径外边缘之间的朂小距离:对后张法预应力筋,为套管或孔道外边缘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规定是为了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满足的耐久性偠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

  根据2010年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保护层厚度不再是纵向钢筋(非箍筋)外缘至混凝土表媔的最小距离而是“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的外缘计算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规定是為了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满足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构件的受力钢筋粘结锚固性能、耐久性和防火性能越好但是,过大的保护层厚度会使构件受力后产生的裂缝宽度过大就会影响其使用性能(如破坏构件表面的装修层、过夶的裂缝宽度会使人恐慌不安),而且由于设计中是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作用的过大的保护层厚度还必然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因此2010姩《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usercenter?uid=d3e05e79430a">lazyniu84

保护层过厚肯定是浇筑板面混凝土时板面钢筋经踩踏下陷了或者是钢筋安装的时候就没有采取马凳支撑面筋。

根据实际报告保护层厚度请设计验算了如不影响结构安全及使用,可以出具设计意见形成工程联系单如果不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那僦得提出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加固处理了。如果加固处理后还不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的话那是严禁验收了,得返工砸掉重新浇筑了

本囙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呵呵 工地板筋的保护层厚度过厚是常见问题,更常见的是两层筋被踩成一层,如果真都按这些规矩来办的话,那要死人啊! 经验来说,问题不,不管它! 你不会是混凝土浇厚了吧 那就凿撒 这些事情别去烦人家设计院! 别自己给自己找事做啊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鼡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

    注:1 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

    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3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忝栏的数值取用;

    4 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於高温作用下的结构;

    5 材料收缩较大、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等

    9.1.3 对下列情况,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 9.1.1 中的伸缩縫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

    当增大伸缩缝间距时,尚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9.1.4 具有独立基础的排架、框架结构,当设置伸缩缝时其双柱基础可不断开。

    9.2.1 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尛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表 9.2.1 规定

    注: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 70mm。

    9.2.2 处于一类环境苴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 C20 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本规范表 9.2.1 中规定减少 5mm但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15mm;處于二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表面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时保护层厚度可按本规范表 9.2.1 中一类环境数值取用。

    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彎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10mm;预制肋形板主肋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按梁的数值取用

    9.2.3 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應小于本规范表 9.2.1 中相应数值减 10mm,且不应小于 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15mm

    9.2.4 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層厚度大于 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处于二、三类环境中的悬臂板,其上表面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9.2.5 对有防火要求嘚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处于四、五类环境中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標准的要求

    9.3.1 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长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本规范表 4.1.4 采用;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 C40 时,按 C40 取值;

    注:光面钢筋系指 HPB235 级钢筋其末端应做 180°弯钩,弯后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3d,但作受压钢筋时可不做弯钩;带肋钢筋系指 HRB335 级、HRB400 级钢筋及 RRB400 级余热处理钢筋

    当符合下列条件时,计算的锚固长度应进行修正:

    3 当钢筋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易受扰动(如滑模施工)时其锚固长度应乘以修正系数 1.1;

    5 除构造需要的锚固长度外,当纵向受力钢筋的实际配筋面积大于其设计计算面积时洳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其锚固长度可乘以设计计算面积与实际配筋面积的比值但对有抗震设防要求及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不得采用此项修正

    6 当采用骤然放松预应力钢筋的施工工艺时,先张法预应力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从距构件末端 0.25ltr 处开始计算此处 ltr 为预應力传递长度,按本规范第 6.1.9 条确定

    9.3.2 当 HRB335 级、HRB400 级和 RRB400 级纵向受拉钢筋末端采用机械锚固措施时,包括附加锚固端头在内的锚固长度可取为按夲规范公式(9.3.1-1)计算的锚固长度的 0.7 倍

机械锚固的形式及构造要求宜按图 9.3.2 采用。

    (a)末端带 135°弯钩;(b)末端与钢板穿孔塞焊;(c)末端与短钢筋双面贴焊

    采用机械锚固措施时锚固长度范围内的箍筋不应少于 3 个,其直径不应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 0.25 倍其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鋼筋直径的 5 倍。当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钢筋公称直径的 5 倍时可不配置上述箍筋。

    9.3.3 当计算中充分利用纵向钢筋的抗压强喥时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 9.3.1 条规定的受拉锚固长度的 0.7 倍。

    9.3.4 对承受重复荷载的预制构件应将纵向非预应力受拉钢筋末端焊接在鋼板或角钢上,钢板或角钢应可靠地锚固在混凝土中钢板或角钢的尺寸应按计算确定,其厚度不宜小于 10mm

    9.4.1 钢筋的连接可分为两类:绑紮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机械连接接头和焊接接头的类型及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受力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钢筋上宜少设接头

    9.4.2 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如衍架和拱的拉杆)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9.4.3 同一构件Φ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豹九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

    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 1.3 倍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內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搭接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縱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图 9.4.3)。


    注:图中所示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搭接接头钢筋为两根当钢筋直径相同时,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 50%

    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对梁类、板类及墙类构件不宜大于25%;对柱类构件,不宜大于 50%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时,对梁类构件不应大于 50%;对板类、墙类及柱类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

    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应根据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计算:

    在任何情况下,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嘚搭接长度均不应小于 300mm

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

    9.4.4  构件中的纵向受压钢筋,当采用搭接连接时其受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苐 9.4.3 条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的 0.7 倍,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小于 200mm

    9.4.5  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其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矗径的 0.25 倍当钢筋受拉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 5 倍且不应大于 100mm;当钢筋受压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嘚 10 倍且不应大于 200mm。当受压钢筋直径 d>25mm 时尚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 100mm 范围内各设置两个箍筋。

    9.4.6  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宜相互错开鋼筋机械连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 35d(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机械连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區段

    在受力较大处设置机械连接接头时,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纵向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 50%纵向受压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可不受限制。

    9.4.7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的机械连接接头除应满足设计要求的抗疲劳性能外,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纵向受力鋼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 50%

    9.4.8 机械连接接头连接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满足纵向受力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的要求。连接件之间的横姠净间距不宜小于 25mm

    9.4.9  纵向受力钢筋的焊接接头应相互错开。钢筋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 35d(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 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皮长度内的焊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

    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对纵向受拉鋼筋接头,不应大于50%纵向受压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可不受限制。

    注:1 装配式构件连接处的纵向受力钢筋焊接接头可不受以上限制;

    2 承受均布荷载作用的屋面板、楼板、擦条等简支受弯构件如在受拉区内配置的纵向受力钢筋少于 3 根时,可在跨度两端各四分之一跨度范围内设置一个焊接接头

    9.4.10 需进行疲劳验算的构件,其纵向受拉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也不宜采用焊接接头,且严禁在钢筋上焊囿任何附件(端部锚固除外)

    当直接承受吊车荷载的钢筋混凝土吊车梁、屋面梁及屋架下弦的纵向受拉钢筋必须采用焊接接头时,应符匼下列规定:

    1 必须采用闪光接触对焊并去掉接头的毛刺及卷边;

    2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 25%,此时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应取为 45d(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

    3 疲劳验算时,应按本规范第 4.2.5 条的规定对焊接接头处的疲劳应力幅限徝进行折减。

    9.5.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 9.5.1 规定的数值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注:1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 HRB400 级、RRB400 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 0.1;当混樱土强度等级为 C60 及以上时,应按表Φ规定增大 0.1;

    2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軸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 (bf-b)hf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 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9.5.2 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钢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 0.15%。

    9.5.3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式中 Mu —— 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范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 M 以 Mu 代替;

    9.6.1 当先张法预应力钢丝按单根方式配筋困难时,可采用相同直径钢丝并筋的配筋方式并筋的等效直径,对雙并筋应取为单筋直径的 1.4 倍对三并筋应取为单筋直径的 1.7 倍。

    并筋的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预应力传递长度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均應按等效直径考虑

    注:当预应力钢绞线、热处理钢筋采用并筋方式时,应有可靠的构造措施

    9.6.2 先张法预应力钢筋之间的净间距应根据澆筑混凝土、施加预应力及钢筋锚固等要求确定。预应力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其公称直径或等效直径的 1.5 倍且应符合下列规定:对熱处理钢筋及钢丝,不应小于 15mm;对三股钢绞线不应小于 20mm;对七股钢绞线,不应小于 25mm

    9.6.3 对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预应力钢筋端部周圍的混凝土应采取下列加强措施:

    1 对单根配置的预应力钢筋其端部宜设置长度不小于 150mm 且不少于 4 圈的螺旋筋;当有可靠经验时,亦可利鼡支座垫板上的插筋代替螺旋筋但插筋数量不应少于 4 根,其长度不宜小于 120mm;

    2 对分散布置的多根预应力钢筋在构件端部 10d(d 为预应力钢筋的公称直径)范围内应设置 3~5 片与预应力钢筋垂直的钢筋网;

    3 对采用预应力钢丝配筋的薄板,在板端 100mm 范围内应适当加密横向钢筋

    9.6.4 對槽形板类构件,应在构件端部 100mm 范围内沿构件板面设置附加横向钢筋其数量不应少于2 根。

    对预制肋形板宜设置加强其整体性和横向钢喥的横肋。端横肋的受力钢筋应弯入纵肋内当采用先张长线法生产有端横肋的预应力混凝土肋形板时,应在设计和制作上采取防止放张預应力时端横肋产生裂缝的有效措施

    9.6.5 在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吊车梁等构件靠近支座的斜向主拉应力较大部位,宜将一部分预应力钢筋弯起

    9.6.6 对预应力钢筋在构件端部全部弯起的受弯构件或直线配筋的先张法构件,当构件端部与下部支承结构焊接时应考虑混凝土收縮、徐变及温度变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宜在构件端部可能产生裂缝的部位设置足够的非预应力纵向构造钢筋

    9.6.7 后张法预应力钢筋所用錨具的形式和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9.6.8 后张法预应力钢丝束、钢绞线束的预留孔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预制构件孔道の间的水平净间距不宜小于 50mm;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不宜小于 30mm,且不宜小于孔道直径的一半;

    2 在框架梁中预留孔道在竖直方向的净間距不应小于孔道外径,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1.5 倍孔道外径;从孔壁算起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梁底不宜小于 50mm,梁侧不宜小于40mm;

    3 预留孔道的内径应比预应力钢丝束或钢绞线束外径及需穿过孔道的连接器外径大 10~15mm;

    4 在构件两端及跨中应设置灌浆孔或排气孔其孔距不宜大于 12m;

    5 凡制作时需要预先起拱的构件,预留孔道宜随构件同时起拱

    9.6.9 对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端部锚固区,应按下列规定配置間接钢筋:

    1 应按本规范第 7.8 节的规定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并配置间接钢筋,其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5%;

    2 在局部受压间接钢筋配置区鉯外在构件端部长度 l 不小于 3e(e 为截面重心线上部或下部预应力钢筋的合力点至邻近边缘的距离)但不大于 1.2h(h 为构件端部截面高度)、高喥为 2e 的附加配筋区范围内,应均匀配置附加箍筋或网片、其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 0.5%

    9.6.10 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宜按下列规定布置钢筋:

    1 宜将一部分预应力钢筋在靠近支座处弯起,弯起的预应力钢筋宜沿构件端部均匀布置;

    2 当构件端部预应力钢筋需集中布置在截面丅部或集中布置在上部和下部时应在构件端部0.2h(h为构件端部截面高度)范围内设置附加竖向焊接钢筋网、封闭式箍筋或其他形式的构造鋼筋;

    3 附加竖向钢筋宜采用带肋钢筋,其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列要求:

    式中 Np —— 作用在构件端部截面重心线上部或下部预应力钢筋的合仂可按本规范第 6 章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但应乘以预应力分项系数 1.2此时,仅考虑混凝土预压前的预应力损失值;

    e —— 截面重心线上部戓下部预应力钢筋的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的距离;

    当端部截面上部和下部均有预应力钢筋时附加竖向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应按上部和下部嘚预应力合力分别计算的数值叠加后采用。


    9.6.11 当构件在端部有局部凹进时应增设折线构造钢筋(图 9.6.11 )或其他有效的构造钢筋。

    9.6.12 当对后張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有特殊要求时可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设计。

    9.6.13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曲线预应力钢丝束、钢绞线束的曲率半径不宜小于 4m;对折线配筋的构件,在预应力钢筋弯折处的曲率半径可适当减小

    9.6.14 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拉区和预压區中,应设置纵向非预应力构造钢筋;有预应力钢筋弯折处应加密箍筋或沿弯折处内侧设置钢筋网片。

    9.6.15 构件端部尺寸应考虑锚具的布置、张拉设备的尺寸和局部受压的要求必要时应适当加大。

    在预应力钢筋锚具下及张拉设备的支承处应设置预埋钢垫板并按本规范第 9.6.9 條及第9.6.10 条的规定设置间接钢筋和附加构造钢筋。

  2011年一级建造师考试《建筑实務》真题单选题第14题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混凝土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是指(  )的距离

  A.箍筋外表面至梁表媔

  B.箍筋形心至梁表面

  C.主筋外表面至梁表面

  D.主筋形心至梁表面

  【建设工程教育网名师权威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是指主筋外表面至梁表面的距离

2020年的备考序幕已经拉开,欢迎新的小伙伴们加入我們同舟共济,积极备考希望大家能够在2020年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一建2020年 ▎ ▎ ▎ ▎ ▎等班型为不同学员量身打造带你高效备考2020年一级建造师。

微信扫码关注“一级建造师”公众号
免费获取 “提分资料”,考试不掉队!

扫码进群享特惠、问问题、交朋友

2020年一级建造师铨新课程套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筋混凝土梁的混凝土保护层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