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可溶解性固体总固体恒重为什么是0.4mg

一线资深高中数学教师善于激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钻研大纲和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

水中的固体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將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的物质因此也曾被称为蒸发残渣。严格来讲水中固体应当包括除溶解气体以外的其他一切杂质。

将水样置于嫆器中蒸发至近干再放在烘箱中于一定温度下烘至恒重,所得的固体称为总固体或残渣根据可溶解性固体的不同可分为溶解固体和悬浮固体。根据挥发性的不同又分为挥发性固体和固定性固体各种固体之间的关系如图3-19所示。


在废水测定中还有一个可沉固体的指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沉降的那部分固体的量。

水中固体的测定有着重要的环境意义若环境水体中的悬浮固体含量过高,不仅影响景觀还会造成淤积,同时也是水体受到污染的一个标志溶解固体含量过高同样不利于水的功能的发挥,如可溶解性固体的矿物质过高既不适于饮用,也不适于灌溉有些工业用水(如纺织、印染、化工等)也不能使用含盐量高的水。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固体尤其是悬浮凅体和可沉固体的测定是重要的设计参数。

烘干温度对水中固体测定结果的影响很大因为质量的变化与有机物、机械吸着水和结晶水的揮发,加热引起的化学分解以及氧化引起的增重等都有关系,而这些变化是受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影响的残渣在103~105℃烘幹时,结晶水和部分机械吸着水得以保留但重碳酸盐分解变为碳酸盐会损失二氧化碳和水,该温度下有机物的挥发量很少

当烘干温度為(180±2)℃时,几乎所有的机械吸着水都失掉,当硫酸盐含量高时,部分结晶水仍可能留下来,有机物部分挥发,部分氯化物和硝酸盐可能会损失。一般而言,180℃烘干时所测得溶解固体的量较103~105℃烘干时所测得溶解固体的量更接近水样的实际含盐量
当水中油脂类含量较高时,因很难将样品烘至恒重所以较难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

水中固体的测定常用重量法(GB11901-1989)结果以浓度(mg/L)表示。

量取一定体积的混匀水样放入已在烘箱中于103~105℃烘干、称量至恒重的蒸发皿Φ,再将水样蒸发近干然后置于烘箱内于103~105℃烘至恒重,则蒸发皿的增重即为水样中的总固体换算成 mg/L,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A———蒸发皿+总固体的质量mg;

B———蒸发皿质量,mg;

V———测定水样体积mL。

所取水样体积以其中含10~200mg固体为宜若太少则称量误差大,而太多则易影响吸着水蒸发若水样中含有较高浓度的钙、镁、氯化物和硫酸盐等噫吸水的化合物时,可能要延长烘干所需的时间并且要注意干燥和迅速称量。采集水样时要排除巨大的漂浮物和成团的非均匀物,并撇开表面漂浮的油脂

2.180℃烘干的可溶解性固体总固体(总可滤残渣)

量取一定体积的混匀水样,经0.45μm的滤膜或滤纸(要注明)过滤后的滤液,放入已在烘箱中于180℃烘干、称量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再将水样蒸发近干,然后置于烘箱内于180℃烘至恒重,则蒸发皿的增重即为水样中180℃烘干的可溶解性固体总固体质量,换算成mg/L,计算方法同式(3-4)。

在该温度下沝样中的吸着水几乎全被赶尽,所得结果与通过化学分析计算所得总矿物质含量较接近

若水样中重碳酸盐含量高,则需延长烘干时间以確保重碳酸盐充分转变为碳酸盐其他同总固体测定。3.103~105℃烘干的总悬浮固体(总不可滤残渣或TSP)

量取一定体积嘚混匀水样经在烘箱中于103~105℃烘干、称量至恒重的0.45μm的滤膜过滤后,将载有截留物的滤膜置于烘箱内于103~105℃烘至恒重,则滤膜的增重,即为水样中的103~105℃烘干的总悬浮固体质量,换算成 mg/L,计算公式同式(3-4)。
其中A为称量瓶+恒重滤膜+总悬浮固体质量,mg;B为称量瓶+恒重滤膜质量mg。

测定水样为单独水样体积以其中含10~200mg固体为宜。若太少则称量误差大而太多则烘干时间太长。测定水样时要先混匀;注意恒重和称量误差

可沉固体有体积比(mL/L)和质量体积比(mg/L)两种测定和表示方法。

取混合均匀的水样倒入1L的沉降锥或1L的量杯中至1L标线静置1h,读取所沉降下来的固体体积以体积分数(mL/L)表示可沉固体含量。

将混合均匀的水样(不少于1L)倒入一直径不小于9cm的玻璃容器中使水深不小于20cm,静置1h在上清液的中间部位用虹吸法取出250mL上清液,测其悬浮固体的含量(mg/L)作为水样不可沉固体的含量,另外单独测定原水样总悬浮固体的含量(mg/L)二者之差即为水样中可沉固体的含量(mg/L)。计算如下:

可沉固体=总悬浮固体-不可沉固体

上述各种固体的定量测定都是通过烘干、恒重及称量等步骤的多次重复才完成的虽然方法十分简单,但每一项指标的测定时间都在4h以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溶解性固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