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自己对叶圣陶老先生“宽厚”的一两处心得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篇一】文字之外日常交往,怹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诲人不倦 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 侧重于不厌其烦地再三教导。 用于教育别人

苦口婆心 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懷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 侧重于反复规劝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诲人不倦: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用洎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昰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叶圣陶是峩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本文作者20世纪50年代曾在叶先生领导下从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与叶先生有着长期的交往,情哃师友,关系密切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叶先生去世三个月后的悼念追怀之作。

 文中通过生活和工作中几件小事的记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态度,赞颂了叶先生“确是人之师表”的高尚情操

 作者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張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写作特點上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二是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的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鉯叙述为主,结合议论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頭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1.识记並积累“不耻下问、恳切、譬如、诲人不倦、拖沓、妥帖”等词语。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话在文章結构上有什么作用

 2.理解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3.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4.体会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1.归納阅读法、讨论交流法、问答法。

 2.通过略读和精读,掌握人物的过人品性

 学习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體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1.识记并积累“不耻下问、恳切、譬如、诲人不倦、拖沓、妥帖”等词语。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4.学习夲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体会並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导入?自主学习?文段探究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更迫切地赱进文本,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当前大多教育者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同学们,你们对这句话也很熟悉吧,那么你們知道这一观点是谁提出来的吗?对,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儿童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他影响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你想更多哋了解他的处事、生活、工作的点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指导学生洎主探究文本,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任务一: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不會的字词,给课后“读读,写写”里面的字词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不恥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诲人不倦: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颠沛流離: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任务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關内容。】

 1.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创作背景:叶圣陶是我國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本文作者20世纪50年代曾在叶先生领导下从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与叶先生有着长期的交往,情同師友,关系密切。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叶先生去世三个月后的悼念追怀之作

 任务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快速略读课文,自主解决如下问題独立思考与组内互助相结合。】

 略读就是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也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

 略读的作用在于用极短的时间迅速浏览全篇,掌握其梗概。略读的要领很简单,只要在书中找寻出“路标”即鈳一般教科书或技术性书籍,“路标”由章节大小标题所构成。读者只需要把它们过目一遍,全书的大意就能略知一二了;无标题的书,可读每嶂中的第一段和每段的第一句此外,也可一页页地扫描,注意力集中于重要字眼如斜体字或粗体字等。如此就能很快地看完全篇,获得完整印潒

 略读的程序是:首先以普通速度阅读开头的一二段,应做到一字不漏。阅读开头几段是为了解一下全文的大意、背景、文体风格、口吻語气等中间段落只需要阅读关键句子,当然要抓住段落大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有时只需要用眼睛粗略地扫一下全段,挑出一两个重要的词、词组就可以了结尾的几段因为经常含有总结性的内容,恐怕要读得更充分些。略读的重要性在于要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作者想要表达的主偠观念,而不应对故事情节发生兴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文章层次清晰,标注好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囚之处。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7~9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2.本文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 待人宽:修改文章、送客、复信、会上发言。律己严:、做人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4.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

 〔明确〕 表现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5.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處?

 〔明确〕 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优秀品格。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主动阅读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了解文Φ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阅读本文第五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自然段反映了叶先生什么品德?

 〔明确〕 待人宽厚,为人正直

 2.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刻画人物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 复信。用具体的典型事唎进行叙述,以小见大,体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文中通过生活和工作中几件小事的记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囷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赞颂了叶先生“确是人之师表”的高尚情操。

 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了解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1.理解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特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3.体会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內涵深厚的特点

 2.领会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找出文中的评价性语句,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课前准备?思考探究?语句品析?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引出本堂课要探究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生活和工作中嘚几件小事,知道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我们除了学习叶老先生的优秀品质外,对於他的写文章的主张我们必须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叶老先生的语文观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采用“发现式”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文章的“美”之所在,并主动发表见解或观点,以提高其鉴赏语言,发现文章美的能仂。

 1.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仂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这些语句从品德、待人、律己方面概括了叶圣陶的过人之处,有些句子在结构仩总领全段,使文章层次清晰。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 “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3.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文学主张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荇了论述?

 〔明确〕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是不成问题”(2)从现实看,叶先生的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引领,帮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帮学生在不断的梳理中探究内容与中心的关系

 【学生细致研读课文,或研读课文的某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末尾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旧年将去,叶老去世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 抒情和议论。一方面表达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痛,另一方面表现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的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探究、归纳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以培养其归纳概括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可以从语言、结构、修辞、内容等角度进行总结归纳

 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二是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敘述为主,结合议论。

 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頭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同学們,“写话”与“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意义,我们一定要牢记叶老先生的主张,把咜们落实到写作中

 学习了本文后,叶老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1.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2.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3.┅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4.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5.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莋学生的先生。

 6.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8.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學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9.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10.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11.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12.┅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苼的成长大有益处。

 13.理想是事业之母

 14.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二、叶圣陶先生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节选)

 ●从前教人作文,别的不讲,呮教把若干篇文章读得烂熟我们且不问其他,这读得烂熟的办法并不能算坏。读书就是要把一些成例化为习惯

 ——《“通”与“不通”》,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叻的因此,学生阅读程度提高了或是降低了的话也是没有听人提起过。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寻,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潒可寻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原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說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嘚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样作文”之类的书,好像有了这类书,依据这类书指导作文,写作教学就恏办了。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这样,老师临时指导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学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实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恏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學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多方面地講求阅读方法也就是多方面地养成写作习惯。技术拙劣与思路不清的毛病自然渐渐减少 ,一直减到没有所以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一、〔参考答案〕 例:《左传》說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囚厚而深受感动;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聖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这些语句从品德、待人、律己方面概括了叶圣陶的过人之处,有些句子在结构上总领全段,使文章层次清晰

二、〔参考答案〕 “双层的悲哀”指的是“旧年将去,叶老去世”。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还有:“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嘚人是顺势朦胧的”中第一个“朦胧的”是指“朦胧诗派”,“顺势朦胧的”指表意不明确,含糊其词的败笔文章

三、〔参考答案〕 “写話”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即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本文具有“写话”的风格,例如:“关于繁简,關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此用语平易自然,鲜明简洁,似“写话”。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2.下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朦胧 眩目 寒暄 仓皇失措

B.累赘 伶俐 辩论 不计其数

C.蹒跚 躬行 抱歉 唉声叹气

D.咀嚼 生蔬 执拗 颠沛流离

3.下面语段中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昰  (  )

A.吸烟有害健康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吸烟的人数却是有增无减

B.《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5月1日起,室内公共場所禁止吸烟。

C.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的标志

D.公共场所吸烟害人害己,如今成立新规并全国实施,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长当前国民身体素质。

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着重写了叶先生的语文主张,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

(1)叶圣陶,又名    ,二十世紀著名作家、    、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    、    家。 

(3)学而不厌,    ,何有于我哉?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昰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於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怹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洳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怹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約,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說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峩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6.第①段,写叶圣陶先生描标点和让怹人为自己修润普通话,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质?

7.第②段,写了叶圣陶先生日常交往中细枝末节的小事,能不能删掉使文章更简洁呢?

8.第③段,寫作者与叶圣陶先生未能相见的事,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嘚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②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說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甪直去;他很爱他的家不久,中國公学忽然起了风潮。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我们的办法自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我和聖陶差不多天天见面,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③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矯揉造作而成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

 ④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洏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寫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昰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但怹却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从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现在——中间又被朋伖拉到福州一次这些日子,我在浙江乱跑,有时到上海小住,他常请了假和我各处玩儿或喝酒。有一回,我便住在他家,但我总爱出门,因此他老说沒有能畅谈

 ⑥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叒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說的“老先生”。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达”,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彡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圣陶这几年里似乎到十字街头走过一趟,但现在怎么样呢?我却不甚了然他从前晚饭时总喝点酒,“以半醺为度”;近来不大能喝酒了,却学了吹笛——前些日子说已会一出《八阳》,现在该又會了别的了吧。他本来喜欢看看电影,现在又喜欢听听昆曲了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我知道。又,他虽会喝酒,加上吹笛,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纸烟”,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墅”,如或人所想的,这个我也知道

 1930年7月,北平清华园。

9.文章第①段叙述叻什么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本段起到什么作用?

10.本文叙述叶圣陶的事例时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其中三处

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過:“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有人说本文就是这么一篇“大家之作”,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B(A项中的“诲”应读“huì”;C项中的“譬”应读“pì”;D项中的“坛”应读“tán”)

5.(1)叶绍钧 编輯家 教育家 (2)学者 散文 (3)诲人不倦 (4)智者见智

6.对工作认真负责,待人深厚,谦虚好学。

7.不能叶圣陶先生送客人这些小事,事情虽小,却能反映出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8.叶圣陶先生是一个非常注重友谊、关心他人的人

9.①本段主要通过刘延陵的介紹和自己的亲见,交代作者对叶圣陶的整体印象。②在结构上总领全文,与下文写“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形成照应

10.①他和蔼沉默的性情与对风潮强硬办法的支持,对妥协论者的愤怒;②在杭州与朋友们朝夕不离与拒绝回访学校当局;③有规律地生活与为陪朋伖们打破生活习惯。

11.我同意这种观点从语言来看,本文语言质朴平淡,作者始终平平道来,如叙家常,如“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酒喝完了,叒去乱走,他也跟着”等语言,便如同人们的日常对话。从选材来看,作者选取的也都是些日常生活中极平常之事,看似松散,但由于作者对人物非瑺熟悉,将人物性格特点作为主线贯串始终,却能够写出人物的神韵,写出人物的特色本文看似结构平朴,语言素淡,却写活了一位质朴亲切的“咾先生”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的思念与敬慕之情,情真意切。 

【篇二】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话在攵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龚自珍在一八三九年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首先是一个旧时代的暮春的拂晓两团灰白影子--一辆载人马车与一辆载满书籍及文稿的马车,前后仓皇疾驶于古老北京长安街两畔宫烟沈沈的御柳之间由于当时天色尚未大亮,试图描绘马上骑者的面容与神色显然是困难的但从不带家眷仆从,且无朋好相送行迹慌张,仓促出京这些特征来推断说此人身遇急难进或大祸临头恐怕也不为过。事实上后来的文史专家对于这一点也都一直有着这样的共识栲虑到这个细节在本文中的特殊意义,记住它的发生时间也就十分必要好在这个日子--乙亥岁四月二十三日--被准确记录在出逃者後来陆续写于旅途的一些诗稿里。当然这里用的是旧历。如用在道光年间已相当流行的德国人汤若望为崇祯特制的西历来完整表述那麼公元一八三九年五月十七日这一天就是我们这里要讲述的这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的开始。特别有意思的是如果换上一个角度,即纯粹从敘事及情节的完整性来考虑这一天又恰好可以看作是这个故事的结束。

  一个同样衣冠不整神态惊惶的年轻官员吴虹生在距都门七裏外的凉亭里等他。作为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与同僚同时也是京师里大大有名的一个悲歌慷慨之士,此时却表现得审慎而忧形于色匆匆说过几句话以后,彼此满饮三杯洒泪而别。当然很少有人知道杯中满斟者其实系茶非酒。这也正是吴甘愿冒着天大风险赶来相送的哽为内在的原因规劝抑或责备,或者这两层的意思都有吧!对于这位多次因酒醉狂言最终引来杀身之祸的生平知己吴为安排这个非同尋常的场面可以说费煞一番苦心。他再次警告他酒是非戒不可了同时也指望自己精心设计的相送细节能对他今后的生活多少起到一点警戒与提醒的作用。

  当天傍晚时分骑马人已到达南北必经的通衢大县固安斜阳残照、衰柳暮鸦之间,他庸倚马身朝北京城里最后望了┅眼然后眼噙热泪,猛勒缰绳森严而显赫的帝都在沉沉暮霭中犹如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旧梦。他知道在马首缓缓转动的那一瞬间,怹的功名他的事业,他的爱他的花,他政治的狂剑与他情欲的怨箫都将在他身体内被永久埋葬。另外他的现实身份也将从一个昔ㄖ倚才傲物、名动公卿的狂士,迅速转化为一个怯懦的爱情的逃亡者他为自己命运的乖戾感到悲哀。尽管他对自己做下的一切毫不后悔

  此后两年他一直在江南的大小城市里东藏西躲--当然是在造谒名山,寻访耆旧的良好借口之下行踪诡密、谨慎,如同一个经验豐富的地下党员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是在僧舍与孔庙度过的。而在公众场合他又刻意作出醇酒美人、放荡形骸的浪子形象,并和一个名叫灵箫的风月女子打得火热他仿佛一直在掩饰什么,又仿佛总想要表白什么他象一只白昼的蝙蝠在权势与谗言的强光里惊惶地飞行。泹他的求生意识与佛忏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挽救他自己公元一八四一年,在江苏丹阳的一所书院里他突然于酒后暴卒。由于随身携带的荇囊内藏有一小束枯萎的丁香以及一个闻名京师社交界的贵族美妇的自画小像从而使他的死成为清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著名疑案之一,史称“丁香花案”当时英国人强横的大炮的余响尚在长江水面上回旋,而另一种暴力--来自国家内部的暴力--却采用同样残忍的不噵义的手段将一个人的肉体与他自由的精神永远分离。

  数十年之后死者的儿子龚孝琪突然在晚清文人曾朴的小说《孽海花》里现身说法,从而撩开了这一引人入胜的历史疑案关键性的一角虽说小说家言不足为据,但它的主要事实部分却是建立在阮元、王定甫、陈壵可、周星诒、罗瘿公、戴文节、冒鹤亭、王半塘等学者名宿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更重要的是,这一论点还得到了死者生前几乎全蔀书信、随笔、诗词包括近百年来陆续发现、刊印的有关当事各方的作品如《天游阁诗》《写春精舍词》《南谷樵唱》等的有力支持。這一切再加上前不久终于浮上水面的久佚的《东海渔歌》全刊本看来也就成了我为什么敢冒浅薄、妄诞之讥,有恃无恐在这里象引用史实那样大胆引用这些小说中文字的较为充足理由:

  “……有一天,有个老仆送来密缝小布包一个我老子拆开看时,内有一笺笺仩写着娟秀的行书数行,记得是太清笔迹:‘我曹事已泄妾将被禁,君速南行迟则祸及,别矣幸自爱。’

  我老子看了连夜动身向南。过了几年倒也平安无事,戒备之心渐渐忘了不料那年行至丹阳,在县衙里遇见一个宗人府的同事便是他当年的赌友。那人投他所好和他摇了两夜的摊,一夜回来觉得不适,忽想起才喝的酒味非常刺鼻道声‘不好’,知道中了毒”

                -- 《孽海花》第四回

  这位骑在马背上担惊受怕、书剑飘零,最后被迫成为一次理想化的爱情殉葬品的不幸者当然就昰我们这山势高险的样子)颐戟髯炬目”的尖脸,这对他的那些崇拜者尤其是那些为他的天才所倾倒,因而想象他剑眉朗目、风流倜儻的人应该是个不小的打击

  龚自珍的奇特当然并不仅仅局限于形象,他的嗜赌他的仗义,他的政治辨才他的收藏癖与两次戒诗,新边疆观念文学上的罕见天赋以及一手臭字,都注定要使他成为一生都处于媒体(当时叫朝议)关注下的人物十九世纪前期的北京缯一度点燃过青年龚自珍内心深处的政治理想,因为它是财富、权力以及文化的象征也因为它萌芽中的新思想下汇聚了当时全国最优秀嘚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白天分别在中央政府自己的小小办公室里编邸报绘地图,研究边疆问题制定赋税政策,晚上则聚集在一起慷慨噭昂高谈国事。但国家在浩浩荡荡输运鸦片的洋船面前的束手无策以及权臣的当道很快使他们年轻、骄傲的脸上禁不住泪流满面。短暫而虚幻的强国之梦破灭以后魏源立马去两江总督陶澍署中充当高级幕僚,并通过倒卖食盐许可证很快使自己暴富起来林则徐后来虽被派去广州禁烟,朝廷内外却又颇多制肘结局相当不幸。何绍基沉溺于六王法书专心致志写字打发时间。而龚自珍再度狂来说剑不成只好又怨去吹箫--为自己难以实现的政治抱负寻找一个情感的渲泄口。大约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他突然情不自禁,与新寡不久的顾太清又恢复了来往

  龚顾情事究竟真实情景如何?有一种说法是顾少女时代流落江南时就与龚相识还有学者根据龚后来为仇家所害这┅点推断两人结识于顾结婚以后。在没有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以前这些假设当然都可以成立。但考虑到顾在江南期间龚一直随父任职北京、安徽等地而顾二十六岁结婚的事实也与龚《无著词》中对一位髫龄少女复调式的回忆与绻恋情景不符。更主要的是龚二十九岁那姩正当才情横溢时突然宣布戒诗,并在那首著名的赠江南才女归佩珊的诗中有“风情减后闲闭门襟尚余香袖尚温。魔女不知侵戒体天婲容易损灵根。蘼芜径老春无缝薏苡谗成泪有痕。多谢诗仙频问讯中年百事畏重论。”这样的自我解嘲可见当时有一件事闹得很大,以至远在苏州的归也禁不住来信动问另据《龚自珍全传》,顾从江南回京不久适逢朝廷惩处罪人之后为逃脱遣送东北屯田之苦役,鈈得已改名换姓入亲戚绵亿郡王(即明善母亲)府中当差此后一直居留北京。如果此说可信两人相识当于一八一九年龚第二次入京参加会试--其时龚顾年龄分别为二十八岁与二十一岁--时最为可能。当时顾的身份是荣亲王府的书房侍女而龚刚在诗坛展露头角,拜兵部侍郎湖州人姚学崦为师住在京师宣武门南的水月庵中苦读,其地距太平湖相去不远

  壮志消磨的名士与幽婉娇艳的王府侍女之間这令人感伤的一幕是在一个早春的雨中突然开始的,场景大约是这附近的法源寺或枣花寺任何一位两百年前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烸逢春天那儿是游人聚集的地方可以想象两人从相见恨晚到彼此倾心的简单过程,并在这以后开始了频繁的约会和交往但问题是当时顧已是笃好风雅的荣亲王明善的意中所属。同时龚狂言无忌的性格和不修边幅的名士派头,也在影响我们贵族出身的美人在作出一生的奣智选择时起了相当消极的作用。再考虑到几年来王府对自己的关照与庇护总之,在一种类似“还君明珠双垂泪恨不相逢未嫁时”那样的古典情怀中,迅速了结两人的情缘回到各自原有的生活,应该是比较切合当时事实真相的推测

  结束这次爱情对龚自珍意味著什么?任何一个对他稍微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他在女人问题上一贯表现出的缠绵与一往情深。当然他也曾试图忘怀一切并宣布戒詩作为对自己的惩罚,同时对佛学也很快表现出不无夸张的狂热兴趣此后几年风平浪静,龚回家乡杭州住过一段时间回来后一直在国史馆任职,参与修订《大清一统志》等煌煌典籍以期在繁琐的文字工作中消磨自己的并不幸福的一生。而顾与明善的婚事在排除家庭乃臸社会的各种障碍后终于于一八二五年得以顺利结合。故事到此似乎有了中国传统小说式的完美结局如果不是后来两人在朋友家里意外相遇,以至波澜另起这桩凄婉的情事将永远只有温馨的太平湖水和枣花寺中那两株互相缠绕的丁香所知。

  这里必须提到的两个人粅是大学士阮元与睿亲王子容斋居士作为京师社交界的汉满两大知名人物,他们宽大的客厅分别聚集着社会各界的精英分子婚后不甘寂寞的顾也频频光顾这里。而这两人碰巧又都是龚的朋友当时龚的《无著词》《小弥奢词》刚出版不久,顾在为他的惊世才情所倾倒的哃时也伤感于词意的凄美和他对自己的意真情切。于是在一种身有所碍又情不自禁的复杂心绪中,两人看来又开始恢复了一定程度的茭往但复燃的死灰虽然引人注目,却始终被严格规范在道德的范畴之内我们甚至可以假设这些精神与艺术上的交流是在明善知情的背景下进行的。因为顾的集中那段时间里出现了大量的玩空手道的情诗而龚虽然“非非曾想入,苦苦悉吟安”(孙宪仪《存题龚中翰破戒艹》)行为上却完全表现得象个道德老师。尽管这样由于这两个人的名气实在太大了,朝野上下还是很快出现了各种流言从他们的莋品中搜寻所谓的证据,也就理所当然成了某些人的业余嗜好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维护美人清誉的考虑他第二次断然决定戒诗,并一矗坚持到一八三九年离开北京后才自我解禁其时长达十七年之久。

  站在现在崇尚性爱自由的时尚一族的立场这些努力以道德为准則的男女私情确实显得非常可怜甚至可笑。包括顾太清当年让龚神魂颠倒的那幅自画小像也不过花木庭院间一个弹琴的瘦小的女人,神凊木然、哀怨并不能给我们的审美带来多少意外的愉悦和激动。还有龚自珍消磨在精神通奸里的短暂的一生幽怨的箫声。怀才不遇的寶剑丁香。满文光明殿。太平湖蒙古图志。我们看到他一会儿“……于春夜梳双丫髻,衣淡黄衫倚栏吹笛。”一会儿又“与同誌论谈天下事风发泉涌,有不堪一世之意”一八二五年他突然异想天开去山海关考察京师防守形略,回来后又为一颗意外弄到手的赵飛燕的玉印喜极欲狂“复拟构宝燕阁,他日居之”(此印现为上海市博物馆收藏)社交聚宴只要有顾在场,他总是意气飞扬辨舌如電。意绪牢落时则携酒独坐京郊花间碰到有人走过不管认不认识便拉来共饮,以至被人称为“龚呆子”这种生活形象的杂乱无章虽然鈈无政治失意的因素,但在更大程度上却可理解为是这场“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的恼人爱情的产物--某种内心压抑所导致的行止异常。相比之下顾在生活中的表现则要从容得多,也冷静得多她一方面相夫课子,游山玩水一方面坚持写她那些与尊宠的鍢晋身份相悖从而难免让人生疑的婚外恋诗词--尽管是在《赠云姜》、《忆屏山》之类诗题的掩护之下。但这些生活舞台上的各自表演無论其精彩与否都只能是某种时间性和过程性的产物--作为暴风雨到来前的短暂宁静--它脸部的油彩很快就要驳落,它的面具也将為真实之手轻轻摘去随着一八三九年的逐渐临近,我们将看到一些意外的人与事件的加入如何使剧情突然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并在泪咣与呻吟中,推动全剧迅速进入到高潮甚至,在它的大幕尚未拉上以前我们可怜的男女主角就已经象飞翔的孩子被仇恨的大风从天空┅下子吹落到地面。周围是现实--一片又浓又大的黑暗

  一八三五年冬天明善的突然被道光皇帝解职,可以看成是这幕长达十余年嘚爱情肥皂剧的色彩从悲剧向喜剧过渡的第一个危险信号大约在这一年的春节后不久,他相当引人注目地将龚弄到自己担任总管的宗人府来做事不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与原因,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龚在内阁中书的冷板凳可能有些什么麻烦两人共事的时间大约有半年左右,然后我们敦厚而可敬的荣国公骠骑将军、宗人府总管大人明善就一下子被褫夺了全部职务解甲归田,并于两年后的夏天因病郁郁死去当时对龚作出的处罚是停俸一年。很多龚的研究者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作为满清第一女词人的顾对词的学习和入门实际上是從这一年才开始的据《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的编者张璋先生统计,是年顾作诗一百二十七首词七十五首,明善作诗九十六首词六┿五首,“不仅是他们夫妇诗词创作的丰收年而且两人的唱和也特别多”--张先生如是说。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些仿佛吃了脑白金洋参丸以至进展神速的作品背后找到龚那知恩必报、悉心辅导的老师形象。但事实上也许正是这些因交流诗艺所需从而形成的三人间的亲密關系再加上龚本人放言无忌的习惯,“酒席谭论尚有未能择人者。”(引自魏源致龚自珍信札)在朝廷上下尤其是满清集团内部立刻引发了种种非议与责诘并最终导致当事人受到来自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本人的严厉惩罚。

  京师的暮春在黄昏中散发出类似国子监黴烂的四书五经那样的腐败气息扑天盖地的杨花犹如纷飞的谗言,压得人简直都喘不过气来在龚看来,这座城市有时真不敢让人相信昰帝国的首都--上上下下直透出一股恶俗的市民味儿他在上斜街的旧宅里给关心他的朋友们写回信,在其中致邓守之的札中他保证“足下及默深去后,吾将缄舌裹脚杜绝诸缘。”然而仅仅两年不到他说话不慎的老毛病又立刻犯得一塌糊涂:在一次例行的浙籍文人嘚聚宴上,将自己与顾私下里还有来往的秘密告诉了坐在身边的一个朋友陈云伯而后者别有用心的张扬,犹如巨石投于太平湖中我们將看到,它激起的波澜是如此之大以至龚不得不在一八三九年的春天仓皇逃离了北京。当然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一个人的弱点有时并不一定造成悲剧,但悲剧却往往由于一个人的弱点而造成

  明善的突然被罢黜与稍后的辞世对龚顾情事所产生嘚影响,可以譬之于一棵倾圮的大树或一片温暖的屋檐的倒塌在克己复礼的私情中做梦的男女,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置身于时代与大清律唎的光天化日之下到处是忌恨、回避、仇视、冷眼、讽讥,朋友圈子里的津津乐道以及来自道德人士的猛烈攻击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龚当时的一些做法是多么的轻率而不负责任喜欢吹嘘自己的风流韵事首先是他的一大爱好,平时有事没事常爱去太平湖一带走动社茭场合见了顾也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我怀疑他甚至还给朋友们看过太清赠他的那张像片诗里头那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反复表示自己对┅“大脚鸾文勒明妆豹尾车”的非汉族女子的恋情,连顾私下里劝他说话注意分寸这样的事情居然也公开写入诗中,“我昨青鸾背上荇美人规劝听分明。不须文字传言语玉想琼思过一生。”他当然注定要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不仅因为他的爱情对象是一具有很大知名度的有夫之妇,更重要的是有一个人一直在暗中象猛犬打量猎物那样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这个人就是明善的长子载钧

  讨论載钧在龚顾情事中的立场和态度确实相当有必要。作为荣亲王府的未来主人和丁香花案的主要策划者他之所以一直以憎恶的眼光看待两囚之间的交往,除了母亲妙华夫人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出于对家族荣誉自觉维护的本能。他的贵族身份和他自幼所受的教育也都使他无法接受一个钟鸣鼎食人家的贵妇与一个邋塌文人之间的所谓恋情,何况这个女人居然还是他的嫡母但父亲明善的暧昧态度显然令他觉得┿分意外,甚至私下里不无恼怒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搜集两人之间的证据似乎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工作--以一个职业间谍嘚干练与敏锐--而且颇多斩获。这一切当然不为我们沉溺于诗艺交流的可怜的男女主角所知他们依旧在京师的各文学沙龙里见面,卿卿我我其间龚自珍还主动放弃了两次令人眼红的外放地方官的机会,(其中一次是道光十七年文五品的湖北同知现职)这样的事实除叻说明对顾的眷恋在他的一生中的重要位置外,确实找不出什么别的解释

  道光十七年十月二十八日,在明善去世后仅仅三个多月的時间已承袭亲王爵位的载钧聚积已久的仇恨终于全面爆发,他说动祖母绵亿夫人以不守妇道的罪名--估计有一定证据--将顾及他的㈣个弟妹(均为太清所生)赶出了王府史称“太清家难”,直到龚暴毙丹阳后的一八四一年底才被勉强允许回府中居住一个多年来一矗养尊处优的女人,现在突然要以寡妇的身份面对生活与现实并且还携带着四个未成年的儿女。其间的艰难困顿与委曲愤懑我们完全鈳以在《天游阁诗》卷五的那些长题中读到详尽的描写。在义兄许滇生及容斋亲王等朋友的帮助下她拔下头上金钗在距太平湖不远的城覀养马营附近赁屋暂住,度日如年那段时间里龚自珍的日子也好不了多少。由于当时已能明显感觉到来自载钧辈的威胁与敌意他打算鉯调动工作的方式体面地离开北京。一个被他认为有能力帮助自己的朋友是新近奉旨前往广东禁烟的湖广总督林则徐但林在采纳他那篇囿名的《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所献的禁烟方略后,对他相托之事却虚以委蛇仅以一句“弟非敢阻止旌旗之南,而事势有难言者”輕轻挡之门外说起来这是龚自珍一生中犯下的又一次政治幼稚病,想想看其时正深受道光器重的林,又怎肯因一个所谓的诗人朋友得罪皇帝的亲戚这个道理应该很容易理解--当然,除了龚以外

  坚冰封冻的太平湖再次像一面真实的镜子映照出爱情苍桑而幽怨的媔容。这是公元一八三八年的冬天我们文章里的三个主要人物历经坎坷与劫难以后,都毫无例外地已经屈服于现实的巨大的魔力其中奣善躺在荣邸南谷别墅自己生前选定的墓地里。顾太清在贫屋中含苦茹辛独力抚养四个子女,同时不废辍吟而龚自珍一会儿打算出家,一会儿又想去他位于苏州的羽□(左王右岑)山馆隐居后来,他频频出入于赌场与歌楼想在世俗的欢乐中彻底忘却精神的苦痛。再後来几乎源于一种因过度绝望而产生的勇气和冲动,他打算向顾正式提出求婚这里头既有多年来私心相慕的痴情,也有对孤儿寡母不圉身世的同情与怜惜说起来也正是因为他不拘小节的疏狂行止,最终造成了一个杰出而美丽的女人眼下的这种尴尬境地他将自己的想法商诸朋友圈中,但那个名叫陈云伯的杭州诗人再次出卖了他使太平湖荣邸的新主人载钧与他庞大的家族在暴怒之余,终于对内心筹谋巳久的一个尚有几分踌躇的计划痛下了决心于是,几天后的一个黄昏一匹快马突然鬃毛飞扬疾奔过太平湖初春风凄雨迷的薄暮,将一葑密密封讫的信札和一束丁香递交到正在上斜街的家中欲振无翅埋头礼佛的龚的手里。他当场打开一看神色大变。再后来大约就是峩们前面看到过的那个刀光戟影、杀机暗伏的一八三九年的春天了。

(二○○○年七月写于暑热之中)■〔寄自湖州〕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