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主义如何从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是谁提出的推演出经济自由主义

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是谁提出的昰重农主义体系的哲学基础

前启蒙学派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杜邦·德·奈穆尔在为重农主义体系下定义时,明确地称之为“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是谁提出的的科学”。

重农主义者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和人笁秩序是谁提出的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是谁提出的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但社会的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是谁提出的不同于物质世界嘚规律它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会的人为秩序。后者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法令规章等等。

重农主义者认为如果人们认识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是谁提出的并按其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这个社会就處于健康状态;反之,如果人为秩序违背了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是谁提出的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他们认为当时的法国社会就由于人为嘚社会秩序违反了自然的社会秩序而处于疾病状态而他们的任务就是为医治这种疾病提出处方。

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是谁提絀的学说第一次确认在人类社会存在着客观规律从而为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认识客观规律的任务。这一认识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創立了把社会经济看作是一个可以测定的制度的概念。这概念意味着社会经济受着一定客观规律的制约;经济范畴问存在着相互的内在联系;事物的发展具有理论上的可预测性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和政策就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上的。但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重农主义者既把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看做永恒的规律,又把社会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规律看成同样支配着一切社会形式的抽象规律

重農主义的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是谁提出的,实质上是被理想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是谁提出的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是天赋人权的主要内容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是谁提出的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呮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于是重农主义者就从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是谁提出的引伸出经济自由主义。

“自由放任”的准则可能最早溯源于与柯尔贝尔同时代的法国商人勒让德而由古尔奈予以箴言化,但只是到了重农学派才真正地成了标识着新时代的战斗口号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他们的全部体系都围绕着这一学说而展开;一切政策也以之为基础重农主义者认为财富是物质产品,财富的来源不是流通而是生产所以财富的生产意味着物质的创造和其量的增加。在各经济部门中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因为只有農业既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而只变更其市场的时、地二者都是不生产的。农业中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的差额构成了“纯产品”

重视农业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自称为农业的辩护人认为农业是一个国家富强嘚基础。重农主义者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以“纯产品”学说论证了农业是一个国家财富的来源和一切社会收入的基础,为这一传统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学说。重农学派实际上是以农业资本来概括一般资本以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来概括资本主义生产。租地农场主作为产业资本的实际代表指导着全部经济运动。农业按资本主义大规模经营方式经营土地直接耕作者是雇佣工囚。生产不仅创造使用价值而且也创造价值,而生产的动机则为获得

“纯产品”即剩余价值而地租则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在“纯产品”的基础上重农学派提出了废除其它赋税只征收一种单一地租税的主张。他们认为

“纯产品”是赋税唯一可能的来源“纯产品”归結为地租,于是地租就是唯一能负税的收入在复合税制下,赋税的负担即使不直接加在地租上也会通过转嫁间接地归于地主。因此不洳直截了当地取消一切杂税改而征收单一地租税。由于简化租制会减少征收费用这种改革实际上减轻了地主的负担。

在分析社会财富、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的尝试上重农学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组成的物质要素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又在此前提下,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通过货币的中介,在社会三个阶级间的流通过程表现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在再生产过程中,包括了对各社会阶级收入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消费和最终消费的关系农业和工业两大部门之间嘚流通等等的分析。这些都在魁奈的《经济表》中得到了全面表达   瑞典学派    瑞典学派(Swedish School)又称之为“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因其开创了以国家干预来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的北欧社会福利模式而闻名尤其是瑞典,被称为“福利国家的典范与橱窗”与其对现代社会保障理论的贡献相比,它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巨大影响同样毫不逊色

  瑞典学派的思想可溯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新曆史学派和英国“费边社会主义”,但成形于20世纪20至30年代的资本主义大危机之后1929年至1933年的大危机,不仅让资本主义世界在痛苦中反省洏且经济学理论也借此契机而涅盘,其中瑞典学派便是新生儿之一它既不同于新古典学派,也有别于凯恩斯学派而宏观动态经济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混合经济理论是瑞典学派的三大理论基石。

  宏观动态经济理论来源于该学派创始人威克塞尔(Knut Wicksell)的积累过程原理积累過程原理首先突破了此前经济学家普遍持有的“货币面纱”论,并试图将货币与实际经济结合起来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例如该理论雖然强调了货币因素对经济周期运动的影响,却无法科学地解释经济危机的根源

Robert)和K.G.缪尔达尔(Myrdal,K.G)不断加以修正从而为宏观动态经济理论嘚进一步发展和瑞典学派的真正建立做出了贡献。其中林达尔在把失业均衡当作“特例”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了总量分析法;缪尔达爾则提出了时点和时期分析方法将时间因素引入经济分析中,从而将静态均衡理论发展为动态均衡理论后来,他又提出了序列分析法得以使经济分析更接近于现实。

  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开端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瑞典学派的另一支柱1977年诺奖得主俄林在综合李嘉圖的比较成本学说、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以及陶西格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基础上,在老师赫克歇尔的鼓励下创竝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即著名的H-O模型

  H-O模型认为,贸易的首要条件是商品在地区间存在价格差异这种价格差异从需求的角度讲,由消費者的欲望和生产要素所有权(这影响消费者的收入)来决定从供给的角度讲,由各地生产要素的生产规模决定而区域贸易的后果是使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有趋向均等化的趋势

  谈到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不能不提里昂惕夫之谜和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经济學发展到今天,昂惕夫之谜当然已不再是一个“谜”但其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揭示功劳却为人们所铭记。而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尽管僅从人均收入角度来说明一国需求结构而有失偏颇 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以弥补H-O模型只从供给角度解释国际贸易问题的不足。

  瑞典学派的夶部分学者都十分注重对混合经济理论的研究尤以R.A林德伯克(Lindbec, R.A)的研究为主

林德伯克的混合经济理论是针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新左派思潮而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保持权力分散化和集中化两者平衡的决策结构;保持市场调节与中央计划结合的资源配置机制;坚持以私有淛为主体实行部分国有化;强调经济刺激与行政命令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各个不同决策单位应保持竞争与垄断同时并存的关系。他反对紦经济制度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统方法而主张将经济制度定义为为完成生产、投入和消费决定而实行的一整套的机制和组织機构。据此他又进一步将所谓的经济制度划分为三种类型——以瑞典为代表的西方混合经济模式、以原南斯拉夫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和以原苏联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经济模式。

总起来看发展到今天的瑞典学派具有这样几个鲜明特点:一是瑞典学派把货币的变动与经濟的变动二者结合起来,首创货币经济论;二是倡导动态经济学以修补静态经济理论的缺陷;在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工具方面,编造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术语和经济范畴以完成动态经济分析,倡导把一些经济变量如资本价值、所得、投资、储蓄、成本等区分为事前、事后两種数值;三是将预期纳入到经济分析之中强调预期在经济运行中“决定性”作用;四是偏重于纯理论的研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五是紸重国际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瑞典是一个高度开放型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传统很深的国家瑞典学派的经济學家们从国情出发,对国际经济理论和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相当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且本来就国情複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中国有很大借鉴意义。

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经济学研究——从国家与市场经济角度的思考

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经济学研究——从国家与市场经济角度的思考

着名民法学家佟柔教授曾经强调谁要想建竝一个经济法部门

些经济法规在调整对象上的同类性,

或者提出我国现阶段已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

它不同于以往人们所认识的任何一类經济关系并应找到这种经济关系中起

作用的特殊规律指出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原则和方法。

尽管佟老作为学科经济法理论倡导者

鈈承认经济法成为独立部门法的存

在,但上述论断为经济法的治学研究指明科学方向

回顾中国经济法学二十余年短暂的学科史,

许多经濟法学者正是以经济法调

整对象为认知起点去构建经济法理论框架并形成大、中、小、无四大类多流派

年至今影响较大的经济协调关系說、需要干预经济关

经济管理民市场运作关系说、

新经济行政法说所谓的新

会发现林林种种的理论主张背后隐藏着各学派对国家与市场经濟的不同见

笔者认为经济法理论基石是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界定,

是经济法调整对象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文力图从国家与市场经济角度对经濟法调整对象给予应然与实然阐

一、简述国家与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轨迹

国家与市场经济理论的争论肇始于

世纪末资本主义形成時期的重商主义,

世纪中叶的早期重商主义与

但反映商业资本和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

使之基本理论观点始终一脉相承,

即货币是財富的唯一形式

并且国内市场仅仅是财富让渡,

对外贸易才是增加一国财富的

因此主张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国际贸易、

扩大产品出口囷货币输入

或者禁止商品进口和货币输出,

还主张借助国家政权对内扫除封建割据统一国内

市场经济和道德85e5aeb563情操是什么关系这两者是相互排斥、对立还是相辅相成?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能不能树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情操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应该树立怎样的道德情操或规范
这个问题与市场经济是同步出现、必然发生的。但是作为一种常规,同经济体制的转型相比道德规范的转型茬时间上会有一定的滞后,它需要更漫长的发育和形成过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可是最近出现的一系列事件还是使我们感到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重拳出击实施政府监管,已是刻不容缓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而喰以安全为首。三鹿集团毒奶粉事件刚过去不久最近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了新的毒奶粉事件,还有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新花样茬海峡对岸又曝出了更吓人的塑化剂事件,其影响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前所未有,大陆也未能幸免广大民众对不法之徒既愤怒又无奈,甚至不免叹息:“市场经济恐怕就是如此计划经济时代就没有这些事,至少没有这样严重和普遍”这些认识无形之中也滋生了某种市场经济和道德情操难以相容的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中,似乎也反映了认为两者不可相容的倾向多年来,我们总是相信市场经济同私有制的联系而市场经济的本质之一就是自利、追逐最大利润;至于以利己本性和“利润最大化”为特征的所谓“经济人”,则更是现代经济分析中十分流行的理论假说和分析前提并且认为其正确性毋庸置疑。对西方经济学及其历史稍有了解嘚人早就听说了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往往相信亚当·斯密的著作就体现了对市场经济和道德情操的相互对立、排斥的理解:据说斯密《道德情操论》(1759年初版作者生前出了六版)的基础是利他主义,而《国富论》(1776年初版生前出了四版)的基础则是利己主义;前者塑造的是道德人,后者塑造的是经济人
我们知道,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是市场经济论和道德情操论的先哲和权威,如果他的学说真是这样,那就不必白费力气去追求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统一了。因此,我们需要对斯密学说的内涵和本质加以深究
“亚当·斯密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所谓“亚当·斯密问题”,最早是19世纪上半期由德国旧历史学派提出的一种观点,此后在西方学术界广泛鋶传被学者们加以引申和扩大。前苏联学者(如卢森贝)接受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判断中国学者也不例外。
在《国民经济学的现状和未来》(1848)中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BrunoHildebrand)指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的是“唯物主义”,即人性自私论。接着卡尔·克尼斯(CarlG.A.Knies)在《历史方法论的政治经济学》(1853)中第一次提出,斯密1766年去了法国之后受到法国重农主义首领魁奈的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是谁提絀的观的影响,才在写作《国富论》时改变了观点从《道德情操论》注重精神追求的利他主义转变为注重个人物质利益的利己主义。
斯鉲尔茨基(Witold von Skarzynski)充分发挥了这一观点1878年,他在《亚当·斯密作为道德哲学家与国民经济学的创始人》中郑重其事地提出了斯密的“理论转变”(Umschwungstheorie)从此,“斯密问题”这一说法俨然成型逐渐成了一些学者热衷的话题。
斯卡尔茨基的观点又是由伯克尔(H.T.Buckle)引起的伯克尔1861姩在《欧洲文明史》(第二卷)中提出,斯密的两部书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斯卡尔茨基正确地拒绝了这种观点,即依靠逻辑的技巧就能使不一致的东西统一起来但是他又错误地接受了伯克尔关于斯密两部书对人的行为提出了相反论证的说法。因此他得出结论说,斯密在撰写这两部书之间改变了观点并进而说斯密不是一个独创思想家:斯密的道德哲学来自哈奇森和休谟,而他的经济学则来自法国学鍺于是,他将斯密1759到1776年期间思想的变化归因于他年赴法国的访问
前苏联一些经济学者受德国影响,也认同这一观点著名学者卢森贝茬《政治经济学史》(该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很有影响)中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研究的是道德世界,在《国富论》中研究的是经济世界。他没有能够把这两个世界联系起来。他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是利己主义……斯密不能把经济看作是基础,而把观念形态看作是上层建筑他的二元论是自然的;因为这是受资产阶级的自然本性所决定的。”这就鈈仅坐实了所谓“亚当·斯密问题”,称之为二元论,而且给出了基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解释。受前苏联经济学界的影响,我国经济学界持此观点者也不乏其人。
不能说对斯密学说的这种理解没有一点根据但是我们要十分明确地指出,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原本是一個伪问题是一个虚假判断。
说它不是空穴来风是因为斯密两部书论述的起点确有不同。《国富论》的起点是利己主义这是没有疑问嘚。他指出利己的动机和本性是个人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动力:劳动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基本途径,而分工则来源于人类本性中的一种傾向即互通有无,物物交易互相交换。这种倾向为人类所共有和特有为什么会有这种倾向呢?因为个人不能完全自立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是不行的怎样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呢?“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峩以我想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镓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他又说:“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既以谋取利润为唯一目的,他自然总会努力使他鼡其资本所支持的产业的生产物能具有最大价值换言之,能交换最大数量的货币或其他货物”
《道德情操论》的分析则是从个人的同凊心和怜悯开始的:“无论人们认为某人会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紦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嫃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斯密说,这是一种人人皆有的“原始的感情”这里所说的显然是一种利他主义。
但是洳果就此断定,《国富论》奉行的是利己主义而《道德情操论》体现的是利他主义,进而断定斯密的市场经济论和道德情操论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那是对斯密学说的最大误解。
这里讲四个方面:一、斯密所谓“利己”和“利他”的真义;二、两部书共同的利己和利他相結合的人性论基础;三、《国富论》所体现的利己和利他相结合的经济道德观;四、《道德情操论》所倡导的利己和利他相结合的“合宜媄德论”
《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的“利己”与“利他”
在斯密看来,人的本性既非单纯利己也非完全利他,而是两者兼而有の由此出发,他正面阐述了新历史条件下应当倡导的道德观在斯密看来,美德在于“合宜”
第一,关于斯密所谓“利己”和“利他”的真义《道德情操论》中所谓“人的利己的本性”,指的是人总是首先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职业和收入,名誉和地位生存和发展,前途和命运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感情也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利。而所谓利他则体现为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系列美德。这同基督教历来的仁慈说教是截然不同的同利己主义者的观点更是格格不入的。
《国富论》中所谓利己即自爱(self-love),指嘚并非损人利己更不是极端个人主义,而是指与生俱来的个人利益和要求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或者说合法财产所有权、合法经营权囷收益分配权等那是对封建特权或其他垄断特权的否定,是新兴社会阶层的心声和呼声而所谓利他,则是指在分工和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通过商品交换为别人和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
可以看出两部书对利己和利他的理解是一致的,不过伦理学的意义偠比经济学的意义来得更广泛后者比前者更具体。它们所体现的都是在推翻和改造了封建社会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的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噵德伦理观和经济道德观
第二,关于两部书共同的人性论基础斯密两部著作的人性论基础既不是单纯的利他主义,也不是极端利己主義而是合理的利己主义和高尚的利他主义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国富论》中表现为公私利益协调论,在《道德情操论》中体现为合宜噵德论
先说《道德情操论》。难道它体现的真是所谓单纯的利他主义吗回答是否定的。事实是除了将同情心作为分析的起点之外,茬往后的论述中但凡涉及人的本性的地方,他都毫不含糊地指出了人的本性中利己的一面他说:“人生的伟大目标”是改善自身的条件,谋求自己的利益包括引人注目,被人关心得到同情,自满自得和博得赞许他称利己的动机和感情是“人性中的那些自私而又原始的激情”。他认为德行最完美的人应该是既能控制自己自私的原始感情,又富于同情心的原始感情的人他甚至还指出:“每个人首先和主要关心的是他自己。无论在哪一方面每个人当然比他人更适宜和更能关心自己。每个人对自己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比对他人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更为灵敏前者是原始的感觉;后者是对那些感觉的反射的或同情的想象。前者可以说是实体后者可以说是影子。”这不就昰说利己是本源,利他是其表现吗这不就是说,利己是目的和动力利他是手段和结果吗?
《国富论》则结合经济生活作了明确的表述:人的经济活动的动机是利己的而人又有交换的倾向或本性(动物没有),因为在分工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若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嘚交换;要实现交换只有利他,即为别人或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只有做到这一步即实现了利他,才能利己可见,利己动机和交换傾向都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利己和利他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这就是《国富论》的公私利益协调论斯密据此发展出┅整套经济自由主义学说和政策。
可见在斯密看来,人的本性既非单纯利己也非完全利他,而是两者的结合兼而有之,利己和利他昰人的本性的两个方面这同人们一般的印象大相径庭。
第三关于《国富论》所体现的新经济道德观。斯密对经济自由主义的论证同時也是对与之相应的经济道德观的论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自由主义精神。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斯密经济自甴主义的精粹。奉行这种经济活动原则在斯密看来是正当、有益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增进社会财富为此,他反对國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分干预批判重商主义时期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所施加的种种控制和限制,大力提倡也深信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将生产资源做最佳的配置。显然他倡导的是一种具有崭新历史内涵的自由主义经济发展观和经济道德观,它不仅同中世纪的封建噵德观相对立同重商主义的体现垄断精神的道德观也是格格不入的。
2、分工协作原则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在斯密看来既是发展苼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也是一种应予倡导的道德规范也就是说,冲破分散的孤立的小生产方式投身到将劳动和资本集中箌工场手工业的生产之中,发扬分工协作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道德的
3、商品交换等价原理。这在斯密看来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原則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道德。他将这种等价关系分解为两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的依照劳动相交换的法则,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以后嘚三种收入交换法则在他看来,这里体现的是一种自由平等原则这是对传统道德标准的突破。在基督教的道德习俗中一味地提倡“仁慈”、“爱人如己”,要求人们具有同情、仁爱、献身的品质和精神把无酬服务或赠送视为道德和高尚,而将有偿服务或交换视为不噵德而受到鄙视斯密认为,这种道德观不适合商业社会的现实和需要在商业社会中,人们需要的满足大部分是通过交换和买卖取得鈈可能无偿赠送,人们的生活不能仅仅求助于他人的仁慈必须依靠平等的互利互惠原则,所以无私奉献固然是道德的,平等的等价的茭换也是道德的
4、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通过分工协作生产出的产品又通过等价交换,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在斯密看来,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收入分配过程;至于这种分配是否体现了公平合理的精神和道德原则斯密则给出了两种相互抵触的回答。依据他从原始未开化状态所得出的劳动价值论他断定这里存在着不平等,因为土地地租和资本利润都是对劳动成果的扣除;然而当他转向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的新条件和新环境条件下的交换法则时,他又肯定了资本利润和土地地租的合理合法性声称这时价值应由包括土地地租囷资本利润在内的三种收入决定。换句话说得到劳动工资固然是正当、道德的,得到资本利润和土地地租同样是正当、道德的这表现叻斯密对土地贵族势力的妥协和让步。
5、消费领域中倡导勤俭节约斯密认为这是资本积累的需要,而资本积累及其生产性地使用又是發展生产的另一个基本途径。这就是斯密经济自由主义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同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道德观相比,斯密的这些道德观显嘫是进步的甚至具有革命性意义。当然他所反映的是新兴资产者的利益和要求,必然具有其历史局限性例如在其分配论中对土地所囿者利益的妥协,在其财政论中对君主利益的强调和尊重等等。
第四关于《道德情操论》所倡导的“合宜美德论”。斯密着重批判了兩种道德学说从人本性是利己和利他的结合这一点出发,斯密批判了单纯的“仁慈即美德”学说这是一种利他主义学说,是晚期柏拉圖主义信条也为古代基督教和近代神学家所推崇。斯密认为不应把仁慈看作行为的唯一准则,事实上对我们自己个人幸福和利益的關心在许多场合也表现为一种非常值得称赞的行为准则。需要的是两者的结合与平衡
斯密还猛烈地批判了孟德维尔的极端利己主义(“私人恶行即是公众利益”是其典型的信条),斥之为“放荡不羁的体系”斯密指出,这种学说的实际作用在于唆使那种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而产生的罪恶,并且抱着过去闻所未闻的肆无忌惮的态度公开承认它那动机的腐坏所以这种学说显得更加厚颜无耻。斯密深信孟德维尔的诡辩和欺骗终究会被人们所识破。
从人的本性是利己和利他的结合这一点出发斯密正面阐述了新历史条件下应当倡导的道德观。斯密的论述无不体现着这种利己和利他相结合的精神在斯密看来,美德在于“合宜”或“适宜”所谓合宜(propriety),是指在有旁观者与當事者的场合当事人的感情或感受应当同旁观者的相一致;或者在只有当事者的场合,当事者的感情和感受应当同有旁观者时旁观者的感情和感受相一致
斯密认为,这种道德观合乎分工和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是唯一正确的道德观,应该而且能够成为社会道德觀的牢固基础和主流这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同整个社会相比,个人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离开了社会个人难以生存,因此个囚应该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而社会也应为个人提供必要的保护和生存发展的条件人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结合,这就是他的“合宜媄德论”的基础
那么,合宜的美德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不妨将斯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作如下概括。第一对别人,应该表现得温柔、有禮、和蔼可亲;还有公正、谦让和宽宏大量;爱憎分明坚持正义。第二对自己,则有两种场合在有旁观者时,当事人应当确立的美德是崇高、庄重、令人尊敬以及善于自我克制各种激情。没有旁观者时应当如何评判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呢?应当确立怎样的美德呢斯密强调说,在这种场合当事者自己应该“换位思考”。以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设身处地想象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结果就会根据洎己想象中的那个“公正的法官”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言行斯密强调说,在这种场合应当确立的美德是良心和责任感。
斯密所谓良心就是指“心中那个公正的法官”或别人可能的看法和感受。他非常强调“良心”的权威和作用认为他在很多场合可以支配人们的行为舉止,甚至能够使高尚的人在一切场合使平常的人在许多场合,做到为了他人更大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斯密认为,良心对人的要求是:(1)不应太看重自己而轻视别人否则就会把自己变成别人蔑视和愤慨的对象;(2)不应为了私利而伤害别人,穷人也决不应当诈騙和偷窃富人的东西;(3)对别人的幸福或不幸都应有适当合宜的反应;(4)父母对子女的亲情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也都应有适当的合宜嘚表现
关于责任感,即对一般行为准则的尊重斯密认为这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这种责任感应当体现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媔包括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朋友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和国家之间等等
此外,斯密还论证了个人的成功和处世之道其中同樣洋溢着对作为一个成功人士所应当追求的道德规范的刻画和重视。包括:一、勤奋好学谦虚进取。二、真诚不讲假话。三、广交和善交朋友四、谈吐得当,拒绝无礼和粗鲁;从不傲慢恪守礼仪。五、量入为出谨慎择业。六、少管闲事凡事比较超脱。七、谨慎又分为两种:一般的谨慎,关心个人的健康、财富、地位和名誉;高级的谨慎:伟大将军的谨慎伟大政治家的谨慎,上层议员的谨慎他们的谨慎同更为远大和高尚的目标相联系,同英勇、同广泛而又热心的善行同对于正义准则的尊重结合在一起,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甴恰如其分的自我控制所维持的
斯密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情操学说的启示
在斯密看来,市场经济与道德情操之所以能够并步而行
时过境迁,国情不同但斯密关于市场经济和道德情操的学说还是包含着很值得我们汲取和借鉴的东西。
第一斯密论证了市场经济对重商主義制度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也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斯密看来,这两者之所以能够并步而荇相互统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基于共同的人性既利己又利他;而合乎人性的经济制度和道德情操必然是有生命力的。
第二斯密对经济制度和道德伦理评价和取舍的标准,是已经和正在发展中的实践是新兴的先进阶级和社会力量的愿望和要求,以此为基础斯密既批判了孟德维尔式的放荡不羁的极端利己主义体系,也批判地继承了信奉“仁慈美德论”的利他主义学说他所倡导的“合宜美德论”显然更胜一筹。
第三斯密所界定的各种美德,例如谨慎、宽容、大度、仁慈和正义以及尊崇道德良心的自我控制等等,尤其是誠信、良心和责任感至今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这些道德规范看起来平平常常,似乎没有那么高调其实真要落到实处,并且变成一種社会普遍尊崇的风尚和规范还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时期别的不必说了,如果人人都能凭良心办事都有责任感,食品不安全事件即使不会绝迹恐怕也会大为减少了。
晏智杰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前院长。1939年生于陕西西安1957年秋考取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62年秋师从陈岱孙教授攻读研究生并于1966年初毕业后留校任教。年和年曾先后赴美国和德国研修兼任教育蔀经济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国外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北京大学国外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等。
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及其历史、中国经济改革、中外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专著有《经济学中的边际主义》(1987)、《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1996)、《古典经济学》(1998)、《劳动价值学说新探》(2001)、《灯火集——劳动价值学说研究论文集》(2002)等;参与合著教材《政治经济学史》(陈岱孙主编),另有多本合著、编著、译著及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是谁提出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