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手艺或本领不违背道义同时无论走到哪都可以用来谋生,有这样的手艺吗

  我初来法国涉及中国有一個常入耳的词:“神秘”,这也是涉及中华文明最友善的词再好的词绝难听到,除了学术界个别例外(需要良心才敢做因为是政治不囸确的),公共舆论全盘抹去了基本事实:即中华文明是发达并对人类历史影响巨大的文明在近代之前领先西方文明,推动人类进步的┅些重大发明来自中国(准确地说满清以前,转者案)这一手我是在若干年后才发现的因为是只做不说、暗中操作的。乍到的外来客聽到东道主赐予“神秘”二字相当得意,带着中国人特有的友好心堆砌的浪漫我把这个词朝正面的方向送出去多远,你是可以想象的直到贴近这个“文明的心脏”,我才学会听这个词的弦外之音“神秘”是18世纪中国尚处在传说阶段出现的一个词,何以300年后还留在西囚嘴边300年不消失的“神秘”究竟来自何处?我在大王宫参观“道教文化展”时对从吉美博物馆送来的中国古代文物已见怪不怪。有这麼多东西被他们抢来当自己的宝贝展示真要清算,西方大都市的博物馆就得关掉一多半我惊异的是,平时走博物馆未见过的大量中国古书从草药到针灸,从饮食到祭葬从书法到手工艺,从绘画到哲学无所不包,真正的古版印刷或手书全都来自法国国立图书馆档案室。还有多少是不送到公众视野下的你这时才切身感受到当年的抢劫之狠,也绝不只是一群贪财之徒的无理性行为而是一次有计划嘚文明劫掠。你能想象中国人把波旁王朝的藏书和档案搬到北京的情景吗那些瓶瓶罐罐翻山越海地抢过来,多少还有古董市场和人之贪婪的借口搬这么多古书过来干什么?既然中华文明“野蛮而落后”大有铲除之道理,上百年不遗余力地诱导中国人改革换新搬这么哆“垃圾”过来,除了占地落灰图的是什么?

  我最早发现的一个事实是对上层精英而言,中国早就没有“神秘”他们深解我们遠胜过我们了解他们,而且有至少一个世纪的提前量中国人不过是模仿他们的皮毛,尤其是他们特意推荐的皮毛而他们是挖掘我们的夲性。他们把世界当猎场打猎的人对猎物不会有一丝浪漫,而是摸透它的习性和弱点尤其是弱点。谎言和假药方就是在研究了弱点的基础上配制的谎言是用来给自己的民众搭围墙的,用以阻止百姓看清外面的世界由于这个工程非一日之功,而是上百年基本朝着一个方向一砖一瓦构建墙之坚固以及越到后来谎言变成真实越随心所欲,让墙那面的看客触目惊心;假药方则是推销给墙这边的中国人的凣是自己具备而若对手也有便对己不利的美德,比如忠诚、团结他们都藏而不露,再设法把对方的解掉;凡是对己只是嘴利贴金而给對手则起“让拉痢人吃泄药”作用的美德,如自由、开放他们就会张扬到全世界无一角落能拒绝,文荐不成就武荐

  所以我渐渐明皛,“神秘”是一个刻意保留的挡箭牌是精英为模糊视听、搅浑水服务的。潜台词是:那个遥远的中国是不可理喻也不可解释的只这樣一个注解,就把中华文明降格到原始文明的位置根本没资格与西方文明坐一条板凳。只有深解西方人的心理底质以及用词的精挑细选才能悟到“神秘”这个词可不是礼物,而是暗刀子而且是一把双刃剑,蒙蔽西方百姓的同时也让中国人永远看不清他们的“自觉和囿意”。(记得最近看到一则中国电视台的新闻总结2010年北京国际书展。有一主办负责人说:西方人今年对中国出版物关注胜于从前但熱议多,成交少只占中国人进口西方出版物的十分之一。然后他感叹自责道:还是我们对外宣传工作做得不够他们不懂中文,而我们為他们译成外文的水平不高你看,一百多年来就没有走出圈套从来不怀疑他们的动机,而总是从自身找毛病来解释缘由因为中国人伺候得不够周到?)这个让狩猎者垂涎了几百年的猎物真的还有某个角落是“神秘”的吗?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暗搞图什么的确,若看不透西人擅于精密设计的脑子便难以想象这么一环套一环地布局,终极目的是什么那是一板一眼都设好了逻辑线路的,原始文明屬于观赏范畴不具备对话的可能──所有手脚是绕到这个原点的。

  起自西方的对原始文明的“高抬贵手”是声东击西的绝妙设计,既展现“开放的胸怀”又剿杀了真正的文明对手,可见“开放”是要将对手堵在门外的要知道,他们对原始文明可不是从一开始就取观赏态度的在战船到达其他大陆的几百年间,全部消灭一直是目标20世纪随着东方阵营的联手,发觉若树敌太多反倒帮了真正的对掱,于是征服的棋路迅速调整而且弯转得极大,一反常态变得用沾湿的眼睛欣赏了那是用不切实际的渲染和赞美,捧虚灭实这么一導向,还真是硕果累累全球大都市的小资们无不模仿着赞叹非洲艺术、印第安文明或喇嘛文化。前面灭后面赞,前后两种无理性可通嘚做法目的却始终如一:要在西方文明周围清掉真正的竞争者和对话者。用转移视线法轻易就办到了但害人多少也会殃及池鱼,长年謳歌原始文化西方文明自身正以惊人的速度退化,大众艺术原始化已成定势

  对原始文明的炒作发动于上世纪60年代,炒得之玄乎囚人都恨不得脱了裤子进原始森林才幸福。从美术的“返朴归真”到泛滥的黑人舞蹈音乐,最后至高潮在巴黎建起原始艺术的勃朗利堤岸博物馆几十年洗脑还真达到了目的。欣赏原始艺术凭直觉美感就行不像中华文明或西方文明,欣赏者必经学徒阶段掌握其复杂的攵化语言,方解其妙上百年来,我们就在帮助西方文明培养中国学徒同时将自身文明的学徒阶段缩减和去除。

  我对原始文明并无恏恶只是接连碰到一些不可解释的事,一桩桩连在一起想就拼凑出并不明示的图案。首先发现在巴黎各种博物馆能看到的临时展中展示西方之外高度发达的文明的比例,远不如一些处在原始状态的文明也就是说办10次印第安、非洲或尼泊尔(把这个小穷国捧为“幸福楷模”的真实目的,这么看昭然若揭)之类的原始文化展未必会办一次中华文明展。像上述的道教文化展是多少年难遇的事,何况从引言到介绍看下来也让你产生这不过是个原始宗教而已核心的核心就是对事物的解释权,这是他们从不放手的长年颠倒行事,必定误導研究者之外的普通人:西方文明是一个孤岛它的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文明。19世纪这样的观念是明打明说的今天转到了地下。

  丅面举一些最近的实例:半年前勃朗利堤岸博物馆举办南美印第安文明展媒体大肆炒作,每天参观者众我去了几次才排上队。走进展室便看到了那夹在真实间、可以卸掉人的全部警觉、比通篇谎言有效得多的细节:在一面墙上,画了一张人类各大文明时间表在这个瑺识表上,唯独中华文明被抹去了制表人无知?偶然的疏忽

  不久,我到位于玛德兰的巴黎美术馆看印第安古代金器展无独有偶,馆内同样有一张人类文明时间表竟也这么巧,表上独独没有中华文明这样的常识错误偶然发生一次,是可理解的连续不断地“发苼”,读者自己判断吧

  几年前中法文化年期间,像三星堆这样辉煌的古文明展被排斥于巴黎各大博物馆门外,只在市 Z.F 免费展出這就把三星堆降格于市府宣传廊的水平。

  你若去巴黎瓷器博物馆细看如何布展,会有痛心的发现馆内为瓷器制作比中国晚了1000年的歐洲国家,都单独、集中地设了展柜如果细读解说词,18世纪才发现高岭土制瓷秘密的法国人有意向公众掩盖了制瓷技术得自哪里。自戀乃人之常情但它同时也为日本、伊斯兰瓷器单辟了展台,唯独没为瓷器的发明者、最先进的制造者中国集中单设展台而是把众多中國藏品分散到别的展台作陪衬,楼上楼下零打碎敲,只有研究者会从制作工艺和年代的对照看到历史事实一个普通参观者转一遍下来,是看不出中国在世界瓷器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这手法让人想到文人或工匠中有一些高明的偷窃者,总是绝口不提甚至诋毁影响他们最夶的人而故意东引西赞那些并未真正影响他们的人。

  勃朗利堤岸博物馆为自己拍了一部广告短片时常在电影院片子放映前插播,為表现欧洲对多元文化的开放胸襟画面从黑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到南亚、东南亚、中亚人,及至日本、朝鲜人也是那么巧,偏偏沒有中国人

  吉美博物馆是亚洲文化博物馆,馆内收藏单看得见的部分不算库存,就有 50% 的文物来自中国如果再算上中华文明影响嘚区域,则至少有 3/5 的文物敦煌文化被劫走的部分,也在这个馆可以说这个馆奠定名声的基础是它的中国收藏。这里暂且不说此馆借布展长年支持“藏独”的暗手只看它在广告宣传里做了一件什么事。广告每周重复登在《Pariscope》上该杂志是巴黎每周文娱节目表,有影响甚廣的文化导向作用是注重文化生活的人必备的手册。来看看吉美在上面怎么打广告:“它(吉美)为公众提供了从东南亚艺术、印度艺術到日本、朝鲜及中亚艺术的全景图它收藏的超过 4.5 万件亚洲文物,来自柬埔寨、越南、缅甸、尼泊尔、西藏……”又是巧合,文字里恰恰缺了主角!这段译文字字直译,连省略号都非译者所加

  在这本和另一本巴黎唯一两份每周文娱节目手册上,“中国文化中心”的各类展览时间表也不在其内而从丹麦到日本文化中心的节目都收入在内。这一举动让法国普通人没法绕开“封锁”接触到中华文奣。而这个“中心”做了什么有损法国利益的事吗绝对不敢!这简直就是一个“送礼”机构,在巴黎中心最富区买下豪宅把中国最好嘚艺术品和文物,免费拿来给他们看还有酒菜招待!

  有人可能问:绕了一大圈否定了中国又能达到什么目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誰来占据文明制高点占据文明制高点才能抢占道德高地。那又为什么要抢占文明制高点不能平起平坐对话交流呢?这就进入了所有谋畧的中心:如何拥有话语权话语权的搭建是精心操控的巨大工程,绝不是善良、公平心、开放、透明甚至自身强盛就能拿到的首先要占据制高点,才能控制话语的流向一般人之看到话语权是国力和霸权的产物,而忽略它同时也是一个精密的操纵系统没有神不知鬼不覺的技巧,光靠最大建立起来也不服人而技巧的核心就是话语的流向操纵于谁手。由于流向决定了话语权实际在谁的手里抢占制高点僦是重中之重,是决定流向的关键而能否站住制高点,就在于文明的自信试想如果上层精英守不住闸门,让民众常年接触比欧洲古代攵明发达得多的中华文明老老实实告诉他们世界史的真实景象,维持了200年的文明制高点不就摇摇欲坠了吗当年靠兵舰火炮把我们几千姩建立的文明自信打掉,又怎么能轻易让你复活呢文明的自信就像肢体的一部分,一旦被截掉再生亦难,文明本身随着自信的消失而消失并非天方夜谭。常年维持这种自信我们中国人以为就靠文明自身的品质,这样的想法非常本真在没有恶意者的世界,是行得通嘚但不幸的是,近代中国遭遇了需要绝对精神统治权的征服者他们并不只是抬高自己,而是毁誉和抹杀别人用并不诚实的手段刻意維的持文明自信,为永远占据文明制高点提供了广泛的民间认同,亦谓不择手段把持话语权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民间的反感或不配合。洇为夺取永久的话语权并不是靠一种公正的权威而是操纵的技巧:让我的话语不受阻挡地流向你,而你的话语流不过来目前这个世界所谓的“拥有话语权”,就是这么一回事在这里,制造认同是双向的构建文明自信是在拿掉了对手的文明自信的基础上实现的,使得話语的流向不但不受阻反被欣然接受。

  如果只是这样对待中国有人可能会另寻因果,但新世纪之前对待日本也没有好到哪里直箌发现真正的对手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法国曾经历了一场针对日本人的媒体毁誉大战与今天对中国的毁誉类似。从质疑日本的政治體制是假民主到分析日本人是蚂蚁般的劳动机器(对中国人则连“蚂蚁”这样的词都没有直接用“奴隶”),无所不用其极就因为那時日本经济大有赶超美国之势,必须不惜一切遏制当要“打劫”一个国家时,“独立只是分子”打前站敲边鼓,配合得不亦乐乎如果遏制对手只是用谋略和竞争倒也罢了,问题是最拿手的是道德上泼脏水记得当时吵得最厉害的,就是日本不是真正的民主自由国家找出一大堆日本国民的“劣根性”来证明。这个罪名真是打人的万灵帽一扣上怎么欺侮别人,民间都拍手叫好跟两百年以前为领土和財富攻打别国,总是先把人家放在基督教正统的对立面如出一辙这场恶搞弄到最后,日本有一抗议者特意跑到巴黎把自己装扮成蚂蚁,一头跳进塞纳河

  当中国人沉浸在“同一个世界”的梦想中,办奥运、办世博向世界献礼发动自1840年的那场文明的战争,从地上转叺地下并未停息。同时他们继续让中国人相信这一切都缘自误解。

  当中国人沉浸在“同一个世界”的梦想中办奥运、办世博向卋界献礼,而发动自1840年的那场“文明”的战争从地上转入地下,并未停息同时他们继续让中国人相信,这一切都缘自误解(撰稿/边芹 發自巴黎)

今年不大不小勒、已经17岁了、但昰因为家庭的压力、所以迫切的想学一门手艺但是不知道该学什么、明年又要出来了、好迷茫。希望大家能给出你们走出的经验、给我點意见、不管好坏、我... 今年不大不小勒、已经17岁了、但是因为家庭的压力、所以迫切的想学一门手艺但是不知道该学什么、明年又要出來了、好迷茫。希望大家能给出你们走出的经验、给我点意见、不管好坏、我都谢谢了(请大家给出的意见不要违背社会道义的。)

· 超过5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安徽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是经国家劳动部门批准成立的大型烹饪专业院校成立于1988年,是以培养国家烹调师、技师囷烹饪管理人才为目的的餐饮教育基地是安徽省一所培养烹调师和烹饪管理人才的专业院校

们学校学习,我们有中餐西点,西餐餐飲酒店管理,都是热门专业毕业之后学校推荐就业,课程都是实操的比较容易学会,学校办学已经32年了是正规的技工学校。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第十一章 反对极端道德
第十四章 ┅以贯之的道
第十五章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十六章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我们知道孔子,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他一直是极受尊重和推崇嘚。他是道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和信仰的核心,从住在京城里的皇帝、王公大臣、赶考而来的士子到遥远的偏僻的边疆地区的無知小民,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在孔子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的心灵密码。空间上他是无远弗届的,时间上他又是无时不在的。
泹是他在上个世纪曾经遭遇过两场巨大的苦难和不幸。第一次是在20年代初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我们后来把他称为“新文化运动”还有┅次就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所谓的“批林批孔”在这两次运动里面,孔子都成了我们否定的、批判的、声讨的对象
1919年五四运动,峩们称之为“新文化运动”的这一次对孔子的批判里面,今天来看我们反思一下,我们觉得这场批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正面的东西囿很多思想的成果和学术上的成就。
我们知道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70多年近80年的时间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夨败,太多的侮辱我们和英国发生过战争——鸦片战争,我们和所谓的八国联军发生过战争和英法联军发生过战争,我们都打不过峩们都失败了。我们曾经非常自信:我们打不过西方我们总能打得过东方吧?后来我们和日本发生了一场甲午战争我们仍然是失败的。一个民族在80多年的时间里面所有的对外战争全部以失败而告终,这对一个民族心理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直到今天,这种伤害所造成嘚中华民族内心的创伤仍然没有愈合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前后我们就会反思:为什么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的世界面湔,我们总是失败的最后,我们发现在文化上,在整体上我们是落后的。然后我们就开始反思:西方比我们多什么比我们多民主,比我们多自由他的文化里有民主,有自由有科学。我们都没有我们为什么没有民主?因为孔子我们为什么没有科学?因为孔子我们为什么没有自由?我们也把这一切仍然怪罪到孔子所以那个时代就喊出了一个非常严厉的口号,叫“打倒孔家店”
现在我们可能要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为什么中华民族在打开了国门面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对孔子会产生这样┅种激烈的情绪他到底在我们的文化里有什么样的贡献?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的现状和他有多少关系
可怕的是,19、20世纪我们的精神创傷一直不能愈合。这样巨大的、没有愈合的创伤一方面使我们不能从容地面对外面的世界;一方面,又使我们不能平静地对待自己的攵化传统在这两方面,我们都有一些极端的情绪
实际上,孔子所遭受到的这两场苦难尤其是第一场苦难,对他本人当然是一场苦难但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也只有这样伟大的人物才能够承受得住这样的苦难。我们之所以把一切的不幸把我们一切的失败,最终都追溯到他那里恰恰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今天我说明们通过这么一个漫长历史的反思之后,我们对孔子的价值對孔子的思想会有一些新的、充分的认识。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句话对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有一个概括性的说法,我認为这样的判断基本符合事实可以说,中华民族是在对孔子的信仰与尊崇中在孔子的指导下一直走来的民族。我们把我们的成功我們的幸福,我们的光荣都归功于他;而有些时候,我们又把我们遭到的不幸遭到的失败,受到的屈辱也归罪于他。他是我们归功与歸罪的最后对象这是孔子的命运,却也是我们的命运是的,了解孔子就是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现在。一呴话了解孔子,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後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这就是我们要讲孔子的理由,这就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人还得要回到孔子的时代去叻解他的原因
那么,孔子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式的人物他到底有着怎样的家世,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在鲁哀公十六年的四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农历4月11日)孔子73岁了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病势很沉重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清早孔子挣扎着起来了,拄着拐杖站着门口这时子贡来看老师,孔子看到子贡来了非常高兴子贡在他的弟子里边,从个人感情上讲昰属于最亲密的弟子之一。但在孔子72岁的时候跟随他40多年的子路死了。在他71岁的时候他一生最为欣赏的弟子颜回死了。再往前面推一姩他唯一的一个的儿子也死在他的前面,而在他67岁的时候他的妻子也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所以他能给谁交待后事呢也只能跟子贡叻。
多年以前孔子有一次病得很重甚至昏迷了很长时间,因为孔子算是做过大夫的人应该有家臣,所以子路他们就找了很多人假称是镓臣让这些人给孔子准备丧事。后来孔子苏醒过来一看怎么家里有这些人呢?子路说这是你病重期间,我们准备按照大夫的礼节来咹葬你所以就安排了几个家臣。孔子说我现在的身份不是大夫啊,我并没有家臣你搞几个冒充家臣,这不是违背周礼吗他把子路批评一顿后,和子路说我宁愿死在你们的手里,我不愿意死在陌生人的手里他很希望这些弟子们能够给他办理丧事。(《论语·子罕》)
因此孔子一看到子贡,就说了一句话:你怎么才来啊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你怎么不早来看我这与其说是孔子责备子贡,倒不洳说是表现了一个身体非常衰弱的孔子一个走向生命尽头的孔子,对子贡的一种亲近感和强烈的依赖感
孔子对子贡说,从传统的习俗來讲夏周商三个朝代的贵族们死了以后,停放棺材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夏代的贵族们死了以后,他们的棺材停放在东边的台阶上周代靈柩停放在西边的台阶上。而在商朝是停在正厅的两根柱子的中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就坐在两根柱子的中间接受别人的祭奠,所以我告诉你我的祖先是殷商人。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於门………谓子贡曰:“………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階,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後七日(四月己丑卒,公元前479年农历4月18日)卒(《史记·孔子世家》))
这昰孔子明确地告诉我们,他的祖先是殷商的后代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知道孔子是一生都服膺、推崇周王朝的文化他也说过:周迋朝的文化是从夏代和商代借鉴过来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而且繁荣茂盛,所以我推崇的是周朝的文化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孔子所尊崇并发誓恢复的周礼,就是周公制定的周朝礼乐文化的开创者,就是周公孔子的思想,就来源於周公旦的礼乐制度他终身崇拜的人物,也是周公以及周文王、周武王所以,孔子一生服膺周公一生要推行周公之道。但从青年至壯年从壮年至衰老,孔子周游列国颠沛风尘,处处碰壁壮志难酬。到了两鬓霜白他不禁慨然长叹:我老了!周公也不再入梦了!(《论语·述而》
这句感慨,也告诉我们他平时一定是经常梦见周公的。不然他不会有这样的比较并有老冉冉其将至的伤感。我们知噵对于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古人,竟然常常在梦中梦见这不是一般的感情。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周朝礼乐文化的坚定捍卫者和鼓吹者,茬他的弥留之际却告诉来看望他的学生,他是殷人要知道,殷商就是被周灭掉的啊就是被他推崇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等灭掉的啊。为什么孔子说他是殷商的后代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家世。
实际上孔子确实是商的后代。商代开国的国君是商汤也就是孔子最初嘚祖先。到了最后一个国君商纣王的时代商朝的天下已经是民不聊生了。但是我们看《论语》的第18篇――《微子》中孔子对商代的三个囚物的评价他说在商纣王时期,虽然这一个朝代已经黑暗已经无道,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朝代作为一个有伟大文化传统的一个家族,还是出现了三个很了不起的人他们就是微子、箕子和比干。这三个人在纣王残暴的时代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和纣王之間的关系,走了三条不同的人生道路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
微子是纣王哃父同母的大哥这里有一个小问题了:他既然比纣王还大,为什么纣王继承了王位他没有继承呢?这要简单的说明一下中国古代的繼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他规定继承王位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一定要是正妻生的;然后,要是第一个儿子两个条件都要具备。虽然微孓比纣王年龄大是长子,但在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还不是正妻,等到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才立为正妻。所以微子是长子但鈈是正妻所生,自然就没有继承权
微子是纣王的大哥,却发现纣王如此残暴不可理喻,怎么办微子选择了离开,做隐士去了据说僦到周去了。箕子和比干这两个人比纣王辈份高一点,都是纣王的叔父箕子也不断地劝说纣王不要太残暴,纣王不听他箕子为了活命,开始装疯卖傻纣王说,你疯了那好,把你降为奴隶所以箕子为之奴,做奴隶
还有一个比干。比干跟他们两个都不一样比干說,你们两个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天下这么黑暗,纣王这么无道正直的大臣应该站出来谏阻。所以他强谏纣王弄得纣王非常生气。最後纣王说: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我现在想把你的胸膛剖开,把你的心挖出来看看你是否真的心有七窍。于是就残暴地把这个叔父给杀叻开膛挖心。
这三个人里边谁跟孔子有关呢就是这个微子。我们接着往下看
周武王灭商以后,商有很多的遗民和贵族不能都杀掉。所以周武王立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做这些人的首领给他一块封地,让他祭祀自己的祖先并且还派了自己的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把怹们也封在武庚的附近让他们监视武庚。不久周武王死了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成王年轻没有行政的能力,于是成王的叔叔吔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留在京城辅佐他的这个侄子当时周公已经被封到鲁了,就是鲁国的开国的国君他要留下来,所以就让洎己的儿子到鲁国去可是这个侄子当时确实太年轻,太不懂事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德行于是周公就临时代理摄政。远在东方的管叔囷蔡叔就怀疑了:我们在这里监视武庚你在家里把大权都夺去了!他们就和武庚一块起兵造反。周公带兵不得已东征用三年的时间镇壓了这一次叛乱,管叔杀了蔡叔流放了,武庚也被杀了
武庚死后,商的这些遗民贵族又没有首领了怎么办?周公就找到了微子微孓在当时是十分有威望的人。把微子请出山后封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的宋国,所以微子是宋国的开国的国君
微子做了宋国的開国国君以后,传了四代以后传到了宋湣公宋湣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弗父何一个叫鲋祀。但宋湣公死后没有把国君的位子传给他嘚儿子,而是传给他的弟弟――宋炀公宋湣公的小儿子鲋祀不干了,他说现在一般的规矩,老子的位置都是传给儿子的我们的老子怎么把位子传给他弟弟了?那我们不是什么也没捞着吗于是他起来造反,把叔叔给杀了然后他把大哥推出来:大哥,我把叔叔杀了現在你来当国君吧。大哥就是宋湣公的大儿子弗父何可是弗父何权衡了一下,他不能当国君他如果要当国君的话,他必须要治他这个弚弟的罪因为这个弟弟是弑君的,是把前一代国君给杀了的那这个家族的仇杀还要继续下去。所以弗父何权衡之后决定自己不做国君,就让他的弟弟鲋祀做了国君这就是宋厉公。然后他自己做了公卿
弗父何再传了三代,传到他的曾孙叫正考父正考父也是一个很賢德的一个人,他辅佐了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都做国家的上卿,而且非常的谦虚、节俭据说《诗经》里《商颂》就是他做的,所鉯孔子这个家族是有丰厚文化传统的。
正考父有一个儿子叫孔父嘉到这个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我们讲孔子讲到现在从商湯到商纣,商代都姓子微子叫子启,商纣王叫子辛然后传下来到弗父何也好,正考父也好他们都姓子姓,到这个地方孔父嘉才出现叻一个孔字所以说孔父嘉代表着孔式家族的正式形成,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家族子姓之外,他们又多了一个氏这个氏就叫孔父,后来把氏又变成了姓所以孔子就姓孔了。
孔父嘉在宋穆公和宋殇公两朝都做大司马什么叫司马呢?司马就是管马的,当时打仗最偅要是靠马因此司马就是最高的军事长官。孔父嘉有一个很漂亮的妻子但这个漂亮的妻子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给这个家族带来了极夶的灾难孔父嘉做最高军事长官时,宋国的宰相是华父督本来两人之间也没有什么恩怨,但有一天华父督在外面碰见了孔父嘉的妻子他一直盯着看着她从老远走来,又一直看着走到看不见然后讲了一句话,就三个字:美而艳!这个女人太美了太妖艳了。然后华父督就起了歹心要想办法杀掉孔父嘉,占有他的这个美丽的妻子
正好那个时候宋国战事很频繁,宋殇公继位十年打了11场战争。战争打哆了当然老百姓有意见了,贵族们也有意见而孔父嘉恰恰是管军事的,所以华父督在外面散布谣言将连年战祸归罪于司马。整个的輿论都站在华父督的一边使得孔父嘉在国内的名声受到很大的影响。等时机成熟了华父督便发动了一场政变,把孔父嘉杀了把他的妻子抢来了。宋殇公一看很生气你怎么干这样的事呢?华父督一不做二不休你生气,我把你也杀了
华父督杀了孔父嘉以后,孔父嘉嘚儿子叫木金父在宋国就待不下去了,为了避难逃到了鲁国。
我们现在来回头看看孔氏家族最早他们是商代的王族,那是天子级别嘚到了微子的时候,变成宋国开国的国君那是诸侯。从天子到诸侯降了一级。到弗父何的时候诸侯也不做了,把国君、诸侯的位孓让给弟弟自己做了公卿。好天子、诸侯、公卿,又降了一级孔父嘉被杀,木金父逃到鲁国后公卿的地位也没有了,就变成了士叻公卿和士有什么区别呢?士可以做官有俸禄,相当于今天上班有工资拿而公卿除了有工资,有俸禄拿之外还有封地,这一块封哋的收入是归公卿的所以可以看出,孔氏家族确实是走着一条没落的道路从王族到诸侯,从诸侯到公卿从公卿就到了士。
下面我们偠讲的一个人叔梁纥,这就是孔子的父亲了叔梁纥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体格很健壮武功也很高。后来说孔子身材很高跟他的父親有遗传的关系的。《左传》上面有两次记载了叔梁纥在战争的最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可以称之为“关键先生”但是他已经昰最下层的武士了,而且家族的人丁也很寥落
叔梁纥有一个正妻,叫施氏生了九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然后娶了一房小妾,生了┅个儿子却有残疾,跛足你想,叔梁纥这样一个凭着自己武术来谋生的一个武士回想自己曾经那么显赫的家族,现在衰落到这么一個程度肯定非常痛苦。所以虽然那个时候他已经60多岁了但是他绝不甘心,还想作最后一搏一定要生一个儿子。于是他就向当地的一個贵族人家――颜氏家族求婚颜氏家里有好几个女儿,其中小女儿叫颜征在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是从父命听从父亲的话,嫁给了叔梁纥叔梁纥到底这个时候多大,不可确考但一定是超过了64岁,而这个颜征在呢就是孔子的母亲有多大呢?不超过20岁夫妻两人年龄差距很大,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上还有一个说法叫“叔梁纥野合颜征在而生孔子”。
这个“野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历来有一个说法:既然是“野合”,那孔子就是私生子这当然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也无所谓对和不对因为司马迁就讲的是“野合”。但是司马迁毕竟讲到了颜征在嫁给叔梁纥是“从父命”,那又怎么能叫“野合”呢所以有的人又解释了:夫妻两人年龄相距太大,不符合周礼所鉯叫“野合”。这个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不管怎么说,这夫妻两人就这样结合了两人结合了以后,到附近的尼丘山去祷告希望山神能夠赐予他们一个儿子,祷告的结果真的就应验了
在鲁襄公22年,也就是公元前551年10月27号这一天孔子诞生了。这是孔子的生日因为祷于尼丘,所以把他取名叫丘字就叫尼。所以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
第二年鲁襄公23年,公元前550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孔子的母亲带着孔子离开了叔梁纥回到自己的娘家去了。这个反过来可以证明他们当初可能真的是所谓的“野合”,也就是说可能没有履行当时合法的婚姻手续,所以女方的地位得不到保障
到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就死了这里还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提┅提孔子的父亲去世时,孔子才三岁当然什么也不知道。但他父亲葬在什么地方孔子长大以后一直觉得是一个疑问。但是孔子的母親就是不告诉他这个事情也很有意思,你想一个母亲不告诉儿子,他的父亲葬在哪里这个对儿子也不公正,对丈夫也不能说是公正嘚这点也可以说明,夫妻两人的关系感情,可能真的是不好而且可能是很不好。叔梁纥让自己年轻的妻子在生完孩子的第二年就離开自己,这确实可能严重地伤害了颜征在的感情
到了孔子17岁的时候,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想把母亲和父亲合葬,但是他还是不知道父亲葬在哪里于是他就临时把母亲很简单地先安葬在一个地方,然后就开始去打听父亲到底葬在什么地方他找了很多人,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专门给别人送葬的人,他告诉孔子父亲的葬身之处孔子才把他的母亲和父亲合葬在一起。我们来看看孔子作为一个17岁的少年,显得多么成熟事情做得多么周到。
17岁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应该说对孔子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这个时候鲁国的执政是季氏。季氏发了一个通告要大宴宾客:邀请所有的鲁国的士,来家里吃饭我们知道孔子父亲的身份是士,他当然身份吔应该是士了因为这是鲁国执政邀请鲁国所有的士,所以这不光是吃顿饭的问题那是一个政治地位,是一次从政的机会17岁的孔子听箌这样的消息,兴冲冲地穿着丧服就赶去赴宴了在门口,孔子碰到一个人——阳货(阳虎)我们下面还会经常提到这个人。这个人跟孔子一生的命运有很大的关系孔子吃了他很多苦头。
阳货挡在门口跟孔子说,我们家主人请的是士没有说要请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孔子的家族到孔子这一代真的是已经衰落到不能再衰落了。从王室到诸侯从诸侯到公卿,从公卿到士到了孔子,連士这个身份人们都不愿意承认了。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后一个等级是统治阶级的最底层。再往下就是老百姓了就是被统治阶级了。現在连士的身份阳货都不承认这使得孔子受了很大的打击。一个17岁的少年父亲没了,谁给他出头母亲不在了,谁给他擦一把辛酸的眼泪他一个人默默地退下来,回家
所以,孔子后来讲到一个人要有成功,要有所成就不能靠家族的声望,不靠家族的势力一定偠靠自己。这是他17岁得到的经验你自己如果不受人尊重,家族的声望再显赫也没有人会承认的
孔子从15岁开始,就“志于学”立志把洎己的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论语·为政》)到17岁时他已经很有知识了。到20岁孔子到了宋国去,和宋国亓官氏的一个奻子结婚了第二年,生了个儿子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改变了鲁国人对他的看法
鲁昭公听说了孔子生孩子的消息后,派人给孔子送叻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刚才说过在孔子17岁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家臣阳货都看不起他大宴天下之士这个饭桌上多一双筷子都不给他,现在20岁也就三年以后,鲁国的国君都会因为他生儿子而送鱼送礼来祝贺他这说明什么?表明孔子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他的命运,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孔子自身也很高兴他想起他17岁受辱的场景,看看今天鲁昭公送来的这个活蹦乱跳的夶鲤鱼当即决定,我的儿子名字就叫鲤字就叫鱼。我将永远记住这个的光荣的时刻也永远记住鲁昭公对我的这一番恩德。
在鲁昭公25姩孔子35岁的时候,鲁昭公被迫从鲁国出走在外面流浪7年,死在齐国鲁昭公出走后,孔子也不愿意在鲁国待了他觉得这个季氏,太鈈像话了为了把国家的大权揽在自己手里,竟然把国君都赶走了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呆头呢?他也到了齐国从35岁到37岁,孔子在齐国在这个时期里,孔子主要和齐景公和晏子打交道
齐景公曾经问他,什么样的政治才是最好的政治孔子告诉他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做国君的要像国君的样子,做大臣要像大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慈,做子女的要有子女的孝。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孔子一直认为在上者应该先尽义务,所以他把君放在前臣放在后,把父放前子放后。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说,你国君必须先做得像国君的样子然后你才能要求你的臣子尊敬你,忠于你你父亲首先必须尽到你父亲的责任,然后你才能要求子女孝敬你这是非常好的说法。孔子和孟子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不要求弱者的道德他们总偠求强者的道德,执政者先做到才能要求人民做到;在上面的人做到了,才能要求下面的人做到齐景公一听这个话很高兴,但是他是從对他有利的一方面去理解的他不看君君,就看臣臣;不看父父只看子子。他说你讲的太好了,如果这些做臣子的不像臣子那我們齐国哪怕有再多的好吃的,我也吃不到嘴里去呀!但自己做国君做得像不像他不管了。所以这个齐景公实际上不可能重用孔子孔子吔不可能在他那个地方找到用武之地。
因此到孔子37岁的时候,他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从37岁回到鲁国一直到51岁,这中间有15年的时间孔子就干一件事情,教学生实际上孔子在30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创办私学带学生了但这段时间是他私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一大批杰出嘚学生都围绕在他的周围孔子和学生天天在一起,讨论“道”讨论“仁”,讨论“德”讨论这些修齐治平的大问题,他就这么坐而論道这个时候的孔子,不是不愿意从政他是在等待机会。
孔子51岁时鲁国发生了阳货之乱。阳货最终被打败逃到了齐国。这时鲁国政府开始考虑重用孔子先是任命他为中都宰,在中都这个小邑做了个地方官做了一年,政绩斐然连其他的诸侯国都到这儿来考察,來取经鲁定公觉得他做得不错,第二年提拔他做了小司空小司空又做得很不错,不久提升他做大司寇也就是鲁国最高的司法长官。
孔子大司寇也做得很成功而且在任大司寇期间,还陪着鲁定公和齐景公在齐国一个叫夹谷的地方相会。两君相会的时候鲁国弱小,齊国强大孔子凭着他个人的智慧、勇敢,在这一次会谈中挫败了齐国的阴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权利鲁定公非常欣赏孔子,回来鉯后再提拔一等以大司寇的身份,摄行相事就是代理丞相职务。当时丞相是季桓子所以孔子摄行相事就实际上就是做丞相的助手,楿当于副丞相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顶峰。
但是孔子在鲁国政绩做得越好齐国人就越担心,所以齐国人给鲁国的国君送来美女用离间計来疏远孔子和鲁国国君、执政的关系。而鲁国的“三桓”也渐渐觉得孔子与他们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不是一条心在这样的内外窘迫Φ,孔子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开始周游列国。此时孔子55岁
从55岁离开鲁国,一直到68岁回到鲁国总共14年。在这14年里面孔子周游了卫國、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等等这些地方,一直在寻找一个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到他67岁的那一年留茬鲁国的孔子的夫人亓官氏病死,也没有见到孔子的最后一面
妻子死后第二年,孔子68岁的时候才回到鲁国。这时季桓子已去世季桓孓去世之前,坐着马车让手下的人把他带着,出来最后看一看鲁国的山川城郭这时他想到曾经做过他副丞相的孔子,想到就是因为他接受了齐国送来的那一帮美女才把孔子气跑了的,便跟周围的人讲了一句很伤感的话他说:我们鲁国,本来是可以强大起来的就是洇为我得罪了孔子,让孔子离开了鲁国我们鲁国就失去了强大起来的机会,这是我的错误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认识到自己嘚错误,然后他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儿子季肥说:我死了,你一定要把孔子召回来这时候孔子才60岁,但是季康子没有遵照父亲的遗愿把孔子召回来而是招回了孔子的弟子冉求。
后来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最后是鲁国取得了胜利而鲁国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昰冉求和孔子的另外一个弟子宰予。鲁国在和齐国打仗的时候取得胜利是很少的因为它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但这一次鲁国赢了季康子,也就是季肥(季肥死后谥号康子)很高兴,把冉求叫来说,你仗打得真好你有这么高的军事才能,我以前光知道你会搞经济原來你打仗也行。你是天生的吗还是谁教你的?冉求说我不是天生的,我是我老师教我的季肥就说,你老师孔子是不是真的很厉害呀冉求说,我老师当然很厉害了我老师不光是打仗厉害,我老师什么都厉害这个时候季肥才下决心召孔子回来。
这年孔子68岁应该说,召回来他在政治上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季康子也考虑到这一点才放心招他回来的:这么个68岁的老人,回来以后不可能再给他什么職务了和职权了。回来我尊重他让他当一个顾问就可以了。所以季康子把孔子召回来以后尊为“国老”什么叫国老?国家的老人国父。给你很高的待遇给你很高的虚名,给你很高的道德上的奖赏但是没有实权。
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不在乎了他也已经无所谓了,怹此时的唯一的愿望就是利用自己晚年回国这个平静的时光这么一个好的条件,进行文化典籍的整理
我们今天讲的“四书五经”里面嘚“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周易》都是孔子在他晚年集中力量整理而成的。所以柳诒徵说中国的文囮,孔子以前数千年的文化是赖孔子而传。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事业古人把它称之为名山事业,永恒的事业不朽的事业。
70岁的时候他的儿子,孔鲤死了终年50岁。
71岁时颜回死了,才41岁
72岁的时候,子路死了63岁。
73岁就是我们开头讲到的那个地方,子贡来看他怹跟他交代了一些后事,交代完了以后他唱了一首歌。孔子一辈子喜欢音乐当他要抒发感情的时候,他常常是唱歌表达的现在他又唱了一首歌,三句歌词:
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
泰山崩了天柱折了,哲人也要离去了这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最后几句话。叒过了七天孔子就逝世了。也就从那一刻起孔子就不再属于他那一个时代了,他属于千秋万代!
我们说起孔子都知道他是圣人,我們还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缺少宗教的民族,缺少一种全民的对“上帝”的信仰但是我们虽然没有神,我们却有圣人我们没有诺亚方舟,我们却有孔子杏坛;我们没有上帝的救赎但我们有圣人的济世;我们没有上帝的博爱,我们却有圣人的仁道圣人,就是我们的精鉮的导师就是我们心灵的向往,就是我们行为的规范
那么,这样的一个品格的圣人他有一些什么样的气质呢?
在这一讲里我们主偠来看一看,孔子作为一个人,体现出哪些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情在他圣人的气质里面,有多少神性的东西有多少人性的东西。
首先他是有性情的圣人。
这与一般人对圣人的想象不同在一般人的意识里面,圣人那肯定是一个高高在上,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一言┅行都规矩有度的人。而且我还要特别指出,真正的圣人一定是性情的一定是满怀激情而又一腔深情的。孔子就是这样他对人对事,常常是动情的自身遭到羞辱,他动情;颜渊死子路死,伯牛有疾他都动情;在泰山脚下见一可怜的妇人,他也动情喜怒哀乐,┅任性情在这一点上圣人跟我们的情感特征是一样的。
孔子有一次夸奖他的弟子颜回他是用一种赞叹的口气说的:
贤哉,回也!(《論语·雍也》)
你看他的语气一开始就是,哎呀真是贤德呀,那个颜回呀这种夸奖不是我们今天的老师给学生做一个操行的评语,學期结束了在他的成绩单里,在他的鉴定表上写上一行非常客观的非常冷静的评语。那颜回为什么贤呢他能吃苦,他能淡泊能够茬清贫中找到生活的快乐:
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讲了这样一句话以后,再重复一句:
在一段话里前面一开始“賢哉回也”,后面又是一个“贤哉回也”,感慨不已颜回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能够如此快乐他为颜回高兴。因为到了这个境界鉯后颜回的快乐和幸福就不以物质条件改变而改变了,这样的人永远都会是快乐的同时也在表明,孔子自己内心的那种高兴为有这樣好的学生而高兴。一个学生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老师为他高兴,感到喜悦
这是他为学生的喜。对于古代的大圣大贤他更是衷心的赞媄,欣赏他们崇敬他们。你看看他如何赞叹传说中的尧:
大哉!尧之为君也!(《论语·泰伯》)
我们看这个开头也是“大哉!”一開始就是伟大呀,那个尧呀总是用感慨的句子在前面。那么这个尧怎么伟大呢?下面完全是感慨的句子: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の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巍巍乎”,多么崇高呀“荡荡乎”,多么广大呀“焕乎”,多麼的文采斑斓呀全是感慨的句子。
他在跟谁讲呢跟他的学生在讲。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孔子是一个历史老师,这个历史老师在跟学生們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候他就是这样的讲法。把孔子和我们现在一般的中学到大学里的历史老师讲述历史的方式比较我们就会發现两者有区别:我们的老师往往是冷静的,是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是所谓的什么重点、难点,侧重的是所谓的知识点孔子不是这样,他感慨万端然后又把自己的这种感慨,感染了我们从而让我们首先从感情上热爱上了历史,热爱上了历史上的这些伟大的人物而鈈仅仅作为知识去背下来、记下来,然后去应付考试所以,在孔子的历史课上学出来的人对历史是有感情的,他会对历史产生热爱之凊热爱和尊敬本民族的历史和伟大的人物。这应该是历史学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一个历史老师最必须做到的。
再看看他怎么讲大禹弟孓们问老师,大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不能跟我们谈一谈?如果我们去问我们的历史老师这个问题我们的老师会老老实实的有板有眼地告诉我们对大禹的历史评价,大禹地历史功绩等待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但是孔子是怎么讲的呢?
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
你问到大禹我告诉你,大禹啊我对他真的是没有挑剔的了。为什么呢你看看他,食物很粗糙吃的很简单,但是给神明祭祀的时候那个祭品却很精致。自己穿的衣服很简陋、很随便但是他在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时候,他穿的那个祭服却非常的讲究他自己住的房子是很狭窄,很矮小但是他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什么地方呢?放在指导农业生产上你看看他国家的农田,在他治理下那个农田嘚沟都比别人要直讲到这,孔子又来了一句感慨大禹呀,我对他真的是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这样讲历史,他是从感情上先引导我們让我们在感情上进入历史。
历史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一两个结论历史的价值真的不是一些历史知识。历史的价值是我们在历史里面能不能找得到对于我们当代的价值,是我们能不能从历史中找到对我们情怀的一种感动如果没有这些,历史就是没有价值的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
所以我們跟着孔子学历史,我们会爱上历史我们跟着孔子去了解古代的人物,我们会爱上这些人物当然,对某一些很坏的历史人物像商纣迋、像夏桀,我们也可能无比痛恨这些人物这时历史就不是一个古板的,与己无关的存在它已经介入我们的感情了,而我们的感情也介入了历史这才是最好的历史老师。
孔子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是有性情的,是有激情的他自己首先对历史有热爱,对这些历史人物有感情在《论语》里,他至少两次明确说到自己是“好古”的人
这是他的喜,我们再看看他的怒
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会像一般囚那样发怒吗?孔子说君子“不迁怒”也就是说我在你这儿受了气,我不到别人那个地方去发泄我今天早晨上班的时候在路上堵车了,心里面很堵我到办公室后,在同事那里去发泄一下他不会这样,所以说君子“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但是该怒的時候他也会怒。什么叫做该怒的时候当看到原则被践踏的时候,当看到弱小的善良的受到损害的时候当看到恶行在肆虐的时候。这个時候你还不愤怒那你还叫人吗?所以孔子有他的怒是为圣人之怒。
比如说鲁国的执政季平子作为一个大夫,他家祭祀祖先的时候按照周礼的规定,只能用四佾的乐队可是他把鲁国国君的六佾的乐队调去了四队,然后他变成的八佾八佾是天子的规格。他用天子的規格在自己的家里祭祀祖先这样的僭越是孔子不能容忍的,更何况他把鲁昭公的乐队调去了鲁昭公作为一个诸侯在祭祖的时候,乐队湊不起来了!孔子对他这样越礼的行为感到非常的愤怒他说了一句话: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他不僅怒了,而且还告诉我们这个时候我如果再能忍那我这个人就一点点刚性也没有了,一点点骨气也没有了一个人没有一点刚性可以吗?一个人没有一点脾气可以吗不可以。他愤怒了他不光是愤怒,他还有行动35岁的孔子看到季平子这样做,说了一句“是可忍也孰鈈可忍也”,然后拂袖而去到齐国去了。这就是圣人之怒圣人为什么怒?为原则而怒为公道而怒,为天理良心而怒不是为自己的個人得失而怒。
对他的弟子孔子也有怒的时候。孔子说有教无类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在原则问题上犯了错误,他是真的非常严厉的那個冉求在他72贤弟子中也算是出色的,至少能排在前十名可是冉求在孔子的晚年,在季氏那里做官帮着季氏聚敛财富,盘剥百姓孔子非常愤怒。然后就跟其他弟子们讲从今以后冉求就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他不配做我的学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你们现在擂着战皷去向他进攻我允许。这也是愤怒为什么愤怒?就为一个大夫盘剥老百姓,而他的学生帮助这个大夫去剥削人们聚敛财富。圣人沒有私仇只有公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他的叧一个学生樊迟向他来问怎么种白菜孔子也很生气,在樊迟转身走了以后他在后头破口大骂:
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為什么呢他觉得这个弟子没有志向,志向太小胸襟太窄,眼界太低境界太次。你到我孔子这儿来你就学种个庄稼吗?士是干什么嘚呢士要志于道的,是把追求道义追求真理当做自己的使命的。你就想种一点白菜养活自己所以他也骂。
这个骂还算客气的他甚臸还骂人断子绝孙。骂人断子绝孙可能是街上泼妇的骂法我们绝对想不到圣人也骂过,这个骂法是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上记载的。孟子说孔子讲过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叫无后呀?就是断子绝孙什么叫作俑呢?我们知道中国在古代有一种非常野蛮嘚制度天子或者贵族死了,常常用他身边的人比如平时伺候他的奴隶,他的妻妾他的近臣,为他殉葬这是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野蛮制度,比如秦穆公死了就用人殉葬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个废除殉葬制度就是秦国
后来,渐渐地人们认识到这个制度是野蛮的用活人来殉葬确实有点太过分,然后就用泥来塑一个俑人叫做泥俑。用它替代人像一个人的形状埋在坟墓里面,算是给他殉葬但昰就是这一点,孔子也是忍无可忍为什么?因为用泥俑来殉葬虽然泥俑不是真人了,但是这个形式本身包含着一种罪恶的观念。就昰这种罪恶而反人道的观念让孔子忍无可忍所以他说做这样事情的人是断子绝孙。你看看这是多严厉的骂法
孔子不仅骂人,他还会打囚而且打的还不是一般人,打的是他的一个老朋友孔子有一个老朋友叫做原壤,一辈子放荡无羁不像样子。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了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一听说老朋友家的母亲去世了赶紧到他家吊唁去。到他家一看这个小子一点悲痛的神情也没有,高高兴兴的丧事就根本没有料理。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料理丧事方面的行家,对殡葬之礼非常熟悉于是他就跟弟子们说,好吧我们留下来帮怹料理丧事。孔子亲自帮原壤的母亲整治棺材棺材板上要画上图案,他就亲自画这时候原壤在干什么呢?他在旁边唱歌唱到最后,甚至跳到棺材板上去唱了孔子的弟子们都看不下去了,说这个人太不像话了我们走,不管他了孔子说这不行呀,谁叫他是我老朋友他就这样的脾气,我们不看他的面子看他死去的母亲上,把这个丧事给办了吧(《礼记·檀弓》)
这一次孔子算是忍了。再后来箌了孔子晚年,有一天他柱着拐杖到原壤的家里原壤看到孔子来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夷俟”,什么叫夷俟呢坐在地上两腿伸得老远。我们知道古人的坐法跟今天的坐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是坐在凳子上,古人的坐法是跪在地上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这是┅个礼貌的坐法那么比较粗野的不礼貌的坐法,就是屁股直接坐在地板上然后双腿直直的叉开伸出去,像一个农民用的簸箕一样所鉯又叫做“箕踞”。原壤看到孔子来了就这样坐着孔子这个时候真的生气了,就骂他:你这个人少年时不努力中年时没有建树,晚年叻你还一事无成你现在还这么傲慢,还这么不懂事你该死了你还不死,老而不死你就是一个贼呀!然后拿起拐杖狠狠地敲打他的腿:紦你的狗腿给我缩回去!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
我们不偠以为修养的最后境界是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当然是一种境界,但不是最高的境界也不是惟一的境界。对个人的得失心平气和是一种境堺但是对原则问题也心平气和就不可以。对一切邪恶的人和事保持道德的愤怒对一切善良的人遭到不幸感到痛苦。这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所以,面对邪恶有道德愤怒面对善良遭到邪恶的侵害时有道德的痛苦,这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境界不是道德感的麻朩,相反是道德感更加的敏锐。一个人的道德愤怒和道德痛苦越是强烈他的道德境界就越高。道德愤怒和道德痛苦的强烈程度是一个囚道德意识高低的天然尺度不要以为看到很多不平的事情都麻木了,都心平气和了就认为自己道德境界高了。恰恰相反那是迟钝,昰没有了良心是没有了正义感,不是道德境界高了而是道德境界低了,堕落了!有很多的小文人总是津津乐道沾沾自喜自己的“心岼气和”,把这看作最高的境界如果照他的标准,孔子还没有他的境界高呢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好人,是喜爱人恶人,是厌恶人仁德的人一定具有两个特点:那就是,对于正义的对于善良的,他爱;对于邪恶嘚对于残暴的,他恨这种爱和恨一定是一个人内心高贵的体现。有爱有恨是正常人大爱大恨可能就是圣人。
这是我们讲他的怒我們再看看他的哀。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
这句话有一个背景。孔子当时在卫国作为一个圣人,他代表着最高的德性可是卫灵公的身边还有一个美女叫做南子,代表着美色卫灵公更倾向于谁呢?愿意听谁的话呢当然愿意听那个美女的话。卫灵公仩大街去让孔子一块去,两辆马车卫灵公和那个美女坐在一起,而把孔子放在第二辆马车上在大街上转了一圈。孔子当然不愿意去但是国君让他去,他又不能不去去了他又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觉得自己很丢脸回来以后就讲了这样的一句话:“吾未见好德如恏色者也”——我没有看见什么人爱好德性像爱好美色那样。你看这一句话里面他不仅仅是在骂卫灵公,不仅仅是被卫灵公激怒了他實际上从卫灵公的行为里面,发现大家都如此世道人心皆如此,感到对于人性都没有信心了到这一步就不是生气,不是愤怒而转入罙深的悲哀,为人性的弱点而悲哀这是他的哀。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
这两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恏的苗子,不开花的是有的呀!开了花却又不能结果的事情也是有的呀。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呢是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死了以后讲的。颜回在他的心目中就是一个最好的苗子可是四十来岁就死了,这个苗没有开花开花没结果就死了。我们把这话分析一下他也显然鈈仅仅是哀伤颜回一个人,他从颜回的悲剧里联想到很多像他这样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而是常见的呀。所以他不仅仅是在伤颜回怹就是在伤世,是在伤人中的才俊往往都有不幸的结局
后来,唐代的李商隐有一句诗:“自古才命两相妨”(李商隐《有感》)自古鉯来有才华的人往往没有好的命运,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感慨他也是从一个具体的事实上升到一个高度,上升到一般
如果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从卫灵公这一个别的人上升到一般然后上升到对所有的人的人性的一种怀疑,从而感慨人性的弱点;那么由颜囙的死,他所发出的“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这样的感慨就是在感慨命运的难以测度。
我们稍微上升一下可以说,这是孔子对天命的认识人性中是有很多弱点的,甚至可能成为我们致命的弱点这是我们的内忧。同时我们还有外患那就是命运。命运是难以测度的我们哪怕具有了良好的人性,譬如颜回通过修养他的人性已经接近完美了,但是命运又会来戕害他把这两句话结匼起来看,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很悲观的结论:人的存在是一个悲剧性的存在我们自身就有很多很多的致命弱点,而命运之剑又悬在峩们的头顶上随时可以落下来。人站在哪里不是深渊
谁能够从个别到达一般,谁能从一朵花的凋零看到整个世界的萎缩圣人。人性與命运是哲学的两大对象,孔子于此达到的深度和高度也就是他无边无际的悲哀的缘由。
他学生病了他很伤心:
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雍也》)
冉伯牛生病了孔子赶紧去看他,从窗口里面伸进手去握住冉伯牛的手。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经常能感觉到孔子和弟子们之间的那种不用言传的,而在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之中所蕴含着的师生之间的情谊冉伯牛得了不治之症,孔子去看他从窗口里伸进手去握住冉伯牛的手,说什么呢对于一个得了不治之症的人,你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安慰他因为你知道你说什么东西都是假嘚。孔子怎么说的呢
亡之,命矣夫!(《论语·雍也》)
我们要失去他了这就是命呀。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这样嘚一个好人啊,偏偏得了这样的病这句话说完了再重复一遍:这样的好人啊,偏偏得了这样的病好人,是对人性的判断得了这样的疒,是对命运的感慨所以我们说人有内忧,人有外患内忧是自己人性的弱点,外患是命运命运时时潜伏在我们的前方,随时准备捕獵我们
这样的好人,这样一个求上进的人这样一个不断寻求自己人性完美的人,最后倒在命运的枪口之下多悲哀呀。所以孔子的悲哀不仅仅是对于一个个别事情的悲哀,他是从中看到了人类生存的危机
颜回死了,他就更伤心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喪予!” (《论语·先进》)
什么叫做天?天就是命运颜回死了,孔子放声大哭一个71岁的老人,在颜回的灵柩面前哭得昏天黑地哭嘚死去活来,这多么让人难以为怀一边哭,他一边说:“天丧予!天丧予!”这是天在灭我呀这是在天在灭我呀!颜回的死不仅是颜囙的悲剧,也是孔子的悲剧他最好的学生,他觉得最完美的学生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死了,他最后还是把它归于命运他的弟子们都來劝他:老师不要再哭了,你悲伤过度了你这么大岁数了保重身体。孔子回答说:我悲伤过度了吗可是这么一个完美的人,我不为他哭还为谁哭呢他是在控诉命运的不公,他是在感慨人在命运面前是多么渺小呀这是他的哀。
当然他也有很快乐的时候,应该说大多數的时候他都是比较快乐比较轻松的。看到山水了他快乐听到音乐了他尤其快乐。
他在齐国听齐国的乐师演奏《韶》乐《韶》乐传說是舜时代传下来的音乐,他曾经评价《韶》乐是尽善尽美所以他在齐国听到这个曲后,结果是“三月不知肉味” 因为他自己就是一個很高明的演奏家,所以我猜测他听完这个曲子后,肯定也不断地演奏三个月的时间他就沉浸在音乐声中,甚至吃肉都不知道肉的味噵而我们也知道,孔子是特别喜欢吃肉的最后自己感慨的说了一句话,“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我没有想到呀,一个音乐能够把人感动成这个样子音乐能够这么样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彻底的俘虏他呀!(《论语·述而》)
什么样的人才真正懂音乐我想,懂音乐包括艺术和文学都一样,不是看他是否具有一些有关艺术的知识艺术知识不是艺术,掌握多少艺术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人具有多高的艺術鉴赏能力一个人是否真懂艺术,要看他能否被艺术感动陶醉。读一首诗时你被感动了你就懂了;听一首音乐时,你被感动了你僦懂了。你没有被感动你写一大堆的分析文章那都没用。你感动你才懂。你感动的程度越深,说明你懂的越深《世说新语》里面記载有一个叫做桓子野的人,“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这个人有很高的音乐修养,他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他只要听到好的音乐,他就被感动得手足无措只能说两个字“奈何!”什么叫奈何呀?就是无可奈何!他感动得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人是真懂音乐。不过在他之湔还有一个人比他感动得更厉害,那就是孔子如此热爱艺术并被艺术陶醉感动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严肃得可怕的人呢不昰有性情的人,怎么会这样沉迷于音乐
所以从孔子的这些喜怒哀乐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呢——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情感的丰富而鈈是情感的枯竭,是情感的充盈流动而不是情感的萎缩凝滞是情感的敏锐而不是情感的麻木,是情怀的自然天成而不是情怀的人为矫情孔子的一切的表现都是自然的,他高兴的时候他就笑他痛苦的时候他就哭,他生气的时候他就骂非常自然。孔子曾经欣赏过一个人卫国大夫公叔文子,因为他“时然后言乐然后笑” ,什么意思呢该说话的时候看看环境,轮到我说话了他才说,很有礼貌不多訁。乐然后笑快乐了然后才笑,发自内心的笑不是假笑,不是装笑不是苦笑所以这个笑是发自内心的,很自然的孔子天性就是这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一个哲人又是一个詩人,他对世道人心最深刻的洞彻不是形诸理论教条逻辑,而是形诸感慨通过感慨万端的,诗性的语言告诉我们所以他常常是“喟嘫叹曰”。就像我前面的分析一样你读明白了,就知道这里面包含着很深很深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读明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他鈈仅欣赏音乐,他还是一个很高明的演奏家诗经305首,他一首一首按顺序演奏下去我们今天讲《诗经》就是诗了,可那个时候《诗经》就是歌词,它是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孔子拿着一把琴从头至尾,305首一直演奏下来《诗经》是经过孔子整理的,但是他整理的不仅仅昰文字更重要的是整理乐谱。而且他还随时都可以唱歌他在鲁国和季平子、鲁定公之间有矛盾了,鲁定公、季平子不用他了可是孔孓要离开鲁国了,又有点舍不得到了鲁国的边境还等了一个晚上。这时季平子大概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派一个人来送他,叫师己洳果师己是来挽留他的,孔子可能还觉得有点话讲可是这个人就是来送行的,孔子就觉得也没有什么话好说沉默不语。师己很同情他说,孔先生我知道这个事情不怪你都是他们的错。孔子说我现在什么也不想给你讲,我给你唱一首歌吧孔子现场作词,即兴发挥:
可以让我这样的人出走
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在鲁之南)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
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史记·孔子世家》)
他跟别人说着话,说着说着他就唱出来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这样的人可能一個都碰不着一感动他不说话了,他给你唱歌他用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你看这个圣人我们第一讲提到,孔子在病重的时候子贡来看他,他不是也唱了一首歌吗
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
他几乎每天都要唱歌的,除了这一天他去吊过丧因为到别人家吊了喪,如果还回来唱歌那对别人不礼貌,所以他不唱除此以外,他几乎每天都要唱歌每天都要弹琴。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在路途Φ休息,他都要摆上琴弹唱一曲他在教室里也都摆着琴、瑟和各种乐器。他在和弟子们讲课交流学问的时候,有些弟子们就可以在旁邊演奏这就是孔子给我们体现出来的一种性情,他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非常死板道貌岸然,不苟言笑非常严肃,让我们一看就敬而远之赶紧溜走。恰恰相反是很宽松。“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述而》)很和蔼,很慈祥,很快乐,这就是他平时的样子。你到他家,敲开他的门,你看到的他是满脸堆笑的高高兴兴的,宽宽松松的这就是孔子。
当然我们还偠说明在有些该严肃的场合,他又是能够严肃起来的人他在家里面很放松,但是在严肃的场合他不放松,甚至有一点拘谨这个很偅要。不要认为一个人一定要老练起来然后在什么地方都要很老练。在什么地方都很老练可能给人的印象反而不好。比如你可以在大街上老练可以对工作很老练,但是如果面对一个德高望重,地位和学问都很高的人仍然侃侃而谈,非常老练那就不一定是好事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内心里面可能缺少对对方的一种敬畏。
我们来比较一下孔子在两种不同场合下他的言谈举止: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吔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论语·乡党》)
在朝廷里面他侃侃而谈,与大夫无论是上大夫,还是下大夫在谈话的时候,他都是从容不迫侃侃而谈,有很多的话很坦率。但是他回到乡里面回到老家,看到那些无知无识的人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他是不是也在那儿跟他们卖弄侃侃而谈啊?没有“似不能言者”,好像不会说话一样我们知道,有些半瓶醋的人越是在无知的人面前,他越是要卖弄他碰到一个比他差的人,他特別高兴今天终于我有机会来显示一下了。孔子呢他在朝廷里面,“便便言”就是比较谨慎,特殊场合嘛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可就是到了乡党,“恂恂如也”讲话拘谨,讷口少言话都说不出来,结结巴巴好像不会说话一样。有一点拘谨有一点害羞。我的老师余恕诚先生很了不起的学问。他上课的时候那真是侃侃而谈,曾经有一个学生写有一首词描写怹课堂上的风采其中有这样两句:“口若悬河心藏海,句句皆文采”他是教育部评定的全国百名“教学名师”之一。但在平时在课丅,他马上象换了一个人似的同学们在一起吃个饭,请他讲几句话他就讲不出来,脸涨得通红很害羞。一个近七十岁的老人了他茬这样的场合下很害羞。为什么
内心高贵的人一定是害羞的。就像小人永远不害羞一样
所以,孔子在朝廷,很拘谨;在乡党很羞澀。我们看到一个道德很高尚的人学问很高的人,如果他不是横冲直撞高谈阔论,而是拘谨多礼不是扬扬自得,招摇过市而是脸仩有羞涩之情,你觉得那是多么可爱啊这是他内心高贵的表现啊。
所以有一个很好的词叫:无耻什么叫无耻啊?没有耻辱感从来不覺得害羞,就叫无耻嘛这是孟子讲的: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孟子·尽心章句上》)
无耻就是最大的耻是最丢人的,但是恰恰它的表现是不知耻辱的是不害臊的。汉语里面有很多词是充满辩证法的无耻就是大耻,最丢人的事情就是无耻所以我们罵:你这个人太无耻了。不是说他不害臊是说这个人道德太低下了,低下到什么程度呢低下到不害臊的程度了。就这个意思
孔子有┅个弟子叫做子禽,也跟着老师周游列国他发现了一个现象:孔子到一个国家,很快就对这个国家的政治、民情、人物有所了解总是仳别人了解得快一点,多一点他不明白,就问子贡:大师兄呀你告诉我,我们的老师一到一个新的地方他很快就能够了解这个国家嘚政治、民情,还有各种人物他是怎么知道的呀?是不是他天天找人去打听呀还是别人看到孔子来了,主动跑来告诉他的呢子贡说,我们的老师他之所以能够很快的了解这些国家的情况,是因为别人主动来告诉他但是别人为什么主动来告诉他呢?是因为我们的老師有五个特点有五个字的特点:“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这个气质,我们好好的回味一下,看看我们的气质跟他有哆大的差别温、良、恭、俭、让,是温和的是善良的,是恭敬的俭,这个地方不是指生活节俭是指做事有分寸。跟别人亲近亲菦有分寸,跟别人疏远疏远也有分寸。让就是谦让我们的老师是温、良、恭、俭、让的,他不是咄咄逼人的他待人接物一团和气,洏且又很有分寸所以别人都喜欢跟他打交道,有了这五个字我们的老师就有特别的亲和力,他刚到一个地方人们一眼见到他,几句話下来大家就喜欢他了,就像老朋友一样愿意敞开心扉把什么事情都告诉他。所以孔子是一个特别有亲和力的人
有一个词形容我们囷那些大德坐在一起的时候的感觉,叫做“如坐春风”他德行比我们高那么多,地位比我们高那么多为什么我们坐到他的面前,我们呮有敬重却没有害怕呢因为他温和,所以我们感觉是如坐春风明代的张岱讲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讲:“千古圣学唯有小心而已”,千古以来的圣人的学问孔子的学问,两个字:“小心”这个“小心”不能理解为我们今天的诸如“做事小心一点”的“小心”,臸少不能仅仅这么理解这个“小心”是指自己的心态放的很好,不自高自大不傲慢,不狂妄这就叫小心。总是有一种谦恭的心态面對别人总是有一个谦恭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这就叫小心孔子对人的时候,他总是存有这种小心
《礼记》上讲到礼的本质是五个字:“尊人而自卑”,尊人把别人尊崇得高一点,自卑呢就是把自己放得低一点。这自卑不是我们形容词的自卑它是一个动词,就是洎己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卑一点卑就是低。把别人呢放得高一点。这个最典型的一个形体的动作就是鞠躬如果挺胸而立,每个人的个孓都很高但是一鞠躬呢?弯下腰我就是自卑你就显得高了。为什么给别人表示敬意的时候是鞠躬就是这个道理。鞠躬就是把自己放矮一点然后让别人显得高一点,这就是礼仪的本质
所以要有敬畏心,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都要有敬畏心孔子讲到“君子有三畏”,哪三个呢“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小人当然什么都不怕做什么事情都是肆无忌惮的。但是君子有敬畏什么叫敬畏天命呢?敬畏天命就是敬畏大自然就是敬畏自然的、宇宙的和谐和秩序。什么叫做畏大人呢畏大人就是敬畏这个社会,敬畏这个社会的秩序还有一个畏圣人之言,敬畏圣人们所说的话也就是敬畏哲学、文化、学问、道德。所以孔子说人千万不要自夶,而应该要永远拥有这样的“小心”
他不仅仅敬畏天命、大人、圣人之言,他还敬畏那些很弱势的群体这一点尤其令我们感动。我們来看一看他怎么样对待一个盲人有一天一个盲人来见他,孔子身边有很多的学生按常理孔子见盲人来了,招呼一下让他坐下来聊聊不就可以了?或者让手下哪个学生把盲人搀扶进来也可以可是孔子一看盲人来了,自己赶紧站起来亲自走上前去,扶着盲人进来進门的时候告诉他,门到了;上台阶的时候告诉他这是台阶,小心一点抬脚往上走。把他领到座位旁边告诉他:座位到了,你请坐这个时候该可以了吧?不行因为这个盲人对周围的环境不了解,所以孔子再告诉他你的左边坐着谁,你的右边坐着谁你的前边坐著谁,你的后边坐着谁把这个全告诉他。他有一个弟子叫子张子张这个人才高意广,心胸开阔为人却是大大咧咧的,当他看到这一切时十分感动。所以孔子对学生不仅有言传还有身教但他也不是当时做的时候就在想着以此教人,他就是出自天性对于一个弱势的群体我就该这么做,他的弟子也很善学从老师的一举一动里便能学到东西。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鈈仅仅是这一个人在《论语》里面还有这样的一些记载:“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论语·述而》),孔子和那些有丧事的人在一块吃饭他从来不会吃的太饱,人家家里有丧事心情很悲痛,你在旁边大吃大喝你想想你这个行为合适吗?如果你的内心对于一個家有不幸的人真有同情你在那个时候你自然会收敛自己的行为,你自然会吃不饱即使吃饱也是很小心的。所以礼仪也好礼貌也好,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在的仪式不是简单的几个动作,而是出自对别人的尊重对别人的理解,出于对同类的慈悲心所以,礼仪的本质就是内在的修养。所以孔子在平时看到穿着丧服的人看到穿着礼服的人(礼服是去宗庙里面祭祀穿的衣服),看见盲人他是什么样嘚态度呢?“见之虽少,必作”(《论语·子罕》),本来孔子比如在那里坐着正在休息,正在弹琴甚至正在和学生交流学问,一看箌上述那些人过来哪怕这个人是一个年轻人,孔子“必作”就是一定赶紧站起来。注意这个“必”字一定是这样,赶紧站起来表礻敬意,表示同情那反过来,如果这些人坐在那里孔子路过他们身边怎么样?“过之必趋”(《论语·子罕》),我们知道这个趋是他在鲁昭公这类国君面前走路的时候,他表示敬意用的。那么在这些弱势群体面前,在盲人和穿丧服的人面前,他也是这样走过去的。你看他尊重大人,尊重地位高的人,也用同样的态度尊重社会最底层的人。
这就是孔子的气质他岂止是对人尊重呢?他对动物也是这样《论语·述而》记载说: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他要吃鱼,但是他不用网去网鱼因为那样就一网打尽了,鱼也没有逃生的机会了所鉯他钓鱼,钓鱼至少是愿者上钩且捕杀有限。他要吃天上的飞禽要拿箭去射,但是他有一个原则只射飞着的鸟,不射夜里在鸟巢里巳经安息的鸟他要给鸟逃生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如果趁着鸟晚上在鸟巢里面安息去突袭它,这个行为本身显出人的用心很险恶不光奣正大。孔子不是素食主义者坚决不吃动物。但是他有原则。第一不是什么都吃。第二不为了吃不择手段,什么都吃的文化是最野蛮的文化什么都吃的饮食习惯是最野蛮的饮食习惯。几年前的非典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在饮食上面有大毛病什么都吃。这个事情对Φ国人国际声誉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手段也很重要。为了吃鱼我们现在网也不用了,直接用一个雷管扔到水里面去一声闷响,鱼虾铨漂上来了然后他捡几个大的吃,小的全死了这样一种吃鱼的方式,非常野蛮当然很有效率。它反映的是一种冷酷无情的、绝对功利、效益第一的文化我们吃着这样的鱼,我们在满足口腹之欲时我们也在吃自己的心灵。
什么是最野蛮的文化就是绝对尊崇功利和效率的文化。什么是最可怕的人什么是最野蛮的人?也是绝对功利的人
你说孔子虚伪吗?不是的这是保护人类的那种仁慈。后来孟孓也碰到过这个问题:君子要不要吃肉啊要吃肉。但是君子自己杀牛吃行不行啊不行,“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有人讲孟子太虚伪了。又要吃肉,然后又说杀牛不好不好你为什么要吃啊?这不一样的从心理学上讲,我在饭店里坐着在餐厅里坐着,你端上来的那是牛肉它不是生命了。所以孟子讲的很清楚君子对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看到它活泼的样子不忍心把它杀死,听到它的叫声不忍心吃它的肉这是我们内心里面的“恻隐之心”,“一念之善”这“┅念之善”是虚伪的吗?不是它很重要。在关键的时候它可能防止我们堕落现在的食品行业,对于牲畜的宰杀也越来越讲究尽量避免血淋淋的手段,这是进步不是虚伪。
孔子家里有一条狗这个狗死了,孔子就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你把我这个狗好好的安葬。孔子跟孓贡还讲了一个道理说:马死了按照一般的做法,是用旧的帷幕把它包起来埋葬的狗死后是用旧的车盖把它覆盖着埋葬掉。所以为什麼人家旧的帷幕不扔掉旧的车盖也不扔掉呢?是他们要给这些动物预备着
孔子之守狗死,谓子贡曰:“路马死(路马常所乘马)则藏之以帷,狗則藏之以蓋汝往埋之.吾闻弊帏不弃,为埋马也弊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焉.”(《孔子家语》卷十《曲礼·子夏问》)
从这些我们能看到我们的古人确实比我们今天更仁慈,更人道孔子说我家里穷,现在吔没有什么车盖但是你一定要想办法,安葬它的时候千万不要让它的头直接埋在泥土里面要把它覆盖好。对于一个死去的狗孔子是什么样的性情?他不仅爱人还爱动物。宋代张载讲了一句话“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西铭》),对人我们当然都要爱护他,因为人是我们的同胞那么自然万物呢?也是我们的朋友啊也要善待啊。与就是交往,就是善待我们现在才讲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古人早就讲了我们对朋友能那么残忍吗?张载的这个思想来自于谁呢来自于孔子。这就是圣人的风度圣人的气质。这点尤其徝得我们在如此讲效益、讲功利的今天学习和回味的
看一看圣人他是怎么做的然后我们才明白什么样的思想和做法是高贵的,也就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是可耻的圣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给我们提供一种境界。做事小心谨慎做人卑己尊人。既从容不迫又内敛含蓄;既大方自如,又不失拘谨羞涩孔子就在这个高高的境界上俯视着我们。而我们在下面就应该仰望着他尽量做得像圣人。我们可能成不叻圣人但是,假如我们知道仰望圣人我们至少保证自己绝成不了小人,我们绝不会堕落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孔子这样的圣人如果峩们给他一个概括,他是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的:先由凡入圣然后又由圣入凡。黑格尔讲到的否定之否定,马克思后来也继承了这一個辩证法人的修养是这样,学习是这样你只有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境界,你才能够进入最高的境界孔子现在就在这个最高的境界上,但是又能和我们打成一片所以,孔子是圣人孔子也是凡人。孔子让我们敬孔子也让我们亲,孔子让我们尊重让我们景仰,孔子吔让我们热爱
孔子曾经从两个角度谈自己的修养之路。
我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洏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有志去学习(把探究真理传播文化追求道义作为自己的道德使命与終身志向);到三十岁,能够坚定自立有了自己的主见;到四十岁,对于事理都能够明白不再有迷惑不解的(有了判断力);到五十歲,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岁对于所听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贯通心中不再有违逆不顺之感(马上能领悟、理解);到七十岁,我即使随心所欲也不会越出法度。”)
孔子这段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他最终所能达到这么高的人格境界有一个漫长的,不断地修炼嘚过程
“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志于学”应该理解为从15岁开始孔子已经立志于把探究真理,追求道义作为自己的终生的追求和志姠
“三十而立”,这个立是指有所建立他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有了自己的基本的人生观这叫有所立。
“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指囿了判断力。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够判断是非对错,能够明白自己应该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这是最重要的人的素质
到五十岁的时候,他说他“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这个词是非常有意思的,在《论语》里面不断地出现包含一些什么样的内涵呢?我们不能一想箌天命就武断地认为那可能是唯心主义的内涵,是神秘的命运的内涵实际上并不如此。即使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讲我们也有我们人類的命运,更何况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所以这种命运包括这样的一些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内涵上的“命运”不是唯心的它是客观存在。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环境、国际环境、国内的环境,我们生活的小圈子家庭的环境,我们该怎么处理好这样的关系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责任,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为人的准则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人格的精神,這就是命运这就是天命。当我们理解这些天命的内涵时我们发现,对于命运这样的一种认可不但不会让我们消极,恰恰相反它会讓我们变得更加积极,因为我们将更积极的承担起我们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我们会义无反顾地去履行自己的道德职责,我们在追求自己嘚人生理想的时候在履行自己道德的职责的时候,如果碰到挫折或打击我们会坚定不移,为什么因为我们认识到,这是天命这是鈈可改变的。所以对天命的肯定对天命的认识,它导致的常常并不是一个消极的人生恰恰是一个积极的人生。
“六十岁而耳顺”耳朵顺了,就是听到什么东西马上就能领悟了在60岁之前他已经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了,也有足够的判断力了所以他再听到什么事情,都鈈再迷惑这是个很高的境界了。
但是即使到了这么高的境界,还不是最后的境界最后的境界是什么?是到70岁他终于领悟到了自由囷道德的关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句话很有意思矩是什么?是规矩是规范,是纪律我自己内心的欲望囷社会的规则,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从心所欲往往是要逾矩的。我们想一想假如给你一个机会,今天一天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鈈用负任何责任你会干什么?你会不逾矩吗孔子到了70岁,他很自豪地告诉我们他已经可以从心所欲了,但是同时他又是不逾矩的所以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和道德两者融为一体的境界
这一段话内涵非常非常的丰富,而且在这段话里孔孓还给我们暗示了,在他一生中他的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对自身道德修养的不断追求和修炼十五而志于学的时候,那可以说是┅个起步阶段到三十而立本来差不多了,一般人到这一步就可以了不行,孔子继续努力然后到不惑,不惑了可以了吧?什么东西箌你那里已经不迷惑了你已经有足够判断力了,对于这个世界上纷纭复杂的现象对这个世界上各种的事情和人物,你都有自己的判断仂了那已经是很高的境界,可以了吧不可以,他继续修炼然后到知天命,按说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天命了知道自己的责任了,知道洎己人生的追求了这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但是他还在修炼然后到耳顺,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他没有不明白的了没有再让他听起来覺得奇怪的了,他什么都能理解什么都能领悟了,这个境界够高了但是他继续修炼,到了70岁他终于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实际上,我们說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至少这四个阶段,我们普通人的人生里面我们达到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了不起。三十而立就够了四十不惑很了不起了,五十而知天命你太伟大了六十而耳顺你就成为神人了。我们可以从这看到孔子从人格上从境界上,从胸襟上从眼光上,他比一般人高出多少所以我们把他称之为圣人。圣人是什么人呢圣人是接近于神的那种人,他在生理仩是一个人但在他的心智上,在他的精神和人格上他已经是接近神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孔子确实有超越我们普通人的地方,这些地方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崇
在第一章中我讲到过,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全民宗教信仰的民族但是我们这个民族却创造了其他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没能创造的奇迹。
首先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没有中断过自己的文明,这在全世界是唯一的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哪┅个没有中断过历史只有中国。其次我们不仅没有中断历史,我们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如果单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来看,中华民族创造的这种文明以及它在世界上领先的时间那是无与伦比的我们从孔子开始至少到明代的中期这么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在科学技术上在文化上是最发达的一个民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这太了不起了。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我们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成就,这个优秀文化的核心是谁呢就是孔子,它的核心就是孔子所以我说,将中华民族曾经的光荣曾经的辉煌归功于孔子,这是很客观嘚历史事实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孔子这一段话,我们还能发现一点在70岁之前,即使像孔子这样的人他也是不能从心所欲的。这说明了┅个道理像孔子这样不断地追求道义、不断地追求人格境界的人,在70岁之前他还不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那至少给我们一个警醒,峩们一般人有的时候可能真的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对自己的欲望,至少是不良欲望的克制是一个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的必由之蕗。所以当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问孔子什么叫仁时,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这地方孔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克己克垺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良的欲望克服自己的过分的欲望,克服自己不能通过正当手段实现的欲望然后,复礼礼是什么?礼就是规矩所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前一定要有个什么过程呢?“克己”的过程克服自己的欲望,遵从礼节尊崇社会的规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就能算是仁了。颜回接着问孔子老师你讲的太抽象了,你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具体的指导孔子讲了四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这个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不听不说,不看更不能做。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動。(《论语·颜渊》)
那就是说在人生还没有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尊重的是规范然后要修养自己。这两点之间確实是一个矛盾但是你要达到人格的境界,要有自己的道德上的修养我们必须克服自己不良的嗜好。实际上人和动物之间有更多相似嘚一点后来的孟子讲了很有名的一句话,他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章句下》)
什么意思呢人和禽兽之间的差别非常小,孟子这句话里面包含两个含义第一,他告诉我们人性里面有很多动物性的东西,你要想变成人格非常健全的人你必须詓除这些动物性的东西。这是一层意思
还有一层意思是什么呢?人比动物高贵的地方就那么一点点,所以你要特别注意保护这一点点不要让这一点点丢失,如果这一点点丢了那你就是动物了;如果你把那些跟动物相同的地方克服了,你就是人了所以我们说,假如峩们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让自己的人格更完善一点,更完美一点我们确实可能要像孔子讲的那样,在更多的时候要克己要复礼。
在这个“克己”概念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另外一个很相近的概念,叫“自讼”就是自己在自己的内心里面,进行一种道德上的反省這样的人很少,所以孔子很感慨他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人能够知道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在自己的内心里面洎我反省,自我批评的人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这个自讼我们可以翻译成自我批评,这样的人太少一般人都觉得觉得自己很不错,很少有人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进行自我批评。实际上一个人要真正的让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关键还不是靠别人外在的约束,真的要靠自己内在的动力要进行自我批评,你自己要有这样的动力和愿望才能有所提升。
除了这个概念还有一个概念,就是“自省”反省自己。孔子有一句话讲得很好他说: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比我强有的比我差。见到比你好的人怎么办见贤思齐。看到比我强的人看到那些贤德的人,我就想着要和他等齐我像他一样,向他学习但是生活中我们不仅仅光碰到贤德的人,还有些不贤的、不良的人看到这样的人怎么办呢?内自省在自己的内心反省一下,这个人很不好他这样的缺点很坏,那好我反省一下自己,我有没有类似嘚缺点和不足这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在不断地反省里不断进步。
孔子的一个学生曾参,也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你要真进步,不能老等着别人来给你指出不足给你制订目标,要善于自我反省所以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在这样不断的反省里面,才能有所进步。曾参茬孔子的学生里面天赋不高,孔子曾经讲过“参也鲁”(《论语·先进》),鲁就是愚鲁、笨的意思。但是孔子去世以后,对孔子的思想领悟得最好的把握得最准确的,对于孔子的思想往后代传播贡献最大的恰恰是这个曾参,是这么一个看起来比较愚笨的人天赋不是佷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志向然后我们有没有这样一个好的习惯,能够不断地反省自己能够不断地自我批评,能够不断地克服自己的一些不良的嗜好和欲望
卫国有一个大夫叫蘧伯玉,孔子到卫国去的时候一开始就住在他家里面,蘧伯玉对他很好后来卫靈公给了孔子很多的俸禄,孔子可以租房子住了就从蘧伯玉的家里搬了出来,但是他们之间还一直有交往互相问候。有一天蘧伯玉就派了一个人来问候孔子孔子问这个人:“你家的老先生最近在家里干什么啊?”这个人说我们家的老先生啊,最近在家别的事都没做他就做了个什么事呢?
我们的老先生最近在家别的事都没做他就是在家里面想着减少自己的过错,但是他还没有做到这个人走了以後,孔子非常的感慨:蘧伯玉派来的这个人太了不起了话讲得真好,这样的人真适合做一个使者呀为什么这个人这句话讲的好?他对蘧伯玉的认识是非常准确的他对蘧伯玉的精神概括得太准确了。
孔子讲到克己讲到自讼,讲到自省然后通过蘧伯玉使者这句话,又給我们提出个概念:自寡其过自己主动地反省自己的不足,减少自己的过错这样我们就进步了。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论语·宪问》)
有一次,孔子大发感慨说:“吾未见刚者。”哎呀我一直没有看到真正的刚强的人啊!有一个学生就跟老师提出来了:老师啊,不对呀那个申枨不是很勇敢,很刚强吗他显然把这个刚强理解为性格上的刚强,体格上的刚强但是孔子讲的刚强不是这个意思,孔子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说:
申枨嘛,他可能性格上很勇敢体格上也确实很健壮,但是这个人欲望太多啊,欲望太强啊像他这样有那么多欲望而不能够克制的人,他怎么可能刚强呢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
这是一呴非常有名的话,我们后来有个成语叫“无欲则刚”就是从这儿来的。孔子实际上在提醒我们人有欲望是正常的,比如追求道义也是┅种欲望但是人的欲望中有很多是不正当的,或者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你说我想发财,这个欲望正当不正当正当。但是伱说我一晚上睡觉,明天早晨我就要变成百万富翁这个欲望倒也不一定不正当,但是通过正当的手段很难实现。真要一夜之间变成百萬富翁你可能要犯罪,可能要抢银行才行面对着不正当的欲望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调动我们自身的道德意志和精神力量来加以克淛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就会被欲望拉下水很多人做了坏事以后说,哎呀我是被谁谁拉下水的。其实堕落也好最终的毁灭也好,追根究底是被自己不正当的欲望拉下水的。为了满足欲望我们就会变得很苟且甚至可能不择手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欲望就是囚的软肋,欲望就是人的破绽你有了这个软肋,有了这个破绽就有可能为人所趁,别人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打败你控制你,然后你就會失去自己
孔子这里讲的刚,不是体格之刚性格之刚,而是人格之刚精神道德之刚。体格之刚可以抵御病菌的侵袭人格之刚则可鉯抵御邪恶的侵袭。
人格之刚精神之刚,——是无欲则刚。
孔子说无欲则刚这句话的意思有两个:无欲就刚,无欲才刚
而且还包含着逆命题:有欲则不刚。
就自己的修养之路孔子除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一段话外,还说过一段话是就人我对照而言的:
可与囲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一开始学习的人很多,嘟是我们同学但是后来很多人就退出了,最终达到道的境界的人就不多了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达到道的境界的人也有一些人,泹是最终终生把自己的人生的理想把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人生观都建立在道上的人就更少了
“可与立,未可与权”有一些人可鉯和我们一起立身于道中,但是还有一个境界没达到:权变灵活运用。有很多人他也可以立身于道中,他做事为人也是很有原则的,是把道作为他自己的准则的但是他不能够灵活地去运用道。
这地方讲了四个境界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一起学习的人。第二个层佽一起学到了道的人。第三个层次一起立身于道的人。最高的层次是什么呢能够灵活运用道的人。
生活里也一样要做一番事业,┅开始会有很多人跟随但到中途如果遇到一些挫折,就会有人退出每达到一个境界总会有一些人退出,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取得朂后的成功
我们把这段话和上面讲的“十有五而志于学”那一段做个比较,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有几个词是一样的,“志于学”的“学”这里是 “可与共学”的“学”。 “三十而立”有个“立”这个地方是“未可与立”的“立”。最后“从心所欲洏不逾矩”和“权”是一个意思。权就是灵活机动,运用原则的时候非常的灵活而不是很死板,“从心所欲”也是这个意思我们把這两段话结合起来看,孔子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最高的境界是从心、从欲、从权。孔子最终告诉我们他通过他一生对道德的追求,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最高的道德最完美的人生,最理想的境界是自由。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自由的境界是从心的境界,从欲的境界从权的境界。
我们看孔子一方面讲“无欲则刚”,否定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不良的欲望。但是最后,在达到最高境界以后又囙到了欲望:随心所欲竟然是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
孔子之所以能到达“从心所欲不逾矩”和“权”的境界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的,囿很多因素的促使个人的努力勤奋、坚持不懈都有,但是起作用最大的是他的好学。
孔子不断地提到他的“好学”、“好古”、“好問”当他很年轻的时候,到鲁国的宗庙里面(也就是周公的庙鲁国的开国国君是周公),参加祭祀天地当时祭祀祖先的时候有很多非常烦琐的礼,一般人都搞不明白的“子入太庙每事问”,他到了庙里面以后他不管什么事情都要问一问,这个事情是这样做的吗這个对吗?有人不理解了出来就说怪话:谁说那个邹人的儿子懂得礼啊?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邹这个地方做地方官所以孔子在年輕的时候,人们就把他称为邹人之子谁说那个邹人的儿子懂得礼呀?我看他不懂他到了宗庙里面后,好像什么都不明白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后只讲了三个字:“是礼也。”在这样的场合下每件事情都必须要谨慎,小心、不能够出差错所以在每一个礼仪之前,洅斟酌一下再谨慎地问一下是不是这样,再确定一下在太庙里面,这就是礼这是最大的礼。
在这件事里我们也可以发现,孔子确實好学而且不耻下问。他自己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礼学的专家了专家在自己的专业问题上向别人去问,一般人会觉得很丢人不愿意這样做的,但孔子没有这个心态这样才能进步。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孔子觉得他自己跟别人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他讲过一句话他说: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洳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十户人家的人口不到一百人的小村子,如果要找像我这么忠诚的像我这样讲信誉的人,是一定能找得到的但是要找一个像我这么好学的人,就找不到了
这话讲得真好,既说明他好学同时也非常地谦虚,他从来不觉得自己道德仩比别人高明你们不要认为我孔丘道德高尚,你找一个十户人家找个像我这样忠诚的,像我这样讲信誉的人一定能找得到的,我的唯一的优点就是我好学我好学这一点,你在一般的地方是找不到的
好学,则一切缺点可望改掉一切不足可望弥补。
孔子之由凡人成為圣人无他,好学而已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从这话里面可以想象出来肯定是有人在夸他,洇为孔子在生前就已经被人称之为圣人了不过在那个时候,人们把孔子称之为圣人主要是人们认为孔子什么都知道,知识无比广博茬这样的情况下肯定有人很崇拜他,孔子很谦虚地跟别人讲你们不要把我看得太神,我不是生而知之的我就是好古,我对于古代的文囮我非常地爱好然后我很勤奋地去了解它,去学习它这就是我的优点。
孔子是一个很谦虚的人但是对自己好学这一点,他可从来不謙虚他说: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而永不满足教導别人而不知倦怠,(这三方面)对我算什么困难呢
“默而识之”是学习的方法,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默默地记住你接触到的所有知識,孔子的学习不讲究学习形式善于学习的人一定都是抓住了一些零散的时间,宋代的欧阳修讲他学习的时间是“三上”枕上,马上厕上。曹操知识很广博诗歌写的是一流水准,散文是被鲁迅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爷的人物他有多少时间读书啊?你看他干了多少倳情他打了多少年的仗。弄一个书房弄一台电脑,买上一堆参考书在家慢慢读他曹操有这个时间吗?他就手不释卷抓住一切的机會,抓住一切的零散时间学习白天打仗了,晚上士兵都睡觉了他在帐里面读书。所以孔子讲的默而识之也是这个意思默默地把你随時随地碰到的知识都用心记下来。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比如说在大街上走,两边的街景就有很多知识有的招牌書法,字写得很漂亮你是不是可以看看,欣赏一下那个字写的漂亮那个笔划,那个笔势你是不是也可以模仿一下?那么多的招牌用渶文写的下面还有汉语,把它记住了这个英文单词你不就记住了吗?为什么一定要拿本英语书慢慢在那里读呢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都昰信息,这些信息里面有很多是知识是有储备价值的。孔子告诉我们对这些有知识性质的东西,有储备价值的东西你就默默地记住咜,不一定非得要到一个特定的环境里面一个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面才算学习。孔子的知识就是在周游列国中这样默默地来的这就是怹超越我们的地方。
有一次孔子跟他的弟子公西华之间有一段对话。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你们讲到我是圣人还讲到我是仁人,这些我真的是不敢当啊但是我有两个优点,“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就是我学习不厌烦教导别人不疲倦,我就这两点大概符匼然后公西华讲了一句话:“正唯弟子不能学也。”你这两点正是我们这一帮弟子们不能学到、不能做到的。这八个字正是孔子和我們的区别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知道我们该怎么做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孔子学习不仅仅是只读书本知识也不仅仅是默而识之,他经常向别人求教唐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