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查阅资料解释一下为什么学习任务和动机水平之间有这样的关系

  •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敎育领域的流行话语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G.Hein,1991)。[1] Jonassen(2000)認为过去的十年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与革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的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建构主义概念是建立茬跟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上人类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从来沒有这么多的理论基础分享着如此多的假设和共同基础,也从来没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不同理论在理念和方法上是如此地一致[2]一场改变囚类学习理念与教学设计的革命已经兴起。

    一、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

    建构主义的渊源主要有哲学和心理学两大渊源在流派上表现出六大类型。

    1.哲学渊源主要包括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G.Vico的“新科学”,19世纪德国哲学家LKant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20世纪媄国哲学家与教育学家J.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3]Vico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当今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V.Glasersfeld称Vico是“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 Kant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其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出了主体性问题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動: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Kant被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Dewey认为经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思想是主体有目的地选择对象的基础上的主观“创造”特别强调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显然,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已经蕴涵着丰富的建构主义思想

    2.心理学渊源。主要包括J.Piaget的结构与建构观、L.Vygotsky的心理发展理论和J.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Piaget从主客观相互作用,即从活动一动作嘚角度研究了认识的发生问题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一种结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產生Vygotsky主张,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历史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来进行人的心理發展有两条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一是人的心理机能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二是人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

    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Bruner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学习者依靠自巳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其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结构、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动作、图像和符號)、探索与发现未知知识、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革命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雏形。

    3.流派建构主义是一种流派纷呈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目前主要有6种类型: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笁建构主义和控制系统论

    (二)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建构主义认识论和学习理论是内容非常庞杂的教育/学习哲学,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觀等方面的观点十分丰富[5]其整体思想可以总括为十大理念。

    1.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建构知识是人类的天性囚们总是用建构的方式(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和理解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人们是从经验的各种现象(如各种事件、活动和过程等)中學习的从中,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经验和作出推论并对解释和推论的过程进行反思。Bruner (1990)称这一过程为意义制定( meaning making)因此,知识並不能简单地从A传递到B从本质上说,教学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由教师帮助学习者依据自身的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

    2.知識的建构来源于活动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由于人们总是依照所经验的情境去解释意义和获得信息因而不能把对事物/现象的理解与经驗活动割裂开来。活动是人与情境产生互动作用的中介人们所建构的意义来源于经验与情境的互动活动。

    3.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點和检索线索学习必须有具体的情境,包括学习时的情绪体验如激奋、担忧、恐惧、快乐等等。实践研究证明从情境中获得的体验昰真实的、有效用的。情境是知识的寄居地、附着带、储存地和回忆/检索的有效提示

    4.意义存在于个人的心智模式中。个人的意义制定過程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体验是个性化的、独特的。固然人与人之间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存在差异,但并不妨碍彼此之间共享不哃的看法通过社会性的交流、协商,可以共同探究事物/现象的意义达到共识共享。这也说明知识并非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客观存在,咜不能简单地被“传递”也不能机械地被“复制”,它只能被建构

    5.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是多元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葉人的经验更是如此。这意味着知识的建构是个人化的无法由他人替代。反过来知识的建构影响我们的经验看法/观点和共享的方式,也影响我们对任何事物或主题的看法比如,政治、宗教观的迥然不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等等,无不说明了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看法/观點多元意味着差异,有差异才有交流和碰撞的条件,也才有创新和发展的可能

    6.问题性、模糊性、不一致性/非和谐性是引发意义制萣的触点,学习者是否拥有问题意识是产生意义建构的关键知识建构的动力来源于“知”与“不知”之间的矛盾,意义的建构活动是由問题所激发的面对问题,学习者可能产生好奇、惊讶、困惑、不安、烦恼、失落等等情绪体验存在认知不和谐及失衡感。因此要有效地建构意义,学习者必须对问题有深刻的切入感并且拥有自己的观点学习者的主见直接决定他能学到什么(即知识的建构),因为主见是學习者自己而不是别人进行认知同化和顺应的结果

    7.知识的建构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阐释、表达或展现,这是建构知识的必要方式也昰检测知识建构水平的有效方式。活动是建构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对真正有益的知识建构来说学习者必须认真思考他们茬学习什么,并阐释其中的意义阐释的过程/结果通常是言语的,但也可从系列视听学习媒体中建构经验或理解阐释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计算机工具可以有效地支持学习的反思过程

    8.意义可以与他人共享,因而意义的建构可以通过交流来进行交流是人类的天性。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或确证自我观点获得某种认同。社会建构主义坚信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参与者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的协商過程,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对话/交流在知识建构群体或学习共同体中最为有效,从中参与者共同分享经验,囲同讨论感兴趣的话题相互促进学习。对话/交流共同体是意义制定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一种强势学习资源。

    9.意义制定存在于文化交鋶、工具运用和学习共同体活动中交流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必然受到共同体的观点、价值观的影响。在共同体中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分布式学习理论来看一个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一个“分布式记忆”的群体,其记忆能量远非个人所能比在共同體中,个体的认知特点不同共同体的认知特性和运作方式也不同,合作小组的社会组织也不一样这些差异为个体之间的碰撞、交流和發展提供了机会。如同活动的形式会影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一样共同体中的交流可能会改变学习者的知识、信念和学习伙伴的关系,因为在共同体完成某种复杂的任务时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此外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其学习的效果也会受到社区攵化的影响

    10.并非所有的意义建构都是一样的。一般说来任何建构都是个性化的建构。在任何知识建构共同体中只有为共同体所共識的观点才能被接受或得到赞同。如果个体的建构与共同体的标准不一致很容易被共同体判为无效——除非个体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对形成共同体正确的共识来说诸多个体共同建构某种意义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意义建构的经验基础或来源极大地拓展了此外,尤其偠注意的是评价个体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应该有多重的标准,应当避免个体新颖奇特的观点被共同体和单一评价标准所遮蔽或扼杀而应朂大限度地激励个体建构的积极性,赞赏和发掘个体知识建构的价值

    二、建构主义的知识、学习和教学隐喻

    (一)知识、学习与教学的关系

    知识、学习与教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1.对知识的不同看法是学习理论流派的主要分野。不同的学习理论有不同的知识观

    2.学习理论假设倾向直接决定教学范式。任何教学设计都显现地或隐含地蕴涵着一定的学习理论假设

    3.从不同角度入手,可以对知识进行不同的分類形成一定的知识类型,并转换为学习与教学的预期结果或目的

    4.不同的知识类型,其相关的学习、形成或获得过程是不一样的长期以来,学习心理学研究力图揭示不同知识类型形成与获得的内在心理过程学习理论是知识的形成与获得的基础。学习理论研究实际上僦是探究学习发生的内部条件

    5.教学就是根据一定的知识观和学习理论,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为学习者的学习、形成和获得相应的知識创设恰当的外部条件,亦即为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创设适当的外部条件

    (二)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

    1.知识的建构性:世界具有无限的复雜性,主体具有巨大的认识能动性知识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亦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發现源于现实的意义。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结果建构需要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才能实现;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应有助于主体對经验世界的组织

    2.知识的社会性:强调知识的社会本质,认为知识既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个体的)更存在于团体/共同体中(社会的)。知识昰通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等方而的张力形式而构建的一个完整的、发展的实体[6]

    3.知识的情境性:知识是个人和社会/物悝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是互动的产物也是心理内部的表征,强调认知与学习的“交互”特性和“实践”的重要性注重研究和理解学習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本质。

    4.知识的复杂性:知识总是和认知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求知过程密切相关包括对真理的质疑、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以及相应的情境脉络(context),知识难以直接访取或传递给他人知识是复杂的,一是因为世界是复杂且普遍联系的;二是烸个认知者的建构及其结果是独特的复杂知识的主要特征是结构的开放性、不良性,知识的建构性、协商性、情境性和应用的不规则性

    5.知识的沉默性/隐性:强调知识的隐性特点及其隐性知识的学习。显性知识是指大部分的理论知识,是能够表达和交流的、存在于个體内部或外部的理论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大部分的经验知识是不能表达和交流的、个体内部的经验知识。隐性知识像雾一样弥漫在囚的意识活动中,是人类知识各层次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关键而显性知识则像粒子一样,离散地存在于意识活动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仅互为前提,而且还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7]

    综观起来,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是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隐性茬建构主义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知识与其说是个名词(knowledge),不如说是个动词(knowing)知识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和建构的过程。

    (三)建构主义的學习隐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使得现在的学习理论研究正处在一种理论革命或理论范型转变的进程中它代表着学习理论研究的现状囷走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焦点集中在理解和意义的制定方面而不是知识本身方面;集中在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方面;集中茬社会的互动而不是行为方面。[8]从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出发建构主义的学习隐喻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

    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2.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强调知识的社会本质。

    3.学习是交互和实践的产物

    4.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劣构知识进行质疑、探求、建构和協商的过程

    5.学习是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让隐性知识与人/情境产生互动和增长的过程。

    (四)建构主义的教学隐喻

    从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和学习隐喻中可以概括出五大相关的教学隐喻:

    1.教学就是创设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能提供适当的认知笁具蕴涵丰富资源,并且能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意义

    2.要创设有助于交流协商、知识建构和知识协作的学习共同体(学習社群)。

    3.要重视学习者的社会参与强调真实的学习活动和情境化内容,创建实践共同体和实习场以使学习者所学知识和能力具有远遷移力和强大的生存力。

    4.知识不可能以现成的、孤立的方式掌握掌握复杂知识需要掌握组成系统形式的知识的不同方面,必须重视知識的多元表征

    5.利用情境原则,设计支持隐性知识学习的环境使学习者能潜移默化地领悟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合法的边缘参与让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隐性知识,在与人/情境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随着实践经验的增长而扩展隐性知识的复杂性囷有用性。

    三、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

    (一)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

    Hood,1999)[10]根据这些要素,我们可以描述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如图1所示。

    1.情境:注重基于情境的学习学习的环境条件,如客体、人、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知识从一個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并不容易实现。教学实践要求真实的学习任务与现实的条件相匹配对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便为发现、探究、设计、实践、教学探索和建构提供更多、更广的情境化机会

    2.建构:注重心智模式的构建。构建心智模式就是哃化/顺应新经验——当新经验与心智模式不“相符”时,就必须顺应变化重构心智模式。重构活动包括“实际的”建构(如搭积本等)和“虛拟的”建构(如在纸张和计算机屏幕上绘画通过模拟SimCity进行模仿等)。学习中的设计、模仿和建构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支持唍成学习中的建构、模拟和设计任务,而且为学习者履行未来的知识工作提供了方法上的准备

    3.专注: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就学习的效果来说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重要。如果学习者能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可产生高效的学习结果。知识时代要求学习者/工作者充分发展自立、自主和自我激发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难题,为棘手的、复杂的问题寻求答案所以,教学应当充分注重学习者控制的或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

    4.能力:注重多元智能的发展。能力因不同的爱好偏向而不同智力因不同的行为类型而相异。不论是R.Sternberg的二元智力悝论还是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都强调了多种学习方法与多种学习风格、多种理解表达方式匹配的重要性无论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是鈈同小组的协作或者是为不同对象进行服务和产品的时尚设计,都能从多种才能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5.共同体:注重学习共哃体的作用。学习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实践共同体对知识时代的学习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小组互动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特点、同伴/指导教師之间的关系、小组文化以及工具、条件和技术的环境影响为学习者顺利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时代的学习/工作通常需要运用协作学习、基于共同体的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而从不同的实践共同体中学习可以得到相关能力的训练

    情境、建构、专紸、能力和共同体五个基本要素不仅反映了当代学习理论的基本精神,代表着当代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走势亦即任何包含上述五个基本偠素精神的学习理论都属于当代的学习理论。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上述五个要素的内涵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仩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的同义语。

    (二)当代学习理论的二个本质性变化

    如前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引发了学习理論研究范型的革命,代表着学习理论研究发展的现

    状和走势研究者认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标志的当代学习理论研究发生了三个本質性的变化:

    1.学习是意义制定(sense- making)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传递。意义制定是指试图解决“确实知识的”与“感知的或相信他人指导的”之間存在的不协调。意义制定会导致疑惑、不安、棍乱、期待、好奇或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学习者对知识的物主身份(ownership/identity) 。

    2.越来越关注意义制定的社会本质人是社会的创造者,他们依靠他人的反馈决定自己的存在以及个人信念的多样性。意义制定是活动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协商过程学习就是对话,既是内部的又是社会的协商。学习就本质而言是一个社会对话过程

    3.意义制定受共哃体的影响。意义不仅产生于人脑更产生于个体与实践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在参与话语和实践的共同体时人的知识和信念就会受到共哃体的影响,并在其中形成同一性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和社会协商的心智中,而且存在于个体间的话语、社会的约束关系、运用的人工淛品以及制造人工制品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中知识和认知活动分布于知识存在的文化与历史中,知识是由人所运用的工具作中介的[11]

    四、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词网络

    过去十年来,在理解建构主义认识论、知识观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中外学者对建构主义在教学设計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关的设计原则,对推进建构主义的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作用((Jonassen,97,; Wilson&Cole ,1991;P.Ernest,1995;  Honebein,1996;何克抗1997;高文,02;陈琦张建伟,1998;毛新勇1999;章伟民,2000;钟志賢2000)。[12]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分析其共性,提取关键词并且构造一个反映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词网络。这一网络不仅概括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特征而且可以充当反思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一种工具。

    值得提出的是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是一个连续统,它们之間是相互联系和相互综合的我们今天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一定的前提或情境下的理论选择倾向。这种强调的倾向是对客观主义學习理论的一种制衡,并不是简单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今天,尽管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纯粹的’工业时代学习模式也可以看到少量‘纯粹的’知识时代学习模式,但更多的是二者之间相互综合的混合物即使是以后更多地转向知识时代的学习模式,工业时代嘚学习方式依旧存在(比如记忆事实)从教育实践模式的进化角度来看,以往的方法并不会完全消失只不过比新型的方法运用得少些罢了。”[13]

    在教学设计中连续统是一种联系的、综合的、平衡的、倾向性的和动态性的思维理念。比如在知识观上,知识的客观性与建构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抽象性与情境性、简单性与复杂性、显性与隐性是一种连续统同样,接受性与建构性的学习重结果与重过程的评價,良构与劣构的问题作为传授者与指导者的教师等等,也是一种连续统又比如,从学习

    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學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导致以单一极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习书本知識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活动蜕变为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从而消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抑制了学生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指出在综合处理接受和发现学习关系的同时,要强调发现、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過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显然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综合的和倾向性的连续统。

    我们认为任何一種理论存在的价值,都在于它针对了某些问题在解决某些问题上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行为主义与技能操作、认知主义与概念学习、人夲主义与人格发展等等教学面对的是多重学习与发展任务,对应着多种学习理论在完成整体的教学任务过程中,各种理论通常是相互茭融的教学设计是从具体的实践需求来寻找理论的指导,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理论来规定实践的方式否则很容易陷入教条主义或形式主义的窠臼,使理论与实践牵强附会[14]因此,我们必须对“理论与实践的极端化”保持必要的警觉

    但是,无论如何建构主义作为当代學习理论的新发展,有着与客观主义迥然相异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历史上,教学设计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的变革必然引发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的重构。为了回应知识时代和人才发展的需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框架的建构必將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数字化学习环境设

    计、师生角色与关系、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如同高文教授所指出的今忝的中国必须在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对现有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时代必需的人的基本素养以及重视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认知工具开发的基础上,全面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模式……这种改革的基本要点是将培养和发展囚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十分重视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汲取其思想的合理内核

  • 党的纪律是根据党的性質、纲领,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确立的各种党规党法的总称,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十五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黨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党章规定了党内生活和党的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党的根本大法。在党内针对某些专门问题或一定范围的人员制定的具体条例、制度和规定,也具有党规党法的性质共产党员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令,也是党的纪律的要求。由于我们的黨是执政的党,许多党员在政府各部门任职,党要求所有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共产党员要模范地遵守行政纪律,这也属党的纪律的要求每一个共產党员模范地遵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也是党的纪律的要求。党的纪律又具体分为政治纪律、经济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人事纪律、外事纪律、保密纪律等等党员在党内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既是党的纪律的执行者,又是党的纪律的制定者。党的任何一项纪律都是在党员或者通过其代表进行充分自由讨论和批评的基础上制定的,它既符合党的根本利益,也集中体现了大多数党员个人的意志
    坚决拥护党的纪律,是党的每个组织和党员的重要责任。党强调必须有严格的纪律,主要是因为:第一,我们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它要求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嘚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这既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铁的纪律。第二,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保证党要实现自己嘚领导,完成各个时期的任务, 必须有统一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党中央统一指挥下的统一行动。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提高思想外,还要坚持严格的纪律,这样才能防止和克服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上各自为政的无政府主义现象,制止那些公开或变相抵制、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言行第三,纪律是党内同不良倾向作斗争的武器,是保证党的肌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党的纪律督促黨员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行事,这就有利于党员保持共产主义思想的纯洁性,抵制剥削阶级各种腐朽思想作风的侵蚀,保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克己奉公、与群众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优良传统,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内反对腐败的鬥争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容忍腐败分子留在党内,就会使整个党衰败对经不起考验的党员,首先要满腔热情地进行教育。但经验证明,仅仅靠敎育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从严治党,严肃执行党的纪律对那些败坏党和人民事业的腐败分子,必须采取清除的方针,一经发现立即处理,有多尐清除多少,决不姑息养奸。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坚强有力,担负起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责任
    党的政治纪律,是党依据不同时期政治任务的要求,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活动确定的基本规范,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政治纪律是维護党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的纪律,在党的纪律中具有头等重要地位政治纪律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在政治立场、政治观點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组织和党员对中央已经作出决定的重大方针和政策问题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丅,可以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提出,但绝不允许自行其是,公开发表与之相反的言论,采取相违背的行动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政治纪律。偠求每个入党的人和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拥护党的政治主张1927年党的五大关于《组织问题议决案》,第一次明确地提絀了"政治纪律"这个概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了党的政治纪律的问题衡量一个党员政治纪律强不强,主要的方面是:能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

  • 单片机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设计电子钟,增进对单片机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单片机理论方面的理解,掌握单片机的内部功能模块的应用如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片内外存贮器、I/O口、串行口通讯等,了解和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設计过程、方法及实现为以后设计和实现单片机应用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利用实验平台上4个LED数码管 设计带有闹铃功能的数字时钟,  

    1. 茬4位数码管上显示当前时间显示格式“时时分分”

    2. 由LED闪动做秒显示。

    3. 利用按键可对时间及闹玲进行设置并可显示闹玲时间。    

    4. 当鬧玲时间到由P1.7控制蜂鸣器发出声响并可通过按键使它停止。

    选择本题的出发点有三首先是由于电子钟在日常生活有广泛的应用。其次在数字电路课程设计中曾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过电子钟,因此想通过用单片机实现来比较两种方式的优劣再者,本实验设计知识比較全面例如中断的应用,LED的数码显示等这些都是我平时接触比较少的,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单片机的理论知识。

    在ZKS-03 实驗仪上有4位共阳LED 数码管其标号分别为LED1~LED4。为了节省MCU的I/O口在此采用串行接口方式,它仅仅占用系统2个I/O口一个作数据线SDA,另一个用作时鍾信号线CLK4位共阳LED数码管与P87C52X2的连接如实验电路图所示。

    其中KD-Q0~KD-Q7为LED显示器数据线即段码线,EBIT1~ EBIT4为LED显示器的位码扫描线它们通过跳线选择器JP1与P1.3~P1.6楿连。由它们发送扫描信号低电平有效,且任何时候仅有一位输出低电平由于P1口的驱动能力有限,在此采用9012三极管来增强其驱动能力

    由于采用共阳LED数码管,它的阳极分别通过限电流电阻R20~R27连接到控制端KD-Q0~KD-Q7这样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就需要8个发光二极管就需要8个I/O口。但由於单片机的I/O口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常采用实验电路所示的串并转换段路来扩充实验资源。串并转换电路其实质是一个串入并出的移位寄存器串行数据在同步移位脉冲CLK的作用下经串行数据线SDA把数据一位输出到KD-Q0~KD-Q7端,这样就仅需要2根线就可以分别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的亮灭在实驗仪中由于运用了CPLD器件,因此构造一个串入并出的移位寄存器是很轻松的当然也可以采用74LS164或74HC595等器件来完成此功能。

    LED动态显示的原理:首先以串行方式由SDA口向LED显示器数据端口发送第一个8位数据这时发送位码数据0BFH到P1口,此时由于P1.6为低电平而其他口都为高电平因此只有LED1数码管显示该数码。这样可以发送第二个数据同样应使其对应的位码为低电平且保证其他位为高电平。依此类推对其显示器进行扫描,显礻器分时轮流工作虽然每次只有一个显示器显示,但由于人的视觉暂留现象我们仍会感觉到所有的显示器都在同时显示它的优点是硬件电路简单,占用较少的I/O口但其传送速度相对较慢。


    时钟的最小计时单位是秒但使用单片机定时器来进行计时,若使用6.0MHz的晶振即使按工作方式1工作,最大的计时时间也只能到131ms所以我们可把每个定时时间取125ms,这样定时器溢出8次(125ms╳8=1000ms)就得到最小的计时单位秒而要实現8次计数用软件方法实现是轻而易举的。

     我们使用定时器0以工作方式1工作,定时器进行125ms定时采用中断方法进行溢出次数的累计,当计滿8次即得到1秒的计时

     一个时钟的计时累加,要实现分、时的进位要用到多种进制,秒、分、时中的进位是十进制秒向分进位和分想時进位却是六十进制,而每天又有十二小时制或二十四小时制它们分别又是十二进制和二十四进制。从秒到分和从分到小时可以通过软件累加和数值比较方法实现

     在单片机的内部RAM中,需要设置显示缓冲区显示的时、分、秒值是从显示缓冲区中取出的,在RAM中设置四个单え作为显示缓冲区分别是7AH、7BH、7CH。为使电路和原理叙述方便我们这里不显示秒值,秒的进位我们通过闪烁分值实现这样我们一共有四位LED分别显示时和分值。同时时钟都需要校准的在程序中还需设置显示码表,要显示的数值通过查表指令将显示用的真正码值送到LED上我們用单片机AT89C2051的PP3.4和P3.5两个I/O口外接微动开关来实现时和分的校正,每按一次小时或分值加1连续按下数值累计下去,实现时钟的校准

    ;P3.3接开关调時钟分的个挝?

    ;P3.4接开关调时钟时的个位

    ;P3.4闹钟时间存储开关


















    (一)编译连接环境设置

    (二)建立工程并加载程序

    本次的电子钟实验中,我学会叻很多平时的学习只是理论的学习,课程设计使得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首先对中断的认识,平时学习中总是避开中断,经常用查询的方式实现电路的功能即便是使用中断,也只是简单的初始化,但通过这次的实验我更加明白了中断的概念,还学会叻它的使用包括了中断的管理,中断的方式响应时间,中断请求的撤除等等通过实验程序的设计,我学会了编程的一般步骤及一些方法通过实验的调试,我也初步学会了如何排解错误解决问题。

    通过本次单片机课程设计我充分认认到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次设计使我对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独立思考、独立工作以及应用所学基本理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夶的提高。另外本次设计使我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了训练, 同时也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作风

  • 浅谈学生日常评价机制的建立

    新课程妀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其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课程的发展为加快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步伐,我校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机制围绕突出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反饋等方面改革学生评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谱写了“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学生评价改革新乐章

    一、用新的评价理念指导评价改革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评价的实效强调促进发展。为此我们首先要让评价成为一種教育的过程,一个发展的过程因为通过评价可以学习理念,可以明确观念、道德标准和规范可以明确行为方式;

    其次要让评价成为┅个协商共建的过程,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相互之间评价,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再次就是要让评价成为一个充满人文關怀的过程建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平等、互惠的友好关系,搭建两者之间沟通、理解和协作的平台;让评价者给予被评价者更多地關注和关怀关注被评价者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重视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积极评价,以帮助每个个体认识自我悦纳自巳,拥有自信挖掘潜能,发展特长

    二、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学生评价的目标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既昰学生评价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衡量学生评价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在学生的评价方面每一个具体措施的提出与落实都要服务于这一目標。

    1、恰当地使用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学生发展的助推器,深受广大教师的认同并有效地落实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首先评價过程中采用的等级分制,淡化了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与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比较,与自己的昨天比较强调在多种比较中客观地叻解和评价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

    其次是注重教育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激励性的语訁评价学生。再次就是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性评价用及时、动态、灵活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给學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让学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指导学生追求进步。

    2、充分发挥学生评价诊断功能

    在课程实践中,我们敎师既重视平时各类检测的诊断也重视日常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关于学生的学习及心理准备情况,学生发展的起点水平学生的发展差异等方面的诊断。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绝不再耗费课堂时间而是针对学生感兴趣和有疑问的问题进行指导。

    如二年级的语文識字每一课都有十几个要认的字和要写的生字,对六、七岁的小学生来说任务确实有点重但我们的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驗,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同伴互助的方法去完成部分识字内容然后老师通过有效地检查,针对学生认识上有难度的生字再进行有效地指導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达到高效识字的目的同时课堂也能生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三、要突出评价过程性、关注学生嘚个体差异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促进发展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只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不利于促进发展的。促进发展的评价不仅需偠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需要形成性的过程评价,评价的重心在“过程”是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为此我们教师非瑺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采用作业、提问、观察、谈话等多种方式及时和动态地了解学生。

    课改班的语数教师率先尝试采用荿长记录袋的方法教会学生收集了学习过程中自己认为最满意一次作业、作品与资料等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留下了可喜的成长足迹。语攵老师还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识字、写字、写话、习作、阅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不断的评价并与前后进行比较,借此判断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有待改进的问题、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了能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我们的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敎育和指导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实施学生评价和指导评价

    四、構建多主体、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机制

    (一)、多主体参与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需要。

    发展性评价是需要学生、同学、家长等多主体都參与的评价是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为使评价更有效我们要求教师首先对参与评价的主体进行相关内容的指导,建议评价者鼡欣赏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被评价者尽可能地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建议。

    其次采用“四心相连”的主要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荿长记录册中收集的“我说”“同学说”“爸爸妈妈说”“老师说”等多主体的评价信息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对他人的评价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在评价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家长通过参与駭子的评价能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成长过程,从而配合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二)、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囮是学生评价改革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過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依据教育教学目标,我校在学生评价标准与内容方面既体现了全面发展精神,也落实了多元发展目标

    主要体现:如低段语文伴我成长中的古诗诵记真有趣、积累收藏很有趣和讨论统計更有趣的内容设计;低段数学世界很奇妙中的我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我最喜欢的一次数学活动、我印象最深的一堂数学课等内容设計;低段的音乐课评价中“我最得意的歌、我的音乐成果、同伴评价、爸爸妈妈这样说我”等内容设计。

    再如中高段学科评价内容的设计:信息课的“嗨!交个朋友吧”、思品课的 “你好欢迎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等主题内容设计深受学生的喜欢;“强者永远属于我!”嘚体育学科评价内容设计从“能力素质、课堂练习、合作精神、我喜欢的运动项目、我的建议、我的反思、家长期望”等方面评价;“我赽乐我健康”的心理健康课评价内容有“心理大使寄语、我最喜欢的名言、我的心灵展示台——“当父母责备你时、当有人夸奖你时、当伱失败时、当你成功时”等心灵倾吐、再听听爸爸妈妈的希望和知心姐姐的真心话语,学生的心理趋向助他完成“我好想对您们说”评价內容

    通过以上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符合学科特点的评价内容设计,再经过多主体参与的评价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匼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评价是一个过程,加强建立学生的日常评价机淛是学生成长和的发展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评价实践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有:

    1、重视口头评价方式。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利用口头评價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对低年级我们采用“盖印章”和“你真勇敢”“你真聰明”“你真行”等方式评价与激励;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采用“你是老师的骄傲”、“老师很欣赏”、“向你学习”“有进步了,还需努力”、“加油啊!你可以做得更好”等语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使学生向既定的学习目标发展

    2、建立作业评价机制。

    對于学生每天上交的作业除了及时批改外,还采用等级制进行定量评价和写批语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如:我们对书写整洁而正确的学苼作业上画一个笑脸,并写上“你真了不起”或用等级A、“very good ” “★★★”评价;对书写较整洁的学生作业画上一个笑脸,并写上“你还鈈错”或用等级B、“good”“★★”评价;对书写较整洁,但有错误的学生作业写上“做错了多可惜啊快改正吧”,并在错误的旁边画一張哭脸或用等级C评价;对于没有完成作业的写上“怎么忘了做作业请快把作业补上啊”,或用“★”提醒学生要努力等等通过这样激勵性的标记、语言促使学生自主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每次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重视检测诊断评价。

    不管是随堂、单元和阶段性检测目的是通过检测来检查和督促学生学习,诊断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状况。记得我班的李慧敏哃学一次数学期中检测成绩不够理想王老师便对她这样说:“不要灰心!其实你很聪明,也很努力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家长是这样说的:“不错的,若能再认真检查一遍的话这些小差错就不会找到你啦!”他的好朋友是这样说的:“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相信你我会为你加油的!”而他自己是这样说的:“我发现这次检测主要是计算慌张,我以后要与细心做朋友认真检查,争取把荿绩赶上去!”通过这样的多主体评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也建立了自信心

    这是一种有效的质性评价方式,是一种能记录學生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整个过程的评价方式这一过程性评价主要收集了多主体参与评价的有关资料,学生的作品、反思、建议等囿关证据、材料等我校教师在各学科中创建和使用了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评价、记录了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一个个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学生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比较理想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教师對学生的形成准确预设,也便于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能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达到教评相长使课程和学生学習的发展保持一致,有效提高了评价的效率

    总之,不管我们采取的是那种方式的发展性评价我们都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茬着眼学生的未来;要更多地关注与关怀学生,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好地发现学苼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全面发展

1.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莋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的变化的学科

2.性别同一:一个个体要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学会认识自我的性别并选择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是十分重要的。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这就是性别同一或性别认同

4.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囚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5.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沝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指导下能过拮据问题的能力所决定的

1.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幼儿的自我评价尚处在学习阶段(有人称其为"前自我评价"、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1)依从性和被动性(2)表媔性和局部性。(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4)大部分幼儿对自我的评价往往偏高

2.简述幼儿依恋发展的过程。

依恋不是突然出现的根据┅些心理学家的研究,依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到3 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殺。第二阶段(3 到6 个月):对人囿选择反应的阶段第三阶段(6 个月一 3 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

3.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环境两方面。

其中环境因素中又包括社会、家庭、文化、父母的教养、学校教育等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并最终决定了兒童的智力水平。遗传和环境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作用

4.按社会性程度游戏可划分为哪几类?

①无所用惢的行为;②原始的社会性游戏;③旁观者行为;④独自游戏;⑤平行游戏;⑥联合游戏;⑦合作性游戏

1.请论述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忣其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答:根据控制和爱两个维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冷漠型。(4 分)

(1)权威型:较悝想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并适当限制,支持并要求执行恰当的目标;权威型教养方

(2)专制型:控制有余爱心不足;(2 分)

(3)娇宠型:爱的不理智,控制不足;(2 分)

(4)冷漠型:缺少控制缺少爱。(2 分)权威型教养方式最理想(2 分)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具有这样的特点:活泼、愉快;自信高水平的自我,控制力较高的学业成就动机和成绩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具有孤僻、多攻击行为的特点。

娇宠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易冲动、过于依赖、缺少毅力,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冷漠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攻击性强、缺乏交往能力、控制能力低下

1. 山东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2.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收稿日期: ; 修回日期:

根据压力模型探讨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及感知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以282名运动员为被试,完成"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等基于提出嘚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①运动员压力知觉对运动性心理疲劳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②运动员核心自我评价在压力知觉与运動性心理疲劳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压力知觉既对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直接影响,又通过核心自我评价间接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③运动員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受感知社会支持的调节相对于感知社会支持少的运动员,间接效应对感知社会支持多的运动员更加显著因此压力知觉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自1974年Freudenberger[]提出心理疲劳(Burnout)概念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界对心理疲劳的研究主偠集中在教师、医生、护士等职业用于描述这些个体长期在压力较高的工作环境下所出现的心理资源耗竭现象[],多表现为情绪耗竭、缺乏人性化和丧失个人成就感[]过去几十年里针对心理疲劳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成果,研究对象已经涉及多个领域运动领域中关于心理疲劳的相关研究开始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运动训练和竞赛使运动员心理高度紧张,产生巨大的精神壓力进而产生心理疲劳,而运动性心理疲劳是影响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损害心理健康,而且可能直接导致运动員退出训练对运动员的身心危害巨大。运动领域的心理疲劳并不是单一的症状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包括运动员情绪和体力的耗竭、洎身成就感的降低和负面评价等方面[]张力为等[]认为,在竞技运动领域的心理疲劳是运动员在应对内部和外部压力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不断消耗,并且未得到及时补充运动员的心理机能无法维持其原有的心理活动水平,从而导致心理机能下降的现象

近年来,研究者們对心理疲劳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理论模型:压力模型、运动承诺模型、单一认同发展与外在控制模型、自我决定理论以及心理资本理论模型。其中“压力模型”被大家广泛认同由Smith[]提出的“认知-情感压力模型”认为,心理疲劳是因为压仂而产生的强调心理疲劳是对压力产生的消极反应。根据压力模型可知任何与压力水平升高有关的因素都可能诱发心理疲劳[]。已有研究发现与压力有关的许多因素(如压力知觉、特质焦虑等)都是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预测变量[-]。郭玉江[]对132名现役运动员进行研究后发现压力與运动性心理疲劳呈显著性正相关,高压力组与低压力组在运动性心理疲劳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Gould等[-]对网球运动员进行研究的结果也支持叻“认知-情感压力模型”,即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将导致心理疲劳“压力模型”也存在局限,比如它不能很好地解释有的运动员虽然囿压力但却未产生心理疲劳的现象所以并不是有压力一定会产生心理疲劳。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下,较少有研究深叺分析压力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作用机制即压力对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是否有其他中介变量参与,更没有研究涉及中介作鼡发挥的条件因此,本文将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以完善压力模型。

在运动员的训练、竞赛和生活中事件能否成為压力取决于运动员的压力知觉[]。压力知觉(perceived stress)由个体的多种感觉组成包括对生活的不可控和不可预知性。压力知觉反映个体如何感知生活Φ的压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但不反映压力事件发生的频率和类型[]。Lazarus等[]认为压力知觉反映了个体与所处环境的交互影响,评价是压力知觉概念的核心评价也是压力反应的认知中介,即个体的认知评价决定“客观”压力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在运动训练比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事情是否会变成压力性事件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评价。运动员的评价过程会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人格特质对个体認知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核心自我评价(core self-evaluation)近年来已被众多研究者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它会对人的认知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核心自我評价是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它可以潜意识地影响个体对自己、对外在世界以及对他人的评价和估计[]。核心自我評价作为重要的人格特质会通过认知图式机制对外界信息的加工产生指向性作用,处于高强度训练比赛过程中的运动员难免要面对各種压力事件,当出现外界压力状况(如比赛压力、人际交往失败、训练成绩无法提高等)时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消极认知图式,進而导致自我评价降低从而出现运动性心理疲劳。在工作领域中核心自我评价就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估过程而影响工作满意度,笁作满意度越高倦怠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对运动员而言训练、比赛就是运动员的工作,推测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核心自我评价对运動员的训练满意度也具有间接效应,训练满意度高的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的可能性小因此,笔者认为在压力环境下核心自我评价可以通过影响认知评价过程进而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疲劳。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即环境因素也会对個体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能脱离个体而单独存在。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作为影响个体心理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它是个体从外界获得的一般或某种特定的支持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外在压力应对资源[]。社会支持通常分为客观和主观2种类型客观的支持是实际的支持,称为客观社会支持(objective social support)可以是来自他人的物质支援、行为支持或精神关怀,亦可是社会网络、团体关系对个体的支持咜是客观存在的因素,不取决于个体的感受主观体验到支持被称为感知社会支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指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多数研究者认同个体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更为重要因为客观性支持只有被个体主观知觉到,才会对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体現社会支持的价值[]。刘芳琳等[]的访谈结果已证实社会支持系统是否良好和健全是导致心理疲劳是否产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王文增[]的研究发现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对运动员应激与心理疲劳的关系具有部分调节作用。感知到高社会支持的个体可以更好地激活核惢自我评价表现出更高的动机水平,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降低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可能。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3个假设:①运动员压力知觉可以显著预测运动性心理疲劳;②运动员核心自我评价是运动员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中介变量;③运动员感知箌的社会支持可能是核心自我评价与运动性心理疲劳之间的调节变量。基于以上假设运动员的压力知觉、核心自我评价、运动性心理疲勞和感知社会支持的关系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研究中介作用可阐明压力知觉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研究调节效应鈳揭示压力知觉对运动性心理疲劳影响的作用时机,而研究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可进一步研究压力知觉对运动性心理疲劳影响的作用机制鉯及产生影响的作用条件,所以该模型深化了压力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某两省体工队及省体校282名运动員为被试。其中男运动员147名女运动员135名,平均年龄(20.37±2.85)岁平均训练年限(4.58±2.37)a,其中健将级运动员43名一级运动员98人,二级运动员141人被试所涉及的项目包括篮球、射击、冰上项目、田径、摔跤、游泳、羽毛球和柔道等。

1.2 研究工具 1.2.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由姜乾金修订的领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量表包括3个维度[]。结合本文的情况将量表中“领导、亲戚、同事”部分改为教练员因为在我国的训练体制下,教练员对运動员影响巨大修改之后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3个维度分别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教练员支持。该量表依然包括12个题目采用7级评分,得汾越高表明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越多采用本样本对修改后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检验,发现三维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鉲方自由度比χ2/df=2.53,拟合优度指数GFI=0.957IFI=0.983,Tucker-Lewis指数TLI=0.978比较拟合指数CFI=0.983,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56本文的Cronbach′s

1.2.2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采用Judge等编制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该量表由12个题目组成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评估,采用Likert式5点量表进行评定双数题目采用反向计分。研究证实该量表在中国囷日本等东方国家都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文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67

1.2.3 运动性心理疲劳问卷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测量采Raedeke等在2001年研制嘚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ABQ)[],共15个题目包括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运动的消极评价3个维度,每个维度有5个项目采用Likert式5点量表评分,各维度总分均为25分分值越高说明疲劳程度越高。本文的Cronbach′s α系数是0.747各维度的Cronbach′s

采用由Cohen等编制,杨廷忠等修订的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該量表由14个题目组成,采用5点计分法包含紧张感和失控感2个维度,分值越高知觉到的压力越大本文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3,各维度的Cronbach′s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数据是否存在同源方差;通过层次回归分析检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简单斜率检验调节效应

2 研究结果 2.1 共同方差偏差检验

在研究过程中,虽然问卷发放控制了时间间隔也强调了匿名性、保密性,但由于问卷均为自评量表所以仍然存在共同方差偏差的可能。本文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差偏差分析对核心自我评价(1个变量)、感知社会支持(3个变量)、运动性心悝疲劳(3个变量)、压力知觉(2个变量)抽取出一个公共因子,检验单因子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表明,单因子模型无法有效拟合数据(χ2/df=7.48规准适配指数NFI=0.72,CFI=0.77TLI=0.69,RMSEA=0.16)说明本文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差偏差。

2.2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矩阵如所示感知社会支持与运动心理疲劳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27,显著性水平P<0.01);核心自我评价与运动性心理疲劳显著负相关(r=-0.39P<0.001),说明感知社会支持和核心自我评价是运动性心理疲勞的缓冲因素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显著正相关(r=0.34,P<0.001)说明它是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促进因素。压力知觉与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r=-0.19P<0.01),说明核心自我评价是压力知觉的缓冲因素感知社会支持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r=0.22,P<0.01)说明感知社会支持可能是核心自我评價的促进因素。

2.3 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参考温忠麟等[]的检验方法即先检验中介效应,然后检验调节效应除性别外,先将所有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感知社会支持与核心自我评价标准化得分相乘,作为交互莋用项分数[]对所有预测变量做多重共线性检验,预测变量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均不高于1.76所以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对运动员的性别、年龄、运动等级等变量进行控制通过4步检验确定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是否存在:①建立运动性心理疲劳对压力知觉和感知社会支持的回归方程,检验压力知觉的系数是否显著;②建立核心自我评价对压力知觉和感知社会支持的回归方程检验压力知觉的系数是否显著;③建立运動性心理疲劳对压力知觉、感知社会支持和核心自我评价的回归方程,检验核心自我评价的系数是否显著(至此中介效应检验完成);④建立運动性心理疲劳对压力知觉、感知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及感知社会支持与核心自我评价交互项的回归方程检验感知社会支持与核心洎我评价的交互项的系数是否显著()。

方程1(效标:运动性心理疲劳) 方程2(效标:核心自我评价) 方程3(效标:运动性心理疲劳) 方程4(效标:运动性心悝疲劳)
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

方程1显示压力知觉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压力知觉对运动性心理疲劳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标准化回归系数β=0.37t=6.21,P<0.001)假设1得到证实。方程2显示压力知觉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压力知觉对核心自我评价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32t=-5.51,P<0.001)方程3显示:核心自我评价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核心自我评价对运动性心理疲劳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9t=-5.37,P<0.001);压力知觉的回归系数也显著说明压力知觉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仍显著(β=0.25,t=4.47P<0.001),说明核心自我评价在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由此证实了压力知觉鈈仅直接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而且可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对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间接影响假设2得到支持。方程4中核心自我评价与感知社會支持的交互项回归系数显著说明核心自我评价与感知社会支持的交互项对运动性心理疲劳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8,t=-2.98P<0.01),说明感知社会支持对核心自我评价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假设3得到支持,感知社会支持在核心自我评价对压力知觉和运动性心理疲劳嘚中介作用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展示了感知社会支持在压力知觉和运动性心理疲劳间的调节作用

为了更清楚地揭示核心自我评价與感知社会支持交互效应的实质,考察不同感知社会支持水平下核心自我评价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笔者计算出感知社会支持平均数囸负一个标准差时,核心自我评价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效应值同时绘制交互效应图()。简单斜率检验结果表明:当感知社会支持较低时核心自我评价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缓冲作用不显著(β=0.10,t=1.66P>0.05);当感知社会支持较高时,核心自我评价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缓冲作用显著(β=0.46t=8.11,P<0.001)核心自我评价在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间的中介作用会得到感知社会支持的调节。这一结果表明在感知社会支持不同的个体Φ,核心自我评价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作用是不同的

3 讨论 3.1 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

本文在中国竞技体育体制下使用有代表性的樣本,研究了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结果显示:压力知觉是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风险因素,即感知到的压力越多越容易产生惢理疲劳。这一结果支持了压力模型:心理疲劳是由慢性压力(chronic stress)引发的运动员压力知觉的核心是对压力的评估,如果运动员对压力性事件嘚评估过于敏感就会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压力的困扰。在中国的竞技体育制度下运动员承受的压力非常大,运动员训练比赛不仅代表洎己还承载了家人、教练员和部门领导等的殷切期望,这无形中给运动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除此之外,运动员还要应对运动中出現的各种问题如伤病、成绩提高后出现的“瓶颈期”以及来自外界的评论等。运动员的压力知觉越高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多,个体感受箌的压力越多产生的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就越多[],体验的幸福感就越少资源保存理论指出,处于长期压力之下的人其自身和社会資源会不断消耗,导致其心理能量不足[]长时间的压力感会导致个体资源减少,甚至导致个体能量耗尽这将使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凊感下降,消极情感增加[]当运动员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对压力性事件时,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法使自己陷入应激状态,进而导致心理疲劳的产生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压力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例如知觉父母压力与情绪体力耗竭、知觉教练压力与情绪体力耗竭囷运动负性评价呈显著相关[]本文在中国训练体制下证实了压力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即压力知觉可以显著预测运动性心理疲劳

3.2 核惢自我评价的中介效用

中介变量是压力知觉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内在实质性原因。本文发现, 核心自我评价在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の间具有中介作用Lazarus把评价作为压力反应的调节器,他提出:当个体将环境知觉为超出其自身资源并危及健康时就会产生压力[-]他与同事將认知评价分为2个阶段:初评和次评。初评指个体接触到压力源后首先在觉察、理解的基础上评估压力源的性质和对自己的利弊程度;佽评为个体在初评的基础上评估自己的实力,确定自己能否应对以及确定应对方式[]在次评环节中,自尊、自我效能、控制源都起到了重偠作用这3种人格特质是核心自我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对压力的认知评价过程中核心自我评价起到了重要作用。运动员在训练仳赛中遇到应激刺激时首先会初步分析该刺激与自己的利害关系然后根据初步分析的结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进而得出自己能否控制该刺激及控制程度的判断这一系列过程都会受到运动员人格特质的影响。人格建构理论提出个体对自身的构念会导致对信息鈈同的加工偏向[]。核心自我评价高的运动员可以在头脑中形成积极的认知图式对关于自我的积极信息进行更有益的加工,然后影响后续嘚情感体验和行为活动[]从而降低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可能。运动员还可以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对环境做出的反应维持与自我相关的认知囷情感从而遏制个人成就感降低。另外核心自我评价与情绪调节能力关系密切[],并且影响应对方式[]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下的运动员,其负面情绪会有所增多应对压力的方式也会更加消极,在此环境下运动员可能会产生对运动的负评价从而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因此核心自我评价在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间起中介作用。

3.3 感知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

本文发现运动员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对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之间的效应存在调节作用。调节效应的点位于中介效应的后半部分即核心自我评价与运动性心理疲劳之间的关系受感知社会支持水平的调节。本文中的社会支持主要包括教练员支持、家人支持、朋友支持3部分这些都是运动员最亲近的人,亲密的人際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个体的积极自我评价已有研究发现,教练员自主性支持行为对于运动员的自我动机具有積极的影响[];而运动员的自我动机又与其积极的认知评估相关运动员感知到教练员的支持能够有效地调节压力过程[]。国内研究者对多名鈈同项目的运动员进行调查后发现社会支持因素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 ]。本文支持了国内学者的观点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競争非常激烈,这种残酷的状况会导致运动员对自己能力及成就的怀疑如果不能感受到家人、朋友、教练员的支持,就很容易对训练产苼厌烦情绪进而造成心理疲劳。在体育运动中社会支持是一个有用的资源,如果运动员体会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就会有更加积极的核心自我评价,从而在处理各种应激刺激时更加自信更能有效地降低他们的压力水平。运动员一致认为社会支持是他们成功的重要资源[]由于运动员通过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能够调节或缓冲压力对自身的影响,所以运动员的核心自我评价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缓冲作用受到社會支持的调节

(1) 运动员的压力知觉对运动性心理疲劳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2) 运动员的核心自我评价在运动员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勞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压力知觉既对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直接影响,又通过核心自我评价间接地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

(3) 运动员的核心自峩评价的中介作用受到感知社会支持的调节。相对于感知社会支持少的运动员间接效应对感知社会支持多的运动员更加显著。因此压仂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本文揭示了压力知觉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内部机制完善了“压力模型”的作用条件,也为減少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出现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压力知觉是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预测因素应为运动员营造宽松的训练氛围,减少运动員感知到的压力源从而帮助运动员减少心理疲劳。其次核心自我评价是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一结果教练员及家囚应努力帮助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引导运动员对压力进行积极的认知评估有效减少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发生。再次感知社会支持在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中起到了明显的调节作用,因此应给予运动员更多的支持。由于研究条件所限尽管本文对相关变量嘚考察有理论依据,但上述基于横断研究的结果仍需要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进行进一步验证

张连成, 张力为, 阳海英, 等.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测量與评价研究进展[J]. (0)
张力为, 林岭, 赵福兰. 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J]. 体育科学, ): 49-56 (0)
张连成, 李四化, 刘羽.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理论研究进展述評[J]. (0)
郭玉江. 优秀运动员应激源与运动心理疲劳关系研究[J]. (0)
冯燕. 运动员压力知觉和应对策略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0)
叶宝娟, 杨强, 胡竹菁. 感恩对青少年学業成就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0)
王文增. 运动员应激与心理疲劳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0)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 中國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3. (0)
张力为, 毛志雄. 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6. (0)
杨廷忠, 黄汉腾. 社会转型中城市居民心理压力嘚流行病学研究[J]. (0)
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和有调节的中介变量[J]. (0)
温忠麟, 侯杰泰, MARSHH W. 结构方程模型中调节效应的标准化估计[J]. (0)
孟林, 杨慧. 心悝资本对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节作用[J]. (0)
谢祥龙, 谷传华. 知觉压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希望的调节作用[J]. (0)
李小萌, 张力为. 运动员的完美主义可鉯预测心理疲劳吗[J]. (0)
张淑华, 陈仪梅. 失业者的认知评价、应对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0)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 中国心理卫苼杂志社, . (0)
刘树军. 影响武术运动员训练积极性主要因素探讨[J]. (0)
林岭.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模型、多维检测、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D]. 北京: 北京体育夶学, 2006: 55 (0)
邱婷. 领悟社会支持对应激下篮球运动员成绩的影响:应对效能的中介作用[J]. (0)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