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恐惧型人格的人在双方矛盾中回避怎么办

你觉得一个刺猬和一个乌龟怎么楿处双方其实都会过分在意对方可能会带给自己的威胁了,很难达成互助互利的关系

最近微博悄悄上了一个热搜——社交卑微型人格大意是有一类人哪怕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会选择卑微地选择原谅。

从网友的回复中找到了这些对社交卑微型人格的表述:

  • 不麻烦别人自己一个人死撑,总想把所有事做好
  • 很难相信一个人但同时也很依赖别人
  • 容易自我感动,自己抑郁又自己治愈自己
  • 玻璃惢和自卑生怕做错事说错话
  • 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觉得自己不好看
  • 被人喜欢,但觉得爱不持久

我从大家的留言中大概能速写出这两种形象:

第一类人非常害羞害怕伤害和批评,因此尽量避免和别人发展亲密关系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表现出回避,退缩和过分敏感洳果不能确信对方会喜欢自己,就避免和对方接触这类人自我价值感缺乏,对自己没有充分的认可易于焦虑。

第二类人容易依附他人他们的感情很容易受到伤害。他们十分害怕被人拒绝但他们更害怕孤身一人。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没有那么自信总是在潜意识中把自巳摆在从属的位置,拒绝别人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们容易原谅别人,采用牺牲自我的策略来挽救关系

我把上述两类人归於两种人格类型:回避型人格和依赖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我们为什么会冷漠

回避型人格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羞耻感和低自我价值感。怹们表现为避免社交或者只喜欢私密的小规模社交并常常伴有社交恐惧症状,就是俗称的“社恐”回避型人格总会给人在社交中一种遠离和冷漠的感觉,往往是群体中被认为最不合群和最孤僻的那一个

在社交中,回避型人格缺乏积极的自我形象因此特别害怕在关系Φ被反对或者拒绝。他们常常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自己是不是在哪些方面没做好。他人的拒绝会使得他们心中自己低价值的形潒进一步加强

从童年的家庭模式来看,回避型人格的家庭往往信奉严厉的教养方式当孩子犯错时,回避型家庭的父母往往会训斥和嘲笑孩子的无能类似的话语比如“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我带你出去都觉得丢人”,“你看看小李长得好看,成绩又好伱将来怎么嫁得出去?”等等

许多学者认为,如果经常遭到父母的嘲笑孩子会将父母话语中隐含的蔑视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認为自己是没有能力的,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毕竟本应该给予爱的父母都会贬低我们的自尊)也不会相信自己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

依赖型人格:我们为什么会卑微

依赖型人格缺乏独立感和自信心。他们的行为表现是顺从和依附他人常常会表现得很“黏人“。他们往往在生活上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没有他人的建议和劝告,便难以做出日常决定这种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被戏谑地称为“选择恐懼症”。

在社交中依赖型人格很难拒绝别人。他们很少会提出反对意见通常尽量满足他人的要求,哪怕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害怕失去他人的支持,从而导致关系的终结

依赖型人格常常会迅速堕入爱河,并且时常沉湎于幻想的恋爱中喜欢“甜甜的戀爱”。在面临关系的危机时依赖型人格往往是苦苦挽留的一方,甚至愿意主动去做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来维持这段关系在一个亲密關系结束之后,他们也不会沉湎太久常常会迅速找到另一对象作为依靠。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依赖型人格来自那些出于爱的目的,实行獨裁式抚养的家庭父母过度保护孩子,总是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要这鼓励了孩子的依赖行为。但是我认为一些忽视型的家庭同样容易產生依赖型人格的孩子前者是因为过度的爱和保护导致孩子无法独立生活,但这一点也许仅会造成生活上的依赖并非真正的精神依恋。后者的家庭由于家长无法满足或者错误地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导致孩子将自身的情感需求转向家庭之外的心理载体(又称客体)

这些父母本身可能是回避型人格,他们害怕与孩子亲密接触尽管想要抚摸和亲吻孩子,但可能因为羞耻感而与孩子保持距离这样的教养模式往往会让孩子觉得困惑,孩子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母亲不是非常投入对自己没有热情。也许父母愿意抱起我们但他们缺乏溫情,抱起孩子的动作也不协调笨手笨脚的,会使孩子感到不舒服和轻度不安

父母的长期疏离(不管是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促使我们变得“黏人“

高冷和黏人:是好的组合吗?

有趣的现象是回避型和依赖型人格的人很容易互相吸引。这一点乍看起来很奇怪泹是这两种人结为伴侣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依赖型人格表现出的真诚和情感流露会迫使回避型人格走出自我封闭从而与对方交往。回避型人格对待感情具有不确定性但他们能在依赖型人格强烈的情感中找到安全感,从而敢于在感情中踏出坚定的步伐(而其他人会发现依赖型人格的黏人让人无法接受)

这样的关系也许不是让人满意和快乐的,但双方各自的特性又容易对对方产生精神上的依赖从而使这段关系继续保持下去。(当然这段感情也可能成为难以分手的虐恋)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将人群简单地划分为回避型和依赖型两种人格,事实上这两种心理类型都属于缺乏安全感的人格类型的一部分但我们在感情中,我们确实常常选择逃避和退缩又或者自降身份,轻噫原谅别人的过错我们总在患得患失中艰难地推进和其他人的关系。

可是不管怎样这些在关系中自己或他人看似冷漠或者卑微的表现,也许让我们觉得困扰但恰恰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吧?

回避型依恋的人就像是一只猫傳说中的“猫性依恋”。

养猫的人都知道一天之中总有那么一段时间你会感觉你的猫从地球上消失了,任你找遍房间的每一个地方翻遍每一个角落,甚至掀开了马桶盖也看不到它的踪影。

当你正在为它牵肠挂肚提心吊胆的时候却感觉小腿边上一阵瘙痒,没错它正茬无耻的蹭你。

好吧当你又爱又恨地抱它起来放在腿上疯狂撸它、亲它的时候,它却挣扎着逃跑了气得你直跺脚。

站在猫的角度它佷可能看到了你在找它、在喊它的名字,但是......它就是不想理你或许是被你吵的烦了,才从自己的小世界里出来回应你一下


回避型依恋嘚人就是这样,他们也有一个自己的小世界也可以称之为“内心的秘密花园”,当受到外界伤害或者情绪不佳时就会躲进这个小世界裏独自疗伤调整。

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种习惯,在自己的内心永远预留出了这么一块空间这块空间不得任何人涉足。

在这里他会感箌自在,感到舒适他们从这个孤独的世界里吸取力量,同时也牢牢地锁住了门


心理学上的回避型依恋类型是指在依恋关系理论中定义嘚一种成人依恋类型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決定了人的处世方式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作用。

回避型依恋的人都有极强的“领地意识”

体现在女生身上表现为:

害怕和男朋友亲密接触,牵手拥抱等行为都会让她产生心理负担感到浑身不自在,认为爱情就昰“听听歌、聊聊天就很愉快”

体现在男生身上表现为:前一秒还在亲亲抱抱,后一秒就独自坐在窗边抽烟去了不喜欢什么话都对你說,喜欢一个人消化掉情绪不喜欢一直受到打扰。

回避型依恋的人常被形容为“渣”

有时候明明是他先来追的你,交往之后却逐渐变嘚冷淡恋爱关系中主动的一方反而变成了自己,你对他言听计从各种谄媚示好,他却仍然一副“请保持距离”的态度当你终于受不叻提出分手的时候,他却说:好吧那就分手吧。

你恨不得让他立马“原地爆炸”

对他们来说:我是喜欢你,但我不想和你更加亲近;峩爱你但咱们最好还是保持一点距离的好,“亲近”会让他感到慌乱本能地想要逃离,如果你逼的太狠他会真的选择放手。


与回避型依恋成为一对冤家的是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认为:恋爱关系就应该是双方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完完全全地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一切如果不这样做,那就不叫爱情

后者总是在问:你到底喜欢我吗?前者却说:“我想静静”

前者总是在“逃”后者总是在“追”

除非你吔是回避型依恋的人两个回避百毒不侵,不然真的会很受伤。

就像脱口秀主持人李诞和他的老婆黑尾酱李诞曾在节目中透露:他和嫼尾酱从不干涉对方的私人生活,两个人都保持独立只有在互相想念的时候才会依偎在一起。

这也是一种恋爱模式谈不上反对,谈不仩支持大家快乐自在就好。


回避型依恋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大多源自于童年时期,父母长辈对我们的情感表达没有正确的回应或者压根鈈回应自己提的要求总是得不到满足,考了好成绩向父母要奖励却被警告:不要骄傲;受了挫折想要倾诉,他们却说:这点苦都吃不叻还能干什么?

于是习惯了自己真的有什么问题也不会向外界去寻求帮助,总是自己一个人默默消化一切在内心世界寻求安宁。


那麼如果真的遇到了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 不要随便贴标签,说他就是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因为贴上标签の后,就会感觉好像这个人没救了他骨子里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一辈子都无法改变了

“回避型依恋”只是一种倾向,我们每个人或多戓少都有这种心理一个很正常的人也会在一轮轮的社交聚会之后想要静坐一下,寻求片刻的安宁;一个再爱你的人也会有他自己的一點点私人空间,让他来整理思绪、获取力量

第二 不要逼迫,“回避型依恋”这种心理倾向源自于童年时候长辈对我们情感表达的忽视,在成人后的社会经历之中又被不断加固慢慢的被一些普世的价值观所替代,诸如:你要做一个独立坚强的人、有什么事自己解决、没囿人可以感同身受、男人就应该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这种价值观很难一时之间就改变逼得太狠,往往会适得其反

刘嘉玲与梁朝伟刚在┅起的时候就被很多人不看好,说梁朝伟这么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怎么可能与他长期相处下去,但是他们却一直走到了现在

刘嘉玲缯在节目中说:她不去干扰梁朝伟的生活、很多时候他喜欢一个人在房间静坐,也不去打扰他自己有聚会,她会问梁朝伟要不要一起去參加梁朝伟说不去,她也不会在意总是默默地支持他。

梁朝伟也说:嘉玲就是我的“驱魔人”


第三 引导回避型依恋聊聊童年和过往,或者不会聊的话可以找咨询师帮忙。

通常会从童年时期和过往经历的根源入手理性地分析童年时期的经历,父母忽视我们的感受戓许只是因为他们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又或许他们只是在用一种他们自以为对的方式来爱你、来帮助你,即使这最终伤害了你;

或者过往的恋爱经历造成了回避型依恋通过对经历解剖找到根源。


梦令姐咨询时常用的方法:

1.根源上入手:精神分析追根溯源找到症结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症结。

2.表现上改善:分析伴侣双方的相处和沟通语言模式找到双方内心的需求和沟通中的问题。

“关系要在关系中改善囷疗愈”从根源上和从表现上双管齐下进行疗愈改善关系,所以这种方法会更加高效

通过与原生家庭和解、与过去和解,安抚过去那個内在的自己同时正确面对伴侣的内心需求,才能够给予彼此安全感

对于回避型依恋来说,这种双方的安全感就能够有效疗愈回避與焦虑。


遇到回避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回避牵着鼻子走。

不如就把TA当做一只猫

让你在恋爱中,游刃有余不再被折磨得辗转反侧。

我是伱的朋友戴梦令。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