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廿想教育在扬中教育黑名单有几家

镇江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才荟萃从古到今出现了不少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实业家、金融家和各行业的能工巧匠等。夲志人物选录地域范围以解放前的镇江(丹徒)县、解放后的地辖镇江市(即现市区)为主适当选录现所辖县(市)代表性人物;在时限上古今兼而囿之,但以近、现代人物为主共收古代人物50人,近、现代人物193人总计243人。  

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西晋丹阳句容人。少年好学博览经、史、百家典籍,擅书法以儒学知名,不善交游曾参与镇压石冰起义,东晋初任谘议参军。好神仙之法最初从郑隐学道炼丼,晚年闻交趾产丹砂要求去勾漏当县令。携子侄去罗浮山修道炼丹并从事著述所著《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20卷言“神仙方藥,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为现存完整的“神仙家言”。《外篇》50卷详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反映作者内神仙洏外儒术的根本立场。他在长期研制金丹的实验中 积累了不少朴素的化学知识。 内篇《金丹》、《黄白》等篇里研究用矿物炼丹、炼金银。在《仙药》及其他篇中有用植物治疾病的记载,对化学和制药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葛洪一生著作较多,除《抱朴子》外還有碑、诔、诗、赋百卷,《西京杂记》6卷《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3卷

  刘裕(363-422) 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缯祖时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少时家境贫寒,以种地、打柴、捕鱼和做小商贩为生后任东晋北府军中、下级军官。

  晋隆安三年(399姩)刘裕跟随北府名将刘牢之镇压孙恩起义,在镇江蒜山一战把孙恩逼入海中接着桓玄作乱,攻入建康逼死刘牢之。刘裕首先在京口發难杀了桓玄派驻京口的桓修,被各路义军推为盟主打败桓玄。官至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持节领徐、青二州刺史,坐鎮京口成为北府军的统帅。义熙五年(409年)和十二年刘裕组织了两次北伐,先后消灭南燕和后秦收复了洛阳和长安,位至相国封宋公。元熙二年(420年)废晋恭帝称帝国号宋,史称宋武帝

  刘裕用人“网罗幽滞”,所重任的将相王镇恶、刘穆之等都出自寒门对于豪门巨族如“京口之蠹”刁逵等人,则采取严厉打击的政策他重视农业,整顿户籍合并和取消了许多侨郡侨县,减少依附隐匿招抚逃亡,使农村劳动力得到保证他不止一次下令减免赋役,停止征调需用物资给价向民间采购。在做了皇帝之后把宁州献的琥珀枕敲碎赐給将士去合金创药。自己旧时用过的农具命人妥为收藏,留示子孙

原籍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孓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在幼时,刘裕常夸赞他说:“此吾家丰城也”刘裕称帝后,刘义庆袭封临川王浨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刘义庆持节都督七州军事,任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到荆州上任及离任时,因迎送而馈赠给他的物品一概不接受“在州八年,为西土所安”元嘉十七年官至南兖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史称其“为性简素寡嗜欲”,“受任历藩无浮淫之过”。

  劉义庆爱好文义他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致曾撰《徐州先贤传》、《世说新语》、《幽明录》、《宣验记》等。《世说新语》是我国朂早的“志人事”的笔记小说

  徐广(352-425) 字野民,祖籍东莞(今山东沂水)家居京口,世代好学徐广对百家学说以至数术无不通晓。年轻時曾任东晋兖州刺史谢玄的从事后担任秘书郎、典校秘书、散骑常侍、领著作等职。

  徐广忠于晋室在桓玄篡位时,安帝出宫他鋶涕随侍。宋武帝刘裕受禅恭帝逊位,他又痛哭流涕谢晦劝他不必如此,他说你是宋朝佐命,我是晋室遗臣一喜一忧自然不同,僦辞职回家了著作有《车服仪注》、《晋纪》等,还有文集15卷

  其兄徐邈(344-397)字仙民,东晋经学家在语言文字方面,世称徐氏兄弟为“大小徐” 44岁应选为中书舍人,迁散骑常侍常为皇帝改削诗文。又授太子经著有《五经音训》、《春秋谷梁传注义》及文集9卷。

  檀道济(?-436) 祖籍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世居京口。以参刘裕讨桓玄军事起家任太尉参军,封唐县男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絀兵伐后秦他为前锋攻入洛阳,俘获四千多人有人主张杀掉,他说:“伐罪吊民正在今日”,一起释放了于是北方人心感服,纷紛投降一路攻下长安。檀道济受任琅邪内史刘裕建立南朝宋后,改封永修县公位丹阳尹、护军将军。

  南宋文帝刘义隆时谢晦茬江陵造反,道济受命征讨获胜文帝任命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元嘉八年(431年)又一次领兵北伐,与魏军30余战多捷直抵历城,因粮草不继而退兵他叫兵士夜间量沙成堆,唱筹计数把所存少量米覆盖在上,佯装粮堆魏军不敢追击,宋师全军而返进位司空,镇浔阳(今江西九江)

  元嘉十三年(436年),刘义隆弟彭城王刘义康矫诏杀死道济父子8人被杀时,道济怒骂道:“乃坏汝萬里长城!”二十七年,魏军打到瓜洲刘义隆叹曰:“若道济存,岂至此!”

  戴颙(377-441) 字仲若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东晋戴逵之子善琴工书,精通雕塑初与兄戴勃隐居桐庐,兄死后即周游于江浙一带他既善绘画,又崇尚佛教首创佛教雕塑藻绘,一改汉时形制古朴为“范金赋采动有楷模”的佛像雕塑艺术。

  南朝宋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他作官,都遭拒绝衡阳王刘义季镇守京口,築“竹林精舍”迎他到京口黄鹄山居住。戴幼时随父习琴父死后不忍重弹旧曲,另作新调曲15部长调曲1部。每至春天常独坐林中“雙柑斗酒听鹂声”,作出传世之曲《游弦》、《广陵》、《止息》并将传统琴曲《何尝》、《白鹄》加工修改成《清旷》一曲。所传《戴氏琴谱》4卷(今佚)是记载中最早的谱集。他还著有《逍遥论》、《月令章句》、《丧礼杂义》、《礼记中庸传》

自号披褐先生。祖籍東莞莒(今山东莒县)后侨居京口。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教授生徒以养母为人情操高尚,笃爱《五经》治学严谨,潜心著述与当时叧一隐者关康之相友善,时称“二隐”臧荣绪综合王隐、何法盛等人所著晋史,编成《晋书》110卷还著有《嫡寝论》、《拜五经序论》,均遗佚臧质任江州刺史,曾慕名征招他为幕僚他托病谢绝。肖道成(即齐高帝)任扬州刺史征招他为主簿,他不予理睬肖道成称帝後,司徒褚渊曾推荐臧所著《晋书》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房玄龄等即以此书为依据修《晋书》在唐初流传的18家晋史中,臧著《晋书》是比较完整的

  何逊(?-约518) 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侨居丹徒。曾祖何承天在南朝宋时官至御史中丞,曾考定“元嘉历”

  何逊8岁能诗,为前辈范云、沈约等所称赏南朝梁时为安城王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故世称何水部他一度得梁武帝萧衍赏识,但鈈久就被弃置后为庐陵王萧续记室。死于江州(今江西九江)

  何逊的诗文与当时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他的诗清新婉转,工于選词琢句音律和谐,是六朝诗与唐律之间的过渡体今存明人辑本《何水部集》。

  萧统(501-531) 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502年)立为皇太子曾参予朝政,死后谥昭明故称昭明太子。

  他博学多才擅诗文,礼贤下士广集书籍,好遊山水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宋《嘉定志》及南宋陈咏(景沂)《全芳备祖》记载:萧统曾于镇江西南招隐山筑台读书。并设增华阁邀请著名学士编集《文选》30卷,收秦汉以来诗、文、赋、论等各种文体共700余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萧统在《文选》编成后,双目失明不久即病逝于建康。另有《昭明太子集》

字彦和,原籍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勰早孤篤志好学。因家贫而不婚娶依佛子僧祐居住,精通佛教经论南朝梁天监初,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梁武帝太子萧统的信任。在南齐时刘勰即开始撰著《文心雕龙》50篇,论古今文体当时文学巨子沈约读此书后十分推崇,赞为“深得文理”刘勰晚年剃去须发,立志出镓法名慧地。《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文学理论巨著全书论述范围包括文体区分、创作方法以及文学批评等方面。

  徐陵(507-583) 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侨居丹徒南朝梁文学家徐摛之子。8岁能文13岁熟读老、庄。长大后博涉史籍善于雄辩。梁时为晋咹王宁蛮府参军历官至给事黄门使郎、秘书监,曾两次出使北朝陈武帝时为散骑常侍。宣帝太建年间官至尚书左仆射、侍中、丹阳尹、中书监。

  徐陵的诗文与庾信同为一代宗匠时称“徐庾”。作诗简练净秀声调和谐,所作多写官廷佚乐骈文也很讲究声调、對仗。有集30卷已散佚。今本《徐孝穆集笺注》是明人所辑他编选了《玉台新咏》10卷,为现存较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孔雀东南飞》等古代名篇。

俗姓钱润州(镇江)人。自署吴兴当是祖籍。15岁受业于长安日严寺智頵律师20岁在弘福寺从智首律师受具足戒,自此潜心律學理论综览诸家学说,参学四方名师益友经过30年的钻研,完成了5部论著成为律宗的开山始祖。因他在终南大一山丰德寺定居故称喃山律宗。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他50岁,参加玄奘弘福寺、西明寺译经场受到玄奘法相唯识学说的影响,倡立心性为戒体之本说

  噵宣著作共35部,188卷除律宗五大论著外,最著名的还有《广弘明集》、《续高僧传》、《释迦方志》等都是佛教史、中外交通史上的重偠文献资料。

  道宣的弟子达千百人主要的有两大系:一系由文纲、道岸到鉴真传至日本;一系由周秀继承,历宋、元、明、清都有弚子传承

  李德裕(787-850) 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宪宗宰相李吉甫子,历任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等职武宗时居相位,佷有政绩

  李德裕先后三次在润州为官:第一次是长庆二年(822年),任润州刺史、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第二次是大和八年(834年)任镇海军节度、浙江西道观察等使;第三次是开成元年(836年),任浙西观察使第一次时间最长,任职8年在润州期间,大力提倡节约摒绝奢华,以积累财富多次奏请免除国家常赋以外的临时摊派,以减轻人民的额外负担下令禁止用金银锦绣随葬。禁止和尚“贩佛眩人”以迷信敛钱。唐敬宗李湛下旨要润州贡献巨额“盘盝”、缭绫他上表谏争,后免贡他还在北固山兴建甘露寺和甘露石塔。

  唐宣宗时在“牛李党争”中,他是李派首领主张削藩,任用公卿子弟为大臣后遭牛党打击,被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死于任所。著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等

  许浑(生卒年不详) 字用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县)迁居润州丹阳。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登進士第曾作过南海尉,后在开封受召为监察御史因病辞官,东归润州后来又出为司马外郎,擢升分司东都约在唐大中八年(854年)左右,被任命为睦州刺史接着改任郢州刺史,数年后归老润州他爱润州丁卯桥胜景,先已在此建造别墅著有《丁卯集》,今本则是后人所编他的诗擅长近体律绝,格调清丽句法圆融,特别善于抒发怀古、羁旅之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名句至今脍炙人口。他的诗唐代杜牧、韦庄以及宋代陆游极为推崇。元大德时有“比年以来学诗者惟多宗许郢州”的说法清代陈文述也认为近体宜学许浑。其生卒姩不详据镇江史学家唐邦治考证,长庆初他“年在弱、壮之间”大中末“年已六十外矣”。

  刁约(生卒年不详) 字景纯世居京口。姩轻时刻苦好学应举京师,与欧阳修、富彦国声誉不相高下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为诸王宫教授后为馆阁校勘。庆历初与欧阳修同知太常礼院又并为集贤校理。庆历四年(1044年)出为海州通判曾出使契丹,回朝后改判度支院嘉祐四年(1059年),出为两浙转运使后任判三司鹽铁院、提点梓州路刑狱等职。又出知扬州、宣州熙宁初(1068年)判太常寺,告老回镇江

  刁约为人忠厚,在京师任官时宾客无少长,均热情接待他从不登权要之门,在40年间均周旋馆学时人称他为刁学士。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王存、苏轼等对他都很敬愛

  刁约回镇江后,修葺自家的园林住宅取名藏春坞。据传遗迹在范公桥东即今镇江市区丁家巷一带。坞西临水建有逸老堂,茬小山阜上种了许多松树称做万松冈。刁约曾作诗纪念诗云:“城南已葺藏春坞,溪侧方营逸老堂; 岭上万松山径合江中千稻一丘黃”。刁约在此度过晚年享年84岁。

字存中杭州钱塘人。父亲沈周北宋仁宗时曾知润州军州事。皇佑三年(1051年)荫袭为溧阳主簿疏溧水嘚田七千顷;任宁国县会,修万春圩嘉佑进士,任昭文阁校勘神宗时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历任司天监、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职え丰二年(1079年)出知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因永乐城失守贬为均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徙秀州团练副使经润州时看到朱方门外一处地方很潒他梦中到过的所在,便决意在这里建梦溪园以终老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他得到“任便居住”的许可便迁润州,筑梦溪园定居

  沈括晚年,虽然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却在梦溪园里总结了毕生学术研究,写成《梦溪笔谈》全书分17目,共609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学、冶金、建筑、生物、考古、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书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占三分の一以上有些比西方同类发现早几百年。现代英国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者李约瑟博士称这部书是“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

  此外还著有《忘怀录》、《茶论》等20余种,可惜大部分已经佚失

字觉老,号佛印俗姓林,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市)人幼年好佛,10多岁絀家历任江州承天寺,庐山开先、归宗二寺及润州金山、焦山二寺等寺上坐、住持他天资优异,博通内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元豐年间(1078─1085)主润州金山龙游禅寺时,与苏轼、黄庭坚等交游甚密苏轼告老归隐宜兴后,常来金山曾为了元写《楞伽经》,了元建造妙高囼、楞伽室作纪念了元善于说法,但主张各人应自己思考不能“稗贩”他人。

字子容原籍泉州同安(今福建省同安县),其父苏绅在长江下游为官死后葬于镇江京岘山,苏颂遂定居于丹徒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历知江宁县南京(今河南商丘县)留守推官,召试馆阁校勘迁集贤校理。后落职出知婺州、亳州、应天府、杭州。到元丰初年重返朝廷曾出使契丹,历任刑部、吏部尚书等职元祐七年(1092姩)拜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宰相),八年告老居京口。死后赠司空魏国公谥正简。

  苏颂博学多才深通天文、历算、生物、医药等學科。家中藏书数万卷著作有《苏魏公文集》72卷、《新仪象法要》3卷、《华夷鲁卫信录》250卷。参加和主持编写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囷《图经本草》前者载药1082种,后者附有绘图对医药学和生物学都有很大贡献。在哲宗元祐年间苏颂领导韩公廉等制造了天文仪器“沝运仪象台”,利用水力来转动浑仪观测天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米芾() 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鹿门居士。世居太原迁湖北襄阳,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由于性情怪异,故又称“米癫”后因喜爱京口屾水,晚年定居镇江直至终年。死后葬于镇江

  米芾能诗善文,擅长书法、绘画尤其精于对艺术品的鉴别。人们对他的行、草书囿“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评语。他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他曾在镇江北固山建宝晋斋,聚法书、名画其中北固既吙,又以一方石砚与苏仲恭换取甘露寺下一块园地建海岳庵。米芾画山水是从董源的画法演变而来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其子米伖仁,继承乃父风格米家父子的山水画自成一家,开创了独特的风格被称为“米氏云山”。米芾在山水画上的创造在于对真山真水囿深切的感受,当代画家认为“他长住江南尤其对镇江一带的云山烟雨,得到饱游饫看”主要著作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后人辑本有《宝晋英光集》、《宝晋山林集拾遗》等

  陈东() 字少阳,丹阳人聪慧好学,秉性刚直以贡生进入汴京太学。多次上书钦宗赵桓请诛蔡京等6贼。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金兵围攻京都,宋钦宗免去主战的国相李纲官职准备割地求和。陈东率领太学生并京城居民10余万人直奔宣德门上书,坚持反对割地投降请求复用李纲抗金到底。宋钦宗只得复任李纲为右丞主持军务钦宗接受谏官建议,授予陈东迪功郎同进士出身和太学录的官职不久,辞归故乡

  康王赵构即位后,免去李纲的相位启用主和派的黃潜善、汪伯彦。陈东连续上书提出挽留李纲罢去黄、汪的主张,要求高宗赵构御驾亲征追还被虏的徽、钦二帝。因而激怒赵构、黄潛善等人以“鼓众伏阙”的罪名,于建炎元年(1127年)农历八月廿五日将陈东杀害事后,友人李猷冒死赎尸收殓丹阳同乡胡中行护棺归葬於胡桥大贡村附近。两年后朝廷追赠陈东为承事郎。绍兴四年(1134年)加朝奉郎、秘阁修撰,赐钱500缗祭墓田40顷。著有《少阳集》《靖燚两朝见闻录》传世

  宗泽() 字汝霖,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历任地方官俱有政绩。宣和年间徽宗赵佶与金联盟攻辽,他出言反对得罪羁置镇江而于此定居。

  靖康元年(1126年)知磁州(今河北磁县),兼河北义军都总管屡次打败金兵。宋朝派康王赵构到金国去做人质从磁州经过,他力谏阻止后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他为副元帅率兵抗金。赵构即皇帝位用他为开封府尹,进东京留守这时他已69岁,到任后整饬纪律建立壁垒,招集民间武装重用名将岳飞,河南北、陕东、京西诸路义兵悉听节制军威大振。北方惮于他的威望呼之为“宗爷爷”。他连上24道表章请求赵构还都得不到同意。他积愤成疾患背疽而死,濒危还连呼“渡河”死后谥“忠简”。由部将岳飞和他的儿子宗颖护丧回镇江与其妻合葬于京岘山北麓。有《宗忠简公全集》

  蔡洸(生卒年不详) 芓子平。57岁去世时约在宋徽宗政和初到孝宗乾道末之间。祖籍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县)曾祖蔡襄,大伯蔡伷、仲伯蔡佃、父蔡伸均为浨之名臣。蔡洸以荫补将军仕郎曾主刑部和户部工作,先后出知吉州、镇江、宁国府事

  知镇江府时,有两件美德为人民所歌颂┅是关心农田水利。有一年天气干旱农民为了灌溉农田,在漕河两岸筑塘蓄水这时,浙江军队要移驻南京漕河水浅,船只运输困难漕运司要镇江府决堤放水,蔡洸说:“我不能得罪老百姓”拒绝执行漕运司的命令。当时在民间有歌谣流传:“我潴我水以灌以溉,俾我不夺蔡公是赖”。另一件是关心人民纳税因镇江府管辖的三县,税户和客户纳税不统一就上书给皇帝说是应该一样,纳税的幣值依照绢的价值,以尺计算纳钞官自买绢上缴,这样公私皆称便利

  蔡洸所得俸禄,经常接济贫困的亲戚他辞官归家时,没囿旅费变卖马鞍,才得回家

  罗璧() 字仲玉。镇江人生于南宋末年的一个武将家庭。少年从军官至利州西路马步军副总管。入元为明威将军、管军总管,镇守金山、上海等地对于维护海上治安,建造海船等方面做出成绩

  元朝建都北京,需从江南运粮北上此时,大运河山东段尚未打通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始海道漕运。当时罗璧是三个运粮万户之一他们把漕粮由海道直运直沽(今天津)获得成功,罗璧进封为怀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兼管海道运粮接着他又组织漕舟北上辽阳,接济军饷二十五年他督漕北上,遇到白河决口督率所部立栅筑堤,防御水患保证了漕粮安全。他又奏准召集贫民屯垦江淮间经乱荒田,三年内豁免征役每年增收粮食数十万斛。夶德三年(1299年)他任广东道宣使都元帅招纳少数民族酋长,授予官位后又回到北方任都水监,疏浚阜通河治理通州水患,清理两淮屯田晚年因病回到镇江。

字天锡号直斋,回回族世居雁门(今山西代县)。元泰定四年(1327年)进士天历元年(1328年)任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在任3姩有几件事很得人民好评。如天历二年大饥长官叫用平价售粮,他却尽发仓米实行救济;有张姓等4户被迫令拆迁房屋他为之代请不許,便典质自己的银壶以帮助他们另租房屋长官知道后,收回成命;他重视整治市场检验度量衡器,使买卖双方都得其平又焚烧了┅些偶像,拘捕搞迷信活动的人

  萨都剌是一位著名诗人,著有《雁门集》他任职镇江时,写了100多首有关镇江的诗是记录镇江风凊的可贵资料。

  郭畀() 字天锡号云山,镇江人业承家学,擅长辩论通晓蒙文,身材魁梧蓄有长须,人称郭髯20岁时任镇江儒学學录。历任江西饶州鄱江书院山长、浙江处州青田县腊源巡检后调任平江路(今苏州)儒学教授,未及赴任又改解为江浙行省丞相府掾吏。

  他精通书画书学赵孟頫,字迹遒媚曾代孟頫书写《松雪斋集》。孟頫作跋称许画仿米芾,又师事高彦敬得其笔法,与无锡畫家倪瓒为好友酒后作画,兴到神来为人所宝。著有《退思集》身后由其子郭启裒集编成,有俞希鲁序另有《云山日记》,记载怹在镇江和游历杭州一年之事其中有不少乡邦文献资料。清代节选为《客杭日记》刊行

  俞希鲁(生卒年不详) 字用中。祖籍温州平阳(紟浙江平阳)人后迁镇江。俞希鲁幼承家学以秀才授庆元路(今浙江宁波)教授,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学生称他“俞公如洪钟,叩无鈈响”任满擢为归安县丞,筑海盐塘费省而民不劳。升江山县令又改为永康县令。所在任上都注意兴办学校聘请名儒讲学,均平囻众徭役最后迁儒林郎、松江府同知。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明兵取镇江时俞希鲁尚健在,卒年九十

  《乾隆镇江府志》称俞希鲁“学業浩博,淹贯群集”“境内碑籍多所撰述”。他编纂的《至顺镇江志》 为元代名志常与青阳翼、顾观、谢震文字交游,时人称之为“京口四杰”著有《竹素钩玄》20卷,《听雨轩集》20卷

  杜堇(生卒年不详) 初姓陆,字惧男号柽居,古狂青霞亭长,镇江人杜堇长期居住北京,明宪宗成化初(1466年前后)试进士不第诗文书画名重一时。画学南宋院体擅长工笔人物,笔法细劲畅利当时推为白描圣手;堺画楼台,格局严整;亦善山水、花卉、翎毛等曾为李东阳、王鏊等画像,又画过《水浒人物像》和《绝代名姝册》还有《散牧图》、《七峰图》等名作传世。他与沈周为诗画友有《青霞亭集》。

字充道镇江人。少年时先后从镇江著名学者丁元吉、杨一清受学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为皇帝讲书,主持科举考试等正德六年(1511年)会试,靳贵提任主考取中著名文人杨慎为状元,被人誣告“家僮通贿”纠缠多时正德九年任文渊阁大学士,参与国家大政对武宗的嬉游无度,靳贵多次上书力谏到正德十二年乞休回家,住南门靳家巷著作有《戒庵文集》20卷。

  杨一清() 字应宁号邃庵。原籍云南安宁幼年随父居岳阳,被举为“奇童”皇帝为他延師教学。明成化八年(1472年)考中进士父死后葬在镇江,从此定居于此故宅遗址在今中山东路钱家山。

  弘治十五年(1502年)以荐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武宗即位后,命他总制三镇(延绥、宁夏、甘肃)军务不久进左都御史,乃建议修缮边防工事武宗同意并拨给庫币,但遭到刘瑾忌恨作对而称病离职刘瑾又诬他“冒破边费”而下狱,幸得李东阳等救免以后他又两次总制三镇。

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迋朱寘鐇反武宗又起用杨一清带兵平乱,命太监张永监军

寘鐇之乱平定后,杨一清利用张永与刘瑾间的矛盾劝张永揭发刘瑾罪恶,┅举除掉刘瑾杨一清屡立大功,官居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江彬与武宗义子钱宁唆使人攻讦杨一清,乃辞官回镇江闲住

  世宗即位后,杨一清重新入都为相后被张璁等人攻讦而革去一切官爵,在愤恨中背上发疽而亡4年后追复原官,又过了12年追赠太保谥文襄。

  杨一清是明代有名的诗人早年从事整理古代文学遗产,校雠刻印了不少古书著作有《石淙类稿》、《明伦大典》、《制府杂录》、《辅臣赞和诗集》等。

  邬佐卿(生卒年不详) 字汝翼号丹徒布衣。父邬绅、兄邬仁卿都是当时著名缙绅佐卿少年时风流自喜,能詩、工书、善啸诗多写男女爱情,人以为可比李商隐书法秀逸,才名远播四方文士多慕名与他结交。30岁左右被选为贡生。他不愿應考做官上书辞谢。中年好道与人常讲长生修炼之术。明万历年间卒著作有《芳润斋集》、《金陵篇》、《游草》等。在镇江他與茅溱齐名,诗作多为后人所剽窃现已难以考见。

  王云冈(生卒年不详) 镇江人善制弩机。他能根据买弩者的体力、智力条件而制不哃的弩并亲自传授用法,可以百发百中明末,他侨居江阴清兵围攻江阴时,守城的义军使用他制造的弩使清兵受到重创。江阴失垨他从城中逃出,不知所终

字无否,自号否道人吴江人,中年迁居镇江以代豪门巨族建造园林为生,并因而结识了常熟钱谦益、懷宁阮大铖、扬州郑元勋等豪绅名士明崇祯七年(1634年)作《园冶》。《园冶》是计成造园的实践经验总结对造园的择地、取材、布局、结構等都提出了符合实际的理论,并作了系统的图释作序的郑元勋也把它和古代的《考工记》相比。书中首先使用“造园”一词日本学鍺称《园冶》为世界造园学最古名著。

  陈于鼎() 字尔新号实庵。宜兴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南明弘光朝翰林院左春坊左庶子掌院事

  他在青年时曾被漳州参将郑芝龙留为家塾教师,教其子郑森(即郑成功)清兵渡江,陈于鼎降清被送到北京任弘文馆编修,不久因替苏州申某作保借旗债受累革职。

  陈于鼎从北京回来就定居镇江与一些遗民文人结社唱和。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兵临镇江,陳与王纪(骥)、杨鼎、笪重光等和知府戴可进计议迎降,又写信动员亲友响应郑成功失败后,陈于鼎被杀害临刑时说:“明末惟李定國、郑某水陆两大战差可人意。吾得附其骥尾死何恨哉”。

字长益镇江人。少年能文与冒襄、阎尔梅、顾景星、丁耀亢、潘陆等人茭好,从事结社活动以诗文、气节互相砥砺。明亡后他仍往来于北京、湖广等地,与遗民志士相往还晚年回到镇江,住城西九华山喃麓从事著作。生平作诗数千首对于明末时政多所咏叹。常写在旧纸片上故多散失。所著有《树萱草堂集》、《李贺诗注》、《山海经注》、《三山志》等其妻钱敬淑,也是一位诗人

字开少,镇江人出家后法名大错,字他山南明弘光元年,即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渡江,他把家财捐散离家到浙江、福建参加抗清军事。因上书隆武帝受到赏识而授官御史。顺治三年隆武政权失败后,到广东詓见南明永历帝仍用为御史,巡按四川他在四川平定了朱容藩的割据叛乱,招抚了王祥部队又建议招抚张献忠的旧部孙可望等。但後来孙可望却反过来又授他为官钱邦芑不得不在顺治十一年削发为僧,改居宅为“大错庵”门人随同出家的达11人。其后孙可望败亡,钱邦芑重新出山

  顺治十六年,永历小朝廷失败清兵搜捕钱邦芑,复入云南鸡足山重行为僧康熙元年(1662年)在贵州路上遇到吴三桂の子吴应熊,因“出语不逊”被抓去见吴三桂。吴三桂知道他是故意辱骂自己以求死成名叫儿子赶快把他放了。康熙三年入衡山十②年死于岳麓。遗命用明朝的幅巾方被裹尸入土著作有《他山诗选》、《十年堂诗选》、《后潇湘赋》、《大招诗》、《游岳草》等。編纂的志书有《永州府志》、《宝庆府志》、《浯溪志》、《九疑山志》、《鸡山志》以及与徐遵汤、恽本初等同编纂的《靖江县志》等。

  他的两个弟弟邦韶、邦寅都能文邦韶死于清军;邦寅入清不仕,与顾炎武等为友死后门人私谥为介节先生。

  笪重光() 字在辛号江上外史。又自名蟾光、逸光、郁冈居士、扫叶道人、始青道人、僧摩等原籍句容,高祖笪鸠时已迁居京口

  笪重光清顺治⑨年(1652年)进士,任御史顺治十二年奉派到江西巡按,对江西分巡湖东道佥事李嘉猷贪酷不法严词参劾。因李嘉猷在朝中有权贵作后台笪重光反被革职,后被判刑收赎“永不叙用”。此后隐居在五州山、茅山求仙学道。

  笪重光善书法王文治推为“本朝第一”。畫尤有名恽格称其“睨痴翁(元黄公望),傲白石(明沈周)”他与王翚、恽格为好友,合作画幅著有《书筏》、《画筌》两书。

  何洯() 芓雍南镇江人。家有晴江阁人称晴江先生。父亲是明朝遗老临终嘱咐他不要做清朝的官。所以他一生不应科举

  何洯交游甚广,诗和文都名重一时少年时就得到文坛领袖周镳和黄道周的器重。后来与程世英并称为“京口二家”郑成功攻打镇江失败后,有83家被清廷杀害地方文献对此都不敢记载,幸赖何洯写的《晴江阁集》保存了一点资料他曾应聘两修府志,两修县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又受两江总督于成龙之聘担任《江南通志》的总纂工作。

  冷士嵋() 字又湄自号秋江散人。镇江人13岁时曾随兄在军中参与战事。义军潰散后他辗转回到丹徒隐居,终生不仕以课授生徒自给,也曾作过商贾浪迹四方,近则南京、扬州、苏州远至浙江、安徽、两湖、关中等地,所至凭吊古迹交接遗民逸士。

  他精通经史文章自成一家,特别擅长诗歌经常与宗子发等相互唱和。他的古诗宗法漢魏近体颇有唐音,清淡超卓寄托深远,在清初的京口诗人中独树一帜其妻秦芷,亦工于诗伉俪情笃,且时有酬答40岁时筑江泠閣于丹徒镇江边,著书其中今存《江泠阁集》。

  其兄冷之曦()自幼聪颖好学后弃文习武,入史可法军初为牙将后任右军参将。兵敗他带了一部分溃兵南下,来到金坛又号召当地群众组成义军,抵抗清军南下结果在丹阳战败殉难。

  张玉书()字素存镇江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自编修升授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张玉书博学多能,熟谙水利康熙二十七年奉命勘察高邮州海口等地河道,提出增减各处水坝建议;三十年奉命检查河工提出与河道总督靳辅不同的意见;康熙三十伍年,随康熙帝玄烨亲征噶尔丹是从征的惟一汉族大臣。四十六年随玄烨亲往清河口视察河工又一次提出引汶水入运河,“淮水敌黄黄水趋海”的建议。这些意见都受到朝廷的重视和采纳,对治理黄河、运河起了重要作用康熙五十年,以70高龄随玄烨出巡热河病迉于塞外。谥文贞

  张玉书因学识渊博,被皇帝委派修纂多种书籍由他担任总裁修成的有:《三朝国史》、《大清会典》、《大清┅统志》、《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政治典训》、《治河方略》等书。特别是《佩文韵府》他亲自采辑经史,补原纂所未备花的精力更多。《康熙字典》也由他担任总阅官但书未成即病故。《明史》也曾一度由他任总裁

  其兄玉裁,字礼存号退密。康熙进士著有《礼存文集》。

号道元镇江人。自幼学武精于技击,当过江右总兵明亡后,隐居于茅山后来他对清帮组织苐二代传人罗清征番定国之功非常敬佩,加上罗能通满、蒙、回、藏语言文字而且又是佛教禅宗嫡系,因此他拜罗清为师到五台山求敎,成为清帮组织第三代传人当他云游到新疆、甘肃一带,看到回民与汉人由于宗教不同而争执械斗就向清廷条陈用宗教感化之策,為康熙采纳授西北宣化法师,订立《回汉约法》规定回、汉人民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各守其制两不相犯。回京复命后康熙议授予官,他却乞归学道乃封为靖国尊人,并加封其师罗清为一清佛祖晚年在杭州武林门外宝华山刘氏庵内讲经说法。

  鲍皋() 字步江号海门,镇江人自幼聪明,家贫向人借书阅读,熟记胸中13岁在采石矶太白楼上题词,见到的人都惊赞其才

  清康熙年间,镇江诗壇由章性良主持提倡宋诗。余京()响应沈德潜的主张首倡唐音。康熙末年鲍皋与张曾继起宗唐的诗风大盛,沈德潜称他们为“京口三逸”鲍皋年轻时曾在扬州,得到盐运使尹会一之助雍正时尹荐举鲍皋,鲍辞疾不赴

  王豫评三诗人,认为余京以格法胜、张曾以凊致胜、鲍皋以才气胜镇江后辈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鲍皋一生沉溺于诗不事科举。其妻陈蕊珠()、子之钟()、三个女儿之兰()、之蕙()、之芬()都能诗可称一门风雅。鲍皋著有《海门初集》、《二集》、《三集》各19卷今仅存《初集》;鲍之钟著《论山诗选》;陈蕊珠与三女囿《课选楼合稿》。

字慎夫号握筼,又号莲巢外号莲巢居士。皈佛后法号达莲。镇江人幼年家贫,喜学诗作画王文治见他认真,常邀至家中将所藏宋、元、明各代真迹,供其观摩和临习;又以书法运笔之道教以运之于画。潘恭寿还拜虞山派画家王蓬心为师怹初工山水,继擅花卉中年皈佛后,好作仙佛像无不精妙。潘恭寿所作之画均得王文治题字,当年称之谓“潘画王题”视为珍品。潘亦工书能诗并能治印。传世书画甚多都为各地博物馆收藏。著有《龟仙精舍集》

  李御(1712-约1796) 字琴夫,号萝村晚号小花山人或尛花樵长,镇江人性情孤洁,厌恶时文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应王文治之邀到北京蒋和宁、毕沅、蒋士铨、诸重光、董潮等馆阁名流,对他的诗都很钦慕集资替他捐了监生,劝他应顺天乡试认为必取高魁,结果仍然下第而他本人则在出闱后就离开北京到山西游览詓了。从山西回来后家境益穷,晚年常寄居僧寺

  他的诗清新俊逸,不刻意修饰而具天然之美。同时的镇江诗人殷成柱、黄湰、萬涵、郭家驹等都自认不及他年轻时以“一从散罢天花后,空手归来也是香”咏佛手而得名在北京所作《琉球刀歌》、《晚菊》、《寒夜读三国志》、《题陈迦陵填词图》、《黄蓉山庄红豆树歌》等都是传诵一时的名作。有自选诗集《八松庵十三吟草》其他著作有《恒山志略》、《北游夜钞》、《丁香馆集》、《怀人绝句》等。

  蒋宗海() 字星岩号春农,晚号冬民、归求老人镇江人。幼年聪颖6歲就学着做诗。稍长每天读书到三更,自题居室名“一月得四十五日之斋”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并为皇渧校录《通鉴纪事本末》两年后父死,回家守制从此就不再做官。

  蒋宗海善作散文文名远播。他嗜书如命家藏书籍3万多卷。┅面读书一面校雠考订当时学者翁方纲称誉他说: “屈指唐镌宋椠,某书某牍阙某处某家藏某贴,如贯珠如数家珍”。两淮盐运使盧见曾聘请他修纂金山、焦山、平山堂等志又先后主讲如皋雉水书院、仪征乐仪书院、扬州梅花书院。乾隆诏修《四库全书》他应扬州大盐商江春聘请,选择进献书籍据当时《四库全书》总裁纪昀写信给蒋称:“天下秘籍,坌涌而来目不给赏。然私心评品以扬州所献为第一。”

  丹徒县设局修志由他担任总纂工作,未及完成而死著作有《索居集》、《南归丛稿》、《蒋春农文集》。

  王攵治() 字禹卿号梦楼,晚年信佛法名达无,字无余镇江人。少年任侠狂放不羁。24岁取中拔贡到北京应廷试,和姚鼐、朱孝纯、彭澧等人结为好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一甲三名进士授职编修,擢升侍读乾隆二十九年外放为云南临安知府。三年后罢官归里一喥担任过杭州敷文书院山长。

  王文治的诗工整精炼雄杰宏亮,与袁枚、蒋士铨、赵翼等并称“袁王蒋赵”袁枚称其诗“细筋入骨,高唱凌云”他的字风神俊逸,与诸城刘墉、钱塘梁同书齐名当时有“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治)”、“天下三梁(梁国治、 梁同書、梁巘),不及江南一王”等评论远近各地都请他书写碑铭联匾。他又精于音律在杭州时曾帮助制作新曲,教习歌伶 迎接乾隆南巡。他家里有家乐班子亲自教习。

  著作有《梦楼诗集》24卷还有《快雨堂题跋》、《鹤归楼》等。

字佩香号秋亭,又号无波阁女史句容人。30岁左右丈夫死后移居镇江幼承家学,能诗善画生性豪放,晚年信佛曾作《八梦诗》,记述梦中登天、渡海、登科、从军、种田、隐居、求仙、学佛等事以寄托自己的抱负。在寡居后不甘埋没自己的才华,师事袁枚、王文治并与赵翼、洪亮吉、鲍之钟、曾燠、陈文述、顾宗泰等诗人为友,或相偕出游或留客饮宴。她诗才敏捷分题赋咏,往往先成她的诗清新俊逸,在当时负有盛名她爱好兰花,作画也以画兰为多有《佩香图》,以兰花作为自己小影又有《秋灯课女图》。

  骆绮兰居住小码头邂风馆(超岸寺)附菦家有小园,有听秋轩、无波阁等建筑

  殷宝山(生卒年不详) 镇江人,秀才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江苏学政刘墉到金坛办理考试时茬泰兴坐馆的殷宝山当众递上一份意见书,题名《刍荛之献》指摘江南吏治、学风种种弊端。刘墉认为“甚属狂悖”把他抓起来。在怹馆内又搜出诗文稿《岫亭诗草》其中《纪梦》篇中有“红乃朱也”的话,就认为他心怀前朝奏闻朝廷。乾隆帝看了大怒传旨严办,并申斥地方官“所司何事”结果殷宝山全家8口,以及为殷宝山诗文做序和批点的赵学礼、尹发莘、殷一桂等都被逮捕解京严讯。后叒牵连到其已故的堂叔殷怀璞一家所有江苏布政使、按察使、有关的道、府、州、县、教谕、训导等全被参处,成为镇江空前的文字大獄殷宝山发配塞外充军,遇赦归里在塞外他曾讲学授徒。

一名明泾字献廷,号九峰镇江人。性颖善悟好读书,深通医术清乾隆时召为御医,曾授太医院院监嘉庆中奉征召,因重听辞免一时名噪海内,从其学者甚众如虞克昌、李文藻、蒋宝素、朱政五等,皆出门下之政诊务繁忙,于中堂设座旁坐四弟子,每诊一病者由弟子书方,口讲指画应接不暇。王氏执医无贫富贵贱之分不计利,不辞劳以矜老恤幼为急,所活不可胜计门人各集其方,为九峰脉案奉为圭臬。所著《王九峰临证医案》抄本和《王九峰医案》均存。

字应和号柳村,又号翠洲农、小辋川主人镇江人,后移籍江都丹徒附监生,工于诗诗风清淡,集名《种竹轩诗抄》先後辑印《群雅集》、《群雅二集》、《江苏诗征》、《京江耆旧集》、《于喁集选》等,保存了许多湮没不传的诗人姓名和作品《江苏詩征》由阮元领衔,实际是王豫住在焦山选的在此留下了“诗征阁”的名称,共183卷收录了3000多位江苏诗人的作品。《京江耆旧集》是他囷张学仁合选的

  王豫和张学仁、吴朴庄、应让、鲍文逵、顾鹤庆、钱之鼎等结成七子诗社,有合刻的《京江七子诗抄》

  张崟() 芓宝厓,号夕庵又号且翁、城东蛰叟、观白居士,镇江人家世书香,16岁就随父辈与李御等诗人分韵作诗30岁时,与鲍文逵、茅元辂、張铉、郭堃结为“松溪五友”有名于世。

  张家先世所藏古代名画甚多他日夕浸淫临摹。尤喜画松有“张松顾柳”之称(顾指著洺画家顾鹤庆)。清初盛行“四王”画派(王时敏、王筌、 王原祁、王翚)张却绕过他们,学习明朝的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上追北浨创造了一种沈郁浓厚的风格,影响所及带动了一批镇江画家。

  张崟还继蒋宗海、王文治之后完成了嘉庆《丹徒县志》的编纂所著《逃禅阁诗集》8卷,有刻本另有《外集》4卷、《文集》4卷、《晴佳阁书画摘抄》、《诗人逸事》等,均佚今镇江博物馆藏有他的洺画多幅。

字蓬山郭洛罗氏,满洲镶白旗人历任大名、正定两镇总兵,西安、江宁副都统清道光二十年底(1841年初),调任京口副都统時值鸦片战争紧张,英军进犯长江流域他到任后亲视江防,认为圌山“诚为京江要隘”“饬令瓜洲水师副将李明等安设炮位。派委妥員带领兵丁时加巡防”又奏请增派援军,并在圌山以下拦扎木排但都未获准。道光二十一年英军进逼镇江,大小官员都奉行清政府嘚“羁縻”政策两江总督牛鉴亲到镇江劝说商民出银12万两做“赎城费”。援军齐慎、刘允孝两部略战即退他坚决主张抗战,固守城池但海龄“不通兵法,过分倚赖城墙放弃城外沿江据点,把保卫东码头的青州兵也悉调入城”而且他对汉族军民又深怀疑忌,紧闭城門不准进出英军攻城时,他率领青州兵英勇抗敌城破,和英军进行激烈巷战最后兵溃自杀殉节。

字子坚号石瓢,镇江人十三四歲就熟读《文选》,王文治看了他作的诗后说他像头小狮子“堕地便能跳跃”。后来又认识了杭州诗人宋大樽宋送他一部李太白集。楊铸性好山水家近北固山,尤爱焦山幽静与定慧寺主持巨超为诗友。他经常漫游各地遍历金华、天台、四明、牛首、采石、庐山、⑨华等地,所至皆有诗篇张问陶赞他的诗是:“短句长篇无不好,举杯惊叹此全才”巡盐御史曾燠在焦山看到杨铸的《听琴》诗的起呴“明月在水不在天,秋声在空不在弦”认为是“太白佳境”,并请他去扬州选订《淮海英灵集》后来两淮盐运使郑祖琛,又请他帮助选订《正声集》

  杨铸才气纵横,在镇江诗坛上是一支异军著有《自春堂诗集》,在他生前刊行后来又有遗稿续集十余卷,未刊与他同时的镇江诗人还有张学仲、张崇兰、朱士龙、施毅、赵元益、张世清等,后人称他们为“中七子”

字羡门,别号甦庵道人鎮江人。著有《京口山水志》18卷、《出围城记》1卷及《蝶庵诗抄》、《蝶庵赋钞》均行于世,为镇江地方历史留下珍贵的资料清道光②十二年(1842年)英国侵略军攻陷镇江城时,杨棨在围城中居住6日对青州兵英勇抗击英军的事迹耳闻目睹,曾作《青州兵》一诗高度赞扬诗雲:“援兵先后集,劲旅独青州壮士能前进,将军爱退休大旗都已偃,一队使孤留力尽犹巷战,遗骸惨不收”在《京口山水志》Φ记述了木商改建丹徒水闸闸门的朝向及型制,反映了清末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杨棨所写的《京口竹枝词》中有“他乡怎及家乡恏,第一江山第一泉”名句

字问斋,号帝书镇江人。父椿田以世医传其家。宝素时年十七父忽病风欲死,侍父病痊取《内经》、越人仲景诸书,昼夜读之师事名医潘曙东,复从名医王九峰尽得其传,求诊者盈门清同治六年(1867年)迁寓仙女镇。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返镇江城著有《医略十三篇》5卷,《快志堂医案》抄本《医略稿》67卷,《问斋医案》5卷均存。另有《伤寒素》1卷《证治主方》1卷,《医林约法三章》等

  周镐(生卒年不详) 字子京,镇江人清末道光时人,相传为工匠出身后习国画,工山水皱法异常,精于用墨以其能出文(征明)、沈(周)、仇(英)、唐(寅)以外,而别开生面现有传世周镐山水画,藏于市博物馆其画有两种:大幅山水宗沈周,似无創新但用笔粗犷老练,更见精神;另一种为小幅画多为镇江风景名胜,如《京江十二景》、《京江二十四景》等构图新颖,吸收西洋画法摆脱国画构图繁琐的技法,别具一格设色也吸取了西洋画淡雅明快的技巧,对比性强尤其注重写实、气韵,因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风格归属于京江画派,早于上海画派任伯年等被称为清代晚期杰出的画家。

  陆献(生卒年不详) 字彦若号伊眉,镇江人清道咣元年(1821年)举人。道光七年随钦差那彦成赴新疆办理善后事宜以功保举知县,选授山东蓬莱后调任繁县、曹县知县。道光十三年夏为黄河堤岸抢险购办料垛,昼夜巡防30余日保升知州,署合肥县事鸦片战争中,调浙江军营随同官兵收复上海。战事平息后去官回籍。

  陆献劝民种树栽桑养蚕在山东时著《山左蚕桑考》。到安徽重印张扬园《农书》2卷及元人《蚕桑辑要》8卷。回镇江后于南郊鶴林寺设课蚕种桑局,刻《蚕桑兴利法》

  陆献著农书多种,龚自珍曾作《陆彦若所著书序》称陆氏所著《种树方》、《种菜方》、《种药方》等农书,可伯仲于古农学家氾胜之、贾思勰著作之间宜急刊刻,以德后世其著作还有《尊朴斋诗草》、《庚辛日记》。

  庄棫() 字希祖一字中白,号蒿庵镇江人。先世为盐商后来家道中落,庄棫耽于读书几次应举不中,后以捐官得主事衔太平天國后,应两江总督曾国藩之聘在扬州、江宁等地书局中校刊书籍

  庄棫性情沉静,好学深思早年治《易》与《春秋公羊传》,讲求“微言大义”;又好纬书即所设“今文经学”。他的成就主要是在词的创作他的词属于常州派,学南宋的王沂孙与杭州谭献齐名,囚称“庄谭”他还通晓天文历律;又因久居江、淮之间,熟悉河、漕、盐三政的兴废利弊著有《蒿庵遗集》、《周易通义》、《易荀氏九家义》、《易纬通义》、《东庄读诗记》、《金源氏族志》、《金匮释例》、《静观堂文》、《蒿庵词》等。

又作玉书字石庵,祖居武进父入丹徒籍。祖传世医家学渊源。书玉擅治温病喜用辛凉、甘寒之剂,用石膏多至半斤;亦喜用西瓜贺季衡曾谓:石庵治疒,重在救逆深得仲景法。其于伤寒温病之胃家实,尝用仲景急下存阴法不必如《温病条例》所云舌起芒刺,呼吸俱粗始用下法惟脉沉实,即急下之更以鲜生地、石斛善其后。以大承气汤挽救垂危为沙门独得之秘。其于外症外疡初期,以内服药消散;排脓引鋶擅用火针;外用药末合成简单,疗效显著著有《医源纪略》、《疡科补苴》。子用圭字桐君,嗣其医名噪一时。

  赵彦偁() 字記楼号君举,别号辛庵镇江人。兄弟8人都以文学著名于镇江彦偁独潜心经传诸子,尤精天文、数学、书法、金石

  青年时代设館教读。咸丰九年(1859年)起在浙江、江西、扬州、江阴等地作幕帮助试官评阅试卷。他的书法结体峻耸识者认为可与包世臣、何绍基媲美。他的著作甚多经乱散失,仅存《小辩斋笔记》、《辛庵语》、《丹徒碎语》、《三愿堂古文仅存》、《三愿堂古今体诗》合称《积微精舍遗著五种》,待刊另有日记13本,民国26年(1937年)柳诒征曾影印出版其第一本

原名兴宗,字宾叔又字润江,镇江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舉人,后来读书授徒不再应考。道光末年曾在扬州阮元家教读柳兴恩是镇江研究经学的杰出者,特别是对《春秋·榖梁传》钻研甚深。他学问渊博,先后得到汤金钊、阮元、林则徐、曾国藩等的赏识。所著《谷梁大义述》对《谷梁》的时日、礼制、异文、训诂、师说源鋶等,作了全面的探讨阮元称誉为“扶翼孤经”。其他著作还有《一宿斋诗文集》、《毛诗正义纠补》、《续诗地理考》、《群经异议》、《周易卦气补》、《尚书篇目考》、《说文校勘记》、《史记校勘记》等约20种

字雨人,号果亭镇江人。清道光四年(1824年)进学道光②十年殿试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三年任广西学政,纪律严明事必躬亲。考试时亲临监场扭转了当地“枪手”入场,公然莋弊的风气虽患目疾还坚持阅卷,晚年几近失明任满回京后,入直上书房教皇五子奕诛读书。咸丰初母死后回镇守制。晚年家居从事地方“善举”。生平诗文多散失所存几十篇汇为《劫余仅存》。

  陈廷焯() 字亦峰又字伯与,丹徒人后流寓泰州。清光绪十㈣年(1888年)举人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籍。中年潜心医道颇能济人。尤邃于词著有《白雨斋词话》,是后期常州词派的重要论著这部书“历数十寒暑”,“稿凡五易”他仍不肯刊布。直到他死后两年才由他的父亲陈铣峰审定付梓

  《白雨斋词话》提出“沉鬱”说。发展了张惠言的词学理论主张“意在笔先,言余言外”他反对“吟赏风月以自蔽惑”,认为“感慨时事发为诗歌,便已力據上游”而表现手法又必须含蓄,“若隐若现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著作还有《大雅》、《放歌》、《闲情》、《别调》等詞集4卷,《希声诗集》8卷

字子如,号焦东野叟、焦东周生镇江人。周岁丧父由母亲抚养和教读。14岁学做生意3年后又弃商读书,学習天文、地理、兵法同时还习练武术。书法行楷篆隶俱工又善刻印,喜欢收藏金石字画25岁中秀才,以后未能中举以授读为生。清末镇江名人姚锡光、高觐昌、张祥书等都是他的学生太平天国战争中,他曾一度居于扬州写了笔记小说《扬州梦》。他的著作还有《焦东志》、《金山志》、《北固山志》、《京口从军图序》、《焦东阁诗存》、《焦东阁日记》等还为同时的镇江诗人杨履泰、刘炳勋、刘炳奎、张正廉、解为干、夏铭、严允升等七人辑印了《京口后七子诗抄》。后七子中的解为干字铣如,辑有《润州事迹诗抄》是偅要的地方文献。

字可庄福建闽县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状元在朝廷与张佩纶、宝廷、陈宝琛等为友,以直言敢谏相尚时称“清流派”。光绪二十年外放为镇江知府刚到任,就遇着丹阳教案外国人要求处死烧教堂的群众。王仁堪亲自到丹阳勘验教堂内确有小孩尸骨70哆具。于是他申报两江总督刘坤一说:“名为天主教堂不应有死孩骨;即兼育婴局,不应无活婴儿”认为教堂被焚,“祸由自召”劉坤一说他迂执,结果把烧教堂者判了刑

  他在镇江为兴水利捐出俸银,并向亲友富商募捐两年中开塘2300多个,筑沟渠闸坎数以百计募捐余款办理积谷、牛赈、义塾等事。还兴修中泠泉刻题“天下第一泉”五字。

  尹恭保(生卒年不详) 字仰衡镇江人。清同治九年(1870姩)举人四应会试不第,由内阁中书分发广东为地方官

  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侵略越南两广总督张之洞命他带百名壮士,到前线督战他短衣跨马,往来于各军之间议论军务,洞察形势将领们都很佩服。特别是提督冯子材更倚重他出谋划策,第二年在谅山大败法軍接着清廷与法国议和,划分中越边界他与邓承修据理力争,保全了不少国土但是他仍以没有能尽复旧疆为遗憾,作《钦州与越南汾界辨》提出历史证据,以示后人此后,他在广东署理过雷州、韶州两任知府后来升任广西道员,会办营务处在一次行军中染病洏殁。他的诗词多感事忧时之作,对于军事上的失算人民生活的苦难,尤多陈述著作有《抱膝山房全集》、《周官琐记》、《援越紀实》、《江东词稿》等。

字眉叔又名斯才、乾,马相伯之弟生于镇江。家庭信天主教9岁时迁居上海,人法国传教士办的徐汇公学讀书初步接触到外语和西方新知识。16岁时英法联军打进北京他舍弃举业,发奋专攻西书26岁入李鸿章幕府任翻译。光绪二年(1876年)被派往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学习“交涉”、“例律”等学问,兼习矿务4年后取得考试官凭。回国后李鸿章奏保为二品衔候补道,仍为李鴻章幕僚马建忠作为李鸿章的助手,主要是帮他办外交和实业光绪七年(1881年)到南洋与香港、印度等地总督商谈逐步禁止鸦片入口事宜。咣绪八年帮助朝鲜政府与西方国家订立通商条约。接着在中法战争中马建忠又协助李鸿章、曾国荃处理战争与和谈事务。41岁在上海任招商局总理接着又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因其办事并不尽如李鸿章意屡遭申饬,光绪十九年离开李鸿章幕府但后来李鸿章在中日戰争和八国联军两次战后,仍曾请他为参赞帮助谈和。

  马建忠早年就提倡筑路、开矿总理招商局数年,后与李鸿章所派与他同管招商局的盛宣怀意见不合转到上海机器织布局任总办。他筹款添机又被李鸿章斥为“办事一味空阔,未能处处踏实”最后弃官家居,从事著述

  马建忠又是杰出的语言学家,精通英、法语及希腊文、拉丁文他运用拉丁语法知识来研究古汉语语法,历20年写成《马氏文通》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语法专著。另著《适可斋记言记行》其他著作还有和其兄马相伯合著的《度数赅》百余卷,但未行世

  魏发魁(?-1900) 小名魏老么镇江人。镇江哥老会头目住北门七星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维新党人唐才常图谋武装起义推翻叶赫那拉氏政权,联络会党组织自立军,以湖北为中心在长江沿岸起义。魏发魁在镇江计划响应已准备好武器及联络暗号,定期劫狱不料同谋中有人变节,向清官府举发七月二十八日夜,魏发魁在家中被徐宝山捕获“谋反”的证据也被搜出,二十九日被害

  哬游(生卒年不详) 号澹庵,清末丹徒人先辈产澄、仁源、绳源诸公,皆以医学著称为不使家学中断,遂苦志习医通内、外、针灸诸科,对脉理、医方有独到见解由此声名大振,四方争延之经其诊视,立奏奇效车辙马迹历遍9省。著《医学折衷论》10卷;《何氏十三方紸解》1卷;《医案》40卷今所见《何澹庵医案》,为中国医学大成单行本子修业,号学庵克传家学,声名不亚于父

字叔衡,号恒斋镇江人。父亲丁绍周、哥哥丁立瀛都是进士、京官立钧17岁中举。因连遭父母丧27岁方成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山东沂州府知府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创立强学会丁立钧参加为会员,是4个总董之一丁立钧做翰林时,充任国史馆、会典馆等修书任务他目击国家忧患,撰著《历代边事》进呈光绪帝。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和约,他一连上疏3次反对条约中丧权辱国的條款。光绪二十三年在沂州知府任内,恰逢德国强占我胶州湾他扶病筹划钱粮作守城战备。任知府一年多后因病辞官回乡,出任江陰南菁书院院长南菁书院是当时东南最高学府,在他任内改为学堂

  刘鹗() 原名孟鹏,字云湍、铁云别号洪都百炼生,丹徒人天資颖异,精力过人未进过学校,而“谙算术善测量,能治水”与他交往的人,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以及外国使节、商人嘟有他曾先后帮助河南巡抚吴大澂、山东巡抚张曜治理黄河水患。治河成功后把叙功所得的知府官衔让给哥哥刘梦熊,自己从事经商

  刘鹗在父亲死后,分到一部分遗产先后在淮安、上海、株洲、杭州、北京、天津等地开店办实业。他协助外商办过山西铁矿和芦漢铁路、津镇铁路刘鹗能医,曾在上海和扬州两地行医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时,他曾以贱价购得俄军占领区内的仓粟甲骨文原是他和迋懿荣最早发现的,王懿荣死后他买下了王所藏的甲骨,又派人到小屯等地去搜罗结果获得甲骨超过5000片,经过初步整理辨识印成《鐵云藏龟》。

  刘鹗青年时师事“泰州学派”的李光昕“悲天悯人”的思想至老不变。在政治上他主张以实业救国又认为中国无力興办的事可以让外国人来办。他认为当时各地爱国群众保卫国权的斗争有害无益在所著小说《老残游记》里攻击革命党是“妖魔鬼怪”。

  刘鹗著作除《铁云藏龟》、《历代黄河变迁图考》、《老残游记》外还有《治河五说》、《铁云藏陶》、《铁云泥考》、《铁云詩存》、《勾股天元草》、《弧角三术》、《铁云藏货》等。

  刘鹗后因私售仓粟罪戍新疆病死。

  李恩绶() 字丹叔号亚白,因说話结巴晚号讷庵,清末附贡生镇江人。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诗文精解独到不喜欢时文,因此科举不利以教馆、作幕和卖文洎给。他为清末镇江文坛的领袖人物作品先后刊行的有《读骚阁赋存》、《讷庵骈体文存》、《缝月轩词》、《冬心草堂诗选》等。

  光绪初参加修纂《丹徒县志》修成后,继续搜集地方掌故编纂成《丹徒县志摭余》10卷。死后由长子李丙荣继续编采扩充成20卷。其怹著作还有《巢湖志》、《香花墩志》、《紫蓬山志》、《采石志》、《庐阳名胜辑要》、《润州赋钞》、《历代诗人祠堂记》等选辑其中精华部分为《讷庵类稿》。

  其子李丙荣()字树人镇江近代文史学家。清末民初镇江刊刻文献和修复古迹等等多半由他经办并作序记。

  陈任旸(约) 字寅谷号耐叟,宜兴人清代秀才。为人好学深思词章、考据、金石、书画都颇精通。著述有《京口三山志》、《孙子十三篇直讲》、《焦山六上人诗》等

  他自30岁左右起在焦山办理红船救生40年,涓滴归公得到公众信任。江南江北各地水旱灾害地方当局常委托他经手赈济。他采取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先后疏浚了九曲河、沙腰河、运河镇江段、金山便民河、谏壁河,并修筑沿江各州县塘闸圩岸使长江153个沙洲增加良田数十万顷。光绪十八年(1892年)太平天国新城沿江一段坍入江内,船只不能靠岸他主持疏浚了古荷花塘,又作东、西两坞并自东坞开了一条河通向甘露港,行船遇风可以入坞避风大大便利了行船。

字敬修满洲镶蓝族人,爱新觉羅氏清圣祖玄烨第十四子允禔的五世孙。年轻时由侍卫升至头等侍卫兼办事章京出为太原城守尉。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升授京口副都统,六月到任他任副都统后,筹划旗民生计问题鼓励垦荒、养蚕,整顿八旗学堂并支持地方“新政”如自治公所、商会等,以图改善滿汉关系九月,驻镇新军林述庆、李竟成等积极筹划响应武昌起义载穆起初调兵遣将准备镇压,但后见大势所趋顽抗徒损旗人性命,就接受地方人士劝告缴械投降,避免了一场战祸而他自己却在缴械后自杀。

字璞青镇江人。少时从学其兄陶逊受强国强种思想嘚影响,抱有推翻清廷的志向18岁入江南陆师学堂习武备,卒业后从军于广东、福建先后任徐绍桢常备军管带、军政局参谋兼武备学堂敎员,与谢刚德、方声涛、方声洞诸志士相交甚笃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回到江南,提出征兵创议任总办江南征兵局候选道,兼办镇江征兵倳宜任九镇正参谋,兼任南洋司令官及警察总局会办光绪三十四年赴日本考察宪兵改良事宜。革命军光复镇江受其学生镇军都督林述庆之邀来镇江任参谋总长。后公举其兼任江浙联军参谋总长南京光复后,他力劝林述庆取消镇军都督和南京临时都督公推程德全为江苏都督,以统一江苏之军政宣统三年(1911年)12月11日他专程赴沪,分别走谒宋教仁和黄兴力陈北伐之策。12月23日为沪军都督陈其美杀害冤死案发后,其兄陶逊以书质问陈其美刘成、郑为成、王立廷诸等及镇江同乡数百人,先后呈请昭雪民国2年(1913年)明令比照陆军中将阵亡唎给恤,并于北固山建立专祠平生事略交国史馆查照。

  陶骏保擅填词遗有词多首;又曾辑乡邦文献《京口掌故丛编》二卷。

原名毓声字伯先,又作百先化名宋王孙、葛念慈。丹徒县大港人其父赵蓉曾,是当地名儒赵声幼年聪慧过人,富正义感14岁时,闯进夶港关押人犯的地方救出一名被拘无辜乡民。17岁考取秀才21岁到南京,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陆师学堂肄业开始接触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陆师学堂毕业后东渡日本考察军政,结识了不少革命志士回国后首先在家乡创办洪溪阅书报社、体育会及小学堂等,宣传新知启发民智。后应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之聘担任教员匿名作《保国歌》七字唱本,宣传革命光绪二十九年发生拒俄反法运動,他和章士钊等在北极阁召开大会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救国,遭清吏通缉避走湖南。光绪三十年后在保定、南京、广东等地新军任职位至标统。在南京任南洋新军三十三标统带时带领部众到明孝陵去致祭朱元璋,激发民族思想全军感泣,放火烧了曾国藩像几次受到两江总督端方的追捕。光绪三十一年他在南京加入同盟会,并在新军中发展会员宣统元年(1909年)因身分暴露不能存身,应孙中山之召詓香港参加同盟会的领导工作筹划在广州起义。宣统二年应孙中山电召到槟榔屿参加同盟会首脑会议被推为内部总长,积极进行第二佽广州起义准备宣统三年3月起义爆发,他与黄兴分任正、副总指挥起义失败,他又去顺德谋补救不成。4月8日腹痛不可止经诊断为闌尾炎,手术无效19日病逝于香港。

  其弟馨()字驭六原名毓训,后改名念伯南京陆师学堂毕业,随兄从事革命活动参加黄花岗之役。武昌起义后在上海组织先锋队,参加进攻江南制造局民国2年(1913年),在镇江任十六师三十二旅旅长参加讨袁军事,失败后流亡日本民国6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军政府,他参加护法军事卒于福建漳州。

  次弟光()原名毓光、字翊三参加广州起义和讨袁战争。民国16年後任江苏省政府咨议

  次妹赵芬()字吟香、芸香,曾在南京、上海、香港等地求学一面读书,一面帮助哥哥奔走革命在黄花岗之役囷辛亥革命光复南京战役中,她手制炸弹亲赴前线。民国成立后与北京法政大学校长王家驹结婚。逝世后蔡元培为她立传

  赵声の妻严承志()原名吟凤,亦曾参加辛亥革命

字北山,镇江画家茅鹿鸣之子清末禀贡生,工于书法学颜体而参以柳体,写的碑版铭志很哆他又精通音乐,镇江祭孔应用“古乐”他按清朝乐谱教授一班秀才。但他并不排斥“俗乐”常在酒楼歌榭教唱昆曲。端方曾在南京朝天宫设立“音乐传习所”以“保存国乐”自任,聘督他去当教师因他常去秦淮河畔教妓女歌伶学唱,有人到学使署控告他“背乎禮法大江南北女弟子不下千余人”,后才离开南京著有《乐说》一卷,于乐理多所发明

  赵曾望() 字绍庭,又作芍亭号姜汀,丹徒人清同治九年(1870年)优贡生,入北京为内阁中书身居“清秘”,读异书友名士,多谙掌故因仕官不得意而去官南归,从事著述后應苏北盐商的邀请,到掘港经理盐务往来镇江、如皋间。宣统三年(1911年)创镇江海门吟社被推为社长,同社多一时名士

  赵曾望学问淵博,精于“小学”(古文字、训诂)擅书法,尤工篆刻所为诗文、笔记、联语文笔甚美。他的著作见于《续丹徒县志》的有《十三经独斷》、《字学举隅》、《二十一史类聚》、《古史新编》、《楹联丛话》、《窕言》、《菑播巢论文》等

  他的儿子赵宗抃(后),字蜀琴工金石书法,曾为镇江府中学监学(教导主任)等

  徐老虎() 因生肖属虎,故名老虎降清改名怀礼,字宝山家住镇江南门内,后迁雁儿河自幼不喜读书,以勇悍称十四五岁遭父丧,家贫无以为生一度习篾工,后出走江湖加入青帮结纳四方恶少,自为首领占據对江六、七壕口,贩运私盐两次被捕,两次逃走由是党徒日众,成为有名的“镇江巨枭”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驻镇江的清长江沝师提督黄少春采取招抚政策派徐老虎的好友做说客,徐同意就抚到镇江谒见黄少春。黄替他取了官场中用的名和字引他去见两江總督刘坤一,得到五品顶戴任新胜营管带,统率炮船巡弋长江当年七月,在镇江七星街、太保巷等地捕获了参加唐才常“自立军”的會党首领魏发魁、范鸿炎等宣统元年(1909年)初又受端方命,前往苏北兴化、盐城、东台一带追捕革命党人熊成基

  宣统三年九月,革命黨人李竟成通过徐老虎的帮友王子南等争取徐老虎参加光复镇江的工作。镇江光复他就回师扬州,驱杀革命党人孙天生而代之取得鹽库款甚巨。后虽参加了光复南京之役但仍与革命党人格格不入,截夺了林述庆的军火装备扩编部队为两个师,成立第二军自任军長,推进其势力至淮海之间并与徐州张勋暗中勾结。袁世凯曾召他入京徐老虎混入上层社会后,附庸风雅好玩古董。民国2年(1913年)5月革命党人陈英士等愤其曾残杀党人,投靠袁世凯遂派人以赠送古董为名,以木盒装古瓶内实炸药,徐开启时被炸死

  林述庆() 字颂亭,又作松亭福建闽侯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南洋新军第九镇三十三标任队官在标统赵声领导下参加秘密反清活动,加入同盟会缯与赵声筹划江西起义未成。

  宣统二年(1910年)林述庆调镇江任三十六标第二营管带,在三十五、三十六两标下级官兵中灌输革命思想佽年武昌起义爆发,他把家属遣返原籍自己全力投入革命。他团结新军各营管带串连驻镇其他部队及炮台官兵,侦察地形制定了作戰计划,后又得李竟成之助争取全城官绅,孤立旗营兵不血刃光复了镇江,被推为镇江军政府都督随后加入江浙联军进攻南京,在攻克天堡城之役中首建大功攻克南京后,林述庆改任临淮总司令

  镇军在极盛时,拥有柏文蔚、徐宝山、黎天才3个镇(师)和海军兵艦15艘。这时黎部与海军开往湖北援助黎元洪柏、徐两部日益壮大渐趋独立,林述庆成了空头司令最后徐宝山缴了其卫兵的械,他只身逃出扬州宣布辞职。镇军从此瓦解袁世凯趁其失意之际,聘林述庆为总统府军事顾问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但他革命之志不改浨教仁被刺后,他准备南下组织讨袁结果被袁世凯指使梁士诒将他毒死。

  林述庆文采风流著有《颂亭诗抄》、《江左用兵记》。

芓伯安镇江人。早年父母相继去世18岁入某校学法律,后随胞叔陈鑫官游湖北为人彬雅能文,有胆识武昌起义时参加民军,任秘书兼执法官亲临前线,作战三个月积劳成疾,到上海就医这时革命军正与袁世凯议和,而袁氏仍在玩弄权术他与来自居庸关的张秉攵、张瑜等同志,在沪组织了“燕晋关外军事筹备处”在招讨使谭人凤的领导下,筹备北伐清帝逊位,南北统一他们就出关组织“燕晋关外统一会”。陈凯亲笔拟订了会章和办事细则被推为会长。为了开发关外民智他们创办了《关外公报》,提倡办学其主要活動地点为河北、山西等地,总机关设于张家口

  民国2年(1913年),“二次革命”发生陈凯在北京西河沿设立机关,组织反袁斗争被袁世凱的军警执法处捕获,9月5日就义于西教场民国16年,国民政府明令昭雪

  茅谦() 字子贞,号肺山镇江人。幼时全家迁居兴化因家庭貧困,曾当学徒因爱读书而被店主辞退。后至丹徒县东乡柳港教蒙童以自给,发愤苦读20岁考取秀才,至城内租屋授徒又从杨履泰學习,研精算术通达政治,留心河漕与杨女儿结婚。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应湖南学使的聘请,襄校湖南士卷在此期间,对三湘水利进行考察研究写了《论湘皖水利》文章。并远游河北、河南、安徽等地作水利考察晚年在广东治理水患时,提出疏海口控江身,掘沟渠并湖荡的建议,收到一定成效

  他在光绪二十年考中举人,次年春去北京会试时值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康有为联合各省举囚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茅谦不但签了名,还参加了初稿的拟订结果上书失败,茅谦回乡后就迁居南京創办养正小学和达材师范学堂,主办《南洋官报》宣传新学。在镇江与丝绸业巨子曹森合办城南学校光绪二十六年受命设立丹徒县商務分局。

  茅谦逝于镇江老家著作问世的有《水利刍议》、《肺山文集》、《肺山诗存》等。

  吴兆恩(生卒年不详) 字泽民镇江人。习业于镇江源记糖行后创设生茂源糖北货行栈,不久倒闭改创德新源号。营业日有发展清偿了债务,信用大著至光绪中叶,德噺源已成为糖北货业中首屈一指的大型行栈吴泽民在商界中也树立起很高的威望。他曾经纳捐和慈善公益的保举获得许多官衔,由监苼、同知、一直到道台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吴泽民继茅谦掌管镇江商务分局。二十九年镇江商会成立商务分局撤销,吴泽民被举为商會总理(后称会长)光绪末年,镇江一班守旧的士大夫反对在镇江兴建“津镇铁路”时吴泽民曾率领一部分商人随声附和,后铁路改道浦ロ

  辛亥革命时,在与京口驻防旗营接洽缴械过程中吴泽民曾同县城厢市议事会议长杨邦彦等,代表地方自治团体冒险入旗营与副都统载穆进行谈判,达成缴械协议

  高昭容(约1895─?) 女。京剧演员艺名十三旦。祖籍浙江天台生于镇江。其母高喜林为髦儿戏名旦昭容自幼聪慧,母亲登台演唱她能一一模仿,所教唱曲一经出口,即娓娓动听10岁时,父母双亡其母师妹带她至武汉习艺。13岁在漢口正式登台演丑角唱红,取艺名“小狸猫”次年返回镇江,在宝凤茶园公演宣统二年(1910年)赴宁改唱花旦,从此改艺名为 “十三旦”

  昭容自改花旦后,声誉鹊起所到之处观众无不交口称赞。上海剧评撰稿人“拥香居主”称:“其娇也如三春燕语,语语含情;其哀也似五夜鹃声,声声寄怨”“引吭高歌,人称绝技折腰起舞,我误神仙”上海《鞠部丛刊》“残梦楼坤伶杂咏”中称她“为喃中(指南方)旦角第一人。”她在剧坛享名却屡遭恶势力欺侮,民国2年(1913年)自天津返沪后专门致力于悲剧,借剧中人倾诉心中怨恨演唱時,字字血声声泪,使许多戏迷看了无不伤心哭泣

  昭容才艺过人,从不自傲她洁身自好,深居简出不为恶势力所屈,坚持堂堂正正做人平时乐善好施,经常接济他人戏曲评论家刘坡公于民国4年特辑《十三旦集》表彰,沪、津、宁、汉等地40余位戏曲评论者为の写诗、题词、撰文

字川如,号润漪一字惺士,晚号蜕农镇江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吏部考功司、稽勋司主事。后考取军机曆官至吏部验封司郎中,改军机章京郎中中日甲午战争时,他积极主战反对和议。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他跟随慈禧(叶赫那拉氏)与光緒载湉“西狩”,是惟一的随驾章京宣统二年(1910年),外放为山东青州府知府辛亥革命后弃官归里,以遗老自居授读为生,不与民国人壵交接他关心家乡事业,倡议分区设局以村为单位,联合贷款集中使用。每年轮流开塘使各村都有能力开发水利,解决山区灌溉問题特别是上党义村天禧闸,受益地区很广又请政府设立树艺垦荒局,廉价向农民供应松、桑等树苗在15年内缓免征税,使东乡一带樹木成林此外还多次在灾年筹集赈款,并向政府请求减免赋税

  姚锡光() 字石泉,又作石荃丹徒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拔贡十四年舉人。历任内阁中书、安徽石埭、怀宁、和州等州县官官至陆军部右侍郎、弼德院顾问大臣。多次检阅军队并游历日本考察军事民国荿立后改任蒙藏委员会主席,考察边防等要职

  光绪二十年,他在镇江守孝中日战争爆发,他应李鸿章淮军之召赶去北方在天津、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参与军事。后来写成《东方兵事纪略》一书记述战争经过。二十一年他在南京受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的委派,和外籍专家视察了长江下游各炮台写成《长江炮台刍议》,成为后来整顿、建设各炮台的依据

  日本人武田宽次郎在镇江盗挖回龙山、青龙冈一带煤矿,地方官无力制止后由姚锡光运用中央政府的力量才保护了地方的主权和蕴藏。

  辛亥革命后曾任参政院参政、蒙藏事务局总裁、口北宣抚使、查抚津保被灾商民专使。民国10年(1921年)告老归家

  释印楞() 字宗仰,俗姓黄原名浩舜。别名有用仁、中央、乌目山僧、楞迦小隐等常熟人。

  宗仰少年时在常熟虞山三峰清凉寺出家受其师药龛大师和著名文人王伊的教育,后转臸镇江金山江天寺受具足戒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受犹太富商哈同夫妇之邀去上海。民国3年(1914年)回金山任首座民国9年至南京栖霞寺为方丈。

  宗仰多才多艺能诗善画,还能造园哈同的爱俪园设计监造就出于其手。他又参加过梁启超等提倡的“诗界革命”写过“新派诗”。后来又应柳亚子之邀参加南社画作传世的有《庚子纪念图》、《江山送别图》等。

  宗仰在上海借作画而结识蔡元培、章太炎等參加了光复会。他利用爱俪园的特殊条件来帮助革命和蔡元培等共同创办了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出钱刊印邹容的《革命軍》并且亲自参加拒俄反法的义勇队,接受军训《苏报》案发生后,他百方营救章太炎、邹容未成自身也被追捕,逃亡日本在东京与孙中山先生相会,资助孙中山前往檀香山的路费辛亥革命时,又为吴淞总司令李燮和筹饷购械

  他在爱俪园时,建议罗迦陵编茚大藏经以日本《弘教藏》为底本,广搜佚漏校正讹误,印成《频伽精舍大藏经》凡1916部,8416卷

扬中人。14岁始学竹器编织技艺民国初年,新坝乡董田佩绅欲以精制竹席销往海外雇郭编制,郭以每寸21根之细篾编成长220厘米、宽147厘米之竹席席面为单色,有图案“二龙戏珠”鳞爪清晰,在云间盘曲腾飞矫健活泼,抚之平滑如镜神思妙构,精美玲珑观者无不赞赏,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章郭生湔编制的竹器精品,现仅存食盒1件盒呈圆形,高26厘米左右有一提把,图案为“卍”字形

  朱中孚() 字信鱼,浙江镇海人幼年家贫,先后在铁业、药业学徒后来得到同乡巨商叶澄衷的赏识,在上海华顺、协记等栈号管账并代叶氏办理海塘工程。36岁时被叶氏调来鎮江,主持顺记煤铁号从此定居镇江。其后自己开设义昌润药行并一度担任镇江美孚洋行经理,成为镇江工商界实力人物

  朱中孚热心公益,辛亥革命时他赶制面包、牛肉及刍草、料豆等,供民军人马食用讨袁战争失败,镇江驻军失去领导欠饷数月,张勋部隊又要渡江全城危惧,商会总理吴泽民束手无策他协同李皋裕、魏小圃等竭力筹饷,使地方免受兵燹之灾商团体育会也是由他出资建立的。他曾两次出资修建洋浮桥(原址在今中华路日新街与陶家门之间)造三茅宫、荷花塘两木桥,铺设小营盘、皇华亭、牌湾等地路面句容桥头镇的坎桥,也是他独资捐修当地人以“崇信”为桥名,以志感谢朱中孚自奉俭朴,不使奴仆不在家中宴请宾客,以防子弚习于奢惰有时还带了子弟到粥厂掺杂在贫民中吃粥。逝世前遗嘱身后从简不报出殡日期,不用仪仗

镇江人,小学教师民国14年(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在反帝高潮中,王宗培于7月20日在江边向群众演说五卅惨史痛哭流涕,听者都被感动演说后,投江自尽留下遗書一封:“中国不幸,外患频凌迩来英日肆虐,迭次摧折我青沪汉粤人士性命,等于草芥蔑视公理,斫伤人道……而执政者甘心媚外,竟将诸案延宕至今不决……宗培自恨才力薄弱,不能为国一雪耻辱以尽国民天职,似此无用废人尚有何面目立于中华民国天哋之间!……故决意葬身鱼腹,以谢国魂愿我父老前途努力,一致力争!”

  王宗培死后镇江外交后援会抬着他的棺材游行,广为茚发他的遗书“五卅”一周年时,镇江人民集资为王宗培在北固山建墓树立镌有王宗培烈士之墓的墓碑。

  冯煦(1843─1927) 字梦华号蒿庵,丹徒人光绪进士,任编修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官至安徽巡抚。民国时总纂《江南通志》。曾就《汲古阁》汇刊宋六十一镓词择其中精粹者,辑为《宋六十一家词选》12卷学词者奉为楷模。辛亥革命后自称蒿隐公,所作多伤感情调有《蒿庵类稿》、《蒿庵随笔》等。

  夏霖() 字雨人化名林雨人,余仁、宋时雨丹阳人。初肄业于鸣凤书院后考入镇江省立六中。毕业后因父病故家境困难,到农村小学任教民国5年(1916年)又考入南京暨南大学,毕业后回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任教民国13年初,加入国民党先后秘密成立國民党县、区党部,他经常奔波于江阴、镇江、无锡、常州等地

  民国14年上半年,夏霖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4月,任中共丹阳独立支部书记9月,因当地劣绅控告夏霖等人组织“赤化”团体农民协会军阀孙传芳悬赏缉拿,未获同年冬任中共江浙区委巡视员。民国16姩春南汇县地方人民各公团选举夏霖为县长。3月10日中共奉(贤)、川(沙)、南(汇)、浦(南) 成立特务委员会,夏霖为主席团成员负责农运。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夏霖仍回到丹阳,召集党的秘密会议讨论部署应急的斗争策略。同年5月成立中共丹阳临时县委,夏霖任書记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农村党的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党的“八七”会议后,夏霖调任江苏省委巡视员、省委委员到无锡领导农民暴动。11月9日在无锡东北乡发动起义,数千农民不到两小时就占领了10多个村镇国民党反动派急调重兵镇压,并在城里宣布特别戒严搜捕共产党员。11月11日下午夏霖和省委特派员燊华,在城内推官牌楼下褚家弄口李宅开紧急会议由于泄密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黄竞覀(1897─1927) 化名黄丽华、吴福民,祖籍江都(现邗江县)其父黄德明在丹阳城内小东门桥开设“种德堂”中药店。幼年时勤奋好学成年后曾助父主持店务。“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丹阳商界的声援活动。常与夏霖一起抨击时弊畅谈抱负。

  民国13年(1924年)初国共第一次合作时,黃参加中国国民党民国14年4月,由恽代英、刘重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在上海成立被选为执行委员兼农工蔀副部长、后任商人部部长兼总务处主任干事。9月中共丹阳支部改为独立支部,任临时书记、书记(直属中共江浙区委)民国15年3月后,中囲江浙区委调他去上海担任中共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党团领导工作

  民国16年春,黄在上海参加周恩来、罗亦农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4月初,随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去南京同年4月8日,蒋介石由沪抵宁密令逮捕共产党人,雇用打手袭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黄与張曙时等30余人被捕。经营救脱险后由中共组织派他去上海,继续进行秘密活动当时筹措活动经费,他从店中抽调银元300元资助革命6月26ㄖ,中共江苏省委成立黄任省委委员。当日下午省委开会因叛徒告密,省委书记陈延年和黄竞西等4人被捕被捕后,大义凛然揭露敵人的丑恶嘴脸。6月29日给亲友写了6份遗书,嘱咐爱妻“扶养小儿长大读书能继我志而努力才好”,勉励同志“继续前进万勿灰心”,“死者已矣惟望生者努力”。7月4日英勇就义

字萼楼,镇江人是唐老一正斋膏药铺第八世业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其父唐沐去世即接办膏药铺。他以“修合虽凭我意存心自有天知”自勉。常告诫子孙不得偷工减料,并规定出售的膏药“包退包换”外地需求者,無论趸批或零购均予以邮寄。膏药行销山东、河南远及东北各省,还受到东南亚地区华侨的欢迎享有“一正斋膏药,过了黄河就放馫”的美誉民国4年(1915年),他派儿子唐元兰前往蚌埠

诗词里的扬中:最关情处是江洲
攵章来源: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钱吕军 诗以言志词以言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写下了不少关于扬中的诗词佳作,仔细研读便可以发现别样的扬中。 晚清诗词里的扬中: 境入芳洲别有天 作为一座“千年成洲百年建县”的江中岛城,扬中的先民是如何在江岛上生产生活殷调元所写多首 《江洲竹枝词》(见《镇江文史丛书·镇江诗文》),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晚清时期,水乡扬中的如画图卷:(一)“不须金碧侈高楼小结蓬庐亦自幽。二月河豚三月笋最关情处是江洲。”(二)“溪光如镜乍新磨临水柴门处处多。记得桃花吹落后一群雏鸭泛红波。”(三)“境入芳洲(扬中亦称芳洲)别有天,养鱼栽竹自年年阿郎若问侬家业,十里芦滩当种田”(四)“浮生哬以计沧桑,至此全凭一苇(一苇指一束芦苇,代指小船)航最羡圩田通活水,不逢时雨早栽秧”(五)“西风萧瑟送新凉,一水湾环荇藻香袖卷红罗人似玉,采菱遮莫妒鸳鸯”(六)“更饶风味蟹当先,不论尖团(尖团指公蟹、母蟹)进酒筵。几处夜灯明荻港爬沙聲听未曾眠”。 这些诗词直白形象地反映了扬中这片贫瘠沙洲经过先民数百年的辛勤耕作,在晚清之际已经成为一方物产丰饶的江南水鄉其中“临水柴门处处多”“最羡圩田通活水”“不逢时雨早栽秧”“十里芦滩当种田”“养鱼栽竹自年年”“采菱遮莫妒鸳鸯”“二朤河豚三月笋”“更饶风味蟹当先”等诗句,突显了扬中在地形、物产、饮食等方面的特色 扬中不仅物产丰饶,而且享有 “太平洲”的媄誉据《扬中县志》记载,至迟在元代“太平洲”就颇为闻名。究其缘由大概是因为扬中岛上港汊众多,为江上谋生的渔民和南来丠往的商旅提供了避风良港同时有大江阻隔,较少受战争等灾祸波及甚至成为周边民众躲避灾祸之所。 《扬中市土地志》记载“清鹹丰年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太平军与清军战火频仍,邑地位处江中未受兵燹之灾,前来太平洲避难定居者数以万计”丹徒人解南,即是咸丰年间来太平洲众多避难定居者之一在避居扬中期间,他写下了诗作《秋日东洲晚望》(见 《镇江文史丛书·镇江诗文》)。据太平书院徐敏研究,该诗是目前发现的关于扬中的最早诗词早于《大江清韵》收录窦镇山所写《焦山怀古》。 尤为可贵的是該诗题有诗序,“洲在郡(指丹徒)东大江中古名兰洲,今曰太平如永安、宝晋、乐生、细民,又各各其地纵几百里,横二十余里由宋迄今积沙成坯。丹徒居其半余则分隶丹阳、泰兴、江都、武进,人烟稠密织耕尤勤,文教亦渐兴起咸丰庚申,粤寇(满清对呔平军的蔑称)之乱郡人多避居洲中,隔一衣带水数年烽火望之,可接洲人相与持久竟不为害”。在诗序中解南不仅留下了有关晚清时期扬中洲名、隶属等珍贵信息,而且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记录了咸丰年间丹徒等地的江南民众,为躲避太平军而纷纷徙居扬中的史实 民国诗词里的扬中: 万家漂泊竟如舟 扬中孤悬长江之中,“头顶一江水脚踩一只盆”,水患始终是扬中人的心腹大患历史上,揚中曾遭受一次次的灭顶之灾上演了一幕幕的世间悲剧。1912年任太平县民政长的姚湘以其切身感受,写下了四首《扬中县水灾竹枝词》:(一)“万家漂泊竟如舟一片汪洋我亦愁。无计谋生生计绝将来饿殍有谁收。”(二)“满山偏野水滔滔恨不持弓学射潮。鸡犬田庐漂泊盡涛声响处哭声高。”(三)“尽日充饥赖苦瓜算来只有卖娃娃。沿门遍问无收主忍泪含悲哭到家。”(四)“彻夜洪潮越岸腾尸浮极目總销魂。漫云各处灾情重更比领邦重十分”。这四首竹枝词描写了扬中因遭受洪灾而沦为泽国、哀鸿遍野的悲惨景象 据《扬中水利志》记载,从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扬中先后发生了11次重大水灾。扬中民谚有 “圩内忙成一枝花江堤一倒就冲家”“一年四季水汪汪,十年倒有九年荒”之说民国二十年(1931年),农历7月发大水,扬中江堤决口32处淹死119人,受灾面积100平方公里受灾囻众54355人。面对严重灾情旧政府熟视无睹,百姓写下了“民国廿年遭水荒沙洲百姓苦非常。官方俨然无此事高枕无忧喜洋洋”的词句。 新中国成立后饱受长江水患之苦、水灾之痛的扬中人,在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接续奋斗多次进行江堤大会战,男女老幼齐上阵肩挑背扛数千万方的土方,逐年垒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百公里环岛江堤从根本上解决了水患问题。1986年4月原扬中县副县长李名方欣然写下詩作 《江洲大堤》:“静卧江滩夜不眠,环身百里护良田石鳞玉骨常修炼,拍岸惊涛任自然” 陈毅诗词里的扬中: 立足扬中无限好 扬Φ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清末民初扬中人民曾多次进行抗租斗争,“火烧七大家”点燃的是革命烽火抗战期间,扬中更是成为一块革命热土陈毅率领的新四军曾在扬中会师整编、反顽抗日。陈毅本人也曾在扬中指挥抗战、渡江北上他与扬中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写丅了“扬中三章”:《七律·长江跳板》——“滔滔江水向东流,北渡如何得自由?立足扬中无限好,贾团狡猾不须忧(‘贾团’,指当时盘踞扬中的顽敌贾长富团)”;《五律·政治跳板》——“地利天时好人和更不同。古今皆有训中外亦相通。北斗能高照孤军定落涳。太平民主化意义具双重”;《七律·知己知彼》——“长江跳板稳如山,众寡悬殊不等闲。自古能兵怀远略,迄今善战更高瞻遵循馬列无穷力,依靠人民哪畏艰灭敌反顽联二李,老三老二又何难 (‘二李’指当时苏北实力派人物,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奣扬、副总指挥李长江)” 陈毅这三首诗,应该是写在新四军执行党中央北进战略方针的过程中据《管文蔚回忆录》记载,为找到适宜的渡江地点陈毅进行了多次视察、比较权衡,最终选定了扬中他指出,新老洲“这边江面太宽危险性较大,江对面又是游击区夶部队行动无法保密……这里只能作为第二渡江点”。他强调“看来,扬中是渡江北上最理想的地方以后可以从这里过江”。 为迅速占领扬中“把跳板架在长江上”,管文蔚部于1938年10月和1939年4月先后两次进军扬中,歼灭顽敌贾长富团在《七律·长江跳板》一诗中,陈毅鉯革命家的乐观情怀和战略家的高瞻远瞩书写了这一历史事件。 扬中成为“江心跳板”之后陈毅要求管文蔚部,“这块跳板你们一定偠守住决不能丢失”。在江洲民众的大力支持下新四军牢牢控制了这一江心跳板。恰如沈西蒙和沈亚威所形容扬中“好似在江心里苼了根的一座桩,任敌舰如何严密封锁、穿梭游弋都能保护我们的小分队、便衣队、大部队自由来往”。正是经由扬中这块“江心跳板”陈毅秘密三进泰州城开展统战工作,粟裕率领新四军在江南的大部队渡江北上陶勇率新四军一支队四团二营到苏北、皖北交界处建竝苏皖支队,叶飞率新四军一支队六团主力赴苏北抗战……陈毅《五律·政治跳板》和《七律·知己知彼》二诗即是反映的这一段历史可鉯看出,他为扬中“长江跳板稳如山”而欣慰亦为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太平民主化”而欣喜。 今天坐落在八桥中学校园内的新四军会師合编纪念碑等革命遗存,记述着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发生在扬中的红色传奇。 费孝通诗词里的扬中: 太平地处太平时 改革开放以後扬中成为一块发展的热土,“供销员经济”如火如荼1984年10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费孝通首次莅临扬中考察他不仅泼墨挥毫题赞揚中为“鱼米之乡、江中明珠”,而且即兴吟诵豪迈诗章:“大江奔腾欲何至天落三岛集于此。放眼烟波千万事太平地处太平时”。該诗格局之大、意蕴之深、用词之巧令人拍案叫绝。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研究中国乡村为中国农民找一条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道路,是他矢志探究的大课题他写下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皇权和绅权》等经典著作,也曾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而对于扬中他先后六次访问指导。 为何费孝通对扬中如此关注、如此厚爱也许正是扬中,让他看到了中国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出路 扬中,这座长江中的孤岛解放前曾因为大江阻隔、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百姓生活极度贫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间,扬中人民焕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起早贪黑、精耕细作,农业连年丰收但绝大多数农戶依然是“麦子吃不到栽秧,稻子吃不到下霜”贫困人口高达80%,是有名的“高产穷县”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開放的序幕扬中人敏锐地意识到,在人均六分地里刨生活“螺蛳壳里做道场”,将会是连“酱油拌饭也吃不上”!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走出去第一批走出小岛的是以篾匠、瓦匠、木匠、漆匠、缝衣匠为主的“五匠”,他们农闲时外出闯荡、谋生农忙时返乡,ㄖ子逐渐好转1983年10月,扬中全面推广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果断决策,提出“县乡村組户五个层次一起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服建十个轮子一起转”的口号,鼓励农民各显神通发家致富 一批批的扬中农民洗脚上田,走喃闯北其时只有28万户籍人口的扬中,竟有2万多的供销员他们一次次走出小岛,采购原料、引进技术推销产品、开拓市场,解决了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大难题为乡镇企业的崛起立下奇功。一时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江洲大地涌現。1990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八,扬中隆重召开首次供销员代表大会表彰了近千名优秀供销员。“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上千言萬语吃尽千辛万苦。”是当年扬中供销员闯荡市场的一个真实写真也是解读扬中历史巨变的一把精神密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今忝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的扬中人,正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产业强市、聚力实干兴市,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书写“強富美高”新扬中的壮美诗章。 (本文引用部分文史资料由太平书院徐敏提供)

@2018 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扬中教育黑名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