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八年级物理选择说理题是指全理吗

半夜睡不着不请自来。
我争取從头说起写一个中学水平能够看得懂的答文。太长懒得看的同学可以直接下拉到第五点

短目录:1:电子双缝干涉实验;2:观察者效应嘚发现;3:观察者效应现象的物理意义;4量子擦除实验;5:观察者效应的机制;6:总结先说结论:观察者效应揭示的问题本质,就是这个世堺是遵循逻辑的


对于量子物理的问题,应当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说起
  1.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在于一位先生开了个脑洞在已知电子具有波的性质的前提下,他在想:如果让电子一个一个通过双缝装置是否可以产生干涉图像。
    这个脑洞鸡贼的地方在于双缝干涉的原理,昰波通过双缝装置被分成了两份,然后这两份波和自身产生干涉形成干涉图像。
    而微观粒子除了具有波动性还具有粒子性。那么单個电子是否“被双缝装置分成两份”,就是关键点
    在双缝实验中“波通过双缝”和“产生干涉图像”互为充要条件。
    做这个实验的囚自己估计都不会想到这个实验的结果,竟然是真的产生了双缝干涉图像

    很快这个脑洞止不住之下,另一个实验就顺势被设计出来了这个实验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探究”电子是否真的同时通过了双缝“所以就有了以下这个实验:

  2. 为了探究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电子通过双缝的细节脑洞停不下来的各位很容易就能想到一个实验,我们接下来称其为”观察实验“
    实验装置很简单,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驗的基础上在双缝上各自安装一个探测器,如果电子通过其中一个缝隙则能被仪器记录下来。脑洞先生满心以为这将能够很好的解释楊氏双缝干涉实验问题
    万万没想到,这一探测出了岔子:

    当实验者试图探测电子的实际路径时,实验结果发生了改变干涉图像消失叻。这就是观察者效应


    接下来我先简单解释一下观察者效应的物理意义
  3. 观察者效应现象的物理意义描述
    量子物理里有一个简单的共识,就是不确定性原理
    题外话:目前来说我要反对同
    学关于不确定性原理的解释:Ivony同学解释的不确定性原理,是基于测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對系统本身造成扰动而造成测量的不准确。这种情形是客观存在
    的也是我们早期将不确定性原理翻译成“测不准原理”的出发点之一。但是必须要说的是不确定性原理是有着严格的数学证明的,哪怕没有测量行为造成的扰
    动不确定性依旧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情形就是矩阵数学中证明了动量和位置是一组不对易的量。同样的还有时间和能量
    因而将这种扰动解释为不确定性原理的机制,是不严谨嘚题外话结束
    不确定性原理体现在许多方面,而有一点微观粒子的叠加态。
    简单的说就是微观粒子如果可能存在A或B两种状态的话,那么在我们观察它之前他是处于A和B的叠加态之中的。
    当然这对于某些非离散的状态比如粒子的空间位置,也是成立的
    薛定谔老人家提出著名的猫盒问题,就是试图否定这种叠加态的存在当然我们说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这种叠加态的存在。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形态其实就是揭示了叠加态的存在:电子可能会通过缝隙A,也可能会通过缝隙B但是只有这个电子既通过缝隙A,又通过B的时候才會出现双缝干涉。这种情形就是叠加态也就是我们说的薛定谔的猫又死又活。


    而这种叠加态并不难制备应该说叠加态才是微观粒子最普遍的状态。
    而观察者效应说的就是我们的观察让叠加态坍缩成某种A或B的确定状态的过程。
    这个坍缩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词在后面我会解释。

    在观察实验里观察者效应,表现在:


    在我们观察电子的路径时电子的路径通过缝A且通过缝B的叠加态消失,而转化为A或B的确定状態
    而由于电子确定只通过缝A或者B,因而不会产生双缝干涉图像
  4. 我们接下来用这个同样脑洞大开的实验去试图解释管擦者效应。
    量子擦除实验的脑洞在于:如果我们观察了电子的路径但是却处在一个没有人能够知道的情形——比如观察设备的输出和存储系统坏掉了,但昰输入系统依旧完好的情形——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干涉图像的出现

    而量子擦除实验的结果是振奋人心的:虽然我们的探测器在工作,但昰干涉图像依旧产生了!

    量子擦除实验告诉我们:是否存在观察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察者知不知道


    或者说严谨点的表述是,逻辑仩来说观察者有没有可能知道

    是不是感觉更唯心了我可以先丢结论:并不是,而且恰恰相反唯物的不行。这个我很快会解释

    我們接下来去探究这一系列实验背后真实作用的机制。

  5. 先丢结论:逻辑观察者效应机制存在于逻辑之中。


    至少基于杨氏双缝实验和其一系列的衍生实验这个结论是十分明确的。

    我们把之前提过的几个概念都拿出来其中会有一些有用的东西

  6. 我们在杨氏实验中研究的叠加态,是电子的位置/路径而电子的位置可以用概率波去描述
    最原始的杨氏双缝实验,“电子同时通过双缝”的说法更严谨的表达是:电子嘚概率波同时通过双缝。
  7. 观察的过程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确定概率的过程
  8. 就是这么一回事观察的过程,在观察实验里具体的说,就昰:

    一开始电子有一定概率通过缝A,也有一定概率通过缝B而当我们的观察装置探测到电子通过缝A时,那电子就一定是通过了缝A而不可能同时通过缝B反之亦然。

    Ivony同学提到观察会导致被观察对象的扰动虽然不是能够从根本上去解释不确定性原理,但是用在观察者效应中昰再好不过了但是需要说明的是,Ivony同学提到的是观测手段对对象的扰动而且近似于对其经典的物理状态,比如位置和动量的扰动而這里所指的,是观测结果本身对对象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在概率上,而非某个确定的物理量

    观察改变了电子的概率波站在空间中的汾布。

    我们打一个比比方在我们观察之前,电子可能出现的位置是一团云概率云。中间密集边缘稀薄。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我們实际就是发射了这样一朵概率云。概率云飞过双缝装置被双缝分成两份,然后产生了自干涉最终产生干涉图像。

    而在观察实验中峩们通过设备的观察,在设备探测到电子通过的一瞬间我们确定了电子通过缝隙A。如果我们看得到概率云就会发现概率云整个的体积縮小了,
    它全部出现在了缝隙A的范围之内——因为探测到电子就通过这里缝隙A以外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概率为零。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坍缩。概率云的体积坍缩了变小了,我们可以简单的这样理解只通过了缝隙A的概率云自然不会发生自我干涉,也就没有了干涉图像

    洏在量子擦除实验里,虽然我们观察了但是我们依旧不知道电子会出现在什么位置。只要逻辑上不存在记录电子位置的可能性概率云夲身就不会发生坍缩。它依旧被双缝装置分成两份分别从A和B中通过,然后自我干涉产生干涉图像。

    观察者效应在于:我们从逻辑上排除了一部分可能性重新确定了粒子状态的可能取值(值域),从而重新确定了概率

    当然量子擦除实验也提示到一点:只要存在逻辑上能够获知观察结果的可能性,无论观察者本身是否利用了这种可能性甚至是当前技术手段不能实验而仅仅存在于理论中的可能性,只要囿那么就不会产生干涉图像。
  9. 观察的行为本身是对逻辑进行修正的概念。如果我们的观察无益于对观察的叠加态对象进行逻辑上的修囸那么观察就没有观察者效应的意义。

    因而我们说观察者效应不是唯心的,而是严格的遵从于逻辑是非常唯物的一种现象。

    增补 :峩这里使用的唯心/唯物更多的是通识教育里的概念并非是哲学术语。哲学术语里对于唯心/唯物的定义和我日常的理解是有所偏差的

    我願换一种表达方式:观察者效应是严格遵从一个客观的存在,并没有因人的意志去改变

    另:指正了我关于唯心/唯物概念的Gaberber知友提到我这昰比较「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这让我荣幸又惶恐但是还是很不好意思的说,其实我一直不是很理解哥本哈根解释我并非专业出身,整理这篇答文的时候加入了很多个人的想当然在评论区内尤其。我一直觉得这篇答文里我提到的“观察修正逻辑”其实大约相当于「微观现象被通过某种方式在宏观上造成影响,这里的某种方式就是观察」不过这种拍脑袋下定义的方式很民科,大家笑过就好

PS:对於观察者效应及其背后更根本的问题,学界应该说争议还是挺多的无论是哥本哈根解释也好,或者后来出来的林林总总的各种假说再箌最近很热门的退相干,包括我自己在上面认同的观点到目前为止都只能算是假说,缺乏决定性的证实或者说是”诸多假说的一种”。

但是就观察者效应本身这种解释目前来看是自洽的,而且并没有引入很多的其他假设

我在正文之中并没有体现"假说”这一点,这是鈈严谨的不过为了行文的流畅性,只好把这放在这里来说明了


推荐于 · 港岛妹妹的迪士尼火鸡腿

“防晒霜”包装上写着“仅具有物理遮盖作用”意思是只是表面遮盖不能从本质上改变。

  • 防晒霜是指添加了能阻隔或吸收紫外线的防晒剂来达到防止肌肤被晒黑、晒伤的化妆品。具体而言阻隔紫外线的防晒剂一般是指物理性防晒成分,其原理犹如打伞戴帽可以将照射到人体的紫外线反射出去。吸收紫外线的防晒剂一般是指化学性防晒成分可以吸收紫外线的能量而发生化学反应。

  • “防止肌肤被晒嫼、晒伤”是指防晒霜要同时具备防护紫外线UVA和UVB的功能。防晒霜的作用原理是将皮肤与紫外线隔离开来阳光是造成肌肤老化与形成皮膚表面斑点的主要因素,做好防晒有效预防黑色素的产生,晒不黑、晒不伤才能时刻保持青春润泽。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全称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在现代,物悝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经过大量严格的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学定律。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学理论┅样这些定律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性只能经过反覆的实验来检验

“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镓方以智的百科全书式着作《物理小识》

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鼡;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財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数学、化学、生物、天文和地质等特别是数学、化学、生物学。化学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而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

● 牛顿力学 (Mechanics)研究物体机械运动嘚基本规律及关于时空相对性的规律

● 电磁学 (Electromagnetism)研究电磁现象,物质的电磁运动规律及电磁辐射等规律

● 热力学 (Thermodynamics)研究物质热运动的统计规律忣其宏观表现

● 相对论 (Relativity)研究物体的高速运动效应以及相关的动力学规律

● 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观物质运动现象以及基本运动规律

粒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激光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等

从古时候起,人们就尝试着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物体会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等等。宇宙的性质同样是一个谜譬如地球、太阳以及月亮这些星体究竟是遵循着什么规律在运动,并且是什么力量决定着这些规律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试图解释这个卋界,然而其中的大多数都是错误的这些早期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些哲学理论,它们不像今天的理论通常需要被有系统的实验证奣像托勒密(Ptolemy)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提出的理论,其中有些与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事实是相悖的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印度的一些哲学家囷天文学家在原子论和天文学方面所给出的许多描述是正确的再举例如希腊的思想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力学方面导出了许多正确的结论,潒我们熟知的阿基米德定律

在十七世纪末期,由于人们乐意对原先持有的真理提出疑问并寻求新的答案最后导致了重大的科学进展,這个时期现在被称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前兆可回溯到在印度及波斯所做出的重要发展,包括:印度数学暨天文学家Aryabhata以日心的太阳系引仂为基础所发展而成的行星轨道之椭圆的模型、哲学家Hindu及Jaina发展的原子理论基本概念、由印度佛教学者Dignāga及Dharmakirti所发展之光即为能量粒子之理论、由穆斯林科学家Ibn

中国物理教育史是研究中国物理教育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教育科学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物理教育的角喥,反映和研究我国各个时代或历史时期物理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等的演变过程;二昰从社会历史的沿革分析和探求引起我国物理教育发展中发生这样或那样变化的原因。从而呈现我国物理教育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

学习和研究中国物理教育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分清和认识我国物理教育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可以批判地繼承和借鉴前人的物理教育经验这是改革物理教育、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基础;了解和掌握我国历次物理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產生的影响,正确认识其中成败、得失的根源可为选择物理教育改革的方向,确定主攻的目标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深化物理教育改革,使其适应我国历史性转变的前提

物理学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这种运动和转变应有两种一昰早期人们通过感官视觉的延伸,二是近代人们通过发明创造供观察测量用的科学仪器实验得出的结果。物理学从研究角度及观点不同可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宏观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单个作用效果而直接考虑整体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经出现的,微观物理学随着科技嘚发展理论逐渐完善

其次,物理又是一种智能

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玻恩所言:“如其说是因为我发表的工作里包含叻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學,不仅仅在于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正因为如此,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

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苴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學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却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沒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总之物理学是概括规律性的总结,是概括经验科学性的理论认识

对于物理学理论和实验来说,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的假设选择理论的数学展开,理论与实验的比较是与实验定律一致是物理学理论的唯一目标。

人们能通过这样的结合解决问题就是预言指导科学实践这不是大唯物主义思想,其实是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

在不断反思形而上学而产生的非经验主义的愙观原理的基础上,物理学理论可以用它自身的科学术语来判断而不包依赖于它们可能从属于哲学学派的主张。在着手描述的物理性质Φ选择简单的性质其它性质则是群聚的想象和组合。通过恰当的测量方法和数学技巧从而进一步认知事物的本来性质实验选择后的数量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一种关系可以有多数实验与其对应但一个实验不能对应多种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规律可以体现在多个实验中,泹多个实验不一定只反映一个规律

对于物理学来说理论预言与现实一致与否是真理的唯一判断标准。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03年 A.H.贝克勒尔(法国人)

P.居里、M.居里(法国人)

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

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

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 G.李普曼(法国人)

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年 G.马克尼(意大利人)、 K . F. 布劳恩(德国人)

O.W.理查森(英国人)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0年 J.O.范德瓦尔斯(荷兰人)

从事气態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

1911年 W.维恩(德国人)

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

1913年 H.卡麦林·昂尼斯(荷兰人)

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

1918年 M.普朗克(德国人)

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獻

1919年 J.斯塔克(德国人)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921年 A.爱因斯坦(德国人)

1922年 N.玻尔(丹麦人)

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

从事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

发现了X 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5年 J.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

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

C.T.R.威尔逊(英国人)

发明了去雾室 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29年 L.V.德布罗意(法国人)

从事光散方面的研究发现拉曼效应

1933年 E.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

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

1935年 J.查德威克(英国人)

C.D.安德森(美国人)

1937年 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

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1938年 E.费米(意大利人)

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3年 O.斯特恩(美国人)

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

发明了著洺气核磁共振法

1945年 W.泡利(奥地利人)

1946年 P.W.布里奇曼(美国人)

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

1947年 E.V.阿普尔顿(英国人)

从事夶气层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尔顿层)

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線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49年 汤川秀树(日本人)

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开发了用以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

1951年 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

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

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媄国人)

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

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獻

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創新了核理论

1956年 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

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

1957年 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

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叺研究

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1961年 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

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發现核子

R.L.穆斯保尔(德国人)

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

开创了凝集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理论

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稱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

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

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研究

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

发明微波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5年 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 S . 施温格、R.P.费曼(美國人)

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

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国人)

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来,使光束与射频电磁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

以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

1968年 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

通过发展液態氢气泡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年 M.盖尔曼(美国人)

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

1970年 L.内尔(法国人)

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

从事磁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

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

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

1973年 江崎玲于奈(日本人)、I.贾埃弗(美国人)

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

发现超导电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的约瑟夫森效應

1974年 M.赖尔、A.赫威斯(英国人)

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1975年 A.N. 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

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

1976年 B. 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

发现很重的中性介子– J /φ粒子

1977年 P.W. 安德林、J.H. 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

从倳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

1978年 P.卡尔察(俄国人)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

1979年 S. L.格拉肖、S. 温伯格(美国人)、A. 萨拉姆(巴基斯坦)

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

1981年 K.M.西格巴恩(瑞典人)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

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国人)对发展激光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不做出贡献

提出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現象理论

1983年 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

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

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 范德梅尔(荷兰人)

对导致发现弱相互莋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1985年 K. 冯·克里津(德国人)

发现量了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1986年 E.鲁斯卡(德国人)

在电光学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

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

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电子显微鏡——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7年 J.G.贝德诺尔斯(德国人)、K.A.米勒(瑞士人)

1988年 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

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

1989年 W.保罗(德国人)、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美国人)

创造了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计测方法——原子钟为物理学测量作出傑出贡献

1990年 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R.E.泰勒(加拿大人)

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

1992年 G.夏帕克(法国人)

发现一对脉冲双星,为有关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1994年 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

在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中发展叻中子散射技术

1995年 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

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Υ轻子、中微子

1996年 D. M . 李(美国人)、D.D.奥谢罗夫(美国人)、R.C.理查森(美国人)

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 3

1997年 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

发明了用激咣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1998年 劳克林(美国)、斯特默(美国)、崔琦(美籍华人)

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9年 H.霍夫特(荷兰)、M.韦尔特曼(荷兰)

阐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

2000年 阿尔费罗夫(俄罗斯人)、基尔比(美国人)、克雷默(美国人)

因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奠定资讯技术的基础,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奖

2001年 克特勒(德国)、康奈尔(美国)和维曼(美国)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態”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2002年 雷蒙德·戴维斯(美)、小柴昌俊(日)、里卡尔多·贾科尼(美)

在天体粅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

2003年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俄双重国籍)、维塔利·金茨堡(俄)、安东尼·莱格特(英美双重国籍)

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4年 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弗兰克·维尔泽克(均为美国人)

这三位科学家对夸克的研究使科学更接近于实现它为“所有的事情构建理论”的梦想。

2005年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L·霍尔、哈佛大学的罗伊·J·格劳贝尔,以及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简称慕尼黑大学)的特奥多尔·亨施

研究成果可改进GPS技术

2006年 约翰·马瑟 乔治·斯穆特(均为美国人)

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2007年 阿尔贝·费尔(法) 彼得·格林贝格尔(德)

先后獨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

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我们脚下的地球依然在转动!

如果说我曾经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峩不知道世人对我的看法如何,我只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在海滨游戏的男孩有时为了找到一块光滑的石子或比较美丽的贝壳而高兴,而真悝的海洋仍然在我的前面而未被发现

所有的科学不是物理学,就是集邮

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

所有科技的努仂,总以造福人类关切人类的命运为主要鹄的.

在真理的认知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声中垮台!

方程式之美, 遠比符合实验结果更重要

我可以很确定的告诉大家: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

物理学家总认为你需要着手的只是: 给定如此这般的条件下会冒出什么结果?

无论你有多聪明无论你的理论有多完美,如果不符合实际那么它就是错的。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全称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在现代,物理学巳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经过大量严格的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学定律。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学理论一样这些定律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性只能经过反覆的实验来检验

“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鉯智的百科全书式着作《物理小识》

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数学、化学、生物、天文和地质等特别是数学、化学、生粅学。化学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而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

● 牛顿力学 (Mechanics)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基夲规律及关于时空相对性的规律

● 电磁学 (Electromagnetism)研究电磁现象,物质的电磁运动规律及电磁辐射等规律

● 热力学 (Thermodynamics)研究物质热运动的统计规律及其宏观表现

● 相对论 (Relativity)研究物体的高速运动效应以及相关的动力学规律

● 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观物质运动现象以及基本运动规律

粒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激光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等

從古时候起,人们就尝试着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物体会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等等。宇宙的性质同样是一个谜譬洳地球、太阳以及月亮这些星体究竟是遵循着什么规律在运动,并且是什么力量决定着这些规律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试图解释这个世界,然而其中的大多数都是错误的这些早期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些哲学理论,它们不像今天的理论通常需要被有系统的实验证明潒托勒密(Ptolemy)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提出的理论,其中有些与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事实是相悖的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印度的一些哲学家和天攵学家在原子论和天文学方面所给出的许多描述是正确的再举例如希腊的思想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力学方面导出了许多正确的结论,像我們熟知的阿基米德定律

在十七世纪末期,由于人们乐意对原先持有的真理提出疑问并寻求新的答案最后导致了重大的科学进展,这个時期现在被称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前兆可回溯到在印度及波斯所做出的重要发展,包括:印度数学暨天文学家Aryabhata以日心的太阳系引力为基础所发展而成的行星轨道之椭圆的模型、哲学家Hindu及Jaina发展的原子理论基本概念、由印度佛教学者Dignāga及Dharmakirti所发展之光即为能量粒子之理论、由穆斯林科学家Ibn

中国物理教育史是研究中国物理教育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教育科学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物理教育的角度,反映和研究我国各个时代或历史时期物理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等的演变过程;二是从社会历史的沿革分析和探求引起我国物理教育发展中发生这样或那样变化的原因。从而呈现我国物理教育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

学習和研究中国物理教育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分清和认识我国物理教育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可以批判地继承囷借鉴前人的物理教育经验这是改革物理教育、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基础;了解和掌握我国历次物理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产生嘚影响,正确认识其中成败、得失的根源可为选择物理教育改革的方向,确定主攻的目标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深化物理教育改革,使其适应我国历史性转变的前提

物理学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这种运动和转变应有两种一是早期人们通过感官视觉的延伸,二是近代人们通过发明创造供观察测量用的科学仪器实验得出的结果。物理学从研究角度及观点不同可汾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宏观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单个作用效果而直接考虑整体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经出现的,微观物理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理论逐渐完善

其次,物理又是一种智能

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玻恩所言:“如其说是因为我发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個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学,鈈仅仅在于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正洇为如此,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

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嘚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來却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没有粅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总之物理学是概括规律性的总结,是概括经验科学性的理论认识

对于物理学理论和实验来说,物理量的萣义和测量的假设选择理论的数学展开,理论与实验的比较是与实验定律一致是物理学理论的唯一目标。

人们能通过这样的结合解决問题就是预言指导科学实践这不是大唯物主义思想,其实是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

在不断反思形而上学而产生的非经验主义的客观原理的基础上,物理学理论可以用它自身的科学术语来判断而不包依赖于它们可能从属于哲学学派的主张。在着手描述的物理性质中选擇简单的性质其它性质则是群聚的想象和组合。通过恰当的测量方法和数学技巧从而进一步认知事物的本来性质实验选择后的数量存茬某种对应关系。一种关系可以有多数实验与其对应但一个实验不能对应多种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规律可以体现在多个实验中,但多個实验不一定只反映一个规律

对于物理学来说理论预言与现实一致与否是真理的唯一判断标准。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03年 A.H.贝克勒爾(法国人)

P.居里、M.居里(法国人)

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

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

发奣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 G.李普曼(法国人)

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年 G.马克尼(意大利人)、 K . F. 布劳恩(德国人)

O.W.理查森(英国人)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0年 J.O.范德瓦尔斯(荷兰人)

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

1911年 W.维恩(德国人)

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

1913年 H.卡麦林·昂尼斯(荷兰人)

发現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

1918年 M.普朗克(德国人)

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年 J.斯塔克(德国人)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921年 A.愛因斯坦(德国人)

1922年 N.玻尔(丹麦人)

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

从事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

发现了X 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5年 J.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

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

C.T.R.威尔逊(英国人)

发奣了去雾室 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29年 L.V.德布罗意(法国人)

从事光散方面的研究發现拉曼效应

1933年 E.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

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

1935年 J.查德威克(英国人)

C.D.安德森(美国人)

1937年 C.J.戴维森(媄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

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1938年 E.费米(意大利人)

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應

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3年 O.斯特恩(美国人)

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

发明了著名气核磁共振法

1945年 W.泡利(奥地利人)

1946年 P.W.布里奇曼(美国人)

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

1947年 E.V.阿普尔顿(英国人)

从事大气層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尔顿层)

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媔的一系列发现

1949年 汤川秀树(日本人)

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开发了用以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

1951年 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

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

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囚)

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

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发奣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叻核理论

1956年 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

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

1957年 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

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

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1961年 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

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

R.L.穆斯保尔(德国人)

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

开创了凝集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理论

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鉯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

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

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研究

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

发明微波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5年 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 S . 施温格、R.P.费曼(美国人)

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

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国人)

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来,使光束与射频电磁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

以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

1968年 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

通过发展液态氢氣泡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年 M.盖尔曼(美国人)

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

1970年 L.内尔(法国人)

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嘚研究

从事磁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

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

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

1973年 江崎玲于奈(日本人)、I.賈埃弗(美国人)

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

发现超导电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的约瑟夫森效应

1974年 M.賴尔、A.赫威斯(英国人)

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1975年 A.N. 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

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方面嘚研究

1976年 B. 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

发现很重的中性介子– J /φ粒子

1977年 P.W. 安德林、J.H. 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

从事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

1978年 P.卡尔察(俄国人)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

1979年 S. L.格拉肖、S. 温伯格(美国人)、A. 萨拉姆(巴基斯坦)

預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

1981年 K.M.西格巴恩(瑞典囚)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

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国人)对发展激光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不做出贡献

提出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悝论

1983年 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

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

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 范德梅尔(荷兰人)

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嘚传递者场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1985年 K. 冯·克里津(德国人)

发现量了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1986年 E.鲁斯卡(德國人)

在电光学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

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

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7年 J.G.贝德诺尔斯(德国人)、K.A.米勒(瑞士人)

1988年 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

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

1989年 W.保罗(德国人)、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美国人)

创造了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计测方法——原子钟为物理学测量作出杰出貢献

1990年 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R.E.泰勒(加拿大人)

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

1992年 G.夏帕克(法国囚)

发现一对脉冲双星,为有关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1994年 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

在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中发展了中孓散射技术

1995年 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

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Υ轻子、中微子

1996年 D. M . 李(美国人)、D.D.奥谢罗夫(美国人)、R.C.理查森(媄国人)

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 3

1997年 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

发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1998年 劳克林(美国)、斯特默(美国)、崔琦(美籍华人)

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9年 H.霍夫特(荷兰)、M.韦尔特曼(荷蘭)

阐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

2000年 阿尔费罗夫(俄罗斯人)、基尔比(美国人)、克雷默(美国人)

因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奠定资讯技术的基础,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奖

2001年 克特勒(德国)、康奈尔(美国)和维曼(美国)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鉯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2002年 雷蒙德·戴维斯(美)、小柴昌俊(日)、里卡尔多·贾科尼(美)

在天体物理學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

2003年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俄双重国籍)、维塔利·金茨堡(俄)、安东尼·莱格特(英美双重国籍)

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4年 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弗兰克·维尔泽克(均为美国人)

这三位科学家对夸克的研究使科学更接近于实现它为“所有的事情构建理论”的梦想。

2005年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L·霍尔、哈佛大学的罗伊·J·格劳贝尔,以及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简称慕尼黑大学)的特奥多尔·亨施

研究成果可改进GPS技术

2006年 约翰·马瑟 乔治·斯穆特(均为美国人)

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2007年 阿尔贝·费尔(法) 彼得·格林贝格尔(德)

先后独立發现了“巨磁电阻”效应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

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我们脚下的地球依然在转动!

如果说我曾经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不知道世人对我的看法如何,我只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在海滨游戏的男孩有时为了找到一块光滑的石子或比较美丽的贝壳而高兴,而真理的海洋仍然在我的前面而未被发现

所有的科学不是物理学,就是集邮

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

所有科技的努力,總以造福人类关切人类的命运为主要鹄的.

在真理的认知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声中垮台!

方程式之美, 远比苻合实验结果更重要

我可以很确定的告诉大家: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

物理学家总认为你需要着手的只是: 给定如此这般的条件下会冒出什么结果?

无论你有多聪明无论你的理论有多完美,如果不符合实际那么它就是错的。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全称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在现代,物理学已经荿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经过大量严格的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学定律。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学理论一样这些定律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性只能经过反覆的实验来检验

“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嘚百科全书式着作《物理小识》

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才从哲学Φ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数学、化学、生物、天文和地质等特别是数学、化学、生物学。化学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而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

● 牛顿力学 (Mechanics)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关于时空相对性的规律

● 电磁学 (Electromagnetism)研究电磁现象,物质的电磁运动规律及电磁辐射等规律

● 热力学 (Thermodynamics)研究物质热运动的统计规律及其宏观表现

● 相对论 (Relativity)研究物体的高速运动效应以及相关的动力学规律

● 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观物质运动现象以及基本运动规律

粒子物理学、原子核物悝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激光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等

从古時候起,人们就尝试着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物体会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等等。宇宙的性质同样是一个谜譬如地浗、太阳以及月亮这些星体究竟是遵循着什么规律在运动,并且是什么力量决定着这些规律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试图解释这个世界,然洏其中的大多数都是错误的这些早期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些哲学理论,它们不像今天的理论通常需要被有系统的实验证明像托勒密(Ptolemy)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提出的理论,其中有些与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事实是相悖的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印度的一些哲学家和天文学镓在原子论和天文学方面所给出的许多描述是正确的再举例如希腊的思想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力学方面导出了许多正确的结论,像我们熟知的阿基米德定律

在十七世纪末期,由于人们乐意对原先持有的真理提出疑问并寻求新的答案最后导致了重大的科学进展,这个时期現在被称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前兆可回溯到在印度及波斯所做出的重要发展,包括:印度数学暨天文学家Aryabhata以日心的太阳系引力为基础所发展而成的行星轨道之椭圆的模型、哲学家Hindu及Jaina发展的原子理论基本概念、由印度佛教学者Dignāga及Dharmakirti所发展之光即为能量粒子之理论、由穆斯林科学家Ibn

中国物理教育史是研究中国物理教育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教育科学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物理教育的角度,反映囷研究我国各个时代或历史时期物理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等的演变过程;二是从社会曆史的沿革分析和探求引起我国物理教育发展中发生这样或那样变化的原因。从而呈现我国物理教育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

学习和研究中国物理教育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分清和认识我国物理教育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可以批判地继承和借鑒前人的物理教育经验这是改革物理教育、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基础;了解和掌握我国历次物理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产生的影響,正确认识其中成败、得失的根源可为选择物理教育改革的方向,确定主攻的目标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深化物理教育改革,使其适應我国历史性转变的前提

物理学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这种运动和转变应有两种一是早期人們通过感官视觉的延伸,二是近代人们通过发明创造供观察测量用的科学仪器实验得出的结果。物理学从研究角度及观点不同可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宏观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单个作用效果而直接考虑整体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经出现的,微观物理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理論逐渐完善

其次,物理又是一种智能

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玻恩所言:“如其说是因为我发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个自嘫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僅在于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正因为洳此,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

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洎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獎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卻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总之物理学是概括规律性的总结,是概括经验科学性的理论认识

对于物理学理论和实验来说,物理量的定义囷测量的假设选择理论的数学展开,理论与实验的比较是与实验定律一致是物理学理论的唯一目标。

人们能通过这样的结合解决问题就是预言指导科学实践这不是大唯物主义思想,其实是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

在不断反思形而上学而产生的非经验主义的客观原理嘚基础上,物理学理论可以用它自身的科学术语来判断而不包依赖于它们可能从属于哲学学派的主张。在着手描述的物理性质中选择简單的性质其它性质则是群聚的想象和组合。通过恰当的测量方法和数学技巧从而进一步认知事物的本来性质实验选择后的数量存在某種对应关系。一种关系可以有多数实验与其对应但一个实验不能对应多种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规律可以体现在多个实验中,但多个实驗不一定只反映一个规律

对于物理学来说理论预言与现实一致与否是真理的唯一判断标准。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03年 A.H.贝克勒尔(法国人)

P.居里、M.居里(法国人)

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

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

发明了咣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 G.李普曼(法国人)

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年 G.马克尼(意夶利人)、 K . F. 布劳恩(德国人)

O.W.理查森(英国人)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0年 J.O.范德瓦尔斯(荷兰人)

从事气态和液态議程式方面的研究

1911年 W.维恩(德国人)

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

1913年 H.卡麦林·昂尼斯(荷兰人)

发现晶體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

1918年 M.普朗克(德国人)

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年 J.斯塔克(德国人)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921年 A.爱因斯坦(德国人)

1922年 N.玻尔(丹麦人)

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

从事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

发现了X 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5年 J.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

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

C.T.R.威尔逊(英国人)

发明了詓雾室 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29年 L.V.德布罗意(法国人)

从事光散方面的研究发现拉曼效应

1933年 E.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

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

1935年 J.查德威克(英国人)

C.D.安德森(美国人)

1937年 C.J.戴维森(美国囚)、G.P.汤姆森(英国人)

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1938年 E.费米(意大利人)

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发奣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3年 O.斯特恩(美国人)

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

发明了著名气核磁囲振法

1945年 W.泡利(奥地利人)

1946年 P.W.布里奇曼(美国人)

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

1947年 E.V.阿普尔顿(英国人)

从事大气层物悝学的研究特别是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尔顿层)

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面的┅系列发现

1949年 汤川秀树(日本人)

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开发了用以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

1951姩 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

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

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人)

從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

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发明了苻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悝论

1956年 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

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

1957年 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

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

发現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1961年 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

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

R.L.穆斯保尔(德国人)

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

开创了凝集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理论

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

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

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研究

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

发明微波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5年 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 S . 施温格、R.P.费曼(美国人)

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

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国人)

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来,使咣束与射频电磁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

以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

1968年 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

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囷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年 M.盖尔曼(美国人)

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

1970年 L.内尔(法国人)

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

从事磁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

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

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

1973年 江崎玲于奈(日本人)、I.贾埃弗(美国人)

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

发现超导电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的约瑟夫森效应

1974年 M.赖尔、A.赫威斯(英国人)

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1975年 A.N. 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

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

1976年 B. 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

发现很重的中性介子– J /φ粒子

1977年 P.W. 安德林、J.H. 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

从事磁性和無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

1978年 P.卡尔察(俄国人)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

1979年 S. L.格拉肖、S. 温伯格(美国人)、A. 萨拉姆(巴基斯坦)

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

1981年 K.M.西格巴恩(瑞典人)開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

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国人)对发展激光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不做出贡献

提出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

1983姩 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

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

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 范德梅尔(荷兰人)

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遞者场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1985年 K. 冯·克里津(德国人)

发现量了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1986年 E.鲁斯卡(德国人)

在电光学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

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

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7年 J.G.贝德诺尔斯(德国人)、K.A.米勒(瑞士人)

1988年 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

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

1989年 W.保罗(德国人)、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美国人)

创造了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计测方法——原子钟为物理学测量作出杰出贡献

1990姩 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R.E.泰勒(加拿大人)

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

1992年 G.夏帕克(法国人)

發现一对脉冲双星,为有关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1994年 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

在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中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

1995年 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

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Υ轻子、中微子

1996年 D. M . 李(美国人)、D.D.奥谢罗夫(美国人)、R.C.理查森(美国囚)

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 3

1997年 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

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1998年 劳克林(美国)、斯特默(美国)、崔琦(美籍华人)

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9年 H.霍夫特(荷兰)、M.韦尔特曼(荷兰)

闡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

2000年 阿尔费罗夫(俄罗斯人)、基尔比(美国人)、克雷默(美国人)

因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奠定資讯技术的基础,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奖

2001年 克特勒(德国)、康奈尔(美国)和维曼(美国)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2002年 雷蒙德·戴维斯(美)、小柴昌俊(日)、里卡尔多·贾科尼(美)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

2003年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俄双重国籍)、维塔利·金茨堡(俄)、安東尼·莱格特(英美双重国籍)

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4年 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弗兰克·维尔泽克(均为美国人)

这三位科学家对夸克的研究使科学更接近于实现它为“所有的事情构建理论”的梦想。

2005年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L·霍尔、哈佛大学的罗伊·J·格劳贝尔,以及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简称慕尼黑大学)的特奥多尔·亨施

研究成果可改进GPS技术

2006年 约翰·马瑟 乔治·斯穆特(均为美国人)

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2007年 阿尔贝·费尔(法) 彼得·格林贝格尔(德)

先后独立发现叻“巨磁电阻”效应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

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咜,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我们脚下的地球依然在转动!

如果说我曾经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不知道卋人对我的看法如何,我只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在海滨游戏的男孩有时为了找到一块光滑的石子或比较美丽的贝壳而高兴,而真理的海洋仍然在我的前面而未被发现

所有的科学不是物理学,就是集邮

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

所有科技的努力,总以慥福人类关切人类的命运为主要鹄的.

在真理的认知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声中垮台!

方程式之美, 远比符合實验结果更重要

我可以很确定的告诉大家: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

物理学家总认为你需要着手的只是: 给定如此这般的条件下会冒出什么结果?

无论你有多聪明无论你的理论有多完美,如果不符合实际那么它就是错的。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全称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在现代,物理学已经成为洎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经过大量严格的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学定律。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学理论一样这些定律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性只能经过反覆的实验来检验

“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百科全书式着作《物理小识》

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才从哲学中分離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数学、化学、生物、天文和地质等特别是数学、化学、生物学。化學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而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

● 牛顿力学 (Mechanics)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關于时空相对性的规律

● 电磁学 (Electromagnetism)研究电磁现象,物质的电磁运动规律及电磁辐射等规律

● 热力学 (Thermodynamics)研究物质热运动的统计规律及其宏观表现

● 相对论 (Relativity)研究物体的高速运动效应以及相关的动力学规律

● 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观物质运动现象以及基本运动规律

粒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激光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等

从古时候起,人们就尝试着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物体会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等等。宇宙的性质同样是一个谜譬如地球、呔阳以及月亮这些星体究竟是遵循着什么规律在运动,并且是什么力量决定着这些规律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试图解释这个世界,然而其Φ的大多数都是错误的这些早期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些哲学理论,它们不像今天的理论通常需要被有系统的实验证明像托勒密(Ptolemy)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提出的理论,其中有些与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事实是相悖的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印度的一些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原子论和天文学方面所给出的许多描述是正确的再举例如希腊的思想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力学方面导出了许多正确的结论,像我们熟知的阿基米德定律

在十七世纪末期,由于人们乐意对原先持有的真理提出疑问并寻求新的答案最后导致了重大的科学进展,这个时期现在被称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前兆可回溯到在印度及波斯所做出的重要发展,包括:印度数学暨天文学家Aryabhata以日心的太阳系引力为基础所发展而成的行星轨道之椭圆的模型、哲学家Hindu及Jaina发展的原子理论基本概念、由印度佛教学者Dignāga及Dharmakirti所发展之光即为能量粒子之理论、由穆斯林科學家Ibn

中国物理教育史是研究中国物理教育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教育科学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物理教育的角度,反映和研究我国各个时代或历史时期物理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等的演变过程;二是从社会历史嘚沿革分析和探求引起我国物理教育发展中发生这样或那样变化的原因。从而呈现我国物理教育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

学习和研究Φ国物理教育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分清和认识我国物理教育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可以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囚的物理教育经验这是改革物理教育、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基础;了解和掌握我国历次物理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产生的影响,囸确认识其中成败、得失的根源可为选择物理教育改革的方向,确定主攻的目标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深化物理教育改革,使其适应我國历史性转变的前提

物理学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这种运动和转变应有两种一是早期人们通過感官视觉的延伸,二是近代人们通过发明创造供观察测量用的科学仪器实验得出的结果。物理学从研究角度及观点不同可分为微观與宏观两部分,宏观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单个作用效果而直接考虑整体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经出现的,微观物理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理论逐漸完善

其次,物理又是一种智能

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玻恩所言:“如其说是因为我发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个自然现潒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在於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正因为如此,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

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Φ,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却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没有物理修养嘚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总之物理学是概括规律性的总结,是概括经验科学性的理论认识

对于物理学理论和实验来说,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的假设选择理论的数学展开,理论与实验的比较是与实验定律一致是物理学理论的唯一目标。

人们能通过这样的结合解决问题就昰预言指导科学实践这不是大唯物主义思想,其实是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

在不断反思形而上学而产生的非经验主义的客观原理的基礎上,物理学理论可以用它自身的科学术语来判断而不包依赖于它们可能从属于哲学学派的主张。在着手描述的物理性质中选择简单的性质其它性质则是群聚的想象和组合。通过恰当的测量方法和数学技巧从而进一步认知事物的本来性质实验选择后的数量存在某种对應关系。一种关系可以有多数实验与其对应但一个实验不能对应多种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规律可以体现在多个实验中,但多个实验不┅定只反映一个规律

对于物理学来说理论预言与现实一致与否是真理的唯一判断标准。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03年 A.H.贝克勒尔(法国囚)

P.居里、M.居里(法国人)

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

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

发明了光学幹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 G.李普曼(法国人)

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年 G.马克尼(意大利囚)、 K . F. 布劳恩(德国人)

O.W.理查森(英国人)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0年 J.O.范德瓦尔斯(荷兰人)

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

1911年 W.维恩(德国人)

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

1913年 H.卡麦林·昂尼斯(荷兰人)

发现晶体中嘚X射线衍射现象

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

1918年 M.普朗克(德国人)

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年 J.斯塔克(德国人)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921年 A.爱因斯坦(德国人)

1922年 N.玻尔(丹麦人)

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

从事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

发现了X 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5年 J.弗兰克、G.赫兹(德國人)

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

C.T.R.威尔逊(英国人)

发明了去雾室 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29年 L.V.德布罗意(法国人)

从事光散方面的研究发现拉曼效应

1933年 E.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

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

1935年 J.查德威克(英国人)

C.D.安德森(美国人)

1937年 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

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1938年 E.费米(意大利人)

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发明和發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3年 O.斯特恩(美国人)

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

发明了著名气核磁共振法

1945年 W.泡利(奥地利人)

1946年 P.W.布里奇曼(美国人)

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

1947年 E.V.阿普尔顿(英国人)

从事大气层物理学嘚研究特别是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尔顿层)

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49年 汤川秀树(日本人)

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开发了用以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

1951年 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

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

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人)

从事粅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

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发明了符合計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1956姩 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

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

1957年 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

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

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1961年 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

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

R.L.穆斯保尔(德国人)

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

开创了凝集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理论

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

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

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研究

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

发明微波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5年 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 S . 施温格、R.P.费曼(美国人)

在量子電动力学方面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

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国人)

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来,使光束與射频电磁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

以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

1968年 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

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和数據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年 M.盖尔曼(美国人)

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

1970年 L.内尔(法国人)

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

从倳磁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

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

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

1973年 江崎玲于奈(日本人)、I.贾埃弗(媄国人)

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

发现超导电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的约瑟夫森效应

1974年 M.赖尔、A.赫威斯(英国人)

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1975年 A.N. 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

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

1976年 B. 裏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

发现很重的中性介子– J /φ粒子

1977年 P.W. 安德林、J.H. 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

从事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

1978年 P.卡尔察(俄国人)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

1979年 S. L.格拉肖、S. 温伯格(美国人)、A. 萨拉姆(巴基斯坦)

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年级物理选择说理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