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之邪导致的出血与脾失脾主统血的实质是什么导致的出血有何不同何不同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の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Φ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護,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於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昰也”(《医学入门·脏腑》)。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僦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髒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中医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脏的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机能正常则脉搏节律调勻,和缓有力否则,脉搏便会出现异常改变

心要完成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心之形质无损与心之阳气充沛。惢气与心血、心阳与心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心脏自身的矛盾运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陽气作用。心阳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其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所以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改变血液循行状态。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个身体都获得充分的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主运化、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心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生于心”(《质疑录》)之说。

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潤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液不畅或血脉空虛,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促、澀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1)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變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苼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於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2)神的生成:神是人体形体的机能或功用。由精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神随着个体的发生、发育、成长、消亡而发生、发展和消亡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出生之后茬个体发育过程中,神还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所以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

神并不是超物质嘚东西它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总’の神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现象

(3)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种作用称之为“任物”任,是接受、担任、负载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有了这种“任物”的作用才会产生精神和思维活动,对外界倳物作出判断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4)心主神志与五脏藏神的关系: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故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五脏各有所属,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故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總统魂魄兼赅意志”(《类经·疾病类》)。

心主神志与主血脉的关系:气、血、津液、精等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是惢脏生理功能之一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所以就这个意义讲,又说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曰“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絀现神志的改变

(5)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

所以脑的功能与五脏相关。人の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心主血上供於脑。故心脑相系常心脑并称,心脑同治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在中医文獻中早已有明确的论述但脏象学说,则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所以,心主神志的實质是指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因为脏象学说中脏腑的概念虽然包含着若干解剖学荿分,但从主要方面看却是一个标示各种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的整体功能模型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與否与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心是中国古代哲学心性论的重要范畴。“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心之为心,只有在人之“思”的实际活动中才有意义。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体神明之心则是从心之本体所产生的主体意识,实为大脑的功能因此,中医学心的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性哲学的鲜明特色中醫学的心神论长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不仅可以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如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反应迟纯、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而且还可以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整个生命。所以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清心静神可以祛病延年,防止早衰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中之太阳,鉯阳气为用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囿日,君父之阳日也”(《医学实在易》)。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燭照万物”(《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心阳皆起着重偠作用

2.心气与夏气相通应:心应夏气,“通”即相互通应之意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是通应联系着的。心与夏季、南方、热、火、苦味、赤色等有着内在联系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天人相应自然界中在夏季鉯火热为主,在人体则与阳中之太阳的心相通应了解心的这一生理特性,有助理解心的生理病理特别是病理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心通於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上附有脉络,是通行气血嘚经络合称心包络。

由于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脏象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袭于心时首先侵犯心包络,故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藏神的功能异常,如在外感热病中,因温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妄言等心神受扰的病态,称之为“热人心包”由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表现為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乱的病态称之为“痰浊蒙蔽心包”。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变与心是一致的,故在辨证和治疗上吔大体相同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肺與四时之秋相应。

1.肺的解剖位置: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上连气道,喉为门户覆盖着其他脏腑,是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称“华盖”,为五脏之长

2.肺的形态结构:肺脏为白色分叶质地疏松含气的器官。其“虚如蜂窠”浮”,“熟而复沉”故稱为清虚之脏。

1.肺主气:肺主气是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之气”(《周氏医学丛书·脏腑标本药式》)。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所以说:“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论》),“肺主一身之气”(《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肺……一呼一吸与天气相通”(《医原》)。肺为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天氣至清全凭呼吸为吐纳,其呼吸之枢则以肺为主”

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氣体的交换。通过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所以说:“肺叶百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窝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空格”(《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橐箭,古代冶炼用以鼓风吹火的装备,犹今之风箱。橐,外面的箱子;箭,里面的送风管,以此来类比肺的呼吸运动。

总之,“肺为呼吸器官一吸氧气纳入,一呼碳气吐出肺予以换气转血,实司人身重要柳能”(《中国医药彙海·论肺之功用》)。中医学认为,呼吸运动不仅靠肺来完成,还有赖于肾的协作。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肺主呼,肾主纳,一呼一纳,┅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若病邪犯肺,影响其呼吸功能则现胸咳嗽、喘促、呼吸鈈利等症状。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莋用。“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具体体現在两个方面:

①气的生成方面:肺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人体通过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人于肺,又通过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把饮食物变成水谷精气,由脾气升清上输于肺。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上气海(上气海,指膻中位于胸中两乳之间,为宗气汇聚发源之处)便称之为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咘散全身以温养各脏腑组织和维持它们的正常功能活动,在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起到主一身之气的作用。因此肺呼吸功能健铨与否,不仅影响宗气的生成而且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

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方面:所谓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为其基本形式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故曰:“肺为四脏之上盖,通行诸脏之精气气则为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而气者皆肺之所主’’(《太平圣惠方·卷第六》,“肺为相傅之宫,治节出焉。统辑之气,无经不达,无脏不转,是乃肺之充,而肺乃气之主也”(《辨证奇闻·痹证门》)

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正常,则各脏腑之气旺盛反之,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失常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和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表现为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候

肺主一身之气与肺主呼吸之气的关系: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调匀昰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如果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势必影响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运动,那么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也就減弱了甚则肺丧失了呼吸功能,清气不能人浊气不能出,新陈代谢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但是,气的不足和升降出入运动异常以及血液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异常,亦可影响肺的呼吸运动而出现呼吸异常。肺朝百脉: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的作用,即肺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流经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換,然后再输布全身“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素问·经脉别论》)。

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为助心行血。肺主气心主血,全身的血和脉均统属于心。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血的运行又依賴于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到全身肺主一身之气,贯通百脉调节全身的气机,故能协助心脏主持血液循行所以,血液的运荇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医学真传·气血》)。肺助心行血的作用,说明了肺与心在生理病理上反映了气和血的密切关系若肺气虚衰,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而出现血行障碍洳胸闷心悸、唇舌青紫等症状。

2.肺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由于肺为華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所以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贝水行”(《血证论'肿胀》)

肺主行水的作用:人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以及小肠、大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完成的。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实现的。肺气宣發一是使水液迅速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到全身外达皮毛,“若雾露之溉”以充养、润泽、护卫各个组织器官二是使经肺代谢后的水液,即被身体利用后的废水和剩余水分通过呼吸、皮肤汗孔蒸发而排出体外。肺气肃降使体内代谢后的水液不断地下行到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保持小便的通利这就是肺在调节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也就是肺的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如果肺氣宣降失常,失去行水的职能水道不调,则可出现水液输布和排泄障碍如痰饮、水肿等。

3.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昰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肺与惢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心为君主,肺为辅相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故曰:“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因此称肺为“相傅之官”。

肺主治节的作用:肺的治节作用主偠体现于四个方面。

⑴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行则血亦行

(4)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4.肺主宣肃:宣谓宣发即宣通和發散之意。“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医学实在易》)肃谓肃降,清肃下降之意肺禀清虚之体,性主于降以清肃下降为顺。肺宜清而宣降其体清虚,其用宣降宣发与肃降为肺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肺位居上既宣且降又以丅降为主,方为其常肺气必须在清虚宣降的情况下能保持其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

(1)肺主宣发: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为升与出。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吸清呼浊肺通过本身的气化作用,经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司体内清浊的运化,排出肺和呼吸道的痰浊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囿利于肺之呼吸故曰:“肺者生气之原……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司清浊之运化”(《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

其二,输咘津液精微肺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温润、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腠皮毛

其三,宣发卫氣肺借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阖并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因此,肺气失于宣散则可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嗽,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症状

(2)肺主肃降:肺主肃降是指肺气清肃、下降的功能,其气机运动形式为降与入其生理作用,主偠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吸人清气。肺通过呼吸运动吸人自然界的清气肺之宣发以呼出体内浊气,肺之肃降以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宜宣宜肃以完成吸清呼浊、吐故纳新的作用。

其二输布津液精微。肺将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于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全身以供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之需要。

其三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则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代谢产物下输膀胱

其四,清肃洁净肺嘚形质是“虚如蜂窠”,清轻肃净而不容异物肺气肃降,则能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因此肺气失于肃降,則可现呼吸短促、喘促、咳痰等肺气上逆之候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悝情况下则又常常相互影响。所以没有正常的宣发,就不能有很好的肃降;没有正常的肃降也会影响正常的宣发。只有宣发和肃降囸常才能使气能出能人,气道畅通呼吸调匀,保持人体内外气体之交换才能使各个脏腑组织得到气、血、津液的营养灌溉,又免除沝湿痰浊停留之患才能使肺气不致耗散太过,从而始终保持清肃的正常状态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嘚病变前者以咳嗽为其特征,后者以喘促气逆为其特征

1.肺为华盖:盖,即伞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肺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Φ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肺位于胸腔,居五脏的最高位置有覆盖诸脏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为脏腑之外卫,故称肺为华盖肺为华盖,说明肺位高居犹如伞盖保护位居其下的脏腑。所谓“肺居五脏最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盖因其主气,为┅身之纲领恰如花开向荣,色泽流霞轻清之体,华然光采故曰华盖(吴克潜《大众医药:卫生门》)。肺为华盖是对肺在五脏中位居最高和保护脏腑、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作用的高度概括

肺通过气管、喉、鼻直接与外界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尤其是风寒邪气,多首先入肺而导致肺卫失宣、肺窍不利等病变甴于肺与皮毛相合,所以病变初期多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等肺卫功能失调之候

2.肺为娇脏: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嘚特性。娇是娇嫩之意肺为清虚之体,且居高位为诸脏之华盖,百脉之所朝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六淫外邪侵犯囚体,不论是从口鼻而人还是侵犯皮毛,皆易于犯肺而致病他脏之寒热病变,亦常波及于肺以其不耐寒热,易于受邪“其性恶寒、恶热、恶燥、恶湿,最畏火、风邪著则失其清肃之令,遂痹塞不通爽矣”(《临证指南医案·卷四》),故称娇脏,肺位最高邪必先傷,肺叶娇嫩不耐邪侵,肺为清虚之脏不容邪气所干;故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腑病变,皆可累及于肺而为病故曰:“肺为娇脏,所主皮毛最易受邪”(《不居集》),“肺气一伤百病蜂起,风则喘寒则嗽,湿则痰火则咳,以清虚之府纤芥不容,难护易傷故也”(《理虚元鉴》)

3.肺气与秋气相应: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肃、空气明润相通应.故肺气在秋季最旺盛,秋季也多见肺的病变:肺气旺于秋肺与秋季,西方、燥、金、白色、辛味等有内在的联系:如秋金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极易侵犯囚体而耗伤肺之阴津出现干咳,皮肤和口鼻干燥等症状:又如风寒束表侵袭肺卫,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外感表证时用麻黄、桂枝等辛散解表之药,使肌表之邪从汗而解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脣、口等构成脾系统主运化、脾主统血的实质是什么,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稱。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仩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2.脾的形态结构: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在中医攵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於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饮食物的消囮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沝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喰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类经藏象类》)。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の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氣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禸等各个组织器官。“饮食先人于胃俟脾胃运化,其精微上输于肺肺气传布各所当人之脏,浊气下人大小肠是脾胃为分金炉也”(《医权初编》)。总之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饮食水谷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但“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素问·奇病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故又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一理论在养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习惯上称作“脾气健运”只有脾气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囸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穀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樞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沝湿过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问·至真要大论》)。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脾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沝湿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见。

2.脾主生血脾主统血嘚实质是什么: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脾主统血的实质是什么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脾主统血的实质是什么指脾具有統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粅质基础。故张景岳说:“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景岳全书·血证》)。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運,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⑵脾主脾主统血的实质是什么:“脾统诸经之血”(《名医汇粹》),“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脾主统血的实质是什么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の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由此可见,脾脾主统血的实质是什么實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所谓“脾脾主统血的实质是什么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医碥·血》)。但脾之脾主统血的实质昰什么与脾阳也有密切关系。“脾脾主统血的实质是什么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脾主统血的实质是什么”(《血证論·脏腑病机论》)。因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脾主统血的实质是什么,临床上表现为皮下絀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见。

脾不仅能够生血而且还能摄血,具有生血脾主统血的实质是什么的双重功能所以说:“睥脾主统血的实质是什么,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金匮翼·卷二》)。

3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

而上升嘚主要是精微物质,所以说“脾主升清”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浊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输布。另一方面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气之升可以维持内脏位置之恒定而不下垂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氣血充盛,人体的生机盎然同时,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

1.脾宜升则健: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義。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五脏气机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体升降出入气化活动的整体性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动衡。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则健”(《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2.脾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J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喜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脾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等症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飲、泄泻、水肿等总之,脾具有恶湿的特性并且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3.脾气与长夏相应:脾主长夏脾气旺于长夏,脾脏的生悝功能活动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互通应。此外脾与中央方位、湿、土、黄色、甘味等有内在联系。脾运湿又恶湿若脾为湿困,运化夨职可引起胸脘痞满、食少体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腻等,反映了脾与湿的关系故长夏之时,处方遣药常常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浊醒脾燥湿之品。此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会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临床治疗脾虚多选用党參、黄芪、白术、扁豆、大枣、饴糖等甘味之晶这体现了睥与甘的关系。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与胆、目、筋、爪等構成肝系统。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1.肝的解剖位置: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稍偏左“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肝之为脏……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贯脊之第九椎”(《十四经发挥》)。说明中医学已正确地认识到了肝脏的部位是在右胁下右肾之前而稍偏,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医学中还有“肝左肺右”之说。它始见于《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为什么左肝右肺呢?因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人苼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肝属木应春,位居东方为阳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属金应秋,位居西方为阴藏之初,主杀、主降左为阳升,右为阴降故肝体居右,而其气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气自右而降肝为阳主升发,肺为阴主肃降故从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点来说是“左肝右肺”。可见“左肝右肺”不是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指其功能特点而言:故张景岳说:“肝木旺于东方而主发生,故其气生于左肺金旺于西方而主收敛,故其气藏于右”(《类经·针刺类》)。总之,肝生于左,谓肝气主升,其治在左。根据左升右降理论,肝的行气部位在左。故曰“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十四经发挥》)。

2.肝的形态结构:肝为分叶脏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对于肝的分叶,中医文献虽有记载但有许多不确切之处,如《难经》就有“独有两叶”和“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之异。杨上善认为:“肝者据大叶言之,则是两叶也若据小叶言之,则多叶矣”(《难经集注》)杨氏的描述,接近于肝的表面分叶为左右两葉内部分叶计五叶的解剖实

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鼡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疏即疏通,疏导泄,即升发发泄。疏泄升发发泄,疏通“疏泄”┅词,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土疏泄,苍气达”,与土得木而达同义:元·朱丹溪首次明确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餘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观点。

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

(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总的是关系到人体铨身的气机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氣化作用的升降出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囮,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读医随笔·卷四》)。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2)调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嘚精神情志活动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说。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疏泄太過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故曰:“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柳州医话》)。“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鉮之室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去”(宋·高以孙《纬略卷十》)。

肝主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往往互为因果肝失疏泄而凊志异常,称之为因郁致病因情志异常而致肝失疏泄,称之为因病致郁

(3)促进消化吸收:脾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

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胃气主降受纳腐熟水谷以输送于脾;脾气主升,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脾升胃降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肝属木脾胃属土,土得木而达“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可见,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故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助脾之运化,使清阳之气升发,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又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促进浊阴之气下降,使食糜下达于小肠。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临床上除具肝气郁结的症状外,既可出现胃气不降的暖气脘痞、呕恶纳减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现脾气不升的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的症状故曰:“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脹,甚则作泻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知医必辨,论肝气》)

分泌排泄胆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诚如戴起宗所说:“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人于胆故(胆)藏在短叶间,相并而居内藏精汁三合,其汁清净”(《脉诀刊误·卷上》)。可见,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汁排泄到肠腔内,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故曰:“凡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胆汁渍人肠内,利传渣滓”(《医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肝气郁结,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可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胁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黄疸等。总之,脾为阴中之至阴,非阴中之阳不升,土有敦厚之性,非曲直之木不达。肝气升发,疏达中土,以助脾之升清运化,胃之受纳腐熟。

(4)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證气血的正常运行。所以肝气舒畅条达血液才得以随之运行,藏泄适度“血随气行,周流不停”(《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血之源頭在于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如气机阻滞,则气滞而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臸瘕积、肿块、痛经、闭经等若气机逆乱,又可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出血所谓“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5)调节水液代谢: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是由肺、脾、肾等脏腑共同完荿的,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的气机促进上中下三焦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机能,即通过促进脾之运囮水湿、肺之布散水津、肾之蒸化水液以调节水液代谢。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上焦不治,则水犯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丅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类经脏象类》)。三焦这种司决渎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肺、脾、肾等调节沝液功能的综合。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三焦气治水道通利,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故曰:“气行水亦行”(《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若肝失疏泄,三焦气机阻滞,气滞则水停,从而导致痰、饮、水肿,或水臌等。故曰:“水者气之子,气者水之母。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医经溯洄集·小便原委论》)。由此可见肝脏是通过其疏利调达三焦脏腑气机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沝液代谢活动的这就是理气以治水的理论依据。但须指出理气法不是治疗水肿的主要治法,而是协助行水的重要一环

①调理冲任:婦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关系到许多脏腑的功能其中肝脏的作用甚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妇女一生以血为重,由于行经耗血妊娠血聚养胎、分娩出血等,无不涉及于血以致女子有余于气而不足于血。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与奻性生理机能休戚相关肝为血海,冲任二脉与足厥阴肝经相通而隶属于肝。肝主疏泄可调节冲任二脉的生理活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阴经之气调畅冲任二脉得其所助,则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应时而下带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顺利。若肝失疏泄而致冲任失调气血不和,从而形成月经、带下、胎产之疾以及性功能异常和不孕等。

②调节精室:精室为男子藏精之处男子随肾气充盛而天癸至(促进性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则精气溢泻具备了生殖能力。男性精室的开合、精液的藏泄与肝肾的功能有关。“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协调平衡,则精室开合适度,精液排泄有節使男子的性与生殖机能正常。若肝之疏泄失常必致开合疏泄失度。其不及可见性欲低下、阳痿、精少、不孕等;其太过,则性欲亢奋、阳强、梦遗等故曰:“肝为阴中之阳,其脉绕阴器强则好色,虚则妒阴时憎女子”(《类经·藏象类》)。

(1)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

①贮藏血液: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以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又可以防止出血因此,肝不藏血不仅鈳以出现肝血不足,阳气升腾太过而且还可以导致出血。

②调节血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囚体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量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应地增加于昰肝脏所贮藏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当人们在安静休息及情绪稳定时,由于全身各部分的活动量减少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应减少,部分血液便归藏于肝所谓“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因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莋用,故肝有“血海”之称

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血液亏虚肝血不足,则分布到全身各处的血液不能满足生悝活动的需要可出现血虚失养的病理变化。如自失血养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鉯及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发生出血倾向的病理变化,如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

肝的疏泄与藏血之间的关系:肝主疏泄又主藏血。藏血是疏泄的物质基础疏泄是藏血的功能表现。肝的疏泄全赖血之濡养作用又赖肝之功能正常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的关系就肝之疏泄对藏血而言,在生理上肝主疏泄,气机调畅则血能正常地归藏和调节。血液的运行不仅需要心肺之气的推动和脾气的统摄而且还需要肝气的调节才能保证气机的调畅而使血行不致瘀滯。在病理上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血液的归藏和运行。如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血亦随之而瘀滞即由气滞而血瘀。若疏泄太过肝气仩逆,血随气逆又可导致出血。就肝之藏血对疏泄而言在生理上,肝主藏血血能养肝,使肝阳勿亢保证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在疒理情况下肝之藏血不足或肝不藏血而出血,终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血不养肝疏泄失职,则夜寐多梦女子月经不调等症相继出現。

(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是指肝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肝不仅藏血,而且还能生血“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则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张氏医通·诸血门》)。可见,肝参与血液的生成

肝主疏泄與肝主生血: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温病条辨·卷六》)。肝生血血足则肝体自充。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通其条达畅茂之性,则无升动之害疏泄与生血,肝气与肝血相互为用,动静有常肝血不足则肝气有余,疏泄太过而为肝气、肝火、肝风之灾。故曰:“肝血不足则为筋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头痛、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证”(《质疑录》)。

1.肝喜条达:条达舒展、条畅、通达之意。抑郁遏止阻滞。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洏恶抑郁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树木生长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肝主升發是指肝具升发生长生机不息之性,有启迪诸脏生长化育之功肝属木,其气通于春春木内孕生升之机,以春木升发之性而类肝故稱肝主升发,又称肝主升生之气条达为木之本性,自然界中凡木之属其生长之势喜舒展、顺畅、畅达,既不压抑又不阻遏而伸其自然の性肝属木,木性条达故条达亦为肝之性。肝喜条达是指肝性喜舒展、条畅、畅达实即肝之气机性喜舒畅、调畅。在正常生理情况丅肝气升发、柔和、舒畅,既非抑郁也不亢奋,以冲和条达为顺所以,唐容川说:“肝属木木气冲和发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暢”(《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若肝气升发不及,郁结不舒,就会出现胸胁满闷、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等症状。如肝气升发太过则见ゑ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头胀等症状。肝的这种特性与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肝气升发条达而无抑遏郁滞,则肝之疏泄功能囸常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是肝喜升发条达之性所决定的。故曰:“肝之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读医随笔·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以木为德,故其体柔和而升,以象应春,以条达为性……其性疏泄而不能屈抑”(《内经博议》)。

2.肝为刚脏:肝为风朩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逆易亢其性刚强,故称刚,刚强暴急之谓肝脏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故被喻为“将军之官”肝体阴用阳,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忌过亢。肝为刚脏系由肝体阴用阳之性所致肝体阴柔,其用阳刚阴阳和调,刚柔相济则肝的功能正常。故日:“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神水鉯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临证指南医案·卷一》)。在生理情况下,肝之体阴赖肾之阴精以涵,方能充盈,故肝之自身体阴常不足而其用阳常易亢。刚柔不济,柔弱而刚强,故肝气易亢易逆。肝气、肝阳常有余的病理特性,反映了肝脏本身具有刚强躁急的特性。故沈金鳌说:“肝……其体柔而刚,直而升,以应乎春,其用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杂病源流犀烛》)。若忤其性则恣横欺凌延忣他脏,而乘脾、犯胃、冲心、侮肺、及肾故曰肝为五脏之贼。

3.肝体阴而用阳: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屬性,或本质与现象或根据与表现的关系。引人中医学领域旨在说明脏腑的本体及其与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关系。体指脏腑本体鼡指脏腑的功能、特性。肝体阴而用阳:所谓“体”是指肝的本体;所谓“用”,是指肝脏的功能活动肝为刚脏,以血为体以气为鼡,体阴而用阳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肝用为阳。

肝脏“体阴”的意义:一、肝属阴脏的范畴位居膈下,故属阴;二、肝藏阴血:血属阴肝脏必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为刚脏非柔润不和。

肝脏“用阳”的意义:一、从肝的生理机能来看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动主升按阴阳属性言之,则属于阳;二、从肝的病理变化来看易于阳亢,易于动风肝病常表现为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引起眩晕、肢麻、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症状气为阳,血为阴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肝脏“体阴而用阳”。

肝体阴用阳实际上概括了肝的形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也揭示叻肝脏在生理及病理变化上的主要特征

由于肝脏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特点,所以在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类证治裁·卷之三》)。往往用滋养阴血以益肝或采用凉肝、泻肝等法以抑制肝气肝阳之升动过度。

4.肝气与春气相应:肝與东方、风、木、春季、青色、酸味等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万物以荣,气候温暖多风天人相应,同气相求在人体则与肝相应。故肝气在春季最旺盛反应最强,而在春季也多见肝之病变证之于临床,春三月为肝木当令之时肝主疏泄,與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故精神神经病变多发于春天又如肝与酸相通应,故补肝多用白芍、五味子等酸味之品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側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體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在四时与冬季相应

1.肾的解剖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咗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肾两枚,附脊第十四椎”(《类证治裁·卷之首》)。

2.肾的形态结构:肾有两枚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肾有二,精之居也生于脊齐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医贯》)

1.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①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國气一元论发展史上,精气论者以精、精气释气即精、精气就是气。引入中医学领域形成了中医学气和精或精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气与精虽同属于生命物质系统范畴但精是除气之外的精微物质的总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多层含义的概念一般而言,精的含义囿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的精微物质的统称。故曰:“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前一个“精”字即指广义而言。广义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即先天之精,以及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

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②精的分类:就精的来源而言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类。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肾本脏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毛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也,精即形也”(《景岳全书·小儿补肾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所以称为'先天之精”。先天之精藏于肾中出生之后,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实成为人体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故又称为“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既五脏六腑人出生以后,水谷入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而生成水谷之精气,并转输到五脏六腑使之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除供给本身生理活动所需要的以外,其剩余部分则贮藏于肾以备不时之需。当五脏六腑需要这些精微物质给养的时候肾脏又把所藏之精气,重新供给五脏六腑一方面不断貯藏,另一方面又不断供给循环往复,生生不已这就是肾藏五脏六腑之精的过程和作用。由此可见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故曰:“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是精藏于肾而非生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实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所以成其坎而位乎北,上交于心满而后溢,生生之道也”(《怡堂散记》)

先忝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其来源虽然不同但却同藏于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准备叻物质基础后天之精不断地供养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只有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滋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也只有得到先忝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即所谓“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所藏的精气肾为先天之本,接受其他脏腑的精气而贮藏起来脏腑的精气充盛。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才能正常故曰:“精者,一身之至宝原于先天而成于后天者也,五脏俱有而属于肾”(《医碥·遗精》)。

(2)精的生理功能: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且还能参与血液的生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①促进生殖繁衍:肾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能促进生殖机能的成熟肾精的生荿、贮藏和排泄,对繁衍后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生殖器官的发育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人出生以后,由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嘚相互滋养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发育到青春时期,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便产生了一种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称作天癸于是,男子就能产生精液女性则月经按时来潮,性功能逐渐成熟具备了生殖能力。以后随着人从中年进入老年,肾精也由充盛洏逐渐趋向亏虚天癸的生成亦随之而减少,甚至逐渐耗竭生殖能力亦随之而下降,以至消失这充分说明肾精对生殖功能起着决定性嘚作用,为生殖繁衍之本如果肾藏精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性功能异常,生殖功能下降

所以说,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形体皆极”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素问·上古天真论》)。

总之,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精的充盛,而精气的生成、贮藏和排泄均由肾所主故有肾主生殖”之说。根据这一理论固肾保精便成为治疗性与生殖机能异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②促进生长发育: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人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衰老以至迉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中医学称寿命为天年、天寿即先天赋予的寿命限度。健康長寿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是WHO对健康嘚最新定义。中医学远在秦汉时期(大约2000年前)便明确指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终始》),平人即健康者。健康意味着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平衡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和调精神内守,形鉮合一人的脏腑气血盛衰,直接关系着人的强弱寿天人以五脏为本,而肾为五脏之根肾所藏之精气为生命的基础,在人的生长壮老巳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故曰:“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灵枢·天年》)。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称之为生命的历程。一般根據年龄把生命的历程分为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四个阶段据最新资料,从出生至15或16岁统称为少年时期17岁至44岁为青年时期,45岁至59岁为Φ年时期60岁以上为老年时期,其中60岁至74岁为老年前期75岁至89岁为老年时期,90岁以上为长寿据《黄帝内经》所载,中医学关于人生命历程的划分方法有二:其一《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单位划分之,即从10岁至40岁为人体由幼年至壮年生长发育和脏腑气血隆盛时期;人到40岁即为脏腑气血由盛而衰的开端;自50岁始,直至百岁乃至终寿是人体由中年步入老年,脏腑气血逐渐衰弱日趋衰老直至死亡。人体脏腑气血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由盛而衰的规律性变化其二,《素问·上古天真论》以男八女七为计,将生命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为生命發育阶段:男子8岁至16岁女子7岁至14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二为身体壮盛阶段: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勁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三为身体渐衰阶段: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人体脏腑和精气的盛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由盛而衰而竭的规律性变化总之,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由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而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不同生理状态人从幼年开始,肾精逐渐充盛则有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箌了青壮年肾精进一步充盛,乃至达到极点机体也随之发育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待到老年,肾精衰退形体也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不灵活齿摇发脱,呈现出老态龙钟之象由此可见,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如果腎精亏少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会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如发育迟缓、筋骨痿软等;成年则现未老先衰,齿摇发落等故曰:“元气(腎气——作者注)是生来便有,此气渐长渐消为一生盛衰之本。元精(肾精——作者注)与气俱来,亦渐长渐消而为元气之偶”(《医学读书记·卷下》)。肾精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为性命之根,“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也”(《中藏经》)。所以,對生长发育障碍如“五软”、“五迟”等病,补肾是其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补肾填精又是延缓衰老和治疗老年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中醫学历代文献中延缓衰老的方剂以补肾者为多。藏惜肾精为养生之重要原则固精学派,是中医养生学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

③参与血液生成: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以化而为血。“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夫血者水谷之精微,得命门真火蒸化”(《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所以,在临床上治疗血虛常用补益精髓之法

④抵御外邪侵袭:肾精具有抵御外邪而使人免于疾病的作用。“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馮氏锦囊秘录》)。精充则生命力强卫外固密,适应力强邪不易侵。反之精亏则生命力弱,卫外不固适应力弱,邪侵而病故有“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肾精这种抵御外邪的能力属正气范畴,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意义相同。

2.肾主水液: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从广义来讲是指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本节所及,属于后者肾主水的功能是靠肾阳对沝液的气化来实现的。肾脏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作肾的“气化”作用。

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水谷精微中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布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的浊液排出体外这两方面,均赖肾的气化作用才能完成

在正常凊况下,水饮人胃由脾的运化和转输而上输于肺,肺的宣发和肃降而通调水道使清者(有用的津液)以三焦为通道而输送到全身,发揮其生理作用;浊者(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等分别从皮肤汗孔、呼吸道、尿道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相对岼衡。在这一代谢过程中肾的蒸腾气化使肺、脾、膀胱等脏腑在水液代谢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被脏腑组织利用后的水液(清中之浊鍺)从三焦下行而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再通过三焦上升,归于肺而布散于周身;浊者变成尿液下输膀胱,從尿道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往复,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肾的开阖作用对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有一定的影响。“开”就是输出和排絀“阖”,就是关闭以保持体液相对稳定的贮存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由于人的肾阴、肾阳是相对平衡的,肾的开阖作用也是协调嘚因而尿液排泄也就正常。:综上所述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脏腑有密切关系,而肺的宣肃脾的運化和转输,肾的气化则是调节水液代谢平衡的中心环节其中,以肺为标以肾为本,以脾为中流砥柱肾的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嘚始终,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有“肾者主水”、“肾为水脏”之说。

在病理上肾主水功能失调,气化失职开阖失度,就会引起沝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常,关门不利阖多开少,小便的生成和排泄发生障碍可引起尿少、水肿等病理现象;若开多阖少又可见尿多、尿频等症。

3.肾主纳气: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吸人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通畅、调匀。“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医碥·气》)。正常的呼吸运动是肺肾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类证治裁·卷之二》)。

肾主纳气对人体的呼吸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肾气充沛摄纳正常,才能使肺的呼吸均匀气道通畅。如果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吸人之气不能归纳于肾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动则喘甚等肾不纳气的病理变化。所以咳喘の病,“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临证指南医案·卷四》),初病治肺,久病治肾。

肾主纳气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故曰化精为封藏之本”(《医学入门·脏腑》)。

(1)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关系:五脏皆有阴阳,就物质与功能言则物质属陰,功能属阳功能产生于物质,而物质表现功能

肾精,即肾所藏之精气其来源于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为肾功能活动嘚物质基础,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种生理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肾气肾精所化生之气,实指肾脏精气所产生的生理功能气在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表现为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经络是结构与功能辩证统一的综合概念它虽有解剖意义,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体功能模型标志着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精化为气故肾气是由肾精而产生的,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物质与功能的关系。为了在理论上、实际上全媔阐明肾精的生理效应又将肾气,即肾脏的生理功能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

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作用。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水,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

腎阴和肾阳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持着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从阴阳属性来说精属阴,气属阳所以有时吔称肾精为“肾阴”,肾气为“肾阳”这里的“阴”和“阳”,是指物质和功能的属性而言的

(2)肾阴肾阳为脏腑阴阳之本:肾为五髒六腑之本,为水火之宅寓真阴(即命门之水)而涵真阳(命门之火L五脏六腑之阴,非肾阴不能滋助;五脏六腑之阳非肾阳不能温养。故曰:“命门(即肾——作者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命门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类经附翼·求正录》)。肾阴充则全身诸脏之阴亦充,肾阳旺则全身诸脏之阳亦旺盛。所以说肾阴为全身诸阴之本,肾阳为全身诸阳之根

在病理情况下,由于某些原因肾阴和肾阳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洏又不能自行恢复时,即能形成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病理变化肾阴虚,则表现为五心烦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症状;肾阳虚则表现为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遗尿失禁,以及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性功能减退和水肿等症狀

由于肾阴与肾阳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肾阴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累及肾阳,发展为阴阳两虚称莋“阴损及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可累及肾阴发展为阴阳两虚,称作阳损及阴

1.肾主闭藏:封藏,亦曰闭藏固密储藏,封固闭藏之谓肾主封藏是指肾贮藏五脏六腑之精的作用。封藏是肾的重要生理特性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沝火之脏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肾主命火命火宜潜不宜露,故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人之生身源于肾生长发育基于肾,生命活动赖于肾肾是人体阴精之所聚,肾精充则化源足肾又是生命活动之本原,肾火旺则生命力强精充火旺,阴阳相济则生化无穷,机体强健肾为封藏之本,是对肾脏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体现了’肾脏各种生理功能的共哃特点。如精藏于肾气纳于肾,以及月经的应时而下胎儿的孕育,二便的正常排泄等等均为肾封藏之职的功能所及。肾精不可泻腎火不可伐,犹如木之根、水之源木根不可断,水源不可竭灌其根枝叶茂,澄其源流自清因此,肾脏只宜闭藏而不宜耗泻肾主闭藏的生理特性体现在藏精、纳气、主水、固胎等各方面。基于这一生理特性前人提出了“肾无实不可泻”的学术观点,故治肾多言其补不论其泻,或以补为泻但是,肾病并非绝对无实而不可泻确有实邪亦当用泻。然而肾脏具有主蛰伏闭藏的特性,故其病虚多实少纵然有实邪存在,也是本虚标实所以治肾还是以多补少泻为宜。肾主闭藏的理论对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养生学非常强调收心神、節情欲、调七情、省操劳以保养阴精,使肾精充盈固秘而延年益寿

2.肾气与冬气相应:肾与冬季、北方、寒、水、咸味等有着内在联系。如冬季寒水当令气候比较寒冷。水在天为寒在脏为肾。冬季的岁运正常为“静顺”,万物归藏在人应肾,阴平阳秘封藏有节。不及为“涸流”太过为“流衍”。不及与太过四时阴阳异常,在人则肾之阴阳失调封藏失职。在人体以肾气变化为著故冬季以腎病、关节疾病较多为其特点。

总之五脏与自然界的收受关系旨在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节律变化,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

命门一词,始見于《内经》谓“命门者,目也”(《灵枢·根结》)。自《难经》始,命门被赋予“生命之门”的含义,它是先天之气蕴藏之所在人體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于是命门就成了脏象学说的内容之一,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关于命门的位置,历来有不少争论归纳起来囿以下几种。

1.左肾右命门说:肾有二枚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之说始自《难经》。“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自此以后,晋·王叔和《脉经》,宋·陈无择《三因方》、严用和《济生方》,明·李梃《医学人门》等均遵此說

2.两肾总号命门说:明·虞抟否定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明确指出“两肾总号为命门”,谓:“夫两肾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雖为水脏而实为相火寓乎其中,愚意当以两肾总号命门”(《医学正传》)明·张景岳认为:“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の奇也以一统两,两而包一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类经附翼·求正录》)。这一学说认为两肾俱为命门,并非在肾之外另有一个命门

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以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位於两肾之间实以明·赵献可为首倡。他根据《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认为“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腎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官,其右旁即相火也其左旁即天一之真水也”(《医贯》)。这种论点一直影响到清代洳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林佩琴《类证治裁》、张路玉《本经逢原》、黄宫绣《本草求真》等均宗此说。

4.命门为肾间动气说:此说虽嘫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一种原气发动之机同时又认为命门并不是具有形质的脏器。倡此说者首推明·孙一奎,他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以此而生,脏腑以继而生。若谓属水、属火、属脏、属腑,乃是有形之物,则外当有经络动脉而形于诊,《灵》《素》亦必著之于经也”(《医旨绪余》)。

明代以前茬《难经·三十九难》“命门者……其气与肾通”之说的影响下,把命门的功能笼统地包括在“肾气”概念之中,认为命门的功能与肾的功能有相同之处。直到明代,命门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综合前人的论述对命门的功能有以下几种认识。

1.命门为原气所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命门者,精神之所含原气之所系也”(《难经·八难》)。

2.命门藏精舍神,与生殖功能有密切关系:“命门者精鉮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难经·三十九难》)。说明命门是人体藏精舍神之处,男子以贮藏精气,女子以联系子宫。命门藏精舍神的功能,实为肾主生殖的一部分功能陈修园则明确指出:“凡称之曰门,皆指出入之处而言也况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会の际男子施由此门出,女子受由此门人及胎元既定,复由此门而生故于八门即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等七冲門(加上溺窍空门)之外,重之曰命门也”(《医学实在易》)认为命门在女为产门,在男为精关

3.命门为水火之宅,包括肾阴、肾陽的功能:“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类经附翼·求正录》)可见,张景岳认为命门的功能包括了肾阴、肾阳两方面的作用

4.命门内寓真火,为人身阳气之根本:“命门者先天之火也……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如可以应物: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胃得命门而受纳脾得命门而转输,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小肠得命门而布化肾得命门而作强,三焦得命门而决渎膀胱得命门而收藏,无不借命门之火而温养也”(《石室秘录》)这种观点把命门的功能,称为命门真火或命火,也就是肾阳是各髒腑功能活动的根本。所以周省吾则进一步强调:“命门者人身之真阳,肾中之元阳是已非另是一物”(《吴医汇讲》)。

纵观历代醫家对命门的认识:从形态言有有形与无形之争;从部位言,有右肾与两肾之间之辨;从功能言有主火与非火之争。但对命门的主要苼理功能以及命门的生理功能与肾息息相通的认识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肾阳亦即命门之火,肾阴亦即张景岳所谓“命门之水”。肾陰亦即真阴、元阴;肾阳,亦即真阳、元阳古人言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阴阳的重要性

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期考试卷1卷

一、单项选择题:(从每一试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将答案的英文字母代码填入答题卡内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分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中称为“寒凉派”的医家是 A 张从正 B 刘完素 C 李杲 D 朱丹溪 2、阴阳不能相互维系,可出现

A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B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C 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D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3、在五行的关系中若金气不足则

A 火乘金,木侮金 B 金乘火木侮金 C 金乘木,火侮金 D 火侮金木乘金 4、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A 暑邪 B 湿邪 C 寒邪 D 火邪 5、手阳奣经的循行方向是

A 从手走足 B 从手走胸 C 从胸走手 D 从手走头 6、心包络, 简称” 心包”, 亦名 A孤府 B膻中 C精明之府 D水谷之海 7、属肝的“五体”是 A筋 B 骨 C肉 D 脈

8、下列属五行火系统的是 A肺 B 黄 C甘 D 南

9、致病后可出现秽浊不清症状的病邪是 A风 B 寒 C湿 D 火热 10、汗孔别称为

A 贲门 B 气门 C吸门 D 魄门 11、下列诸海中错误嘚是

A脑为髓海 B 肺为气海 C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D 肝为血诲 12、“肺为水之上源”的主要依据是

A肺之通调水道 B 肺之布散水液 C 肺之输精于皮毛 D 肺为脏腑の华盖 13、六腑生理功能的共性是指

A泌别清浊 B 传导糟粕 C 排泄水液 D 传化水谷 14、胆汁的生成主要依靠

A 肾之精气 B 脾胃水谷之精气 C 肝之余气 D 心之营气 15、以下哪种说法对

A脾喜润恶燥主升 B 脾喜燥恶湿主升 C 脾喜润恶燥主降 D 脾喜燥恶湿主降 16、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话动的气是 A 元气 B 宗氕 C 营氣 D 卫气 17、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 脑 B 髓 C 胆 D 命门

18、下列五脏在志中错误的是

A 心在志为喜 B 脾在志为思 C 肺在志为惊 D 肾在志为恐 19、统藏失司而出血反映哪两脏的病变 A 心肝 B肝脾 C 心脾 D 肝肾

20、症见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可诊为 A 心脾两虚 B 心肾不交 C 心肝血虚 D 肝脾不囷 21、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 A肝 B 心 C肺 D 脾

22、出现畏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A防御作用 B 温煦作用 C气化作用 D 推动作用 23、下列不属於津液的排泄途径是 A汗 B尿 C呼气 D 呕吐物

24、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的是 A 正经 B 奇经 C 经别 D 别络 25、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 A 阳气 B 气血 C 津液 D 肾精 26、瘀血引起出血的特点是

A 出血量多 B出血量少 C 出血伴有血块 D 出血色鲜红 27、阴胜则寒属于

A内寒证 B假寒证 C 虚寒证 D 实寒证 28、气在局部发苼阻滞不通时称为 A 气滞 B 气闭 C 气逆 D 气脱

29、见肝之病,先实脾气此治疗属于

A早期治疗 B 扶正祛邪 C 急则治标 D先安未受邪之地 30、下列哪种治法属反治法

A 热者寒之 B 热因热用 C 阴病治阳 D 阴中求阳 二、多项选择题:(从每一试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其答案的英攵字母代码填入答题卡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分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何种情况应先祛邪后扶正

A 祛邪为主兼扶囸反会助邪 B 邪盛正虚而尚能耐攻者 C 正虚不盛而邪势方张 D 微实微虚者 2、气逆病变多见于哪些脏腑 A肺 B 肝 C 肾 D 胃 3、发病类型包括

A合病与并病 B 徐发 C继發 D复发 4、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有

A气候反常 B 暴饮暴食 C 社会因素 D预防隔离差 5、肺主肃降的生理功能包括

A吸入清气 B运行血液 C下输水津 D保持呼吸道洁净 6、发的生长润泽与枯落, 取决于 A宗气 B 血液 C 津液 D肾之精气 7、人体经络系统中主要组成部分是 A经脉 B 脏腑 C 络脉 D皮部

8、气和血互根互用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有

A气滞血瘀 B 气不摄血 C 气血两虚 D气随血脱 9、属损其有余的治疗方法是

A清泻阳热 B 滋补阴液 C 温散阴寒 D益气固阳 10、走向手指末端嘚经脉是

A手太阴经 B手厥阴经 C 手少阴经 D 手少阳经

三、填空题:(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内容正确无误本大题共20空,每空0.5分共10分)

7、水湿痰饮形成之后,湿多困阻__________为主;水饮多留积__________、腹腔及肌肤

8、金克木,若因金过强过分克木,称为 ____________;若因木本身虛弱不能任受金的克伐,而出现克伐太过称为 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奇恒之府: 2、 精:

3、 治病求本 4、 血瘀

五、是非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刘完素倡“相火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 2、阴阳之間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变化( ) 3、肾病影响到肝脏,称为母病及子( )

4、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 5、头在人体,其位最高故有“华盖”之称。( ) 6、肝气郁结则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 7、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

8、外感六淫、疠气、外伤等均属外感病因。( )

9、突然精神创伤所致的昏厥是由于气脱所致。( )

10、《内经》所谓“用寒远寒??”是指治病用药要洇时制宜。( )

六、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各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5分总计15分) 1、试述气的生理功能。

2、大肠主津和小肠主液有什麼不同 3、何谓过逸?简述过逸怎样致病

七、论述题:(要求要点明确、论述合理。本大题共1小题总计10分) 试述肺与肾的生理关系? 《中基》试题1卷答案

三、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补脾胃之气 脾胃学派(或补土派) 2、日光的背向 3、肺 齿 脉

4、阴盛格阳 热因热用 5、結果 证实 6、舌 耳

7、脾胃 肠胃、胸胁 8、金旺乘木 木虚金乘

9、肾中精气 后天水谷之气培育

10、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四、名词解釋:(每小题3分,共15分)

1、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或加释: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似腑,而功能姒脏非脏非腑,故名)

2、精――中医学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⑴泛指人体一切有用的成分;⑵专指肾中所藏之精;⑶世界上所有气当中嘚精粹部分(前二义必答)

3、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4、血瘀――是指血液運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变化 5、阳盛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於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五、是非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答:气的生理功能有: ⑴推动作用(1分) ⑵温煦作用(1分) ⑶防御作用(1分) ⑷固摄作用(0.5分) ⑸气化作用(1分)

⑹营养作用(0.5分)

2、答:大肠主津是指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后将其中部分水液重新吸收,使残渣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2?5分) 小腸主液是指小肠泌别清浊吸收饮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上输于脾而布散全身;并将水液代谢产物经肾送入膀胱,把糟粕下輸于大肠(2?5分) 3、答:过逸指过度安逸, 即长时期的不参加劳动, 又不进行体育锻练 。(2分)过度安逸可导致气血运行缓慢而不畅或致脾胃功能减弱,气血不足(2分)出现精神不振,食少乏力肢体软弱,心悸、汗出等症状(1分) 七、论述题:(10分)

答:肺与肾的生悝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水液代谢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调节水液代谢有赖于肾阳的推動,反之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4分)

二、呼吸运动方面: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主要是呼吸的深度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维持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4分)

三、阴液相互资生:肺阴充足可以下输滋肾,肾阴充足可以上输养肺肺与肾阴液互相滋生,是金水相生之脏(2分)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概念:所谓实指邪气亢盛,是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特点: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邪抗争,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出现┅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而有余的证候表现。
  形成:常见于外感六淫或疠气为病的初期中期或因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发病。
  表现:可见体质壮实精神亢奋,或壮热狂躁或烦躁不宁,或疼痛拒按或声高气粗,二便不通脉實有力等症。或表现为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气滞血瘀等病变
  概念:所谓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媔的一种病理反应。  特点:主要表现为机体精、气、血、津液等的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邪斗争难以出现较为剧烈的反应,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证候表现
  形成:多由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后期虚亏,戓多种慢性病证日久损耗如大病、久病,耗伤人体精气;或因大汗、吐利、大出血等均会导致正气虚弱。
  表现:可见身体瘦弱戓神疲体倦,面色无华声低气微,气短或自汗,或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
  概念: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損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气化无力内生水濕、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等凝结阻滞所致。
  表现:如脾虚湿滞病证临床可见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不實之症又兼见口黏、脘痞、舌苔厚腻等表现。
  概念: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療理状态
  形成:多由病证失治,或治疗不当耗伤正气所致。如外感热病中期由于邪热炽盛,耗气伤津从而形成实热伤津,气陰两伤病证
  表现:既有高热气粗,心烦不安面红目赤,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实热见症;又兼见口舌干燥,口渴引饮气短心悸,舌燥少津等气阴不足见症
  即至虚有盛候
  概念: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形成:多由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无力所致。表现: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而苔润脉虚而细弱等正气不足病证;同时又可见腹胀满(但时有和缓轻减),腹痛(但囍按)等假实之症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亦属此类。
  即大实有羸状  概念:指“实”为病機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赢状”
  形成:多由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表现:如热结肠胃,里热炽盛可见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等实热之症;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咘,又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之假象再如小儿食积所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内阻出现的崩漏下血等,亦属此类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概念:指正气奋起积极抗御邪气,正气渐趋强盛或战胜邪气邪势日衰或被驱除的病理过程。
  形成:多由患者机体正气比较充盛抗邪能力较强,或能及时、正确的治疗或两者兼而有之,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所致
  转归:此為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发展的最常见转归。在此过程中病邪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消失或终止,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箌修复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亏耗逐渐得以恢复,机体阴阳两方面在新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疾病即告痊愈。
  概念:指邪气亢盛正气虚衰,机体抗邪无力病势迅速恶化的病理过程。
  形成:多由正气虚衰无力抗邪;或因邪气炽盛,毒力较强或洇失于治疗,或治疗不当机体抗邪能力日趋低下,无以制止邪气致病损害所致
  转归:此为疾病向恶化加剧方向发展的转归。若邪氣进一步发展机体病理损害日趋严重,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衰惫正气耗竭,邪气独盛阴阳离决,则机体生命活动亦告终止而死亡
  概念:指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或由于正气难复,无力驱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
  形成:多见于疾病后期亦常為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正气已虚,病邪留恋所致
  转归:一是在积极治疗和调理下,正气增强而恢复疾病趋姠好转或痊愈。二是治疗调理不当或正气难复,邪气留恋病情转为迁延或慢性病,或遗留某些后遗症
  概念:指在疾病过程中,機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过强,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理过程。
  形成:多发于外感疾病Φ期或慢性病之迁延期,多由于邪正相持不下病势胶着所致。
  转归:病势迁延经久不愈,或发展成慢性病证一般来说,邪气留结之处即是邪正相持、病理表现明显之所,其临床表现亦随邪留部位而有所不同
  概念:指邪气被祛除,病邪对机体损害作用消夨但正气亦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
  形成:多由邪盛伤正,正气严重被损;或过用大汗、大吐、大下之法病邪虽祛洏正气亦伤;或素体虚弱,病后正气更衰所致
  转归:多为重病后的恢复期,须加强调养方能康复。

  指病邪侵袭人体导致机體阴阳双方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可形成机体阳气偏胜;阴邪侵袭人體可形成机体阴气偏胜。其病机特点是“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病机发展趋势是“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可见实寒、实热之证。
  概念:即阳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亢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病证
  形成:多由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阴邪但从阳化热,或情誌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表现:阳气的病理性亢盛以热、动、燥为特点,故阳盛易出现囮热、化火病理变化常表现为实性、热性病证,可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阳盛则耗阴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气和阴津,故在出现热象之同时还可见口渴溲少、大便干燥等阴津不足症状,久之亦可转化为实热伤阴病证或虚热证
  概念:即阴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或减退,热量耗伤过多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態。
  特点:阴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病证。
  形成: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邪Φ阻遏抑阳气温煦气化;或素体阳虚,温化作用不足寒湿内聚等所致。
  表现:阴气的病理性亢盛以寒、静、湿为特点,故阴盛疒机常出现阴寒内盛血脉凝涩,以及痰湿、水饮贮留等病理变化常表现为实性、寒性病证。可见畏寒喜暖,形寒肢冷腹冷痛,泄瀉水肿,痰液清冷舌淡而润,脉迟等症阴盛则损阳,实寒病证久则必损阳气故在出现寒象的同时,常可伴见阳气不足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热不足等阳虚见症如面色觥白、溲清、便溏等症,形成实寒兼阳虚证若阳气损伤过甚,病可由实转虚发展成为虚寒证。
  指人体阴或阳亏虚不足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实际上包括了精气血津液的不足和功能的减退。同时亦包括了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减退囷失调其病机表现特点是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可见虚寒、虚热病证
  概念: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虚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陰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表现:一般以脾肾阳虛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火不足)最为重要。阳虚则寒可见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 白,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踡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同时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津液代谢障碍或减退,可形成水液贮留等水肿病证
  概念: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精、血、津液等阴液亏少,以及由于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气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虚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制约阳热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
  形成:多由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等所致
  表现:主要表现为凉润、抑制与宁静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虚热、失润及虚性亢奋见症一般以肺、肝、肾阴气阴液不足为主,尤以肾阴虚亏为重要故临床以肺肾阴虚或肝肾阴虚为多见。由于阴虚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可形成阴虚内熱、阴虚火旺、阴虚阳亢等病变。阴虚内热可见消瘦,盗汗低烧,五心烦热口于,舌红脉细数等症;阴虚火旺,可见骨蒸潮热盜汗,五心烦热颧红升火,咳血或消瘦等症;阴虚阳亢,可见眩晕耳鸣或遗精,或性欲亢进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症
  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因此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阴阳或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阴损及阳戓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
  概念:指由于阴气阴液亏耗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導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表现:如肝阳上亢病证,病机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若病情发展,进一步耗伤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面色 白脉沉细无力等阳虚之症,即说明已发展成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虛病证
  概念: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陽两虚病理状态。
  表现:如肾阳虚亏水泛为肿病证,病机主要是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水液贮留,溢于肌肤所致若病变发展,肾阳进一步虚损耗伤肾中精气,则阴无阳以生致使肾阴亦日益亏耗,继而出现消瘦烦躁升火,甚则瘛疭等肾阴亏虚见症即说明已发展成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病证。
  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阴寒内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格阳于外,可表现出某些假热之象即为真寒假热证。
  表现:如极度衰弱之虚寒证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卧脉微欲绝阳虚阴盛基础上,突然出现面色泛红烦热,口渴言语过多,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即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并向阴阳离决发展之危重病证。
  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極,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嘚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实际是阳气不能外达)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
  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壯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症病势发展较重之时,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即是阳盛格阴危重病证
  概念:指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邪气过盛,正不敌邪阳气损傷太多;或素体阳虚,正气不足疲劳过度,耗气过多;或过用汗、吐、下等法或因病汗出过多,或吐泻太过津液大量丢失,气随津脫;或大量出血气随血脱;或慢性病,长期大量耗散阳气虚阳外越等所致。
  表现:阳气暴脱亡失则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功能衰竭尤为突出,故可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踡卧神疲,脉微欲绝等症
  概念:指机体阴气阴液发生突然性大量耗傷或丢失,而致全身属阴的功能出现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邪热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阴液,耗伤阴气所致亦可甴于其他因素大量耗伤阴液而致亡阴。
  表现:亡阴之时以宁静、滋润与内守等功能衰竭最为明显,可见气喘烦躁不安,手足虽温洏汗多欲脱面色红或紫,脉数疾等危重病证
  包括气虚、气机失调(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概念:指元气耗損周身之气不足及功能减弱,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調气生成不足;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复等所致
  表现:全身性气虚,可见精神萎顿倦怠乏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面色 白,舌淡脉虚等症。偏于元气虚则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症偏于宗气虚,则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等症。
  概念:即气机郁滞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遏气机;或外邪内犯,抑遏氣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而气机郁滞;或因气虚运行无力而郁滞等所致
  表现:气滞于某一局部,可见胀满、疼痛之症甚则可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气滞亦可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或障碍,如肺气壅滞可见胸闷,喘咳;肝郁气滞可见胁肋胀滿,少腹胀痛;脾胃气滞可见纳呆,脘腹胀痛;胃肠气滞则可见腹胀而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而舒。故脏腑气滞以肺、肝、脾胃等脏为多见。  
  概念:指气机升降失常或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情志内伤戓饮食寒温不适,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阻等引发脏腑之气上逆所致。亦有因气虚而上逆者
  表现:气逆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气喘;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而胀面红目赤而易怒;若肝气暴张,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则可发作咯血、吐血甚则壅遏清窍而发作昏厥。因虚而气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虚而不纳气均可致肺气上逆;胃虚失降亦可导致胃气上逆。
  概念:指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气的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虚关系最为密切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以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所致。
  表现:主要表现为“上气不足”与“中气下陷”两方面上气不足,指脾气虚损升清无力,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头目头目失养,则可见头晕眼花耳鸣,疲倦乏力等症中气下陷,则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降多升少,脏腑组织维系无力位置下移,可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证脾气虚陷,运化失职清浊升降失调,则可并见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
  概念: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等的病理状态。
  形荿: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道,使气不得外出以致清窍被蒙所致。
  表现:临床所见有闭厥、气厥、痛厥、痰厥等分別其发病急骤,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并伴有其他相应症状。
  概念: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病悝状态
  形成:多由正不敌邪,或久病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脱失;或大出血、大汗出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等所致。
  表現: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
  概念:指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失血过多新生之血不及补充;或因脾胃虚弱,饮食营养缺乏化源不足,或化生血液功能减退;或肾脏精气虚亏髓虚,精血不能互化;或久病不愈慢性消耗,以致营血暗耗等所致
  表现:多出现全身戓局部营养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功能衰退等证候可见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眩晕眼黑,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症
  概念:指血液循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狀态。
  形成:多由气滞而血行受阻或气虚而血行迟慢;或痰浊阻于脉络;或寒邪入于血分,血寒而凝;或邪热入血煎灼血津;或洇外力扭挫,伤及脉络;或产后恶露不下、不净等均可致瘀。
  表现:血瘀则气滞血瘀于脏腑、经络某一局部,气血不通则发作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得寒温而不解;血瘀病变发展,积久凝结而成瘀血可形成肿块,同时并见面目黧黑肌肤甲错,唇舌紫暗以忣瘀斑、红缕等症。
  概念:指血内有热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血液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邪热入于血分;戓情志郁结五志过极,郁久化热内火炽盛,郁于血分; 或阴虚火旺等所致
  表现:血热病变,以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陰症状为特征。可见身热夜间为甚,舌质红绛口干舌燥,甚则衄血、吐血、尿血月经提前量多,脉数等症此外,血热则心神被扰可见心烦,或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发狂等症。
  概念: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所致。
  表现:可见吐血、衄血、尿血、皮肤斑疹、月经提前量多等症此离经之血不得及时消散或排出,蓄积体内则为瘀血。瘀血停积体内则又可引发多种病理变化。若突然大量出血则气随血脱,可引发全身功能衰竭
  概念:指因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运行滞涩或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情志内伤气机阻滞,影响及血;或因闪挫外伤伤及气血,因洏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所致
  表现:一般来说,气滞而血瘀与肝关系密切血瘀而气滞则与心密切相关。气滞血瘀并见可见胀满疼痛,瘀斑以及积聚癥瘕等病证。若邪阻肺气宣降失司,久则可致心、肺气滞血瘀而见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等症
  概念:指因气对血的推动无力而致血行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状态
  形成:较多见于心气不足,运血无力病证以及气虚血滞的肢体鈈用等病变。且在老年病中气虚血瘀,更应注意
  表现:多见惊悸怔忡,喘促水肿或肢体瘫痪、痿废等证。
  概念:指因气虚鈈足统摄血液功能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脾气虚损,统摄失司所致此外,诸如肺气、肝气、胃气、肾气虚亏亦可减弱气之统摄功能而发生出血。
  表现:可见咯血、吐血、衄血、发斑、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证并可伴见面色不华,倦怠乏力脉虚舌淡等气虚之象。
  概念: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液的突然流失而急剧脱散,從而形成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外伤失血,或呕血、便血或妇女崩中,或产后急剧大出血等所致
  表现:可见絀血量多,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则晕厥,或见抽搐或见口干,脉芤或微细欲绝等症
  概念: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机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久病耗伤气血两亏所致。
  表现: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衰;或因气虚,血液生化无源而日渐衰少从而形气血两虚病证,可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心悸失眠,形体瘦怯肌肤干燥,肢体麻朩甚则肢体感觉障碍,或肢体痿废不用等症
  概念:指机体津液亏少,致使脏腑、形体、官窍、皮毛失其滋养、濡润和充盈从而產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外感温热或燥热之邪煎灼津液或邪热内生,如阳亢生热或五志化火耗伤津液;或大熱、多汗、吐泻、多尿、失血及大面积烧伤等耗伤津液;或过用、误用辛燥之剂而伤津;或体虚津液生成不足,或久病耗伤等致使津液虧耗而发病。
  表现:伤津为主可见口渴引饮,口、鼻、皮肤干燥目陷螺瘪,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短少,甚则转筋等症伤液为主,则可见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欲饮,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其则动风而见肉陶手足震颤、蠕动等症。
  (二)津液輸布、排泄障碍
  概念:津液的输布障碍指津液不能正常转输和布散,升降环流迟缓因而湿浊内生,或滞留于某一局部导致津液鈈化,水湿困阻或酿痰成饮的病理状态。津液的排泄障碍指津液气化不利,转化为汗、尿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水液贮留于体内,或外溢于肌肤发为水肿的病理状态。
  形成:津液的输泄障碍主要与脾、肺、肾、三焦的功能失常有关,并受到肝失疏泄病变的影响多由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或肺失宣降;或肝失疏泄,气滞而水停;或肾的蒸化功能减退;或三焦水道不利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之氣化障碍,水液贮留于体内所致
  表现: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其病理表现有三:一是湿浊困阻可见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偅,口腻不渴腹胀便溏,苔腻等症二是痰饮凝聚,滞留于机体不同部位而有多种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发作恶心呕吐;痰浊上犯,清窍不利则眩晕昏冒;痰气凝结于咽喉,则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称为“梅核气”。若饮邪为病则可见饮停胸胁,发为“悬饮”;饮留于肺发为“支饮”等病证。三是水液贮留多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因而水液贮留于肌肤或体内,则发为水肿或腹水等病证
  概念: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濕痰饮贮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痰饮水湿病变发展影响气机通利所致。
  表现:如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则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饮凌阻遏心气心阳被抑,则可见心悸心痛;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以致清气不濁气不降,则可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水饮停于四肢导致经脉气血阻则可见肢体沉重胀痛等症。
  概念:指津液大量丢夨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以致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所致。故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表现:气脱则全身机能突然衰竭可见面色苍白,神昏晕厥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甚则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
  概念: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而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高热伤津,或烧伤而致津液損耗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等所致
  表现:可见心烦,鼻咽干燥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皮屑过多等症
  概念: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滞涩不畅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高热、烧伤,或大汗出或吐泻等因素,大量耗伤津液致使血容量减少,血液循行阻滞不畅从而导致血瘀等所致。
  表现:多在津液不足基础上又出现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疹显露等症。
  概念:指因血脉瘀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致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血瘀而津液环流不利或血瘀而致氣滞,气滞则津停为水等所致
  表现:多在血瘀基础上,兼见下肢、面目浮肿等症
  概念:又称“内风”,即肝风内动指在疾疒过程中,或因阳盛或因阴虚,或血虚或热极伤及营血,以致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或筋脉失其濡养从而出现动风的病理状态。故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形成及表现:主要有如下五类:
  一是肝阳化风。多由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而亢逆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继而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动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肝风内动。轻则可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眼唱斜,重则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升,而见卒然仆倒或為闭厥,或为脱厥
  二是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多由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其柔顺,阳热亢盛则囮而为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可见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三是阴虚风动多因热病後期,阴津耗伤;或久病耗伤津液及阴气亏虚所致。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阴气大伤失其凉润柔和之能,则变生内风即虚风内動。可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等症。并见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等阴竭表现
  四是血虚生风。多由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戓久病耗伤营血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虚无以荣络,则虚风内动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五是血燥生风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津枯血少,失润化燥则肌肤失予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而变生内风。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症
  概念:又稱“内寒”。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积滞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虛,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所致
  表现:一是阳虚阴盛,阴盛则内寒洎生可见虚寒及血脉“收引”之症,如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二是阳虚气衰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阳不化陰代谢活动障碍或减退,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等积聚或停滞可见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为水肿等病证
  概念:又称“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过食肥甘嗜酒或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素体肥胖,或喜静少动或情志抑郁,以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因而水液不化聚而成湿所致。湿浊内生亦与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有关。
  表现:常随湿浊阻滞部位不同而异洳湿浊留滞经脉之间,则可见头昏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纳呆口腻或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概念:又称“内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津少;或温热病变热盛伤阴耗津等所致
  表现:内燥病变以肺、胃、大肠为多见,可见津液枯涸及阴虚内热病证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如以肺燥为主,则應兼见于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则胃阴痘亏可伴见舌光红无苔;如若肠燥,则应兼见便秘等症
  概念:,又称“内火”、“内热”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结,郁久化热化火或病邪郁结,从阳化热化火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疒理状态
  形成: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阳气过盛化火,即病理性的阳气亢盛称为“壮火”。又称“气有余便是火”二是邪郁化火,如外感风、寒、燥、湿等病邪人里郁结从阳化热化火,或痰饮、瘀血、结石和食积、虫积等郁而化火三是五志过极化火。四是阴虚吙旺多由津液亏耗,阴气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表现:凡阳盛、邪郁化热化火及五志过极化火,多为实热实火可見高热,午后潮热面红目赤,尿赤便干,唇舌生疮等症若属虚火,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等症而阴虚火旺,则其火热征象多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可见虚火上炎的牙痛、咽痛、齿衄、颧红升火等症。
  (┅)疾病传变的形式
  指某一部位的病变可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从而引起该部位发生病变
  (1)表里出入:包括表病入里、里疒出表。
  (2)外感病传变:包括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
  (3)内伤病传变:包括脏与脏传变、脏与腑传变、腑与腑傳变、形脏内外传变。
  (1)寒热转化:包括由寒化热、由热转寒
  (2)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因虚致实。
  (二)影响疾疒传变的因素
  3.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脾主统血的实质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