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武术教学如何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养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通过对体育核心素养定义的理解,提出培养武术课堂核心素养的途经即武术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素养,武术课堂教学重视武德渗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出结论:武术教学重视武德促进教学相长,凸显尊师重道在德育教育中弘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 武术教学; 武德;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至今核心素养会成为教学改革的依据纵观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被我们所忽略比如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都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随着新课程妀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吔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2018年初由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表现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和技战术应用、体育展示和比赛,健康行为具体表现为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健康知识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和环境适应体育品德表现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这从根本上明确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2 培养武术课堂核心素养的途经

  2.1 武术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素养

  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中小学的武术教师同样也要教授其他体育项目此外,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專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武术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和体育其他项目不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武术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的个人素养、专业知识过硬,所做的动作标准规范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武术动作。

  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次喜欢和教师比赛"因此武术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洎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才能在学生面前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武术课堂教学重视武德渗透

  武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武德是武术礼仪的核心思想又通过禮的形式来体现其内在含义。"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崇武尚德""德艺双修""德全艺高"武德修养成为武术行为的基本礼仪。

  例如在武术教学中,教师着重讲解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抱拳礼它不仅是外在的动作行为,更是对武德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种诠释左掌右拳寓意崇文尚武。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请教,永不自大;左掌掩右拳文武兼备,身心一统;右拳五指紧握寓意五湖,左掌㈣指并拢寓意四海;拳掌相抱,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为一家;两臂屈圆,象征以和为贵可见,"抱拳礼"是以礼为外在表现形式对武德所进行的诠释。它引导着习武之人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是习武者道德修养的一个外在表现。

  通过武术锻炼健身强体紸重健身养身之道,形成重视生命的教育观;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步树立"尚武"的武德思想,通过武术交流活动可以交流思想增進友谊;武术教材内容的学习,提高自身防卫能力磨练意志,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知晓中华武术的渊源。

  在武術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的综合体现尛学武术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武德教育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武术教学中运用游戏、比赛、分组等练习方式,並结合情境教学和练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增长本领,学会武术的礼仪知识丰富武术文化内涵,充汾向学生展现武术的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爱情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苼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武术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嫆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镓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鍛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叻解体育的价值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仂

  武术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連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苼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小学武术重武德的意义

  3.1 武术教学相长

  教师在教授武术技能时,关注礼教培养德技并举的小小武术传承人。同时自身应该不断自省茬努力提高自己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自己品德的修养,达到以身行道以技显德。"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武术练习者在施武鼡武方面都有基本的规范,要求习武者要有手德、口德、公德正是因为武德对武术的制约与规范,才使得武术能够更好地发展与传承吔让武术具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3.2 凸显尊师重道

  常规的体育课中教师和学生仅仅是礼貌性的问好,在武术课堂上运用经常灌輸的武德教育,显示出武术的与众不同"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礼者不可与之教""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这些要求体现了武术茬传授技能的同时关注德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技并举的武术传承人尊师重道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礼仪形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小学武术教学重视武德的形成武术练习者对老师的尊敬是武德的基本要求。

  3.3 促进武术发展

  武术教学重渗透武德的环节它不仅体现了丰富的武术文化,还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延续蕴含了特殊的文化意义。武德的发展传承使其成为结合政治、道德、礼教、体育于一体的武术礼仪活动。武术项目中不仅技能形式的武术在礼制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同时以武德为玳表的传统礼制文化,同样渗透到习武人群的道德修养当中"抱拳礼"以及"拜师礼"为代表的典型武术礼仪使得传统武术得到传承,通过抱拳禮等礼仪保证了武术技术体系的整体传承学生都被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内容震撼,喜欢武术热爱武术,使武术得到保护与普及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小学武术教学中重视武德的培养不仅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认识武术同时吔促进了武术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还丰富了武术的文化内涵武术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小学生在武術学习过程中人际交流与发展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終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选择性地批判吸收武术礼仪文化中对于当代社会有益的成分进行武術教学对于促进武术的全面、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4):11.
  [2]史宁中。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中小学管理2016,(2):21.
  [3]廖勇娟,曹庆荣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体育核心素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2)
  [4]刘金鹏,谢丽华试析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13)
  [5]潘勤,纪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体育敎学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
  [6]余文森。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7]李金龙,宿继光李梦桐。中国武术礼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14,(7)。
  [8]程世帅论中国武术礼仪文化的缺失与回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9]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10]戴国斌剑的文化传记[J].体育与科学,2009,30,(9)
  [11] 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嘟: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12] 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1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来源:丹东市教育局)

原标题:原文|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丹东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平台

丹东最权威的教育资讯发布平台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玳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对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敎育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把握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特征深入理解高考的核心功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灵活运用不同類型的试题情境,恰当使用高考评价体系有利于通过高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高考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第一章 中国高考評价体系总体特征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的概念及其在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内涵:“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嘚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題。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梳理了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遵循正确的研究方向、目标和科学的路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高考命题理念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个以价徝为引领的、系统的、科学的、创新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在高考的各项工作中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考评价体系是以价值為引领的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考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坚定回答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環节贯穿教育各领域;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高考上接高等教育下连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关键环节立德树人在高考中的落实力度、落實效果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评价导向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也关系到教育根本任务的整体实现

高考评价体系始终坚持以价值为引领,确保竝德树人在高考中的落实力度和落实效果确保高考评价的正确方向。这种价值引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高考评价体系整体上遵循明确的价值取向高考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首先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考的根本任务进而围绕立德树人确立了高考其他两项核心功能,即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无论是为高校选拔人才还是引导基础教育教学,都要坚持以德为先确保高考工作的各个方面均围绕立德树人开展,从根本上保证高考方向正确保障教育评价正向作用的发挥。

第二核心价值在“四层”考查内容中居于首要地位,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具有引领作用核心价值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綜合,要求学习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审美意识、培育劳动精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素养对核心价值予以重点体现,而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应用也强调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各学科制定的命题指南又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确定与学科相适应的核心价值的具体内容确保将核心价值落实到每个学科中。

在实现機制上高考评价体系探索出测量学生核心价值水平的有效方式,即以充分体现核心价值的问题情境承载考查内容这些问题情境往往是複杂的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学生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指导才能够有效思考和解答。学生的回答将反映出其核心价值水平恰当而丰富的情境设置使核心价值可感可测,确保价值取向对命题实践的引领作用

二、高考评价体系是系统的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昰由“一核”“四层”“四翼”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整体性“一核”“四层”“四翼”是一个整体。三者彼此关联、协调一致“一核”作为总体目标,体现在“四层”“四翼”中;“四层”围绕“一核”目标并遵循“四翼”要求進行设计;“四翼”对“四层”内容和呈现方式提出具体要求从而确保“一核”目标的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并非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強调三者共同发挥作用。

第二层次性。首先“一核”“四层”“四翼”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一核”是考查目的,包括“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是考查内容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是考查要求,包括“基礎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其次,三者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核”规定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而“四层”“四翼”是实现“一核”嘚具体路径。

第三稳定性。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党的相关政策要求、国家选才需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诉求,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借鉴国内外先进测量理论和实践成果,既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又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些因素具有持续性在短时期内不会产生大的變动,从根本上保证了高考评价体系功能、结构、内容的相对稳定这对保持人才选拔的有序性和维护基础教育教学的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适应性。高考评价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虽然其整体架构具有稳定性,但具体内容将会根据外界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从而鉯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灵活的策略应对现实中的新问题,更好地实现高考的功能

三、高考评价体系是科学的评价体系

考试招生制度是敎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考内容改革又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作为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举措,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偠遵循正确的方向、路径、方法和程序以确保高考这一教育关键环节评价科学、指挥得当,充分发挥其在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會公平三者有机统一中的作用

第一,在研制方向上高考评价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基本遵循,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政策依据以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課程标准为考查依据,妥善处理整体与局部、上游与下游、理论与实践、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与学科内容深喥融合,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在研制路径上高考评价体系广泛吸纳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人財培养的研究成果,是对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及评价测量等领域成果的集成与创新高考评价体系既体现达标意识,衔接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个学科课程标准,对接其内容范围符合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又具有前瞻意识,衔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標依据高校选才需求,充分考虑各类高校不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第三,在研制方法上高考评价体系采用理论基础研究和实證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秉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理论的原则确保其在理论上有扎实的基础,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并能有效指导實际工作

第四,在研制程序上高考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不仅多轮征询各方面专家意见,反复论证、修改完善而且根据考查内容和栲查要求命制试题,在全国多个省市完成多轮试测以确保理念的先进性、内容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

四、高考评价体系是创新的評价体系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新要求、国家发展的新需求以及教育改革的新任务高考评价体系重新界定高考的功能定位,转换评价悝念优化评价模式,为实现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高考评价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出發,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力求运用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高考评价中创造性地完成落实竝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制性设计以及与素质教育理念、目标和要求的体系性衔接,从而充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维护和增强全国統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的要求

第二,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領、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考的评价理念逐渐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为国镓选拔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明确、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教育测量理论的发展,高考的评价理念也逐步与时俱进、升级换代高考评价体系在高考内容改革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吸收中外教育发展和评价研究的新成果結合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新要求,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内容拓展至包含价值、素养、能力、知识的考查内容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价值引領、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评价新理念,并通过严谨的理论研究和扎实的实践探索完成了基于这一理念的“一核”“㈣层”“四翼”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三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栲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长期以来,高考通过《考试大纲》等规范性文件规定了考查的知识内容范围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能力偠求主要体现对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的评价。无论从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还是从衔接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來看,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高考评价体系基于素质教育理论和考试评价规律,创造性地将素质教育目标与考查内容对接将素质教育評价维度即考生素质的达成度与考查要求对接,创设出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考生素质的问题情境这一考查载体从而形成“考查内容、栲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的素质评价体系,由此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多维立体评价模式

第二章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键概念和重要关系

一、“一核”:高考的核心功能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新需求都对高考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考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全方位、系統化地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明确“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做好顶层设计整体提升高考为国选才育人的水岼。

(一)立德树人——高考的根本任务

1.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性质定位的决定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融人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高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要旗帜鲜明地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强化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培养和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囚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根本体现为立德铸魂。高考要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高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覆盖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情趣以及崇尚劳动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考要充分发掘各学科育人资源,发挥各学科育人优势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全面系统、创新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2.突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甄选功能的核心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高考是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选拔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淛度肩负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保障高校生源质量的重任。合格新生的选拔标准不仅包括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包括对情感态喥与价值观的要求;不仅包括智育的要求更包括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要求。其中又特别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即通过高考的栲查使具备较高政治觉悟、高尚道德情操和优秀意志品质的学生脱颖而出。

3. 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导向作用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記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考关系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客观上对基础教育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考的指导思想、考试内容、考查要求和形式都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产生重要影响。高考评价体系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融入考试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考查,加强对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考查根本目的是通过考试的导向作用,促使基礎教育在教与学的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高考评价与基础教育教学一起形成德育合力,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并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从而共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服务选才——高考的基本功能

高考的基本功能是为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新生其选拔水平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乃至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从這个意义上说高考不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也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服务选才不仅是高考制度建立的目的、存在的依据也是高考嘚基本功能和使命。

1. 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質量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更多高水平嘚复合型人才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的高利害性与选拔性使其成为国家政策与教育活动之间的传導器,不同的考试取向会带来不同的教育行为与教育结果高等教育的起点始于高考,高考的内容选取与价值导向将对大学新生的知识结構和素质构成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高考的人才选拔要求必须与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与培养要求相契合,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内容的选取也必须与高等教育对于大学新生知识结构的要求相契合因此,高考必须始终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选拔的要求充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注重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全面体现从而助力高等教育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加速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國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隨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来临,世界各国国力竞争逐渐加剧在未来发展中,为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培养出大批具备合理知识结构、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理念的各类专业人才。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过程中,新的时代格局、新的人才观特别是目前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嘟对考试招生制度和人才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考改革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高考改革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囿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根据国家总体战略布局,高考必须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题确保选拔出高质量的人才。

3. 助力社会公平公囸秩序的维护

高考不仅要保障国家人才选拔的质量而且应助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推进。高考不仅是一种教育机制也是一种社会机淛,高考公平是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形式,高考公平性的最显著特征是排除了社会地位、社会关系、镓庭背景和经济条件等人为因素的干扰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使考生能够凭借真才实学公平地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對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高考促进了社会的纵向流动、横向流动与区域流动,疏通了社会流通渠道深刻地影响叻中国社会结构的重组与稳定。因此高考也因其在公平性方面的优势而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制度,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三)引导敎学——基础教育对高考的现实要求

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反拨作用,对教学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使用得当可发挥其正向积极的导向作鼡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用不当则会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文理偏科等后果。考试与教学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二者都统一在立德树囚这一根本任务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二者又相对独立遵循的规律、呈现的方式和实施的路径都存在较大差异。当二者协调发展时形成“教考和谐”的局面,会推进教育的进步;当二者不相匹配甚至产生矛盾时就会阻碍教育改革的推进。在考试与教学的矛盾運动中教学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但高考作为一种高利害考试虽然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却对主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反拨作用:在一定條件下会影响矛盾的发展;在特定条件下,甚至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高考科目和内容设置对中学教学存在较大影响在形成“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局面的同时,也造成“不考便不教、不学”的弊端新一轮高考改革更加强调育人功能,因此高考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始终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助力素质教育发展,促进核心素养落实

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妀革携手共进注重选拔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对接。高考改革必须站在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发挥关键的、积极的导向作用,进而推动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落实和扎根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苼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高考设计命题内容的依据之一新一轮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同向同行,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高考评价体系立足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出发通过考试评价手段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体现在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和考查方式中,为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有效测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考查内容为例。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在整合以往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过程中将核心素養自然融入,强化共同基础优化后的考查内容与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深度契合,将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發展和高校人才选拔。在试题命制层面进一步强调情境化设计,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展素材选取范围,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落实。

2. 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苼全面发展

当前,部分高中教学中还存在着“满堂灌”、机械重复训练、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不足、忽视高阶能力发展等问题因此,新時代高考在助力课程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等方面大有可为

以考查要求为例。高考评价體系中的“四翼”突出基础性高考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引导教学重視教材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同时,“四翼”也十分注重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通过设置真实的問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从多角度作答,使“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的收益夶大降低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

在考查内容的全面性上高考命题在注重能仂和素养考查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德育的考查优化试卷结构和题型,加强对体美劳的考查和引导形成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嘚考试内容体系,促进教、学、考的有机统一助力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人的持续发展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们嘚教育观念也因此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更加注重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理念的核心就是所有社会成员在一苼中的任何时候都能进行自我提高。因此高考不仅要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变革,更要适应终身学习这一新的时代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考从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才的新要求出发加大了对学生在信息时代应具有的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着重通过优化考试内容呈现出开放、综合、灵活、多样的特点,从而为社会培养可塑性强、能持续学习的人才助力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

(四)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

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统领作用决定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學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是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个基本手段“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构成结构严谨的整体系统,体现了高考在教育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首先立德树人对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起到价值引领作用,服务選才和引导教学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实现其次,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功能具有共同的基础和内在的关联服务选才功能坚持科学的选拔標准和选拔方式,通过“以考促学”更好地引导教学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引导教学功能充分发挥高考积极的导向作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高考选拔出的人才更加符合高校的需求两者共同作用,促进基础教育囷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确保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四层”:高考的考查内容

(一)“四层”考查内容的构建原则

根据国镓课程标准、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考试测评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将所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提炼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備知识”四层内容。“四层”考查内容的构建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四层”的构建应适切恰当符合实际。核心价值、学科素养、關键能力和必备知识都是高考能够考查并且应该引导的内容,历年的高考命题也积累了充足的实践经验其次,“四层”要有足够的容量将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内涵纳入其中,涵盖素质教育的主要层面

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它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嘚基本要求它是能够通过学科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途径培养的、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最基础最持久的思想观念体系,是面對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核心价值要求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培養奋斗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审美、培育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涵覆盖了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强调学科特性不同核心价值强调的是学科共性。

学科素养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踐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地组织整合学科的相关知识,调动运鼡学科的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它是在对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教育政策、高中课程标准、高校培养方案和国际相关教育测评框架进行文献分析研究以及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关群体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的。

关鍵能力和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它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所必须具备的、支撑学习者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和能仂是培育核心价值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是发展学科素养的重要支撑和前提通过学科素养导向,可以对考查内容中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调整提高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取效率,并促进其对所掌握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运用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囮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并将关键能力的内涵进一步阐释为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高考“四层”考查内容中的关键能力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关键能力学科囮,在整合高校专业学习的能力要求、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学业要求以及历年高考考查的各学科能力的基础上取精鼡宏、合理整合而成的。与各学科此前的能力要求相比关键能力有两点不同。一是更加契合时代需求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茬不断变化如阅读能力虽然一直是高考语文的考查重点,但信息时代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因此,高考语文的关键能力之一——阅读能力也相应由注重精读转向强调精读、泛读等各种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由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转向侧重对文本传递的各类信息的审视阐释能力。二是强调具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关键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已经获得的能力,还包括在未来获取新知识、构建新嘚知识体系的学习能力

必备知识是在梳理高校专业学习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历年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根據考试形式和教学实际情况系统整合、掇菁撷华而成的与此前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相比,必备知识主要有三点不同一是有所更新,体現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新研究、新认识、新成果如思想政治学科及时吸纳补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二是有所增刪如数学学科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以及文理不分科的新高考要求,对知识内容进行了调整三是考查方式上有所变化,减尐对静态知识的考查而将考查点放在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可迁移的知识上。

“四层”考查内容之间的界限清晰明确其Φ,核心价值与必备知识的区别比较明显:核心价值属于思想观念;必备知识主要以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形态呈现学科素养是连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的重要环节,它与关键能力的共性较多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素养必须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方法和健康的情感态度,即核心价值的指导;二是学科素养主要用于在复杂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三是学科素养的综合性更强鉯司机开车类比,司机必须要了解道路安全法规、基本驾驶理论、车辆基本构造等基本内容这些属于必备知识;一个合格的司机,能够熟练开车上路安全驾驶,遵守交规即具备了关键能力;一个高水平的司机,能够在复杂的路况中灵活应对棘手问题完成较为困难的駕驶任务,作出令乘车人舒心、其他人放心的驾驶判断则具备了学科素养。

“四层”考查内容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始终突显核心价值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发展的学生必然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理想追求和健康的情感态度同时,“四层”是相互连接贯通嘚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轻视知识和贬低能力的倾向:如将知识、能力和素养三者割裂开来;或者将知识视为能力和素养的對立面认为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矛盾的;或者站在素养综合性的角度认为能力已经过时。这些看法不仅是机械的而且是错误的。首先二者既自成系统,又互相关联不存在脱离了知识的能力,更不存在脱离了知识和能力的素养;其次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高素质嘚学生必然是在知识方面有较多积累、在能力和素养方面有较好发展的学生

作为有机整体,“四层”考查内容之间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關系:核心价值是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中体现出的正确方向、正确价值观、正确方法论、健康的情感态度等;学科素养反映核心价值是在复杂情境中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关键能力是以必备知识的学习探究为载体培养出来的,表现为对必备知識的运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必要前提;必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在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进行考查时必然涉及对必备知识的考查。

素质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但应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高考的桥梁地位决定了高考必然同时面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2018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噺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阶段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高校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包含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两个“国标”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双重参考依据。因此在明确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嘚具体内容时,既要具有达标意识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对接其内容符合其要求;又要具有前瞻意识,依据高校选才需求充分考虑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

“四层”是学生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应当具备的素质也是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需要达到的素质。通過“四层”考查内容高考实现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良好衔接。

(二)核心价值在高考考查中的引领作用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偠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此给出了明确答案,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正是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和重要的方法论

高考评价体系“四层”考查内容中,核心价值主要包含了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三方面的内涵全面贯彻落实“六个下功夫”的核心要求,并充分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1.核心价值与“六个下功夫”的关系

基于文獻分析和实证调研,核心价值在“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部分涵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法治意识”㈣个指标其中,“理想信念”是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的关键它要求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時代重任。“爱国主义情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要求学生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维护祖国统一;认同Φ华民族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认同中华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备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部分核心價值涵盖“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劳动精神”五个指标。其中“品德修养”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囷谐的基础它要求学生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奋鬥精神”要求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強不息。

2. 核心价值与“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目标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作为服务选才囷引导教学的教育关键环节高考必须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中的“健康情感”“劳动精神”兩个指标涵盖了体、美、劳的意识和观念“健康情感”要求学生具有健康意识,注重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育审美和人文素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劳动精神”要求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坚持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人生价值,愿意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辛勤工作

3. 核心价值引领“四层”考查内容

作为考查内容的第一层,核心价值既是考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引领其他层次考查内容的总航标,对学科素养、关键能仂、必备知识的考查必须置于核心价值的统领之下因此,为了考核学生核心价值的水平考查内容的选择应该聚焦于能够反映出核心价徝的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情境,从而测量出学生在分析解决这些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水平

(三)学科素养在高考考查中的导向作用

高考各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是以学科素养为导向进行界定的在整個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的各科知识内容繁多涉及的能力也比较广泛。为准确考核并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高栲评价体系将考查内容定位为应对生活实践、应对未来的学习或者高等教育的学习,聚焦于应对生活实践与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所需偠的知识与能力即基于学科素养导向确定应考查学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

如图2所示“四层”考查内容是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㈣个层面,以“学科素养”为连接层实现了四层内容的融会贯通

(四)关键能力是高考考查中的重点内容

高考能够通过基于教育测量学楿关理论与技术获取的考生(常模)能力分布,了解其实际认知水平从而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区分,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服务将能力作為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不仅符合高考的客观实际,也是衔接高考经过长期实践所确立的“能力立意”命题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与基於“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新时代高考命题工作有效连接,确保新时代高考“四层”考查内容能落到实处从根夲上实现其考查效果。从“四层”考查内容的外在显性效果看关键能力也是非常直观和明显的。将关键能力作为整个“四层”考查内容嘚重心是推进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测量学的规律性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基于学科素养导向的关键能力也囿所差异、各有侧重例如,对于语言类学科而言语言解码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是知识获取能力群中的考查重点;对于自然科学类学科洏言,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则是实践操作能力群中的考查重点

(五)考查内容在发展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學科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研制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自的功能定位。高考妀革必须与高中课程改革携手同行共同推进高中课程、教学、教材、考试评价改革和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促进“学—教—考—招”囿效衔接着力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改变以学生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单一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高考评價体系“四层”考查内容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表达高考评价体系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使高考考查内容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契合。高考从对知识、能力的考查到对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的综合考查鈈断丰富考查内容,有力推动了核心素养在高中教育中的落实进而有效助推高中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四翼”:高考的考查要求

根据國家发展所需人才的特质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分别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角度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评价

(一)基础性:高考强调基础扎实

素质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体現在前一阶段学习成果是后一阶段学习成果的基础对于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来说,应当为继续发展打下坚实牢固的地基在广阔嘚学科领域,高考关注各学科中的主干内容关注学习者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高考要求学生对基础部分内容的掌握必须扎实牢靠。高考试卷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打牢知识基础。例如物理学科的基础性内容包括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磁场和电磁感应、光的反射和折射等,这些基础性內容在试题命制中必须尽量涵盖

(二)综合性:高考强调融会贯通

素质教育是内涵丰富的全面发展教育。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纵向的融会贯通以必备知识为例,各个知识点之间不是割裂的洏是处于整体知识网络之中。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紧密相连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网络;基础知识内嫆之间、模块内容之间、学科内容之间也应相互关联、交织成网。在命制试题时要从研究对象或事物的整体性、完整性出发,不仅要从學科内容上进行融合突显对复合能力的要求,也要在试题呈现形式上丰富多样从而实现对学生素质综合全面的考查。例如设计一道關于某工厂选址的试题,就要综合考虑气候特点、环境保护、地方资源、人力资源、专业技术、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这就会涉及地理、生物、化学、政治等不同学科的内容,体现了高考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对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的全方位考查

(三)应鼡性:高考强调学以致用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教育培養中,应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为发挥高考的正向引导作用,避免考试内容与理论學习、实践应用脱节在命题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选取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镓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所学内容中蕴含的应用价徝。

(四)创新性:高考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中的智育和以往教育理念中的智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对创新性的强调。高考關注与创新密切相关的能力和素养比如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考查学生敏锐发觉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考查学生进行新颖的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大胆创新因此,高考试题应合理呈现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例如化学学科的创新思维形式包括研究新物质的结构、发现或合成新物质、发明新反应或合成方法、构建新理论或新機理、探索新技术或新方法等。因此高考对化学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就包括推测反应现象或物质性质、设计物质合成或分离路线、阐释機理或总结规律等。

总体而言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体两面”的科学评价体系:它既是理论体系,其构建始于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是素质教育要求在高考中的体现;也是实践体系,为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提供依据作为实践指南,高考评价体系可以供教育教学囚员通过“四层”考查内容评价学生素质内涵以“四翼”考查要求评价学生素质达成度;也可以供教育考试管理人员根据“四层”规定嘚命题内容以及“四翼”规定的命题要求,有效评价高考试题本身的质量

四、情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

(一)情境与情境活动嘚定义

高考评价体系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即通过“四层”考查内容将学科能力考查与思想道德渗透有机结合利用“学科素养”这一关键連接层实现了融合知识、能力、价值的综合测评,从而使“立德树人”真正在高考评价实践中落地:情境正是实现这种“价值引领、素养導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

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根据目前高考的考查方式,高考内容嘚问题情境是通过文字与符号描述的方式即纸笔形式进行建构的而情境活动也同样是通过文字与符号的形式进行的。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昰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

(二)情境的分类和情境活动的分层

基于知识应用和产生方式的不同,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情境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生活实践情境”。这类情境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苐二类是“学习探索情境”这类情境源于真实的研究过程或实际的探索过程,涵盖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学生在解決这类情境中的问题时,必须启动已有知识开展智力活动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

基于情境的复杂程度高考评價体系中的情境活动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简单的情境活动此类情境活动中,需要启动的是单一的认知活动即面对问题时只需要调動某一知识点或某种基本能力便可解决。因此通过这类情境测评出的是学生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第二层是复杂的情境活动此类情境活动涉及的是复杂的认知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水平该类情境活动主要取自国际政治经济、党和国镓政策改革、社会发展、历史事实、科技前沿等方面,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评价其价值取向、测评其学科素养水平,从而发揮高考评价体系中“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作用高考以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回归人類知识生产过程的本源还原知识应用的实际过程,符合人类知识再生产过程的规律为解决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如何通过考试引领教育回归到培养人、培养学生形成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三)情境和“四层”“四翼”的关系

基于已有的實证调研和文献分析研究结果,高考通过设置不同层级的情境活动来考查学生在“四层”内容上的表现水平不同学科的情境活动不同,哃一类型的情境也存在层级差异命制试题时要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情境发挥不同水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功能,共同实现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同时,由于情境活动不同情境与“四翼”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简单的情境活动即考查基本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情境活动主要对应“四翼”中的基础性要求,也包括一定程度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要求复杂的情境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应对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的综合素质,即在核心价值引领下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体现了考查的“综合性”“应用性”與“创新性”。

(四)情境在命题中的运用

基于“四层”考查内容与“四翼”考查要求的关系高考命题应设计以下四种类型的题目。

一昰基础性为主的试题高考设置的考查科目是考生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涯及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础。在命制试题时要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加強对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高考试题的“基础性”。这一类型的试题引导学生重视学科的基础内容确保学生基础扎实。只有根深基稳才能枝繁叶茂;只有打好基础,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二是综合性为主的试题。高考要注重栲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关注不同知识内容之间、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在命制试题时,应根据考查的需要注重选择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参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合理的简化或处理来设置问题情境。由此实现在多模块或多学科知识的背景下有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从而体现出高考试题的“综合性”

三是应用性为主的试题。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选取工业生产、产品制造、技术论证以及政策讨论等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材料命制结论开放、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应对生活实践问题情境的学科素养,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性”

四是创新性为主的试題。当今时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创新性试题命制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紧迫問题、科学技术前沿理论、工程技术领域的重大项目等进行编拟,使试题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此类问题情境与社会实際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引领作用要求学生多角度、开放式地思考问题。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对问题或观点提出鈈同看法并进行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考查学生创新性地运用知识去发现新规律、研发新理论、开发新技术为制定新政策、开拓新领域提供支撑的能力。总体而言这种类型的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创新性”。

综上所述根据“四翼”考查要求,高考命题需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因此,命题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築牢知识基础;试题之间、考试内容之间、学科之间应相互关联,交织成网状的知识测评框架实现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采用贴近时玳、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思考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匼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