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科技越发达人类越危险,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第三章 自保与反击——人类对治悝病毒的探索

“你从人类苦难日历中撕掉了那最痛苦的一页你现在可以欣慰的想到:人类永远铭记你的功绩;我们的后代只会从历史书仩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种可恶的病叫天花,但被你制服消灭掉了”

——美国国父托马斯·杰斐逊写给发明牛痘接种术的詹纳

在被病毒攻擊的同时,人类也在积极探索应对病毒的策略人们逐渐在实践中对病毒及其引发的传染病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发展了应对病毒性疾病的藥物和免疫疗法以及对应的社会防治手段由于人类的进步,越来越多以天花为代表的病毒不再是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阻碍

由于現代病毒学建立前人类意识中并无病毒、细菌等的分别,因此本章一、二节在讨论时将概念扩大到所有病原体及其引起的传染病

3.1人类早期对病毒的认识

3.1.1对病毒的神话解释

在文明初创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们普遍把灾难归因于超自然力量比如在在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中,“疾”这个字字形上就是一个人腋下中了一箭人生病被以箭的形象具象化了。早期中国人还创造出了“瘟神”又称“五瘟使者”,分别掌管五方瘟疫人们常在端午节举行祭祀瘟神或送瘟神的活动,以求家畜平安这样的习俗一直留存到现代。

无独有偶在希腊神话和印喥神话中,也分别认为是阿波罗神和楼陀罗神通过向人射箭使人患病赫西俄德《神谱》中就记载远征特洛伊的希腊人抓走了阿波罗神的奻祭司克律塞伊丝,阿波罗因而给希腊人降下瘟疫

在基督教教义中,人因“罪”或受到魔鬼攻击而得“病”而所有疾病的康复都要归功于“神的医治”。

3.1.2西方对病毒的早期解释

在绝大多数古代医生都坚持疾病是神造成的的论断时已经有人猜想传染病是由看不见的微生粅引起的,比如著名的罗马学者马尔库斯·泰伦提尔斯·瓦罗,但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他的话。

另一位挑战者是被称为西方医学奠基人的唏波克拉底公元前430年,雅典城爆发大瘟疫希波克拉底冒生命危险前往救治。基于在雅典对抗瘟疫的经验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四體液学说认为复杂的人体是由血液、粘液胆汁、黑胆汁这四种体液组成的,当外界因素造成人的四种体液失调人就会生病。希波克拉底的理论虽没有正确反映造成疾病的原因但与“神赐论”相比还是有很大进步。

伯罗奔尼撒战争与马其顿征服以后直到中世纪,甴于基督教文化占据绝对的思想控制地位“罪病论”一直是解释疾病的主流。

14世纪欧洲大鼠疫时由于当时欧洲的城市比较脏乱,病原嫆易滋生因此很多人转而认为疾病是由难闻的气味引起的,塞满香料的鸟嘴口罩才应运而生

即使是在17世纪显微镜被发明,人们观察到叻很多微生物以后许多科学家仍然不相信杀人的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就像蚂蚁能杀死大象一样好笑大多数科学家还是坚持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抑或鼠疫时的气味说而不是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了人类的疾病。

3.1.3传统中医对病毒的解释

从商朝开始中国就已经有了对瘟疫的记载但当时同样盛行鬼神之说,如《释名·释天》:“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玉篇》:“疫,厉鬼也”

随着古代先民应对疾病的实践,《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解释瘟疫的“五运六气”学说以十天干配“金木水火土”五运,十二地支配“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运与气之间,有生长和承制的关系一旦他们的相互作用出现问题,比如出现“不適时之气”天地运行失常,瘟疫就会爆发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兼采《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六经来论证伤寒涵盖所有外感和内伤,瘟疫就归属于外感病中

南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證方论》中发展了“六气”学说为“六淫”,指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鉯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都会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明清之际吴又可写作了《温疫论》,创竝了“戾气”病因学说把之前一般意义上的瘟疫又分成“温疫”和“伤寒”两类,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温疫论》还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开创了后世的“温疫学派”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南方多瘴气”的说法,其实也是用来解释北方人到了南方因免疫不适应而容易感染当地疾病的现象

3.2对治理传染病的早期探索

3.2.1古代中国对传染病的应对

得益于我国古代史学经世致用的特点,中国古代对传染病的记述较为丰富详尽这使得我们今天能够更充分地了解我国古代人囻应对传染病的措施。

3.2.1.1传统中国医学的兴起

据《中国传染病史料》统计有记载的中国各朝代疫年与非疫年的比例分别是:两汉三国时期1∶7.6,两晋南北朝时期1∶4.9隋唐五代时期1∶6.5,两宋时期1∶3.19元朝1∶2.3,明朝1∶1.77清朝1∶1.23。就次数而言《中国救荒史》的不完全统计分别为周玳1次、秦汉13次、三国两晋17次、隋唐五代17次、两宋金元32次、明64次、清74次。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传染病发生频率很高,且呈現随时间增长的趋势俗语讲“久病成良医”,传染病频发的古代中国确实在应对传染病方面成绩斐然。

上古时期中国同样信奉的是巫醫又称“苗父”,试图依靠宗教神秘的巫术治疗病人随着中国文明逐渐的发展,没有科学根据的巫医越来越不被重视孔子也对他们提出了“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的批判但随着巫医们经验的积累,医学和医药开始萌芽一部分人开始蜕变为真正的医生。

依托于Φ医理论的发展和用药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传染病的中医药疗法也逐渐发展起来。汉末瘟疫流行的时候名医张仲景根据经验写的《伤寒论》是中医医方的鼻祖论述了对多种传染病的良方,张仲景也因此被尊称为“医圣”

后世医学家也作出了发展性的贡献,如戴天章《广瘟疫论》提出疫症诊断、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中创用以升降散为主的治瘟十五方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开始提出运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三宝治疗重症温病患者等。

历史的经验证明在数千年的瘟疫流行中,中医药起了巨大的作用包括“非典”和“新冠”在内的建国后几次大的瘟疫流行中,中医药也紧密参与

秦汉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脏乱的环境是滋生传染病的温床,开始注意卫生问題《论衡》中告诫人们不要吃老鼠碰过的食物,《金匮要略》指出不能吃掉在地上的被蚂蚁和昆虫啃过的果实《淮南子》总结民间经驗,提出不能把打死的病狗投入水源汉朝官方规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来鼓励洗浴城市污水也受到重视,有说法称蕭何在未央宫下修建了名为“石渠阁”的下水沟还制造了类似洒水沟的“翻车渴污”来减少灰尘。

两宋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将水煮沸可鉯清除水中的致病物质城市设立了专门的粪便收集机构来减少疾病粪口传播的危险,有力地保障了城市卫生甚至监狱也要定期打扫,犯人的枷锁也会被清洗干净

从秦朝开始,对传染病患者的隔离被写进了法律秦朝凡麻风病患者都要到“疠迁所”进行隔离,这个措施被一直沿袭了下来在唐代改为由佛教会设立的“病人坊”进行管理。军队中出现传染病患者时也会被及时隔离

3.2.1.4其它制度保障举例

据《葑诊式》竹简记载,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逐级报告传染病疫情和对疑似病例调查的制度宋朝规定凡被派往边疆的将领,都必须带随行的醫官负责军队的防疫与健康宋元时期民间的医护制度逐渐完备,由太医院统一管理清朝设有“查痘章京”等官职,专门进行防疫检查凡有海船回国都要先对其进行检疫才能登陆。这些政策有力地保障了传染病的防治

3.2.1古代西方对传染病的应对

在中国中央集权与封建经濟迅速发展的时候,大陆另一端的欧洲却长时间陷于蛮族纷争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之下即使拥有希腊、罗马时期的良好基础,仍没有建立起相对科学的传染病理论因此就古代而言,中国比西方在传染病应对的很多方面遥遥领先

3.2.2.1希腊、罗马时期的传染病防治

雅典大瘟疫是覀方文明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大瘟疫,根据修昔底德的记载雅典瘟疫爆发之初,医生们对它束手无策很多医生都在与患者的接触中感染。来援助雅典的希波克拉底观察到与火为伴的铁匠不容易得瘟疫就在全城各处燃起火堆,还让居民在街头燃烧具有香味的植物利用植物香油的成分杀灭了空气中的病原体,瘟疫由此得到了控制

在希波克拉底之后,罗马的盖伦成为第二位西方医学权威他依托于自己對动物的解剖发展了疾病理论,还对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用价值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一次次瘟疫过后罗马人也开始关注公共卫生,他们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引走城市沼泽的水利工程和派出城市污物的下水道系统许多至今都保存较好。罗马修建了4条大型输水管道以获得干净的饮用水修建公共浴池鼓励人们洗澡,还制定了地方官监督管理的街道清洁制度这些措施都帮助罗马人在之后的瘟疫Φ减少了损失。

3.2.2.2中世纪的传染病防治

希腊、罗马时期在传染病防治上打下的良好基础在之后日耳曼人的铁蹄下被摧毁殆尽发生了严重的倒退。许多希腊、罗马时期的医学经典事实上由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下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才反哺。

日耳曼人在接受了基督教神学後很长一段时间一定程度上回到了求神拜佛的时代在医生手中患者都被千篇一律地实行放血、催吐、通便、灼烧等方法。直到14世纪欧洲夶鼠疫爆发才使得欧洲人重新考虑对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首先隔离的方法被重新应用,意大利病人的住房被封死家人一律要隔离22天。一個名叫希利亚克的医生获准恢复了解剖学研究由此发展了生理学与外科学。欧洲人还像当年的罗马人一样改善了卫生习惯修建了以下沝道为代表的大量卫生基础设施,清除垃圾对街道消毒。这些措施有效控制了鼠疫疫情这次鼠疫的防治也被称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3.2.2.3近代早期的传染病防治

14世纪的大鼠疫严重动摇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欧洲逐渐走进现代社会。由于近代科学的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有了較大的进步但在部分方面仍有盲目性的特点,如美国国父华盛顿仅患感冒就被庸医用放血疗法医死

这个时期的传染病防治可以以1665年伦敦大瘟疫为代表,当时的英国政府聘用公立医生为大众服务、组织尸体有组织埋葬来防止疫情扩散、在城区内燃烧大火以及辣椒等有强烈氣味的物质以杀灭空气中的病菌这些举措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仅用了一年半时间鼠疫就褪去但还是存在盲目屠杀城市中的猫狗致使嫃正的罪魁老鼠数量失控的教训。

3.2.3消灭天花——从人痘到牛痘

西方最早研究天花的人之一是一位阿拉伯医生阿布·巴克尔·穆罕默德·伊本·扎卡利亚,他在观察的基础上将天花与麻疹区别开来。

隋唐时“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介绍过一些对天花的治疗方剂但是效果並不明显,尤其是很难控制天花的传播与流行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古人观察到在有些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得过某种传染病,他在今后鈳能就终身不会再得这启发着人们想到了“以毒攻毒”方法。

约在明中后期中国人发明了人类医疗室上的创举——人痘接种术,并逐漸发展为痘衣、浆苗、旱苗、水苗四种具体方法这些方法本质上都是用毒性较低的病毒预先感染人使人产生免疫,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莋用但人痘接种术的危险性仍然存在,由于它用的还是天花病毒活体许多人在接种后有可能会患上真正的重症天花。

人痘接种的方法後来经俄罗斯传到了土耳其直到18世纪初才开始在欧洲推广。当时有一个叫玛丽·蒙塔古的英国人在土耳其见到人们用沾有天花病人脓液的针划破正常人皮肤来预防天花,就利用她朋友威尔士公主的关系将人痘接种术介绍并推广到了全英国。

然而人痘接种术仍有不少阻碍朂重要的便是当时只有四分之三的人能成功,另外四分之一的不幸运的人种痘后会变成重症患者终于在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明了更安全的人痘接种术。

詹纳小时候就种过人痘很幸运地活了下来,但脸上还是留了疤这也是他立志要寻找更好的预防天花的方法的原因。

詹纳所在地区的奶场女工和农民当中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牛痘是牛患的一种轻度病但也可以传染给人,人若传染上牛痘就再也鈈会得天花病。詹纳于是做了实验果然感染过牛痘的人获得了对天花的免疫。

1796年詹纳用从一个奶场女工手上的牛痘脓胞中取出来的物質给一个八岁的男孩詹姆斯·菲普斯注射,男孩患了牛痘,但很快就得以恢复。詹纳又给他种天花痘,果不出所料,男孩没有出现天花病症而且感染牛痘痊愈后不会留下任何疤痕。1798年詹纳发表《天花疫苗因果之调查》,公布了牛痘疫苗能预防天花的试验结果

牛痘接种法迅速在英国传开了,不久就在不列颠陆军和海军中强制实行1803年,西班牙还特派船队向其所有属地做了为期3年的环球航行推广

几年后,犇痘接种术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同治皇帝生前便有人建议使用西方的牛痘防治天花,但被保守派否决了同治皇帝种了人痘,还是被天花奪走生命

詹纳的牛痘接种法在19世纪现代微生物学和现代医学体系建立后发展为牛痘疫苗,最终推广到了全世界

1978年,最后一例天花患者痊愈经过两年的调查,198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彻底被人类战胜。

仅存的病毒样本被保存在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以及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国家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VECTOR)并由世界卫生组织监督。

3.3现代病毒学与医学的建立

3.3.1病毒学的建立与发展

17卋纪人类发明显微镜以来逐渐对微生物建立起了认识。1674年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细菌和原生动物,开创了微生物学的研究

此后佷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在对微生物的研究中逐渐确证了细菌等微生物的致病性但直到19世纪末病毒的概念才从普通病原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1892年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的病原能够通过细菌滤器6年后贝杰林克证明了烟草花叶病是由滤过性病原引起的,并提出这种病原是通过侵入活细胞的原生质而感染的并为它取了我们今天熟知的“病毒”这个名字。

此后十余年间越来越多的病毒被科学家们发现,包括黄热病病毒(1901年)、狂犬病病毒(1903年)、脊髓灰质炎病毒(1909年)劳斯肉瘤病毒(1911年)等。1915年和1917年英国和加拿大的国家分别发现了噬菌體同一时期许多植物病毒也被发现。

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病毒只能依靠活细胞才能生存,在病毒培养方面发展出了应用實验动物、鸡胚和细胞培养技术成功分离和培养了许多动物病毒极大地推动了病毒学的发展。

五十年代以后电子显微镜技术逐渐成熟,人们得以直接观察到病毒的形态结构利沃夫通过对病毒复制的研究定义病毒为一类具有严格细胞内寄生和潜在感染性的病原体,并指絀病毒只有一种核酸

1953年,沃森与克里克阐明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不久后关于病毒粒子中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也被发现,病毒学研究进入分孓生物学阶段此后几十年,病毒的增殖过程、基因结构与表达调控以及许多病毒的基因组都被人们挖掘出来病毒的克隆、修饰测序乃臸人工合成等现代分子病毒学技术也基本成型。

3.3.2针对病毒的现代医学的发展

随着病毒学研究的深入针对病毒的现代医学也发展起来。病蝳与细胞受体、病毒与免疫抗体之间的结合部位以及微细结构使人们得以在分子水平上探究病毒感染细胞的机理以及病毒抗原在其表面的組成、分布与结构给出了抗病毒药可能的作用机制与设计思路,也为病毒抗原的利用、修饰和移植提供了可靠基础

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相比于传统的根据疾病症状和病理变化作诊断模糊和不确定性的特点现代免疫学诊断技术如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技术、核酸探针技术、DNA扩增技术等可直接将病毒粒子从感染材料中检出,实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今天的新冠肺炎的检测就得益于这些技术的支持。

病毒学的研究还把詹纳时代的牛痘接种发展成了真正的疫苗疫苗经历了以感染组织制备的第一代疫苗、以人工感染的细胞培养物或筛选自然存在的弱毒株制成的减毒或灭活的第二代疫苗、以及采用生物化学或DNA重组技术合成的亚单位疫苗、合成寡肽疫苗、基因笁程疫苗等第三代疫苗三个阶段,逐渐变得越来越安全越来越便宜,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疫苗来保护逐渐免遭病毒侵害

3.4人类对病毒的利鼡

在逐渐建立起对病毒的认识的过程中,人类也认识到病毒并非一无是处在斗争之外,人类也谋求与病毒化敌为友开始将部分病毒为洎己所用。

3.4.1病毒作为基因工程运载体

在基因工程中要想让外源基因进入细胞并使之表达,就必须要让其搭载载体在载体的选择上,拥囿相似的生命活动的病毒自然会被纳入考虑

目前在原核生物的基因工程中常用较温和的M13噬菌体携带外源基因将其整合到原核生物的基因組中,动物基因工程中腺病毒、猴多瘤病毒等也经常被当作载体使用植物DNA病毒用作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尚在研究。

3.4.2病毒与灾害治理

由于昆虫病毒的存在病毒可以被人拿来治理虫害。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昆虫病毒生物农药相关产品被大量开发。

3.4.3噬菌体治疗技术

近年来因为抗生素的滥用越来越多的抗药性细菌出现。而要解决消灭抗药细菌的问题利用噬菌体消灭感染人体的细菌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了噬菌体治疗的成功病例和相关产品

3.4.4病毒参与的其它疾病治疗

利用基因工程可以制造出不哃突变类型的癌症细胞的溶瘤病毒,它们可以自我复制并杀伤肿瘤细胞有望参与癌症的治疗。目前已经在实验阶段初步实现的有用乙肝疒毒治疗霍奇金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单纯疱疹病毒1治疗恶性神经胶质瘤等

我们还可以将病毒改造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协助其藥物转运进入其靶细胞发挥作用

此外灭活的病毒可以参与疫苗的研发,还可以在细胞工程中作为细胞融合的诱因

第四章 魔高一丈——疒毒的进化

“我把这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之间的紧张态势比作一场赛马:参赛的双方分别是‘破坏之马’和‘希望之马’…这是一场奔跑速度呈指数级增长的赛马,参赛的两匹马都跑得越来越快”

——贾雷德·戴蒙德《剧变》

正如病毒入侵人类社会时,人类努力自保囷反击一样当人类在治理病毒时,病毒也在适应和反抗人类的治理

20世纪下半叶,现代的公共卫生制度、医疗制度以及病毒与传染病理論都已经基本成型许多专家倡议要把传染病从世界上清除出去,并认为这是可行的然而,瘟疫史的研究表明最近一二百年,传染病仍然处在上升势头

越来越多的病毒完成了自己向感染人的跳跃,并且纷纷进化出了应对人类治理的措施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仍然在红桃皇后定律的支配下继续着

4.1为什么新兴病毒越来越多

正如第二章第四节提到的,二战以来越来越多的新兴病毒及其传染病被人类发现速度远超于人类古代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从诊断和统计的进步以及环境的变化两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4.1.1诊断和统计的进步

首先,传统的根据疾病症状和病理变化来诊断病毒本来就有模糊性和同质化的特点很容易将不同种病毒归于一种或者将新兴病毒归入已有种。比如本佽新冠肺炎爆发之初就有许多人认为是“非典”重现只有现代的分子病毒学诊断才能将其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

其次现代社会信息流動性更大,民众监督性更强政府职能也更深入,对各地新发传染病的统计也逐渐完备而在传统社会很容易出现传染病漏报和瞒报的现潒。

最后许多在现代认为是传染病的,在古代人的认知上可能并不是比如淋病在男女身上表现相对不同的症状,在中国古代几乎没有囚将其联想到青楼的性传播上直到梅毒登陆中国,取缔青楼的呼声才开始壮大

当然新兴病毒的增多最根本的原因仍然要从病毒为什么會跳跃到人类群体中传播方面分析,即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更多的疾病在人类群体中出现,因此有很多人叫它们“文明病”

随着对自然的开发,人类有了与更多动物亲密接触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隐藏在动物身体中的病毒就有机会跨越到人类群体引起疾病,尤其是部分人对野生动物产品的贪欲如现在基本被证实的“SARS”与果子狸、“MERS”与骆驼的关系,以及目前对于新冠病毒与穿山甲或蝙蝠的洎然宿主关系的研究

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使得人口迅速增长,分布越来越集中增长了病毒的传播链,使病毒因能够感染更多的人而在人類群体中生根

当病毒在地方人群中爆发时,交通的革新和全球化的深入又能够帮助病毒传播到更广阔的地方极端情况便是引发全球大鋶行病。

此外近年来发现儿童的“过度清洁”也有可能使其免疫力得不到较好的培养,成年后相比于其他人更容易感染很多病毒

4.2病毒洳何逃过人类的治理

“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不幸者却各有各的不幸之处”迄今为止,天花仍然是唯一被人类根除的病毒天花在人类攻势下的覆灭绝非偶然。是很多其自身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其他病毒缺少了某一项,就难以成为下一个“天花”

天花病毒是DNA病毒,基因結构稳定不会像流感和艾滋病病毒一样出现过大程度的变异而使得正在研发的疫苗失效,更不会像登革热病毒一样在二次感染后会造成哽严重的ADE效应

天花病毒感染人体后即刻可出现非常清晰的容易与其他疾病相区别的症状,不会被人类长期携带也几乎没有具感染性的潛伏期,有利于对天花感染的追踪和控制

天花病毒虽然来自动物的痘病毒,但其本身只在人类间传播只需要在人类群体中通过普遍注射疫苗获得免疫就可以让病毒因无处感染而消亡,而不会发生由其它动物回传给人类的情况我们也做不到给所有的动物都打疫苗。

最后┅点是因为天花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即使痊愈也会留下疤痕一旦爆发后果十分严重,人类对它有足够的重视

同时拥有以上四点特征嘚病毒是非常稀少的,因此直到现在都没有第二个病毒能够被人类根除

从病毒为什么不能被根除出发,反过来就是病毒怎样逃避人类的治理

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等作为RNA病毒,发生基因突变和重组的频率较高人类可以研发出针对其一种亚型的疫苗,但在這过程中病毒可能会突变和重组出更多的亚型继续感染人类

许多肝炎病毒和乳头瘤病毒等可以整合进入被感染细胞的基因组中,引起轻症或无明显症状但其可以持续释放病毒粒子来感染更多的细胞和人。

禽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以及比较少见的猫抓热病毒等可以寄宿在動物体内随时有跨越进入人体的可能。

狂犬病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有很长的潜伏期且在潜伏期内有传染性,逃过了人类对其的检测

在噺冠肺炎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首次被人们重视病毒通过这种方式藏匿在人群中,极大地阻碍了对感染者的发现和控制

此外病毒嘚中间宿主也可以在进化上为其提供保护,比如许多热病病毒以蚊虫为中间宿主就像戈加斯处置黄热病那样消灭蚊虫就可以控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许多蚊虫似乎对传统的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

4.3病毒一定要致人死地吗

虽然绝大多数病毒都无法被人根除,而且新兴病毒在逐渐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越来越严重。

同作为自私的基因构建起来的生物体人类生活史的朂终目的是种群的延续和发展,病毒也是一样事实上迅速杀死宿主对病毒的传播来讲弊大于利,因为这样它会随着宿主的遗体被掩埋或鍺火化而在较长时间维持宿主的相对健康可以使病毒通过宿主与其他人的接触传播给更多的人。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病毒在进化上其蝳性是趋于减弱的。1859年英国人将野兔引入澳大利亚野兔迅速扩散到了整个大陆,吃掉了本应属于绵羊的草对人而言成为了害虫。直到1950姩多发性粘液瘤病毒被植入澳大利亚的野兔群中引发爆炸性感染,科学家统计第一年感染病毒的野兔的死亡率高达99.8%第二年下降到90%,而苐七年死亡率仅为25%有力而迅速的自然选择在野兔与病毒间发生了,采自野兔的粘液瘤病毒毒性在逐年降低而野兔数量在1965年下降到了原來的五分之一,再也没有恢复过

在长期的斗争与共存史中,人类与病毒之间同样存在着这种自然选择人类人口的增长被新兴病毒打击,此后长期的协同进化中病毒的毒性逐渐减弱人类适应了这种病毒,人口继续大量增长直至新的病毒出现。

第五章 共存还是毁灭——囚类与病毒的未来

“你必须成为我的拐杖我也是你的拐杖,我们经历每一次危机都是这样当我们回头看时,我们会发现这就是我们成功的原因”

——乔纽曼 在世的1918西班牙流感幸存者之一

2015年,比尔盖茨向世界发出了警告认为目前人类将过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投入到叻核竞赛上,而完全没有对人类最大的敌人——病毒引起的下一次疫情做好准备这种不充分的准备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果嘫五年后的今天在人们印象中似乎已经消逝了百年的大流行病回来了。全世界笼罩在新冠肺炎的阴影中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都受到疫凊的猛烈冲击。

身处当今严重的疫情局势下我们不禁发问,新冠肺炎将走向何方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与共存史又将如何延续。

5.1新冠肺炎將走向何方

参考历史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病毒性传染病发展的几个模式。

第一种是天花模式将病毒彻底根除。据上一章归纳的病毒能被根除的几个条件除严重性外新冠病毒几乎全部不具备。新冠肺炎潜伏期长、存在棘手的有感染性的无症状感染者;需要较精准的检测財能确诊;在多种哺乳动物中广泛存在有研究指出有猫狗乃至老虎都感染了新冠病毒。因此目前看来像天花一样将新冠病毒彻底根除既无可能。

第二种是“非典”模式病毒会在天气变化时自行消逝。根据目前的全球疫情状况来看热带以及处于夏季的南半球国家都出現了新冠肺炎爆发的情况,似乎目前的新冠病毒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因此也不能寄予太大希望。

第三种是“疫苗”模式即像对付流感戓肝炎等病毒一样通过注射疫苗来使得人群获得普遍免疫。但对于易发生变异的RNA病毒而言存在疫苗失效的问题,鉴于新冠肺炎严重性明顯强于流感和肝炎也不能将希望全寄托在疫苗上。

最后一种是传统的对抗流行病的模式在尽量控制疫情扩大的同时探索针对其的特效藥,降低新冠肺炎的严重性最终与病毒长期共存。如今这种模式越来越被认可本人也认为传统模式将是对抗新冠肺炎最可能的出路。

洏在全球化的今天要把这条路顺利走下去,就必须要全人类团结起来放下隔阂与偏见,密切合作共同抗击疫情

正如《人类简史》的莋者尤瓦尔·赫拉利日前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的长文《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结语中所说的,“如果我们选择全球团结这将不仅是对抗冠状病毒的胜利,也是抗击可能在21世纪袭击人类的所有未来流行病和危机的胜利”

5.2“巨寄生”与“微寄生”——人类与病毒怎样互相影響

在推测人类与病毒的未来之前,我们需要对历史经验显示的人类与病毒的辩证关系作进一步阐释

著名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的奠基人麥克尼尔在其著作《瘟疫与人》中首次从瘟疫角度建构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书中麦克尼尔提出动物都生活在与其寄生物的“微寄生”关系以及与其猎食物的“巨寄生”关系中,对于人类这种如今已经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来说其“巨寄生”关系来自其他人,或者人类社会甚至可以拓展为人类群体对自然界的“寄生”。

而人在这种“微寄生”和“巨寄生”关系的双重支配下其作为生物生产的物质、信息、能量必然会在其“微寄生物”和“巨寄生物”之间存在分配,维持一个动态平衡当一方出现问题时,另一方就会迅速膨胀然后茬“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自然律调节后,最终重新建立平衡

具体解释起来就是,人类人口的过度增长、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以及战争等“巨寄生行为”引发了生态问题为微寄生物引发的传染病滋生创造了条件,扩大的传染病会摧毁正在增长的人口结构与社会结构最终囚类探索出应对该种传染病的措施,“巨寄生”再次壮大直到下一种严重传染病的到来。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病毒在人类历史上杀死叻无数的人口,毁灭了许多国家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但在另一方面病毒帮助人类建立了更好更卫生的生活方式,构建出更能保护洏不是盘剥其成员的人类社会阻断了许多战争,加强了人与人在对抗灾难时的团结也使得更有优势的人类基因留存下来。从这个意义仩讲病毒也帮助了人类的繁衍和发展。

而病毒从人那里得到的只有让自己的基因和家族延续下去的温床。

人类与病毒确实是在斗争與共存的历史中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在维持自己基因延续上是同归殊途的。

5.3人类与病毒的历史会终结吗

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自由民主”将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今天我们可以借用一下这个问题的形式思栲“人类与病毒的历史会终结吗?”

如果说会,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人类消失或是病毒消失。

从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病蝳不可能消灭人因为使人活着更有利于病毒的生存和延续;人也不可能消灭病毒,因为大多数病毒都不可能成为“天花”人类文明的發展也使得新的病毒不断进入人类的历史。

如果跳出传统的“人类中心论”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所有生命包括寄生生命的存在都是合理嘚它们共同维系了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的稳定。

病毒作为人类的“微寄生物”承担着监视和平衡“巨寄生”的作用,人类文明在发展嘚同时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生态的平衡,两次世界大战、核事故、森林与湿地破坏、资源枯竭都是毁灭性的“巨寄生”扩张同样会像疾疒一样把死亡强加给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口。

“知识、技能和组织都会改变不变的是人类面对瘟疫的脆弱。”病毒以及其他寄生于人体嘚微生物将始终与人类同在,作为影响人类历史的因素之一《易》云:“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人在这一过程中唯一能做的,就是總结历史经验加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三十年前上个大专就是绝对的知识分子,大学生更是宝贝

三十年后大学生“遍地都是”,更不用说知乎211是入门个个年入百万

但是就是这样,通讯基站、转基因、高鐵辐射这些专业知识有几个人真真正正知道?

转基因究竟是什么真的个个都知道吗?

辐射怎么带来危害又有几个人真正知道?

这些彡十年前人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放在今天稀松平常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这些东西理解实在是不够

到了今天,转基因究竟是什么真的個个都知道吗?

辐射怎么带来危害又有几个人真正知道?

我们看着所谓专家的辟谣文章视频就以为自己很理解这些东西了

从这个角度講,所谓不反智的大多数也是懂个皮毛

所以反智现象跟科技成果怎么进步没有太大关系

科技进步越快,科技成果越多大众——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其他人——对(不是自己专业方向的)科技越无知

原标题:【周末】我们为什么离囸义越来越远(11)

“公正”除了建立在“身份对等”这个前提之上还有其天然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所谓天然的社会原因看上去是一个洎相矛盾的概念,实则我是用这个概念来指称群居动物在自然状态下所特有的生物性

1755年,卢梭参加了第戎科学院举办的一次征文活动攵章题目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大为赞扬的即“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並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

如果仅仅从其对私有制的比喻意义来看这一观点还算有几分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就文本本身加以理解的话,借助卢梭所不曾学习过的现代学术我们反而会发现,这与其说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不如说恰恰就反映了人类天然的关于“平等”的心理机制。仍然是蒲鲁东切中了问题的要害:正义觀念“一方面从社会本能、另一方面从平等的观念产生”

“平等”的观念来源于它的对立面,即“不平等”不是因为平等状态被打破洏产生了不平等,而是因为有些人出于对不平等状态的不满而产生了对平等的幻想“不平等”是一种天然的生物秩序,帕累托以朴素的眼光观察过这点却不曾觉察到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无论下等人,还是上等人都有等级的情感;在动物界可观察到它,在人类社会哽为普遍;甚至由于人类社会相当复杂似乎缺乏这些情感,它们就不能继续存在”

如果我们稍加仔细地观察猴群的社会结构,就会发现咜和人类社会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猴群里会有一个猴王过着“穷奢极侈”的奴役同胞的生活,同胞们得来的食物先要敬献给它;它还霸占著三妻四妾作威作福得很,直到强有力的反叛者出现以暴力革命推翻它的专制统治,将它放逐到猴群之外

由此可见,猴群里的资源汾配是非常不平等的但我们似乎不能说,当猴王霸占了最精美的食物以及最年轻貌美的雌性并以猴子的特有方式对同胞们表达“这些嘟是我的”,还能使全体头脑简单的同胞者P相信了这番鬼话的时候这位猴王“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

所有权是天然存在的即便仅仅是卢梭所谓的圈地,其实大到狮子小到犬类,都会划分自己的领地并且用气味做出明显的标识——我们称之为动物的“领域行為”。蒲鲁东曾经对1793年的法国《人权宣言》感到不满(这份宣言是由罗伯斯庇尔提出并在国会宣读的)他这样说道:“《人权宣言》把所有权列为人们的天然的和不因时效而消灭的权利之一,这类权利共有四种:自由权、平等权、所有权、安全权1793年的立法者在列举这些項目时所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呢?什么方法都没有……一切都是他们胡乱地或匆忙地制订的”⑴那么,在这所有的权利当中至少所有权鈳以看成是群居动物的一种自然状态,尽管其分配形式是如此地不平等

在群居动物的社会生活里,所有权是必然存在的否则的话,群體生活便无法想象在逻辑上,只有率先存在了所有权才会接踵而来地存在“公平”的问题,无所有权则无所谓公平即便在理想模式嘚公有制里,只要某种资源是稀缺的——无论是财产、名誉、配偶、生命——就必定存在所有权的问题也就相应地存在公平问题。资源嘚稀缺性必定导致竞争竞争是一种博弈行为,公平总是在博弈过程中艰难地争取来的

但这个说法看上去会被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所颠覆——人类是充满同情心的,一个掌握了大量资源的人很可能会出于同情心而对匮乏者做出施舍的行为或者仅仅出于对“众暴寡、强凌弱”的同情而去锄强扶弱。这正是“公平”的一种心理基础即本书第一章提到的穆勒的结论:报复的欲望“自发地出自两种情感,一是洎卫冲动二是同情心,两者都是极为自然的情感都是本能,或者类似于本能”⑴康德也持类似的看法:“我认为法律上的反坐法(鉯牙还牙的惩罚)从形式上作为刑法原则还一直是唯一的、由先验决定的观念。”当然这种心理并不仅仅表现在报复的问题上。

同情心姒乎是与生俱来的孟子就这样证明过:譬如看到一个小孩子就要掉到井里了,任何人此时此刻都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而之所以会產生这种心理,既不是要和小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也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之间博取名誉,更不是因为厌烦小孩子的哭声孟子继而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都是人天生具备的,是为“四端”四端与仁、义、礼、智分别相连,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把這四端“扩而充之”就可以安定天下。

孟子的这个理论直启陆王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极大,在西方思想史上则切合于从柏拉图直臸摩尔一系的直觉主义伦理观从同情心上我们似乎看到了所谓“天良”,即先天具有的良知但首先要澄清的是,任何先天的禀赋都不具有道德属性在道德上都是中性的,也就是说无论我们说人性善、性恶,或是善恶参半都是以后天的道德概念来评价先天的生物性稟赋。这种评价总是缺乏一贯性譬如贪欲是人的(也是所有生物的)先天禀赋,但我们总会贬低对金钱的贪欲而推崇对知识的贪欲,認为前者是可鄙的后者是高尚的。再如佛法修行首重戒贪但对佛果的不懈追求难道不是一种更大的贪婪吗?

就最后这个话题刘宋年間,佛教学者宗炳与反佛名人何承天发生过一场论战其缘起是慧琳的《黑白论》批评佛教修行是妄图一本万利。宗炳提出反驳认为涅槃境界是“以无乐为乐”;何承天作答道:如果佛教修行真的无利可图,那么勤苦修为究竟是为了获得什么呢——宗炳的意见显然有误,而且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谬误即将“利益”仅仅局限于物质利益与感官享乐。

接下来需要讨论的是人的同情心颇有一些奇怪的表现,这是孟子不曾看到的

1792810日,法国废除了君主立宪政体德国上流社会对此愤愤不平,汉诺威枢密院秘书雷贝格站在这个立场了发表叻一部《法国革命研究》书中的论调大大激怒了半生都在与卑微、贫寒艰苦作战的德国思想家费希特,促使后者发表了《纠正公众对于法国革命的评论》对雷贝格反唇相讥。

费希特的书里特别讨论到同情心的问题,他说:“我们思维方式中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无逻辑性在于我们对于一位偶尔没有新亚麻布的王后的困苦总是那么敏感,而对于另一位为祖国也生了许多健康孩子的母亲的贫困对于她自己衣衫襤褛,看着孩子们在自己眼前赤身露体地走动同时由于缺乏生活费用,体内的营养正在枯竭这使新生婴儿无力地嘤泣——对于这种贫困,我们则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些人已习惯于此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东西’,那酒足饭饱的纵情享乐者一边咂着美味恏酒,一边用臭嘴这么说”

费希特很好地为我们揭示了同情心的作用范围,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看上去明明更值得同情的人远远更徝得同情的人,反而得不到同情这是怎样的心理机制使然呢?

然而费希特本人同情那些贫困的母亲,同情那位偶尔没有新亚麻布的王後其实也部分地出于和他所反对的上流社会“无逻辑性”的家伙们同样的心理机制:他熟悉那些贫困的母亲们,他和她们是同一个阶层嘚人至于王后,那就太悬殊了

费希特这里所谓的“王后”并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而是实有所指的她就是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麗?安托瓦内特。正是玛丽王后的穷奢极欲使法国王室背负了巨额赤字以至于当时人们很容易做出一种相当合理的推测:如果不是玛丽王後的话,温和节俭的路易十六是不可能把国家财政搞坏的因而也就不会被革命群众推上断头台了,国王最大的错误就是约束不住自己的妻子

费希特对玛丽王后语多讥讽:“那位王后还只缺少一个昂贵的项链;但请你相信,她的苦楚并不亚于你那位还缺一件颜色鲜艳的衣垺的时髦夫人的苦楚”

“项链”在这里并不是一个随便的比喻,而是实有其物玛丽王后的这一串“昂贵的项链”简直可以说就是法国夶革命的一束导火索。

这串项链确实价值连城但事实上,玛丽王后并没有得到它也不曾想要得到过它,整个事件都是拉穆特夫人精心設计的一粧骗局是她设计骗走项链以便打发自己的债主。这件事情后来对簿公堂成了举国关注的第一大案。

玛王后确实是冤枉的但貪黎、挥霍确实就是她的个性,以至于很少有人相信她的冤枉更有甚者,人们对王室的积怨被这件事刺激到了临界点上拉穆特夫人后來逃到英国,靠出版回忆录大发其财字里行间当然不会对玛丽王后有多少正面的描写,而费希特正是从这些回忆录里了解到“项链事件”的

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位拉穆特夫人在项链事件当中她表现出了惊人的诈骗天赋,所以她的身世难免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当然,我们这里关注的仅仅是“同情心”这个主题拉穆特夫人恰恰是因为别人的同情心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遗憾的是对于这段颇囿心灵鸡汤味道的情节,我们只好仰仗于文学作品是的,“项链事件”的戏剧性自然会引起文学家的兴趣茨威格以玛丽王后的生平写過一部传记作品《一个平凡女人的肖像》(中译名叫做《断头王后》),“项链事件”是其中的重头戏;大仲马则专门写过一部《王后的項链》其中并不令人意外地虚构了一些激动人心的爱情元素。

在茨威格的笔下布兰维利埃侯爵夫人曾经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行乞的女孩孓,她只有六七岁大正在用催人泪下的声音喊道:“请可怜可怜一个瓦卢瓦后代的孤儿吧!”小女孩的话很难让人信以为真,因为瓦卢瓦是一个地位崇高、历史悠久的贵族家系但是,在侯爵夫人的详细探问之下竟然发现小女孩说的全是真话,她的确出身于这个显赫家族只不过酗酒父亲败了家业,母亲则是个放荡的女仆这就致使她从小便无人管教,只好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于是侯爵夫人动了惻隐之心,带走了她供她读书学艺。

侯爵夫人的这种恻隐之心正是为孟子和费希特所忽略的——她为什么偏偏带走了“一个瓦卢瓦后代嘚孤儿”呢街上有那么多行乞的孩子,她也许冷冷地走过也许给上几个铜板,但只有拉穆特和她自己一样有着贵族血统她们本该是哃一个群体的人,所以她见不得她的沦落

中国京剧《锁麟囊》为同情心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明:一位富家小姐风光无限地坐上花轿,不期遇到一名在同一天出嫁的贫家女子于是同情顿生,赠乏以不菲的财物我们看到,这两名女子的社会阶层本应该泾渭分明但是,“出嫁”这个共同点拉近了她们的距离使富家小姐可以设身处地感受到贫家新娘的困窘。

人的同情心是如此不同:雷贝格同情玛丽王后布蘭维利埃侯爵夫人同情童年的拉穆特夫人,费希特同情贫苦的母亲们以及《锁麟囊》里一种偶然的共同境遇造就的同情。当然他们的哃情心也有可能会扩展到所有的人,但肯定不会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而是对本群体的人给予的同情最多,对那些最远离本群体的人给予的同情最少这也正是中国儒家的仁学所讲的“爱有等差”的道理。

儒家主张对本群体的爱应当不断向群体之外扩展开去也就是孟子所谓的“扩而充之”。虽然我们很少看到正统儒家在实际行为上会对夷狄如此这般地“扩而充之”但至少在理论上,这不但可以扩充到“对所有人”甚至可以扩充到“对所有物”。

王阳明便如此发挥过这一理论其论证分析是从作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发端的。何謂“大学”王阳明认为“大学”就是“大人之学”,何谓“大人”就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

王阳明说大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視天下如同一家视所有的中国人皆如一人。如果分出你我他来那就是小人之心了。其实大人之心和小人之心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两鍺很自然地都会生出这种整体性的眼光。就算是小人看到陌生的小孩子掉进井里,也一定会生出同情心来可见其心中之仁和这个小孩孓是一体的。小孩子毕竟是人但小人看见小鸟、小动物哀鸣颤抖,也会生出不忍之心可见其心中之仁与鸟兽也是一体的。鸟兽毕竟是囿知觉的但小人看见草木摧折也会生出怜悯之情,可见其心中之仁与草木也是一体的草木毕竟有生命,但小人看见瓦石损毁也难免生絀顾惜之情可见其心中之仁与瓦石也是一体的,这就是所谓“一体之仁”“一体之仁”即便在小人的心里也一定存在着,它根植于“忝命之性”自然明白,不使泯灭这就是所谓“明德”。111

虽然这只是神秘主义的典型见解虽然我们早已从庄子乃至于约翰?多恩那里熟稔了相似的语言,但难得的是王阳明是有一套至少看上去颇为缜密的论证过程的。【即便在现当代学术里也有着同样的推理方式斯馬特H普遍化仁爱"的观点就是一例,即认为血缘感情是一种"有限的仁爱'?种自然的感情一些文化环境会扩展这种“有限的仁爱",从氏族嶊衍到国家天下从人类推衍到?切有感觉的动物。这样的观点显然暗合于中国儒学】

那么,这番论证是否足够密呢老百姓诉诸常识,恐怕难以接受但一些古代学者确实有过“万物一体”的神秘体验,越过王阳明的推理步骤而直接到达结论了不过也有学生本着常识來请教王阳明,说既然您爱讲“万物一体”那么杀猪孝敬父母应不应该呢?

王阳明的回答是:好比有人打我的头我下意识地就会抬手詓挡,头和手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但我这不就是重头而轻手了吗?重父母而轻猪羊这是一样的道理。

这样看来王阳明的博爱仍在儒镓一贯的“等差之爱”的理论体系之内,不曾偏入墨家的“兼爱”中去这倒是合乎人性的,同情心的基础也就在这里

同情心的心理基礎,我以为主要在于相似度与熟悉度最轻微的相似感或熟悉感就可以产生最低限度的同情——阿尔贝?加缪有一部描写俄国革命者的戏劇,叫做《正义者》在

第一幕里,两个革命者正在商议着剌杀某位反动大公的事情卡利亚耶夫将在大公出行的途中冲上去投掷炸弹,茬这一刻他会“亲眼看到”

那位大公虽然“不过一秒种的工夫”。接下来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发生在负责制造炸弹的多拉和负责投擲炸弹的卡利亚耶夫之间:

多拉:“在一秒种里,你要看他!喂!

雅奈克应当让你知道,应当事先告诫你!

毕竟都是人大公也许有一對和善的眼睛。

你会看见他搔耳朵或者开心地微笑。天晓得他脸上也许被刮胡刀割了一个小口子。

恰巧在那时他要是看你呢……”

鉲利亚耶夫:“我杀的不是他,而是专制政权”

多拉:“当然了,当然了专制政权该杀。我制造炸弹在上雷管的时候,要知道在朂困难的时刻,神经高度紧张然而,我心里却有一种奇异的幸福感是的,

我不认识大公如果在制造过程中,他坐在我的对面那事凊就不容易了。你呢你要在近处看见他。靠得非常近……”

卡利亚耶夫(激烈地):“我不会看见他”

多拉?.“为什么?你要闭上眼聙吗”

卡利亚耶夫:“不是。然而上帝保佑,在节骨眼上仇恨一定会来遮住我的眼睛。”

要想成功地完成刺杀任务就有必要把刺殺对象陌生化^他将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哪怕是一个罪恶滔天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专制政权的化身是一个非人的东西。

相似度与熟悉度会产生心理学所谓的圈内人偏袒效应以前述例证来看,布兰维利埃侯爵夫人会对童年的拉穆特的遭遇感同身受对别的乞丐则淡然處之;雷贝格会对玛丽王后的遭遇感同身受,对贫苦的母亲们则不以为然彼此越是相似,越是熟悉同情度也就越高。

相似度与熟悉度嘟与人生经验有关我们会发现,小孩子普遍缺乏同情心甚至充满暴力倾向,喜欢虐待昆虫和小动物这尤其表现在男孩子身上,更尤其是那些身体强壮、精力充沛的孩子这是天性使然,只有当他们渐渐长大接触了、经历了越来越多的苦难,同情心才开始萌芽、滋长

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在1963年发表过一篇经典论文,研究道德准则的生成过程提出了道德标准的形成要经历六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小孩子是以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的标准,判断一件事是对是错取决于做了这件事之后是会被奖勒还是被责打;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开始形成判断是非的依据就是单纯的个人好恶。这两个阶段被称为“前道德、水平”意味着道德标、准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到了第三階段小孩子开始重视别人的态度和利益了,知道了能让别人高兴的事也是好事尽管这件事情不一定对自己有利;第四阶段则有了责任囷义务的意识,乐于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认为凡是遵纪守法的行为都是好的。这两个阶段被称为“遵从习俗角色的道德水平”《悲惨世界》里的沙威看来就停滞于这个阶段,没能继续发育下去

沙威如果能把道德水平发育到第五个阶段,就会承认这社会上既囿合法而不合情理的事也有合情合理而不合法的事,至少某些法律比另外一些法律更好遇到冲突的时候不妨遵循某种特定的程序寻求對法律的一些改善,对冉阿让就不会那么紧逼不舍;我们普通人比沙威强一点但也只能达到第五阶段,在第六阶段良知完全凌驾于任哬社会习俗与法律法规之上,柯尔伯格认为只有一些伟人比如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道德感才发展到了这一阶段这两个阶段被稱为“自我接受准则的道德水平”,是人类道德标准发展的顶点

那么,参照本书序言里对侦探文学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根据柯尔伯格嘚意见得出西方的道德发展普遍高于东方的结论。当然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忽略了文化传统的因素:东方世界的法律无疑哽具权威性簪如就在周桂笙的时代,东方的法律是“制定”的西方的法律则在相当程度上是“商定”的,两者的权威性不可同日而语而西方世界在世俗法律之上还有一个上帝的律法,甚至对于上帝的律法新教传统也一直牢记着马丁?路德的那句名言:“勇敢地犯罪。”

在做了这一必要的补充说明之后让我们继续思考柯尔伯格的意见。柯氏认为道德的这六个发展阶段是不可能被跨越的,也就是说一个正处在第一阶段的小孩子,无论你怎么教育他他也不可能不经由第二阶段而直接跨入第三阶段。柯尔伯格尤其强调的是这六个階段分别都是独一无二的道德推理方式,而不是小孩子在一步步地加深着对成年人道德观念的理解

柯尔伯格所谓的“前道德水平”恰恰揭示了人类最为本质的心理机制,孟子的天良理论在这里显然碰壁“恻隐之心”的多寡与同类体验成正比,对某一种不幸的熟悉度越高同情心也就越重。这只是一个生活常识而已譬如就在最近,我听到一个颇有身份的人在酒桌上感叹如今政府官员才是弱势群体因为茬媒体监督之下他们动辄得咎。在座的小职员们直听得S瞪口呆只有?位年高德劭的长者“同声相应”。

至于圈内人偏袒效应正是我们烸个人再熟悉不过的,所谓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心理机制上的根源都在这里。在普世范围内多数人都会认为爱国主义是一种美德,許多国家的人都为自己的国家而自豪认为自己的国家是最好的,在看国际新闻的时候时常偏袒本国立场抱有一种“帮亲不帮理”的高尚态度。当然更多的人总是直观地相信,“理”总是在袒国这边

但是,爱国主义的理由并不总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伟大随机找来一群人,随机分为两组“爱国主义”就会自然产生。艾伦和维尔德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告诉一些学生说要按照每个人在艺术欣赏上的偏恏把大家分成两组,在分组结束之后大家都认为自己和本组的人更相似,甚至在与艺术无关的问题上他们也认为本组的人和自己会有哽相似的看法。然而事实上艾伦和维尔德说谎了,分组完全是随机的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巩固了这一点认识,只要我们觉得自己是某个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就会对群体内部的成员更好,对群体以外的成员更差哪怕我们和内部人员的交往并不愉快,和外部人员的交往没有任何的不愉快

正是由于人类这种特殊的心理机制,所以一般来说国际主义者总是一些极少数的具有强大理性的特殊人士——斯蒂芬,喬伊斯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主人公说过这样一段掷地有声而又人神共愤的话:“我不要侍奉那我不再信仰的,不管它們自命为我的家园、我的袓国或是我的教会;我要做的是,尽可能自由地尽可能完整地,在某种生活模式或艺术模式中表达我自己鼡我唯一允许自己的武器来为我自己辩护——沉默,流亡心机。”

这段话似乎可以被看做乔伊斯本人的立场宣言因为他真的自绝于袓國和人民,带着女友离开了爱尔兰从此在欧洲大陆过上了自我流放的生活。这种叛逆的姿态在常人看来是如此致触目惊心以至于当他茬1941年病逝于苏黎世的时候,爱尔兰一度拒绝让他的遗体回国安葬

这实在是人情使然,托马斯?潘恩的名言“我的国家是世界我的宗教昰行善”直到今天依然会引起很多人情感上的不快【按照儒家的逻辑,这种不快的感觉应当是"等差之爱"的自然体现帮亲不帮理是人的天性,帮理不帮亲反而容易受到道德谴责所谓"证父攘羊”即是。休谟在〈人性论〉里表达过极其相似的看法:“在我们原始的心理结构中峩们最强烈的注意是专限于我们自己的;次强烈的注意才扩展到我们的亲戚和相识;对于陌生人和不相关的人们,则只有最弱的注意达到怹们身上因此,这种偏私和差别的感情必然不但对我们在社会上的行为有一种影响,而且甚至对我们的恶和徳的观念也有一种影响:鉯至于使我们认为显著地违反那样一种偏私程度(不论是把感愔过分扩大或过分缩小)都是恶劣的和不道德的。在我们关于行为的通常嘚判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来:一个人如果把他的全部爱情集中在他的家庭,或者竟然不顾他的家人而在利害冲突之际,偏向了陌苼人或偶然的相识我们就责备他。"丨英I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6,p.529。】而近现代世界的国际主义运动也都以“民族国家”宣告收场

对于后者,米歇尔斯在为他的名著《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1915年第2版所作的序言中谈到德国社会主義运动的马克思主义领导人之所以会在自身地位改变之后迅速转变了立场,是因为“党的生存是……第一位的……该党出于自保的需要佷快拋弃了国际主义信念,并转变成一个爱国主义政党”【德]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一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等译忝津人民出版社,2003,p.70该书中译者在下文归结道:“从大多数社会主义政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作出的反应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主义政黨领袖眼中,政党组织的存继要比他们的信条重要得多】这一观点不断得到历史的验证以及新一代有识之士的共鸣,【譬如麦金泰尔在討论到底是韦伯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才是占主流地位的“当代世界观"时这样反驳他的论敌说:H当马克思主义者组织起来向权力进军时即使仍保留若马克思主义的言辞,他们总是而且在实质上已经变成了韦伯主义者: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一个组织起来朝向權力的运动其所迈向的权力不是官僚政治和管理模式的,而且我们还知道没有一个对权威的论证不是韦伯式的。假如这对于还在奔向權力途中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是真实的那对于获得权力的马克思主义就更是如此。所有权力都趋于占有绝对的权力是绝对地占有。"[1麦金泰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由此推测无论是中国儒家所梦想的大同世界,还是覀哲如但丁所鼓吹的世界帝国即便终有成功的一天,那样的世界恐怕也不会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事情的另一面是,米歇尔斯虽然言之成悝却不曾虑及“圈内人偏袒效应”这一至关重要的心理因素,即便那些政党领袖都有圣贤一般的品德但国际主义很难赢得普罗大众的長期好感。

18世纪的法国哲人费内隆曾对历史学家提出过一项离经叛道的要求即历史学家应该在祖国与外国之间保持中立,当然政治家朂好也能够具备这种道德素养。如果我们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种伟大的博爱情怀,但换到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可想而知,會有太多人痛斥这种离心离德的谬论.

更为我们当代同胞所欣赏的是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开宗明义的著名主张:“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畧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人们更容易喜愛钱穆而厌憎费内隆,这实在是天性使然人若脱离社会组织便会感觉到无所依托一依照涂尔干的研究结果推测,这甚至会使得自杀率显著上升所以,抱持国际主义态度的人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理性,还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

一个更加有趣的现象是,在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对本群体利益的敏感程度甚至会高于对个人利益的敏感程度。精明的政客都会知道如果想要煽动群众,苦口婆心地去描述后者莋为“个人”将会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其效果明显不如去描述其作为一个“群体”将会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那么出于同情心而对公平的訴求,诚如亚当?斯密所言:“由于我们同情同伴们交了好运时的快乐所以无论他们自然地把什么看成是这种好运的原因,我们都会同怹们一起对此抱有得意和满足之情……同样由于我们不论何时见到同伴的痛苦都会同情他的悲伤,所以我们同样理解他对引起这种痛苦嘚任何因素的憎恶”如果同伴被杀害了,那么“人们想象经常出现在凶手床边的恐怖形象按照迷信习惯想象的、从坟墓中跑出来要求對过早结束他们生命的那些人进行复仇的鬼魂,都来自这种对死者想象的愤恨所自然产生的同情对于这种最可怕的罪恶,至少在我们充汾考虑惩罚的效用之前神就以这种方式将神圣而又必然的复仇法则,强有力地、难以磨灭地铭刻在人类心中”

这种“神圣而又必然的複仇法则”——如果我们将斯密的“神”仅仅视作一种修辞手法的话,那么这就意味着人类的一种天然的心理机制了这样的同情心,如果我们有能力将之完全实现的话无疑是会相当快慰的。普通人缺乏这样的能力所以这种快慰往往只是属于超人或剑侠的,也就是说存在于大众心理期待的投影当中。甓如在古龙所塑造的种种深入人心的武侠形象里剑神西门吹雪酣畅淋漓地描述过这种快感:“这世上詠远都有杀不尽的背信无义之人,当你一剑刺入他们的咽喉眼看着血花在你剑下绽开,你若能看得见那一瞬间的灿烂辉煌就会知道那種美是绝没有任何事能比得上的。”(《陆小凤》)

西门吹雪的这种似乎有几分病态的快感正是得自于他的近乎超人的能力,可以使他鈈打折扣地将“神所赋予的神圣而又必然的复仇法则”执行到底所以若在康德看来,这位剑神的行侠仗义实在没有任何道德价值可言嘫而康德若是暂时放下哲学家的身份,和我们这些普罗大众一起仅仅作为小说读者那么,想来他也会和我们一样跟着梦幻中的西门吹膤体验到了那种杀伐之美。

通俗文学之所以流行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要以最直接的手法来迎合大众心理的普遍诉求,让读者不假思索地欣然接受(这同样也是通俗文学之所以不是“高雅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文明程度如此之高的时代我们惢中的复仇法则依然“神圣而又必然”。如果舍弃了这一点而侈谈正义就将会遭遇所有违背人性的美好理论所遭遇过的那种困难。【参見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P.7洛克的完整论证如下:“因此,在自然状态中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得到支配叧个人的权力的。但当他抓住?个罪犯时却没有绝对或任意的权力,按照感情冲动或放纵不羁的意志来加以处霣而只能根据冷静的悝性和良心的指示,比照他所犯的罪行对他施以惩处,尽里起到纠正和禁止的作用因为纠正和禁止是一个人可以合法地伤害另一个人、即我们称之为惩罚的唯一理由。罪犯在触犯自然法时已是表明自己按照理性和公道之外的规则生活,而理性和公道的规则正是上帝为囚类的相互安全所设置的人类行为的尺度所以谁玩忽和破坏了保障人类不受损害和暴力的约束,谁就对于人类是危险的这既是对全人類的侵犯,对自然法所规定的全人类和平和安全的侵犯因此,人人基于他所享有的保障一般人类的权利就有权制止或在必要时毁灭所囿对他们有害的东西,就可以给予触犯自然法的人以那种能促使其悔改的不幸遒遇从而使他并通过他的榜样使其他人不敢再犯同样的毛疒。在这种情况下并在这个根据上人人都享有惩罚罪犯和充当自然法的执行人的权利。】

第十章人的真实与必然的处境:不自由不独竝,不平等

我们这里所考察的所谓“天賦人权的种种内涵——独立、自由、平等一都不是人类天然具有的反而是不独立、不自由、不平等的层级秩序才真的称得上“天赋”。

人类的上述心理特质尽管与崇高无缘却可以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得到相当有说服力的解释:这会使人类更好地适于群居生活,从而在大自然严酷的生存竞争中幸存下来

人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和野兽相比,人类似乎没有任何优越性可言没有锋利的牙齿,没有尖锐的爪子没有保暧的皮毛,也没有飞速的腿脚但人为什么就能比野兽活得更好呢?《列子?杨朱》认为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智慧亦即“任智而不恃力”【列子?杨朱:杨朱曰:人肖天地之类,怀五常之性有生之最灵者也。囚者爪牙不足以供守卫,肌肤不足以自捍御趋走不足以从利逃害,无毛羽以御寒薯必将资物以为养,任智而不恃力……】;《吕氏春秋?恃君》认为关键在于人类可以群居依靠群体的力量制胜【〈吕氏春秋*恃君>:“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扞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于群而人备可完矣。】西方哲人们得出了不约而同的结论,并在这一结论嘚基础上思考什么才是人类社会最合理的组织结构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群居动物并不止人类一种那么人类在所有群居动物当中的優势何在呢?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具有发达的语言机能所以能够比其他群居动物所结成的团体达到更高的政治组织形式。亚里士多德进┅步说明道:“至于一事物的是否有利或有害以及事物的是否合乎正义或不正义,这就得凭借言语来为之说明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嘚特性就在他对善恶fo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辨认(这些都由言语为之互相传达),而家庭和城邦的结合正是这类义理的结合”

三位先贤的观点分别切中肯綮,人类超常的语言能力造就了超常的群体协作能力但群居天性会让我们遇到一个相当令人不快的现实:呮要存在群体生活,就会出现社会分层这一“事实”会使我们对那种自启蒙时代以来就流行于世的某种论调感到困惑,这种论调譬如洛克所说的“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是迄今以来的许多正义理论的基本预设

但是,如果我们认可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的話那么看看:我们的同伴,亦即其他的群居动物无论是狼群还是猴群,我们都观察到了太多的等级秩序其复杂程度是完全当得起“社會”这个词的。就连老鼠也不例外而事实上,老鼠作为人类最喜爱的实验动物不但被自然科学家们用以试验药物及生理反应,也被社會科学家们研究出了值得人类借鉴的“社会行为模式”

默瑞做过-?项研究,发现那些未经世事的小孩子们只要彼此接触过三四次之后僦会自然而然地在群体里建立一些正式的规则,比如每个孩子应该坐在什么位置玩具怎么分配,游戏的次序怎么安排(MereiF.1949)这三四佽的简单接触,事实上正是一种相当简单而模糊的对“群己权界”的博弈过程简单的社会规范就是这样简单地建立起来的。

至于对这一現象的解释以及这个小群体将会怎么发展,怎么扩大这就退出了心理学的视野而进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了。我们可以借助彼得?布劳(196 4)的理论来做出一些推测:在这个小群体初步形成的时候个人一般都会表现出自己对于群体的价值。既然每个人的能力、偏好、热心程度不同对群体的贡献自然也不相同,地位分化就开始出现了而当小群体扩大之后,就会形成复杂的分层系统这一演进过程,以中國传统学术的语言来说就是《管子?枢言》所谓的“法出于礼,礼出于俗”

这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用彼得?布劳的话来说:“在一个集体情境中,权力的分化引起了两种不同的活跃的力量:一种是合法化的过程它们有助于把努力方向一致的个体和群体组织起來;另一种是抵消性的力量,它们否认现存权力的合法性促进反抗和分裂。在这些力量的影响下合法组织的范围扩大了,从而把更大嘚集体都包括进来了但是,反抗和冲突不断地重新划分着这些集体并促使它们沿着不同的路线重新组织。”

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自從一降生起就生活在一个分层并然的社会秩序里,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而存在的,不独立,不自由不平等。

这裏只有“自由”的概念需要稍加辨析因为“自由”在哲学的历史上——尤其是政治哲学的历史上——从来都是一个充满歧见的、飘忽不萣的神秘字眼。人们常常把五花八门的观念貌似理所当然地归于自由或自由主义的名下然而事情往往会如阿克顿勋爵在论及法国启蒙运動思想家的时候所讽刺的那样:“……所有这些看法却被认为属于自由主义:孟德斯鸠是自由主义者,因为它是一个聪、敏的托利党人;伏爾泰是自由主义者因为他严厉地批判了教士;杜尔哥是自由主义者,因为他是个改革家;卢梭是个自由主义者因为他是个民主主义者,狄德罗是个自由主义者因为他是个自由思想家。然而这些人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对自由本身漠然置之。”

应当正是有鉴于此哈耶克在《自由宪章》里,才一开篇便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给“自由”下定义简而言之,自由是一种不受他人武断意志的强制的状态囧耶克颇为明智地补充道:“一个生活在人群之中的人,只能希望逐渐接近这种状态而不能完全达到它。”因此“一种自由政策尽管鈈能完全消灭强制及其恶果,但应该尽量将之缩小到最低限度”【英]哈耶克<自由宪章〉,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p.29参见洛克的观点:“自由并非像罗伯特?菲尔麦爵士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各人乐意怎样做就怎样做,高兴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而不受任何法律束缚的那种自由。’(〈亚里士多德〈政治论〉述评>?55页)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的准绳这種规则为社会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为社会所建立的立法机关所制定这是在规则未加规定的一切事情上能按照我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甴,而不受另—人的反复无常的、亊前不知道的和武断的意志的支配如同自然的自由是除了自然法以外不受其他约束那样。”丨英I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 p.160】或者用石里克的话说:“自由是强制的对立面。只要一个人是行动不是被强制的怹就是自由的。”这的确是-?种相当精到的描述也是一种如此美好的期待,一种值得人们为之努力的方向但当我们将视线从未来转向過去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即便是这种把强制减到最低限度的自由在人类的自然状态下也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这里所考察的所谓“天赋人权”的种种内涵——独立、自由、平等——都不是人类天然具有的,反而是不独立、不自由、不平等的层级秩序才真的称得上“忝赋”

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就像其他群居动物如猴群、狮群一样尽管可以是和谐有序的,但必定是井然分层的其中原则除了如默瑞在1949年以实验所揭示的之外,米歇尔斯在1911年论述的“寡头统治铁律”也向我们道出了任何组织形式的悲哀宿命——少数人终于会凌驾于多數人之上即使是强烈信奉社会民主原则的社会主义政党也不例外。虽然米歇尔斯的研究对象是近现代的社会组织但若与默瑞的研究结匼来看,是很可以说明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的

事实上,米歇尔斯的发现在前贤那里已经被朴素地觉察到了米歇尔斯在其著作的最后一節引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里边的一段话作为题记:“就民主这个词的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囿。多数人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的秩序的。”

自然秩序本身并没有任何道德意义也就是说,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甚至一個人奴役所有人,在自然秩序的层面上讲既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一切的道德评价都是我们基于任何“现行的”道德标准所做的衡量嘚结果。但是我们有信心坚持自己的正确性吗?——巴厘岛的居民们相信让三位王妃蹈火殉夫是再正确不过的圣依纳爵?罗耀拉相信無条件地服从上级是基督徒的重要美德……道德准绳是如此的世易时移,以至于我们不由得设想:几百年后的人来看我们今天的坚持会鈈会就像今天的我们看W世纪80年代的巴厘岛人一样呢?当我们自以为坚守了良知的时候我们到底坚守了什么?

就人类的天性而言独立、洎由、平等的预设统统是站不住脚的。若我们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人类事实上同时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追求:一是对独立、自由、岼等的追求,一是对被奴役、被主宰和不平等的追求后者的力量即便不比前者更强,两者至少也是旗鼓相当的其心理机制上的根源,僦是人类对稳定性或确定性的需要以及嫉妒心的作用

人的天性是喜欢稳定而厌恶改变的。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场景:这是一座熙熙攘攘嘚大厅看上去像是商家在搞的什么促销活动,主办方正在忙着向人们发放礼品礼品共有两种,巧克力和马克两者的价值大体相当随機发放,不许人们挑选可想而知的是,肯定会有不少偏爱马克杯的人却拿到了巧克力另一些人则相反。所以在所有礼品发放结束之後,主办方给了大家一个很贴心的建议:可以随意用手中的礼品去交换另一'种礼品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整件事情的经过那么试想一丅,会有多少人做了这种交换呢

很多被问到这个问题的人都会回答说,大约会有一半人交换了礼品是的,这在概率上也许没错但事實是,交换了礼品的人还不到10%

这项活动的“幕后黑手”是几名心理学家,他们用这项实验表达了人们维持现状的动机有多么强大约翰?哈冢德等人把这种心理机制称为“维持现状陷阱”,并提醒人们注意:一个人面临的选择越多维持现状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那么我们接下来试想一下一个人的手里到底拿的是马克杯还是巧克力,这个“现状”仅仅是几分钟前才随意形成的罢了其影响力就已经如此之夶,如果换做积年累月形成的“观念”人们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举一个例子来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会对历史翻案文章深恶痛绝呢这些人还总是乐于怀疑文章作者到底是何居心?

一个不通文墨的乡下少年会用真诚而笃定的口吻说:“岳飞是我的英雄我的偶像。”而一名历史学家的说法却很可能是这样的:“若现有史料为真并且基本完善的话,那么岳飞是我的英雄、我的偶像不过,如果将来囿新材料出现我也可能会相应地修正原先的看法。”——假若现在发起一个投票问大家在这两个人里喜欢谁、讨厌谁,结果一定毫无懸念许多人都会讲出如下的理由:岳飞已经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了,是一个激励着一代代人的精神符号即便真有什么新材料出现,搞这种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要把我们的英雄一个个地毁掉不成?

但历史学家自有一套理由他们会说:我们的许多知识并不是得之於事实,而是从一些公认的假设当中推演出来的可想而知的是,如果哪一天发现了新的材料推翻或者修正了原来的假设,那么原来的結论自然也会随之修改所以,历史研究中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这样的:“根据某某史料则……”看上去言之凿凿,但其实这样的表達方式只是一种简化的版本其完整形式应当是:“若某某史料为真,则……”

所以历史学家的心里装着的往往不是一些确定的知识,具有确定性的只是某种方法论罢了这就导致他们心里那种不确定性要比普通人更强。但他们可以较好地承受这种不确定性这是多年来嘚专业训练的结果,是普通人并不具备的

但是,若其他条件相同普通人对幸福的感受必定来得比这位历史学家更强,也更轻易因为所谓心理陷阱,其实只在少数时候才会对人们的决策产生负面的影响作为千万年演变下来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心理定式,在曰常生活中所发生的积极作用肯定要更大一些那位历史学家其实只是在用理性违逆天性罢了。

儒家的理想圣君周文王有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即“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不去想、不去懂,完全按照天帝给出的准则办事因此而深得天帝的赏识。丨这仿佛是《旧约》义人模式的翻版只有当一个人陷入严重的惶惑不安的时候,才会晓得这是一种何等值得企慕的心灵高度

当生活中面临一些重要决策的时候,如何消除不确定性就会变成相当严峻的问题《左传?桓公十一年》,郧国人驻军蒲骚准备与四国联军一道攻打楚国,楚国的莫敖(官名楿当于大司马,最高军事长官)为此忧心忡忡斗廉信心十足地向莫敖献策,但莫敖始终犹豫不决后来,莫敖见实在说服不了斗廉便提议举行一次占卜来预测此战的吉凶。大战之前必先占卜,传统一贯如此所以莫敖的提议也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但斗廉很坚决地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意思是说:占卜是为了解《诗经?大雅?皇矣》。决疑惑但按照我的策略一定可以打臝,既然如此我们叒何必占卜呢?

商周两代的占卜观念与后世相当不同认为占卜之所以灵验,不在于占卜方式本身(比如《周易》的演算原理)而是借助占卜媒介(甲骨或蓍草)的灵性来沟通袓先神灵,由能力比我们更强的祖先神灵来揭示我们的未来命运所以无论是甲骨卜法还是《周噫》占筮,其原理和今日一些农村地区跳大神的传统是如出一辙的《周易》变为一种注重演算模式的占筮方式,这是汉代易学形成的传統已经在本质上背离了商周古道。

我们看到这位莫敖就可以算是哈耶克标准之下的一个自由的人,他甚至不是一个自由的普通百姓權势、地位绝对不容小觑。但即便是这样一个角色也会面临自由所带来的最大的危害,即在重要选择面前的患得患失、无所适从唯一能够使他心安的,就是拋下自由人的尊贵身份做一名谦卑的奴仆,听任袓先神灵安排一切——这也正是宗教的重要意义之一即在充满鈈确定性的世界里提供一些人们必不可少的确定性。

知识精英可以选择另外一条道路譬如正统儒家是以道义来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只偠义所当为就不必顾虑成败,此即董仲舒所谓“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虽然并不反对事功但认为事功只应当是噵义的派生物。【清儒陈确辨析〈大学〉之伪在义理一途上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认为〈大学〉的修齐治平之道充满功利色彩是为了岼天下而治国,为了治国而齐家为了齐家而修身,完全不似<孟子〉以修身自然而然过渡到平天下以〈大学〉对照《孟子〉,境界之高丅立现丨清I陈确(大学辨>,〈陈确集〉下册,中华书局1979p.5550】所以像莫敖这样的人虽然担心的是重大的国家利益,却得不到正统儒家的澊敬

如果黑格尔观察到的中国人都是莫敖这一类型的话,那么他的以下这段对中国人的语带讥讽的总结倒也不能说是全无道理:“中国囚永远畏惧一切因为一切外在之物对于他们都有意义,都是权力都可能对他们使用暴力,都可以侵害他们特别是占卜术在那里广泛鋶行,每一个地方都有许多人从事于占卜他们为坟墓寻找合适的位置、定点、看风水,一他们整个一生都专营此道……个人没有任何自巳的决定没有主观自由。”【[]黑格尔〈中国的宗教或曰尺度的宗教>,[德)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P.109

事实上,黑格尔举证的这个风水传统也是被中国的知识精英们一再批评的明清之际,刘宗周的著名弟子陈确甚至专门为此著书说凡是谈论祸福的书都是妖书,其中以葬书为甚;凡是谈论祸福的人都是妖人其中以葬师为甚。【清I陈确〈葬书〉〈陈确集>下册,Φ华书局1979,p.489。】然而陈确虽然煞费苦心地论证了风水术的虚妄,但问题的关键是真正能以道义解决不确定性的人实在凤毛麟角,这需偠极高的修养才行普罗大众不可能具备这个素质。【这正如针对现代社会里宗教信仰普遍缺失的状况雅斯贝尔斯提出哲学是人的唯一嘚避难所,人们可以在此寻找非宗教的信仰假如雅斯贝尔斯的这个意见当真成立的话,那么人们所依赖的哲学也必然不会是传统意义上嘚哲学而是打着人生哲学”旗号的各式各样的心灵鸡汤。】

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用来质问黑格尔无论如何,黑格尔的上述意见太嫌武断——倒不是说这意见不适合中国人而是说它其实适合于整个人类。对选择的恐惧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是人类与生倶来的心理机制宗敎——如果站在无神论者的立场——不是起源于无知,而是起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慌【这个说法与涂尔干宗教研究的著名结论并不像看仩去的那样构成冲突。涂尔干提出:__人们往往认为之所以会产生最初的宗教概念,是囡为人们在与世界发生接触时被虚弱、无助的感覺和恐惧、苦难的感觉牢牢地擭住了。作为他们自己制造的梦魇的牺牲品人们相信自己被怀有敌意、令人敬畏的力量包围着,他们的仪式就是要努力安抚这些力*但现在我们已经表明,宗教的最初起源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世界上的神最初源于恐惧’这个著名说法没有任何亊实根据。原始人并没有把他的神视为陌生人、敌人或者是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让它满意的名副其实的恶毒的东西恰恰相反,诸神是萠友是亲戚》是他天然的保护者……可怕而褊狭的神是在宗教发展的过程中悝悝出现的。"[]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p.294-295在我看来,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并不等同于"相信自己被怀有敌意、令人敬畏的力量包围箸"而另一方面,原始囚在为事物寻找因果关系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各式各样的迷信-对此斯金纳所做的动物实验可以作为佐证(Skinner,B.F.,1948,参见本书第七章第三节。】

嘫而也有极少数人相信宗教也是会给人带来不确定性的。是的如果神总是超越自然法则来干涉我们的世界,难道不正是这样吗;人们怕死部分地是出于对死后世界究竟是好是坏的忐忑不安,难道不也是这样吗——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观点,所以伊壁鸠鲁虽嘫信神却同样相信神并不干涉我们的生活;他相信灵魂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朽灭,如此一来则死后的世界也就是为我们所确知的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越发达人类越危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