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书有三字经黄帝内经声律启蒙还有什么书

  现在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西式的开放式教育,各种兴趣培训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但是对于国学启蒙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国学启蒙对于孩子的思想教育是非常关键的,这点家长还是需要重视起来,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五本在上学之余的课外国学经典著作好书推荐。

  《弟子规》是由清代的教育家李毓秀所著的三言韵文,从清代到现代一直是用于对学童的启蒙教育。 李毓秀的创作也是依据孔子教诲学而篇得来的,三言韵文郎朗上口,对于孩子来说,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并不是很难背下来,《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作为儿童的行为规范启蒙书籍再好不过了。

    弟子规(彩图注音版)一二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经典丛书小书虫阅读系列11.7元京东去购买

  《千字文》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由汪啸尹纂辑、孙谦益参注的《千字文释义》将《千字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第三部分讲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千字文因语句通俗易懂,容易背诵,传播度很广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影响深远,虽然通俗易懂,但是作为古文对孩子来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家长和老师这时候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带着孩子一起背诵学习,不仅增加知识量,也拉进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增加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千字文影响孩子一生的国学启蒙经典(注音彩图版)一二三年级儿童文学小学生课外阅读必读名著13.4元京东去购买

  《百家姓》是学童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本书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通过对姓氏的收集进行排序,且句句押韵,郎朗上口,随便问问小孩子都能说上几句,传播度很广,也是体现了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同时通过对百家姓的学习能够让孩子读书识字更加深刻的作用。

    百家姓(彩图注音版)一二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经典丛书小书虫阅读系列11.7元京东去购买

  《三字经》是国学启蒙经典教材之一,在国内流传度是非常广泛的,同时也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会的《三字经》得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通过学习和背诵《三字经》能够让孩子对我们的传统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涵义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学习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小孩子的启蒙非常重要的一篇巨著。

    三字经影响孩子一生的国学启蒙经典(注音彩图版)一二三年级儿童文学小学生课外阅读必读名著13.4元京东去购买

  《声律启蒙》是一本能够让孩子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本书从清代开始流传,目前我们看到的版本是清代光绪癸未年间约公元1883年成都魏朝俊“墨耕堂”私藏的版本,本书分为上下两卷,通过对对子的展现形式来训练孩子的韵律、音律、格律等,内容郎朗上口非常适合孩子们学习。

    声律启蒙彩图美绘注音版车万育3-6-7-10岁幼儿童小学一二年级语言韵律蒙学读物小开本少儿国学启蒙12.8元京东去购买

  虽然现代化新鲜事物很多,但是老祖宗的国学文化传承悠久,对于孩子来说国学启蒙是为了教育孩子懂得孝顺父母,知书达理,生活中有个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人生内涵会能够让孩子的眼界和心胸变得开阔,让孩子的起点变得更高,这些都是需要家长在孩子上学之余帮助孩子共同去学习的。

之前写过一篇《千字文》的文章,有家长问那还有《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以及其他“国学”入门书呢?要不要看,怎么看?今天就来交作业了。不过,因为涉及的书多,有点长哦。请有耐心看完。

还是老规矩,先抛体系: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以及最近炒得比较热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增广贤文》,以及不太热的《龙文鞭影》,甚至还有我完全没看过的《训蒙骈句》,这都是一种东西,它们共同的名字叫 “蒙书”。

也就是说,它们是古代娃的启蒙课本。你就理解为某字卡,某会自己读,某好玩的历史,某成语故事……基本上,今天娃有什么,古代娃也都有什么。流传至今的蒙书约有几百种。

再抛结论:是不是十分有必要看和背?先明确, 如果娃确实天资聪明,喜欢读、喜欢背,那么尽管由着他好了。如果只是各路公号短视频辅导班宣传,说哎呀这是“国学经典”啊,得督促娃背啊。那就听我的好了: 有几部值得看,有几部了解一下就可以。假如不是来自外力的要求,没有一部需要逼娃背!

有人说:咦,你是“国学学者”,怎么这些国学经典到你这不咸不淡的?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只是古代孩子的启蒙读物而已,今天早就更新换代多少轮了。它不比《论语》《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不可替代的伟大作品, 它们的应用环境已经变化了,它们的历史任务基本上完成了。孩子们读它们,无非是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而已——但是今天有更多好的产品。

不过,这几部作品的价值参差不齐,还是不能一概而论。要分开说。

《三字经》是本什么书呢?

《三字经》其实用了最短的篇幅,讲清楚了一件事,就是大家都扯不清的“传统文化”。它把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哲学、伦理、政治、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教育、经典……全都讲到了。

不过,它的作用,也仅限于此。比如历史,它并不比市面上专门做的历史绘本高明多少,甚至也不比更为简洁明了的《朝代歌》好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产品有进化,不是越是老祖宗的越高明,不是这样!

又比如所谓科学:“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五行怎么就“本乎数”了,我相信没有一个娃能懂。又比如“有古文,大小篆”,也是旧说法。今天的文字学有更准确的称呼。

这是我收藏的康熙丙午(1666年)《三字经》,

《三字经》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呢?其实,它讲的是古人眼里的历史,古人眼里的哲学、科学。重点来了: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普通古人的常识,基本的知识体系(含价值观)!

这句话可能会让人有点迷糊:“你常说要给娃建立知识体系,这个我懂。但你说学《三字经》是为了知道古人的常识,这是干毛用的?”

大大的有用!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就要阅读古代经典吧?但是如果不了解古人的常识,就不容易懂。

比如《西游记》猪八戒撞天婚那回,原文有两句“从来信有周公礼,今日新郎顶盖头”。什么是“周公礼”呢?一看《三字经》,咦,“我周公,作周礼”。周礼是后代礼仪的源头。

蜘蛛精那回,叫“盘丝洞七情迷本”,怎么就七情了?看过《三字经》就知道:“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七个蜘蛛精代表七情(起码形式上是这样)。

礼仪是不是周公创作的呢?当然不止他一个人。世界是不是只由五行构成呢?也当然不是。但是,大多数古人就认为是这样,他们从小都学三字经,接受这两句就很容易。这就是他们的常识、知识体系。

所以,《三字经》什么时候给娃读最合适?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三字经》是从属于现代社会之前的文化体系的。没必要那么小就接触,尤其不必当成娃的常识来教。否则“三纲者,君臣义”,娃:“啥啥啥?啥是君臣?”

娃现代的常识体系建立差不多了,需要阅读传统经典了,这才是读《三字经》最合适的时机。因为要“入乡随俗”。

这就叫 “理解之同情”,一个人除了自己的体系,还应该学会接纳其他的体系。当我们读传统名著的时候,心里应该暂时变成一个小小的古人,才能理解他们说的逻辑。怎么忽然就忠君忠得不要不要的,怎么忽然就孝得不要不要的。古人自有他们的逻辑。

否则要么就跪,哎呀祖宗多厉害。要么就骂,阴阳五行,封建迷信玩意儿,中国人愚昧了五千年……

同理,教娃待人接物也是如此。比如大城市孩子去一个不发达的农村,人家自有一套体系。可以不认同,但在人家的环境里生活,哪怕只有一天,应该尊重、尽量熟悉。

一个人,了解的体系越多,就越过得舒适,就会越受欢迎,甚至无往不利。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去衡量其他蒙书,就有了尺度。

翻翻就好,没必要背。除非练习记忆力。

《百家姓》其实是三百千里最没存在感的。《百家姓》的初衷,无非是扫盲用的,让小孩认识:这是江先生,那是姜太太。日后长大了记个账。

因为大家都熟悉《百家姓》,所以《西游记》里有一集叫凤仙郡求雨。孙悟空一看榜文上说地方官姓“上官”,就说这姓少见。猪八戒就说:“猴哥没念过书,《百家姓》上有一句‘上官欧阳’。“

明代人都念过《百家姓》,所以猪八戒对猴哥的这个小diss,大家一听就懂。

但是今天就用处不大了,谁家没套几百字的字卡呀?谁家父母是文盲,不会自己教娃认字呀?这些字全都是姓,平时语言里都用不着,现用现查都来得及。

况且也不是说大姓在前,小姓在后,不是按幼儿认知规律排的(有一定历史的原因),就好比没几句就出来一个“酆鲍史唐”。这个“酆”字,我敢打包票就算现在看我文章的人里,保证有发评论说不认识的。

后面“欧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丌官司寇,仉督子车……“妈呀,连篇生僻字跟咒语似的,意思还不连着,碰上一个认一个得了呗。别瞧谁家炫耀娃会背百家姓,甚至指哪个姓说序号。这年头还嫌鸡娃不焦虑啊?背它干嘛?

没错,老粉都知道,如果这些蒙书,必须要推一本,我首选《千字文》。

可以说,它是三百千里最好的一种。第一它出身足够高。第二它文采足够好。第三它知识量更足。第四还可以练书法。可以说是《三字经》2.0版。假如让我讲一门课,我也首选《千字文》。

这本怎么打开,有一篇旧文可以看 《听说古代有本书,皇子公主都用它启蒙》 。不多说了。

《弟子规》有点特殊。你可能也听说过许多争议。原因在于:三百千都是 识字类蒙书,而《弟子规》是 道德规范类蒙书。规范类比识字类容易过时。

它是清代一个名叫李毓秀的读书人编的,远不如三百千经典。之后虽然也有流传,但是也远没有今天这么火爆。

约15年前,港台某些“大师”,以及一些民间势力,借着攻击大陆主流教育,宣扬他们的理论,开始捧《弟子规》。尤其是某些打着“国学”名义,靠强迫和洗脑来管制青少年的“书院”,特别喜欢《弟子规》。其实三百千哪本都能碾压它。

所以说,《弟子规》本身虽然没什么,但是实在拔得过高,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而且很多机构推它的目的不纯。这本书我也有一篇多年前的旧文, 《追捧弟子规?是因为你不知道古代优质教育是什么》 。

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推荐了《声律启蒙》,这是识字类、规范类之外的另一类蒙书:诗词类蒙书。

这部书的作用,就是在教当时的孩子怎么做对仗。它把许多适合对仗的词编在了一起。这本书读熟了,自然就能写对仗句了。写对句,是古代孩子日后科举考试的基础。

不得不说,这种优美的对仗,放眼全世界,还真的只有我们汉语能做到: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对仗句或对偶句,不但是古代孩子的必备技能,也是今天孩子写作文的必杀技!所以,我们是学它,不是死背它。

我告诉你一个玩法:你把原书给出的下句盖上,然后自己想一个对句,就像做填空题。然后比较下,看看比作者给的答案高不高明。比如:

云对,雪对,晚照对晨光。来鸿对别鹤,宿鸟对 六寻枪;岭北对河阳。人间清暑殿,梦里白云乡。两岸晓烟杨柳绿,千村落日稻麻黄。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九重宫阙,朝中端拱之王。

咦,好像也还可以嘛。哈哈,别以为这是什么新发现的版本,这是我对的。

开始练习的时候,不需要像我一样照顾押韵,只要对出来就可以了。长的不行先短的。如果不能对得很工整,放宽一点要求也不碍事。比如“三尺剑”对“一锅汤”,“人间清暑殿”对“家里电冰箱”,也不是不行。

玩多了你会发现,就连你作文中的排比句,也会变得容易了。比如“暖风吹过了金色的沙滩,吹过了绿色的原野”,这也是对仗,只不过是用现代汉语写的而已。

让古代的旧文化,变成今天的新养分。如果看多了我的文章,就会发现这是我对待传统一以贯之的态度。

《笠翁对韵》要不要看,它和《声律启蒙》差不多。相当于不同出版社开发的竞品,选一种就足够啦。

《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别以为名字里有个幼字,就好懂,其实它很难懂。它是用来教孩子记常见典故的。因为古人写诗作文,总要引用前代典故,文章就显得优雅。

但是,这些典故又是从各种古书来的,要了解它们,还得了解一大堆古书。它算得上《三字经》3.0版。如果想更全面了解古书,这部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如果没这个想法,先缓缓,高年级看也来得及,不看也没什么。这些典故用于今天的作文,没人指导也实在不好用。

《龙文鞭影》有点像成语故事,算得上《千字文》2.0版。念起来更整齐上口。其余建议同《幼学琼林》。

说是千家,其实是220多首,其实就是古代版“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而且,今天的各种必背120首,体裁更全,更能反映诗词的全貌。而《千家诗》只有绝句和律诗。

但是,背了那120首之后嫌不够,不妨念念《千家诗》,培养语感。有人说你就舍不得用这个“背”字吗?没错,孩子的记忆资源和家长的情绪资源很宝贵,能通过念解决的就不用背。除非想点“诗词”这棵技能树。我不是舍不得用“背”这个字,我是舍不得孩子。

这本与其说是蒙书,不如说是教大人学做人。“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是《弟子规》2.0,可以叫“中年规”,沉浮人生多年的中年人更有感触,小孩子念了也不懂,走向社会再看也来得及。

以上就是常见的十种蒙书。那又有人问《训蒙骈句》要不要看呢?《神童诗》要不要看呢?就不能一一解答了,衡量方法,我已经给出了。如果学有余力,尽可以随便看,如果时间有限,实在没有必要。

最近来了一些新粉丝朋友,所以我还是要重复一下我的基本思路: 知识要有体系,读书要有目的。给娃看一本书,要知道它的教育目的,而不是它的名头多大。而且,也要有一个度,毕竟娃的精力太有限了。

哦对了,说到体系,后台回复 “蒙书”两个字,即可得到 一篇整理得很全的古代蒙书研究论文,是我下载的 《中国古代主要蒙书叙录》,作者杨文丽。虽然是硕士论文却用了很多功夫。哈哈,也许会大开眼界哦!

最后,我想说的是:有些人觉得我一提到“国学”、传统,就好像多不敬畏似的。你别看我经常不说好话。实话说:它就像我的家人,我越是爱得深沉,越知道它的好处在哪里。越是各种花言巧语捧上了天,倒越值得注意了。

动动手指,即可添加 星标

可以直接点击下面的公众号卡片

一键关注 获取最新文章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字经启蒙 的文章

 

随机推荐